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指导学生体验

时间:2019-05-13 02:09: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指导学生体验》,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指导学生体验》。

第一篇:浅谈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指导学生体验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指导学生体验

【摘要】教育心理学中谈到学习,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学生不断地体验,在体验中利于培养他们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积极性,多元培养学生的质疑态度、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

【关键词】初中语文学生体验教师素质品味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6-0042-01

品味书本知识只靠死硬背得来始终不能很好运用,在学生头脑的印象不会很深。要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深刻的印象,就需要学生参与体验,让学生体验中学到知识,明白道理。那么如何指导学生体验呢?由于篇幅原因,我只举两个例子。

一、利用文中的插图体验

许多阅读教材都配有相应的插图。当学生如果对阅读内容不熟悉的时候,插图为学生提供了易于理解的外部支持,提供了直观、丰富的补充性信息。研究发现,阅读者在阅读有插图的文章时,通常先读文字,然后看插图,之后再看文字,图文并茂的材料呈现方式使得阅读过程也具有双重解码的特征。在阅读过程中,插图被用作理解课文的一个工具,阅读者根据插图勾画故事的细节,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对较差的阅读者来说,插图有时会比详细的言语解释更有效。为此,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利用插图,引导学生关注插图,以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视觉意象。如上《三峡》这课时,我让学生在阅读前,对课本上的“夔门天下雄”这幅插图进行讨论,对图中的信息(如山水势、景物等)进行猜测或预测,推论图画所要表达的内容。然后让学生阅读文学材料,从中寻找证据,来支持或推翻自己的预测。这样不仅无损于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还可以使学生通过关注文章内容和插图的不一致更主动积极地投入阅读,对所读内容进行深层次的加工、分析,进而提高阅读理解水平,加深体验。

二、品味语言体验

学习一篇文章,如果不细细品味语言,就如囫囵吞枣一样,淡而无味且噎着难受。要尝到文学的琼浆玉液必须多角度品味语言的特点,才能有此体验。在教学中可以这样引导学生品味:

1.抓住关键词语品味。在景物描写中,关键词语就是指那些最能反映景物特点,又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如《济南的冬天》中的“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这句话,可这样问学生:能把句中“声”去掉吗?学生通过思考,会发现“声”的有无,会影响整篇文章的思想感情。此外,描写人物行动的动词、用得准确、生动、恰到好处的形容词、数词、量词,甚至虚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起到特殊的作用,同样对理解课文起关键作用,同样要引起重视。

2.品味修辞的作用。如上《竹林深处人家》时,有这样一句话:“竹海上涌着暗浪,一浪推着一浪,一直推到很远…”我让学生赏评用“海”来比“竹”的好处,以便让学生体验到竹“多”的特点。

3.诵读精彩文段。诵读是品味语言的最基本的方法。著名特级教师洪镇涛先生说:“…采用朗读的方法,让学生比较、推敲、品味语言使用的妙处,形成语感。”学生通过对精彩文段的反复诵读,可以体验语言的丰富性,发展语言的连贯性,领会语言表达的规律性,从而增强对语言的规范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文章不是无情物”,这是倾注着作者浓烈的感情的名篇。通过表情朗读,使学生从朗读的语调。音色、作品的形象、生动的语言,领会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使学生“耳醉其情”。如《春》等课文就是诵读的好例子。

实践证明,语文教学抓住了“品味语言”这个牛鼻子,完全可以体验到文学的优美境界。因为教材中所选课文大都是语言精品,引导学生深入品味,就是同挖井,井挖得越深,泉水越多、越甘甜。

此外人物角色转换、拓展延伸、根据课文内容绘图、配乐朗读、制作课件、利用图片及影像等方式,都是调动学生生活体验的有效方式,有利于文本的解读。教师在教学中可根据教学的实际,适当选用这些方法帮助学生加深体验,让他们受到情感的熏陶,提高语文素养。

