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让国学经典走进小学课堂
让国学经典走进小学课堂
上传: laihuimei 更新时间:2011-11-9 阅读: 514
——赴深圳培训学习心得
赣县特殊教育学校 王芳
培训内容:2011第三届全国“小学国学经典课程规划暨教学观摩”培训会议
培训时间:2011年9月22日至9月24日
培训地点:深圳大学、深圳市南山区卓雅小学
具体安排如下:
9月22日上午到深圳大学报到,然后举行开幕式。下午育灵童研究院院长李灵玲进行专题培训、听武洪钧特级教师的名师讲座;
9月23日上午至深圳市南山区卓雅小学,由肖胜博研究员进行有关蒙学学段(低年级段)的经典解读与内容选择、课程构建与教学目标及方法的课程规划培训,接着倾听卓雅小学陈斌校长的经验分享,然后进行由卓雅小学吴萍霞老师以蒙学学段《三字经》为内容的名师观摩课,最后听朱洪甫特级教师与郭家齐教授的名师讲座。下午由沈广斌副院长进行有关子史集学段(高年级段)的经典解读与内容选择、课程构建与教学目标及方法的课程规划培训,然后听武宏钧(特级教师)以子史集学段《老子》为内容的名师观摩课,最后听由朱红甫(特级教师)以四书学段《论语》为内容的名师观摩课;
9月24日在深圳大学由林志明(研究员)进行有关四书学段(中年级段)的经典解读与内容选择、课程构建与教学目标及方法的课程规划培训,接着听陈建先(特级教师)的名师报告,最后听李银军校长的经验分享,最后听取李灵玲院长的专题讲座。
此次培训由北京育童教育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院以及中小学国学经典教育课程与教学研究总课题组为主办单位,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中国教育学会“传统文化与青少年素质研究”课题组为协办单位举办的一次针对全国小学国学经典教育课程的培训。在培训的过程中,我将学到的知识与大家分享,有如下知识点:
一、什么是国学
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中国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都有影响极大,对于传承文明,增强民族凝聚力,以及中华民族的复兴都起着重要作用。中华文化经典即是中华文化中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
二、育灵童国学课堂
它是育灵童教育研究院联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著名高校的国学专家、教育专家、多媒体制作专家以及来自全国教育一线的著名中小学特、高级教师等,历时三年精心研发而成的大型国学经典教育软件。该软件由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国学院院长纪宝成教授担任名誉主编,国内著名的文史专家汤一介、李学勤、傅璇琮、刘家和、王炳照等担任学术指导。其内容涵盖了《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唐诗》、《宋词》和《论语》等七种典籍。该软件创设了一系列新颖独特的“情景”,如“弟子规夏令营”、“三字经快车”、“百家姓神秘岛”、“千字文宝塔”、“博雅唐诗苑”、“玲珑宋词宫”、“论语智慧园”等,每种情景中又分别设置了快乐诵读、神奇汉字、博闻多识、动画剧场和游戏空间等学习模块。借助电脑多媒体技术,创造一个集动画、游戏、图像、声音、文字等为一体的学习环境,使国学经典的学习过程变得形象、生动、活泼、有趣,进而有效调动广大少年儿童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是当前国学经典教育面临的突出挑战。“国学课堂”目的旨在通过儿童的学习,从而提升学习国学的兴趣,认识国学的价值,增进国学的素养,同时达到开启儿童智慧、健全儿童人格、奠定儿童文化底蕴、激发潜能的目的,从而为其一生的发展打下坚实的根基。
三、育灵童小学国学经典教材
它是育灵童教育研究院联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国内著名高校的国学研究专家、心理学专家、课程与教学研究专家和众多教学一线的优秀教师,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0年)》和《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的精神编写的。教材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标准为参照,旨在让少年儿童通过对国学经典的系统学习和深切体味,认识国学的价值,激发学习国学的兴趣,增进国学的素养,从而奠定一个中国人必需的国学修养和人文底蕴。共12册,供小学6个年级12个学期使用。根据少年儿童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按照循序渐进的学习原则,全套教材分为三个学段,涵盖了国学经典的基本内容。
一、二年级主要学习传统蒙学的内容,包括《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笠翁对韵》(选);
三、四年级系统学习《论语》(选)、《大学 中庸》(选)、《孟子》(选);
五、六年级重点学习《老子》(选)、《庄子》(选)、《史记》(选)、《资治通鉴》(选)、《历代美文选》。这些经典是经过众多的专家学者反复论证,从浩如烟海的经、史、子、集中选取的在历史上最具代表性、至今仍具有旺盛生命力,同时又最适合少年儿童学习的内容。每册以一种经典为核心,全套教材构成了一个严整的、系统的国学经典学习体系,有助于少年儿童在六年的学习过程中,逐步把握中国传统经典的精华所在,系统地了解国学经典中的核心内容。《育灵童小学国学经典教材》的编写,遵循少年儿童的认知规律,在注重科学性、系统性的前提下,着力在趣味性、可读性上下功夫,力图通过讲说故事,贴近学生的生活,营造想象的空间,使学生真正爱学、乐学,从而将他们引领进入到教育的过程之中。每册教材采用单元模块的结构。每篇课文根据学习内容,设置多个模块,如汉字解析、文化知识、历史故事、诗歌欣赏、格言警句等。这种编排形式,将国学经典与传统文化知识有机结合,使之彼此印证,融会贯通,不仅可以增进少年儿童的传统文化知识,而且可以激发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提升教与学的效果。
