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的优势
中国移动校讯通杯
初中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的优势
摘 要:
世界上唯一不变的真理就是变,我们不能以不变去应万变,因为这个世界在改变。俗话说事实胜于雄辩,百闻不如一见。在不断推进的教学改革中,信息技术教学以其能见的特性占据了其它教学手段无可比拟的优势,正逐步走进课堂,走进每一个学科,包括了传统的语文教学。语文多媒体教学是传统黑板板书式教学的必要补充,它有其独特的优势。关键词:
初中语文 信息技术 优势
在现代的语文教学中,来自社会各个阶层的声音都在不断的要求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语文能力。语文教学也投入到了轰轰烈烈的教学改革中,语文教学的专家、学者 中国移动校讯通杯
及广大坚守在教学阵地的语文教师都在努力为语文教学寻找创新点和突破口。
作为一名从事一线教学的普通教师,我认为要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针对不同的情况做出相应选择,促进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多媒体教学在众多学科的教学中都显示了其与众不同的优势,在语文教学中也应该是传统黑板板书式教学的必要补充。
然而,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广大教师习惯了三尺讲台,一只粉笔,因此听到了许多抱怨的声音:很多教师不喜欢多媒体教学方式。这到底是多媒体教学本身的问题,还是在应用时出现了偏差?80年代初,当第一批微机在发达国家学校的课堂出现时,就有人兴奋地预言:计算机将会给教育领域带来一场革命!然而,这么多年过去了,这场革命在学校里始终没有发生。究其原因,国内外的大量研究表明:造成教育领域信息化步伐滞后的最主要原因既不在经济,也不在技术,而在陈旧落后教育观念的束缚。因此我想大多是因为应用上的偏差或者对多媒体使用技术的不熟练,不熟练导致前怕狼后怕虎,畏首畏尾。
本文针对语文信息技术教学,简单谈几点信息技术应用于语文教学的优势,以期为自己及其他可能阅读到本文的语文教师找到一个切入点能不断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和素养。中国移动校讯通杯
一、设疑激趣
汉语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语,它拥有悠久历史,博大精深,包罗万象。由于传统中学语文教学属于语文知识层面教学,教师采用唇耕舌耘、粉笔加黑板的单一教学手段以及学生认知心理尚未成熟和语文本身包罗万象的特性, 课堂里经常出现教师在讲台上讲得口干舌燥,讲台下学生却听得兴味索然的景象。长久下去学生一点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都没有将危胁到语文学科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威胁到语文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因此必须变死板为不断思变。
信息技术的出现能打破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创设一个更为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这样,就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去体寻找知识的来源,探索发现知识的起点,品味作品中所创造的意境,迅速而正确地把握文章的内涵。例如教人教版初二《桃花源记》时,上课伊始,切入一张陶渊明的画像,学生就会想这人谁呀,他有那些事迹或哪些文学著作呀,这样就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调起学生求知的欲望。让学生急切的走进作者。
二、化静为动
信息技术的出现使图像、文字、视频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化静为动,变枯燥为生动,变抽象为形象。还是以《桃花源记》为例吧“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那落英缤纷的桃林画面和缓缓轻流的叮咚溪水声,犹如人间 中国移动校讯通杯
仙境,美不胜收,这样的画面能即时再现文中描述的诗情画意的世外桃源,“屋舍俨然,土地平旷,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环境优美人们安居乐业,这样的景象,学生凭仅有的生活经验和单一的想象是无法建立的,信息技术把直观形象与联想、想象相结合起来,丰富并充实学生的想象和联想。变枯燥为生动,变抽象为形象,打造了美轮美奂语文课堂。
又比如学生学习鲁迅作品普遍感到难以理解和把握作品的思想和艺术价值。如果在教《阿长与〈山海经〉》时先让学生预习,上课再放一些背景知识,课件中再以图片展示阿长的肖像以及长妈妈与我的生活画面。通过观察,学生可以清晰地看到作品刻画了一个普通劳动妇女的形象,体会到我对长妈妈的尊敬,感激和思念之情。
三、化无声为有声
众所周知,教材上是无声的汉字,语文教学不单是认知活动,同时也是情感活动。语文课的特质要求语文教师用优美的语言,通过生动富于魅力的朗读,去诱发课文中的美,去感受作品中所蕴含的丰富情感,以诗人般的激情,创设课堂的美的氛围,同时将自己感受到的美去感染学生,但是这课文里的语句描写的再怎么优美动人,如果教师理解得不恰当或者是普通话不标准再或者朗读的功底较差等等原因都可能是语文课堂有些失败。信息技术的出现为这一难题找到 中国移动校讯通杯
了解决之道,互联网上一搜真是应有尽有,选择其中最优一篇课堂上带领同学们欣赏,既可以代替教师的范读又可以营造良好的氛围。再以《桃花源记》为例,我选取了配乐朗诵,朗诵人翟弦和。首先学生听到音乐来了兴趣,紧接着欣赏与课文相对应的美景就来了兴致,再跟着是朗诵人那浑厚的声音,第一遍我只让学生仔细认真的听,可是那情景、那音乐、那声音以及朗诵人那神态简直太和谐太动人了,学生已经忍不住想要模仿、学习。就着学生的这股劲儿,第二遍让他们跟读,学生都很认真,有几个平时就活跃的同学竟然连着间奏的音乐模仿。课堂气氛非常轻松愉快。
四、提高效率
传统的语文课,一篇课文至少要用两节课才能完成,长一些深一些的课甚至要讲一个星期,而老师仍然觉得没讲透,学生仍然难以理解。运用信息技术上语文课则不同,它打破了课堂40分钟的时间限制,纵贯古今,横跨中外,节省大量的时间,而且借助于直观的形象,有些内容无需长篇大论,学生已了然在胸了。再以《桃花源记》为例,这篇游记散文中有很多的文言现象,比如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如判断句、省略句等,这些每个都是难点、重点加考点不讲学生不知道,仅用一块黑板加一只粉笔,费时费力,然而课堂40 分钟的时间太有限,真的很难面面俱到,四五个课时下来仍然觉得紧紧巴巴很难圆满。然 中国移动校讯通杯
