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回归本真与简单吧!

时间:2019-05-13 02:52: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让数学回归本真与简单吧!》,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让数学回归本真与简单吧!》。

第一篇:让数学回归本真与简单吧!

让数学回归本真与简单吧!

伴随着炎炎的暑气,各项培训如火如荼地在开展着,品尝着教育办为我们精心准备的数学盛宴,感受着林培育老师的激情与理性,“让数学回归本真与简单吧!有价值的数学一定能够给孩子带来信心和乐趣的!”激起了我内心的心弦,触及了我思想的深处。

本真是自然存在的,绿色的形态。追求数学教学之本真就是追求原汁原味的数学教学。反朴归真的教学更能体现数学的本质,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发展。“让数学回归本真与简单吧!”这应该是数学课改的声音,更应该是孩子们的声音。可在实际工作中,有多少老师,在“学数学关键是要让学生懂得其中道理” 这种传统思想的支配下,不自觉地一昧训练着孩子们的“专家思维”,什么都得让孩子们说出个理由来。殊不知,有多少的学生,在老师那么多的“为什么”中对数学学习“想说爱你不容易”,到后来甚至是“望而却步”者也大有人在。当然,在数学学习中,也并非是反对让学生“明其理”,但如果在小学数学课中的“专家思维”过多了的确是不宜苟同。如同特级教师夏青峰老师说的:如果我们关注数学的结构与算理多于关注孩子们的认知现实,如果我们总试图训练孩子们的“专家思维”,那么“老师不教我还会,老师越讲我越糊涂”的现象就会逐渐增多,所谓的“数学差生”也就普遍了。本来为孩子们发展服务的数学,竟然让孩子们越学越玄乎„„摈弃那些人为的“烦琐分析”。

去掉花絮,去掉繁琐,让我们的数学课堂回归本真,变得真正简单而有价值吧。我想,这也许就是孩子们所渴望的数学课堂。

第二篇:让阅读教学回归本真

让阅读教学回归本真

江苏省滨海县滨淮镇中心小学 郑海军

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在阅读教学中起到落实语言文字训练,强化语言文字运用的的一种有益并且非常有效的形式,是一种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行为。具体地说,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是指在引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不仅关注文本的言语内容,而且关注文本的言语构成形式,探究文章是如何写的,进而培养学生善于从写作的角度去阅读,促使学生写作意识得以形成和提高。其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目前,以管建刚老师为代表的课堂教学实践,很好地诠释了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的教学价值和实践模式,得到了广大语文教师的普遍认可。于是,以写作本位为主体的阅读教学为指导的课堂教学模式和实践在眼下的公开教学大行其道,有过之而无不及,笔者觉得现在的阅读教学课堂似乎迷失了方向。

一、阅读教学课:我的地里究竟该种些什么?

新版课标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编者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目的,一是培养语感;二是学习阅读方法;三是提高鉴赏能力(包括思想内容和表达方法)。最根本的目的,是要让学生喜欢阅读,学会阅读。

(一)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是根本。

如何让学生爱上阅读,养成终身阅读的习惯,对学生来说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一个人真正喜欢阅读的人,会觉得读书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就像人每天呼吸空气一样自然,不觉得苦,也不觉得累,没有一种被逼的感觉,没有功利性。在小学阶段,就应该让孩子们明白:阅读是很轻松、很幸福、很重要的事情。阅读,应该伴随我们长远的一生。

在日常阅读教学中,无论课内阅读,还是课外阅读,我们在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方面,做得远远不够。最关键的一点,我们对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缺乏耐心,缺乏包容,目光中关注考试,显得很短视,一味追求结果,追求目的,让读书活动本身变了味,读书动机充满了功利的色彩,显得极不纯洁。读书本来是一件轻松愉悦的事情,我们却要把其它东西一并打包给学生,让他们每天读书都作批注、作读书笔记、写读后感„„学生不能享受纯粹的读书生活,有一种被读书的感觉,让原本美妙的读书生活,成了一种累赘,成了一种负担。其实学生读书,需要教师千方百计地诱导,需要天长日久地“放养”,等学生读书上瘾了,你不让他读都难。

(二)完成课标规定的阅读目标是核心。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常态课堂需要承担以下任务:

首先,要完成识字、写字及汉语拼音教学的任务。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

其次,让学生学会默读、朗读、诵读、浏览、略读、精读、泛读等阅读方法。课标规定,各个学段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让学生在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的理解。

再次,尊重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个性化行为,尊重学生在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与能力。品词析句,理解关键词句在文章中的作用。

此外,小学阅读教学课还要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发展语文思维。

可见,阅读教学有其自身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不能将所有的的东西都往阅读这个箩筐里放。

二、课文作者:其实你不懂我的心!