四、国学经典课程教学方法
教材采用了诵读卷、注疏卷、书法卷三种形式相结合,有助于父母与孩子一起读书学习,且增进亲子交流,提高学习效果;教学安排由国学启蒙、国学基础到国学提升逐一进阶,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
一,一般的朗读法,集体读,分组读,男生读,女生读„„老师可在课堂上灵活用。
二,拍手朗读,借助动作帮助记忆。拍手还可以控制节奏,多经典重在读出韵味,明白句子间该有的停顿。这种方式很实用。
三,擦字记忆法,老师板书随着学生朗读逐渐擦去内容。这样对单个的字记忆很有效。深深刻在脑海里。
四,角色调换法,让学生来教老师读。这样可以检验学生的注意力,锻炼他们的胆量。
五,卡片记忆法,用于内容难读处,卡片可写每句开头字,让学生联想记忆。六,游戏巩固法,游戏失败的同学朗读,亦可让学生一起读。比如《三字经》中历史部分,可制作一些帽子,写上历史人物名字朝代,会背的同学先发,然后表演历史剧。
七,实物图片展示,加深学生理解记忆。例如,《三字经》中提到 “八音” 是匏土革,木石金,其实是这一系列物品作成乐器发出的声音。为使学生明白就准备了葫芦丝,埙,鼓,快板,石磬(图片),小号。
八,故事演练法,内容加一些故事并让学生表演。例如,《弟子规》中的故事“孝感动天”,“孔融让梨”。。可增强理解和记忆。
九,鼓励法,分块朗读记忆,完成奖励红旗,整体奖励为好。学生为做到老师满意很起劲。方法的关键是老师同学间的配合和互动,让气氛活跃,参与积极性高。
会上,卓雅小学吴萍霞老师、特级教师武宏钧、特级教师朱红甫特级教师,分别为大家展示了《三字经》、《老子》、《论语》教学观摩课。三堂精彩的示范课寓教于乐,生动有趣,颇具技巧,让与会者领略了国学经典教学的艺术魅力,起到了良好的指导与示范作用。
此次培训教师搭建了一个学习、沟通和交流的平台。与会教师可以感悟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学习借鉴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同时也可以提升国学底蕴和文化素养。这对该系该校如何更进一步地推动“书香校园”的创建工作,在学校开展国学经典诵读,让学生从小就受到国学经典的熏陶,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用经典浸润童年让智慧点亮人生,具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我觉得,在小学包括中学,提倡经典诵读是非常有意义的。最直接的一点就是,它能够很有效地提高小学生、中学生在识字、作文乃至于语言表达方面的能力,这是没有疑问的。这也可以说是比较显见、比较实用的经典诵读所带来的好处。此外还有更深一层的意义,就是对人格的陶冶。其实,特殊教育学校也可以开设这样的国学课程,虽然学生可能对这些国学经典难以理解,但是经常诵读可以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及诵读能力。尤其是培智班的学生,可以让他们经常诵读,聋班的学生也可以通过学习国学经典教材,了解国学,陶冶性情,并有助于学生良好人格的养成。
第二篇:让国学经典走进小学课堂
让国学经典走进小学课堂
——赴长沙培训学习心得
黄泥塘中心小学 汪峥嵘
培训内容:第二届两岸中华文化特色观摩课研讨会
培训时间:2014年3月28日至3月29日
培训地点:长沙市一中
具体安排如下:
3月27日下午前往日晟大酒店报到。
3月28日上午至长沙市一中参加开幕式,之后开始由长沙市明德中学黄金萍老师、北京四中于鸿雁老师、武汉四中语邓少琴老师、长沙一中朱端顺老师,分别为大家展示了四堂精彩的教学观摩课。四堂精彩的示范课寓教于乐,生动有趣,颇具技巧,带领我们穿越岁月的烟尘与古往今来的灵魂对话,让我们领略了国学经典的艺术魅力。3月29日听了来自台北市第一女子高级中学的两位国文老师的课。易理玉老师用她的亲和力以及贴近生活的讲述吸引了学生和会场上的老师。陈丽明老师用她的独特方式,娓娓讲述,古今相结合,用现代思想的理念接触古学却有另一番味道。
此次培训教师搭建了一个学习、沟通和交流的平台。观摩的教师可以感悟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学习借鉴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同时也可以提升国学底蕴和文化素养。这对我校如何更进一步地推动“国学经典入校园”活动的创建工作,在学校开展国学经典诵读,让学生从小就受到国学经典的熏陶,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用经典浸润童年让智慧点亮人生,具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觉得,国学不只存在于中学,小学起就该耳濡目染。所以,小学阶段提倡经典诵读是非常有意义的。最直接的一点就是,它能够很有效地提高小学生在识字、作文乃至于语言表达方面的能力,这是没有疑问的。这也可以说是比较显见、比较实用的经典诵读所带来的好处。此外还有更深一层的意义,就是对人格的陶冶。虽然小学生可能对这些国学经典难以理解,但是经常诵读可以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及诵读能力。学生可以通过诵读国学校本教材,了解国学,陶冶性情,并有助于学生良好人格的养成。