而信息技术的使用可以把以上所罗列的所有文言现象分门别类的呈现出来,既快捷又全面,至少省下一个课时,学生一目了然,就很容易得到感性的了解, 教师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在这一点上,利用休息技术可以使问题形象、直观,重点难点突出,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且能省去教师很多不必要的语言解释。可谓是省时省力又省心。
五、开拓思维
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一个现代人应该具备的素质就是创新精神。如何培养创新精神呢?在用信息技术进行语文教学中,可将声像图文等各种教学信息有机地组合在一起, 构造特定的教学情境,它丰富的表现力可引发学生无限的遐想,激发学生无穷的联想和想象,从而使他们思维高度活跃而引发创新的火花,产生出前所未有的思维空间与创造灵感。猴子很机灵,却只在链子之一头表演翻腾;大象也神武,却在小木棒下绅士般昂首挺胸。经受不住考验,不做有心之人,只能如艺人手下的猴子、大象一样被束缚住。要不被习惯左右,不被失败羁绊。躲避酷暑,你走进树影;走出树影,你才能找到甘泉。
六、个性化教学。
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提倡因材施教而且亲身实践。所谓因材施教,就是要根据不同对象的具体情况,采用 中国移动校讯通杯
不同的教育方法实施教育。而要做到这点,首先要了解教育对象的优势、劣势,各自特点。孔子的学生很多,但他对学生却下了不少工夫去了解,不仅知其长,而且知其短,所以他在教育活动中能比较好地促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与提高。传统教学中,学生的语文水平存在较大差异,但由于教师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有限,不可能在课堂40分钟之内给每一位学生进行纠错和辅导。因而,语文教学与学生的个体需求存在矛盾。现在,信息技术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了可能。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对教学信息按联想思维方式进行组织与管理,将教学内容变成一个个单元体系,实施教学计划,由于这些单元是可以互相调整和调换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合理分配时间,利用网络资源,选择一条最适宜的发展途径,再次,可以利用网络空间了解学生动态尽量做到对学生知己知彼。孔子留给了我们这样弥足珍贵的教育理念,结合现代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更有可能实现个性化教学
七、突出主体。
在传统的教学中,整个教学过程以教师的讲为主,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后,教学的规则发生了变化,教师转变为课程的设计者、学习的指导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学生从传统的接受式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充分体现出来。比如人教版初中二年级学习中国移动校讯通杯
《新闻两则》,学生对于新闻并不陌生,但关于新闻这种体裁的特点结构、要素等确实是非常陌生的,那么课堂的导入就可以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播报一则简短的新闻。让学生体会新闻的特点,自然而然学生就接受了学习的新内容,学习完后学生可以自己寻找合适的内容尝试播报一则新闻。这样就变学习的接受者为学习的探究者,教师变课堂的讲授者为设计者。再比如在教学《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长江》时可以播放渡江战役的片段„„.让学生感受人民百万大军“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胜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的气势磅礴和锐不可当,从而使学生穿越时空,也倍受鼓舞,走进课堂在两则新闻中重温那激情燃烧的岁月。
当然休息技术应用于语文教学也有它的局限性: 信息技术发展到现在,应用于语文教学还面临着许多困惑,文学作品中所包含的韵味是网络或一个课件难以演绎的,绝不能以生动的图像和音乐来替代学生自己对语言的领悟。教师不能过于依赖,只能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好钢用在刀刃上。做事成功的要诀就如同钥匙开锁的道理一样,如果你不能准确对号,那么一定无法打开成功之门。
因此针对不同对象做出切实有效的选择才能让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更好地发挥其优势,促进语文教学成绩的提高,促使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中国移动校讯通杯
参考文献:
[1]《初中语文学科新课程标准》
[2]《初中语文教材》(中国人民教育出版社)
[3]《网络环境下基于问题的学习》(中国电化教育,2004年)
[4]《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深化学科教学改革的根本途径》(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
[5]《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与模式述评》(《比较教育研究》韩雪)[6]《毛泽东诗词全集赏读》(太白文艺,2007年)
第二篇:初中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的优势_6
初中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的优势
姓名:蒋华敏
工作单位:云南省沾益县花山中学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179311675@qq.com
邮政编码:655338
摘 要:
世界上唯一不变的真理就是变,我们不能以不变去应万变,因为这个世界在改变。俗话说事实胜于雄辩,百闻不如一见。在不断推进的教学改革中,信息技术教学以其能见的特性占据了其它教学手段无可比拟的优势,正逐步走进课堂,走进每一个学科,包括了传统的语文教学。语文多媒体教学是传统黑板板书式教学的必要补充,它有其独特的优势。
关键词:
初中语文 信息技术 优势
在现代的语文教学中,来自社会各个阶层的声音都在不断的要求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语文能力。语文教学也投入到了轰轰烈烈的教学改革中,语文教学的专家、学者及广大坚守在教学阵地的语文教师都在努力为语文教学寻找创新点和突破口。
作为一名从事一线教学的普通教师,我认为要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针对不同的情况做出相应选择,促进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多媒体教学在众多学科的教学中都显示了其与众不同的优势,在语文教学中也应该是传统黑板板书式教学的必要补充。
