第一篇: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四法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四法
贵港市覃塘区黄练镇中心小学 陈蓉祯
《语文标准课程》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中的过程中进行,教师是学习活动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即要求学生从“学会”到“会学”。在学习了《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教学策略》后,我认为:若在课堂上贯彻“激发,引导,培养,实践”这四法的教学模式,对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发挥其学习的主体作用,提高教学质量有很大的帮助。
一、激发兴趣,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
“兴趣”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培养学生多向思维,激发其想像力和创造力。那么,教师应如何激起学生浓烈的学习兴趣呢?关键在于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每节课都需要根据各自不同的重点,精心设置,创设一个引人入胜的气氛。哪怕一幅画,一个小故事……只要有的放矢,创设情境,就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了。
在激发兴趣同时,因势利导,要求学生找课外书或到网络查找最小的哺乳动物,把最感兴趣的一点写出来。让学生把课内知识与课外活动联结起来,开拓知识视野,举一反三,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由此可见,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是激发学习兴趣的优良契机,把握好这一契机的“火候”,就为培养学生的“要学”与“会学”走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二、引导自由阅读,拓展思维的迁移与发散。
课堂上,教师提出的学习内容是学生感兴趣的,自然乐意去学;不感兴趣的,如果强制他们去学,结果可想而知。所以引导学生自由谈论,自由讲述,自由提问,自由发表意见,就变成了逐步提高阅读、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智能结构,有目的地把学生引向目的地,让学生说出自己想说的话。为了更好拓展学生的创造思维还得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引导学生自由讨论,自由表达中。本人认为:课堂上,教师不要作任何限制,只要学生能提问题就好。“质疑”与思考密切联系,不会思考的人难以提出问题的。对此,教师要运用教育机智,善于为学生解决问题,并能培养他们自强自立的素质。也只有在课堂上让学生自由朗读,自由提问,自由发表,才能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自主锻炼思维,拓展思维,使思维素质产生发散和迁移。
三、培养审美情趣,熏陶道德情操。
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操,促进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小学生的心灵是纯洁的、美好的。教师的责任在于如何让学生感受美,体味美,弘扬美,从而熏陶、培养优良的品格情操。
在教学过程中,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要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渲染教学氛围,提高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益,达到培养审美情趣的目的。而审美情趣不仅来自视、听等高级感官的感受,还要使这种感受贯穿到想象、情感、思维以及个性心理之中。
这种贯穿性会使意识活跃起来,多种心理因素的自由相互作用,产生出一种轻松的愉悦体验。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童话、寓言、故事、诗歌,有很多美好的人,美好的心灵,美好的景物,美好的情境……。学生的情感是易于激发的,之所以对课文所塑造的英雄人物升腾起崇敬之情,对祖国山河的壮美为之赞赏,对不幸人们的同情……都是为情所驱动而产生的体验。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健康的情感(包括审美情感),唤起学生对“美”的向往,这得通过教师有目的的培养。
四、注重实践活动,提高阅读能力。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阅读一向是语文教育的重头戏。阅读文章时,我要求学生能利用各种工具书,及图书馆、网络等多种渠道查阅各种信息。课堂上为学生提供一个表现自我的平台。让学生体会学习所带来的满足感及成功感,有效地促进学生阅读的兴趣。这不仅是一种知识掌握的检验,更是一种能力的培养。
第二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四法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四法
永城市第一小学 薛勇
