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怎样提高学生的语文课外阅读能力
怎样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课外阅读对学生起着极重要的意义。以课内带课外,以一篇带多篇,以精读带博览,并把课堂教学同课外阅读紧密结合起来,这是提高小学生语文能力,陶冶学生情操的一条必由之路。小学语文老师搞好语文课堂教学的同时,要指导学生搞好课外阅读。怎样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呢?首先,老师要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其次,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向他们推荐适合的课外读物。此外,老师还要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外阅读,汲取课外阅读的营养。在今天这个信息时代,阅读可说是一个人生存所必备的本领。尤其是课外阅读,对小学生起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有关专家曾研究过,它能满足小学生的学习需要、交往需要、缓解焦虑需要、放松的需要及消磨时间的需要。由此可见,阅读本身能令孩子们身心愉悦。我们应努力让学生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我国伟大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为养成阅读习惯,非多读不可;同时为充实自己的生活,也非多读不可。”新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也明确规定:“课外阅读总量五年制不少于100万字,六年制不少于150万字。”因此,以课内带课外,以一篇带多篇,以精读带博览,把课堂教学同课外阅读紧密结合起来,实在是提高小学语文能力,陶冶学生情操的一条必由之路。指导学生搞好课外阅读,让他们把
阅读看成是一种娱乐活动,我们应当切实做好这些方面的工作:
一、激发课外阅读兴趣
不少学生因为年龄小,玩心重,自我约束的能力差,缺乏良好的读书习惯。有时侯,即使在老师或家长的监督下不得不坐下来手捧书报杂志,但也是“眼在书本心在玩”,这样是很难谈得上有阅读效果的。前人曾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因此,让小学生们能怀着浓厚的兴趣,把课外阅读当成一种渴求性的自我行为,不断地获得相关认识自己的知识,不断提高他们的欣赏能力、审美能力、作文及语文能力,增长各种知识,激发和培养他们的课外阅读兴趣是非常重要的。怎样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呢?可试用以下的方法:
1、言传不如身教。老师的知识广博与孤陋寡闻都直接感染学生。老师要多读一些内容充实、有意义的书,以身作则,而且在课堂上能恰倒好处地博古论今,会使自己成为学生们效法的对象,从而带动学生主动地进行课外阅读。
2、学期定时举办读书报告会、故事会或朗诵会,让学生介绍自己读书的经验、体会和收获,讲述所看书籍中的动人故事或朗诵所看书籍中的精彩篇章,以便互相启发互相带动。
3、开展摘抄或读书笔记展评。对于学生摘抄所看书籍中的好词好句好段或所写的读书笔记,可定期进行展览评比,以便互相学习,互相促进。
二、推荐课外阅读内容
当同学们课外阅读的兴趣被激发起来后,如何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向他们推荐好的课外读物,帮助他们选择适合的课外书显得异常重要。为学生选择和推荐书籍的方式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常用的如以下几种:
1、结合课堂教学选择推荐。老师可根据节选的课文或与课文相关的内容向学生推荐读物。
2、结合年龄特点选择推荐。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年龄小,识字少,阅读能力低,但富于幻想,可以多给他们推荐内容短浅的童话、寓言、儿歌等。小学中年级的学生知识面有所扩大,阅读能力有所增强,就可以推荐一些革命故事、儿童小说、科幻故事、儿童诗歌等,小学高年级的学生的阅读能力进一步增强,生活知识进一步扩充,就可以给他们推荐一些历史故事,反映现实生活的散文、小说,同时,还可以推荐一些社会、自然科学方面的读物等。
3、结合活动推荐选材。为了配合社会、学校、班级开展的某一项活动,可以给学生选择推荐有关的书籍,如学校开展“崇尚科学,反对邪教”的主题活动,可在事前推荐学生阅读一些科学幻想、人类的起源、宇宙等方面的书籍。
三、进行有效课外阅读
儿童的意志、毅力、水平与成年人不同,具有很强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所以我们要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进行有效阅读。我是这样引导学生的。
1、延伸相关文本,丰富阅读活动
在语文课本中,寓言、童话、成语故事等类型的课文深受学生的喜爱。每当遇到这样生动有趣的文章,学生们总是马上翻开书,一口气读下去,还经常几个小伙伴一起讨论其中的故事情节,或表演几个片段。时间长了,这些生动的故事形象就深深刻在了学生的脑海里。利用学生的这一特性,我让学生在学了课文后,收集相同题材的文章,在让学生自己动手收集、选择阅读材料的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在丰富的阅读活动中,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质量和数量。
2、课前收集信息,课后拓展文本
阅读是学生收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我在课堂教学之前,总让学生自己先去了解课文的背景、作者等相关材料,为课堂教学作准备,这其实就是广泛的课外阅读。课前收集资料进行广泛的阅读,是利用全息阅读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课堂教学后再进行延伸,让学生继续收集资料,阅读相关文本的做法更显得可行了。
3、通过个性阅读,培养创新能力
培根说过,“凡有所读,皆成性格”。学生对文章的鉴赏感悟,都具有较强的个性化特点。在读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我们进行素质教育的宗旨所在。因此,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要鼓励学生提出不同 的见解,学生的看法才能得到真切的表达,感悟才能得到真切的提高,思维才能得到真正的发散。