然而,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广大教师习惯了三尺讲台,一只粉笔,因此听到了许多抱怨的声音:很多教师不喜欢多媒体教学方式。这到底是多媒体教学本身的问题,还是在应用时出现了偏差?80年代初,当第一批微机在发达国家学校的课堂出现时,就有人兴奋地预言:计算机将会给教育领域带来一场革命!然而,这么多年过去了,这场革命在学校里始终没有发生。究其原因,国内外的大量研究表明:造成教育领域信息化步伐滞后的最主要原因既不在经济,也不在技术,而在陈旧落后教育观念的束缚。因此我想大多是因为应用上的偏差或者对多媒体使用技术的不熟练,不熟练导致前怕狼后怕虎,畏首畏尾。
本文针对语文信息技术教学,简单谈几点信息技术应用于语文教学的优势,以期为自己及其他可能阅读到本文的语文教师找到一个切入点能不断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和素养。
一、设疑激趣
汉语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语,它拥有悠久历史,博大精深,包罗万象。由于传统中学语文教学属于语文知识层面教学,教师采用唇耕舌耘、粉笔加黑板的单一教学手段以及学生认知心理尚未成熟和语文本身包罗万象的特性, 课堂里经常出现教师在讲台上讲得口干舌燥,讲台下学生却听得兴味索然的景象。长久下
去学生一点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都没有将危胁到语文学科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威胁到语文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因此必须变死板为不断思变。
信息技术的出现能打破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创设一个更为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这样,就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去体寻找知识的来源,探索发现知识的起点,品味作品中所创造的意境,迅速而正确地把握文章的内涵。例如教人教版初二《桃花源记》时,上课伊始,切入一张陶渊明的画像,学生就会想这人谁呀,他有那些事迹或哪些文学著作呀,这样就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调起学生求知的欲望。让学生急切的走进作者。
二、化静为动
信息技术的出现使图像、文字、视频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化静为动,变枯燥为生动,变抽象为形象。还是以《桃花源记》为例吧“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那落英缤纷的桃林画面和缓缓轻流的叮咚溪水声,犹如人间仙境,美不胜收,这样的画面能即时再现文中描述的诗情画意的世外桃源,“屋舍俨然,土地平旷,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环境优美人们安居乐业,这样的景象,学生凭仅有的生活经验和单一的想象是无法建立的,信息技术把直观形象与联想、想象相结合起来,丰富并充实学生的想象和联想。变枯燥为生动,变抽象为形象,打造了美轮美奂语文课堂。
又比如学生学习鲁迅作品普遍感到难以理解和把握作品的思想和艺术价值。如果在教《阿长与〈山海经〉》时先让学生预习,上课再放一些背景知识,课件中再以图片展示阿长的肖像以及长妈妈与我的生活画面。通过观察,学生可以清晰地看到作品刻画了一个普通劳动妇女的形象,体会到我对长妈妈的尊敬,感激和思念之情。
三、化无声为有声
众所周知,教材上是无声的汉字,语文教学不单是认知活动,同时也是情感活动。语文课的特质要求语文教师用优美的语言,通过生动富于魅力的朗读,去诱发课文中的美,去感受作品中所蕴含的丰富情感,以诗人般的激情,创设课堂的美的氛围,同时将自己感受到的美去感染学生,但是这课文里的语句描写的再
怎么优美动人,如果教师理解得不恰当或者是普通话不标准再或者朗读的功底较差等等原因都可能是语文课堂有些失败。信息技术的出现为这一难题找到了解决之道,互联网上一搜真是应有尽有,选择其中最优一篇课堂上带领同学们欣赏,既可以代替教师的范读又可以营造良好的氛围。再以《桃花源记》为例,我选取了配乐朗诵,朗诵人翟弦和。首先学生听到音乐来了兴趣,紧接着欣赏与课文相对应的美景就来了兴致,再跟着是朗诵人那浑厚的声音,第一遍我只让学生仔细认真的听,可是那情景、那音乐、那声音以及朗诵人那神态简直太和谐太动人了,学生已经忍不住想要模仿、学习。就着学生的这股劲儿,第二遍让他们跟读,学生都很认真,有几个平时就活跃的同学竟然连着间奏的音乐模仿。课堂气氛非常轻松愉快。
四、提高效率
传统的语文课,一篇课文至少要用两节课才能完成,长一些深一些的课甚至要讲一个星期,而老师仍然觉得没讲透,学生仍然难以理解。运用信息技术上语文课则不同,它打破了课堂40分钟的时间限制,纵贯古今,横跨中外,节省大量的时间,而且借助于直观的形象,有些内容无需长篇大论,学生已了然在胸了。再以《桃花源记》为例,这篇游记散文中有很多的文言现象,比如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如判断句、省略句等,这些每个都是难点、重点加考点不讲学生不知道,仅用一块黑板加一只粉笔,费时费力,然而课堂40 分钟的时间太有限,真的很难面面俱到,四五个课时下来仍然觉得紧紧巴巴很难圆满。然而信息技术的使用可以把以上所罗列的所有文言现象分门别类的呈现出来,既快捷又全面,至少省下一个课时,学生一目了然,就很容易得到感性的了解, 教师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在这一点上,利用休息技术可以使问题形象、直观,重点难点突出,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且能省去教师很多不必要的语言解释。可谓是省时省力又省心。
五、开拓思维
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一个现代人应该具备的素质就是创新精神。如何培养创新精神呢?在用信息技术进行语文教学中,可将声像图文等各种
教学信息有机地组合在一起, 构造特定的教学情境,它丰富的表现力可引发学生无限的遐想,激发学生无穷的联想和想象,从而使他们思维高度活跃而引发创新的火花,产生出前所未有的思维空间与创造灵感。猴子很机灵,却只在链子之一头表演翻腾;大象也神武,却在小木棒下绅士般昂首挺胸。经受不住考验,不做有心之人,只能如艺人手下的猴子、大象一样被束缚住。要不被习惯左右,不被失败羁绊。躲避酷暑,你走进树影;走出树影,你才能找到甘泉。
六、个性化教学。
