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育教学课题研究方案 如何提高小学作文小组合作学习
教育教学课题研究方案 如何提高小学作文小组合作学习
第一部分:课题设计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小学作文教学,一直是困惑学生及其家长和老师的一大难题。一是学生无话可写。小学生的无意注意偏多,有意注意偏少,每天经历的事物虽说很多,但往往是一闪而过,并未去仔细观察和思考,这样,本来有限的人生经历能提供给他们写作的内容就更加贫乏。
二是对写作的目标不大明确。一般的小学生总认为一定要是惊天动地的大事才能去写,才能写出价值和趣味等;又总认为家长和老师要求他们完成的作文肯定不是三言两语能说得清楚的,隐隐约约好象非常遥远,甚至于难于登月,因此望而生畏。
三是无“欲”而写。小学生做事,都是重在一个“趣”字,有了前面两个“拦路虎”,他们自然觉得写作是一种无趣的事情,从而很不情愿去做,因此其作文总是难免“干巴”,毫无生趣,全不像他们平时游戏娱乐中生动活泼的神情相貌。
因为无话可写,无“欲”而写,加之写作目标不大明确,因此学生是谈“作”色变,望“文”生畏。
和许多科目的教学一样,长期以来,作文教学重模式,轻个性;重灌输,轻自主;重接受,轻探究;重课内,轻课外等,甚至个别教师强制学生背作文选以应付考试„„长此以往,学生的考分或许上来了,但学生的个性被抹杀,激情被浇灭,幻想被扼杀„„因此,大大小小的语文考试中,我们经常看到千篇一律、万文一腔的“雷同文”,即使没有雷同,也大多是没有真情实感的假话、套话、空话,全不见少年儿童真实生活中的五彩斑斓和无边遐想等。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体验”为核心,对教学提出了“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等要求。《义务教育全日制课程标准(实验稿)》也对教学反复提出了“体验”的要求。这些要求的宗旨是呼唤转变全体学生的学习方式,呼唤在教育教学中实行体验性学习。
多年来,我校语文教师积极尝试作文教学改革,但由于缺乏系统、广泛、深入的研究,散兵游勇式的探索难以取得明显的效果,甚至还有个别教师还停留在“指导——批改——讲评”的传统模式上。
无源之水终将成为死水,无本之木终将成为朽木。对于上述问题我们应当从根本上着手,只有当学生有了表达的内容和欲望,才为我们培养学生表达和写作的能力提供了可能。
因此,我们提出通过情景体验,摄取学生生活中的某一片段或某一景物,引导学生变平时的“跑马观花”为“牵”马观花,甚至“丢”马观花,从而使他们觉得其实这个世界每日每时都是那么的有趣,每桩每件都是那么耐人寻味,从而觉得有趣而作,有话可写。自然而然,他们会觉得作文原来只不过是如此而已。从而我们的作文课堂就能滋润起来、鲜活起来。一个孩子刚刚尝试写作无异于在寻找神话传说中的“蟠桃”,与其让他那么徒劳无功地反复求索以至几欲灰心丧气,我们无妨让他仔细品味每天就在他眼前的、那地道的杏桃苹梨等,让他知道人间美味到处都是,让他知道眼前的山河冰雪就是人间仙境。
二、课题概念
情景,亦名“情境”,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具体场合的)情形,景象。”其构词方式为联合式:情+景。而所谓情景作文,可以理解为某种具体的情形、景象、境地等,激活作者联想和想象写下的文章。
体验,是亲身经历、联系自身的体味。它具有亲历性、内发性和独特性,是通过学生的自身实践来认识周围事物的过程。情景体验或再现生活的某一片段,或移植自然造物的一个细节„„是唤醒学生灵动记忆的过程,是加深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发现及其认识的过程,是调动学生兴趣的过程,是激发学生漫天想像的过程,是学生反复体验成功的过程„„
情景体验的作文教学是遵循反映论的原理,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具体生动的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从而引导他们从整体上理解和运用语言。情景体验的作文教学以观察情境为基础,激发情趣为核心;以教师创设的情景唤起学生曾经的生活体验,或使学生曾经的体验插上想像的翅膀。在观察情境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写作,它把作文教学与语言表达、思维发展、智力开发、性情陶冶、思想教育结合起来,从课堂到课外,从封闭到开放,引导学生树立大作文思想,用心灵去感受,去体会写作情境,写出有个性的作文。
三、课题理论
新大纲、新课标为“情景体验”的教学提供最为直接的依据。新课程标准对小学三至五年级提出的写作要求是:关心周围的人、事、物,逐步养成观察事物的习惯,及时记录下所见所闻所感;写熟悉的人、事、物,抒发自己的真实感情,能依据生活和知识的积累展开想象,使文章具有一定的感染力。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也强调: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理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人对外界的认识之最初的中介就是活动。”“教育的目的是造就能创造的而不是简单重复前人所做的事的人,这种人能有创造、发明和发现。”
布鲁克斯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必须主动“投入学习”。死记硬背的知识是“无用知识”。学生必须在情境脉络下与问题互动才能真正理解。学生必须积极建构意义,通过内在对话与思考过程,与他人互动,来理解脉络与解决问题。
由此可见,情景体验的作文教学特别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要,符合文艺的基本原理,符合课程改革的新思想。
四、课题背景
1、现实背景
著名语文学家吕叔湘先生早就一针见血指出我国语文教育中“高耗低效”的现象。为了打破这一令人心痛的局面,不知有多少有志之士励精图治。国内的教育者从来没有间断对作文教学的研究,甚至先后出现了许多派系,如,包全仁的序列作文;周一惯的儿童化作文,吴立岗的层次性作文,最近一些教育专家提出生活作文,等等。这些学说或正面或侧面地为我们的作文教学研究提供了参考的价值。
江苏省特级教师李吉林创立情境作文训练,其核心思想是观察情境教作文,即在观察情境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写作。其操作过程大致可分为四步:①创设情境(生活再现、实物演示、图画再现、音乐渲染、角色表现,语言描述等)②观察情境(指导学生选取观察目标、安排观察顺序、启发学生想像等)③审美体验(感知美的表象、领悟美的实质)④开拓思路(启发学生拟题、拟好作文提纲、抓住重点指导)。
深圳市北斗小学探索创建了小学情境作文教学模式:①训练要求(明确作文教学所要达到的要求)②创设情境(让学生亲身实践或利用现代化多媒体视听系统及多媒体电脑,为学生提供有利于作文教学并能帮助其意义建构的图象、声音、动画、活动影象等生动有趣的教学信息.)③指导观察(教师针对学生的实际,按照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地指导学生观察.)④说写训练(在指导观察的基础上,让学生按照一定顺序进行口头写作练习)⑤评价调控(学生扮演老师角色,评价同学口头作文,教师点拨)⑥写作(让学生在观察事物的同时,写出一段话或写出一篇短文。)
五、课题目标
(一)让作文成为学生的乐事.情景体验的作文教学,其内容来自学生的生活,每次写作追求‘语言的自然生成’。学生无须去考虑教师和教材的要求,他在一定的情景中想表达什么,就表达什么,想怎么表达就怎么表达,表达的目的是为了交流思想,而不是为了给教师评分,接受老师的圈圈点点。学生们享受到酣畅淋漓的属于自己的快乐,努力使学生再也不害怕作文,不少学生不用老师布置就能自觉地写起主题作文,让作文真正成为学生的需要。
(二)真正实现个性化的表达
在一个自然情景的体验下,真正实现“自然生成”、“自然表达”。学生由此能悟到作文真谛,尽情表达自己的感受。一次“主题式作文教学”,许多同学能写三篇以上的习作,从其个人来看,前后作文能没有一篇相同。就全班来说,每一次几十篇作文竟然找不到雷同的痕迹。每篇习作都是一个鲜活的思想,每篇习作都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生命,每篇习作都跃动着个性的灵光。
(三)使教师不再为教作文发愁
以前“怕教作文,怕改作文”成了语文教师的通病,在情景体验的作文教学中,教师深知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学生是违背学生书面言语生成的自然规律的。因此,作前教师无须进行详细的写作指导,作后无须对学生的作文进行精批细改。他和同学们一样,是参与者,是听众,是读者。只须认真倾听,平等对话,于不经意中点拨写作技法,把评改的时间还给学生。于是教师就不会感觉教作文很累。相反,学生们充满个性和真情实感的表达能使教师们更了解学生,走近学生的心灵,使教作文成为一种快乐。
六、课题内容
(一)、生活体验
1、自然生活。远足活动、参观游览、体验美好、探索奥秘。杜甫《望岳》诗说:“造化钟神秀。”大自然集中了无数神奇美好的精华。学生有意识地走入自然,观察馥郁的山谷,五彩缤纷的原野;观赏蔷薇色的春天,玫瑰色的夏天,金黄色的秋天,鹅毛色的冬天„„触发他们的灵感,撩拨他们的诗情,培养他们的情趣。
2、家园生活。开展“今天我当家”,“假如我是爸爸”等摸拟扮演角色,体验长辈的甘苦,领悟真实的生活.3、校园生活。举行小发明、小制作、小考察等活动,参加田径运动会,进行升旗仪式,设立小小辩论会等;接触现代科技,学习和应用电脑,网络等技术,了解科技成果,体验巨大的科研力量,进行对话交流,增强对信息的收集和应用的能力,升华创新意识。
4、社会生活。走进社会,走进村坊街道,关注社会生活,捕捉社会热点,扩大信息汇量,让源头活水滋润他们的心田。接触各行各业的劳动者,调查访问。清扫卫生,服务社会,了解劳动的含义,体验劳动的价值。平时眼观六路,耳听八方,金口常开,这样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语言描述
在情境出现时,老师或学生伴以绘声绘色的语言描述,以增强立体感,提高学生的感知效果。
(三)、听声想象
提供各种音响,钩连思维,引发想象,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产生表达欲望。可先说故事,再想象构思。
(四)、扮演体验
游戏是学生的天性活动,表演是学生的本能使然,让学生进入游戏,课本剧等角色,激发情绪,增加亲切感,看演唱,细观察,增强趣味性。
