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 谈“异步推进”教学中的作文学法指导素材

时间:2019-05-13 02:50: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考语文 谈“异步推进”教学中的作文学法指导素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考语文 谈“异步推进”教学中的作文学法指导素材》。

第一篇:高考语文 谈“异步推进”教学中的作文学法指导素材

谈“异步推进”教学中的作文学法指导

素质教育理论的逐渐完善和实践的显著效果,大语文教育的系统论观点的日益明晰,对语文学科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语文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注意每一个存在个性差异的受教者的推进和发展,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基础性和工具性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素质。伴随着教材改革和教法改进的大潮涌动,语文学科“好教”但“教好”的确不容易的教学特点,决定着语文教法必然呈现出“百花齐放,百舸争流”的喜人景象。我县中语教研员盛书山老师推出的“中学语文异步推进教学法”,适应了素质教育的教学需要,它面向全体学生,正视学生差异,以人为本,异步分层,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在课堂教学中分层启动,让优、中、差生都学有所乐,学有所得。“异步推进教学法”得到了全县语文教师的热烈响应,求索者如云,取得了显著效果。

“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四个方面相辅相成,紧密联系。我认为:四个方面比较起来看,“写”是最高级的要求,是学生将知识过渡到能力的重要体现,是基础知识发展到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检验学生掌握和运用语文知识的标尺。它不论对学生今后应试,还是今后工作,都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因此,在对学生传授语文知识,培养“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时,我在作文教学中采取异步推进的教学方法,十分重视提高学生写作水平,注重进行作文的学法指导。

下面谈谈我的一些心得体会。跟同行切磋,向同行请教。

在进行指导的过程中,我按以下两个步骤进行。

第一步:起始阶段,异步分层。我根据学生作文水平来划线分层,较差、差为A层,水平一般为B层,较好、好为C层,在划线分层时,我注意了以下几点:(1)划线前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说明划线分层的目的,使学生感觉到老师的良苦用心(2)划线时客观公正,根据学生多次作文所表现出来的水平,主要是依据学生组织文字表情达意的能力来综合评价(3)划线后将A、B、C三层学生姓名用改正纸贴在每个同学的作文本上,以便分类布置,分类批改(4)建立学生作文动态档案,以一学期为一阶段,采用升降层办法,根据学生上学期的作文情况,下学期重新确定层次。

第二步:实施阶段,异步学法指导。根据学生作文水平所在层次采取适当的指导方法。

一、努力培养学生写好作文的兴趣和信心。“兴趣是成才的导师,是成功者登堂入室的阶梯。”无数成功者的秘诀就在于他们对某一领域所具有的浓厚的兴趣。信心对差生尤为重要,信心可以帮助差生看到希望,找出差距,鼓足勇气,奋起直追。改变差生“语文怕作文”的状况。因此,培养学生喜爱作文的兴趣至关重要。在具体指导中,我经常列举写文章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鼓励每层学生都要大胆进行各种文体的尝试,并结合学校、班级和团队活动,布置一些使每层学生都感到有内容可写,都有感可发的文章。比如,要求写场面描写,我事先设计了三道题目,要求他们实地考察,并依照《记一辆纺车》和《穆桂英挂帅》的场面描写,B、C层学生写《蒜苗市场一瞥》、清明上坟的码头扫描》(黑沙洲的蒜苗远近闻名;黑沙洲地处长江中间,清明上坟必须坐船,江边人头攒动,甚为壮观),A层学生写《早操场景录象》,学生都感到饶有兴趣。许多A层学生用心揣摩,写出了场面的特点和气氛,达到了超水平发挥的效果。再如,学校团支部组织学生到繁昌县卢南祭扫烈士墓,(这是百万大 1 军横渡长江第一船所牺牲的烈士)我事先布置C层学生写《烈士墓前的沉思》,A层学生写《卢南见闻》,B层学生任选其中一题;又如,学校举行田径运动会,我选定七、八名学生客串赛会记者和通讯员,明确分工,指导他们进行新闻体裁的写作,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快速作文能力。采取这种方式训练,新闻的两大特点“真实性”和“时效性”,学生学得快,记得牢,用得活。通过多项实践作文,所有学生都感到,在现实活动中作文,犹如活动电影取代幻灯片的效果一样,文章的确好写,消除了他们的畏难情绪,避免了“一刀切”的作文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的实践精神,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热情。另外,我还采取高分鼓励的方法,对A、B、C三层学生采用不同的评分标准,以70分作为及格分(这一点最好对学生保密),尽量找寻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给予评语鼓励和加分鼓励,努力使全体学生对作文由 “怕”到“爱”,变“包袱”为“抱负”。

二、积极倡导课外阅读,指导学生课外作文学法。学生的写作水平与他们的阅读量是紧密相关的。我首先告诉学生要端正阅读态度,选择阅读内容,注意“开卷有益”,贯穿阅读 的思想性。其次是教给他们阅读方法,浏览、略读和精读。“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我经常提醒学生注意“功夫在诗外”,告诉他们模仿性是作文的一个显著特点,要广泛地涉猎各种书籍,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要像蜜蜂采集百花酿蜜一样,吮吸各种知识的营养,只有“读书破万卷”,才能“下笔如有神”。(当然,初中课程繁多,作业量很大。要合理分配时间进行课外阅读,利用双休日和节假日进行课外阅读应该是最佳选择),在课外学法指导方面,我特别强调了古典文学对写好文章的重要作用,指导学生辨清模仿与抄袭的区别。告诉他们每个人的写作过程其实就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模仿的过程。初中学生最喜欢模仿两篇作文的结构和叙事方法:一篇是小学的《小木船》,还有一篇是鲁迅的小说《一件小事》,他们往往跳不出优秀范文的窠臼,不会使模仿出来的作文“似范其貌,实取其神”,必须要加强模仿作文训练的指导。另外,也应看到,课文所选的大多是名家名篇,精警典雅的语言和驾驭结构、布局谋篇的技巧,往往形成“阳春白雪,和者也寡”的状况,还由于阶级、时代和生活阅历等方面的鸿沟,很难使学生产生共鸣而产生主动模仿的愿望。这就需要教师能“化腐朽为神奇”,教给学生借鉴方法和技巧,进而推成出新。在指导学生作文方面,我还建议学生订阅《作文》、《作文通讯》等期刊,让他们“移他山之石,借以攻玉”,指导他们具体的阅读方法,布置异步模仿作文题,训练学生阅读借鉴的能力。通过学生广泛阅读先贤华章、名家精品和同龄人优秀范文,可以领悟到好的写作方法,使学生思想认识水平都得到提高。目前,已有不少学生订阅了《作文》月刊,他们 向同龄人学习作文,起到了“无师自通”的作用,作文水平进步明显。

