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自己归纳总结课程与教学论每章要点
第一章
概论
[识记]:
1、什么是教学?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教学”即教师引起、维持与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
2、有哪几种课程的定义?
3种:课程即学科,课程即计划,课程即学习者的经验。
3、古德莱德将课程分为哪五个层级?
① 观念层次的课程②社会层次的课程③学校曾次的课程④教学层次的课程⑤体验层次的课程
[理解];
1、关于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有哪几种观点?你赞同什么观点?
五种主张:大教学论模式;交叉论模式;二元独立模式;二元相互联系模式和大课程论模式。“大教学论”者认为教学及教学论包含课程及课程论。
“大课程论”者认为课程及课程论包含教学及教学论 “关联并立论”者认为课程与教学、课程论与教学论二者之间是存在内在关联的两个并立领域。
“整合论”者认为课程与教学本身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应对课程论与教学论加以整合。
2、为什么说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实践的理论学科?
答:课程与教学论兼有理论性与应用性这两个特点,是一门实践性理论。首先,课程论与教学论都是已经组织成形的教育理论。其次,课程论与教学论是实践性很强的理论
[简单运用:] 运用课程与教学关系的原理分析小学教学实践中的教学案例。
答: “整合论”者认为课程与教学本身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应对课程论与教学论加以整合。杜威——课程与教学的统一在本质上是由经验的性质决定的,经验是人作用于环境和环境作用于人这两个方面的“特殊的联合”;在经验中,方法与教材、课程与教学是在交互作用中融为一体的。
第二章
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基础 [理解]
1、哲学和课程与教学论有什么关系?
杜威曾说过:“哲学是教育的普遍原理,教育是哲学的实验室。“①哲学对课程与教学的指导作用;②课程与教学实践也是哲学理论的来源之一。
2、不同哲学流派有哪些课程与教学主张?
① 精辟主义的哲学思想及其课程与教学主张
精辟主义者认为人性本恶,儿童生来便愚昧无知、懒惰成性,总是想逃避学习,因此,必须采用严格的方法,以外在的、明确而良好的目标训练学生,使其改变生来的恶性。② 理想主义的哲学思想及其课程与教学主张 理想主义者主张人性本善,认为儿童生来就有自我发展的倾向,他们知道什么对自己的发展是有利的。因此外界的种种规定是对儿童自由发展的一种束缚。
③ 实用主义的哲学思想及其课程与教学主张
实用主义者认为人生下来没有什么善恶之分,只是一个不断适应各种环境的演化着的个体。④ 实在主义的哲学思想及其课程与教学主张 实在主义者认为每个人都有一颗探究之心,都试图通过学习得到自己想知道的东西达到自我实现。儿童是天性好学的智慧寻求者。
3、为什么说课程与教学具有社会性? ① 课程与教学论有其时间性和空间性②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课程与教学产生制约作用。③课程与教学传递并维护占社会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与价值观
4、功能理论、冲突理论、解释理论等不同社会学流派各有哪些课程与教学主张? 法国学者涂尔干是功能理论的创始者,强调学校与社会价值体系得一致性。强调客观知识的学习而忽视意识形态的概念。
冲突理论以对立为出发点,强调尊重个人的自由与主体的能动性,重视课程与教学论中的人文因素。
解释理论强调个人意义的建构,激发儿童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强调儿童能够参与界定世界的过程。
5、心理学的发展对课程与教学论产生了哪些影响? ① 古代灵魂理论对于课程与教学论的影响:柏拉图将心理学与课程/教学论之间作了一个初步的联系,亚里士多德则是最早系统的把心理学和教育学联系起来的学者。② 管能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灵由各种不同的天赋官能构成,这些心理官能是人从事活动的前提条件。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不同的学科对不同的心理官能进行训练,增强学生的认识能力,而且,课程与教学的安排必须符合各种官能发展的顺序。联想主义则用“联想“或”观念“代替”官能“的存在名称为实质教育论的理论基础。实质教育伦夫人课程与教学的官能训练作用强调学习过程中知识的传授与掌握。
6、行为主义学说、认知学说、人本主义学说等不同心理学流派有哪些课程与教学主张?
