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创新应用的亮点

时间:2019-05-15 03:23: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创新应用的亮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创新应用的亮点》。

第一篇: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创新应用的亮点

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创新应用的亮点

关键词:信息技术

初中语文教学

有利性

广泛性

内容摘要: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学科中有效地创新应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激发学生情感、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突破教学难点、有利于增加阅读量、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信息技术以其它教学手段无可比拟的优势,正逐步走进课堂,对于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语文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显示出语文教育改革的美好前景。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规定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时,强调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作为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和重点。在科技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知识化的今天,创新精神越来越突显其重要性。落实培养创新精神,普遍突出抓课堂教学,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教育现代化工程的启动,多媒体计算机已成为优化课堂过程、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工具。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就是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有机地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感受语文的人文精神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语文素养。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让多元信息与语文的人文性得到碰撞,使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在固有的教学基础上达到最优化。它打破了以往一支粉笔一本书的僵硬局面,构建了一种活泼、新颖、重方法、促思维的创新型教学模式,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创建了理想的教学环境。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已成为众多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作为21世纪的教师,应主动学习并运用这一现代科技的教学手段,勇于钻研实践,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她必将对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语文能力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她必将推动初中语文学科教学改革,促进教育事业的欣欣向荣。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教学中,学生面向静态呆板的课本和板书,难免枯燥乏味。计算机多媒体的使用便改变了这种乏味的现状。计算机让课堂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 1

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具体地讲,在教学中根据课文内容,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播放一些相关的图片、动画、视频、音频等,这些直观形象、富有吸引力的感性材料,往往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讲授《荒岛余生》时,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荒岛上的生活艰辛,我们可以找来电影《荒岛余生》,并播放了片段让学生观赏,这样不仅能极大地激起学生的兴趣,更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皇帝的新装》本来就是一篇活泼的童话,运用多媒体展示了一幅幅生动有趣的连环画,让学生根据连环画叙述故事,这样枯燥的文字,也因此生动了起来,学生也更乐于参与。又如在教学《春》这篇抒情散文时,我制作了精美的课件,在课中向学生展示了春草图、春花图、春雨图、春风图、迎春图,即将下课时又在教室内响起欢快轻松的春的乐曲——《春天在哪里》,这样不仅,将学生带进形象、生动、色彩缤纷的教学情境之中,使学生感官接受刺激,享受了视觉、听觉上的美。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情绪从上课伊始到结束都持续高涨,学习效果事半功倍。又如《月亮上的足迹》,这是一篇科学小品文,有许多的图片资料和视频资料。如果能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兴趣,也能让抽象的描述变得更为直观。因此,我在设计教学时,就下载了“神州五号”的发射过程,以及阿姆斯特朗等利用仪器在月球上拍摄的图片,这些资源的展示,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眼球。因此,对于美文、说明文等某些课文而言,多媒体的直观手段确实是一种成功的帮助,它的出现解决了学生缺乏实际的现场感,难以把握抽象理论这一长期困扰语文教学的难题。它展现出来的生动直观的课堂教学实例远比教师口头描述精彩、完整,大大便利了学生学习,提高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二、有利于激发学生情感。

课堂教学中师生的协调是以情感为纽带的,教师以丰富的情感投入到课堂教学当中,学生会从中受到熏陶、感染,并有所感悟,潜能和创造性因此得以充分发挥。教师的情感包括对教学倾注的热情,对教学内容的体验,对学生的热爱和尊重,以及教师心情的愉悦、兴奋等。我们知道:学生的学习活动,不但有智力因素的参与,还有非智力因素的参与,情感在非智力因素中占重要地位。在教学中,如果没有情感因素的参与,学生在课堂中就会毫无反应,对学习内容采取漠然置之的态度,整个课堂就会如一潭死水。这就必然影响学习的效果。“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每篇文章的内容都会形成一定的情境和气氛,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因此,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就需要调动自身情绪,渲染课堂气氛,营造一种与文章内容相一致的情境,使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感氛围中,仿佛身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形成一定的情感基调,从而更好地理解和体会文章内容,甚至不自觉地进入到文章角色之中。

在激发情感方面,多媒体教学设施也发挥其独特的优势。如学习《贝多芬》一课时,我用多媒体播放“命运交响曲”,提示学生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在反复倾听的过程中,他们听出了这位伟大的音乐家的忧伤、孤独与痛苦,也听出了当命运之灾降临时,他内心汹涌的波涛声,那是他对艺术执着的热爱与追求,旋律中回荡着这位音乐巨人要与命运抗争的决心与誓言。良好的多媒体音响效果,丰富了学生的视听体验,使他们对人物的内心世界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和把握。当课文内容涉及到孩子们比较陌生的事物时,多媒体课件也显示出其直观展示的长处。如学习《安塞腰鼓》一课,先连续播放粗犷豪放的演出画面,让学生看到了“一群茂腾腾的后生们,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的擂鼓狂舞”,感受黄土高原上人们的旺盛活力,体会腰鼓的火爆热烈风格,一边引导他们倾听鼓声,那能“使冰冷的空气变得燥热,使恬静的阳光变得飞溅,使困倦的世界变得亢奋”的鼓声,确是有着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学生的情绪迅速升温,激动、兴奋起来之后,再来朗诵课文,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计算机多媒体能模拟仿真,化抽象为形象,将学生带进形象、生动、色彩缤纷的教学情境之中,使学生感官接受刺激,发展思维能力,加深对事物的理解,大大减轻了学生认识的难度,变难为易。例如在《春》的教学中,我从网上下载了这一课的课件:在一阵悦耳的笛声中,课题从不同的角度飘入背景为一片桃花的屏幕中,清屏后随之出现作者的头像与简介。随着头像与文字的逐渐隐去,屏幕上出现五幅小画,分别对应课文中的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图。五幅小画可做按钮使用,用鼠标选择需要播放的段落,也可用键盘上的数字键1、2、3、4、5来选择。每段都可重复播放多次。每段的播放形式为屏幕左上方出现该段主题,如春草图,主题下方开一小窗口,在此窗口可出现连续的图像、视频、动画等。整个屏幕的右边,在一个矩形框中映现该段文字,文字的范读贯穿始终。在使用时可让学生边欣赏画面,边聆听课件中的配乐朗诵,然后再让学生跟读。通过多媒体的强大功能,将文字、图像、声音等信息有机地组合在了一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拓宽了信息传递的渠道,增大了课堂的语文信息容量。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还能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延伸和拓宽教学时空,通过图像、声音、色彩和动画,传递教学信息,解决了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所造成的教学难点,使学习内容变得容易理解和掌握,培养并发展了学生获得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多媒体可以给予学生更多的交流、操作和评价的机会,让不同的学生都有收获,变过去的被动听讲为主动参与和实际操作实践,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积极参与的良好品质。同时促进了学生观察、记忆、思维、想象、创造等能力的发展,全面提高学生各