三、指导学生体验应该注意的问题

1.创设体验的氛围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用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后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或理解。”那么语文教师要善于营造有利于学生个性化阅读的氛围,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一改传统的“居高临下”、“先知先觉”的“权威者”的角色,转而以学生平等融洽的交流者的角色参与课堂讨论。语言要亲切自然,贴近学生的心理和生活实际。允许学生就学习活动营造一种敢于表达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学生可以表达他们的观点和想法,而不会被别的同学贬低,可以怀疑杜甫、李白,也可以怀疑泰戈尔、普希金。教师应把课堂看成知识交流、思想碰撞、情感交融的场所。在民主、平等、自由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教师、文本三者的对话,也只有实现平等的“有个性的对话”,个性与个性的碰撞才能产生火花,学生才能主动地去感受、去理解、去欣赏,从而获得属于自己的带有鲜明个性特征的审美体验和独特的体验。

2.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文学欣赏本来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精神活动。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是应该珍视的,“在一千个哈姆雷特”中的“哈姆雷特”毕竟还是“哈姆雷特”,而不是葛朗台或诸葛亮。因此,在解读文本时,应在尊重作者情感体验结晶的基础上多元解读。如果学生的回答切合实际情况,教师在肯定其成绩的基础上,就应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方向发展:如果学生的回答偏离了正常的轨道,教师也要让学生把话说完,以保护学生敢于发表独特见解的自尊。然后引导学生找出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如果学生的回答具有片面性,教师既要肯定见解中合理成分,又要重点引导学生如何将问题思考得全面、严谨、深刻。

参考文献:

[1]杜儒虎;对新课标下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J];新课程(教师版);2006年11期

[2]彭淑娴;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学习的快乐――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感悟[J];语文学刊;2009年12期

第二篇:初中语文教学如何指导学生课外阅读

初中语文教学如何指导学生课外阅读

中学课外阅读指的是学生在正式的上课之外进行的相对比较独立的阅读活动。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长期以来,由于传统的应试教学思想的影响,很多教师以及家长认为,学生看课外书是一种分神分心,耽误学习,不务正业的表现,会影响到学生将来的考试和前途,因而不赞成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而对于学生来说,在课下读一些教材以外的书是一种休息甚至娱乐,没有真正意识到课外阅读对于自己知识和能力的影响作用。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展开,课外阅读的作用日益显著,成为了语文教学的助手。如果教师和学生仍然将学习知识和增长能力的途径局限于教材,那么对于学生的知识面增长、能力的开发都会有限制作用。因此,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使学生在课外阅读中丰富知识、培养兴趣、提高能力。

一、课外阅读的重要意义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一个学生广泛地阅读,那么在课堂上所讲解的任何一个新概念、新现象,就会纳入他从各种书籍里汲取到的知识体系里去。”学生的知识面越广,对学习的兴趣也就越浓厚。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样,学生面对各种新问题、新现象越敢探索并甘愿为之不惜付出,从而使自己的各种技能越强。他面对的知识世界永远新奇,他会去不断认识、探究、获得解释他会永不知满足,会有新的思路与追求;他面临可研究的领域会越来越多。广泛的阅读,丰富的知识,使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越来越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有了全面的提高。有了丰厚的语文素养,学生就有了“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另外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向他人借鉴语言素材,对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有很大作用,对于学生表达和写作能力的提高也至关重要。

二、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对于学生学习和阅读来说,其兴趣并不是很快就可以培养出来的,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长期培养。首先要让学生自身意识到,仅仅将接受知识信息的途径放在课堂上,通过教师和教材获取,是一种非常狭隘的想法和做法。广泛的课外阅读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能够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能够使自己在将来更好地为国家和社会服务。其次,要让学生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要培养他们积极的阅读兴趣和习惯。对于教师来说,要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长期的引导。学校和教师可以在校园或者教室的墙上张贴一些关于阅读的名人故事,或者请一些学生都喜欢的作家来校作报告,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在校园中形成一种阅读氛围,使学生感受到阅读的快乐。

三、创设宽松的阅读环境

和谐宽松的课外阅读环境,不仅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阅读条件,而且给予学生从阅读到心灵的自由。学校要加强图书馆的建设。除增加图书馆的经费投入外,应注意结合学生身心特点,照顾学生的心理需求,购进适合学生阅读、学生喜爱的书籍,提高图书馆的藏书品位。条件许可的学校,可以开设电子阅览室。同时要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如在校内张贴名人读书的名言,在黑板上板书名人读书的轶事,成立文学社团,创办文学社刊(校刊、班刊或个人刊),举办读书竞赛活动等,通过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来培养学生的阅读品质。