《语文标准课程》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师是学习活动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即要求学生从“学会”到“会学”。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的、消极的,不是被灌输的器皿,更不是书本的奴隶,教师的“应声虫”,而是要体现出“个性式、生动活波的、充满生命活力”的学生。而教师就不再是课堂的“主角”,其主要任务是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充当语文学习的“主人”。这也就决定了教师这个既是“主体”又是“客体”的工作的复杂性与艰巨性。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长期固定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产生了厌烦情绪,认为课文的阅读不外就是知道里面所讲的意思,存在这种心理现象比比皆是,学语文简直一点味道都没有。那如何使学生重建语文的兴趣呢?这可要看教师的本领了——即如何运用教学艺术,创设良好地教学情境,灵活运用,巧于点拨。从而产生巨大的吸引力,使情景交融的语文教学在课堂上能愉快地完成。鉴于此,本人认为:若在课堂上贯彻“激发、引导、培养、实践”这四法的教学模式,对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发挥其学习的主体精神,提高教学质量有很大的帮助。
一、激发兴趣,营造愉悦的学习气氛
教学中,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体,最主要的条件是促使学生具备学习的兴趣。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呢?关键在于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每节课都学要根据各自不同的重点、精心设置,创设一个引人入胜的气氛。哪怕一幅画,一个小故事„„只要有的放矢,创设情景,就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了。如在教学课文《鲸》时,我先在黑板写了一个大大的“鲸”字,然后学生议论,猜猜教师的用意。大家热烈地讨论着:“老师的大字写得漂亮。”有的说:“鲸字有鱼字旁,但鲸不是鱼。”有的说:“鲸是最大的动物。”都在猜老师的用意,这时学生的兴趣就应运而生了。我乘机让学生速读,浏览课文。体会教师的用意。课堂上,要放得开,就得让学生自己提取信息。在学生知道鲸是最大的哺乳动物后,我马上就在“鲸”这个大字旁边编1、2、3、4、5、6、7。然后在“1”的旁边引导学生写上“大”,接着,让学生分组各派代表在黑板上写答案。兴趣盎然的环境让学生在愉悦中了解到鲸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在激发兴趣同时,我因势利导,要求学生找课外书找最小的哺乳动物,把最感兴趣的一点写出来。让学生把课内知识与课外活动联系起来,开拓知识视野,举一反三,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由此可见,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是激发学习兴趣的优良契机,把握好这一契机的“火候”,就为培养学生的“要学”与“会学”走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二、引导自由阅读,拓展思维的迁移与发散
现代教育十分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注重引导学生自由阅读、自由表达,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上,教师提出他们的学习内容是学生感兴趣的,自然乐意去学;不感兴趣的,如果强制他们去学,结果可想而知。所以引导学生自由谈论,自由讲述,自由提问,自由发表意见,就变成了逐步提高阅读、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智能结构,有目的地把学生引向目的地,让学生说出自己想说的话。为了更好拓展学生的创造思维还得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自主学习的能力。如我在二年级教的一篇课文《植物妈妈有办法》时,首先抛出趣味性的问题:“植物旅行靠的是什么办法呢?”接着把课文有感情地朗读给孩子们听,创设了良好地情景。学生感受到了蒲公英妈妈对孩子的关心喜爱。紧接着,对学生进行点拨引导:“这些植物是怎样出外旅行的呢?我们先来看看蒲公英。”教学操作办法如下:
①学生自由朗读。
②自读自说,谈谈蒲公英出外旅行靠的是什么办法?
③教师指导:为了让孩子顺利地出外旅行,蒲公英妈妈特意给孩子们准备了降落伞。(指图)你觉得这位妈妈对孩子怎样?(关心、喜爱)
④大家练习,比赛朗读,把妈妈对孩子的爱读出来。(要求配合表情,表演动作)
如此引导,熏陶,学生稚嫩心灵体会到了人间的母爱,情境达到了和谐统一。至此,我提出新的学习任务,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使既定思维产生发散与迁移:苍耳和豌豆要旅行靠的又是什么办法?每个学生只需抓其中一种植物来学就可以,还可以仿照教师抓住关键词板书。这一任务交给学生,就可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在引导学生自由讨论,自由表达中。本人认为:课堂上,教师不要作任何限制,只要学生能提问题就好。“质疑”与“思考”密切联系,不会思考的人难以提出问题。如在教《植物妈妈有办法》时,有一学生提出:蒲公英的孩子离开妈妈去旅行会不会很伤心呢?作为老师的我能体会到孩子对母亲的依赖和眷恋,缺少独立精神。对此,教师要运用教育机智,善于为孩子解决问题,并能培养他们自强自立的素质。也只有在课堂上让学生自由朗读,自由提问,自由发表,才能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自主锻炼思维,拓展思维,使思维素质产生发散和迁移。
三、培养审美情趣,熏陶道德情操
