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研究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研究
摘 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实现初中语文创新教学,在学习语文课文的同时,品读语文作品,渗透德育,感悟课文思想情感,催化学生情感,培养学生的品格意志,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爱祖国、爱人民。结合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挖掘语文课本德育素材,开展德育。
关键词:初中语文;语文教学;德育
初中语文是学生在初中阶段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思想情感,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促进社会文明和文化进步有重要意义。笔者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深知德育的重要性,有机结合初中语文教学和德育,笔者现就人教版教材,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体会。
一、整合语文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优秀品格情操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挖掘课文中的字词句,结合作者的思想精华,在教学中开展德育。初中语文德育还需要考虑学生的心理特性和认知规律,将对学生思想感情的教学融入课堂教学,在教学活动中规范学生行为,锻炼学生的意志和品格,养成良好习惯。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整合语文课本资源,结合课文德育思想因素,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培养学生的优秀品格和情操。
如,我在讲授《音乐巨人贝多芬》一文时,给学生讲述了外貌描写和人物刻画的写法,让学生学习贝多芬顽强的抗争精神,引导学生树立乐观、坚强的意志。在新课开始前,我问学生大家喜欢音乐吗?然后给学生播放了《命运交响曲》,让学生感受音乐,缓缓而来给学生讲述贝多芬人物描写,写出了贝多芬的坚强和不凡,描写了贝多芬的坚韧无比,给学生呈现了贝多芬“平凡的伟人”的形象,写出了贝多芬的喜怒哀乐,写出了贝多芬的感动和不耐。尤其是贝多芬在耳聋后,创作的《第九交响曲》,他作为音乐家,敢于和命运斗争,创作最伟大的音乐作品。通过对本文的讲授,学生深深地被贝多芬的品质所撼动,纷纷陷入深思。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还有《真正的英雄》《登上地球之巅》等课文,通过对语文素材中德育教学材料的整合分析,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
二、挖掘语文教材素材,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态度
当今社会经济发展得越来越快,学生生活条件变得越来越好,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学生接触大自然的机会越来越少,在无形中严重制约了学生的生活范围,导致很多学生出现压抑和孤僻等负面心理。笔者认为,教师有责任在教学中向学生讲述生活中存在的得与失,引导学生乐观生活,勇敢面对挫折学会生活。
如,我在讲授《谈生命》一文时,让学生思考古今生命现象,对人生进行思考,尤其要把握文章中人生和春水之间的比喻,以及和小树的比喻。结合文中生命和江水之间流动对应,人生和小树之间发展吻合,以贴切的比喻理解生命,理解人生。犹如文章中,激荡的江水的风雨后的彩虹的雨露阳光等,知晓生命、挫折、成长和人生之间的转换,看尽人生,奉献生命,观赏世界。尤其是文章中“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相信来生”,这样的语句,叹尽生命生长、壮大及衰老的人生规律,揭示生命中面临的苦难,以及苦尽甘来的幸福相伴,表达奋斗不息的生命意志和乐观精神。然后,又给学生讲述了《那树》《人生》等课文,结合课文内容的描写,对课文的赏析,引导学生感受生命和生活,和学生一起成长,珍惜当前生活,学会生活,乐观面对人生,利用语文教学素材,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态度。
三、利用语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学生对祖国的情感直接影响国家未来的命运。可谓,少年兴则国家兴,道德兴则未来兴,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祖国情感的培养,是一项紧迫而长期的任务,是语文教师教学的职责和义务。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了解国家,学习祖国历史,领悟祖国河山,知晓祖国古今变化,承担祖国历史使命,用心关注祖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如,我在讲授《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时,给学生讲述这篇诗表达了作者舒婷对祖国的深情,是作者的代表作,是一首爱国之歌,其中“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我是你十亿分之一,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去取得,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等,穿插了祖国历史和现代,充斥着时代感,写出了祖国过去的贫困和当前的新生,在讲授时感受诗中的荡气回肠。