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心得体会:都市剧的童话性研究之《斗鱼》专题
心得体会:都市剧的童话性研究之《斗鱼》
相信大多数的我们都有这样一段懵懂的青春,追着一部部电视剧心情随着它跌宕起伏,陪着剧中人一路走来,一起哭一起笑一起伤心难过,可谓是“用情至深”,现在看来虽然懵懂幼稚但依然异常怀恋那段丰满的回忆.我所理解的所谓童话即现实生活中所缺少的那一块,一如大多数的我们在青春岁月里所缺失的那份对所向往的爱的追求,抑或不见得美好,但依然使人刻骨铭心!
有些故事一开始就注定会刻骨铭心,一个是街头浪子,一个是纯洁少女,一段非一般的爱情故事。初看《斗鱼》是在初二的时候,几年过去了对于剧情没有太多深刻的回忆,但边哭边追看!帅、酷、热血、青春、爱情,尽显新一代的街头风云的感受依然尽存!
剧情介绍即主要人物介绍: 裴语燕(小燕子)-女,17岁,英达高中二年级学生。外表清秀细致,因自幼学习乐器之故(钢琴、长笛),让她的沉静脱俗,更像朵不沾染尘俗的空股幽兰,而因为名字中有个‘燕’字,所以同学都匿称她为小燕子。由于语燕的父、母亲都是公教人员,对语燕的管教颇为严格,所以语燕一直都在单纯环境中长大,对世事天真无邪,而这一切,都在与于皓的偶然相遇中改变了,她是以燃烧生命的方式在看待爱情。语燕为了于皓与父母决裂,跟随于皓过着不成熟的爱情生活,甚至还为了不连累于皓,在一场打斗中,被侮辱了,渐渐的,当年那朵圣洁的百合辗转成了眷村中众兄弟敬重的燕子姐、、于皓(小于、皓哥)-男,19岁,个性孤傲,但对兄弟却极为讲义气,年纪虽轻却是眷村里颇有份量的新生代领导人,眷村人称皓哥。看似冷酷无情的他,对语燕一往情深,即使身边兄弟、老大都劝他不要将语燕这朵易折幽兰带在身边误事,但皓就是不听,甚至为此与立杰屡起冲突,多年的兄弟情谊毁于一旦。坚真爱情虽然令人动容,在语燕为了他一次次受伤却毫无怨尤之后,他反而因愧疚心作祟而整个人变了,尤其是当他知道、燕子为了他惨遭蹂躏时,他彻底崩溃了,他选择逃避、与邵筱蝶在一起,让燕子心痛无比,只是他自始至终都深爱着语燕,只是想从筱蝶身上找到当年清纯的语燕身影
单立杰(单子)
男,19岁,耿济雄的义子。个性聪明、冷静,属军师型人物,为了语燕一事屡劝于皓,而当于皓为了语燕被欺负而误了大事,致使有兄弟被条子抓走时,单子忍无可忍,与于皓决裂,矢言不再来往,但在燕子因他离开、无人保护而惨遭蹂躏之时,单子又回来了。没有人知道,其实单子是喜欢小燕子的,尤其在他一眼见到小燕子时,他也深深被小燕子所吸引,所以当众兄弟都叫着语燕嫂子时,单子说什么也不肯这样叫燕子、、单子原本是一辈子都这么守在燕子与于皓身后,默默看守着燕子的幸福,岂料于皓居然有了外遇,让燕子痛不欲生、意图割腕自尽,单子为燕子感到心疼,遂表明自己的心意、、最后在于皓死后,单子仍深情地守在燕子旁.分析:
这部剧较就其人物而言符合传统童话故事人物的模式即:王子,公主,骑士的铁三角模式,其人物安排就极具童话特色,而就其情节安排而言也是不外乎身份悬殊的轰轰烈烈爱情及各种困难,一波三折的成长和感情故事及故事最后以死亡结局的悲剧结局。其人物塑造,情节安排及结局都极具童话色彩.如在人物的设定上就小燕子而言,现实生活中难道真的有这种为了爱情放弃原本优渥的生活条件温暖的家,离开爱自己的父母,离开那个优雅的环境而进驻一个迷茫的未来,更重要的是在受到伤害与背叛后依然执着并且始终执着的人吗?等等
情节分析:
从艰难相爱到生活磨合到纵然相爱却被现实折磨得相同陌路,及对人物性格及处事方式的各种变化,一波三折,剧中人物个性鲜明,及恶人的出现等都契合了童话形成的固定模式与要素.经典场景分析:
七年了,依然记得冲破阻碍初在一起的于皓和小燕子,因为物质生活的不宽裕而于皓有心疼小燕子过着没有钢琴的日子而在墙上画了一架钢琴,两个人满足,质朴,温馨的弹奏着“小燕子之歌”的场景,虽然不够梦幻但却感人至深。及两个人在浪漫的场景里王子与公主翩翩起舞的唯美场景.等等,可以看出其剧情安排的童话性.所谓都市剧,一般跟所谓的艺术品一样,来源于生活反映生活却又高于生活,在弥补生活缺失的同时作为无聊经济供人消遣,《斗鱼》我觉得基本可以定位于一部都市青春偶像剧,其受众群主要是那一群处于青春叛逆期与感情成长期的青少年,这部剧较好的满足了小观众奔涌的情感的抒发及对于懵懂的爱情的初步探索,及那种追求轰轰烈烈感情的不成熟的冲动与在成长初期那种对成人世界主流价值观的逆反,所以可以说,它成为了一代人的回忆!
