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探究初中语文教学中记叙文写作的研究
高屋建瓴 寻根溯源
——对初中语文教学中记叙文写作的研究
【摘 要】
在初中语文学习阶段中写作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在写作中有很多的文体,最多的主要是以记叙文为主,但是由于在写作教学过程中没有特定的教学方案,这也让学生在写记叙文的时候经常是为了完成老师的作业而写,有时候会造成离题等一些现象。所以本文主要针对记叙文写作的问题而做出研究分析。【关键词】 初中语文
记叙文
写作研究
在初中语文写作中记叙文的写作率是最高的,是学生写作的时候最常用的一种文体。记叙文顾名思义就是用记叙的方式来描述所写的内容,用抒情的方式来记录文章,记叙文的写作主要是由小到大的过程,从简单到复杂的不断的深入,能够表达作者的感情和感悟,因此,在初中进行的记叙文写作能够增强学生的语言积累,所以老师在教学中教好记叙文的写作是很重要的。
一、初中语文写作中记叙文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对于记叙文写作的兴趣缺乏
在中考中写作的文体主要是记叙文的类型,所以,在初中语文写作中老师对于记叙文的重视度比较高,虽然是得到了重视,但是考试升学率的功利性比较强,强制性的给学生灌输记叙文的写作模式,禁锢了学生的思想。而这样就会产生一些相应的问题,最突出的是学生对于记叙文的写作兴趣越来越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没有对记叙文写作的兴趣,这也就使学生的记叙文写作得不到提高。经调查,初中生在三年的初中语文学习中,写作兴趣普遍没有提高,74%的学生仍停留于小学六年级的淡薄或怕写程度。作文修改从现象上看,是写作习惯、技巧问题,而实质是态度问题。初中生作文写好很少修改或从不修改的达53%,再加上边写边改草率成文的竟达76%,远不如小学六年级学生重视作文修改。这足以表明,绝大多数初中生对作文抱任务观点,处于应付状态。如此态度,是导致初中生作文水平普遍提高缓慢的主观原因。
(二)记叙文写作时学生的语言匮乏苍白
写作是指通过把意转化为文字的过程,即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想法转化为文字语言表达出来,是把作者的情感和想法转化为文字。而这个转化的过程是尤为重要的,这个过程能否转化的好就是记叙文能否写的好的重要步骤。在转化的这个步骤中主要是需要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对于文字语言的积累。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由于词汇匮乏,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差,经常会出现重复而啰嗦,表达不出自己的观点,没有一些创新优雅的词语,导致整篇文章过于平淡无味。经调查表明:80%的初中生的言语表达仍以写话型为主,与小学六年级学生相比水平相差不大。其中语言啰嗦者达36%;词汇贫乏、用语平淡者达38%。由此可见,初中生的书面言语表达能力发展不平衡。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从现象上看,一是部分学生语库贫瘠,尤其是形容词、动词,往往同一个词在文中出现多次;二是这部分学生普遍存在用概括叙述代替具体描写的现象,全文叙述中很少有描写且大多是缺乏个性的对话。从心理发展的角度看,初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已逐渐占主导地位,概括能力增强,不再象小学生那样对事情的细节、现象感兴趣,而开始注意事情的特点、意义,因而语言的概括性增强,也不屑于写一般的细枝末节,但由于缺乏具体描写和细致刻画的技能和一定的语言积累,追求新颖典型的描写和高雅语言又不得,眼高手低,语言愈加显得笼统、空泛了。三是“两耳不闻窗外事”,思想枯萎。学生在校作业繁多,挤占了他们所有的时空,致使他们不关心时政,不留心生活,那些鲜活的材料不被了解,自然思想认识得不到锻炼提高,只能人云亦云,做照抄、照说的义工,自然作文中少了思辨,少了灵气。许多学生的作文中不敢说真话、诉真情,生怕不符合考试的“立意”要求,只好迎合“考官”之意,形成作文浮夸之风。
(三)作文审题立意不够深刻
审题是写好作文的第一步,通过审题能得到作文的体裁和写作范围,有些学生写的记叙文没有突出的重点、素材的选择也不是很恰当以及跑题等现象几乎都是在审题阶段出现的问题。审题不准确就使文章失去了原本的写作意义,出现文不对题的现象。导致学生审题立意不准确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初中阶段的学生对于事物的认知还不是很全面,在各方面的发展都存在不足。学生思维模式单一化,没有发散思维,没有多角度地分析人物。在他们的笔下,人物的性格是单一的,没能体现人性的复杂性及丰富性。另外由于情感观念淡薄,这一时代这一年龄的许多学生,情感不够丰富,他们的生活太安逸了,对生活过于随意,粗心,较少花心思,花情感去思考生活。因而,写出来的作文情感就不那么动人了,立意也便自然不深刻了。
(四)轻视评改
写作是一项辛的劳动,写作不仅需要学生努力去写,更需要教师认真的批阅。可以说,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的作文能得到教师的精心批阅,每个教师都希
望自己学生的作文改好。然而,如今的教师却往往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一个语文老师,正常教两个班的语文,其工作量就够大了。这一项大大超出教师工作量的工程,使教师不可能做到每篇文章都精批细改。
二、在初中语文中针对记叙文写作的策略
(一)让学生从生活中学会积累和观察素材,从积累做起,由浅入深,积少成多,学会运用。
一进初中,我就要求学生做每日摘抄一段150字以上的精彩文段,慢慢地要求学生加上10个用得好的词语(含成语和一句新颖的名言,渐渐地又建议学生摘抄过后写点评,等点评之风成气候了,又提议同桌周末交换摘抄本)再做点评,可以是针对一篇,也可以是针对整个星期摘抄。
这种积累进行了一年后,我惊喜地发现,学生的阅读面出乎意料地广,用囊知古今中外来形容一点也不夸张。《读者》成为学生最推崇最爱看的一本杂志,而学生的点评也让人感动。例如,谈丽雯同学语言精练,她的点评总是简短的几句:“也许没有人倾听你的哭泣,但必有人欣赏你的微笑。”“在阻碍他人的同时,你无法帮助自己。为何不互助呢?”“当我是草时,要告诉自己:向上开花!当我是花时,要告诉自己:你是一棵草!”又如:朱俊龙同学给同桌的点评:“对不起,恕我直言,你一篇分几天抄,而且要在最后一篇才点评,我呢?我的点评不仅建立在你的文章上,还有你的点评上,我看过你前面的连载,而后再给你草草地写上几句点评。所以抱歉,对于你的摘抄,你的态度,我无言以对。”这种坦诚率直也获得了同桌的尊重和敬意。
更让我感到欣慰的是,学生已经有意无意地在运用这些摘抄。记得有一次,一个男生回答问题时用了一句名言,非常贴切。当我表扬他时,他很腼腆地说是摘抄中的句子。我又把握机会宣扬摘抄的益处,并大力推崇这种学以致用的方式。后来,在作文教学中,我又想要求学生以六人小组为单位,共同研读摘抄本和语文课本,选出最喜欢的几个片段,欣赏语言发现亮点,揣摩技巧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当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如此自觉,敷衍了事的也有一部分,这也是我正在思考的问题另外,摘抄也不能就此一成不变,必须要时有更新。同时,随着学生课业的增长,摘抄也会相应减少,变为一周二次。学生阅读的主要书目是一些中外名著,如中国的四大名著,冰心、老舍、朱自清等人的作品,《读者》《青年博览》等杂志,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司汤达的《红与黑》,托