四、汲取课外阅读营养
常言道:“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心智技能的学习与形成有赖于积累。语文学习的基本途径是积累与训练,我们要创造一切条件,帮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激发他们的读书兴趣,让他们积累尽可能多的典范语言材料,积淀尽可能多的语感经验。
1、认真阅读,熟记于心。读书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只有在课外阅读中充分地调动自己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才能对读过的东西有深刻的印象,才会使其变成自己的东西。
2、学做笔记,日积月累。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课外阅读要养成记读书笔记的好习惯。读到好文章,要把文中的好词佳句摘记下来,把读后的心得体会写下来。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就会有阅读的收获。总之,无论是丰富知识还是增强能力,课内阅读必不可少,课外阅读同样也是最有效的途径。促进课内外阅读的有效性,是阅读教学的重要途径之一,应让学生从中充分体验,入情感悟。只有这样,学生的语文素养才会得到不断的提高。
第二篇:加强课外阅读教学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加强课外阅读教学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内容提要:
阅读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教材、扩大知识领域的要想使学生获取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知识和信息发展思维、培养创造力,就应该加强阅读教学,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将遇良才能力的提高涉及到很多方面,因此,教师在进行具体操作时要考虑全面,处理好阅读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关系。首先应培养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多读书;其次应加强对学生思想品质的教育,让他们多读书;第三,还应定好师生位置,采用科学的阅读方法;第四,要注意学生的学习情况,循序渐进,多角度、全方位进行训练,最终达到以读促写,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中文是李白、苏东坡使用过的文字,她神奇灵异,由她所组合成的一篇篇文章也内涵丰富、充满哲理。对这些文字进行阅读是很有必要的。另外,人类传递文化知识的载体虽然经历了几次变化,从语言到文字,近年来又发明了电波、光波和声波等语言媒体,但是保存和传递文化知识的最主要手段仍然是文字信息的集合体——书籍。现行阅读资料内容丰富,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各种知识。大量的文学名著有“生活教科书”之称,具有巨大的认识价值。因此,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应该加强阅读教学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阅读能力是提高写作能力和听说能力的基础被誉为“智慧之源”。阅读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教材、扩大知识领域的基础在训练语文能力的过程中能发展智力、提高人文素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科技发达、信息频传的二十一世纪,学生更要有较强的阅读能力,以便及时获得较多的新信息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但是由于阅读内容的丰富性、学生阅读基础的不均衡性,阅读教学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难操作性,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绝非一日之功。在长期的语文教学中,我认为,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激发兴趣培养习惯
任何学习都是学习者自己的事情,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例外。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最显著的功能之一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将学生引上那条追求智慧的道路。具体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1、在班上朗读优秀的文学作品
这可以先指导朗读优秀的同学朗读,然后让他们在班上大声读给全班同学听。作品可选用故事情节比较曲折、思想内容比较深刻、语言比较优美的小说、散文,篇幅可选用较短小的。例如鲁迅的《呐喊》、冰心的《寄小读者》、朱自清的《绿》、欧亨利的《警察与赞美诗》等。让学生初步领略到名家名篇的风格特色、思想内涵,以引起他们的阅读兴趣。
2、组织学生看电视小说、散文
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使人看了有如闻其声、身临其境之感,一篇好的文学作品使人看了有如闻其声、身临其境之感,一篇好的电视文学作品可以真正使人闻其声、见其人、临其境。它将文字的美和声画的美结合起来,使原作更丰满立体、真挚感人。因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还可组织学生多听、多看电视小说、散文。例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原本文字就美仑美奂,若再配上画面,那么在淡淡月色下那亭亭的荷花、田田的荷叶就更容易使学生领略到当时的意境了。而对这优美画面的欣赏也会促使他们对原作的研读。因此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可以采用不定时组织学生看电视文学作品来进行。
3、利用黑板报和墙报辑录名言名句