四、教给学生阅读方法

作为教师来说,在课堂上最重要的就是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阅读的方法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

1.精读与泛读

精读,顾名思义就是精心阅读,就是要求学生在阅读材料的同时要对材料内容进行相关的分析,通过自主的思考能够明白材料所蕴含的思想,所表达的情感以及材料所运用的写作方式和表达手法,并且能够回答相关的问题。泛读就是一种浏览型的阅读,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只需明白大概意思就行,不必深究。

2.做到“心到、眼到、口到、手到”

所谓的“心到”就是在阅读的时候要能积极开动脑筋,要能够对相关的问题进行思索,不能任思绪飞扬,走思。“眼到”就是要认真阅读,“口到”就是指要开口阅读,通过朗读和阅读理解文章的内容。“手到”指的是在阅读的同时要记录,做笔记,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要培养学生勤于动手动笔的习惯。

3.培养阅读时圈画批注的方法

古人常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毛泽东同志在读《二十四史》时,做了无数的批注、评点,在空隙处密密麻麻写满了自己的看法。这个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学生在思考的同时要进行积极的思考,用笔记录下自己的看法和体会,只要这样,才会有收获,才会增长能力和见识。

五、创建氛围,品味名著

多数学生拒绝读名著,究其原因主要集中在学生的生活环境与作品存在时空上的差距,无法理解文字的隐晦和艰涩上。这个问题的解决需要依靠教师的帮助,教师要多方面积累资料,建立自己的“资源储备”。在适当的时候,把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者所处的特定环境介绍给学生,必要时,可以把作品的情节梗概一起告诉学生,有条件的话可以放映相关的影

视片段,这样能够很好地带动阅读前奏,并且很可能有延展的效果。要逐步创建一个阅读经典的环境氛围,让学生在这个花园中自足地成长。

总之,为了培养学生想读书、爱读书、会读书、多读书,从而达到读好书的目的,我们的语文教学不应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教教科书”的封闭教学,必须营造一个开放式的学习氛围,必须扩大学生阅读量,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第三篇:初中语文教学论文《如何指导学生写好作文》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如何指导学生写好作文》

作文是一种信息输出,其信息来源于实实在在的丰富多彩的生活。作文的形成过程可以归纳为这样一种程式:真实观察生活→生活信息→选择输入信息→加工输出信息。《九年义务教大纲》规定:指导学生作文,要从内容入手,由上式可以看出,要解决好从内容入手的问题,使具有生命力的,能准确反映命题要求的信息成为作文信息,必须要抓好观察积累生活和正确选择材料这两个环节。只有从内容入手,才有可能指导组织材料,加工料,写好作文。

一、培养观察能力,增加信息积累

“生活是写作的唯一源泉”尽管作文写作的起点不同,如有的作文,要先有目的观察,活动再作文;有的作文,特别是考场作文,是根据积累在大脑的已有生活信息来源写,但归根结底都直接或间接来源于真实生活。试想,如果没有信息的摄取和储存,哪来的信息加工输出呢?所以,一方面我们要引导学生接触自然,接触社会,指导学生留心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培养学生自觉地、主动地观察分析周围事物的习惯;一方面要指导学生积极参加参观、观察、操作、实验等实践活动,扩大知识领域,丰富作文内容,还要加强课内课外阅读,增加信息积累。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练习写观察日记

观察是学生获取作文材料的主要来源,学会观察事物,提高写作能力,练习写日记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教师要教给观察方法,要选择好观察对象。要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来认识事物,抓特点、抓关键,少年儿童充满活力、热爱生活,而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每天都能观察到许许多多的事物,如自然景物的状态、气候的千变万化、人物的音容笑貌、社会的各种现象。观察要做好记录。如果只观察不记录,那么有很多新鲜的印象、有趣的事物、生动感人的场面难免会忘记,即使日后回忆起来也不清晰。坚持观察,不但积累了丰富的写作材料,也培养了观察能力和习惯。扭转对写作的畏惧心理,同时也可避免写作文时抄书、抄报的不良倾向。