链接地址:
http://
本文由言小范文网原创
第二篇:关于初中音乐教材精细性研究之解读精细.
关于初中音乐教材精细性研究之解读“精细”
上海市闸北区第三中心小学 席 恒
近期比较“精细”地研读了杨浦区初中音乐学科关于“《初中音乐教材精细性研究》”的相关博客文章,认真学习、拜读了许多老师关于这一命题的思考、实践和疑惑,内心感触颇深,感想颇多。
窃以为,教材的精细研究是促进、提升教学有效性的必要前提和必然行为,为达到教学的有效性则必然促进教师对教与学的文本及其内涵、外延进行精细研究。而教材的精细研究是为了推动学生实施正确、有效的音乐学习,落实教材的基本要义,发掘并实践学科的基本功能。反之研究教学的有效性,同样是为了促进音乐课堂的教与学的方法的变革,提升课堂效率,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形成健康的音乐审美情趣,最终实现对学生良好音乐素养的培育,高尚道德情操的养成,较高人生品味与价值的实现。因此,杨浦区中学老师对于“音乐教材精细性研究”与当前教研热点——“学科教学的有效性研究”不谋而合,属于不同命题、同一目标的双向、双轨研究。
如此,便想通过一番“咬文嚼字”,将自己的所想、所悟,与广大音乐教育同行分享,呈请音乐教育领域的专家指正。
笔者在本文故意规避对初中音乐教材的解读和分析,以免由于粗浅的误读误解而造成分歧和误会。本文试图从重点解读“精细”出发,谈谈音乐教材文本对话及音乐教学行为变革中的“精细”,并略谈笔者对“精细化”和“精细性”的认识和看法。
精细,可以看做是一种行为模式。笔者对教材研究中“精细”的字面解读,即:“精心”和“细致”,具体讲,就是对教材的“精心研究”和“细致实践”。从“精心”和“细致”分别延伸思考开去,笔者提出如下观点:
一、精心研究教材文本内涵
虽然一本教材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首首静止、无声的作品,但我们不可否认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学科价值内涵、艺术审美内涵和人文思想内涵。
从教学的实际需要和学科的三维目标角度看,每一首音乐作品均包含着需要了解、学习、掌握和运用的音乐知识与技能,更蕴含着丰富的艺术审美内涵和人文思想内涵。它既是音乐课堂中完成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真实依据和载体,更是体现、支撑音乐学科价值的基本体系。但是,在这些作品所显性化呈现出来的文本内涵中,又并非是可以“拉进篮子就是菜”地一股脑儿地灌输给学生的。它
/ 5
需要我们教师从课程标准的要求出发,从音乐课堂教与学的实际需要出发,从教材内容与要求的目标预设出发,精心地甄选音乐知识与技能,精心地研读音乐审美的要素和途径,精心地发掘音乐作品所折射出的丰富的人文意义和深刻的思想情操。进而本着“遵循音乐学习的客观规律,关注课堂教学的过程与方法”的主旨,开展课堂教学,落实三维目标。
二、精心挖掘教材隐含的学科功能
一首音乐作品,一本音乐教材,均隐含着丰富的功能有待实施者发现和开发。这些功能包含了音乐教学学科功能的凸显和音乐作品育人功能的落实。
音乐学科功能最核心的价值在于审美,包括审美兴趣的激发,审美能力的培养和审美情趣的提升。完成音乐的审美需要切实的载体和途径。而音乐审美的载体除了教材呈现的音乐作品之外,还包括作品反映的音乐文化与人文精神,音乐要素与音乐形象等。音乐审美的实现,正是通过对音乐要素与音乐表现形象的感知、体验、理解、表现,以及对音乐文化与人文精神的感受、认同、领悟、内化等一系列音乐实践与思维活动来达成的。而音乐作品育人功能的落实,也正是需要通过教师对作品的精心分析,将音乐作品所内涵的诸如“民族精神教育”和“生命教育”等教育因素显性化,并运用音乐审美的手段,使学科育人功能“春雨润物”式地潜移默化在音乐课堂的教与学的过程中,从而达到“无缝衔接”。
因此,教师作为课程实践者,要精心地研读教材,挖掘音乐作品内涵的多元文化和人文主题,充分运用音乐要素的感知体验和理解表现,开展生动、活泼、有效的音乐实践活动,从而引领学生在音乐学习中感受美、理解美、表现美、创造美,进而逐步形成高尚的审美情趣和道德情操,健康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
三、精心整合教材蕴含的课程资源
在论坛中,有些老师提出,教材精细性研究是否会使教师成为教材的忠实实践者,从而难以担当课程参与者、开发者的角色?笔者认为,这样的担心在某种程度上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但是确是不矛盾的。因为作为课改背景下的教师行为,确实不能再像以往那样完全忠实于“搬教材”式的教学实践,而是应该清醒、理性地认识到教材作为课堂教与学的媒介与桥梁,除了应该把它本身也视作一种规范、严谨、合理的课程资源外,还应当能“透视”到教材内部和外延所包含的丰富的课程资源。如果用资源的眼光去看待教材,我们在实践中就能够避免“唯教材是从”的行为方式。