(五)、实物演示 以实物为主,配置必要的背景,构成一个整体,以演出某一特定的情景。如出示“一张照片”,进行横向联想,想象起因,经过和结果。
(六)、图画
用课文插图、挂图、简笔画等图画形式再现写作情境,可用几幅图组成不同形状的图案,或用几根小棒随意组图,再编造一个生动的故事,这样既发展了智力,又培养了创造能力。以上六种是立体式,多维式的情景体验活动,能引导学生去寻找生活的源头,让其在“生活空间”中眼、耳、手、脑各种感官参与,从而有效地培养观察、思维、想象等多种能力,并极大地丰富写作素材,拓展写作思维,变“要我写”为“我要写”,变“我要写”为“我乐写”。
七、研究措施
1、采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广泛收集和查阅国内外有关小学作文教学研究的文献资料;收集整理国际上、国家和省有关管理部门关于作文教学课题管理的文件。
2、对国内外作文教学理论和实践研究进行比较分析,并通过座谈、访谈、问卷等形式,全面了解当前小学作文教学之现状,确立课题研究的起点,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出发展理论。
3、邀请有关专家作学术报告或举办座谈,使课题组成员掌握全面质量管理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有关专门技术。
4、建立课题研究博客,开辟理论学习与教师培训、教学论文、案例及教学设计、反思感悟、美文荐读、学生优秀习作、活动简讯、照片等栏目,以便实验教师网上交流。
5、及时总结小学作文教学研究的成果、经验,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为建构新的小学作文教学模式打好基础。八、研究方法
研究的方法主要有文献法,调查法,教育经验总结法,个案研究法,行为检测与情境法,行动研究法等研究方法。
1、整体研究以行动研究法为主。探索阶段以调查法为主,对实验班进行全员调查;实施阶段以比较研究法、个案研究法为主,将课题研究稳步稳扎的步步推进;结题阶段主要采用教育经验总结法,将研究经验形成理论。
2、研究过程中的作文教学利用文献资料结合实践操作层面逐步感悟,积累经验,总结升华经验,形成系统理论,以点带面,将辐射面逐步扩大——由实验班辐射到每一班,由精品课辐射到每一堂课。
九、研究原则
1、全员性原则
课题研究关键在于提升全体教师专业素质,只有全体语文教师参与,课题的研究价值才会含金量更高。光“听”不“练”,就不能形成课题之风,就不能达到全面改善我校作文教学之现状。
2、创新性原则
创新性是教育艺术的灵魂所在。实践证明,教学过程缺乏创新,必然流于僵化、枯燥,一段时间之后,学生又将失去新鲜感。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学“先进”但不模式化;学经验,但不失去个性。从个人的课题研究历程来看,要写历史,但不被历史所束缚,要不断在过去的历史上刷新自己。在进行“创新”教育时,要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采取多种生动活泼的形式,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
3、实践性原则
体验是学生写作的源泉,坚持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多加体验、多加感受,学生才会有较多的真情实感,才会不由自主地放飞心灵,从而自由、自主地快乐写作。
4、整体性原则
研究实施过程中,要准许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不能要求他们“人人达优”。对于受教育的每个个体不能厚此薄彼,要因材施教,使每一位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和发展,从而达到整体素质的提高。
十、课题步骤
本课题四年分三个阶段进行:
1、探索阶段:
搜集相关资料进行研读探讨;制定阶段性目标。
2、实施阶段:
学生优秀习作评选。明确具体操作策略。
3、结题阶段: 准备结题鉴定。
十一、检测手段
1、检测项目
⑴学生情景体验的能力与综合素质的提高情况; ⑵情景体验作文教学研究课教学设计与教学效果 ⑶情景体验作文教学质量综合测评情况。
2、检测方式
⑴观察记录:各班将学生的作文情况分个案和整体作出详细记录; ⑵制定情景体验能力书面测试卷,分低、中、高三套,分阶段检测
⑶设计评价量表,各班采用学生自评、互评以及家长外评、教师总评的方式进行检测; ⑸全校进行作文竞赛,将作品逐期逐年装订成册,检测学生成长过程中情景体验的能力及其写作能力的随之成长。
十二、预期成果
本课题拟于2012年底进行课题鉴定,并提交
六大问题行动研究:自主、合作学习有效性差
第一部分:课题设计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小学作文教学,一直是困惑学生及其家长和老师的一大难题。一是学生无话可写。小学生的无意注意偏多,有意注意偏少,每天经历的事物虽说很多,但往往是一闪而过,并未去仔细观察和思考,这样,本来有限的人生经历能提供给他们写作的内容就更加贫乏。
二是对写作的目标不大明确。一般的小学生总认为一定要是惊天动地的大事才能去写,才能写出价值和趣味等;又总认为家长和老师要求他们完成的作文肯定不是三言两语能说得清楚的,隐隐约约好象非常遥远,甚至于难于登月,因此望而生畏。
三是无“欲”而写。小学生做事,都是重在一个“趣”字,有了前面两个“拦路虎”,他们自然觉得写作是一种无趣的事情,从而很不情愿去做,因此其作文总是难免“干巴”,毫无生趣,全不像他们平时游戏娱乐中生动活泼的神情相貌。
因为无话可写,无“欲”而写,加之写作目标不大明确,因此学生是谈“作”色变,望“文”生畏。
和许多科目的教学一样,长期以来,作文教学重模式,轻个性;重灌输,轻自主;重接受,轻探究;重课内,轻课外等,甚至个别教师强制学生背作文选以应付考试„„长此以往,学生的考分或许上来了,但学生的个性被抹杀,激情被浇灭,幻想被扼杀„„因此,大大小小的语文考试中,我们经常看到千篇一律、万文一腔的“雷同文”,即使没有雷同,也大多是没有真情实感的假话、套话、空话,全不见少年儿童真实生活中的五彩斑斓和无边遐想等。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体验”为核心,对教学提出了“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等要求。《义务教育全日制课程标准(实验稿)》也对教学反复提出了“体验”的要求。这些要求的宗旨是呼唤转变全体学生的学习方式,呼唤在教育教学中实行体验性学习。
多年来,我校语文教师积极尝试作文教学改革,但由于缺乏系统、广泛、深入的研究,散兵游勇式的探索难以取得明显的效果,甚至还有个别教师还停留在“指导——批改——讲评”的传统模式上。
无源之水终将成为死水,无本之木终将成为朽木。对于上述问题我们应当从根本上着手,只有当学生有了表达的内容和欲望,才为我们培养学生表达和写作的能力提供了可能。
因此,我们提出通过情景体验,摄取学生生活中的某一片段或某一景物,引导学生变平时的“跑马观花”为“牵”马观花,甚至“丢”马观花,从而使他们觉得其实这个世界每日每时都是那么的有趣,每桩每件都是那么耐人寻味,从而觉得有趣而作,有话可写。自然而然,他们会觉得作文原来只不过是如此而已。从而我们的作文课堂就能滋润起来、鲜活起来。一个孩子刚刚尝试写作无异于在寻找神话传说中的“蟠桃”,与其让他那么徒劳无功地反复求索以至几欲灰心丧气,我们无妨让他仔细品味每天就在他眼前的、那地道的杏桃苹梨等,让他知道人间美味到处都是,让他知道眼前的山河冰雪就是人间仙境。
二、课题概念
情景,亦名“情境”,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具体场合的)情形,景象。”其构词方式为联合式:情+景。而所谓情景作文,可以理解为某种具体的情形、景象、境地等,激活作者联想和想象写下的文章。
体验,是亲身经历、联系自身的体味。它具有亲历性、内发性和独特性,是通过学生的自身实践来认识周围事物的过程。
情景体验或再现生活的某一片段,或移植自然造物的一个细节„„是唤醒学生灵动记忆的过程,是加深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发现及其认识的过程,是调动学生兴趣的过程,是激发学生漫天想像的过程,是学生反复体验成功的过程„„
情景体验的作文教学是遵循反映论的原理,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具体生动的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从而引导他们从整体上理解和运用语言。情景体验的作文教学以观察情境为基础,激发情趣为核心;以教师创设的情景唤起学生曾经的生活体验,或使学生曾经的体验插上想像的翅膀。在观察情境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写作,它把作文教学与语言表达、思维发展、智力开发、性情陶冶、思想教育结合起来,从课堂到课外,从封闭到开放,引导学生树立大作文思想,用心灵去感受,去体会写作情境,写出有个性的作文。
三、课题理论
新大纲、新课标为“情景体验”的教学提供最为直接的依据。新课程标准对小学三至五年级提出的写作要求是:关心周围的人、事、物,逐步养成观察事物的习惯,及时记录下所见所闻所感;写熟悉的人、事、物,抒发自己的真实感情,能依据生活和知识的积累展开想象,使文章具有一定的感染力。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也强调: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理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人对外界的认识之最初的中介就是活动。”“教育的目的是造就能创造的而不是简单重复前人所做的事的人,这种人能有创造、发明和发现。”
布鲁克斯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必须主动“投入学习”。死记硬背的知识是“无用知识”。学生必须在情境脉络下与问题互动才能真正理解。学生必须积极建构意义,通过内在对话与思考过程,与他人互动,来理解脉络与解决问题。
由此可见,情景体验的作文教学特别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要,符合文艺的基本原理,符合课程改革的新思想。
四、课题背景
1、现实背景
著名语文学家吕叔湘先生早就一针见血指出我国语文教育中“高耗低效”的现象。为了打破这一令人心痛的局面,不知有多少有志之士励精图治。国内的教育者从来没有间断对作文教学的研究,甚至先后出现了许多派系,如,包全仁的序列作文;周一惯的儿童化作文,吴立岗的层次性作文,最近一些教育专家提出生活作文,等等。这些学说或正面或侧面地为我们的作文教学研究提供了参考的价值。
