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新闻采访与写作教程

时间:2019-05-13 02:36: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当代新闻采访与写作教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当代新闻采访与写作教程》。

第一篇:当代新闻采访与写作教程

当代新闻采访与写作教程

新闻采访:新闻工作者为了了解和获得新闻事实而进行的情况搜集和调查探究活动 新闻采访的目的:为新闻报道服务,满足大众的新闻需求服务 新闻采访的实质:以客观事实为对象,以新闻报道为目的的活动 新闻采访的特点:专业性、及时性、突发性、广泛性、艰辛性

新闻写作的基本原则:真实性、思想性、时效性、简明性

广义的记者:新闻机构中从事新闻材料的采集、拍摄、录制和新闻作品写作、制作、编辑和报道的专业人员,包括记者、编辑、新闻节目主持人、新闻摄影、新闻出版者等。

狭义的记者:出外采访的人

19世纪初期,随着近代报纸的创刊,我国才出现真正意义上的职业记者。

记者的职责1、2、采写新闻:面对一些重大的、紧迫的、难度大的报道任务时,记者应责无旁贷,奋勇当先,千方百计的去完成采访任务。

反映情况:不是公开的新闻报道,而是特指记者在实际工作和社会生活中得到一些不宜作公开报道,但对党和政府及有关部门有参考价值的材料,写成“内参“的形式上报。

3、做群众工作

采访者的素质

思想政治素质、人文素质、科学素质、道德素质、专业素质(1、记者对客观实际的了解和把握能力

2、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3、新闻业务技能的娴熟运用能力)

新闻敏感:新闻工作者敏锐发现新闻线索、迅速地挖掘新闻素材、及时地判断新闻价值的能力。新闻敏感的表现:

一、快捷,能迅速地捕捉事物正在或即将发生的最新变化

二、准确,能从纷繁复杂的事物中判断和选择出有传播价值的变化

三、灵活,不拘泥于某种固有的思维模式和工作思路

判断有价值新闻的能力1、2、3、4、迅速遇见可能出现的新闻的能力

迅速判断新闻事件引起受众反响程度的能力

迅速判断同一性质的诸多事实中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的能力

迅速判断新闻事件对当前工作的指导意义和可能产生的政治影响的能力

5、迅速判断透过一般现象挖出隐藏着的有价值的重要新闻的能力

新闻价值:指事实构成新闻诸因素的客观存在,是记者判断事实能否成为可以进行传播的新闻尺度。

新闻价值包含的要素:重要性、显著性、时新性、接近性、趣味性、冲突性、异常性。

掌握的基本原则:新闻价值的各个要件不是孤立存在的,这些要件只是报道的参考系数,我们在世纪操作中要学会综合观察与利用。

报道思想:新闻机构在一定时期内,组织、策划报道的指导思想和具体实施这一指导思想的大致设想,有时也成为报道意图。

如何形成和明确报道思想1、2、吃透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讲话、文章,从中把握报道思想 从国际国内发生的重大事件报道中捕捉、获取报道思想

3、参与社会实践,从所听所闻获取报道思想

新闻线索:新近发生的事实的简明信息或信号。新闻线索的作用:

1、2、激发记者的新闻敏感,从而产生采访动机 为记者的采访提示了方向

3、为媒体的报道活动提供了决策依据

新闻线索的获得渠道1、2、3、4、5、6、党和政府的有关方针、政策和重要文件

各种会议、领导讲话以及有关部门工作信息和简报 通过受众、亲友提供 通过其他媒体渠道获知 记者的耳闻目睹和日常积累

其他渠道:新闻线人、新闻通讯员提供及热线电话、读者来信

采访计划或采访策划方案应包括:1、2、3、4、报道思想:对近期报道思想要了解,这是制定计划的重要依据

采访目的:采访的主题是什么?为什么采访?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可能产生的传播效果会怎么样?本次采访的要求是怎样的?

采访对象、范围:要采访的中心人物是谁?还要采访哪些相关人物?采访顺序怎样安排?如何确定采访的地区、范围、部门? 采访时间:选择最有利于采访的时间和时限要求。5、6、7、采访的实施:选用何种采访方法(方式),如观察、访问、座谈会、体验式采访、隐性采访,或是几种方式相结合。

报道方式:确定报道形式、角度和初步选题;对刊(播)发的要求,如放在哪个版面、栏目,采写周期,写多少字

采访内容:开列调查纲目,记者在采访前,应在初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列出较为详细的调查纲目,有事还需要把这个纲目送给被采访者,让他们了解记者要采访的问题,在思想上和材料上有所准备。开列提问提纲,就是准备问题,问题要尽可能多些,有具体的,有概括的。

8、相关采访条件的准备:如交通食宿的安排、采访设备的准备以及经费的预算

9、其他可能出现的困难和处置方法

采访形式:记者在采访活动中以一种什么样的外在形式,与被采访独享是以一种什么样的外在关系来进行采访工作的。

采访方式:由于新闻事件的性质不同、被采访对象的情况不同而决定的记者采访活动的不同类型。

采访方式:隐形采访、异地采访、交叉采访、立体采访、巡回采访、蹲点采访、体验采访

提问:运用谈话的方式研究采访对象心理的一种方法

提问的方法:单刀直入、迂回包抄、穷追不舍、引导启发、反面激问、求教探寻

新闻采访的现场观察:记者的大脑及眼、耳、鼻、舌、身感觉器官同时运作,以眼为主从而使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相一致的现场采访形式。(通俗地讲,记者用眼睛采访)

现场观察的方法

1、观察与提问相结合2、概览与细察相结合3、观察与思考相结合4、定点与步移相结合5、眼看与全感相结合6、公开观察与隐蔽观察相结合

新闻主题:新闻的中心思想,是通过新闻事实所要表达的记者的态度、观点、情感和思想。

既要反映新闻事实,又要表明记者的态度和观点。

新闻主题确立的原则:确定主题的最佳性、注意主题的独创性、增强主题的针对性

新闻主题提炼的方法:追根溯源法、对比联系法、见微知著法

新闻语言:适合新闻报道要求、体现新闻特性的语言。

消息的结构:消息写作中材料选择、段落安排的特定方式与方法。

消息结构通常指两个方面的意思:

一、消息的结构形式,即作者对以过滤的新闻材料进行总体性按哦爱或布局的方式。

二、消息的构成,即消息稿内容上的结构构成,一般由标题、消息头、岛屿、主题、背景、结尾几部分

消息的结构形式:倒金字塔式、时间顺序式、悬念式、并列式 消息的构造成分

消息的标题有三个方面的作用:导受、导向、美化和序化

消息标题的种类主要包括:主题、引题和副题

消息头:一般是指消息头那几个以不同字体或加括号区别于内文的字。

新闻导语:消息中开头用简练的文字概括最主要、最新鲜、最吸引人的新闻事实的部分。

以表达方式区分导语的种类:叙述型导语、描写型导语、议论型导语、对比型导语

动态消息:对新近发生和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的报道、它迅速、快捷地反映社会各个方面的新情况、新事物、新变化、新问题、新成就、新动向、新气象、新趋势。动态消息可以报道国内外的重大事件、突发事件,也可以报道日常生活中鸡毛蒜皮的小事。涵盖政治、经济、军事、外交以及文化、科技、教育、体育等各个领域、各个行业,以及与大众社会相关的千变万化。动态消息的特点:新、短、快、活、强

经验消息的写作要求和方法

一、报道具有指导意义的经验

二、报道能推进工作的经验

三、报道最新鲜独创的经验

四、报道用事实说明的经验

人物消息概述

报道人物的世纪和活动的新闻题材。人物消息里面的人物要具有新闻价值,可以是名人、大人物,表现公众人物的新闻,也可以是凡人、小人物,表现普通人引发的新闻。可以是去的重大成就、获得突出成绩的人,也可以是在某一方面做出不同凡响之举的默默无闻的人,也可以是怪人、奇人,甚至可以是反面人物。

人物消息的特点:

1、2、人是主角,以写人为主,叙事是为写人服务的。篇幅短小

3、内容集中

4、强调时效

人物消息的写作要求和方法

一、生动传神

二、个性鲜明

三、突出重点

社会消息:以社会生活、社会问题、社会风气、自然现象以及生活情趣为报道对象的新闻题材。一般被称为社会新闻,也被称为“软新闻”。

社会消息的特点:生活气息浓,具有贴近性;受众范围宽,具有广泛性;相关资讯多,具有知识性;传播效果好,具有趣味性;报道灾害快,具有突发性;唱正气歌,具有引导性

社会消息的写作要求和方法

一、小事多留心,着眼百姓生活。

二、热点不会比,反映民众诉求。

三、格调要提升,抵制虚假低俗。

四、出击应迅速,报好突发事件。

五、形式须灵活,写出情趣感情。

通讯:一种比较详尽、生动地报道新闻事件、新闻人物发生(成长)经过及结果(经验)的新闻体裁。

1870年,王韬在国外游历时写的《普法观战记》被认为是我国最早的通讯。1912年,《申报》特地为黄远生开辟“北京通信”专栏,后人称为政治通讯。

通讯的特点:

通讯与消息的共同点,如真实性、客观性、时效性

通讯在内容和形式上更详细、具体、深入、生动,更灵活、多样化,更有感染力。

一、内容的扩展性

二、时效的适度性

三、结构的灵活性

四、手法的多样性

五、人称的丰富性

林外通讯篇幅较长,容量较大;通讯标题不用多行题,有事出现副题,前面加破折号;通讯发稿时,不加“本报讯”。

人物通讯:一种详尽报道新闻人物活动与思想的通讯体裁。报道正面新闻任务的先进事迹,反映任务的成长经历,展现精神风貌,对人们起到激励、鼓舞的作用。也报道中间人物或有争议的人物,甚至是后进人物与反面任务的思想变化过程,分析行为动机,挖掘思想根源,对人们起到教育、警示的作用。人物通讯分为两类:

1、2、报道个人的,以一个典型人物或新闻人物为报道对象 报道群体的,以几个人甚至一个先进人物群体为报道对象

人物通讯的特点:形象性、生动性、时代性、典型性

人物通讯的写作要求

1、突出写人,把人写活

2、精心选材,合理布局

事件通讯:较详尽地报道具有典型意义的新闻事件的通讯体裁。

注意选择典型事件,全面、深入地报道事件的来龙去脉,集中深刻地引出一定的经验或教训,并揭示其社会意义。

事件通讯的特点:典型性、重要性、深刻性、全面性、政策性

事件通讯的写作要求1、2、3、突出重点写好事 深入挖掘写透彻 如临其境细描绘

4、掌握分寸讲政策

风貌通讯:着重记叙社会风貌、社会变化、风土人情和建设状况的通讯体裁。也叫概貌通讯、旅行通讯。报刊上常见的是巡礼、见闻、游记三种。

风貌通讯的写作要求::1、2、3、求“特”,写出特点 求“变”,写出变化 求“新”,写出新意

4、求“趣”,写出情趣

特写:对新闻事件、新闻人物有特征的片段、场面或瞬间,进行“放大”、“再现”处理的一种新闻体裁。分为人物特写、事件特写、场景特写、旅行特写、速写等。特写的特点:题材特别、内容特别、表现特别

特写的写作要求:

1、观察要细致化2、3、4、选材要集中化 篇幅要精萃化 角度要奇异化

5、表达要艺术化

专访:记者带着问题对特定对象进行专门访问的一种新闻体裁。

人物专访:对新闻人物进行专题纪实访问的通讯体裁;又称为人物访问记,属于纪实性报道。

专访的表现形式:可以用第一人称,可以用问答式,也可以用自述式。

人物专访一般都有特定的背景和强烈的现实性,选择的都是有代表性的人物,也可以是罪人、犯人、有问题的人,专访的问题多是回答和解决社会和让你们普遍关心的问题。

人物专访的三要素:人物、现场、谈话

人物专访的写作要求:

1、选准专访对象

2、准确把握时机

3、合理安排观察

4、注重谈话纪实

深度报道的特点:

一、主题的深刻性

二、题材的重大性

三、报道的整合性

四、体裁的多样性

五、效果的显著性

调查性报道:由媒体相对独立完成,以记者调查魏主要方式,揭示部位人知的新闻试试的深度报道形式。

调查性报道的特点:探究性、质疑性、独立性、重大性、风险性

解释性报道:通过大量使用新闻别经材料对新闻事实进行解释和分析的一种深度报道形式。

解释性报道是分析性报道,是深度报道中最重要的文体,特别是在西方国家的报纸上占有重大的比重。解释性报道的特点:1、2、3、充分使用背景材料,用事实“解释”事实

突出“为什么”这一要素,着重点在于挖掘“新闻背后的新闻” 通过比较、分析,揭示事实蕴含意义 连续报道:新闻媒介对受众关注的某一新闻事件、新闻人物、典型问题,在一定时期内持续进行报道。连续报道又称为追踪报道,追踪新闻事实的发展轨迹并不断地及时报道,每一次报道的递进,都构成连续报道的片段,直到最后完整地呈现事件。一般至少需要3篇,特别适用于突发性事件。连续报道的特点:1、2、3、报道力度大,报道声势强 报道时空跨度大,报道时效性强 每部分具有相对独立性,又有内在联系

4、体裁的多样性,问题的灵活性

系列报道:在同一个大主题下,对典型的新闻事件、新闻人物进行不同视角、侧重点的分篇、持续的新闻报道方式

系列报道适用于对典型的新闻事件、新闻人物、现象与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不同层次,惊醒的一系列报道,报道篇数不少于3篇。

组成系列报道的多个报道都是独立的,他们没有外在的联系,却有内在的联系。这就是要集合在同一主题思想之下,实现对新闻事实作比较系统、全面,有一定深度的报道。

系列报的的特点:1、2、3、主题的集中性 内容的广播性 报的的计划性

4、文体的一致性

调查性报道:

1、确立调查目标,表明质疑态度

2、把关键性追问作为“子标题”

3、提供强有力的证据和细节

4、注重结构安排

5、突出平衡性原则,注重展现观点的交锋

解释性报道写作的操作要点:

1、采用逻辑关系结构全文

2、围绕“为什么”追根溯源,深入挖掘,写出新闻背后的新闻

3、广泛收集背景素材,大量占有材料

4、用事实解释事实

连续报道:

1、每篇相对独立,但要有内在联系,注意平衡性和整体性

2、每篇在报道新的新闻事实时,要适当交代背景或适当回顾

3、要突出之前未曾报道的最新动态和进展

4、要善始善终,切忌虎头蛇尾

系列报道:

1、选择好体裁,开掘好主题

2、分解若干子题,划分报道角度

3、单片追求个体影响,整体形成集聚效应

4、注重典型清洁,抓住生动细节

电视新闻的传播特性:

1、快捷性、及时性

2、现场的实证性

3、受众接收的随意性

电视新闻专题是指运用电视新闻的表现手段和报道技巧对新近变动的事实所做的较完整、较系统、较深入地及时报道。类似于报纸、广播新闻中的通讯。电视新闻专题题材广泛、多样化,大多围绕社会上的重点、疑点、热点问题进行选材,针对事实进行分析和阐述,通过夹叙夹议的方式,使观众产生思想上的震动和感情上的共鸣。

网络新闻:通过互联网传播的新近变动 和对正在变动的事实的变动评论。网络新闻的传播特性:交互性、及时性、丰富性、多元性

多媒体写作:网络新闻写作最显著的表现形式P298

“华尔街日报体”:美国《华尔街日报》惯用的一种新闻写作方法

基本特征:以一个具体的事例开头,然后自然过渡,进入新闻主题部分,接下来将所要传递的新闻大主题、大背景和盘托出,集中力量深化主题,结尾在呼应开头,回归到开头人物的身上,进行主题升华,意味深长。

融合型记者也叫多技能记者、超级记者、全能记者、移动记者、背包记者。融合型记者掌握了全面的多媒体技能,能够同时承担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报道任务,为多种不同媒体提供新闻作品。

融合型记者的要求:

1、合理的知识结构

2、超强的职业能力

3、过硬的技能水平

4、良好的身心素质

第二篇:新闻采访写作教程

一、采访前的准备:

一、准备背景材料

1、背景材料

2、获取背景材料— 获取背景材料有四个途径,需要大家把握:首先,平时注重点滴积累。其次,建立自己的剪贴本。第三,到网上去打捞资料。第四,向周围的人了解。

二、采访提纲

1、采访提纲: 采访提纲是对将要进行的采访活动的一个大致规划。它可以规划我们的采访程序,保持我们清晰的思路,做到按计划进行采访、写搞,快捷的完成任务。一般说,在采访提纲里,应该有以下几个内容: 首先,明确报道思想,也就是说采访的目的是什么,通过宣传要达到什么效果。其次,规划好行走路线和采访地点、时间。第三,采访步骤,比如说打算采访什么人,是一个还是两个、三个,谁先谁后。第四,采访要问的问题。总之,好的采访提纲要成为采访的“蓝图”,决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当然,经过一段时间锻炼,这种写在纸上的采访提纲就可以写在心里了。

2、采访提纲的设计:采访提纲并没有千篇一律的模式,可粗可细。只要提前对即将进行采访有个大致的规划就行了,一般说包含报道思想的确立、采访顺序的安排、采访时间和打算撰写体裁的确定,也可以单独对采访时打算要提出的问题进行设计,等等。

三、准备采访物品— 采访前笑记者必备的物品有以下几类:

第一类:证明身份的采访证。第二类:采访提纲。第三类:采访包

二、写作要点:

1、准确

2、具体

3、形象

4、简明

5、口语化

三、采访结束时,应多注意的问题:

1、必须在约定的时间内结束采访。(2h)

2、结束前回想是否得到想要的。

3、问下对方是否还有想说的。(多开几分钟机)

4、索取相关的资料。

5、道别时,多和其闲聊。(可以保持联系)

四、采访交流的心理吸引因素包括:

1、相似因素。(交流的双方有某些一致性和共同点)

2、需要因素。(补偿吸引律,要注意对方的故意夸大„„)

3、对等因素。(消除恐惧,相互尊重)

4、强迫因素。(强迫心里去„„,从而从心理上„„)

5、仪表。(第一印象:1自然诱发,2装饰,3行为)

6、能力因素。(晕轮效应)、(爱屋及乌,憎人及物)

7、刻板印象。(人的思想的惯性、习惯„„)

五、消息写作的基本结构及各个部分的作用:

(一)标题—

1、作用:表达内容,吸引观众;

2、原则:1准确概括2简明精炼3严肃得体

3、要求:1短标题多用2多用实题,少用虚题。(实:事实)3表达的内容要完整

(二)导语

1、含义:以简练生动的文字表达新闻最重要的内容,具有启发性和诱惑力的开头,使受众对事件有宗的概念,不得不继续看下去。

2、步骤:1从大量的事实数据„„精炼出最恰当地表达事件的„„,所获材料的综述。

2用最能打动读者的方式将之行诸于文字。

3、类型:1直叙型2描写型3比喻型4拟人型5虚拟型6引典型7结论型8议论型9悬念型10对比型11引语型12“你”

4、(三)主体—

1、含义:对导语的具体的补充,解释,展开。

2、结构:事实的重要程度、时间、空间、逻辑。

(四)结尾

1、含义:对新闻事件的总结,概括,补充。

2、类型:1背景式2总结式3展望式4提问(启发式)5呼吁式 6评论式

第三篇:中国新闻采访与写作教程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近百年中国新闻采访历史述略

