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学科教育教学整合创新研究总结[推荐五篇]

时间:2019-05-13 02:39: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育教学整合创新研究总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信息技术与学科教育教学整合创新研究总结》。

第一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育教学整合创新研究总结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育教学整合创新研究的总结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育教学整合创新研究的总结

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实践和探索,如今我们的观念、行为、课堂多变了,概括起来说其主要效果有九大转变,即观念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行动由被动向主动的转变,方法由单一向整合的转变,使用由低级向高级的转变,范围由教学向管理的转变,对象由教师向学生的转变,素材由贫乏向丰富的转变,资源由独有向共享的转变,成果由少数向丰富的转变。

1、观念的改变,突出一个“新”字。

信息技术整合的教学设计是一个结构性的系统,因此,教师应综合考虑该系统包括的各个要素和环节,包括教学目标的设置、教学内容的分析、学习者分析、选择合适当信息技术并确定合适的应用方式、教学方式的选用、教学及学习活动的设计、教学评价的设计等。结构就是强调其合理性与科学性,如何把教学观念、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有机整合成为系统,是我们关注的要点,只有系统内各要素真正有机的“整合”,要素的功能与作用才能得以良好发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才能取得良好效果。“整合”要突出有机、有效,不是人为的拉郎配,不是随意的简单叠加,不是盲目的机械组合。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重要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整合”从本质上讲,是说明事物间通过相互作用结成一个整体的过程,注重教学行进期间动态的作用及效果,协调好教学系统中教师、学生、教育内容和教学媒体等教学诸元素的作用、联系和相互之间的影响,使整个教学系统保持协调一致,维持整体的过程或结果产生聚集效应,这是教师教学能力与水平的体现。不一定每学科、每堂课都必须“整合”,也不是有“整合”就是创新,无“整合”就是传统。“整合”的过程是学生经历苦乐的过程,是学生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是学习能力提升,实现自我发展的过程。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主要有利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基于网络环境的合作学习,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是教学实施的手段。多媒体条件下的教学是“因‘学’而教、因‘生’而教”,“立足基础性、突出发展性,立足实践性,突出创新性。”

就目前来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还属于探索实验阶段。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有不适应性。无论是硬件还是师生信息素养,都有不支持性。因此,研究和把握整合的规律性,显得尤其重要。北京师范大学刘儒德博士提出整合“阶段论”,即整合的进程分为四个阶段:计算机素养的培养阶段、课程整合阶段、课程改革阶段、全方位教改阶段。马宁、余胜泉两位学者提出整合“层次论”,即封闭式的、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整合;开放式的、以资源为中心的课程整合;全方位的课程整合,都从不同角度揭示了整合的规律,给我们实施“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有很大的启示和帮助。

2、学科的教学,突出一个“合”字。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广义上说有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的整合,但就课堂教学而言,主要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资源的整合。

在教学目标方面,宏观上有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中观上有学科教学目标,微观上还有课时教学目标。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可以更好实现信息技术教学目标、学科教学目标的整合达成,可以更好实现课时教学目标的整合达成。例如,外语教学目标通常有“听、说、读、写”等四方面要求,包含文字、语音和视频等不同媒体的信息,但是在传统的印刷教材中,有关语音和活动影像的内容无法与文字内容组成一体化的教材,只能以教科书、录音带、录像带三者各自独立的形式分别出版,既不便于教师的教,也不便于学生的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可以较好整合教学的目标,解决类似的问题。

在教学内容方面,包括不同历史时代相关内容的整合,实现时段的跨越;不同地域相关内容的整合,实现空间的跨越;不同表征形态相关内容的整合,实现表征类别的跨越;不同文本相关内容的整合,实现文本方式的跨越。例如,讲《环境水污染》,可以展现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地区,不同版本资料,有关水污染的文字、图片、录音与录象的水污染状况,让学生了解“淘米洗菜、用于灌溉、水质变坏、鱼虾绝代”过程,感受污染恶化状况,探询污染原因。通过信息技术的支持,实现教学内容超越时代、空间、表征的整合,如此教学内容的整合,是传统教学不可能办到的。

在教学方式方面,人人互动、人机互动是常用的教学方式。根据教学的不同需要,可以采取不同的信息呈现与传送方式,实现教学方式的整合。

在教学资源方面,网络资源是海量的,网上有大量的教学资源,我们可以根据课型的需要、内容的需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变无形资源为有形资源,变校外资源为校内资源,边网络资源为课堂资源,通过资源的整合,实现资源的共享与高效利用。

信息技术是时代发展的标志,信息技术优势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可以弥补传统教学的弱点与不足,实现信息技术与传统教育的优势互补。“整合”的教学内容可以基于教材而超出教材,查询收集丰富的教学资源,补充教学内容在背景材料、拓展深广度等方面的欠缺。“整合”的教学方式可以打破传统教学单一的讲述与问答模式,辅之以活泼、动态画面,增强模拟性、直观性,实现由静到动,由二维到多维,由微观宏观的变化。“整合”的教学过程可以欣赏的过程、实践体验的过程、师生合作的过程、教与学有机交织密不可分的过程。

第二篇:浅谈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与创新3

浅谈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与创新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在中学普遍开设了信息技术课,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信息技术教学不同于黑板加粉笔的常规教学,注重引导学生勤于动手,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具体的操作实例,逐步导入概念、理论和思想,让学生不仅知道如何操作,而且初步明白操作原理,既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又有利于增强他们的信息技术意识,激发他们的想像力和创新精神。以下是我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一些实践和思考,供同行参考。

一、“演、讲、练、评”的教学模式

根据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在平时的教学中,我边摸索、边实践,逐渐探索总结出了“演、讲、练、评”的课堂教学模式。

