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课程目标下如何有效实施因材施教》课题方案
陆丰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
定壮广信学校 LFWX2017-065
《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实施“因材施教”的行动研究》
课题方案
(一)课题名称
《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实施“因材施教”的行动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
开展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实施“因材施教”的行动研究,目的是教师通过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面向全体学生分层达标。分层推进的目的是求得学生的持续发展,从而使有明显差异的各类学生都能在各自原有基础上得到实实在在的进步与提高。同时,逐渐实现学生个性潜质与主观志趣的科学整合、学校培养计划与人才成长规律的科学整合、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相适应。
(三)课题研究特色与创新
1.解决不同基础、不同性格、不同志趣、不同能力的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使他们乐于学习。
2.解决不同基础、不同性格、不同志趣、不同能力的学生学习方法的问题,使他们善于学习。
3.解决不同基础、不同性格、不同志趣、不同能力的学生学习效果的问题,使他们学有实效。
4.为本科组及其它科组教师的教学教改提供示范或借鉴。
(四)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
本课题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目的是教师通过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面向全体学生分层达标。分层推进的目的是求得学生的持续发展。
(五)理论依据 陆丰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
定壮广信学校 LFWX2017-065
现代教育学理论、教育管理学理论、新课程标准、教育心理学。
(六)课题的界定
课题名称的确定,涉及2个关键词:
1、新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它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新颁布的课程标准关注学生的兴趣与经验,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努力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的现状,密切教科书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打破单纯地强调学科自身的系统性、逻辑性的局限,尽可能体现义务教育阶段各学科课程应首先服务于学生发展的功能。
2、因材施教:我国古代就有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孔子对自己的学生就很了解,他能够说出学生的性格特点和智力水平,并且针对不同的特点,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育,把学生培养成各种不同的人才。宋代朱熹在《论语》的注解中指出:“孔子教人,各因其材。”这就是“因材施教”一词的来源。指的是在共同的培养目标之下,针对教育对象的性格、志趣、能力、原有基础提出不同的要求,采取不同的方法,施行不同的教育,使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材” 指的是学生的天赋、个性特长、知识能力等。“因材”,即对“材”的客 观差异性的了解和承认、充分尊重并且以“材”为施教依据。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教学的深度、广度、进度适合学生的知识陆丰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
定壮广信学校 LFWX2017-065
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时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性差异,使每个人的才能品行都得到发展。
(七)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1、相关理论研究。主要研究因材施教、新课程等相关理论。因材施教,指的是在共同的培养目标之下,针对教育对象的性格、志趣、能力、原有基础提出不同的要求,采取不同的方法,施行不同的教育,使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新课程从课程目标到教材内容都体现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多样化,允许学生发展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和评价标准,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所有学生的全面发展。新课程要求教育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有教无类,又要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承认和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因材施教。在教育教学中要做到因材施教就需要面向全体、有教无类;承认和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正确处理因材施教与面向全体的关系。
1、“材”的区分与确定。合理、科学区分和界定“材”是本课题研究的前提。只有如此,才能为本课题研究提供明确的研究范围和对象。
“材” 指的是学生的天赋、个性特长、知识能力等。“因材”,即对“材”的客 观差异性的了解和承认、充分尊重并且以“材”为施教依据。在班级中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知识基础、认知水平、学习方法、性格特征等,教师要根据这些学生的差异进行合理、科学的区分和界定。陆丰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
定壮广信学校 LFWX2017-065
3.不同层次学生学习效果差异的研究。
不同层次的学生具有不同的心理发展水平,不同的个性特点等。我们日常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一刀切现状。这就出现了:程度比较高,能力比较高的学生求知欲得不到满足,失去了对课内学习的兴趣,无法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而另一些程度低的能力比较弱的学生又跟不上进度,达不到老师的要求,屡遭失败,从而失去学习的信心,甚至厌学,弃学。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内容进度不一样,学习之间无法交流经验,很难进行集体活动,对学生智力发展也会同样带来消极的影响。
4.贯彻“因材施教”方针的具体行动策略与方法路径。(1)优化教学方法,在求同与求异的思维变换中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各有所得。
正如美国学者乔伊斯在《教学模式》中所指出的“没有一种教学模式是为适合所有的学习类型或学习风格而设计的”。实行教学方法的优化,是实施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依据学生实际情况的不同选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启发性讲解法、辩论法、自学辅导法、实验法以及技能训练游戏法等等,教学方法的趣味化、实用化对培养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参与意识、开发学生潜能相当重要,会使不同学生的学习思维得到激发,收获知识,提升能力。
(1)实施分层教学模式,促进每个学生的素质得到充分发展,保证所有学生都能成才,实现“全体成才,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陆丰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