在中国,真正意义上的新闻采访与写作的实践以及相关理论的初现,当从“五四”运动时始。

一、“五四”时期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当新文化运动的曙光照亮世纪之初的征程时,我国新闻界的早期新闻采访实践也步人了实质性地实践与改进的时代。其主要标志是:重视直接采访,派遣驻外采访;从采访内容来看,注意经济新闻的采制,社会新闻的采访也从幼稚而发展,由受歧视而登大雅之堂。

(一)驻外采访的勃兴

我国新闻界对驻外采访的重视始于19世纪末。为了“通中外之故”,尤其是“通外情”的政治目的,以《国闻报》、《民立报》为代表的若干报纸,开始在外患频仍的年代,“延请通晓各国文字之士”担任驻外记者,如杨笃生、章士钊就曾任过《民立报》驻欧特约记者。但是,早期的驻外记者多是由一些留学生兼任的,并非专职记者。驻外记者采访活动的真正勃兴始于“五四”。1918年“一战”结束后,国人迫切要求了解世界形势的巨大变化,国内各大报竞相加强国际新闻的报道,派遣驻外记者与日俱增。1919年巴黎和会召开,中国政府派代表团参加,时任《大公报》主编的胡政之以唯一的中国记者的身份采访了和会,这是我国记者采访国际会议之始。但这种境外采访仍是临时性的,而非长期驻外。直到1920年10月,我国新闻界驻外采访的新纪元才正式开启。这年秋天,在刚从欧洲回国,深感国内报纸大有必要向国外派驻记者的梁启超的帮助、撮合之下,上海的《时事新报》和北京的《晨报》“合筹经费,遴派专员,分赴欧美各国,担任调查通讯事宜”。两报一共选派了16名特派记者、通讯员前往,人数之多,阵容之强,前所未有。此举的目的与意义正如两报在《共同启事》中所言:“吾国报纸,向无特派员在外,探取各国真情。是以关于欧美新闻,殊多简略之外。国人对于世界大势,便每日研究困难,愈趋隔阂淡漠,此诚我报一大缺点也。吾两报有鉴于此,特用合筹经费,遴选专员,分赴欧美各国,担任调查通讯事宜,冀稍尽吾侪之天职,以开新闻界之一新纪元焉。”①各个记者及其所派驻的国家分别是:陈筑山为美国特派员,陈溥贤与刘秉麟为英国特派员,刘延陵为法国特派员,吴统续为德国特派员,瞿秋白、俞澹庐(颂华)、李崇武三人为俄国特派员。同时,《晨报》驻美国特约通讯员为罗家伦,驻英国特约通讯员为傅于,驻法国特约通讯员为张若名(女)、张崧年。《时事新报》驻英国特约通讯员为郭虞裳,驻法国特约通讯员为周太玄,驻德 ……

第四篇:当代新闻采访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新闻采访的最新定义

在当前,给新闻采访下一个比较科学、准确的定义是:新闻工作者为搜集新闻素材所进行的活动。

第二节

新闻采访的显著特点

新闻采访的特点:

(1)目的的差异性。记者采访的目的是为了写出稿件、传播信息,以满足人们对新闻的需求,而其他形式的调查研究则目的各异。

(2)时间的限制性。新闻采访特别强调新闻时效性,因此,要求记者在严格的时间限制下,思维敏捷,动作迅速,争分夺秒地将新闻采集到手,传播出去。

(3)项目的突发性。即记者常常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忽地一个突发性事件的到来,必须立即赶赴新闻事件所发生的现场,迅速对其进行采访。

(4)需要的广泛性。每个人对新闻报道的内容、形式等方面的需求,有可能因为职业、年龄、性别、经历、学历等因素的不同而有所偏爱,这就要求新闻报道的题材、体裁等相应的具有多样性和广泛性。(5)知识的全面性。正因为新闻报道要适应人们多层次和广泛性的需要,加上新闻采访学本身又是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就要求记者的知识必须尽可能广博、全面。

(6)活动的艰辛性。报纸天天出版,电台、电视台日日开播,记者每天都需要采访,风里来雨里去,跋山涉水,还得三天两头的熬夜,人的正常生活规律全被打破,很少有喘息、休整的时候,加上采访的项目每次不一,采访对象的性格又千差万别,记者又必须在严格的时间限制下完成任务,新闻采访的艰辛性程度相应的就高。

第三节

新闻采访的主要作用

采访与写作的关系:

从新闻实践的角度看,两者的关系是既紧密相连又有先后、主次之分的。具体反映在四个方面: 一是反映在活动的程序上。从活动的程序上看,先有新闻采访,后有新闻写作。这一程序不能颠倒,否则,就违背了新闻工作规律,就不叫新闻活动。

二是反映在活动的内在联系上。从新闻报道的材料来源和形成过程看,事实是第一性的,反映事实的新闻报道是第二性的,先有事实,后有新闻,两者之间的媒介是采访。离开采访,写作就成了无米之炊、无源之水。

三是反映在活动的本质上。新闻采访和写作,其活动性质,一个是认识实际,一个是反映实际。只有正确的认识实际,才能正确反映实际。从这个意义上说,采访决定写作,采访是写作的基础,写作则是采访的归宿。

四是反映在写作对采访的反作用上。实践证明,新闻写作常常反作用于新闻采访。

第四节

新闻采访的基本方式 *新闻采访从形式上分,具体分为下述十种:(1)个别访问。这是记者使用最普遍的一种基本活动实施形式,在平时的采访中,记者主要是靠这一访问形式从新闻人物或知情人物那里获取新闻材料,通常也称为“一对一”的访问形式。该形式的好处是:谈得具体,谈得深入,且记者容易把握主动权。

(2)开座谈会。记者可以就某个调查专题,邀集有关人员座谈。此形式的好处是:记者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搜集较多的新闻材料;几个采访对象一起接待记者,心理比较松弛,不易紧张、拘束,采访气氛容易轻松和谐;有利于采访对象互相启发、补充,有关材料的真伪程度一般也能当场得到修订或验证。一般涉及面较大的大、中型报道题材,采用此实施形式,效果较为显著。

(3)现场观察。新闻报道事实不仅要准确,还应该生动具体,所以记者一定要深入现场,用眼仔细捕捉那些瞬间万变且能感染受众的生动细节。在现场观察中,现在越来越倡导体验式采访。(4)参加会议。与会者聚在一起讨论、建议,然后对下阶段的工作作出部署。这一切,往往可能包含着大量的新闻信息或线索。

(5)蹲点。即深入一个点,解剖麻雀,作深入扎实的采访。次实施形式通常适合于时间性不太紧迫但报道量较大、涉及面较广的报道题材,如解释性报道、调查报告、人物通讯、工作通讯、报告文字等。该形式能使记者较详细地搜集和取舍材料,通过几个反复过程,即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加工制作过程,进而抓取典型材料和揭示事件本质特点,写出有深度、有力度和厚度的新闻报道。

(6)查阅资料。一般资料包括受众来信、基层单位的工作情况简报以及各类剪贴、原始材料的文字记载等。这些资料包含不少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和新闻线索,记者若能悉心从中查找,可确定不少报道项目,或可直接写出有意义的新闻。

(7)改写。即把某一新闻线索或一则现成的稿件,加以修改或补充而成另一则新鲜的新闻。改写工作不仅能辅助采访的不足,甚至常常代替采访,改写记者一般通过电话获取新鲜材料,然后改写新闻。(8)问卷。这种形式有成本低廉、具有匿名性及便于受访者思考等优点。

(9)电话采访。电话采访在很多情况下往往补其他采访之不足,使新闻得以真实、迅速地报道出来。电话新闻给人的印象是新颖、活泼、形象、生动且真实可信。电话采访实施时应当注意:

第一,准备要充分。问题要事先拟好,要有个较为详细的纲目。第二,提问要凝练。

第三,记录要及时。电话采访要做好记录,尽量避免在忙乱中漏记一些重要的事实。重大题材的的电话采访,记者可以在旁边放个录音机,以确保材料和新闻报道的真实。(10)网络采访。

网络采访相比较传统采访,具有如下主要特点:

一是信息的广泛性;二是采集形式的多样性;三是新闻采写的即时性;四是信息容量的无限性;五是信息采集过程的交互性。网络采访的主要形式是:

直接转载信息;组织网络调查;通过E-mail交流;查阅收集资料。*新闻采访从性质上分,具体为下述六种:

(1)常驻采访。派驻外地或外国记者的日常采访活动。这种采访时间长,题材面宽,要求记者具有全局观念,从驻地的实际出发,注意采写既能反映当地实际又对全局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要有较强的独立社交能力和广博的知识;具有一定的外语水平;掌握采写各种新闻体裁的技能;同时,要尊重所在国家、地区的风土人情,遵守所在国家、地区的政策法令。

(2)突击采访。在事先无准备的情况下迅速对突发性事件所进行的采访活动。这种采访任务紧迫,事先无法从容准备,全靠记者的经验积累和临场发挥。具体要求是:记者必须闻风而动,迅速赶赴事件现场,要忙而不乱,冷静观察,尽快弄清事件的起因、性质和相关材料,并有立等可取的写作能力。突发性事件的现场一般实行严密封锁,此时,记者要下定决定,调动自己平日建立的一切关系网,使用一切能够使用的有效手段,冲破封锁,深入现场采集新闻。

(3)交叉采访。在同一期限内对两个或以上的新闻事件交替进行的采访活动。交叉采访可以省去重复找人和路途往返所需的费用,是一种投入少,收效高的采访形式。交叉采访需讲究交叉艺术与要求,记者应根据新闻线索统筹安排,利用所在单位或地区的人员、交通、资料及通讯设备等便利条件,有先有后、有主有次、有条有理地进行交叉采访,记者头脑应冷静,决定应果断,行动应迅速,反映应敏捷。

(4)巡回采访。按照编辑部指示,沿着预定路线进行的采访活动。一般没有具体、明确的新闻采访对象和报道题目,主要有记者根据编辑部总的报道思想灵活掌握,在巡回路途中选择若干新闻题材就地采访,连续不断地向受众进系列报道,又称旅行采访。这种采访活动对记者的采访写作水平要求较高,一般应选派身体素质好的中青年骨干记者承担。

(5)隐性采访。不公开记者身份或不申明采访目的的特殊采访活动。通常适用于:潜入敌军、敌对分子、犯罪分子之中的采访活动;估计采访对象会拒绝与记者合作的采访项目;不宜公开记者身份的采访场合。采写揭露、批评性报道常采用这一方法。

(6)易地采访。记者到分工范围以外地区的采访活动。记者长期在一个地方采访,有人熟、地熟、情况熟等好处,但也容易产生眼界狭窄、感觉迟钝甚至夜郎自大、估步自封等弊病。易地采访是克服这些弊病的有效方法,也是加强区间、新闻单位间和各地记者间横向联系、优势互补的有效方法。异地采访的好处是:开阔记者眼界;帮助本地记者有效地发现新闻;促进各地记者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注意事项是:不要自视高明,要谦虚谨慎,甘当小学生;要利用易地采访机会,熟悉各地的情况,开拓自己的知识面,增强全局观念,与外地记者真诚合作,提高相互间的报道水平。

第五节

新闻采访的认识路线

新闻采访中有两条认识路线,一条是唯物论的反映论,另一条是唯心论的先验论。采访中唯心的方法,病根有以下几点:(1)武断、无知失方向。(2)投机取巧找捷径。(3)为求深度搞臆想。

采访中坚持唯物论的反映,不仅是方法问题,而且还是采访者的立场、思量路线问题。一个真正的记者应该走一条艰辛而又实在的采访路线,即以唯物论的反映论主导自己的采访。第二章 新闻采访需要的基本素养

新华社高级编辑刘洪潮先生认为对新闻工作者应该具有以下八个基本要求: 第一,忠于祖国,爱我中华。这是首要条件。第二,勇于吃苦,不怕牺牲。第三,严于律己,为人表率。第四,仗义执言,敢讲真话。第五,口头、笔头能力俱佳。第六,知识广博。

第七,体魄强健,意志坚强。第八,基本技能,样样皆能。

第一节

关于作风修养

在记者的修养中,首先要有优良的思想作风修养,其内涵即:记者要有一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水平和党的政策水平,具备无产阶级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在政治思想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并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从心理学角度讲,新闻采访是一项意志活动,必须表现出相对应的意志品质来,即良好的思想作风修养,其中主要包括意志的自觉性、持续性和自制性等。有了自觉性,记者才能在行动中有明确的目的性,并能较充分认识活动的社会意义,使自己服从于社会的要求,即使牺牲个人的一切,也要坚定、勇敢地克服困难,排除艰险,不达目的,决不罢休;有了持续性,记者才能坚持长时间以旺盛的精力和坚定的毅力投身于党的新闻事业;有了自制性,记者才能善于控制和支配自己的情感与言行,表现出相应有的忍耐性,并有独立见解,不人云亦云,随风而文,迫使自己排除干扰,直达采访活动的目的。

在我国,记者是党和人民的喉舌与耳目,是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纽带和桥梁。记者通过新闻报道的形式把党和政府的政策迅速告诉群众,又把群众的呼声及时反映出来,帮助各级党委和政府了解实际工作中和人民群众中存在的情况与问题,为制定方针政策提供依据。新闻不仅仅是一项光荣的事业,更是一项神圣的事业,记者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传播者、教育者。因此,这项事业要求每个记者都必须具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要充分认识自己的工作性质,意义和肩负的历史使命。*思想作风修养的核心是新闻工作者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工作作风的核心是新闻工作者的牺牲精神和冒险精神。

第二节 关于道德修养

所谓道德修养,即指记者在采写、传播新闻过程中与人、与社会相处时的行为规范。新闻职业道德包括的具体范围和基本内容有:

(1)坚持真理,忠于事实。应当不屈服于任何邪恶势力,不当“风派”记者,不弄虚作假,在任何情况下,都应以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

(2)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在采访中,应当摆正自己与采访对象的关系,不好为人师,不高人一等,以诚相待,虚心求教。

(3)深入实际,体察民情。应当关心广大群众的疾苦,及时反映他们的呼声与要求,不能麻木不仁,不闻不问。

(4)互敬互学,积极竞争。记者与记者之间,新闻单位与新闻单位之间,根本利益和奋斗目标是一致的,应当不断增进友谊,共同进取,及时要展开竞争,也应当凭借正常的业务手段去健康、积极地进行,不应稿不利于事业和破坏团结的行为与活动。

(5)摆正位置,不牟私利。每一个记者都应当摆正个人与集体的位置,妥善处理好公与私的矛盾,决不允许用党和人民给予的某些权利去牟取私利。(6)甘为人梯,演进剽窃。

*记者与人、与社会相处的具体关系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记者与新闻事实的关系。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从而对党的事业负责,对受众负责,这是新闻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

第二,记者与群众的关系。记者与群众的关系一般指两个方面,一是记者与采访对象的关系,二是记者与受众的关系。

第三,记者与同行的关系。这一关系通常包含三个方面:一是新闻单位与新闻单位之间的关系;二是新闻单位内部之间的关系;三是记者与通讯员之间的关系。

新闻单位与新闻单位之间的关系。我国的报纸、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等新闻事业单位,都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工作目标是一致的,没有根本的原则分歧和利害冲突。正确的关系应当是:为共同事业而奋斗的记者、编辑之间应建立同志间的真诚情谊,要同行相亲,同行相敬,同行相助。应注意两个问题:一是抢独家新闻与组织纪律问题。二是对同行失误的态度问题。新闻单位内部之间的关系。每个部组乃至每个记者,对此问题应确立崇高的集体感。

记者与通讯员之间的关系。通讯员大都生活在基层和群众之中,在了解社会动向和群众意愿方面,条件比记者得天独厚。因此,要搞好新闻报道工作,记者除了自身努力以外,还要靠广大通讯员的努力。这是我党几十年新闻实践所证实的事实。但是,总有一些记者与通讯员的关系处理不融洽。主要表现在:

(1)“雇佣观念”严重。(2)轻视通讯员的劳动成果。(3)将通讯员视为“捞外快”的渠道。记者与通讯员的关系究竟应当如何处理呢? 一是要把通讯员看做是专业之师。二是甘于做无名英雄。

三是努力维护、塑造自身形象。

第三节

关于知识修养

*知识修养的重要性、必要性

(1)能提高采访活动效率。记者是社会活动家,社会接触面极为广泛,若是具有较好的知识修养,就便于同社会各阶层人士接触、交谈,有利于采访活动的提高。(2)能满足受众求知心理。

(3)能加强采访写作综合能力。实践证明,一定的知识修养,是记者采访写作综合能力提高的基础和重要因素,采访中对新闻事实的感知力、判断力、写作时引经据典的敏捷性等,都离不开知识修养。*新闻工作者的知识修养,通常包括三个方面:

(1)理论知识修养。一个记者下采访写作活动中,将报道写活、写短固然重要,但主要是看准、写深,遵循和揭示规律,也即能否较好地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否抓住、揭示事物的特点与本质。要做到这一切,从根本上说,取决于记者的理论水平和理论知识修养。因此,记者眼光要远大,要舍得花时间,系统学习、钻研理论原著,完整、准确地理解和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及其他的理论科学体系,反对搞实用主义、本本主义,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应当经常、自觉地从理论角度总结自己的新闻实践。

(2)新闻专业知识修养。这是指新闻学专业基础业务知识修养,其中主要包括中国新闻理论基本体系、中外新闻事业史及采访、写作、编辑、评论、摄影、广告、公共关系、媒介管理等业务知识。(3)基础知识修养。这主要指文学、史学、哲学、经济学、语言学、心理学、社会学、法学等学科知识。

第四节

关于技能修养

记者的技能修养,主要包括下述六项:

(1)熟悉和掌握方言和土话的技能。一个记者在某地从事新闻工作后,应当尽快熟悉这个地方的方言,并经过反复练习,尽可能达到听懂和能简单会话的程度;对当地一些更难掌握的土话,也应积极主动进行接触,力求达到基本听懂、理解的程度。

(2)熟悉和掌握至少一门外语的技能。尤其是英语,并能基本用外语直接与采访对象交谈,势必能提高采访活动效率,并常常能捕捉到独家新闻。(3)熟悉和掌握摄影技能。(4)熟悉和掌握电脑操作技能。

(5)熟悉和掌握驾驶各种交通工具的技能。掌握这方面的技能,是基于两个方面的需要:一是凡是有人群或人烟稀少的地方,都会有新闻发生,所以记者应当因时因地制宜,掌握使用多种交通工具的技能。二是随着新闻事业的发展,新闻时效的竞争会愈演愈烈,交通工具的不断更新和熟练使用,是争取时效的一种重要手段,有时甚至是决定性因素。

第五节

关于情感修养

实践证明,新闻作品要产生吸引受众的魅力,除了真新快活强等要求具备及思想深度、生活宽厚度外,还得有感情的浓度。新闻报道只有清理并举,或者情在理之前,才有感召力,才有指导性,才能担负起引导生活舆论的责任。

(1)情感是融洽采访气氛的桥梁。事实上,采访是人际关系的一种形式,情感则是人际关系的核心心理成分,良好的人际关系则是关系双方情感共鸣的两心相倾。有时采访的成功与否,感情融通起着决定性作用。

