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管理学原理》开展双语教学实践的体会
高俊山等:《管理学原理》开展双语教学的体会
《管理学原理》开展双语教学的体会
高俊山,戴淑芬,贾振全,裴利芳,刘明珠
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我国加入WTO,提高学生外语的实际运用能力已经成为当前我国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和学生与家长们追求的热点。2001年8月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本科教育中要积极推动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教学。在本科生专业课中采取双语教学,使学生在接触、掌握其学科领域世界最先进的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大大提高应用外语以及双语思维的能力,为我国培养国际人才以及21世纪所需的复合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双语教学的开展是加快改革开放的必然产物,是现代教育理念和素质教育在教学实践中的体现。北京科技大学管理学院经过充分论证和认真准备,从2001年起,对面向全院的本科生学科基础课《管理学原理》实施双语教学,已经完成四轮教学实践。几年来的实践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个学期的专业外语,第四学年则不再安排专门的外语课程。以双语教学取代专业英语的基本思想是从第五学期起每学期至少有一门双语课程,保证本科四年学习期间外语不间断。
《管理学原理》是管理类各专业的共同的必修学科基础课,设在第五学期,是学生入学后接触的第一批非公共基础课之一。这门课程开展双语教学有着多方面考虑:首先选取一门全院学生必修的课程作为第一门双语教学课程,便于管理,特别是教学中运用外语比例的控制和掌握,为后续的双语课程奠定基础;同时,由于需要多名教师参与教学,有利于展开教学研究,探索双语教学的规律;此外,课程本身内容的特点也是选择它开展双语教学的重要原因。作为导论性学科基础课,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初步理解管理现象和管理行为,熟悉基本的管理学概念、术语和原则,了解管理实践的发展动向。因此,与其他课程相比,这门课程的理论性和专业性不是那么强,描述性的内容较多,而且可以通过案例教学帮助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有助于学生从基础外语学习阶段过渡到运用外语学习专业知识阶段。
一、双语教学改革背景
1998年北京科技大学对本科生培养计划进行全面修订,提出为了进一步加强学生外语使用能力培养的总体思路,要求有条件的专业尝试打破基础英语——专业英语的传统模式,采取对部分专业课程进行双语教学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管理学院对所设的管理信息系统、工商管理、会计学和国际经济与贸易4个本科专业统一采纳了这一新的试点模式。
按照北京科技大学本科生培养方案的总体结构,学生前两年主要学习公共基础课,包括基础外语,从第五学期起开始学习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外语能力的培养方面,过去的做法是在第五和第六学期继续学习两
二、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
除了课程本身专业知识的教学要求外,提高学生外语能力也是重要教学目标。在这方面,我们强调的是语言的运用能力而不是语言知识本身。
虽然我国的大学生有的从学前就开始学习外语,可是他们绝大多数人运用外语的能力都相当有限。根据我们在教学中的观察,主要问题并不在于他们对语言知识的掌握,而是习惯与态度问题,比如对原文教材,很
高俊山等:《管理学原理》开展双语教学的体会
多人的习惯仍是当作语言材料,关注单词、语法和句子,满足于能做汉语翻译,以能不能翻译(简单的对译)作为懂不懂得的标准,而不是把握章节的内容和内在逻辑联系。因此,语言方面的训练主要是在习惯和态度的转变上,我们向学生强调阅读外文资料时首要目标是获取知识而不是提高或检验外语能力,其次是通过积累扩大专业词汇和了解专业文献的风格和表达方式,提高独立阅读专业书籍与文献的能力以及在专业领域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
为了确保“双语”真正发挥作用,我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其他院校老师的经验,提出了本课程的“双语”教学基本要求:使用原版外文教材和全外文课件、案例资料以及作业和考试,即教学过程中的书面交流100%使用外语;教师在课堂讲授过程中使用外语60%以上,鼓励学生用外语回答问题和参加讨论。我们思念来在教学实践中完全达到这些要求,部分课堂尝试了全外语教学,教师和学生的交流全部使用外语。课堂教学过程运用外语的比例受到教师能力和学生水平两方面的限制,但是我们将所有阅读材料和书面作业必须使用外语作为必须执行的基本要求。
依托外语原版教科书是双语教学取得收效的必要条件。通过使用完整的原版教材,教师和学生可以接触到原汁原味的外语,这是在课程中指定其他外文文献或外文教材(部分章节)作为补充阅读或教学参考所无法替代的。近年来,国内出版界陆续引进了一批不同层次和特点的管理学教材,为开展双语教学创造了条件。我们选用了Stephen P.Robbins和 David A.Decenzo合著的《管理学基础(Fundamentals of Management)》一书作为基本教材。该书作者是国际知名学者,编写的管理学和组织行为学教材在世界范围被广泛选用。作为一本管理学入门性教材,这本书涵盖了管理的基本原理,介绍了最新的观念和实践理论,同其他的管理学教材相比,篇幅适当,叙述简洁清晰,重点突出,除基本内容外还包括了案例、小结以及多种类型辅助学习资料,教师可以根据需要选用,对学生则提供了比较丰富的阅读材料。
在开展《管理学原理》双语教学过程中,我们采取了在全体学生中全面推行的策略(小语种考生除外),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希望造成一种氛围,推动学生对双语教学的认同。考虑到学生的外语水平参差不齐,为了帮助外语水平偏低的同学更好地掌握有关的基本概念和重要理论,我们编辑了《管理学原理学习手册》供学生参考,其中包括管理学术语中英文对照表、教材各章小结的中文译文和一些检查对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掌握情况的多项选择题及答案。
三、主要实践成果