教材所蕴含的课程资源,笔者暂时把它分为“基础性资源”和“拓展性资源”。
/ 5
基础性资源包括教材本身的文本形式以及音乐教材所特有的音响、视频等资源,这些都是教材能够呈现在我们面前,供教师课堂教学使用的显性资源。然而,音乐作品本身的内涵是极其丰富的,例如作品背景、作者背景、时代背景、文化特征以及作曲家内心丰富的精神世界等等。而作为教学内容,其在实施过程中还需要根据教学需要拓展多元化的教学资源作为音乐学习的辅助材料。这就对实施课堂教学的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课程资源整合要求,它需要教师站在课程实施的高度,以课程参与者和共同开发者的姿态,对各类资源进行精心地发掘、精心地组织、精心地整合与精心地运用。
四、精心领悟教材的教学导向作用
教材之所以不同于一般读物、书籍之处,就在于它对课程标准存在解释性,对课程实施存在指导性,对课堂教学存在导向性。音乐教材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呈现一首音乐作品,呈现音乐知识技能。它更多地是通过音乐作品传递相关文化、激发审美情感、形成积极的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音乐实践落实知识技能,通过音乐活动设计提示教学的过程与方法。所以,音乐教师要充分重视教材隐含的对音乐课堂教与学的指导与导向作用。精心地研究作品的思想、情感内涵,寻找音乐人文线索,贯彻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要精心解读音乐作品教学中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方法、途径;精心分析音乐教材的教学活动设计中凸显的对于教学手段、音乐学习过程的典型范例与暗示、导向。从而为自己精心做好教学预设打好基础、做好铺垫。
综上所述,精细的“精”它的要义恐怕就在于精心研究,研究教材文本,研究教材功能,研究课程资源,研究教学指导。那么,精细的“细”它的“细致实践”的要义体现在哪里呢?笔者认为,应该体现在教材与教法的匹配,教材与学情的匹配以及教材与教师特点的匹配上。通过教材与课堂教学要素的多元匹配,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最优化。
五、细致地做好教材内容与教法的匹配
关于教学方法一直就有一句名言做过阐释,即“教有教法,但无定法”。但是,既无定法,那么,音乐课堂教学中究竟如何“定法”?笔者认为,这“法”的运用的依据,除了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以外,应针对不同音乐学习内容,作出适当而有效的调整,即教材内容与教学方法需要“匹配”。这种“匹配”,包括教材文本对于教学方法的指引、导向(前面已阐述过)和制约,也包括对于学生音乐课堂中的学法指导。
/ 5
例如,对于音乐教材中的概念性知识或说陈述性知识,以及一些事实性的知识,教师比较适宜采用宣讲、介绍、示范、演示等传授方式展开教学,学生则多以接受的方式进行学习。而对于一些程序性、策略性知识,诸如音乐情感与形象的联想、想象,音乐要素的辨析、运用,音乐表演与创作等,教师则更多地适宜采用启发、点拨、引导等方式带领学生展开音乐学习,而学生则更多地以体验、讨论、尝试、合作、探究等方式学习。因此,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材文本内容,细致地分析音乐内容特点,细致地考虑音乐教与学的方法与手段及其途径,这就是匹配。
六、细致地做好教材处理与学情匹配
我们所面对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背景,拥有不同的学习经历和学习能力,具有个性差异、风格迥异的特征。因此,教师对于教材的处理、教法设计,需要与学生的学情匹配,它包含了与学生学习背景、学习风格与能力以及学习心理特征等多种因素的匹配。
众所周知,针对同一教学内容,不同的老师有各自不同的处理视角和方法。那么,究竟如何处理教材呈现的音乐学习内容呢?最简洁、最实用、实际的方法,就是与学生的学习情况向适应,也就是与学情的匹配。例如,就学生的学习背景、风格与能力来说,对于音乐特长鲜明,音乐感知能力、接受、表现能力较强者,教师可在一堂课内安排相对较多的音乐教学内容,教学密度可调整得稍大。反之,则可以安排较少的学习内容,变化较多的学习方法,不断对音乐学习的过程作出反馈,使之得到加强和巩固。再如,就不同学习心理特点而言,针对安静、内向的学生,教师可以多从听觉入手刺激学生的音乐学习,这里包括音乐听觉和语言听觉的运用;针对外向、活泼、好动的学生,则可以从视觉、动觉切入,组织教学内容的实施,使教学方法更直观,参与性更强;而对于一些胆小、学习焦虑度较高的学生,教师则可以多多发掘音乐学习内容的艺术内涵,创设轻松、安全的学习环境,辅之以激励、表扬,以强化学生的音乐学习正需求,推动音乐学习成效以及学生的学习心理,进入正螺旋状态,使之在成功需求心理的推动下,不断获取音乐学习的成功。