三、作文命题注重现实性和针对性。所谓命题的现实性指的是所布置的作文命题要尽量顾及到本地区学生生活的时空特点,顾及到作文水平的高低层次,让他们感到所布置的异步命题正对他们的“胃口”,使他们的写作欲望大增。这倒不是说,可以撇开教材中的单元训练要求 而自行其是。调整作文命题的原则是目的要求不变,文体不变,只是针对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进行微调。调整的原因是课本中某些单元的作文命题范围超出了农村学生的生活圈,对这些作文命题如不稍加调整,就会使学生产生“老虎吃天,无从下口”的畏难情绪。在异步训练中,我有时带学生走出课堂,到生活中找材料。比如,布置的半命题作文《我爱------》。我规定A、B层学生选物填空,带他们到油菜花旁,柳树旁观察其“形”,到现场讲解文章之“神”,让C层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独立作文的能力,自己选物观察,自主作文,状物抒情。三层同学不同步指导,对A、B层学生来说犹如画家写生,对C层学生来说则是创作。针对学生作文水平实际进行指导的方法,很受学生欢迎。他们写起来得心应手,许多同学都写出了形神兼备的散文来。所谓命题的针对性,是指针对大纲、教材以及各年级具体要求,2 并针对中考作文试题导向来确定命题。大纲规定的初中阶段作文次数在36次----60次之间,初一的训练重点是记叙文,初二上、下学期的训练重点分别是说明文和议论文,初三则是三类实用文体的巩固和提高。教师就要考虑几十次作文的合理分配问题。如果从初一到初三跟班上,就必须事先制订三年的作文计划、作文命题,再根据具体情况的变化而加以变化,以便对学生进行系统训练,做到目标明确,有的放矢,“三年早知道”。在整个初中三年期间,初二应是学生作文的重点和难点,因为学生不熟悉的两种文体----说明文和议论文,都要在初二学习并得以写作成型。此外,作文指导还要紧跟中考指挥棒转,根据对近十几年来安徽中考作文命题的搜集分析,可以得出这样一个认识:由于说明文对科学知识和生活实践方面要求很高,难以顾及全体学生的认知水平,中考一般不考说明文体。这样,我就把学生的说明文训练放到初二上学期,以后每个寒假暑假和每学期的作文都各布置一篇借以巩固检测。其余的训练次数留给记叙文和议论文,具体分配是:说明文9篇,记叙文(散文和新闻体裁包括在内)27篇,议论文12篇。今年上学期,根据中考对政治、历史试卷的改革动向,我有意识地加强了对议论文立论和驳论的指导和训练,并准备在初三增加议论文的训练次数,以保证学生面对中考政治和历史应试时运用材料证明观点的需要。

四、采用长短结合,确定字数下限,重点是采取以长为主的训练方法指导学生作文。虽然文字不在多,而在精,长文短章总相宜,而且现在十分提倡文章要写得短小精悍。但我认为,小学和初中阶段的学生作文应要求他们尽量写得长一些(应用文体和消息等体裁除外),因为学生应试作文一般要求字数在600----800之间,学生作文不同于“尺牍”、“铭”等文体,也不同于贺卡上的祝词。要求学生写得长一些,能端正学生的作文态度,更好地训练学生驾驭文字和把握结构的能力,让学生注意知识积淀和生活积累,把文章写得有血有肉。因此,训练学生写“长”作文,并不是指长而臃肿,废话连篇,不着边际的信笔乱写,而是在丰富内容、充实材料上的“长”。刚开始训练时,学生可能“挤牙膏”,感到不习惯,但只要长期坚持下去,收效十分明显。教师要指导学生围绕主题选择材料,教他们如何生发开去,做到放得开,收得拢。例如,我在训练学生写记叙文时,将记叙文分成写人和叙事两类。告诉学生写人又分为写一人和写“多人”两种,指导他们运用多种描写手法,要以几件事,确定好详略,多侧面展示人物精神面貌。叙事又分为一件事和多件事,指导学生“文似看山不喜平”,要求学生在平凡小事中制造波澜,借用误会、巧合等戏剧要素,使文章跌宕起伏。写散文,要求学生在“立意”的线上串起一个个“材料”的珠子,形成完整的“珍珠项链”。这种训练必须经过较长时间的跟踪指导才能生效,它对A、B两层学生遣词造句、布局谋篇能力的提高是行之有效的。

五、要求学生打草稿并指导学生修改作文。许多学生或者因态度不端正,或者因小学阶段长期形成的习惯,进入初一后作文不打草稿,直接在作文本上“下笔千言,一挥而就”。有些老师默认或同意学生这样做。他们认为打草稿会耽误时间。但我认为,“砍柴不在磨刀功”,学生打草稿不但不会影响应试,而且能培养学生独立修改作文的能力,对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和自学能力大有好处。所以从初一开始,我就指导学生先打腹稿,再打草稿,对学生进行对比实验,将同一层次的学生分成打稿和直接写两类,观察学生作文的时间把握,考查学生的作文质量。对学生的作文草稿,我告诉他们这只是半成品,还不能出厂,“文章三分写,七分改”。跟学生讲述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和托尔斯泰修改《复活》的传说等名人轶事,要学生体会“两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和“语不惊人死不休”所蕴涵的哲理,养成严谨作文的习惯,使学生明确作文修改的重要性。对A、B层学生,我一般采取:(1)教师当面指导修改(2)请C层同学帮助修改。对C层学生,我要求他们:(1)草稿经冷处理后自行修改(2)C层学生之间互改。不同层次学生互助互动式修改,提高了学生修改作文 3 的能力,培养了自觉性,对养成良好的写作态度和提高写作水平很有帮助。当然,冷处理修改存在一个“出厂慢‘的毛病,不是每篇文章都可采用的。