虽然国家有关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积极倡导和推动开展双语教学,但是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在实践过程中并非没有阻力,比如由于学习负担明显增加,部分学生有抵触情绪,有人认为双语教学会影响专业知识的学习等。我们认识到这在双语教学试点的初期阶段是不可避免的,双语教学的效果需要一定时间后才能显现,因此需要有坚持的耐力和决心,持之以恒,形成氛围。经过四年来的实践,教师的教学经验逐渐丰富,教学活动更加自如,学生越来越接受这种教学形式并产生了学习兴趣。《管理学原理》开展双语教学取得的成效主要表现在:
(一)改革专业外语教学,提高学生外语运用能力
为了增强学生外语运用能力的培养,我校开展了在培养计划中以双语课程取代传统的专业英语教学的试点。《管理学原理》采用双语教学则是这一改革的结果和其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几年来的实践表明,这种做法是成功的。《管理学原理》双语教学实践为各专业后续双语课程和其他专业的专业外语教学改革积累了经验。
(二)探索双语教学规律,提出双语教学基本要求
作为我校最早大面积开展双语教学的课程之一,《管理学原理》对于教学中如何真正实现“双语”教学的双重目的进行了尝试和摸索,提出并坚持实践了教学过程中书面交
高俊山等:《管理学原理》开展双语教学的体会
流100%使用外语;教师在课堂讲授过程使用外语60%以上,鼓励学生用外语回答问题和参加讨论的基本要求。
(三)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教学实践成果显著
《管理学原理》双语教学从一开始就坚持基本标准不降低,注意引导学生从学习英语到运用英语的观念和习惯的转变,同时不断改进和提高教学水平,并采取一定的措施保证专业知识的学习。已完成教学的四届学生考试及格率均在95%以上,优秀率20%左右,每年期中教学检查也得到大部分同学的好评。从已考入我校研究生的99级和00级毕业生中了解到,他们普遍对这门课程留下深刻印象。
(四)充分发挥教学小组作用,带动青年教师成长
我们在双语教学改革中充分发挥了教学小组的团队精神和集体力量,比如,在课程教学小组协调下,不同课堂的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教学进度以及使用的教学课件完全一致,又如,教学小组的老师之间互相配合,在制作教学课件、收集和交换教学参考资料等项工作分工合作互相支持,交流教学经验上互通有无。教学小组经常的交流活动,带动了小组中青年教师的成长,促进了学科梯队的建设。
程中引导学生运用外语能力学习专业知识而不是利用专业知识验证外语能力,将专业课上成外语辅修课,从而违背了双语教学的初衷。
双语教学不仅对教师要求高,对学生的要求也相当高。实践表明,即使外语基础较好的学生,对于双语教学也并非都可以轻松接受。多数学生在阅读教材时往往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很不到位,特别是整个章节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和其中的重点与关键所在,不能通过外语思考,而是习惯于字对字,最多是句对句的翻译,在口头或书面回答问题时,则限于背诵或抄写教材的原话。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个别学生外语基础确实较差外,最根本的还是习惯问题,而这种改变还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任务,必须经过长时间的不断努力才能够达到。如何引导学生尽快实现这种转变,是否需要和如何进行专门的训练或辅导,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与正常教学相比,学习相同数量专业知识,双语教学要求学生的投入大大增加,特别是课前与课后的阅读量,而外语的提高又不是那么直接可见,这也无形中引起了一些学生的抵触,个别老师也产生过动摇。我们认为单独一门课程双语教学效果并不一定显著,但是精心设计和安排的一系列课程在提高学生外语能力上一定能起到其他途径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也不会影响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因此,我们需要将双语教学作为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来做,充分调动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建设一定数量后续双语课程,形成系列,同时探索各种有效的辅助方法。
几年来的实践,令我们深刻地体会到双语教学的意义,也使我们认识到双语教学改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虽然说《管理学原理》的双语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值得改进的空间和余地还很大,我们会继续努力探索,使其不断完善,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挑战,“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优秀专门人才继续努力。
四、体会、问题与展望
在开展双语教学过程中,我们感到师资是最大的瓶颈问题。双语教学不仅要求教师对专业知识要有比较深入的掌握,还要具备用外语表述专业知识、解析专业词汇的能力,以及较强的临场口语表达能力,这对许多教师无疑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此外,国外教材的体系结构和展开逻辑与论述方式与汉语习惯不同,原版教材与国内教材体例的差异对教师也是一个挑战。教师素质是开展双语教学的先决条件,教师必须有相当扎实的外语表达能力和丰富的学科知识,才能在教学过
高俊山等:《管理学原理》开展双语教学的体会
(作者单位:北京科技大学 管理学院)
第二篇:《管理学原理》开展双语教学实践的体会
高俊山等:《管理学原理》开展双语教学的体会
《管理学原理》开展双语教学的体会
高俊山,戴淑芬,贾振全,裴利芳,刘明珠
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我国加入WTO,提高学生外语的实际运用能力已经成为当前我国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和学生与家长们追求的热点。2001年8月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本科教育中要积极推动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教学。在本科生专业课中采取双语教学,使学生在接触、掌握其学科领域世界最先进的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大大提高应用外语以及双语思维的能力,为我国培养国际人才以及21世纪所需的复合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双语教学的开展是加快改革开放的必然产物,是现代教育理念和素质教育在教学实践中的体现。北京科技大学管理学院经过充分论证和认真准备,从2001年起,对面向全院的本科生学科基础课《管理学原理》实施双语教学,已经完成四轮教学实践。几年来的实践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个学期的专业外语,第四学年则不再安排专门的外语课程。以双语教学取代专业英语的基本思想是从第五学期起每学期至少有一门双语课程,保证本科四年学习期间外语不间断。
