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物理 物质的密度 观课报告
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 观课报告
本次研修过程中观看了赵老师的授课视频,受益匪浅。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依据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物理课程标准》中:让生活走向物理,让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面向全体学生。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探究状态下学习”贯穿整个课堂教学。整个课堂设计完整、结构紧凑、逻辑严密、前后呼应。我的一点感想:
1.教学中重点突出,目标明确
本课教学中重点突出,目标明确,能抓住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和通过实验探究引出物质的密度,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一主线开展课堂教学。让每个学生参与探究活动、探究知识,通过学生活动,掌握密度的相关内容。
2.经历发现过程,理解密度概念
教师从“同种物质”和“不同种物质”两个层次来研究质量和体积的关系,环环相扣,突破难点。密度概念的建立经历了一个从感性认识到抽象和定义,再到应用与拓展的过程。教师在选择一个学生熟悉、与形成概念有密切关系的科学故事之后,开始对一组水的质量和体积的数据进行分析,学生透过数据逐渐清晰地认识到“对于水来讲,不管质量怎么变,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总是一个定值”。再接着去分析其它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是否依然如此,一层渐进一层,由对个体物质的分析向普遍物质的特性过渡,密度的本质和内涵由表及里、由片面进而普遍化。接着来分析不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通过从两个层次的探讨,逐渐在认识上清晰化了对于同种物质是这样,不同种物质也是这样,质量和体积的比值始终是固定的。
3.重视数据分析,培养学生能力
这节课最大的亮点是关注对数据的分析与剖析。同时从本节内容来看,无论是密度公式还是计算其实都不困难,真正的难点是建立质量/体积的比例概念,让学生深刻认识质量和体积之间存在这样一种关系“同样的物质,不管质量和体积如何变化,可能质量很小、或者体积很大,但其比值是一定的,而且是区别与其它物质的,因此密度独立作为物理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在现代工农业生产中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测量数据。”
赵老师在这节课的处理中,非常关注对数据的分析,从对水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的分析,到正比例函数图像的分析,都意在让学生去从数字本身去洞察数字反映的物质的本质,这在物理研究中是非常关键的一种品质和能力。
通过本次研修收货颇多,在以后的工作中可以借鉴学习。
第二篇:观课报告—物质的密度(模版)
观看了北京第十二中张友红老师的课,受益匪浅,今天我想对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设计谈一下我的认识。
1.适当补充素材,丰富教材内容
在组织、设计教学内容时,依据教材,教师对内容做了大胆的取舍与处理,围绕教材核心但又不拘泥于教材原内容,丰富、补充了部分素材。在引入环节,教师引用了“阿基米德鉴定王冠”小故事,这个小故事看似简单、普通,实则内涵丰富。故事拉近学生和学习内容之间的距离,同时减少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生疏感,让学生主动回忆生活经验,能想到类似的概念,但重要的一点是在老师的引导、加工下得到关键信息,将看似是对物质种类的判定转化为对质量(体积)的思考,实质是质量和体积的关系的思考。从故事本身的讲述上升到本节课的点睛之笔。
2.经历发现过程,理解密度概念
教师从“同种物质”和“不同种物质”两个层次来研究质量和体积的关系,环环相扣,突破难点。
密度概念的建立经历了一个从感性认识到抽象和定义,再到应用与拓展的过程。教师在选择一个学生熟悉、与形成概念有密切关系的科学故事之后,开始对一组水的质量和体积的数据进行分析,学生透过数据逐渐清晰地认识到“对于水来讲,不管质量怎么变,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总是一个定值”。再接着去分析其它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是否依然如此,一层渐进一层,由对个体物质的分析向普遍物质的特性过渡,密度的本质和内涵由表及里、由片面进而普遍化。接着来分析不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通过从两个层次的探讨,逐渐在认识上清晰化了对于同种物质是这样,不同种物质也是这样,质量和体积的比值始终是固定的。3.重视数据分析,培养学生能力
这节课最大的亮点是关注对数据的分析与剖析。同时从本节内容来看,无论是密度公式还是计算其实都不困难,真正的难点是建立质量/体积的比例概念,让学生深刻认识质量和体积之间存在这样一种关系“同样的物质,不管质量和体积如何变化,可能质量很小、或者体积很大,但其比值是一定的,而且是区别与其它物质的,因此密度独立作为物理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在现代工农业生产中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测量数据。”
张老师在这节课的处理中,非常关注对数据的分析,从对水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的分析,到正比例函数图像的分析,都意在让学生去从数字本身去洞察数字反映的物质的本质,这在物理研究中是非常关键的一种品质和能力。
第三篇:《探究物质的密度》观课有感
