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亮点

时间:2019-05-12 23:29: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亮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亮点》。

第一篇: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亮点

浅谈课堂教学亮点

我们正处于一个“个性张扬”的时代。做人要有个性,为人师更要有个性。有个性才有特色,犹如奇趣作文课堂。正因有特色,才富含课堂生命。作为教师,怎样才能打造亮丽自我,让自己在三尺讲台上闪亮登场呢?我觉着这和学生写作文有异曲同工之处。平时写作文,我们要求学生要写出亮点,尤其考场作文,更要亮出自己的特点,吸引阅卷的老师的眼睛——一手潇洒的字体,一个扎眼的题目,一句点睛的题记,一段诱人的开头,一个含蓄的结尾,一个精彩的设计,几句精辟的议论…….都会使阅卷的老师眼睛为之一亮,取得理想的高分。老师上课和学生写作文一样。一节好课必是亮点纷呈,有亮点才能吸引学生,有亮点方显教学个性。

那么,什么是亮点?一段精彩的导语是亮点,一个巧妙的问题是亮点,一段动情的范读是亮点,学生积极的竞答是亮点,老师恰当的点评是亮点,巧妙的课堂过渡是亮点,精当的顺序安排是亮点,言有尽意无穷的结束语是亮点……

大到教学的各个板快,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亮点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这里主要就奇作课堂上,谈一谈几个教学亮点的设计:

一、精彩的导语设计;

好的导语就像唱戏的开台锣鼓,未开场先叫座儿。它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渲染良好的课堂气氛。

而导语常用的几种方式有:

1、开门见山法;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以充分表现,教师就要抓住有利时机设计简短、精彩的导语直接揭示学习的内容。

案列:三年级《蜡烛爆料大会》

王老师:同学们,请看老师手里拿着什么? 生:蜡烛。

师:对!今天我们就利用蜡烛来做一个有趣的活动——蜡烛爆料大会。教师言简易赅,简洁明快的导入吸引了学生的注意,调动了学生学习新课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理解课题,帮助学生把握学习方向。

2、激情渲染导入法;

“激情”就是激发学生情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俗话说:若要学生动心,教师先要动情。学习新课时,教师要用声情并茂的语言,将学生带入到教学情境中去。

案例:三年级《一片树叶》

师:从前有一只小黄牛,在树林里栽下了一棵小树,他为小树浇水,期盼小树快快成长。但后来森林里来了一群小动物,一件让小黄牛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生:会是什么事呢?

师:哟,我也很想知道是什么事情,不如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

3、悬念设置导入法;

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根据学生学习这种心理去设置一些悬念的问题,往往能引起学生学习新课的浓厚兴趣。

案例:四年级《我和钱的故事》

师:说起钱,大家都眉开眼笑的,包括我自己,呵呵。但是你们知道吗?有一位小朋友可不这么想,哎!她拿到钱可烦恼了……(师说的语气,神情都要表现出来,犹如身临其境。)

生:露出疑问的神情,为什么呀?

4、音乐感染法。

音乐是一种情感艺术,它的魅力在于给人们一个驰骋想象的空间。播放一首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歌曲,唤起学生的想象,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

案例:六年级《听音乐 写作文》

教师先播放《野蜂群舞》交响乐,让学生想象其画面。这样的导入,通过听觉感受,唤起他们丰富的想象,从而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而在设计导入时,也需要注意:“二宜二忌”哦。

1、宜简洁明快,忌冗长拖沓;

不要在导入上花费大量时间,影响了新知识的教学。教师的导入时间一般不宜超过5分钟。

2、宜灵活多变,忌千篇一律。

千篇一律,平铺直叙,只会扼杀学生的积极性,对课堂失去兴趣,对教师失去兴趣,教师应根据教材及学生的特点灵活处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把学生引向新知识,使整堂课有血有肉,充满活力,充满创造。

总之,“导入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但无论用何种形式和方法导入新课都为了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我们要在瞄准教材的重点、难点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教学内容,灵活设计,巧妙运用,使导入——这个教学的“第一锤”,就敲在学生的心灵上,迸出迷人的火花。

二、小组交流,团队合作;

小组交流是提供给学生一个思维相互启发的机会,重在全员参与,相互配合,集中智慧。

在课堂中,小组的分配可根据学生的能力差异来分:小组有的是“强强联合”小组,使优秀人才形成片,有的是“以强助弱”小组,以优秀学生带动暂时后进生。教师在学生探讨时,也可适当适当指导。(如:“你们的建议很有特色,值得大家关注!”“ 你们很会观察,非常了不起!这个问题,你们能再换一个角度想一想吗?”)每个小组都可以自主成立一个小组长,集中小组的集体智慧,派代表发言,要求全员参与,鼓励不爱发言同学,作为小组代表,为组争光。交流时,要给她们一个明确的目标,围绕目标进行讨论,重在培养学生团结合作,沟通表达的能力。

案列:四年级《小动物分享会》

师:你们分享的小动物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你和它之间有什么有趣的小故事呢?(班里学生分组讨论时,因为有亲身经历,都很积极,小组内互相交流信息,平时不爱表达的学生,也乐此不疲地说,每个人都跃跃欲试想为自己小组加分,气氛浓烈。)