(2)情感是构成谈话的基因。采访中,谈话提问的构成是需要情感的。欲使许多采访对象开启话匣子,是需要记者投入相当情感的,有时一般提问手段不能奏效时,则需要记者采用激问式,即在谈话提问中穿插一定强度的刺激,调动对方的情感,强行撞开缺口后,探得事实的真相。

(3)情感是促进记者采访的动力。总的来说,记者的事业心、责任感离不开情感,每采访一个人、一件事,也离不开情感的驱使。(4)情感是写作激情的源泉。

(5)情感是新闻报道的重要构件。剖析一则新闻作品,情感往往是重要的成分和内容,就题材而言,人情味、情趣性是新闻价值的构成要素之一,其越强,对受众的感染力和引发的共鸣则越强;就表现手法而言,新闻报道的四大表现手法是叙述、议论、描写、抒情,其中,抒情、议论、描写离不开情感,即使是叙述也要“寓情”。

第六节

关于体质修养

在新闻工作者的修养与条件中,强健的体魄是十分重要的,是具有基础性质的。这是因为,新闻工作既是复杂的智力劳动,也常常是强度较高的体力劳动,加上新闻工作者的工作、生活规律更是常常被打破,因此,新闻工作要得以顺利完成的物质基础和保证,就是必须有良好的身体素质。

现代新闻事业的竞争愈演愈烈,对记者的身体素质要求也就越来越高,在这方面,记者应注意下述三点:

(1)始终保持乐观、积极的工作态度和生活态度。(2)尽力养成良好、有序的工作和生活习惯。(3)合理安排自己的一日三餐。

总之,记者的其他修养和条件是重要的,但若是缺少良好的身体素质这个最基础的修养和条件,则一切都无从谈起,每个新闻工作者都必须高度重视这个问题。

第七节

关于公共修养

记者在同各界朋友的交往中,欲求得对方的信任,应当注意以下三点:(1)不要轻易失信。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守信是很重要的,这是一个坚实的基础。记者在与朋友的交往中,更应讲究信誉。

(2)不要忽冷忽热。只要对方真心诚意地帮助记者并确实对新闻报道及新闻事业负责,那么,记者应主动积极地与对方交往,不断增进友谊,甚至在对方工作上、生活上遇到困难时,应想方设法给以关心和帮助,千万不能时冷时热。

(3)不要夹杂私利。记者与被采访和被报道的对象交朋友,完全是为了新闻工作,为了共同挚爱的新闻事业,容不得半点庸俗的交易成分,否则,对方就会看轻甚至讨厌记者。第三章

新闻报道必须坚持的基本要求

从新闻工作的性质与实践需要出发,其基本要求通常概括为坚持真实性、坚持思想性、坚持时间性与坚持用事实说话四项。

第一节

关于真实性

真实性,即指新闻报道必须反映事物的原貌。通常也称为准确性。

从根本上说,新闻的本源是事实,事实是第一性的,反映事实的新闻报道是第二性的,事实在先,新闻在后,有了事实,才有新闻。主张新闻必须真实准确,老老实实地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去反映它、解释它,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真实性是新闻事业的生命所系,是取信于民的力量所在,也是新闻学的起码常识。*新闻真实性的具体要求

(1)构成新闻的基本要素必须真实。通常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因为这是希望你赖以成立的起码因素,若有半点虚假,都会招致人们对整个新闻事实的怀疑,所以马虎不得。

(2)新闻所反映的事实的环境和条件、过程和细节,人物的语言和动作等必须真实。新闻报道不同于文学创作,即在谋篇布局、遣词造句时要调动些文学艺术手段,必须绝对服从、忠实于事实的真实。(3)新闻引用的各种资料必须准确无误。一般包括数字、史料、背景材料等,采访中一定要注意反复、多方核实,在可能的情况下,要找到原始材料,并请权威人士或当事人、知情人核实,若引用已经转手、加工过的资料,应当慎之又慎。

(4)新闻中涉及的人物的思想认识和心理活动等必须是当事人所述。

(5)讲究分寸,留有余地。一是要求新闻报道既客观全面,又要注意防止片面性、绝对化,否则,即使是一个真实的事实,也会令人生疑。二是在许多情况下,单单就某一个具体事实而言,是绝对真实的,但是,将该事实放到全局,大背景下考察,就很难说是真实的。所以,新闻报道在任何时候都应注意多侧面、多层次,既保重点,又讲全面,从宏观于微观、个体与整体的结合上去考察时事物。*新闻报道失实的原因:(1)初步接触,不明要求。(2)作风浮夸,粗枝大叶。(3)知识不足,真假难辨。(4)道听途说,不经核实。记者究竟应不应该道听途说,对这个问题应该两面看:一方面,记者应该养成道听途说的习惯,可以说,这是记者的职业习惯;从另一方面看,道听途说的材料经过七转八传,虚假的、走样的成分居多,如果要拿来报道,则记者一定要到新闻事件发生的地点,找到当事人、知情人等,仔细验证材料。(5)追求生动,合理想象。(6)急功好利,“混淆事实”。(7)移花接木,牵强附会。(8)沽名钓誉,胡编乱造。

新闻失实是党的新闻事业的大敌。因此,广大新闻工作者对此应当警钟长鸣,同新闻失实现象做坚持不懈的斗争。若要杜绝新闻失实,一是要加强每个新闻工作者对党的新闻事业性质的认识和新闻失实危害性的认识,从而迅速转变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提高同失实现象作斗争的自觉性;二是尽快制定一部新闻法,对真实性原则用法律形式给予保证,从而在法的威慑下,在较大的力度上堵塞新闻失实的缺口。

第二节 关于思想性

思想性,即指新闻报道的思想观点或政治倾向。在中国指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新闻报道中的体现。

*怎样使新闻报道较好地体现思想性,这是坚持思想性问题的关键。

(1)传播信息是思想性得以实现的客观条件。新闻工作者只要注重传递信息,思想性、指导性得以实现的客观条件就具备了;也只有注重传播信息,吸引受众看报、听广播和看电视,思想性、指导性的实现才有可能。

(2)抓准问题是思想性强的关键。在具体采访中,具体有:

A.抓党的方针政策贯彻执行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为这些正反典型的及时报道,或能起树帜引路、排难解惑的作用,或能起到引以为戒、免走弯路的效力,便于受众自我意识的自然形成。B.抓广大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凡是广大群众普遍关心,议论纷纷的问题,都可能是实际工作、生活中迫切需要回答和解决的问题。记者若从这一方面抓问题,往往能与受众的心理需要一拍即合,产生较强的思想性、指导性。

(3)增强可读性是思想性强的业务手段。为了不使受众产生反感并消除排斥力,业务手段处理上的核心问题是使思想性与可读性有机统一。所谓可读性,即通俗易懂有趣味。思想性与可读性的结合统一,是新闻报道的规律和业务手段,也是宣传的一个艺术。要使思想性与可读性有机统一,业务手段上应当注意以下三点:

A.引而不发,含而不露。这里既包含态度问题,即尊重受众,相信受众的理解、接受能力,又有艺术要求,即新闻的思想观点在文字上不直接显露,而是将其藏在精心选择的事实以及对事实艺术的叙述之中,让读者、听众、观众看完、听完新闻报道后自己去想,去得出结论;他自己下的结论或悟出的道理,自然就会心悦诚服,衷心接受指导了。

B.借用知识,纠正偏见。思想性、指导性若从根本上说,就是通过新闻报道,用新的信息和知识,去满足受众的求新欲和求知欲,进而矫正原来的错误认识或畸形歪曲的言行。特别是在当前,我国正处在前所未有的开放环境,今后将更加开放,为了适应这个环境和形势,人们渴望新闻报道提供更多的新信息、新知识充实自己,以便在摸索前进中能有方向,少走弯路,记者若能明确受众的这一心理变化与需求,自觉地、艺术地将知识性和指导性熔于一炉,则新闻报道在思想性、指导性上往往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C.增强趣味,寓教于乐。人们均有讲究情趣的心理特征,如果记者在新闻报道中增强健康向上的情趣,将思想性、指导性寓在趣味性之中,那么,新闻报道则会备受欢迎,思想性、指导性也一定会较好的得以体现。

*要抓准问题,记者必须处理好下述环节:

其一,要完整、准确地学习领会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党中央决策、指示的精神实质。

其二,坚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记者只有经常沉入生产、生活的“海底”,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新闻线索才可能丰富,抓问题才能及时、准确、深切。

其三,思想解放,肯钻敢碰。这就要求记者思想解放,不畏艰险,敢于碰硬,有坚持不懈、一钻到底的精神

第三节 关于时间性

时间性,即指迅速及时地报道新闻。力求迅速及时地把新近发生、发现的事实报道出去,最大程度地缩减新闻事实的发生与报道出去这两者之间的时间距离,这是新闻报道的重要特征,是新闻存活及构成新闻价值的重要条件,也是新闻的珍贵处所在。

*坚持新闻报道的时间性是一个带综合指标的问题。在我国目前物质基础尚比较薄弱的情况下,要克服新闻的迟缓现象,保证新闻的时效性再上一个台阶,应当抓紧七个环节:

(1)新闻从业人员的时间观念要转变、强化。新闻报道的时间性就是富民政策的桥梁,也是新闻从业人员新时期群众观点的具体体现,更是一个国家新闻事业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

(2)新闻从业人员的工作作风修养要增强。作为记者,要尽快改变过去那种习惯在“低速公路”上行走的工作精神状态,必须闻风而动,争分夺秒的采写新闻稿件。要求记者一旦获取某个新闻线索后,就迅速占有理想的交通工具;在赶赴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后,尽快占有通讯工具;一旦获取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后,立即通报编辑部。

应当特别强调关于抢新闻和抢独家新闻的问题。所谓独家新闻,即指第一个被发现并予以报道的新闻事实。从一定意义上讲,能否经常抢到独家新闻,是报纸、电台、电视台有无力量、有无特色、有无水准的具体体现,是一个名记者的具体标志。特别是在同一地区有众多新闻媒介的情况下,抢新闻就显得更为迫切和重要。

(3)采编人员的分工不宜过细。(4)先简后详的搞连续报道。面对一个新闻事实,特别是一个突发事件或重大事件,为了赢得时间,记者可以先就新闻的结果发一个简讯,然后再通过深入采访,就新闻事实、事件的背景、起因、发展情况、影响范围及各界的评述等,作深度、连续的报道。

(5)简化审稿制度。新闻的特性要求人们,稿件除了在写作、修改、排版、印刷等必要环节停留一些时间外,不应当在任何人的桌面上耽搁。

(6)尽可能更新通讯设备和交通工具。在当今发达国家,新闻采写到传播,基本自动化。(7)组织强有力的多渠道发行网。目前我国实行的主要还是“邮发合一”的发行制度,这一发行制度因发行层次多,辗转费时,加上近年来报刊数量的急剧增加,这种发行网络越来越不适应需要,新闻报道时效受到较大损害。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发行制度若能改革,其意义绝不仅限于增强新闻时效,实在是一件一举多得的好事。

第四节

关于用事实说话

*新闻为什么要用事实说话:

(1)新闻的本源是事实。事实是新闻最基本的内涵,没有事实,也就没有新闻。

(2)事实胜于雄辩。事实具有不容置疑、无可辩驳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新闻报道只能是通过摆事实而讲道理。不善于用事实说话的新闻报道并不少见,主要有两种:一是滥引政策条文和领导讲话,将新闻文章化。二是用议论代替事实。*怎样用事实说话:

(1)精选事实。这是较好用事实说话的前提和保证。面对众多事实,记者应当根据新闻主题的需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最后精选出最为典型的事例。

(2)多细节,少议论。用事实说话并不排斥议论,但是议论时应当注意:一不能多,多了就喧宾夺主;二不能俗,俗了就为败笔。要较好地用事实说话,应当精心采集细节,细节能传神。

(3)多解释,少晦涩。采访时常遇到一些难以弄懂的事物,如专用术语、技术名词、操作程序等。此时,责任心强和有经验的记者,总是通过仔细、反复地询问与观察,将这些事物弄懂弄透,然后深入浅出,用受众能够接受的语言叙述,报道就通俗易懂,事实就“说话”了。

(4)插叙场景、背景和人物形象。这种做法,旨在增强新闻形象和感染力。新闻真实性应当包括两个含义:第一是事实真实,即“5w”和引用的材料全部要准确无误。第二是形象真实,即对所报道的人物风貌和现场情景等,能有合乎事物本来面目的艺术写照,使新闻做到有形、有神。事实不真实,新闻无生命;形象不真实,则生命就干枯,没有活力。第四章

敏锐感知与判别新闻

第一节

关于新闻敏感

所谓新闻敏感,即指新闻工作者及时识别新闻价值的能力。也就是指新闻工作者的感官对新闻人物、新闻事件、新闻事实所蕴含的新闻价值的敏锐判断能力。这是新闻工作者必备的能力,是一种职业敏感,是长期从事新闻实践的经验和结晶。西方新闻界通常称新闻敏感为新闻嗅觉,或称“新闻眼”或“新闻鼻”。

*新闻敏感的主要内容:

(1)迅速判断某一新闻事实对当前工作的指导意义。这通常称作记者的政治敏感,或叫政治洞察力。即当一个或数个新闻事实出现时,记者应马上将他们同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以及编辑部的报道意图联系起来考察,看其对推动当前工作和发展当前形势有何积极、重要意义。这是新闻敏感的主要内容。(2)迅速判断某一新闻事实能否吸引较多受众。即指记者面对新闻事实,要迅速估量出其对广大受众的吸引力。

(3)透过一般现象挖掘出隐藏着的有价值的新闻事实。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往往被一般表象、甚至假象遮盖着,如何凭借锐利的希望你眼,着力挖掘出这些有价值的新闻事实,是新闻敏感的又一内容。要做到这一点,记者就必须有相当的马列主义理论水平,要学会运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分析与解决问题,还应当具有相当丰富的生活经验和新闻实践经验,具有较强的新闻追踪能力。同时,较好地发挥逆向思维也十分重要。实践证明,一个真正的记者必须具备有突破表象、假象进而挖掘、追踪事实真相的能力。

(4)在同一事物的诸多事实中,迅速判断、鉴别出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几个属同一性质、题材且都有价值的事实摆在记者面前,能否从中判别、提取最有经验的新闻事实构成报道,敏感强的记者,则善于将这些事实进行认真比较,从而从中鉴别出“含金量最高”的事实予以报道。

(5)在对事物进展过程充分调查分析的基础上,预见有可能出现的新闻。这是指记者对新闻事实的发展趋势和本质做出科学分析时所表现出的一种素质,是一种见微知著的能力。在许多情况下,有些新闻事实尚未成熟,在客观世界中一时还没有形成原型,但是,这些事实构成新闻的元素却是存在的。记者在对事物进行充分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能在大脑中建立起因果联系和事物发展过程的事物环链的模型,并凭借自己以往的实践经验投入相关的智力,那么,当一个事实或事件略现端倪的时候,记者可以顺着这一环链,推测出事物的下一环,直至结局,从而有把握地对事物作出科学预见。*新闻敏感的培养途径:

新闻敏感不靠天赋,而是靠记者在平时的实践中,自觉训练、培养和对经验教训的总结、积累。(1)及时学习、掌握党的新政策、新精神。记者要较好地发现去判别新闻,心中必须有把“尺子”。记者心中只有装上这把“尺子”,发现与判别新闻才有依据,才能敏锐。否则,对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只能是视而不见,或不问新闻事实有无价值,只是凭空乱抓一气;记者要注意系统地学习政治理论;为了避免局限,记者要主动创造条件,多与负责报道所在地的党政领导接触、交谈,要与总编、部主任保持热线联系。

(2)要立足全局看问题。记者只有立足全局,才便于把某条战线、具体单位的事实和问题,置于全局范围内进行考察、比较,从而才能敏锐地把有价值的新闻事实鉴别出来。

(3)要十分熟悉点上的情况。在掌握了新政策、新精神和全局动向之后,新闻敏感的强弱就看记者是否深入实际,是否熟悉实际工作、生活中的问题和群众的呼声,即要知道在具体工作、生活中,存在些什么问题和矛盾,哪个最突出,哪个次之,各问题、矛盾之间有些什么联系,已经报道到哪一步,群众反映如何等。记者只有对这些情况了如指掌,才能当一个新闻发生时,敏锐地对该事实是否具有新闻价值做出判断。

(4)知识广博助敏感。一个记者是博学多识,还是知识贫乏,发现和判别新闻的敏感能力的体现效果往往会截然不同。

*新闻敏感与新闻工作责任感的关系:

从总体上说,新闻敏感与新闻工作责任感都十分重要,但从根本上看问题,记者的新闻工作责任感是比新闻敏感还要重要的东西,也可以说,新闻敏感是新闻工作责任感派生出来的。有些记者发现不了新闻,首先缺少的就是工作责任感,即缺少那些对实际工作呼吸相关的感情和求“新”若渴的工作态度,因而对党和人民的利益、群众的疾苦无动于衷,对新闻工作抱“守株待兔”的态度。

之所以这样看待新闻敏感与新闻工作责任感的关系,这是因为,新闻采访是发现新闻的一个根本手段,而新闻采访的深浅,则主要取决于记者的工作责任感。责任感强了,记者才会觉得有写不完的题材;责任感强了,有才华的记者才不至于因依仗自己的聪明,而忽略学习理论、政策及各类知识;责任感强了,才思不怎么敏捷的记者,才可能不断增强顽强学习与积极思考的自觉性,通过深入细致的新闻采访,以弥补自己的不足,收取勤能补拙之效。总之,只有责任感强了,才能酷爱新闻工作,才能时时、处处做有心人。

第二节 关于新闻价值

新闻价值的定义是事实构成新闻诸要素的客观存在,是记者判断事实可否成为新闻的尺度。*新闻价值的五个要素:

(1)重要性。是指新闻事实具有震撼人心、能在某种程度和范围内产生较大影响的那种特质。重要性是新闻价值的主要因素,也是核心因素,记者要掌握新闻价值,首先应当抓住这一因素。(2)显著性。是指新闻人物和时间具有引人注目的特质。这是指新闻人物或事件有非同寻常之处,即这些人所处的社会地位比一般人要高,这些事发生的场合及 性质非一般事可比,否则,就构不成新闻价值。

不平常人+平常事=新闻平常人+不平常事=新闻

(3)时新性。是指新闻发生的根据具有确定新闻事实的最起码的特质。一是时间性,即新近发生的新闻事实才有新闻价值,也就是说,新闻的发生与发表的时差越小,新闻价值就越大。二是新鲜性,即新闻题材新鲜感强。

(4)接近性。是指新闻事实具有令人关切的特质。这种接近主要是指地理、职业、年龄、心理及利害关系等方面的接近。这是因为,受众在接受新闻信息强度、对比差异、时新、趣味等因素刺激外,求近心理也是一种重要的心理定势。

(5)趣味性。是指新闻事实具有引人喜闻乐见的特质。我们倡导的趣味性的原则是健康、高尚、有趣不俗,有益无害。西方资产阶级新闻学一般都把读者的兴趣作为新闻的基础和试金石。因此,在他们看来,衡量新闻价值的真正要素,乃是趣味性。有时为了追求刺激性、趣味性,不惜让低级、黄色的新闻充斥版面。

