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信息技术在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信息技术在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整合课堂资源,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主题词: 语文教学 多媒体 计算机 利用
教育部在2000年10月提出:从2001年起全面实施基础教育“校校通”工程,极大地促进了信息技术教育硬件设施在全国各中小学的普及。
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学者前期比较强调教育技术与课堂整合的操作程序,现在逐步重视整合的指导思想(理论基础)、整合中的教学设计和相关软件及工具(即教学资源)的运用与开发。①目前我国教育界则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定义为“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信息化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由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转变为‘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强调信息化教学环境的营造,新型教学方式的构建,传统教学结构的革新。
一、教育信息化与中学语文教学的学习论基础
中学语文基本的学习方式包括积累与整合、感受与鉴赏、思考与领悟、应用与拓展、发现与创新。②因为语文是一种交际工具,具有强烈的应用性和基础性的特点。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通过阅读名家的遣词造句,来品味和研究作者行文风格、表情与达意,来掌握语言的运用法则与规律。与其它学科相比,语文更注重情、意的因素。
而教育信息化的教育理念,就是强调以学为中心,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本媒介,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通过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学习者综合能力的提高,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让学生可以发挥自己最大的主观能动性,超越教师的视野和想象。
这些语文教学中的改变也必将进一步地改变与修正我们语文课堂教学理论的方方面面,这也启发我们同仁去对语文的教学与学习做更深入的研究。
二、传统中学语文教学设计诊断与在教育信息化方面的改进
在我国有两种影响特别深远的教学过程结构模式,其一是赫尔巴特的“四段论”,即明了、联想、系统、方法。他的后继者又把四段发展成“五段”,即预备(提出问题、说明目的)、提示(提示新课程、讲解新教材)、联系(比较)、总结和应用。另一个则是凯洛夫的“五环节”,即把课堂结构分为“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五个环节。
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教学,是教学生学。”而上面的两种教学模式,都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过于强调知识中心和教师中心,当然受到了当今人们的批判。科技的发展为信息化下的语文提供了一些新的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的改变,也带来了语文教学活动、教学方法、教学观念等一系列的变革。如《福楼拜家的星期天》主要是介绍五个人物的出场来学习作者通过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描写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的写作方式。如果课件展示时教师首先展示五人齐聚一室的画面,然后让五人齐聚一室的画面在最后再次出现。这样,学生从第一个画面中获得直观的感知,到最后一张画面中对人物各种特征精确的理解,学生认识也经历了由感性到理性的上升,这样,教学既考查并巩固了课堂所学,教学反馈的目的也水到渠成,同时各种描写方法又在画面的展示中得到了深化。这种教学效果也是传统的教学手段所不能达到的。
正是由于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文精神领域的影响深远。而不论这些学生在实际的生活中是否具有敏锐的观察力,是否具有合理的想象力,但是,当他们看到这些唯美的电子画面时,哪怕再迟钝的孩子,也会怦然心动。因为,信息化的语文教学将会填补学生们想象力的不足,而想象力的不足丝毫影响不到这些孩子们对美的欣赏,对美的感悟,对美的追求。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正如我们新课标提出的那样,“培养语文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③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语文实践的作用,注重内容的价值取向,注重学生在学习语文中的独特体验,这些,都为信息教育下语文的教学方法、价值观的改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注脚。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作用(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教学中,学生面向静态呆板的课本和板书,难免枯燥乏味。计算机多媒体的使用便改变了这种乏味的现状。计算机让课堂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具体地讲,在教学中根据课文内容,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播放一些相关的图片、动画、视频、音频等,这些直观形象、富有吸引力的感性材料,往往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讲授《荒岛余生》时,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荒岛上的生活艰辛,我们可以找来电影《荒岛余生》,并播放了片段让学生观赏,这样不仅能极大地激起学生的兴趣,更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皇帝的新装》本来就是一篇活泼的童话,运用多媒体展示了一幅幅生动有趣的连环画,让学生根据连环画叙述故事,这样枯燥的文字,也因此生动了起来,学生也更乐于参与。