七、细致地做好教材实施与教师特点的匹配
教师是实践课程,实施教材的主导力量。教材在从文本演变成课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行为动态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其执行者——教师的影响。这种影响或体现在促进、推动教材实施,或体现在阻碍、制约教材实施。是促进、推动,4 / 5
抑或是阻碍、制约,究其原因,在于教师的不同特点与背景,如教师的专业特长、教学经验,以及教学风格等等。而教师在实施教材的过程中,扬长避短、趋利避害,是最明智,也是最有效的一种做法。
例如,对于一首歌舞音乐作品,擅长舞蹈的老师如果从声乐学习的角度切入教学,其长处得不到展现,教材实施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反之亦是如此。再如,对于同一音乐作品,经验丰富的教师可以采取深入挖掘教材艺术、人文、思想内涵,深入分析作品音乐要素,以此形成教学设计的主要逻辑框架,这是一种“深挖洞”的教学组织方式;对于教学经验较少的教师,则可以凸显一个教学主题,辅之以丰富音乐资源,拓展学习内容的“广积粮”的组织形式,这样的教学效果也许来得更好、更有效。因此,教师在处理教材、实施教材、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细致地分析自身的风格、能力和经验,根据教与学双方的实际情况,决定教材文本的演绎方式,采取相应的教材实施方法与途径,这是确保教学有效甚至高效的重要方法。
总之,“精细”的教材实施与教学实践,应充分考虑到教材文本、学科功能、课程资源、教学方法、师生实际以及教师特点等多方面的综合因素。应当着手于教材的精细研究,着眼于课程的实践、改革,进而促进教与学的方式变革,推动音乐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益的提高,起到培养学生积极的学科情感,获得良好的音乐素养,奠定终身学习的基础,最终使学生受益。
综上,可以看出,教材研究的“精细”,确实是属于一种课程教材改革的行为模式。那么“精细化”的含义是什么呢?笔者认为,“精细化”之所以称之为“化”,就是因为它是一种过程、一种动态、一种趋势和方向,是从粗放到精细的演变过程。要做到教材研究的“精细化”,就要求我们避免教材解读的粗放、肤浅;避免教学手段的粗糙、单一;避免师生交往的粗暴、简单。
于是,笔者也想和所有参与研究与讨论的同行一起思考一个问题,即:从当前教师对教材的研究与实施状况来看,究竟是“精细”还是“精细化”更符合现实状况呢?我们不妨一起思索。
最后,笔者认为,当教材被精细解读与实施,当教材的内涵得以不断扩展延伸,当教学行为变得精致、简约、返璞归真,我们就可以视这一课程教材改革实践方式的属性为“精细性”。
以上观点纯属一家之言,欢迎广大音乐同行批评指正。
2009-10-30
/ 5
第三篇:高中物理教学论文 发展高中物理教学模式之初探性研究
发展高中物理教学模式之初探性研究
摘要
由历届大学入学考试,物理科成绩总是不尽理想可知:高中自然组学生在学习物理方面,仍有许多待突破的瓶颈。因此本研究以改善物理学习状况为目的,采质性研究的方式,分三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探查自然组学生之物理学习问题;第二阶段为提出解决物理学习问题的「6E教学模式」;第三阶段则运用「6E教学模式」实际教学,并以「光的干涉」单元为例呈现教学情形。初步研究结果显示透过「6E教学模式」的确能引导学生逐渐成为自我导向的学习者。
关键词:高中物理、6E教学模式、自我导向
壹.前言
由历年大学入学考试,物理科成绩总是不尽理想来看,对大部份高中生而言,物理是一门令人颇费心力的科目,虽然很想学好物理,往往因为不知要如何学习,而事倍功半。「学习如何学习」是一种很重要的基本学术能力(张世忠,2003),在教学中要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呢?国内学者洪振方(1996)认为启迪学生心智的最好方法,就是让他重新走过一次心智发展的足迹。但碍于上课时间和升学制度,不可能让学生漫无目标地摸索,因此教师对教学活动的设计和执行便显得很重要。
如何让学生既学会基本知识和思维方法,又能学会「如何学习」呢?本研究从反思教学与学习的角度着手,探查研究者任教之高中生的物理学习问题,进而为学生搭建解决学习问题的鹰架,帮助学生成为自我导向的学习者。
根据上述目的,本研究欲探讨的问题为:
1.高中自然组学生的物理学习问题为何?
2.解决物理学习问题的教学模式为何?
3.运用模式实施教学的情形为何?