六、归纳一些作文口诀指导学生揣摩运用。“文无定法“,但也并不是说作文就可以随心所欲,就一点捷径没有,将前人的写作经验加以总结,编成口诀,使学生“易学、易记、易用”,能提高作文效率和质量。比如,写状物抒情散文,归纳“以形传神,以神带形,形神兼备,意趣横生“;写景抒情的文章是“景中有情,情随景生,情景交融,如临其境”。对于场面描写,归纳出“先面后点,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场面可现”等等。使学生领悟到某种文体、某个片段描写的一般技巧。再如,借鉴前人作文经验,告诉学生:结构是“虎头、豹尾、肚子”;写法是“人贵直,文贵曲”;立意是“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等等,通过对一些写作方法加以口诀式概括,并运用到学生作文学法指导之中,使学生找到了作文的要领,在写作时少走了不少弯路。

第二篇:高考语文 作文写作指导素材

高考作文写作指导:材料运用翻新

大部分学生在平时的语文学习中积累了丰富的材料,但是不少学生却不知道怎样用好用活这些材料。尤其是在作文中。旧有的材料如何运用呢?

一、撷取精要

使用前对材料进行分析,抓住其主旨,然后根据作文所需,撷取其中的精要部分,起到以一当十的作用。2005年高考满分作文《在情理中找答案》有一段文字:“古往今来,多少英雄挥洒热血于理想的土地!陆游有‘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的执着;谭嗣同有‘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无畏;秋瑾有‘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的洒脱。他们不畏‘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惟愿酾酒临江,吟诵弃之如敝履的诗篇,得以‘直挂云帆济沧海’。”

点评:考生撷取诗词中的关键句,集中表达了对古代英雄献身理想的豪情壮志,丰富了内容,深化了主题。

二、移花接木

对一个个单一的材料进行改造、拼接或更换,将几个人的特点融于一人,或将几件事剪辑组合为一件事,起到集中刻画人物或揭示文章主旨的作用。

2004年山东高考满分作文《只缘身在此山中》点评:开篇引出由孔子主持的“秦帝国为什么会灭亡”的讨论会。作者让贾谊、杜牧、苏洵、魏征、孟子依次上场,站在各自的立场上表明对秦灭亡原因的看法。文中的人物都是高中语文课本中见到的,“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于是山东诸国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以及“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等许多文言句子都是课文中要求背诵的。作者把这些不同时代的人物放在讨论会这个特殊场合,又用一条主线将与人物有关的事件有机地组合在一起,点明“在相信自己的同时,也听取一下别人的意见,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题旨。

三、演绎成文

平时积累的材料,哪怕是一句短短的诗词,一个小小的故事,通过合理想象或虚构,可演绎成一篇文章,收到良好效果。如历届高考作文《〈孔雀东南飞〉新传》、《陷阱》、《阿Q新传》、《朱贵开店》、《永远的苏武》等都是将课本中的素材进行加工演绎成篇的满分作文。

四、变换角度

变换人称: 2005年高考满分作文《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纪念永生的野草》、《念君清泪如铅水》等都是变第三人称为第二人称,读来亲切自然,如临其境。

用心

爱心

专心

第三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学法指导(推荐)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学法指导

龙镇学校小学部:邵捷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学法指导

自课改以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已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研究的主题。作为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还要培养他的学习能力,让他们走向社会以后,在更广阔的天地里积极主动地发展。重视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对整体上提高语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教学中重点要把教师的“教”转移到学生的“学”上,把课堂教学中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动”起来。

一、教会学生自读

小学语文教学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读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三十年的经验使深信学生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可见,狠抓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是千古不变的道理。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在教学中要在“读”字上做文章。我把大量的时间释放出来。让学生去读,读,可分为初读、再读、精读、熟读四个环节。

初读感知,在第一次读文时要求学生把字音和词读准,把句子读通顺。做到不丢字,不添字。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使学生对课文的大概意思有了一定的了解。

再读生疑,学生通过读课文,都读懂了哪些内容,还有哪些不明白的。教师通过“再读”引导,鼓励学生提出疑问。精读感悟,每一篇课文都有重点和难点,教师应通过精读,引导学生弄懂,深入理解,领悟课文的中心思想,做到有所“悟”,有所得。

熟读的积累,学生在经历了“初次感知,再读生疑,精读感悟”三个过程后,教师应引导学生熟读课文,积累课文的四字成语和自己喜欢的词语。为丰富自己的语言材料库做储备。也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感受最深的段落读熟即可,如我在教学《梅花》,初读时,引导学生理解“凌寒,数枝,暗香,”等词的意思;精读时,引导学生观察课文中梅花的图片,了解诗句的大概意思及诗中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经过多次地朗读之后,便及时引导学生看图诵读,达到熟读成诵。

二、教会学生合作学习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提倡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点拨,围绕重难点展开交流和讨论。也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即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建立以学生自学和合作学习为基础的师生交互的教学模式。

如《狐狸找朋友》一课。我在学习课文时提出“读了这一课,你们是喜欢白兔还是狐狸?”有的说喜欢白兔,有的说喜欢狐狸。双方各持己见,议论纷纷。这时,我抓准时机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每个小组成员都有了自己独立的见解。有的说“: 狐狸真聪明,很会动脑筋。”有的说“: 小白兔太笨了,狐狸说的话它都相信,缺少独立思考能力。”不管怎么样,在小组合作中,学生又一次深入地了解了课文,体会了课文的主题思想,都有了一定的收获。

