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社区矫正在我国的试点实践
社区矫正在我国的试点实践
系别:劳教管理系 专业:矫正教育学 班级:10级试点班
[摘要]:
做好社区矫正工作,不仅有利于落实党的改造罪犯政策,提高教育改造工作质量,加强和完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更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维护社会长治久安。推行社区矫正工作,是依法治国,以德治国方略的具体体现,是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稳定、社会进步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充分运用社会机制,整合社会资源,加强对缓刑、管制、剥夺政治权利、假释及监外执行等各类对象管理和改造的一条重要途径。本文通过对我国社区矫正工作试点实践的现状进行探讨,旨在分析出我国社区矫正工作的发展方向。[关键词]:矫正 社区 试点 刑罚 社区矫正
一、当前我国社区矫正工作试点实践的现状
我国社区矫正试点工作正在由个别试点向大范围试点推广转型,社区矫正这一新事物,经过几年来的试点其事业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实践上有了很多的突破。但是我们的试点总体上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状态,各试点地区对社区矫正“只做不说不议,各自为战”,社区矫正理论指导明显滞后;学术界对社区矫正也关注不足:学术研究社区矫正的不广泛、研究社区矫正理论的文章专著也少。
国外社区矫正的实践证明,社区矫正不仅有利于提高对罪犯的教育改造质量,促进社会治安秩序的良性循环,而且有利于合理配置行刑资源,减轻国家的行刑成本。从监禁刑向非监禁刑的发展,是当今世界刑罚执行制度的改革趋势,不少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社区矫正的方法,其缓刑、假释人数已超出监禁人数的数倍。我国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酝酿而生,顺应了现代刑罚理念。社区矫正组织的成立使得权责分明,真正便于管理。同时,定期接受谈话、专家心理咨询、社会帮教、参与社区公益劳动等多种形式的改造使刑罚目的有了有效的载体。但是,我国的非监禁刑执行研究一直是刑事诉讼程序中一个被忽视的问题。
二、社区矫正工作的意义
社区矫正工作是将不需要监禁或不再需要继续监禁的罪犯(目前我国适用的主要是缓刑、假释、管制、剥夺政治权利、暂与监外执行五类罪犯)置于社区之内,遵循社会管理规定,运用社会工作方法,整合社会资源和力量对其进行思想上的教育、改造,在判决或裁定规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意识和行为恶习,并促使其尽快、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它所采用的是开放型的、更注重思想改造效果的改造方式。这一改造方式,较之传统刑罚执行模式,具有较大的社会优越性,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也是国家刑罚体系完善的表现。
三、我国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困难
1、社区的承载能力不足
社区矫正所依赖的社区是市民社会中发展成熟的、一般自治发达、功能完善、社会宽容度高,具有良好的承载能力的社区。我国由于传统的计划性社会管控模式,城市社区工作始于1986年,当时系民政部首先倡导“社区服务”的概念,并在1989年在《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中正式固定下来。2000年政府才全面部署社区建设。因此,经过短短几年发展的我国社区根本不能担负起国外发展了三四十年的健全的社区的矫正功能,更不用说广袤的乡村。我国社区环境、社区文化、法制环境等方面的不健全都会影响社区矫正的顺利开展。
2、矫正经费不足问题