从诗中可以看出,作者心中的祖国不再抽象,成为过去和现实的交织体,写出了饱经风霜和黎明希望,在诗中融合了祖国物化形象,包含了祖国意向,直击人心,培养了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德育是需要长期坚持的工作,教师要承担德育重任,就需要结合语文教学实践,有机渗透德育,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接受品格情感教育,接受正确的生活教育,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学生健康生活和热爱祖国,需要教师深入尝试和探索语文德育。本文是我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德育的经验,希望可以对其他教师有参考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苏俊红.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J].学苑教育,2015(8).编辑 薛直艳
第二篇:初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浅析
初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浅析
新河中学 陈 静
摘要: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初中阶段学生来说,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弘扬祖国文化以及吸收人类进步文明等方面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要抓住语文学科的特点,根据课文的课时安排,对教学步骤和训练内容进行精心设计,做到寓德于教,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德育渗透。
关键词:语文;教学;德育;渗透
汉语言文字作为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新形势下的语文教师,我们要抓住语文学科的特点,根据课文的课时安排,对教学步骤和训练内容进行精心设计,做到寓德于教。
一、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德育
1.通过感悟语言、积累词句进行德育
语文教学要始终遵循“文道统一”的原则,将语言文字的训练、句段篇章的学习与思想品德教育统一于教学过程之中。因为语言文字是表达思想的工具,文章则是作者思想的载体,我们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一定要选准角度,认真钻研课文,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并寻找与语言文字的最佳联结点,对揭示文章思想内容的重点词语、某些限制性成分或是一些警策性的句子进行点拨推敲,因文悟道。在教学《我的信念》这篇自读课文时,我就采取听读、朗读、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反复斟酌课文词句,感受居里夫人的伟大,从而培养他们追求知识、追求真理的精神。我们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文,通过老师讲解、学生讨论等形式,让学生自发地去读、去想、去说、去写,从而加深学生对我国悠久文明的认识和了解,激发他们弹奏出一曲曲热爱祖国的颂歌。
2.运用课文中的艺术形象和思想感情进行德育
“文学的本质是始于感情终于感情的”,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优秀的课文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提供了思想品质教育的优秀的素材。例如:课文《七根火柴》,再现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宏伟画卷以及红军战士不怕远征难爬雪山、过草地的英雄气概,使学生的内心感到震撼,心灵受到洗礼;课文《谈骨气》,多方面、多角度地指出了一个人应具有的品质,阐述了生命的意义和做人的真谛,深度刻画了人物的性格,让学生领悟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课文《我的叔叔于勒》,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和是非颠倒、黑白混淆的现实„„这些课文充满了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激情。在教学中,我们应充分运用听、说、读、写等方式,以发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的优势,在学生的心里树起一座座丰碑,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社会道德观,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优秀接班人。
另外,数千年来,无数的爱国英雄在中华民族大地上孕育而生,如代父从军“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的木兰,“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辛弃疾,“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的陆游,“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我们应该通过课堂语文教学在心理上、思想上使学生产生共鸣,通过对英雄人物的敬慕和仰慕,陶冶学生的爱国情操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二、在课外进行德育渗透