又如《月亮上的足迹》,这是一篇科学小品文,有许多的图片资料和视频资料。如果能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兴趣,也能让抽象的描述变得更为直观。
因此,对于美文、说明文等某些课文而言,多媒体的直观手段确实是一种成功的帮助,它的出现解决了学生缺乏实际的现场感,难以把握抽象理论这一长期困扰语文教学的难题。它展现出来的生动直观的课堂教学实例远比教师口头描述精彩、完整,大大便利了学生学习,提高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二)利用多媒体技术,增大课堂容量
与传统的教学手段“一张嘴、一支笔、一块黑板”相比,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增加课堂容量,可以节省教师板书的时间,让学生能有更多的精力放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上。比如:在教读《看云识天气》一文时,教学目标中要求让学生积累有关云与天气变化的知识。以往的教学,是依靠课后练习二,把练习中的问题制成表格,教师讲解并板书表格,这样就浪费了很多时间在板书上,计划的一堂课时间,根本不够用。使用多媒体时,这些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可以将云与天气变化情况设计成表格,制作成powerpoint课件,将表格通过多媒体投影展示出来,并且配上每种天气对应的云层变化的图片。每放出一种变化的天气时,可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思考,还可指名让学生来说。这样一来既增加了课堂的容量,又节省了许多板书的时间,还给学生许多的学习、思考机会和训练密度,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仅减轻了老师课堂上的压力,也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计算机多媒体能模拟仿真,化抽象为形象,将学生带进形象、生动、色彩缤纷的教学情境之中,使学生感官接受刺激,发展思维能力,加深对事物的理解,大大减轻了学生认识的难度,变难为易。例如在《春》的教学中,我从网上下载了这一课的课件:在一阵悦耳的笛声中,课题从不同的角度飘入背景为一片桃花的屏幕中,清屏后随之出现作者的头像与简介。随着头像与文字的逐渐隐去,屏幕上出现五幅小画,分别对应课文中的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图。五幅小画可做按钮使用,用鼠标选择需要播放的段落,也可用键盘上的数字键1、2、3、4、5来选择。每段都可重复播放多次。每段的播放形式为屏幕左上方出现该段主题,如春草图,主题下方开一小窗口,在此窗口可出现连续的图像、视频、动画等。整个屏幕的右边,在一个矩形框中映现该段文字,文字的范读贯穿始终。在使用时可让学生边欣赏画面,边聆听课件中的配乐朗诵,然后再让学生跟读。通过多媒体的强大功能,将文字、图像、声音等信息有机地组合在了一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拓宽了信息传递的渠道,增大了课堂的语文信息容量。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还能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延伸和拓宽教学时空,通过图像、声音、色彩和动画,传递教学信息,解决了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所造成的教学难点,使学习内容变得容易理解和掌握,培养并发展了学生获得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多媒体可以给予学生更多的交流、操作和评价的机会,让不同的学生都有收获,变过去的被动听讲为主动参与和实际操作实践,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积极参与的良好品质。同时促进了学生观察、记忆、思维、想象、创造等能力的发展,全面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多媒体的技术应用的同时也大大的简化了教师的操作,使教师能集中精力于教学本身,从而大大的提高了课堂效率。总之,这种让学生更真切地理解教师设置的信息化问题情境的设置,是有着丰富的教育心理学根基的,它既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在相互交流沟通完成自主、合作、探究、体验等学习,教学效果显著而且深刻。
四、计算机网络教学在农村中学运用中的困难
浅谈信息技术在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在城市中学能有计划地组织学生登陆网络名校,上好远程教育课,学生在计算机房里,便能观摩到远在北京四中、北大附中等网校的作文远程教育课。而在农村中学,要实现这一教学模式,是非常困难的。
