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做好阅读指导的研究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做好阅读指导的研究》
课题研究设计
一、研究背景
阅读是表达的基础,只有让学生读得好,才能使他们写得好;阅读是个多方面吸收的过程,它能使学生积累知识,开拓视野,发展智力,陶冶情操,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的精神世界发生重大的影响,对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时代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要具有丰富的人文素养,阅读课对于提高学生欣赏水平、阅读品位、人文素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语文教材有大量的美的材料:这些文学作品用语言创造了审美意象,表现在字形、语言及文章的结构布局上,给人如临其境般的审美感受。开展阅读指导的研究,就是基于阅读材料中有丰富的审美、人文内涵。通过研究,探索如何充分利用阅读,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品德修养,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语文课程标准》确认“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些提法,要求语文教师要让学生作为阅读的主体,用心灵去体验文本,从而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丰富自已的精神世界。而阅读欣赏课的开设,正是实现新课标的一个平台,这对学生提高审美情趣,品味人生,形成良好个性,无疑有着重要的作用。
不少教师在阅读课上大多注重知识的传输,理解过程中也大多注重讲解,训练的过程中很多的注意力放在答案的正误上,却没有把语文最重要的学习阅读的方法教授给学生,学生最终未能学会自我阅读、分析、理解、答题,因此,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真正让学生逐步学会阅读、会学阅读,这样才可能让师生从繁重的阅读教学中脱离出来,轻松阅读理解。
我校一贯重视语文阅读教学,我们在实施新课标,创建高效课堂的要求下更需要加快步伐,提高教师的语文教学水平,将阅读指导引上一个新台阶,让学生更自主地阅读、体验、欣赏,让学生产生浓厚的语文阅读兴趣。为此,我们提出该课题研究,引导语文教师关注学生学习状态,研究语文阅读指导,引导学生掌 1
握系统的、科学的阅读方法,养成阅读习惯,激发阅读兴趣,形成阅读能力,促进学生语文整体素养的提高。
二、理论依据
阅读不是一个被动机械地吸收文章信息的过程,而是积极主动地获取各种信息的过程。教育家叶圣陶阅读教学的基本思想是:语文教学的目标,在于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养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的技能。为养成阅读习惯,非多读不可;教师应根据不同阅读类型做出相应指导,注意学生情况,与学生原有知识与理解水平相吻合。
新课程理念核心内容是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新课程标准又明确提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不仅要“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更要“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有创意的阅读”。
新课程根据学生是学习和发展主体的规律,让学生在生活中自觉阅读,自主欣赏、审美积累创新,开展阅读指导研究,旨在探索出这种学习方式的基本模式、操作方法。
三、原则和方法
(一)研究的原则
1、趣味性原则:只有让学生对于阅读产生兴趣,才能产生积极探索,参与阅读赏析活动的热情与愿望,促进学生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的养成和提高。
2、发展性原则:着眼于初中学生现有的阅读基础,根据学生阅读能力的长远发展,注重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在阅读活动的课堂氛围中,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培养学生具有领悟美、发现美、表达美、创造美的能力。
3、主体性原则:相信学生人人具有阅读的潜力,承认学生个性差异,在阅读活动过程中积极发挥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体,促进学生良好的个体阅读素质健康全面的发展。
(二)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边研究边实践,综合采用文献研究、调查研究、行动研究、等多种研究方法。
⑴文献资料法:研究国内新的教育理论和阅读教学的发展动态,借鉴已有的理论成果和别人的成功的经验,构建本课题的理论框架和方法论。
⑵调查研究法:采用谈话及问卷等方法,对阅读欣赏的教与学进行现状和发展进行调查,弄清研究对象存在的量与质的特征(如学生的欣赏兴趣、能力;教师的欣赏爱好、教学水平等等)并密切注意这些特征随时间的延续而发展变化的进展情况,把握研究对象的发展趋势,为课题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
⑶行动研究法:用最新的理论,针对我校阅读欣赏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边实践边总结边研究,及时反馈,修订行动方案,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探索新的教育行动方式,确保行动结果的绩效,使课题研究具有普遍性,成果具有推广价值。