国学走进小学课堂中,需要营造良好校园文化氛围。在全校范围内推广国学,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古典文化精粹,既能滋养孩子品质,也可提高学生们的文学素养。小学就非常重视小学生的国学素养,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整个身心享受到了道德的沐浴和熏陶。不仅如此,学校的午间广播站播放国学的大雅之音,校园里弥漫着学国学、用国学的浓郁风气,学生自然深受其影响。
国学走进小学课堂,还需要展开一系列的国学活动。在小学生的眼中,有可能国学离自己很遥远,光听这两个字都觉得高深莫测、枯燥无味。为了能让学生更轻松地学习国学,我们还应该适当给予学生轻松地活动,加强对国学的了解。进一步促进了学生的国学素养和道德素质,营造出纯洁的校园文化氛围
国学走进小学课堂,更需要老师的引导。对于小学生而言,国学经典就是是做人做事的公式和定律,孩子通过口诵心记,久熏成习,久习成性,其气质就能达到一定高度。教师用自己的文化底蕴去涂抹学生知识的画布,自然,学生会有所收获。正如台湾易理玉老师用她渊博的知识浇灌学生,学生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去制作丰富的视频;正如于鸿雁老师对古典熟稔,才能够通过“礼”串起古今的礼仪思想。所以教这门课的老师要注意言传身教。
《弟子规》里的一句话和大家共勉:“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习劳知感恩,实践出真知,让孩子都与国学去亲密接触,沐浴在国学之下,成长为一个中华少年吧!
第三篇:让国学经典走进我们的课堂
让国学经典走进我们的课堂
国学,顾名思义指一个国家的学问,是一个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学习国学经典,尊重古代人民的智慧,发扬我国优良传统,品悟中华之文化,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使命。那么,做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激发学生诵读经典的兴趣,让学生在朗朗读书声中陶冶情操,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但是,小学生年龄小,知识基础浅,而大多国学经典年代久远,与当代小学生的生活差距甚远,怎样才能激发学生诵读经典的兴趣呢?我认为:
一、教师自身要加强经典阅读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自身有了丰富的文化底蕴,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经典的兴趣。因此,教师应加强经典阅读,领悟国学经典的含义与真谛,才能更好的指导学生学习经典。教师与学生一起学习,并查阅有关资料进行补充,做到使学生真正认识和理解经典文化内涵,从而自觉地从内心接受了优秀的传统文化。
二、诵读前要让学生明确其学习意义
经典诗文对学生有着很重要的影响意义,但多数学生并不理解,这就需要老师在学生诵读前先要为学生初步的讲解经典诗文,让学生感受到诗文的魅力所在。并理解其在当今时代对学生思想形成的重要深远的意义。
三、传授正确的诵读方法 吟诵、熟读,读出轻重、读出抑扬、读出情感、读出境界!教师可以组织形式多样的诵读方式,激发他们吟诵经典的兴趣。还可以利用唱一唱的方法,配以与经典吻合的音乐,让课堂后气氛活跃起来,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内容。
教师还可以将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在经典诵读中进行运用,丰富古诗词教学的资源,把枯燥无味的古板文字转变为集图像、声音为一体的多媒体学习资源,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实际上,孩子在诵读经典的过程中,是不需要字字详解的,也不可能完全明白所读的内容,只要大概领略就可以了,在他逐渐长大的岁月里,这些早先积累的东西,会慢慢反刍,慢慢沉淀,最后转变成语言的营养。
四、采用激励评价
为了促进每个学生在学习中健康快乐发展,要对学生进行及时有效的评价,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和学生之间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还应该让学生家长参与到评价中。评价时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学生在评价中进步、成长。我在引领学生诵读积累经典诗文后,还对学生的积累情况、学生的成果进行及时总结评价,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评价中认识自我的不足,知道自己所取得的成绩。我采用“经典诗文诵读擂台赛”等形式评选优秀人员,鼓励学生诵读经典;采用官衔命名“我是诵读王”“我是小小藏诗家”等学生自命的官衔鼓励学生诵读经典。除此之外,我还在每天的课外活动结束前让学生充分展示诵读积累经典的成果,让学生体验到诵读积累经典所带来的乐趣,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五、开展国学经典实践活动
活动能点燃兴趣的火花,学校应该成为学生的第一个舞台。我们用“活动激发兴趣”,给学生创造更多的表现机会。
1、软(毛笔)、硬(钢笔)写字比赛
比赛只是一种形式,目的是促进同学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的同时,还可积累国学经典知识,加深对国学经典知识的理解。
2、“国学经典诵读”比赛
举行“国学经典诵读”比赛。在古诗词的朗诵中,各语文老师充分调动了学生诵读的积极性,让孩子们在诗文的海洋中展现风采。
3、“我与国学经典同行“手抄报评比