学生在计算机上写作,教师可以较全面地了解学生在作文过程中的表现情况,师生间通过人机对话,互通信息,及时交流,解疑释惑;学生写就的文章,可及时上传到教师机里,师生在共同批改中交流得失,增进感情;课堂上未完成的习作,可保存下来,课下抽时间完成;未能在学校计算机房里批改完的文章,可通过计算机网络发送到教师家中的计算机里,这就为作文的批改提供了方便(作文批改从办公室移到了计算机房,由学校延伸到了教师的家中),也为师生间的交流搭起了平台。对有条件的同学,教师则让他们扮演着“小老师”的角色,极大地调动了他们收集信息,帮扶同学的兴趣。信息技术对教学全过程的支持,使教师成为了驾驭现代化教学工具的教学设计师。师生可以通过“人机对话”,开展互动交流。学生可以通过建立“资料库”的形式,将平时的阅读资料和搜集到的写作素材归类保存;通过填写“学生写作自我预测表”、“个人写作评价成长记录卡”,对每一次的写作水平进行自主测评并作好登记,以便了解自己的写作成长过程。教师通过查看“学生写作定位评价表”、“学生写作成果展示台” 等学生个人写作成长电子档案,分析学生阶段性的写作水平及存在问题,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从而实现写作教学过程的电子智能化管理。而农村的孩子家里有电脑的微乎其微,对电脑知识掌握的较少,接触网络的机会也较少,所以计算机网络教学只能依靠老师自身的力量来实现。
五、教育信息化下的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多媒体课件的运用,更能增强学生的直观感,使其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结合,达到知识与兴趣的相互促进,让语文学科发挥它人文性与知识性的特点。合理地利用好教育信息,需要教师有扎实的教育理论知识作支撑。例如,在教《听潮》时,教师先让学生观看涨潮的景观录像,然后再阅读课文。这样的课堂可能比较有趣,但却削弱了学生的想象能力。抽象的文字符号较之直观的光电画面,会更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发展学生的能力。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教育技术只是一种工具,是为了达成人的培养目标的一种载体。因此,我们在应用教育信息的时候,还要注意信息技术的价值取向,理性的对待教育信息技术。既不能简单排斥,也不能一味的盲从,切实将信息技术作为语文教学的辅助工具,整合好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这样才能取得最优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①何克抗:《我国教育信息化理论研究新进展》,《中国电化教育》总第288期,2011年第1期。
②马笑霞:《语文教学心理学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④唐俊龙:《语文信息化教学理论综述与教学探索》,2004年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⑤彭祥生:《论现代教育技术与中学语文教学的整合》,2005年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第二篇:浅谈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改变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可见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基础教育课程的重点内容之一。下面就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谈谈浅略的看法。
一、运用信息技术的声、形动感,渲染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在语文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声、形动感手段,采取图画、摄影、幻灯、音乐、语言描述和动作演示等方式,创造与渲染气氛,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使他们耳濡目染、口诵心惟,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共鸣。
例如,在上《黄河颂》一文时,笔者在课前播放《黄河大合唱》组乐,同时播放黄河壶口瀑布等景色图片。以这种方式导入是为了以强烈的气势感染学生,渲染课堂气氛,从而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学生们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这样很容易就进入了课文。这种设计以一种轻松、抒情的方式创造出优美的情境,引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导入新课。
二、运用信息技术的图像,创设情境,培养审美情感,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障碍主要是由于缺乏必要的情趣创设和形象思维的帮助造成的,而信息技术的图像可以帮助学生由抽象变为具体,加上教师恰到好处的点拨讲解,使学生更易于理解和把握,从而突破学习的重难点。
如《斑羚飞渡》一课中最激动人心的场景,老斑羚要用自己的身体为小斑羚做踏板,这是以牺牲生命为代价的飞渡,是课文中最关键的情节。为了很好地展现这一情景,笔者从网上下载了用Flash制作的课件,动画式展示了斑羚飞渡这悲壮的一幕。小斑羚踏在老羚羊背上顺利飞渡之时,正是老斑羚跌落深谷的那一刻,小斑羚连续不断的成功飞渡伴随着老斑羚令人心碎的咩咩声,令学生惋惜不已,他们的心灵为老斑羚们无私的牺牲精神所震撼,从而激起了他们对生命礼赞的情感,这种情感的激发是单纯用口头语言描述所难以得到的。
三、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营造浓郁轻松的教学氛围,深入对课文的理解。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我们可以把简单的文字变成一幅幅有趣生动的图片再现于学生面前,再配以适当的音乐,使学生看得直观、听得悦耳,得到一种美好的视听享受,就能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从而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以《紫藤萝瀑布》为例,笔者利用信息技术制作了两组画面:盛开的紫藤萝和伶仃稀疏的紫藤萝,再配以适当的《命运》作为背景音乐。在让学生仔细观看紫藤萝图片的时候,利用音乐的起伏,结合当时作者的心境,思考:你从图片上看到的紫藤萝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特点?作者对此有何感悟?
