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赏识走进课堂(模版)

时间:2019-05-12 08:10: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让赏识走进课堂(模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让赏识走进课堂(模版)》。

第一篇:让赏识走进课堂(模版)

让赏识走进课堂

吴联信

今天我觉得非常的荣幸,因为能有这样一个与大家学习、交流的机会,共同分享在教学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希望通过这样的一次交流,我们在座的每一位都能有所收获。同时,也希望各位领导和同仁能够多提宝贵意见。

谈到教学经验,回顾自己近15年来的教学历程,发现头脑中并没有储存下一条成文的“经验”。我真正开始解读学生,教学成绩明显的提高,是在我孩子出生以后。因为孩子,我看了一些育儿书籍,了解了“蒙氏教育”、“华德福教育”、“周弘赏识教育”等教育理念,特别是周弘赏识教育给了我很大的触动。“赏识教育”理念促使我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促使我通过赏识孩子来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下面就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和感悟,与老师们交流和探讨一下。

一、及时给予学生肯定、给予学生满足感。

我是一名农村初中物理教师,从小也生长在农村。清楚地知道农村大部分的家长素质偏低,很多学生在家庭中经常受到父母的批评、责骂。父母在亲朋好友面前数落自己的孩子,那都是家常便饭。学生很少获得过父母的肯定,获得成功的喜悦,导致学生总认为自己不行,因此对学习也缺乏信心。

对于物理是自然学科,与生活息息相关,很容易让学生体验成功。所以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不同的学习情况,设计出各种坡度的提问及练习,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了训练,也让他们都有机会得到肯定。

我的做法如下:

1、课前我会用4分钟左右的时间把上节课最简单的内容以提问的方式进行复习,有些成绩较弱的同学,回答不上来,我会提示,给予他们适当的帮助,给他们创造条件,也让他们体验成功,让他们体验到自己也行。当然也有个别、特别是不认真的同学回答不上来,那就对他们进行一些他们心理完全能够接受的小惩罚,并且还得和他们开玩笑说:“真的不是吴老师故意的”。每次总是在笑声中结束处罚,被罚的学生很少连续被罚,因为他们虽然被罚,但是他们感受到的却是一份特别的关爱。这份爱的惩罚,促使他们更加努力。

2、离下课前4分钟左右,我会设计一些与下节课有联系的、比较有意思的物理题目,故意在下课铃声响起来没有讲完就不讲,学生有时也会要求我继续讲下去,我会说:“这是我的时间,我做主。你们自己课后看一看下一章的内容,你们一定会解决的。”通过这种调胃口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肯定他们一定能行来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感到我能行。在2010届有二位学生,因为调胃口的作用,他们只用半学期就把全学期的物理自学了,并把物理教辅同时也完成。

3、让课堂掌声响起来。纵观名师的课堂上从不缺乏真诚而且热情的掌声与表扬声。因此在课堂上我会把课本的例题在课堂上让学生分析,如果有学生分析正确了,同学要用热情的鼓掌给予肯定。掌声是我评价学生上课的吸收情况的依据。如果掌声很多,则说明这节课内容学生掌握较好;如果掌声比较少则说明这节课内容还要进行巩固。课堂里的掌声,是学生内心深处的热情渴望,是奖给学生的一枚无价的勋章。在掌声里,学生的思维得以开启,智慧得以启迪。掌声之中,飞动着的不仅仅是学生的双手,更是孩子灵动的智慧。掌声,变课堂一潭死水为激情四射,变老师“独唱”为师生共鸣。每个老师都应该学会让掌声在课堂飞扬,因为学生需要我们热情地肯定,不断地激励,才能让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成长。

4、课堂内要做到“眼光六路,耳听八方”。我会在上课中设置一些比较明了的问题,如果我听到成绩较弱的同学在座位上小声地说出正确的答案,我首选他们来回答。我会一边真诚地肯定他的表现,一边热情地带动学生鼓掌激励他。这样能把成绩较弱的同学这一点点小小的亮点加倍放大,让他们有满足感和自豪感,让他们体验课堂的快乐,让他们知道课堂的快乐并非是优生的专利。

二、教学是一个情感交流的过程

我认为教学首先是一个情感的交流,要搞好教学工作,首先得和学生搞好关系,首先要得到学生的认可和接纳,一个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创造一个良好的教与学的环境,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快乐学习。

作业是我与学生交流情感的纽带。我每周安排4题有效的作业,而且是课本内最简单的作业。如有一点难度的作业我会及时的在课堂上提示,确保绝大部分的学生能够独立完成。这样,可以杜绝大部分学生抄作业的现象,也可能让学生体验花最少的时间完成一份自认为优秀的作业,让他们对物理作业只有快乐没有恐惧。作业就是我与学生交流的一种介质,我会不定期的在学生作业纸上写上一些亲切的话语,如“吴老师相信你会把物理学好,不要让吴老师失望”;“怎么这段时间物理跟不上了?”;“对吴老师有什么要求,说说看”等等。让学生感到我一直在关爱着他们。学生会因为这份关爱,打开心扉,架起了师生之间的心灵之桥;学生会因为这份关爱更加努力地学习物理。

今年我所任课的八(2)班有一位有智障的女生,在七年级之前没有交过一份作业,我第一次布置的作业她也没有交,我并没有生气,我用一张科作业写上她的名字,并把我对他的期望写在纸上给她。自那以后每一次都交作业了,在第一次我物理单元测试中她考了15分,半期考她考了17分。配班的科任教师说,“你居然有办法让她按时交物理作业,还会考10几分,真有你的。”其实即使是智障的孩子她也会感受到老师对她的关爱,也会懂得用心去珍惜这份爱,从而认真的做好自己,那么正常的孩子就更容易被感化和激励了。

三、制定规则,明确师生权力与义务

我的第一节物理课,我并不急于介绍物理学科,讲解物理知识,激发学生的物理兴趣。我是先明确学生和我的权力与义务。和学生共同制定一些简单的基本规则。常言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通过制定规则培养学生自律的品质。我具体的做法是:

1、学生享受课间十分钟的权力。向学生保证不拖课,保证他们享受课间十分钟的权利。因为铃声一响,很多学生的心早已飞到窗外,根本听不进老师说的内容。课间本来就是学生自我放松的时间,老师不该剥夺。

2、老师布置有效作业的义务。明确我一周布置四题有效的作业,教辅跟着我的进度自行安排。作业是学习反馈的重要环节,是学生再学习,再思考,回忆知识的一次经历,但,初中学生,特别是当今的90后们,放学后的大部分时间都会放在自己的喜好上。如果此时布置大量繁琐机械的作业,对于自觉性较高的学生能认真完成,自觉性一般或者有待提高的学生便会产生厌烦心理,乱做或者不做。这就要求教师要布置有效作业。作业布置应做到:精心选择、突出兴趣。

3、学生按时完成作业的义务。作业没有及时交的同学要补交,最迟要在我上下一节物理课的前30分钟交到我的办公室。班上如果有人缺交作业,那么第一次缺交作业的同学只要把作业补交一遍,第二次作业若还有其他同学缺交,那么就要补交两遍作业,以此类推。用这种方法,效果较好.在2010届学生,二年内只有11次出现缺交作业现象。

4、考试优胜者享受的权力。学生在考试中,如果考到85分以上,则可以申请享受做一次学生实验课的教师的权利。当然还有其它的一些权力和义务,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权力和义务,在这就不一一细说了。