江苏省特级教师李吉林创立情境作文训练,其核心思想是观察情境教作文,即在观察情境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写作。其操作过程大致可分为四步:①创设情境(生活再现、实物演示、图画再现、音乐渲染、角色表现,语言描述等)②观察情境(指导学生选取观察目标、安排观察顺序、启发学生想像等)③审美体验(感知美的表象、领悟美的实质)④开拓思路(启发学生拟题、拟好作文提纲、抓住重点指导)。
深圳市北斗小学探索创建了小学情境作文教学模式:①训练要求(明确作文教学所要达到的要求)②创设情境(让学生亲身实践或利用现代化多媒体视听系统及多媒体电脑,为学生提供有利于作文教学并能帮助其意义建构的图象、声音、动画、活动影象等生动有趣的教学信息.)③指导观察(教师针对学生的实际,按照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地指导学生观察.)④说写训练(在指导观察的基础上,让学生按照一定顺序进行口头写作练习)⑤评价调控(学生扮演老师角色,评价同学口头作文,教师点拨)⑥写作(让学生在观察事物的同时,写出一段话或写出一篇短文。)
五、课题目标
(一)让作文成为学生的乐事.情景体验的作文教学,其内容来自学生的生活,每次写作追求‘语言的自然生成’。学生无须去考虑教师和教材的要求,他在一定的情景中想表达什么,就表达什么,想怎么表达就怎么表达,表达的目的是为了交流思想,而不是为了给教师评分,接受老师的圈圈点点。学生们享受到酣畅淋漓的属于自己的快乐,努力使学生再也不害怕作文,不少学生不用老师布置就能自觉地写起主题作文,让作文真正成为学生的需要。
(二)真正实现个性化的表达
在一个自然情景的体验下,真正实现“自然生成”、“自然表达”。学生由此能悟到作文真谛,尽情表达自己的感受。一次“主题式作文教学”,许多同学能写三篇以上的习作,从其个人来看,前后作文能没有一篇相同。就全班来说,每一次几十篇作文竟然找不到雷同的痕迹。每篇习作都是一个鲜活的思想,每篇习作都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生命,每篇习作都跃动着个性的灵光。
(三)使教师不再为教作文发愁
以前“怕教作文,怕改作文”成了语文教师的通病,在情景体验的作文教学中,教师深知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学生是违背学生书面言语生成的自然规律的。因此,作前教师无须进行详细的写作指导,作后无须对学生的作文进行精批细改。他和同学们一样,是参与者,是听众,是读者。只须认真倾听,平等对话,于不经意中点拨写作技法,把评改的时间还给学生。于是教师就不会感觉教作文很累。相反,学生们充满个性和真情实感的表达能使教师们更了解学生,走近学生的心灵,使教作文成为一种快乐。
六、课题内容
(一)、生活体验
1、自然生活。远足活动、参观游览、体验美好、探索奥秘。杜甫《望岳》诗说:“造化钟神秀。”大自然集中了无数神奇美好的精华。学生有意识地走入自然,观察馥郁的山谷,五彩缤纷的原野;观赏蔷薇色的春天,玫瑰色的夏天,金黄色的秋天,鹅毛色的冬天„„触发他们的灵感,撩拨他们的诗情,培养他们的情趣。
2、家园生活。开展“今天我当家”,“假如我是爸爸”等摸拟扮演角色,体验长辈的甘苦,领悟真实的生活.3、校园生活。举行小发明、小制作、小考察等活动,参加田径运动会,进行升旗仪式,设立小小辩论会等;接触现代科技,学习和应用电脑,网络等技术,了解科技成果,体验巨大的科研力量,进行对话交流,增强对信息的收集和应用的能力,升华创新意识。
4、社会生活。走进社会,走进村坊街道,关注社会生活,捕捉社会热点,扩大信息汇量,让源头活水滋润他们的心田。接触各行各业的劳动者,调查访问。清扫卫生,服务社会,了解劳动的含义,体验劳动的价值。平时眼观六路,耳听八方,金口常开,这样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语言描述
在情境出现时,老师或学生伴以绘声绘色的语言描述,以增强立体感,提高学生的感知效果。
(三)、听声想象
提供各种音响,钩连思维,引发想象,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产生表达欲望。可先说故事,再想象构思。
(四)、扮演体验
游戏是学生的天性活动,表演是学生的本能使然,让学生进入游戏,课本剧等角色,激发情绪,增加亲切感,看演唱,细观察,增强趣味性。
(五)、实物演示
以实物为主,配置必要的背景,构成一个整体,以演出某一特定的情景。如出示“一张照片”,进行横向联想,想象起因,经过和结果。
(六)、图画
用课文插图、挂图、简笔画等图画形式再现写作情境,可用几幅图组成不同形状的图案,或用几根小棒随意组图,再编造一个生动的故事,这样既发展了智力,又培养了创造能力。以上六种是立体式,多维式的情景体验活动,能引导学生去寻找生活的源头,让其在“生活空间”中眼、耳、手、脑各种感官参与,从而有效地培养观察、思维、想象等多种能力,并极大地丰富写作素材,拓展写作思维,变“要我写”为“我要写”,变“我要写”为“我乐写”。
七、研究措施
1、采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广泛收集和查阅国内外有关小学作文教学研究的文献资料;收集整理国际上、国家和省有关管理部门关于作文教学课题管理的文件。
2、对国内外作文教学理论和实践研究进行比较分析,并通过座谈、访谈、问卷等形式,全面了解当前小学作文教学之现状,确立课题研究的起点,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出发展理论。
3、邀请有关专家作学术报告或举办座谈,使课题组成员掌握全面质量管理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有关专门技术。
4、建立课题研究博客,开辟理论学习与教师培训、教学论文、案例及教学设计、反思感悟、美文荐读、学生优秀习作、活动简讯、照片等栏目,以便实验教师网上交流。
5、及时总结小学作文教学研究的成果、经验,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为建构新的小学作文教学模式打好基础。八、研究方法
研究的方法主要有文献法,调查法,教育经验总结法,个案研究法,行为检测与情境法,行动研究法等研究方法。
1、整体研究以行动研究法为主。探索阶段以调查法为主,对实验班进行全员调查;实施阶段以比较研究法、个案研究法为主,将课题研究稳步稳扎的步步推进;结题阶段主要采用教育经验总结法,将研究经验形成理论。
2、研究过程中的作文教学利用文献资料结合实践操作层面逐步感悟,积累经验,总结升华经验,形成系统理论,以点带面,将辐射面逐步扩大——由实验班辐射到每一班,由精品课辐射到每一堂课。
九、研究原则
1、全员性原则
课题研究关键在于提升全体教师专业素质,只有全体语文教师参与,课题的研究价值才会含金量更高。光“听”不“练”,就不能形成课题之风,就不能达到全面改善我校作文教学之现状。
2、创新性原则
创新性是教育艺术的灵魂所在。实践证明,教学过程缺乏创新,必然流于僵化、枯燥,一段时间之后,学生又将失去新鲜感。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学“先进”但不模式化;学经验,但不失去个性。从个人的课题研究历程来看,要写历史,但不被历史所束缚,要不断在过去的历史上刷新自己。在进行“创新”教育时,要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采取多种生动活泼的形式,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
3、实践性原则
体验是学生写作的源泉,坚持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多加体验、多加感受,学生才会有较多的真情实感,才会不由自主地放飞心灵,从而自由、自主地快乐写作。
4、整体性原则
研究实施过程中,要准许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不能要求他们“人人达优”。对于受教育的每个个体不能厚此薄彼,要因材施教,使每一位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和发展,从而达到整体素质的提高。
十、课题步骤
本课题四年分三个阶段进行:
1、探索阶段:
搜集相关资料进行研读探讨;制定阶段性目标。
2、实施阶段:
学生优秀习作评选。明确具体操作策略。
3、结题阶段: 准备结题鉴定。
十一、检测手段
1、检测项目
⑴学生情景体验的能力与综合素质的提高情况; ⑵情景体验作文教学研究课教学设计与教学效果 ⑶情景体验作文教学质量综合测评情况。
2、检测方式
⑴观察记录:各班将学生的作文情况分个案和整体作出详细记录; ⑵制定情景体验能力书面测试卷,分低、中、高三套,分阶段检测
⑶设计评价量表,各班采用学生自评、互评以及家长外评、教师总评的方式进行检测; ⑸全校进行作文竞赛,将作品逐期逐年装订成册,检测学生成长过程中情景体验的能力及其写作能力的随之成长。
十二、预期成果
本课题拟于2012年底进行课题鉴定,并提交。
第二篇:小组合作学习课题研究方案
小组合作学习课题研究方案
一、课题提出:
自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小组合作学习”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一大“亮点”。小组合作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学习方式。但在当前的很多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搞得热火朝天,但细细分析存在许多误区。纵观分析不外乎有以下几点:
1、部分教师盲目的追求,“流行色”、“赶时毛”。没有切合实际,片面追求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对合作学习的理念了解不足,理解不全面;
2、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不确定,仅随随便便限于“前后桌”,学生之间也没有明确的分工,导致交流与讨论具有随意性;
3、小组合作学习不仅是生生合作,还是师师合作、师生合作,教师不善于合作交流,势必也会影响教学效率;
4、现实的学习生活中,教师往往偏爱和关注学习好的学生,他们在课堂上参与较高,而学习不好的学生或学习缺乏主动性的学生,教学中教师没有考虑到互补性,在角色安排上缺乏明确的分工。
二、研究目标:
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改变教师的教育理念,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教给学生合作技能。
