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改变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可见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基础教育课程的重点内容之一。下面就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谈谈浅略的看法。
一、运用信息技术的声、形动感,渲染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在语文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声、形动感手段,采取图画、摄影、幻灯、音乐、语言描述和动作演示等方式,创造与渲染气氛,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使他们耳濡目染、口诵心惟,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共鸣。
例如,在上《黄河颂》一文时,笔者在课前播放《黄河大合唱》组乐,同时播放黄河壶口瀑布等景色图片。以这种方式导入是为了以强烈的气势感染学生,渲染课堂气氛,从而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学生们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这样很容易就进入了课文。这种设计以一种轻松、抒情的方式创造出优美的情境,引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导入新课。
二、运用信息技术的图像,创设情境,培养审美情感,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障碍主要是由于缺乏必要的情趣创设和形象思维的帮助造成的,而信息技术的图像可以帮助学生由抽象变为具体,加上教师恰到好处的点拨讲解,使学生更易于理解和把握,从而突破学习的重难点。
如《斑羚飞渡》一课中最激动人心的场景,老斑羚要用自己的身体为小斑羚做踏板,这是以牺牲生命为代价的飞渡,是课文中最关键的情节。为了很好地展现这一情景,笔者从网上下载了用Flash制作的课件,动画式展示了斑羚飞渡这悲壮的一幕。小斑羚踏在老羚羊背上顺利飞渡之时,正是老斑羚跌落深谷的那一刻,小斑羚连续不断的成功飞渡伴随着老斑羚令人心碎的咩咩声,令学生惋惜不已,他们的心灵为老斑羚们无私的牺牲精神所震撼,从而激起了他们对生命礼赞的情感,这种情感的激发是单纯用口头语言描述所难以得到的。
三、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营造浓郁轻松的教学氛围,深入对课文的理解。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我们可以把简单的文字变成一幅幅有趣生动的图片再现于学生面前,再配以适当的音乐,使学生看得直观、听得悦耳,得到一种美好的视听享受,就能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从而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以《紫藤萝瀑布》为例,笔者利用信息技术制作了两组画面:盛开的紫藤萝和伶仃稀疏的紫藤萝,再配以适当的《命运》作为背景音乐。在让学生仔细观看紫藤萝图片的时候,利用音乐的起伏,结合当时作者的心境,思考:你从图片上看到的紫藤萝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特点?作者对此有何感悟?
通过观看画面,聆听音乐,让学生感受到了紫藤萝花的旺盛与作者内心凄凉的矛盾,进而理解了作者对于生命的感悟这一难点,舍弃了教师烦琐的分析,自然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再如我在教学《周总理,你在哪里》这一篇课文时,我没有进行空洞的说教,而是运用信息技术在网上下载了总理为国操劳的工作片断和当年十里长街送总理的记录影响资料,在课堂上进行播放。
首先向学生播放了总理为国操劳的影像资料,尤其是深夜工作的情景,使学生深受感动,接下来播放另一个短片,学生一下子就被引入了长安街肃穆的氛围中,心随着总理灵车的移动而起伏,和长安街的群众一起缅怀敬爱的总理,甚至有的女生实在控制不住情感,放声大哭,情景短片为接下来的教学营造了教学氛围,更加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悟。下来播放另一个短片,学生一下子就被引入了长安街肃穆的氛围中,心随着总理灵车的移动而起伏,和长安街的群众一起缅怀敬爱的总理,甚至有的女生实在控制不住情感,放声大哭,情景短片为接下来的教学营造了教学氛围,更加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悟。
四、运用信息资源库,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提高课堂质量和效率
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最大程度上给人们带来了所需要的快捷资源。然而资源的丰富甚至是繁杂,就需要我们团结合作,对所搜集的信息进行分组辨析。这就要求我们的学生养成合作学习的习惯,学会对所搜集的信息进行辨析、总结,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拓展和探究。
如在《绿色蝈蝈》一课的教学之前,笔者花了不少时间去网上寻找蝈蝈。在大量的图片中筛选出一只浑身翠绿,有着鼓溜溜大眼睛的帅气蝈蝈,还有一只玲珑剔透、造型生动的冰糖蝈蝈。当制成的课件一展示出来,就赢得了学生们的一片喝彩声。他们戏称大眼睛的为蝈蝈王,一看就喜欢上了,自然探究起来也格外来劲。学有余力的除了仔细观察蝈蝈的外貌外,还十分认真地研究了它的生活习性、嗜好以及科学工作者们对它的评价等。学习方式也由原来集体的、静止的、被动的转变为个性的、动态的、主动参与式的。
信息资源是优化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用信息技术提供资源环境就是要突破书本是知识主要来源的限制,用各种相关资源来丰富课堂教学,极大地扩充教学知识量,使学生能开阔思路,了解到百家思想。因此,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教师需要精心考虑应该利用哪些信息资源,如何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最好、最新、最有吸引力的信息。将信息技术作为知识构建工具,提高学生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思考、表达和信息交流能力以及对信息的应用能力。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密切注意学生学习的过程,在其遇到困难的时候给予及时的辅导和帮助。信息技术的应用大大地简化了教师的操作,使得教师能集中精力于教学本身,从而也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五、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活动,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蕴含着许多思想教育的因素, 信息技术教学手段的充分运用,可以强化这些因素的教育成效。例如在教学《周总理,你在哪里》的内容后,学生进一步增强了对这位国家领导人的尊敬与爱戴,受到了强烈的思想教育。为了巩固教育成效,我在班级开展了“共和国敬爱的总理”主题学习活动,运用多媒体,播放了周恩来总理冒着余震视察灾区、朱基总理深入抗洪救灾第一线、温家宝总理日夜指挥抗震救灾等感人场景,使学生对党和国家领导人一心为国为民的崇高行为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进一步增强了对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敬意。