学生在使用规则过程中会有一些力不从心的现象,特别是从小习惯不好的学生。他们违反规则更多的不是有意违反规则,而是这些规则和自己的习惯有些冲突,而习惯是长时间形成的,要改变是很需要时间的,此时不要急躁,要时时提醒自己,我们制定规则是为了帮助学生成长。所以,我们制定规则之后,绝对不是一劳永逸了,我们要不断地把我们规则提到班级中检讨,讨论我们规则的本身和执行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以及解决这些困难的办法,这样规则才会一步步内化成为学生的道德,执行中遇到的阻力就会越来越少。可以实现班级管理从教师、学校的“他律”,到学生自我管理的“自律”。通过这样的方法,让学生在改正错误中成长。特别是从小习惯不好的学生,当他们犯错时,老师和同学用宽容之心接纳他,在他改正错误时及时肯定他,让他们内心倍感温暖,他们才会有信心慢慢地改掉不良习惯。只有改变好这些孩子,整个班级才能够形成良好的班风。

四、采取学生互助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成立十个互助小组。一个四十位同学的班级,我把他们分成10组,每一组由好生、中等生、后进生组成。由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任组长,组长对我负责,组员对组长负责。组长有权力检查组员的物理作业及练习册,组长有权力和义务为组员解决物理问题。在学生实验中,由组长带领着组员成立实验小组并完成物理实验。这样组长会在帮助组员过程中不断得到复习,后进生或多或少增加了一些知识。这样不仅让学生得到锻练,也减轻了自己的工作量。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及时肯定组长和组员的进步。组员因为每天的问题都能得到组长热情及时的解答,让他们感受到了同学间的关爱,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组长看到了组员在自己的帮助下进步了,让他感受到帮助别人的快乐,促使他们更加努力地为组员服务。这样就形成了组长认真教,组员认真学的良性循环。

2、科代表的组成。每次物理作业的收集,由五位学生组成。分别由各组推选出一名物理成绩较弱的同学作为小组科代表,全班物理成绩最弱的为总科代表。作业必须要在小组科代表手上逗留半天才能交给总科表代。这样小组科代表、总科代表就有更多的机会去了解优秀学生的解题方法、思路。因此,每次考试后科代表都得进行更换。

那么,成为科代表的同学都是成绩较弱的同学,他们会不会有自卑感了?不会,我宣布科代表时会说:“不是你们差,是吴老师在提供其他同学的作业让你们分析,你们作业有不懂的地方有机方借鉴。”在笑声中结束了科代表的安排。2010届毕业的一位学生,原先在外校借读,九年级开学时才到我班上,第一次月考物理考了15分。后来,我安排他做了物理总科代表,在我的赏识中,他成了“物理专业户”,中考物理考了80分。不容易!

五、课堂引导的艺术性

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活动的过程,既要以肯定的态度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又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营造一个健康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始终处于思考的振奋状态。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单一的强制,而是引导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1、用爱的微笑面对学生。教师要有饱满的热情,走进课堂后的每一刻都应该面带笑容让学生倍感亲切,每字每句都要表现出对学生充满着期望,只有这样,学生会觉得自己被爱被信任。实践证明,大多数学生的进步都是从任课教师爱的期望中产生的,而不是在批评中产生的。

2、用“节奏”吸引孩子。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重点知识、难点知识可以设计成若干问题的形式。在设计问题时,语速应该稍微缓慢,让所有同学都能够听清楚,并留有思考空间。对于教学过程中间歇性的停顿,能够充分的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总之,要想方设法营造乐学情境,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

总之,教师在课堂上不仅是一个导演,还应该是一个出色的演员,用合理的编导去引导学生,还要用自己丰富的表演去感染学生,让他们和你一起进入角色,尽情表演。

六、复习时注重方法 敢于创新

1、平时复习

平时复习要多讨论、多交流。因为不同学生有不同的思路,这样可以从中得到许多启示。首先,就从学生的收作业开始落实,让同学之间有机会看到其它同学作业,了解不同于自己的解题思路。其次,平时的小测在我的组织下由小组长进行批改,组长必须把本组的组员不理解的地方在课间进行辅导。这样既是对组长能力的一种肯定,也让程度差的学生感受到同学的关爱,拉近了好差生的心理距离。如果个别组员无法理解组长的讲解,由组长把组员名单上报到我这,我根据具体的情况依规则进行操作。当然在这里存在着个别智障的孩子,他们则由我进行特殊辅导,我成为他们的组长。进行哪部分的补差,我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主要是进行心理疏导,树立他们自信心。

2、期未复习

我把期未复习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系统复习。要求学生背下八、九年级两本物理课本的目录,利用目录回忆法把两本物理课本各章节的重点内容、及相关的物理公式熟记。这样通过八到十次课帮学生构建初中物理知识系统,指明各项知识在教材和课堂中的体现形式、在考试中的出题形式以及学习方法、答题技巧。学生通过背目录对物理知识体系有了更系统的了解,对自己考好物理充满信心。第二阶段精选习题。一味地靠时间、做题海是不足取的。真正考出好成绩的同学,诀窍并不在于题海战术,而在于有选择、有针对性地做题。我要求各小组按章节出2题题目,做为期未章节复习的题库,当然这些题目可以是摘抄的也可以是自己编的,但是要求要有科学依据以及本组成员必须要会解此题。当然这些题目最后由我审核后才能进入题库。每次复习完章节内容后进行小测,小测的题目在学生提供的题库中选出。如果考题中有自己出的题目学生会获得满足感和自豪感。

第三阶段规范解题。通过不同时期的物理中考试卷来指导学生如何审题、如何分析题目、如何答题。物理规范化解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思想、方法的规范化;解题过程的规范化;物理语言和书写规范化。如:填空题要注意单位;计算题要用规定的符号表示相应的物理量;解题过程要有公式、必要的文字说明等。

经过了这两年的实践,在2010届毕业考生按实考数统计,洋口中学2010届九年级物理中考成绩是:平均分是81.54;及格率是90.77%;优秀率是:41.54%。

当然,要搞好教学,不是一两句话就可以说清楚的,总之,通过这几年的教育实践,我深深地感受到赏识的魅力。因此我衷心希望每个教师都能够在研究教材的同时用自己特有的方式来赏识学生,让赏识走进课堂。这样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以上就是我在几年的教学过程中的做法和感悟。由于个人经验颇浅,许多地方还存在着不足,希望在以后的日子里,能在各位领导、同仁们的指导帮助下,取得更好成绩。

第二篇:让赏识教育走进小学数学课堂

让赏识教育走进小学数学课堂

姓名:徐娉婷

单位:湖南省怀化市新晃侗族自治县三完小学校

邮编:419200

联系电话:***

内容提要:赏识教育是生命的教育,是爱的教育,是充满人情味、富有生命力的教育。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赏识、尊重、理解和爱。关键词:赏识、鼓励、尊重、赞扬、给予、自信、教师、满足、愉悦、学习的欲望、燃起知识的火苗

赏识教育是一种与当前教育发展相一致的新的教育理念,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重视。但赏识教育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尝试与实践尚处于基础层面。因此,我想就自己积累的一点儿体会和经验,与大家一起分享。

一、赏识教育的理论基础

所谓赏识教育就是学校在培养儿童、少年、青年的过程中,以表扬、鼓励和欣赏为主的教育。它是依据人渴望得到赏识的根本需求,对学生给予信任、尊重、理解、鼓励、宽容、提醒的一种新兴教育模式或理念。学习中,情感因素的作用是无法估量的,赏识教育就紧紧抓住了人的情感因素,通过给人以表扬或赞扬,肯定孩子的优点、长处,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鼓励他们不断追求成功。

德国教育学家弗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以正面教育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表扬与肯定,激发学生的上进心,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让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被激起的状态,并朝着我们预期的方向发展,使教育效果趋于更好。这种方法越来越受到教育家们的重视。

二、赏识教育在教育教学的重大意义

赏识教育,是在承认差异、尊重差异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良好的教育方法,是帮助孩子获得自我价值感、发展自尊、自信的动力基础;是让孩子积极向上,走向成功的有效途径;通过赏识教育的实施,可以激发学生的情趣和创造意识,并逐步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可以使学生得到赏识鼓励与情感熏陶,从而培养豁达乐观的心理,积极向上、富于创造的个性,发展多向思维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通过教师的赞扬还可以为学生创造自由联想的空间和充分发挥潜能的机会。