作家写文章动机是什么?我想,是有感而发。当然也可能是为了生存,如职业作家,写作是他每天的工作,需要作品维持生计。莫言曾坦言,当初的写作是为了一天三顿都能吃上饺子。发表——赚稿费——生活,这是作家最低层次的需求。当然,也有一些作家,衣食无忧,写作是为了消遣,是为了与人交流,获得尊重和荣耀。这样的写作为了吸引更多的读者,产生更大的影响力,作者在锤炼语言,琢磨构思等反面,肯定是要下一番工夫的。

没有哪位作家,会去考虑读者会从我的作品中学习到怎样的表达方式,哪种表达方式更能受到读者的欢迎。我们都知道,作家的语言风格的形成,是和他的成长环境、人生经历以及接受的教育有密切的关系。一个人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模式一旦形成,很难改变。这就是那些成功的作家,我们只要读上几段话或者一篇文章,就能知道出自谁的手笔。没有哪一个作家,会因为读者的喜好来改变自己的表达方式和语言风格。

作品真正吸引人的是什么?首先还应该是作品内容,是作品扣人心弦的情节。只有真实的、近乎真实的事、物,才会和读者产生共鸣,才有打动人心的力量。其次,是作品的思想。思想看不见,也摸不着,却具有神奇的魅力。如果没有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思想做支撑,表达方法根本无从谈起。写作技巧可以吸引人,但是不能打动人。有好的故事,没有巧妙的构思,你照样可以俘获听众的心。你去看莫言获得诺被儿文学奖后的发言,全是故事,朴素得如同白开水一般,你依然觉得它厚重,有力量。

经常写作的人都知道,写作是个下意识的行为,灵感来了,就跟着感觉走了。也许王安石在写《泊船瓜洲》的时候,他也没有想到这个“绿”字到底好在那里,只是情到深处,自然而然生长出来的,就这样写进去了。但是,后人通过自己的解读,觉得“绿”字用得巧妙,是诗眼。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会让学生采用“换词、类比”等方法,让学生感受作者的炼字功夫。也许,这些解读只是我们的一厢情愿,甚至是一种误读。

三、习作教学课:我的地盘我做主!

如果阅读的目的是为了写作,阅读能够帮助我们解决写作的问题,那我们还开习作课做什么?阅读教学最终指向的是“阅读能力”,而习作教学指向的是“写作能力”。正因为阅读教学不能解决写作的问题,至少不能解决写作中的主要问题,所以才有独立开始习作课的必要。

当然,阅读和写作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大量的阅读可以提高写作能力,写作能力提高了,也可以反哺阅读教学,这是所有语文老师形成的共识。也因此,阅读课上出现了不少关于读写结合、读写互动的阅读教学模式。但是,这不等于是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之间可以画上等号。二者之间的区别是明显的。这就好比,阅读的时候,我们是站在一边欣赏厨师做菜,或者品尝美味的佳肴;而写作,则是自己亲手实践,体验下厨的快乐。二者体验和心境是不一样的。品赏的时候,你尽可能地放松,可以根据自己的感受、自己的体验、甚至是喜好,对别人的作品品头论足;而写作的时候,你是在为自己或者为别人完成一份作品,你考虑自己的口味,揣摩别人的想法。

能不能一边品赏一边实践呢?道理上讲,是可以的。不过,请你想象一下,你正在品味美食的时候,别人让你停下筷子,进厨房炒两个菜过来。你会有何感想呢?所为了阅读的需要(丛内容和情节出发)而设计的动笔,尚可;为了提高写作能力而进行的练笔,可恶!课堂,需要一种氛围,需要一种气韵,有时候,情感逐步升温之时,陡然插入一个小练笔,感觉怪怪的,气脉断了,情韵没了。此时的你会有什么感觉?心里会什么滋味?

开设习作课,就是为了让我们系统地、完整地了解和学习一些写作知识和写作技巧,就是为了解决阅读教学不能解决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的确是很重要的事情,但是再怎么重要,也不能和阅读教学争地位、抢时间。换句话说,二者是并列关系,不能说阅读教学比作文教学重要,同样不能说作文教学比阅读教学重要。从写作的本位考虑阅读教学,有点“鸠占雀巢”的意味。

阅读教学不能为作文教学服务,作文教学也不能为阅读教学服务。二者都很重要,不存在谁“本位”,谁“末位”的问题。如果你觉得习作教学的时间不够,可以适当调整自己的教学时间,多上几节习作课。

四、学生的写作能力:源源不断的写作素材才是根本。

学生的习作永远面临两个方面的问题:写什么和怎么写。二者之间,是写什么更重要。小学阅读教学,最大的功用就是在“写什么”方面给学生一点点启发。写作素材主要来源于生活。一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有他自己的观察、体验、认识和理解,把它们写下来,就是自己的作品。一个人每天经历的事情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了。只不过,许多事情天天如此,我们就麻木了,习以为常了。天长日久,我们就缺少了敏感,觉得没有什么事情发生,没什么好思考的。这里的事情,指的是新鲜的、新奇的、自己特别感兴趣的事。教师要做的,就是要唤醒孩子沉睡的灵感,教他们学会感悟生活,学会甄别和挑选素材。这是习作教学没有做好,但迫切需要做好的事情。

另一个素材的来源,就是阅读。选入教材的课文,在思想和内容方面,大都带有一定的典型性。通过这些课文,学生可以感受到,作者是如何观察自然、认识社会、选择素材的。阅读能带给人一些思路,一些想法。读别人的文章,我们往往会产生这样的想法:原来这样的事情也可以写进文章里!我也有过这样的经历,为什么没有写出来呢?作者的观点真新颖,我以前怎么就没有想到呢„„这叫什么?写作冲动。