总之,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不仅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加强师生间的信息交流和反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还有利于形成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综合性学习能力的提高。但是,任何教学方法、手段的选择,都是为达到所设的教学目标、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服务的。而且,作为现代化的教学技术手段,也并非每一课都适用。因此,我们在使用时要注意其合理性、适度性,用其所长,补其所短,这样才能真正发挥现代教学技术的作用。
第二篇:浅谈信息技术在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信息技术在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整合课堂资源,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主题词: 语文教学 多媒体 计算机 利用
教育部在2000年10月提出:从2001年起全面实施基础教育“校校通”工程,极大地促进了信息技术教育硬件设施在全国各中小学的普及。
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学者前期比较强调教育技术与课堂整合的操作程序,现在逐步重视整合的指导思想(理论基础)、整合中的教学设计和相关软件及工具(即教学资源)的运用与开发。①目前我国教育界则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定义为“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信息化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由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转变为‘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强调信息化教学环境的营造,新型教学方式的构建,传统教学结构的革新。
一、教育信息化与中学语文教学的学习论基础
中学语文基本的学习方式包括积累与整合、感受与鉴赏、思考与领悟、应用与拓展、发现与创新。②因为语文是一种交际工具,具有强烈的应用性和基础性的特点。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通过阅读名家的遣词造句,来品味和研究作者行文风格、表情与达意,来掌握语言的运用法则与规律。与其它学科相比,语文更注重情、意的因素。
而教育信息化的教育理念,就是强调以学为中心,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本媒介,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通过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学习者综合能力的提高,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让学生可以发挥自己最大的主观能动性,超越教师的视野和想象。
这些语文教学中的改变也必将进一步地改变与修正我们语文课堂教学理论的方方面面,这也启发我们同仁去对语文的教学与学习做更深入的研究。
二、传统中学语文教学设计诊断与在教育信息化方面的改进
在我国有两种影响特别深远的教学过程结构模式,其一是赫尔巴特的“四段论”,即明了、联想、系统、方法。他的后继者又把四段发展成“五段”,即预备(提出问题、说明目的)、提示(提示新课程、讲解新教材)、联系(比较)、总结和应用。另一个则是凯洛夫的“五环节”,即把课堂结构分为“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五个环节。
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教学,是教学生学。”而上面的两种教学模式,都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过于强调知识中心和教师中心,当然受到了当今人们的批判。科技的发展为信息化下的语文提供了一些新的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的改变,也带来了语文教学活动、教学方法、教学观念等一系列的变革。如《福楼拜家的星期天》主要是介绍五个人物的出场来学习作者通过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描写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的写作方式。如果课件展示时教师首先展示五人齐聚一室的画面,然后让五人齐聚一室的画面在最后再次出现。这样,学生从第一个画面中获得直观的感知,到最后一张画面中对人物各种特征精确的理解,学生认识也经历了由感性到理性的上升,这样,教学既考查并巩固了课堂所学,教学反馈的目的也水到渠成,同时各种描写方法又在画面的展示中得到了深化。这种教学效果也是传统的教学手段所不能达到的。
正是由于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文精神领域的影响深远。而不论这些学生在实际的生活中是否具有敏锐的观察力,是否具有合理的想象力,但是,当他们看到这些唯美的电子画面时,哪怕再迟钝的孩子,也会怦然心动。因为,信息化的语文教学将会填补学生们想象力的不足,而想象力的不足丝毫影响不到这些孩子们对美的欣赏,对美的感悟,对美的追求。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正如我们新课标提出的那样,“培养语文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③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语文实践的作用,注重内容的价值取向,注重学生在学习语文中的独特体验,这些,都为信息教育下语文的教学方法、价值观的改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注脚。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作用(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教学中,学生面向静态呆板的课本和板书,难免枯燥乏味。计算机多媒体的使用便改变了这种乏味的现状。计算机让课堂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具体地讲,在教学中根据课文内容,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播放一些相关的图片、动画、视频、音频等,这些直观形象、富有吸引力的感性材料,往往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讲授《荒岛余生》时,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荒岛上的生活艰辛,我们可以找来电影《荒岛余生》,并播放了片段让学生观赏,这样不仅能极大地激起学生的兴趣,更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皇帝的新装》本来就是一篇活泼的童话,运用多媒体展示了一幅幅生动有趣的连环画,让学生根据连环画叙述故事,这样枯燥的文字,也因此生动了起来,学生也更乐于参与。