《管理学原理》是管理类各专业的共同的必修学科基础课,设在第五学期,是学生入学后接触的第一批非公共基础课之一。这门课程开展双语教学有着多方面考虑:首先选取一门全院学生必修的课程作为第一门双语教学课程,便于管理,特别是教学中运用外语比例的控制和掌握,为后续的双语课程奠定基础;同时,由于需要多名教师参与教学,有利于展开教学研究,探索双语教学的规律;此外,课程本身内容的特点也是选择它开展双语教学的重要原因。作为导论性学科基础课,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初步理解管理现象和管理行为,熟悉基本的管理学概念、术语和原则,了解管理实践的发展动向。因此,与其他课程相比,这门课程的理论性和专业性不是那么强,描述性的内容较多,而且可以通过案例教学帮助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有助于学生从基础外语学习阶段过渡到运用外语学习专业知识阶段。
一、双语教学改革背景
1998年北京科技大学对本科生培养计划进行全面修订,提出为了进一步加强学生外语使用能力培养的总体思路,要求有条件的专业尝试打破基础英语——专业英语的传统模式,采取对部分专业课程进行双语教学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管理学院对所设的管理信息系统、工商管理、会计学和国际经济与贸易4个本科专业统一采纳了这一新的试点模式。
按照北京科技大学本科生培养方案的总体结构,学生前两年主要学习公共基础课,包括基础外语,从第五学期起开始学习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外语能力的培养方面,过去的做法是在第五和第六学期继续学习两
二、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
除了课程本身专业知识的教学要求外,提高学生外语能力也是重要教学目标。在这方面,我们强调的是语言的运用能力而不是语言知识本身。
虽然我国的大学生有的从学前就开始学习外语,可是他们绝大多数人运用外语的能力都相当有限。根据我们在教学中的观察,主要问题并不在于他们对语言知识的掌握,而是习惯与态度问题,比如对原文教材,很
多人的习惯仍是当作语言材料,关注单词、语法和句子,满足于能做汉语翻译,以能不能翻译(简单的对译)作为懂不懂得的标准,而不是把握章节的内容和内在逻辑联系。因此,语言方面的训练主要是在习惯和态度的转变上,我们向学生强调阅读外文资料时首要目标是获取知识而不是提高或检验外语能力,其次是通过积累扩大专业词汇和了解专业文献的风格和表达方式,提高独立阅读专业书籍与文献的能力以及在专业领域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
为了确保“双语”真正发挥作用,我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其他院校老师的经验,提出了本课程的“双语”教学基本要求:使用原版外文教材和全外文课件、案例资料以及作业和考试,即教学过程中的书面交流100%使用外语;教师在课堂讲授过程中使用外语60%以上,鼓励学生用外语回答问题和参加讨论。我们思念来在教学实践中完全达到这些要求,部分课堂尝试了全外语教学,教师和学生的交流全部使用外语。课堂教学过程运用外语的比例受到教师能力和学生水平两方面的限制,但是我们将所有阅读材料和书面作业必须使用外语作为必须执行的基本要求。
依托外语原版教科书是双语教学取得收效的必要条件。通过使用完整的原版教材,教师和学生可以接触到原汁原味的外语,这是在课程中指定其他外文文献或外文教材(部分章节)作为补充阅读或教学参考所无法替代的。近年来,国内出版界陆续引进了一批不同层次和特点的管理学教材,为开展双语教学创造了条件。我们选用了Stephen P.Robbins和 David A.Decenzo合著的《管理学基础(Fundamentals of Management)》一书作为基本教材。该书作者是国际知名学者,编写的管理学和组织行为学教材在世界范围被广泛选用。作为一本管理学入门性教材,这本书涵盖了管理的基本原理,介绍了最新的观念和实践理论,同其他的管理学教材相比,篇幅适当,叙述简洁清晰,重点突出,除基本内容外还包括了案例、小结以及多种类型辅助学习资料,教师可以根据需要选用,对学生则提供了比较丰富的阅读材料。
在开展《管理学原理》双语教学过程中,我们采取了在全体学生中全面推行的策略(小语种考生除外),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希望造成一种氛围,推动学生对双语教学的认同。考虑到学生的外语水平参差不齐,为了帮助外语水平偏低的同学更好地掌握有关的基本概念和重要理论,我们编辑了《管理学原理学习手册》供学生参考,其中包括管理学术语中英文对照表、教材各章小结的中文译文和一些检查对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掌握情况的多项选择题及答案。
三、主要实践成果
虽然国家有关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积极倡导和推动开展双语教学,但是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在实践过程中并非没有阻力,比如由于学习负担明显增加,部分学生有抵触情绪,有人认为双语教学会影响专业知识的学习等。我们认识到这在双语教学试点的初期阶段是不可避免的,双语教学的效果需要一定时间后才能显现,因此需要有坚持的耐力和决心,持之以恒,形成氛围。经过四年来的实践,教师的教学经验逐渐丰富,教学活动更加自如,学生越来越接受这种教学形式并产生了学习兴趣。《管理学原理》开展双语教学取得的成效主要表现在:
(一)改革专业外语教学,提高学生外语运用能力
为了增强学生外语运用能力的培养,我校开展了在培养计划中以双语课程取代传统的专业英语教学的试点。《管理学原理》采用双语教学则是这一改革的结果和其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几年来的实践表明,这种做法是成功的。《管理学原理》双语教学实践为各专业后续双语课程和其他专业的专业外语教学改革积累了经验。
(二)探索双语教学规律,提出双语教学基本要求