除了课堂教学这一主要的寓德育于语文教学的渠道外,课外,我们还可以将专题讲座、作文比赛、演讲比赛、社会调查等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把德育渗透于各种健康有益的活动中,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例如,语文教师在课前或课后,可以向学生推荐优秀的书籍目录,要求学生必
须多看、多读课外书,然后写读后感,通过阅读优秀书籍使学生接受健康的教育;同时还可以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观看“爱国主义百部影片”“综艺大观”“神州风采”等电影、电视节目,让学生看新闻,谈体会,不仅能使学生了解全球的地理风貌和历史文化,关心国家的政治和经济的发展,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还能让学生接受爱祖国、爱人民的教育。另外,语文老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在社会实践中开展德育,陶冶情操,净化心灵。
今天,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伴随中国与世界的逐步接轨,社会需要怎样的人才再次引起了人们的思考。语文教材作为思想启蒙的载体,又一次分担了思考的任务。目前,我们推广的语文教材和大纲,加强了人文性,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更加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同时,也更加注重学生的人格、品德、个性以及创造性的培养。这让人感到:语文,不仅仅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凭借,它,也是观照社会、观照时代、观照人生、观照自我的窗口。在这种情形下,语文教育和德育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课题,这对身为“人民教师”的我们,无疑是一个大的挑战,一系列崭新的、建设性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将成为众多探索者追求的目标。
总之,新课程标准下,发挥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功能对我们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充分认识自己“灵魂工程师”的身份和使命,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加强业务进修,加强对学生思想动态的了解,则是我们共同的努力方向。
第三篇: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台湾的著名教育家忠信学校的创始人高震东先生曾经说过:“没有德育,智育就是犯罪的帮凶;没有德育,体育就是暴力的前卫;没有德育,美育就是腐化的催化剂;没有德育,劳育就是社会**的根源。““有才,别人才会需要你,有德,别人才会喜欢你。„„”——《忠信教育法及其评要》丁广举 由此可见,教书育人首先是教给学生作一个什么样的人。
中学德育工作在学校教育工作中居首要地位。而单纯的说教又使学生难于接受,我认为:教书、育人是一个统一的过程,中学德育工作与学科教学二者之间应是密不可分、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我深刻的体会到,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语言文字是表达思想的工具,文章则是作者思想的载体。古人写文章、评文章讲究“文以载道”,要求文道统一,说明中国历史上语文教育和德育是密不可分的。“没有语文,德育像是没有绿叶的光杆;没有德育,语文也只是剩下河床的枯河。我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深刻地体会到了学科教学与德育工作相结合的好处。也经常利用语文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一.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德育渗透是一种隐性的德育灌输,即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利用语文课堂进行德育渗透,须以课文为主要工具。课本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依据。但现状却往往是老师一篇篇课文地详细分析,语重心长、苦口婆心,学生却左耳进右耳出,没有收到德育的实效。其重要原因是老师未能真正打动学生的心,未能将课本与学生的实际紧密结合,未能做到真正的“渗透”。一旦感觉的神经,把一股激动之情渗透到心灵时,我们便会获得主要的启示。只有那些为学生的感觉和情感所肯定和接受了的东西,才能成为他们在理性上肯定和接受的东西。要调动学生的感官系统,全身心投入到课文的情境中,让学生体验到课文中描述的生活、思想、情感,从而对这一切产生爱憎的感情。
爱国主义是一个非常宏大的话题,学生听起来离自己也比较遥远。初中语文教材有一篇法国小说家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讲的就是法国人民爱祖国的故事。课文以普法战争中法国战败、法国的部分学校被迫改学德语为背景。课文是以一个不爱学习的学生小弗朗士的口吻叙写的,其中两处关于小弗朗士的心理描写:
第一处是当小弗朗士得知这是最后一堂法语课时的心理描写,我在课堂上作了有感情朗读:“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难道这样就算了吗?我从前没好好学习,旷了课去找鸟窝到萨尔河上去溜冰„„想起这些,我多么懊悔!”