又如《月亮上的足迹》,这是一篇科学小品文,有许多的图片资料和视频资料。如果能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兴趣,也能让抽象的描述变得更为直观。
因此,对于美文、说明文等某些课文而言,多媒体的直观手段确实是一种成功的帮助,它的出现解决了学生缺乏实际的现场感,难以把握抽象理论这一长期困扰语文教学的难题。它展现出来的生动直观的课堂教学实例远比教师口头描述精彩、完整,大大便利了学生学习,提高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二)利用多媒体技术,增大课堂容量
与传统的教学手段“一张嘴、一支笔、一块黑板”相比,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增加课堂容量,可以节省教师板书的时间,让学生能有更多的精力放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上。比如:在教读《看云识天气》一文时,教学目标中要求让学生积累有关云与天气变化的知识。以往的教学,是依靠课后练习二,把练习中的问题制成表格,教师讲解并板书表格,这样就浪费了很多时间在板书上,计划的一堂课时间,根本不够用。使用多媒体时,这些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可以将云与天气变化情况设计成表格,制作成powerpoint课件,将表格通过多媒体投影展示出来,并且配上每种天气对应的云层变化的图片。每放出一种变化的天气时,可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思考,还可指名让学生来说。这样一来既增加了课堂的容量,又节省了许多板书的时间,还给学生许多的学习、思考机会和训练密度,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仅减轻了老师课堂上的压力,也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计算机多媒体能模拟仿真,化抽象为形象,将学生带进形象、生动、色彩缤纷的教学情境之中,使学生感官接受刺激,发展思维能力,加深对事物的理解,大大减轻了学生认识的难度,变难为易。例如在《春》的教学中,我从网上下载了这一课的课件:在一阵悦耳的笛声中,课题从不同的角度飘入背景为一片桃花的屏幕中,清屏后随之出现作者的头像与简介。随着头像与文字的逐渐隐去,屏幕上出现五幅小画,分别对应课文中的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图。五幅小画可做按钮使用,用鼠标选择需要播放的段落,也可用键盘上的数字键1、2、3、4、5来选择。每段都可重复播放多次。每段的播放形式为屏幕左上方出现该段主题,如春草图,主题下方开一小窗口,在此窗口可出现连续的图像、视频、动画等。整个屏幕的右边,在一个矩形框中映现该段文字,文字的范读贯穿始终。在使用时可让学生边欣赏画面,边聆听课件中的配乐朗诵,然后再让学生跟读。通过多媒体的强大功能,将文字、图像、声音等信息有机地组合在了一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拓宽了信息传递的渠道,增大了课堂的语文信息容量。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还能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延伸和拓宽教学时空,通过图像、声音、色彩和动画,传递教学信息,解决了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所造成的教学难点,使学习内容变得容易理解和掌握,培养并发展了学生获得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多媒体可以给予学生更多的交流、操作和评价的机会,让不同的学生都有收获,变过去的被动听讲为主动参与和实际操作实践,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积极参与的良好品质。同时促进了学生观察、记忆、思维、想象、创造等能力的发展,全面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多媒体的技术应用的同时也大大的简化了教师的操作,使教师能集中精力于教学本身,从而大大的提高了课堂效率。总之,这种让学生更真切地理解教师设置的信息化问题情境的设置,是有着丰富的教育心理学根基的,它既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在相互交流沟通完成自主、合作、探究、体验等学习,教学效果显著而且深刻。
四、计算机网络教学在农村中学运用中的困难
浅谈信息技术在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在城市中学能有计划地组织学生登陆网络名校,上好远程教育课,学生在计算机房里,便能观摩到远在北京四中、北大附中等网校的作文远程教育课。而在农村中学,要实现这一教学模式,是非常困难的。
学生在计算机上写作,教师可以较全面地了解学生在作文过程中的表现情况,师生间通过人机对话,互通信息,及时交流,解疑释惑;学生写就的文章,可及时上传到教师机里,师生在共同批改中交流得失,增进感情;课堂上未完成的习作,可保存下来,课下抽时间完成;未能在学校计算机房里批改完的文章,可通过计算机网络发送到教师家中的计算机里,这就为作文的批改提供了方便(作文批改从办公室移到了计算机房,由学校延伸到了教师的家中),也为师生间的交流搭起了平台。对有条件的同学,教师则让他们扮演着“小老师”的角色,极大地调动了他们收集信息,帮扶同学的兴趣。信息技术对教学全过程的支持,使教师成为了驾驭现代化教学工具的教学设计师。师生可以通过“人机对话”,开展互动交流。学生可以通过建立“资料库”的形式,将平时的阅读资料和搜集到的写作素材归类保存;通过填写“学生写作自我预测表”、“个人写作评价成长记录卡”,对每一次的写作水平进行自主测评并作好登记,以便了解自己的写作成长过程。教师通过查看“学生写作定位评价表”、“学生写作成果展示台” 等学生个人写作成长电子档案,分析学生阶段性的写作水平及存在问题,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从而实现写作教学过程的电子智能化管理。而农村的孩子家里有电脑的微乎其微,对电脑知识掌握的较少,接触网络的机会也较少,所以计算机网络教学只能依靠老师自身的力量来实现。