行为主义在教学前首先确定具体明确的课程与教学目标,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确定的指导,使学生明白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以及通过什么步骤、以什么样的方式达到这些目标。这个过程正是制约学生行为的过程。
认知学派主张以研究人的认知为重点,认为人与外界环境的不断作用促成认知结果的发展。教育应该是人求知并或获得认知发展的过程,是生长的过程,强调该过程中儿童的主动参与,倾向于以儿童为中心,提倡采取个别化教学。
人本主义强调人的自我实现,注重培养人的创造性、自主性。它把教育看成是帮助人自我实现的过程。教育目的并不是知识的传授或技能的培养,“育人“比”教书“更重要。[综合运用]
1、运用唯物主义的历史观评析不同时代的哲学思想对课程与教学思想的影响。
2、分析比较各哲学流派的哲学思想及其课程与教学主张。
3、分析比较不同社会学流派的基本思想及课程与教学主张。
4、分析比较不同心理学派的学说及其课程与教学主张。
第三章 课程与教学的历史发展
[识记]
1、什么是“七艺“?(逻辑、语法、修辞、数学、几何、天文、音乐,世称“七艺”。)
2、中世纪经院课程与教学有什么特点? 中世纪的基督教的教会学校垄断了教育,教会学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僧侣和神职人员。以宗教为核心,其内容变得极其狭窄脱离了世俗生活。他们甚至一度阻止文法、逻辑和修辞学的教学,试图废止世俗的科学文化知识,以加强宗教教育。
3、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课程与教学有什么特点?
人文主义者主张以“人”为中心把人的思想感情从从教神学的束缚下解放出来,使课程打破了宗教的垄断。“七艺”内容不断丰富,但课程设置上重视文科教学,轻视“四艺”,特别是数学课自然科学。
4、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课程改革的背景及主要内容。
1957年,美国发起了一场致力于“教育内容现代化”的课程改革运动,影响波及全球,这次改革主张按学科结构来设计课程,要求学生用探究方法进行学习,这场运动诞生了一种新的课程形态——“学术中心课程”。
到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人们认为学科主义课程具有强制性、分离性,忽视了人文学科和艺术学科的教学,使学生非人性化。70年代全世界开始一种注重“人的需要”“人的价值”的以“人”为中心的课程改革运动,这场改革运动强调“人性”、“个性”的开发。
5、我国早期的“六艺“课程包括哪些?(礼、乐、射、御、书、数)
6、从建国初期至20世纪末,我国课程与教学发展呈现怎样的基本轨迹?
1950——1978年,我国教学论发展以全面引进、学习苏联教学论为主,但是在学习苏联教学论的同时,却对前人的成果采取了彻底批判、否定的态度。“文化大革命”期间,这种批判和否定推向了极端,使我国当代教学论发展遭到了严重破坏,停滞不前。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教学论发展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广大教育工作者认真回顾了教学论发展的经验教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开始多方位引进苏联、美国及欧洲当代教学理论,对我国当代教学论发展和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国的教学论研究正义前所未有的新姿态走向科学化、现代化、民族化。
存在一定的问题:学科性质问题、功能定位问题、体系化问题、本土化问题。[理解]
1、西方最早的分科课程及其产生的原因。
1957年,美国发起了一场致力于“教育内容现代化”的课程改革运动,影响波及全球,这次改革主张按学科结构来设计课程,要求学生用探究方法进行学习,这场运动诞生了一种新的课程形态——“学术中心课程”。
美国科学院召开了一次中小学课程改革会议,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布鲁纳是大会主席,出版了《教育过程》一书,主张按照“学科结构”设计课程,既课程应该以“学科为中心”,而学科又以它的“基本结构”为中心,这里的“基本结构”指学科的基本概念或基本原理。
2、简述夸美纽斯的泛智论及其进步的意义。
夸美纽斯认为现实世界的各种知识都是有用的,都应该为课程所包括,因此他为各级各类学校规定了百科全书式的教学内容,极大地丰富了学校的课程。他“把一切事物交给一切人”的基本主张出发,阐述了他的“泛智教育”思想体系,意欲使所有的人通过受教育而获得广泛的知识,并使教育得到全面的发展。
意义:“泛智”思想使夸美纽斯教育思想的核心,它反映了文艺复兴以来反对宗教愚昧主义,提倡认识客观世界和发展科学的时代精神,以及广泛发展教育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要求,具有反对封建主义的进步意义。