读得越多,对生活的关注能力就越强,写作的冲动就越强烈。从这个意义上讲,阅读的意义,不在于吸收和借鉴语言,不在于领悟表达技巧,而在于激活表达的欲望。

再来看“怎么写”的问题。每个人有自己的表达方式,把自己的表达方式展示好,那就是个人的成功。教师要做的,在规范表达的前提下,尽可能地保护每个孩子的语言特质,而不是用统一的模式,去规劝和同化孩子的表达方式。孩子要学习写作,以谁的文章为范本最好?当然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他们的作品和自己贴得比较近,跳一跳,能够得着。文学大家的作品,往往不那么亲切,之于学生,犹如耀眼的星星,看着璀璨夺目,实则可望不可及。

五.读写结合:不是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有人认为小学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教会学生写作。理由是,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学会表达,口头表达能力随意性强,加至天天都在练习,相对简单得多。而书面表达,有着严格的语法规则和玄妙的表达技巧。因此,语文教学要从内容走向形式,也就是要下工夫研究作者是怎样进行表达的。把隐藏在言语内容里语言现象、言语形式搞透了,弄懂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自然就提升了。

其实不然,言语形式、言语现象属于语言学知识,属于陈述性知识,写作属于技能,属于程序性和策略性知识。知识和技能之间,隔着一条深深的鸿沟,需要不断加以练习才能掌握。举个例子:你把《驾驶手册》里的所有知识都学会了,就一定能成为优秀的驾驶员了吗?把游泳的知识都学会了,你就成了游泳的高手吗?这是很荒唐的论断。换过来,没有系统的游泳知识,就不能成为游泳高手吗?显然也不是。莫言就是没念过多少书的人,没学过多少语法知识的人,为什么也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从写作本位出发来设计语文教学,你得承认一个事实——作者的写法是高超的,作者之所以这么写,有其独到的地方,需要我们老师用言、辞、逻、修、文体等去解读。在许多语文课堂上,老师让学生换词、变句、调序等,让学生体会作者遣词造句,让学生感受修辞、句式、文体的魅力。让学生觉得文本的表达是完美无缺的,是巧妙高超的。这是典型的顶礼膜拜,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批判能力。其实作者的表达是不完美的,是有瑕疵的,是有缺陷的。在写作中,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表达方式和语言系统,我手写我心,用自己的方式说自己想说的话,这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

从教材的编写体系来看,编者选择文章的时候,并不是看中作者的表达技巧,而是思想内容。苏教版语文教材每个单元都设有一个主题,或是景物聚焦,或是山河壮丽或是师恩难忘,都有一定的思想主题统领。以前,许多教材就是以表达为线索的,照样被世人所诟病。

就一篇文章而言,最大的价值在哪?我认为还是在思想内容,虽然语文学科还必须承担表达的形式。试想,你日常生活中读一篇文章,是读它的内容和思想,还是读它的语言形式?答案是不言而喻的。因为我们阅读的目的大部分是为了消遣,当然也有部分人是为了学习和研究,譬如语文教学,我们不仅关注言语内容,也要关注言语形式,是渗透在言语内容中的言语形式的学习。其他学科更多是为了学习言语所呈现的内容。

鉴于此,语文课堂包含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语文教学实践,他们也有不同的分工,阅读课也有自己的地盘,那就是培养阅读兴趣,优化阅读方法,提高阅读鉴赏能力。

第三篇:让语文课回归本真

让语文课回归本真

——听赵丽月师的《画家和牧童》有感

连江二附小 邱洁琛

春暖花开的三月,一切都那么欣欣向荣。在这阳春三月里,连江县名优教师给我们带来了精彩的展示课。今天,我有幸听了赵丽月老师执教的《画家和牧童》一课,使我受益匪浅。《画家和牧童》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四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一个牧童指出画家戴嵩画中的错误,戴嵩虚心接受的事。这篇文章内容浅显易懂,但蕴涵着深刻的道理。一方面表现了戴嵩的谦虚的品质,另一方面表现出了小牧童不盲从,实事求是,敢于挑战权威的品德。课堂上,赵老师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的理解、感受和体验,促进了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提高,形象具体地展示了新课标的精神。下面我从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精心设计,主线鲜明

崔峦老师在第七次阅读教学研讨会上的讲话时提出:阅读教学的确到了跟“内容分析”式的教学说“再见”的时候了!今天,赵老师的这堂课就给我们做了很好的诠释。课堂伊始,赵老师就通过复习“浓墨涂抹、轻笔细描、戴嵩、非常惭愧、连连拱手”这五个生字词,带领学生直奔文本的核心内容。首先通过学习“浓墨涂抹、轻笔细描”这两个词引导学生感悟戴嵩高超的作画技巧;而后,出示后面的三个词语“戴嵩、非常惭愧、连连拱手”引导学生学习下文。整堂课以几个关键的词语贯穿全文,主线鲜明,脉络清晰流畅,不拖泥带水,一气呵成。学生在这样的语言环境中,能轻轻松松地学语文。