⑷经验总结法:边研究边总结,边反思边调整,形成《课题研究报告》。
四、研究对象
语文阅读作为一种学生独立学习、自由阅读的课堂学习活动,它是课堂形态,但不同于学科常规课堂教材教学活动;它以学生活动为主,但不同于一般意义的课外阅读活动。
阅读指导是为了着重培养理解书面语言的能力而进行的一系列语文训练,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着重引导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因此,我们认为,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指导应界定为学生“主体性自由阅读”的方法指导。
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阅读欣赏的兴趣,唤起学生的阅读欣赏的欲望,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直接或间接学会“阅读”的方法,以语文阅读课为凭借,以课外阅读为突破口,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让学生通过阅读丰富文化积淀,形成自觉的言语表现意识,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课题侧重如何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学会“主体性自由阅读”的方法和学生终身学习为宗旨的实践研究,并让学生通过活动、阅读、探究、交流、欣赏,获取文字的美,生活的美,创造的美。
五、研究内容
1、指导各个学习环节中的阅读方法。指导学生在预习、听课、作业、复习、测试等环节中掌握语文阅读方法。
2、指导不同年级学生语文阅读方法
①七年级侧重于指导学生圈点勾画、作摘记、作卡片的方法,侧重学生语文阅读感受的指导。教师有意识地为学生打开文学之门,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
②八年级侧重指导指导学生编提纲、作批注、写读后感,侧重学生阅读体会的指导。教师有目的地为学生创设阅读环境,养成学生的读书习惯。
③九年级侧重指导学生品味性精读的方法,侧重于指导学生阅读欣赏,指导学生写体会。教师有选择地为学生提供阅读欣赏、评价机会,提升学生的读书能力,指导学生写美文赏析,做名著荐评。
3、研究各种文体的特点,结合文体的特点进行阅读指导。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文章文体不同,阅读方法也应有侧重。要教会学生各种文体的特点,对各种文体进行阅读指导。现代文大致分为三大文体:记叙文(要素、人称、顺序、中心、详略)、说明文(对象特征、条理、方法)、议论文(论点、论据、论证),只要把握住文体,阅读就会相当顺利。
六、研究计划
1、准备阶段(2011年11月至2011年12月)
确立研究专题,成立课题组,建立学习制度,收集学习研究的有关资料,提高思想认识。学习有关语文阅读方法指导的理论和国内外的研究成果,调查我校学生语文自学学习的状况,制定课题实施方案。
2、实施阶段(2012年2月至2012年6月)
根据课题研究方案,进行课题研究,按照实施方案有序地在语文备课组中开展对学生语文阅读习惯、阅读方法、自学能力的研究与指导。做好实验前后的检测工作,搜集相关资料分析、整理,完成中期研究报告。
3、总结阶段(2012年7月——2012年12月)
积累汇总研究资料,对实验研究的资料、各项数据进行整理和处理,在阶段性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形成课题研究的总报告及论文,做好结题、成果鉴定的各项准备工作。
七、完成课题的保证和条件
1、组织保证。成立课题领导小组,做到认识统一、责任明确、目标一致、团结协作。
2、制度保证。学校已经制订课题管理条例,规范学习、研究制度,使课题研究制度化、规范化。运用激励机制,重奖科研成果。
3、经费保证。学校设立专项课题研究经费,确保课题研究活动正常开展。
4、技术保证。聘请县教研室语文专家为课题顾问,指导课题研究工作。为提高研究人员的整体素质,学校将推荐课题组成员参加各级培训,组织外出参观学习。课题组将每月召开一次课题组成员会议,讨论交流实验研究情况,部署课题研究,巩固发展和推广研究成果。
5、课题研究与学校工作相协调。规划课题研究与学校整体发展目标相协调;落实课题研究成员与学校课职务安排相协调;安排研究任务与学校日常工作相协调;做到学校教育教学与教育科研同步发展,共同提高。
八、参考文献
(略)
第二篇:如何做好初中语文教学
如何做好初中语文教学
如何做好初中语文教学?
纵观我们几代人的成长过程,语文教学都是枯燥乏味的技艺之学,老师“填鸭式”的灌输,学生被动的接受。而今,施行了新课改,将会是这种枯燥乏味的应试之学变成充满人性之美,最具有趣味性的一门学科。
怎样做好新课改的要求则是衡量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通过学习,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首先,在语文教学之中应当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推动人去寻求知识和从事工作的内驱力).把语文课堂由单纯的传授知识转变为学生满足知识的渴望,培养能力,陶冶性情,净化思想的乐园。所以,要上好一堂语文课首先得把学生的心思留在课堂上,而一节课的导入为之关键。一个好的导入将体现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在学习者身上培养求知的乐趣创造更符合学生心理,贴近生活的导入能让学生兴趣大发。如:在教学《济南的冬天》时导入部分则可以设计为:同学们知道济南吗?在我国的南方还是北方?他哪儿的冬天是不是同我们这一样?还是大雪满天,寒冷至极,还是如同我们这冷不见冰,寒不见雪?再给同学们用图片展示北国冬日的那种“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景象,将同学们带入一个冰天雪地的世界,仿佛置身其中。不知疲倦的想了解济南的冬天是怎样?