尔斯泰的《复活》等等,包括中国的唐诗、宋词、元曲。
素材的积累对于记叙文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而想要积累更多的素材,就需要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事物的观察,因此,老师要善于带领学生去观察生活中各种事物,积累写作的素材,老师要让学生更贴近自然,亲自去感受和观察大自然的美好,这样学生的写作才能更加的生动形象,比如老师可以组织学生去留意校园,去观察各种花草树木,零距离的观察它们的结构特点。这样在置身大自然的情况下,通过直接的体验可以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写作素材。
不仅要用心看,还要多听听、多问问、向知情人请教,看一看自己的作文是否切合生活真实、是否符合逻辑。我国著名文学家矛盾曾说过:“文章最好的修改方法是离开书桌,到活人中去。然后你再翻开那原稿,你就知道哪里不对,就知道应当怎样改了。”如我班有位学生写《夏夜星空》这篇文章时,里面有这样一段话:“夏夜的星空真是美丽极了,你看,天上繁星点点,一颗星星就像一颗闪亮的珍珠。不,最亮的还要数月亮,它正含着笑,向我们打招呼呢。”于是我引导这位同学去自习观察星空,结果他发现了“月明”则“星稀”的现象,“繁星点点”只有在月亮还没有升起或已经下山的黑夜才会出现。显然,上述描写不符事实,于是该学生根据观察到的结果做了修改、润色。
(二)让学生掌握记叙文的基本写作方法
1、明确各个阶段的写作能力的培养,有的放矢地进行相关指导和训练。
就我的教学实践而言,以往的作文课似乎什么都要讲,但收效甚微。不如先化整为零,再化零为整,分阶段有的放矢地进行相关训练。我的计划是:七年级加强语言训练,八年级侧重结构,文体训练,九年级则注重篇章的整体训练。我认为,语言训练是作文教学的起点,许多学生怕写作文,其实就是觉得自己“只能意会,不可言传。”因此,我把语言训练作为作文教学的第一个突破口,首先,教师自己的教学语言一定要美,要让学生欣赏这种美,进而愿意学习这种美。其次,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文辞优美的课文,指导学生欣赏,多读多背,同时教师应向学生推荐优秀的少儿读物,举行读书活动,交流感受,另外,坚持不懈地进行“课前三分钟”口语训练。还有更重要的一条是上好作文指导课。我向学生推荐《中学语文报》《优秀新概念作文》《中学生》《初中生》等。
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过去的“讲堂”变为真正的“学堂”,学生在此能学会如何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会自己找路、走路。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语文教学的成功,在于学生自能读书,自能作文。”
但是“自主”并不等于“无助”,并不等于教师就不能讲,尤其是对于刚上实中的学生而言,教师的“讲”还是很重要,也是很有必要的。在课堂教学与学的过程中,要完成老师与学生的多向交流。但“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知识锻炼了能力,掌握了写作方法,还培养了团队精神、互助精神,课堂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场所,它还充满人文内涵,具有了价值观的熏陶。从这种课堂,这种新的理念头中可以看出,新课程带来的是生活气息,是学生的发展,是无穷的生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加强有针对性的记叙文专项训练方法指导
第一、先让学生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训练:
一是仿写。包括仿句、仿段、仿文。“学习”一词在《礼记》里解释为:“学,效。习,鸟频起飞。”因此,反复不断地效法或模仿他人的行为,是使知识得到巩固、技能达到熟练的过程。在模仿中借鉴,在模仿中创造。
二是多进行造句和片段的系统训练。我认为造句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语言内化训练。篇章是由段组成的,段落是由句子组成的。句子写不好,段落写不好,文章就难以写好。我们常规的作文训练,只抓成篇文章写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费时低效,况且广大同学每周交一次作文本,是不是把无奈与苦恼也随之交给了老师?
三是坚持经常写。初一主要课程少,考试科目少,学生有时间,正是让其写日记的好时机,可坚持让其每周写5篇以上日记,提倡每天写日记,我的做法是内容不限,文体不限,写法不限,字数有限,要求300字以上,不然的话有些学生会对付。初二主要课程渐多,则要求学生每周写日记2—3篇,个别仍提倡坚持每天写。初三则要求写周记,只写一篇,但字数为600字以上,与中考一致了,这样才会保证学生作文训练量,因为没有量的保证,是很难达到作文质量的飞跃。第二、注重细节描写和真情实感的把握。
在初中生的记叙文写作中主要是描写学生身边的人和事,因为贴近于学生的日常生活,所以表达起来更加的通顺。在此基础上要使文章的矛盾冲突一波三折,让文章更加吸引力。因此老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记叙文写作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按照这样的写作步骤来进行。
首先要让学生在素材的选择上自己身边熟悉的人和事;其次在描写人物的时候要抓住主要的细节来描写,就比如可以以在《背影》中朱自清对父亲为了买橘子而爬月台的描写为模范,让学生注意观察身边人物的一言一行、举手投足。朱
自清的《背影》中写父亲的语言只有朴实的四个句子,但由于作者抓住父亲内心无比爱子却不善于言语来表达情感的个性来写而成为精典。一个识字不多的父亲你不要把他写成长篇大论的人,语言要符合他的年龄和知识素养。这样的父亲总说:“快去读书,写字!”“吃饭啦!”而作为知识分子的父亲则比较善于说教,喜欢语重心长地谈道理。写老师的语言则较多地体现他(她)的口才特点,正如刘心武的《班主任》中所写的:“老师的嘴犹如一架播种机,在我们的心田播下知识的种子。”对人物的外貌描写也要注意人物的年龄,生活环境等因素。白居易的《卖炭翁》中:“两鬓苍苍十指黑”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有一个学生写偷妈妈祭神的供品被妈妈发现时,发现妈妈的笑很像观音菩萨。细节描写则为写人记叙文的闪光点,也是最大的难点。这就要求学生善于发现生活,捕捉生活。通常,我会与学生一道观察同一人物,然后讨论,并各自描写,比较,然后选出最优秀的细节描写。或者在学生作文中捕捉这一亮点,作为范文来评析。有个学生写开饺子店的母亲半夜包饺子,煮饺子的细节描写就是个不错的例子。她写:“冬天寒冷的半夜,母亲就起来包饺子,煮饺子,可因为太累了,她总是钓鱼般的打瞌睡。有一次,母亲没有注意,不自觉把手连同饺子放入沸水中,过了一会儿仍没发觉,发现时手都烫红了,但她只是把手放到口边呵了几口气,又继续包饺子……”。针对学生描写不足这一特点,我总喜欢抓专项训练,让学生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描写的专项训练来提高自己对人物的描写水平,收效不错。其次,针对学生“叙述平淡,没有情感渗透”这一问题。我认为要让学生先明白:情感是文章的灵魂,要自然流露。正如《背影》中的作者在几次泪光中见到父亲的背影,情感流露得多么自然啊!魏巍的《我的老师》中抒发的:“在一个孩子的眼睛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的情感是多么坦率而真实啊!