作为我校最早大面积开展双语教学的课程之一,《管理学原理》对于教学中如何真正实现“双语”教学的双重目的进行了尝试和摸索,提出并坚持实践了教学过程中书面交
流100%使用外语;教师在课堂讲授过程使用外语60%以上,鼓励学生用外语回答问题和参加讨论的基本要求。
(三)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教学实践成果显著
《管理学原理》双语教学从一开始就坚持基本标准不降低,注意引导学生从学习英语到运用英语的观念和习惯的转变,同时不断改进和提高教学水平,并采取一定的措施保证专业知识的学习。已完成教学的四届学生考试及格率均在95%以上,优秀率20%左右,每年期中教学检查也得到大部分同学的好评。从已考入我校研究生的99级和00级毕业生中了解到,他们普遍对这门课程留下深刻印象。
(四)充分发挥教学小组作用,带动青年教师成长
我们在双语教学改革中充分发挥了教学小组的团队精神和集体力量,比如,在课程教学小组协调下,不同课堂的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教学进度以及使用的教学课件完全一致,又如,教学小组的老师之间互相配合,在制作教学课件、收集和交换教学参考资料等项工作分工合作互相支持,交流教学经验上互通有无。教学小组经常的交流活动,带动了小组中青年教师的成长,促进了学科梯队的建设。
程中引导学生运用外语能力学习专业知识而不是利用专业知识验证外语能力,将专业课上成外语辅修课,从而违背了双语教学的初衷。
双语教学不仅对教师要求高,对学生的要求也相当高。实践表明,即使外语基础较好的学生,对于双语教学也并非都可以轻松接受。多数学生在阅读教材时往往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很不到位,特别是整个章节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和其中的重点与关键所在,不能通过外语思考,而是习惯于字对字,最多是句对句的翻译,在口头或书面回答问题时,则限于背诵或抄写教材的原话。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个别学生外语基础确实较差外,最根本的还是习惯问题,而这种改变还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任务,必须经过长时间的不断努力才能够达到。如何引导学生尽快实现这种转变,是否需要和如何进行专门的训练或辅导,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与正常教学相比,学习相同数量专业知识,双语教学要求学生的投入大大增加,特别是课前与课后的阅读量,而外语的提高又不是那么直接可见,这也无形中引起了一些学生的抵触,个别老师也产生过动摇。我们认为单独一门课程双语教学效果并不一定显著,但是精心设计和安排的一系列课程在提高学生外语能力上一定能起到其他途径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也不会影响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因此,我们需要将双语教学作为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来做,充分调动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建设一定数量后续双语课程,形成系列,同时探索各种有效的辅助方法。
几年来的实践,令我们深刻地体会到双语教学的意义,也使我们认识到双语教学改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虽然说《管理学原理》的双语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值得改进的空间和余地还很大,我们会继续努力探索,使其不断完善,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挑战,“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优秀专门人才继续努力。
四、体会、问题与展望
在开展双语教学过程中,我们感到师资是最大的瓶颈问题。双语教学不仅要求教师对专业知识要有比较深入的掌握,还要具备用外语表述专业知识、解析专业词汇的能力,以及较强的临场口语表达能力,这对许多教师无疑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此外,国外教材的体系结构和展开逻辑与论述方式与汉语习惯不同,原版教材与国内教材体例的差异对教师也是一个挑战。教师素质是开展双语教学的先决条件,教师必须有相当扎实的外语表达能力和丰富的学科知识,才能在教学过
(作者单位:北京科技大学 管理学院)
第三篇:管理学原理实践教学
《管理学原理》实践教学新尝试
%A%9%9%9%A
摘 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课程教学改革和创新不断涌现,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个性化实践教学模式的提出适应教育改革潮流和趋势。本研究在分析了学习的主体和客体的基础上,寻求主体与客体的有机匹配,实现个性化实践教学新模式,使学生扬长避短,学有所长。%A
关键词:管理学 实践教学 教学新模式%A
%A
我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依托我校50多年临床医学专业办学经验基础上开办的。其培养目标是卫生事业管理的专门人才。《管理学原理》与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等学科的关系非常紧密,管理学的内容宽泛,需要将各个学科知识进行有效综合并做到融会贯通,将理论的科学原则与实践的方法紧密结合起来。其最突出的特点是实践性、操作性、艺术性。[1]《管理学原理》在实践教学方面也必须突出培养学生的卫生事业管理素养与技能。本文就其路径选择提出一些粗浅看法。%A
1.分清学习主体,为针对性实践教学夯实基础%A
管理学属于综合学科,既有自然科学知识也有社会科学知识。而我校招生时是文理兼收。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清楚学习主体的相关特点,才能做到实践教学的针对性。%A
一般来说,理科学生具有分析的科学思维和实证意识,讲究细致和严谨。文科学生具有综合的科学思维和逻辑意识,讲究全面和严密。理科要求抽象的概念数据提取,找到逻辑关系,然后寻求结论;文科要求充分理解实事的来龙去脉,在理解事件和项目的基础上,做出评价和决定。在思维风格上理科学生偏好在给定了结构、程序、规则的情境下做事;文科学生喜欢对规则和过程、现存的事物和思想进行分析和评价。理科生更专注一个目标,不易受环境干扰。而文科生倾向于对几个具有竞争性的目标进行考量。%A