通过观看画面,聆听音乐,让学生感受到了紫藤萝花的旺盛与作者内心凄凉的矛盾,进而理解了作者对于生命的感悟这一难点,舍弃了教师烦琐的分析,自然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再如我在教学《周总理,你在哪里》这一篇课文时,我没有进行空洞的说教,而是运用信息技术在网上下载了总理为国操劳的工作片断和当年十里长街送总理的记录影响资料,在课堂上进行播放。
首先向学生播放了总理为国操劳的影像资料,尤其是深夜工作的情景,使学生深受感动,接下来播放另一个短片,学生一下子就被引入了长安街肃穆的氛围中,心随着总理灵车的移动而起伏,和长安街的群众一起缅怀敬爱的总理,甚至有的女生实在控制不住情感,放声大哭,情景短片为接下来的教学营造了教学氛围,更加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悟。下来播放另一个短片,学生一下子就被引入了长安街肃穆的氛围中,心随着总理灵车的移动而起伏,和长安街的群众一起缅怀敬爱的总理,甚至有的女生实在控制不住情感,放声大哭,情景短片为接下来的教学营造了教学氛围,更加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悟。
四、运用信息资源库,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提高课堂质量和效率
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最大程度上给人们带来了所需要的快捷资源。然而资源的丰富甚至是繁杂,就需要我们团结合作,对所搜集的信息进行分组辨析。这就要求我们的学生养成合作学习的习惯,学会对所搜集的信息进行辨析、总结,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拓展和探究。
如在《绿色蝈蝈》一课的教学之前,笔者花了不少时间去网上寻找蝈蝈。在大量的图片中筛选出一只浑身翠绿,有着鼓溜溜大眼睛的帅气蝈蝈,还有一只玲珑剔透、造型生动的冰糖蝈蝈。当制成的课件一展示出来,就赢得了学生们的一片喝彩声。他们戏称大眼睛的为蝈蝈王,一看就喜欢上了,自然探究起来也格外来劲。学有余力的除了仔细观察蝈蝈的外貌外,还十分认真地研究了它的生活习性、嗜好以及科学工作者们对它的评价等。学习方式也由原来集体的、静止的、被动的转变为个性的、动态的、主动参与式的。
信息资源是优化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用信息技术提供资源环境就是要突破书本是知识主要来源的限制,用各种相关资源来丰富课堂教学,极大地扩充教学知识量,使学生能开阔思路,了解到百家思想。因此,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教师需要精心考虑应该利用哪些信息资源,如何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最好、最新、最有吸引力的信息。将信息技术作为知识构建工具,提高学生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思考、表达和信息交流能力以及对信息的应用能力。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密切注意学生学习的过程,在其遇到困难的时候给予及时的辅导和帮助。信息技术的应用大大地简化了教师的操作,使得教师能集中精力于教学本身,从而也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五、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活动,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蕴含着许多思想教育的因素, 信息技术教学手段的充分运用,可以强化这些因素的教育成效。例如在教学《周总理,你在哪里》的内容后,学生进一步增强了对这位国家领导人的尊敬与爱戴,受到了强烈的思想教育。为了巩固教育成效,我在班级开展了“共和国敬爱的总理”主题学习活动,运用多媒体,播放了周恩来总理冒着余震视察灾区、朱基总理深入抗洪救灾第一线、温家宝总理日夜指挥抗震救灾等感人场景,使学生对党和国家领导人一心为国为民的崇高行为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进一步增强了对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敬意。
总之,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不仅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加强师生间的信息交流和反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还有利于形成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综合性学习能力的提高。但是,任何教学方法、手段的选择,都是为达到所设的教学目标、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服务的。而且,作为现代化的教学技术手段,也并非每一课都适用。因此,我们在使用时要注意其合理性、适度性,用其所长,补其所短,这样才能真正发挥现代教学技术的作用。
第三篇:初中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案例评析(精选)
初中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案例评析
刘晓景
在当今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信息技术已成了社会的主流,人们的生活与信息密切相关,不可分割。所以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为了教育可行性和实效性,为了培养出与社会同步发展的学生。在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已是一个越来越鲜明的主题,并且也是一项迫在眉睫,急于落实的任务。
那么,至于在教育教学当中,如何运用好信息技术,使它发挥出自己的实效性,达到使用信息技术的目的呢。下面就自己在这方面的实践做一些简单的阐述,愿与各位同仁共同探讨,改进不足之处,不断完善我们的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
首先,要明确一点是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目的
以往的教学模式都是老师在前面讲,学生在下面听、记,属于硬性的灌输式教学,所以,培养出来的学生,在理论知识方面或许是记得最牢的,但结合起实践就会手忙脚乱,不知所措。而且,如果让学生根据所学,结合实际,发挥想象的时候,学生也很难超越书本的局限。因为硬性的灌输,着重孩子的听、记,没有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直觉感官和抽象思维的配合。总结起来,这样的教育还是存在很多缺憾。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时代变了,社会变了,对人才的取舍标准、方式变了,不仅要跟上时代的步伐,还要有创新意识的实践,超前意识的实践。运用信息技术,在新的课程改革中是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学方式也由原来的灌输式变为启发式。在课堂上,老师不再过多地讲解课文或答案,而是通过设疑或激趣的方法引导学生进入一个教学情境,老师交给的最重要的是学知识的方法,而不是结果,孩子学会了正确的方法,自然而然就会悟出正确地答案,正所谓“授人以渔,不授人以鱼。”也因此,信息技术在新的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在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更是少不了的佐料。