开展读书手抄报展评活动,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让美术教育与国学经典结合起来,学生在活动中认真准备,积极参与,既增强了同学们的审美意识,又激发了学生对国学经典的兴趣。
4“国学伴我成长”写作比赛
读国学经典之后写感受,能倾诉阅读的心情,沉淀国学经典知识。
总之,对于教师来说,引导学生学习国学经典是个漫长而需要进一步探索的过程,同时国学教育要渗透到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只有这样,才能深入人心,学生良好的道德品格才能逐渐养成;才能让学生在深刻地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中扎下中华传统文化之根,进而引导学生自觉地、终身地学习,实现自我完善、自我发展。
第四篇:如何让数学史走进小学课堂
如何让数学史走进小学课堂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提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他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是一种科学,更是一种人类的文化。营造数学文化的人文氛围,揭示数学的文化内涵,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史是必不可少的!我们认为小学数学必须以数学文化内涵为导向重构教学,让数学史走进小学数学课堂,通过这些丰富内容的呈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掌握数学知识的精华,真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以学科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数学史、小学数学、课堂、数学文化
中国科学院李文林提出:“数学史除了为历史,为数学而历史外,还应该为教育而历史。”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提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他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是一种科学,更是一种人类的文化,所以说数学教学过程是传播文化的过程。可见,数学史对数学教育的影响作用是如此之大。于是,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在平时的授课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的悠久历史、数学文化的博大精深,具有不可推却的责任。对小学生而言,何为数学学科,这是一门怎么样性质的学科?在学习这门学科之前,首先要让学生们弄清楚数学的性质,了解数学产生与发展过程,了解数学上的多元文化,各国的科学技术是如何彼此融合、互相促进的【1】。学习了解数学史中的趣闻轶事,激发学生对学习数学的激情,领会数学的应用价值,人文价值,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创新意识。
但就目前我国小学数学文化教育的现状来看,文化内涵缺失的现实问题很严重。数字史在小学教学中一直是个被忽视的领域,这使得数学课堂培养出来的学生是解题高手,却缺少了人文素养。长期以来,由于当前社会的升学 就业压力,教师的精力还是陷在题海之中,教师主动引进数学史的态度不够积极,一方面缺乏基本的数学史素养、教学意识和史料储备,另一方面担心教学任务重,增加了教学内容以外的东西完不成教学任务。同时教材只安排了几个阅读材料,数量少,呈现方式也是可有可无。很少包含一些介绍数学概念产生的背景材料,数学家介绍、数学在现代生活中广泛应用。而学生学习的动力依然主要来自考试的压力,一考统天下,一卷定终身。考试的权威性和选拔性不容置疑。被迫陷于题海当中,他们只是学到了数学的表面形式,大量枯燥乏味的演算,使学生形成数学就是单纯的知识、技巧这样错误的想法,而没有体会到数学内在的美,未能真正体会到数学史的博大精深。这使得他们很容易就丧失了学习数学的兴趣,于是,学生开始厌恶数学,数学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更不能使学生获得终身受益的文化力量。
法国数学家庞加莱说过:“如果我们要预见数学的将来,适当的途径就是研究这门科学的历史和现状。”我国数学家吴文俊也说过:“数学教育和数学史是分不开的。”数学史与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已成为当今国际上数学教育的热点问
题。重视数学史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可以说是一种国际数学教育界的普遍现象。郑信等出版的专著《数学文化学》以及刘超的《数学史与数学教育》这些著作的问世,都纷纷强调营造数学文化的人文氛围,揭示数学的文化内涵,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史是必不可少的!基于此,我们认为小学数学必须以数学文化内涵为导向重构教学,让数学史走进小学数学课堂,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经历知识的源与流,通过这些丰富内容的呈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掌握数学知识的精华,真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以学科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如何让数学史走进小学数学课堂?