接着要培养学生的真情实感。我觉得湖北的张良胜在《培养学生作文的真情实感??一篇高考满分作文引发的思考》文中提到的几种方法很值得我们学习。他说:“一是用心感受生活,在生活中孕育情感;二是开展情景作文课,在活动中激发情感;三是勤学深思,在写作中升华情感。”我认为就是要培养学生热爱生活、自然的情感,让他们在生活中感受生活的美好,感受亲情的温暖,在教学中及语文活动中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在他们的作文评价中也常常强调情感的美感。
最后谈谈在表达方式上的解决方法。要让学生明白记叙文通篇叙述,犹如一道没加调味的白菜,淡而无味。这就要求我们要加点盐,加点调味。也就是要求学生在写作时要以叙述描写为主,兼以适当的抒情和议论,使作品有声有色。如魏巍的《我的老师》中所抒发的梦中感受:“我是多么想念我的蔡老师啊!一个孩子纯真的心,就是那些在热恋中的人们也难比啊!”。这样的抒情议论就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因而,针对学生这个不足,我喜欢找一些较好的文学作品作为典范来分析,使学生完成模仿到自己创作的转变过程。第三是解决立意的问题。
我们要求学生塑造人物要以生活真实为基础,在多侧面性格中突出主导性格。人物的性格总是多面性,单写一方面是不够的,人物是不丰满的。比如写妈妈,我是这样引导学生,让学生想想生活中的妈妈,有的妈妈关心儿女的身体,但由于生活在农村,是不是有些迷信思想?(如生病用拜佛求神来解决。)有的妈妈关心孩子成长,但在男女同学的交往上思想方面是不是有些不开明?有的妈妈在孩子获奖时会开心,在孩子不争气时会不会痛打孩子一顿?有的妈妈很明理,有的妈妈是不是很唠叨?天下的妈妈是不一样的。要求学生们写此类作文,要抓住主导性格来写,也要思考用多角度去表现人物,这样的人物就不干瘪,而是显得丰满了。我一般是这样引导学生的,对你所写的人物,在动笔之前,在审题的过程中,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去思考,从而寻找出其特点,联系实际,确定中心。在此基础上,对各种性格进行比较、分析、选择,从而才能确立一个主导性格,赋予多侧面的性格,这样中心就更为明确。
(三)培养学生对于文章修改的习惯
写完文章之后不要以为就已经完成了,最关键的一步就是要进行修改,好的文章并不是一气呵成的,而是在不断的修改中打造出来的,在初中作文写作中,学生大部分只是为了完成老师的写作任务,潦草的完成之后交上,几乎后期进行修改的同学少之又少,这样就导致了学生在后期没有对文章进行修改的习惯。因此这就需要老师在文章进行批改的时候运用多种方法,养成学生能够自我修改的习惯,加强文章的整体质量。老师在进行批改时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首先在作文的批改中加入老师的评语,在一些地方单独的点评,这样能够让学生根据老师的评语有效的进行修改。其次老师可以让学生之间进行批改,让学生在发现同学的问题时能够审视自己文章中是否也出现了这样的问题,这样的互批方式能够提高学生对于记叙文写作的兴趣,还能够增强学生对于文章修改的能力。我比较
多的关注和运用学生之间的批改模式。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反复阅读法。老舍曾说过:“我写作中有一个窍门,一个东西写完了,一定要再念再念,念给别人听,看念得通顺不,逻辑性强不,看看句子是否有不够妥当之处。”可见,用阅读的方法修改自己的作文,这对于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平时,我要求每个学生写完一篇文章后,至少要读三次。一是默读,检查文章中心是否明确,详细是否得当,层次是否分明;二是朗读,检查有无病句,段落之间衔接是否自然,是否拗口,前后是否连贯;三是指读,检查有无错字、添字、漏字或标点使用不当等。另外,我还要求学生把自己的作文读给同学、家长、朋友听,以求得别人的指教,把文章改得更生动,改得更切合实际。
2、对比修改法。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运用到作文中来,道理也是一样,只要把自己的作文与别人的作文一比较,就可以发现自己作文不够的方面,从而达到取其所长、补己所短的效果。对于学生之间的作文来说,老师布置给全班学生的作文要求、范围都一样,虽然每个学生的生活经历、活动空间都很相似,然而每个人对于作文选材的内容和角度、组材的思路与安排、写作的顺序以及开头结尾的方法等都因人而异。所以,教师应经常鼓励同学之间作文互相比较,这也是帮助学生修改作文的好方法
3、搁置法。一篇文章经过多次的修改后,我就要求学生暂时把自己的作文搁置起来。我们都知道,要想学生改好一篇文章,并不是一下子就能做到的,这好像酿酒一样,需要一个过程。经过了一段时间后,如果再拿来修改,往往会发现新的问题,这样再经过修改,文章才会越来越好。
三、总结
在初中写作中记叙文是主要的一种写作文体,所以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写好记叙文是不容置疑的。在让学生提高记叙文写作的过程中,老师要让学生明确记叙文写作的一些方法,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写作的乐趣,从而提高记叙文的写作水平。
参考文献:
[1]温剑鹏.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系统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 [2]方健.初中记叙文写作导写的教学探索[D].闽南师范大学2013 [3]马孝雨.初中语文记叙文写作教学研究[D].渤海大学2014 [4]张良胜《培养学生作文的真情实感?一篇高考满分作文引发的思考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1
第二篇:初中语文记叙文写作教学 (精选)
浅谈初中语文记叙文写作教学
【摘 要】
记叙文写作在初中阶段占有重要地位,所以在初中阶段培养学生的记叙文写作技巧,强化教师记叙文写作教学能力成为重中之重,这不仅是为了攻破写作教学难关,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写作技能,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关键词】
记叙文 写作 教学 策略
新课程标准中提出要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这其中,写作教学必然成为教学重难点。
众所周知,记叙文写作在初中阶段占有重要地位,所以在初中阶段培养学生的记叙文写作技巧,强化教师记叙文写作教学能力成为重中之重,这不仅是为了攻破写作教学难关,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写作技能,提升教师教学能力。面对记叙文,教师觉得难教,学生觉得难写,如何攻破这个难关,已经迫在眉睫,鉴于此,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浅谈一下初中语文记叙文写作教学的策略。
一、学生学习策略
记叙文写作既是初中作文教学和作文训练的基本内容,也是其他
文体写作的基础,更是学生考场作文的首选文体和考察学生写作能力的试金石。但就目前初中生记叙文的写作现状来说,学生的文章中普遍存在着很多问题,例如,缺乏真情实感、扣题不严密、中心不突出、内容不充实、结构不严谨、语言不生动等等,针对上述问题,学生的学习策略有待进一步完善。
1.善于观察。学生的作文缺乏真情实感,最关键在于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所以,应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习惯,作文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应让学生细心观察周围所发生的人、事、物、景,将自己的真实感情真正融入作文中,见到卑微的生命顽强地生存,应感知其奋发向上的精神;见到父母艰辛劳作的场景,应感恩其对自己的无私奉献??联系自身的学习、生活,感知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小情,进而以小见大,写出自己的真感情。
2.注重积累。平时观察得到的点滴启示和感悟,应随时记录摘抄在积累本上,以备随时查看,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记叙文的写作无非是人事的描写,而这描写的技巧需要在平时生活中逐渐积累,人物描写手法,叙述技巧,结构脉络,这些既要自己学着掌握,也可以在学习课文中习得,积累后的知识经过运用,才能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受益无穷。