从教育心理学来看,赏识也符合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小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成长的关键时期,此时尚未形成独立的自我意识,特别希望能得到别人的羡慕、好感和赞扬,渴望得到老师和其他成人的尊重便成为这一年龄段的第一心理需求。因此,由外向内的正面激励能满足学生内心的积极因素,形成肯定自我的意识。这种肯定自我的多次沉淀,会积累学生的成功感,种下自信的种子,使学生能在喜悦的心理环境中接受教育,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至关重要。

三、赏识教育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赏识教育理念下的数学教学已经不再是教师一人唱独角戏,而是师生共同的大舞台,需要师生亲情合作,需要建立真诚的的师生关系,创设和谐课堂气氛。这就对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提出了更高要求:数学课堂中,师生之间除了必要的教材知识交流外,还应打开情感交流的窗口,创造互相理解与尊重的师生关系,共同营造一种和谐的课堂氛围。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曾说过:“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

1、要把学生真正当人看

我们要即时地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缺点、长短处,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并适当地引导,努力让他们朝一个好的方向发展。有一句话我觉得很有道理“每个学生都有向上的潜能”,所以作为教师,我们必须要努力发掘学生的这种潜能,多看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做好正确的引导。要知道垃圾尚且是被放错地方的资源,更何况是学生这样一个个鲜活的个体,他们不仅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的资源。既然是资源,就该好好开发利用。而平等的师生关系是赏识教育得以实施的前提。师生平等既是学生渴望的,也是好多老师经常挂在嘴边的。但实际教学中真正做到的师生平等的又有几个?关键还是老师没有真正从观念上去做根本的转变。建立平等师生关系的主动权在老师,老师若不能真正转变观念,师生平等就只能是

空中楼阁,可望而不可及。只有老师在心底真正想通了,真正自愿地和学生平等相处了,才可能在教学的过程中和学生平等对话,才可能自觉地去搭建平等的师生交流平台。因此我认为,要想使师生真正平等,只有先让传统的师道尊严彻底搁浅,师生才能真正平等。

在数学教学中,我也常常提醒自己,要注重赏识教育,要和学生平等交流,所以我在课堂中,会不断流走于学生的课桌间讲课,这样就能与学生更进一步交流。而且在课堂中,我也经常会用“老师不会,你能帮助老师吗?”“真能干!真棒!”“今天你来当小老师好吗?”“老师这样写对吗?„„”这些语句来肯定学生的作用可真大。让学生在整堂课中能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对课堂更充满信心。

2、教师给学生自信,学生就会有高成就,所以我们要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功。

只有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够有他的成功,教师才能发自内心的去赏识学生。教师对学生的信任是一种巨大的鼓舞力量,信任度越大,成就就越高。陶行知先生也曾这样忠告我们: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作为一名教师,应该相信每个学生都具备成功的潜能,都有成功的可能,都有成功的希望。教师最重要的作用不是教给学生知识,而是唤醒学生的自信。

记得我曾经听过一个教授的讲座,在讲座中他说了这么一个事件,更一步唤醒了我对赏识教育觉悟。事件是说:一位教授到一个班当班主任,然后其他任教这个班的老师就问这个教授,你们班哪几个学生很较聪明呀?这位教师不知道任教老师会这么问,就随手指点了几个。结果这几个学生在班上,天天被其他任教老师、学生和家长关注着,表扬着、羡慕着,结果这几个学生还真的成绩优秀,表现突出,最后也非常有出息。这一事情说明了,只要老师给学生自信心,只要你懂得去赏识他,学生就会有高成就。

3、赏识“问题学生”

再差的学生也不可能是一无是处的,关键是老师要有耐心和爱心,更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教育心理学家研究已证明,正确的评价,适当的表扬和鼓励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和自尊心。针对这一特殊的学生群体,我在教学过程中注

意做到以下几点:(1)注意补短扬长;(2)鼓励建功立业;(3)教师要当好导演;(4)注重首次成功。赏识是不需要条件的,持赏识的态度不能急功近利,要用平等、无私的平常心,才能真正赏识我们面对的各种各样的学生。不是好孩子才能被赏识,而是赏识使孩子变得越来越好。

在教学中,我也亲眼看见过有这么一位老师,说某一位学生数学很差,简直是没有数学的思维和头脑。结果学生、家长都觉得这位学生的数学超级差,渐渐的,这位学生也认为自己是无法学好数学的,是根本不会学好数学的,也就出现了,越差越怕,越怕越差的结果。所以老师们在教学中一定要多关注和帮助“问题学生”,要用加倍的赏识去教育他们。

4、要在具体的教学中实实在在地给学生赏识 在解决数学问题的教学中,教师要给予充分地肯定,尤其当学生的答案和教师的“标准答案”不一致时,或者当学生的答案显得很不充分时,教师也切忌“一棒子”打死,或置之不理,而应当给予热情地鼓励、耐心地引导、信心地呵护,存留其熠熠生辉的思想火苗。这一点,对于一名教师来说可能只是多一点耐心就可以了,但对于一个学生的影响很可能是巨大的。它可以让一个学生获得审美的体验,发展自己的思维,从而提高自己的分析能力。

前面我也说了,我在课堂中也经常用赏识的话语激励和鼓励学生,让学生的自信息满满,我发现这样的效果非常不错,特别是在大清早走进教室,笑脸迎接学生们,然后给学生说上一句“今天你们穿得真漂亮,老师心想你们上课的表现一定也会和你们的服装一样漂亮。”如果有学生上课偶尔有不听课时,我也会用赏识的语言鼓励他们说:“让老师看见你的大眼睛好吗?”平时上课,如果一个问题,出现多个学生回答,并且回答的答案都不一样,我任然会肯定每一个学生,这也说明他们都有动脑经想问题。

通过不断实践证明,赏识寻找成功,抱怨导致失败。同样条件下,只要持赏识的态度进行教育,就一定比不赏识的结果好。苏霍姆林斯基就曾说过:“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蔽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这也成为我今后工作中努力的一个方向,不以成绩取人,发自内心地赏识每一个学生。

第三篇:让阅读走进课堂

让阅读走进数学课堂

很多人都认为只有语文或者英语文科类的科目才有阅读,其实不然随着社会的发展,课程的改革,发现数学课堂也越来越离不开阅读。数学向来被认为是一门语言和工具,只不过这种语言与我们平时所说,的语言有所不同,它具有很强的严密性与逻辑性。那么既然数学也是一种语言,它的学习就离不开阅读,就需要通过大量的阅读去理解它。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经常会碰到这样的一类学生,他们的计算能力很强,可是一旦涉及到应用题就不知道从何下手,甚至有的学生连题目的意思都没有看懂。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会有很多种,可是通过分析不难发现阅读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

一、阅读的重要性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对学生的要求已经有了很多的变化,不再局限于简单的计算,应用题也越来越涉及到当今的一些热点,如果学生平时不注意这方面知识的积累,不关注这些,那么遇到相关题目就很难去把握题目的意思就会出现不知所云的现象。新课程标准颁布实施以后,对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即要求改变以往老师讲、学生听、课后练的以识记为核心的学习方式,取而代之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提升了数学阅读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事实上,数学问题的提出、问题的分析以及问题的解决只有在数学阅读之后才能内化为学生自己的数学意识,它贯穿于数学学习的全过程,是数学学习的先导和深化。为了配合新教改,改进数学教学,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所以,我认为在日常的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进行阅读。