三、教会学生质疑问难

古人云: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才方是长进。学贵质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在语文课堂教堂中,就必须让学生质疑。培养和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要教给学生题问的方法,教师可根据课文的不同,因文而宜,如对课题质疑,对文中人物做法质疑……提供给学生质疑的途径。其次,要保护学生的问,心理学告诉我们,自由能使人的潜能达到最大的发挥。学生在自主阅读课堂里,其智力和非智力的创造都处于最活跃状态,但由于受知识和年龄的限制,他们经常提出一些奇怪的问题。教师应保护学生的质疑积极性,把他们的好奇诱导到科学轨道上来,让他们想问、敢问、善问。

四、教会学生释疑解难

质疑伴随课堂教学的始终,自悟也应贯穿课堂的整个过程,因为成功的体验所产生的内驱力是继续学习的强大动力。课堂教堂中,教师要抓住契机,一步步引导学生学会释疑解难。

如教学《陶罐和铁罐》一课,我先让学生读课题,问“同学们看到课题后,你想提出什么问题吗?”通过发散思维引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再让学生快速课文,画出不明白的地方,同学之间进行交流释疑,整体了解课文内容。问“你读懂了什么?”最后提出解决不了的问题,全班交流讨论。然后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文中陶罐和铁罐的性格特点。懂得任何人和事物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尊重他人,与人和睦相处。

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看作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凡是学生自己能解决的,应放手让学生自行解决。教师要给学生学习的自由才能达到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目的。因此课堂教学中,始终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自主合作中去张扬个性,我们的课堂必将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第四篇:语文教学中怎样进行学法指导

语文教学中怎样进行学法指导

学习方法主要指在学习活动中,为了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而运用的规则、方法和技巧,它是一种在学习活动中思考问题的操作过程,是认识策略在学习中的一种表现形式。

学生的课堂学习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对知识的认识过程、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重要的学习就是关于学习方法的学习。多年来,我们对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做了许多努力,但有时收效不大,究其原因有很多,其中学生因为不知如何学而导致的不愿学、不会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一个学生,如果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那么,他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会因经常获得成功,而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于是,他感到学习的轻松,愉快,有乐趣。久而久之,他很可能成为一名爱学,会学,学得好的学生。反之,如果没有好的习惯和方法,那么,他在学习的过程中,就很难获得成功,难于感受到成功的体验。因此,他感到学习是一个沉重的包袱,是一件没有意思的苦差使。久而久之,就很容易成为差生甚至辍学。我国古代就有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1]的精辟论述,不正是说明了这个道理吗?现实生活中那些会学又乐学的学生不也都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吗?由此可见,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是学生走向成功的有效途径。教给学生学会学习方法更应成为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的主攻方向。但是,单纯的为教学法而教学法是行不通的,这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应把对学习方法的指导渗透到整个课堂教学中。课堂教学,是学法指导的根本途径,也是学法指导经常化、具体化、出效益的最有效途径。因此,学法指导必定走渗透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课堂教学应当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支离破碎、杂乱无章、随意组合的复合结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发展的主体;教师要为学生“怎样学习”导向,教学生学会学习。为此,就必须改革传统的“教”为中心的课堂结构,设计以“导”为核心的课堂教学结构。按此结构,语文课堂教学应从以下几个环节有机渗透学法指导。

一、明确学情,备好学法

通常,教师在上课时大多都把精力花在“教”的方法上,而很少去思考学生的“学”。我们要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首先要改变的就是这种传统的做法,要改变观念,以“学”定“教”。所以,在备课的时候,就应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具体分析学生学力,明确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做到心中有数。然后,有针对性地设计学法训练、学法指导措施、指导步骤等。只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使每一堂课都能产生良好效益,使学生学有所得,从中不断提高学习自觉性和科学性,从根本上获得学习的方法。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学生学习情况各有不同,即便是同一班级的学生,对不同的学习内容、课文篇目的学习情况也是有所不同的。因而,我们在分析学习情况时要客观、具体地加以分析,决不可千篇一律。在确定了学生学习实力之后就可以针对实情设计课堂学法指导方案。设计时要力求使学法与学生的学力相当,不可偏废。同时,也要注意指导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不能空摆架子、走过场。

二、设计预习,指点方法

课前预习,是课堂教学的前奏。课前预习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通常,很多教师都易忽视这个环节的学习指导;大多学生预习时也都只限于“读一读,看一看”的方式,却不懂得采用一些较好的预习方法。这样,预习达不到预先学习的目的,课堂教学效果显然不会理想。针对这种现象,我们应当在课前具体地对学生进行预习方法指导,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为课堂教学奠定良好基础,为课堂学习作好学习预备。

一般地,教师可教给学生如下预习方法:

1、对全文进行整体阅读,利用工具书(字、词典)查阅生字生词,依据上下文揣摩词意,并批注于文中。“不动笔墨不读书”,用“□”标出生字、生词;用“——”画出重点词语;用“~~~”画出优美语句;用“„„”标示重难点和注意点;用“ √”标示自己的补充和理解;用“?”标示疑点;用“‖”表示文章结构的划分;用“|”表示对段内层次的划分;用“△”标示要特别引起注意的地方。

2、重点阅读,结合课文背景介绍、课前提示和文中注释,对重点内容进行反复阅读,了解作者思想。如:他想告诉我们什么?使用的写作方法、运用的表现手法,中心是什么?语言特点怎样?

例如,我在对《寡人之于国也》一文教学时,给学生的预习指导是:

(一)借助资料和参考书了解孟子生平及其思想。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完成:

1、给课文各自然段标上序号。

2、给文中出现的生字注音。

3、勾画、圈点文中关键词句,并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作解释、翻译全文。

4、勾画出疑难之处。

(三)思考:

1、本文中梁惠王和孟子谈论的话题是什么?

2、孟子是用什么论证方法来阐述自己的观点的?

3、孟子在文中阐述了哪些具体的措施?