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三、研究内容:
1、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树立以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为核心的教学宗旨,有重点地培养学生与他人交往、合作的能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强群体意识。
2、根据新课程标准,创立新的教学模式。(1)设置情境,使学生在合作学习所营造的特殊合作、互助的氛围中,同学们朝夕相处的共同学习与交往中,增进了彼此间的感情交流,培养了彼此间的合作与协作精神。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积极动脑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并进行小组讨论,合作学习,体现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在学习上互相帮助,共同提高。(2)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创立新的教学模式,联系教学内容,把多种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对合作成果进行巩固,合作学习能激励发挥出自己的最高水平。(3)教师在教学中营造出平等、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尊重学生个性发展,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
3、在实践活动中,体现自我,发展合作学习能力。(1)让学生根据要求,选择合作学习的形式。这样学生在互相学习中,能够不断的学习别人的优点,反省自己的缺点,就有助于进一步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潜能,使大家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不断提高学习能力。(2)利用教学实践性活动,培养学生团结合作能力。
四、研究方法:
1、学习小组的组建。首先宣传发动,然后采用自愿组合与宏观调控相结合的方法,根据第一单元成绩把班级36名同学组成9个学习小组,每组4人,使各组总分基本相近,各组选出品学兼优的学生担任组长,明确组长的职责,同时座位按学习小组编排,4人成“方阵”形,便于讨论问题,便于展开活动。各组设计自己的组名,口号,制作成卡片粘贴于教师版面。
2、建立竞争激励机制。在学习小组之间营造互相竞争的氛围,组内每人寻找各自的竞争目标,4人拧成一股绳。形成“齐心协力,力争上游,挑战自我,永不言弃!”的信念。
3、对小组的成绩的变化经常进行分析和对比,每次考试后对一、二、三名的小组分别给予:“三星”、“二星”、“一星”称号以鼓励,对进步的小组也给予鼓励,对落后的小组给予激励,对全体学生都有促进,进步的小组偿到了成功的喜悦,未考好的小组中的未考好的同学会感到对不起本组同学,会暗暗地下决心争取下次考好,这样各组同学之间合作学习的氛围自然形成。
4、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各组组长自己有学习任务还要帮别人,这种精神要不断表扬。其实,辅导别人的同时,自己对辅导的知识得到进一步的理解,自已收益更大。对各小组进步特别明显的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
五、研究成果:
1、小组合作学习实验促进了学生的评价能力的提高,规范了学生的学习行为。通过实验,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减轻了学生的课外负担,端正了学生学习的态度,培养了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且他们在课堂上表现活跃,回答问题积极,社会实践、调查能力增强,课堂气氛活跃,性格发生了很大变化。
2、创设了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氛围,有利于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小组合作学习由于采用了小组讨论、所学知识与社会调查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从而为课堂创设了一种最佳的教学氛围,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各种能力。实验中学生学习兴趣有了显著的改观,社会调查、实践能力、有了较大提高。具体表现为实验中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敏捷,能主动提出问题。喜欢小组合作学习的学生越来越多,学生的各种兴趣和能力有了大幅度提高。
3、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教学的多边互助,使每个学生都获得平等参与的机会。小组合作学习增加了个体与个体、个体与小组、小组与小组、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的机会,学生获得的表现机会要比单纯的小组合作学习更多得多。特别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使每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做到让优等生“吃得好”,中等生“吃得饱”,后进生“吃得了”的分层效果。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使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第三篇:小组合作学习课题研究方案
小组合作学习方法的探究
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自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535”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在我市推广,其中“小组合作学习”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一大“亮点”。小组合作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学习方式。当前的课堂教学,仍然在沿袭老套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学生看。”现实教学中大多合作小组出现在教师的公开课中,在合作学习时,小组成员间不具备合作的心理倾向,无法进行有效的互动交流;有些小组的合作学习则成了学优生发挥自己潜能、表现自己才能的舞台,而相对而言的学困生则往往被忽视,无形中失去了思考、发言、表现的机会;有些小组合作学习,合作之前缺乏必要的前提准备就匆忙展开讨论,小组合作次序混乱,学生发言七嘴八舌,没有中心;有些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内容过于简单,缺乏讨论、研究、交流的价值,学生在合作时无所事事,浪费课堂时间等等,小组合作缺少普遍的参与度、规则制和实效性。虽然增加重视了实验教学,但这种形式满足不了化学优生的好奇心和渴知心,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挖掘出其内在的潜力和积极的创造意识。要改变这种情况就必须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二、研究目标:
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改变教师的教育理念,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主动性学习意识,教给学生合作技能。
3、通过培养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的主动性学习,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4、让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教学的多边互助,使每个学生都获得平等参与的机会。
5、通过在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使小组合作学习更加完善,学生获得的表现机会要比单纯的小组合作学习更多得多。特别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使每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做到让优等生“吃得好”,中等生“吃得饱”,后进生“吃得了”的分层效果。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使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三、研究目的及意义
1、研究目的:
(1)通过研究,确实改变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使学生的学习具有持久的动力;
(2)通过研究,使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使学生学会策略性地学习;
(3)通过研究,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使学生学会做学习的主人。(4)通过该课题研究,落实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新要求。
研究的意义:对于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改变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同时又为新课程提出的改变学习方式丰富了一定的理论。推进了学校品质发展的需要。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1、课堂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策略的研究(1)组建合作小组的研究 具体操作如下:
① 分组前:通过多种方式与渠道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性格爱好、学习态度、家庭环境等。
② 分组时:根据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性格爱好、学习态度、家庭环境等方面的差异,以组间同质、组内互质的原则,将班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4—6人(具体班级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小组人数),并可以让小组的同学为小组起名。
③ 分组后:对组内的同学进行分工,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性格爱好、学习态度综合考虑,每个小组选出组长,记录着、发言者、计时者各一名,这个环节可由教师指出或学生自己选均可。其中组长负责组内分工、组织纪律、监督和保证每个成员都有参与机会。记录者负责本组操作过程中数据的记录。发言者汇集本组的讨论结果、实验结论,代表小组在班内交流。计时者控制好每个组员的发言时间,保证组内讨论按时有序完成。④ 课堂教学中设立组间竞争机制,把竞争引入课堂中去。⑤ 课堂教学中设立奖罚机制,对表现优秀积极的小组或组员进行奖励,对懒散不按时完成任务的小组或组员进行必要的处罚。(具体的奖罚措施由科任老师自行制定)(2)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内容设计的探究
拟通过以下环节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内容设计的研究: ① 在新旧知识衔接时设计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内容。② 在动手操作、探究问题时设计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内容。③ 在教材中的重难点中设计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内容。④ 在课堂练习出现普遍性错误时设计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内容。⑤ 复习巩固总结阶段时设计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内容。
⑥ 解答“开放性”问题时、自由创作时设计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内容。
⑦ 在知识深化、拓展时设计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内容。(3)小组合作探究的时机的研究
拟通过以下环节把握小组合作探究的时机:
① 在新旧知识衔接时把握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时机。② 在动手操作、探究问题时把握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时机。③ 在教材中的重难点内容开展时把握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时机。④ 在课堂练习出现普遍性错误时把握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时机。⑤ 复习巩固总结阶段时把握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时机。
⑥ 解答“开放性”问题时、自由创作时把握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时机。
⑦ 在知识深化、拓展时把握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时机。(4)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的操作的研究
在课堂教学中拟通过以下措施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的操作的研究:
① 备课时选择好2-3个有价值、最有利于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内容进行设计。
② 教师努力把握好备课时备好的合作点及注意把握好课堂出现的合作时机。
③ 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中,给予学生充分的讨论时间。④ 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中,给予学生充足的合作探究的空间。
⑤ 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中,教师要经常到各小组巡视,指导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有序开展,有效率地完成合作的内容。⑥ http://
四、研究内容:
1、改变传统的小组合作学习教学观念,树立以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中的主动性学习为核心的教学宗旨,有重点地培养学生与他人交往、合作的能力,建立良好的主动性学习习惯,增强主动意识。
2、根据新课程标准,创立新的教学模式。(1)设置情境,使学生在合作学习所营造的特殊合作、互助的氛围中,同学们朝夕相处的共同学习与交往中,增进了彼此间的感情交流,培养了彼此间的合作与协作精神。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积极动脑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并进行小组讨论,合作学习,体现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在学习上互相帮助,共同提高。(2)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创立新的教学模式,联系教学内容,把多种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对合作成果进行巩固,合作中的主动性学习能激励发挥出自己的最高水平。(3)教师在教学中营造出平等、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尊重学生个性发展,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
3、在实践活动中,体现自我,发展合作学习能力。(1)让学生根据要求,选择合作学习的形式。这样学生在互相学习中,能够不断的学习别人的优点,反省自己的缺点,就有助于进一步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潜能,使大家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不断提高学习能力。(2)通过培养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的主动性学习,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五、研究方法:
1、学习小组的组建。首先宣传发动,然后采用自愿组合与宏观调控相结合的方法,根据平日表现及学习成绩把班级20名同学组成4个学习小组,每组4人,使各组总分基本相近,各组选出品学兼优的学生担任组长,明确组长的职责,同时座位按学习小组编排,4人成“方阵”形,便于讨论问题,便于展开活动。各组设计自己的组名,口号,制作成卡片粘贴于教师版面。
2、建立竞争激励机制。在学习小组之间营造互相竞争的氛围,组内每人寻找各自的竞争目标,五人拧成一股绳。形成“齐心协力,力争上游,挑战自我,永不言弃!”的信念。
3、对小组的成绩的变化经常进行分析和对比,每次考试后对一、二、三名的小组分别给予:“三星”、“二星”、“一星”称号以鼓励,对进步的小组也给予鼓励,对落后的小组给予激励,对全体学生都有促进,进步的小组偿到了成功的喜悦,未考好的小组中的未考好的同学会感到对不起本组同学,会暗暗地下决心争取下次考好,这样各组同学之间合作学习的氛围自然形成。
4、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各组组长自己有学习任务还要帮别人,这种精神要不断表扬。其实,辅导别人的同时,自己对辅导的知识得到进一步的理解,自已收益更大。对各小组进步特别明显的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
5、运用评价策略,培养学生自我评价与管理能力,自主学习评价策略主要是指对学生学习活动过程与结果做出一系列的价值判断行为。教师、学生或同学之间对学习过程、学习行为和学习结果进行客观的评价,对促进学生实现学习目标有调整和指导作用。在学习活动中可以采取各种正规或非正规的评价方法。实验中,根据年级学生特点,建立相适应的自主学习评价指标体系,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进行较为全面的考查。评价中,我们不仅要关注学习结果,更要注重评价学生的自主意识、参与程度、参与能力的增强与提高。如高年级具体的评价指标:
1、学习目标明确,有强烈的求知欲,知道学习是自己的责任。
2、有不甘落后、自强不息、竞争向前的自信和意志力。
3、有积极探索,敢于质疑,创新的精神。
4、形成勤于思索、善于思考的优良思维品质。
5、能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进行适当的调控。
6、能有计划、有目标的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自觉地支配和调节自己的学习行为习惯。