二、当今中学的阅读现状

通过大量的调查可以发现学生花在阅读上的时间非常少。平常上课只有四十分钟,在这四十分钟里大多数都是听教师,自己阅读的很少。而中学数学语言高度简练,术语多,逻辑性强,概括程度高,既有定性描述,又有定量刻化,因此,它的阅读就必须要反复推敲,仔细分析,才能弄清内容的含义,才能发现一些隐藏的有用信息,如果学生只是听老师单纯的讲解,久而久之就会造成知识的浮现,时间长了也较容易遗忘,通过自己的阅读去理解才能对知识把握的比较好,才能更好的应用。其次,学生对数学的阅读没有一个科学的指导,在平时的作业与考试中会经常会有一些学生是因为题目看错或没有看懂而失分,从这里可以看出绝大部分学生在审题上都存在问题,究其原因是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缺乏科学有效的阅读训练,不善阅读,或对阅读不重视,造成学生对数学理解、数学感悟和数学发现能力低下。另一个调查问题也揭示了同样的问题:即数学问题不会做,去问老师,老师也没有直接讲,却反问题意,已知什么,所求什么,已知和所求之间有什么联系,或进一步将已知所求强调一下,就会有很多学生恍然大悟。可见学生审题根本不清。

三、阅读的策略

数学与语文一样,它的阅读同样不可忽视,那么究竟如何提高数学的阅读品质呢?

(一)重视数学教学课本的阅读

初中阶段的阅读是离不开课本的,课本是一切的基础。学生必须理解课本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数学符号,每一个公式,图表的含义。通常我们教师都会让学生预习第二天的课,但很少有人会去认真的检验学生到底有没有完成预习的任务,久而久之造成学生对课本的生疏,理解能力越来越差,当碰到具体问题时也不能及时的从题目中得出已知的信息,这样时间长了学生会出现厌学的现象。所以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学生对课本的阅读,在上课的过程中拿出一些时间安排学生自己去阅读课本,教师可以根据这一节课的内容提出问题,让学生边读边思考。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也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学生阅读课本时要重点培养学生对课本的概念,图形的理解,对一些定理公式的推导方法能够熟练掌握。还有对例题的阅读,自己可以根据阅读的情况先自己解题,看能否用自己所自学到的知识解答出题目。如不能,可以通过课本的正确的解题思路找出原因,找出在阅读上还存在哪些不足,需要怎样的改进。

(二)重视笔记

我们都知道学生通常都会有一本厚厚的语文与英语笔记,满满的写了很多重要的知识点。但很少有学生主动去记有关数学的内容。大多数教师也不强迫学生去做这样的笔记。那么数学需不需要笔记呢?我认为是需要的笔记是对付遗忘的有力武器,是积累认知经验,提高认知水平的重要途径。一般数学笔记有两种形式:一是我们常见的对于课堂上教师所讲的知识所做的记录,这种方式可以很好的积累知识,并且对所学的知识能够有一个系统性的了解,而且方便以后的复习。还有一种就是我们所说的习题集,我们可以把平常我们碰到的难题,做错的题集中到一个本子上,这样在以后的复习中不仅有针对性,也节约了学生的时间,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重视数学读物

数学阅读不能局限在课堂的四十分钟内,它也要走出课堂,走进学生的课外时间。一部好的课外读物往往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历史上许多数学家都曾在青少年时代受到一些优秀数学书籍的重要影响,不仅从中得到数学的精神、思想和方法的熏陶,而且在他们的一生中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向学生提供好的课外读物,并帮助和鼓励他们积极地阅读,可以使他们开阔知识视野,提高他们独立获取知的能力。

(四)重视学生的心得体会

由于学生的基础不同,思考问题的能力不同,那么对一些问题的感受也就不同。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共同阅读,通过引导学生共同阅读、交流阅读心得、分工动手操作、讨论,让学生尽情地自我表现,发挥潜能,促进阅读能力的提高,并在有限的时间内增强思维的检索频率,使思维异常的活跃,启迪学生创新的灵感,有效激发学生创新意识,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教师要正确引导鼓励他们勇于合作交流,为他们创作一个相互学习,相互了解的平台。这样的一种方式不仅提高了他们的阅读兴趣,增加了他们对知识的积累,同时也增强学生之间的感情,为以后的学习创作了一个很好的氛围。

三、数学阅读的意义

重视数学阅读,培养阅读能力,有助于个别化学习,使每个学生都能够通过自身的努力达到他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是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实现这个目标仅靠传统的集体教学是办不到的,其有效途径是集体教学与个别学习指导相结合,而有效地个别学习指导的关键就是教会学生阅读。研究表明,构成一些学生学习数学感到困难的因素之一是他们的阅读能力差。因此,要想使数学素质教育的目标得到落实,使学生不再感到数学难学,就必须重视数学阅读教学。教师应加强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强调学生对数学课文的阅读和理解,以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能力,即终身学习的能力。这将在整个中学数学教学中形成一种以培养自学能力为目的的教学风气,同时有利于转变数学教师的教学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拓展教师的视野及知识结构。

总之,阅读是思考、是理解、是收获、是人生必然的经历,数学阅读能力是一种最基本的数学活动共通任务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其养成“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有利于其数学能力的培养。只要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注重学生的阅读,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给学生的阅读情况多做一些了解,多做一些指导,他们的阅读能力应该会有很大的提高,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解题能力与数学兴趣。

参考文献:

吴静 数学也需要阅读 冯国良 中学数学阅读教学之我见 温晓亮

如何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 王道生

初中数学阅读教学的思考

第四篇:让陶艺走进课堂范文

《让陶艺走进课堂》结题报告

【内容提要】

我校开展陶艺教育,就是为了让孩子走进自然,体验创造的成功感;激发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兴趣和积极性,促进学生全面和谐而富有个性地发展。我校进行了近两年的《让陶艺走进课堂》的课题研究,在研究过程中通过分阶段、确定基本思路、采取各种研究方法、讨论研究方案、征集研究形式等一系列的过程进行研究、分析、讨论,经过努力取得了许多丰硕的成果,同时也总结了不少的成功经验。当然由于水平有限,参考的资料有限和时间的仓促,研究的过程中难免有不当之处,恳请各位专家给予批评、指正。我们认为,这项课题研究仅仅是一个研究的开始,有待于今后进一步地探索和实践。

关键词: 发现 引进 学习实践 总结

一、课题的提出

开展陶艺教育,是素质教育非常有效的一种载体。它包含了文化、历史、艺术等多学科的内容。但目前在我市的学校教育中,陶艺教育还只是刚起步不久的课程,许多学校和老师对陶艺教育的作用还没有足够的认识,加上许多教师教育观念比较陈旧,以为陶艺教育就是教给学生一些陶艺的制作方法,忽视了学生的审美感受和个性发展,忽视了陶艺课程的综合教育功能。因此,开展陶艺教育在培养学生多方面素质中的作用的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校开展陶艺教育,就是为了让孩子走进自然,感受生命的意义、泥土的芳香,体验创造的成功感、表达自我情感的一种全新的教育内容;就是想尝试通过陶艺活动激发学生对美的敏感性,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兴趣和积极性;将陶艺与其他领域自然地、有机地联系融合在一起,促进学生全面和谐而富有个性地发展。因此,我校于2007年提出了让陶艺走进课堂的科研课题,此课题在2007年9月被正式立项为银川市的规划课题,历时两年。

自本课题确定以来,依据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由陶艺领导小组共同协力完成,研究过程进展顺利,目前我们已完成了两年的课题研究工作,积累了大量、充分的结题材料。

二、课题研究的过程

课题研究的过程大体分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均有明确的研究任务,均采用了适当的研究方法。

☆第一阶段:陶艺课题研究的准备阶段(2007年9月至2008年1月)

本阶段的主要研究任务是:学习相关的理论;确定两个实验班;搜集并整理有关教学资料;调查学校陶艺教学的现状;确定适合本学校教学的《陶艺》校本课程初稿:确定课题研究的具体内容。