在具体的指导过程中,教师应针对学生实际,系统地、逐步地把一些好的预习方法传授给学生。如全册预习法、单元预习法、课文篇目预习法等。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在指导方法的这个过程中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不断地总结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真正达到会预习、会学习。

对于预习的具体方法的指导,教师要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按单元、按文体,具体到每一堂课的学习内容,作明确的预习要求、预习设计及方法指导。

这样,只要长期坚持,循序渐进;学生就会养成良好习惯,形成能力,为课堂教学作好最佳预备。

三、灵活引导,展示学法

教是为了不教;教学,是教会学生学习。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整个课堂教学过程的主动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是一个引导者,要重在“导”。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灵活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引导学生去主动地完成学习目标,从中掌握知识,获取学习方法。

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既要使学生明确认知目标,也要使学生明确学法目标。其中,达成教学目标的过程,既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的过程。实质上,只有使学生真正掌握学习的方法,才是最佳的教学效果。这正如达尔文说的:“最有价值的知识,就是关于方法的知识”。[2]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明确地展示学习方法,使学生明确怎样学习,怎样获取知识。

例如,在学习《寡人之于国也》一文时教师可作这样的“学习引导”:

(一)在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细读全文,完成:

1、给课文各自然段标上序号。

2、勾画、圈点文中关键词句,并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作解释或翻译。

3、勾画出疑难之处。

(二)细读完全文后,完成以下题目:

1、解释下列画线的词;

2、指出下列画线的词的用法并解释

(三)快速阅读全文,完成:

1、本文可划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第二部分(2-4):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第三部分(5-7):阐述“使民加多”的措施。

2、理清写作思路,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布置学生同桌同学相互进行对话复述。教师鼓励两名学生进行对话复述)。

(四)精读课文第2、3、4自然段,完成下列题目:

1、“填然鼓之”中的“鼓”字,与“一鼓作气”中的“鼓”字的用法相同吗?属哪种用法?“之”字是代词吗?(答:相同。属名词用作动词。之,没有意义的衬字)。

2、这三段文字中,含有两个成语,是:(弃甲曳兵。五十步笑百步。)

3、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是为了说明什么道理?(教师先用多媒体展示“五十步笑百步”图。解答:五十步笑百步:比喻缺点或错误的性质相同,只有情节或轻或重的区别。孟子用它比喻梁惠王所谓“尽心于国”不比邻国之政好多少,揭开了梁惠王搞小恩小惠笼络民心于邻国统治者本质上没有什么区别。“使民加多”,必须施行“仁政”、“行王道”)。

(五)全班同学一起朗诵课文5、6、7自然段,读完后讨论:

1、在本文中,孟子针对梁惠王“民不加多”的疑问,阐述了“使民加多”的哪些具体措施?(教师用多媒体展示五幅“孟子和梁惠王围绕‘民不加多’的话题对话”图进行解答。)

2、联系现实,谈谈你如何看待孟子的思想主张?(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板书。解答:本文中,孟子托言古制,提倡“五亩之宅”,“百亩之田”的措施和要求,在当时社会是无法实现的。但主张减轻徭役,发展生产,兴办教育,利民保民,还是反映了孟子“保民而王”的积极思想。孟子积极主张“不违农时”,“不夺其时”,“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这种以民为本的思想是难能可贵的,可惜这些仁义治国的主张,根本没有实现的社会基础,最终只能维护剥削阶级的根本利益服务。)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学法,巧妙引导学生按学法去领会课文,掌握知识,最终达到掌握方法、用好方法、善用方法。这样,通过展示学法,使学生明确学习步骤、学习方法,在教师的灵活引导之下去掌握知识,掌握学习方法。

四、示范学法,点拔学法

教学活动是双边活动。教学过程,既是老师“教”的过程,也是学生“学”的过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二者是有机地、和谐地相统一的。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要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学生的“学”要以教师的示范为榜样。因此,教师的教的活动就是一个学习示范的过程,学生的学习要重在学教师的方法示范;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发展。

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时时处处点拔学法,示范学法,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按明确的学法,在教师的循循善诱之中潜移默化,领会、获取求知的钥匙。比如,在学习古文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抓住时机向学生点拔一些古文的背诵方法:“反复读背法”、“耳听背育法”、“图形记背法”、“理解背诵法”等。同时,当教师向学生点拔学习方法之后,教师就要适时地用一定的方法对学生进行示范。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领会方法的运作,从而真正掌握方法、领悟方法、运用方法。

语文教学活动中,存在两个必不可少的“两者”——学生、老师。从教育哲学规律说,学生是具有强大潜力的活生生的人,是具有强大能动性的学习主体,没有他们主动积极的参与,教育便不可能发生。从认识论层面讲,实践出真知,学习的本质是参与时间,并在参与过程中尝试、发现、体验、感悟,获得新知,实现超越和发展。

学生的学习过程应该是一个自我完善、不断成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语文教师要自始至终地给予关爱、帮助和鼓励。语文教师还应该是学生语文学习的示范者,就象体育教练能够做基本的示范动作,体育教练做示范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要领,提高运动质量。

语文教师的示范,与体育教练的示范有着很大的不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示范无非是为了指导学生掌握语言这种工具的同时,自然而然地受到包含有人文因素的熏陶渐染,并且通过教师适时的点拨、引导、示范,调动学生对学习对象的兴趣,促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对学习对象进行研究、探究。

五、引导自悟,总结学法

“教师为创造而教,学生为创造而学”。[3]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能,挖掘潜能,创新创造。因此,在学习方法指导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去大胆地创新,创造自己的学习方法。

关于教学中的师生关系,钱梦龙先生的“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4]也深得广大语文教师的认同。面对新课程,我们固然要用新理念指导教学,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决不能理解为,教师就可以完全不讲了。韩愈《师说》中有句名言:“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5]教师无休无止、支离破碎地讲解固然不好,而且也不一定会有什么效果,但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应该教师讲清楚的,也不敢讲或不愿再讲了,生怕有被认为“灌输”“接受性学习”。在新课程实验区或在全国性的课堂教学比赛中,我们看到,近几年,面对新课程,越来越多的教师处理课堂教学时陷入了种种误区,似乎课堂上越活跃越好,问题越开放越好,教师讲得越少越好,学生表现越自由越好。有的教师反映,教了20多年书,现在越来越不会上课了。我们认为,至少在中学语文课堂上,教师适当的讲解、恰当的点拨还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其他教学形式(包括讨论、辩论、学生的自主活动等)所无法取代的。该讲的地方,老师们不妨大胆地讲,理直气壮地讲。当然,教师的“讲”,重在研读思路的梳理和阅读方法的点拔,代替不了学生的自主阅读和自主写作。包括教师指导下的课外阅读。通过课内外的结合,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良好习惯,为日后的继续自修和自我发展打下基础,终生受益。