方面的素质。多媒体的技术应用的同时也大大的简化了教师的操作,使教师能集中精力于教学本身,从而大大的提高了课堂效率。

四、有利于突破教学难点

传统的授课一节课紧紧巴巴,一篇课文至少要两节课才能完成,长一些的深一些的甚至要讲一个星期。多媒体在此则显示了其优越性,它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板书无需再写,轻轻一点即可完成,问题也无需重复两遍三遍,已经摆在大屏幕上了,而且借助于直观的形象,有些内容无需长篇大论,学生已了然在胸。如此下来时间节约不少,课的容量自然加大,长课短讲成为可能。教学传统篇目《社戏》,我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观看我制作的课件,学生津津有味的看,热火朝天的谈感受,江南的小桥流水、月下行船、水乡社戏、夜航偷豆等历历在目,那淳朴的乡情、可爱的伙伴、那带着露珠的罗汉豆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对课文的理解和把握自然突飞猛进,结果往常三节课讲完的内容两节课甚至一节课就完成了。这时的多媒体就像是在学生和课文间架起的一条快速道、一座立交桥。

五、有利用于增加学生阅读量

语文学科是个涉及范围很广的特殊学科,天文地理,无不涉及,而单靠教材中所介绍的内容,完全满足不了学生学习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利用网络来弥补不足,网络也恰恰满足了学生学习的需要。

在课余,教师可以推荐和课文有关的网站,让学生利用搜索网站进行网上观看。如在初中课本中名家名作占很大比例,像鲁迅的作品,到初二上半学期为止学生就已经学过两篇他的文章,学生对他的了解比较多,但这都是表面的,要想深入了解这位伟大的文学家的思想,了解他在文坛上的重要地位,还需要进一步阅读他的作品,感受他的人格魅力。此时可以让学生利用百渡等搜索网站查找有关他的生平资料、阅读他的小说、散文、杂文,及一些人对鲁迅的评价等文章。

通过了解作家及相关的作品,可以丰富学生的视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网上阅读,既节省了金钱,又节约了时间,而且网络资源的丰富性是一般书籍所无法与之相比的。

总之,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语文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学得兴趣盎然,老师教得生动活泼,达到激情引趣,以情促思,寓教于乐的目的。在语文学科课程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已经逐渐成为教师的自觉行为,我们完全相信,在轰轰烈烈的语文教学改革中,信息技术将以其它教学手段无可比拟的优势,已逐步走进课堂,对于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并将会广泛运用于其它学科。

五、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人的思维和内部心理活动是联想式、跳跃式的,一个人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以后再内省一下,常常有考虑了很多的问题和一个问题考虑了很多方面的感觉。多媒体及网络对信息资源的组织,具有超文本(或说超媒体)特性,是按立体网状结构来组织信息的,信息的提取者根据需要选择切入点进入了信息库,那么这个切入点将与其他一切相关的信息点建立关联,计算机就能最快、最全、最新、最方便地为你提供信息。这个特性如同人脑的思维方式,是很人性化的。这个特性应用于语文教学,将显著地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如我校陈志平老师上优质课《只有一个地球》时,指导学生能过IE5浏览器在互联网上搜索有关保护地球、环境污染的资料。一个学生在搜索引擎中键入关键词“环境污染”,马上就搜索到130多个相关的网站,学生自由选取网站进行查阅,当找到自己想要的资料时就把它下载到自己预设的文件夹中,然后与学习小组的成员一起研究、讨论。当老师提问时,该小组的同学回答得十分翔实,赢得在座听课老师的赞许之声。

计算机网络把多个终端连在一起,可以实现资源共享,甚至每一台机都可以完全使用另一台或多台机的磁盘、操作系统及全部应用软件。这种一体化的特性使语文教学既可以实施个别化教学的策略,也可以实施协作式教学策略。其中协和式教学策略要求为每位同学提供对同一问题用多种不同观点进行观察比较和分析综合的机会,在学习过程中可采用竞争、协同、伙伴和角色扮演等形式。经过协作学习,最后互相补充,集思广益,对同一个问题得出较为全面、科学的认识。这样的协作式语文教学,使得每一位同学都要积极参与学习小组,都要有自己的观点、建议并与其他同学能随时进行交流,同时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吸纳或认同其他人的可取之处,对有疑义的地方坦率地提出自己的看法。

国际互联网是世界上最大的资源库,也是一种获取资源、推广资源、交流信息的最好的工具。这种工具具有开放性,人人都可以对它创造性地使用;具有发散性,能以一点对无数点;具有最大的可塑性,网络技术和网络带宽发展很快,网络资源成几何级数增长。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驾驭互联网这个工具,熟练地使用网上的语文教学资源,能激发学生创造性地改进自己的学习方式,能最有效地培养学生搜索信息、选择信息、管理信息、分析和加工信息的能力。有了互联网这个工具,学生可以在全球范围内交流自己的作文,查找自己需要的资料(如人物、名胜、作品等),甚至可以建立自己的网站,这对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创造性的思维的发展和信息能力的提高,其好处不可估量。不停留于吸收,创新更为重要