三、小组竞赛,奖励同步;

开展竞赛不管学生是在赛前的准备还是在参赛中,心境始终处于一个特别兴奋状态,人的精神相当饱满,在这样的精神状态下学习,无疑会效率高、效果好。另外,因为是竞赛,学生们兴趣高、干劲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如:三四年级分组,是最为恰当的。因为他们的竞争心强,小组的加分、扣分,关乎着奖励,更是时刻关注着。有时候当他们精神分散时,我会故意加错分、少加分、扣分,部分同学立马反应过来,以此带动全班集中在焦点上,一举两得。

四、图文结合,直观形象;

图文结合,起到以形象辅助理解语言的作用。魔力构思图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图画最具形象性,能直接刺激学生的感官,尤其是低年级学生。这时,简笔画或图片就能起到吸引眼球的作用。

案列:三年级《心灵有耳》

教师通过卡通小动物的图片展示,一一让学生模仿动物的叫声,更好掌握象声词,生动有趣。再用“小鸡的大雨伞”图片,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串出故事故事情节,形象直观,同时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情境教学,寓教于乐;

小学生多动、注意力不容易集中。让学生在课堂上“束手就擒”,乖乖听讲,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滥用批评只能扼杀他们的天性,抑制他们的灵感,让他们对学习失去兴趣。怎么办?创设情境则是一剂灵丹妙药,镇“静”之宝。它不仅能让学生充分发挥表达,而且让学生处于即兴状态,有利于协助写作的更好完成。

案例:三年级

学写儿歌《请到我家来做客》

王老师在课前制作了道具,课堂上让学生互相扮演小主人、小客人,学生们可投入了,都想争当小小扮演者。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开心地参与,老师引导的也具体到位,所以学生在编写儿歌环节,也就水到渠成。(学生人数少时,可以让同桌之间相互模拟一次情景,待具体表达时,她们会更完整地写出来。)

六、问题巧设,引导到位;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

没有问题,就没有思考;没有思考就没有创造。所以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设计,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维发展。

如:四年级《纸杯烧水》

师:纸遇火就烧着,但今天这神奇的纸杯不仅没烧着,而且能把水烧热,这种“奇迹”在现实中真能实现吗? 生:疑惑、半信半疑、难以置信„„

师:纸杯在烧水中,它杯内、杯外的变化是什么呢? 生:围聚着看,一边说„„

师:为什么水烧热了,纸杯没坏呢? 生:讨论并发言„„

(教师的问题设计应紧扣目标,循循善诱,起到引导之效;反之:你觉得自己细心吗?你刚刚看到了什么?这样的提问,未能准确把握重点。)

七、激情课堂、循循善诱;

奇作课堂上,一节课1小时20分钟,而小学生的注意力一般在15—30分钟,学生看重的是现在进行时,他们在乎当下的感受,所以教师的激情、幽默的语言,尤为重要。教师满怀激情地去上好每一堂课,学生的热情才能调动起来,注意力才会更集中,学生才能更好地去听课、思考。

首先,教师要有健康的身体与良好的心境,这是产生激情的前提。教师每次走进教室时面带微笑、神采奕奕,让学生在视觉上 “眼前一亮”。只有学生对教师产生了兴趣,他才能对你所教的科目感兴趣。

其次,教师对学生的热爱是激情的源泉和动力。精心准备每一节课,引起学生积极的反应。在这里我想说的是我们要关注每一个学生,只有他们进步了,我们的成绩才有进步。另外,教师要有激情,也表现在自信上,自信的前提离不开对课程的熟悉,胸有成竹,“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同时,教师要善于运用体态语言和幽默机智,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当我们看到学生在开小差、随意说话或课堂出现其它一些意外情况时,老师要懂得运用体态语言进行暗示,或运用幽默机智,让学生爆发出一阵笑声,让学生在愉快的情感中不知不觉地学到知识。

如:“哇!我们班成了小小动物园了,来了两只小老鼠,吱吱叫,还不热闹。你们听!我好像还听到几只小蜜蜂,嗡嗡响„„” “以生为主体,以师为主导”,是一种探究式学习方式。在奇作课堂上,如何操作,实现循循善诱呢?

首先,巧用学生的“说”。作文教学是听说读写的活动,课堂上少不了说的练习。根据学生的口头表达,让“说”为为“乐写”打下基础。

如: 三年级《吹蜡烛》,学生活动后,师及时采访当事人的感受,孩子亲身体验的,他会说出自己的心情,并引导其说出动作,为习作做好铺垫。

其次,善用学生的“问”。学习贵在勤于思考,勇于质疑。如何善用学生的质疑问难来进行练笔呢?如:三年级《会吃鸡蛋的瓶子》时,“这个普通的瓶子,为什么能顺利吃到鸡蛋呢„„”句中的省略号你想到了什么?引导学生讨论,然后把文中省略的内容补充完整。