社会文化为男女性提出不同的角色要求,也规定其风格。男生优先考虑的目标、能接受复杂事物,从多个角度看问题,喜欢处理相当大和抽象的问题;女生倾向于外向型,喜欢根据规则行事,喜欢处理已经构建好的问题,不太愿意自己去创造框架。%A
从学生的认知程度上看,我们至少可以将学生分成一般学生和优秀学生两类。在实践性教学中也应有不同的教学方法。%A
上述特点表明,我们可以从这种认知方式的角度来研究管理学实践教学,这也为我们提高人们的思维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实效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A
2.探寻学习客体,为模块式实践教学提供方法%A
管理学课程是对管理学科理论知识的高度凝练,作为实践性、应用性强的交叉学科,管理理论体系十分庞杂,可讲授的内容很多,但由于本科生生活阅历和文化底蕴不足,难以理解和掌握。为了提高教学效果,需要一个清晰的逻辑框架。为此,我们深入研究了管理学基本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将管理学实践教学体系划分为三大系统模块和九个功能模块,力求给学生以清晰的框架。如图所示。%A
3.主体与客体有机匹配,实现个性化实践教学新模式%A
为实现学习主体和学习客体的有机结合,我们从源头——教学大纲进行调整,科学确定实践教学目标、实践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课时;将实践教学内容分为必修部分和选修部分,其中必修部分设计六个实践教学项目,共计12个学时,教学内容贯穿于管理学四大基本职能,注重管理的基础能力培养;选修部分共设计二十四个实践教学项目,共计48学时,侧重于学生专项能力的提升,教学过程中,要求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特征和实际情况,从中选修六个以上的实践教学项目。%A
3.1必修部分实践教学的基本内容和基本形式:%A
团队练习。针对本科生的特点,我们设计了一些团队练习和游戏,结合教学大纲在教学中穿插使用,教师在“做”上教,学生在“做”中学,师生在“做”上共同提高。%A
情景案例。我们采用医院管理的案例教学,使学生真正认识到了管理学的实际应用,从而转变了“管理太虚”的观点。%A
实验模拟。通过模拟实验、迷你诊所等手段进行实践教学,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A
分散见习。假期组织学生分散到各单位见习,使其亲身体验现实中的管理问题,感觉收获很大。%A
实地调研。组织学生到弋江区医院、广济医院等教学实验基地问卷调查,取得第一手资料。%A
选修部分实践教学的基本内容和基本形式:%A
小组练习。开办医院管理挑战赛讲座,使不同专业方向的学生组成小组,共同解决问题,既可优势互补,又利于培养团队精神。%A
资源利用。学习使用各类实践性教学资源,如信管实验室、综合实验室,使学生身在学校就可以学到仿真的管理知识。%A
专家讲座。请校内、外专家作专题讲座,开阔眼界,增长知识。%A
组织培训。组织学生进行比赛培训,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经过培训,学生总体比赛成绩大大提高。%A
参与比赛。让优秀学生参与各种比赛,例如医院管理挑战赛、挑战杯大赛、创业大赛。通过参与各种比赛,学生学习管理的积极性大大提高。%A
参与科研。让优秀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参与科研课题的研究,为将来深入研究打好基础。%A
4.利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实践教学效果%A
搭建起由“沙盘演练、情境体验、软件模拟、参加竞赛、案例分析”等构成的实践平台,从而使课上与课下、校内与校外、现实与虚拟、理论与实践密切配合,相互促进。%A
4.1多媒体技术的运用%A
多媒体教学以管理素养为培养核心,再现真实管理情节,能够综合利用视、听觉,使学生感受到语言和音像的不断冲击,有意注意、无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交替进行,寓教育教学于一定的形象思维和创设的情景当中,使学生身临其境,高度参与,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把在学习新知识时的创新欲望和潜能转化为现实的创新力,实现学与教的互动。同时也能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使学生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得到弥补,思想性更加清晰明朗,学生无形之中受到熏陶,加深感染力。%A
4.2案例教学法%A
案例教学中案例具有全面性、完整性、系统性,以及知识的综合性,较宜于在理论教学后进行综合实践和实训的过程中进行。案例教学有利于学生通过案例将所学管理理论、管理知识和管理技能串连起来,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产生和综合分析能力的提高。在案例选择上,要突出时效性、真实性、趣味性、启发性。案例教学中,要注意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的衔接,课前认真准备,课堂积极引导,课后全面总结。[2]%A
4.3故事教学法%A
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适时地运用合适的故事以期与学生共享实践教学的乐趣,才能有效地达成教学的效能。故事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故事教学来完成教学和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A
故事教学法可以选文科女生来讲。由学生讲述自己所知和经历的故事,通过讲故事激活课堂,并由故事本身渗透出的教育价值,以及在讲故事过程中所渗透出的内在世界,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A
4.4游戏教学法%A
“游戏教学法”是“游戏”和“教学”二者巧妙的结合体。应用游戏教学法要对“教”和“乐”进行严格的界定:教,必须是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尤其是其中的重点、难点内容,或者是一些必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乐,是指趣味性。通过游戏教学法,将教和乐有机地融为一体,寓教于乐,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边玩边学、边学边玩,通过游戏领悟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A
4.5情景模拟法%A