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提倡因材施教而且亲身实践。所谓因材施教,就是要根据不同对象的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实施教育。而要做到这点,首先要了解教育对象的优势、劣势,各自特点。孔子的学生很多,但他对学生却下了不少工夫去了解,不仅知其长,而且知其短,所以他在教育活动中能比较好地促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与提高。传统教学中,学生的语文水平存在较大差异,但由于教师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有限,不可能在课堂40分钟之内给每一位学生进行纠错和辅导。因而,语文教学与学生的个体需求存在矛盾。现在,信息技术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了可能。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对教学信息按联想思维方式进行组织与管理,将教学内容变成一个个单元体系,实施教学计划,由于这些单元是可以互相调整和调换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合理分配时间,利用网络资源,选择一条最适宜的发展途径,再次,可以利用网络空间了解学生动态尽量做到对学生知己知彼。孔子留给了我们这样弥足珍贵的教育理念,结合现代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更有可能实现个性化教学
七、突出主体。
在传统的教学中,整个教学过程以教师的讲为主,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后,教学的规则发生了变化,教师转变为课程的设计者、学习的指导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学生从传统的接受式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充分体现出来。比如人教版初中二年级学习《新闻两则》,学生对于新闻并不陌生,但关于新闻这种体裁的特点结构、要素等确实是非常陌生的,那么课堂的导入就可以
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播报一则简短的新闻。让学生体会新闻的特点,自然而然学生就接受了学习的新内容,学习完后学生可以自己寻找合适的内容尝试播报一则新闻。这样就变学习的接受者为学习的探究者,教师变课堂的讲授者为设计者。再比如在教学《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长江》时可以播放渡江战役的片段„„.让学生感受人民百万大军“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胜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的气势磅礴和锐不可当,从而使学生穿越时空,也倍受鼓舞,走进课堂在两则新闻中重温那激情燃烧的岁月。
当然休息技术应用于语文教学也有它的局限性:
信息技术发展到现在,应用于语文教学还面临着许多困惑,文学作品中所包含的韵味是网络或一个课件难以演绎的,绝不能以生动的图像和音乐来替代学生自己对语言的领悟。教师不能过于依赖,只能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好钢用在刀刃上。做事成功的要诀就如同钥匙开锁的道理一样,如果你不能准确对号,那么一定无法打开成功之门。
因此针对不同对象做出切实有效的选择才能让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更好地发挥其优势,促进语文教学成绩的提高,促使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初中语文学科新课程标准》
[2]《初中语文教材》(中国人民教育出版社)
[3]《网络环境下基于问题的学习》(中国电化教育,2004年)
[4]《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深化学科教学改革的根本途径》(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5]《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与模式述评》(《比较教育研究》韩雪)[6]《毛泽东诗词全集赏读》(太白文艺,2007年)
第三篇:初中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案例评析(精选)
初中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案例评析
刘晓景
在当今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信息技术已成了社会的主流,人们的生活与信息密切相关,不可分割。所以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为了教育可行性和实效性,为了培养出与社会同步发展的学生。在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已是一个越来越鲜明的主题,并且也是一项迫在眉睫,急于落实的任务。
那么,至于在教育教学当中,如何运用好信息技术,使它发挥出自己的实效性,达到使用信息技术的目的呢。下面就自己在这方面的实践做一些简单的阐述,愿与各位同仁共同探讨,改进不足之处,不断完善我们的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
首先,要明确一点是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目的
以往的教学模式都是老师在前面讲,学生在下面听、记,属于硬性的灌输式教学,所以,培养出来的学生,在理论知识方面或许是记得最牢的,但结合起实践就会手忙脚乱,不知所措。而且,如果让学生根据所学,结合实际,发挥想象的时候,学生也很难超越书本的局限。因为硬性的灌输,着重孩子的听、记,没有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直觉感官和抽象思维的配合。总结起来,这样的教育还是存在很多缺憾。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时代变了,社会变了,对人才的取舍标准、方式变了,不仅要跟上时代的步伐,还要有创新意识的实践,超前意识的实践。运用信息技术,在新的课程改革中是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学方式也由原来的灌输式变为启发式。在课堂上,老师不再过多地讲解课文或答案,而是通过设疑或激趣的方法引导学生进入一个教学情境,老师交给的最重要的是学知识的方法,而不是结果,孩子学会了正确的方法,自然而然就会悟出正确地答案,正所谓“授人以渔,不授人以鱼。”也因此,信息技术在新的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在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更是少不了的佐料。