第三节

关于新闻政策

*新闻政策的含义

所谓新闻政策,即指关于新闻报道的政策界限的规定,新闻政策具体包括:能报道什么,不能报道什么,着重报道什么,一般报道什么,以及报道中应注意些什么。*新闻价值与新闻政策的关系

新闻价值与新闻政策的关系是:新近发生的某个事实能否报道,一要看其是否需具有新闻价值,二要看其是否符合新闻政策,两者兼备,就报道,缺一,就不报道,两者之间应当相辅相成,互为制约。新闻报道应是新闻价值与新闻政策的结晶,失去其中任何一个,都不是合乎要求的新闻报道。当新闻价值与新闻政策发生矛盾时,在我国一般情况下,应当服从新闻政策。第五章 采访活动的第一阶段

新闻采访活动是一个系统工程,一般分为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第三阶段,通常也称为采访前期、采访中期和采访后期。采访的第一阶段也即采访的策划与准备阶段。

所谓新闻策划,即对整个新闻传播过程的谋划设计。新闻策划的基础和前提是:充分了解中央的大政方针及地方党委和政府的阶段工作计划,清晰明了和切实掌握当前社会实际中先进的人和事、存在的问题及广大群众的想法、愿望和关注的热点。

第一节

怎样明确报道思想

报道思想通常是指新闻报道的目的以及实现这一目的的范围、内容、方法、它是编辑部依据党和政府自一定时期内有关的宣传报道方针、政策、策略而规定的新闻报道所要达到的目的,以及要达到目的的方式方法的大体框架。

*新闻采访的目的受报道思想制约并服务于报道思想。

记者在每次采访之前,明确该次采访的目的,则成了整的采访活动的指南。然而,要明确采访的目的,必须受报道思想的制约。记者不能游离于报道思想之外而随意确立采访目的。这是因为,报道思想是实践的科学总结,是对客观事物的各种规律较为正确的揭示,是党和政府在一个时期内的方针、政策、策略在新闻报道中的体现和指导。

采访目的的确立,既受报道思想的制约,同时,它又忠实服务于报道思想。这是因为,目的是行动的结果,确立的目的越明确,越妥当,报道思想也就越明确、越妥当,从而便越具有社会效果,所引发的意志行动便越大,采访中便越能抓准典型和突出主题思想。*报道思想要符合客观实际

采访目的要服务或服从于报道思想,同时,报道思想又得符合客观实际。新闻报道必须注重实际,反映实际,这是根本的大前提,包括报道思想在内的所有新闻活动环节均不能违背。

第二节

怎样获取新闻线索

*新闻线索的地位与作用

所谓新闻线索,即指新近发生的事实的简明信息或信号。新闻线索虽然只有某个事实的片段或概况,但它的重要作用不容低估:它可以给记者指明到哪里采访、采访什么的大致方向和范围,给记者提供了感知直至认识整个事物的前提和基础。*获取新闻线索的主要渠道

在平时的工作、生活中,记者应提高眼、耳、口、舌、身等这些感官器官对周围刺激物的感觉能力,以不断扩大、丰富新闻线索的获取渠道。作为刺激物的新闻线索,其获取的主要渠道有:

(1)通过党和政府的政策、决议及负责同志的活动、讲话获取。这些方面一般都概括和预示着:当前政治形势、经济建设及文化生活的主要情况和问题;政策动向和新的任务等。这些都直接预示着一个时期内将发生的重要事情,是记者采写新闻的重要、可靠依据。

(2)通过各种会议、简报获取。会议,一般是与会者汇总各方面的情况、问题、建议等而聚在一起讨论;所谓简报,一般都是基层单位工作情况的简单汇报。会议和简报里含有大量重要、有价值的新闻线索,记者只要留意,是会如愿以偿的。

(3)通过记者耳闻目睹获取。记者看东西,听东西,都应当与一般人不同,无论到哪里,不管接触什么人和什么事,都必须从“能否出新闻”这一角度,去认真看一看、听一听。

(4)通过记者对日常情况的积累获取。记者日常所接触的有些材料,常常看上去小而零碎,暂时排不上什么用场,但如果把他们悉心存放和积累起来,并密切注意事物的发展,随着刺激物强度的不断增加,说不定到了某个时候,便能触发记者产生感觉,从这些积累的材料中提取新闻线索。

(5)通过广大受众、亲友的提供和与他们的接触获取。这是获取新闻线索的一个最大的且永不枯竭的源泉。一个记者接触社会的面总是有限的,而受众、亲友则遍布或生活在社会的各个角落,直接参与社会化生活,记者若是密切同他们的交往与联系,感受新闻线索的机会就多,感觉能力也就越强。同时,记者要主动接触社会。*运用新闻线索时的注意事项

(1)注重验证,不应顺藤摸瓜。新闻线索只是线索,只是新闻事实的简明信息和信号,绝对不是希望你事实本身。

(2)尊重规律,不要拔苗助长。新闻事实的产生与发展有其自身的过程和规律。

(3)讲究时宜,不要大材小用。新闻工作的规律高速我们,即使是有价值的新闻线索,也要讲究时宜。

第三节

怎样进行采访准备

报道思想和明确和新闻线索的获取,并不意味着采访活动的顺利,更不意味着采访目的的实现,要使采访效率顺利得以兑现,除了精心策划外,还必须精心做好采访准备。采访是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采访活动进行得好与坏,是对记者理论、政策、知识及各方面能力、经验的综合检验。因此,采访的准备,既包括临时准备,又包括平时准备。*平时准备

(1)理论的准备。即记者要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有计划、有系统、有针对性地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掌握基本理论,熟练运用马列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去研究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2)政策的准备。记者是宣传党和政府方针政策的人,因此,对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记者理应比一般人学得好,理解得透一些。对一个时期的现行政策,特别是自己分工负责报道的所在战线、行业的具体政策,更应学习、领会和掌握。

(3)情况的准备。记者要留意与采访写作有关的各种情况,完整的、零碎的;正面的,反面的;上面的,下面的;本地的,外地的;自己经历的,别人介绍的;已经做了的,计划实行的等等。实践证明,积累、熟悉这些情况,采写新闻时能更好地了解过去,认识现在,预测将来,使新闻报道有新意、见深度、上水平。

(4)知识的准备。平时的知识积累与准备如何,采访时会直接产生如下功效:

第一,有助于同采访对象迅速有效地交谈。记者与采访对象若要迅速有效地谈到一块,常常起到关键作用的,则看记者对采访对象的职业所涉及的知识是否有积累和准备。

第二,有助于敏锐捕捉有价值的新闻事实。记者若是知识功底扎实或准备充分,那么,采访对象所述的材料,哪些有价值,哪些无价值,就不难做出判断。

第三,有助于深刻揭示新闻主题。欲使新闻主题得到深刻揭示,方法固然不少,但记者知识准备充分,看问题就能达到一定的高度、深度、则深刻揭示新闻主体就显得更为有效。综上所述,真正意义上的采访或谈话访问,是采访双方知识的互换和情感的交流。*临时准备

新闻采访作为一种复杂的意志行动,还包括记者头脑中对采访对象相关材料的收集、熟悉,采访活动计划的拟定等复杂心理过程,不经历这一过程,采访的目的是难以实现的。再则,采访对象的情况是千差万别的,计划和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要求记者做出全面、合理的权衡,制定和选择实现采访目的最为有利、适宜的计划的方法。临时准备又称专题准备或专项准备,具体方面有:

(1)收集新闻事件的相关资料,打有准备的仗。再艰巨的采访任务,精心准备了,相关材料收集了,便可完成的很好。

(2)熟悉和研究采访对象的基本情况,找准心理差异。采访突破口能否选准,直接依赖记者对采访对象特定心理差异有准确的判断,而这一判断又直接取决于记者对采访对象基本情况的熟悉和研究程度。采访对象的基本情况通常包括:性别、年龄、职业、经历、学历、特长、兴趣及有关各类文字材料等。这方面的准备相当重要。记者对采访对象的基本情况了解得越充分,研究得越仔细,对其特有的心理差异的判断就越为准确,从而就可以因人因时因地制宜,调用适当的访问形式和技能,迅速在感情上与对方相通,最终打开采访通道。

(3)拟定采访计划和调查纲目。这是记者主观愿望与客观实际更能趋向一致、实现采访目的的不可缺少的一步工作。要使采访活动顺利进行并实现预定目的,就必须使记者主观愿望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因此,在进入目的的真正实现阶段之前,必须制定达到目的的行动步骤、途径和方法。(4)检查有关物质的完备情况。上述各准备俗称“软件装备”有关物质的准备俗称“硬件准备”。包括行装、笔墨纸张、雨具、常用药物、干点心等。

第四节

怎样明晰对方心理

*掌握采访对象心理的必要性

记者掌握采访对象的被访问心理,可使访问准备工作做得更有针对性和更趋完善。这是因为,如果不知道将要采访的对象的基本情况和被访问心理,只是按照一般程序作一般性的访前准备,这种准备在很大程度上就会带有盲目性,就可能搞事倍功半的低效益活动。因为记者失去了把握采访对象在接受采访过程中心理活动及变化的依据,而采访对象的访前心理决不能指望到采访时再去调整和掌握。*从性质内容上,采访对象的心理分类:

(1)先期性心理。即指采访对象对新闻事业、新闻单位、新闻记者及新闻采访活动的观念。这一观念是构成采访对象访前心理活动的基础。先期性心理通常由采访对象对新闻记者的信任、尊重、爱戴和对记者职业的神秘感、好奇心等所具体组成。

(2)临访性心理。即指采访对象接受记者采访请求后的心理,通常也称作采访对象临访期间的原始心理。这一心理一般主要由采访对象对自己在某一新闻事件中所处的“新闻位置”和临访心境组成。*从表现形式上,采访对象的心理分类:

(1)积极配合型。即采访对象积极按照记者的要求提供素材,显得十分主动热情。究其动机,或出于对新闻事业和记者工作的支持,或出于对本单位、本部门工作的需要,或感到个人能够名利双收、实现自我,或纯粹为了交友求知的需要。

(2)一般协作型。即采访对象公事公办、不冷不热,采访活动平静无高潮。究其原因,或是认为记者要了解的事与己无关,出于礼貌与工作关系才接待一下,或可能对记者的作风及看法有问题,但因是上级派来的,不得不接待,表现出敷衍、漫不经心的态度。

(3)蓄意应付型。即采访对象根本不愿意接待记者,态度冷漠生硬,拒不回答或故意讲错,甚至与记者唇枪舌战,挖苦嘲讽记者。究其原因,或可能是怕记者批评揭露,故意力图掩饰自己的错误、劣迹与违法乱纪行为,或与记者早有矛盾,成见颇深。

第五节

怎样创造访问条件

*为什么要创造良好的访问条件

人们常讲新闻采访有相当的“难度”,而这个难度则主要表现在访问上。因为记者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挖掘出所需要的事实材料,然而,采访对象的性格等心理反应又各不相同。原谈的采访对象则又表现种种:不愿谈的对象也有多种表现:面对这心理反应不一的采访对象和种种复杂的采访局面,记者又要限时限刻,有质有量地完成访问任务,除了掌握熟练的采访方法、技巧和具备良好的意志品质外,访问前和访问中还必须创造各种良好的访问条件,否则,访问效益难以实现。*创造哪些良好的访问条件

(1)商定较适宜的访问时机。欲使采访对象接待并配合记者采访,就得先使其对采访活动产生注意和一定的注意稳定性。注意能否产生及其稳定性程度如何,常常与活动时机选择得适宜与否有直接联系。其中的关键又在于记者对访问时机的选定。有两个环节应掌握:一是让采访对象自己约时间。二是与采访对象一起工作或生活片刻。

(2)设计较得体的仪表风度。对美的追求是人类的一种共性需要,也是增进采访双方关系的重要和最能发生影响的因素。一般来说,记者的服饰打扮有个原则,即主要不是指华丽、漂亮,而是指得体、大方。

(3)讲究较文明的言谈举止。在采访中,记者稍有不慎,或是一句话,或是一个动作,便可能导致双方正常交流受阻。这通常是因为这句话或动作刺伤了对方的自尊心,使采访对象感到受信任程度突然削弱,以致做出改变交往方式和信息编码的反应。

(4)调节较融洽的访问气氛。调节应遵循原则与步骤有序地进行。原则是先避开正题,拣对方最熟悉。最感兴趣、最易回答的事物和问题为话题,与对方闲聊片刻,一般分三步:一是只需简单表明身份和来意;二是趁落座之际,迅速用眼光扫视一下室内环境的布置和装饰,然后将视线停留在某一物体上;三是以这一事物为话题,与对方闲聊片刻。待对方紧张情感消除后,气氛融洽了,再见机行事。(5)摆正较合理的相互关系。采访中,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的关系怎么处理,往往也是关系到采访效益的一个重要套件。而在这个问题上,记者的态度端正与否是关键。记者应当自尊与尊重采访对象,只有自尊,才能产生提高自身修养的需要;只有尊重对方,才能有深化交往、发展关系的基础。记者处理自己的态度与摆正与采访对象的关系的总的原则应当是:不卑不亢、谦虚庄重,对任何采访对象都应扫除等级观念,除少数敌对者外,均应以礼相见,以诚相处。一是见了外宾、领导、名人、专家等采访对象,不要低三下四,阿谀奉承。二是见了基层普通民众,也不要眼睛朝天,盛气凌人。(6)穿插较丰富的形态语言。记者与采访对象交谈时,并非只是通过言语形式作为唯一交流手段,只要留意观察,同时展开交流的好友一种形态语言手段,通常也叫做“非语言手段”,新闻界有人称之为“无声谈话”。一是面部表情;二是体态表情;三是手势。

(7)掌握较灵活的主义转换。心理学把注意一般分为两种,一种叫有意注意;一种叫无意注意。在一定的条件下,这两种注意对采访活动都会发生积极和消极的效果,两种注意且随时都能转换,记者若能在采访中灵活机动地处理,则能提高采访活动效益。一是强调采访意义;二是约束神情语态;三是排除外来干扰;四是变换活动方式。第六章 采访活动的第二阶段

第一节

怎样掌握提问技能

*提问的三种形式:

(1)正面提。即提问要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单刀直入,不要转弯抹角兜圈子。此形式一般适用于两类采访对象,一是记者熟悉的;二是干部、学者、演员、外宾等。应当强调的是,后一类采访对象由于工作原因。职业习惯,回答问题时往往习惯一二三四地谈原则和条条,对这一类采访对象的提问,记者除了事先准备大纲细目时要周密、具体些以外,谈话时还应当有意识地按步骤引导与深入挖掘。(2)侧面提。即运用启发引导的原理和技能,旁敲侧击、循循善诱地促使采访对象对以往的新闻材料产生回忆。该形式通常适用于想谈但一时对往事不能产生回忆的采访对象。因此,记者必须通过启发引导,打开对方记忆的闸门。

(3)反面激。即记者通过一定强度的刺激提问,促使采访对象的感觉由“要我谈”转变为“我要谈”,从而打开采访通道。此形式通常适用于谦虚不想谈、有顾虑怕谈或自恃地位身份高而不屑谈等采访对象。从两个方面掌握:一是激问。即记者在其所假设的问题中,投入一定强度的刺激,迫使对方感觉朝相反方向转化,然后乘势追问。二是错问。该方式的刺激强度超出激问,而且,要求记者从事实的反面设问。

*提问时的注意事项:

(1)提问宜简洁。记者对每个要提的问题,事先在其用语的长短上应当精心设计、推敲,原则是宜短勿长。

(2)提问宜具体。记者在提问时就应按照事物形成、发展到结束的全过程,将一个大的、总的问题破开,化成若干个具体问题,一个一个地细细问清了,大的、总的问题也就自然解决了。

(3)提问宜间接。在具体发问时,可以是直接发问,即就新闻要素中的“什么”要素发问,这属于封闭型发问。这种发问方式固然简洁明了,但对方遇此发问,限制性较强,新闻内涵较少,交谈形式也较呆板。若换成间接发问,即针对“为什么”这个要素发问,变封闭型发问为开放型发问,则对方就不能以“是”或“否”答之。

(4)提问宜深刻。特别是在采访干部、专家、学者等对象时,提问应有深度,这样,对方才有思考的空间,答的才有深度,往往可以出其不意地掏出有价值的材料来。

(5)提问宜自然。记者提问与采访对象作答,实际是在进行一场谈话,既要谈话,就必须受“谈话法”的基本方法支配。因此,提问时谈话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提问艺术是记者谈话艺术的概括和集中。既是谈话,首先就得有亲切、自然的谈话气氛,而解决问题的关键,则是要求记者将所要发问的问题设计成讨论式的,然后,双方就这些问题展开讨论,就容易谈得自然,亲切,深刻。

(6)提问宜节制。到一个地方采访,记者要有一定的节制和自我约束。具体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谈话提问要得体、体贴。谈话提问的语气处理得如何,直接影响到采访的效果。二是谈话提问要讲究分寸。这是指谈话提问的内容,要有分寸,不能漫无边际,还得增强守密观念。

第二节 怎样主持调查座谈

*调查座谈会的效果

(1)节省时间。比较个别访问及其他采访形式,调查座谈会可以用较少的时间迅速收集较多的新闻线索和材料。

(2)互相启发。熟悉情况的几个采访对象一起座谈时,若是某人对有关材料会议不出,知情者们稍加启发或提示,便可产生回忆。

(3)及时验证。个别访问时,仅凭采访对象一人谈,记者很难鉴别着“一面之词”的真伪。几个人一起座谈时,记者只要心细,可以从知情者的脸上得出“此人在说谎”的信息,以便及时对所述材料进行验证。

*主持调查座谈会的所含技能:

(1)事先通知对方。即记者要在采访前把座谈的内容、目的及要求告诉对方,以使对方早有准备。(2)精心选择参加座谈人员。通常记者应选择下述三类人员参加:一是要选择具有代表性和知情者参加;二是选择对某事物持不同意见的人员参加;三是选择那些不仅了解情况而且对新事物热情、对新闻报道工作支持的人参加。

(3)控制座谈会的人数。每次座谈会的人数以三五人或六七人为宜,实践证明,这个人数可以保证谈得深刻,记者也容易主持。

(4)不要轻易下结论。调查座谈会就某个问题展开谈论,甚至发生争论,是常有的事,此时此刻,记者千万不能轻易表态或做结论,只能因势利导。(5)做深入采访捕捉线索的有心人。

第三节 怎样展开现场观察

*为什么要强调现场观察

所谓现场观察即是强化视觉功能。其一,人的一切认识活动都必须靠感觉开始。离开感觉,人的一切认识活动都无法进行,记者的采访活动,究其实质是认识客观实际的活动,因此,也必须从感觉开始。其二,感觉是由人的感觉器官与客观实际相联系的反映。其三,视觉是最灵敏的器官。因而也是最主要的器官。

*现场观察在采访中的具体功能

(1)能核实新闻事实的真伪,增强新闻的可信性。若是听了之后再去新闻事件发生的实地去看个究竟,事实的真伪就容易验证,笔下出来的新闻就能具体、实在且具有真情实感,人们也就信服了。(2)能激发鲜明、生动地表达事物的灵感,增强思维的敏捷性。若是细心观察,或许一个平常的现象,也会触动心灵,使大脑豁然开朗,迅速把全部材料有机地组织起来,使观点、材料得到深刻而又新颖的表现。