网络的确能够提供大量的即时信息,但如果只停留在吸收信息上,那么创造的源泉终究会枯竭,信息的大量吸收有助于人脑的右半球形象思维的开发,却会导致左半球的抽象思维

和创造能力的消亡。因此,面对大量的信息,不仅学生要学会进行创新,教师也要进行创新。教师要学会在课堂上把这些信息进行有效地组织和编排,围绕教学重点,摒弃一些无关的、不重要的信息,争取教学的最优化,同时也要让学生加强基本技能的练习,培养独创性人才。当然,学生也要学会创新,从正确的拼音、简单的单词拼写和算术运算开始,将盲目接受信息转变为有选择地接受信息,甚至对信息进行批判和补充,发展抽象思维,培养创新能力。毋庸置疑,网络教学把教学带入的一个新的天地里,学生阅读的不是印刷出物,而是磁盘、图文电视以及其他数字传输技术所提供的信息,它们融“图、文、声、像”四位于一体,可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率和质量。但我们的现代教育也要有忧患意识,基础教育是学习的源头,提倡终生教育也是以基础教育为基础的,基础教育不搞好,是不可能培养出创新性人才的,因此在网络教学中要努力营造出创造教育的气氛,构建网络环境中的创造教育体系。没有创造性思维,就不可能站在科学的最高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就难以发展,因此网络教学作为教学改革的大趋势与培养创新能力的冲突已是教育工作者必须正视的问题。

以上是个人的一点认识,还有许多未探索到的方面,在以后还继续探求,以完善这个问题。

在课前,教师不仅要做好有关课本上的备课工作,还应在电脑上预先准备好一定的共享资源。包括统一在授课内容之内的网页,与授课内容相关的网址链接等等。这样,学生在上网时有章可循,避免了在庞大的数据库中大浪淘沙般地搜索,节省了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如教授《赤壁之战》这一课。网上有关三国的资料不少,而且中间还夹杂着不少并不是与三国密切相关的游戏动画等。这时,教师建立一个共享资源库是十分有必要的。在共享资源库里,教师可准备以下两类资料。一是与课文密切相关的资料。如文中出现的几个人物:周瑜、黄盖、曹操的简介、图片;古战场的地形图;当时背景的文字介绍等等。另一项是网址的链接,起到拓展学生知识层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作用的,就可以是三国原著、三国小故事、三国诗词、三国战役等网页的网址,这一类的网址学生可通过直接点击进入。这样,层次分明,一目了然,既能辅助教学,又实现了从课内到课外的拓展,华北师大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教授崔允淳博士认为,课程即“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学习机会并使学生获得知识,参与活动与增加体验的过程。”语文课程应是学生的语文知识体系、人文素养得到有机统一的过程。“获得知识”和“参与活动与增加体验”被列入课程的最终目标,“参与活动与增加体验”也正是个体求得自身语文素养充分发展的内在需求。因此,网络环境下的语文课程也应以这个“最终目标”为归宿,学生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均可在网络与课程的有机统一下进行:

听:听师生的读、说与听网上的朗读解说、听所配的相关音乐,可以有机整合;

说:说文本的议题、说课程动态生成的问题与说网上讨论的问题是相统一的,当然电脑的输入不能代替口语交际的表达。

读:可读文本,读网上资料,读相关链接的美文佳作,既可朗读,又可默读、浏览、诵读,网络为丰富学生的可读资源善莫大焉。

写:传统课堂教学,写是最容易被忽视的训练,常有“君子动口不动手”之喻。网络环境下的语文课堂为学生的写作训练提供了更多的方便:图文并茂的网上信息为学生的写提供了更多的素材,网上讨论、E-mail互发、聊天室对话等方式,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书面表达的机会。当然,网上打字网上写作不能代替传统的“写字”教学,因此,这也是网络与课程互补兼容的明证。

总之,要使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取得最优化的效果,就让我们认真研读《语文课程标准》,谨记语文学科特点,不忘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与网络的辅助功能,共创网络时代的语文新天地。

第二篇: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创新应用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创新应用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教育也因受到信息化的冲击而迈入一个新的阶段。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作为教材的组成部分,信息技术对于促进教师教学以及学生学习有着重要作用,正确认识使用信息化教育,合理设计、选择教学媒体,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改革是根本,现代教学技术应成为整个教学过程的“催化剂”,应把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与培养目标有机联系起来。现代信息技术对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每个环节:感知、理解、记忆、应用等,都能起到有益的影响,它不仅能使学生充分感知所学教材,活跃思维,还能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培养。

何谓信息技术?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是在信息科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的指导下扩展人类信息功能的技术。一般说,信息技术是以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信为主要手段实现信息的获取,加工,传递和利用等功能的技术总和。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新的教学理念的普遍渗透,现代信息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之中,目的是便于学生接受新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但是,由于受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的制约,现代信息技术在应用上存在着误区。信息技术的作用具有两面性——正面和负面作用。信息化教育可以使师生的教与学更加生动有趣;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提高能力、开扩视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即信息化教育使用得当,能使师生的教与学事半功倍,而使用不当则会给教学带来负面作用。在实际应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由于教师的某些误区导致了使用信息化教育时产生许多负面作用,或是没能使信息化教育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有些教师常常以计算机多媒体课件来代替一切信息化教育,显然这是一种误区。比如,本来可以由学生完成的实验,教师却把它变成了计算机多媒体课件演示;课堂上教师的活动完全被计算机多媒体课件取代;学生本来可以在教学媒体的帮助下自己完成的学习任务,教师却没有给学生创造这样的机会,等等。如果每节课都用现代教学媒体教学,那么一学期的教学任务是无法完成的。在教学中,教师应针对教学内容,确定是否应用现代教学媒体进行教学。有些教学内容应用现代媒体教学后,还要利用时间再讲一遍;有些教学内容,学生易于接受,一点即破,在教学时,如果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就显得做作了;有些教学内容应用现代媒体教学,可以收到奇异的教学效果。还有,在教师没有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之前,不必强制教师去应用,允许采用其他切实可行的教学手段。

有些教师信息化教育用了很多,不太成功;但也有教师使用信息化教育少而精,有效地解决了教学重点和难点,完满地完成教学目标,课上得也很成功。说明媒体多而未精选,就不可能优课堂教学,信息化教育少而精的合理组合,使用得法就能把课上得很好。为了有利教学,使用媒体要有时多,有时少,但要适度,要找到一个尺度,只要能达到教学目标,首先以少而精为基础,再向多而优发展。因此课堂教学设计和实施中对信息化教育的精选是相当重要的事。

可见,现代信息技术在使用上具有选择性,适用性,不能赶时髦,滥用、套用课件。

虽然现代信息化教育的确有着其他教学手段所不能达到的效果,但教师教学中语言的抑扬顿挫,神态表情的暗示作用也是现代信息化教育所不能及的。所以课堂教学手段不能用现代信息技术包办代替,应结合教学实际,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传统的、独创的,来强化课堂教学效果。

因此在选择信息技术的应用时应考虑一些因素:

1.信息技术有用来引起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的,有用来增进了解的;有适合团体教学的,也有适合个别教学的;有以画面为主的,也有以声音为主的,选择时要注意考虑。

2.要合理运用多种现代信息技术,并使各种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的教学媒体有机的结合起来。

3.所选用的信息技术,在准备和使用上不宜花费太多的时间。

4.所选用的信息技术,能有效达成教学目标。

那么如何才能提高信息化教育创新应用的有效性呢?