其次,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要想同学们对语文感兴趣,阅读能力的培养必不可少,只有学生爱读,爱看,爱写!语文教学才可能顺利的展开!阅读能力的培养首先要调动学生阅读的主动性,学生是阅读的主体。学生要有浓厚的阅读兴趣。其次,激发兴趣是关键,创设各种生动活泼的氛围,让学生多读材料,把握语文的思想内涵和文化内涵,做到在阅读中认识,阅读中理解,阅读中成长。再次老师应因人而异,因地制宜,不断的加深对学生阅读的认识,不断提高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品味。经过长期的阅读,使同学们在阅读中受到启迪,受到成功的鼓励,性情的陶冶,价值观和自我价值的认识和世界观人生观的培养!在阅读中不断加深对字、词、句、成语、俗语的理解。
最后,对初中生作文的训练。要想学生在考试中取得高分。作文非常关键。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首先要积累作文素材,作文素材又离不开阅读,读得多,看的多头脑中便有货,写作便轻而易举,下笔便是文章!其次,要坚持写心情或观察日记,记录身边人和事,把阅读同作文结合起来,把阅读中别人的语言思想想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最后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天天动笔,坚持作文,阅读的时候莫忘摘录其中的优美的语句的积累。作为初中生作文时应当通篇构思,有作文提纲。俗话说“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其中的养气便是文章的通篇构思!不说假话,坚持写自己的真情实感是初中生作文的关键所在!
能力有限,望雅正!!
第三篇: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研究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研究
摘 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实现初中语文创新教学,在学习语文课文的同时,品读语文作品,渗透德育,感悟课文思想情感,催化学生情感,培养学生的品格意志,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爱祖国、爱人民。结合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挖掘语文课本德育素材,开展德育。
关键词:初中语文;语文教学;德育
初中语文是学生在初中阶段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思想情感,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促进社会文明和文化进步有重要意义。笔者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深知德育的重要性,有机结合初中语文教学和德育,笔者现就人教版教材,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体会。
一、整合语文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优秀品格情操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挖掘课文中的字词句,结合作者的思想精华,在教学中开展德育。初中语文德育还需要考虑学生的心理特性和认知规律,将对学生思想感情的教学融入课堂教学,在教学活动中规范学生行为,锻炼学生的意志和品格,养成良好习惯。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整合语文课本资源,结合课文德育思想因素,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培养学生的优秀品格和情操。
如,我在讲授《音乐巨人贝多芬》一文时,给学生讲述了外貌描写和人物刻画的写法,让学生学习贝多芬顽强的抗争精神,引导学生树立乐观、坚强的意志。在新课开始前,我问学生大家喜欢音乐吗?然后给学生播放了《命运交响曲》,让学生感受音乐,缓缓而来给学生讲述贝多芬人物描写,写出了贝多芬的坚强和不凡,描写了贝多芬的坚韧无比,给学生呈现了贝多芬“平凡的伟人”的形象,写出了贝多芬的喜怒哀乐,写出了贝多芬的感动和不耐。尤其是贝多芬在耳聋后,创作的《第九交响曲》,他作为音乐家,敢于和命运斗争,创作最伟大的音乐作品。通过对本文的讲授,学生深深地被贝多芬的品质所撼动,纷纷陷入深思。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还有《真正的英雄》《登上地球之巅》等课文,通过对语文素材中德育教学材料的整合分析,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
二、挖掘语文教材素材,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态度
当今社会经济发展得越来越快,学生生活条件变得越来越好,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学生接触大自然的机会越来越少,在无形中严重制约了学生的生活范围,导致很多学生出现压抑和孤僻等负面心理。笔者认为,教师有责任在教学中向学生讲述生活中存在的得与失,引导学生乐观生活,勇敢面对挫折学会生活。
如,我在讲授《谈生命》一文时,让学生思考古今生命现象,对人生进行思考,尤其要把握文章中人生和春水之间的比喻,以及和小树的比喻。结合文中生命和江水之间流动对应,人生和小树之间发展吻合,以贴切的比喻理解生命,理解人生。犹如文章中,激荡的江水的风雨后的彩虹的雨露阳光等,知晓生命、挫折、成长和人生之间的转换,看尽人生,奉献生命,观赏世界。尤其是文章中“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相信来生”,这样的语句,叹尽生命生长、壮大及衰老的人生规律,揭示生命中面临的苦难,以及苦尽甘来的幸福相伴,表达奋斗不息的生命意志和乐观精神。然后,又给学生讲述了《那树》《人生》等课文,结合课文内容的描写,对课文的赏析,引导学生感受生命和生活,和学生一起成长,珍惜当前生活,学会生活,乐观面对人生,利用语文教学素材,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态度。