情景模拟教学是教师通过精心设置特定的情景,让学生分角色模拟实战演练,以达到特定的教学目的的一种教学方式。课堂模拟演练教学法能使学生对管理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课堂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公共关系能力,能增强学生对于未来岗位的适应性,增强对医院管理的直观认识。这种创新的管理学教学模式,弥补了教材内容滞后以及案例教学静止状态的缺陷,使管理学教学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实用型管理人才,满足时代变化的需要。%A
总之,本课程的实践教学通过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针对学生性别和文化背景的差异,在保证学生通过实践学习掌握管理学基本理论和技能的基础上,实行个性化的能力提升,使学生扬长避短,学有所长
第四篇:管理学原理实践考核作业范文
管理学原理
1根据本章学习的内容,结合实际例子,说明如何在管理活动中运用学习研究管理学的一般方法?
答;管理学的研究方法有三种:归纳法、试验法、演绎法。第一种是从个别到一般,第三种是从一般到个别。遵照这三种方法学习运用。管理理论来源于管理实践,并指导实践,同时管理实践中不断修正、丰富和完善管理学。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具体说可以是案例的调查和分析、边学习边实践,以及带着问题学习等多种方式、通过这种方法,有助于提高学习者运用管理的基本理论的方法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 力,这样做往往能够提高学习研究管理学的效果。
2根据本章学习的内容,结合实际例子,谈谈科学管理理论对目前我国企业管理的启发。
答;我觉得泰罗提出科学管理理论最开始的目的是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以谋求企业更大的利润。泰勒的科学管理的启示有:
1、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
2、对工作定额,以挖掘工人的劳动生产率。
3、能力与工作相匹配,让每个员工能尽其所长,同时还要对他们进行培训。
4、标准化,对员工的操作方法和工作环境标准化便于管理。
5、差别计件工资制,激励员工工作。
6、计划和执行相分离。计划部门专门研究和制定公司的计划,执行部门专门执行。
3根据本章学习的内容,结合实际例子,说明企业如何提高自身的商业道德。
答;1;要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企业整体的道德责任
道德责任必然要受到两种因素的支配。首先,它的 行为必然要遵循市场体制的伦理原则。其次,它 应当追求的目的也规定了它应遵循的伦理准则或 企业道德责任。企业的根本目的,一是为社会提 供最大的产出。
2;提高管理者得素养,规范员工的行为。满足所有利益相关者的需 要,公平地对待所有的利益相关者。从经济效率 方面说,由企业的第一个目的可以直接得出企业 的首要道德责任,即应当高效率地为社会提供所 需要的产品和服务。4根据本章学习的内容,举例说明计划工作原理的应用。答;计划工作是一个指导性、科学性、预见性很强的管理活动,也是一项复杂困难的任务,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发挥计划工作的职能,遵循其原理。例如:某食用油公司,计划从市场购进N吨大豆以满足生产所需。大豆的品种、质量、产地、单价、交货期、运输、包装、保管等都是妨碍计划生产经营目标得以实现的因素。要全面了解和找到所需目标期限制性和决定性作用的因素。为抢占健康绿色食品市场,公司决定必须限定购进非转基因品种的东北产大豆。同时必须在可能最短的时间里进行开榨生产投入市场,投入产出就应因该有一个合理的计划期限。如果,我们许诺的开榨生产投入市场的时间越长,则我们实现目标占据健康绿色食品市场的可能性就越小。使用投资回收率这个指标能作为我们控制项目经营活动的计划工作期限,从而确保计划工作质量。除此之外,必须使我们的计划工作具有灵活性。若国内东北大豆当年因自然灾害的影响而减产,那么,我么要灵活变通,余缺的大豆数量可以购进河南大豆产地的大豆作为替代品。为保证生产经营如期进行,还需要管理者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对这项计划作出必要的检查和修订,促使计划得以实施。如果原计划规定大豆由火车运输,而目前没有车皮计划。这时市场已在快变,竞争压力大,抢占市场迫在眉睫。那么要有预见性必要修改运输方式,采用汽车运输。这样就使得计划在执行过程中具有应变能力,公司的产品就能够快速前站健康绿色食品市场份额,获得好的效益。5 根据本章学习的内容,结合实例分析组织战略分析和设计的过程。
组织分析是以系统的方法,针对事业现有状况,依据组织原理原则,对组织加以探讨研究,确定改进的方案。企业战略规划是指依据企业外部环境和自身条件的状况及其变化来制定和实施战略,并根据对实施过程与结果的评价和反馈来调整,制定新战略的过程。组织分析是组织战略规划的基础,对企业战略规划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组织战略规划又促进组织分析企业的不足、确定改进方案。二者是不可或缺、相辅相成的。
6根据本章学习的内容,结合实例分析组织决策的过程。
1、判断问题——认识和分析问题
决策是为了解决现实中提出的需要解决的问题或者为了达到需要实现的目标。决策是围绕着问题而展开的。没有问题就不需要决策;问题不明,则难以作出正确的决策。
2、明确决策目标
在所要解决的问题及其责任人明确以后,则要确定应当解决到什么程度,明确预期的结果是什么,也就是要明确决策目标。所谓决策目标是指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根据预测,对这一问题所希望得到的结果。
3、拟订可供选择的行动方案
决策实际上是对解决问题的种种行动方案进行选择的过程。为解决问题,必须寻找切实可行的各种行动方案。各种行动方案都有其优点和缺陷,决策要求以“满意原则”来确定方案。
4、分析评价方案各行动案
决策过程的第四步是对已制定的备选方案逐个地进行评价。为此,首先要建立一套有助于指导和检验判断正确性的决策准则。决策准则表明了决策者关心的主要是哪些方面,其中主要包括目标达成度、成本、可行程度等。
5、选择满意方案并组织实施
在对各方案进行理性分析比较的基础上,决策者最后要从中选择一个满意方案并付诸实施。
6、监督与反馈
这是决策过程中的最后一个步骤。一个决策者应该通过信息的反馈来衡量决策的效果。决策是一种事前的设想,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随着形势的发展,实施决策的条件不可能与设想的条件完全相吻合,7根据本章学习的内容,举例说明组织工作原理的应用
一、目标统一原理
目标统一原理,是指组织中每个部门或个人的贡献越是有利于实现组织目标,组织结构就越是合理有效。
二、分工协作原理