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操,促进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小学生的心灵是纯洁的、美好的。教师的责任在于如何让学生感受美,体味美,弘扬美,从而熏陶、培养良好的品格情操。
在教学过程中,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要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渲染教学氛围,提高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益,达到培养审美情趣的目的。而审美情趣不仅来自视、听等高级感官的感受,还要使这种感受贯穿到想象、情感、思维以及个性心理之中。这种贯穿性会使意识活跃起来,多种心理因素的自由相互作用,产生出一种轻松的愉悦体验。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童话、寓言、故事、诗歌,有很多美好的人,美好的心灵,美好的景物,美好的情境„„。学生的情感是易于激发的,之所以对课文所塑造的英雄人物升腾起崇敬之情,对祖国山河的壮美为之赞赏,对不幸人们的同情„„都是为情所驱动而产生的体验。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健康的情感(包括审美情感),唤起学生对“美”的向往,这得靠教师有目的的培养。我在教学中有如下体会:
1、因势利导,善于点拨
所谓“势”即教材内容及学生心理。引导学生在学习语文内容中去领悟做人的道理。如教《我的战友邱少云》先出示挂图,引导学生从各个角度观察画面(注意邱少云眼神与表情);再听教材范读。启迪学生从视觉到听觉这种高级感官来体会邱少云在烈火中所忍受的巨大痛苦。进而要学生进行想象,自觉对照,从不同的现实生活,不同的感受与邱少云严守纪律的高尚品德相比。学生受到的道德教育水到渠成!所以文道统一,德道兼备,殊途同归。
2、熏陶感染,潜移默化
小学语文教材形式多样,作者的生花之笔,描绘了许多生动鲜明的形象,包含丰富的情感。如教《桂林山水》时,我运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配乐朗诵,让学生寓乐于景,领悟“秀丽甲天下”的桂林山水。体会“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之意境。升腾起自豪感,而这秀丽的河山又来自作家的妙笔,所以我注重从多个角度去熏陶学生感受各种美。
当然,脱离学生的实际去灌输美,无助于学生健康的成长。我觉得诱导学生从现实中发现美,才能起潜移默化的作用,使他们从现实的感性中到达理性的审美观,是教师在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养成良好道德情操的一项长期性工作任务。
四、注重实践活动,提高阅读能力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阅读一向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阅读文章时,我要求学生能利用各种工具书及图书馆等多种渠道查阅各种信息。课堂上为学生提供一个表现自我的平台。让学生体会学习所带来的满足感及成功感,有效地促进学生阅读的兴趣。如教《只有一个地球》时,我根据教材目的,让学生联系实际,就关于如何保护我们这一美丽的家园,谈谈个人的观点及保护措施。大家通过多种渠道查阅信息,准备充分材料。演讲时落落大方,各自观点不同,提出措施具有一定的实效性。这不仅是一种知识掌握的检验,更是一种能力的培养。
第三篇:优化课堂教学四法
优化课堂教学四法
《课堂教学中学生非智力因素作用的研究》是我校承担的“九五”省级立项课题《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子课题。经过三年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我们认识到:“学生非智力因素在课堂教学中起着促进、协调和补尝作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抓住了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其教学就会有的放矢,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其实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的方法很多;但是我们认为以下四法比较适用于初中阶段学习的学生。
方法一 鼓励教育法
教师都知道:每个年级,每个班级都有一部分学习有困难,成绩上不去的学生,从表面上看他们的成绩不及其他同学,往往被老师列入“后进生”或所谓的“差生”行列。这是很不公平的。如果我们教师深入观察的话可以发现这部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虽然低于正常发展的学生,但他们的求知欲望却不亚于正常发展的同学,如果正确引导,其后冲力是不可低估的,那么怎样树立这一部分学生的自信心;增强他们的抗挫折能力?实践中我们发现:“鼓励教育法”能够收到明显的效果。例如99届初三数学中考中三(1)班的姚志红、王培英。三(2)班的沈雪芳。三(3)班的李琴等同学,他们对数学一门学科来说进入初三之后就很少及格过,连他们自己也认为对数学及格不抱有任何希望。但是,初三的三位数学教师却没有放弃他们,而是不断地鼓励他们,正确地引导他们,使他们的自信心树立起来;最后中考还是冲破了及格一关。从实例中可以看出:“鼓励教育”使成绩差的学生的自信心、进取性等非智力因素得到充分的培养和发展,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实践中我们还发现,“差生”的求知欲不亚于优等生,所不同的是他们的基础差,接受能力较弱,而不易被人发现,其实他们有内在竞争因子,教师只要稍加鼓励,哪怕是一句鼓励的话也会使他们振奋精神。我们认为教师应该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要让成绩差的学生有一个亮相和表现“自我”的机会。使他们处处感到教师的关心,动之于情,晓之于理,跳出自悲的圈子。我们认为鼓励教育具有普遍意义,各位教师都可尝试。