本次研修过程中观看了张老师的授课视频,受益匪浅。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依据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物理课程标准》中:让生活走向物理,让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面向全体学生。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探究状态下学习”贯穿整个课堂教学。整个课堂设计完整、结构紧凑、逻辑严密、前后呼应。我的一点感想:
一、教学中重点突出,目标明确。
本课教学中重点突出,目标明确,能抓住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和通过实验探究引出物质的密度,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一主线开展课堂教学。让每个学生参与探究活动、探究知识,通过学生活动,掌握密度的相关内容。
二、注重探究,教学方法多样。
本节课在教学设计和实际授课中营造了浓厚的探究氛围,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考和探究活动中。有学生的独立思考,通过环环相扣的探究,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或合作完成,将学生活动不断推向新的高潮,并在最后探究物质的密度,让所有的学生都明白了“探究的实验过程”和“探究的物理研究方法”,教给学生的不止是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了科学探究的方法,这是这堂课学生最大的收获,真正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三、注重合作
在教学中,通过教师有序的导、学生积极的参与、体验、合作、讨论与交流,培养学生具有主动、负责、开拓、创新的个性特征和科学的思维方式。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机的结合。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收获,都得到成功的体验,充分体现了全面育人的新课标精神。
通过本次研修收货颇多,在以后的工作中可以借鉴学习。
第四篇:初中物理《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
【学习主题】测量物质的密度
【时
间】1课时
【课程标准】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通过实验,理解密度,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九年级》第十一章第四节的学习内容。在学习了质量和密度的概念以及密度计算公式后进行,包括了量筒的使用、测不吸水不规则塑料块的密度和盐水密度这些知识与技能。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利用密度公式ρ=m/ν去间接测量物质的密度,培养实验操作能力,本节课起到了巩固上节课内容的作用,是密度知识在生活中应用的体现,也是学习力学的第一个关键实验,有助于以后浮力知识的学习,是集物理现象、物理概念、物理规律于一体的教学重点,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理念。【学情分析】
在学本节课之前,学生对物质的属性──质量有了初步的认识;学习了天平的使用方法。对密度概念与计算公式已有所了解;因为已经熟练掌握了温度计的读数方法,可以直接通过观察结构得出用量筒测液体体积的方法,学生观察思考就能操作,重点是引导学生观察水面的形状,水面是凹形的,读数时视线要以凹形液面的最低处相平。
对于测液体的密度,同学们也能想出大致方案,但在该实验中如何减小实验误差、制定最佳测量方案学生不是很容易想到,很多学生由于受前面“用天平测液体质量实验”的影响,往往制定出不精确的方案,学生注意不到没把液体全部倒入量筒,有些残留在了烧杯内,使测的体积偏小,密度偏大,所以这一环节要做重点处理。【学习目标】
1、尝试用密度知识鉴别生活中的物质。
2、通过实验进一步体会物质密度的概念,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3、能说出测物质密度的实验原理。
4、进一步学会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5、学会用正确的方法使用量筒测量液体的体积
6、学会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固体的体积
7、会设计测量固体密度的实验方案和实验表格
8、会设计测量液体密度的实验方案和实验表格
9、会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
10、在测量物质的密度的过程中,合作交流,体验测量存在误差,找出减小误差的方法,认识科学实验中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的重要性。【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会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液体的密度。难点:设计精确测量液体密度的方案。【评价设计】
1.通过问题1检测目标1的达成。2.通过问题
2、活动3检测目标2的达成。3.通过问题3检测目标3的达成。4.通过活动
3、检测目标4的达成。5.通过问题4、5、6检测目标5的达成。6.通过问题7检测目标6的达成。7.通过活动1作业2检测目标7的达成。8.通过活动2作业1检测目标8的达成。9.通过活动
3、测试1检测目标9的达成。10.通过活动3、4测试2检测目标10的达成。【学习过程】
[板块一]导入新课,复习旧知。
问题1.同学们,我有一个邻居他在路边摊贩那里买了条金项链,非常便宜,但是他总是怀疑这个项链是假的,不是纯金的,你有办法帮他鉴别一下吗?(学生回答可以测出项链的密度,和密度表对照一下就知真假后,引出课题——四
测量物质的密度)
问题2.我们在上节课已经学习了密度的一些知识,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你能说出密度的哪些知识?密度与物质的质量、体积有关系吗?