3.加强训练。无论是平时的作文写作,还是考试的考场作文训练,都是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有效检测,所以学生应利用好每次训练的机会,不断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从训练中吸取经验和教训,把每一次写作训练都当成是对自己的检测和考验,变被动地接受教师的教
学为主动地自发学习。
通过这些方面的训练力求提升学生的记叙文的写作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并为写好其他文体打下良好基础。尽管在提高学生记叙文的写作水平的过程中还会遇到很多困难,但我们有信心通过自己的努力,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研究,找出更完善的策略,使学生的记叙文水平步上新台阶。
二、教师教学策略
记叙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题,对于这一难题,有的教师会想到干脆用议论文取代记叙文,那么真的能放弃记叙文写作教学吗?毋庸置疑,答案是否定的。记叙文需要教师耐心教,细心指导,不断训练,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语文教师如何排除记叙文写作教学的实际困难,提高作文教学的实效性。
我们不妨好好学习一下语文新课程标准,遵循其中的教学原则,帮助学生科学、有效地掌握记叙文写作技巧,同时,提升自己的教学技能,新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1.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动者,而非一味地灌输记叙文的写作注意事项。记叙文最贴近学生的生活,有话说不出,想说却不知怎么表达,严重地影响了学生记叙文的写作,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勇敢地将自己的
想法,自己见过的、体验到的、经历过的说出来,用自己的语言组织起来,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还学生一片自由的天地。让学生自愿地、自由地参与到记叙文的写作中,最后将自己想说的话用笔记录下来,成为一篇篇佳作。
2.注重思维训练,从近几年来的中考作文来看,选材上都比较新颖,既紧贴学生生活,又能较好地反应时代气息,所以,老一套的写作技巧明显已不能适应新时期的发展,基于这一现状,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着重进行思维训练,打开思维枷锁,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飞翔于天际,多角度地分析所给材料,拓展四维空间,其次,给予学生积极回应,激发其写作潜能,创造性地进行写作,于平凡中写出不平凡,再次,鼓励学生多投稿,教师在修改作文时,可以把学生文章中的佳作挑选出来,推荐到校刊或者报刊上,调动学生进一步写作的激情。
3.引导学生掌握写作技巧,最基本的写作就是记叙文写作,所以教师应在平时的教学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记叙文的写作,譬如结构的安排,描写手法的掌握,修辞的运用,语言的表达,情感的抒发等等,技巧的掌握和训练可以通过平时的课堂仿写习得,初中语文教材中很多文章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学生进行仿写不但能掌握文章重点段落,还能提升自己的写作技能,可谓一举双得。值得指出的是,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也应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能力,学习相关写作能力,自己以身作则的效果才更易于学生接受和欣赏,在学生眼中,教师既是自己学习的指导者,也是言行的榜
样者,专业的知识,精神的教学能力,才能博得学生的青睐,学生也才能在教师的引导下科学、有效地学习写作。
高效优质的教学过程就像一场愉悦的精神游戏,师生学在其中,乐在其中、更应该赢在其中。学生掌握学习策略,教师把握教学策略,双管齐下,共同努力,学生和教师才能在记叙文的写作中共同进步,进而突破难重点,找准对策,有针对性地一一克服、解决,持之以恒,初中语文记叙文写作教学才会迎来崭新的一幕。
第三篇:记叙文写作教学
关于记叙文写作教法几得
在作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记叙文的写作水平。许多语文老师有一个相同的看法:“学生只要多读作品,达到感悟,就能提高记叙文的写作水平”。这种看法有其合理之处,但我认为,面对紧张的教学课时,学生写作基础较差的实际,在较短时间内提高学生记叙文的写作水平,我认为教师的教法至关重要。唯有教学得法,才能提高效益,少走弯路。叶圣陶老先生曾讲过一句名言:“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貴在得法”。因此教师恰当的教学方法是与学生的记叙文写作水平的提高紧密相关的。下面就有关记叙文写作中的教法谈几点体会。
一、多角度拟题并选取材料法
当今的作文命题往往把主动权交给学生,特别是随着中考改革的步伐越来越大这一趋势。给材料作文的方式越来越多,因为这种作文形式不限制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尽力释放自己的写作欲望,还可以把自己最擅长的文体写出来,针对初一学生的实际,必须写好记叙文。因为写好记叙文是写好其他文体的基础。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把此基础打结实,要想打好这一阶段的基础,尽快提高记叙文写作水平,那么交给学生高效的写作和思维方法就至关重要了。
给材料作文,虽然给人写作的空间很大,但是如果学生找不到写作的切入点,那么也会犯离题万里的错误。为了避免这种错误的发生,让学生看完材料后,首先让学生想到记叙文写作无外乎有两个表现角度:“一是写人的记叙文;二是叙事为主的记叙文。”先让学生在头脑中选准此次作文的侧重
点。再明确,写人为主的记叙文可包含许多个事件,这些事件发生在同一个人身上,而写事为主的记叙文则不同,写事为主的文章则从始至终有一件事,要通过记叙这件事的前因后果和其中不同人物的性格表现带给读者相同感受和启示。只要把握住了和区别清了这一点,写人、写事的记叙文在立题和选材时就不会发生混淆。
其实,上面所谈的也是记叙文分角度拟题和立意的问题。把记叙文的材料分为“人”和“事”两个角度以后,那么在这个前提下所选取材料也就不同,学生根据同一材料写出的作文内容和表现出的中心也就会形形色色,避免立意的千篇一律。例如有这样一个材料:“校园的车棚里每天都发生许多不同的故事,以‘车棚记事’为题。或自拟其他题目,写一篇记叙文。”看着大屏幕上这则作文材料,有些学生脸上略有难色。在此时,我适时地加以引导,让学生从“写人”和“叙事”这两个角度入手去想。又提示:“写人可以写学生,也可以想一想是不是非学生的人也可以到车棚给我们帮助呢”。经过从不同角度提示,写人为主的学生想到了班上的一位好学生经常帮学生修车,默默做好事。有些同学想到了看门的老大爷经常义务打扫车棚,义务为学生修车。这些都是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的材料。而以叙事为主的记叙文,如何立意和选材呢?其中有一位同学构思这样的情节:“放学后,同学们都赶到车棚去取车,可是大家发现车棚门口倒了几辆车堵住了去路,大家埋怨着、咒骂着。一个个从倒了的车上面跨过,踩过,轧过。却没有人去扶,车棚外排起了取车的长龙。这时,高年级的同学进车棚扶起车,他的举动感动了他人。经过大家的努力,道路通畅了,同学们有说有笑的离开了车棚。
看来,从不同的角度选好记叙文的切入点。对于解决学生的材料和立意
问题是有很大帮助的。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作文的创新能力。
二、详略结合表现主题法
记叙文的笔墨当然要用在记叙上,但是对于记叙的笔墨并不是“平分秋色”。这就涉及到一个详略问题。根据记叙文的分类“写人”或“写事的不同”,要区别对待。
写人为主的记叙文所涉及的不止一件事,那么在确立了中心后,只要将表现主题的六要素写清就可以了,其他次要事件可简略一些。这里讲的六要素的详略也要处理好,六要素不必要面面俱到,这就需要从语言上下功夫了,例如:我们都学习过魏巍的课文《我的老师》。有一个情节是这样的:“当老师的教鞭并刚要落下的时候,我用石板一迎,教鞭敲在石板边上,老师笑了,我也笑了。”虽然只几句话,但是却交待了地点(教室);人物(教师和学生);事件(师打生)。前两者都是略写,事件是详写。并且地点、人物的交待是隐含的,并没有直接的描述,是通过情节推导出来的。这样的详略安排才会使内容突出文章的中心。
而以写事为主的记叙文,就要注意摆正“人”和“事”的位置,通过情节的发展变化来表现人的品质,进而突出文章的中心。而对于人的描写要让人融于叙事之中,处理好略写的内容。这就要避免处理详略时犯“避重就轻”的毛病,应把这有限的笔墨用在最有力的情节上。这尺度以表现人物品质,突出人物特征为准则。