第三、引用学生的“感”。“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教学中,我们要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如:四年级在看了《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后,许多孩子可怜、同情文中的小女孩,此时也引导孩子从自己与小女孩身上找差距,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八、评价得当、科学板书。

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以激励为主,一个默许的眼神、一个赞同的声音、一个微笑等等。都足以给学生激励和赞许,并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保持旺盛的学习精神,提高自我发展的信心。

尽力做到在学生发言时,确保学生无错原则,从多角度评价学生,及时评价,发挥民主的原则和学生商量,尊重学生人格的原则,不挖苦、不为难学生,不伤害他们自尊。

不同的学生口头表达水平层次区别明显,比如:三年级黎晓瑜同学给我的印象是比较活跃的一个学生,喜欢发言,但他的理解与表达能力是有待于提高的。他在回答关于妈妈情绪变化的实例中是较表面的,比如:“我的妈妈是一个脾气太大暴躁的人。有一次,爸爸喝酒回家,她就拿起菜刀直挥过去,爸爸没事,她又挥一次„„”,他一边讲,下面的同学早笑成了一片,笑他说得夸张,不符实事。但我即刻给予了鼓励,说:“晓瑜同学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说明他很有自信,同时他一直在思考着回答问题,希望下次继续努力,把事例调整一下。”把他的自尊保护起来了,过后我告诉了他在列举事例时,要一个完整、合理的情节,再换一个事例或做修改,这样的评价方式他很高兴,以后他在课堂回答问题时,更积极了。

其次,一堂好的作文课,很多时候从板书设计可以看出来。所以,课堂要亮起来,先让板书亮起来。看看你的板书是不是抓住要点,突出重、难点?是不是很美观、很有创意?能不能很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学生兴趣?很多优秀老师总能结合自己教学的需要,将板书设计得充满创意,让人赏心悦目。

如:《设计个性名片》一课,张老师就将名片设计成一辆迷你型小火车,让所有学生眼前一亮,想多看几眼;

陈老师执教《观察大自然》一课时,则将板书设计柳叶、花朵、蝴蝶,小蜜蜂,引人注目。

总而言之,亮点有时是字字珠玑,抑扬顿挫的教学语言;亮点有时是层次清晰,简洁明快的板书板图;亮点有时是水到渠成,天衣无缝的教学环节;亮点有时是有张有弛,劳逸结合的教学节奏;亮点有时是起伏有致,疏密相间的课堂结构;亮点有时是启发诱导,虚实相生的教学方法;亮点有时是突破时空,回味无穷的教学意境…..它需要我们可爱的老师们,一起来努力创造!

第二篇:语文课堂教学的亮点

语文课堂教学的“亮点”在哪里

不少语文老师说语文课越来越难上。好多有识之士大声.疾呼要“简简单单上语文”,可是就连许多特级教师似乎也没有把语文课上简单。为什么简单的事反而搞复杂了?老师们说:怕别人说没有“新意”,没有“亮点”。“没有亮点”意味着什么?它虽然不能和失败画等号,至少意味着平庸。

以往,我的许多徒弟,每拿到一篇课文,还没读两遍,便考虑怎样上出“彩”来(我有时也这样)——做什么样的课件,哪里可以表演,哪里可以“小组合作”,哪里可以拓展、发散,哪里可以“多元解读”,如此等等。企图以花架子来制造“亮点”。

语文教学的真正亮点在哪里?

前不久,我在西安执教了《第一次抱母亲》。既没有做课件,也没有表演,却获得了师生的好评。如果说获得师生掌声和赞叹之处是亮点的话,那么,归纳一下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我的朗读,二是学生的朗读,三是我对关键词语的理解和处理。其他还有二些,如老师的讲解和板书的字等。

由此我觉得,语文教学的所谓“亮点”,首先应该在朗读上。老师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并引导学生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是一种美妙的境界。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教学总得读。”张田若先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学生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就证明课文的内容理解了,文章的思想感情体会出来了。把课文的内容和感情通过自己的声音再现出来,这是一种再创造,是赋予作品以生命。师生能读得入情入境的语文课堂,一定是充满生机、充满灵性、充满情趣的语文课堂。老师的范读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深深地打动他们,学生的朗读能人情人境,并博得大家的掌声,能说不是亮点?

朗读的亮点,不仅体现在学生朗读得声情并茂上,即“结果”上,更体现在老师的引导上,即“过程”上。

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就不容易,更不要说读得有感情了。我把读正确、读流利当作硬任务。它是“保底工程”,要求人人做到。为确保每个学生达到读正确、读流利,我是严字当头,“一字未宜忽”,就连标点符号也不放过,逗号和句号要读出区别来,叹号和问号要读出不同来。第一节课我是逐段逐段地“过”的,必要时我作了示范,甚至于领读。尽管他们是四年级的学生了,但该领读的还要领读。做任何事情不能从概念出发,要从实际出发。张田若先生说:“评价一节课成功与否,首先看全班学生是否把课文读熟了。”第二节课是“精读”,所谓“精读”,就是进一步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懂,读出字面背后的意思。进而把课文读出感情来。这期间离不开老师的必要讲解和朗读示范。不要以为老师范读只是为了让学生模仿。老师的范读也能起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作用。因此,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好、朗读好,万万不可缺少了老师的范读。课后有位老师对我说:“怎样使学生把课文读得有感情,看起来,就是‘跟我读’。”我说:“对的。”课堂上我和学生经常互读,互相朗读是“对话”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能把“对话”只是理解为“你说我说”,也包括“你读我读”。