实践表明社区矫正成本低于监狱改造,但劳动矫正基地、矫正设施设备、矫正人才培养、社会资源的有效引入等硬件和软件建设仍需要足够的资金保障。从现行工作机制来看,矫正经费问题成为社区矫正工作的明显制肘。试点工作的昂贵成本。从理论角度分析,对一个罪犯,监狱行刑成本应大于社区矫正成本,但具体到个案则结论未必。试拿目前笔者所在人民检察院办理的“检察官工作站延伸帮教”参与社区矫正的实践来分析:成功教育挽救一个社区矫正对象,是以较大或巨大的司法投入为代价的。为了帮助他们重归社会,我们要积极地与学校、家庭、社区、教育局等多个社会层面联系,及时多次回访,这其中耗费的时间、精力往往是办理一般刑事案件的几倍。司法资源总量是一定的,如果我们选择矫正个案,追求用于宣传报道的个案效应,超量地耗费司法成本和占用司法资源,财力定不堪重负。
3、人们对社区矫正的认识有待提高
我国具有浓厚的重刑主义思想传统,传统观念一直以来认为刑罚的目的就是惩罚犯罪,受刑越痛苦似乎就越能接近刑罚的目的。在一般群众思想意识里,对待犯罪和犯罪人表现出浓厚的报应情感,杀人偿命、犯罪坐牢被看做是毋庸置疑的天然公理,认为只有把罪犯关押在监狱里才是最安全和最令人放心的,如果犯罪人被判刑后不在监狱服刑,在社区中出入,老百姓会担心自身的安全和社区的安全,受害人及家属更是不能接受。绝大多数人会认为没有使其受到刑罚处罚,容易造成失控,罪犯也会因为得不到严格的教育改造而重新犯罪。同时,在法官、监狱执行人员的认识中,也觉得监外行刑的风险大于监内执行,在狱外行刑的问题上顾虑重重,怕发生重新犯罪而承担责任的现象。所以,尽管我国当前刑法当中规定的管制、缓刑、剥夺政治权利等非监禁刑,以及罪犯假释、监外执行制度,司法人员在适用过程中是慎之又慎,实际操作的较少。司法官员中还存有“刑罚就是关押”“只有严刑才能稳定”“罪犯改造是监狱的责任”等观念,似乎只有在监狱里执行监禁才能确保社会的稳定,只有施予严厉的惩罚才能达到改造罪犯的目的。
4、矫正对象具有高流动性
近年来,东部发达地区的外来人口犯罪率相对较高,犯罪人大多来自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农村。若对外来务工人员决定实施矫正,一则与原籍地基层组织联系渠道不畅,无法具体落实社会调查和社会监管工作;二则矫正人员对矫正对象的“动态管理”信息采集难度大,平时的管理考察监督很困难;三则交付执行阶段缺乏必要的衔接机制导致矫正措施无法落实,出现所谓的“脱、漏管”现象;四则对某监外罪犯的矫正措施难以形成计划性、体系性,不同社区对流动矫正对象的矫正难以有效衔接。对流动人员的社区矫正很容易脱管、漏管,易流于形式,成为真空地带。
四、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发展方向
结合上述困境,社区矫正创新发展的路径应是在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指引下,进行观念的更新、社区的建设及相关制度的制定完善等的整体推进和持续发展,让社区矫正走上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法制化的道路。
1、社区承载能力的提升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公民有积极参与国家控制与预防犯罪之类活动的愿望,而社区矫正的本质正是利用社会资源,相信并正确适用社会力量。试点工作必须充分调动社会力量,提升社区承载能力。结合国外的成功案例,社区矫正不是“社区的矫正”,它是国家的,社区只不过是矫正的新场所。所以,我国社区也应定位于重塑一个以共同利益和情感为基础的,能对成员进行教化的空间、场所。
2、提高社区群众对社区矫正的认同度
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关键期,也是社会冲突和矛盾突发期,犯罪控制弱化、社会制度和机制缺失,严峻的犯罪形势和人民群众对犯罪惩罚的迫切要求使得刑罚轻缓化相当艰难,但随社会进步,人们某些错误的认识也会被逐步纠偏。现在大家逐渐认识到犯罪的主体其实是处于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如外来务工人员、下岗职工、失地农民等,不再象以前简单地认为犯罪只是犯罪人的恶性膨胀或恣意妄为,而是出于各种复杂的个人和社会因素,必然和偶然因素交织的行为。因此,我们对犯罪人的憎恨应转移到关注犯罪的综合治理上来,督导、教育、培训和关怀犯罪人,不是恩惠,而是一个法治国家和福利社会应尽的责任。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我们有必要充分利用报刊、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加大社区矫正作为罪犯重返社会的必由之路的宣传力度,力争改变我国社会公众参与矫正机制不健全、公益型社团组织滞后的现状,让同罪犯共同生活于社区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同时,社区矫正工作应以犯人再社会化率的提升和又犯罪率的下降的实践业绩赢得民众认同和社会接受。