二、引领品读,学习语言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赵老师非常重视朗读训练,以读代讲,以读促悟,读的形式也是丰富多彩的,有让学生默读、男女生分别读、体验角色读、指名读、师生合作读等读书方式让学生充分地读课文。课堂上,教师引领学生通过重点句子的品读,使学生一遍又一遍地与文本交流直接对话,与人物对话,充分体味了角色的内心世界。特别是在理解“惭愧”一词时,赵老师通过对“惭愧”二字字形上的观察,让学生明白“惭愧”与心情有关,然后引导学生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很快就能记住“惭愧”一词,并且能明白此时戴嵩不好意思的心情,更好地体会戴嵩谦虚地向小牧童学习的可贵品质。赵老师在引导学生感悟文本中的词语重复的好处时,通过“画的太像了,画的太像了,这真是绝妙之作!”和“画的太像了,这真是绝妙之作!”这两句进行对比朗读,多次的品读中学生感悟到词语重复具有强调的作用,表现出了戴嵩精湛的绘画技巧。其次,赵老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引导他们在读、说中进行角色体验,通过角色体验读--男生读商人的话,女生读教书先生的话,入情入境地读文,来进一步体会戴嵩绘画技艺之高超。另外,赵老师在引导学生学习“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画成了。”这一句时,其中的“浓墨涂抹”和“轻笔细描”这两个词,赵老师并没有直接讲解两个词语的意思,而是巧借课件出示国画的“荷花图”,再配上语言叙述简要介绍这两种不同的国画绘画手法,以直观的形象带领孩子们理解“浓墨涂抹、轻笔细描”这两个词语的意思,在润物细无声中,两个抽象的词语便在孩子们的心里留下了鲜明的形象,给学生以真真切切的感受,而后在反复多次的读的训练中学习了语言。

三、捕捉语言现象,促进乐于表达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能。”赵老师就从这个例子中挖掘了很多。赵老师善于把握文本的核心教学价值,捕捉语言现象,注重语言点的训练,词句的训练非常扎实。如在体会 “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画成了。”这个句子时,赵老师先让学生自己读句子,在学生抓住了两个“一会儿”词语之后,马上进行了句式的迁移训练,让学生自己用“一会儿„„一会儿„„”这个句式的进行口语表达训练。当学生读到围观的人纷纷夸赞戴嵩的句子时,赵老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如果你也在现场,你会怎么夸?面对孩子夸词中的贫乏,教师在渗透词语重复使用这一个语言点的特色时,又及时地出示了“词语加油站” :“上乘之作、神来之笔、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出神入化、活灵活现”等词,通过创设口语交际的情景,激发低年级孩子的学习兴趣,引导孩子运用这些词来夸一夸戴嵩的画。学生畅所欲言时,教师并顺势引导理解“纷纷夸赞”:大家都在夸,这就是“纷纷夸赞”。这样既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达到读、说结合,又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理解了课文内容,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商榷之处:

1、课堂教学是灵动的,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在实际的课堂教学情境中,难免会有“节外生枝”的教学现象,课堂教学也因生成而更加精彩。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如何面对动态生成的课堂,有效地进行引导呢?我想这是值得大家共同探讨的一个话题。教学过程中,赵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文中哪个词来写牧童的声音时,学生说出“炸雷一样”。这时即有一生质疑什么是“炸雷”?面对课堂的生成,教师未能及时引导,而后对学生的七嘴八舌的声音教师说道:这就是“炸雷”。对于“炸雷”一词,教师引导得还不够透彻,仅仅停留在声音大这一层面。其实,教师若能顺势而导深挖这个词眼,引导学生理解当人们都在那儿纷纷夸赞戴嵩时,突然间传出了这样一个不和谐的喊声,围观的人会怎么样?可通过看图理解人们呆住了的样子,想象围观人心里会想些什么,从而让学生在对比的教学中充分感悟到小牧童的勇敢。此时,可以再请那位孩子起来问问他是否理解了会更好。其次,在引领孩子感悟“这是一个怎样的画家”时,有一个学生说他觉得很奇怪,教师没有及时进行点拨和引导,后来孩子又提了一次。面对这个小细节时,我想如果教师这时能及时把握这个问题,引领学生联系自己体验人物的内心世界,可设问:“假如你就是这位著名的大画家戴嵩,如果你听到别人对你做的画表示否定的态度,而且又这么突兀,你会有什么感觉?对啊,可能会生气。可戴嵩却没有生气,所以老师明白了你为什么感到奇怪了。”在这个角色互换的体验中,也可以从侧面衬托出了戴嵩的从善如流、谦虚的高尚品质。

2、第一自然段中有“著名”这一关键词教师可渗透到这节课中。在理解“浓墨涂抹、轻笔细描”这两个词语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第一自然段中的“著名”一词,追问:他是一个怎样的画家?正因为他的技艺高超,因此他是一位著名的画家,面对这么著名的画家人们的纷纷夸赞是在情理之中的。在这样的环境下,牧童那一声突兀的“画错啦,画错啦!”才显得尤为有胆识,从这可以感受到小牧童的勇敢,实事求是的品质。我觉的这节课中牧童勇敢的品质凸显得还不够。

崔峦教授说:“我们要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教语文,轻轻松松教语文。”是啊,我们的语文课,要回归本真。我想这次难得的听课机会,将会为我今后的语文教学点亮一盏明灯。小语的教学道路是永无止境的,我们还需不断求索,不断实践,才能在小语教育这一片展台上绽放出绚丽多彩的景象。