(第二个问题要引导学生,密度是物质的特性,与质量、体积大小无关,因此可以用来鉴别物质)
问题3.我们要测定物质的密度,理论依据是什么?需要测出那些物理量?
[板块二]学习使用量筒测量液体和不规则固体的体积
(引入:质量可以用天平测量,那么怎么测量体积呢?我们知道正方体、长方体这样形状规则的固体可以用刻度尺测出边长再计算出体积,那么液体、不规则固体的体积如何测量呢?)问题4.观察量筒,你能获取哪些信息?和你小组的同学进行交流后展示。问题5.将适量水倒入量筒中,观察液面的形状,读数时应当以哪个地方为准?小组内交流。
(读数时视线要以凹形液面最低处相平,以下面的清晰的液面为准,引导学生分析仰视和俯视测量不准确,)
问题6.如果液面在相邻的两个刻度线之间应当怎么读数才能使测量结果更精确?试着读出量筒内水的体积,并将测量结果记录下来。
问题7.你能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固体体积吗?小组交流,说出你的方法。(为什么要用细线?一是便于放进去,取出来,二是误差小。注意:物体一定要全部浸没。)[板块三]制定测量塑料块密度和盐水密度的实验方案,设计实验表格。活动1.引导全班同学设计测量塑料块密度的实验方案、实验表格。各小组选出代表进行展示。
(可让学生思考:①需要用什么测量哪一些物理量;②为什么先测质量,后测体积?③在表格里需要记录哪些数据?)活动2.引导全班同学设计测量盐水密度的实验方案、实验表格。各小组选出代表进行展示。
(大多数学生会设计先测空烧杯的质量,再测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然后将盐水倒入量筒内测量盐水的体积,要引导学生分析这样由于没把盐水全部倒入量筒,有些残留在了烧杯内,使测的体积偏小,会使密度偏大,为了减小
误差可以先测量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再测量烧杯和剩余盐水的总质量,这一点要让学生观察烧杯,弄明白。)[板块四]测量塑料块和盐水的密度
活动3.将全班同学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小组测量塑料块密度,剩下的小组测量盐水的密度。全体同学根据制定的实验方案进行试验,小组内成员合理分工,将实验数据记录在黑板上设计好的表格里,并计算出密度大小。活动4.小组间交流实验结论,分析减小误差的方法。
(各小组最后测出的密度值不同,说明测量存在误差,引导学生可以运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来减小误差;测量体积的误差较大,要按照正确的方法仔细读数。)
【知识拓展】(1)如果物块不下沉怎么办?(2)如果物块太大怎么办?(引导学生说出(1)可用压入法或沉坠法;(2)切割法或溢水法。)【课堂小结】谈一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达标测试】
1、(2012•湖北武汉)某同学在实验室测量一块不规则的金属块的密度。(1)把托盘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将游码移至标尺左端零刻线处。观察到横梁指针指在分度盘中线的左侧,此时应将向_______旋动平衡螺母。
(2)把金属块放在左盘,用镊子向右盘加减砝码后,观察到横梁指针的位置如图甲所示,此时应该调节,直到指针再次指在分度盘中线处。游码的位置和右盘中的砝码如图乙所示,金属块的质量是 g。
(3)把金属块浸没在装有50ml水的量筒中,这时量筒中的水面的位置如图丙所示。金属块的密度为
kg/m3
2、(2012鸡西)学习了密度知识后,同学们准备测量物质的密度,选取的器材有:酸奶、量筒、天平(带砝码)、烧杯。
小新和小洋同学分别设计了一种测量酸奶密度的实验方案:
方案一:(1)用调好的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m1;(2)向烧杯中倒入一些酸奶,测出它们的总质量m2;则这些酸奶的质量为
;(3)再将烧杯中酸奶倒入量筒中,测出酸奶的体积V;(4)计算出酸奶的密度ρ。
方案二:(1)用调好的天平测出装有适量酸奶的烧杯的总质量m1;(2)将烧杯中的一部分酸奶倒入量筒中,记下量筒中酸奶的体积V;(3)测出烧杯和剩余酸奶的总质量m2;计算出酸奶的密度ρ=。
分析与交流发现:方案一中测量体积偏,测出密度偏。(选填“大”、或“小”)【布置作业】
1、利用天平和量筒测量酱油的密度,设计实验方案。
2、设计测量土豆密度的实验方案,器材自选,看谁能想出更多的方法?