三、运用描写人物的方法来突出主题
任何记叙文中都是有人物的。如何把记叙文中的人物写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呢?这就要解决一个方法的问题。我们知道记叙文的人物描写方法有
很多,是不是在一篇文章中都必须涉及到呢?我想这倒不必。我认为选取什么样的描写人物的方法,要根据记叙文的中心来确定。例如鲁迅的小说《故乡》一文的主要人物是“闰土”,刻画这个人物,作者最突出的使用了“语言”描写的方法。“闰土二十年后与“我”见面时称“我”为“老爷”,这一语言的描写,写出了闰土内心受封建等级观念影响很深。这也是作品所要表现中心的一个方面。因此,采用什么样的描写人物的方法,要根据记叙文的中心而定。“让人物说什么话”;“让人物有什么动作”,什么表情;什么穿戴;什么心理活动,这一切都要归文章的中心所领导。
此外,通过细节的描写塑造人物形象,可以对人物形象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但要注意与人相关的细节描写要抓住人物的特征,要根据情节和中心的需要。要掌握一个“度”的问题。否则,就会犯言语啰嗦的毛病。还以鲁迅的小说《故乡》为例,对于“杨二嫂”这个尖酸、刻薄小市民的刻画,就采用了这种细节描写方法。当“向我家索要东西不成,出门时,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幅手套塞在裤腰里逃跑了。”这个细节既突出了人物的特征,又写出了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经济衰落、破败的社会现实,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四、根据中心设计不同的人称进行记叙。
记叙文中采用第几人称记叙,要根据文章的中心和需要而定。每种人称都有它的优势。例如:第一人称使文章真实,有利于表现人的内心感受。第三人称记叙的范围广,有利于控制全局,点明事件的中心。
在记叙文中,为了选择恰当的人称,可以采取“假设法”进行试一试。在试的过程中进行比较,选择一种最适合中心的,有利于表现和突出中心的人称来记叙。因为,中心是记叙文的灵魂,一切与之相关的内容必须都能服
务于它。例如:“在写有关以情感为主要内容的记叙文时,为了便于感情的抒发,使读者感到真实,并使人动情,最好选用第一人称。如记叙文《我的老师》就用了第一人称,淋漓尽致地表达了魏巍对恩师的敬爱和思念。
总之,在作文课上教给学生作文的方法,要比给学生现成的作品强的多。有这样一句话:“给学生现成的果子,不如教给他们如何上树摘果子。”这句话不正好说明了方法和规律对于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和能力是何等的重要吗!又如古代有一位名人也曾讲过:“教给学生学习要授之以‘渔’,不要授之以‘鱼’”。不也强调了方法对于学生作文的提高是有很大作用吗?我们只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记叙文的写作方法和规律,并用它指导我们的作文实践,引导学生刻苦训练,作文水平一定会有很大提高。
第四篇:记叙文写作研究(xiexiebang推荐)
课题《初中作文教学中提升记叙文写作能力的策略与研究》实施方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长期以来,初中生写作教学几乎还停留在“多读多写”的自发阶段,虽然已有一些致力于写作教学改革的同仁们在这方面先行迈出了一步,但其成效和发展的速度还远远落后于语文教学的其它板块教学,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仍非常缓慢。从教学过程的三个重要因素(教材、教师、学生)来分析,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其一,写作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学生写作水平与学生思想认识、生活阅历、语言积累、阅读视野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写作教学的确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因此,为数不少的语文教师像学生怕写作文一样怕教作文。
其二,应试教育的影响使部分语文教师在写作教学中急功近利,舍本求末,他们不从“开源”上做文章,指导学生加厚生活底子、拓宽阅读积累,提高思维品质,培养学生多角度、全方位的主动观察生活、反映生活的能力。相反,不是片面强调写作技法的学习和走“模式化”的套路,就是以“师者”自居,从命题、内容、思路等方面规定写作内容,使学生成了写作的奴隶,因而作文时无话可说,无情可抒,最终导致学生思维简单化、作文模式化的倾向日趋严重。
其三,传统写作教学的经验是让学生“多读多写”,这无疑是不错的。但时至今日,写作教学如果还只是停留在这四个字上,显然是让传统绑住了教师的大脑和手脚。因此,写作教学必须形成以先进的理念为指导,以科学的训练为手段的局面。
为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写作热情,改变以往老师出题、学生写作的弊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师生平等,让每个学生都能真正成为作文的主人公,把学到的各类知识以及对自然、社会、人生等的见闻感悟综合地体现到写作中来,使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在写作中偿到自主写作的甜头,从而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达到给学生松绑就是给老师松绑的目的,本人探究了这一课题。
二、研究的理论基础和研究目标
(一)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即真实性)现代写作教学的理念是:一是语文教师要深刻认识学生作文的本质:作文不是老师布置的作业,也不仅仅是生活的反映,更是学生对生活体验感悟的一种生命行为。让学生把自己眼睛看到的、自己心灵感悟到的、自己头脑思考到的东西写下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见解,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显现自己生活的情趣,这就是作文。因此作文必须是学生真情表达的结晶,是学生自由表达的载体,更是学生个性表达的平台。二是写作教学的过程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产生兴趣,模仿范文,观察积累,感悟生活,阅读想象,个性创造,是学习作文的必由之路。三是写作教学不是单纯的技能训练,而是与学生思想认识、心理成长、生活视野、阅读积累等息息相关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因此,写作教学要力求实现作文与做人统一起来,写作与生活统一起来,写作与阅读结合起来,自由写作实践和培养兴趣、习惯、毅力等非智力因素统一起来,作文评讲与写作方法的学习统一起来。
(二)研究目标
在写作教学中,无论怎样确定写作的范围,我们都要坚持面向生活的原则,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新课程标准》也要求“写作教学贴近学生的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因此,写作范围应是以学生为圆心,以生活为半径,形成“我→我和我家→我和学校→我和我的读书生活→我和社会”的轨迹,准确、生动的反映现实生活。基于此,指导初中学生写好比较复杂的记叙文,就成了初中语文老师必须完成的教学任务了。又由于写作是中考语文的半壁江山,因此,如何提高学生中考作文的应试能力,又成了整个初中语文学习的重中之重。为了使这一目标能落到实处,我在实施这一课题前,首先面向全体学生做了一次全面的调查:以“我与作文”、“写作时的我”、“我看作文”等为话题,让学生畅所欲言,尽情表达,以此了解中途所教学生的写作现状。
调查显示:十三中的学生整体头疼写作,而且写作能力普遍较差。有的眼中无物,无病呻吟;有的好高骛远,空发议论;也有的思路敏捷,但表达能力差;还有的根本不懂得如何写作,哪怕是记流水账;至于情文并茂者几乎是凤毛麟角。为此,我确定了写好记叙文,兼顾议论文的教学目标。
三、研究的方法和研究内容
(一)基本的研究思路
1、采取调查研究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写作现状。如以“我与作文”、“写作时的我”、“我看作文”等为话题,让学生畅所欲言,尽情表达,以此了解学生的写作现状。