引导学生自悟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创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引”和“导”;学生要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去创造性地学习、总结学习方法。具体地,这个过程可以针对某个学习的知识点,也可以针对一篇文章、一种文体、某类知识。其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信心,使学生大胆地创新,积极地创造。比如,在学习《寡人之于国也》一文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并归纳展示 “文言文五步自学法”:

(一)初读了解大意(联系背景,整体感知);

(二)细读疏通文句(借助资料,圈点勾画);

(三)速读表述文章(理清思路,复述课文);

(四)精读探究问题(强化知识,拓展迁移);

(五)诵读品味欣赏(深化主题,借鉴创新)。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成功的学法指导应能引导学生总结自己的学习过程,并着重总结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由已知到未知,由认识到实践,由理解到记忆等方面的转化过程,从而更好地掌握学习方法,为其它渠道实施学法指导打下基础,提供学习方法,明确在不同的情境的学习中,怎样把握自己的学习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学习方法的动态展示,它的结构是由互相联系的几个阶段组成的,包括意向、感知、思维、系统化、巩固运用、评价与反馈等阶段,在引导学生总结自己的学习过程时,要考虑这些阶段,使学生认识和掌握这些阶段,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参与学习过程。

六、运用学法,迁移学法

学以致用,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践和运用。通过学习方法的指导、训练,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之后,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学习练习题让学生去运用学到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运用的过程中掌握学法、领悟学法、创造学法。同时,学习方法的运用决不能生搬硬套,单纯模仿;而要有所创新,有所拓展,有所创造。

例如,在学习《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一文时,教师可作如下学习方法指导:“

(一)跳读全文(每分钟约1500字),完成:

1、葫芦僧指的是谁?什么叫葫芦案?

2、有关薛蟠、英莲的人命案情是怎样的?

(二)速读全文(每分钟约1000字),完成:

3、文中的人命案是由谁断理的?为什么作者却要以‘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为题?

4、本文的线索是什么?从断案的过程看,本文可划分为几部分?

(三)细读全文(每分钟约200字),完成:

5、用横线标出文中出现的人物,并指出本文的主人公是谁?

6、在文中用波浪线标出能揭示主人公性格特征的有关语言和表情神态描写的句子,试分析主人公形象。

(四)精读‘护官符’俗谚口碑,完成:

7、一起案由十分清楚的人命案怎么会断成一起‘葫芦案’?

8、讨论;有人认为,贾雨村是一个值得同情的人物,他的行动是迫不得已的。请就这个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让学生通过学习这种方法,自己归纳、总结学习小说的学习方法。在学生发言自结的基础上,教师可引导学生归纳出“四遍八步”读书法:“一遍跳读捕信息,记住梗概人事物;二遍速读抓要点,复述内容理结构;三遍细读细品味,理解词句圈要点;四遍精读破难点,归纳主题与特色。”以此,让学生学会学习方法,并且把这些在课堂上学到的方法运用、迁移的其他课文的学习中去。

通过学法的实际运用,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探索方法的习惯,要使他们真正学会、会学、乐学、善学;最终达到自己会学习的境地,成为学习的主人。

“语言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6]修订版《大纲》要求我们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我们必须确立这样的大语文教学观,努力把语文课堂向课外、向生活实践“迁移”。要利用阅览室、图书馆、网络等指导学生多读书,多查阅资料,学会收集和处理信息。要采取开读书报告会等多种形式,交流读书心得,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各种不同类型读物所适用的不同读书方法。组织参观访问、办报、演课本剧、开故事会等活动,促使学生勤动笔、多交流。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拓宽语文学习渠道。总之,要千方百计让学生用课内得到的“法”与“能”,到课外去创造“效”与“益”,使已有的知识经验在不断“投入周转”的过程中实现举一反三,增量、增值。只要善于发现类似,只要多下些“多连”、“博贯”的功夫,去进行相似匹配、相似创造,语文能力就会在广泛的迁移、运用中得到长足的发展。

通过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机渗透学习方法指导,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总之,语文的学习要立足于“导”,有利于“创”。马克思早就指出:“科学的教育的任务,是教学生去探索创新。”[7]为了迎接二十一世纪我国科学技术和生产的大发展,迎接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我们必须创新教育,改革语文课堂教学,树立创造意识,培养创造型人才。

第五篇: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落实学法指导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落实学法指导

五完小

罗立

摘要:针对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目标不明确,重点不突出,阅读教学中重人文,轻语言的现状,提出转换教师角色,重视学法指导的观点,并以《撘石》一文为例,谈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落实学法指导。

关键词:教学现状 角色转换 学法指导 出示学法 示范引路

一、语文教学存在的现状

经常在办公室听到这样的抱怨,我讲得喉干舌苦,学生在下面无动于衷,回答问题的总是那么几个,问题出在哪?是我们老师不敬业,还是学生不聪明?都不是,湖南省小学语文教研员吴亚西老师针对小学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组织相关人员,对湖南省具有代表性的30所城镇农村小学五年级的126节阅读课,进行听课和查阅教学设计,发现这些问题:1.阅读教学目标不明确,重点不突出,许多语文老师对阅读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这一点不甚明了,他们往往直接把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语文的人文精神作为教学的重点目标,而把培养能力放在次要位置,导致阅读教学重人文,轻语言。2.过程繁琐,课堂 效率低。课堂中呈现“三多三少老”,师讲得多,老师发问多,非语文活动多,如安排表演,唱歌,绘画等活动,这“三多”挤掉了学生认真读书的时间。“三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少,学生主动发问少,课堂练笔少,“三少”导致学生在课堂较少用心读书。3.读写分家,动笔训练太少。学生在阅读中极少领悟表达方法和总结学习方法。