第四篇:让科学课回归本真

让科学课回归本真

重庆市巫山县南峰小学 谭发礼

推荐者:广东省东莞市虎门镇金洲小学张新元

摘要:在面向生活、贴近生活的《科学》中,改变传统的教与学的方式,引领学生走进科学,探究科学,发现科学是科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科学课的目的就是培养孩子的科学素养,使儿童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不是以死记知识点、考试获高分为终极目标。而是以教材为主线,以兴趣培养为着力点,以问题设计为突破口,以知识目标为载体,以探究体验为核心,精心设置一个个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放手让学生在课堂内外经历预测假设、实验验证、搜集证据、讨论改进、记录交流等探究环节,使科学课成为科学探究过程的简约复现。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求是精神,促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科学目标的达成。

关键词:教材主线;兴趣培养;问题设计;探究体验;回归本真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基本理念指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科学课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其教学建议指出:教师应“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亲自介入并认真观察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随时掌握他们活动中取得的进展、面临的困难和出现的问题。对活动的状况及时作出判断,并决定应当采取的指导策略”。科学课的目的就是培养孩子的科学素养,使儿童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不是以死记知识点、考试获高分为终极目标,而是应该扎实做好以下五方面工作,让科学课真正回归本真:

一、以教材为主线,引导学生回归生活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这样的活动“可能需要课外活动的配合”,要“将学生的科学学习置身于广阔的背景之中”,“引领他们到校园、家庭、社会、大自然中去学科学用科学”,“不要把学生束缚在教室这个太小的空间里,教室外才是孩子们学科学用科学大有作为的更广阔天地”。

最近在网上看了一篇小学科学课教学的成功案例,课题是《喷水壶里的水到哪里去了?》。现将教学案例摘录如下:有一天,乔治把喷水壶放在教室外面窗台上的时候盛满了水。过了几天,喷水壶里面几乎什么都没有了。他觉得很奇怪,因此,科学课一开始,乔治就问道:“是不是有人把喷水壶里的水喝了?还是有人把它撒了?”这时,乔治的老师格林小姐并没有回答他的问题,而是问学生们:“水跑到哪里去了?”玛丽认为,如果没有同学去动喷水壶,那一定是他们的宠物仓鼠威利夜里从笼子里跑出来把水喝光了。全班同学决定检验玛丽的看法对不对,他们把喷水壶盖上,第二天早晨发现水位没有下降。孩子们认为这已经证明了玛丽的看法是对的。格林小姐却问道:“你们能够肯定威利在夜里从笼子里跑出来了吗?”学生们几乎都对此表示肯定。他们还想出了一个妙主意来证明给老师看。他们把笼子放在沙盘中间,将沙抹平。过了几天之后,孩子们看到沙上没有脚印,水位没有变化,此时孩子们认为威利夜里没有跑出来。这时另一个学生说:“水被盖着,威利根本看不到水。”于是全班同学决定把笼子放在沙盘的中央,并把喷水壶的盖子拿走了。第二天,他们发现水位下降了,然而沙子上没有留下一个脚印。现在学生们肯定仓鼠没有喝壶中的水。格林小姐建议孩子们把一个盛水的容器放置在窗台上,每天测定和记录它的水位,然后把这些纸条标上日期后贴在一张大纸上构成一个图表。几天之后,孩子们发现水位一直在下降,但是每天降低的尺度不一样。经过对“不一样”的讨论后,一个叫帕特里克的学生联想到烘干机烘衣服的情况,他就得出结论说:温度较高时水就消失得较快。此后,他们还进行了两项研究,一项是盛水容器口径大小如何影响水消失快慢的实验,另一项研究是用一把扇子在盛水容器上扇动是否会使水消失得更快。

《喷水壶里的水到哪里去了?》一课的教学关注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生活、返回到学生的生活,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让学生有所思、所想、所悟、所感,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身边的知识、发现生活中常见的知识。学生在亲身体验后对知识的理解更深,掌握得也将更牢固。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精神。

二、以兴趣培养为着力点,让学生在成功愉悦中释放潜能

课堂教学要关注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生获取新知、参与探索活动的内部动力。激发学生兴趣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关键。科学课面对的是小学生,他们的注意能力保持的时间是非常短的,在课堂中极易分散注意力,不由自主的去做其它事情。因此,关注学生的兴趣,深入分析“学生喜欢什么、爱好什么”,然后采用科学的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能动性,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这是至观重要的。在执教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蜗牛

(一)》、《蜗牛

(二)》时,我事先要求学生自己捕捉蜗牛进行观察,让我惊讶的是第二天早上竟然有三名学生各带了一方便袋蜗牛。我问他们带那么多干什么,他们的回答让我感动,有的说平常很喜欢蜗牛,有的说发现不同的蜗牛有着不同的颜色,有的说不同的蜗牛有着不同的爬行速度,有的说不同的蜗牛有着不同的螺纹,有的说不同的蜗牛身体的粘稠程度不一样„„还有就是担心其他同学没有找到蜗牛而无法观察。