想要获得最佳的效果,就必须做到人与信息技术的恰当结合,这并不是简单的事,信息技术是为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服务的,由于它在教学的实际应用中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所以信息技术使用中还需要符合一些具体的教学原则,如: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遵循教学原则;依据现有的教学条件,围绕着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展开;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并非任何一节课都需要使用信息技术,要适时、适度地使用;信息技术各有所长、各有所短,要恰当结合,充分发挥各种信息技术的特长„„课堂教学设计和实施,从教学整体上来说,是以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为依据的,从局部而言,课堂教学设计主要是为达到一节课的教学目标的。因此对信息化教学的选择在教学设计中是非常重要的,特别要选择能有效地解决教学目标中的重点、关键、难点的教学媒体,要把思想教育渗透到媒体之中,有利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利用现代媒体向学生传递信息,有助于化解学生认识活动中的难点,深化学生情感活动,能让学生学得兴趣盎然,老师教得生动活泼,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信息技术要有效地为达到教学目标服务,一堂课的教学过程,要分几个阶段,抓住几个环节,去达到教学目标。使用信息技术,有经验的教师还善于抓住好时机,注意媒体使用次序和时间,对媒体要分主次,讲统一,才能对媒体合理使用。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信息技术是教学过程的四大基本要素,任意两个要素之间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任何一个要素发生了变化,都会影响到其它三个要素。良好的交互性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所在,在信息技术的使用中具体表现为教师与信息媒体的交互、学生与信息媒体的交互以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互。只要将这三方面的交互处理好、实现好,教学过程中的各大要素就能各显其能、融会贯通,真正地融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活跃起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信息化教育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从视、听、触等各方面刺激学生的感官,这种新颖、多种而又富于变化的刺激,会使学生的注意、兴趣稳定而持久,自然会有好的效果。借助图像、音乐等于手段不仅培养了形象思维的能力,而且还培养了语言表达能力,能把一些复杂的内容变得容易理解,这样学使学生易懂难忘,这在生物教学中更为突出.多媒体还能把语言文字所描绘东西直接形象逼真地展现出来,使学生从各个角度去领略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情景,从而诱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来为学生展现一些直观的东西,也为学生的想象提供了依据,让学生多动手、多观察,思维才能随之展开。运用多媒体还能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由于多媒体能提供丰富的图象及声音信息,这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这种活动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学生情绪处于亢奋状态,思维积极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都要去适应这种形势。在现在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向学生传递信息,学生利用多媒体创设的情境进行协作学习,通过媒体向教师反馈学习信息,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与教材之间的信息交往,达成教学目标。可见,现代信息技术是一种知识载体,它既是教师的辅助工具,又是学生的认知工具。我们必须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课堂就不再局限于一间教室,而把课堂空间得到充分的扩展,大大缩短了学生的认识过程,起到呈现事实的作用。

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还具有易操作,使用方便,交互性强的特点,但多媒体的应用要选择恰当的时机,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然现代信息技术只是一种哗众取宠的 道具。

那么,如何把信息技术应用到生物教学中呢?

信息化教育的类型有很多,录音、投影、录像、电影、语言实验室、电子计算机、计算机辅助教学等现代信息技术已被广泛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都可以作为教师可以选择的教学媒体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从而增进学习,促进师生互动。教学中的内容有易有难,有些是不必要进行多解释、讲评的,学生也能理解,但有些是学生不能理解的,既使教师进行讲解。教师应该如何选择和设计呢?应该选择和设计那些最真实直观,最能恰如其分地说明问题,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发学生智力的教学媒体。不能一味地去追求使用固定类型的教学媒体。比如,有的生物教师用自己制作的电脑图来代替真实的生物;有的教师完全以计算机多媒体课件来代替自己的板书,等等。这些做法都会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多媒体课件更适合于运用在那些在现有条件下无法观察到的、难于理解的、抽象的或是动态的内容上。比如,初中一年级生物中的“糖在水中的溶解过程”、“细胞膜控制物质出入细胞的过程”、“传粉和受精的过程”等内容适宜做成多媒体课件来帮助学生理解。

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进程中的恰当运用,不仅突破了知识的重难点,而且还能增强学习的趣味。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还需教师对所要出现的多媒体内容进行精心设计,让它们在关键处出现,有助于教学。学生学习起来有了成就感,学起知识也就轻松了,也更能激发学生的潜力,课堂气氛也活跃了。对多媒体中的内容精心选择,精心设计,充分挖掘它们的潜力,为教学服务。

随着信息技术的使用不断增多,教学中教师完全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重新选择或设计教学媒体。例如,初中二年级生物“饲养和观察蚯蚓”实验,教材上提出用粗糙的纸和玻璃板作为对比蚯蚓运动的辅助材料,如果按照教材上提供的材料做实验,得不出预期的结果,而以解剖盘(或大一点的脸盆)内放入少量的水来代替玻璃板,则实验效果很好。因此,灵活对待信息化教育,创造性地使用信息技术。不仅如此,还要鼓励和引导学生创造性地使用信息技术。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师该选择哪种合适的工具教学呢?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最重要的一点是:使用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并不是唯一的教学方式。现代信息技术是教师教学的辅助工具,在中学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知识结构,合理的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决不能千篇一律,使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促使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课堂教学要注重实效,而不能流于形式。对信息技术的正确使用并不是一朝一夕便能学会的,这需要不停的探索发现、总结学习,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教学媒体的日益发展对教师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尽快让先进的信息化教育在各级学校中得到普及和应用,加强教学资源建设,设计出更多符合各种教学和学习的资源,促使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发挥最大的作用,那么提高信息技术创新应用有效性最终将能够得以实现。