7、能积极地参与实践,善于与他人交流合作。显然,通过评价策略的科学应用,引导学生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表现和学习能力做出评价,这样不但能使学生之间互相学会客观的评价自己和他人,在评价过程中逐步完善自我认识、自我教育和自主学习的过程,而且能够发现自己和别人的差异,从而修正自己的方法,规范自己的行为,不断进行自我调节。另外,还要提供机会,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小学生天性活泼开朗,顽皮好动,喜爱集体生活,已具备一定的生活实践能力。若把这些来自于学生的问题,放回于学生之中,鼓励他们去自主解决,就一定会锻炼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首先我成立学习互助组、采用“轮流值周,人人当班委、当学习组长、当小老师”这一自我教育形式。
6、从方法措施入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进行“自主学法”指导。通过学法指导,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有意识地总结和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具体做法是备课中有“学法”设计,上课时有“学法”指导,课后有“学法”总结。实验中,更要关注那些学习能力不强的学生,因为这些学生仅靠自己还不会进行有效学习,因此对他们进行方法指导尤为重要。实验时,力争做到在建构新知识时,教给学生课前预习、查阅资料的方法;在复习时教给学生归类、整理、综合性学习的方法;在出现错误时教给学生纠正、反思的方法。学习指导方法很多,还可以结合班级实际,灵活运用教法传授学法。学期末评选“自主学习小主人”。条件是:爱学、会学、主动学、有创造性、有毅力、学习效果好、团结协作好等。
7、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努力创设适宜而新颖的教学环境,使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参与。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践:一是创设专题性自主学习活动的空间。即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在一段时间内组织学生开展一些专题性学习活动,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如“成语趣话”、“错字门诊”、“古诗积累”、“佳作赏析”、“即兴演讲”、“制作课本剧表演”等活动。这些活动,既丰富了学科内容,又充实了学习生活,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又进一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进而产生“不由自主”的自主学习活动,有助于其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二是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训练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思维能力是智力结构的核心,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基础和关键。因此,教学中必须要注重学生各种思维能力的训练。运用电教媒体辅助教学,调动学生各种感官来参与接受信息,有利于改变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运用电教媒体辅助教学,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教会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将直观生动地对学生心理“催化”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六、研究步骤
主要分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2.9)
认真填写“课题”申报表,撰写“课题”方案。
2、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2.9—2013.5)依据研究方案,认真开展研究:
(1)学习理论并运用有关理论指导实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培养学生交流合作的能力;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
(2)分析实验过程情况,完善方案不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
3、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3.5—2013.6)(1)进行课题实验的总结、反思
(2)搜集材料,撰写结题报告,总结出具有特色的经验、成果。
七、课题研究小组人员
课题负责人 :
赵健民
研究实验人员 :
赵健民
孙培江
刘尔生
第四篇:小组合作学习,课题研究方案
《小学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应用》 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现阶段我们在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广泛地进行“数学分组合作学习”的研究,旨在通过对现行的以知识为主要教学目标,教师传授为主要特征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使教学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的基础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的个性探索与小组的合作探索有机结合,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主体性、创造精神、实践能力及合作意识、交往品质等多方面素质的协调发展。但目前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多是形式上的合作,没有完全体现出合作学习的真正作用,还有许多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还不够完善,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操作过程中,还存在许多误区。我们就这一内容进行研究,以使我们对合作学习有更深刻的认识,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优化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一)理论建构
心理学理论表明: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促进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三种不同层次的学习心理状态的提高。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能在课堂上积极交往的机会,对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及在交往中促进学生三种不同层次的学习心理状态是有极大帮助的。学习交往理论认为,思维的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受课堂教学气氛的影响,多项交往的组织形式,信息交流量大,交流渠道多,有利于形成积极的课堂气氛,有利于课内信息的沟通,有利于学生间互帮互学,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数学新课程标准》中也强调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而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通过自主研究、民主探索、平等合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相互启发、共同提高实践创新能力、增加学习质量和个体素质,形成一种生动活泼、潜力无穷、人人参与、主动积极学习的活动形式。
(二)、研究目的
1、分析目前在数学课堂中开展的广泛的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误区,寻找对策,构建科学的、合理的小组合作学习理论体系,探索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2、探索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师生角色的转变。合作学习要协调师生、学生同伴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学习,从而为未来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点。
3、科学的、合理的小组合作学习,增强学生合作的意识,培养学生合作的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三、研究的内容
(一)目前数学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误区原因分析。
1、过于强调合作的形式。
合作学习并没有从内容的需要和学生的角度出发,而是盲目地去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只是为了合作而合作,在教学活动中只注重合作学习这一形式而不重视合作学习的实效,使我们的合作学习趋于形式化,浮于表面,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2、没有明确的合作任务或合作的任务缺乏挑战性。
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没有对学生的合作学习提出明确的学习任务,而直接让学生去合作,无所是事,不知所措。只是几个人围在一起,漫无目的的合作。另一种情况是在学生大家都能直接解决问题的情况下,让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合作的内容缺乏挑战性。