3、完善立法保障
立法欠缺仍然是我国当前社区矫正工作的最大障碍,司法实践中的诸多矛盾都是由此引起的。一是实体上的矛盾。如,缓刑、假释等非监禁刑的执法主体是公安机关,但实践中社区矫正工作却主要由司法行政机关承担,显然同现行法律相抵触。另外,社区矫正强调矫正与改造并举,坚持通过感化和挽救等措施帮助犯罪人重新回归社会,但相关法律对执行机关的要求却仍是“监督”和“管理”。二是程序上的矛盾。集中在三方面:监狱办理假释、监外执行的手续繁杂、效率低下;司法、执行机关信息传递不够通畅,导致监督帮教工作信息不对称;对人户分离的矫正对象,户籍所在地与居住地之间缺乏衔接,难以及时沟通情况,监外执行过程中的脱管、漏管问题难以避免,造成刑罚执行的目的和刑事诉讼任务难以实现。2011年2月25日通过的刑法修正案
(八)将社区矫正制度明确的进行了规定,至此实施了八年试点工作的社区矫正制度正式成为了刑法的法条,这对我国的刑罚社会化和国际化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对此的落实与实践还任重道远。开展社区矫正工作,是民主与法制建设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一种方式,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社区矫正的本质就在于对犯罪人进行治理、修复,为犯罪人架起再社会化的桥梁。犯罪人教育改造质量的好坏,他们走向社会之后是否真正认罪服法以及是否重新犯罪,关系到社会及公众的安全,进而影响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因此,我们应该正确认识社区矫正在矫正犯罪中的重要作用,大力推行矫正制度,不断改革完善社区矫正制度,使社区矫正产生强大的生命力。
第二篇:社区矫正科总结
社区矫正科总结
一、加强管理,注重实效。我县辖个司法所,干警人,社区矫正公益性岗位人员人。到2014年第一季度,我县累计接收社区矫正对象人,累计解除人,目前在册人数人,到目前为止未发生违法现象。我局对社区矫正工作坚持对每名矫正对象实行一人一档,详细记载了帮教协议、监督协议及矫正对象的思想分析、矫正措施、矫正方案等,建立了电话汇报登记簿、谈话登记簿、请假登记簿等,形成了一套完整、规范的基础性台帐。
二、加强宣传,营造环境。是个多民族县,而各个民族又有自己的节日,为了让全社会理解和支持社区矫正工作,我局干警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区资源,在各种节日以开设现场咨询平台、印发宣传材料等各种不同的方式,向社会各界全面深入地开展社区矫正工作宣传。经统计,今年第一季度,我局共发放宣传资料378份,接受群众咨询92人次,使广大人民群众充分认识到,社区矫正是国家刑罚执行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罪犯教育改造质量,使其顺利回归和融入社会,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开展活动,注重人性化教育
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法制教育活动和社区公益活动,强化对矫正对象的思想教育、法制教育和社会公德教育,及时矫正其不良心理和行为,使他们悔过自新,弃恶从善,成为守法公民。同时社区矫正工
作坚持以人为本,因人施教,加强对矫正对象的衔接管理,严格按照社区矫正的有关规定抓好落实,最大限度地解决矫正对象生活、法律、心理等方面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严格按标准管理矫正对象,以利于他们适应社会正常生活。
四、大胆探索,提高矫正质量。