第三篇: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创新应用

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创新应用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恰当、正确地借助计算机辅助教学,有利于小学生对新知识的获取,有利于小学生智力的开发,有利于小学生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小学生获得信息进行思考活动,有利于小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

一、借助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有法,妙在得法。由于小学生具有好奇、好动、有意注意时间短、持久性差等特点,往往影响课堂学习效果。因此,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课件不仅用来传递教学内容,而且还会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有利于调节课堂气氛,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案例1]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可为小学生增设疑问和悬念,激发小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积极性,创设出利于他们开发智力,求知探索的心理环境。如:

如教学《圆的认识》时,设计一个童话情景引入:小动物们举行自行车比赛,比赛结果如何呢?请大家观看屏幕。这时,画面出现了四个可爱的小动物:小猴、小猫、小兔和小狗,它们分别乘坐方形、椭圆形、圆形车轮的自行车参加比赛(利用特写镜头的办法把不同设计的自行车车轮一一展示,引发学生的质疑与思考)。随着一声枪响,激烈的比赛开始了,由于它们乘坐的自行车的车轮不一样,尽管它们都很努力,但很快就拉开距离。接着,老师让学生根据不同车轮前进的情况预测比赛结果,究竟谁能得第一?“小狗得第一”,“为什么?”“因为小狗骑的车轮是圆的”。“小兔骑的车轮也是圆的,为什么它不得第一呢?”“因为小兔的车轮的车轴不在中间”“为什么车轮要做成圆的?车轴要装在中间?通过这节课学习就会明白,下面我们就学习‘圆的认识’”。设计的动画及师生对话的时间虽然很短,却简洁明了地突出本课主题引发了学生对圆的应用价值及其基本特征进行探究的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案例2]

在计算机辅助教学环境下,教学信息的呈现是丰富的,面对如此众多的信息呈现形式,小学生一定会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理,而这种好奇心一旦发展为认知兴趣,将会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如:《时、分,24时记时》教学内容,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积累了一些感性生活经验,但往往是“知其然”,而难以道其“所以然”。教学中,我们运用多媒体的音、形、像等功能,再现生活实际。如学习24时记时法,为了让学生掌握一天时间内时针正好走了两圈这一知识点。我们先摄取了学生的几组生活画面,扫描进电脑,并给每个画面配有钟面,能看到时针、分针在不停地转动。教学时,熟悉的画面、悦耳的音乐,使学生赏心悦目,真切地体会到一天有24小时,时针在钟面上走了两圈。愉悦的情绪使学生思维活跃,兴趣浓厚,参与效果可想而知。

从这里可以看出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能够成功地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多媒体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所以恰当地加以运用,可以变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此时教师无需更多言语,只需借助多媒体,便无声地传递了教学信息,将教学内容清晰、形象、生动地展示在学生面前。

二、借助信息技术,化抽象为直观,促进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小学生生活知识面窄,感性知识少,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运用信息技术能直观形象地把整个过程显示出来,可以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为他们学习数学知识架设一座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过渡的桥梁,帮助他们理解知识。

[案例3]

采用多媒体课件动态图像演示,借助其丰富的媒体不仅能把高度抽象的知识直观显示出来,而且其突出的较强的刺激作用,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的本质属性,促进学生“建构”。如《线段、射线、直线》的教学,我们可以先在屏幕上显示一组图形,让学生辨认直线和线段,然后,将线段向右边似光线射出一样地匀速延伸形成射线,使学生看后悟出射线是怎么形成的。多媒体课件还能把复杂信息分解为简单的连续信息,以利于学生对复杂信息的识别。如:在《圆的画法》的教学中,可先让学生观察一条线段绕一个端点(定点)顺时针旋转,直至另一端点扫出一个圆,让学生初步感知圆的形成过程。接下来,将画圆的步骤分解展示给学生,使学生获得“画圆”的完整信息。这样,学生就会牢牢记住画圆的每一个步骤和要领。借助多媒体课件还能将那些看似静止的、孤立的事物活动起来,从而使学生较容易地找出事物之间的联系,促进对知识的理解。

三、借助信息技术,化静为动,让学生感受知识形成过程

应用信息技术教学,能根据教材的内容和教学需要化静为动,动静结合,直观生动地展示出来,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而且使学生学得主动,同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案例4]

如,学习“时分的认识”,我利用多媒体课件设计了一个钟面,学生可以根据钟面上的扇形变化,清楚地看到时针走一个大格,分针正好走一圈,从而学生可以自主轻松地发现“1时=60分”。再如,教学“观察物体”一课时,我设计了一个水平旋转的玩具熊的三维画面,用鼠标点击可以停止或继续旋转。学生在自主操作中,能清楚地观察到不同角度玩具熊所呈现的不同画面,发现影像与实物之间的对应关系,培养了学生对空间图形的感悟力。从而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的实物,想像推理出它们不同方位的影像,这一教学环节,为增强学生的空间观念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教学重难点被轻易突破,学生不仅轻松获得知识,而且从中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案例5]

《千米的认识》课的教学难点是建立1千米的概念。1千米有多长,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很抽象的,因此我结合课件演示初步认识“千米”,首先让学生估计学校门口到淄博十一中这一段路会有多少米?在推算的基础上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初步感受1000米的路程是比较长的。接着出示我们学校的操场图,(课件演示)从沙坑到操场最前端有100米,思考并想象,几个这样的100米是1000米?在100米长的路上来回走一次是多少米?(200米)来回走5次就是多少米?(1000米)并通过(学校周围熟悉的场景)调查录象演示,让学生直观感知从学校门口出发到哪里会有1000米?