指导学生写观察日记,要从培养其观察兴趣入手,要通过参观、浏览等丰富学生的生活,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要注意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充分调动各种感官感受大自然、感受生活。要按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训练。低年级最好从自己身边最熟悉、最感兴趣的静物写起,写成简单的观察日记。随着年级的升高,逐渐写特点不明显,最易视而不见的人和事。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如对静物部分观察;对动态事物要分阶段观察;宽大的事物要变换角度。(2)有目的、有计划开展活动活动,做好写前准备。

纵观各册教材,没有提出明确的观察要求而回忆写出的作文为数不少。如果平时不积累,只是到了每次作文前才告诉学生准备其效果,有些学生能做到文章内容的较具体、主题正确

也较鲜明,但没有思想深度,写作水平停留在某个层次上,很难向前跨越。如何指导他们深化主题,使文章更上一个层次,较少行的办法是结合学生写作中所写的生活中的事情,从现象到本质、到社会意义作进一步的分析、开掘。

初中一年级学生第一学期的写作要求主要学习记叙生活经历和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认识。这就是说,应先教会学生写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也只有从生活真实写起,学生才能说真话、写真事、有物可写。但有些学生不是写太简单,就是像记流水帐,毫无特色,这就需要指导学生逐步学会自己所写的材料进行必要的加工、丰富文章内容。我在初一某一次记事作文中发现了好几篇作文,事物本身都很感人,描写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但文章就像光杆树木,没有干枝和树叶。如某生写了暑假前一天中午放学,走到家里,肌肠辘辘,却不见母亲人影,饭也没有做好,心中很火,来到桃园本想发发脾气,却见母亲满头大汗,刚从桃林中走出,于是主动回家做饭给母亲吃。显然,该生所写的材料好,问题在于对事物观察不细致,更不会艺术加工。如当时的环境、人物的外貌等都没写出来,自己的感觉也没有很好品味。藏克家说:想象的丰富与否,决定于对生活的深入和对宇宙万物的观察思考,是否了解事物的本质、属性及其相互关系。我要求该生把看到母亲的劳动场景详细写出来,并且把自己的不同感受写出来。该生很认真的思考了一会,对自己所写的事认真加工,对天气的热进行了环境描写,对妈妈钻出桃林时“热”的外貌进行了刻画,对自己见妈妈的前后心理变化进行了描写,吃不到饭蚶地的埋怨→看到大汗淋漓感动时妈妈的内疚→想到每年吃到妈妈种的水蜜桃时的感激→由衷地对勤劳能干妈妈的赞颂。

深入生活,要独具慧眼,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捕捉力。许多作家善于把那些细小卑微的事放大,善于把那些稍纵即逝的变化放慢写,他们的作品为我们提供了观察、体验生活的范例,鲁迅把人力车主动搀扶跌倒的老妇这一件事放大,写成寓意深刻的《一件小事》,歌颂了劳动人民无私无畏的可贵品质,揭示了进步知识分子的时代光芒,朱自清《背影》描绘了一幅父爱子的永恒图画。他们的作品成为我们学习典范往往不理想。为了在准备阶段做到明确要求,心中有全局,在学年前,把每学期的几次作文题材范围及训练要求分类列成表格,然后从整体着眼,拟定出作文准备的计划。作文课上,指导学生从内容入手,首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再帮助学生回忆有关的人和事,打开他们记忆的仓库,把生活的积累取出来,帮助学生从记忆中选出最合适的材料来做本次作文的内容。再让学生重温这些趣事,热到讨论,这样学生就有了作文的欲望,写起具体也有真情实感。(3)开展阅读活动

阅读能力是作文能力的“根”,没有比较强的阅读能力,就不可能有较强的作文能力。因此,要积极开展阅读活动。不仅要重视深入阅读,而且要重视课外报刊的阅读。阅读书报,是扩大知识面、信息量,增加积累的好方法。我们在班上每天安排10分钟时间由学生轮流读报、了解新闻。书报上的新闻趣事都可以成为学生作文中的内容。广泛开展“读书、读报、讲故事”比赛活动国,为作文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二、审清题意,确定立意选择材料

被摄于大脑中的有许许多多的信息材料,要选择符合题意的,最能突出中心的材料,这就要审清题意,确定立意,认真选材。(1)审题

要教给学生审题的方法,并加强训练,使之养成习惯。有些作文是完全命题,要指导学生对题目进行剖析。例如用“分解、分析、定重点”的三步审题法分析《记忆深处的一件事》的题意。