念到这儿,课堂上一片寂静。我抓住这段心理描写体现小弗朗士“懊悔”的心理特点,语重心长地说:“小弗朗士是多么令人同情!他没能好好珍惜自己的学习时间,以致于后悔都来不及了,我们应该珍惜每一堂课。”
我又重点朗读并讲析了第二处心理描写:“真奇怪,今天听讲我全都懂。他讲的似乎挺容易、挺容易„„”我问:“为什么呢?是不是老师今天讲的是最简单的部分呢?”全班异口同声地回答:“是小弗朗士认真听课的原因!” “是小弗朗士出于对自己祖国的热爱!有了责任心!”„„
这时,我及时地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点出了课堂的重要性。“同学们!我们不该忘记历史,而一个公民必须具备的品德就是爱祖国,大家不要认为爱祖国必须是干出轰轰烈烈的大事业,在民族兴亡的关头,拿枪打仗,保家为国是爱国,语言是一个民族的象征,而我们作为一名普通的学生,从现在做起,做好我们的本职工作,学好自己的母语,奋发向上,关心集体,爱护他人,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小事,也是爱祖国的表现。
教这一课的时候,正是我国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时,我就结合着九?一八事变,东北三省沦陷,日本帝国主义在东三省建立伪满帝国,禁止中国人民学汉语的事实说给同学们。告诉他们,历史曾有过惊人的相似,请同学们看看,9.18事变之后,东北人民是如何生活的,八年的抗战,又有多少同胞惨遭涂炭。说着我给同学们播放了实现编辑好的一张张幻灯片,从同学们的表情,我可以真切的感受到,在国土沦丧,人民流离失所时,他们的的愤怒和悲伤,有些同学甚至还用手用力的压着桌子„„难道我们真要像小弗郎士一样要到最后一课,才能幡然醒悟,对自己过去的行为而后悔,把自己和国家命运相联系?国家兴亡,我得责任!所以我们就从现在起,从上好每一节课起,学好汉语,学好每一学科,长大后成为一个对我们的祖国有用的人才。如果是一个有志气的孩子。就应该明白我和祖国的关系。”同学们深情地看着我,从孩子们的眼神中我读出了他们的感触和领悟。在课后的周记中,有个孩子写到:“落后则挨打,国富则民强,当我看到五星红旗在奥运赛场冉冉升起的时候,一种自豪感油然而升,我真想大声高呼,中国万岁!我要为祖国的振兴而努力学习„„
语文教学中,进入课文情境,与作者思想感情产生共鸣,并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再加上教师紧扣现实的巧妙点拨,学生们真切的感受这种爱国思想就会水到渠成了。
二、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倍受呵护,所以把家长和老师为他们所做的一切都认为是理所应当的事情。所以家长经常慨叹孩子生在福中不知福,可是又有多少孩子能真切地感受到父母的爱,老师的关怀呢?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是初一下册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传统篇目,但是每次讲授都让我潸然泪下。文章记叙他与父亲之间催人泪下的父子深情,在讲述这篇文章的时候,我让学生抓住文中对父亲过铁道时艰难情景的描绘,配着乐曲,看着画面听老师有感情的朗读:“我看见他带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走到铁道边,慢慢探下身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只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的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读到此处,我深情的讲到,父亲奔丧回家,一身的重孝,又失业了,送儿子远行读书,这时的悲伤之情可想而知,但父亲忍住心中的悲痛,一心想的都是儿子,文中的“蹒跚”“攀”“缩”身子“向左微倾”,把父亲为儿子买回橘子时的艰难形象的描述出来。
父亲对儿子的挚爱之情跃然纸上,本已伤感的儿子怎能不落泪呢? 听到这里,同学们不由得被文中的父子间的骨肉之情深深地打动了。我又不失时机的说:“同学们也可以想想,你们的父母每天上班那么辛苦,他和你们抱怨过么?父母带病送你上学、给你准备一日三餐,他和你们诉说过辛苦么?今天我给同学们留一个作业,用你的眼睛去观察,用心去体会,父母、老师、同学做的哪些事让你感动?在记事本上,每天写一个让你感谢的人,让你感动的事。学会感恩,你就会有责任心,就会懂得去回报别人。上完这节课,学生发生了变化:过去我经常会在学生的记事本上看到学生们对家长爱唠叨的反感,现在变成了“今天,我要感谢妈妈,她提醒我带语文作业。”“我要感谢爸爸,他今天提醒我要认真听讲”“我要感谢老师今天中午给我答疑。”“我要感谢同学,今天借给我美术用具!”„„ 同学之间,相互关心的人多了,相互帮助的人多了,能体谅家长和老师的人多了,孩子们的思想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变化。
总之,语文只是渗透了德育。我们语文教师感到自豪的是:语文因其表达的艺术性丰满了德育,增强了文章内容的“含金量”;也因为表达的艺术性,语文坚持了自身的品格,在语文教学中真正体现了即教书,又育人的目标。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东汤九年一贯制学校
赫文
第四篇:德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