五、教育信息化下的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多媒体课件的运用,更能增强学生的直观感,使其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结合,达到知识与兴趣的相互促进,让语文学科发挥它人文性与知识性的特点。合理地利用好教育信息,需要教师有扎实的教育理论知识作支撑。例如,在教《听潮》时,教师先让学生观看涨潮的景观录像,然后再阅读课文。这样的课堂可能比较有趣,但却削弱了学生的想象能力。抽象的文字符号较之直观的光电画面,会更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发展学生的能力。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教育技术只是一种工具,是为了达成人的培养目标的一种载体。因此,我们在应用教育信息的时候,还要注意信息技术的价值取向,理性的对待教育信息技术。既不能简单排斥,也不能一味的盲从,切实将信息技术作为语文教学的辅助工具,整合好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这样才能取得最优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①何克抗:《我国教育信息化理论研究新进展》,《中国电化教育》总第288期,2011年第1期。
②马笑霞:《语文教学心理学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④唐俊龙:《语文信息化教学理论综述与教学探索》,2004年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⑤彭祥生:《论现代教育技术与中学语文教学的整合》,2005年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第三篇:初中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案例评析(精选)
初中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案例评析
刘晓景
在当今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信息技术已成了社会的主流,人们的生活与信息密切相关,不可分割。所以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为了教育可行性和实效性,为了培养出与社会同步发展的学生。在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已是一个越来越鲜明的主题,并且也是一项迫在眉睫,急于落实的任务。
那么,至于在教育教学当中,如何运用好信息技术,使它发挥出自己的实效性,达到使用信息技术的目的呢。下面就自己在这方面的实践做一些简单的阐述,愿与各位同仁共同探讨,改进不足之处,不断完善我们的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
首先,要明确一点是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目的
以往的教学模式都是老师在前面讲,学生在下面听、记,属于硬性的灌输式教学,所以,培养出来的学生,在理论知识方面或许是记得最牢的,但结合起实践就会手忙脚乱,不知所措。而且,如果让学生根据所学,结合实际,发挥想象的时候,学生也很难超越书本的局限。因为硬性的灌输,着重孩子的听、记,没有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直觉感官和抽象思维的配合。总结起来,这样的教育还是存在很多缺憾。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时代变了,社会变了,对人才的取舍标准、方式变了,不仅要跟上时代的步伐,还要有创新意识的实践,超前意识的实践。运用信息技术,在新的课程改革中是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学方式也由原来的灌输式变为启发式。在课堂上,老师不再过多地讲解课文或答案,而是通过设疑或激趣的方法引导学生进入一个教学情境,老师交给的最重要的是学知识的方法,而不是结果,孩子学会了正确的方法,自然而然就会悟出正确地答案,正所谓“授人以渔,不授人以鱼。”也因此,信息技术在新的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在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更是少不了的佐料。
现代的语文教学,不仅是为了教学生识字、认字,更重要的是寓情于教,寓理于教。尤其是低年级语文,课文的故事性较强,让学生通过阅读一个个类似发生在身边的故事,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情绪,使他们能明辨是非、善恶。然而小学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刚刚起步,空泛的道理讲得再多,不结合实际,学生仍是很难接受。所以,在这种教学实践中,信息技术的推广及应用,逐步显示出了它的优越性。一是它的方便、快捷。资源共享可以让教师互相总结有利的经验,推广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互取所长。并且,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播放课件,或制作幻灯片,应用实物投影等在日常教学中,也相应节省了教师自己动手制作生字卡片、教学挂图的时间,而且效果更好。二是它的直观、形象。这一特点正适应小学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尤其是一些抽象的难以理解的东西,如果制作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课件,在教学过程中播放,一定会收到来自学生的良好反应。比如,教学《画家和牧童》一课,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唐朝著名画家戴嵩一次画了一幅《斗牛图》。别人都夸他画得好,只有一个小牧童指出了大画家的错误。通过学习这篇课文,要使学生明白大画家谦虚、和蔼、宽容、敢于承认错误的优秀品质,和小牧童勇敢、实事求是的精神,并向他们学习。如果只是按部就班的让学生读课文,然后理解课文,课堂气氛就会很沉闷。如果我们把课文内容制作成一个课件,把故事情节的发展用动画的形式表现出来,既直观、形象,又生动有趣,学生们一定会愿意参与到这种课堂中来。边结合动画,边阅读课文,对学生的理解课文也有很大的帮助。三是它的生动性和丰富性。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他的注意力容易受外界刺激的影响而涣散,从而不能有效地投入到课堂教学当中。这时如果课堂教学增加趣味性,使这种刺激大于其他刺激,就会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让学生能自觉地完成学习任务。例如教学《雷雨》一课,这篇课文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分为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三个时间段,虽然生活中经历过不少次下雨的情形,但是要二年级的学生把文字的描述同生活实际形象的结合起来仍然有很大的难度。