(3)能加深对主题的理解,增强新闻的深刻性。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过程,实质是个从现象到本质、由感性到理性的不断深化、飞跃的心理过程。较好地发挥视觉功能,正是促进这一心理活动正常进行,从而使人的认识逐步深化、飞跃的一个必要条件。

(4)能为通俗地解释事物提供前提,增强新闻的可读性。记者在采访活动中 常会遇到一些难以介绍、叙述的事物,若是记者置身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通过视觉去感受一番,就容易理解、认识,并容易产生形象思维,将报道写得通俗易懂。

(5)能使采访对象触景生情,增强认知的可能性。采访时,记者不但要强化自己的视觉功能,同时也应注意调用采访对象的视觉功能,这样,便可加速采访目的的实现。*现场观察时的注意事项

不是所有到了现场运用视觉的记者都能观察成功的,问题的关键取决于记者现场观察运用视觉时的技能掌握与否,注意事项有以下几点:

(1)明目的。目的明确后,方可有效的把注意力集中起来,指向一定的观察目标。

(2)多请教。在现场观察中,记者应主动请教采访单位的行家或是熟悉情况的人,在可能的情况下,应尽可能请行家陪同观察。

(3)抓特点。记者在进行现场观察时,在俯瞰全面的基础上,凭借锐利的“新闻眼”,突破全面,抓住富有个性特征的事物,继而达到对事物认识、反映的目的。就是要顺应观察的程序,即先面后点,抓取特点。

(4)选地点。记者在观察某一目标时,自己应置身与何处,应依据一定的科学原理精心设置,否则,将影响观察效率。观察点的选择与设置应注意两个当面:第一,掌握一定的明度,获得较好的感受效应;第二,巧择适宜的视角,增强视觉的敏锐程度。记者与观察目标应正面相对;应尽量接近观察目标,缩短视觉的空间阔限;应避免听觉刺激对视觉的干扰;另外,观察时还应当主义动观与静观相结合,既不能东游西荡无固定地点,也不能死守一地,应根据现场情况变化而机动灵活的调节。(5)善用脑。记者在强化视觉功能时,要同勤于、善于用脑思考问题紧密结合起来。有经验的记者在观察时抓新闻显得很敏感,其实,这正是他们勤于、善于用脑的必然结果。

第四节 怎样协调听觉功能

为了使听觉功能得以正常发挥,采访时记者应当注意下述事项:

(1)悉心闻取新闻线索。记者的听觉主要是用以听取新闻的。因此,记者无论是在采访交谈中,还是在平时的上下班、节假日走亲访友及出差的车船中,皆应悉心用耳注意周围人的交谈,及时捕捉新闻线索。

(2)适时调节音强。记者在采访时就必须注意:所处位置不能离采访对象太远,否则就难以听清对方所述内容;采访对象叙述时,出于客主观原因,声音可能过轻、节奏过慢或是声音过响、节奏过快,这都可能影响听觉的感受性,记者应适时有礼貌地要求对方进行调整;尽可能不在分贝过高、声音嘈杂的环境中采访,特别是个别访问,应建议采访对象换个环境静心交谈。

(3)着力训练听力。要使自己的听觉功夫过硬,记者当着力抓住下述三个方面的训练:一是专心;二是虚心;三是耐心。

第五节 怎样做好采访记录

*记录应以笔记为主,心记为辅。*记录内容的主要范围

(1)记要点。采访时注意力首先放在记录要点上。即指新闻事实的关键材料或新闻事件发展过程中的关键之处,其中包括:事件的起因、转折及产生的后果,人物及其活动的典型细节,工作的主要经验与教训,重要的背景材料等。

(2)记易忘点。着一般包括时间、地点、人名、数字及各类业务的专用术语等。

(3)记疑问点。由于多种原因,造成采访对象所述的事实与客观实际不符,或与记者掌握的、旁人介绍的有出入,使记者产生某种疑问。对这些疑问,记者应及时笔录。

(4)记采访对象的思想和有个性的语言。即指采访对象思想的“闪光点”和能反映其心声、体现其个性特征的话语。

(5)记观察所得。首先是记者采访对象的谈话,仅此于此的则是捕捉对方的神情、装束及环境布置等,这对新闻报道生动感人、有立体感,对揭示新闻主题、刻画人物个性,常常起到独特的作用。(6)记记者的联想。在听采访对象叙述时,记者常会产生一些联想。这些联想可能稍纵即逝,因此,记者必须及时简录在所记的同类材料旁。*记录的注意事项

第一,行与行之间的空白要留得宽一些。第二,字迹尽可能工整。第七章 采访活动的第三阶段

第一节

怎样精心深入采访

*在深入采访中,记者应当怎样抓取事物的特点:

(1)看准形势抓特点。我们的一部分新闻属于宣传报道,而新闻宣传报道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的中心,这个中心就是当前党和政府中心工作,也即当前形势。记者在采访中要抓取事物的特点,首先得站在这个全局上,围绕这个中心进行。新闻界通常也称形势和工作中心为报道的“火候”。记者只有看清并准确估量形势和中心,才能恰当地估量每个具体事物在这个形势和中心中的地位及意义,抓特点方能有准绳和有的放矢。

(2)通过比较抓特点。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一切认识,离开了事物与事物之间的比较,都难以进行。新闻采访也是一样,离开了对事物的比较,就难以产生认识,也难以抓取特点。其一,通过纵断面的比较,也即顺序比较法。即从历史的角度看问题,将一事物同它过去的同类事物相比较,只要在质和量上找出事物之间的相异之处,就是特点所在。其二,通过横断面的比较,也即对照比较法。即把一事物置于同一时期的同类事物中相比较,继而找出它们之间量和质等方面的相异之处,就是特点所在。(3)三是选择角度抓特点。即把大的、总的报道思想及题材,选择一个左右特色的侧面、切入口,然后深入挖掘,以小见大,通过具体、新鲜的事实表现主题。在选择角度时,一要比。即要求记者在明确报道思想和详细占有材料的基础上,先试选几个角度,然后逐一分析比较,看哪个最能体现特色和主题。二要小。就是一角,一个侧面,不能贪大求全、面面俱到,只有这样,新闻报道才能集中突出,深刻具体,并能收取以小见大、一叶知秋之效。三要异。即避免雷同、效仿,要精于避熟,要敢于独创、标新立异。只有这样,新闻的特点才能抓好、体现好。*悉心抓本质 当今时代,新闻报道既要讲速度,也要讲深度。因此,就要求记者充分发挥思维的深刻性,深入到事物的本质中去,揭示事物现象的根本原因及其后果,增强新闻报道的力度、厚度、深度,以满足人们的需要。

(1)对问题要想得宽一点、远一点。即记者采访调查的面要宽广一点,思考问题要深远一点。没有广度,就难有深度。记者如果只是看到、想到事物的某一个局部和眼前,手头只有一些零碎材料便急于动笔,而不再从更大范围和更远深处考虑问题,那么,新闻报道就反映不了事物的本质,就不能触及时弊,也容易陷入片面性的泥潭。

(2)对问题要钻得透一点,深一点。即记者对问题要钻研得透彻、深刻些,要在所收集的大量新闻素材的基础上,经过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多次反复,把假象的材料予以剔除,直到把问题的本质挖掘出来。

*记者应该排除的思想障碍(1)盲目自满。

(2)追求数量,忽略质量。(3)怕苦畏难,不愿下基层。(4)先入为主。(5)重实践,轻理论。

第二节

怎样仔细验证材料

如果依照解决问题的思维程序来看,前面所述采访的所有程序和环节,都属于提出假设阶段。由于客观事物的错综复杂,加上采访对象或多说少地受到心理情绪、表达能力、周围环境等各种主观干扰因素的影响以及记者采访技能的不熟练程度等,都可能影响这种假设本身的正确程度以及假设实践过程中所取得的正确程度。因此,记者有必要将前阶段采访所得到的有关材料,再放入到实践中进行验证,即进入解决问题的思维程序的检验假设阶段。验证方法主要有两种:

(1)投入记者智力进行验证。在有些材料不能直接付诸采访对象面前验证时,就需要通过记者的逻辑推理,凭借以往的经验,从而对有关材料做出合乎规律和实情的检验。

(2)再直接通过采访实践进行验证。前阶段的采访是排斥那些不是新闻的事实,此阶段的采访是排斥那些不是事实的新闻。

实践证明,在许多情况下,要求记者将上述两种检验方法结合起来交替使用,方能最大程度地验证材料的真伪,最大可能地接近新闻源。再则,在验证材料时,记者一定要克服侥幸心理和主观主义,代之以客观的实事求是的科学分析态度。

第三节

怎样迅速整理笔记

*为什么强调迅速整理笔记

每次采访活动告一段落后,记者都应当毫不迟疑地立即整理笔记。这是因为,人皆会产生遗忘现象。所谓遗忘,就是指对识记的事物不能回忆。在记忆的量发生很多变化的同时,伴随着记忆的质的变化,而记忆的质的变化恰恰又是构成遗忘的重要因素。人们对刚刚识记的事物,在记忆上属于是一个整体,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记忆的内容就会逐渐分解成有很多裂缝的片段,而如果把这些片段再回忆起来,就必须靠头脑中过去的经验来填补这些裂缝。

因此,记者应当自觉地在采访活动告一段落时,迅速地将所得材料,其中既包括笔记材料,也包括心记材料,或是修订,或是补记,然后,一并编码、归类。因为此时遗忘现象尚未产生,记者对所记材料容易产生回忆。否则,一过记忆的“黄金时间”,遗忘现象便产生,而且会以较快速度、较大幅度进展。待到那时,记者即使用几倍的努力去恢复遗忘的内容,也难以奏效。*整理笔记的步骤:

(1)通读笔记,回忆整个采访过程,将心记的内容迅速用文字插入同类的笔记材料旁,并纠正、修订难以清晰辨认的笔记。

(2)再通读初步整理的笔记材料,标出页码,并在可能用的材料旁做上自己熟悉的标记。(3)根据确定的新闻主题的需要,对材料进行分门别类,着力使笔记变为写作提纲。

第四节

怎样积累剩余材料

搞好材料或资料累积的作用和意义在于:有利于记者在采写新闻时了解过去、指导现在和预测将来;有利于新闻报道更有新意和深度;有利于记者从中产生联想进而获取新闻线索。

第五节

怎样提炼新闻主题

*所谓新闻主题,即指新闻事实所提出的主要问题及其表明的中心思想。它是贯穿一篇新闻的主导思想、主脑和灵魂,是决定新闻的思想意义和指导作用的根本因素。一篇新闻一个主题,这是新闻报道的一个原则。

*新闻主题与采访的关系

有人将采访与新闻主题割裂开来看,认为采访就是跑材料,选择和提炼主题只有在动笔写稿时才考虑。显然,这是不符合新闻工作规律的。况且,将采访和主题隔离开来,也容易出现两种弊端:一是采访由于缺乏明确主题指导就难以深入;二是写作时常常感到材料不够用或不对路,得重新采访。*选择主题的倾向是政治上需要、为受众所注意、涉及最迫切这三个基本原则。

(1)所谓政治上需要,即指具有方向性或对全局有影响的、有一定政治思想高度和政策思想高度的主题。即它与全国形势紧密相连,对实际工作和社会生活具有普遍指导作用或教育意义,是现实生活中的主要矛盾,是时代的精神和主流。

(2)所谓为受众注意,即指回答和解决广大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问题。

(3)所谓涉及最迫切的问题,即指人民议论纷纷,希望尽快有明确回答、有较强的时间性、指导性的问题。

*在选择好主题的基础上,则应当着力提炼好主题。提炼主题,即指记者在占有了大量材料并初步选定了主题以后,开始了认识的第二阶段,即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种上升或飞跃,就叫提炼主题,也称为深化主题。提炼主题通常依据两个因素: 第一,对全局的清晰度。对全局了解得越清晰,主题提炼起来就越顺手,因而也就越深刻。第二,对材料的认真有序的综合分析,综合分析的好坏,是主题提炼好坏的关键。*综合分析的意义

所谓综合分析,通常是指让事物反复地在头脑里经历着从概念到判断再到推理的逻辑思维活动,通过这种思考、联想、自发的逐渐积累、扩大和丰富,最后引起认识的飞跃和升华。这种思维过程具体步骤是:可以对材料和问题从纵的方面分成几个阶段,横的方面分成几个部分或角度,然后与全局情况及报道思想联系起来思考、比较,看看各具什么特点,各能说明一个什么共同的问题。这个特点和共同的问题搞清楚了,主题也就较好地得到了提炼。*提炼、深化主题的注意事项:

第一,不要强化硬化。提炼、深化主题必须紧密结合形势,要符合党的方针政策,但又必须符合事物的原貌。

第二,不要分散空泛。主题一定要集中具体,不可分散。

第三,不要雷同浅薄。主题要提炼得鲜明深刻,不能流于一般,更不可轻易雷同,否则,就容易显得浅薄。

第八章 时事与政治类新闻的采访

在众多新闻题材中,受众对其中两种始终有着偏爱和渴求:一是时事政治类新闻,即通常讲的“硬新闻”;二是社会生活类新闻,即通常讲的“软新闻”。

第一节

怎样采访政治新闻

政治新闻是指以党政机关为采访领域,以国家方针政策贯彻执行过程和领导层的重要公务活动为报道范围的新闻体裁。采访政治新闻的要求:

(1)立场坚定,头脑冷静。政治记者若要具有正气、激情和政治灵魂,在错中复杂的政治气候和社会生活中采写出主题好、事实准、社会效果强、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政治新闻来,就必须政治立场坚定,头脑要始终清醒、冷静。

(2)实事求是,保证真实。实事求是同样是政治新闻采访的根本途径和必须遵守的基本准则。只有坚持实事求是原则,记者才能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着力探寻事物的真相和本质,才能保证新闻的真实性。

(3)作风踏实,深入实际。政治新闻应当比一般新闻更具生命力、感召力和舆论导向作用。应当深入社会与生活,脚踏实地,与广大群众打成一片,虚心求教,采写出领导与群众都称赞的政治新闻来。(4)宏观选题,微观选材。采访中,记者必须有胸怀全局的宏观意识,看问题要站高望远,要有全局观,即从党和政府的总路线、总政策和当前总形势着眼,把局部的事物放到宏观的大局中去分析考察,继而从中抓取具有重要新闻价值的题材。当然,微观能力也不可轻视,在整个新闻采访活动中,围观的作用也不能低估,选题从大处着眼,选材从小处着手,宏观统率微观,微观为宏观服务。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5)知识广博、善于社交。政治新闻采写范围涉及各式人等,各行各业、三教九流无所不交,无所不包,因此,记者的知识要广博。

第二节

怎样采访外事新闻

所谓外事新闻,即指以报道外宾来访活动的向国外报道本国各方面情况的新闻体裁。在具体采访中,必须注意下述事项:

(1)依靠组织,熟悉情况。外事采访中只有在紧紧依靠组织、熟悉外宾情况的基础上,才能保证外事新闻少出差错,甚至准确无误。

(2)抓住战机,迅速成篇。因为外事活动一般都是很短促的,参观、赴宴可能有个几十分钟,握手、拥抱等互致问候可能就是瞬间之事,因此,采访中记者的精力必须高度集中,反应必须十分灵敏,决断必须非常果敢,一旦有价值的事实出现,便迅速捕捉。

(3)亲临现场,捕捉细节。大凡令读者一读难忘的外事新闻,无一不是记者亲临外事活动现场采访而成的,因富有政治意义和生活情趣的细节突发性较强,稍纵即逝,记者只有置身现场,方能及时捕捉。

(4)注重礼仪,遵守纪律。来访的外宾一般都讲究礼仪,不同国家、地区的来宾有不同的礼仪,这些都是外事记者在采访前要十分熟悉、在采访中要十分讲究的,决不可贸然行事。

第三节 怎样采访会议新闻

*会议新闻的采访要求

(1)摸清会议宗旨,亲临现场采访。分三个步骤:一是当接到任务时,应马上设法接触会议的主办单位,详细了解会议的宗旨和议程。二是认真分析研究这些材料,进一步弄清此次会议的目的和意义所在,初步排出新闻线索,拟定采访方案。三是自始至终参加会议,亲临采访现场。到现场采访,记者一能捕捉到会议或会场的细节,从而使新闻生动形象;二能避免失实。

(2)跳出会议程序,着眼新闻事实。对会议报道,受众一般不太关心会议的议程,而只对会议的实质性内容感兴趣。因此,作为一个高明的记者,不应被会议程序牵着鼻子跑,而应当将会议议题等分析、消化,凭借新闻敏感从中提取最有价值的事实构成新闻。应当着眼于新闻,而不是会议。要使会议新闻为人们所喜闻乐见,记者还必须善于以事实为主干,以会议为背景,即抓住新闻事实作突出处理,会议本身只是作背景或新闻根据予以衬托。

(3)坚持报道原则,讲究机动灵活。会议是否需要报道,关键在于会议中有没有新闻,这些新闻有没有价值。报纸不能变成会报、会刊,重要的会议固然要重点处理,但通常情况下,则应该少发、简发甚至不发,决不能大会大报,小会小报,每会必报。这都应当视为会议新闻的报道原则。

第四节

怎样采访军事新闻

*新时期军事采访的要求:

(1)时代转变,题材转移。我国已进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改革开放正向纵深发展,党的中心工作已经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作为军事新闻,其报道的题材范围已经发生变化,其报道的题材重点也应由原来的以军事斗争为主而转移到军事现代化的方面来。

(2)明确原则,突出重点。我们的报道及原则,既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也不同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虽属于和平时期,但军事报道仍占有重要地位,在综合性报纸版面上仍有较重要的地位。军事报道要紧紧围绕党的政治生活需要进行,要立足军队,面向全国,着眼未来和世界。这就是我国现时期军队的报道原则。

(3)讲求效应,注重节制。处于和平时期,大仗基本没有,但边境上的小打小闹时有发生。因此,原作为军事报道主要组成部分的战斗报道,在今天就带有新的特点,即政治性更强,策略性也更需讲究。根据这个政治性,就要求报道必须讲究策略。

(4)谨慎从严,严守机密。报道我军国防建设的新成就,新装备乃至军事训练技术等,涉及军事机密,报道时必须十分慎重,这好似军事记者特有的业务修养之一。

(5)作风踏实,雷厉风行。我国军事记者有着优良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的传统,他们在采访时雷厉风行,深入火线,不避艰险,抱定随时以身殉职的态度,当代军事记者应继承这一优良传统。第九章 经济与科技类新闻的采访

第一节

怎样采访经济新闻

*经济报道的规律

(1)学习、掌握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理论与政策。(2)熟悉经济领域的基本知识与情况。(3)善于从业务技术堆里跳出来。

*学习、掌握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理论与政策的意义

这是记者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时期从事经济报道时确定报道方针和报道思想的基本依据,是经济报道符合经济科学、正确反映经济规律的可靠保证。这种学习和掌握应当是及时、系统、全面的,当然也是颇费精力的。但是若是不学习、不掌握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理论与政策,就不能保证经济报道的科学性,就失去经济报道的新闻敏感和采写依据,非但提高不了经济报道的水平,甚至会搞出自以为真确,实质上已违背经济规律的报道。