德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江泽民同志在国庆4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提出"要把德育放在首位",现在,各级各类学校已把德育推到了显著的地位。新课程标准也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该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 之中。"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教学语言文字的同时,必须结合课文内在的思想感情,挖掘教材的育人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诗言志""言为心声"文以载道文道统一是语文教学的自身要求。语文教学的自身特点要求教师把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情操教育渗透在语文教学之中,使学生在德智两方面均得到发展。凡是教学内容本身具有思想教育因素,有利于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有助于学生学习怎样做人的,都是语文学科思想教育的内容,加之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具有良好思想道德品质人才的需求,加强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已迫在眉睫。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等各方面都得到发展是我们社会主义教育的方针。教学作为一门综合艺术,如何能把思想品德教育艺术地融入教学过程 中,使德智相长,是新世纪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需要认真思考的课题。语文作为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语文教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培养初中阶段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祖国的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在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工作实践中,对语文教学如何具体、灵活、有效地穿插德育教育,将德育教育与语文教学有机地融为一体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探索,现将积累的几点体会浅谈如下:
1、要不断增强教师的德育渗透意识
在语文教学研究中,我们深感教材中所蕴含的科学文化知识,为德育渗透提供了有利的资源和养料。教师只有在教材处理中善于发现和深入挖掘德育的内容,不断地增强德育渗透意识,才能使德育在语文教学中做到“润物细无声”。教师以身垂范,为人师表,建立良好的师生感情,加强与学生的思想交流,是寓德于文成功实施的基矗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与学生打成一片,运用自己的影响和感召力,去营造良好的德育智育氛围,培养和谐、融洽、彼此信赖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吮吸健康成长的甘露,获取全面发展的营养。
中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的发展是一个完整的心理过程。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以学生的情感与道德观念成长现状为出发点,使学生对文章的情感主题与道德主题积极理解,受到身临其境的陶冶,在认知发展过程中保持情感、情绪的兴奋,主动获得课文中知识、情感、品德的精华,成就健康豁达的人格。
教师是影响学生思想、心理与情感的施教者。教师的教学艺术不仅仅是传授技能,还包括对学生情感发展、品德发展欲望的唤醒能力。这种能力唤醒了学生对自我人格成长的自觉意识,坚定他们向着正确方向前进的信念。
语文教师应是探究教学育德功能的“弄潮儿”,在深入理解、钻研教材时对教材体现出的思想与情感内涵保持激情,用高度的工作热情、深厚的才识与高超的教学艺术精心地设计教学过程,寻找育德育智的最佳结合点,启动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实现他们思想与情感的升华、进化,使课堂教学的智能训练、品德教育、美感陶冶与行为修正诸多作用融为一体。
教师在教学中既要做到与学生同心、同情、同感,又要保持施教者的清醒、主动地位,既能同学生融成一片,感染、打动学生,又能保持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权威。如果说游泳教学最有效的手段是“下水牎师生同泳”,那么教学也是这样,语文教师只有以平等的心态与学生同学习,同感受,同思考,同共鸣,才能使学生进入善学、善思、善得的学习境界,教师在这时也就达到了“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的教育艺术境界。
有人说“学生的身上有老师的影子”,教师的一言一行中对学生都有着重要的道德影响力,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自己做到,以身作则,身体力行。教育过程中的任何轻率、差错和随意性,都会给学生造成不良的、甚至是终生洗刷不掉的影响。
“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一位教育家这样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要以人格塑造人格,教师的人格感召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奖惩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教师严谨的工作作风、乐观的生活态度,在潜移默化中传输着某种信息,引导学生如何实现自我价值,如何自珍、自爱、自尊、自重,从而在认识真、善、美的过程中逐步学会关心他人、尊重他人、关心社会,逐步培养出学生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这一点,我要和各位教师共勉。
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发挥育德功能,不仅要提高自身知识水平,提高教学能力,更要注重自身的品德修养,提高自己对课文道德、情感主题的品评水平。只有教师自己从课文中受到感动,才能把课文中的情感点传递给学生。只有教师自己对文中的精神境界向往,才可能使学生确立学习仿效的决心,实现知、情、义、行的良好结合,使语文教学在中学生的身心成长过程中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