课堂教学要关注学生的活动:课堂教学是学生感受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过程。可是教材内容一般比较抽象,对于小学生而言极易乏味。他们天性喜欢参与动手动脑的实践活动。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并组织科学的活动,激发学生兴趣,用活动内容去组织课堂教学、规范学生行为;让学生在活动中有所思、有所悟、感受和体验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获得成功的欢乐和喜悦;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活动中使学生受到健康的教育。在执教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材料在水中的沉浮》一课时,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准备材料,自己设计实验,利用小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比一比、赛一赛,看谁的方法更多、更科学,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动手动脑的实践活动中去。学生的活动积极性达到空前。有的独立实验,有的分工合作。有的学生用体积相同的铁块、木块、塑料泡沫块放入水中认真观察;有的学生用注射器将乒乓球中分别注入不同量的水放入水中认真观察„„用不同的材料做实验得出了 “物体体积相同时重的物体容易沉、轻的物体容易浮”的相同结论。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再也不是独裁者,而是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促进者,教师的任务就是运用科学的方法把学生潜在的朦胧的的认识挖掘出来,开放学生的思维,释放学生的潜能,以利于更好的进行思维探究活动,时刻关注并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以问题设计为突破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个性

路培琦老师曾说过,对问题做出猜想、假设、预测、收集证据、证明,这是一个科学探究的过程,也是学生的表现过程,这对儿童的发展来说是最重要的。儿童的表现,蕴涵着他们对自然与社会的无限好奇,蕴涵着他们对自身力量的一种尝试和试验。

心理学家皮亚杰所创立的发展阶段理论,将儿童的认知发展过程划分为感知运动、前操作、具体操作和抽象操作等四个阶段。小学生一般处于认知发展的前操作和具体操作阶段,在具体真实的学习情境中动手操作比用抽象的语言讲授课本更加适合儿童认知发展,儿童比较容易接受亲身体验所获得的知识。小学生的“探究活动”重要的是过程,过程比结果更重要。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现过程,培养他们发现知识和创造知识的能力。因此,只要学生能够真正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即使探究结果没有得到预期的结论,但学生却经历了一个充满乐趣的过程,他们在这一过程中激发了求知的欲望,即使他们得到的结论是错误的,但失败的教训同样是一种收益。要对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给予积极的评价。我们应该用一种全新的、赏识的眼光来积极评价孩子们的探究活动。要让孩子们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要把他们遭遇的挫折和失败转化成再探索再学习的动力。这是保护和促进儿童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探究热情的关键.新课标指出:“教师不要把上下课当作教学的起点和终点,小学生探究科学的活动往往不是一节课所能完成的。”科学教育不能“以问题开始,以答案结束,”而要“以问题开始,以问题结束”,教学中,要让学生通过问题来学习,再通过学习来生成新的问题,打破时空界限,开展课后的后续性研究活动。执教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寻访小动物》一课时,学生通过学习激发了观察动物的兴趣。有的学生喜欢观察蚂蚁,我就鼓励他,课后,你观察一下蚂蚁,它的家在什么地方?它喜欢吃什么?它是怎样找食物的?并做好记录。通过学生课上课下的自主探究,生成了许多新的问题,如蚂蚁搬家说明了什么?冬天它为什么躲起来?蚂蚁会迷路吗等等。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们犹如一群小科学家围绕问题开展了“做、观、思、议”等实践活动,逐渐明白了水是如何消失的,获得了关于“蒸发”的科学知识。复杂的、不确定的问题情境取代了先验的确定的知识,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自主的、具体的学习情境中或者多样化的探究活动中逐渐凸显出来。

四、以知识目标为载体促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目标的达成

《科学课程标准》对于知识目标的要求是:“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中,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这就指明了小学生学习的科学知识从内容上来说,是与自身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所以我在教学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谁流得更快一些》时依据学生的生活实际,选用了水、食用油、蜂蜜、豆浆、洗洁精五种液体来研究;从难度来说,浅显的、便于儿童掌握的,而不是高深的、超越儿童认知水平的。所以学生就可能对液体的颜色、形状、气味、味道、轻重、流动速度等感兴趣:从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来说:只要知道就行,只要能够把知道的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由此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而不去强求深刻理解、灵活应用甚至进行发明创造。因此学生对液体的密度、黏稠度、表面张力、毛细现象的性质知道即可,不去苛求为什么这样。

教育家雅斯贝尔斯认为:如果单纯把教育局限于认知上,即使他的知识非常广博,他的灵魂也是匮乏而不健全的。因此,新课程改革中知识目标应成为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达成的载体。《谁流得更快一些》一课中涉及的液体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物质,他们每天和不同的形形色色的液体打着交道,但他们对此只是被动地关心和接受,很少有学生去有意识地关注和研究,更没有人意识到液体还有很多奇妙而有趣的科学现象和可以利用的科学价值。张光鉴在《相似论》中曾经说道:“学生只对既熟悉又陌生的事物感兴趣”。我在执教《谁流得更快一些》一课时就是利用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潜在的求知欲,随着对液体的学习和研究,尝试用多种方式来研究身边熟悉的事物。此时,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充满创造力的“生成者”。分析教材后,我确定学生的学习内容是:认识液体的过程与方法。在认识液体性质的同时,也体验到认识一件事物,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方法。在认识液体的多种性质的过程中,学生会用感官和简单器材来研究液体,能够运用多种方式(语言、文字、符号)将观察到的现象表述出来,并且愿意与同学合作与交流,体验合作与分享的快乐。在课堂中,把科学知识和其他教学材料都当作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科学素养和促进学生发展的手段,围绕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和促进学生发展来设计过程和开展过程,来获得巨大的教育价值。