貳.文献探讨
一、物理概念学习之相关研究
如何获得高分是学生们最关切的问题,许多研究指出专家比生手们具备较多的概念性知识,也有更深入的概念阶层,生手们所呈现的问题表征大部分是表面层次,而专家则不然,例如生手对题目的分类是以图形上的相似性为依据,专家则以相同的解题原则做为分类。Larkin(1981)的研究发现,专家和生手在面对属于概念层次的物理学相关问题时,物理学解题专家的表现,如同一般人在面对熟悉问题似地使用「顺向运作」(working forward)的路径;而物理学解题生手,则如同一般人在面对新问题般,使用「反向运作」(working backward)的策略去搜寻所需的定理,所以生手使用的第一个定理,常是专家所使用的最后一个定理。例如:想要找出斜面上的木块,滑到底部的速度(v)为何?Larkin, McDermott, Simon & Simon(1980b)的研究结果发现:专家所实行的每一个步骤,对提供解决问题所需的信息都有所帮助;生手则是先由订定目标(v)开始,接着找出一个含(v)的公式,再试图以反向运作的方式来尝试求解,即生手应用那些原理的次序几乎与专家所用的次序相反(引自岳修平译,1998)。
此与Chi、Feltovich and Glaser(1981)等人的研究一致,专家们对于相似的问题,可能会具有属于该类问题的问题基模(Problemschemas),而生手对于类似的问题则缺乏可应用的相关概念基模。所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将知识组织成概念性基模,并建构概念层次和问题基模,将有助于概念的提取。
二、5E教学模式
美国BSCS(Biological Sciences Curriculum Study)课程研究计划提出含有建构取向的5E教学模式(Bybee & Landesi,1988;Boddy, Watson & Aubusson,2003),其教学阶段依序为参与(Engagement)、探究(Exploration)、解释(Explanation)、精致化(Elaboration)、评鉴(Evaluation)。5E教学模式改编自生物学的科学研究课程,并且编入探求学生迷思概念的研究方法(引自张世忠,2003)。特别是Posner, Stride, Hewsonc and Gertzog(1982)借着此模式详细地说明需要改变的概念,且透过学习环(Learning cycle)实践概念学习的基本步骤,学习者经由直接与观念目标的交互作用,建构自己的心智模式。
在教学中教师则可以依照教材的性质,运用「诘问法」,透过问问题的方式,让学生在思考中学习,也在操作中学习,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參.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质性研究的方式,先探讨高中自然组学生有哪些学习物理的问题,再从理论上寻求改善学习状况的教学方法,并将此教学方法运用于教学中。共分三阶段进行,研究流程如图一所示,并分别叙述如下:
【第一阶段:归纳学习问题的类别】
本阶段根据陈章正(2004)的研究,持续以访谈和书写的方式,搜集有关高中生物理学习状况的相关资料,包括:以半结构式问卷访谈物理教师(GT)、专家教师(EX)和校友(GS)的记录;学生以书写的方式反省自己物理学习状况的记录;研究者与学生在课余时的对话札
记和研究者的教学日志。
编码的型式均是用访谈对象的英文代号,后面加上姓氏、日期和姓别,例如:GTL920912M代表于92年9月12日访谈本校林姓男老师;在校学生则以「类别、班级、座号、性别」表示,例如:221102M代表访谈第二类组二年十一班二号男同学。
搜集到的资料采扎根理论(Strauss & Corbin,1998)进行分析,先归纳为认知、情意和学习方法三部分,再用持续性比较与对照的方法,将类似观点放在一起,并用晤谈数据做辅助,以确认分类的可靠性,甚至可以发现学生在书写问卷时没有表达的观点,这样可以更加了解学生的学习问题。
【第二阶段:发展解决学习问题的教学模式】
由上述实征研究所得的学习问题,其实彼此都是相关的,但归根究柢,如果学生愿意学习,自然能产生克服困难的动力。所以再请学生写出「我喜欢的物理课上课方式为何?」,归纳此问卷所得的资料及待解决的学习问题,依据建构主义的理念,参考相关文献,发展解决物理学习问题的教学模式,并在教学中不断运用「诘问法」引导学生思考,透过一学期的教学反省与修正,而得「6E教学模式」。
【第三阶段:应用教学模式实际教学】
本阶段呈现运用「6E教学模式」于本校高三第三类组(学生共31人,以下简称为A班,每周四节物理课)「光的干涉」单元的教学,A班从高二就由研究者担任物理教学,每次月考及格人数总不多,所以学生对物理普遍缺乏信心,即使程度不错的学生,也是停在某个水平无法突破。
有鉴于此,研究者于A班高二下学期时,开始进行解决物理学习问题的研究,A班除了月考成绩明显进步外,研究者还想知道运用此模式教学,学生的感受为何,因此以半结构式问卷且不计名的方式,请学生写下「自己比较喜欢高二或高三的物理课?为什么?」 肆.研究结果
针对本研究欲探讨的问题,根据研究流程三个阶段的分析结果如下:
一、高中自然组学生的物理学习问题为何?