同样用多媒体技术将课文内容生动地再现出来,学生会很容易抓住课文的时间顺序,形象地理解课文,而不用老师去告诉哪几自然段写的是下雨前,有什么景物;哪几自然段写的是下雨后,景物又有什么变化等等。这些学生都可以通过看课件和阅读课文自己找出来,能有效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地响应课堂教学。并且,运用多媒体技术也可以使学生感受到科学技术的高明,培养他们向往科学、崇尚科学的感情。另外一点,就是要善于把握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时机和必要性。课程改革提倡运用信息技术,但不是滥用信息技术。传统教学中虽有一些不足,但同样有许多优点值得我们传承。比如板书,只不过是不多的几个字,但这其中包含着教师精心地设计、巧妙地安排和课文的主要脉络。工整地板书,清秀的字迹,对培养学生的美感、写字的规范也有着潜移默化地影响。所以,即使运用了现代信息技术,也不能省略板书这一环节。我们的新课改提倡使用信息技术的目的在于弥补传统教育的不足,使我们的课堂更生动精彩,使教育培养出的学生更优秀。因此,在运用信息技术的同时,也要注意不能太激进,以免造成其他不良影响。而且一定要掌握好运用信息技术的时机,这样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有实效性。
第四篇: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的反思总结
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的反思总结
经过一段时间的国培培训,个人觉得信息技术能力提升这一培训对于我们这一支新形势下教师队伍,具有很大的作用和影响力。下面我就将这段时间的收获简单说说:
首先课堂教学师生的双边活动,它不仅需要教师、学生来完成,更要借组其他媒体才能提高信息传递的有效性。教师在发送信息时,不仅通过语言和手势,还要借助录音、录像计算机等媒体,尽可能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多渠道获取信息,并且相应地多渠道反馈信息。同时,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延长了信息在头脑中停留的时间,增强了学习的有效性,使学生掌握得更牢。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 注意力的稳定程度和对象本身的特点有关, 如果注意对象新颖、丰富而又富于变化, 注意力和兴趣就比较稳定和持久。因此, 在有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对象不但有所变化, 而且比较新颖、丰富。这样就会对学生的各种感官形成刺激, 始终处于积极的情绪中, 激起学生的情感, 让学生全身心投到特定的意境中。
一、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优化了阅读学习
语文阅读教学是通过一定数量文质兼美的文章及书籍的阅读,以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的要求。在这样的理念指引下,我们尝试将网络技术整合于语文教学中,寻求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的交叉点,通过一种全新的手段,突破语文阅读教学的重、难点,让传统语文教学的精髓、现代语文教学的新理念和网络技术相融,以探求一种高效、新颖的阅读教学模式。将现代信息技术引入到语文教学中,应用到阅读和写作当中,无疑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它所蕴涵的超大信息量正切合了“大语文观”的要求。我们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利用网络资源,搜集信息、处理信息,既能促进语文阅读和写作教学,又能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教学的整合就是通过信息技术创设使学生获得独特情感体验的对话情境,让学生在入境、析境、建构表达等一系列的过程中获得意义建构,并借助信息技术提供的资源,进行拓展阅读训练,开阔视野,增加生活体验。
二、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更广阔的教与学的空间 1.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一个人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探索,兴趣是由外界事物的刺激而引起的一种情绪状态,它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中学生的定向能力尚处在较低的层次,他们的注意状态仍然取决于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很容易被新异的刺激活动而兴奋起来。针对这些情况,运用信息技术,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授《口技》一课时,教师可播放口技表演的录音,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营造学生主动学习的良好氛围,使师生仿佛身临其境。这种以声音、图形创设课堂情境,代替枯燥乏味的口授,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效率。
2.运用信息技术突出重点,解决难点。中学的古诗文,韵味隽永,蕴意深远。在教学上往往注重学生对其意境的领悟,因生活时代、场境的局限,这是现在的学生很难做到的。所以在教授古诗的教学中可收集和制作了大量的与古诗意境匹配的优美图片。
如讲授曹操的《观沧海》一诗时,配合表现“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雄壮自然景观的幻灯片,使学生对诗歌意境的理解和投影上的画面融为一体,近而感受一代枭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迈情怀,使学生的心与海涛一起翻腾。在教学《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有表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数万树梨花开”的神奇,有表现“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的奇伟;在《相见欢》中有表现“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的孤寂惆怅、亡国哀楚„„这一幅幅画面带来的惊羡可大大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边读边赏,理解诗歌的意境,以及抑扬顿挫地朗诵。其情可塑,其意也明。取得了传统教学手段无法达到的教学效果。
三、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促进了学生与教师的互动