1提高教师的自身的数学文化素养。现在的数学教师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基本的数学文化素养,部分教师知识面太窄,对数学的文化内涵无从把握。有的教师甚至从未读过数学史或未完整地读过数学史,于是他们不能正确的理解“渗透数学文化思想”的重要内涵。基础教育的教师,尤其是贫困边远地区的教师团队在这一方面的问题就更为严重,由于供教师参考的关于渗透数学史教育的文献比较少,所以他们自身的数学文化素养相对滞后【2】。大多数数学教师把有关的数学史知识轻描淡写,一带而过,大大忽视了数学史对数学学习的促进作用。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教师的文化底蕴是数学“文化”的保证,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对数学的理解,对教学活动的组织都反映了教师的文化修养。所以说,提高教师的自身的数学文化素养迫在眉睫。首先,学校单位应有计划地组织小学教师学习、培训。而作为教师本身要提高意识,树立数学史的教育价值理念。有成长意识的教师会主动学习与自身教学有关的资料,熟悉学科最新动态,尽可能扩大有关教学的知识面,从而让自己跟上时代潮流,做一个专业型教师。从而把数学史融入到数学课堂教学当中,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
2转变重“知”轻“识”的功利化观念
在各种考试压力下,仅仅关注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接受,大搞题海战术,只会越来越使学生喘不过气,从而更加厌恶数学。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必须树立全面育人的教育观,实施“减负”政策,认真贯彻素质教育,逐渐有序的把数学史的教育渗透到教学中去,重视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掌握数学思想与方法的运用。使学生能轻松愉悦的面对数学,让他们不再是空洞的解题训练,帮助学生树立好数学的信心。改进教材编制, 以数学之趣激发兴趣。提高学习热情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数学,不应是“概念—定义—定理—解题”那样枯燥乏味。所以,为了能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应不同程度的适当的选一些有趣的数学史料作为背景知识。在小学阶段,数学史知识能更好的激发孩子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数学。(1)
加强低年级段的数学史教育。从一年级开始就渗透数学史知识,在每册中都适当安排一些内容,让学生尽早接触。从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看,在低段课程教材中恰当地融入数学史,更能吸引儿童,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热情。(2)增加新的设计模式。目前总体上说,小学数学教材的内容设计主要有两种比较好的模式。其一是“习题内容引出数学史”,像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的先由习题第5题创设的游戏情景引出“有些偶数可以表示成两个质数的和”的结论,进而通过提出问题而引出歌德巴赫猜想的历史由来,以及我国数学家对此所做出的贡献。另外一种模式是“阅读材料式数学史”,比如说西师版的在“倍数与因数”这章内容后以阅读材料的形式体现出来的:以“陈景润”为主线展开,有陈景润的故事引出哥德巴赫猜想。像这样的丰富的内容模式设计,使得数学史的渗透才更加全面,更具效果, 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好奇感,从而产生探索的快乐感,发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因此,教材编写者有必要根据不同的情况设计不同的模式,以达到效果最优化。
4、让数学方法、数学名题走进课堂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这是数学教师所熟知的由美国数学家哈尔莫斯所说的一句名言。而作为教师,就应该善于创设问题,让数学课是由一个又一个的问题,一层又一层深入的问题组成的。而用数学方法论激活问题可以使教学具有灵活性,开放性和探索性。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产生变化性问题;引导解题后反思,提出引申性问题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同时需要结合数学名题,如高斯的故事:七岁时高斯还不到几秒钟把 1到 100的整数1+2+3+4+„„97+98+99+100用1+100=101,2+99=101,3+98=101,……,49+52=101,50+51=101,50×101=5050的方法快速的算出了答案。由此可见高斯找到了算术级数的对称性,然后就像求得一般算术级数合的过程一样,把数目一对对地凑在一起。
这些具有精妙解题思想的数学名题,必能深深地吸引学生,帮助他们掌握知识的来龙去脉,学习到数学家的坚毅品质及为数学二合科学的献身精神,进而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
5、运用数学史开展各种活动丰富课堂
怎样把枯燥无味的数学课堂变成吸引学生的磁场呢?我们可以通过各种小活动丰富课堂,活跃课堂气氛。实施这种方式的关键在于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积极性。
第一,课堂上可以进行一些与数学有关的小游戏,数学游戏的参与,既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让学生了解数学家解决问题的特殊见解。
第二,开展读书交流活动。数学史课外书籍的阅读和交流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利用假期的时间提出任务,要求学生按自己的喜好阅读数学史书籍、故事,然后在活动课堂上交流自己的心得体会。学生都是有悟性的,他们可以可以从陈景润等人研究数学奥秘的辛苦中获得一份
学习的勇气;可以从祖冲之的圆周率计算比外国早一千年获得民族自豪感……