整合具同构型的问卷和访谈数据,归纳出高中自然组学生物理学习问题的种类(陈章正,2004),简述如下:
(一)认知方面
传统的物理考试,通常以解题为主,能否成功解题与概念的理解情形相关,由研究中发现概念理解部分的问题包括:对探究历程的困惑、概念太抽象不易想象、符号和公式太多;解题部分的问题包括:不懂题意、不清楚概念和题型的关系、数学运算技巧不熟练。
(二)学习方法方面
学生常会问要怎样才能学好物理?如果能有好的学习方法,对于改善认知方面的学习问题,将有很大的帮助。然而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形,发现仍有许多待改善的空间,例如: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缺乏练习、问题没有及时解决。
(三)情意方面
对高中生而言,自我价值的肯定和对学科的学习憧憬,往往比物质奖赏更具吸引力,但是屡次考试的失败,则令学生缺乏学习动力和自信心甚至产生反感。例如学生表示:我们现在都是为了准备升学,可是我觉得学习科学,应该是要学科学家的创意,像马盖先就很厉害,但他不一定会算题目,为什么我们都要不断解题(221102M)?
(四)讨论
在研究中发现成绩好的学生比较具有想突破的企图心,能明确地表达自己的学习问题,会在意学习过程,而不是只关心分数的高低;但大部分学生则与上述特质相反,也缺乏可以将新旧概念做有效联结的模式,当然谈不上学习成效,连带影响了学习兴趣。所以老师在教学中运用能增加师生互动机会的教学策略,鼓励学生发展和精炼个人建构的理论,才能确实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而帮助学生学习如何学习。
二、解决物理学习问题的教学模式为何?
从学习理论可知:成功的学习必须是学生愿意参与学习。但是如何让学生愿意敞开心胸参与学习呢?归纳学生对「我喜欢的物理课上课方式为何?」所表达的意见,包括:希望学习内容能和生活经验相关、上课时能多做实验、能详细说明公式的来源和功能、不要赶课、能多一些师生互动、考试前能统整重点、能多讲解一些题目和即使没有时间也一定要考公式。针对学生们的物理学习问题,以及对物理课的期望,觉察到必须要有能引导探究的教学模式,从文献中发现「5E教学模式」(张世忠,2003;Bybee & Landesi,1988;Boddy,Watson & Aubusson,2003),颇符合教学上解决学习问题的需求,但是5E教学模式并未强调如何让陌生的学习概念与生活经验相连结,因此本研究主张:将生活中与学习主题相关的「事件」(Event),加上原有的5E成为6E,教学时以此6E做为「教学阶段」,又因为学生的注意力通常无法维持很久,也不见得会主动发问,为了避免沦为盲目的学习行动,所以根据认知心理学和学习理论,订出每个阶段的「学习过程」和期望达到的「学习成效」,建构成「6E教学模式」(图二)。
每个教学阶段再根据事实性知识、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后设性知识(李坤崇,2004)设计问题,做为引导学习的鹰架(表一),因此模式中的横向双箭头,代表每个阶段师生间为达到学习成效的交互作用;纵向双箭头,则代表透过问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迈向较高阶的学习。教学时用小组竞赛的方式,鼓励大家勇于表达意见参与学习活动。
第四篇:研究2010浙江高考之心得体会
研究2010浙江高考之心得体会
杭州求是高级中学高三英语教师
陈辉明
2010年我省高考英语试卷难度总体与去年相当,试卷突出强调了“用语言做事”这一外语教学理念,所选语篇突出“体验性”和“时代性”,与当今社会文化生活密切相关。
英语卷强调对基础知识的考查,尤其注重考查考生社会语言知识,即交际用语是否恰当、得体、是否达到交际的目的。
单项选择:继续沿用将语言知识的考查放在具体的语境和上下文中进行考查,例如第13、18、19等小题,考查考生对语言交际能力的掌握;其中第4、6、11、12、16题,考查词义辨析,占单项选择题总量的25%。全卷在选材上还兼顾了英语的人文性和工具性;该题型中,每一小题给足充分的信息,语境完整;语言原汗原味。
完形填空:2010年高考英语学科在这个题型上对考生的语言知识、语篇能力和词汇量都有较高的期望值。语篇讲述了贫穷孩子因圣诞礼物而引发的特殊情感体验,从而引导社会应该进一步加强关注弱势群体,歌颂互相关爱的人性之美。考查的要点集中在名词、动词、连词等词义辨析上。
阅读理解:仍然由五篇文章加上任务型阅读(6选5)组成,涉及科普文章、生活经历、情感故事等,总体阅读量较大,难度略高于去年。A篇讨论家长如何认识并尊重孩童幼稚行为背后的童趣和梦想;B篇是关于如何在伦敦租房子;C篇是科普类文章,讨论“多重任务处理(multitasking)”--即“一心多用”导致工作效率低下的科学原理,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D篇是关于城市改造和城市发展的,要求考生阅读时能体会作者的情感和态度; E篇通过数码相机引出科技发展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及思考。任务型阅读部分提供了环保、节能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案例,要求考生根据Peter等人的研究兴趣进行推荐。试题主要考查考生检索信息、筛选信息和综合信息等方面能力,只要考生稍加仔细,10分满分应该易如反掌,个人觉得这也是浙江考生的福利得分。