☆第二阶段:陶艺课题研究的实施阶段(2008年2月至2009年1月)

本阶段的主要研究任务是:试验班上课的方案和策略研究;以两个实验班为重点,以骨干教师为核心,边设计,边实;反思与调整;检测教学实验的效果。

☆第三阶段:陶艺课题研究的总结阶段(2009年2月至2009年9月)

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进行专题研讨与交流;撰写研究课题总报告;信息资料整理。本阶段的主要研究成果(最终成果)是形成课题研究总报告1份。

自本课题确定以来,依据课题研究的具体实施方案,由校领导小组共同协力完成,各方面的研究工作有条不紊,进展顺利,目前我们已完成了以上三个阶段的研究工作。

(一)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

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是:发现陶艺→引进陶艺→学习实践→总结经验

发现陶艺

很多次看到商店或礼品店里摆放着的一些漂亮的小饰品非常的喜欢,但就是不知道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后来经过详细询问后才知道原来是用陶泥做的。于是上网查看了大量的陶艺作品形式各异以及制作工具、方法等等,让我大开眼界。如果你留心观察就能发现街上或商场里都为孩子设置了做陶艺的场所,气氛热火朝天,受到家长、孩子们的好评。出于好奇和喜爱,我自己也尝试玩了几次陶艺,刚开始做的是瓶子,尽管手上到处是泥,但玩起来非常地有趣,瓶子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成功地完成,看着完成的瓶子心情异常地激动,成就感和自豪感油然而生。另外在江苏宜兴市的一位朋友那里也了解到了一些关于陶艺方面的知识,对陶艺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我心中闪出了在学生中开展陶艺教学的想法,出于对捏制环境、条件、材料等等的顾虑一直没敢提出,直到2006年,陈宫校长的到来让我的想法终于得以实现。

引进陶艺

有人说只有锻炼其双手,才能启迪其心智,促进发展,双手活动是思维产生的源泉。我考虑到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大胆引进贴近学生生活、兴趣的课程,尝试以陶艺为载体,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大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引进陶艺的想法经过长时间的琢磨思考,在陈宫校长的大力支持下,终于进入了我们的课堂,因为没有经验,所以就上网查看学习,努力让陶艺成为孩子们喜爱的课程。实践证明,陶艺活动正好为学生提供了动手活动的机会,为发展学生动手能力和创造力提供了很好的机会。为了让学生深入的了解陶艺,我们专门成立了陶艺小组,经过商讨,确定主要负责人是李冬丽,承担授课、收集资料、组织试验、烘烤展示、整理总结等任务,其他教师协助工作。

天真无邪的孩子敢于幻想,创造性思维出乎大人的想象,每次陶艺活动都有让人意想不到的作品诞生。在陶艺创作中,学生们都会显得自由和放松。在学陶体会里,有个学生就写到:柔软的泥巴是释放自己和表现自己的最好玩具!这正体现了陶艺施展自我创造性意识和思维空间的独特功能。

学习实践

说起刚刚起步的陶艺小组,在没有先例的教学活动中,既没有陶艺知识经验的指引,也没有大师所要求的艺术规则。教师靠的只是一种原始的热爱,学生沉醉在自己的世界里。在进行陶艺教学的同时总会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问题和困难,由于陶艺在银川市中小学中都还只是刚刚开始,各个学校都处于摸索阶段,教师之间的经验和交流也都只是浅显的讨论,所以只有在网上查阅有关陶艺方面的资料,欣赏陶艺作品,学习其制作的方式和方法,深入的研究陶艺,探索其中的内涵。在具体陶艺实践过程中,我注意引导学生陶艺的制作方法,注意养成好的习惯,比如用完的塑料袋及时扔到垃圾桶、用完的工具及时清洗放回到工具盒,用运捏、压、团、揉、搓等等方法捏制所需要的各种造型,在情景画创作时,总会留有创造的余地给学生,并且不断给予引导,强调要勇于创新。经过一个学期与泥的接触,学生熟悉了泥性,开始出现一种探究心理,有探察一切的愿望。在学生心里只要是新鲜的东西,都会引起他们的注意,他们已经不满足刚开始的那种临摹式的创作,在制作简单造型的过程中渐渐加入了自己的想法和创意。已经有意识地对陶土进行揉、搓、卷、压,进行创造性的设计。在生活的启迪和诱导下,在老师精心辅导下,一尊尊质朴的陶艺品,从孩子们的小手中诞生。

我校在陶艺教学环境的创设上,有宽敞明亮的大教室、便捷的网络资源检索及多媒体投影,现代人文气息的作品展室,陈列着学生亲手制作的陶艺作品,配以舒适幽雅的背景音乐,这些充分体现了课改的教育理念。同时,在教学方法及思想上主要体现为,陶艺欣赏(与学生一起认识和了解中国璀灿的陶瓷文化,向学生介绍国外的陶瓷文化)→由简易到稍微复杂形体的陶艺制做过渡练习(陶艺基本成型方法认知,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展开讨论,以确立自己想表现的形象)→综合成型方法(让学生能够融会贯通和触类旁通)→命题创作(立体造型和平面造型)(让学生能够在特定的主题下以自己的思维模式来加以表现)→自由创作(立体造型和平面造型)(陶艺课上学生们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不受约束,可以个人表现也可团体合作,为学生创设自主的情景模式)。陶艺教育,具有整体性,它体现个人、社会、自然的内在整合,体现科学、艺术、道德的内在整合,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创新教育、与师生互动协作进取的动手能力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突进和方式。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制作陶艺作品,动手协作交流感受和心得体会,在玩中学,学中玩,不但培养了动手动脑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体会到了快乐,满足了内心的需求,这无疑体现了现代教育思想。

总结经验

陶艺是一门需要耐心、需要细心、需要认真用心体会的课程。通过陶艺活动,可以培养其耐心和细心,逐步形成坚忍不拔,坚持到底的行为习惯,并最终化为良好的品质。

经过一年多的研究,我们深切的感到:开展本课题的研究,无论是对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还是学生,可用收益匪浅四个字来形容。从陶艺的基本技能训练(捏塑成形、泥粒成形、泥条盘筑成形、泥板成形),到自我设计、制作,指导老师和学生都掌握了一定的陶艺民族特色技能。

(1)课题研究加快了教师专业化成长。在参与研究的过程中,教师通过理论学习,个案记录、分析,研究课等,逐步将正确的学生观、教育观转化为教育行为。同时,也提高了教师对学生行为的领悟能力和对自身行为的反省能力,使我校教师的专业素质上了一个新台阶。

(2)通过课题研究,积极的师生关系正在形成之中。区域活动中,教师在与学生的交流或互动的过程中,努力做到关爱学生,与学生平等交谈,参与学生的活动,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积极回应学生的行为等等。

(3)课题研究最大的受益者是学生,良好的活动环境、师生关系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宽松、自由、平等与尊重,他们活泼、大胆、敢想、敢于探索,尽情地表现自我,尽情地想象创造,思维明显活跃了,创新的火花时时喷发。

(二)课题采用的研究方法

本课题根据学生活动的特点,运用了观察法、调查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等,并辅以问卷法、访谈法、座谈法等进行研究,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得到了充分的肯定。

1、观察法:在进行捏塑具体事物时,有条件的话必须在仔细观察事物的基本特征、动态变化等后,学生才能够捏塑出栩栩如生的事物来。因此,在陶艺活动里,教师应积极利用可视、可听、可感的教学媒体为学生做好陶艺活动的准备工作,既让学生产生玩陶的渴望,又为他们的创造活动提供可能性。

2、调查研究法:对学生参加陶艺实践活动的兴趣、态度、实践能力以及合作意识、创新意识等内容,通过问卷、访谈、座谈等方法,客观地进行分析和比较。

案例:调查题目(写一篇小作文,题目自拟。你最想用陶泥做什么?在制作中有没有令你自己非常满意的作品出现?你是怎么做的?谈谈你对陶艺的感受?)