1、演----教师演示

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演示当堂或近期所学内容、成果。计算机的很多知识,演示比单纯讲授的效果要好得多,许多操作,教师通过演示呈现在学生面前,一目了然,能大大提高课堂效率。演示的形式力求新颖、活泼,结合学生的实际,给学生创设一个身临其境的环境,引导他们提出不同的见解。在演示的过程中要尽量结合以前所学的内容,带给学生全新的感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练习的时候就会积极主动的去操作。

2、讲----讲解操作方法、要领、技巧

在演示的过程中要注意讲解,语言力求通俗易懂,多讲操作方法和技巧,少讲深奥的理论,注重细节,照顾到大多数。另外操作的速度不要太快,给学生留下思考、记忆的时间,否则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时会觉得无从下手。

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发现学生在机房上课时,往往注意力都集中在动手操作上,如果一节课讲授的内容太多,会导致学生的厌学心理,效果反而不好。所以在讲授的过程中我注重内容的精、细,而不在内容的多少。讲完一个知识点后,满足学生动手的欲望,当场操作,当学生练会之后,讲下一个知识点,再让学生练习,这样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3、练----学生上机练习

信息技术课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只讲理论,不上机操作是收不到良好效果的。学生练习是课堂教学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要激发兴趣让学生乐于练,争取机会让学生多练。

根据课堂内容的不同,有的课学生兴趣非常浓厚,而有的需要长期练习的内容,比较枯燥,往往一两节课下来学生的兴趣就减了。像指法的练习,比较单调,但是教师可以装入课外的指法练习软件来加强练习,如《金山打字通》、《英文打字》、《TT打字练习》等。通过“比一比、赛一赛”等多种形式,增强趣味性,调动学生练的积极性,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熟练了操作。对于有些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如利用计算机画画、文档的设计、多媒体演示文稿等等,可以给学生自由创作的空间,让他们大胆的想象,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聪明才智,深切体会到计算机所带来的快乐。

4、评----对学生课堂练习内容的评比、评价

学生上机的效果是不同的,针对课上教师的巡视情况,对学生要多表扬、多鼓励、多推广、少批评、少挖苦。上机效果不好的,及时帮助他们找出原因,加以指点,在以后的课堂中加以改进,防止学生产生两极分化。

二、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就是将一项大任务分解为数项小任务,而每项小任务又迭次紧密相连,一环连一环,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将多个重点、难点分散到多项小任务中逐个加以解决。它是一种探究式教学方法,适用于操作类知识和结构,尤其适用于计算机知识的学习。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往往把教材中的每一章设计成一项大任务,再将大任务分为若干小任务,每一节又由一项或几项小任务组成。例如学习“中文WORD的功能和使用”一章时,我要求每一位同学编制一份精美的班级小报。此任务中隐含着本章的几个知识点:(1)WORD的基本概念、建立编辑文档;(2)设置字体、字号,设置段落格式;(3)页面设置及文档的打印;(4)WORD的图形操作;(5)WORD的表格操作。把这5个知识点隐含在5项小任务中,每一节课完成一项小任务;又把一节课的小任务分成更小的几项任务。如第一节课的任务是按要求对现有文档精心修改。要求中隐含着3个知识点,即:(1)WORD的基本概念;(2)文档的建 立、打开与关闭;(3)编辑文档。这3个知识点分别设计在3项小的任务中。每一项任务的确立都根据学生现有知识状况、教学内容的统筹安排而定。实践证明,学生在完成一项与他们的实际生活与学习密切相关而且比较有趣的“任务”时,他们会专心致志,乐此不疲。

“任务驱动”教学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解决每一项具体的任务时会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他们循序渐进,一步步向着最终的目标前进。在设计任务时要结合上机内容,注重趣味性,变被动上机为主动探索,提倡有创意的操作。

三、利用CAI课件模拟操作过程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CAI课件迅速进入课堂,利用CAI课件辅助其他学科教学,确实有传统教学工具不能替代的优势。然而在《信息技术》课程中CAI课件也有其用武之地,这是很多人包括信息技术课教师所忽视的。信息技术课教师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在平时的教学中,利用CAI课件演示来代替那些抽象、枯燥的讲解,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讲解“文件的类型”一节时,为了说明计算机中的文件有不同的类型,我利用Authorware制作了一个CAI课件辅助说明,文本、声音、动画、图像文件分别举了一个例子,利用多媒体直观给学生演示,充分发挥他们的各种感官功能。学生学完后,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这些文件是怎样建立的呢?引导他们更深入一层,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CAI课件在《信息技术》课程中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在适当的时候采用,比单纯的讲解效果要好。尤其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更多的 CAI课件具有强大的交互功能,智能化的程度也在逐渐加强,给计算机的应用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空间。

四、通过演示实物,创设真实的环境,鼓励学生亲自动手实践 在教学中凡是用实物可以演示的地方我都尽量采用实物,创设一个真实的环境,边演示边讲解,而不是让学生凭空去想象。例如在介绍“计算机基本结构”这一节时,有很多枯燥的名词难以接受,象CPU、内存、显示卡、主板等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学生大部分都是第一次听说,更别说看到它们的庐山真面目了。如果采用演示的方法可以把一台计算机拆开,一一介绍它的组成及功能,并鼓励他们亲自动手组装一下,会发现其实并不难。这样做既消除了学生对计算机机箱内部构成的神秘感,又增长了知识,给他们更多发挥的空间。