五、以探究体验为核心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求是精神

科学课的目的就是培养孩子的科学素养,使儿童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科学素养的核心是一种理性精神,理性精神和人文精神一样是构成现代人的精神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它是进行科学决策和形成社会民主的基础。理性精神需要从科学探究学习中培养,科学探究学习是科学课的活力所在。探究活动作为科学的根本,也是科学学习的核心,最大的特点就是要求课堂教学要向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充实快乐的探究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探究既是科学课程学习的目标,也是科学学习的方式。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是亲身经历探究过程。我们在科学课堂中提供充分的探究机会,使学生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因此,我们常常设计以下的探究机会让学生来亲身经历、感悟体验,从而理解科学。执教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水》时,我先让学生进行一个“猜猜它是什么液体”的游戏。老师做示范:它无色透明,没有气味,没有味道,没有固定的形状,会四处流动,生物缺不了它,它是什么?鼓励学生也试着自己创制一条谜语供小组成员猜测。设计编写谜语是学生综合的观察探究、学会描述的科学方法的训练,也增加了趣味性,充分利用了学生爱做游戏和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让学生在“玩中学”、“做中学”,引导学生有旺盛的探究欲望,既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又调动了大家共同参与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学生养成提问-预测-假设-验证的研究方法和习惯,学会制定实验方案,要明白应该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研究,而不是盲目地玩。执教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空气占据空间吗》一课时,我放手让学生分组讨论证明的方法,实验时应该注意什么?为什么?谁还有与众不同的方法来证明?然后交流实验方法并做出假设后请学生进行演示、验证。学生想到用两个保鲜袋去天平称上称一称、平衡架上比一比、抽去一个杯子里的空气与另一个杯子来比重量„„不局限于课本上的实验方法,方法多种多样,学生的创新思维被激发了,课堂也就活跃了,学生的研究热情特别高涨。哪怕假设是错误的,老师也不在实验前指出,而是让他们自行研究后,用事实来发现自己的错误,从而对事物的认识深刻而隽永,因为他们亲历了,感悟了,体验了,效果远远胜于老师的帮助。长此训练后,学生遇到问题不再把“老师,该怎么办?”“可不可以这样做?”挂在嘴上,而是自己做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学会控制条件去搜集证据来验证假设是否成立。在设计中,他们的实验材料也由自己来选择和利用,真正地体现了自主学习的含义,而不是在老师预先准备的实验器材的暗示下进行实验。

在新课程的熏陶下,学生的思维和行为习惯发生了质的改变。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扩大和延伸探究范围,来创造性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正是我们所期待的!

第五篇:让课堂回归本真

让课堂回归本真

摘要:现在,公开课观摩课的授课越来越丰富多彩,形式也五花八门,但我们在享受听课愉悦的同时,也感受到了过多的华而不实的元素,对此,可从传统教学中吸取经验和优点,和新课标要求融合,让学生的课堂回归本真。

关键词:传统教学 新课标 本真

5月14日,湖北省“课内比教学”的最后一站,小学语文观摩赛在十堰举行,四十分钟内,华丽的课程,授课老师的风采,学生的敏锐,都尽现在听课老师的眼下,让人不得不狠狠感叹,最美好的表演也不过如此吧。

但对于一个细节很是敏感,一位授课老师在利用多媒体讲字词课时,因操作不熟练,无法放映,字词课就此罢休。由此而来的小紧张也让老师发挥不佳。多媒体教学一直以来以其信息量大、简洁灵活、动态感强、传递迅速、形象直观等特点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采用,但也应看清有时它会束缚老师的张力。何以至此?

先反观20年前的传统教学,一只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一群学生,老师传道,学生汲取,那时还不流行“以学生为主”的理念,也没有先进的多媒体技术,但结果呢,学生的素质不好吗,学生的语文水平不高吗?

多媒体本是活跃教学,丰富教学的工具,是为教师所用,现而却控制着教师,究其根源还是在于教师,过于注重虚幻的课堂形式,忽视了教学的本质,忽略了自身学识的培养。再看现今的教学比赛课程,授课前教师无数次的“排练”,令人眼花缭乱的多媒体课件,优良的尖子生,若配合的天衣无缝,那么将是一场成功的演出,否则,也不会差到无法示人。新课标初出时,它是否预料到了这一切,听课老师对这样的课又能维持多久的兴趣?

取中庸,或许是良好地选择。择传统语文教学之精华,择新课标改革中之荟萃,融汇交合,实施于课堂,必是另一番本真的 景象。

如何做到呢?

强文学之底蕴,通先进教学之手段。传统语文教学以传道授业解惑为本,简简单单六个字,要做到却很难,它对教师的“内力”定了高要求。虽不能上知天文,下晓地理,但至少要通透汉民族语言的魅力,古今历史,能手到擒来,名家名著,知其若干,古诗好词,能如河流般吟诵自如,课堂上,吐词抑扬顿挫,能自由畅快的传达感情,感染学生,和老师一起产生共鸣,能在黑板上挥洒一手漂亮的好字,有师如此,学生之福。中国无数的仁人志士不都是在传统教育中老师的感染下学有所为的吗?那么教师能有这样的含蕴吗?能,只是看老师愿意与否。奉行活到老,学到老,在汲取中提升,当自己在内心称自己为老师时,那么我们内力也到了一定层次了。