现代的语文教学,不仅是为了教学生识字、认字,更重要的是寓情于教,寓理于教。尤其是低年级语文,课文的故事性较强,让学生通过阅读一个个类似发生在身边的故事,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情绪,使他们能明辨是非、善恶。然而小学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刚刚起步,空泛的道理讲得再多,不结合实际,学生仍是很难接受。所以,在这种教学实践中,信息技术的推广及应用,逐步显示出了它的优越性。一是它的方便、快捷。资源共享可以让教师互相总结有利的经验,推广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互取所长。并且,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播放课件,或制作幻灯片,应用实物投影等在日常教学中,也相应节省了教师自己动手制作生字卡片、教学挂图的时间,而且效果更好。二是它的直观、形象。这一特点正适应小学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尤其是一些抽象的难以理解的东西,如果制作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课件,在教学过程中播放,一定会收到来自学生的良好反应。比如,教学《画家和牧童》一课,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唐朝著名画家戴嵩一次画了一幅《斗牛图》。别人都夸他画得好,只有一个小牧童指出了大画家的错误。通过学习这篇课文,要使学生明白大画家谦虚、和蔼、宽容、敢于承认错误的优秀品质,和小牧童勇敢、实事求是的精神,并向他们学习。如果只是按部就班的让学生读课文,然后理解课文,课堂气氛就会很沉闷。如果我们把课文内容制作成一个课件,把故事情节的发展用动画的形式表现出来,既直观、形象,又生动有趣,学生们一定会愿意参与到这种课堂中来。边结合动画,边阅读课文,对学生的理解课文也有很大的帮助。三是它的生动性和丰富性。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他的注意力容易受外界刺激的影响而涣散,从而不能有效地投入到课堂教学当中。这时如果课堂教学增加趣味性,使这种刺激大于其他刺激,就会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让学生能自觉地完成学习任务。例如教学《雷雨》一课,这篇课文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分为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三个时间段,虽然生活中经历过不少次下雨的情形,但是要二年级的学生把文字的描述同生活实际形象的结合起来仍然有很大的难度。同样用多媒体技术将课文内容生动地再现出来,学生会很容易抓住课文的时间顺序,形象地理解课文,而不用老师去告诉哪几自然段写的是下雨前,有什么景物;哪几自然段写的是下雨后,景物又有什么变化等等。这些学生都可以通过看课件和阅读课文自己找出来,能有效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地响应课堂教学。并且,运用多媒体技术也可以使学生感受到科学技术的高明,培养他们向往科学、崇尚科学的感情。另外一点,就是要善于把握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时机和必要性。课程改革提倡运用信息技术,但不是滥用信息技术。传统教学中虽有一些不足,但同样有许多优点值得我们传承。比如板书,只不过是不多的几个字,但这其中包含着教师精心地设计、巧妙地安排和课文的主要脉络。工整地板书,清秀的字迹,对培养学生的美感、写字的规范也有着潜移默化地影响。所以,即使运用了现代信息技术,也不能省略板书这一环节。我们的新课改提倡使用信息技术的目的在于弥补传统教育的不足,使我们的课堂更生动精彩,使教育培养出的学生更优秀。因此,在运用信息技术的同时,也要注意不能太激进,以免造成其他不良影响。而且一定要掌握好运用信息技术的时机,这样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有实效性。
第四篇:信息技术在农村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征文类别:教 育 技 术 理 论 与 实 践 征 文 标 题:信息技术在农村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姓 名:刘亚红单 位:湘潭县射埠镇土桥中学联系电话:
***
信息技术在农村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传统语文教学存在着诸多令我们无法回避和否认的问题,出现了语文教学与社会发展不谐调的状况。为改变这种状况,顺应历史潮流,语文教育处于转型时期,全国上下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在这股春风的吹拂下,我们农村中学的教学条件得到了改善,在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走进了课堂,并且在现行教改的浪潮中担任着重要角色。我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也责无旁贷地卷入了这次浪潮中,努力尝试将信息技术这一新的科技手段渗透在语文教学中。
语文课是综合性非常强的学科。远程教育资源、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教学媒体,已成为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有力工具。运用网络辅助语文教学,可以创设一个优良的情景,开阔学生的视野。使抽象的难以理解的知识具体化、实物化,变成直观、生动活泼的视觉信息,并配上文字与声音,图、文、声、画并茂,全方位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使学生的认知渠道多元化;使课堂教学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强,对于语文教学的改革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导入新课时,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一节成功的课必须由每一个好的教学环节组成,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巧妙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如教学《皇帝的新装》,不妨先把课文的结尾制作成一个动画:一个赤身裸体,头戴皇冠的皇帝,身后是手中托着空气的内臣和一群大臣,摆着一副骄傲的神气在举行游行大典。两旁街道上,窗户上都是围观的老百姓。蓦地,响起一个小孩子天真的声音——可是他什么也没有穿呀!屏幕上显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场面呢?请看《皇帝的新装》。学生的阅读兴趣大增,这堂课的阅读,岂有不成功之理?