过程真的比结果更重要。有过程,才有方法可言,才有能力可言。指导学生把书读好的“过程”,更是我追求的亮点。

过去,我很重视“披文入情”“披文得意”。但如果只是始于“披文”,止于“得意”,就失落了语文的本体。“在语文阅读中,文本语言具有双重身份。一方面,它仍然是信息的载体,认识的工具,学生必须以它为凭借,披文得意,人情悟理,学习思想,接受熏陶;另一方面,它又是认识、学习的对象,阅读时不仅要接受信息,更要认识掌握载体本身。”(《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这里说的“载体”即语言文字。阅读教学一方面是引导学生“披文得意”,在阅读中掌握读书方法,另一方面(这是更重要的方面)是引导学生品味、消化、积累、运用课文的语言。“意文兼顾”,才能体现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第一次抱母亲》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护士见“我”竟然不知道母亲有多重,以至于抱母亲时差一点摔倒,便“责怪说:‘你使那么大劲干什么?„责怪是什么意思?当学生明白了是埋怨中带有一点责备的意思,我便问:这里为什么不用“责备”,也不用“埋怨”?学生说:用“责备”,不符合护士的身份,太重了,因为他们毕竟素不相识;用“埋怨”,又轻了,不足表达护士对母亲的关爱。有了这样的理解,我又问:护士说的这句话该怎样读?怎样读才能把“责怪”的意思读出来?——这样做,是不是就“意文兼顾”了?

《第一次抱母亲》中有一段话:“在我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这样,年复一年,直到我们长大。我们长大后,可以干活了,但逢有重担,母亲总是叫我们放下,让她来挑。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因为这段话中的“越”是生字,所以我先教“越”字。当学生知道了“越”在这儿作“跨”讲的时候,自然就知道了“翻山越岭”的意思是翻过一道道山跨过一道道岭了。接着,我抓住了“重担”这个词。我说:“歌德说过,会读书的人,用两只眼睛看,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文字,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后。当我们用两只眼睛去看‘重担’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它绝不仅仅是指挑在肩上的那副100多斤重的担子。”在我的启发下,学生的发言热烈而精彩。是啊,母亲肩上挑的实际上是大半边天啊!这时,我指着板书“翻山越岭”说:“那么,现在你对‘翻山越岭’这个词又是怎么理解的?”学生说:“翻山越岭指的是母亲为了子女、家庭和社会所走过的艰辛道路。”

这就是品味。语文课本中选的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真的需要我们引导学生去品味。不品味,语文教学就索然无味了。味同嚼蜡的语文教学,阅读能力和兴趣的培养就无从谈起,自然也不会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

这样品味过之后,接着我让学生把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带进课文中——通过朗读把自己的感受和理解表达出来。这时学生的朗读生动而感人。——最后的落脚点还是读。

语文教学的亮点在哪里?语文的味道在哪里?在关键的词句里,在理解后的朗读里。

课的最后,指导学生写字。我先请学生“读帖”,“读”完后,描红,然后“临帖”。临写完了,我请两位学生在黑板上分别写“越”和“疚”字。但两人写得都不规范。“越”字的右边的第一笔“横”,起笔高了;“疚”字里边的“撇”写长了,而“捺”又写短了,且没有“脚”。于是,我请学生再“读帖”,看“越”字右边的第一笔——“横”,在哪儿起笔。学生这才发现,它在左边“走”字的第二横处起笔。接着,我边讲边在黑板上范写了这两个字。学生们静静地听,静静地看,听课老师也静静地听,静静地看。当我范写完了,师生发出由衷的赞叹。他们只是赞叹我写的字漂亮吗?

指导学生把字写好,是不是也是语文教学的亮点? 总之,语文教学的亮点在“语文”里,再说具体一点,是在“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书”里。所以,我现在每教一篇课文总是在钻研教材上下功夫,在朗读上下功夫;课文中的每个新词务必弄清它的意思,要求运用的,务必弄明白使用范围,首先自己造几个句子;每个生字以及要板书的词语,力求写得规范,做到笔顺规范,间架结构符合楷书的要求。

特级教师李梦钤说过:“这法儿那法儿,钻研不好教材就没有法儿。”确实如此。当我把教材真正读懂了,读出味儿来了,教学方法也就随之而来了,自然语文课也上得较简单了。

最后要说的是,我这样说,绝不是否定多媒体、否定表演等手段。如果运用得恰到好处,这些手段自然会为语文教学增光添彩,现在,该用我也照用。

第三篇:语文课堂教学的亮点-泰兴襟江小学

擦亮小学语文课堂的亮点

泰兴市滨江实验学校

冯波

不少语文老师说语文课越来越难上。好多有识之士大声疾呼要“简简单单上语文”,可是就连许多特级教师似乎也没有把语文课上简单。为什么简单的事反而搞复杂了?老师们说:怕别人说没有“新意”,没有“亮点”。“没有亮点”意味着什么?它虽然不能和失败画等号,至少意味着平庸。