2、根据调查结果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审题、开头、选材、布局谋篇、点题等方面逐一给学生以指导和训练,以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3、利用公开课、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优质课观摩的机会,吸纳优秀的创新教学,完善自己的写作教学。
4、注重归纳整理,积累平时教学中的闪光点,使零散的教学成果与经验形成体系,达到提升自我、提升学生的目的。
(二)课题研究的方法
1、“实践研究法“。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紧紧把握实践研究的“实践性”特征,由对初中写作教学问题的反思提出课题,对教师自身的写作教学行为进行研究,在行动实践中边研究,边调整,边总结,边完善,在改进写作教学行动的基础上,再进一步指导后续的实践行动。即遵循这样的程序:发现问题,确立解决问题的实践目标和计划,按计划实践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实践方案,并对实践做记录和收集资料。
2、实验试点法。从自己所教的两个教学班中的一个作为课题实验班级,另一个作为对照班级,两者在对写作教学的重视程度、教师写作教学理念的转变和写作教学能力的提高、学生大面积作文水平提高和作文发表获奖成绩等方面进行全面的对照分析。
3、专题研究法。对初中写作教学的一些热点、焦点问题,要引导学校的语文老师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年龄、知识结构、认知能力等特征进行专题讨论,集中思考探究实践与训练目标:如文体写作教学、话题与材料作文、命题与半命题作文、中考作文得分技巧的训练等内容,使课题研究主线明确又内容丰富,既有科研理论的学习提高,又有实践操作的交流促进。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1、自主的选择合作伙伴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合作学习现已深入人心,效率也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有自主选择学习伙伴的权力。教师应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并根据学生的知识差异、配合效果合理分配任务(一般4人一组,优良中差兼顾),把这种差异转化成合作学习的资源,使不同层面的学生能够互相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2、自主、合作“炼”标题——芳草满园花满目 俗话说得好“题好一半文”。文章的标题就好比一篇文章的眼睛,通过它,我们可以窥见文章的灵魂。古今中外许多优秀的作家,为了给自己的文章拟一个靓丽标题,直至“为伊销得人憔悴”。近些年来,许多省市的中考作文为了鼓励和培养考生的创新精神,都有让考生自拟题目的要求。毫不夸张地说,题目拟得如何,不但存在着给阅卷老师第一印象的问题,甚至直接影响到阅卷老师对文章的评分。
传统的作文教学通常是以命题作文为主,命题作文虽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切入,但是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我在作文教学中,首先让每个写作小组的学生根据老师给定的写作范围或话题每人自拟一个题目,然后小组再集思广益,推敲、商定一个既新颖,又具有概括力的题目,并由组长执笔,把本组之所以拟此题目的理由写出来,再在全班交流。„„其实,拟题的过程就是学生自主创新的过程,学生的个性也会在这些题目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3、自主、合作定内容——人情练达即文章 传统的作文教学中,老师都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指导内容来进行作文,这样难免出现千篇一律的现象。为此,我准备在作文教学中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合作力量)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的选择作文内容,并计划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达到预期的目标:
(1)认真审题→磨刀不误砍柴工
研读导语。近几年的中考作文题,文题之前多有一段导语,这些导语,或激发想象,或启迪思维,或优美精粹,或含蓄深刻,能撩拨学生写作的激情。可别小觑这些导语,它们也是作文题的一个组成部分,考生理应对此引起重视。
一看“导语”是否暗示了选材范围。二看“导语”是否点示了立意角度。三看“导语”是否透露了构思方法。
当然以上三个方面不是独立的、也不是割裂的,而是联系的、统一的。这里把它们分开来说是为了叙述的方便,旨在告诉同学们审题时要从这三个方面去考虑,审好题就不会出现不切题和离题的尴尬事。
(2)锤炼开头——举头已觉满眼春 古人说“凤头豹尾”,就是说开头要写得有姿有彩,像凤凰的头那样夺人眼球,精彩的开头能一下子就打动评卷老师的心。由于时间与篇幅的限制,考场作文的开头要讲究简洁、生动、优美。
(3)锤炼结尾——卒章显志余音绕
结尾,与开头一样,文章的结尾也是相当重要的。成功的结尾,能使读者更深入、更透彻地理解文章内容,进一步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精彩的结尾,能唤起读者的思考与共鸣,增强文章的感染力。选择结尾的方法,也必须从全局来考虑,要使记叙的事件完整清楚,使文章的结构首尾呼应,以求得更好地表达中心,达到写作的目的。
文章结尾与开头一样,方法也是灵活多样的,而且没有固定的模式,以上提供的方法仅供参考,写作时要根据内容与中心的需要恰当运用,不能生搬硬套。
(4)锤炼材料——未成曲调先有情 ①材料求独特,情感出新意
真实的材料是写好情感类文章的基础。对中学生来说,真情的抒发应该建立在叙述自己最熟悉、最了解的新人、朋友、老师等人身上。当然,让我们印象最深刻或最感动的人或事一定很多,这就要求我们学会独辟蹊径,学会把独特的内容选进文章。
②角度求小巧,情感见真挚
摄像时,角度选得越大,照片中的人和景物就越不清晰;选取的角度越小,则越可以把人物的性情或景物的特征在细微之处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我们所说的“于细微处见真情”就是这个道理。角度为何还要“巧”呢?因为一个题材,可供立意的角度有很多,但并不一定每一个角度都能写好文章,只有选取最能拨动读者心弦的角度,才能让人心头一亮,看到事物精彩、引人的一面。
③情节求曲折,情感显动人
一篇作文一般只要求写五六百字,在情节上稍加用心,掌握一些“尺水兴波”的技巧,效果就会与众不同。
(5)锤炼形式——巧持彩带当空舞 作文表现形式的单一化是学生对作文产生畏惧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影响学生个性表达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过分强调形式,对于本来就无话可说的学生来说,无疑是套上了一副沉重的枷锁。但别具一格的表现形式,也能使作文充满灵气和魅力。我们谈作文要创新,许多同学往往只注重作文内容、立意、语言等方面的“出彩”。其实,好的作品也需要漂亮的包装,我们如果少用传统的“三段体”形式,给作文换一套新颖的“外装”,就会带给阅卷老师新与美的视野与享受。
(6)锤炼语言——语不惊人誓不休
孔子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意即文章要讲究文采,讲究美,没有文采的文章,就难以传播。同样的道理,学生作文要想获得高分,富有文采的语言表达是必须的。一般情况下,优秀作文语言生动活泼、魅力深厚的奥秘有三:①妙用动词、形容词,修饰语,叠字等。②句式灵活多样,长短变化,整散结合。③巧用修辞格从来都是增添文采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7)锤炼书写——粒粒珠玉落银盘
近年来,卷面整洁、写字工整,已经成为中考作文的一项重要评价标准,如今年宁夏的中考试卷在写作要求中,明确说明书写5%分,其它地区卷面和书写也占了相当大的分值。除了作文要求中有明确的规定外,创造一个清楚整洁的文面,还会增加评卷老师对你的作文的印象分。因此,作文的书写要注意以下几点:①用颜色比较深的,笔头也比较粗的钢笔、圆珠笔书写;②标点使用正确规范;③杜绝空格、拼音;④尽量把字写得大一点,撑着格子写。
4、多元评价,珍视个性创造 ①引导学生“真实”的反映生活