因此,记者应站在时代的高度去认识、学习和掌握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理论与政策的重要性。在当前,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更要自觉摆脱经济计划条件下宣传模式的影响,加紧学习和掌握邓小平建设中国有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迎接时代的挑战。*熟悉经济领域基本知识与情况对记者的帮助(1)能判断、预见问题。

(2)能提出、交谈问题。如对有关知识和情况不熟悉,记者在采访中既要难以提出问题,同采访对象也难以谈到一起,故采访就无法进展。

(3)能解释、说明问题。经济报道常常涉及许多专业技术知识问题,若是记者自己没有弄懂,就难以解决受众懂的问题,只有自己懂了,才能产生联想,进而才能把复杂的技术知识、专业术语、技术操作程序等,用通俗的语言、形象的类比等表达清楚。而在这当中,记者熟悉、懂得经济领域的基本知识与情况,是至关重要的。

*记者对于经济领域知识与情况的熟悉,应抓好三个环节:一是及时,即要注意经济学术研究和经济运行中的最新发展动态与成果,及时更新陈旧落后的经济知识与观念;二是系统,即要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学起,弄懂其基本原理,并以此为基础,结合中国实际和自己所负责报道的部门、领域,系统地学习有关部门、领域的经济学;三是全面,即指对各个学科的经济知识虽然不求精深,但都要求有所了解。

*经济报道存在三难,即记者难写、编辑难改,读者难读。要解决这三难,关键在于采访,在于记者从业务知识技术堆里跳出来,把注意力侧重放在下述五个方面:

(1)抓问题。经济新闻固然必须联系生产实际,但若是仅仅限于这些方面,经济报道就容易陷入单纯业务观点的泥潭。记者如果要挖掘经济建设中的先进因素,加以热情倡导,发现阻碍生产力发展的落后因素,加以彻底清除,总之,如果要指导生产、推动建设、发展市场经济,就必须靠不断总结新时期经济运行中的新经验,提出具有普遍性、方向性的新问题。这样,经济报道才能上品味、上台阶。(2)抓事实。问题抓准后,紧接着就是要选择有典型意义的事实来回答、说明问题。这是因为:一是受众最相信事实、最愿意接受事实;二是经济报道说到底是成果报道,因此要摆事实;三是事实叙述清楚了,业务技术等程序性、术语之类也就避开了。

(3)抓角度。经济报道的角度十分重要,若是选择得好,主题往往就能得到新颖、生动的体现,一些业务技术方面的问题也不致太枯燥。

(4)抓趣味。经济报道要写的有趣味,要像吸铁石一样去吸引着读者,实践证明,经济新闻的趣味性突出了,才能吸引受众。

(5)抓通俗。这是搞好经济报道最关键的一环。使经济报道做到雅俗共赏,记者在采访写作中应当把握四个具体环节:第一,多进行形象比喻。第二,多进行解释说明。第三,多采用数字换算法。第四,多穿插人物活动与具体场景。

第二节 怎样采访科技新闻

*科技新闻既要保证科学性、真实性,又要体现特色、价值,并且要通俗易懂,生动引人,这就使科技新闻的采访写作产生相应的难度。因此,必须注意下述七点:

(1)深入采访,力求真实。科技新闻讲究科学性,毫无疑问,这一科学性首先必须建立在真实性的基础上,真实性是所有新闻报道的生命,共同遵守的准则,科技新闻也在其列。因此,科技新闻的采访,必须深入再深入,扎实再扎实,不能有丝毫马虎。

(2)虚心求教,正确认识。任何具体事物都有其特殊的规定性,科学技术这一具体事物必然离不开技术和业务的内容,科技新闻报道也就势必通过业务技术来阐明主题,同时,这也就决定了科技新闻采访的特点与难度。

(3)长期积累,密切联系。现代科技博大精深,任何记者编辑都不可能精通所有领域与专业,也正因为这个原因,科技报道中的失误几乎是普遍性的。但是通过主观努力,科技报道这一新闻界的“弱项”是可以逐步转化为强项的,关键是记者应该密切关注世界科技发展的动向与趋势,同科技界保持密切联系,对有关知识与材料要坚持积累。

(4)慎重评价,切忌溢美。对科技领域的一切新发现、新创造、新成果的评价,落笔务必慎重。一是实事求是、准确恰当;二是尊重权威,服从鉴定;三是不应轻信,善于兼听。

(5)讲求效应,掌握时机。就一般原则而言,新闻报道应当碱韭时间性,但是,科技新闻报道并非如此,一项科技成果何时公开报道最为适宜且无副作用,这是记者编辑需要用心考虑的问题。(6)突出个人,兼顾群体。科技报道涉及写人时不能搞平均主义,应当突出个人,如某个研究团体的学术权威、学科带头人及某个科研项目的独立承担者。但是,个人要突出的是他的科研活动及成果,因此,对人物不能过分拔高、渲染,不能搞得面面俱到、十全十美。科技报道在突出个人业绩的同时,也应该反映协作者的功劳。

(7)注重解释,巧用修辞。科技新闻涉及的许多术语和科学道理、现象,若能设法运用妥帖的比喻和形象化、拟人化的描述,结合通俗化的解释,是能令广大受众接受并喜爱的。科技新闻固然要突出科学性,但也要注意通俗性。第十章 人物与事件类新闻的采访

第一节

怎样采访人物新闻

所谓人物新闻,是指用消息形式报道人物活动与事迹的一种新闻体裁。*人物新闻的特点与作用

与人物通讯、专访等人物报道体裁相比,人物新闻同它们既有相同的一面,即都以人物及其活动作为报道的主要对象,又有自身的特点。具体有——

(1)短。一则人物新闻六七百字,报道一个人,说清一件事,阐明一个思想,短小精悍,招人喜爱,鲜明突出,又节省版面。实践证明,人物新闻唯其短小精悍,记者可以多采写,报纸可以多刊登,读者可以多阅看。

(2)快。在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中,各条战线的新人大量涌现,若要迅速及时占线他们的风采,应当充分发挥人物新闻的特点与作用。

(3)活。人物的语言、活动、思想风貌记细节,是新闻事件中最活跃的因素,人物新闻的特点又正在这里。

(4)强。人物新闻涉及的人和事,一般均来自广大群众中,来自社会社会中,用他们的事迹、思想去启发、教育、引导广大人民群众,这比单纯由上面发号召、作指示、提要求,或是充满说教味的新闻报道,其说服力要强得多。*人物新闻的采写要求

(1)路子要宽,选人要准。所谓宽,即记者的眼光不要光盯着名人、老先进身上,应当既有功绩卓绝、赫赫有名的知名人物。权威人士,又有大量的普通百姓,既要报道市长、司令员,也要报道护士、售票员。所谓准,即要选择那些做出体现社会发展的方向,具有时代特征,为受众所关注的事迹的人物。

(2)突出重点,忌大忌全。人物新闻不能搞得面面俱到,不能贪大求全,截取新闻人物最具新闻性、最具新闻价值的某一片段或侧面予以报道,因为世上无完人,若是一味求全,则无典型可写。鉴于人物的思想形成和工作成就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有个发展、积累过程,因此,人物新闻的采访写作必须悉心捕捉、寻求新闻依据,讲究时新性。

(3)避免雷同,突出个性。从根本上说,人物是新闻的主人,但是,这些人物必须具有独特的魅力,必须是一个“活”着的人,可学可信的人。而真正要做到这些,采访写作中就必须体现“三个一”——一人有一人的精神;一人有一人的典型事件;一人有一人的性格化语言。实践证明,这“三个一”是新闻中最活跃的因素,只有这样,人物新闻才不致于搞成人物鉴定之类,呆板空泛,才能见人、见事、见思想。

(4)粗细结合,重在节制。粗,指对事件、活动的叙述必须是概述式的,因为不粗则不能压缩篇幅;细,则指对人物新闻有细节描写,即对新闻人物的活动、音容笑貌等细节的描绘。这是搞好新闻人物色重要方法。但是,人物新闻中的细节描写,不同于人物通讯中的细节描写,不能下重墨,必须有节制,只能粗线条、白描式的用几句话、几十个字极俭省地予以勾勒。

第二节

怎样采访人物通讯

人物通讯是较详尽反映新闻人物活动与思想的通讯体裁。通常分为两类:一类是写先进个人与集体的;一类是报道转变中的人物和有争议、甚至是后进与反面人物。*人物通讯在采访中的注意事项

(1)主题明确,特点鲜明。实践证明,人物的特点捕捉得越鲜明,人物通讯的主题就提炼得越明确,作品给人的印象就越深刻。

(2)精心选材,富有气息。人物通讯与人物传记的重要区别在于,人物通讯要有新闻性,要体现时代特征,要富有时代气息。实践证明,要使人物通讯体现时代特征、富有时代气息,就必须在主题明确的基础上,精心选择同当前工作和形势密切相关、群众关心和呼吁的人和事,使人物通讯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使形势的需要、时代的呼唤同新闻人物本身所具有的特点得到完美结合。

(3)抓好情节,带动全篇。人物通讯能否波澜曲折、引人入胜,人物形象能否充实、饱满,主要取决于情节及其处理。记者抓住了有特色情节,并对其进行了有张有弛的艺术处理,人物及人物通讯就立得起来。

(4)重视环境,兼顾群体。人物通讯不能脱离社会环境而孤立地去表现,否则,新闻人物的许多思想言行就显得不可理解,人物就会失去生活的“原型”。另外,要实事求是地反映领导与群众对新闻人物的关心、支持与影响,要突出一个人、兼顾群体,不要抬高一个人,贬低一片。

第三节

怎样采访人物专访

专访是对新闻人物或单位。部门进行专题访问的通讯体裁。一般分为人物专访,亦称人物访问记、事件专访和专题访问。*专访的特点与作用

相比较与人物通讯等体裁,专访具有如下特点:

(1)针对性。专访要比一般通讯体裁更讲究针对性,选择的人和事及问题,应具有明确的背景和强烈的现实性,不能随便访访、泛泛问问,得有明确目的。

(2)代表性。访问什么人、提及什么事,要求具有代表性,也即典型性。

(3)适合性。环境对人的心境影响很大,也常常影响访问的气氛。专访通常讲究访问时机的选择和访问场合的选定,常常时机和场合选择得恰当,不仅给专访平添现场感,且新闻价值也陡增。在改革开放的年代,新人新事层出不穷,新问题新矛盾也日趋繁多,需要及时、迅速地作专题性的报道,专访这一报道体裁快捷、灵活,且感染力强,因此,应大力倡导。*专访的采访要求

(1)精心选择人物。人物选择得是否恰当,往往决定专访及其采写的成败。访问对象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新闻人物。通常由先进人物、风云人物、社会名流、各条战线的新秀等组成。另一类是知情人。即某些与重要新闻事件或新闻人物有关的知悉内情的人物,他们往往能够提供一些第一手的内幕、背景情况,这对于解释、澄清某些事件真相或从侧面展示新闻人物的形象,都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新闻人物的选择不能随心所欲,选择的原则是由当事选人,即因事件、问题、专题等而进入。(2)准确把握时机。专访的采访时机必须把握,在很多情况下,时机错过,专访的价值必然受损,抓住时机,专访的价值必然大增。访问时机把握得好,往往有利于采访的顺利进行和访问效果的成果兑现。

(3)合理安排观察。专访固然应该以访为主、以问为主,但为了增加专访的感染力,有必要对访问的人物及场景做一番描绘,要再现场景,要揭示气氛。因此,就需要记者在访问中合理分配注意力,在用脑、用口、用手的同时,适当分配一些注意力到眼上去,悉心观察。专访现场观察的对象一般有两个:一个是专访对象,另一个是现场及周围环境。

(4)注意谈话纪实。专访的内容主要是谈话,体现形式也主要是谈话,故记者在报道中要把谈话的主要内容体现出来。方法有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两种,一般是两种方法兼而有之。具体处理中,应注意两个方面。一是要尊重事实真相,尊重访问对象本身,不能歪曲,或将自己的想法加强于人。二是保留谈话风格,体现访问对象的个性特征。

(5)控制访谈方向。在整个访问过程中,记者应尽可能控制谈话提问的方向,应紧紧围绕事先设想好的主题或于谈话接触过程中新发现的更好的主题而进行。

第四节 怎样采访事件通讯

事件通讯是较详尽反映具有典型意义的新闻事件的通讯体裁。要求记者选择某一典型事件,全面、客观地反映其来龙去脉,集中、深刻地揭示其思想主题和社会意义。该体裁通常分为三种:一种是以表扬、歌颂为题材,用以反映重大事件中所体现的时代精神、社会风尚和人们的思想境界及道德水准。另一种是以批评、揭露为题材,用以接触社会生活和工作中的弊端,起催人猛醒、驱邪扶正等作用。再一种是介于表扬、歌颂与批评、揭露之间,即通过报道某一事件,揭示现实社会与生活存在的问题、矛盾、热点或意义,起活跃思想、启发思路等作用。*采访时的注意事项

(1)典型性强,要精心选材。即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新闻事件予以报道。

(2)突发性强,要闻风而动。就大多数新闻事件而言,突发性强,难以预测,因此,记者在采写事件通讯中的快速工作作风,就显得特别重要。

(3)思想性强,要深入挖掘。事件通讯旨在揭示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和矛盾,引出一定的经验和教训,思想性较强,因此,报道反对面面俱到,忌讳就事论事,得靠记者深入挖掘材料,然后提炼一个集中。深刻的主题统率全文。

(4)具体性强,要破题细问。与消息体裁相比,作为通讯体裁的事件通讯,应当讲究具体形象,可感可触,令读者有如经其事、如临其境之感。而要做到这一切,全靠记者在采访中,在注意主题需要和清晰把握事件脉络的前提下,仔细询问和观察,将一个个材料及细节弄得具体、实在。

(5)政策性强,要注意分寸。相当部分的事件通讯是批评揭露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和矛盾的,这就要求记者注意掌握政策和揭露、批评上的分寸,即既要使问题和矛盾得以揭露,又要积极促使问题的解决与矛盾的转化。

(6)延续性强,要跟踪追击。相当部分的事件具有延续性、连续性,或是处理不当,又接二连三地发生,因此,遇此情形,记者要发扬连续作战的作风,深入事件的内部,弄清事件的真相与背景,揭示深层次的原因,甚至挖掘出事件中的“事件”、新闻背后的新闻。第十一章 教卫与文体类新闻的采访

第一节

怎样采访教育新闻

*教育新闻的地位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对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作了进一步的强调,“三个代表”要真正落实、体现也与教育事业密切相关,教育搞不好,改革开放要取得更大发展,也只能是一句空话。因此,教育新闻的地位与日俱增,教育新闻的发展空间无比广阔。*教育新闻采访的注意事项

(1)知识广博,见多识广。实践证明,知识修养不断增强是教育记者的基本条件,一定的学识水准是教育新闻采访入门的向导。

(2)密切联系,善交朋友。教育记者要较有成效地开展采访活动,就必须密切与专家、学者、教师、学生的联系,要非常熟悉他们的情况于意愿,要善于在他们只能关键广交朋友。(3)视野开阔,面向社会。

第二节

怎样采访卫生新闻

*卫生新闻采访的注意事项(1)作风踏实,虚心求教。卫生记者在采访时,作风态度就显得非常重要,精诚所至,金石为开,采访对象被感动了,接下来的事情就好办,记者只要态度谦和,虚心求教,再难的题材也容易克服。(2)微细观察,力求通俗。医疗卫生的报道题材内容比文教、科技、经济等要深奥,但受众相对更广泛,医疗卫生新闻的通俗化要求较高。除了在采访中适时虚心请教专家外,别无其他捷径可走,在现场注重微细观察,采集生动有趣的场景与细节,有助于希望你通俗易懂。

(3)客观公正,求真求实。医疗卫生事关亿万人民的健康与生命,因而记者在报道中分寸的正确掌握,就显得尤为重要,稍有偏颇,轻者,令受众吃错药,重者,则可能误人性命。

第三节 怎样采访文艺新闻

*文艺新闻的采访要求

(1)提现特点,明确职责。文艺报道应该提现文艺性,这是文艺新闻的特点。文艺新闻既要体现对人们的思想教育,也要寓思想教育于艺术享受之中。因为人喜爱文艺新闻,是出于对艺术享受和追求的需要,记者只有看准这一点,受众才能产生共鸣,报道才有收效。

(2)亲临现场,认真观察。文艺记者必须强调亲临现场。剧场、舞台、各类文化艺术展览厅等场所,是文艺记者应该经常光顾的。有关文艺演出、展出,记者一定要比观众加倍投入,必须认真观察,只有这样,文艺新闻才能有现场感,字里行间才能流淌真情实感,从而才能使受众受到强烈的艺术、思想感染,病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3)实事求是,准确评价。大凡文艺报道,都涉及一个对作品、作者和表演者的评价问题。这就要求记者全面、充分掌握材料,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准确而又有分寸地予以评价。

(4)穿插背景,增强深度。文艺新闻容易写得一般化,但也可以写得有深度、厚度,其中的关键是采访的深度,即要求记者不仅要紧扣作品或演出本身,而且要视野开阔,尽可能采集舞台、银幕、画面上没有的东西,如作者或表演者的创作动机、艺术构思以及创作过程等。这些方面往往寄托着作者、表演者的思想与情感,而人们从作品和表演的表面一时难以领悟,需要记者在关键处点一点,那么,文艺新闻的深度、厚度就可增强,也可增进人们对艺术作品及作者、表演者及深层次理解。(5)常来常往,成为知音。从记者的职责来讲,文艺记者与艺术家之间,不能无事不登门,应当无事也登门,并建立挚友、知音关系。*怎样准确评价文艺新闻

准确评价应当包含两个方面内容:对好的作品、作者及表演者应当肯定、赞扬,对艺术平庸,甚至腐朽、下流之类,报道则应给与必要的批评甚至鞭笞、揭露。

文艺报道中华的准确评价:首先,文艺记者应该是文艺的爱好者和鉴赏家。其次,文艺记者应熟悉文艺领域的情况,包括一切艺术流派和风格、水准、祖国的文学、戏剧、音乐、绘画、舞蹈等各个方面的传统及现状。同时,对我国的文艺,各省、市、自治区的文化艺术的情况及特色,都应有一定程度的了解。采访时,还应注意虚心请教专家、行家、评价或认识错了,可以即时得以指正。再则,欲求得准确的评价,应当注意多请教些行家和专家,因为行家、专家之间因种种因素,难免存在某些“门户之间”。因此,“兼听则明”此时就显得更为重要和必须。

第四节

怎样采访体育新闻

从古至今,人类天性就对竞赛感兴趣,因此,体育新闻在受众心目中,是占用相当位置的。体育报道是一种鼓舞士气、振奋斗志的精神食粮。近几年来,我国体育事业和其他战线一样,出现了空前繁荣兴旺的景象,体育报道也越来越受人们重视,从中央到地方的报刊、广播、电视,几乎都开辟了体育专栏和专题节目。体育比赛有竞争性、群众性、时间性和国际性较强的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体育新闻在采访写作上的特殊性,同时也决定了体育记者素质、知识方面的特殊性。具体要求:

(1)以快制快,分秒必争。这是体育新闻采访的首要要求。作为体育记者,必须有较强的时间观念和快速的工作作风,有强烈的竞争意识。一进入比赛场地,必须投入全部身心,以快制快,争分夺秒地采制新闻。

(2)熟悉情况,深刻准确。要当好一名出色的体育记者,一定要熟悉运动员、教练员,本省的、外省的、中国的、外国的都要熟悉,对他们的经历、身体素质、技术特点、心理特征、思想风貌等方面的情况,均应了如指掌。

(3)强化观察,待机提问。观察往往成为了体育新闻采访主要手段,一进入训练场馆或赛场,便尽可能抢占最佳观察点,以便细致、全面地进行观察。

(4)掌握分寸,切忌偏激。体育报道的格调与措词要有一定的分寸,特别是报道成绩和胜利时,要头脑清醒,要留有余地,不能把话说绝,否则,往往要造成被动。

(5)提高认识,开阔视野。综观我国的体育报道,内外报道比例严重失调是另一通病。体育是整个人类精神的体现,是超越国界的。中国的体育要走向世界,世界的体育也必然要走向中国,这样,对内对外的两副体育报道重担,就历史地落在当代中国体育记者的肩上,对体育报道这一必然发展趋向,我国体育记者、编辑的思维尚有待拓宽,视野尚有待开阔,认识尚有待提高。

(6)控制情感,迅速发稿。在赛场上,体育记者要绝对保持冷静,这是采访的需要,只有全神贯注于比赛过程,才能搞好报道。

要搞好体育新闻的采访,除了上述要求外,体育记者还应具有相当程度的体育专门知识,对体育活动也要有相当的兴趣和爱好,身体素质好,也是体育记者的必备条件之一。另外,还应尽可能掌握摄影、发报、开车等方面的技术。特别强调的是,体育记者的外语水平亟待提高。第十二章 社会与生活类新闻的采访

第一节

怎样采访社会新闻

*社会新闻建国后的“四起三落”

解放初“一起”,学苏联经验“一落”;1954年改版“再起”,1957年反右斗争再落;20世纪60年代初“三起”,“文化大革命”中“三落”;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四起”至今。

*社会新闻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偏爱,主要在于它所反映的内容与人民生活贴近,与人民利益相关,与人们的情趣相连。*社会新闻的定义:社会新闻是用以反映社会生活、社会问题的一种新闻体裁。俗称“八小时以外的新闻”。*社会新闻的特点

(1)广泛性。社会新闻主要反映社会生活、社会问题,告诉人们工作、生产以外所发生的社会现象和事件,在此,社会新闻题材的广泛性的特点十分显著。

(2)知识性。知识性既是社会新闻的特点之一,也是社会新闻的职能之一。而社会新闻往往带有知识性,能够满足受众的这一欲望。

(3)趣味性。这正是社会新闻的主要特点,受众喜爱社会新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趣味性,也就难有社会新闻。

(4)突发性。多数社会新闻伴有突发性,从一定意义上讲,社会新闻属于事件新闻、动态新闻的范畴。

(5)思想性。成功的社会新闻,其思想性一般也体现得较突出、深刻,读者看了这样的社会新闻后,思想上必然得到一次生动的教育。*社会新闻的采访要求

因为社会新闻的涉及领域广阔,题材分散,知识、趣味性强,又加伴有突发性,因而在采访上就有其特有的难度。除了新闻的共同采访要求外,社会新闻尚有如下特殊要求

(1)闻风而动,刻不容缓。因为许多社会新闻所反映的是突发性的事件,对这类新闻来说,记者的思维敏锐、行动迅速,往往是起决定作用的。

(2)利用空闲,捕捉线索。要使社会新闻线索不断,抓住“八小时以外”的时间做文章,是一个重要方面。

(3)研究社会,多思好奇。这是获取新闻线索的主要方面。只要记者平时对某些事物具有好奇心,经常把一些社会现象、社会问题放在脑子里多转转,是能够较好地把握社会新闻采写主动权的。(4)广交朋友,建立热线。记者要广泛交朋友,善于交朋友,这是新闻工作的性质所决定的。因为社会新闻的线索遍布整个社会,所以,就要求记者更得多交朋友、交挚友,并建立“热线”联系。(5)讲究趣味,反对庸俗。即社会新闻既不能忽略新奇性、趣味性,又不能削弱思想性、重要性,两者要兼而有之、不可偏废。

(6)力求辩证,客观全面。分析一些社会新闻,选材往往不很严谨,不讲究辩证,为了追求客观,就丢掉全面,强调了这一面,就忘掉那一面,从而造成了顾此失彼的不良宣传效果。社会新闻中批评、揭露性的题材为数不少,在材料的采集与选用上,应当掌握范围,主义分寸,否则,容易产生副作用。

第二节 怎样采访灾害新闻

*灾害新闻,即以灾害孕育、发生、发展、危害及预防、抗灾、减灾等人类与之斗争为题材的新闻体裁。灾害新闻大都是社会新闻,但社会新闻不都是灾害新闻。*灾害新闻的地位极其特殊性 灾害,是一个永恒的题材,科学再发达,也不可能完全断绝灾祸的发生。我国古代报纸也是十分看重灾害新闻的。“文化大革命”结束,特别是党的十三大报告明确指出:重大问题经人民讨论,重大情况让人民知道,灾害新闻才名正言顺的登上中国新闻舞台,在新闻大家族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灾害新闻的特性

(1)突发性。灾害报道是没有常规可言的,因为灾害都是突如其来,新闻媒体又必须立即予以采写、编发,让人们马上知晓,迅速组织外援。

(2)严肃性。灾害的发生本身试衣间悲惨、严肃的时期,灾害新闻起着传播灾情、争取外援、拯救灾民的作用,因此,必须严肃,丝毫马虎不得。

(3)客观性。要使人民了解真实的灾情,灾害新闻就必须准确、真实、客观,灾情不可扩大,也不应缩小。

(4)情趣性。任何灾害都会造成损失,都会影响社会安定和人民安全,而人类对安全最具敏感。因此,灾害新闻本身具备了极大地情趣因素,加上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有关报道又充满了人间真情,受众对灾害新闻就更关心。

(5)科学性。科学性是灾害新闻的主旨,必须让人们通过灾害报道,澄清对灾害认识上的愚昧和麻痹,用科学理性武装群众,找出灾害的成因,落实防止和抵御的手段及措施,可以说,这是灾害新闻独特的理性品格。*采访灾害新闻的注意事项(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2)热情讴歌,正确导向。(3)融入情感,弘扬人性。

*在灾害新闻采访中,记者应特别注意抓取灾害新闻的组成因素

(1)死伤情况。灾害不论大小,一般都有人畜伤亡,这是构成灾害新闻的重要因素。(2)财产损失情况。(3)原因。

(4)救护、救济情况。(5)灾区灾后情况。第十三章 其他类新闻的采访

第一节

怎样采访新闻小故事

新闻小故事是通讯的一种体裁,素有“小通讯”之称。其特点与作用是,从社会生活、社会实际的侧面取材,主要应以反映新人、新事、新气象、新风尚,反映时代洪流的“浪花”,可以收以小见大、“一叶知秋”之效。*新闻小故事的采写要求(1)取材范围要小。(2)人物事件要真。(3)故事情节要奇。(4)涉及褒贬要慎。(5)表现形式要活。(6)语言文字要实。

第二节

怎样采访特写

所谓特写,即以描写为主要表现手段,对能反映人和事本质、特点的某个细节或片段,作形象化的“放大”和“再现处理的一种新闻文体。*特写的注意事项(1)观察须严细。(2)选材须精当。(3)结构须紧凑。(4)篇幅须短小。(5)角度须奇异。(6)表达须艺术。

第三节

怎样采访报告文学

*报告文学的发展历史

报告文学是近代社会急剧变化和新闻事业迅速发展的产物,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8世纪,形成于19世纪末20年代初。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报告文学这一名称在德国左翼报刊上正式出现,中国则是在五四运动后逐步发展起来的。30年代初的“左翼作家联盟”积极倡导和组织报告文学的创作,1936年夏衍的《包身工》和宋之的《1936年春在太原》等优秀作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的报告文学创作已进入了成熟阶段。文化大革命后,著名记者黄钢的《亚洲大陆的新崛起》、著名作家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女作家黄宗英的《大雁情》、诗人柯岩的《船长》等作品一大批报告文学相继发表,一时间形成了报告文学热。*报告文学采访的主要要求

(1)立足时代,摸准题材。衡量一篇报告文学的价值,主要取决于它是否具有浓郁的时代精神。优秀的报告文学产生于伟大的时代,伟大的时代需要报告文学,广大报告文学作者英国闻鸡起舞,闻风而动,站立在时代的前沿,倾听时代发出的呼唤,为广大读者奉献更多题材新、立意高的优秀报告文学。对于报告文学来说,选好题材具有首要意义,因此,作者应通过生活的表皮,透视时代的内核、摸准、捕捉那些富有时代精神、代表社会发展方向,受到广大人民群众关注的重大问题和典型事物,作为报告文学的题材。

(2)深入采访,确保真实。真实是报告文学的灵魂和生命,失去真实,报告文学就意味着死亡。报告文学真实性的雷池不可逾越,深入细致的采访,就是获得真实、保证真实的重要渠道。(3)清扫外围,间接采访。报告文学题材涉及面既广又大,因此,采访中提倡不仅要访问新闻人物,雅瑶访问其周围的知情人,或先访问新闻人物周围的知情人,后访问新闻人物。这种采访形式通常称之为间接采访。第一有助于提高采访效率;第二有助于扩大视野,增加线索;第三有助于保证新闻的真实性;第四,有助于增强报道的深度;第五,有助于防止片面性。

(4)精心选材,合理用材。在具体采写中,报告文学主要应抓住两条:一是立意,二是剪裁。所谓剪裁,实质就是选材、用材的过程。报告文学要靠作者对主题深刻理解、感受后,然后精心选材,合理用材,力求使作品张弛得当、条理分明。一定要精心选材、剪裁。从某种意义上说,相当部分的报告文学感人、取胜之处,就在于选材好、用材好、剪裁好,令人过目不忘。

(5)交友交心,观察体验。善于交朋友、交心及观察体验,在一切采访活动中都是重要的,由于报告文学的特点所致,交友交心,观察体验显得更为重要。

第四节

怎样采访连续性新闻

*连续性报道及其特点、作用

所谓连续性报道,即指对新闻人物或事件在一定时期内持续进行的报道。一般用于重大题材或正在发展过程中的事物,不断从新的角度反映过程的进展及其在社会上引起的反响,收到集中、突出的宣传效果,以形成舆论和引起读者的关注。连续性报道通常也称为追踪报道,“滚雪球”式报道。*采写中的注意事项

(1)注意优化组合。第一,反对简单相加。第二,掌握报道节奏。第三,讲究善始善终。(2)注意系统思维。系统思维则可使我们的思维立体化、多向性、动态化,时报道对象作为完整、清晰的模型呈现在受众面前。要达到这一目的,就要求我们在思维过程中,把事物的各组成部分有机地统一起来,进行多侧面、多角度、多层次、多变量的考察。

(3)注意反馈失调。控制论告诉人们,信息正是通过反馈机制的运动而实现控制和操作的。但是,反馈过程的有效实现是要有条件保证的,不然的话,若是反馈失调,反馈过程将会引起严重的后果。连续性报道应当重视反馈调节,同时也要注意反馈失调。要权衡利弊、统筹考虑。特别是在目前版面有限的情况下,连续报道不宜“大而粗”,而应提倡“小而精”。

第五节

怎样采访批评性新闻

*批评性新闻的意义和作用

(1)积极开展批评,是传播媒介与生俱来的一个重要职能。这是因为,传播媒介有反映舆论、影响舆论的特性。传播媒介是传播新近发生的事实,当然也包括某个单位或个人错误过失的事实,况且,这种传播是公开而不是隐蔽的,是面向千万受众而不是面向极少部分人的。正因为如此,某个单位或个人的错误过失,一经公开报道,就实实在在地暴露在千万受众面前,任何人既不能隐瞒遮盖,也难以置之不理。而不像内部通报那样,往往收效不大,被批评者甚至可以不予理会。

(2)积极开展批评,是当前新闻改革的一个重要而迫切的问题。尚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体制本身的弊端和前进道路上犯有过失、错误,当属在所难免,也是客观事实。社会及其生活中的某些“黑”,绝非新闻报道抹上去的,正相反,新闻报道将这些“黑”揭露出来,给予积极、有效地批评,动员人们予以逐一并进行斗争,同时指出改正、克服的途径与方法,这不是抹黑,而是擦黑。新闻工作者若是对其回避、遮盖,只能于事无补,也不是辩证唯物主义者应取的态度。

(3)积极开展批评,是党和政府有力量的体现。实践证明,新闻报道敢于触及时弊,把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某些错误、过失给人民作较为彻底的亮相,人民通过这样的新闻报道,看到了党和政府敢于讲真话、吐实情,真正坚持真理、正视错误,反而人物我们的党和政府真正有力量,真正兴旺发达,充满希望,增强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同时,党在揭露、批评这些错误、过失的过程中,自身的纯洁性、战斗性也得到增强。

(4)积极开展批评,是人民群众管理国家的主人翁精神的生动体现。实质上,积极地开展批评,已成为促进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发展的一个杠杆,改革开放的全民深化,也愈来愈离不开积极的批评。因此,端正和提高对批评性报道的认识,改进这一报道形式的方法和手段,是当前新闻改革的一个重要而迫切的课题。

*采写批评性报道的注意事项(1)深查细访,捕获细节。(2)反复核实,务求准确。(3)语言质朴,巧用含蓄。(4)分寸得当,贬褒有致。

第六节 怎样采访深度性新闻

*深度性新闻的特征

所谓深度报道,是一种涉及重大题材,系统提供新闻事件的背景,用客观形式进行解释分析从而延伸和拓展新闻内涵的报道形式。

深度性报道侧重回答新闻要素why、how,旨在揭示新闻深层次性的内涵,其特征主要有:主题的鲜明性、题材的重要性、报道的详尽性、表现手法的多样性。*深度性新闻产生的背景

在我国,深度性报道产生于改革开放时期,是我国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时期额一种报道形式。改革开放的中国,新旧体制在转轨,社会出现一系列失衡与阵痛,广大受众自然产生种种困惑,引发种种思考,于是,受众对于新闻报道的需求,就不仅仅是何时、何地、何人、发生何事的一般性报道就能满足的,而是要追求深层次的信息,要求事物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分析、解释,因此,立足于宏观与整体,变对事物的单侧面反映为全方位扫描的深度报道变应运而生。*业务要求

(1)着眼整体,博中求深。采写深度报道,记者的眼光不能停留在一时一地一事上,而应从事物的整体出发,广泛地考察分析事物的各个部分,最终达到对事物深刻理解的内涵。

(2)改变机制,分工相宜。深度报道一般要透视较大范围和较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因而记者的分工就不宜过细,要允许并提倡跨行业、跨地区采访,记者要善于“满天飞”,采访天地广阔了,对事物的认识也就有了高度和深度。

(3)精选角度,优化组合。深度报道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勃兴后,成果是显著的,但也同时出现了大、偏、玄、滥德等不良倾向。要解决、纠正大、偏、玄、滥等不良影倾向,真正实现深度报道的精炼与深刻,就有一个精心选择角度和优化组合材料的问题。

(4)触及矛盾,正视现实。实践证明,没有矛盾性,没有正视现实,就不能显示深度报道的特性与魅力。

第七节

怎样采访预测性新闻

*预测性新闻产生的背景

预测性报道的产生与兴起,离不开特点的历史背景,主要有

(1)希望预知未来,是人的普遍心理需求。古往今来,人们总是希望能预知未来,要生存、要发展,不能没有预测,预测是人类历史的固有思维之一。(2)是信息化时代的必然产物。*定义与特定

所谓预测性报道,即新近发生的预测性事实的报道。也即什么人最近对什么事作出了什么预测的事实的报道。

*采访中的业务要求

(1)改革观念,主动出击。采集预测性报道必须在平时悉心研究有关问题、情况的基础上,择机主动出击。要变被动为主动,观念的改革当走在前列。

(2)审慎行事,准确第一。预测是一门学问,预测的准确性把握有很大难度。预测通常存在不确定性,短期预测的准确率可能容易把握些。但是,长期预测由于受社会方方面面的变化所影响,最终误差可能较大。而预测性报道涉及的题材多半为政治、经济、军事、灾害等,与人心的安定与社会稳定关系密切,因此,记者一定要审慎行事。

第八节

则有采访精确性新闻

*精确性报道的定义

所谓精确性报道,即指将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与传统新闻报道方法融为一体的报道形式。泛指以各种问卷调查结果组合为新闻的报道形式。*精确性报道的特色与作用

对照传统的新闻报道方式的不足,精确性新闻报道则显示其显著、独特的作用与特色。具体有(1)不受新闻来源的制约。如果记者的工作方式变被动依赖为主动出击,采用精确性报道的方式进行采访,就可摆脱新闻来源的制约和摆布。

(2)真正反映群众的意愿。精确性报道这一形式的出现,使报道较普遍地反映了群众的意愿。(3)利于舆论监督的落实。在我国,新闻媒体同样有着舆论监督等职能。精确性报道的出现,无疑会增进上述职能的发挥和落实,因为该报道形式能及时、广泛、真实地反映群众意愿,帮助政府依据人民的意愿制定、修正方针政策。再则,精确性报道具有权威性、可信度强的特点,有利于批评性报道的正常展开。*精确性报道的业务要求

精确性报道的采制过程中,除了熟悉新闻传播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外,还应掌握社会学、统计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具体注意事项(1)依照一定的研究程序。(2)掌握科学的抽样方法。(3)格外重视的问卷设计。

第九节

怎样采访热点新闻

所谓热点新闻,即媒体集中一定力量对某个社会热点所持续进行的具有相当广度、深度和力度的报道。热点或热点问题一般分为两类:一类为预测性。即指有意识地借人为因素形成的,一般指由新闻媒体根据对社会动态的准确把握和受众心理的深切了解,设置受众所关注的议题,进而把人们的议论和注意力汇聚到某个话题上。另一类为非预期性。即指新闻媒体根据某个突发的重大、重要事件设置议题,进而把人们的议论和注意力汇聚到某个话题上。*采访的注意事项

(1)要化解疏导,不要激化矛盾。热点新闻多半是人民群众反映强烈、涉及社会矛盾的“烫手”题材,新闻报道自然有相当的难度与风险。摸清热点形成与发展的规律,审时度势,依照采访写作的业务要求,有理有节有效地组织报道才是正确的。

(2)要适度介入,不要喧宾夺主。一是媒体不能没有热点新闻报道;而是媒体热点新闻报道不能过多;三是热点新闻报道不能给社会添乱。

(3)要精心策划,不要瞎碰乱闯。热带你一般涉及面广,常常事关大局与社会稳定,不言而喻,要做到对舆论的正确引导,周密细致的策划是不可忽略的。

第十节

怎样采访短新闻

眼下之所以提倡短新闻,是有其原因的:一是从报道效果考察问题。新近发生的事实报道要快,要及时迅速传播给受众,那么,新闻势必就得短。二是从受众角度考察问题。如今,中国受众工作、生活节奏快了,喜短厌长的心理就日益突出,一般只能抽半小时左右的时间看(听)新闻。*新闻采访中的注意事项