二、运用多媒体课件,强化教学内容,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拓展学生的思维活动。
计算机辅助教学以它特有的科学性和形象性,运用多媒体手段,将与课文主题有关的人、景、物或事件,呈现于学生面前,促进了教学形式的多彩、教学过程的优化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1、利用多媒体帮助学生掌握课文主要情节。
大凡记人记事的课文都有一定的情节。在记人叙事的课文中,课文的主要情节也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有些篇幅较长的记叙文故事情节比较复杂,学生难以理解。如果使用了电化教学手段,就能使课文内容由繁变简,学生容易掌握。
如:《藤野先生》一文,在文章中,作者见到藤野先生前对东京的失望;去仙台途中,作者的忧国思想;以及与藤野行政管理相识相交过程和惜别的缘由等,集中起来作进一步的分析,让学生自己体会出作者的爱国思想是贯穿全文的红线,这样也就能把记叙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理解得比较透彻了。媒体手段这种密集形的信息提供,为学生学习提供了大量的信息。
2、利用多媒体帮助学生挖掘人物形象。
课本中的许多优秀人物形象需要通过他们的一言一行,剖析他们的内心世界,挖掘他们身上所具有的高尚品质与可贵精神。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表现中国人民铮铮骨气的文天祥;集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于一身的我们最可爱的人——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毫无民族偏见和有严谨求实精神的藤野先生„„事先,制好课件,上课时把图文并茂的课件放映出来,唤起学生对相关背景知识的回忆,使文中人物的品德感动人、信念鼓舞人、心灵震撼人,促进了学生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发展。从而了解了人物形象。
3、利用多媒体帮助学生体会文章的语言。
课本中的许多名家名篇,有的语言流畅明快,有的语言生动活泼,有的语言凝炼含蓄,有的语言朴实感人,有的语言富有哲理性。运用多媒体可充分体会各种语言。
如:教《岳阳楼记》时,在播放整篇课文范读录音的基础上,重复播放精彩片断,插入切合课文主题内容的背景音乐,同时在屏幕上映出与朗读内容有关的画面,例如:晴天时的岳阳楼景,阴雨时的岳阳楼景等等,指导学生认真仔细地欣赏,反复体会语言的特点。通过统计对比,使用多媒体比不使用多媒体的学生体会感情高出46%。
4、利用多媒体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学习《中国石拱桥》一文,要让学生了解中国石拱桥的造型优美,质量坚固,工艺精巧,就要分析石拱桥的造型特征,结构特征,制作特征。但是学生,甚至教师连石拱桥见也没见过,无法对上述特征加以分析;课本上虽有一幅插图,却无法与其他拱桥比较,满足不了教学的要求。于是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生动地向学生展示出有名的赵州桥、卢沟桥以及其他一些古代、现代的典型拱桥。学生欣赏各式各样的拱桥,研究它们的形式、结构、装饰、雕刻等。由于强化了对实物的感受,又经过比较、分析等过程,学生们终于得出结论:中国的石拱桥优美、坚固、精巧,中国人民是具有高度智慧和创造性的人民。
三、运用多媒体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师教读一首诗歌时,其中的情感美和意境美单凭文字是很难再现的。借助美术、音乐等多媒体手段才能使学生直接感受到其中的美。如教《沁园春雪》《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两首诗词,用美术可以展示我国北方美丽而奇寒的雪域风光,诗中的实景和虚景、动景和静景、远景和近景均能以流动的画片一一展现;用音乐还能表达两位不同时代诗人的不同胸襟,同时诗中豪迈、惆怅的情调,也能以此一一抒发出来,让学生得到审美的享受。
可以说信息技术运用于语文教学,表现出了它独到的作用。它信息量大,节省课堂时间,增加课堂容量,转换师生角色,调动学生参与意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功能,使学生的学习更加直观、生动、形象,一定程度上激活了课堂教学,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教与学的效率。它辅助备课,减轻了老师的负担,它锻炼着老师在课堂中的主导能力。
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让我们无法回避的问题,这让我感到很困惑:
1、束缚思维,扼杀想象
从实用角度看,学校条件有限,不是上每一节课都可以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一个学期只有几次机会,。即使可以用,长此以往,可能造成新的课堂模式的单一与生硬。它信息量大,可能会培养部分老师的惰性,上课前缺少对文章的充分阅读与理解,只需要点击鼠标,随手拿来就上课,抹杀了老师个人的主观创造性。有时画面太多,闪得太快,让学生看得眼花缭乱,应接不暇。
2、长此以往,失去活力
从心理角度看,任何新生事物的出现,都会让人们产生好奇,从而激起了强烈的了解欲望,学生也是如此。学生接受着信息动技术的教育,表现得很积极,课堂气氛也热闹,学生没去关注学习的效果。可过一段时间后,学生对它了解了、熟知了,然后开始厌倦起来,语文教学重新失去活力,教学效率会不会再次走入低谷?