定壮广信学校 LFWX2017-065
在课堂教学中实行分层次教学,根据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采用不同的教学速度和教学方法,挖掘学生个体生命中最宝贵的内核——创新欲变、创新冲动和创新替能,体现了为创造未来而教的崭新价值。
(2)变换辅导方式,培养自学能力
现代教育越来越重视教法和学法的研究。教师教学的重要之点是教会学生学习。所以,我们在调整教学内容的同时,也要变换辅导方式,必须采取“分类推进”的办法,程度比较高,能力比较高的学生教师要有目的的布置题目,压担子,尽量挖掘其内在潜力。对中等程度的学生,教师要在基础课的基础上适量加提高内容,以促进其知识的加深和拓宽。对程度低的能力比较弱的学生采取学生多练习,教师多批改,集中进行训练的办法,以强化基础内容的巩固。
(八)课题研究的步骤
第一准备阶段确立课题,明确研究方向,设计研究方案,制定研究计划。
第二实施研究阶段开展研究,收集整理课题各项活动的资料,及时提炼研究成果,定期进行研讨、学习,交流研究的实践成果。
第三总结阶段(2017年12月-2018年2月)总结各项研究资料,撰写结题报告,汇报研究成果。
(九)课题研究的方法
课题组根据课题研究总体目标与课题实施方案,制定了相应的技术路线,灵活选用合适的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问卷调查法等 陆丰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
定壮广信学校 LFWX2017-065
(十)课题研究的原则
1、理论研究与行动研究相结合原则。(1)重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2)研究课题来自实际工作者的需要,研究在实际工作中进行,研究有实际工作者和研究者共同参与完成,研究成果为实际工作者理解、掌握和实施,研究以解决实际问题、改善社会行动为目的。
2、方向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原则。这一原则就是在研究活动中既要坚持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又要使正确的服务方向与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相结合。
3、客观性与全面性相结合原则。即教育科研必须采取严格的客观态度,全面系统地占有材料,最大限度地保证研究过程和研究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4、继承性与创造相结合原则。这一原则是指教育科研应遵循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
5、系统性与整体性原则。要考虑教育与社会的相互联系,分析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的影响。还要重视总体的系统研究,全面地探讨教育实践中的问题。
(十一)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
对研究过程中的理论学习,心得体会、针对研究过程中所总结的成功经验、教训和存在问题,及时以文稿方式给予提炼总结。
1、有关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实施“因材施教”的行动研究论文。
2、课题成果的呈现方式:论文文本、专题汇报材料、多媒体资料。陆丰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
定壮广信学校 LFWX2017-065
(十二)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和人员分工(1)课题组组长:陈毓腾
(2)课题组成员:江菁菁、卢燕妮、郑跃君、陈诗华、(3)课题组成员分工:
课题总负责人陈毓腾,全面主持课题研究,组织管理,经费保障。课题组成员江菁菁、卢燕妮、郑跃君、陈诗华,具体进行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实施“因材施教”的行动研究,负责承担课题的研究和推广工作。负责课题研究的日常管理工作,包括研究工作的安排、听评课的开展、活动记录、资料积累和整理等。
第二篇:实施新课程有效教学研究
实施新课程有效教学研究,我们教师要明确“以学生为中心,先学后教,全面发展”的有效教学理念。具体应关注以下几点:一是要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思想,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指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二是教师要有为服务学生发展的“对象”意识,教学不能“唱独脚戏”,体现教为学服务,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三是关注教学目标的可测性。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对教学目标的达成实施不间断的测量和评估。把定量与定性、过程与结果综合起来,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业成绩与教师的教学成绩。四是关注教学反思。教师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和策略,不断地追问自己:“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我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这更有效的教学?”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教学更加有效。五是关注我们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教师要学会自主学习,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创新,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提高有效教学能力,使教育质量得到持续发展。最终我们要追求“时间+策略=高效”的有效教学。
第三篇:新课程改革下三维目标
新课程改革下三维目标
新课程改革下的三维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 ”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具体而言,“知识与技能”目标长期以来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主要甚至是唯一的目标,它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获得应该说,从17世纪培根提出“知识就是力量”起到今天的21世纪,我们仍然注重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尤其是在基础教育阶段。”“过程与方法 ”目标突出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同时成为获得学习方法和能力发展的过程。这一目标维度从现代课程观出发,认为课程不再是学科的总和,而是“体验课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提出并形成新知识的过程。学生是课程实施中的主体,他们在这一过程中的体验本身就是财富,将会对其未来发展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至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则是建立在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基础上的,是对科学主义教育思想的反叛。其逻辑起点是不仅专注于人的理性发展,更要致力于教育的终极目的即人格完善。在新课程改革中,人文主义教育思想被提到了空前突出的地位。