现代的语文教学,不仅是为了教学生识字、认字,更重要的是寓情于教,寓理于教。尤其是低年级语文,课文的故事性较强,让学生通过阅读一个个类似发生在身边的故事,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情绪,使他们能明辨是非、善恶。然而小学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刚刚起步,空泛的道理讲得再多,不结合实际,学生仍是很难接受。所以,在这种教学实践中,信息技术的推广及应用,逐步显示出了它的优越性。一是它的方便、快捷。资源共享可以让教师互相总结有利的经验,推广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互取所长。并且,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播放课件,或制作幻灯片,应用实物投影等在日常教学中,也相应节省了教师自己动手制作生字卡片、教学挂图的时间,而且效果更好。二是它的直观、形象。这一特点正适应小学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尤其是一些抽象的难以理解的东西,如果制作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课件,在教学过程中播放,一定会收到来自学生的良好反应。比如,教学《画家和牧童》一课,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唐朝著名画家戴嵩一次画了一幅《斗牛图》。别人都夸他画得好,只有一个小牧童指出了大画家的错误。通过学习这篇课文,要使学生明白大画家谦虚、和蔼、宽容、敢于承认错误的优秀品质,和小牧童勇敢、实事求是的精神,并向他们学习。如果只是按部就班的让学生读课文,然后理解课文,课堂气氛就会很沉闷。如果我们把课文内容制作成一个课件,把故事情节的发展用动画的形式表现出来,既直观、形象,又生动有趣,学生们一定会愿意参与到这种课堂中来。边结合动画,边阅读课文,对学生的理解课文也有很大的帮助。三是它的生动性和丰富性。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他的注意力容易受外界刺激的影响而涣散,从而不能有效地投入到课堂教学当中。这时如果课堂教学增加趣味性,使这种刺激大于其他刺激,就会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让学生能自觉地完成学习任务。例如教学《雷雨》一课,这篇课文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分为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三个时间段,虽然生活中经历过不少次下雨的情形,但是要二年级的学生把文字的描述同生活实际形象的结合起来仍然有很大的难度。同样用多媒体技术将课文内容生动地再现出来,学生会很容易抓住课文的时间顺序,形象地理解课文,而不用老师去告诉哪几自然段写的是下雨前,有什么景物;哪几自然段写的是下雨后,景物又有什么变化等等。这些学生都可以通过看课件和阅读课文自己找出来,能有效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地响应课堂教学。并且,运用多媒体技术也可以使学生感受到科学技术的高明,培养他们向往科学、崇尚科学的感情。另外一点,就是要善于把握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时机和必要性。课程改革提倡运用信息技术,但不是滥用信息技术。传统教学中虽有一些不足,但同样有许多优点值得我们传承。比如板书,只不过是不多的几个字,但这其中包含着教师精心地设计、巧妙地安排和课文的主要脉络。工整地板书,清秀的字迹,对培养学生的美感、写字的规范也有着潜移默化地影响。所以,即使运用了现代信息技术,也不能省略板书这一环节。我们的新课改提倡使用信息技术的目的在于弥补传统教育的不足,使我们的课堂更生动精彩,使教育培养出的学生更优秀。因此,在运用信息技术的同时,也要注意不能太激进,以免造成其他不良影响。而且一定要掌握好运用信息技术的时机,这样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有实效性。
第四篇: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
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
在信息化的教学和学习环境中,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相整合,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观点。信息技术语文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使学生在最佳的学习条件下进行学习。也就是说信息技术教学可以把符号、语言、文字、文章、图形、动画和视频图像等多种媒体信息集成于一体,进行最佳的课堂教学。这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一系列交互过程中,学生能自觉地参与进来,主动地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把学习语文课的积极性很好的调动起来,能够让学生的学习进入良好的循环系统,真正达到“轻负担,高质量”的教学目的。我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的提高往往离不开生动形象的教育素材。而计算机集文字、图形、图象、声音等多种媒体于一体,对所表现的信息产生极佳的效果,课堂中恰当的使用多媒体课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气氛显得轻松、愉快。并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主动性。组织学生深入到学习过程中去思考探究,使学生从无兴趣向有兴趣转化,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愉快而自觉主动地学习,发挥了其积极性、主动性。
如:《雷雨》一课,为了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我在教学时利用课件,把文字、声音、图片让学生感受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不同景色的自然现象。①引导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②让学生谈谈自己对雷雨的了解,感受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天气变化。③问:“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为什么先写闪电,后写雷声?彩虹是怎么形成的?这样很容易让学生了解自然现象知识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大量丰富的学习材料,并能使资源共享,有助于培养学生通过信息获取、信息表达及发现问题、利用信息的优势,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因此让学生通过网络空间的自主实践和探究,既是文本新课学习内容的运用和巩固,又是文本学习内容的补充和扩展。