以往,我们每拿到一篇课文,还没读两遍,便考虑怎样上出“彩”来(大师们有时也这样)——做什么样的课件,哪里可以表演,哪里可以“小组合作”,哪里可以拓展、发散,哪里可以“多元解读”,如此等等,企图以花架子来制造“亮点”。

语文教学的真正亮点在哪里? 这次参加了泰州市语文乡村骨干教师培训班,听取了杨金林校长的《走出核心素养不核心的误区》和《抓住特质 精准发力》的报告,我茅塞顿开。要想课堂有亮点,那么,归纳一下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他们动情的朗读,二是孩子丰富的想像,三是他对关键词语的理解和处理。其他还有他们的艺术才能和板书的字等。

由此我觉得,语文教学的所谓“亮点”,首先应该在朗读上。老师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并引导学生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是一种美妙的境界。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教学总得读。”张田若先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学生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就证明课文的内容理解了,文章的思想感情体会出来了。把课文的内容和感情通过自己的声音再现出来,这是一种再创造,是赋予作品以生命。师生能读得入情入境的语文课堂,一定是充满生机、充满灵性、充满情趣的语文课堂。老师的范读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深深地打动他们,学生的朗读能人情人境,并博得大家的掌声,能说不是亮点? 朗读的亮点,不仅体现在学生朗读得声情并茂上,即“结果”上,更体现在老师的引导上,即“过程”上。

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就不容易,更不要说读得有感情了。把读正确、读流利当作硬任务。它是读得“保底工程”,要求 人人做到。为确保每个学生达到读正确、读流利,应该严字当头,“一字未宜忽”,就连标点符号也不放过,逗号和句号要读出区别来,叹号和问号要读出不同来。第一课时就要逐句逐段地“过”,必要时教师还要作示范,甚至于领读。不管他们是几年级的学生,该领读的还要领读。

做任何事情不能从概念出发,要从实际出发。张田若先生说:“评价一节课成功与否,首先看全班学生是否把课文读熟了。”第二课时要点是“精读”,所谓“精读”,就是进一步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懂,读出字面背后的意思。进而把课文读出感情来。这期间离不开老师的必要讲解和朗读示范。不要以为老师范读只是为了让学生模仿。老师的范读也能起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作用。因此,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好、朗读好,万万不可缺少了老师的范读。记得有位老师课后问于永正说:“怎样使学生把课文读得有感情,看起来,就是‘跟他读’。”于永正说:“对的。”课堂上他和学生经常互读,互相朗读是“对话”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能把“对话”只是理解为“你说他说”,也包括“你读他读”。

读得过程真的比结果更重要。有过程,才有方法可言,才有能力可言。指导学生把书读好的“过程”,就应该是我们追求的亮点。

小学语文教学还应该重视孩子想像力的培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发展语言的同时,要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想象是学生创造力的萌芽,可以从下几种途径对孩子的想象进行训练。

1.利用课文插图,启发想象。

在低中年级的课文中,插图常常和文字一起组成看图学拼音、看图识字、看图学词学句、看图学文、看图说话等教学内容。我们凭借课文插图,指导学生仔细看图,多看多想,启发他们进行大胆想象,尽可能的让插图动起来。

2.抓住文中空白,丰富想象。

好的文章像书法,有时密不透风,有时又疏可走马。作者常有意不把意思挑明说透,刻意留下“空白”,让读者揣摩,或因表达的需要,省略了一些内容,留下“空白”。在教学中,教师就应该用好 这些 “疏可走马”处,巧妙地激发学生展开想象,用创造的才智为这些“空白”添补亮丽的色彩。

3.引导仿写改编,展开想象。

小语课本中有许多优美的儿歌,它们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可以在学生理解诗歌主要内容的基础上,遇到他们进行仿写,展开联想和想象,使其渐渐进入诗歌的佳境。

教学中,我还就不同类型的课文引导学生进行改写,如:把常见的诗歌改写成记叙文;科学童话改写成说明文;根据课文故事的情节,顺其自然想象结果进行续写等等,使学生变复现式的记忆为创造性的发散性表达,让他们智慧的火花在想象的助燃下灿烂地迸发出来。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而想象力是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这段话精辟地概括了想象力的作用。想象力是智慧的信使,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为学生擎起驰骋思维的天空。

小学语文教学的第三个亮点在哪里?语文的味道在哪里?在关键的词句里,在理解后的朗读里。总之,语文教学的亮点在“语文”里,再说具体一点,是在“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书”里。

所以,我们在每教一篇课文前,总要在钻研教材上下功夫,在朗读上下功夫;课文中的每个新词务必弄清它的意思,要求运用的,务必弄明白使用范围,首先自己造几个句子;每个生字以及要板书的词语,力求写得规范,做到笔顺规范,间架结构符合楷书的要求。