作文教学不仅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而且也培养学生真善美的健全人格。因此,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真实不仅是作文的基本要求,而且也是育人的基本要求。真实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客观世界实际存在的真实,另一种是想象中的、文学艺术创作中的真实。《语文课程标准》把作文分成“写实”和“想象”两大类,我们应在写实作文中鼓励学生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但也不能片面地把“真实”理解为客观世界实际存在的真实,而因此否定了想象中真实。我所说的“真实”的反映生活,就是鼓励学生写出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富有文学色彩的文章。
②引导学生立意上进行创新
创新是作文个性化的核心,没有创新,个性也就失去了光彩。这就要求教师要有一双发现童心的眼睛,要经常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他们要表达的含义,否则,就可能会扼杀学生的创造力。在这方面,我的原则是:教师导向上见新意。在指导上要明确目的,并提出具体要求,否则学生的写作可能会出现创而不新,新而不雅、不美的败笔现象。
③教师要在操作上激活学生的写作灵感和创作欲望。写作是一件很伤脑筋的事。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写作中来,充分展示孩子们丰富多彩的写作个性,尤其是写作水平较差的学生。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多角多面地设立奖励机制。如“最佳命题奖”、“立意深刻奖”、“构思新颖奖”、“选材典型奖”、“画龙点睛奖”、“书写规范奖”、“语言优美奖”、“形式创新奖”等,这些名目均可焕发出学生创作的兴趣,亦可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施展自己一技之长的机会。
④教师要在评价过程上力求创新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要“重视对写作材料准备过程的评价”,“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内容和方法”。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应发挥教师评价的主导作用,更应该让学生与学生进行相互评价,相互修改。这个修改的过程是阅读的过程,欣赏的过程,学习的过程,发现问题的过程,也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不过,在相互修改作文的时候,教师应注意让学生发现他人的长处。
四、课题研究过程中探索的主要问题 1.课堂写作教学的模式和效益。
一种是限量写作与评改些结合的模式。初中阶段,我们要给自己定下一个必须完成的教学任务,如:每周指导学生认真练写一篇记叙文,每学期要指导学生写8到10篇大作文,10篇小作文,且每学期要保证每个学生的作文至少面批2到3篇;写作的范围可以是学生自己合作命出的题目,也可以是老师给定的话题,还可以是阅读训练中精选的材料等。每次作文至少要给学生两到三个题目自主选择,但无论写什么内容,都必须以记叙文为主。批改时为师生互批为主,先指导学生互批,再由老师复批,最后返回到作者手中再进行二次创作。这样,学生的写作兴趣更浓,修改作文的水平和精准度也会逐步提高,尤其是二次创作的文章会远远好于首次习作。
还有一种是与阅读紧密结合的模式。或者是以学过的课文为写作的范文,引出写作知识的指导;或者从命题相似的美文学习切入,指点写作要领。例如,指导学生练写写人的记叙文,就可引导学生从鲁迅的《孔乙己》等中去归纳人物描写的多个角度(外貌、语言、动作),然后让学生运用这些描写去写身边的同学或老师;在指导学生练写叙事记叙文时,可以朱自清的《背影》为范本,引导学生先明确文本中的“一个主题(父子亲情)、两条线索(明写父亲送我时的背影,暗写‘‘我‘‘思想感情的变化)、三四个镜头(四写父亲的背影,三写自己的流泪)”,让学生感悟以朴素、真挚的情感打动人的写法,然后让学生自主作文。这种教学流程也十分清楚:学习范文→引出写作要点→尝试练习→师生评议→按要求作文。在引导学生学习优秀作文期刊上的同类文章时,应着重引导学会体会佳作如何选材上,让学生领悟写这类文章选材上要“小、真、新”的道理。
2.学生作文中的主要问题及研究解决 学生作文中常见的主要问题是:
一是假话套话多,胡编乱造的拼。学生生活单调枯燥,没有真实的体验,作文成了无米之炊,是产生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让学生写出内容充实,感情真挚的文章,根本的办法是不能把学生整天关在教室里,而应该组织活动,引导学生走出教室投入社会,不仅是用眼睛去观察生活,抓住事物的特征和人物的特点,而且要用心去体验生活,善于发现平常事中隐含的意义,进一步用头脑思考生活,通过联想和想象,对生活中的人和事,想出点意思来,悟出点道理来,品出点情趣来。让学生拥有丰富多彩的生活,还应让学生享受博览群书的乐趣。引导学生在书海中徜徉,不但可以增加学生作文素材的积累,而且能给学生以精神和审美的滋养。为此,我要求学生每周课外至少阅读两篇千字小美文,并能联系生活实际写出一篇300字以上的阅读评注或思想随笔等,这样,一举两得,既解决了现代文阅读分析的问题,又解决了习写材料作文的问题,还促使学生养成了阅读积累的好习惯,学生在具体写作时,经常能借助范文中的写法技巧来完成自己的创作。
二是思路单一而混乱。思路是作者的思维在文章中的反映。思路单一或者混乱,是学生作文常见的毛病,这是学生的写作思维缺少有效的指导造成的。写作的全过程贯彻着积极思维的活动,从丰富复杂的生活现象中一下子就能发现和把握本质和主流,这是思维的敏锐;清楚地认识事物发生的过程或者事物形成的经过,这是思维的条理;由一个事物联想到某个事物,或者由事物的正面联想到它的反面;由事物的结果联想到原因,或者由原因联系到结果,这是思维的拓展;由一个事物的触发,想象产生新的事物,这就是思维的创新。可以说,作文是思维的成果,写好作文,思维的锻炼和指导不可缺少。因此,作文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重思维的敏捷性、连贯性(条理性)、集中性(深入性)、发散性和创新性的指导,不断提高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
三是语言贫瘠和平俗。写作语言的指导,可能是作文教学最薄弱的环节。长期以来,学生写作语言的形成和发展靠的是自然自发的写作实践,在如何通过准确生动、鲜明简洁、连贯得体的语言来表达思想、表明观点、表现情感方面,我们的指导显得软弱无力,以致于相当多的学生虽然抄录了不少精彩的语句,但不会移植,不会运用,文章语言相当苍白;而有的学生又不能从纷繁的语言材料中选择最贴切的表达,不动脑筋地移花接木,或词语堆砌,或满纸油滑。这是值得我们深刻反思的问题。为此,在指导学生加强写作语言的指导时,要着重要求学生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是积累,要求学生以日记体的形式建立作文仓库,一积写作素材,二积生活体验,三积思想火花,四积语言材料;其次是模仿,对范文中的词语、句子、片断和写作方法进行仿写;三是类推,以自己所接触到的有限的言语形式为起点,拓展到更多的言语形式;四是创造,丢掉“拐棍”,摆脱模仿,对积累的语句加以变化,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独立灵活地运用语言,让学生从语言变化的对比中和错例拨正的分析中领悟到语言妙用的魅力,防止以语言知识的讲授来代替语言运用的实践。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措施
1.争取领导重视。本人既是学校中层领导,又有比较丰富的经验和比较充沛的精力,还长期奋斗在教学的第一线,争取得到校领导的重视应该不成问题。参与课题研究的两位老师不但精力充沛,富有热情,而且具有相当强的敬业精神及一定的教学经验。因此,合作起来一定会得心应手。
2.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努力增强学生写好作文的自信心和内驱力。从调查问卷中分析,学生怕写作文、不喜欢作文的原因之一是我们没有重视兴趣、情感、态度、习惯、毅力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因此,课题研究一开始,我就要高度重视这一点,并且努力实现“让学生说自己感兴趣的话,写自己有感悟的事;让学生不受任何限制地自主表达;让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和喜悦”这一目标。
六、课题研究实施步骤与过程
为确保课题顺利实施,特安排具体步骤如下:
(一)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2011年2月至2011年8月)准备学习阶段。
依照区教研室课题评审意见的要求,认真做好研究的起步工作;对自己关于写作教学的现状作认真的分析分析,为本课题正式开展做好准备,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课题实施方案;参加区教研室统一举办的课题开题及课题研究会,制定作文序列化训练计划,确定研究方向,突出实用性。