第五篇:初中物理新课程教案---《物质的密度》
www.xiexiebang.com 新课标第一网不用注册,免费下载!
初中物理新课程教案---《物质的密度》
作者:邹荣
一、学生的探究活动形式及通过学生的活动所要达到的教学目的
1、全班分成四个大组,大组分成若干小组,每小组只测一种物质的质量、体积及其比值,小组的学生可以对相同物质的密度进行比较、分析、得到结论。但在对不同物质的密度要进行比较、分析,以得到结论的话,就必须进行小组间的合作交流活动,才能完成探究的任务,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2、通过激发学生对“怎样识别物质”这个问题的兴趣和欲望,能够较自然地进入“猜想与假设”之中,并使学生在对识别物质方法比较,判断其适用范围的过程中,逐渐进入到如何才能找到具有普遍意义的识别方法的思考中,具有过渡到物质的质量和体积能否识别各物质的猜想中,从而想到制定探究计划通过实验以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成立。目的是培养学生在认识自然、探究自然规律的过程,深入思考物质世界中更具有普遍意义,深刻的内在联系及常用研究方法“比值”的运用,使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等探究能力得到练习和巩固。
3、在学生各小组实验活动及大组合作探究物质过程中,可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实验及数据是否真实、准确、及时,对大组的探究活动的成功与否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而大组的合作探究活动也可使学生意识到交流、讨论中应持的正确态度,同时也是收集证据、分析论证的过程。
4、学生得到结论中,应有“相同物质,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相近的”这个结论,则由“相近”到“恒定”之间有一个思维的飞跃过程,此处应对学生进行科学思维方法的教育。即对实验的测量、物质的纯净程度进行理想化的假设,从而推理得到“相同物质,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恒定的”这一科学结论。学生的结论还有“不同物质,其体积与质量的比值是不同的”。利用这个结论说明其比值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同时建立密度的概念,说明其公式和单位的由来。
5、探究活动结束后,通过习题的形式,引导学生对探究过程和方法、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科学思维的方式等进行反思和再评估。
二、演示器材
烧杯、1杯水、1杯硫酸铜溶液、1杯煤油、1杯酒精、若干铜片、不锈钢片和银制品。
www.xiexiebang.com 新课标第一网不用注册,免费下载!
三、实验器材
天平、砝码(16组)、量筒(100ML4个、200ML12个)、烧杯16只、细线若干。
三只不同体积的铜块为一组,共四组 三只不同体积的铁块为一组,共四组 三只不同体积的铝块为一组,共四组
四、教学过程:
1、识别物质的方法
取不同物质请学生说出其识别的方法。
请学生比较其方法的适用范围和各方法的缺点,促使学生寻找具有普遍意义的识别方法,引导学生从物质的质量和体积这两个任何物质都具有的因素来考虑,进而进入制定探究计划,通过实验活动,以验证这种猜想是否正确的活动中,并学会运用“比值”的方法来探究物质的性质。
2、小组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大组合作探究物质的性质。
全班交流各自的探究结论。利用学生得到的“不同物质与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这一结论,假设测量中的误差为零,而物质的纯净和均匀程度达到理想,推理出“相同物质,其质量与体积是相同的”这一科学结论。
3、建立密度概念,说明公式和单位的由来。
在物理学中,我们常用两个物理量的比值来得到一个全新的物理量,例: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等,说明物质质量与体积之比,也可得到一个全新的物质量,我们称之为密度。
密度=质量/体积即ρ=m/v,其单位可以是千克/立方米(kg/m3),也可以是克/立方厘米(g/cm3)。
4、作业
(1)在识别物质的过程中,你是怎样想到用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来进行研究的?
(目的:让学生对识别物质的方法进行总结,并对“比值”的方法进行反思。)(2)相同物质其质量与体积之比的数值通常是相近的,你是怎样分析、推理得到“相同物质,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相同的”这一结论的?
www.xiexiebang.com 新课标第一网不用注册,免费下载!
(目的:让学生对科学的思辩法有所领悟。)
(3)某液体的密度是0.8×103kg/ m3,你采用什么方法才可以肯定它是何种液体?
(目的:使学生对各种物质的方法的优、缺点有所了解,认识到任何一种识别物质的方法都不是万能的,而是各有优点和缺陷,同时对物质的识别往往也不是一种方法就能确定,而要用各种方法来从不同方面进行识别,最后才能加以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