特级教师李梦钤说过:“这法儿那法儿,钻研不好教材就没有法儿。”确实如此。当我们把教材真正读懂了,读出味儿来了,教学方法也就随之而来了,自然语文课也上得较简单了。

第四篇: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亮点浅析_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亮点浅析人教版新课标 一:让学生学会提问

有民主和谐的整体课堂氛围作为基础,创设问题情境便水到渠成。小学生的思想很活跃,求知欲望很强烈,对所有的事物都有好奇心,所以他们的心中是不缺乏问题的。但学生小小的问题种子能不能长成一棵参天大树,就要看教师的引导和点拨了。在课上,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问题,当他们提出的问题值得分析时,我们要说:“这个问题很值得讨论,请大家思考一下,看看如何解答。”然后引导学生去找相关的课文,通过阅读分析,让大家提出自己的看法,老师点拨引导,以解决学生的问题。当他们的问题跟课本内容一点也不相干或不合理时,首先要肯定他的勇气,然后委婉地告诉他这个问题在这里提出不合理,可以课下找老师解决。鼓励学生勇敢地提出问题是对他们学习兴趣的珍惜,也是对他们学习积极性的肯定,还可以锻炼和引导他们的思维逐步地深入到问题更深的地方去。让学生的问题贯穿课堂可能看起来要乱一些,似乎是毫无章法,但是如果教师稍加引导和归纳,引导学生的问题,归纳学生问题,就能水到渠成,有效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二:课堂朗读教学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培养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拓展多种阅读途径、倡导自主阅读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更是让学生语文素养得以提高的关键。《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也是阅读中的对话者之一。”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给学生充足的阅读文本时间,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问题,感悟思想。阅读时,要确立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书声中感受到读书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小学语文中有许多短小的古诗,读起来琅琅上口,很适合小学生去读。先不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单就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来说,读诗就是最好的方法。阅读还可以运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创意朗读,比如分角色朗读,带表情朗读,听录音朗读等。不管哪种形式,都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积极鼓励学生通过各自独特的角度去体会课文感触课文。不同的学生对同一篇文章的情感的感悟不同,读出来的情感就不同。

三:融汇作文教学

作文教学不应该仅仅限于作文课的教学,还应该把写作能力的训练分散融汇在语文学习的方方面面,在课堂教学中及时注意,利用课堂进行作文教学是一件一举两得的事情。小学生喜欢听故事,看童话,因此可以选取美丽动人的童话故事,在阅读课上发给学生,让两个同学合看一本,这样做是为了先带动一部分爱看书的学生,再带动全班学生。到后来,几乎每个学生都有一本爱看的书,以至于班级建立起一个“读书角”,书橱里的书就成了大家的财富,成为大家的精神“粮库”。阅读的同时告诉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意思是读书时必须拿起笔,要么圈点勾画,要么择句积累,要么写下感受。当然小学生能力有限,应该以积累优美的词句为主。我班学生每个人都有一个漂亮的专用笔记本,不是用来做课堂笔记,而是专门用来读书摘抄优美语句的。这样的阅读练习多了,学生自然知道了如何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讲清楚,如何把心中的情感表达出来,如何把人物形象表现出来,虽然这其中的一些表现手法技巧学生并不明白,但他们已经能够运用。有一次在作文练习时,学生在作文中运用了倒叙的方式来写他的奶奶,我在他运用倒叙的段落部分,特意地批上“运用倒叙,很吸引读者”一句话,并在班上作为典型加以表扬。这样一来,学生不仅明白了什么是倒叙,而且对它的作用的理解也水到渠成。

四: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

课程改革提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在课堂教学中,使学生既要学习知识和技能,又要掌握方法和过程,还要以促进情感态度、价值观、身心的健康发展为目标,关注学生体验学习过程,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学会学习,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也是新课程改革是否能取得成效的关键。为此,很多教师在课堂上竭力让学生“动”起来,建立学生合作交流学习小组,组织学生自学,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搭建了平台。在很多优质课上,小组活动中,或者学生提出问题,或者针对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或者发表对其他学生的看法,形式丰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教师都不急于说出自己的答案,而是让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理解,然后根据学生的初体验来有针对性地引导。这种重视学生初体验的做法是非常合理的,是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的。

五、总结

学生的生活体验是学生学习的仓库,小学生的生活体验比较简单,因此看待问题也很单纯,但教师不要认为小学生就没有思想和感悟。有一次,我让学生说出本地几种冬天开的花,并简单描写一下花的样子。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有的说有的写。在各小组发言时,连着几个小组都写的是梅花。于是我提示说,在我们这个地方冬天是看不到梅花的,大家所说的梅花都是书上讲的,仔细想想有什么花,不仅是田野上的,在屋内开放的也可以。这下又拓宽了学生的思路,有的说水仙花,有的说君子兰等,还有个同学说大白菜花,我迟疑了一下,然后把问题抛给了这个学生,问:“大白菜是怎么开花的呢?”这个学生说:“我记得去年冬天,妈妈把吃剩下的白菜疙瘩种在花盆里,时常浇些水,不用上花肥,过不了多久就开始长出花茎,再长出花骨朵,开出一个个黄色的小花,很香的。但我忘了是几个花瓣了。”他的发言立刻引起其他同学的共鸣,大家都认为非常正确,我也认为那节课他讲的大白菜花是开得最真实、最朴素的花。