调查的年级是三、四、五、**个年级各班,每个班都有97%以上的学生都写出了有令自己满意的作品,并写出了作品的名称,介绍有的详细有的简单,有98%以上的学生喜欢上陶艺课,对陶艺课有非常浓厚的兴趣,并希望继续开展下去。在调查结束后,我们研究小组挑选出写的整洁工整、语言优美通顺的文章粘贴到展板上进行了展示,更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a、问卷法:对学生进行课题有关方面内容的调查,综合调查资料分析,作出正确的研究途径。

在陶艺课程实施两个月后,我就有关陶艺的几个问题在二年级、四年级、六年级各抽一个班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的具体内容如下:

(1)、你知道陶艺了吗?从哪知道的?

□知道 □不知道 从 知道的;

(2)、你知道做陶艺用的材料是什么吗?

□知道 □不知道 是 材料;

(3)、你对陶艺感兴趣吗?

□感兴趣 □非常感兴趣 □一般 □不感兴趣

(4)、你想学吗? □想 □不想

实验结果表明:每个班有98%以上的学生都喜欢上陶艺课,对陶艺知识的了解都是通过上陶艺课知道的,并且都有足够的热情参加陶艺活动,经过陶艺研究小组讨论,为了丰富学生的课业内容,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培养学生的独立创造能力,决定继续对学生进行陶艺课程的辅导与研究,将来还要加大力度的开展陶艺教学,让陶艺正式走进我们的课堂。

b、访谈法:对不同年级和不同班级,不同爱好的学生进行访谈,了解学生对相关问题与学习课题研究的兴趣,关心的程度与变化。

c、座谈法:具体分与老师之间的座谈和与学生之间的座谈,讨论分析与本课题有关的各种典型经验和案例并上升为理论。

3、行动研究法:结合教育理论与实际操作进行探索,寻找陶艺造型与美术等各学科的契合点,提高学生想象力与动手能力的审美水平,在这一环节中我们采取了比赛、上课方式进行。

4、实验法:采用实验法,分析实验成果,必要时调整研究内容及完善研究措施。

例如:提出研究条件,提供研究对象,分班按计划程序进行试验。

①研究对象及条件:我校四年级的一班和二班学生共120名。实验组60名,对照组60名。

②材料:软陶和土陶。

③实验程序:在实验开始之前对两个实验班进行造型能力的测试,结果表明,两组被测试班级的造型水平差异不显著,这表明取样分组是合理的。在实验阶段,一班采用开放性教学策略,二班每周按传统方法授课。整体实验完毕,对全体被试者再进行一次造型测试,命题共两个,分两次测试。

结论:四年级的两个班经过一个月的对比试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尤其被实验的学生对陶艺有着浓厚的兴趣,很多作品受到家长、老师及社会的好评和认可,因此对全校学生开展了陶艺课程教学,经过教师的指导以及欣赏各地的陶艺作品,学习交流,学生在一个月的时间里造型能力上受到了很大的启发,进步非常地快。

5、案例研究法:一件件各有特色的作品在学生手中诞生,有的精雕细琢,栩栩如生;有的造型独特,别具匠心;有的艺术抽象。很有创意……学生体验到了双手创作的乐趣。陶艺教学成为我校的一项特色课程。

学生在作文中写道:

陶艺课开阔了我们的视野,让我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了。

现在的陶艺课由以前的单一美术课堂上的老师讲讲、学生画画变成了让我们动手捏捏、摸摸、做做,不仅让我们有了一种成就感,而且让我们体会到了劳动创造的乐趣。

(1)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即以课堂教学的某一内容为题材,启发学生进行陶艺活动,例如在语文课堂上学了坐井观天的活动内容后,在陶艺活动中,教师就可预先做一口井,由学生用泥制作小青蛙,投放到井里,再让学生联想井外的事物并做出来,然后找出小青蛙坐在井里只能看到的事物,最后由学生扮演井外的事物和井内的小青蛙进行对话。这样既加深巩固了课堂教学的内容,又锻炼了学生的陶艺活动能力。

(2)综合的活动形式

教师有意识地将陶艺活动和其他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互相渗透,相互交叉。比如把讲故事和陶艺活动相结合,可以是教师边讲故事,边引导学生进行陶艺创作,也可以是学生自己制作泥塑形象,自己编故事。如:故事乌鸦和狐狸,在老师讲到乌鸦知道自己很愚蠢后,引导孩子续编故事后面会发生什么事,孩子将自己的设想用陶泥的形式表现出来,再讲讲自己的故事,会很有趣。这是一种情景教学法。

以上案例是我们开展陶艺活动常用的方法,我们清楚地认识到还有更多更好的研究方法在等待我们去创造、开发、总结。

(三)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案

为了使课题健康有序地开展,我们对课题的整个研究过程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规划:首先,在对四年级两个班进行实验情况良好的情况下,根据学生的审美特点和动手能力,在全校学生中开展了陶艺课程,把学生分为低、中、高三个阶段。

a、低年级:(一、二年级)认识制作陶艺的各种工具,尝试、体验陶艺的简单的制作方法,捏制简单的造型,体验成功地感受,以激发学生对陶艺的兴趣为主。

针对一、二年级学生年龄较小,形象思维突出的特点,我们认为形象的图片、录像、玩具、人物、场景等都是他们制作的好素材。学生的制作以捏塑为主,通过游戏或活动等,让学生尽情的去玩泥,通过感受陶泥来制作自己感兴趣的形象。在玩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手实践能力。

b、中年级(三、四年级)以欣赏优秀的陶艺作品为主,学习尝试运用各种工具制作各种各种较复杂的陶艺造型。三、四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他们不仅能够把形象的图片、画面和简单的陶艺技法相结合,而且能够制作出符合一定工艺要求的作品,并在制作中发挥个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这一阶段,适当地增加了对优秀作品欣赏的内容,这样会使学生感受陶艺作品的艺术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c、高年级(五、六年级)以欣赏国内外优秀陶艺作品,能够熟练运用陶艺活动所需的专用工具,自由创作,并让学生开始初步了解拉坯、上釉等技法,逐步解除难度较强的捏塑技法。五、六年级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强,陶艺技法和个人的想象力、创造力相结合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因此给学生留出充分的发挥创造能力和展示个性的空间。通过对大量古今优秀陶艺作品的欣赏,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经常性地进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在了解陶艺文化的过程中,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

(四)课题研究的活动形式

a、由陶艺领导小组,定期组织学习研究,协调校内外、课内外关系,保证陶艺活动的正常进行。

b、设计陶文化展示台,利用各种形式展示学生陶艺作品,以供师生随时鉴赏品评。

c、建议每个班级建立陶之栏教育角,用于学生进行问题探讨、心得交流、经验总结。

d、开展陶文化教育主题活动,按教育进程,全校主题教育分三个阶段推进:来自泥土的魅力主题教育、小手捏出新天地主题教育、陶艺擂台展风采主题教育。

e、与学科教学相结合。陶文化教育以学陶为起点,以做陶为基础,而以创新为教育的根本,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创,体现的是做、学、创的统一,它是把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竞争和合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创造力作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各门学科的教学都可从中得到启示,建构起做——学——创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f、聘请陶艺小能手,开展个别辅导。在开展陶艺教学的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出现一部分学生对掌握陶艺特色技能有点困难,除了由辅导员老师给予帮助之外,陶艺小能手更是很好的辅导资源。由于小伙伴之间年龄相当,富有众多的共同语言,因此,小能手的辅导活动更是在轻松、愉快、没有任何压力的氛围中完成,作用可以更好地予以发挥。