五、基础知识结合日常生活多比较、多举例

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是枯燥的,学生的上课热情往往不高。如果在平时的教学中,多采用举例对比的方法,更容易讲清基本概念,加深印象。如在讲“计算机特点”时,为说明计算机运算速度快,我用“计算机几分钟就可以预报第二天的天气,而用人工计算,则需要六万四千人连续计算24小时”这一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比较直观的讲清了问题。有如英国数学家W.SHANKS曾经用15年的时间将圆周率的值计算到527位,而用第一台计算机ENIAC,仅用40秒钟就打破了这一记录。讲“计算机精度高”时,用计算机控制的导弹,从几百公理或几千公理之外发射,可以准确击中预定目标,而误差不到一米。在讲“磁盘的容量”时,可以举例:一张容量为1.2MB的磁盘可以容纳一本60万字的书,它们的容量 是相同的。从而变抽象的东西为具体形象的实物,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通过列举生活中的例子,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也达到了教学目的,真可谓一举两得。

六、鼓励学生做示范

信息技术课实践性很强,学生动手操作掌握后,会有成就感,如果适时的表扬一下或者鼓励他们通过教学网在课堂上做示范,会增加他们的自信心,激发他的创造力,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讲授“文件操作”这部分内容时,关于删除文件的方法我只介绍了通过菜单进行操作这一种方法,而学生通过以前学过的鼠标右键的功能,自己动手操作,又总结出了用鼠标右键的快捷菜单来删除文件的方法,还有的学生采用了键盘的快捷键、工具栏中工具按钮以及直接拖放到回收站等等几种不同的方法,有些是课本中没有介绍的。通过这节课,学生明白了计算机中的很多操作并非只有一种方法,重要的是要通过自己动手动脑来发现最简单的操作方法。

七、信息技术课与创新教育

所谓创新教育是指依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有目的地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教育。

1、激发学生的创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首先对信息 技术课有了兴趣,充满好奇心,才会主动的去探究它,想方设法知道其所以然。这跟其他课程相比,有明显的优势,因为许多软件跟实际生活比较接近,学生学起来就比较感兴趣。用超级解霸可以播放VCD,学生就会自觉地去操作怎么应 用;通过幻灯片的应用,学生就会跃跃欲试,也想自己制作几张幻灯片;通过桌面属性的设置,学生就想方设法把自己的桌面弄得漂亮一点。

2、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

这主要包括创造思维能力、创造想象能力、创造性的计划组织与实施某种活动的能力。学生对计算机有了兴趣,解决了“为什么”之后,就会想“怎么做”。通过教师的课堂简单演示分析,学生自己就会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思考,多方寻求答案。比如在学习《艺术字》时,学生就会想方设法使自己的字的颜色、大小、位置、形状多选择、修改几次,从而也培养了学生的美术设计能力和展开各种丰富的想象的能力。

总之,信息技术是一门在不断发展进步的学科,这对每一位信息技术教师来说是一种挑战,我们应根据这门学科的特点,反复地钻研教材、教法,利用尽可能利用的软硬件资源,让学生获得适应信息社会需要的创新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三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题研究工作报告

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研究

课题研究工作报告

本课题被确定为秦皇岛市级课题后,我们根据课题研究方案进行了定向、连续、有序的研究。回顾历时一年的研究,我们的研究过程可以小结如下:

一、观念上与时俱进

我们广泛深入地学习,改变了以往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观念上的错误认识,真正意义上认识了“信息技术”的内涵,以现代教育思想指导实践。具体说来,做了这些工作:

1、自愿申报,组建队伍。

课题研究的长期性和复杂性,要求参加研究的人员必须有浓厚的兴趣,必须要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勇于实践,乐于奉献,围绕本课题不断进行学习、探索、实践,才能使课题研究工作顺利进行,按时完成,达到预期目标。因此在组建课题组的时候,我们依据自愿申报的原则吸纳课题组成员,目的在于吸纳对此课题感兴趣的成员,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进行研究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从而提高教科研质量。

2、调查研究,了解现状。

作好本课题研究的重要前提是对我校研究前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现状、学生获取信息、运用信息、学习能力的现状有较全面、客观的了解。因此,我们广泛查阅资料,并向一些专家请教,然后集体商量,针对低、中、高三个年级段及广大教师,设计了调查表,分别用于检测低、中、高三个年级学生获取信息、运用信息、学习能力现状及教师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现状。然后对一、三、四、五、六年级学生进行了“获取信息、运用信息、学习能力”抽样调查,由参加本课题组的教师每班随机抽取学生参加检测(均不计名字),同时用“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检测表”,分年级段、随机下发给位教师进行检测。检测完后将所有检测表上交课题组,由课题组随机抽取样表进行分析。调查共收回有效检测表120份,我们对随机抽样的样表进行统计分析(详细检测表及检测结果见《我校小学生获取信息、运用信息、提高学习能力前测调查报告》)一个个真实的数据,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为什么低年级到高年级,学生的获取信息、运用信息、学习能力水平低?长此以往,我们为社会所输送的人才究竟是怎样的人才?我们的教育又失败在哪儿?怎样才能改变现状,提高学生的获取信息、运用信息、学习能力呢?同时,又如何提高我们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水平和能力呢?这些都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的探索和思考。这也更坚定了我们开展本课题研究的决心。

3、组织培训,提高认识。

为了使广大教师能顺利地开展课题研究工作,提高教师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能力,我们对课题组成员进行了各类培训。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培训;有计算机操作能力的培训;有课件制作的培训;学校教育宽带网开通后,进行了网络常识和网络教学技术的培训;组织教师观看优秀网络教学的录像;教师的培训做到集中培训和分散自学相结合,为了确保分散自学的效果,每个教师要定期学习,课题组及时在《学习笔记》的“理论学习”一栏的记载中进行抽查。另外,我们还请了一些教科研专家和行家到学校做现场指导。