第五篇:语文课堂教学的“亮点”在哪里

语文课堂教学的“亮点”在哪里

不少语文老师说语文课越来越难上。好多有识之士大声疾呼要“简简单单上语文”,可是就连他们本人(不教书的理论家除外),似乎也没有把语文课上简单,包括我自己。为什么把简单的事反而搞复杂了?老师们说:怕别人说没有“新意”,没有“亮点”。我何尝不是这样想!“没有亮点”意味着什么?它虽然不能和失败画等号,至少意味着平庸。这是很可怕的评价。

以往,我的许多徒弟(我有时也这样),每拿到一篇课文,还没读两遍,便考虑怎样上出“彩”来,——做什么样的课件,哪里可以表演,哪里可以“小组合作”,哪里可以拓展、发散,哪里可以有“多元解读”,如此等等。企图以旁门左道来掩饰自己的肤浅和浮躁,以花架子哗众取宠。

语文教学的真正亮点在哪里?

前不久,我在西安苏教版语文教材培训会上执教了《第一次抱母亲》。既没有做课件,也没有表演,却获得了老师们的好评。如果说获得师生掌声和赞叹之处是亮点的话,那么,归纳一下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我的朗读,二是学生的朗读,三是我对关键词语的理解和处理。其它还有一些,如老师的讲解和板书的字等。

由此我觉得,语文教学的所谓“亮点”,首先应该在朗读上。老师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并引导学生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是一种美妙的境界。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教学总得读。”张田若先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学生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就证明课文的内容理解了,文章的思想感情体会出来了。把课文的内容和感情通过自己的声音再现出来,这是一种再创造,是赋予作品以生命。师生能读得入情入境的语文课堂,一定是充满生机、充满灵性、充满情趣的语文课堂。老师的范读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深深地打动他们,学生的朗读能入情入境,并博得大家的掌声,能说不是亮点?

朗读的亮点,不仅体现在学生朗读的声情并茂上,即“结果”上,更体现在老师的引导上,即“过程”上。

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就不容易,更不要说读得有感情了。我把读正确,读流利当作硬任务。它是“保底工程”,要求人人做到。为确保每个人达到读正确、流利,我是严字当头,“一字未宜忽”,就连标点符号也不放过,逗号和句号要读出区别来,叹号和问号要读出不同来。第一节课我是逐段逐段地“过”的,必要时我作了示范,甚至于领读。尽管他们是四年级的学生了,但该领读的还要领读。做任何事情不能从概念出发,要从实际出发。张田若先生说:“评价一节课成功与否,首先看全班学生是否把课文读熟了。”第二节课是“精读”。所谓“精读”,就是进一步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懂,读出字面背后的意思,进而把课文读出感情来。这期间离不开老师的必要讲解和朗读示范。不要以为老师范读只是为了让学生模仿。老师的范读也能起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作用。小学生只有读出声音(包括听别人读),自己听到,才能把书面文字和它的含义联系起来。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离开了朗读的中介,往往难以理解课文。其实成年人读出声音来,或边看边听别人朗读,对书面的文字的理解也远比默读理解得好,因为朗读是活的。因此,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好、朗读好,万万不可缺少了老师的范读。

课后有位老师对我说:“怎样使学生把课文读得有感情,看起来,就是‘跟我读’。”我说:“对的,记得台湾的一位教授也这样说的。”课堂上我和学生经常互读,互相朗读是“对话”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能把“对话”只是理解为“你说我说”,也包括“你读我读。”

过程真的比结果更重要。有过程,才有方法可言,才有能力可言。指导学生把书读好的“过程”,更是我追求的亮点。

过去,我很重视“披文入情”、“披文得意”。但如果只是始于“披文”,止于“得意”,就失落了语文的本体。“在语文阅读中,文本语言具有双重身份。一方面,它仍然是信息的载体,认识的工具,学生必须以它为凭借,披文得意,入情悟理,学习思想,接受熏陶;另一方面,它又是认识、学习的对象,阅读时不仅要接受信息,更要认识掌握载体本身。”(引自吴忠豪主编:《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这里说的“载体”即语言文字。阅读教学一方面是引导学生“披文得意”,在阅读中掌握读书方法,另一方面(这是更重要的方面)是引导学生品味、消化、积累、运用课文的语言。“意文兼顾”,才能体现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第一次抱母亲》中的护士见作者竟然不知道母亲有多重,以至于抱母亲时,差一点摔倒,便“责怪说:‘你使那么大劲干什么?’”责怪是什么意思?当学生明白了是埋怨中带有一点责备的意思,我便问:这里为什么不用“责备”,也不用“埋怨”?学生说:用“责备”,不符合护士的身份,太重了,因为他们毕竟素不相识;用“埋怨”,又轻了,不足表达护士对母亲的那一份关爱。有了这样的理解,我又问:护士说的这句话该怎样读?怎样读才能把“责怪”的意思读出来?——这样做,是不是就“意文兼顾”了?