第三,影视资料的运用。影视资料具有直观形象性这么一个优点,学生在听的同时又可以看,这种眼耳并用的声像结合,非常符合符合小学生的思维习惯。在活动课当中播放一些相关的数学史影视资料使介绍数学史知识时图文并茂,妙趣横生,更能吸引学生,激发他们的兴趣。所以,利用计算机这一现代化的工具为数学史教育服务,把某一数学知识的发展过程娓娓道来,生动有趣。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欲望和自信。
数学史是人类的认识史、发明史和创造史,其中蕴涵着可供后人借鉴的巨大思想财富。在数学文化的背景下学习,能吸引学生自主性地参与学习活动,促使他们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获得必需的数学。这样才能有效地彰显它的文化价值。
数学,作为一门学科、一门艺术和一种智慧,更是一种文化,不但是描绘和现实世界的重要力量,而且还是创新新文化和创造新世界的现实力量。当数学文化的魅力真正渗入教材、到达课堂、溶入教学时,数学就会更加平易近人。学习数学史,数学教学就会通过文化层面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学,热爱数学,有助于培养学生刻苦钻研、锲而不舍的品质,有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谦虚谨慎的作风,端正学生严谨治学的态度。从而真正促进学生数学文化素养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 李文林《数学史概论》第二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08 1—4页
【2】梁秋莲《小学数学教学探索:课程标准与教材教法之演进》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 401—402页
【2】 杨豫晖,魏佳,宋乃庆.小学数学教材中数学史的内容及呈现方式探析[J].数学教育学报,2007(11).导语:新世纪版四年级的教材增设了《数学阅读》的栏目来向学生展示一些数学发展的历史,这对提高孩子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无疑是有助益的。但如果只是让孩子们自己课后去看或在课堂上进行简单的处理,学生在脑海中只留下粗浅的
印象,过不了多久就会逐渐淡忘,这一内容也就发挥不了它应有的价值,而康老师“智慧”地采用了讲故事的形式。如教材四上13页《从结绳记数说起》,她创造性地给孩子们编了这么一个有关记数文化的故事——
远古时代,阿丽兰和她的爸爸妈妈兄弟姐妹们生活在一个叫幽伽的部落里。幽伽部落是一个大部落,阿丽兰的爸爸玥伽是部落的首领。
部落里负责保管食物的人叫幽玛。由于食物与人们的生存有着直接的关系,加上幽玛的正直,幽玛成为部落里的重要人物,人们都爱戴她。
每隔四年,幽伽部落会举行一次盛大的宴会。宴会上,幽玛总是非常慎重地拿出很多根长长的绳子,绳子上均匀地打着一个又一个的结。这些结是部落里勇敢的猎手们的战绩。每次打猎回来,猎手们把自己打到的猎物交给幽玛,幽玛会在每个猎手专属的绳子上打结,有多少只猎物,就打多少个结,猎物的数量越多,绳结的数量也就越多;绳结的数量越多,绳子就越长。同时,猎手会得到与猎物数量相同的石子。等到举行宴会的时候,幽玛把打了结的绳子挂在祭坛上,等猎手们根据自己手中的石子核对完绳子上的绳结数量之后,幽玛就会向整个部落的居民们展示其中最长的绳子,而这根绳子的主人就可以成为下一届的部落首领。阿丽兰的爸爸玥伽是目前部落里最勇敢的猎手之一,他已经做了8年的首领了,在今年的宴会上,幽玛很有可能会再一次举起那根属于他的绳子。
不知过了多少年,幽伽部落的首领换了一个又一个,玥伽的子孙们开始把他们抓到一些比较温和的猎物饲养起来,这样,他们在寒冷的冬天也可以吃上新鲜的食物了。山羊就是其中最早被玥伽的子孙们驯养的猎物之一。小莫云和部落里的其他孩子每天带着山羊们出去吃青草。早上,他们用手指头清点山羊的数量。傍晚,山羊们吃得饱饱的,小莫云和伙伴们把它们带回用木桩和绳子围起来的羊圈中,再次用自己的手指清点羊群的数量,看是不是每一只山羊都被带回来了。开始,山羊的数量比较少,小莫云一个人的手指头就可以清点完所有的山羊了;后来,羊的数量变多了,小莫云就和伙伴们合作,每数十只羊,就把羊交给几个小伙伴放牧,等到晚上把山羊带回来后,再一群一群地数,一个手指头表示一群羊(十只);再后来,莫云长成了大姑娘,被指派专门负责清点部落里山羊的数量,而山羊的数量也越来越多,莫云就把以前小伙伴们放牧的十只一小群的羊十群十群地数出来,圈在一个羊圈里,数的时候用一个手指头表示一个羊圈的羊。由于莫云的聪明,部落里的羊的数目从来没有乱过。
又过了很长很长的时间,谁都不知道这段时间到底有多长,也不知道已经是莫云的第几代的子孙在记录羊群的数量,总之,大约是距今五千年以前,人们开始使用各种符号来表示数,这些符号有的画在墙上,有的画在死去的动物的骨头上,有的„„符号的种类也多种多样。
来表示1到9,他们也把这些符号竖着写成: 现在,我们把这些符号叫做算筹数码。
表示数字,这就是古埃及的象形文字。表示数字,这些符号就是以玛雅文明著称的玛雅人的数字,我们称之为玛雅数字。
所有的这些数字符号虽然在表示的形式上不同,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见证之一。最后,古印度人发明了我们现在使用的数字符号,后来,这十个数字符号被阿拉伯人传入了欧洲,欧洲人误以为是阿拉伯人发明了这些符号,于是称之为阿拉伯数字,并沿用至今。由于阿拉伯数字本身笔画简单,写起来方便,看起来清楚,特别是用来笔算时,演算很便利。因此随着历史的发展,阿拉伯数字逐渐在各国流行起来,成为世界各国通用的数字。
第五篇:如何让数学史走进小学课堂
如何让数学史走进小学课堂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提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他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是一种科学,更是一种人类的文化。营造数学文化的人文氛围,揭示数学的文化内涵,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史是必不可少的!我们认为小学数学必须以数学文化内涵为导向重构教学,让数学史走进小学数学课堂,通过这些丰富内容的呈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掌握数学知识的精华,真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以学科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数学史、小学数学、课堂、数学文化