三、利用语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学生对祖国的情感直接影响国家未来的命运。可谓,少年兴则国家兴,道德兴则未来兴,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祖国情感的培养,是一项紧迫而长期的任务,是语文教师教学的职责和义务。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了解国家,学习祖国历史,领悟祖国河山,知晓祖国古今变化,承担祖国历史使命,用心关注祖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如,我在讲授《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时,给学生讲述这篇诗表达了作者舒婷对祖国的深情,是作者的代表作,是一首爱国之歌,其中“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我是你十亿分之一,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去取得,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等,穿插了祖国历史和现代,充斥着时代感,写出了祖国过去的贫困和当前的新生,在讲授时感受诗中的荡气回肠。从诗中可以看出,作者心中的祖国不再抽象,成为过去和现实的交织体,写出了饱经风霜和黎明希望,在诗中融合了祖国物化形象,包含了祖国意向,直击人心,培养了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德育是需要长期坚持的工作,教师要承担德育重任,就需要结合语文教学实践,有机渗透德育,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接受品格情感教育,接受正确的生活教育,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学生健康生活和热爱祖国,需要教师深入尝试和探索语文德育。本文是我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德育的经验,希望可以对其他教师有参考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苏俊红.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J].学苑教育,2015(8).编辑 薛直艳
第四篇:初中语文学习方法研究与指导
《初中语文学习方法研究与指导》课题开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学法研究与指导目前已成为国内外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已成为大中小学教师共同关注的课题。因为大家已经认识到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新的科技知识在成倍地增长,只有具备获取知识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更新知识结构,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促进社会的进步。现代教育家陶行知明确主张,教师的责任在于教会学生学习,他说:“我们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是教学生学。”当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也多次提出:“教为了不教”,主张让学生学会学习。著名的当代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认为:“学会如何学习本身要比„学会什么‟来的更重要的多。”埃德加·富在《学会生存》一书中说道:“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可见,中外许多著名的教育家都强调要教会学生学习,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并以此作为教学的一个根本的指导思想。
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就指导学生学法方面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一是观念陈旧,学法意识淡薄,不注重指导学法;二是强调教法设计,忽视学法设计;三是强调接受知识,忽视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四是强调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忽视过程和方法的学习;五是强调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忽视学法的指导训练。由于教师忽视了对学生学法的指导,于是课堂便出现了“高耗低效”的现象,学生不懂得怎样学习,一味地等待老师灌输或等着老师牵着鼻子走。让学生独立阅读文章,不知从何着手,满脸愁容,一无所获。学习文言文,让独立翻译,只会抄抄书下注解,背背了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学生不会学习的现状,最终将导致教学质量的偏低,影响了创造型人才的培养。另外,在素质教育实践中,在新课程改革中,在现代教育技术实践中,如何指导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是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面临的一个难点。为此我们认为“学法研究与指导”势在必行。