2、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学科活动,在活动中实现德育渗透目标
语文教师应加强指导学校每周一举行的国旗下的讲话稿写作;指导学生编辑学校小报、墙报和黑板报;指导学生搞好第二课堂活动,丰富课余文化生活,充分展示每个学生的特长与才能。
3、发挥德育在增强学生心理素质方面的作用
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在当前更有其深远的现实意义。“人之初,如玉璞。性与情,俱可塑”。作为正处在十五六岁年龄段的初中生,虽早已告别“人之初”的童年,但心理学上正处于第二次“断乳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期,他们的心理判断能力还较弱,这就更需要每一位为人师表者在教好书的同时,要积极利用课堂教学工作,创造一个教书育人的良好氛围,也正如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的:“学语文不是只学雕虫小技,而是学语文学做人”。时刻牢记“教之道,德为先。”的道理,不顾此失彼,真正肩负起教书育人的使命。
具体到初中语文教学,有意地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对正处于成长和心理高速发育期的初中阶段学生来说,是塑造他们健康的人格,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手段。在这一点上,语文教育较其他学科来说有着更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纵观初中六册语文教材,它浓缩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蕴含着仁人志士的高尚情操,积淀着人间真挚的情感,《谁是最可爱的人》、《社戏》等名作名篇都是初中学生很好的德育教材。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艺术构思与传达的方法多种多样,但最为关键的是,构思与传达的主体这“源头”必须“活水”长流!也就是说,语文教师必须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思考力,能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灵活运用;能把学生自然地引入到清新、和谐的情感氛围中,让他们去领略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艺术殿堂里一幅幅闪耀着人类理性光辉的美丽图画。
总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作为一项长抓不懈的工作,新世纪的“德育工程”任务还很艰巨,如何将德育工作有机的渗透于我们的各个学科的教学之中,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使自觉的接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还有待于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去深入细致的尝试与探索,以上是本人在初中教学过程 中一点粗浅的探索,希望有更多的教育者能投身其中!
第五篇: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方法研究开题报告
《 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方法的研究 》
开题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一)课题的研究背景
德育一直是国内外教育界共同关心和研究的重要课题。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关于德育他明确指出:“和谐全面发展的核心是高尚的道德”。作为一位语文教师,一方面要传授知识、培养学生智力,同时要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使其产生明确的人生信念,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因此德育工作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义务,是必然性的。
《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指出:在各项工作中要十分重视教育工作,在教育中要十分重视德育工作。我国《中小学德育大纲》指出:“寓德育于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是每一个教师的职责。”广大教师在深刻了解教育本质的基础上,明确知识与品德、教学与教育、教书与育人的统一关系,在观念层面形成正确的课程价值取向,内化德育渗透的意义,提高渗透意识。语文学科具有母语教育的特殊性和优越性,语文教材具有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因此,如何充分发挥中学语文学科的道德教育功能是中学语文教学中加强德育渗透的问题。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决定语文教学中必须进行德育渗透。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正逐渐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重视和认可,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由于长期以来教育评价方面的偏颇,学校和教师屈从于教学压力,教师在观念方面和理论与实践、评价等方面都还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特别是新课程标准中的德育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没有得到真正具体的落实。