中国科学院李文林提出:“数学史除了为历史,为数学而历史外,还应该为教育而历史。”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提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他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是一种科学,更是一种人类的文化,所以说数学教学过程是传播文化的过程。可见,数学史对数学教育的影响作用是如此之大。于是,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在平时的授课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的悠久历史、数学文化的博大精深,具有不可推却的责任。对小学生而言,何为数学学科,这是一门怎么样性质的学科?在学习这门学科之前,首先要让学生们弄清楚数学的性质,了解数学产生与发展过程,了解数学上的多元文化,各国的科学技术是如何彼此融合、互相促进的【1】。学习了解数学史中的趣闻轶事,激发学生对学习数学的激情,领会数学的应用价值,人文价值,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创新意识。
但就目前我国小学数学文化教育的现状来看,文化内涵缺失的现实问题很严重。数字史在小学教学中一直是个被忽视的领域,这使得数学课堂培养出来的学生是解题高手,却缺少了人文素养。长期以来,由于当前社会的升学 就业压力,教师的精力还是陷在题海之中,教师主动引进数学史的态度不够积极,一方面缺乏基本的数学史素养、教学意识和史料储备,另一方面担心教学任务重,增加了教学内容以外的东西完不成教学任务。同时教材只安排了几个阅读材料,数量少,呈现方式也是可有可无。很少包含一些介绍数学概念产生的背景材料,数学家介绍、数学在现代生活中广泛应用。而学生学习的动力依然主要来自考试的压力,一考统天下,一卷定终身。考试的权威性和选拔性不容置疑。被迫陷于题海当中,他们只是学到了数学的表面形式,大量枯燥乏味的演算,使学生形成数学就是单纯的知识、技巧这样错误的想法,而没有体会到数学内在的美,未能真正体会到数学史的博大精深。这使得他们很容易就丧失了学习数学的兴趣,于是,学生开始厌恶数学,数学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更不能使学生获得终身受益的文化力量。
法国数学家庞加莱说过:“如果我们要预见数学的将来,适当的途径就是研究这门科学的历史和现状。”我国数学家吴文俊也说过:“数学教育和数学史是分不开的。”数学史与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已成为当今国际上数学教育的热点问题。重视数学史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可以说是一种国际数学教育界的普遍现象。郑信等出版的专著《数学文化学》以及刘超的《数学史与数学教育》这些著作的问世,都纷纷强调营造数学文化的人文氛围,揭示数学的文化内涵,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史是必不可少的!基于此,我们认为小学数学必须以数学文化内涵为导向重构教学,让数学史走进小学数学课堂,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经历知识的源与流,通过这些丰富内容的呈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掌握数学知识的精华,真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以学科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如何让数学史走进小学数学课堂? 1提高教师的自身的数学文化素养。现在的数学教师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基本的数学文化素养,部分教师知识面太窄,对数学的文化内涵无从把握。有的教师甚至从未读过数学史或未完整地读过数学史,于是他们不能正确的理解“渗透数学文化思想”的重要内涵。基础教育的教师,尤其是贫困边远地区的教师团队在这一方面的问题就更为严重,由于供教师参考的关于渗透数学史教育的文献比较少,所以他们自身的数学文化素养相对滞后【2】。大多数数学教师把有关的数学史知识轻描淡写,一带而过,大大忽视了数学史对数学学习的促进作用。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教师的文化底蕴是数学“文化”的保证,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对数学的理解,对教学活动的组织都反映了教师的文化修养。所以说,提高教师的自身的数学文化素养迫在眉睫。首先,学校单位应有计划地组织小学教师学习、培训。而作为教师本身要提高意识,树立数学史的教育价值理念。有成长意识的教师会主动学习与自身教学有关的资料,熟悉学科最新动态,尽可能扩大有关教学的知识面,从而让自己跟上时代潮流,做一个专业型教师。从而把数学史融入到数学课堂教学当中,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
2转变重“知”轻“识”的功利化观念