1.分工协调原理规定了组织结构中管理层次的分工、部门的分工、职权的分工。(1)管理层次的分工,即分级管理。组织层次一般分上、中、下三层,每一管理层次都有相对应的责权,每一管理层次均有相应才能的人与之适应。管理层次须分明。(2)部门的分工,即部门划分。划分部门是为了把整体任务分散化,是为了有效地完成组织目标。因此,部门划分应该是有利于目标的完成,有利于部门间的协调。(3)职权的分工,组织结构中有三种职权类型:直线职权、参谋职权、职能职权。
三、管理宽度原理
管理宽度原理,是指组织中管理者监督管辖其直接下属的人数越是适当,就越是能够保证组织的有效运行。
四、责权一致原理
责权一致原理,是指在组织结构设计中,职位的职权和职责越是对等一致,组织结构就越是有效
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原则,是指对组织结构中职权的集权与分权的关系,处理得越是适中,就越是有利于组织的有效运行。无弹性的集权可以造成组织的窒息。
六、稳定性与适应性相结合的原理
稳定性与适应性相结合的原理,是指越是能在组织结构的稳定性与适应性之间取得平衡,就越能保证组织的正常运行。8根据本章学习的内容,分析某个组织(企业)的组织结构形式。直线制是一种最早也是最简单的组织形式。它的特点是企业各级行政单位从上到下实行垂直领导,下属部门只接受一个上级的指令,各级主管负责人对所属单位的一切问题负责。厂部不另设职能机构(可设职能人员协助主管人工作),一切管理职能基本上都由行政主管自己执行。直线制组织结构的优点是:结构比较简单,责任分明,命令统一。缺点是:它要求行政负责人通晓多种知识和技能,亲自处理各种业务。这在业务比较复杂、企业规模比较大的情况下,把所有管理职能都集中到最高主管一人身上,显然是难以胜任的。因此,直线制只适用於规模较小,生产技术比较简单的企业,对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比较复杂的企业并不适宜。
职能职能制组织结构,是各级行政单位除主管负责人外,还相应地设立一些职能机构。
职能制的优点是能适应现代化工业企业生产技术比较复杂,管理工作比较精细的特点;能充分发挥职能机构的专业管理作用,减轻直线领导人员的工作负担.但缺点也很明显:它妨碍了必要的集中领导和统一指挥,形成了多头领导;不利於建立和健全各级行政负责人和职能科室的责任制,在中间管理层往往会出现有功大家抢,有过大家推的现象;另外,在上级行政领导和职能机构的指导和命令发生矛盾时,下级就无所适从,影响工作的正常进行,容易造成纪律松弛,生产管理秩序混乱。由于这种组织结构形式的明显的缺陷,现代企业一般都不采用职能制。
直线-职能制,也叫生产区域制,或直线参谋制。它是在直线制和职能制的基础上,取长补短,吸取这两种形式的优点而建立起来的。
直线-职能制的优点是:既保证了企业管理体系的集中统一,又可以在各级行政负责人的领导下,充分发挥各专业管理机构的作用。其缺点是:职能部门之间的协作和配合性较差,职能部门的许多工作要直接向上层领导报告请示才能处理,这一方面加重了上层领导的工作负担;另一方面也造成办事效率低。为了克服这些缺点,可以设立各种综合委员会,或建立各种会议制度,以协调各方面的工作,起到沟通作用,帮助高层领导出谋划策。
事业部制它适用於规模庞大,品种繁多,技术复杂的大型企业,是国外较大的联合公司所采用的一种组织形式,近几年我国一些大型企业集团或公司也引进了这种组织结构形式。? 事业部制是分级管理、分级核算、自负盈亏的一种形式,即一个公司按地区或按产品类别分成若干个事业部,从产品的设计,原料采购,成本核算,产品制造,一直到产品销售,均由事业部及所属工厂负责,实行单独核算,独立经营,公司总部只保留人事决策,预算控制和监督大权,并通过利润等指标对事业部进行控制。也有的事业部只负责指挥和组织生产,不负责采购和销售,实行生产和供销分立,但这种事业部正在被产品事业部所取代。还有的事业部则按区域来划分。唯物辩证法认为,运动和变化是自然物质世界和人类社会存在的基本属性,是不以人们一直为专一的客观规律。面对变化着的环境,各类组织的管理理念、工作方式、结构体系、人员配备与组织文化等也随之变化,以求的组织的生存和发展。
从系统论的观点看组织边个是组织内、外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一,环境的变化对组织的生存和发展既是一种压力,也是组织寻求新的发展机会和发展空间的动力;其二,组织的内部成员对新目标的追求和要求改变现状的的愿望,促使组织在改革中发展。这种内外作用的力量,一旦超过组织管理层和执行层、操作层维持现有目标、体质和利益的阻力,组织将会发生革命性的变化,起结果是导致新的组织模式的产生和新的制度的发展。(1)人员配备是组织有效活动的保证;人员配备是组织发展的保证。职务要求明确原理:
职务要求明确原理,是指对主管职务及其相应人员的要求越是明确,培训和评价管理
者的方法越是完善,管理者工作的质量也就越有保证。
(二)责权利一致原理: 权责一致原理,是指组织越是想要尽快地保证目标的实现,就越是要使管理者的责权利 相一致。
(三)公开竞争原理:
公平竞争原理,是指组织越是想要提高管理水平,就越是要在主管职务的接班人之间鼓励 公开竞争。
(四)用人之长原理:
用人之长原理,是指管理者越是处在最能发挥其才能的职位上,就越能使组织得到最大的 收益。
(五)不断培养原理:
不断培养原理,是指任何一个组织,越是想要使其管理者能胜任其所承担的职务,就越是
需要他们去不断地接受培训和进行自我的培养。
一、直接排序法 优点
⑵ 较容易识别好绩效和差绩效的员工;
⑶ 果按照要素细分进行评估,可以清晰的看到某个员工在某方面的不足,利于绩效面谈改进;
⑷ 合人数较少的组织或团队,如某个工作小组和项目小组。缺点
⑴如果需要评估的人数较多,超过20人以上时,此种排序工作比较繁琐,尤其是要进一步细分要素展开的话。⑵严格的名次界定会给员工造成不好的印象,最好和最差比较容易确定,但中间名次是比较模糊和难以确定的,不如等级划分那样比较容易使人接
二、对偶比较法、优点:因为是通过两两比较而得出的次序,得到的评估更可靠和有效。、缺点:和直接排序法相似,仅适合人数较少的情况,且操作比较麻烦
13领导工作的原理
离开了领导原理,就没有一个领导能正确处理任何一件事情。领导原理不
仅对一个领导者本身的成败至关紧要,而且直接影响到对那些仰赖于他的
人们的利益、幸福和生存。
(1)指明目标原理:让全体成员充分理解组织的目标和任务是领导工作的 重要组成部分。
(2)协调目标原理: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协调一致,人们的行为就会趋向 统一,从而实现组织目标并取得成效。
(3)命令一致性原理:领导者在实现目标过程中下达的各种命令越一致,个人在执行命令中发生的矛盾就越小,越易于实现组织目标。(4)直接管理原理:上级与下级的直接接触越多,所掌握的各;胂情况就
会越准确,从而使领导工作更加有效。
(5)沟通联络原理:上级与下级之间应进行及时、准确、有效地沟通联络,使整个组织就成为一个真正的整体。
6)激励原理:上级应能够了解下级的需求和愿望并给予合理满足,以调
动下级的积极性。领导工作的要求
1、设定目标