如果说上面的方法比较适用于阅读基础较好的学生的话,那么这种方法则较适合阅读能力不太强的学生,他们平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对作文不大感兴趣,也难得引人注目。让这一部分学生每天辑录一条课内外的名言名句抄录在黑板报和墙报上,每天让他们读一遍给其他学生听,教师及时适当地对他们的摘抄、朗读能力表扬几句,通常会激起他们的荣誉感和自豪感,而这种荣誉感和自豪感又促使他们每天乐此不疲地去阅读、摘录、朗诵,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二、陶冶情操,提高素质
任何作品都反映作者一定的思想感情,都会对读者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学生的思想观念还不成熟,他们受书中思想的影响会更大。因此,教师应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阅读思想内容好的优秀作品,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素质。例如,当校园流行言情小说和武侠小说时,我不失时机地指出:这些都是成年人的童话再将纪实报道中记叙的那些因沉湎于言情或武打小说中不能自拔造成遗憾甚至酿成悲剧的事例在班上朗读,有时也指导学生阅读课内外的经典著作和说理文章,例如《赵一曼女士》、《囚绿记》、《革命烈士诗抄》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观、人生观、道德观、幸福观、价值观和审美观等,尽可能地杜绝学生看不适合自己年龄层次及身份的书。
三、定好位置,指导方法
一般来说,阅读教学系统必须具备这样几个要素:阅读教学目标、阅读材料、阅读方法、教读者、读者。其中“教读者”和“读者”是最为重要的两个要素。“教学方法”是联结“教读者”和“读者”的一个要素。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必须先处理好着几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在长期的实践中,我认为,要使阅读成为学生的主动需求,并成为衷心喜欢的活动,必须定好师生的位置。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教会学生自读的技术,形成自读的能力,这是现代人不可或缺的、终身受用的“常规武器”,是阅读教学价值之所在。这就决定了教师在阅读教学活动中是“学习辅导者”、“助手”这一地位,其职责是为学生创设阅读情境,营造学习氛围,示范阅读方法,组织他们顺利阅读。要始终把学生当作课堂的真正主人,是一切学习活动包括阅读学习的主体,而不应该摆出师道尊严的架势、高高在上地当指挥和导演,学生也就不用再急急忙忙疲于应付或消极被动地接受了。有时,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随心所欲、不为读什么而读。
但是这不等于说教师在阅读中袖手旁观、无事可干。而是说,既然学生是阅读的真正主人,教师是阅读的辅导者、助手,那么教师的活动就必须服从于学生的阅读学习,一切从他们的需要出发,扶持帮助他们顺利完成阅读任务。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教师应及时启发、指导或协助他们解决难题。也就是说,在具体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可在阅读目标、阅读方法等方面作一些必要的提示,然后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放手让学生去读,让他们自己去感知、领悟、联想、想象,让他们融进作品之中,陶醉其间,从而深切地感受到中国语言文字的魅力。例如,我在布置学生读名著《水浒传》时,只是指导学生注意几个著名好汉的人物形象,例如鲁达、武松、李逵、林冲、卢俊义等,归纳他们的性格特点,体会作者是如何采用不同的描写手法来刻画不同的人物形象的。让学生在反复的阅读讨论中明白虽然鲁达、武松、李逵都是下层人士中的粗人,但性格都并不雷同,而是各自具有独特的个性:李逵是造反精神最为彻底的一个,武松是最富有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鲁达是一个疾恶如仇、专打抱不平的人物。林冲、卢俊义都是中上层的正义之士,他们的经历也是同中有异,但他们最终都和李逵等人一样被逼上梁山,可见当时政治的腐败社会的黑暗。
当然,阅读不是一个被动机械的吸收文章的过程,也就是说,阅读决不仅仅是“读”,还应该是一种表达。可以说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归根到底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因此,我在阅读教学中,不是让学生机械、刻板地照本宣科,而是主动积极地挖掘,动用自身的经验、阅历加入到阅读过程中去,尝试着用属于自己的语言来评说作品,一边读,一边尝试着说。例如我在指导学生阅读《警察与赞美诗》时,就让他们讨论:假设那天晚上苏比未被警察抓住,他会怎么样?有的学生说:“他去赶车,但是车子被有钱人撞坏了无人赔偿,车主又逼他还钱,他没钱最终入狱。”有的学生说:“他一连几天找不到事做,最终还是选择了违法入狱过冬”……真是众说纷纭。但只要他们答得合情合理,都予以肯定和鼓励。学生也在这读说中把握住了主要内容。
有时,也可让学生一边读一边尝试着写,尝试着画,甚至尝试着演。比如读《荷塘月色》一文,既可让学生根据对文章的理解画一幅画,也可让学生模仿写一段类似的文字或读后感,表现自己的风格和才华,发挥他们的创作和想象能力,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至于演,则更能使学生在阅读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拓宽视野,领略文章的内容和风格。
四、循序渐进,综合训练
值得注意的是,对学生各阶段的阅读要求不一样,对他们的培养也应该分阶段、分层次进行。刚开始教师要尽可能地提供材料与时间,由浅入深地对学生加强教育。训练到一定阶段后,可将听、说、读、写四个环节结合在一起。大致上分为:听是学生朗读优秀作品,说是概括作品或谈感想,读可让学生根据提示和要求课后阅读,写是让学生作摘录、写随笔或读后感。也可通过各种不定时的竞赛活动促使学生多读多写。
总之,加强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可以灵活地运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因时因地、因人而异。但不管方法如何,目的应该只有一个,那就是以读促写,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第三篇:怎样提高语文阅读能力
怎样提高语文阅读能力
1、培养兴趣,自主阅读。