4、规范制度,加强管理。

坚持每月一次“课题组交流会”,及时分析总结前阶段研究工作的得失,部署下阶段的工作,提出新的要求,对课题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查漏补缺,不断提高和完善。认真制订每学期的实施计划,按计划上好实验课,抓好备课、上课、说课、评课各环节,强化科研教师的研讨意识,提高研究能力。要求实验教师根据自己的实践,写上课、听课的心得体会,在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写好研究性论文。在第一阶段的研究过程中,我们课题组老师经历了一场艰难的思想磨合。什么叫“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怎样认识学生的获取信息、运用信息、学习能力?怎样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才能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获取信息、运用信息、提高学习能力,我们边摸索边实践,在不断的学习、交流中逐渐提高自己的认识。回顾这一个阶段的研究进程,发现我们开始时对培养学生获取信息、运用信息、提高学习能力认为就是上上网,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从而导致研究的片面性和局限性,然而正是这迂回曲折的过程,才使我们的研究一步一步扎扎实实地向前迈进。

二、实践中勇于探索

1、加强学习,提高能力。

这一阶段下发给教师学习任务,学校花钱为教师订阅资料,扩大了教师学习的面,提高了教师自学材料的质量。另外,我们还积极地“走出去,请进来”,向兄弟学校学习,向专家行家请教。外出学习习近平到中心校,远到秦皇岛,北戴河等教科研强校,参加学习的教师在集体交流中把其他学校的好课介绍给大家,把最新的教改动态带回了学校。为确保外出学习的质量,课题组成员每次学习回来后都要写好小结。在校领导的关心支持下,我们还请县教研室对我们课题组的老师进行指导,促使课题组成员尽快成熟。

2、强化管理,严格制度。

(1)针对该课题特点,进一步完善课题组研究的管理,要求每一位研究成员期初制订明确可行的实施方案,按方案扎扎实实开展研究,期末将对照方案检查每一位教师的研究情况,根据实际成果评出“优秀”“良好”“合格”“较差”四个档次,跟年终考核挂钩。这一措施对课题研究正常、高效地开展起到了很好的保障作用。

(2)将课题研究与常规教学工作紧密结合,不光要学习一些理论材料,撰写一些学习笔记、研究小结或论文,更重要的是要将课堂真正落实为研究的主阵地,因而规定教师每人每学期要上校级公开研究课,反映研究情况。每月必须上交一篇实验课教案,由实验课教案为基础,课题组成员共同交流研究课过程中的得失。每学期上缴一份课件。(3)提高实验教师撰写研究论文的质量。这几年,我们的教师对论文比较重视,平时写得也比较勤,但在前几轮课题研究中,均存在一个问题,就是论文的数量是有了,但质量不高,与课题的联系不紧密。为了提高实验教师撰写课题研究论文的质量,我们经过商量,经校长室同意,在原定论文发表、获奖发放奖金的基础上,所撰写的课题论文再提高50%的金额,促使课题组教师善于积累,积极思考,撰写反思自己研究动态的论文,课题组成员获电教方面的奖项(4)开展本课题研究时,我们确立了语文、数学、英语、音乐、美术、体育等几个课题组,意在全面地运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培养学生获取信息、运用信息、提高学习能力。但随着课题研究的进展,我们发现这个设想有点不切实际,因为在音乐、、美术、活动课题组的人员过于薄弱,而且随着新学期教职员工的调整,这影响了音、美、等课题组研究的深入开展,而且面铺得过于大,精力够不上,势必影响研究的深度。因此,我们及时对原来的研究思路进行了调整,重点抓语文、数学、英语三门主学科的课堂教学研究,在一年级试点逐步推进,争取扎扎实实地取得一些成效。

4、立足课堂,深入研究。

在研究中,我们着重就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培养学生获取信息、运用信息、提高学习能力的研究进行了探索。根据课题组人员分布情况(语文教师居多,高年级语文教师特多,数学、英语、老师较少),我们利用语文教师居多的人员优势,先就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恰当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培养学生获取信息、运用信息、提高学习能力的研究进行了探索和研究,总结出了在语文课堂教学(包括阅读教学、作文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5、结合实际,资源共享。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越来越感觉到创建资源库的必要性。一方面是实验教师平时制作的软件需要妥善保存,实验教师讨论交流的需要,另一方面是个人的研究范围毕竟有限,需要借鉴和学习,教学软件需要共享,基于这样的需求,我们课题组于2005年5月开始组建小寨小学教育网(http://www.xiexiebang.com)。

2、整理材料,收集成果。

2005年11月,我们进入中期评估阶段。课题组教师一方面继续按课题要求开展好常规研究活动,一方面积极开展总结活动,汇总研究成果。课题组对所有材料整理归档,对研究过程、成果等进行总结。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一项庞大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另一方面,我们强调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一种固定的模式,而应该倡导一种观念。引用台湾学者徐新逸教授的一段话作为结束语:“信息科技可以是一个工具、一位助手,却不能取代教师的地位而成为教学的全部。只要教师能抓住课程内容的重点,以最适当最有效的方式传达出来,其实最简单常见的Word和Powerpoint,就可以做出很有效的教材,达到所需的学习效果。戏法人人会变,各有巧妙不同。同样的教材,不同背景和特质的教师与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切入与互动,就可以赋予教学与学习不同的生命力,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

第四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策略研究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策略研究

丰台二中教科研方案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整合 策略

一. 问题的提出

社会的发展,现在已经进入以多媒体和电脑网络技术为依托的信息时代。电脑和网络技术的产生,不同以往的任何一次技术革命,它对于人类社会的冲击远大于以前所有技术革命的总和,在军事、医学、工业、农业、航天等各个领域都产了巨大的变化。