第一步以词为单位将题目分成记忆→深处的→一件→事,四层意思,再分析每词的内容。如“记忆”是指过去的,时间久,不是眼前的,“深处”是指印象深刻难以忘怀,不能写成一般的琐事,一件只能写一件,不能多写,事说明以写事为中心,不是写人状物的。第三步,可以通过上面的分析来确定各部分的重点,这就是题意。如上例的题意;作文要求以第一人称记叙一件往事,要突出深刻,至此,写作要求就明确了。

有些作文的范围比较大,要指导学生做到两看:先弄清体裁,再看记叙的对象。

在作文时,不妨出示与命题有细微差别的一组命题。让学生存纲辨析,然后再系统说明原命题的题意。(2)立意

命题作文主题思想的确定与阅读教学中中心思想的确定一样,一种是中心含在题目中,可通过审题直接确定中心。(3)选材

明确了写作要求,确立了中心,还要指导学生学会选材。作文要做到五要。一要根据中心的需要选材,做到量体裁衣;二要选择最有意义的材料,剪掉意义不大的材料;三要选典型材料,去掉一般材料;四要选新材料,去陈旧材料;五要选真实材料,去虚假材料。

如何在生活中寻找材料,一是散筛法。二是双向选择。三是避用求异法。

实践证明“从内容入手”是指导学生的认识规律出发,是作文指导的关键环节。只有指导学生观察积累生活,准确选择材料,才能带领学生跨越内容障碍,提高写作能力,使学生获得比较系统的写作知识。

第四篇:在初中语文教学课堂中体验成长

在初中语文教学课堂中体验成长

【摘 要】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中级阶段,学生如何在学习中体验成长,当然需要教师正确的引导,带给学生们学习语文的正确方法,和学生们达成共识,并且要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和多元理解,带动学生多读书、多好书,使学生快乐成长。

【关键词】

初中语文 教学课堂 体验成长

语文新课程已经指出:语文教学活动应该带给学生更多的正能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是为了考出好成绩,更重要的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增添更多的活力元素。当然这需要师生共同的配合,让学生体验到学习语文的乐趣所在,追求学习语文的幸福。

一、在认识和探讨中和学生达成共识

初中语文学习是一个从初级向中级过度的时期,教师在给学生传授知识时既不能童趣幼稚,又不能草草了事,面对课本中一些比较复杂的作品时,教师和学生对故事情节有一定的了解认识后,经过梳理,和学生们共同探讨,最后达成一定共识。

如,在学习《皇帝的新装》这则寓言时,看完这则故事时,也许会引得大家捧腹大笑,似乎对于故事隐含的哲理抛至九霄云外,大家们都对皇帝这种愚蠢的行动厌恶至极,甚至还有学生说道:“皇帝笨的可爱!”那我们就现在可以抛开这些定性的说法,深入作品中好好看看皇帝为什有这样的举动呢?教师先把教学重点放在皇帝的心里描写上,在与学生的讨论中,教师说皇帝这样的举动也是值得我们同情的。生来就享受着荣华富贵,没有经历任何的困苦和磨难,周围还有那么多阿谀奉承的人,所以在皇帝的眼里,称赞已经成为一个家常饭,周围人对他的评价,他都会信以为真,他这“愚蠢“的行动是不是从侧面也能反映出一个问题呢?有学生们认为即使皇帝从小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那也证明不了他的愚蠢,他充满了自恋感,不经过自己的大脑判断怎么能治理国家,更不能被大臣们的巧言花语所蒙蔽,同样我们在生活中也不能光听好听话,要谦虚谨慎,纯真善良,正如像文中最后提道的孩童一样简单纯真,一语点破实情。通过讨论大家一直认同这个观点。也就是通过这样的讨论,能让我们更深刻的理解这个经典寓言故事的哲理,能够使学生从情感中体验更多的纯真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二、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和多元理解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每一节的新内容都能带给学生独特的体验和感受,这也是教师应该珍视的。当然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和感受并不是有错不敢说,有偏不能纠。更何况初中生还处于学习语文的中级阶段,对事物的看法和判断还不全面和不成熟。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除了要珍视学生独特的体验和多元理解外,还要注意教材内容的真正价值取向,要巧妙引导,让课堂成为学生的成长体验,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积极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通过标新立异的讨论,使学生摆脱条条框框,课堂也因此师生盎然。