传统的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起的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所以,一本书在手,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摇头晃脑,“子曰诗云”。教师是知识与价值的垄断者与传播者。在现代化教学中,教师的地位受到挑战:在七彩斑斓、瞬息万变的电子图文面前,教师只能做学生与信息系统间的组织者、指导者、研究者、服务者和协调者。教师的主要作用将定位于教材开发,教学研究和评价,定位于挖掘学习者的聪明才智,帮助学习者掌握创造思维的方法,提高学习者生存能力。正因为如此,教师必须接受现代科学教育价值观,以促进人的自由、和谐、全面的发展,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借鉴先进的教法,牢牢把握网上资源丰富与学习者语文能力养成的客观规律,创设异彩纷呈的学习情景。教师在教学中只是起到了一个引导的作用,学生才是主角。社会在进步我们的教学也在进步,在这个信息化社会里,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应有机的结合,多让学生自己动手接触信息技术知识。如课文《愚公移山》是一篇寓言,一般学生会感兴趣,文章内容也简单。教师可以讲述相关的知识,教学生自己利用信息资源找一些相关的图片和资料,了解课文的寓意,请学生分小组或是自己讲述文章。学生讲完教师再补充,这样学习不仅使学生印象深刻也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四、信息技术为学生学习提供了一条自主实践、自主探究的有效途径。
1.借助丰富的网上资源,搜集、筛选资料,主动获取知识。教师依据教材,引导学生借助丰富的网上资源,收集资料,获取新知。将网络上的语文资源充实到现行语文教材中,教师想方设法把孩子的目光引向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知道到哪里去寻找他所需要的知识,学会怎样运用这些知识去组合,去创新。体现了我们的课堂是动态的课堂,是开放的课堂。如《回乡偶书》一诗中,学完正文后,由学生从网上自选一首怀乡古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自学,为学生学习古诗扩大了课堂教学容量,提供了广阔的语文学习空间,体现了课内外的有机结合。
《三峡》一课,教师设计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的基础上,依据教材内容,在自己课下收集资料、现场查找网上资料的基础上,或以导游的身份,或以游人的身份,或以三峡人、作家、诗人等不同的身份,介绍三峡,这一教学设计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语文学习能力,如搜集、整理信息资料,运用资料,语言表达等。另外,这样的语文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相互学习、交流互补的“平台”,把个体学习、小组学习、班级学习有机地融为一体。
2.发挥计算机学习工具的优势,人机互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计算机教育发展到今天,它的功能不只是停留在制作的多媒体课件上,学生也不是课件的“看客”要充分发挥其学习工具的作用,为发展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供更广泛的学习环境。人机交互是计算机的显著特点,是任何其他媒体所没有的。学生在“人机互动”中,通过与课文有关的文字资料,事物的声、色、光的发展变化去获取知识,认识世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的相互作用,使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参与认识过程,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这种交互方式对于教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文中的重点是鲁提辖打死镇关西的那三拳,可以将文章列一个表格,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在计算机上面填好表格:“第一拳打在什么地方?本体是什么?喻体是什么?„„”这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可以有多个切入点,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填上自己体会到的内容。可以是书上的现成的话,也可以是自己理解后的话,可以是一个词语,也可以是一个句子。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在平等参与的过程中有所得。教师可将学生对课文内容不同层次、不同侧面的多元理解切换到大屏幕上,利用计算机这一学习工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再比如,在学习生字的过程中,还可以为学生设置汉字输入的窗口,学生可以把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名人名言输入到计算机中。这种方便快捷的学习方式,改变了“教”与“学”的方式,在激活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我们的语文教师、语文教学、学生开辟了更广阔的空间,体现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使我们有机会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语文环境。相信只要我们语文教师能够以新的思考和创造性的劳动,去精心搜集、选择适合教材内容,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信息资源,选择适当的教学时机,灵活运用信息资源,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一定能求得最佳“教”的效益,学生也能充分发挥潜能,求得最佳“学”的效果。因此我们要不断探索,挖掘潜力,让信息技术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问题建议
1、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与学,需要一定的技术支撑,从而实现学生自主学习、拓展延伸、交流互动等。目前常见的应用技术包括:在线作业、在线交流、专用软件(如几何画板)、动画制作(用于演示、讲解,突破难点)、论坛讨论等,在需要的时候适度应用这些技术,才会使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仅充当了小黑板的作用。
2、不少教师在讲课中安排了网络搜索,通过搜索软件在开放的网络环境中搜索课堂教学需要的证据、材料等,有的教师一节课主要通过这种方式进行。总体感觉,这种做法效率是不高的。我们的授课只能在45分钟内完成,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以学生现有的信息素养(搜索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等),在网络世界海量的信息里提取教学需要的有用信息,显然是很难完成的。因此除非特殊需要外,一般在教学中不宜过多地安排学生在开放的网络环境进行搜索。