二、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学习方法指导,它是教育者通过一定的途径对学习者进行学习方法的传授,诱导、诊治、使学习者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而灵活运用于学习之中,逐步形成较强的自学能力,也就是教会学生学习。学习方法指导体现了教学思想的转变,是以学生为主体这一现代教育观念的体现。所谓“学生为主体”,就是确认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是认识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只是为学生的认识和发展提供种种有利条件,帮助指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习惯,既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学习方法的指导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如果学法掌握的好,学生的自学能力就会增强,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观察、认识、思考、想象,走进书本,又能跳出书本,获得知识,形成能力。再者,学法指导,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最后,学法指导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一是可以提高学生的能力素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和注意力。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使学生不仅掌握学习教科书的基本技能,而且会自学教科书以外知识的能力。二是,学法指导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引起浓厚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毅力,调动激发非智力因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健康有序地成长。
语言大师吕淑湘曾说:“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怎样学,不是把现成的东西教给学生,而是要教学生学习的方法。”为此,我们确定本课题将探索研究初中语文学法指导的策略,更新学习理念,变革学习方式,为新课程实施中学习方法指导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具体内容详见各小组课题研究方案)
1.“语文教学学生自主学习方法”的研究与指导
2.“自读课四层面自读”学习方法的研究与指导
3.“学生作文互评方法”的研究与指导
4.“初中现代文阅读七步法学习方法”的研究与指导
四、研究方法及步骤
(一)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查阅文献资料,把握国内外初中语文学法指导的研究动态,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经验,寻找新的研究方向,为课题的研究提供导向。
2.调查研究法
通过调查,了解学生掌握语文学习方法和教师指导学法的现状,以做到心中有数,以便研究出最佳的便于学生学习的学习方法。
3.比较研究法
成立实验班,把实验班与非实验班进行横向比较,在比较中总结经验,完善课题研究的内容。
4.个案研究法
对有代表性的学生跟踪研究,并写出个案研究总结。
(二)研究步骤
1.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9年5月)
着手文献的研究; 对初中生学习方法现状和教师的学法指导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确定研究内容,设计方案,开题论证。
2.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09年6月—9月)
3.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09年10月—12月)
对课题进行科学的分析与归纳,撰写研究报告,展示成果,总结结题。
五、课题的组织和管理
课题研究采取层级带动式,专家型教师组织并指导;研究型教师具体负责实施;骨干型教师全员参与课题研究与实践。至上而下形成研究群体,使课题研究能够得到扎扎实实地落实。
课题研究成员以及具体分工情况如下: 组织实施
骨干教师
一组:刘佰荣、张晓薇、王少杰、李建华、孙春丽、杨冬梅、陈淑梅、王宏、刘艳、王思芬、陆士秋、徐春娟、刘艳霞
二组:封东晶、吴丹、曹晓云、林城江、刘丕英、麻艳娜、曹庚强、刘晓华、苏琪、张鑫、王洪云、王艳、李晓云
三组:艾丽辉、周秋荣、白薇、孙喜波、辛洪霞、齐敏、肖淑芳、武丽莉、孙立彬、公维红、程红敏、薛爱华、吴月琴
四组:龙占江、张波、刘凤英、沈秀艳、刘云秋、运智宏、戴玉民、吴楠、刘丽梅、康燕燕、李英、李中华、吴梅
六、研究成果及表现形式
(一)成果:
1.研究报告、个案研究报告
2.撰写多篇研究论文
3.编写《初中语文学生学习方法研究与指导论文集》
(二)表现形式:
1.教研院培训中心教育论坛有关网页上展示
2.教研院培训中心教育论坛个人博客上展示
3.参与国家、省市级论文征集活动,上交研究成果
4.争取在省、市有关刊物上发表文章。
初中语文学科课题研究小组
2009年5月17日
(注)初中语文学科各位骨干教师:
我们学科四个研究小组的课题将先后在网上公布,请根据本小组课题研究的内容及实施方法进行课堂实践,以不断修改和完善我们的课题研究。如有的老师有自己的研究方向,请撰写方案,报到本组负责人处,待批准后方可实施。
第五篇:浅谈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指导学生体验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指导学生体验
【摘要】教育心理学中谈到学习,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学生不断地体验,在体验中利于培养他们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积极性,多元培养学生的质疑态度、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
【关键词】初中语文学生体验教师素质品味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6-0042-01
品味书本知识只靠死硬背得来始终不能很好运用,在学生头脑的印象不会很深。要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深刻的印象,就需要学生参与体验,让学生体验中学到知识,明白道理。那么如何指导学生体验呢?由于篇幅原因,我只举两个例子。
一、利用文中的插图体验