方法二 兴趣引导法
教学方法陈旧往往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兴趣能直接转化为一个人的动力,进而产生积极性,以满足学习上的求知欲望。从某种意义上说,兴趣和情感对人的智力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补偿作用,我们不仿作一个实验:“一个人在相同时间里听一则有趣的故事,往往觉得时间太短,而听一个枯燥的问题讲解总觉得心烦,有厌烦情绪,这就说明情感、意志、兴趣这几种非智力因素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同时也共同制约着一个人的学习情绪。因此作为教师如何将课堂教学搞得活跃,使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协调发展,我们认为采用兴趣引导法,才能在有限的45分钟时间里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当然兴趣引导法的实施就要求教师要熟悉教材,深入钻研,弄清所教内容的重难点,认真设计教学方案,组织教学语言,在此基础上再要训练自己生动形象的表达能力,而不能照本宣读,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渐进入角色,接受教育,掌握知识”兴趣引导法“实质上是要求教师上课时精讲多练对于文化知识的传授要根据学生的可接受性,尽量讲得生动有趣,使讲课的语气既符合哲理又通俗易懂。例如在初二数学因式分解内容的讲解中,为了让学生掌握因式分解的全过程可以编成顺口溜”一提二套三分组,一分到底不回头“使学生记住了因式分解时应先考虑提公因式,再考虑用公式,后考虑分组分解法,同时强调了要分解到不能分解为止,再如化学教学中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的背法可编成:钾钙钠镁铝,锌
铁锡铅氢,铜汞银铂金,五字一句读起来顺口,记起来省力,即使是成绩差的学生也可以在短时间内掌握这一知识点,同样对一个问题的教学,兴趣性教法与呆板的死记硬背,其效果是绝然不同的,不仿大家试一试。方法三 课前练习法
学校教育更应该注重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学习习惯,真正使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但是目前抄作业当成完成作业的唯一手段,这样不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更不利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为此我们经过调查,摸底和课堂尝试认为:”课前练习法“有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是发挥学生非智力因素的一个好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条途径,我们以今年初三数学备课组为例,三位数学教师都采用了”课前练习法“结果中考成绩都位于全市的第一第二位。”课前练习法“是指把所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定理和各个知识点编成题目,让学生共同操行练习,使每一个同学都有练习的机会,这样可以变问答式复习为实际操作,变少数人练习为整体训练,变尝试为成果,实际上课前练习法,并不影响教学进度,恰恰是增强了新旧知识的连贯,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关键是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做到三控制:即”控制时间“、”控制内容“、”控制题量“,时间一般在新授前8分钟左右,面做面批,内容一般是上一节课所学内容,题型一般是基本填空,基本运算,或简单的综合题,”课前练习法“只有在实际操作中形成一个既有播种,又有收获的良性循环过程,才有效益可言。
方法四 分层教学法
分层教学法听起来难,其实做起来并不复杂,我们不妨用一个引例”中医师在给病人开处方时根据同一种病情的病人,按不同年龄配制药用量,对不同病情的病人开出不同的处方“,称之为对症下药,教学中教师也不妨学一下医生的治病方法,把所教内容按不同层次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具体的做法是:⑴备课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教材内容进行分层备课。⑵讲解中选例要分基本题、加深题、拓宽题三类讲解。⑶布置作业在题量适中情况下,按不同层次学生分为A、B两组题型,其中A组习题着眼于基础;要求人人完成。B组为提高性题,供中、优等学生做,这样可以确保学生主体地位的实现,强化学生课堂学习的内驱力,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考虑主体学生的共同要求,又要顾及每个学生的自身发展要求,始终做到将”暂差生放在心里,中等生抓在手里,优等生记在脑里“,做到既”施偏爱于差生,把重点放在转变中差生身上,适度降低新知识的讲解起点,使中差生有一个跳一跳就能成功的喜悦心情,积极鼓励他们动脑动手,让中差生吃好,倡导扶持一个差生与培养一个优等生同等重要,又注意尽量让优等生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发展自己的个性特长,教学中切忌一刀切和简单划一的教学模式。
结束语:我们总结的四法是粗浅的,其方法是否有实用价值还有待于实践的检验,同时也恳请老师们不断地实践探索,总结.