二、教师角色转化

语文课程的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涵盖两个基本内容,一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二是“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因此作为语文老师应该把培养语文实践能力作为重点,作为核心。古语云“授人鱼,不如授人与渔”,语文教学不仅教给学生一些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学法指导在语文阅读中显得尤为重要。通常,教师在上课时大多都把精力花在“教”的方法上,而很少去思考学生的“学”。我们要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首先要改变的就是这种传统的做法,要改变观念,以“学”定“教”。所以,在备课的时候,就应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明确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做到心中有数。然后,有针对性地设计学法训练、学法指导措施、指导步骤等。只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使每一堂课都能产生良好效益,使学生学有所得,从中不断提高学习自觉性和科学性,从根本上获得学习的方法。

三、学法指导的概念

那老师会问,何为学法指导?学法指导指教育者通过一定的途径对学习者进行学习方法的传授、诱导,使学习者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并灵活应用于学习中,逐步形成较强的自学能力。我校何云辉老师一堂参加益阳市教学比武的课《钓鱼的启示》第一板块的教学就是对学法指导很好地诠释。从课题入手,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1.引导解题

2.初读课文,初步理清文章结构

(1)请大家用一目十行的方法浏览课文,找出课文哪些自然段写钓鱼,哪些自然段写启示?

3.再读课文,具体感知课文内容(1)作者回忆了一件什么事?作者受到了怎样的启示呢?请对照要求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难读的的地方多读两遍把它读通都顺为止。4.概括文章内容

(1)用“事件+启示”的方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小结:运用“事件+启示”的方法来概括启示类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通过一件事情,总结一个道理,这种写法叫作“一事一议”,这是本文在写法上的一个特点,也是这个单元的学习重点。

本环节老师渗透了初读课文的方法,用一目十行的方法浏览课文,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难读的的地方多读两遍把它读通读顺为止。同时指导学生用事件+启示的方法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既减轻了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难度,培养了学生用简洁语言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老师及时总结了事件+启示的方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相信学生在概括类似文章,如本单元的《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和《落花生》的主要内容时,就不会为难了。阅读教学中如何进行学法指导?

四、如何落实学法

我以今天《撘石》为例,谈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进行学法指导。第一步,出示学法。

导入新课后,指导学生学习课文2——4节,品读课文。老师出示ppt,,请大家默看课文2——4节,用—划出景美,人美的句子,在空白处写上自己的体会。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要写体会无从下手,教师接着又出示一张出示ppt.学法指导 小组合作学习

1.)找句子。我找到的句子是().2.)谈感受。我从”……”词语中感受到()。

我仿佛看到了()的画面。

我仿佛听到了()的声音。3.)读句子。我能美美的读这些句子。

因为有学法指导,学生一步步按方法学习,先圈画,找句子,然后写体会。一个人地想法毕竟是有限的,特别是潜能生,学生独立写了一会后,教师组织学生小组交流,边交流,边补充写体会。并为小组汇报做准备。第二步,示范引路。

学生交流充分后,老师指导学生按上面方法汇报。学生汇报时,教师相机出示文段。

文段一: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师:那请同学们看这两句话。(多媒体出示)1.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2.上了点年岁的人,怎样急着赶路,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

师:谁能读一读这两句话?(指名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师:能说一说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吗?哪句话描写老人摆搭石的场面更适合?老师出示两个不同的句段,让学生对比分析,设计意图是让学生体验描写的具体和用词的精妙,这是在训练学生理解语言的基本能力,同时让学生抓住关键的语句,体会老人的人性美、人格美、无私美,这样孩子的感情世界就会得到升华。然后引导学生读出这样的感受,这里充分体现了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完美结合。

我们学校试教时,有学生这样写:从“无论”这个关联词中,我体会到老人把放稳搭石看作头等大事,再急的事也放一边。

还有个学生这样写:我仿佛看到了老人放下包裹,俯下身子,到处寻找合适的石头,然后把石头放进小溪,用脚使劲踩踏撘石的情景。

生:我仿佛听到了老人用脚踩搭石发出的哒哒的声音,老人把搭石踩实后,自言自语说“这下好了,孩子上学不会掉水了!” 第三步,运用学法。

通过前几步,学生已经领悟和归纳了学法,但是只有通过学生的自学实践,才能真正掌握学法,在此基础上,教师让学生在尝试过程中运用学法,进而形成能力。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出示以下文段。放手让学生说出自己的体会。这样指导学生,把文字变成一幅幅画面。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描述,展开想象培养语言,词汇的运用能力。给学生有语言实践的机会,这样学生内化了课文的语言,对学生的语言发展极有意义。

阅读是个性化的过程,学生对文本是怎么理解的,是他们自己体验出来的,而不是靠教师的讲解、告诉和琐碎的追问。传统的语文教学,总是老师提出几个具体的关键性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寻找答案,教师解读替代了学生的解读,学生是教师的附庸,那样的教学忽视了学生的潜能,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学生也不可能真正的走进文本。应该让学生自己读出来,体会出来。美就在文本之中,就在字里行间,走进文本,读出文本,这才是阅读教学的境界。

五、老师善于总结学法

当然,文体不同,一篇文章在整个单元中的位置不同,学法指导也不同,教师要善于把握各类文体特点,在教学中不断总结学法,切实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例如《触摸春天》是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导读部分有个这样的要求:体会课文中含义较深的词句。如何引导学生去体会含义较深的词句呢,我是这样设计的。

1、出示课件,默读课文,找一找,安静创造了哪些奇迹?并将有关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来。并在空白处写上自己的体会。