从这里可以看出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能创设动静结合的教学图像、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可以把教学时说不清道不明,靠挂图或板书又难讲解清楚的知识,在形象生动的画面、声像同步的情景、悦耳动听的音乐、及时有效的反馈中,进一步地加强学生对于1千米的认识。

四、运用信息技术巧设练习,巩固新知

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培养,以及良好的学风养成,必须通过一定量的练习才能实现。所以,练习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发挥计算机容量大,信息的检索、提供、显示及信息类型的转换方便迅速,信息传播速度快的功能优势,巧妙设计练习,激发学生“乐学乐做”的情感非常重要。因此,在教学中,应广泛借助多媒体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练习素材,更多的练习和表现自己能力与成就的机会。同时,也为教师提供及时获得学生准确、真实的学习成效和学习态度及反馈信息的方法和途径。

[案例6] 如在教学《角的认识》时,学生最容易犯“角的大小与构成角的两边长短有关”的概念性错误。为了克服学生这一错误的认识,运用多媒体课件,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其做法是:在讲完《角的认识》新课后,反馈练习时,依次出示一组练习:(1)根据屏幕上提供的各种图形(图中有的是角,有的是两条没有相交的射线,摆放的形式多种多样)判断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2)接着出示一组两个大小相等而边的长短不相等的角和两个边的长短相等而大小不等的角的画面,要求学生判断每对角的大小。(3)为了直观验证他们判断的错误,屏幕上出现了一个以黑色为背景的高亮度的角。此时教师提醒学生注意两条边长短变化时这个角的大小有什么变化。学生通过观察屏幕演示自己得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的结论。这种非常直观的演示,为学生积极思维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是其它手段所无法比拟的。学生根据观察,抓住解决问题的关键,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巩固新知的目的。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的数学课堂教学,应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思维训练为核心,以丰富的信息资源为基础,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研讨,主动创新,获得知识技能上的提高,满足兴趣、情感等方面的需要,提高数学素质和信息素养。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有机结合,是数学教学改革中的一种新型教学手段,我坚信,只要我们大家共同为之去努力、去开发、去研究的话,数学教学的明天会更加辉煌、更加灿烂!

第四篇:浅谈信息技术在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信息技术在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整合课堂资源,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主题词: 语文教学 多媒体 计算机 利用

教育部在2000年10月提出:从2001年起全面实施基础教育“校校通”工程,极大地促进了信息技术教育硬件设施在全国各中小学的普及。

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学者前期比较强调教育技术与课堂整合的操作程序,现在逐步重视整合的指导思想(理论基础)、整合中的教学设计和相关软件及工具(即教学资源)的运用与开发。①目前我国教育界则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定义为“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信息化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由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转变为‘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强调信息化教学环境的营造,新型教学方式的构建,传统教学结构的革新。

一、教育信息化与中学语文教学的学习论基础

中学语文基本的学习方式包括积累与整合、感受与鉴赏、思考与领悟、应用与拓展、发现与创新。②因为语文是一种交际工具,具有强烈的应用性和基础性的特点。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通过阅读名家的遣词造句,来品味和研究作者行文风格、表情与达意,来掌握语言的运用法则与规律。与其它学科相比,语文更注重情、意的因素。

而教育信息化的教育理念,就是强调以学为中心,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本媒介,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通过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学习者综合能力的提高,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让学生可以发挥自己最大的主观能动性,超越教师的视野和想象。

这些语文教学中的改变也必将进一步地改变与修正我们语文课堂教学理论的方方面面,这也启发我们同仁去对语文的教学与学习做更深入的研究。

二、传统中学语文教学设计诊断与在教育信息化方面的改进

在我国有两种影响特别深远的教学过程结构模式,其一是赫尔巴特的“四段论”,即明了、联想、系统、方法。他的后继者又把四段发展成“五段”,即预备(提出问题、说明目的)、提示(提示新课程、讲解新教材)、联系(比较)、总结和应用。另一个则是凯洛夫的“五环节”,即把课堂结构分为“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五个环节。

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教学,是教学生学。”而上面的两种教学模式,都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过于强调知识中心和教师中心,当然受到了当今人们的批判。科技的发展为信息化下的语文提供了一些新的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的改变,也带来了语文教学活动、教学方法、教学观念等一系列的变革。如《福楼拜家的星期天》主要是介绍五个人物的出场来学习作者通过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描写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的写作方式。如果课件展示时教师首先展示五人齐聚一室的画面,然后让五人齐聚一室的画面在最后再次出现。这样,学生从第一个画面中获得直观的感知,到最后一张画面中对人物各种特征精确的理解,学生认识也经历了由感性到理性的上升,这样,教学既考查并巩固了课堂所学,教学反馈的目的也水到渠成,同时各种描写方法又在画面的展示中得到了深化。这种教学效果也是传统的教学手段所不能达到的。

正是由于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文精神领域的影响深远。而不论这些学生在实际的生活中是否具有敏锐的观察力,是否具有合理的想象力,但是,当他们看到这些唯美的电子画面时,哪怕再迟钝的孩子,也会怦然心动。因为,信息化的语文教学将会填补学生们想象力的不足,而想象力的不足丝毫影响不到这些孩子们对美的欣赏,对美的感悟,对美的追求。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正如我们新课标提出的那样,“培养语文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③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语文实践的作用,注重内容的价值取向,注重学生在学习语文中的独特体验,这些,都为信息教育下语文的教学方法、价值观的改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注脚。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作用(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教学中,学生面向静态呆板的课本和板书,难免枯燥乏味。计算机多媒体的使用便改变了这种乏味的现状。计算机让课堂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具体地讲,在教学中根据课文内容,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播放一些相关的图片、动画、视频、音频等,这些直观形象、富有吸引力的感性材料,往往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讲授《荒岛余生》时,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荒岛上的生活艰辛,我们可以找来电影《荒岛余生》,并播放了片段让学生观赏,这样不仅能极大地激起学生的兴趣,更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皇帝的新装》本来就是一篇活泼的童话,运用多媒体展示了一幅幅生动有趣的连环画,让学生根据连环画叙述故事,这样枯燥的文字,也因此生动了起来,学生也更乐于参与。

又如《月亮上的足迹》,这是一篇科学小品文,有许多的图片资料和视频资料。如果能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兴趣,也能让抽象的描述变得更为直观。

因此,对于美文、说明文等某些课文而言,多媒体的直观手段确实是一种成功的帮助,它的出现解决了学生缺乏实际的现场感,难以把握抽象理论这一长期困扰语文教学的难题。它展现出来的生动直观的课堂教学实例远比教师口头描述精彩、完整,大大便利了学生学习,提高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二)利用多媒体技术,增大课堂容量