如,有这样一位中学教师的教学案例:某天春光灿烂,鸟语花香,开开窗门一股春风迎面扑来,教师借题发挥:“我们曾经学习过朱自清的散文《春》,这些天我们也在迎接着春天的到来,大家有什么样的感悟呢?”学生马上抢着回答:“吹面不寒杨柳风”,像母亲的手抚摸着我,外边的风带着些新翻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这时候教师随机应变:“同学们,听!外边还有什么声音?”有同学立刻举起手绘声绘色的描述:“鸟儿呼朋引伴的卖弄自己清脆的喉咙,唱出婉转的曲子。”“那么大家还能感受到什么呢?”“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都带着甜味,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的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现在哪能看到大小的蝴蝶?”旁边一个孩子插嘴道。“这说明大家也对春天的期待值很高,前些年环境没有受到大的影响,毫不掩饰就像朱自清所描写的春天那样,而今环境污染已经很严重,很多自然界的动植物都“隐藏”起来了,所以很多同学都没有看到美丽的蝴蝶飞舞的身影,所以希望大家一定要从小保护环境,爱护环境,大家有信心做到吗?”“能!”大家齐声响亮的回答。这就是信手拈来多姿多彩的教学内容,多么值得我们学习。

三、品味经典作品增添学生幸福元素

初中语文学习过程应该成为学生愉悦情绪生活和丰富情感体验的一个重要阶段,学会在学习过程中追求幸福,体验成长的快乐。因此在这个时期学生有必要多读一些经典作品,不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且能够为他们的幸福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如,我们经常提到的《西游记》《鲁滨孙漂流记》《三国演义》《上下五千年》等等,这些经典作品都是学生能够接受的,当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每学期的学习状况和爱好选择一些适合他们阅读的书籍,让他们通过阅读这些书籍,体会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领悟出一些生活的酸甜苦辣,带着书中的故事可以和教师和家人分享,通过互相交流,这样既能够扩大知识面,还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学习语文的角度来说,很容易丰富学生的词汇量,学生在写作方面也会有所提高,如《西游记》中主要角色的几个人物的刻画,都是通过如何克服难关展现人物特点,徒儿们那种誓死都要保护唐僧西天取经的精神和责任心,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这就是经典作品的魅力所在,也能在学生的成长环境中增添幸福元素。

总而言之,“幸福读书,快乐成长”,这是作为教育工作者追求的目标,我希望每一个学生在接受语文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享受读书的乐趣,多读书、读好书,通过阅读让学生享受到语文带给他们的种种喜悦。也能让他们走进语文课堂,能够进入一个别样的天地,徜徉于山川河流美景之中,“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这句话说的多好,我们只有让学生融入这个大语文环境中,学生才能够左右逢源,如鱼得水。

第五篇: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体验

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体验

舒城县XX中学 XXX 二○一五年 七月

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体验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已经成为绝大多数教师的共识。北大的钱理群教授曾说:‚文学的教育,有时声音极其重要,这声音是对生命的的一种触动。文学是感性的,而不是理性的。所以,读,让学生感动,用心朗读是感受文学的一个重要方式。‛钱教授所说的读,就是我们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注重朗读文本的审美体验,就是我们追寻的美读,它的确是阅读教学之魂。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7-9年级的阅读教学要求共15条,笔者以为,关键是下列几条:第4条,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第8条,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第11条尤其提及到古代诗词教学的要求,即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由上述课程目标不难看出,语文阅读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语感;增强学生与文学作品进行心灵对话、理解沟通的能力,提高审美情趣。这些目标的实现与美读是分不开的。