当然,多媒体和电脑网络技术的产生对于教育的冲击也是巨大的。以计算机和电脑网络为核心的多媒体技术化抽象为形象、化静为动,使我们有可能为学生创设理想化的情境;计算机网络极大地丰富了教育资源,拓展了获取信息的渠道,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极大丰富了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和方法;电脑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使交互式操作更加方便,使得我们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更加现实。这些都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效果、搞好素质教育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思想和要求。试图改变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学科本位、缺乏整合的故疾。课程整合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系统推进、良好的政策导向、科学的理论和优秀的实践经验支持。

在“十五”课题研究中,很多中小学校的广大教师和教育科研人员围绕着“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开展了富有成效的研究,力求通过整合的途径,提高教学水平,提升教育质量,取得了丰富的成果。这些成果对我们有很大启发。但是我们没有发现适合我校情况的、可以拿来就用的现成的模式。

我校历来对教科研十分重视,多年来参加了联合国ESD项目、多元智能、微格教学等项目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教科研氛围浓厚,有比较好的科研环境。在学校内我们每学期进行说、听、评课的活动:由主讲教师说教学设计思想、同一备课组的老师,其他同科教师和主管教学的领导听课、课后进行评课,在此活动中一定要用到现代信息技术,但是思考和总结得不够。有的教研组积累了大量的教学资源,有视频、FLASH动画、音频、图片和课件等,但是整理得不够。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效果,学生对老师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反映缺乏系统的统计和分析。

我校也进行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但是不够系统、也不够完整。所以在“十一.五”期间参加市电教馆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策略研究”,从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角度,重新审视我们的教学活动、重新设计和编写教案、进行教学实验、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角度评价教学活动,总结经验,找出规律性的、可操作的东西。

二. 课题的界定

信息技术:现专指多媒体组合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与计算机网络技术及通讯技术的设计、开发与综合利用等。即运用信息媒体对各种信息进行采集、加工、存储、交流、应用的方法。

整合:将整体的各个局部重新加以整顿组合,以达到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目标。整合就是整体协调、互相渗透、有机融合。

策略:指为实现预定目的而采取的方法系统和程序系统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方法论。

整合是一种新的理念。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不只是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工具性简单应用,而是由于信息技术融入了学科教学,使学科整体教学目标、教学结构、教学方式等方面发生巨大的变化,从而推动学科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整合意味着学科教学理念的变化,意味着学科教学体系结构的变化,意味着学科教与学方式的变化。

整合是一种有机的融合。它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通过相互作用、主动调节、相互渗透,建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即一个新的理想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有效进行体验、探究、合作、接受性学习创建良好的条件,从而使信息技术有效地为教和学服务,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整合是一个积极的协调过程,不是被动的纳入,是信息技术与教学各个要素积极地有效地相互作用、主动协调和相互渗透的过程,从而优化教学,整体提高教学效益。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在现代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指导下,根据各学科教学的特点和教学规律,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四个基本要素(教师、学生、媒体、教学内容)整体协调,通过互动的方式,有机融合为一个整体,采用最佳的教学顺序、教学活动程序、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媒体等,从而建构一个有利于学生学习和发展的理想的教与学的环境。

三. 研究内容

我校在“十五”期间进行的“实践、意义、取向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课题”和“多元智能研究课题”等课题中进行了大量的教学设计、教学模式、教案编写、教学实践、效果分析等工作。我校还出版了《多元智能理论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多元智能“问题连续体”与课堂教学(学苑音像出版社 书号:ISBN7-88050-144-4)其中有大量的教学案例,其他科研项目中也有很多教学案例。这些教学案例,绝大多数应用了现代信息技术,有的用得好、有的用得不太好。尚缺乏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角度来总结。

本课题则可以利用以上案例,结合我校说、听、评课活动,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角度来分析、总结;根据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理论搞一些新的教学设计;开发一些教学软件;整理和开发新的,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资源;系统调查学生对于老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反馈;研究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理论等。概括起来有一下几个方面:

1.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内容融合方式的研究。2.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模式研究。

3.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和学生学习质量的关系研究。4.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新型的学习方式的研究。

5. 信息技术与课程资源的整合研究、教学资源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教学资源的开发研究、资源库的建设研究。

6. 课件的制作方法、要素、形式与课件合理应用的研究。综合研究内容: 信息技术作为教师教育、教学的思想及内容、工具、方法和手段,融于所有课程及学科教学之中的理论、实践及方法、策略; 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课本知识、培养信息素养的工具、方法和手段,融于所有课程及学科教学之中的理论、实践及方法、策略。

四. 研究的目标 1以新的课程改革理论为指导,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策略研究,探索并总结实现教学最优化的途径和方法。进一步促进课程改革的深化。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并总结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基本要素和基本方式,形成学科利用信息技术的学习模式与教学结构。通过本课题研究,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培养一批具有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能力的优秀教师。通过本课题研究,建设优质学校资源网站和共享资源库,开发一批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的教学软件。

5通过本课题的实践与研究,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和认知能力的发展,全面提升学生素质。

五. 研究方法

因为我们工作在教学一线,有天然的实践优势。我们将以行动研究法为主,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策略与方法。我们将发挥学校优势,结合各课题组各学科自身特点,分别采用试验法、个案研究法、调查法等研究方法。

六. 课题的组织与管理

1. 成立本课题的总课题组。负责本课题研究方案的制定,子课题研究工作的培训、指导与管理。对课题研究过程进行检查、评估;并收集、总结、形成研究成果,对子课题进行开题评审和结题验收。并负责形成总的阶段性报告和最终的结题报告,向市馆汇报。

课题组组长:李真(校长)

课题组副组长:赖力敏(校教科研室主任)

孙文杰(电教组长)