在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实践和研究,总的来看尚不如智育方面,随意性尚未能得到克服。
(二)、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本课题与之联系及区别
国内外学科课程德育存在着不平衡性,一些发达国家十分重视学科德育的研究,尤其是英、美两国,都已形成较为完善的学科体系,其中包括对德育专门课程与非专门课程的讨论。而发展中国家尤其是第三世界国家已经开始重视学科德育的研究,《教育新理念》中谈到了课堂教学的革命,学科教育的新视野,素质教育全面育人观,社会主义理想主义的教育观,科学主义、人文主义的教育观,教育研究重心向教育政策研究、教师教育研究、课程研究、教学的有效性研究等方面转移。文中指出:课程是连接教育目标和教育活动的纽带,是确定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基础。
《新课程中的教学技能》中谈到了新课程对教师课堂活动的影响,教师人际活动的技能,新课程中的学习指导,新课程中教师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新课程中的学习评价,新课程中的课堂管理,新课程的教学设计,新课程中传统教学技能的运用与更新等。书中提出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需要重新建构自己的能力结构。
《论德育渗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文艺理论》2011年第三期)等相关论文中对语文学科中德育渗透的重要性、策略、原则作了深入全面的分析,但是对如何在农村语文教学中结合初中生心理思想特点进行德育渗透,有待进一步探索。
(三)课题研究的特色:
我们主要研究的方向在于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方法的操作性和实效性。所以采用多种手段去研究、实践。希望能给广大语文教师提供一条具体可行的路子。
1.扎实利用教材,深入分析教材,逐册进行研究。在教学实践中逐步丰富,挖掘教材的德育渗透点,形成德育教育的无痕化
2.德育渗透课题研究注重分课型进行研究,总结的方法更贴近教学,也能为其他教师的教学提供更有价值的教学信息
3.德育渗透课题研究注重学生的年龄特点,每个课型分高中低学年段。横向研究和纵向研究相结合
4.根据实际情况,及时修改课题方案,在具体操作上,主要采取教师指导下学生自我研究,自我教育的形式,以达到最佳实践效果。5.开展丰富的德育教育活动,紧紧该课题开展一系列的德育教育活动。
(四)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实践价值
本课题研究旨在从德育理论到德育实践有所突破,构建出发展学生主体性的中学德育新模式,促使学生主体认识的内化,增强其作为道德活动主体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自身的判断能力,道德选择能力,自我做人能力,完善学生品德,升华学生人格。通过研究,力争做到
(一)所有语文教师树立全员德育,全程育人的思想。
(二)教师加强理论学习,知晓科学的德育理念和现代教育理论,并能理论联系实际。
(三)教师通过学习和研究,能熟知数学学科德育渗透的途径和方法,找准数学学科实施德育的着力点,并能创造性地加以联系,力争形成体系。
二、课题研究的范围和基本内容界定
本研究中的核心概念是农村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
什么是农村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在农村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就是在课堂教学和课内外教学实践中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在学科教学中实现德育与智育的统一。具体地讲,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依据《新课程标准》和《德育大纲》的要求,根据农村语文教学自身的特点,充分挖掘语文学科教学中的德育因素,以知识为载体,主要立足于平日的课堂教学和课内外教学实践,采用适当的策略与方法,在农村语文教学中落实德育目标---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以达到知识与道德、教学与教育、教书与育人的统一。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点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该把它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也有句至理名言: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初中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培养初中阶段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祖国的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进步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课题研究目标
通过这次课题研究力求找到适合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德育渗透的有效示范性方法,找到德育这门课失落的价值所在,重新确立其应有地位。更好的完成“教会学生做人,做一个好学生、好公民”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