许多阅读教材都配有相应的插图。当学生如果对阅读内容不熟悉的时候,插图为学生提供了易于理解的外部支持,提供了直观、丰富的补充性信息。研究发现,阅读者在阅读有插图的文章时,通常先读文字,然后看插图,之后再看文字,图文并茂的材料呈现方式使得阅读过程也具有双重解码的特征。在阅读过程中,插图被用作理解课文的一个工具,阅读者根据插图勾画故事的细节,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对较差的阅读者来说,插图有时会比详细的言语解释更有效。为此,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利用插图,引导学生关注插图,以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视觉意象。如上《三峡》这课时,我让学生在阅读前,对课本上的“夔门天下雄”这幅插图进行讨论,对图中的信息(如山水势、景物等)进行猜测或预测,推论图画所要表达的内容。然后让学生阅读文学材料,从中寻找证据,来支持或推翻自己的预测。这样不仅无损于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还可以使学生通过关注文章内容和插图的不一致更主动积极地投入阅读,对所读内容进行深层次的加工、分析,进而提高阅读理解水平,加深体验。
二、品味语言体验
学习一篇文章,如果不细细品味语言,就如囫囵吞枣一样,淡而无味且噎着难受。要尝到文学的琼浆玉液必须多角度品味语言的特点,才能有此体验。在教学中可以这样引导学生品味:
1.抓住关键词语品味。在景物描写中,关键词语就是指那些最能反映景物特点,又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如《济南的冬天》中的“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这句话,可这样问学生:能把句中“声”去掉吗?学生通过思考,会发现“声”的有无,会影响整篇文章的思想感情。此外,描写人物行动的动词、用得准确、生动、恰到好处的形容词、数词、量词,甚至虚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起到特殊的作用,同样对理解课文起关键作用,同样要引起重视。
2.品味修辞的作用。如上《竹林深处人家》时,有这样一句话:“竹海上涌着暗浪,一浪推着一浪,一直推到很远…”我让学生赏评用“海”来比“竹”的好处,以便让学生体验到竹“多”的特点。
3.诵读精彩文段。诵读是品味语言的最基本的方法。著名特级教师洪镇涛先生说:“…采用朗读的方法,让学生比较、推敲、品味语言使用的妙处,形成语感。”学生通过对精彩文段的反复诵读,可以体验语言的丰富性,发展语言的连贯性,领会语言表达的规律性,从而增强对语言的规范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文章不是无情物”,这是倾注着作者浓烈的感情的名篇。通过表情朗读,使学生从朗读的语调。音色、作品的形象、生动的语言,领会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使学生“耳醉其情”。如《春》等课文就是诵读的好例子。
实践证明,语文教学抓住了“品味语言”这个牛鼻子,完全可以体验到文学的优美境界。因为教材中所选课文大都是语言精品,引导学生深入品味,就是同挖井,井挖得越深,泉水越多、越甘甜。
此外人物角色转换、拓展延伸、根据课文内容绘图、配乐朗读、制作课件、利用图片及影像等方式,都是调动学生生活体验的有效方式,有利于文本的解读。教师在教学中可根据教学的实际,适当选用这些方法帮助学生加深体验,让他们受到情感的熏陶,提高语文素养。
三、指导学生体验应该注意的问题
1.创设体验的氛围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用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后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或理解。”那么语文教师要善于营造有利于学生个性化阅读的氛围,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一改传统的“居高临下”、“先知先觉”的“权威者”的角色,转而以学生平等融洽的交流者的角色参与课堂讨论。语言要亲切自然,贴近学生的心理和生活实际。允许学生就学习活动营造一种敢于表达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学生可以表达他们的观点和想法,而不会被别的同学贬低,可以怀疑杜甫、李白,也可以怀疑泰戈尔、普希金。教师应把课堂看成知识交流、思想碰撞、情感交融的场所。在民主、平等、自由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教师、文本三者的对话,也只有实现平等的“有个性的对话”,个性与个性的碰撞才能产生火花,学生才能主动地去感受、去理解、去欣赏,从而获得属于自己的带有鲜明个性特征的审美体验和独特的体验。
2.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文学欣赏本来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精神活动。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是应该珍视的,“在一千个哈姆雷特”中的“哈姆雷特”毕竟还是“哈姆雷特”,而不是葛朗台或诸葛亮。因此,在解读文本时,应在尊重作者情感体验结晶的基础上多元解读。如果学生的回答切合实际情况,教师在肯定其成绩的基础上,就应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方向发展:如果学生的回答偏离了正常的轨道,教师也要让学生把话说完,以保护学生敢于发表独特见解的自尊。然后引导学生找出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如果学生的回答具有片面性,教师既要肯定见解中合理成分,又要重点引导学生如何将问题思考得全面、严谨、深刻。
参考文献:
[1]杜儒虎;对新课标下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J];新课程(教师版);2006年11期
[2]彭淑娴;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学习的快乐――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感悟[J];语文学刊;2009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