(1)主题必须集中,力避繁杂。一篇新闻一个主题,这是新闻报道的一个原则,记者在采访写作中国必须遵循这个原则。

(2)材料必须精巧,以少胜多。在材料的选择与取舍上,我们应当遵循毛泽东同志倡导的“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处理方法和过程,以以少胜多为原则,紧扣精巧两字做文章。应当归纳的是:在采访阶段,记者对材料的态度和处理方式应当学习韩信的用兵之道,即多多益善,只要时间允许,采访对象叙述的材料没有偏题,那么,尽可能来者不拒,照单全收。但到了写作阶段,记者对材料的态度与处理方式则应学习孙子的用兵之道,即以少胜多,以训练有素的精兵强将去打对方的乌合之众。

第五篇:新闻采访与写作

当代新闻写作复习资料

新闻写作:指记者把采访中搜集到的材料和信息,通过写作制定一定体裁的新闻作品的全过程。关系:1.先有采访,后有写作。2.采访质量决定写作质量。

3.对于写作的构思也影响到采访的进行。“新闻学的本质是故事”

1.故事是什么? 2.故事如何讲述? 一. 新闻与文学创作:

区别:文学创作:含蓄 主观

新闻写作:直白,客观

1、新闻写作是信息,文学创作是艺术。

2、在写作过程中,新闻重采访,文学重写作。

3、新闻写作在进入写作之前必须完成采访,是对采访的来的事实理性选择和真实再现。

4、文学创造则要求调动丰富的想象力和情感来写作。文学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二. 1.新闻写作的重要性。

新闻写作诗新闻研究的一个重要落脚点。

新闻学板块:新闻业务(采写编评),新闻理论,新闻史 2.新闻写作是新闻传播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1)。新闻写作决定信息是否传出去。发现——开发——采集——制作——传播(2)。新闻写作直接影响信息的传播效果

第一章 新闻本源与叙事寓意

一、新闻本源与新闻根据

1、新闻本源:事实是构成新闻的根本因素。

(1)事实是新闻的本源(2)事实胜于雄辩(3)事实最符合受众的需要

2、新闻真实性原则

新闻失实(假新闻):

(1)体制性失实:指某种价值观或意识形态影响新闻报道。如:“大跃进”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出现大量失实报道。

(2)经济性失实:由于金钱等经济利益对新闻报道产生了强烈作用时造成的新闻失实。

2.新闻根据:

(1)新闻报道必须以事实为根据。(2)新闻报道必须新鲜。

A.内容要新。B.提高采写效率“抢新闻”

C.丰富报道手段,形势,“分段报道”广播,电视,网络尤其如此。D.写作中要有明确的时间概念,表明时间“新”。(3)新闻报道要素要完备。

新闻六要素:who when where what why how 标识性要素:何人,何时,何地。(缺一不可,硬性)

实质性要素:何事,何因,如何。(记者可以表达不同的倾向性和观点)(4)要适当的交代新闻来源。

二.新闻事实与叙事寓意

(“人肉搜索”最初来自猫扑论坛)1.人肉搜索的功能:A核实事件的真实性 B.寻人

C 娱乐或恶搞 D.道德批判。

2.出现的原因:A私人领域公共化。B监督渠道缺少的唯一选择。

C中国社会经历了国家对社会和个人的全面干预到价值失范和现代性危机的转变。D.后现代的娱乐方式。

3.如何看待和应对网络“人肉搜索”。

A.要有理性自律。B.法治精神。C.公民意识。

媒体审判:媒体因为具有很大的传播影响力,其对案件的预测性报道可能造成两个方面的消极影响:

其一,影响舆论,并通过舆论影响法官的独立判案。

其二,就是媒体的不实、不公正报道在法院判决之前和判决之外,直接给案件当事人造成不良的社会评价,或者伤害他们的隐私权 新闻写作中的媒体审判 例:2004马加爵案 责问:客观与平衡 求因:从个体到普遍。

第二章 新闻报道体裁

一、我国新闻报道体裁的分类:

1、按报道分工范围划分:经济新闻,体育新闻,会议新闻,社会新闻,军事新闻等

2、按报道内容划分:动态新闻,内容集中单一,一事一报,具备六要素

综合新闻,对同类事物或一事物多侧面归纳综合报道

3、按篇幅长短划分:一句话新闻,简讯,快讯,短消息、长消息等。

媒体审判:指媒体对司法机关正在办理但尚未定论的民事或刑事等案件的事实和性质,抢先作出大量的带倾向性观点的大量报道

社区报纸:准确提供读者所需的信息。构成社区的三个硬件:银行、教堂、报纸。

二、西方的体裁的分类 1.按传播工具划分:报纸新闻,杂志新闻,广播新闻,电视新闻,有线电视新闻,通讯社新闻。

世界上四大通讯社:AP 1982年 美联社

REUTERS 1850年 路透社(英)AFP 1844年 法新社(前身哈瓦斯社)UPI 1907年 合纵国际社(私人)新华社 1931年红色中华通讯社 1937年更名 2.按新闻事实发生的地域范围划分:国际新闻,国内新闻,地方新闻,社区报纸。(银行,教堂和报纸是构成社区的基本硬件)

3.按报道内容分:暴力与犯罪新闻,娱乐新闻,天气新闻,讣告等等。

讣告新闻:是对去世者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报道对象可以使达官贵人也可以是平民。在国外,普通小人物的报道占了大部分。

4.按事件的性质的划分:硬新闻,软新闻。

硬新闻:又称“纯消息报道”。指体裁比较严肃的,具有一定时新性的客观事实报道。(有很强的政治性,或者科技性的经济的、军事的、内容比较重大的新闻,表达方式庄重,写法也较为标准,相对变化不多。)如:新闻联播。

软新闻:指人情味味浓,写作手法轻松活拨的社会新闻,在题材上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在表现形式上比较活拨,轻松,灵活,多变等。如:《晚间新闻》。

三、从新闻的六要素入手:划分为三大类,每一个实质性要数都可能构成一个报道中心。1.何事:消息(告诉你发生了什么)。

a.动态消息.内容集中单一,一事一报。

b.综合消息.对同类事物或一事物的多侧面的归纳综合报道

2.何因:深度报道(解释性报道,述评报道)3.如何:通讯(详细的展示过程)

第三章 消息

一.消息的基本结构:新闻标题,消息头,新闻导语,新闻躯干,新闻背景,新闻结尾,署名。第一节 消息头

一 定义: 一般的新闻在最开头都可以看到用黑体字标示的就是消息头。

如:“本报讯”或新华社北京电,新华社长沙10月13日电。

讯头:本报讯 本报记者某某

电头:新华社长沙10月13日电

(新闻发布单位+新闻发布地点+新闻发布时间)

(如果是报纸,不管是何家报刊都统一采用“本报讯”)二 为什么有些用“电”有些用“讯”呢?

在报纸新闻中,记者向自己所在的媒体发回稿件,无论是否在出版地,可统用讯头。但在外地用电子手段发稿,也可用电头。通讯社新闻统用电头

三.为什么要有消息头?

1.是消息明显区别于其他文体(是一种文体标识)。2.它是“版权所有”的一种标志。(知识产权,本报所有)。

本报专电:证明此消息本报版权所有,其他媒体不得抄袭。3.表明消息的来源,以利于读者判断。

4.与新闻发布单位的声誉紧密的联系起来,便其谨慎对待。四. 为什么要加”据”。

报社对于通讯社的电讯稿无权增补修改,但可以删节。经过删节的消息,必须在消息中标明:据新华社长沙10月13日电。

第二节

新闻导语

1.导语是新闻中消息这种体裁所特有的。2.导语处于文章中的开头部分。

(一般的消息导语就是第一段,也有俩个自然段构成的导语,称之为“复合导语”。虚写+实写)3.与文章的开头不同,它是新闻事件或问题的结果,提要或高潮。

二、导语的演变

导语作为消息文体的特殊术语,是在消息发展过程中逐渐明确的 1.第一代导语

产生过程:1844年,美国,电磁电报

1851年,美联社的前身最先采用电报技术(此前是采用书信)1865年,导语作为正式发端

1880年,开始普遍使用

五要素概念的提出:指出导语要素要将五要素纳入其中。第一代导语,又称“全型导语”,因导入冗长又称“晒衣绳导语”。2.第二代导语

产生过程:(1)广播出现对报纸而言是个大的挑战。

读者的要求短时间内更多的消息。

(2)1954年《纽约时报》提出不要把五要素全纳入要挑选最重要最能激起人兴趣的要素。

第二代导语又称“部分要素式导语”“倒金字塔式导语”。(第二代导语是今天新闻写作的主流)。

3.第三代导语就是没有特点,五花八门,多样化,能起到活跃化的作用。

三、导语的任务

开门见山,尽快的报告新闻事实,传递最新信息,使人“一眼便知”。(消息中的消息,快报中的快报)灾难性的新闻,灾情一定要上导语,新闻报道尽量用权威机构或人的括语。1.2.吸引读者,使人“一见钟情”。导语为全篇定音

导语决定消息的基调,消息的主体部分要按这个基调展开叙述。

四、导语的大致类型

依据选取事实,反应事实的主要特点,导语基本可以归为四大类: 1.概述型导语:以概括的,直接的方式写作的导语。

优点:事实信息最为简洁明了,便于被大众接受。广播电视大多采用此类写好概述型导语要求记者:

(1)。增强提炼与概括的能力,提炼新闻事实,忽略背景。(2)。用具体而非抽象的事实概述。2.描述型导语

与概述型相比,它的特点是:

消息的开头即出现画面,出现镜头,具有可视可感的效果。

描述型导语要求记者:

(1)采访中要扑捉有形的画面即使未在现场,采访也应当做到“立体化”,让采访对象间接地为你提供一些情景。

(2)描写的画面必须与事件有内在联系,有助于揭示主题,不要游离于主题之外。(不能为了

描写而描写)。3.评述型导语。

夹叙夹议,有述有评。找相关的,权威的,与记者观点相同额知名人士的观点进行评论。

a.运用直接引语突出新闻事实中最重要的,最新鲜的内容。b.运用直接引语变换新闻视点,烘托气氛,呈现立体情景。c.间接引语,把别人的话略加整理引出。4.橱窗式导语(一般都是复合型导语)是由典型事例构成的导语

特点:它不是靠议论或描写,而是靠讲故事吸引读者。如何标明导语中的消息来源? 消息来源分为:具体确切的消息来源

含蓄不露的消息来源

一对不愿透露姓名或单位名称的新闻提供者予以保密。二因为不少提供消息的人士并非十分重要。

四、导语的修辞技巧

设问:导语以提问的方式开头,主体部分围绕导语提出的问题展开叙述。拟人:导语中无生命的事物人格化,赋予其人的思想感情使之“活”起来。

借用:借用诗词典故,歌曲唱词等,为导语增色,这种写法可使得导语富 有情趣,使消息一开头就有诗情画意,从而唤起读者的联想。

对比:在导语中,对俩个极端事物进行比较,造成巨大反差,从而引起读者的兴趣。

直呼:以第二人称“你”或“您”直呼读者,与读者对话,西方称之为“谈话体”。可以将读者拉近,造成一种亲切的交流的气氛。

排比:以结构相同或语气一致的成排的句式构成导语或导语中的一部分,可以表达强烈的情感,增强导语的气势,使导语带有节奏感。惊警:以惊醒,警戒的语句,唤起读者的注意。第三节 消息躯干

一、新闻躯干要达到两点:

1.解释和深化导语,展开导语,使导语中高度概括的事实具体。

2.对导语事实加以补充(补充导语,令主体更丰满)补足导语中没有出现的新闻要素,提供其他事实以及与事实有关的文化背景。

第四节 新闻背景 一.什么是新闻背景?

狭义的新闻背景指报道中与新闻事实有密切联系的历史情况,社会环境等等。

二.新闻背景的意义。

1.对于受众的意义:帮助受众了解他们所不熟悉的东西

帮助受众加深对新闻事实意义的理解,认识新闻事实所蕴含的新闻价值。

2.对作者的意义:帮助作者表达他的立场,观点,思想倾向,是作者巧借事实说话的一个重要手段。

三. 新闻背景的种类。

1说明性背景材料 2注释性背景材料

3.对比性背景材料。(新闻事实和新闻背景的对比)

4.提示性背景材料。(一个背景材料与令一个背景材料的对比)

第五节

消息结尾

消息结尾加上一定的新闻背景,可以增添消息的人情味和深度

第六节

消息标题

徐宝璜《新闻学》1.便于阅读。2.引人注意 一 消息标题的分类

1.从结构上分:单一型标题和复合型标题

1)单一型标题:即指有一种主标题形式的标题,多数为一行标题,也有少数两行标题,仅主标题就能独立承担标题任务。

2)复合型标题:由两行或三行构成,包含主标题和辅助标题。各部分名称及作用:主题(字号最大)

辅题(包含引题和副题。补充主题,加强气氛)

引题:又称肩题,眉题,上铺题,位于主标题之前,起引出主题的作用。

副题:又称子题,下铺题,位于主题后面,是“后勤部队”。起注释,补充,印证主题的作用。复合标题三种结构方式:a.引题+主题b.主题+辅题

c.引题+主题+辅题

2.从表意程度划分:

1)实标题:指表意实在,具体的标题。

特点:具体标明新闻事实。2)虚标题:即虚化,抽象的标题。

特点:烘托气氛,揭示新闻本质,阐明新闻意义等等。二. 标题制作的基本要求

1.单一型标题都是实标题。

2.复合型标题中一定有一条是实标题。3.题文相符:

a.标题表现的新闻内容要清楚明白。

b.标题中所概括的新闻事实要与新闻报道的内容完全一致。c.标题的论断在新闻中要有充分的依据,不能任意的拔高夸大。4.生动形象。例:标题: 美“立歼”对手 伊“拉克”敌军

第七节 消息的结构形式 一 结构分类

1、倒金字塔型:每个段落都独立成段(方便删节),按照重要性递减排列。

2、时间顺序式:编年体结构

3、并列结构:概述型导语+消息驱干

4、悬念式结构

二 事件性消息和非事件性消息

事件性消息 非事件性消息 时间上:突发性 渐进的

六要素:何人、何地、何时(都不能少)时间地点不具特别意义 内容上:展示一个点,以具体的题材报道 全面的展示事件

三 精确新闻

定义:新闻机构采用民意调查,内容分析以及实地试验等社会科学的研究的方法来报道新闻,使新闻的内容能更精确的反应和解释社会现象。这种把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与传统的新闻报道技巧融为一体的新闻报道方法称为精确新闻报道。

四 《华尔街日报》体新闻

定义:报道新闻时,开头往往讲一个与主题有关的人物的故事,以此再引出所有报道的新闻,进而升华主题,使文章由枯燥、抽象变得引人注目,提高人情味和传播效果。双通道传播:理性传播+情感传播

第四章 通讯

一、什么是通讯?

1.定义:是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详细记录深入而又生动形象的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新

闻体裁。2.消息与通讯的区别

消息:篇幅较短,时效性很强,有消息头、导语等标识,简略单纯,通讯:篇幅较短,时效性较强,无文体标识,内容详细丰富,创造性强

二 通讯的作用

1.为受众提供更多的新闻细节。2.使新闻具有感染心灵的艺术品格。3.在消息不能有所作为的地方发挥作用。

三 通讯的类型

1.人物通讯:以人物为中心,反映时代的特点、社会的风貌。

以景写人,注意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在矛盾冲突中写人,借他人之口刻画人物

2.事件通讯:以事件为中心

3.工作通讯:报道工作中的成就,成功的经验,揭示讨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选材的指导性强,理性认识寓于新闻事实。

4.风貌通讯:又叫概貌通讯,抓住特点写出特色。

新闻特写:摄取新闻事实中最富有特征、表现了的片段进行描写。(是以集中突出的、形象化的描绘,再现新闻事件的新闻体裁。)要求:现场感、局部化、可视性

会议新闻 :写作时应抓最有新闻信息的事实加以报道,不计较会议程序和规模问题 多媒体报道

信息形态的种类:视觉类媒体 听觉类媒体 触觉类媒体 多媒体信息必须围绕单一的主题 深度报道

一 什么是深度报道

定义:题材重大,报道面宽广,信息全面组合,深刻透视新闻事件或社会问题,富有理性思辨的一种报道方式

《一个自由而负责人的新闻界》

围绕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把新闻事件呈现在可以表象真正意义的脉络。二 起源

前身:解释性新闻 美国20世纪30年代 1929年经济危机的产物

要求:What Why background 西方新闻界的三次写作革命

第一次,18世纪中期

从英国的抒情散文体束缚住解放出来形成

顺序记事新闻写作文体

第二次,19世纪中期 讲究导语写作,以倒金字塔结构为框架的报道 第三次,现在 深度报道 深度报道的写作 1.开头

经常采用“聚焦式“结构(写报道有关的个案最为典型的人 或事件的白描,提供个案场景,引起兴趣

2.过渡主题

在个案与社会问题之间建立某种联系,再点出主旨使报道由个案转到大问题考察分析上去。

3.发展主题

对大问题进行分析报道,所层面透视主题,使之全方位展现

4.意味深长的结尾

考试题型:(10个填空+10个名词解释+4个简答+1个论述+2条导语+一篇倒金字塔式消息)

下载当代新闻采访与写作教程word格式文档
下载当代新闻采访与写作教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闻采访与写作

    《新闻采访与写作》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 内。错选、......

    新闻采访与写作

    马航MH370离奇坠南印度洋真相须查清 北京时间3月24日,马来西亚总理纳吉布宣布马来西亚航空公司MH370航班在南印度洋坠机。马航同一天告知该航班乘客的家属,飞机上没有生还者。......

    新闻采访与写作

    新闻采访写作 新闻采访:指记者和其他新闻工作者为完成报道任务或了解某些情况,围绕采集新闻事实材料而进行的访问活动。 特点:新闻性、突击性、广泛性、灵活性、持续性 采访目......

    新闻采访与写作(合集)

    新闻采访与写作期末作业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方旭6008201039 天津大学生就业难:最大雇主为国企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近年高校就业迎来寒冬。 本人讯 四月份,高校应届毕业生将......

    新闻采访与写作

    百年中国新闻采访历史发展概述 一、五四时期 二、建国初期 三、改革开放以后 四、网络发展时期 一、五四时期 特征:重视直接采访,派遣驻外采访;采访的内容从经济新闻到社会新闻......

    新闻采访与写作

    新闻采访与写作 绪论:新闻写作对新闻采访有很强的依赖性 1、采访写作在新闻业务中的地位 1)新闻采访是新闻传播活动的基础: ① 新闻采访是新闻传播的起点。 ② 采访使新闻写作......

    新闻采访与写作(范文模版)

    课程层次(本/专)本科所属一级学科名称新闻传播学所属二级学科名称新闻学课称负责人刘海贵申报日期2003年9月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二○○三年九月八日填写要求请严格按......

    新闻采访与写作

    【知识修养的范围与内容】 A 理论知识修养B 新闻专业知识修养C 基础知识的修养 【范长江】 范长江的西北采访活动的实施是当时的局势促成的,1934年十月,红军开始长征。193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