课题组成员:赵爱香、郭莹、苏从尧、周圣烘、陈建奇、单丹雅、廖大伟、张伟、时新晔、张献、刘昌菊、刘翠红、王慧琴、冉兵、朱克西、胡彦玮、刘昌菊、刘翠红、王慧琴、冉兵、王红、曲艳春、王瑶、石文亚、白杨、张全武、施桂芝、邢鲲鹏、曹健、张春英、胡文敏、胡小瑜、郭丽萍、刘丹、宋涛、范新敏、楚晓梅、熊路生、王国栋、张禹、刘芳、赵建海、李玥。2. 下属6个子课题。我们选了两个文科(政治、地理)、两个理科(化学、生物)和两个小学科(艺术和通用技术),由教研组长牵头,分别由学科教研组与部分电教教师、网管教师组成。他们都是年轻而有朝气,电脑应用水平较高。他们各自根据自己的学科特点和实际情况,确定了选题,制定了教育科研方案,开展系统和具体的研究。:

⑴政治学科:《信息技术与政治学科课堂教学整合模式研究》 研究教学设计、进行课堂教学实验,进行信息技术应用评价,侧重于资源的整理、编码、建库的研究。组长:赵爱香,组员:王红、曲艳春、王瑶、石文亚、白杨、张全武、施桂芝、刘芳、范新敏。

⑵生物学科:《在我校生物课堂教学中探讨信息技术的应用时机研究》

研究教学设计、课件制作、进行课堂教学实验侧重于实践。组长:郭莹,组员:单丹雅、廖大伟、张伟、时新晔、张献、刘昌菊、刘翠红、王慧琴、冉兵、张禹。

⑶劳技学科:《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学科整合的教学实践研究》 研究教学设计、课件制作、进行课堂教学实验,侧重于实践。组长:苏从尧,组员:邢鲲鹏、曹健、张春英、楚晓梅、王国栋、梁彩龙。

⑷地理学科:《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读图能力研究》

研究教学设计、课件制作、进行课堂教学实验,侧重于教学资料的整理开发和校园网的应用。组长:周胜烘,组员:朱克西、胡彦玮、李玥。

⑸美术学科:《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模式及效果研究》 研究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模式及效果研究研究教学设计、课件制作、进行课堂教学实验,侧重于实践和教学效果的评价、反馈的研究。组长:陈建奇,组员:胡文敏、胡小瑜、郭丽萍、刘丹、宋涛。

⑹化学学科:《中学化学教学中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创设问题情境的研究》

研究当创设的情境在综合优化社会因素、教学因素时才能形成良好的教学情境。所以我们选择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创设问题情境来作为我们的研究课题。组长:黎敏,组员:李化年、肖春园、汪继红、王艳萍、陈松、张和威、尚荣荣、王庆兰、果美祥、王洪丽、马丽华、董金秀、杨文红。

3.他们的研究是相互独立的,又是互相关联的。他们的研究目标是很接近的,属于同一范畴。他们定期进行交流与互动,互相启发、取长补短、互相促进。总课题组对他们的研究工作统一提出要求、督促和检查,进行培训、指导与管理。七. 研究计划

本课题的研究周期为5年: 日程安排如下:

2006年6月—2006年9月 可行性论证和开题、申报。2006年9月—2008年6月 研究与实验的初期阶段。

2008年6月—2008年10月 阶段性总结,评估前一阶段,制定下一阶段任务。

2008年10月—2010年6月 研究与实验的后期阶段

2010年9月—2011年6月 总结、评估。整理研究成果,形成结题报告。

八. 课题成果 ⑴ 撰写结题报告 ⑵撰写《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策略研究》若干案例和案例分析; ⑶编著《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策略研究》若干论文; ⑷摄制一批课题研究优秀课堂实录,并且请专家评述; ⑸开发一批优秀教学软件和资源库;

九. 研究经费

研究经费由学校承担。

丰台二中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策略研究课题组

2006.6.18.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策略与方法研究》2008—2009学课题工作总结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358 更新时间:2010-4-19 0:50:29

2008~2009学年是我校参与《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模式及应用方法的研究》这一国家级课题研究的第二年,本学年,我们积极贯彻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念,立足课堂教学实践,注重反思、改进、总结、提高,在课题研究稳步推进的同时,也取得了一些喜人的成果。现将有关工作总结如下:

一、注重学习和交流,深化对整合理论的领会和认识。

全体教师能够根据学校安排认真学习本课题的理论文献及相关论文资料,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实践意义,各教研组能够定期落实组内研讨,安排中心发言人,交流心得体会,逐步在寻找 “整合点”,追求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达成度”方面形成共识,并成为评价“有效整合”的重要标准。

本学年开始时,学校邀请了行知学校徐文良校长来我校讲学,通过具体的教育教学案例来体现先进的教育理念,生动活泼,说理透彻,为我校全体教师做了一次高水平的校本培训。

对于区教育局组织的专家报告会,学校每次都能及时选派课题组成员参加,积极参加交流研讨,通过专家的引领提升课题研究的层次和质量。

二、立足校本教研,扎实开展集体备课活动。

课堂教学是校本教研的主阵地,也是深化课题研究的基本依托。学校要求各教研组坚持集体备课制度,活动突出同年级同课异构的特点,要求各教研组统一确定课题,同年级教师撰写教学设计,确定时间集中交流,确定上课时间、地点和上课教师,展示集体备课成果。集体备课要求提倡将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和学校教研课题相结合,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下组织公开课教学。上课结束后,及时对公开课进行集中评议。

在集体备课活动中,各备课组能够积极克服时间短、任务重、活动多等诸多原因,认真开展集体备课活动,注重集体备课活动的实效,突出集体备课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特点,结合新课程改革理念,更新教学观念,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听课教师能认真记录,积极反思,及时组织评议,交流探讨,取长补短。教师在集体备课活动中积极提取有效案例,开展教学反思和行动研究,提高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活动结束后,及时上报教学设计、讨论记录、听课及评议记录等材料,做到真实完整。