教师应该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对初中生来说,兴趣是阅读的原动力。他们阅读的出发点主要是满足自己的兴趣需要,寻找自己的乐趣。如果让他们带着“分析小说的深刻主旨”这一作业去读《红楼梦》,可能会使他们兴味索然。我们必须淡化阅读的目标,而让学生放开思想去自由地读书。教师要把阅读的自主权交给学生,只要不是鼓吹暴力、色情、反动等内容的,学生都可以读。读哪本书,怎样读,应由学生自己决定。教师的作用是“导”。对一些适合青少年学生阅读的佳作,教师可以及时推荐,以免学生不择而食。
要发展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还需要多元化的评价激励。作为教师,要学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学生,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及时地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及时地评价激励。如一句精彩的发言,一个独特的看法,一次小小的进步,一个细心的发现„„都应该给予恰当的肯定。一个赞许的目光,一个会心的微笑,一句真诚的肯定,一次亲近的举动„„都能给孩子们巨大的信心!这样,学生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了信心,会更加积极主动地阅读。
2、传授方法,培养习惯。
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为了提高阅读效率,必须从实际出发,引导学生用科学的读书方法进行课外阅读,切实截决“怎么读”的问题,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阅读方法包括读书的方法(如默读法、跳读法、精读法、略读法、速读法等)传授这些方法要指导学生在具体运用时要不拘一格,根据自己的需要灵活运用。
3.课内课外,互补互助。
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具有经典性、基础性和示范性,是知识、能力、思想、审美等的载体,能使学生举一反三,更好地在课外进行其他类似文章的阅读。阅读教学也离不开课外阅读,新修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作了具体的规定:初中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2~4部名著。”这有利于改善语文阅读教学中只注重课内教学、忽视课外阅读、学生阅读不足的现象。所以,我们应把课堂内外结合起来,互补互助。课内阅读教学是基础,对课外阅读起指导作用;课外阅读是课内的必然延续和必要补充,反过来丰富并深化课内阅读。
4、读写结合,以写促读。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应该把读书笔记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语文老师要重视读与写的结合,要求学生每人都准备一个积累本或者叫读书反思,并自取一个名字,记下课外活动阅读中的理解感悟,积累下阅读中遇到的优美文辞,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教师应组织学生定期相互交流赏析。老师在指导学生的时候也要注意督促检查,使学生能够持之以恒。只要学生有了习惯,有了毅力,通过一年或几年的训练,就一定会积累下丰富的素材,下笔流畅、妙笔生花。
第四篇:怎样提高语文阅读能力
加强课外阅读 提高语文能力
课外阅读好处多,但开卷未必有益。别林斯基说的好:‚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的书,比不读还要坏‛。
(1)教给学生‚三读法‛ A、浏览性的泛读法
对大部分浅显易懂的书或阅读价值不高的书籍报刊,可采取浏览法,即‚随便翻翻‛,大致了解其主要内容,或通过看标题、目录、内容提要、前言等,以求在有限时间内获取更多的有价值的信息。
B、进行速读训练。方法有二:一是‚遮盖速读法‛。准备好一张白纸和书页差不多大小,放在书的上端,读完一行就把纸往下拉,盖住读过的一行,使眼睛不能来回重复,同时减少眼睛的左右移动,增强眼的视觉广度。随着训练,把遮盖挡用的纸往下拉的速度加快,即可逐渐提高速度;二是‚限量速读法‛,在阅读前确定阅读的数量,限定时间读完。
C、品味性的精读。对名篇名著和其他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需要静心细读,体会立意构思,揣摩布局谋篇,欣赏好词佳句,像人吃东西那样,经过细嚼慢咽,才能把书中的精华变为自己的知识营养。有的好文章需要反复地读几遍,甚至熟读成诵。
(2)教给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方法
A、圈点勾画。即用相关的符号在书或文章上记录下自己阅读时的见解、感受,如用‚。。。‛‚?‛符号分别表示重点词句、疑难困惑等。
B、作批注。即在文章旁边写出自己的见解和感受。可以品评谴词造句的精妙,写出自己的理解、体会和感想,可以谈谈对同一个问题的不同见解或由此引发的联想,还可以指评原文的纰漏等。
C、写读书笔记。可作摘抄、编提纲、写体会。
D、做卡片 为了便于记忆和积累,鼓励学生把名言警句、精彩片断、佳词妙句等写在卡片上,以随身携带,随时翻阅、背诵。
E、进行再创作,包括续写、扩写、缩写、改写等形式。
如何提高阅读能力
所谓阅读能力就是你看一篇文章或一本书,首先要明白作者要表达什么,即中心思想。其次要了解作者是如何表达的,也就是结构和手法。再次知道作者在此文中提了什么有用的信息,写进书里和未写进书里的。如果每次阅读都这样做,回答阅读题是不难的。
提高阅读能力基本方法就是认真读教材,包括,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历史等等。因为教材是精心组织的,经过多人讨论而成的,是集体的结晶。不认真读书只是做阅读题是舍本求末。我一直认为,通过做题来学习是最坏的学习方法,特别是语文和英语。
探究式阅读提问:
一、独特感受与个人体验(必做)
1、读完此文,你最强烈的第一印象或感受是什么?
2、此文你最喜欢的是什么?为什么(就作品中你认为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有没有你不喜欢的地方?说说理由。
3、有什么疑问?说说文中你不理解的地方。
二、理解感悟与整体把握(选做)
1、你理解或你觉得作者想传达的主要是什么思想或感情?为什么?
2、从文中你体验到了什么?
3、你如何评价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尽量联系作品的文化背景)?
三、课文分析与鉴别欣赏(选做)
1、你认为这部作品的文字有什么特点?作品中哪些语言富有表现力?为什么?(推敲、体味重要词句)
2、你觉得这部作品在写作思路上有什么特点?