叶圣陶曾经提出:‚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读

文字所蕴含的感情。

美读能强化语感,还在于吟、咏、唱、诵等美读形式本身就涵盖语感的一切内容。记得刘国正先生回忆他的语文老师善于用吟诵的方法时说,先生很少讲,但‚喜欢吟咏,吟到得意处,音节铿锵、声震瓦屋。我也跟着吟咏,跟着铿锵,许多诗篇的妙,是在跟着吟咏中体会到的。‛可见,只要反复诵读,就能体会出文章的音韵美、节奏美、气势美,就能让学生真正感到文章的起承转合、气象万千,就能让学生真正从感性上、从直觉上、从整体上去认识、占有、体验语文材料。如:诵读《春》的‚春草图‛时,‚偷偷地‛要轻读,这样才能表现出不经意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又如:吟诵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要让学生反复地读,要读出一个壮阔雄奇、玉砌银妆的冰雪世界,读出一代伟人纵横千里、壮志凌云的意兴,从而感悟‚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威武雄壮的宣言的深层含义。语文课本中有许多美文,如《与朱元思书》、《陋室铭》、《爱莲说》、《岳阳楼记》等等名篇佳作,这些佳作,只有通过反复的朗读,美读,直至背诵,烂熟于心,语言的分寸感、畅达感、情味感、美感才能更好地奔涌而来,学生才能更好地形成语感。

二、美读增强理解,扩阅读教学之内核

言为心声,美读不是单向输入,而是心灵的对话和交融。阅读教学的内容是否厚重,程度如何直接取决于学生与作品、作者的心灵的沟通、理解程度。

文章的风格各不相同,教师要让学生深入揣摩每一篇的‚个中滋

由文本世界进入作者世界,达到与作者神气相通、心灵感应的审美境界。美读就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吟诵课文,读者如文章中的人物,文章‚如出我心‛,文句‚如出我口‛。读着读着,与作者的心灵相通了,对文章的理解就会增进一层感受。

三、美读提高审美情趣,添阅读教学之神韵

新课标特别强调,古代诗词教学要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而古代诗词中的声韵和谐、色彩斑斓、语言凝练、理趣奥妙全靠美读来挖掘。

诗歌,讲押韵,富有节奏,读来琅琅上口,韵味无穷,具有声韵和谐的音乐美。要体会到诗歌的音乐美,必须反复地朗读,这样,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才能激起人们的情感,给人以音乐美的享受。如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此诗讲究押韵,平仄相对,音调和谐,琅琅上口,具有强烈的节奏美和音律美。

古诗词中许多描写极富绘画的美感,我们只有细细美读,借助丰富的想象来补充或描绘画面的内容或色彩,才能受到美的感染,获得美的熏陶。如温庭筠的《望江南》:‚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频洲。‛一位女子独坐楼上,盼望所爱的人归来,望眼欲穿,而太阳落山,思念的人儿不见踪影,水脉脉,思悠悠,面对江水斜阳,更是愁断心肠。多么凄美的一幅画,在画中,我们能体会到孙女子对亲人思念的款款深情。

用词准确、生动,语言凝练、含蓄是诗歌语言的特色。在学习诗

于我国的造词原则,如‚快乐‛、‚快活‛、‚欢快‛、‚愉快‛等等。

总之,只要我们在朗读教学中注重对文本的审美体验,阅读教学定会绽放出美丽之花。

下载浅谈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指导学生体验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指导学生体验.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如何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初中语文

    浅谈如何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初中语文 【摘要】素质教育的今天,语文教学不应该给学生太多的框框,应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更多的自由,把书读活,自主学习语文。语文教学要教给学生方法,......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学案导学”教学法的运用 叶圣陶先生在上个世纪初就提出“教是为了不需要教”,但长期以来,我国初中学生成为单纯的知识“容器”。为此国家开始推行新课程......

    浅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人格

    浅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人格 摘要:在新的教育发展规划纲要下要求学校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还应具备健全高尚的人格。这样才能实现“中国梦”,在社会发展中......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兴趣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兴趣 [摘要]:在古诗词课堂教学中,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本文主要介绍几种在课堂上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兴趣教学方法:1......

    在活动中体验

    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学习《我很整洁》案例分析 新疆呼图壁县一小黄玉玲 在美国休斯敦的一家儿童博物馆中有句醒目的话:我听过了,就忘记了,我见过了,就记住了,我作过了,就理解了......

    初中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初中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语文教学是母语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要遵循基本的学科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才能更好实现教学提升。......

    如何进行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指导

    如何进行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指导 清华中学 汪建华 作文难写,作文课难教,这是绝大多数中学生和中学语文教师的共同心声,也是当今中学作文教学的客观现状。作文教学一般从作文指导......

    浙江省体验磨练初中语文教学建议

    浙江省初中语文教学建议一、教学准备与设计 第1条明确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