3、忽略了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中不敢放手让学生合作,不相信学生的能力,学生的合作学习还是在教师统一的“安排”下进行的,学生的合作缺乏自主性,在教师的指导下按部就班,充其量不过是一种表面上的假象,只是师生之间的互动,而在这里的互动中,教师主宰了一切。
4、忽视了对学生合作习惯的培养。
现在有些课堂中的合作学习,有三种极端的表现:第一种情况是,教室里乱成一锅粥,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常规极差,自己做自己的,或者谈一些与合作的内容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第二种情况是,学生在合作中只是敷衍了事,自己做自己的,只是几个人聚集在一起,做着自己的事,毫无合作可言,与其说是在进行合作学习,不如说是几个学生围在一起进行自学;第三种情况是,一部分学生在大讲特讲,另一部分学生无所是事,不会倾听,把自己排除在小组之外。
5、合作学习中忽视了学生良好个性的培养。合作小组是几个人为了共同的学习目标而组合在一起的学习共同体,往往我们在合作学习中只看重某一小组学得怎么样,却忽视了小组的组成——每个学生在小组学习中获得的发展,忽略了对每个学生良好个性的培养。
6、合作学习忽视了学生学习的差异性。
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表现与其自身内在因素有很大的联系。学生自己的不同的个人因素,自己原有知识水平不同的层次,学习能力的不同层次,表达能力的不同层次等等,都决定了学生在合作中不同的表现。合作学习中学生之间的关系处理不当,学生会在合作学习中迷失自我。
对数学小组合作学习除了针对以上问题进行相应的整改措施外,我们拟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构建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体系。
(二)、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的构建。
1、增强合作意识
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去发展自己的数学思想,去倾听别人的想法,去学会进行数学交流,以增强整体合作意识,那么如何让学生体会到合作的重要性呢?平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兴趣特点,设计一些适合于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并通过激励性的评价,使学生体会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每个人的长处都能在集体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2、训练合作技能
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主要是通过讨论、争辩、表达、倾听及参与实践等形式来展开的。为了提高合作的有效性,必须重视合作技能的培养。
(三)、选择合作的时机
合作学习强调集体荣誉和个人责任,能充分发挥小组内成员的主体性,但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个人独立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学习的关键是:教师提供合作学习的内容必须适合每位学生参与,使学生有话讲,有一定的争论性,能激发学生的合作兴趣。在课堂教学中适时恰当地把握时机,选择有讨论价值的内容,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既发扬了教学民主,又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了机会。在合作中,人人参与、个个发言、相互启发、取长补短,增加了课堂信息交流量,促进了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发展。
四、研究方法:
该课题围绕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进行研究,主要采取以下研究方法:
1、理性思辨:我们拟通过理性思辨,思考在合作学习中的误区,从中探索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方法、途径。
2、调查法:了解当前我校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与能力情况。
3、研讨法:针对实验过程中的实际问题进行研讨、分析,借以不断完善操作方法,提高实验操作水平。
五、课题的分析阶段研究计划:
一:准备阶段(2017年3月---2017年4月)成立课题组,确定课题,了解情况,制定计划。
二、实施阶段(2017年5月---2017年6月)
结合了解结果,进行实验研究,总结,形成阶段性的报告。
三、总结阶段(2017年7月)
完善资料,完成总结报告,形成成果。
第五篇:《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课题研究方案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课题研究方案
南丰县紫霄小学
罗刚军
一、课题的提出:
现阶段我们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广泛地进行“小学数学分组合作学习”的研究,旨在通过对现行的以知识为主要教学目标,教师传授为主要特征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使教学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的基础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的个性探索与小组的合作探索有机结合,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主体性、创造精神、实践能力及合作意识、交往品质等多方面素质的协调发展。但目前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多是形式上的合作,没有完全体现出合作学习的真正作用,还有许多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还不够完善,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操作过程中,还存在许多误区。我们就这一内容进行研究,以使我们对合作学习有更深刻的认识,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优化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一)理论建构
心理学理论表明: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促进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三种不同层次的学习心理状态的提高。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能在课堂上积极交往的机会,对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及在交往中促进学生三种不同层次的学习心理状态是有极大帮助的。学习交往理论认为,思维的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受课堂教学气氛的影响,多项交往的组织形式,信息交流量大,交流渠道多,有利于形成积极的课堂气氛,有利于课内信息的沟通,有利于学生间互帮互学,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数学新课程标准》中也强调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而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通过自主研究、民主探索、平等合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相互启发、共同提高实践创新能力、增加学习质量和个体素质,形成一种生动活泼、潜力无穷、人人参与、主动积极学习的活动形式。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从心理学角度分析,知识的获得是一种主动的认识活动,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小组合作学习正是为学生提供了这样一种参与实践活动的可能,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孩子们这种与生俱来的天性,充分挖掘这种极难得的宝贵的教育资源。
(二)、研究目的
1、分析目前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开展的广泛的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误区,寻找对策,构建科学的、合理的小组合作学习理论体系,探索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2、探索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师生角色的转变。合作学习要协调师生、学生同伴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学习,从而为未来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点。
3、科学的、合理的小组合作学习,增强学生合作的意识,培养学生合作的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三、研究的内容
(一)目前数学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误区原因分析。
1、过于强调合作的形式。
合作学习并没有从内容的需要和学生的角度出发,而是盲目地去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只是为了合作而合作,在教学活动中只注重合作学习这一形式而不重视合作学习的实效,使我们的合作学习趋于形式化,浮于表面,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2、没有明确的合作任务或合作的任务缺乏挑战性。