在工作中大胆探索个案矫正、分类矫正、心理矫正的工作方法和措施,逐步积累社区矫正的工作经验,为社区矫正工作的全面开展打好基础,在工作中勤学习,多思考,常交流,总结成功经验,在实践中不断提高矫正质量,促进社区矫正对象顺利回归。
社区矫正是预防重新犯罪、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工作,是我国刑法执行制度的改革和完善,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司法体制改革的重要措施之一。在今后的社区矫正工作中,我局要继续发扬本着对社会、对人民负责的精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积极探索,扎实工作,把社区矫正工作抓好、抓实、抓出成效,为维护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三篇:我国开展试点建设低碳社区
我国开展试点建设低碳社区
国家发改委网站发布通知,决定组织开展低碳社区试点工作,争取到“十二五”末,全国开展的低碳社区试点达1000个左右,择优建设一批国家级低碳示范社区。
通知要求,低碳社区建设主要围绕六个方面开展活动:以低碳理念统领社区建设全过程,将社区碳排放指标纳入社区规划和建设指标体系;培育低碳文化和低碳生活方式,推介低碳知识,引导居民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探索推行低碳化运营管理模式,使试点社区公交分担率达60%以上,非传统水源利用率达40%以上,垃圾分类收集率达30%以上、资源化利用率达到50%以上;电企烟气脱硫除尘、脱硝;推广节能建筑和绿色建筑,新建住房应全部达到绿色建筑标准,既有建筑也要进行低碳化改造;建设高效低碳的基础设施,大力发展低碳公共交通工具等;营造优美宜居的社区环境,建设适合本地气候特色的自然生态系统。
国家发改委将把低碳社区试点开展情况纳入对各省(区、市)碳强度下降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并将选择一批示范效果特别突出的社区,授予“国家低碳示范社区”称号。
第四篇:长沙社区矫正人员试点电子矫正表 涉足禁区鸣叫
长沙社区矫正人员试点电子矫正表 涉
足禁区鸣叫
4月18日上午,曾因运毒服刑10年、目前在社区服刑的张某收到了来自天心区司法局送来的一块手表。这不是一般的手表,是新一代“电子矫正官”。当张某超过限定范围、进入娱乐场所等异常情况时,电子设备系统会自动发出实时报警铃声。
“社区矫正这一刑罚执行工作与高科技手段进行有机结合,这将是非监禁刑罚执行制度中的一次探索和突破。”长沙市天心区司法局副局长吴洪文介绍,此次探索属省内首次,将逐步推广。涉足禁止区域腕表报警
张某的“电子腕表”开始运转后,监管者打开电脑即可知道张某现在所处位置以及全天行踪轨迹。如果张某进出被禁止涉足的区域或场所,警报系统会即刻鸣叫提示。
这个腕表防拆卸,其表带里含有光纤,如果有人剪断了表带,警报一样会响起。如果矫正人员不想当手表戴,也可以戴到脚踝上。腕表防水防震,两年内无需充电。有10年的使用寿命,可重复使用,电量不足会报警。与手表配套的还有一个手机,手表和手机须同时携带,如果距离超过5米就会响起警报。“这有点像孙悟空的„紧箍咒‟。”天心区司法局副局长吴洪文介绍,区里将根据风险评估首选10多名矫正人员进行佩戴,信号在全国范围内都可以搜索到,明年内全区将实现全覆盖。据称,全市也将逐步推广此项电子监控设备。
过去手机监管问题频出
张某等社区矫正人员和普通人一样,照常上班下班,只是要定时报告自己的活动情况、遵守会客规定、外出应当报经司法行政机关批准。
按照规定,长沙社区矫正人员的活动范围为天心、雨花、芙蓉、开福、岳麓区和星沙。过去,司法行政部门为社区矫正人员安装手机移动卫星定位系统,手机必须随身携带,不得人机分离。
吴洪文介绍,天心区在2009年引进社区矫正工作,虽然此前未出现脱管、漏管,但会发生人机分离、因手机电量不足造成关机等状况。如果出现毁损手机、关机、人机分离故意逃避监管的或是其他故意逃避监管管理的行为,将被给予记过惩处。
心理专家配合指导
“当然,我们不是一味念„紧箍咒‟,重要的是要帮他重新站起来。”吴洪文介绍,矫正官和社工们对矫正对象采取“宽严相济”的管理措施。截至今年3月底,天心区共接受社会服刑人员421人,解矫222人,在矫199人,解矫人员中没有一例重新犯罪,在矫人员中没有出现脱管、漏管现象。