再一次遇到多媒体不畅的问题,用充满传统意味的粉笔字替代机器字,那何尝不是有益学生的教学呢? 稳固的文学底蕴是一个老师所必需的,同时生活在新科技包围的社会里,面对着一群群新世纪的学子,如何吸引他们的兴趣,满足他们学习的欲望,那就是科技了。顺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顺应公开课观摩课的要求,教师需要用到多媒体。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是双向互动的,既有知识的传授、反馈,也有情感的交流,而“人”与“机”则是单向交流,缺乏能动的情感交流。这就决定了人机交流不能取代师生交流。所以,媒体只是工具,在运用多媒体授课时,老师可根据课程需要适时的加以音乐,图片,视频的渲染,烘托情感,但切莫喧宾夺主,语文课堂永恒的主角是老师、学生、书本,多媒体只是配角。老师要做的是恰到好处的去运用它。而且无论以后的科技多么的发达,课堂中,老师的魅力是无可取代的。

探求教学新法,不忘朴实之真。关于《语文课程新课标》,经常提到的一个理念是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能力。所谓自主,即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使其自觉的去学习。合作,作为个体的学生基于共同问题而相互配合,集思广益,在讨论中获得知识。探究,有了自主、合作的铺垫,实时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探求新知,这也是一种能力的提升。这种先进的教育模式被认为是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确实,在课堂上,教师面对的是学生,以其为中心进行教学,那是理所当然,但不容忽视的是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学教学,教始终在学之前。所以老师完全可以大胆创新,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探索新的教学方法。首先努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不同环境下的学生生活经历不一样,老师需要大胆的尝试,琢磨出适合学生的方法,同时敢于运用。有了兴趣,老师就要大胆放手让学生去学习,让学生自行思考,碰撞出不同的观点,提出不同的问题,这种大胆的尝试需要老师巧妙的引导方法,丰富的学识,灵活的应变能力。当然,何时放手,怎样放手,这更需要教师不断的钻研。总之不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手段,不必在意他人的看法,大胆摸索,找到适合学生也适合自己的风格。

当然,创新出来的方法不可华而不实,切莫陷入虚幻的境地。有些老师为了标新,将多媒体课件制作的流光溢彩,成功取代了课本的地位;有的老师在课堂上过于表现自己,故作矫情,获得听课老师的一致不认可;有的老师以合作学习的名义,让小组讨论不需要讨论的问题,结果得不偿失。

回顾传统教学中,好老师的课堂,决不会有鲜亮的外表,朴实的外衣下透露的是真实的点点滴滴。虽然是以讲授为主,但句句以课本为根,犹如行云流水,学生在老师的讲授中自发的思考,自主的提问,碰到值得一说的问题,暂停进程,共同探讨,这是一种真实的课程,没有绚丽的科技产物,没有矫揉造作,更没有强制性的让学生去学习。从中值得借鉴的便是这种本真的教学态度,老师秉着这份朴实去教学,无论公开课,抑或常规课,不虚假,不夸张,让课堂的每一秒都充满着挑战。

引用论文:张志平《浅谈语文教学与多媒体的关系》 《新课程学习<基础学习> 》 2010年07期

下载让数学回归本真与简单吧!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让数学回归本真与简单吧!.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让语文课回归本真

    让语文课回归本真 蒋步翔 [提要]:本真的语文的教学就是落实听,说,读,写的训练。现实课堂中,虚浮,吵闹,杂乱,琐碎,偏离等现象时时可见,因此,彰显语文课平淡,简单,扎实,轻松的本真特点显得尤......

    回归本真范文合集

    回归本真,书写生活摘要:中学作文教学需要“真”的声音,正是面向这个“真”字,作文课堂教学需排除虚假,摒弃教条,拒绝僵化,从而倡导一种回归本真的写作教学。所谓“本”,是以人的言语......

    让教育回归“本真”2

    让教育回归‚本真‛ 灵动的课堂带给我们的是课堂艺术的享受!课堂教学艺术又来自于丰厚的底蕴和积累!在积累中学会变通是很重要的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最有效的学习。在语文教学中......

    让语文教学回归本真[精选合集]

    让语文教学回归本真 今天有幸聆听了卢雷老师的一节课《花脸》,激发了我若干思绪。 卢老师的这节课就像这篇课文的叙述一样条理清晰,眉目清楚,可谓“洗净铅华呈素姿”:一支粉笔,一......

    让语文教学回归本真

    让语文教学回归本真 为改变传统课程“门类过多,壁垒森严,单打独斗”的局面,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提出了“淡化学科界限”的建议,要求教学“加强学科间的纵横联系”,“注重学科间的整......

    让阅读教学回归本真解读

    让阅读教学回归本真 江苏省滨海县滨淮镇中心小学 郑海军 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在阅读教学中起到落实语言文字训练,强化语言文字运用的的一种有益并且非常有效的形式,是一种具体......

    让语文教学回归本真

    让语文教学回归本真 让语文教学回归本真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学也越来越呈现出勃勃生机,教师们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开始有意识地把课堂教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

    让教育回归教育的本真

    让教育回归教育的本真 随着上世纪八十年代教育制度的改革,校长负责制的逐步强化,一些学校甚至实行了校长、书记同一人的集权,教师教学成功与否基本靠领导的印象,教育民主的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