第四篇: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四法
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四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效课堂;习惯;方
法;质疑;参与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
10―0094―01
高效课堂,顾名思义是指教育教学能够有相当高的目标达成度的课堂,具体而言,是指在有效课堂的基础上,完成教学任务和达成教学目标的效率较高、效果较好,并且取得了教育教学较高的影响力和社会效益的课堂。高效课堂是有效课堂的最高境界,高效课堂基于高效教学。本文探讨如何创建小学语文的高效课堂。
一、优化课堂教学,创设多彩课堂
教师在教学中如果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高昂的情绪,只是进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倦怠感。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使学生乐此不疲地致力于学习内容中。对此,教师必须注重优化课堂教学,创设多彩课堂,让学生积极参与语文学习,实现有效、多向、高质量的互动,从而达到最终的教学目标。例如,在教学《翠鸟》一课时,可在课前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什么动物,从课本、电视、网络上查找有关翠鸟的资料,上课时让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以及课外资料,初步了解翠鸟的有关知识,体会翠鸟是大自然中的一员,应该进行保护。这样的教学,实现了课堂向课外的延伸,让学生带着问题从课外转向课内,再走向课外,培养了学生的研究兴趣,发展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构建了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的语文教育体系,改变了以往语文教学自我封闭、与社会隔绝的状况。还课堂给学生,让学生真正在自主、合作下进行探究性学习,可让学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学到尽量多的知识,并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最终实现高效率的学习目的。
二、培养学习习惯,掌握学习方法
首先是行为习惯的养成:包括读、写、说、听等各种习惯的养成,要求教师在学生低年级时就着手培养。学生只要会听讲、会学习了,也就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其次要做到三会:一是会预习。具体包括会借助拼音自读课文,会借助教材、工具书以及联系实际自学生字词,会将感觉精彩或有疑问的词句标注在书上,会利用各种媒体收集资料。二是会提问。对不理解、不了解的词句质疑,对老师、同学的观点质疑,以提出问题的形式,围绕课题、课文内容、课后作业等展开提问,以疑促思促学。三是会讨论。从自主学习的策略来看,这是指学生参与讨论的能力。具体包括会积极主动地发言,会清楚明白地表达观点,会吸取同伴的有益观点及时修正自己的认识。
三、鼓励学生质疑,倡导学生求异
疑问是发现问题、探求知识的开始。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所以,语文教师要鼓励学生打破常规,勇于标新立异,培养学生敢于问难质疑,大胆探索的品质。教师应优化学生质疑问难的环境,使学生不害怕、不羞于提出自己的想法。教师对喜欢“钻牛角尖”的学生要正确评价,尤其是当他们的方向正确时,更应充分肯定和大力表扬,从而真正让学生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竞相发表自己的观点,敢于向教师质疑,敢于大胆辩论,在民主氛围中学会求知。如《坐井观天》是一篇非常有趣的寓言,文章通过生动有趣的对话,为学生讲述了一个寓意深刻的故事。在这节课上学生们提出很多有趣的问题,他们相互讨论,合作解决,说出了井外世界的精彩。笔者也不失时机,鼓励学生说说小青蛙跳出井口将会怎么样,学生思维活跃,争相发言。笔者肯定了学生的见解,珍视学生的发现,使学生在愉悦的状态中受到鼓舞,在轻松的氛围中碰撞出创新思维的火花,并且抓住机会对他们进行了环保教育。
四、注重课堂活动,促使积极参与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应让学生参与,让学生活动,特别是思维活动,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实践。教师是学生学习知识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这就是说整个教学的课堂应成为学生活动的场所,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去解决问题,去动脑、动手、创新。只有这样做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才会好。如教学《詹天佑》可引导学生画“两端”凿井法,画打直井再向两端凿进的办法,和画“人”字形线路,可以更深刻领悟詹天佑杰出的智慧和才能.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对课文的感悟,同时训练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及高效性,我们必须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以教学理论作指导,经过自己的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和创新,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
编辑:马德佳
第五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博白县双旺镇长田小学
严春凤