如:《恐龙的灭绝》一课,利用信息技术,看看多种恐龙图,生动的画面映入眼帘,仿佛把我们带入了中生代时期,漫游在遍布恐龙的世界里。看不同种类的恐龙,有的在空中飞翔,有的在地上行走,有的在水中戏耍。看到这般景色,人们不会想为什么“今天的人类只能在博物馆或者从电影和书籍中,来想象恐龙往日的辉煌呢?” 而昔日恐龙的辉煌,时至今天为何会灭绝,这仍然是一个谜。通过信息技术多了解有关这类的知识,这不仅激发了解和探究的兴趣,还可启发学生再想出一些可能的原因,充分体现出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是人的多种素质发展的基础,要使课堂教学成为素质的主渠道就要在高效益地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上下功夫。教学课件作为语文教学的媒体,应让学生在用心
爱心
专心
语言符号信息和图象符号信息之间建立相互转化的桥梁,促进形象思维能力。
再者,语文教学中,教师根据教材,精心设计,通过多媒体网络,引导学生在熟悉的事物上,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思考问题,引导学生大胆的突破时空限制,结合实践和个人生活经验开创造想象,激发学生潜在的求异思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
如在讲与春有关的课文的时候,为了扩散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可让学生根据图意编一个有关春天的故事,让学生畅所欲言,把自己的想象说出来,描绘了一个又一个活的画面,然后教师再展示一些与春天有关的图像、视频等素材,很容易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四、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
从网络下载所需要的图片或文字重新组合成自己的观点以帮助记忆课文内容,对扩大学生信息吸纳量,激发学生产生新思想有着重要的作用。如《大自然的语言》一文,教师可以通过网络下载到有关动植物知识的资源,整理后再配上文字、声音,让他们把学习引向生活大课堂,激发学生观察植物、探索大自然的奥秘。这样就可以了解自然、学习语文一举两得,体现了他们对课文理解的层次更深,也切合课文所渗透的热爱大自然的教育思想。
信息技术是教学手段,是学习工具。新课程课改说到:“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运用信息技术教育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各地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实现多媒体教学进入每一间教室,积极探索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是信息技术教育发展中应特别重视的问题。”在当今的信息化时代中,多媒体所起的作用非常重要,我们在引导学生探求知识的海洋时,可为学生提供千姿百态、声情并茂的直观信息,从而激发学生乐学、好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同时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起到优化教学的作用。
用心
爱心
专心 2
第五篇:博客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的优势
博客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的优势
朱新华
(江苏省南通中学,江苏 南通 226001)
摘要:新课程呼唤新课堂,克服传统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弊端,探索信息技术新课堂,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应用“课堂学习博客”,发挥博客的优点,让学生在博客平台上自主学习,真正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探索学习和自主学习能力、交流协作能力,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心理,实现“进一步培养和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信息技术课程目标。
关键词:博客;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课题研究概述
近年来,博客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但从总体来看,目前将博客具体应用到中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尝试和研究还刚刚起步,处于“初级阶段”。《教育部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目的。信息技术课程不仅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技能,形成个性化发展,还要使学生学会运用信息技术促进交流与合作,[1]拓展视野,勇于创新,„„为适应未来学习型社会提供必要保证。”为改革传统的信息技术课堂模
式,探索“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目的”的新型课堂模式,笔者通过“博客在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课题的开展和研究,借助“课堂学习博客”这个平台,实现在课堂教学中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探索学习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形成积极良好的学习习惯,并通过课程
[2]内容的合理延伸和拓展,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本课题采用实践研究与对比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引入“课堂学习博客”这个元素,将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建立在课堂博客平台上,通过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探讨博客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方法和应用途径,以及学生通过博客进行信息技术课程学习,如何更好地提升他们的信息素养。
二、课堂学习博客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优势