短文改错:应该说2010 年的短文改错比去年难度略有下降。主要讲述母亲的“餐馆奇遇”,考查要点涉及动词时态、冠词、非谓语动词、形容词、代词、连词等。
书面表达:要求考生用英语为班级校报撰写“每周之星”的介绍,并加以评论,试题贴近生活,有一定的开放性,让考生有一定的发挥空间,体现了试卷的的人文性与半开放性,的确是今后高考的命题主旋律。
结合2010年浙江高考,下面谈谈对备战2011年高考,英语学科复习阶段所做出的规划与设计。
一.整理词汇,夯实基础
牢固掌握、熟练运用词汇是高考取得好成绩的根本保证。高三学生应该至少掌握3500个单词和500个短语。虽然我省《考试说明》中对词汇的要求与往年基本相仿,但新课程对新高考在很大程度上会折射出教材对词汇的更高要求。
由此可见,英语复习首先要以考纲中的词汇为中心,并适当进行拓展与延伸。熟记考纲中的词汇是高考的最起码的要求,过词汇关,必须做到今读,今写,今用,熟记词汇不是死记硬背,而是讲究科学高效的记忆方法。
其次,要加大词汇的认知范围,加深对单词的一词多义,一词多类的理解,熟练应用构词法扩充词汇,掌握合成词、转换词及派生词等。
再次,要尽可能多地学习考纲以外的词汇,把相关教材中相当部分词汇和短语列入到考纲词汇表中。因此,对每册课本中学习过的词语要有意识地进行默写记忆,达到见词会意的识记程度,对平时练习中、各种讲义中,模拟卷里等出现频率高的新词语也应该摘抄下来,充实词汇量,为阅读扫除障碍。
二.盘点语法,突出重点
复习不是简学机械的重复,不能搞“题海战术”,而应该是高质量、高效率的再学习、再认识和再发现。考纲中所规定掌握的各个语法项目要逐一梳理,查漏补缺,要以基本概念和基本用法复习为主,养成“理解—归纳—梳理—构建”知识网络的良好习惯,对于高考热点语法项目要实行各个击破,加以落实。
复习重点要放在如下几个方面:(1)动词类:动词始终是考查主旋律。情态动词、连系动词、行为动词的及物性与不及物性和动词词义辨析。(2)三种非谓语动词(不定式、分词和动名词)及其相应的时态和语态,各自充当的语法成分等。(3)三大从句(定语从句、名词性从句和状语从句)。理解掌握和分析甄别各类从句中引导词和基本词义及其用法。(4)倒装句与省略句。(5)形容词与代词。(6)主谓一致关系。认真做好错题库的建立工作。
三.回归教材,注重积累 教科书既是语言现象的展示厅、语法规则的剖析室、文学体裁的示范本,更是写作素材的集散地。因此,在复习过程中,我将继续要求学生安排足够时间重温至少一遍教材(每周重读一册),熟读精思,循序渐进是很有必要的。着重强调以下几个复习程序:(1)复习课本;(2)挖掘考点;(3)建立材料库;(4)熟读范文,增强语感,提升写作能力。
四.读为中心,全面推进
阅读是高考英语中的重头戏,是学生知识的增长点。高考中阅读试题的选材范围越来越拓宽。加深对英语国家文化和社会风俗习惯的了解,形成跨文化交际的意识,这有助于提高领悟英语和运用英语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阅读理解能力的具体要求有:(1)理解主旨要义;(2)理解文中具体信息;(3)根据上下文推断生词的词义;(4)做出简单判断和推理;(5)理解文章的基本结构;(6)理解作者的意图和态度,而不是作为18、19岁的高中生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作者的意图之上。
其次,增强语篇意识,建立正确的“自上而下”的信息加工机制,提高对阅读材料的主旨、意义与内涵的领悟和概括能力。
再次,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资源,最大限度地接触各种内容丰富、情景真实、语言地道的阅读材料,继续严格执行限时专训这一法宝——每天坚持阅读5篇文章,每周完成6篇完型填空,保持良好的阅读状态,积累丰富的阅读经验,注意skimming(浏览大概内容)和scanning(扫描特定信息)两种主要阅读技巧,坚持以意群或词语模块为单位训练阅读速度,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最后,英语阅读能力是高考英语对考生综合运用英语能力的重要考查项目之一,占整个英语试题相当大的比例,分值的权重也非常高。“突出语篇,注重交际,强调应用”是高考英语命题的原则。因此,英语试题基本上是以语篇形式呈现的,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生们若是掌握了英语语篇阅读能力,他们就掌握了英语试题的大局,可谓得阅读者得天下。因此,在高三复习阶段,我要进一步狠抓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大幅提高。关键点在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训练学生读懂作者;二是训练学生读懂体裁。
(一)读懂作者
竭尽全力让学生明白在阅读时,实际上是通过文字与作者进行交流的过程。只不过这种交流基本上是单向的,是读者理解作者的过程。训练学生通过阅读,让他们了解作者通过一篇文章想说明一个什么道理或主张,弄懂作者的写作意图,了解作者的感受或态度,学习如何从字里行间推断出作者的言外之意,并能了解其他一些细节情况。
(二)读懂体裁