3.走入误区,抹杀个性,违背初衷.从文学接受角度看,阅读过程发生在读者与作品之间,是一个互渗互动的关系.作品一旦与读者发生关系,便不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作品的意义,也“只有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加上读者心灵层次,社会经历,语文能力,对作品背景了解程度等因素的影响,读者读了作品,经过思考转换之后,而内化为个人认知的一部分,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就有了因人而异的诠释。德国的伽达默尔曾说过:“凡有理解,就有不同”。所以,阅读,作为一种审美再造的艺术活动,具有鲜明的个性差异,同时,一部作品,总能给不同一人和不同时代的人以不同的美感和濡染。可是现在教师将信息技术运用于语文教学,通常把作品用一两个或一组画面而呈现在学生面前,想方设法牵着学生的思维走,从而表现出一种认识尺度的过分的求同取向,漠视了学生阅读思维的个性差异。我们在语文教学的实践上,尤其是在阅读教学中,应提倡学生对作品,特别是作品主题作出多元的解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只有带上学生自身体悟经验的色彩,才能真正有所收获,才能成为学生永久性的智力成果。
综上,我认为运用信息技术是为了辅助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在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语文教学时,应针对教学内容,采取与之相应的教学方法、方式,合理恰当地综合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取长补短,这样才能发挥其综合功能,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
第五篇:信息技术在农村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题目 信息技术在农村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姓名
樊 田 涛
工作单位
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小寨镇初级中学
联系电话 15929310182
电子邮件 ftt 1978 @126.com 证书编号 CN-ZG-NO: 012-12-0401058
信息技术在农村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内容摘要】
现代社会,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之后,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教学媒体,在现代教育教学的实施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农村语文教学中,把信息技术和语文学科有效整合,通过这种整合,使信息教学在语文教学工作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同时,通过这种有效整合,信息技术便显示出了它作为教学媒体,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优势。本文从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意义为出发点,介绍了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的方法,以及实施这些方法的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
【关键字】 信息技术 语文 农村教学
【正文】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开展,新教学理论,新的教育方式,都发生了变化,这就要求新时期的教育工作者在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上有所转变,从而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也只有这样才能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进而有效的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接班人。
在新课改的实施过程中,作为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学媒体对于促进教师教学以及学生学习有着重要作用。以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并且信息技术逐步走进了中小学课程,成为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的教学工作的有效媒体。正确认识并使用教学媒体,合理的设计选择教学媒体,是实施新课程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告别一支粉笔走天下,只落得两袖清风一身粉笔末的形象,应该适应教育媒体的现代化趋势,把握现代化教学技术、制作课件、运用网络,达到教育技术现代化的所需要求。
信息技术在支持现有的教育方式的同时,也推动着学习方式的变革,学生对自然、社会有着独特的兴趣,凭借着好奇,他们希望自己成为探究者、研究者,更希望通过切身实践去发现大自然的奥秘。所以利用这个动机,将教学活动与信息技术相整合,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活动,获取亲身体验,逐步形成敢于探索,善于钻研,乐于思考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农村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的单一和教学方法的死板,缺乏新理念支持。一直影响着学生素质和学校质量。而现在信息技术恰好弥补了这个不足,它以特有的形象性和科学性,以超容量,多内容的特点,显示出独特的魅力,大大促进了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教学过程的优化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在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若能适时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将大大缩短知识传授与反馈过程,会增加课堂教学中师生交流的机会,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么,如何根据教学需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在农村语文教学中做到合时宜,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就显得至关重要。
一、借助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著名的大科学家爱因斯坦也说过:“一个好的语文老师,就是要把学生对语文的感情煽得旺旺的,把学习兴趣的熊熊烈火点燃。”他们的名言高度凝练的概括了学习兴趣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浓厚的学习兴趣是促使他们勤奋学习的无穷动力,是引导他们跨入知识殿堂的力量源泉。学生有了学习兴趣,才会有学习的信心和毅力,才能主动与老师一道去深入理解课文的内涵,去探索语文学习的奥妙,去感悟下笔如有神的快乐,去体验获得成功的欣喜。实践证明:多媒体技术以其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的音乐及灵活多变的特点,引起学生的浓厚的兴趣,从而激发了学习动机。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多媒体优势,可以最大限度的诱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在快乐中获得新知,在探究中提高能力。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新课《竹影》一课时,在导入新课时,我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手段,进行多媒体演示: 首先,我问学生们喜欢猜谜吗?然后他们看到一段投影展示:你有我有他也有,黑身黑腿黑墨头,灯前月下跟你走,就是从来不开口。