“课堂学习博客”实际上是一个班级的博客群,由该班的信息技术教师博客和每个学生的学习博客组成。博客服务器建立在校园网服务器上,信息技术教师对该博客群具有管理权。教师博客的主要作用是发布学习目标、学习要求、学习方法和步骤、评价要求;提供学习资源和网络资源;了解和调控学生的学习进展与交流内容;解答学生学习时的共性问题;提供学生相互交流的空间;提供学生上传作业的空间等。学生学习博客的主要作用是作为课堂自主学习的平台和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平台,如学生自己记录学习进展、学习体会、学习反思;记录、积累、整理自己所学的知识;与老师、同学交流协作;上传自己的作业等。
在实践应用的基础上,经过整理总结,我们觉得,课堂学习博客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具有如下优势:
(一)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在博客平台上开展学习,学生真正拥有了学习的自主性。以一堂“新授课”的学习为例:学生进入信息技术教室后,根据老师要求,对照老师发布的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参照学习方法和步骤,打开教师博客中的“学习资源”栏目开展自主学习。学习资源的类型可以是文本、图片(含屏幕截图)、动画(含操作录像)、视频等单个文件,也可以是电子书、专题网站等。学习资源的内容可以汇集与信息技术课程学习相关的参考资料、知识讲解、学习心得、发展简史、相关趣闻、前沿研究等材料。它们都经过老师精心挑选和组织,针对性很强。学习过程中,学生必须在“学习进展”栏目中简短地记录自己的学习过程。
当学生遇到困难时,首先在“学习帮助”栏目中寻求解答。“学习帮助”是老师课前准备的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集锦”和较详细的解决途径,学生的问题大多数能从中得到解决。如果学生还不
能理解或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他可以在“问题求解”栏目中发布请求,寻求老师、小组长或其他同学的帮助。小组长是学期开始时就安排好的,并采用“轮换制”,每个同学每学期至少会做两次小组长。因为小组长课前已进行过深入的预习,所以课堂上他们能解答同学们的一般性问题。老师、小组长或其他同学看到问题请求后,会在“问题解答”栏目中给他指明进一步寻求答案的途径,遇到相同问题的同学也可以参考,同学之间也可以在“问题解答”栏中相互讨论,如果有必要,老师或小组长也可以直接到他们面前当面指导。问题解决后,学生必须在“学习进展”栏目中记录解决问题的过程。
学得快的学生,在完成基本学习任务后,可以进入“网络资源”栏目,通过网络资源中的链接,进入相应的网站或网页,深入地学习本节课的相关知识或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完成拓展学习任务,并记录在“学习进展”栏中。
博客系统由于采用了RSS聚合器技术,学生发布的所有内容都在自己的学习博客上进行,并全部送到教师博客中,其中“问题求解”和“问题解答”还将同时发送到其他同学的博客中。
每节课结束后,教师都会及时查看每位学生的“学习进展”和“课堂作业”并进行评价,表扬和鼓励学生的优点和进步,指出存在问题。学生下一次上课,就可以看到老师对自己上一节课的评价结果,以激励他们更好地完成课堂学习任务。
由以上的课堂学习过程可以看出,学生可以对照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要求,依据自己已有的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任务,自主控制自己的学习进度,并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自我监控和调适,独立或协同解决学习中的困难,还可以有更大的自由度去选择学习的深度和广度。老师除了作为学生学习的监督者和促进者外,更多地是与与其他同学一起,成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是另一种形式的“学习资源扩展”。学生处在这样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中,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所有这些,都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二)培养学生的知识整理和整合能力
学生的个人课堂学习博客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知识整理的平台,有助于培养学生知识整理和整合能力。学生在博客平台上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会在“学习进展”和“我的资源”等栏目中积累
[3]较多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资源,即“E化学习笔记”。这些“E化学习笔记”可以“反映出他们在学
[4]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关于问题的想法与思路、问题的解决过程”。老师会定期或不定期地提醒
每位学生,要求他对这些学习笔记进行整理分类。整理过程有些在课堂中完成,有些可以在课后完成。学生在整理“E化学习笔记”的过程中,必然会对以往所学知识和当时的学习过程进行回顾总结,从新的角度对自己当时的思维过程进行审视、分析,在此过程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理清了知识间的结构,进而提高自己的思维品质和对知识的整合与运用能力。
(三)养成学生“边学习、边反思”的习惯
高中学生学习任务比较重,对于信息技术这门课程,他们除了每周两节课的课堂学习时间外,一般不会再化更多时间在这门课程上。这就导致学生没有时间对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进行回顾、反思,没有一个“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完整的学习循环。因此,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就能实现“学、审、思、辨、行”的统一,养成学生“边学习、边反思、边内省”的习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课堂学习博客就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学生在博客平台上学习,通过查询学习目标、学习内容,探索获取并内化新知识,对遇到的学习困难和问题进行交流协作,总结借鉴自己或同学的学习过程,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并建构自己新的知识体系,这符合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从另一个角度看,该学习过程是一个探索、获取、交流、借鉴、归纳、反思的完整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内省自我、审视自我、调控自我、评价自我的思维品质和学习品质的提高过程。