3、这部作品表达上的特点对你的写作有什么启发?你认为可以借鉴的表达技巧是什么?
四、反思评价与亲身实践(选做)
1、你对这作品是否有修改建议,文中哪些语句你想替换成新的语句?
2、你生活中是否接触过类似的主题,如果让你来写这个主题,你会怎么写(有什么不同的写法)?
3、听了别人的观点后,重读一遍文章,有什么新的感受、体验和想法?用一两句话说说你的学习收获(既可是一方面,也可是综合的)“此题必做”
怎样提高语文阅读能力?
一、多读。好书读三遍,读课文要从浏览到精读,注意力集中,目标明确,效果就明显。
第一遍,弄清字句,概括全文大意。读不准弄不清的字,查字典、辞典,重点圈出,有疑问就标出。这是最基本阅读。
第二遍,根据体裁分析课文。如议论文要注重分析研究论点、论据、论证方法,语言的准确性、鲜明性,文章段与段、层与层之间结构,长句、短句的特点等;说明文注意条理层次,线索及说明方法;记叙文要分清记叙六要素、线索、景的描写、人的活动、事的发展、主题思想的积极意义;小说注重人物、环境、情节三要素及主题与三要素、人物性格与环境情节的关系;散文要注意意境,即分析环境与景物的描写,分析对生活情景的描写,分析‚文眼‛。
第三遍,深入考虑文章的深层意义。一般要考虑联系背景,体会艺术方法、作者语言风格。
第一遍是解释性阅读,由感性到理性。第二遍是分析综合,是对文章深一层认识,锻炼思维逻辑性。第三遍是批判性阅读,从内容到表现形式,评价欣赏,对培养独立性有很大作用,即从阅读中培养语言感受力、想象力和理解力三种能力。在三种阅读对内容吸收后,应进行创造性阅读,我们阅读文章的最高层次也是要创造,如何创造 呢?
所谓‚书到用时方恨少‛,这‚少‛字的含义有二:一是读的少,二是记住的少。所以说话作文时便没词儿了。如果让学生多读点,多积累些,天长日久,待到自己说话作文时便能呼之即出,信手拈来,随心所欲,左右逢源。‚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提高语文阅读能力的‚五注重、五进行‛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林斯基说过:‚十年经验使我深信,学生的智力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具体为‚五注重、五进行‛。
1、注重字词落实,进行认知性阅读
阅读时养成‚不动手不读书‛的习惯。在阅读过程中圈圈点点,勤翻字典,把一些字、词弄懂,扫除阅读中的障碍。每单元结束,布臵学生列出‚同义词辨析表‛,找出相同点,相异点,并造句,着重在理解、运用字词能力的训练。这是整个阅读过程的基础,也是阅读中首先培养的基本能力。
2、注重关键词语,进行分析性阅读 某些词语,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隐含着深层的信息,必须深入挖掘。如吴伯箫《菜园小记》‚一切都使人感到一种真正的田园乐趣‛。理解这句话的关键词语是‚真正的‛。为什么种菜劳动才是‚真正的田园乐趣‛呢?不少文人雅士过隐居生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远避人世,醉心田园,这是一种士大夫式的田园乐趣。而《菜园小记》中写小小的菜园,写个人种菜感受和体会,从一个侧面反映‚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伟大号召的巨大作用,表现延安军民热爱劳动的崇高品质和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这也是田园乐趣,但这是革命者的田园乐趣。只有懂得这两种田园乐趣的不同,才能真正理解‚真正的‛含义。这种分析性阅读,才是真正理解到作者告诉我们的深层信息。
3、注重动作和语言,进行比较性阅读
文章中对人物的动作或语言的描写,寓着作者深层的意图,必须认真发掘,比较理解。鲁迅《孔乙己》中有孔乙己两次买酒过程中两个动作的描写。第一次: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这里的‚排‛字,表现出孔乙己拮据而穷酸的本相,他对酒店表示分文不少,自己是规矩人,对短衣帮表现出若无其事来。第二次:孔乙己被打折了腿最后一次到酒店时,‚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这里‚摸‛字,写出钱少,形象反映出封建社会把一个下层知识分子迫害得穷途末路的悲惨景象。若用‚排‛就不当。只有如此比较阅读才能体会到孔乙己性格特点和人生悲剧。
4、注重景和物,进行求解式阅读
作者在写作中设臵的景和物,都是别具用心的,只有分析到作者的用心,才能深刻理解文章的内涵。歌剧《白毛女》第一场中杨白劳上场有三件‚年货‛,这是为什么?第一件是‚揣在怀里四五天‛的二斤面。父女俩在除夕夜想吃顿饺子、‚欢欢喜喜过个年‛。这年货反映了旧社会地主的残酷剥削,农民的极度贫困。第二件是用纸层层包着的‚二尺红头绳‛。这是杨白老给女儿喜儿的新年礼物。礼物虽小却包含着父亲对女儿真挚的爱和相依为命的骨肉情,这也为杨白老在失去女儿而对生活绝望,最终走上绝路所作的铺垫。第三件是‚两张门神‛,贴门神反映了杨白老希冀摆脱贫境,‚叫那要帐的穆仁智也进不来‛,杨白老将摆脱压迫的愿望寄托在‚神‛身上,注 定他的悲剧命运。只有理解这些,才能深刻理解全文。
5、注重修辞特点,进行质疑性阅读