第五篇: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_3
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随着初中语文教学改革的发展与深入,情境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有利于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结构,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本文中,对多媒体教学的含义、运用多媒体教学的好处、如何运用多媒体教学作了阐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千方百计利用真实的客观环境和运用多媒体教学创设情境进行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主导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师的教学水平,以适应当前的教育教学改革新形式的需要。
关键词:语文教学;多媒体;情景;效率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和谐发展。
因而,在进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知识。尤其是在当前,随着教育理论和现代科技的发展,充分有效地运用多媒体课件,将是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效率、提高教师语文教学水平、进行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
一、什么是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大纲、教材和教学对象(学生)等的各方面的特点,通过教师精心备课、设计、探索,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视频、音频、图片等,可以运用powerpoint、flash、authware等软件制作),并与教学方法相组合,共同运用于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它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视频为一体,容量大,形象性和趣味性比较强,而且可以帮助教师合理的调控课堂教学时间,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提供互动空间。
二、多媒体教学的应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什么好处
(一)多媒体教学的运用加大了课堂容量
学习语文,会使我们的学生的知识积累、思想情操不断的提升。多媒体运用于语文课堂教学中,就会使课堂信息传递的通道增多,如可以运用视频、音频、图片,还可以通过课件展示学习内容,既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大了课堂的语文信息容量。
例如在七年级上册《大自然的语言》的教学中,我就可以使用视频,播放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课题从不同的冬季雪景的屏幕中引入,随之出现作者竺可桢的头像与简介,使学生在对作者的形象有一个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对作者的情况进行了解,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教师通过课件再补充作者的有关情况,使学生对作者有更深的认识。随着头像与文字的逐渐隐去,屏幕上出现春节时,东北的哈尔滨举办冰展的图片,出示冰雕作品,再出示海南岛的春节,人们正在游泳、嬉戏的图片,并出示海南岛风景图,由此得出,物候现象的来临的第一个因素——纬度。通过课件出示同一纬度的青海省和山东省的自然特征图片,让学生总结其气候特征,由此得出,物候现象的来临的第二个因素——经度。展示喜马拉雅山脉不同海拔层次的景色,得出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高下的差异。最后一个因素——古今的差异,就可以运用视频让同学们感受一下。最后音频播放课文朗读,让学生更进一步的感受文章的内涵。
(二)多媒体教学的运用有利于创设情境,启发学生思维
所谓情境教学就是以学科知识为内容,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的一种教学方法。
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开展教学,就可以为学生提供图文并茂、声像俱佳的情境,给学生以更加直观的感受,很容易把学生引入文章所描绘的意境,体现文章的主旨,获得深刻的印象,既陶冶了情操,又提高了审美能力。同时活跃了课堂学习气氛,启发了学生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这样更有利于以后的教学活动顺利开展。
如在学习八年级下册《观潮》时,开始学生觉得这篇文章平白如话,没什么意思。于是教师就可以制做这样的一个课件:通过大海来潮时的视频,让学生感受文章中的语言,再搜索到战争时期水兵训练的场面播放给同学们看,并音频播放课文朗读一边用声音配合,使学生能真正感受到文章语言的有力,充分地品味这篇文章的气势。
(三)学生学习兴趣能更好地得到激发,并能增强学生学习的热情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前提条件。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教学可以为
学生提供音频、视频、录音、图片等,把课文内容与情境相结合,调动了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多种感官,从而提供了声像并茂、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感官刺激,能够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新课导入,如果巧妙运用多媒体课件,精心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教学情境,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开发潜在智慧,也为整堂课的教学作好铺垫,如在七年级下册《口技》这篇文章的导入中,教师可以视频播放相声《洛桑学艺》,让学生知道口技艺术是我国曲艺园地中的一朵奇葩,口技这种民间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更让学生感觉口技的生动有趣,像磁铁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强烈地叩击着学生的心灵,同时激发他们对我国民间艺术的兴趣,更能激发起他们学习这篇文章的兴趣。这样,学生的兴趣被激发起来,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使学生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也使语文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乐园。