(四)提供学生自我学习的个性空间
课堂学习博客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我学习的个性空间。博客平台上有老师提供的详细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要求,有丰富的学习资源,有相关的学习困难的解决途径,有其他同学的示范激励,有老
师同学的在线协作帮助甚至老师的当面辅导,所有这些都营造了一个丰富多样、完整高效的学习环境。学生处在这个学习环境中,不仅会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还会根据自己的特点,在学习要求许可的范围内有选择地调整自己的学习进度和学习策略,用最适合自己的方式和速度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如果时间许可,学生还可以通过“学习资源”、“网络资源”中的链接,了解学习更多的相关知识和前沿知识,深入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果有可能,学生可以课后在家里登录他的学习博客,继续他的自主学习过程,或浏览了解自己的和同学的“学习困难”和“解决方法”,通过比较借鉴,再次审视自己的学习思维过程。这样的个性学习空间,能激励学生学习热情,尊重学生个性特点,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让学生真正亲历学习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和自我价值的认同。
(五)构建学生相互学习、相互协作的网络学习共同体
以课堂学习博客平台为基础,全班同学及信息技术教师一起构成了一个课堂中的网络学习共同体。在共同体内,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也是咨询者、答疑解惑者;学生是共同体的主体,是学习的探索者、实践者,也是其他同学学习的交流者、协作者。共同体成员相互协作,交流学习经验和体会,分享学习资源,相互学习,相互激励。学生在这样的学习共同体中有利于保持学习热情,使学习更易于持续深入,也利于从中开阔思路,取长补短,最终顺利地完成和达到预定的学习目标及任务。
(六)拓展师生、生生的交流途径
课堂博客平台拓展了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交流途径。传统课堂中,师生交流是不充分的,且大多数交流浮于表象;生生交流很少或几乎没有,大多数学生处于交流的“沉默”状态。课堂博客平台改变了这种状况,提供了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新渠道。在博客平台上,每个学生都是学习的主人,也是交流的主人,交流的权利由教师交还给了学生,学生拥有了交流的选择权。博客平台上的交流使传统的面对面方式得以延伸,可以不再受时空的约束。学生可以选择署名交流,也可以匿名留言,这样学生才会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也有利于教师及时了解真实情况。交流的内容也丰富了,除了学习内容,还有学生的感受、体会、想法„„。交流的结果也深刻了,不仅仅停留在获取知识的层面上,而是深入到认知层面和心理层面,如方法获取、心态调整、思维碰撞、行为转化、情感体验、价值观念,等等。交流的时间除了课堂,也可以延伸到课外。教师在交流中除了把握交流主题和学生学习问题的答疑解惑外,也作为一个平等的交流者参与交流和引导交流的方向。
(七)形成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在课堂博客学习的平台上,评价已不仅仅局限于老师对学生的最终结果进行评价,而是动态的、多元化的开放性互动评价。
1、老师评价、小组评价、同学互评、自我评价相结合。
2、过程性评价、阶段性评价得到加强。
3、评价几乎贯穿于学习过程的每一个环节,评价过程与学习过程并行甚至融合了。
4、评价能关注到学生个体差异。
5、评价真正起到了对学生激励、诊断和促进的作用。
当然,多元评价并不是模糊评价。实践中,我们制定了一系列详细的针对过程性评价的评价标准,主要观点有:
1、完成学习目标和学习要求情况。
2、学习进展的顺利程度和提高程度。
3、综合学习能力的发展程度,包括基本学习技能、自主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学习反思能力、知识迁移应用能力等。
4、交流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5、学习心理和情感的调适情况。
6、学习态度。
博客平台上的多元评价结果基本上客观真实地反映了一个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能让学生全面、客观地审视自己,分析自己。这样的评价,真正做到了“评价注重于学生的进步和发展”,“让评价
[5]活动促进学生进步”。
三、结束语
实践表明,学习博客在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应用,能明显锻炼学生综合学习能力与合作交流能力,加强了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调适,实现了学生个性发展,达到了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所要求的“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总目标。正如一位学生在博客留言中所说的:“原来信息技术课还可以这样上!
一年下来,我觉得自己不仅学到了很多信息技术知识,还学会了怎样更有效地学习,这对我其他功课的学习也非常有帮助。真的非常感谢您,老师!”。
当然,任何一种教学手段都不是万能的,都有其适用性和局限性,都有影响其教学效果发挥的各种因素,博客也是这样。在应用学习博客作为课堂教学平台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影响课堂博客应用效果的因素和问题,如学生信息素养的差异会直接影响课堂博客应用的效率;教师的课堂调控策略决定了课堂博客应用的成败;如何更好地组织课堂学习资源,使之成为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有效保障;应用学习博客的课堂模式如何与其他课堂组织形式有效结合等问题。如何扬长避短,处理好这些问题,更好地发挥博客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作用,还有待今后继续探索。
参考文献:
[1][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3]庄秀丽.用Blog的方式学习[J].中国研究生,2003,(5):55-57.[4]陈向东,王兴辉.博客文化与现代教育技术[J].电化教育研究,2003,(3):17-21.[5]张豪锋,梅晓卫,赵彤帆.信息技术教学中运用Blog策略的研究[J].中国电化教
育,2007,(12):93-96.收稿日期:2008年4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