与传统的教学手段“一张嘴、一支笔、一块黑板”相比,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增加课堂容量,可以节省教师板书的时间,让学生能有更多的精力放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上。比如:在教读《看云识天气》一文时,教学目标中要求让学生积累有关云与天气变化的知识。以往的教学,是依靠课后练习二,把练习中的问题制成表格,教师讲解并板书表格,这样就浪费了很多时间在板书上,计划的一堂课时间,根本不够用。使用多媒体时,这些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可以将云与天气变化情况设计成表格,制作成powerpoint课件,将表格通过多媒体投影展示出来,并且配上每种天气对应的云层变化的图片。每放出一种变化的天气时,可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思考,还可指名让学生来说。这样一来既增加了课堂的容量,又节省了许多板书的时间,还给学生许多的学习、思考机会和训练密度,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仅减轻了老师课堂上的压力,也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计算机多媒体能模拟仿真,化抽象为形象,将学生带进形象、生动、色彩缤纷的教学情境之中,使学生感官接受刺激,发展思维能力,加深对事物的理解,大大减轻了学生认识的难度,变难为易。例如在《春》的教学中,我从网上下载了这一课的课件:在一阵悦耳的笛声中,课题从不同的角度飘入背景为一片桃花的屏幕中,清屏后随之出现作者的头像与简介。随着头像与文字的逐渐隐去,屏幕上出现五幅小画,分别对应课文中的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图。五幅小画可做按钮使用,用鼠标选择需要播放的段落,也可用键盘上的数字键1、2、3、4、5来选择。每段都可重复播放多次。每段的播放形式为屏幕左上方出现该段主题,如春草图,主题下方开一小窗口,在此窗口可出现连续的图像、视频、动画等。整个屏幕的右边,在一个矩形框中映现该段文字,文字的范读贯穿始终。在使用时可让学生边欣赏画面,边聆听课件中的配乐朗诵,然后再让学生跟读。通过多媒体的强大功能,将文字、图像、声音等信息有机地组合在了一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拓宽了信息传递的渠道,增大了课堂的语文信息容量。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还能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延伸和拓宽教学时空,通过图像、声音、色彩和动画,传递教学信息,解决了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所造成的教学难点,使学习内容变得容易理解和掌握,培养并发展了学生获得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多媒体可以给予学生更多的交流、操作和评价的机会,让不同的学生都有收获,变过去的被动听讲为主动参与和实际操作实践,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积极参与的良好品质。同时促进了学生观察、记忆、思维、想象、创造等能力的发展,全面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多媒体的技术应用的同时也大大的简化了教师的操作,使教师能集中精力于教学本身,从而大大的提高了课堂效率。总之,这种让学生更真切地理解教师设置的信息化问题情境的设置,是有着丰富的教育心理学根基的,它既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在相互交流沟通完成自主、合作、探究、体验等学习,教学效果显著而且深刻。

四、计算机网络教学在农村中学运用中的困难

浅谈信息技术在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在城市中学能有计划地组织学生登陆网络名校,上好远程教育课,学生在计算机房里,便能观摩到远在北京四中、北大附中等网校的作文远程教育课。而在农村中学,要实现这一教学模式,是非常困难的。

学生在计算机上写作,教师可以较全面地了解学生在作文过程中的表现情况,师生间通过人机对话,互通信息,及时交流,解疑释惑;学生写就的文章,可及时上传到教师机里,师生在共同批改中交流得失,增进感情;课堂上未完成的习作,可保存下来,课下抽时间完成;未能在学校计算机房里批改完的文章,可通过计算机网络发送到教师家中的计算机里,这就为作文的批改提供了方便(作文批改从办公室移到了计算机房,由学校延伸到了教师的家中),也为师生间的交流搭起了平台。对有条件的同学,教师则让他们扮演着“小老师”的角色,极大地调动了他们收集信息,帮扶同学的兴趣。信息技术对教学全过程的支持,使教师成为了驾驭现代化教学工具的教学设计师。师生可以通过“人机对话”,开展互动交流。学生可以通过建立“资料库”的形式,将平时的阅读资料和搜集到的写作素材归类保存;通过填写“学生写作自我预测表”、“个人写作评价成长记录卡”,对每一次的写作水平进行自主测评并作好登记,以便了解自己的写作成长过程。教师通过查看“学生写作定位评价表”、“学生写作成果展示台” 等学生个人写作成长电子档案,分析学生阶段性的写作水平及存在问题,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从而实现写作教学过程的电子智能化管理。而农村的孩子家里有电脑的微乎其微,对电脑知识掌握的较少,接触网络的机会也较少,所以计算机网络教学只能依靠老师自身的力量来实现。

五、教育信息化下的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多媒体课件的运用,更能增强学生的直观感,使其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结合,达到知识与兴趣的相互促进,让语文学科发挥它人文性与知识性的特点。合理地利用好教育信息,需要教师有扎实的教育理论知识作支撑。例如,在教《听潮》时,教师先让学生观看涨潮的景观录像,然后再阅读课文。这样的课堂可能比较有趣,但却削弱了学生的想象能力。抽象的文字符号较之直观的光电画面,会更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发展学生的能力。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教育技术只是一种工具,是为了达成人的培养目标的一种载体。因此,我们在应用教育信息的时候,还要注意信息技术的价值取向,理性的对待教育信息技术。既不能简单排斥,也不能一味的盲从,切实将信息技术作为语文教学的辅助工具,整合好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这样才能取得最优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①何克抗:《我国教育信息化理论研究新进展》,《中国电化教育》总第288期,2011年第1期。

②马笑霞:《语文教学心理学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④唐俊龙:《语文信息化教学理论综述与教学探索》,2004年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⑤彭祥生:《论现代教育技术与中学语文教学的整合》,2005年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第五篇: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与创新

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与创新

1.提出问题

随着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深入,信息技术将广泛地应用于数学探究学习过程中,有助于更好地完成数学新课程的目标,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的。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不断冲击和推动教育事业的改革,21世纪的科学技术和教育技术的发展,使人们认识到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与推广,在现代化的人才培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黑板、粉笔和教师不厌其烦地灌输,学生学习起来却很吃力,教学活动也显得枯燥乏味。电化教学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它采用多媒体语音设备将录音、录像、投影、DVD、教学软件播放机,甚至包括计算机等多种教学媒体集于一体,由教师根据不同课型的要求,灵活机动地运用相关的媒体进行教学实践活动。多媒体教学充分利用声像信号,使教学活动更加富有乐趣,在教学中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学习兴奋点得到多方面的刺激,这样既增强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又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那么如何更好更活地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达到新课标的要求,做到创新应用呢?