从理论上说,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体现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本规律,体现了学生各种素质在学科课程培养中的有机联系,体现了时代对基础性学习能力、发展性学习能力和创新性学习能力培养的整体要求。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把握“三维目标”各维度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应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的问题。那么,如何把握新课程“三维目标”中各维度之间的关系?我认为,比较积极而稳妥的做法是:在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诚然,新课程设计者没有明说“三维”之中哪一维最重要,只是强调“三位一体”、“不可分割”。“知识与技能”是最基础的,或者说是前提条件。我们不能想象,一个没有打好“知识与技能”基础的学生,会很好完成“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而“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是最根本的。尤其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一个人的一生来说,其意义更加深远。基础教育永远是面向未来的教育,其要义是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基础。因此,必须反对那种离开“双基”而孤立地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做法,因为这两维内涵是依附于知识与技能的发生、发展过程之中的,是学生在探索知识和培养技能的过程中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实际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有一定的态度、情感倾向,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当教师的就是要把它变成积极的,让学生热爱学习,甚至要有意识地将这一点变成自己自觉的教学行为。
第四篇:有效识字课题方案
课题研讨名称:有效识字教学 研究日期:2012年9月
1、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课题提出的背景:
识字教学是单调冗长的教学过程,教法也过于简单、枯燥、乏味,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厌烦情绪,产生疲劳,从而影响教学效果。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学生对学习汉字就会缺乏浓厚的兴趣,不能进入主动识字的享受状态,识字教学的效率就低下。
2、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课题负责人是我校三年组组长,一直在学校教学一线,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为确保试验的研究与发展,我们一年组的其他成员,无论在搜集资料上还是教学教具准备上我们将提供充分的保障。较强的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有旺盛的经历和充足的时间投入研究工作。
3、课题研究内容(研究内容的分解与具体化)(1)、课堂内识字
(2)、生活中识字
(3)、活动中识字
(4)、体验识字成功
4、研究过程设计(阶段时间划分、阶段达成目标、阶段研究内容、阶段成果形式、阶段负责人)第一阶段(1)确定课题方案,明确研究方向。
(2)集中学习理论,开展教学观摩和研讨。
(3)整理上交相关资料。第二阶段
(1)进行操作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探索语文教学中在识字教学中,开启学生的情智的教学策略。
(2)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做有心人,善于捕捉课题实施过程中的各类有价值的信息,及时记录、存档。
(3)通过座谈、测试、观察等方式,定期了解学生在识字教学中,开启学生的情智的进展情况。
(4)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5、研究方法设计(对应研究目标、内容、过程进行某一方面的具体设计)研究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逐步改变识字过程中学生的死记硬背的机械识记,只会写而不懂得其义,探究并研究目前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集中识字与分散识字所表现出的各自利弊,结合教材进行合理安排,遵循一般的认识规律,充分依据不同年龄阶段儿童思维水平发展的不同特征,结合汉字固有的字理特点,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认识汉字、理解汉字、欣赏汉字。
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教师应为学生设立各种全过程亲身实践、亲身体验、合作探究的学习程序,让全体学生在“亲身感知、亲历感悟、积极思维、主动积累、调动情感、体验合作、参与实践、尝试创新、敢于挑战、体验成功”的过程中,培养良好的情商,促进知识的创新的自信心。
6、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保证措施
我们三年组的教师,有机会给自己“充电”,提高自身素质,为课堂教育改革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并定期进行研讨、交流心得。教师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随时进行记录、整理、进行总结交流。
7、预期研究成果(成果形式及预期完成时间)(1)、阶段研究总结,研究案例教学活动设计等。
(2)、学生的作业等。
(3)、教师关于识字教学优秀课堂实录、案例、论文。
第五篇:新课程方案实施情况汇报材料
根据上级教育部门的有关通知精神,对照《山西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表》,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现就新课程方案实施的情况汇报如下:
一、课程开设情况
1、依法科学地设置课程,安排课时。
课程设置:我校有学生132人,教学班6个,教师13人。我校坚持按《山西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表》的要求开设课程:即一、二年级开设的课程有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音乐、美术;三至六年级开设的课程有: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体育、美术、音乐、综合实践活动,而且能严格按照中心校要求开设校本课程、设置劳技课;三年级以上开设英语课、电教课。
2、学时安排:我校坚持按照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规定的标准开足学时。没有增减学时的现象。
3、开发隐形课程
我校将隐形课程的开发纳入学校的工作计划,逐步在隐形课程中强化育人环境,如利用每周一的“国旗下讲话”,每学期的“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读书教育活动、班队活动“六一”庆祝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同时把教室布置及板报等都纳入班主任管理细则中,将思想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教育和美育渗透到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了生动活泼、和谐共处、开拓进取的教育氛围。
4、努力建设校本课程
早在2011年我校和裴介派出所共同创建了交通安全学校,把交通安全教育列为我校的校本课程。为了更好地实施校本课程,在中心校马万太校长的带领下,全体教师群策群力,组织学生学习。多年来我校没有发生交通安全方面的事故,没有发生刑事案件、火灭事故、游泳安全事故、没有发生食物中毒和其他以外伤亡事故。
二、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校辐射南卫、北卫、移民等村,学校规模较小,在管理体系和学校资源上都与兄弟学校存在一定差距。在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中,如个别学科师资不配套,没有专职教师。有的学科由于人员不足,课时量受到影响。特别是硬件设施还不完善,影响了某些学科课程的开设等。其次,我们是农村小学下午放学早的话,学生在家中无人管理,家长素质低、农活忙、外出打工等客观因素,因此我们不得不适当增加学生在校时间,来适应家长们的要求。这些都是我们今后要努力整改之处。争取能在短时间内达到与标准严格相符,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做出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