高考阅读的选材贴近生活,是学生比较熟悉的话题,主要显现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三种体裁。文章体裁不同,特色也各异。在具体的复习过程中,加大对学生对主体结构和主题意义的综合训练。具体来说就是让他们能正确理清文脉、分析层次段落;正确理解全文的中心内容,归纳中心思想。训练学生不管文后的试题有没有主旨大意题,都要养成总体把握文章的习惯与技巧。进一步明确只有抓住了文章的主体,细节常常是围绕着主体展开的,而且只要注意及时从文章中找到依据,细节试题的掌控则不是问题。
在对不同体裁的文章进行分析时,要求学生明确答题技巧的寻找也不同。就记叙文而言,主要训练学生要能排乱除杂,直奔主题,即从文章结尾的提示或议论部分的提示来寻找解题依据;就说明文来讲,主要训练学生要能分门别类,顺藤摸瓜,即结合全文内容,再借助细节提示加以判别;就议论文而言,主要训练学生要能弄清文脉,理清思路,即让学生明白问题是如何提出的,然后是如何分析的,最后是如何解决的。
英语高考主观题心得:得方法者得美文
高考英语写作试题是最后冲刺复习的另一重点。首先要让学生做到“两明确”:一是明确写作能力考查的要求;二是明确写作高分的标准。
在写作能力的训练中,特别重视学生的审题能力、组织能力、修改能力和发挥能力的培养;在高分标准中,让学生写作时一定要覆盖所有内容要点、准确使用所学的语法和词汇、有效地使用语句间的连接成分,使全文结构紧凑。
在应对策略方面,加大学生灵活变化的句式的训练力度;注意句子的主动被动、句子的长短、句型之间的搭配等,让文章读起来富有生气。具体操作过程中,打好句子基础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关键。指导学生重视句子的完整性、清晰性、简洁性、逻辑性和句式多样性。让学生明确写作的五个步骤:找点、连点成句、连句成文、复查修整和润色提档。
结合以上所述,在复习冲刺阶段一定要从题海战术中走出来,进一步认真研究复习方法,努力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从个人专业提升方面来讲,无论从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作业批改、考试、阅卷、核分、登分、分析试卷、讲评、答疑、纠错、总结、综合反馈等方面,还应进一步加强操作的严谨性和科学性。今后我将继续努力,进一步竭尽全力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
2010年8月6日
第五篇:学习“五性”教育之“血性”心得体会
学习“五性”教育之“血性”心得体会
学习班:
近日龚总在公司一届二次职代会暨2017年工作会上做出了报告,以“把握机遇,乘势快上”为中心思想,全面实现集团一流骨干企业为目标。虽然不能亲临现场感受现场热烈的气氛,但在认真品读过龚总的报告,感受颇深。下面就人生五性之血性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血性让我首先想起来的动物就是狼。血性就是“狼性”就是精诚团结、敢作敢当、坚持不懈、事业心的精神。
作为一名施工行业的工作者,整天面对钢筋混凝土,工作枯燥无味,但是我们身上肩负着公司的赋予我们把项目高质量完工的责任,这是我们的工作也是我们的义务。我们有坚持不懈的精神,我们必须把这个工程高质量高标准的完成。没有那些儿女情长,没有那些婆婆妈妈,三个字,就是干!
作为一名施工行业的工作者,我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我们是一个团队,我们需要像狼一样信任“战友”精诚合作把项目目标高质量高标准的完成!想想一个项目如果不团结,整天尔虞我诈,整天想着算计别人来谋求自己的高位,这样的项目怎样能建造出来一个合格的工程!当出现问题时不应该是寻找如何让规避自己的责任,而应该齐心协力寻找问题的解决办法,这样才能做出一个好的工程,为项目增光,为公司增光,为集团增光!所以拿出我们工程人的血性来,齐心协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无愧于自己,无愧于家庭,无愧于公司,无愧于集团!作为一名施工行业的工作者,一定要明是非,敢作敢为!工程要不得半点马虎,对就是对,错就是错!没有好像、大概、可能、也许!如果项目是一栋大楼,我们工程的质量安全肩负的多少生命财产的安全,所以我们更应该明确自己的责任与义务!如果发现工程上任何的错误一定要及时上报,决不能顾忌谁谁的面子,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安全第一是我们土木人一直以来的口号,不能只喊不做。明是非,没有半点情面。敢作敢当,肩负的一份责任就要耕作出一片天地。
作为一名施工行业的工作者,就要有一个事业心。工程项目就是我们的事业。把项目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呵护,一样尽心尽责。若干年以后旧地重游,谁不想自豪的说这个漂亮的工程有我的心血在里面。做就要做的最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好每一个工程,以后跟人侃侃而谈,这个工程就是我的资本。如果抱着混日子的心态来工作,还不如不做。要做就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得最好!
以上就是我对血性相对于工程而言的理解。工程人要有血性,这就是我的骄傲,我的自豪!
2017年2月
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