司法局通过邀请专业心理咨询师、大学教授等专家学者,从心理辅导、法律知识、品德修养、就业指导等方面,将教学内容录制成视频文件,导入全区社区矫正教育学习系统。
第五篇:社区矫正科上半年工作总结
社区矫正科上半年工作总结
今年上半年以来,在市矫正办和县局领导的关心和指导下,我县的社区矫正工作在规范中稳步推进。截至6月30日,全县共接收社区矫正对象197人,期满解除104人,死亡2人,目前在册380人,其中管制1人、缓刑259人、假释66人、保外就医17人、剥夺政治权利37人。现将我县上半年的主要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指导,全面推进社区矫正工作。
为进一步推进社区矫正工作在全县的铺开,今年以来,通过到灵溪、金乡、钱库、舥艚、矾山等片区调研,了解各片区乡镇的社区矫正开展情况,督促未建立乡镇社区矫正工作组织机构的乡镇尽快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确定负责人。并为此在三月份成立了“苍南县社区矫正工作管理服务大队”,对各乡镇开展社区矫正工作进行指导。各直属司法所也发挥片区的作用,帮助和指导片区所属的乡镇进行交接。对暂时无法交接和管理的乡镇,暂时由各司法所进行代管,从而保证了全县社区矫正工作的顺利铺开。目前,各片区大部分乡镇正在进行交接,有些乡镇已经完成交接并开始对社区矫正对象实施日常管理。
二、密切协作,规范社区矫正衔接工作。
今年以来,我们进一步加强了同法院、检察院和公安机关的沟通,做好社区矫正对象的衔接工作。一是做好审前调查评估工作。今年以来,矫正科和各司法所共为法院出具调查评估意见函70余件。二是配合检察院做好执法监督检查工作。三是定期同公安机关对矫正对象的人数和相关信息进行核查核对,并做好出入境报备工作。
三、健全制度,保证社区矫正工作质量。
为贯彻落实省矫正办《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规范落实年”活动的若干意见》精神,我们结合本县实际,制定了实施方案,并出台了《苍南县社区矫正工作制度》、《苍南县社区矫正日常管理制度》和《苍南县社区矫正工作考核奖惩规定》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从组织管理、衔接工作、监督管理、教育矫正、考核奖惩等方面对社区矫正工作进行规范,保证社区矫正工作的质量。
四、注重培训,提高矫正工作队伍素质。
为建立一支专业化的社区矫正工作队伍,我们进一步加大对社区矫正工作者、协理员和志愿者的业务培训,不断提高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和辅助人员的能力素质和业务水平。三月份,我们为了开展对矫正对象的心理矫正,组织了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参加了市司法局组织的心理咨询师培训;六月份,我们还组织了司法所的工作人员和社区矫正协理员20余人参加温州市社区矫正工作管理系统平台的操作培训,均取得较好的效果。
下半年工作思路。一是进一步健全社区矫正工作衔接机制。通过定期召开部门协调会,加强各职能部门间的沟通,强化合作意识;严格按照温州市公、检、法、司四部门《关于加强社区矫正衔接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的规定,做到既履行好各自的工作职责,又相互支持、相互配合。重点是做好与法院、看守所、监狱的法律文书及时送达工作,同时认真做好去向不明对象的查找工作。
二是切实落实社区矫正规范化建设。根据省矫正办开展“社区矫正规范落实年”活动的要求,结合我县实际,进一步建立健全社区矫正工作制度,并严格按照制度的规定,对社区矫正工作的整个流程,包括矫正对象的接收、档案的建立、教育管理措施的落实、考核奖惩的实施、社区矫正的解除等环节实行规范化操作,保证社区矫正工作的质量。
三是加强与完善社区矫正基层基础工作。不断提高基层司法所的装备水平;加强对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和社区志愿者的培训工作,不断提高社区矫正工作队伍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认真落实社区矫正基地建设,要求有5名矫正对象以上的乡镇至少要落实1个社区矫正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