在设计这一导语时,是完全按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理念安排的。猜谜是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充满童稚的儿歌形式,更能激发他们对童年趣事的美好回忆,以此为切入点,从生活走入课堂学习,激发学生求知欲与学习热情。
《竹影》是丰子恺散文作品中一篇内涵深刻,耐人寻味的佳作,借助于猜谜的展示,发挥了寓教于乐的学习优势,能充分激发学习兴趣,使其融入到新颖别致的娱乐形式之中,使得学习变得愉快轻松,把学生的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表现有机统一在教学过程中,完成了“要我学”到“我要学”的情感转换过程,以更好的完成教学活动。
农村初中生年龄小,好奇心重,对学习目的和意义缺乏认识,还处在直接兴趣阶段。兴趣是学习的基础,是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起点,也是获得新知的开始。学生只有对学习感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地有意识学习,才能产生浓厚的求知欲。多媒体教学手段,直观形象、生动活泼,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演示力,它可以突破时空限制,化无形为有形的优势充分显现,使教学的内容更形象、更生动。在教学实践中,要想充分的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就必须考虑他们的实际需要,结合教学实践,应用色彩鲜明的画面,来吸引学生,点燃学生的好奇之心,激发学习兴趣,将实际引入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条件,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一切为了学生发展”是新课程理念的集中体现。它的提出,符合现今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对学习环境的要求。语文教学中要启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要是学生建立学好语文的信心,教学过程应该为学生提供有利于学生理解语文、探究语文的情境,给学生充分的机会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感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
初中农村语文教学耗时低效,忽视了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造成语言贫乏、语感不强、语文能力低下的顽症。为了达到扩大阅读,注重积累,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这就需要探索在课堂上体现学生“自学—自悟—自得”的学习过程,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参与获取知识的意识,主动学习。
如学习《桂林山水》一课时,学生生长在北方,与桂林相隔甚远,从来没见过桂林山水,农村孩子缺乏对桂林山水的感性认识,没有形象的认识,就难以深层的感受桂林山水的奇、秀、险,体会不到桂林山水的静、清、绿。从而无法顺利实现教学目标,从美的享受中陶冶美的情操、培养美的情趣也就成了一句空话。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播放视频资料“桂林山水”:青山绿水、云雾缭绕、竹筏小舟„„桂林的奇山异水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图片、视频、文字介绍,学生一下子就沉浸到桂林如诗如画的美景中,面对鬼斧神工的画面,惊叹不已。将文本、图片、图像、视频、声音等多媒体信息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领略到桂林的神奇美丽后,再去读课文中的词句时,感情已经上升了一个层次。心中有了景,阅读过程中再进一步想象、发挥、感受,反复品味,涵泳咀嚼,沉浸其中,教学在网络环境的支持下更直观了,阅读更生动形象了。语文学习便到了最佳境界。
利用信息技术辅助进行语文教学,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为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创设了一个可以生动形象的逼真教学情境,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同时得到了发展,真正做到了自主学习、自主发展,作学习的主人。
三、发挥优势设计生动有趣的练习,及时复习巩固所学知识。我校是农村寄宿制学校,由于各种客观因素的制约,农村初中班额过大、学生多,每次设计作业无论是题型还是数量都关系到教师工作负担。所以,大班额的教师一般都低要求设计和批改作业,如死啃课本,大量的课外作业抄写,缺乏感情色彩和趣味性,效率低下,学生不堪重负,导致某些学生对作业消极应对,严重压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利于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对作业失去了兴趣。而多媒体课件能为我们提供大量简单而又妙趣横生的练习环境,为我们的练习题带来一个多彩的世界,从而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复习巩固所学知识的效果。譬如选择题的设计可以配合声响,学生每选一个答案,我们可以将这个答案用鼠标拖到题干中,如果正确,则出现“真棒”的声音,如果错误,则出现“加油啊“的声音。这们设计,将知识性和趣味性融为一体,大大激发学生复习巩固的兴趣,提高课堂质量。
另外,在语文的中考复习,引进信息技术可以起到“减负增效”作用。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相关复习知识的多种链接,将它们列为图表的形式,在这上面显示一些相关的比较内容,有助于学生获得直观性的理解和加强记忆。达到最佳的复习记忆效果。特别在做课堂练习时,过去我们老师要收起作业本一本本地批改,而现在学生按设计的程序去做练习,做完一道电脑马上会给出相应的正误判断。这样省时增效,一举两得。同时其他的同学也可以观看到做题同学的答题经过和了解到解题的思路,因为有些错误是带有普遍性的,这样其他的同学也可以从中得到教育和启发。这样不但增大了复习、练习课的知识容量,而且大大提升了复习、练习课的效率。
总上所述,信息技术有着传统教学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能恰如其分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其设备的各种功能与优点,将不仅扩大了知识的容量,而且激活了语文课堂,优化了课堂结构,降低了教学的难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参考文献】:
①《教学组织策略与技术》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②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