(四)运用多媒体教学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备课,课件的构思、制作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课件内容的选择、形式的展现,都要精心设计和准备,有时候有一些内容比如文章作者简介要搜寻大量的资料,并且必须将这些资料进行加工、整理,然后才能制做到课件中去展现给同学们,在制作课件的同时,教师能够更加熟悉的掌握教材的重点难点,能够极大地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三、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
(一)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多媒体课件由文本、图形、动画、声音、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组成。图文声像并茂,所以给学生提供的外部刺激不是单一的刺激,而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这种刺激能从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多媒体信息和资料,创设丰富有效的教学情境,从而激发起学生对语文的求知欲。
例如:在八年级下册《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课中,先展示罗布泊昔日美景,再播放今日的荒凉景象,通过今昔图片对比,给学生一个视觉的刺激,引起学生的痛惜之情,从而激起探究这一变化原因的欲望,这样会使学生自然进入下一个学习环节。学习过程中,可辅之以田震的歌曲《月牙泉》,给学生听觉刺激,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这样,让学生在自身与课文文字之间架设起一座桥梁,并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二)运用多媒体课件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创造离不开知识的积累,但呆板、单调的学习途径,会大大束缚学生的学习创造性,更谈不上创造性的运用知识,所以应努力改善学生的学知途径。我们教师就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营造学生积极思维的问题环境,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巩固,这样能为学生提供多种知识达标的路径,能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路径,能使学生有更大的自由空间,这样使学生学得的知识更牢固,又可以保持较大的思维灵活度,自然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例如:在八年级下册《醉翁亭记》这篇文章的学习中,由于篇幅较长,可以先让学生自主发现落实生词,教师可以再把学生找到的生词呈现在屏幕上,再由小组交流读准,并对这些词进行分类,(如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还可以对句式进行总结,这样在巩固基础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三)运用多媒体课件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能力
信息是社会进步、科技与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如何积累和运用信息,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基础。信息能力包括对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交流、应用的能力。多媒体课件具有信息量大、知识面广、技术手段多样等特点,学生可以自主学习或协作学习。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把问题展现给学生,引导学生可以有选择性地搜集阅读大量信息,还可以相互交流、讨论,进行协作学习。这样学生能保持思维的灵活性,也能够增加思维的广度,不仅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时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更有利于学生对语文知识的不断积累,同时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学习能力和良好的信息能力。
总之,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教学改革语文课堂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改变了学生接受学习的死板方式,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平台,给学生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教学过程由传统的传授知识变为学生发现知识、探索讨论知识、理解分析总结知识、增长知识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创新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上成为真正的主人,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促使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千方百计利用真实的客观环境和运用多媒体教学创设情境进行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主导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师的教学水平,以适应当前的教育教学改革新形式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林玲.《运用多媒体手段 改进中学语文教学》[j],中小学实验与装备, 2003,(6).[2] 郭丽娟.在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多媒体课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8:20.[3] 张敬国.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运用多媒体课件培养学生创造力[C].北京: 现代语文教育出版社,2003.[4] 甘肃、周治丽.《红花更须绿叶衬--谈多媒体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3,(10).[5] 温大学.《中学语文教学中多媒体课件运用的原则》[j],中小学电教,20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