深刻、含蓄的语句,往往借助于修辞手法传达最大的信息量。寓意的深刻性和形象的丰富性相统一。只有深层次地剖析、质疑才能更好理解作者的意图。如小说《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在郑屠肉铺前鲁达拳打郑屠时的描述,‚扑的只一拳,正打在鼻子上,打得鲜血迸流,鼻子歪在半边,却便似开了个油酱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提起拳头来就眼眶际眉梢只一拳,打得眼棱缝裂,乌珠迸出,也似开了个彩帛铺,红得、黑得、紫得都绽将出来。‛‚又只一拳,太阳上正着,却似做了一个全堂水陆的道场,磬儿、钹儿、铙儿一齐响。‛这三处运用比喻的手法,分别从味觉、视觉、三方面详细描写郑屠被打后的感觉。这里若用略写,只需一句话:‚鲁达只三拳,就打死了郑屠。‛那么,施耐庵为什么要详写?详细有什么好处呢?郑屠横行霸道,太可恶!在当时那样一个暗无天日的社会里,只能寄希望于鲁达那样侠义的好汉出来惩罚他,鲁达的拳头越厉害,够味,越是大快人心。我们希望看到郑屠的下场,越惨越解恨!作者就按人们的愿望,借助比喻不厌其烦的详写三拳。只有如此质疑性思维阅读,才能获得最大信息量。
除以上五个方面外,还可以注重写作背景,进行思辩性阅读和注重篇章,进行评论性阅读。限于篇幅不再赘述。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方法
现在有这样的问题:当你发现你的学生在短文阅读方面老是失分,你打算怎么样去做?肯定有一部分老师会说‚多做这方面的练习,多加以指导。‛这样去做就显得很肤浅,真是为了考试而考试了,当然并不是批判这方法行不通,其实这方法也是很有必要的,但最终的途径,最有效的方法,最长久之策应是:
1、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设身处地地去读;
2、引导学生涉猎读,广泛读,对有价值地方再放大读,品读。以下的这篇文章会表达我对阅读教学的一点看法:
‚女主人低声说了些什么‛――从一道试题浅谈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一天,有一位女主人请客。大家围着桌子坐着,一边吃喝,一边说笑。忽然,女主人把保姆叫来,低声说了几句。保姆听了脸色发白,就急忙跑出去了。
(原来是女主人脚上有眼镜蛇,不过她显得很镇定,她明白如果自己紧张或乱动就有可能被毒蛇咬伤,不仅如此,还会让其他的客人受惊、扫兴。女主人知道蛇喜欢牛奶,就让保姆端牛奶放在阳台上,等蛇爬出去,再把门关上,这样就安全了。最后保姆成功地将蛇关在门外,客人们对女主人的机智与勇敢赞叹不已。)
这个短文有一个小问题:默读第一节,并联系上下文,想象女主人低声说了些什么,把想到的写在下面。
大多数学生在做这道题时,认为很简单,大致有三种想法:
1、‚你去端杯热牛奶放在阳台上,过一会让你关门你再关门。‛
2、‚我脚上有蛇,蛇是喜欢牛奶的,你去端一杯热牛奶放在阳台上,把它给引开。‛
3、‚我脚上有蛇,……千万别紧张!‛
下面我们就来分析分析这些解答是否合理。
第一种的解答明显是错误的,从‚让你关门你再关门‛这句可以看出,这些学生 认为保姆还不知道女主人脚上有眼镜蛇,可是第一节中明明有‚保姆听了脸色发白,就急忙跑出去了。‛一句,这说明女主人已告诉了保姆她脚上有眼镜蛇了。这部分学生恐怕只是粗略地读了一下短文,理解十分片面。
第二种解答的同学有点‚顺理成章‛,似乎遇到这种事情就得这样去做。可我们走进那个场面感受一下,假如女主人开口就说:‚我脚上有眼镜蛇……‛那大家想一想尽管女主人可以‚轻松‛地说,可是保姆一听到、看到能不惊慌失措吗?那女保姆肯定会‚啊‛出来,惊动其他的客人,而此时保姆只是‚脸色发白‛,这说明虽然她很害怕,但也是快速地镇静了下来,并没有使其他的客人觉察到。这样解答的同学证明他们还没有真正地潜入到文本情境之中,对文本的感知理解还存在于表面。
第三种解答的同学理解相对深入了一层,她想到了,这个时候女主人肯定会对保姆说些‚千万要镇静,不要慌张‛话,以免惊动其他的客人,可是却放在最后说了,这仍然是很形式的理解。我们可以想一想,当‚我脚上有蛇‛一说出,那保姆就马上会乱了马脚,你再说‚别紧张‛这类话已经没有用了。所以这种解答还是错误的,这些学生仍然没有把握到文本的生命之息。
由此可见,正确的解答应是类似‚我跟你说一事,你听后千万不要紧张,如果你慌张了,就会出事,你镇定下来就会没事的,……‛类似这样的说法都是很符合事实逻辑的,只有先给保姆打个‚预防针‛、‚镇定剂‛,让她不紧张,心里有数,有意识,然后再告诉她事情真相时她才会‚知所措‛,稳下心来去解决这个问题,可却很少有同学能这样实实在在地去想去写。
学生们的错误根源是他们根本没有读懂读通文本,没有设身处地地去思考,他们的理解老是漂浮在水面,而不能深潜到水中翱游。这说明一个问题: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还不够成功,学生对语言文字缺少一定的把握感受能力,对语言文字还读不进,内化不了。从每一次做试卷来看,我们似乎都会发现学生做卷有个很致命的弱点,就是理解不够深入,很是肤浅。有时我们会惋惜到:如果能再深入一点想,就不迎刃而解了吗?而几乎每次都是这样,总有不少学生该能理解出来的,却不能站得高点,看得远些,让人感觉他们的理解只差那么一点点就接触到真理的彼岸。