语文是学好各类学科的基础。语文教学的任务在于帮助学生培养与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这种能力概括起来有几种:读、听、看、说、写、思考。当然还有其他能力,如观察力、想象力等。一个语文老师如何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并把课教“活”,从而达到课堂艺术的佳境,我认为教师应当从如下几个方面努力。
第一、语文教师要转变角色
1.做学生兴趣的激发者。在语文教学探究性活动中,激发学生兴趣是非常关键的。
2.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一过程需要的便是老师的指导。要指导学生如何去发现问题,比如如何质疑、如何提问、如何分析等等。
3.做学生活动的组织者。过去教师习惯于居高临下地教育学生,这样做的最大危害是在无形中损害了学生的个性;语文探究性学习有机会让每个学生都成为自主学习过程的主体,在他们主动吸收自己最感兴趣或最需要的东西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鲜明的个性。
4.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行为。它不仅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还要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促使教师的专业结构、知识结构发生变化。教师要不断完善自身,掌握指导学习的技能和方法。
5.正确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为:(1)精心设计教学过程。(2)做好教学组织安排。(3)加强教学评估。
第二、课堂上要确立面向全体的教学思想
教师心中必须有整体、全体意识,应该建立开放式的语文教学,培养所有学生的语文能力,使学生各自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也就是说,教学要面对每一个个体,把所有的学生都组织到课堂教学中来。例如在备课时要多花些功夫,考虑到每个层面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类型学生的预期目标,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不同问题的设计。面向全体,设计学生能达到的教学目标,使每个学生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有利于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
第三、授课语言要有艺术。
课堂中,教师的语言形象生动,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也能激发学生的感情,陶冶他们的情操。要提高讲课的语言艺术,讲“活”一堂语文课,至少有三个方面不可忽视:
1、语言要清晰明白。传授知识首先要使学生听懂,要有一定的透明度。那种含混不清的语言,那种故作高深的只顾死背概念照本宣科的讲课,只会使人模模糊糊,不知所云。清晰,一是指语音而言。必须咬字清楚,发音准确,字正腔圆,自然流畅,令人舒心悦耳;一是指讲述内容而言。那种表达含糊,词不达意的讲解,颠三倒四的叙述,模棱两可前后不一的分析,足以使学生坠入迷宫,这是必须避忌的。
2、语言要简洁精当。罗嗦是讲课的大忌。在课堂上,而语言言简意赅,是教学语言的基本功之一。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分析课文时,要抓难突重,要言不繁,切忌把课文嚼的太烂、太碎;归纳时,要以简洁鲜明的语言予概括,使之条理化系统化.从而把更多的课堂空间留给学生。
3、力求优美自然.形象的叙述,美妙的譬喻,和谐的节奏,亲切的语调,都可使教师的语言增加优美感.优美的语言从亲切自然的教态中产生,以平等态度对待学生,让学生更喜欢听课。
第四、用尝试教学法教学
“尝试教学法”的基本特点可以归结为“先学后教”“先练后讲”,让学生在尝试中学习,在尝试中成功。“尝试教学法”的基本程序分七步进行,即“准备练习—出示尝试题—自学课本—尝试练习—教师讲解—第二次尝试练习”。这样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印象更深刻,他们学习起来更容易成功,这样更激起学生对学习的热爱。
第五、充沛的授课精神。
教师好的授课精神能让学生的学习活跃起来。但教师在课堂上精神倦怠、有声无气或者精神不佳,学生就会恹恹欲睡。精神充沛不在于声高,那样易使学生过度紧张,造成疲劳。教书是细活,必须细水长流。侃侃而谈,娓娓动听易使人接受。教师的课堂精神,还表现在专注、敏锐和机智。无论讲、读或板书,应力避出现纰漏;还要注意观察学生的情绪,掌握火候。课堂上常常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教师要随机应变,灵活处置。
第六、把握学生思维发展的年龄特点,发展学生的智力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对形式新异,生动活泼的东西特别容易发生兴趣,一旦有了兴趣,他们就会发挥极大的主动性,对一些问题主动地多思多想,并在这个过程中发展自己的智力。因此,我在低年级课堂教学中,画画写写,模仿表演。设疑质疑等都是很好的教学方法。例如:在教<<咏柳>>一课时,我先配乐范诗,然后展示幻灯片图。通过引导学生看体现诗意的画面,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在意境中体会到古诗的美。再根据学生喜欢画画的特点,在学生粗略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行配乐作画,并让他们介绍自己的画。这样学生就在不知不觉中走进诗的意境之中,即享有了美,又弄懂了诗意,而且培养了学生手脑并用能力、绘画能力、想象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总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诸因素构成的动态系统,教师只有不断提高和完善自身的素养,不断地在教学实践中探究摸索,才能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让语文教学的课堂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