《第一次抱母亲》中有一段话是写母亲辛劳的:“在我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这样,年复一年,直到我们长大。我们长大后,可以干活了,但逢有重担,母亲总是叫我们放下,让她来挑。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

因为这段话中的“越”是生字,所以我先教“越”字。当学生知道了“越”在这儿作“跨”讲的时候,自然就知道了“翻山越岭”的意思是翻过一道道山,跨过一道道岭了。接着,我抓住了“重担”这个词。我说:“歌德说过,会读书的人,用两只眼睛看,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文字,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后。当我们用两只眼睛去看‘重担’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它绝不仅仅是指挑在肩上的那副100多斤重的担子。”在我的启发下,学生的发言热烈而精彩。是啊,母亲肩上挑的实际上是大半边天啊!这时,我指着黑板上板书的“翻山越岭”说:“那么,现在你对‘翻山越岭’这个词又是怎么理解的?”学生说:“翻山越岭指的是母亲为了子女、家庭和社会所走过的艰辛道路。”

这就是品味。语文课本中选的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真的需要我们引导学生去品味。不品味,语文教学就索然无味了。味同嚼蜡的语文教学,阅读能力(包括鉴赏能力)的培养便无从谈起,兴趣的培养也无从谈起,自然也不会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

这样品味过之后,接着我让学生把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带进课文中——通过朗读把自己的感受和理解表达出来。这时学生的朗读生动而感人。——最后的落脚点还是读。

语文教学的亮点在哪里?语文的味道在哪里?在关键的词句里,在理解后的朗读里。

课的最后,指导学生写字。我先请学生“读帖”(苏教版语文每课的生字都是请书法家书写、并用红色印的),“读”完后,描红,然后“临帖”。临写完了,我请两位学生在黑板上分别写“越”和“疚”字。但两人写得都不规范。“越”字的右边的第一笔“横”,起笔高了;“疚”字里边的“撇”写长了,而“捺”又写短了,且没有“脚”。于是,我请学生再“读帖”,看“越”字右边的第一笔——“横”,在哪儿起笔。学生这才发现,它在左边“走”字的第二横处起笔。接着,我边讲边在黑板上范写了这两个字。学生们静静地听,静静地看,听课老师也静静地听,静静地看。当我范写完了,师生发出由衷的赞叹。他们只是赞叹我写的字漂亮吗?

指导学生把字写好,学生们能写一手漂亮的字,是不是也是语文教学的亮点?

总之,语文教学的亮点在“语文”里,再说具体一点,是在“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书”里。

所以,我现在每教一篇课文总是在钻研教材上下功夫,在朗读上下功夫;课文中的每个新词务必弄清它的意思,要求运用的,务必弄明白使用范围,首先自己造几个句子;每个生字以及要板书的词语,力求写得规范,做到笔顺规范,间架结构符合楷书的要求。

徐州市老特级教师李梦钤先生说过:“这法儿那法儿,钻研不好教材就没有法儿。”确实如此。当我把教材真正读懂了,读出味儿来了,教学方法也就随之而来了,自然语文课也上得较简单了。

最后要说的是,我这样说,绝不是否定多媒体、否定表演等手段。如果运用的恰到好处,自然会为语文教学增光添彩,现在,该用我也照用。

下载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亮点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亮点.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课堂教学中有几个亮点

    课堂教学中有几个亮点: 1、直接导入,师问看到“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这个题目大家想想这节课我们要掌握什么知识,引起了学生的有意注意,唤起了学生学习新知的强烈欲望。 2、在教学......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博白县双旺镇长田小学 严春凤 语文是学好各类学科的基础。语文教学的任务在于帮助学生培养与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这种能力概括起来有几种:读、听、看、......

    小学语文教学亮点(精选五篇)

    以小练笔为切入点激发学生创作欲望 辛翠玲课堂小练笔就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即兴地学写一些小片断小段落。它具有篇幅小、形式活、出手快、效果好等特点。......

    课堂教学亮点的研究

    ‚课堂教学亮点的研究‛课 题 实 施 方 案 一、研究对象的提出: 小学语文传统教学就是在课堂上最理想的执行完成教案,而不是‘节外生枝’。使原本鲜活灵动充满情趣的语文课变......

    浅谈课堂教学亮点的创设

    浅谈课堂教学亮点的创设 ——以《礼乐文明的确立》教学为例 [内容摘要]:新课程背景下,“优课”的标准是什么?本文结合教学实践,论述了作者对“优课”标准的认识:一堂好课它的精彩......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案例范文合集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案例 案例11 [案例描述]为推广新的广播操,某校决定举行广播操比赛,有人选择某年级四个班针对广播操比赛全过程的教育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四个班主任在动员,训......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实施课改的主要阵地。小学语文是基础的学科。科学地设计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反思 骅西小学于娟 语文教师,我一直以为是最难当的。作为母语,似乎谁都知道都会理解都可以说上一二。前几年语文大讨论时,多少偏激之词言犹在耳,多少老教师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