2、小组交流体会时,老师适时追问,你是用什么方法谈体会的? 例如:“安静在花丛中穿梭。她走得很流畅,没有一点儿磕磕绊绊。” 学生抓住“流畅”“没有一点磕磕绊绊”这两个关键词体会安静是个有感情的女孩,她爱花,爱春天,爱生活,虽然是个盲童,她不悲观,她乐观、活泼、整天在花海中穿梭,所以她走的很流畅。这是抓关键词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来理解句子的。

例如“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真是一个奇迹!睁着眼睛的蝴蝶被这个盲女孩神奇的灵性抓住了。”体会“抓住”和“拢住”两个词语的含义,“拢住”说明盲女孩安静生怕伤害蝴蝶,体现了她对生命的珍爱。“抓住”不是指具体的动作,而是安静神奇的灵性,对春天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深深吸引了蝴蝶。引导学生作动作表情朗读.这是通过表情朗读来理解句子的。例如

1).许久,她张开手指,蝴蝶扑闪着翅膀飞走了,安静仰起头来张望。2).蝴蝶在她的手指间扑腾,安静的脸上充满 了惊讶。“ 扑腾”一词体现了蝴蝶对自由生活地渴望,“扑闪”一词说明蝴蝶获得自由后愉快地动作.引导学生联想,蝴蝶拢在安静手掌中,它可能会说什么?蝴蝶扑闪着翅膀飞走后,会对安静说什么呢?这是通过展开联想的方法来理解句子的。又如“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

利用多媒体课件拓展了大量相关的学习资源,多媒体出示了大家耳熟能详的残疾人创造的奇迹。如海伦凯勒的故事,千手观音中的演员,多媒体的运用使学生从课文走向了生活,从而深刻的领悟到了作者所揭示的深刻道理“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这又是运用了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来理解句子的。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归纳,用ppt展示

刚才我们学习写体会时,运用了哪些方法?(1、抓关键词。

2、联系上下文。

3、展开联想。

4、表情朗读 5.联系生活实际。)

归纳了方法还不行,学生要去运用方法,所以在作业设计一块,我设计了这样的作业。

六.作业设计,运用学法。

课文中还有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你们能写出体会吗? 出示句子

1、这是一次全新的经历,安静的心灵来到了一个她完全没有体验过的地方。

2、我仿佛看见了她多姿多彩的内心世界,一瞬间,我深深地感动 了。

3、此刻安静的心上,一定划过一条美丽的弧线,蝴蝶在她岁的人生

4、划过一道及其优美的曲线,述说着飞翔的概念。

学生习得这些方法,运用这些方法后,后面的几篇课文的教学,就容易多了。

六、注意事项

由于学法指导效果还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学法指导时仅仅教给学生一套套方法还不行,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学法指导要和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同步进行,例如预习习惯,一般地,教师可教给学生如下预习方法:a.对全文进行整体阅读,利用工具书(字、词典)查阅生字生词,b依据上下文揣摩词意,并批注于文中。c.“不动笔墨不读书”,用“□”标出生字、生词;用“——”画出重点词语;用“~~~”画出优美语句;用“……”标示重难点和注意点;d.用“?”标示疑点;用“‖”表示文章结构的划分;用“|”表示对段内层次的划分;e.用“△”标示要特别引起注意的地方。这是学法指导取得成效的必要条件。

2.要重视学习品格的培养,即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创造精神,这是学法指导取得成效的保证。3.融合课内外,“语言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我们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我们必须确立这样的大语文教学观,努力把语文课堂向课外、向生活实践“迁移”。要利用阅览室、图书馆、网络等指导学生多读书,多查阅资料,学会收集和处理信息。要采取开读书报告会等多种形式,交流读书心得,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各种不同类型读物所适用的不同读书方法。组织参观访问、办报、演课本剧、开故事会等活动,促使学生勤动笔、多交流。利用电视、网络等媒体,拓宽语文学习渠道。总之,要千方百计让学生用课内得到的“法”与“能”,到课外去创造“效”与“益”,使已有的知识经验在不断“投入周转”的过程中实现举一反三,语文能力就会在广泛的迁移、运用中得到长足的发展。

通过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在 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机渗透学习方法指导,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下载高考语文 谈“异步推进”教学中的作文学法指导素材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考语文 谈“异步推进”教学中的作文学法指导素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考语文 作文写作指导 议论文写作素材

    高三作文写作指导:议论文写作议论文有三要素:论点——解决“证明什么”的问题。论据——解决“用什么证明”的问题。论证——解决“怎样证明”的问题。其中,论据即为议论文的“......

    中学作文异步推进教学法初探_语文论文

    作文教学素称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历来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不论在高考、中考语文试卷中,作文的赋分都超过总分的三分之一。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语文教师真正花在作文教学上......

    一年级识字教学学法指导例谈

    一年级识字教学学法指导例谈 山东省邹城市第二实验小学 李福英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掌握着学习的主动权,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很大程度上表现在对学习方法的选择和运用上。加强学......

    谈生物教学中对学生学法指导的体会

    谈生物教学中对学生学法指导的体会 摘要:教学是教育的规范下的,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一种教育活动。教学由教与学两个方面组成,其中,学既包括学生在教师的直接教授下的学......

    体育教学中的学法指导

    体育教学中的学法指导 体育:杨黎明 如何通过体育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促进学生智力与能力的全面协调发展,使之成为一个全面的具有创新开拓能力的人才,这是体育课堂改......

    2013高考语文作文-素材

    一、高分作文中引用较多的现代诗文 01.让我怎样感谢你/当我走向你的时候/我原想收获一缕春风/你却给了我整个春天(《感谢》汪国真) 02.愿所有的幸福都追随着你/仰首是春,俯首是......

    高考语文作文素材

    高考语文作文素材 名人故事:梅西的故事 5岁时梅西开始为当地的格兰多里俱乐部踢球,教练就是他的父亲。7岁的时候这个小家伙就在纽维尔老男孩队倍受称赞。但梅西在11岁时被诊断......

    2012精品高考语文作文素材

    高考语文作文热点事件素材与应用汇总 素材一:“40岁4000万” “当你40岁时,没有4000万身家不要来见我,也别说是我的学生„„”这是北京师范大学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董藩教授于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