你首先自己对项目要设定一个愿景和使命。确保在项目里面的每个人理解这些目标。非常重要的是,你要在项目过程中要不断去强调这些目标,并且经常回顾这些目标,看看这些目标随着项目进展是否还成立。
2、定义角色
清晰的为项目中的人员定义他们不同的角色,不要为一些小群体制定任何秘密的议程或角色。为每个团队成员解释清楚他们的角色,即使对那些项目中打杂的或者帮忙的成员也一样。和项目成员讨论他的角色,确保你们达成共识。
3、倾听
务必了解和重视团队中每个成员的期望。每个人都能使项目变得不同,对个人的关注使每个人都感到被重视和被需要,这能够增强大家的信心。这样做还能帮你了解大家的能力,使你在项目中能够因才施用。
4、定期评价和反馈
做一个员工绩效单记录他们一段时间内的绩效和改善状况,并定期开会对绩效和改善状况进行评估。当你能够给团队成员一个详细的、定期的评价,并且得到他(她)们认可或他(她)们已经进行改进,他(她)们会在项目中变得更加有效率。
18案例:可口可乐公司
可口可乐公司以前在瑞典的业务是通过许可协议由瑞典最具优势的啤酒公司普里普斯(Pripps)公司代理的。该许可协议在1996到期中止后,可口可乐公司已经在瑞典市场上建立了新的生产与分销渠道。1997年春季,新公司承担了销售责任,并从1998年年初开始全面负责生产任务。
可口可乐瑞典饮料公司(CCBS)正在其不断发展的公司中推广平衡记分卡的概念。若干年来,可口可乐公司的其它子公司已经在做这项工作了,但是,总公司并没有要求所有的子公司都用这种方式来进行报告和管理控制。
CCBS采纳了卡普兰和诺顿(Kaplan & Norton)的建议,从财务层面、客户和消费者层面、内部经营流程层面以及组织学习与成长四个方面来测量其战略行动。
作为推广平衡记分卡概念的第一步,CCBS的高层管理人员开了3天会议。把公司的综合业务计划作为讨论的基础。在此期间每一位管理人员都要履行下面的步骤:
* 定义远景
* 设定长期目标(大致的时间范围:3年)
* 描述当前的形势
* 描述将要采取的战略计划
* 为不同的体系和测量程序定义
19答:管理信息系统和信息技术增强了管理者协调和控制组织行为的能力,帮助管理者更有效地作出决策。管理信息系统对组织的影响与作用包括: 促进管理方式变革;导致组织结构扁平化和沟通水平化;触发业务流程再造;建立和保持组织的竞争优势。①促进管理方式的变革。
②导致组织结构的扁平化与沟通水平化。③触发业务流程再造。
④现代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求企业具有快速响应能力,先进的管理信息
系统和信息技术成为提高组织的竞争力的有力武器。此外,通过增加水平信息流、打破分各部门的壁垒,计算机网络能够使管理者提高质量
和顾客响应度,并更加勇于创新。
第五篇:管理学原理 课外实践 心得体会
管理学原理 课外实践
心得体会
根据文老师的要求,我们组到校外寻找了一些机构的管理者。这个过程并非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容易。我们本计划的是采访上岛咖啡的一个店长,并两次与她预约,结果她都由于工作繁忙而未能接受我们的采访,所以这一计划只好取消,再另找管理者。这个管理者的寻找过程,考验了我们应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当面对上岛咖啡的店长失约时,小组内部也发生了一些小摩擦,这也考验了我们这个组内组员的团结性与相互理解力,在这样的时刻,我们需要的是相互体谅,相互包容,而不是埋怨和起内讧。在这一点上,我们组还是做得挺好的,有什么想法都能做到及时提出,并共同探讨解决,从而避免了大矛盾的激发。在这个过程中,我充分体会到了管理的核心内容,即处理好人际关系,只有做好这一点,才能达到团队的共同目标,这至关重要。同时,这也锻炼了我们的决策能力。当面对这些方案时,要有明智的头脑来做出正确合理的决策,通过理智的分析判断,得出最终的决策结果。在上岛咖啡的店长两次失约时,我们在考虑着:是继续和她另约时间呢,还是另找其他管理者进行采访。综合考虑之后,我们选择了后者。而事实也证明,我们当初的决策是正确的。
后来在朋友的联系与帮助下,我找到了位于长沙市芙蓉中路的国金证券的李经理。李经理作为该公司销售管理部的区域经理,在她手下有十多个客户经理,有一定的管理经验,正好能配合我们完成此次课外实践。在正式采访的前一日中午,我独自去了趟国金证券公司,与李经理见了面,大致说了下我们的目的与主题。我也熟悉了一下国金证券公司的一些基本情况,与李经理再一次确定了采访的时间,为第二天的采访做了充足的准备。虽然之前有电话预约,但我认为还是亲自过去跟她碰个面更稳妥。这个过程在我看来是有必要的,因为光只靠电话联系,我们与对方素未谋面,对方可能不会那么情愿的接受我们这群大学生的采访。而如果之前就跟对方有所接触,这样就能让双方心里都有个底,在正式的采访过程中就能更加得心应手。作为一个管理者,应该尽可能完善地做好事前准备工作,使事情的发展进程能尽可能如愿地按照计划进行,减少不必要的麻烦。由此可见,计划是合理配置资源、减少浪费、提高效率的手段,是管理活动的依据,是降低风险、掌握主动的手段,是管理者制定控制标准的依据。
11月17日上午,我们组全体成员准时到达国金证券公司,简单的自我介绍后,我们开始了对李经理的采访。在采访过程中,我们询问了一些在管理过程中的常用的管理方法、管理经验,李经理也很热心地为我们进行了解答,让我们对于管理在实际中的应用有了一定的了解。作为一个管理者,她提出了现在社会中的一些被管理者普遍存在的问题。如她认为,90的我们在工作过程中干劲不足,工作热情不够高,大多数都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怕苦怕累。这可能与独生子女有关系吧。在管理带领她的团队方面,她会进行分梯次的淘汰制。对于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会实施树标杆的方法,通过正面激励和轮番淘汰制,选出最后的优秀分子留下。即在管理过程中,实施一定的奖惩制度有助于选拔出合适的人选,做到人尽其才。她还说到,在她这个位置,不仅起着管理下层人员的作用,同时也是协调上下级之间的关键环节,在这其中起着沟通、传导的作用。当然,在所难免的是,有时候要面临来自上下级两方面的压力。我认为这对于一个人的心理素质是极大的考验,尤其还是作为一个女性。由此也可以看出,一个管理者在一个组织机构中,他所处的位置可能是唯一的,但是他的作用和职责可能就不是单一的了,而是多方向的,对上对下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承上启下。
李经理也是学金融出身的,面对我们这群未毕业的,正处于学习黄金时期的热血大学生,她给我们提了很多专业学习及以后出去找工作方面的宝贵建议,让我们受益匪浅。在这次实践活动中,我们不仅学到了也实践了一些管理方面的知识,同时也锻炼了与社会人打交道、沟通的能力,也为我们的专业知识补充了一下能量,真是一举多得啊!我觉得,我们以后应多进行这样的课外实践活动,而不仅仅局限于学校里、教室里的学习,而要多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样会学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