我们纵观近年来的一些语文试卷是越来越活了,特别是一些期中、期末、毕业试卷很重视学生的语文积累与阅读理解能力。我们也往往能发现六年级的试卷让五年级语感能力强的同学去做,也能考得不错。可见,大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深入把握能力,会使学生们终身受益,会使以后的语文学习之路铺满鲜花。
对于这个病因,我们有些老师认为这是训练不够的原因,以后要多让学生做些阅读理解题、短文分析之类,多训练他们的分析理解能力。其实这并不是良策,这些训练是‚催化剂‛,是‚强心针‛,只能起到强化作用、暂时作用。要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我们必须从平时的语文教学入手,改变我们的传统教法,真真实实地教给学生运用语言文字、感受语言文字的方法。
一、充分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设身处地地去读 张庆老师提倡的‚诵读‛,高万同老师提倡的‚读书内化‛等等,都是强调读书要设身处地,入情入境地读。这些方法使用得好最终都会使学生受到一种美妙的情感熏陶,使得课堂中出现一种天堂般的情境,好像潜到了文本很深的层面,感觉一切都是那么直观,都是那么熟悉化、生活化。文本中的文字是越读越模糊,而那种画面,那种情感体验却越越来越生动,越贴切。如《天鹅的故事》(苏教版第九册)这篇课文,对于天鹅破冰的镜头描写很富有形象性,情感性,在此深入地引导学生切身地感受那种令人震撼的场面,把那种‚石头似的‛‚重重地‛等词用心灵、用手势尽情地 表达出来,会给人一种莫名其妙美的享受,这样会唤起学生无限的遐想,碰激他们心灵深处的情感,让他们在美的时空中快乐翱翔。又如像《鼎湖山听泉》(苏教版第九册)等诗性课文,语言十分优美,引导学生真真切切地去感受一番那清亮的泉水,细心倾听那清纯悦耳的泉声,怎能不是一种美的熏陶与享受呢?
每每出现了这种场面,学生们都会变得那么自觉,那么专注,而自己也感觉到自己的人格同样被熏染着,自己的生命也同样被升华着。最近有关‚诗化语文‛的教学理念,也在说明着语文教学要注重情感性,内化性,入情境性。当然这并不是在强调语文的‚思想性‛(人文性)功能,而是必须得这样读才能最终解决‚语言形式与思想内容的‘适切’‛,即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实实在在地感知到‚语言文字是如何用来叙事状物、表情达意‛(高万同语)。高万同老师十分强调语文教学要做到‚四路贯通‛(即文本作者的思路,教材编者思路,学生学习思路,教师引导思路),而达到这一层次,必然是在一种近似于‚真空‛,近似于‚幻境‛中完成的,也即是真正地潜入到文本所写的情境中。
我们只要能经常地把学生带入到这种气氛中,让学生能实实在在地感受语言背后的生活场面、情感真谛,那学生的理解感受能力自然就会得以提高。因为他们能透过语言文字看到内部的东西,还有什么东西让他们把握不到呢。像前面所提到的那道阅读理解题,学生只要稍用心去读,就能立即调用头脑中的相似情形,产生共鸣,走入到文本中,自然就能轻轻松松地完成了。
二、充分引导学生广泛地读,涉猎地去读,精彩之处再细细品读
在语文教学中适当的练习是必不可少的,但一定要精,这样才能腾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去多读。最近在‚凤凰论坛‛上看到有关‚山东潍坊韩兴蛾老师两周教完一本教材‛的介绍,感慨颇多,她用较短的时间教完教材,然后再选一些好的书作为补充教材,如《上下五千年》等,就这样引导学生广泛地涉猎,广泛地阅读,学生们的理解感受能力特别地强,五年级的学生,不仅能出口成章、‚夸夸其谈‛,而且考试也是一流的,因为他们通过大量的阅读,脑中积累了大量的感性语言,能较为熟练、自由地运用语言,‚玩弄‛语言,当然对那一张张试卷不在话下,甚至六年级的试卷他们也能做得很好,因为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已经超过普通的六年级同学了,再加上六年级的大部分生字他们在读书时经常能看到,所以也不会陌生。可见,我们的语文教学不应只是一个学期死死地抱住一本书,可以精化一点,多抽点时间把一些优秀的读物引入到我们的课堂,引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教师再加上些介绍与牵引,指导学生踏踏实实地读一下,对于优美、生动、有价值、有范文性的地方,也可以再放大一下,引导学生多细嚼一下。这样,读多了,‚嚼‛多了,语感肯定能得到提高。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感受能力,我们也不能放过古诗词的积累与品读,要大胆地引导他们去读,去品,去积累。学生的语文潜能是巨大的,很多看起来比较难的诗词,也充不住他们的‚攻击‛。对于古诗词积累更要注意积累的过程,即读与品的过程,有许多古诗,学生们读不出味,我们只要稍加些提示与范读,他们就能读得很有情味。古诗词里面都有很强的意境场,随着学生慢慢地深入到这些意境场,慢慢地把握到这些生命气息,他们的语言文字‚玩弄‛水平会更出色,会更加痴迷我们的母语。
除此,多让学生读一些报刊、杂志等等,这会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到鲜活的语文课程资源。一个班几十名同学,可以分几个部分订阅不同的刊物,然后互相交换着看。这样会把学生们强有力地吸引到语文的怀抱中,久而久之,他们的语文理解感受能力怎能得不到提高?