为了进一步提高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效率,学校还组织教师编写动画脚本,上交给东师大课题专家指导组,进行软件制作,以丰富课程资源。

三、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的教学观摩研讨活动,发挥区域内同伴互助的效应。

学校要求各教研组定期组织教研组集体研讨,交流课题实践中的心得体会。积极选派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的教学观摩活动。内容包括市区“教坛新星”和“教学能手”展示课、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质课展示活动、学科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中心备课组研讨课、市区课题研究成果展示课等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广大教师踊跃参加各类课堂教学观摩活动,多看多听,积极参与研讨和交流,及时进行反思和总结,吸取一些成功的经验,取长补短,自我促进,为改进教学方法,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奠定良好基础。

在不断积累经验的基础上,我校还积极在校内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展示课活动,先后推选伍纲、陈燕等老师的课题展示课,供全校教师观摩学习,研讨评议,总结提升,促进课题的研究活动。

本学年,学校积极落实区教育局“五个一”主题实践年有关“千名教师手拉手”活动,和新安江路小学老师开展了“两校联手,共促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发展”活动。此次活动给大家带来了两节精湛而成熟的信息技术整合课,两校教师分别开设公开课,其精彩的课堂语言、高超的朗读技巧、娴熟的课件操作、新颖的教学设计赢得了听课教师的一致好评,活动最后,听课的老师对两位老师的课进行了评点,一致认为这两节展示课很好的体现了整合的思想,展示了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来创设情景、突破重难点、实时交互反馈的方法和技巧,本次活动有力促进了两校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新课程改革的实践和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四、以赛代训,开展各级各类的教学评比活动

本学年,教务处根据学校的部署,组织了大规模的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评比大奖赛活动,活动涉及到初中和小学语文、数学、英语、政治、历史、物理、化学、体育等各学科,共41节课,由学校领导班子、教务主任和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担任评委分文理两科进行评比,统一评分标准,根据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表现当场打分评价,教研组和课题组成员及时进行评议和案例评价,学校在活动结束后还将及时进行总结和表彰,本次活动其开课教师人数之多,领导、教师重视程度之高,研究风气之浓厚,为近年来少有,初步达到了让中青年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探索信息化环境下教与学的有效模式,在交流切磋中提高教育教学能力的活动目的。

在校内评优的基础上,学校推荐5位教师参加市区中小学语文、体育优质课比赛,并做好服务和指导工作。学年末学校还推荐了各科学科优秀教师参加下学年瑶海区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评比活动。

本学年我校在课堂教学评比中获得的重要成果有:2008年10~11月份,学校推荐陈红、葛庆武两位老师在区内评比的基础上参加全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质课评比活动分获一、二等奖。路萍、刘进两位教师还在瑶海区首届教师课件制作大赛中分获一等奖和三等奖。

此外,刘进老师指导学生参加瑶海区第七届青少年信息学(计算机)竞赛,获得中学组二等奖2人,三等奖1人,并获得团体二等奖。在合肥市中小学生计算机竞赛中,获得二等奖1人。

五、撰写论文案例,展示研究成果。

在课堂教学研究积累的基础上,学校鼓励教师及时总结课题研究的经验和成果,撰写教学论文、案例和教学设计,制作教学课件,参加各级各类的评比活动。2008年瑶海区中小学英语教学设计评比活动中,蔡蓓老师的教学设计《Module5 Unit1》荣获区级一等奖。合肥市二00八年英语论文评比,水维迟老师的论文《关于初中英语教学中信息技术运用的几点思考》获三等奖。在合肥市陶行知研究会、教育学会2008年会论文评比中,路萍老师的论文《将语文综合性学习进行到底》获一等奖,孔志刚老师的论文《关于初中历史课堂中激励教学的几点思考》获二等奖。

2008年11月,教务处推荐了10篇教学论文、8篇教学设计和8个教学课件参加全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秀作品评比活动。2009年4月,又推荐14位教师的课例课件、论文和教学设计参加瑶海区和合肥市电教学术作品评比活动。2009年5月,学校还组织召开庐东学校教育教学经验交流会,推荐傅文丽、陈霞、沈一媛、路萍、陈燕、刘进等六位老师,交流班级管理、课堂教学、教育科研等方面的经验,促进学校教学和教研工作。

同时,学校要求各部门注意收集课题研究的过程性资料,及时整理收集与本课题有关的教学设计、课件、论文等研究成果,不断完善学校的教学资源库。

六、完善制度建设,保证课题研究的扎实开展。

本学年,学校继续执行《教学常规及教研工作量化考核制度》,对公开课、听评课、教研组研讨、教科研成果等各类教研工作进行量化考核,明确具体要求和考核标准,以推动课题研究工作的有效开展。

为进一步推动本课题的研究工作,学校还制订的课题管理制度,进一步明确各部门和课题组主要成员的职责,加强过程管理,增加本课题研究的实效性。

为进一步发挥教学评价的激励作用,学校还制定了《合肥市庐东学校教学质量考核奖励办法(试行)》,根据导向性与校情相结合、团队协作与个人争先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以及公开、公平、公正性原则,对校内外组织的统一考试进行考核评价,并实施奖励。主要包括学校组织的期中、期末考试班级教学质量管理奖和学科质量优胜奖;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非毕业年级调研测试奖;小学毕业年级调研考试、初中毕业年级学业水平考试教学质量成果奖等,确定各项奖励标准与奖励办法,并对优秀学生和突出进步学生进行奖励。本办法体系完备,立足学校实际,经过反复的酝酿和讨论,广泛地征求并进行修改完善,对于促进我校教育教学工作必将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总的来说,随着本项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开展,我校教师的课件制作和多媒体资源的运用能力有了整体上的提高,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的理念进一步增强,对于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本课题在课程资源的有效整合与使用,提高课堂教学效能方面,仍有很大的研究空间,学校应将硬件建设、软件开发、课程研究等方面紧密结合,集中力量,聚精会神,进一步深入开展这项课题研究。