三、课题研究的初步成果

成果一:陶艺作品受到好评

在课题研究期间,我们重点进行彩陶和土陶的教学,既培养了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又激发了学生创新与创造意识,经过两年的研究与实践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

a、彩陶的特色教学,取得了丰硕成果。我校学生创作的彩陶作品先后被教育局、电视台等展示宣传报道。学生创作的彩陶作品种类繁多,形式各异,在展示中多次受到了区市领导及家长的好评。

b、土陶的特色教学,同样获得了成功。我校学生创作的家乡风景画、民族人物、桥梁设计、家具设计、动物等等,优秀作品层出不穷,有些作品还拍了照片发布在网上交流欣赏,上级领导部门多次来我校检查指导工作,对学生的作品给予了好评。

我校学生的作品拥有独特的个性,体现出了旺盛的生命力和浓浓的乡土气息。

c、积累了一定的作品,受到各级领导、家长的好评。

正是此次活动在学校影响了更多的学生及家长,家长们都支持陶艺活动的开展,学校兴趣小组的陶艺已经不能够满足更多的学生。

成果二:梳理了陶艺活动中常用的制作方法

陶艺在我国已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是国之瑰宝,人们在艺术创作过程中积累了许多制作方法。在研究初期,我们单纯地将制作方法的名称直接教给孩子,比如:团圆法、压扁法、盘条法、捏塑法、连接法、压扁法、堆砌法、切刻法等。

成果三:确立了陶艺活动中需遵循的四大原则

两年来,我校以课题为载体,把学习、实践、研究三者整合起来,让教师置身于具体的教育情境中,在日常的陶艺实践中进行行动研究,并十分注重教师研究中的过程性积累,实现边实践、边研究、边改善,总结了主题背景下开展陶艺活动需遵循的四大原则。

(1)主体性原则:要尊重、关心、理解幼儿的需要,激发他们参加陶艺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亲子关系,让学生在平等、宽容、和谐的环境中进行想象、创造。

(2)实践性原则:创设陶艺活动的操作环境,推动并支持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提高活动兴趣。

(3)渗透性原则 :多形式、多途径、多方面开展丰富多彩的陶艺活动,将陶艺活动渗透于学校、家庭、社区各项活动之中,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形成教育合力。

为了让陶艺真正融入学生的生活,陶艺教育中,我们把家长请到学校共同制作;播放陶艺制作录像让学生观看;把陶泥发放到家庭,开展家庭制作竞赛……充分发挥各种资源在陶艺教育中的作用。

(4)整体性原则:要注意陶艺活动中的各项目标、各项内容有机整合,运用各种教育手段、方法和教学艺术,使学生身心各方面得到和谐发展。

成果四:总结了陶艺活动中常采用的七种教学方法

(1)情绪激励法:对学生的作品表示出赏识、喜爱的情感,激起学生成功的喜悦和积极投入的兴趣,更好地去发挥想象,主动创造,完善作品。

(2)实践体验法:让学生经常欣赏各类陶艺活动,陶冶情感,在活动初期,也可以提供材料让学生动手操作,体验实践,比如玩玩泥巴、敲敲泥板、搓搓泥条等等。

(3)操作指导法:老师可以用示范的方法让学生掌握必要的制作技能,给予适当的支持、示范,形式可以是集体进行,也可以是个别指导。

(4)同伴互助法:与同伴交流讨论陶艺制作的各种技能,帮助别人和获得他人的经验,取得成功。

(5)亲子游戏法:在亲子游戏中,让学生与家长交流,共同完成作品,增进亲情。

(6)作品展示法:可以提供一些陶艺作品,让学生进行模仿制作,培养学生观察力和探索能力。

(7)积极评价法:当学生取得进步或完成作品时,教师、同伴应给予鼓励和赞扬,可激发他们的情感,促使他们积极地参与陶艺活动,在学生操作遇到困难时,也可以用鼓励的方法让他再试一遍,战胜困难,获得成功,还可以提供展示平台,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增强自信心。

成果五:自编活动课题,形成体系

通过我们的教学活动的实践与分析、实验与应用,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意见课程标准》、《小学美术课程标准》。确立陶艺活动的目标,形成陶艺活动内容的体系,编制了陶艺活动的校本内容,成立了陶艺活动兴趣小组。

教学课题的安排:

课 程 安 排

周次 课 题

课时

周次

课 题

课时《美丽的手表》 《造型各异的茶壶》

《我的餐具》 《有趣的面具》

《漂亮的拖鞋》 《奇怪的人》

《各种各样的鱼》1

《我造的房子》

《我的花篮》

《可爱的小动物》

《一篮水果》

《奇异的椅子》

成果六:陶艺亲子课受到好评

为了让陶艺课尽快走进学生的学习生活,决定先开设亲子陶艺课,通过这个活动进行课堂教学前的实践经验积累。

这是在陶艺亲子课教学中的一则陶艺记事:

上次让大家制作花篮。在我想像中,花篮的形象为一些小朋友所喜爱,并且是泥板制作,容易让学生们接受。可是课后学生以及家长反馈的意见中还是有许多备课意料之外的事: 家长有的说时间太短了,让孩子从简单的做起;还有让孩子展示自己的作品;有的是希望孩子自己动手,逐渐培养独立自主的好习惯;有些家长提议介绍一些相关的陶艺方面的资料如书本或电子图书、网站等。这些建议宝贵极了,这让我们看到了自身的不足,有了继续改进的方向。

当然好多家长也说了许多陶艺课的优点,比如:

孩子亲自动手,发挥想象,大人也收获不少,从中得到了不少乐趣。

带着孩子来玩,感到很开心,玩中学到了陶艺,玩中交流感情,玩中得到了提高,易于动手动脑,共同进步。

孩子的想象力可以充分发挥,开发智力,有机会和父母进行密切沟通。

带着孩子一起玩,感到很开心,玩中学到了陶艺制作的方法,玩中交流了感情,玩中开发了智力,让孩子的想象力得到了充分发挥,还有机会和孩子进行密切沟通,真是一举多得。

……

经过陶艺亲子课的实验。我们和家长之间的交流比以往更加多了。实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累了许多经验,同时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认可和喜爱,也在社会上有了一定的宣传。

成果七:总结经验,创新管理

陶艺制作中所运用的独特方法和步骤,能给学生充分的想像空间,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兴趣和创造意识。制作过程中伙伴间的交流和配合,也能使学生的团队精神、竞争意识得到进一步的培养。因此,弘扬传统的陶艺文化,以此作为载体对学生进行审美能力、动手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是一种非常有益的探究和尝试。为此,学校坚持不懈地以陶文化教育活动为育人的切入口,从贴近学生生活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玩泥巴的时间,使孩子们在爱陶、学陶、赏陶的过程中,增强热爱祖国民族传统文化的情感,提高积极主动参与实践活动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区域活动中开展学生陶艺教育的研究,对教师本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良好的艺术素质和组织活动的能力,更要有创造意识和创造素质,善于求新求异,创造性地设计和安排陶艺活动,教师要有提出、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能根据学生的活动情况随机调控,对区域活动进行再创造。

三、课题研究中的主要问题与思考

通过研究,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1、不少教师不注意平时第一手材料的收集,造成实验资料匮乏,错过许多典型案例。

2、不注意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

3、与外校的交流沟通较少,活动只限于本校本地区。

4、校外陶艺活动基地少,实践交流的机会少。

5、活动受时间、空间与经费的限制,无法满足更多人次的需求和追求更多的形式与内容。

6、缺乏适合各年级年龄阶段使用的更为具体深入的陶艺课程校本教材。

7、缺乏专业的教学师资人员和设备齐全的专用陶艺室。

8、教师的理论水平和组织活动的经验有待于提高。

虽然我校陶艺教学开展的时间短,缺少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优秀作品的积累,还没有形成系统的陶艺教学大纲和内容体系,但在不断的实践摸索过程中,在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关心帮助下,我们逐步明确了陶艺教育的目标和原则,根据九年一贯制的特点,总体规划,分阶段实施,努力使陶艺教育落实到课堂教学和各项活动中,使学生技能得到训练,思想得到启迪、个性得到培养、情感得到升华。