第二阶段(2011年9月-2012年8月)研究实施阶段。这个阶段的工作最重要,需要搜集整理第一手资料。选取优秀的文章作为典范,从词、句、结构、写法、选材、语言等方面进行研究和评改,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将记叙文教学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去,发挥课堂练笔的优势训练学生写作。在作文自评过程中,总结经验,开展作文序列课题研究公开课的说课、听课及评课活动,写出阶段性总结及论文。2011年10月,完成《第一阶段学生记叙文写作现状调查报告》;12月,完成《初中作文教学中提升记叙文写作能力的训练模式探索》;巩固前一阶段的成果,在调整完善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研究;活动更具体,成效更显著;学生写作的兴趣和能力不断增强;教师的科研意识与能力进一步增强。
第三阶段(2012年9月-2013年12月)经验总结阶段:进一步巩固已有成果,探索规律,形成经验,并上升到理论高度;将课题实施过程中的第一手资料进行归档整理,于2013年5月,完成课题《初中作文教学中提升记叙文写作能力的策略研究》的研究和成文工作,课题结题。
七、预期目标
1、总结作文自评的得失,写出作文自评法的研究论文或研究报告。
2、征集作文评改经验的教学论文,编辑内部交流学习的资料。
3、构建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力争使成果在较大范围内推广。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强化记叙文写作的训练及指导,可以贴近学生实际,使他们敢于动笔,易于表达,勤于修改,乐于交流。在参与写作的过程中悟得方法,习得真知,获得乐趣,提高整个作文教学的实效。
第五篇: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阅读积累和写作教学的整合的研究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阅读、积累与写作的有效整合 课题研究报告
阿荣旗四中 于忠江
一、对当前读写积累现状的思考
读与写,是学生终生受益的语文能力,因而也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渗透习作知识和训练,使阅读教学与习作教学两者互相联系、互相作用、互相促进,成了我们的理想追求。而如何读写结合达到最优化,且发挥整体的优化作用,其主要途径就是把阅读和习作紧密地结合起来。鲁迅先生说:“文章应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多练习,此外并无心得与方法。”这是鲁迅先生的经验总结,“多看”即多阅读,这是写好文章的根本途径之一。读是信息的吸收,是写作的基础;写是信息加工后的输出,是阅读的运用。写作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阅读,是阅读能力的最高体现;阅读为写作奠定基础,是写作的必要铺垫。但反思我们语文教学中的读写链接常处于掉链状态,还有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研究“阅读与写作的有效链接”有很大空间。
二、阅读教学、积累教学和写作教学的关系
传统语文教学,往往是阅读、积累、写作三者的独立教学,并没有把三者真正统一起来,而新课程标准则强调教学资源、教学手段的整合,它指出:语文着力强调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深广影响,强调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的内容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整合中开阔视野。这不仅打破了原来的照本宣科,提倡“用教科书教”,而且还提倡研究性、探讨性、自主性的学习方式,主张师生、生生、人机等多种互动的学习方式,使语文教学的视野一下子开阔了许多。
三、此课题研究的思路
语文教学首先要重视学生课内课外语文知识的积累,力求达到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阅读教学应该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中,以课文为范例,教给学生一些有关语言方面的知识以及写作的规律和方法,还涉及到人的情感世界、审美能力、思维方式、思想灵魂、人格魅力等因素,使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从中汲取精神营养,陶冶思想感情等等,体会到为了表达一定的内容,作者是怎样准确、生动、鲜明地使用语言的,做到读写结合,从读中学写。
四、此课题研究的意义
1、阅读作为写作题材的来源,可以消除“无话可说”以至说假话、大话、空话,有助于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化写作文的消极态度为积极态度。
2、从阅读中还可以学到写作技法,培养、形成语感,汲取精神营养,陶冶思想感情等等。从而达到言为心声、展示精神家园的目的。
3、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可见阅读与写作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只要我们找到两者的结合点,就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五、研究对象
以现行义务教育阶段人教版教材为依据,以初中学生为研究对象。
六、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语文课堂教学实际情况,进行具体的读写积累训练,并针对实践中出现的实际问题,不断反思和调整,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
2、经验总结法:依据本课题的价值取向,对教学活动和他人的研究成果进行反思性研究,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从个人经验中发掘其普遍意义,探求发展规律。
3、案例研究法:对具体课堂教学中的文本材料,拓展写作素材的设计方案,形成具体实践研究的案例实证。
4、调查法:深入实际,有目的、有组织、有步骤地通过考查、听课等形式,准确了解读写能力的发展状况,掌握丰富的第一手资料。
5、成绩测试法:研究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读写水平,因而要对研究对象的学习成绩进行测试,以最直观的方式显示研究成果。
七、课题研究的内容和过程
1、加强对文本的研究:
以课堂教学为主,合理有效地解读和挖掘文本,品读语言文字,引导学生感悟作品的情感世界、思想灵魂,使学生从中汲取精神营养,陶冶思想感情。
2、加强朗读训练和背诵训练的研究:
以教材所提供的美文为范例,进行“素读”,反复地、大声地、字正腔圆地读,直至把所读内容背诵下来,熟记于心,进行语言储备,达到“厚积薄发”的效果。
3、加强课内写作训练的研究:
4、加强语文教师在读写活动中的研究:
作文让学生写什么作文,老师先身体力行,与学生共尝写作甘苦,通过“下水文”正确认识到究竟如何去教学生写作文,帮助学生开拓思路,培养组织材料的写作能力,并且将作文写好。
5、加强课外学习的研究:
整合课外语文资源,利用课上习得的知识、方法,广泛阅读,积累内化、厚积薄发。
八、研究步骤
㈠准备阶段(2011.7—2011.12)确立参与课题研究实验的学校和教师,成立课题研究小组,启动课题研究实验方案。
㈡实施阶段(2012.3—2014.7)全面实施课题研究,并在实践中不断补充、修正、完善。注重日常搜集、积累、整理资料,阶段性资料存档,每学年末进行中期汇报,使研究实验良性发展。
㈢总结阶段(2014.8—2014.12)汇集整理实验研究成果,撰写实验报告。
九、完成研究任务的可行性分析
1、参与此课题研究的所有成员均是从事语文教学的专业教师,具有较深厚的语文专业基础知识和较高的理论水平,同时具有较高的科研热情,并且工作在教学一线,具有研究的现实条件。
2、本课题的提出是基于在一线听课调研过程中,发现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相脱节,学生写作兴趣不高、没有良好的写作习惯。同时,发现个别教师在教学中只是就文本讲文本,而不能很好的把阅读文本和指导写作相结合,经过一个时期的思考,提出本课题。
3、课题组可以从网络及各种语文教学杂志上寻求理论支撑,并获得语文教学的前沿信息;从课堂教学中获取实践经验。
十、研究成果
成果集汇编;优秀教学设计、课例;学生优秀作文集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