合肥市庐东学校

2009年6月

第五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题研究工作报告(模版)

利用多媒体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效率 课题研究工作报告 马素平

本课题被确定为呼伦贝尔市市级课题后,我们根据课题研究方案进行了定向、连续、有序的研究。回顾历时两年的研究,我们的研究过程可以小结如下:

一、观念上与时俱进

我们广泛深入地学习,改变了以往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观念上的错误认识,真正意义上认识了“多媒体技术”的内涵,以现代教育思想指导实践。具体说来,做了这些工作:

1、自愿申报,组建队伍。

课题研究的长期性和复杂性,要求参加研究的人员必须有浓厚的兴趣,必须要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勇于实践,乐于奉献,围绕本课题不断进行学习、探索、实践,才能使课题研究工作顺利进行,按时完成,达到预期目标。因此在组建课题组的时候,我们依据自愿申报的原则吸纳课题组成员,目的在于吸纳对此课题感兴趣的成员,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进行研究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从而提高教科研质量。

2、调查研究,了解现状。

作好本课题研究的重要前提是对我校研究前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现状、学生获取信息、运用信息、学习能力的现状有较全面、客观的了解。因此,我们广泛查阅资料,并向一些专家请教,然后集体商量,针对高中三个年级段及广 大教师,设计了调查表,分别用于检测高中三个年级学生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学习能力现状及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的现状。然后对学生进行了“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学习能力”抽样调查,由参加本课题组的教师每班随机抽取学生参加检测(均不记名字),同时用“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检测表”,分年级段、随机下发给位教师进行检测。检测完后将所有检测表上交课题组,由课题组随机抽取样表进行分析。调查共收回有效检测表300份,我们对随机抽样的样表进行统计分析。

3、组织培训,提高认识。

为能顺利地开展课题研究工作,提高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的能力,我们对课题组成员进行了多次的课题研讨活动。有计算机操作能力的;有课件制作的;有网络教学技术的;组织教师观看优秀网络教学的录像等。

4、规范制度,加强管理。

坚持每月一次“课题组交流会”,及时分析总结前阶段研究工作的得失,部署下阶段的工作,提出新的要求,对课题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查漏补缺,不断提高和完善。认真制订每学期的实施计划,抓好备课、上课、说课、评课各环节,强化科研教师的研讨意识,提高研究能力。要求教师根据自己的实践,写上课、听课的心得体会,在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写好研究性论文。

二、实践中勇于探索

1、强化管理,严格制度。

(1)针对该课题特点,进一步完善课题组研究的管理,要求每一位研究成员期初制订明确可行的实施方案,按方案扎扎实实开展研究,期末将对照方案检查每一位教师的研究情况,根据实际成果评出“优秀”“良好”“合格”“较差”四个档次,跟年终考核挂钩。这一措施对课题研究正常、高效地开展起到了很好的保障作用。

(2)将课题研究与常规教学工作紧密结合,不光要学习一些理论材料,撰写一些学习笔记、研究小结或论文,更重要的是要将课堂真正落实为研究的主阵地,因而规定教师每人每学期要上校级公开研究课,反映研究情况。每月必须上交一篇实验课教案,由实验课教案为基础,课题组成员共同交流研究课过程中的得失。每学期上缴一份课件。(3)提高实验教师撰写研究论文的质量。这几年,我们的教师对论文比较重视,平时写得也比较勤.2、立足课堂,深入研究。

在研究中,我们着重就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多媒体与课程有效整合培养学生获取信息、运用信息、提高学习能力的研究进行了探索。

三、整理材料,收集成果。

2013年9月,我们进入中期评估阶段。课题组教师一方 面继续按课题要求开展好常规研究活动,一方面积极开展总结活动,汇总研究成果。课题组对所有材料整理归档,对研究过程、成果等进行总结。

中期评估后,我们课题组的成员又进入了一下轮新的工作,进行成果的收集等工作,已经形成材料。

2015年我们审请了课题结题工作。

下载信息技术与学科教育教学整合创新研究总结[推荐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信息技术与学科教育教学整合创新研究总结[推荐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教学整合研究(精选五篇)

    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教学整合研究 一、调研的背景与课题提出 1、21世纪人类正以惊人的速度步入信息时代,信息时代的到来不仅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而且极大地......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研究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研究 研究的目标: 1.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利用网络平台探索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能力,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实践研究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实践研究》研修反思 一、在英语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新英语课程标准》提出要积极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用渠道,英语课......

    学科教学创新总结

    语文学科教学创新总结 《标准》中明确地指出:提倡跨学科教学,与其他课程相融合。这是因为要培养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学生仅靠语文教材内容和传统教学方法,已远远不够。而需......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总结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总结 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实践和探索,如今我们的观念、行为、课堂多变了,概括起来说其主要效果有九大转变,即观念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行动由......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总结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课程整合总结在语文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带给语文学科的巨大效能,体会到了整合带给我们的喜悦,激励自己不断地进行探索、研究。现将本学期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心得体会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心得体会 7月28日下午听了金立志老师的演讲,我获益匪浅。因为我是一位地理老师,对于地理而言,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看地图,而利用班班通向学生展示地图......

    浅谈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与创新教育

    泰州市高港区 信息技术教学 研讨会交流材料 泰州市野徐中心小学孙凤鸣 浅谈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与创新教育 小学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年轻的学科,正处于一个广泛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