由此可见,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需要我们把握好精读、品读与泛读,课内读与课外读的关系。在引导学生广泛涉猎的同时,对一些十分有意义的片断再停下脚步 慢慢地‚欣赏‛一番,‚走马观花‛与‚驻足细赏‛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只有这样去做了,‚那个女主人低声说的话才不会让保姆惊慌失措,才能顺利把自己脚上的眼睛蛇引开。‛
‚阅读理解‛永远是语文教学中闪亮光芒的词眼。
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之我见
一、导督‚查‛与‚读‛ ‚查‛,即语文教师积极指导督促学生查阅字典、词典等工具书,扫清阻拦学生理解文章基本内容的文字障碍,从而帮助提高学生阅读能力。语体文和文言文的文字意义较为艰深,语言障碍较大,不扫除这些语言障碍,便不能真正读懂一篇文章的内容。
‚读‛,即语文教师要求学生朗读所要学习的文章。它的主要作用在于帮助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有助于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口头表达能力。语文教师可采用示范朗读、学生示范朗读、学生齐读、分角色朗读(人物对话)等方式。
二、坚持复述文章内容
‚复述文章内容‛就是学生在‚查‛与‚读‛之后,按照文章的顺序,用自己的话来讲述文章内容的一种阅读能力训练模式。具体来说有以下方式:
1.详细复述,即要求学生按照文章的原意全面细致地讲述;
2.扼要复述,即要求学生用概括而简洁的语言讲述文章的主要内容;
3.创造性复述,这是一种较高要求的讲述方式,适合于中学较高年级的学生。在这种讲述训练中,或改变文章的人称进行讲
如何提高学生语文阅读能力
一是要及时纠正学生的阅读偏差。不少中学生在阅读文章时,只注意摘抄一些生动的名言警句和华美的片言只语,而忽略了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忽略对文章深刻而又丰富内涵的挖掘。这种阅读方向的偏差,极易造成学生在阅读中对所需掌握知识的一知半解,把握不住文章深刻的思想内容,失去了阅读文章的目的,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作为语文教师有责任在阅读方法的指导上,给予及时的纠正,引导学生走上正确的阅读方向。
二是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进行形象思维训练。如教授朱自清的《春》一文,结尾处赞美春天的三个比喻句,首先要搞清三个比喻的特点:新、美、力,然后启发学生思维想像,在头脑中产生三幅优美的图画,激发学生思考。通过启发性思维,既帮助了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又提高了学生思维想像能力,培养学生拼搏上进的精神。
三是阅读教学要及时加强训练。阅读课文前,教师根据文章主旨人物、情节、线索提出问题,让学生读后掩卷沉思,复述课文,既达到了锻炼口头表达能力,也达到了掌握课文要旨的目的。在阅读中根据课文内容,让学生通过形声的摹拟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印象。阅读后对重点片断进行必要的仿作训练,并对优美的语段要求背诵。(邱向伟)
第五篇:怎样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怎样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李桂秀
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呢?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加强:
一、注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
数学与现实世界是紧密相连的,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数学情境,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如在学习了乘法计算之后,设计一个数学情境:在一个体育用品商店,有足球,篮球等各种表明价格的体育用品。可以让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如,3个篮球多少钱?100元钱可以买到哪几种体育用品?等等,从而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二、注重培养学生动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发展解题方法的多样化。
由于不同的学生在认识方法上存在着差异,因此他们有不同的认识方式喝解决方法。教师要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途径来思考喝解决问题。
三、注重合作交流,尝试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
加强学生间的合作交流,让学生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尝试解释所得的结果,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了解到大家合作做一个事情的意义,另一方面也可以了解到不同的同学对一个问题的不同看法。
四、注重培养学生及时反思的习惯。
解题策略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但对于结果的及时反思也是非常重要的。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经常性的引导学生反思这样的问题:你是怎么想的?刚才你是怎样做的?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强化对解题策略的理解和渗透,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