在各种考试压力下,仅仅关注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接受,大搞题海战术,只会越来越使学生喘不过气,从而更加厌恶数学。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必须树立全面育人的教育观,实施“减负”政策,认真贯彻素质教育,逐渐有序的把数学史的教育渗透到教学中去,重视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掌握数学思想与方法的运用。使学生能轻松愉悦的面对数学,让他们不再是空洞的解题训练,帮助学生树立好数学的信心。改进教材编制, 以数学之趣激发兴趣。提高学习热情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数学,不应是“概念—定义—定理—解题”那样枯燥乏味。所以,为了能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应不同程度的适当的选一些有趣的数学史料作为背景知识。在小学阶段,数学史知识能更好的激发孩子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数学。(1)加强低年级段的数学史教育。从一年级开始就渗透数学史知识,在每册中都适当安排一些内容,让学生尽早接触。从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看,在低段课程教材中恰当地融入数学史,更能吸引儿童,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热情。(2)增加新的设计模式。目前总体上说,小学数学教材的内容设计主要有两种比较好的模式。其一是“习题内容引出数学史”,像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的先由习题第5题创设的游戏情景引出“有些偶数可以表示成两个质数的和”的结论,进而通过提出问题而引出歌德巴赫猜想的历史由来,以及我国数学家对此所做出的贡献。另外一种模式是“阅读材料式数学史”,比如说西师版的在“倍数与因数”这章内容后以阅读材料的形式体现出来的:以“陈景润”为主线展开,有陈景润的故事引出哥德巴赫猜想。像这样的丰富的内容模式设计,使得数学史的渗透才更加全面,更具效果, 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好奇感,从而产生探索的快乐感,发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因此,教材编写者有必要根据不同的情况设计不同的模式,以达到效果最优化。
4、让数学方法、数学名题走进课堂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这是数学教师所熟知的由美国数学家哈尔莫斯所说的一句名言。而作为教师,就应该善于创设问题,让数学课是由一个又一个的问题,一层又一层深入的问题组成的。而用数学方法论激活问题可以使教学具有灵活性,开放性和探索性。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产生变化性问题;引导解题后反思,提出引申性问题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同时需要结合数学名题,如高斯的故事:七岁时高斯还不到几秒钟把 1到 100的整数1+2+3+4+„„97+98+99+100用1+100=101,2+99=101,3+98=101,……,49+52=101,50+51=101,50×101=5050的方法快速的算出了答案。由此可见高斯找到了算术级数的对称性,然后就像求得一般算术级数合的过程一样,把数目一对对地凑在一起。
这些具有精妙解题思想的数学名题,必能深深地吸引学生,帮助他们掌握知识的来龙去脉,学习到数学家的坚毅品质及为数学二合科学的献身精神,进而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
5、运用数学史开展各种活动丰富课堂
怎样把枯燥无味的数学课堂变成吸引学生的磁场呢?我们可以通过各种小活动丰富课堂,活跃课堂气氛。实施这种方式的关键在于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积极性。
第一,课堂上可以进行一些与数学有关的小游戏,数学游戏的参与,既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让学生了解数学家解决问题的特殊见解。
第二,开展读书交流活动。数学史课外书籍的阅读和交流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利用假期的时间提出任务,要求学生按自己的喜好阅读数学史书籍、故事,然后在活动课堂上交流自己的心得体会。
学生都是有悟性的,他们可以可以从陈景润等人研究数学奥秘的辛苦中获得一份学习的勇气;可以从祖冲之的圆周率计算比外国早一千年获得民族自豪感……
第三,影视资料的运用。影视资料具有直观形象性这么一个优点,学生在听的同时又可以看,这种眼耳并用的声像结合,非常符合符合小学生的思维习惯。在活动课当中播放一些相关的数学史影视资料使介绍数学史知识时图文并茂,妙趣横生,更能吸引学生,激发他们的兴趣。
所以,利用计算机这一现代化的工具为数学史教育服务,把某一数学知识的发展过程娓娓道来,生动有趣。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欲望和自信。
数学史是人类的认识史、发明史和创造史,其中蕴涵着可供后人借鉴的巨大思想财富。在数学文化的背景下学习,能吸引学生自主性地参与学习活动,促使他们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获得必需的数学。这样才能有效地彰显它的文化价值。
数学,作为一门学科、一门艺术和一种智慧,更是一种文化,不但是描绘和现实世界的重要力量,而且还是创新新文化和创造新世界的现实力量。当数学文化的魅力真正渗入教材、到达课堂、溶入教学时,数学就会更加平易近人。学习数学史,数学教学就会通过文化层面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学,热爱数学,有助于培养学生刻苦钻研、锲而不舍的品质,有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谦虚谨慎的作风,端正学生严谨治学的态度。从而真正促进学生数学文化素养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 李文林《数学史概论》第二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08 1—4页
【2】梁秋莲《小学数学教学探索:课程标准与教材教法之演进》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 401—402页
【3】杨豫晖,魏佳,宋乃庆.小学数学教材中数学史的内容及呈现方式探析[J].数学教育学报,20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