1.在农村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中学的语文教材,有着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厚实的底蕴,教材中的许多课文都蕴含着爱国主义思想和做人的道理,也体现了作者高尚的道德情操。如周敦颐的《爱莲说》、刘禹锡的《陋室铭》,也表现了作者不慕虚荣,洁身自好、不与世同流合污的高尚道德情操。2.在作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写作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写作能力关键是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发现生活、品味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在作文教学中,从身边琐事中去体味市井百态去关注社会,去感悟人生。这样的作文让学生自己命题,让他们从生活的小事中,透过现象看本质,做出合乎情理的感悟,给人以思想上的升华。3.通过作业练习完成德育渗透目标
只要题目设计巧妙,学生无论在课前预习,课后练习之时,都可以受到思想教育。
4.通过课外阅读完成德育渗透目标
创办班级图书角,开设课外阅读课,阅读课外美文、杂志期刊、报纸,说感受,写读书笔记;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多向学生推荐有益的书籍、杂志,推荐优秀的电视节目,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感受真情、真爱,学会明辨是非,得失取舍,培养人格健全的中学生。5.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事物、调查研究、组织有意义的活动等等渠道进行德育渗透。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阵地决不仅限于教室,生活中处处都有语文,处处都是课堂,只有抓住教育的精髓,认真落实,相信一定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六、课题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一)本课题研究对象以我校的全体语文教师和学生为研究对象,40各教学班2000多名学生,36位语文教师。
(二)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
课题组成员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广泛搜集国内外中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教育的研究资料和实践经验,积累实践和理论知识,从而提高教师理论水平。(2).个案研究法 我们选择了部分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跟踪研究,建立学生个人德育成长档案。3.实践研究法
通过课堂教学、组织学生参加课外活动、有目的进行调查研究来积累归纳有效实施方法。
七、课题研究的步骤 研究计划
1.准备阶段(2012年12月---2013年4)
成立课题小组,准备确立研究目的和内容,撰写研究方案,制定研究计划。
2.实施阶段(2013年5月至2013年10月)
全面按研究计划投入研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发现、不断思考、不断探索,在教学反思中总结经验;每学期至少选6篇课文作为相关课题案例实施;每个学期开展至少2次相关课题的写作指导课; 定期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课外活动,记录学生成长的可喜变化; 完成相关教案、课件制作,撰写《中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研究》课题阶段性报告成理论成果;
3.总结阶段(2014年5月---2014年12月)
整合理论成果,撰写研究报告、结题报告等,邀请专家对本课题研究成果进行鉴定。预期成果
教师论文、教学设计、教学录像、学生自我评价及他人对自我的评价、活动记录。
八、课题参加人员的组成和分工
主持人: 主要成员
九、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研究计划
1.准备阶段(2012年1月)确立研究目的和内容,撰写研究方案,制定研究计划。2.实施阶段(2012年2月至2013年2月)
全面按研究计划投入研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发现、不断思考、不断探索,在教学反思中总结经验;每学期至少选6篇课文作为相关课题案例实施;每个学期开展至少2次相关课题的写作指导课; 定期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课外活动,记录学生成长的可喜变化; 完成相关教案、课件制作,撰写《中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研究》课题阶段性报告成理论成果; 3.总结阶段(2013年2月)
整合理论成果,撰写研究报告、结题报告等,邀请专家对本课题研究成果进行鉴定。预期成果
教师论文、教学设计、教学录像、学生自我评价及他人对自我的评价、活动记录。
十、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
1.课题组成员中有市级学科带头人一名,市级骨干教师一名,区级骨干教师四名,青年教师三名。年龄结构合理,人员分布层次合理,既有起引领作用的老师,又有富有创新精神的年轻教师。
2.课题组成员均是我校数学名师工作室成员。这个工作室已经成立两年多,得到了学校领导和区进修校的大力支持,被评为哈尔滨市优秀网络合作体。期间每学期有自己的研究计划,有自己的研究课。每半个月召开一次工作室会议,成员团结友爱,有共同的目标,都对数学学科充满热爱之情,并愿意努力去做研究
3.学校重视科研工作,重视我们数学工作室。给我们在教学和研究方面提供很多指导和帮助。
4.作为班主任教师,更能深入体会德育教学在学科中的应用的益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