四、课题研究的远景设想

随着素质教育理论的发展,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随着陶艺教育为更多人所接受,陶艺教育的研究必然要随之发展。因此,我们将从以下四个方面继续深入探讨下去:陶艺课堂教学结构的研究;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运用的研究;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研究;陶艺在转化学困生中的作用。具体实施过程中有以下设想:

1、改建陶艺教室,装修陶艺作品陈列室。

2、添置陶艺设备:泥条机、压板机等。

3、形成规划探索实践陶艺教学教材样本。

4、牵头组建陶艺教学沙龙,定期组织相关学校及教师进行陶艺教学研讨活动,组织听课评课活动和学生比赛活动,带动和指导更多的学校开展陶艺教学。

5、与其他学校的一线陶艺教师形成陶艺教师联盟,资源共享,共同为陶艺教育发展作贡献,开设网络陶艺空间。

6、活动课走出校园:围绕主题,陶艺活动课经常利用学校的重大活动,收集活动素材:如春游、端午、六一等走出校园,学生带着特殊任务去活动,为陶艺活动做准备。又如参观学习,利用陶艺活动课,带学生到科教中心学习参观与实践,了解陶艺制作流程、感受陶艺创作氛围。

7、活动课走向社区:在社区,我们不但收集素材,也把陶艺活动带到社区中去,带着自己的作品或作品照片到社区、到家庭观摩展览,在社区和家庭组织陶艺活动,与社区居民和家人共同欣赏、共同活动。

结束语

虽然本课题计划两年的时间已结束,但我们仍将继续研究下去。

在下一学年里,我们将仍按照课程计划,分普通层次和兴趣层次两个层面进行教学,普通层次面向全体学生,按设计好的教学内容进行系统教学;兴趣层次吸收有兴趣的学生参加,组成兴趣小组,利用课余组织学习研讨和创作活动。同时计划开设陶艺特长班进行陶艺教学科研实践。

历时两年的课题研究,我们得到了教育局、教研室、教科所以及校领导、老师的大力支持和悉心指导,在此深表谢意。本课题的研究工作对我们课题组成员来说是项全新的工作,由于水平有限,参考的资料有限和时间的仓促,研究的过程中难免有不当之处,欢迎各位专家给予批评、指正,我们认为,这项课题研究仅仅是一个研究的开始,有待于今后进一步地探索和实践。

兴庆区第五小学 李冬丽

第五篇:让“生活”走进课堂,让课堂走进“生活”

让“生活”走进课堂,让课堂走进“生活”

老师让学生在一个广阔的天地中,积极自主地探索,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主人。由此可见,让课堂走向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教师和学生在生活化的课堂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我们传授的知识,能使学生产生兴趣,那么,他们就会主动地、兴趣盎然地去领会。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学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我努力地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融入生活的实践活动,让“生活”走进课堂,让课堂走进“生活”,以激起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把课堂教学本身应该具有的创造空间和拓展世界还给学生。

一、让“生活”走进课堂 教师要充分学习、理解和把握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的需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打通数学与生活的无形障碍,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领悟到数学的魅力。

1、教学导入生活化。将学生熟悉的生活问题作为学生活动的切入点,能让学生感到数学来自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时也能增强学生的兴趣,从而能够引起每一位学生的注意。如在教学《

6、7的 认识》时,我创设了这样的生活场景:马老师经常表扬我们一(2)班的小朋友打扫卫生能干,昨天赵老师给我们班的小朋友照了一张相,请小朋友们数一数照片中有几个人在打扫教室。又如:教学“认识立体图形”一课,我是这样导入的:今天赵老师带来了很多种不同的物体,由于忙没来得及整理,请小朋友们根据不同的形状帮老师整理一下。只要 做个有心人,简简单单的生活场景就能把学生带入一节课,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而且整节课的学习热情始终是高涨的。

2、例题教学生活化。在这两个月下来,我发现当孩子察觉到学习内容与他自己有关时,就会全身心投入,意义学习才会发生,这时,儿童不仅学习的速度大大加快,而且会产生自觉主动的学习行为。反之,孩子对所要学习和掌握的内容不可能完全理解。这一点我觉得我还做得不够到位。例题也是教材的一部分,所以在以后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应该有个更深入的思考了。

3、练习设计生活化。教材中有些习题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很贴近,但是有些习题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隔较远,教学中难以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因此,我在有些练习环节中做了适当的改变,引进相关的生活问题,以加深理解新知,激发学生练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的能力,再次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我们生活的联系。

二、让课堂走进“生活” 学以致用,是数学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也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现在的孩子,生活条件优越,但是生活能力低下,出现知识与能力脱节的现象。因此,我总是引导孩子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1、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如:在教学《

6、7的认识》中,学生能够根据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物,用基数很容易的就能够表示出来;又可以根据生活中的先后顺序,把序数也一一表示出来。譬如:我们家有6口人;在上次单元测试中,周耿平小朋友是我们班第一名,而我是第七名等等。

2、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如果我们把孩子所学的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或许孩子对模糊的知识会更直观化、系统化、形象化。如:在教学《立体图形的认识》时,我让孩子自己找找生活中的这些立体图形,电冰箱是长方体的,篮球是球形的,钢笔墨水盒是正方体的……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重视孩子把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让孩子感受到学习数学知识的价值,我们数学教师可以让“生活”走进课堂,让课堂走进“生活”。

让“生活”走进课堂,让课堂走进“生活”,把课堂教学本身应该具有的创造空间和拓展...一单元的教学结束了,孩子们从数学课堂中走了出来,走入了社会,走向了大自然.

下载让赏识走进课堂(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让赏识走进课堂(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让爱走进课堂

    让爱走进课堂 古浪县裴家营中心小学 王珍福 人们常把教师比作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而我看来,这是有前提条件的,那就是——爱。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时刻以爱来贯穿我们的......

    让幽默走进课堂 Word 文档

    让幽默走进课堂 宣威市海岱镇羊场完小何永平 一位教师夹着课本兴冲冲地去上课,到了教室门口发现门关着,他用力推了一下,没推开。大约等了半分钟,上课铃响了,还是没人开门。此情......

    让剪纸艺术走进课堂

    让剪纸艺术走进课堂 让剪纸艺术走进课堂 江苏省扬州大学教科院附属杨庙小学许燕 【摘要】剪纸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将剪纸艺术引进小学美术课堂,合理有效地开展剪纸教学,让学......

    让游戏走进音乐课堂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得到了全面落实,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成为了教育的重要目标。本文阐述了运用游戏进行音乐教学的方法,并总结了在音乐课堂中运用游戏的注意......

    让生活走进美术课堂(汇编)

    让生活走进美术课堂 高邮市第一小学 卞龙余 【摘要】《课程标准》指出: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

    让国学经典走进小学课堂

    让国学经典走进小学课堂 ——赴长沙培训学习心得 黄泥塘中心小学 汪峥嵘 培训内容:第二届两岸中华文化特色观摩课研讨会 培训时间:2014年3月28日至3月29日培训地点:长沙市......

    让作文走进新课堂

    让作文走进新课堂我校经过快速创新写作教学法的研究与实验,取得了很大的成效: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优化了教师的教学方法,优化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了教师......

    让阅读走进数学课堂

    让阅读走进数学课堂 阅读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项重要活动,是人类汲取知识的主要手段和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一谈及阅读,人们联想的往往是语文阅读,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