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没有对学生的合作学习提出明确的学习任务,而直接让学生去合作,无所是事,不知所措。只是几个人围在一起,漫无目的的合作。另一种情况是在学生大家都能直接解决问题的情况下,让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合作的内容缺乏挑战性。
3、忽略了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中不敢放手让学生合作,不相信学生的能力,学生的合作学习还是在教师统一的“安排”下进行的,学生的合作缺乏自主性,在教师的指导下按部就班,充其量不过是一种表面上的假象,只是师生之间的互动,而在这里的互动中,教师主宰了一切。
4、忽视了对学生合作习惯的培养。
现在有些课堂中的合作学习,有三种极端的表现:第一种情况是,教室里乱成一锅粥,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常规极差,自己做自己的,或者谈一些与合作的内容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第二种情况是,学生在合作中只是敷衍了事,自己做自己的,只是几个人聚集在一起,做着自己的事,毫无合作可言,与其说是在进行合作学习,不如说是几个学生围在一起进行自学;第三种情况是,一部分学生在大讲特讲,另一部分学生无所是事,不会倾听,把自己排除在小组之外。
5、合作学习中忽视了学生良好个性的培养。
合作小组是几个人为了共同的学习目标而组合在一起的学习共同体,往往我们在合作学习中只看重某一小组学得怎么样,却忽视了小组的组成——每个学生在小组学习中获得的发展,忽略了对每个学生良好个性的培养。
6、合作学习忽视了学生学习的差异性。
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表现与其自身内在因素有很大的联系。学生自己的不同的个人因素,自己原有知识水平不同的层次,学习能力的不同层次,表达能力的不同层次等等,都决定了学生在合作中不同的表现。合作学习中学生之间的关系处理不当,学生会在合作学习中迷失自我。
对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除了针对以上问题进行相应的整改措施外,我们拟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构建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体系。
(二)、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的构建。
1、增强合作意识
(1)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去发展自己的数学思想,去倾听别人的想法,去学会进行数学交流,以增强整体合作意识,那么如何让学生体会到合作的重要性呢?平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兴趣特点,设计一些适合于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并通过激励性的评价,使学生体会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每个人的长处都能在集体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2)通过数学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让数学走进学生的生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是现代课堂教学的必然趋势。因此,教师可以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组织一些合作参与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进行合作,并让学生在生动、活泼、有趣的数学活动中体会到合作的作用、合作的乐趣。
2、训练合作技能
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主要是通过讨论、争辩、表达、倾听及参与实践等形式来展开的。为了提高合作的有效性,必须重视合作技能的培养。
(1)学会倾听
在小组讨论过程中,要求1人先说,其他人必须认真听并且不能打断别人的发言,要能听出别人发言的重点,对别人的发言做出判断,有自己的补充或独到见解,在这样要求下训练,学生不但养成了专心听的习惯,而且培养了学生相互尊重的品质,这种品质的功能也能延续到学生的一生。(2)学会讨论
合作学习中,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通过共同讨论、相互启发,从而达到合作的目的。为了提高讨论的质量,教师要教给学生讨论的方法:各组由一人汇报自学或独立思考的内容,其它成员必须认真听,并且有自己的补充和见解,最后,还应将各自遇到的问题提供给全组成员讨论,对达成共识和未能解决的问题分别归纳整理,准备发言。(3)学会表达
在合作学习中,学生的友好交流和自我表达都离不开语言的表述,为了达到训练目标,首先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讨论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敢说、会说,培养学生善于倾听、思考、判断、选择和补充别人意见的好习惯。其次要求小组成员人人都说,而且要能大胆完整地说,要鼓励礼貌用语。如对某一问题有不同看法时,起来补充或纠正时可以这样说:“我对第X小组XXX同学的意见有补充或有不同看法。” 听、说技能是合作学习的基本技能,它是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和探索形成的。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相互帮助,相互启发,实现了学习互补,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发展。(4)学会组织
合作讨论的成败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组内的组织者,具体做法是:指导组织者进行组内分工、归纳组内意见、帮助别人评价等,另外,为了体现小组内的主体性,可定期培训、及时更换组织者。通过训练不但提高了合作学习的效率,而且为学生今后立足于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5)学会评价
合作学习活动中评价不只是教师对学生做出的简单的评价,其中包括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对教师的评价等。教学中可以通过教师的范评引导学生互评,如让学生倾听他人发言后,用手势表示对或错,用准确流畅的语言评价,以增强评价的能力勇气、提高评价的水平。
(三)、选择合作的时机
合作学习强调集体荣誉和个人责任,能充分发挥小组内成员的主体性,但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个人独立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学习的关键是:教师提供合作学习的内容必须适合每位学生参与,使学生有话讲,有一定的争论性,能激发学生的合作兴趣。在课堂教学中适时恰当地把握时机,选择有讨论价值的内容,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既发扬了教学民主,又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了机会。在合作中,人人参与、个个发言、相互启发、取长补短,增加了课堂信息交流量,促进了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发展。
四、研究方法:
该课题围绕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进行研究,主要采取以下研究方法:
1、理性思辨:我们拟通过理性思辨,思考在合作学习中的误区,从中探索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方法、途径。
2、调查法:了解当前我校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与能力情况。
3、问卷法:了解学生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态度、需求,研究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真实所想、所需。
4、研讨法:针对实验过程中的实际问题进行研讨、分析,借以不断完善操作方法,提高实验操作水平。
五、课题实施人: 罗刚军
实施对象:紫霄镇中心学校四年级全体学生
六、课题的分析阶段研究计划: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0年4月~2010年7月)
1、分析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做好前测工作。
2、广泛收集资料学习有关小组合作学习等方面的文献资料。
3、拟定课题实施操作方案。
第二阶段:初步实施阶段(2010年9月~2011年1月)
1、课题组按照操作方案初步实施研究。采取边实验边思考,边学习边总结的方法,不断完善课题研究的方案。
2、定期开展研究活动,研究伦理教育的内容、途径、方法,着力研究课内外相结合的操作方法。
第三阶段:正式实施阶段(2011年2月~2012年2月)
1、按照研究方案具体实施研究。
2、每学期定期开展专题性的研究。
3、课题组织累资料。
第四阶段:总结鉴定阶段(2012年3月~2012年7月)
1、做好后测工作,分析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
2、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和研究工作报告以及有关论文。
3、收集资料,健全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