2.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一方面,多媒体的使用可以大大提高作为重要教育资源的教师的价值。例如在英语课上,可以使用录像、VCD等视听媒体将教师从重复讲授的环节中解脱出来,这样教师就可将宝贵的时间、精力和智慧分配到解决问题和创新研究上来。

另一方面,多媒体可以减少学生的被动等待现象,增加学习机会,并可将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如思想品德课与科学课等其他课程相比没有实验,因而学生直接参与教学过程的机会不多,仅有的课堂学生发言也只是少数学生有机会发言,多数同学上课习惯于被动地听教师讲授,学生的主体作用难以发挥。而多媒体课件具有较强的人――机――人的交互作用,这种交互作用可以使学生充分地参与教学活动过程,使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就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价值,这正是现代素质教育的要求。

3.呈现探究过程 发展学生思维提高教学效果

运用多媒体课件组织教学,可以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增强课堂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节中,如果教师单纯用语言描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同矩形的面积相同,从而得出S平===底×高,学生可能要问为什么,而且对于这个公式也只能去死记硬背,这样达不到很好的教学效果。而运用多媒体课件来让学生观察平行四边形通过分割、添补的动画效果最终成为长方形的全过程,那么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S平=S长,这样学生对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公式也会记得扎实牢固,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是非常必要的,那么如何将多媒体更好地应用到教学中呢?

由于所教学科不同,因此在多媒体的选择和应用上也有所不同。不是所有的学科都能通过运用多媒体来达到教学效果,同一门学科也不是每节课都必须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讲授。多媒体只是一种教学辅助工具,所以应在适时、必要时才使用它。那么,在教学活动中如何适当应用多媒体取得最佳效果呢?笔者总结了以下几点。

3.1用于新课导入 唤起学生求知方面的好奇心

在教学中,所学新课的内容往往同上节课的知识联系不大,这就给教师在导人新课这一环节上带来了不便。如在计算教学中,由于每一节课的内容都是一些操作问题,而且各个操作问题之间联系不大,这样就无法用上一个问题来引出下一个问题。这时就可以将用相关的新知识制作好的多媒体课件展示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观察课件发现新知识、新内容,从而导出新课。

3.2用于显示过程 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形象化

有些学科的概念比较抽象、不易理解,而且有些知识无法用语言叙述清楚,且不能提供真实事例展示在学生面前。例如,在学习“圆的面积”一节课时,可以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用一根绳子把羊拴在草地中的木桩上,羊边吃草边走。提问:“你看了这幅图能提出什么问题?”有的学生提出:“羊走了一圈有多长?”还有的学生提出:“羊能吃到草的面积是多少?”„„学生通过积极思维,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维处于活跃状态,学习起来就特别有激情。

3.3用于强化重点 突破难点 使学生听懂学会体验成功感

一节课上得成功与否,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看是否突出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而许多学科仅借助于传统的教学手段是很难达到目的的。例如在自然课教学中,许多生命现象往往作为一个抽象概念来讲授,学生学习时缺乏感性认识,因而枯燥无味,造成对某些知识学习的困难,但生物的生命现象又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这时教师就可使用多媒体课件来突破传统教学不能解决的问题,使抽象概念形象化,使枯燥内容生动化,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和想象力,相对降低了学习难度。

3.4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在数学教学中,要改变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学习变为主动的探究学习,教师要营造平等、民主、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权,使每个学生敢于提问、敢于发表、敢于展示,从而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潜在的探究欲望,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生动具体的学习情境,选用学生能接受到的实际例子来引入课题,创设有利于学生发现、探究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唤起学生的参与欲望,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兴趣,自主探索,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这样既达到了授课的目的,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

3.5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过去教学中的一大问题是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过于重视书面知识而轻视日常生活中的知识。故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分析、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强调在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在传统教育中,教师教教材、学生学教材、考试考教材,教师和教材自然就成为信息的载体,除此之外很少有别的信息来源。这在一定程度上就造成了教师是知识的权威,教师的话都是对的,学生对教师的讲解总是言听计从,缺少质疑,创造性自然差。而在信息条件下,学生可以通过信息技术获得大量的相关信息,教师和教材再也不是唯一的知识来源,学生的知识广了,视野宽了,疑问自然也多了。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正确对待,转变观念,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供的丰富资源,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提出教学要求和问题,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去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然后进行讨论、总结、交流。通过这种方式,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锻炼了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4.小结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探究性学习方式,能更有效地使学生领悟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启发学生更积极的思维活动,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探索,把课堂教学过程转变为学生在学习中自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培养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个性品质的形成。

下载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创新应用的亮点word格式文档
下载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创新应用的亮点.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_3(5篇范文)

    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随着初中语文教学改革的发展与深入,情境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有利于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结构,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浅谈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精选合集)

    浅谈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改变教学......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而教师如何合理又有效的使用信息技术,这就需要教师充分理解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本文试着从以下方面来......

    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应用

    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应用 《新课标》中强调指出: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经验”。在信息技术的教学环境下,教学信息的呈现方式是立体的、丰富的、生动有趣的!不......

    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应用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 遂平县 和兴后楼小学 刘晓晓 通过这次学习,明确教师应充分、有效地运用现代技术,指导学生运用媒体、网络等现代技术搜集、处理和运用信息,并在学习过程......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信息时代以迈进我们绝大多数人的生活,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已成为社会每个成员知识结构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已把教育信息化列为国家“十五......

    初中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的优势_6

    初中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的优势 姓名:蒋华敏 工作单位:云南省沾益县花山中学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179311675@qq.com 邮政编码:655338 摘 要: 世界上唯一不变的真......

    初中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案例评析(精选)

    初中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案例评析 刘晓景 在当今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信息技术已成了社会的主流,人们的生活与信息密切相关,不可分割。所以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为了教育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