3、赫尔巴特的教育性教学及五段教学法的涵义。
他认为“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的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失去了手段的目的。”
五段教学法的含义:预备、提示、联系、总结、应用。
4、评述杜威的儿童中心课程论及对教育改革的启示。
杜威认为一切学习来自经验,教育就是经验。他提出了四个著名的命题:①教育即生活②教育即生长③教育是经验的继续不断的改造④教育是社会过程。学校课程的真正的中心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
5、简述泰勒原理及其关于课程开发的四个步骤。(确定教育目标;选择学习经验;组织学习经验;进行课程评价)
6、评述布鲁纳的课程论及其教育影响。
布鲁纳提出学习“学科技本结构”的四点理由:(1)懂得基本原理可以使学科更容易理解(2)可以更好的记忆科学知识(3)能促进知识技能的“迁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4)能缩小高级知识和初级知识的差距。我们可以肯定教授和学习学科的基本结构是正确的,但是由于学科结构较难确定以及所编写的新教材提高了理论难度,学生不易掌握,改革并未成功。但提出的课程仍有积极意义。
7、卢梭的“自然教育论“及对我们当今教学的启示。卢梭的旷世名著《爱弥儿》提出了“自然教育论”,其教学]理论是以发展儿童的独立精神、观察能力和灵敏性为基础的。他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对儿童进行教育,必须遵循自然的要求,顺应人的自然本性,他反对压制儿童的个性,束缚儿童的自由,要求通过自然自由的教育把儿童培养成为自然的人。
他首次提出了为了教学必须研究儿童的心理,把心理发展的研究作为教学总原则的基础。
8、简述孔子的教学思想。
孔子的教学思想博大精深,他首次提出了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中的作用,重视教育;创办规模较大的私学,改变了“学在官府”的局面;实行“有教无类”的方针,扩大了受教育的对象,使文化教育下移到平民。儒家以传统的六艺为教学科目,所用教材是孔子整理的《诗》、《书》、《礼》、《乐》、《易》、《春秋》。
9、简析《学记》的学术地位。
《学记》是我国系统论述教学思想的第一本专著,他系统论述了教学的作用、教学管理的措施和要求、课内外教学的统一、教学的基本原则和教师素养,对我国先秦时期的教育和教学,第一次从理论上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总结。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系统论述教学问题的一篇专著。
10、新世纪课程开发呈现出哪些主要趋势?
课程结构合理化;课程内容综合化;课程结构形式多样化;课程系统多向型;课程内容的现代化、全球化。
[综合运用]
1、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西方现代学校课程与教学改革的钟摆现象。
2、从课程与教学的历史发展轨迹展望我国课程与教学的未来。
第四章 课程设计 [识记]
1、什么是课程设计?
通过对学校教育目标的规定和教学内容的安排,以开发学生的潜力、促进学生的发展。
2、课程设计的内容和范围是什么?
确定教育目标,选择课程内容、组织课程内容、课程评价。
3、课程设计有哪三种价值取向?(学术理性主义取向、人为主义取向、社会改造主义趋向)
4、什么是目标模式(包含泰勒的四个基本问题)?
目标模式的核心是课程目标,包含泰勒的四个问题: 学校应该追求那些教育目标?我们要提供那些教育经验才能达到这些目标?这些教育经验如何才能有效地加以组织?我们如何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是否已经实现?
[理解]
1、阐述课程设计与课程编制、课程规划的区别与联系。
2、简要分析课程设计者所需要考虑的四个要素。(学生发展需求分析;社会发展需求分析;学科发展需求分析;学校发展环境分析)
3、阐述课程设计的目标模式、过程模式与实践模式的不同的特点和局限。
目标模式:目标模式的课程编制过程有条理,系统性强,将一般目标具体细化为各个层次明确化行为目标,对教师而言,简单明了、操作方便,对学生而言,有利于促进学生获得系统的知识和技能。但这种模式单纯强调可测量的行为目标的实现,忽略了对教学过程的研究,忽略了对学生个性特征、情感特点、兴趣态度等的培养,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师生创造性精神的发挥。
过程模式:课程模式倡导以“过程”为中心
实践模式:实践模式倡导课程围绕着“实践”进行。
这两种模式注重学生课程的学习过程,提倡将课程学习同学生实践中的问题结合起来,明确了要解决具体的问题,通过课程的学习得到解决的办法。
[综合运用]
1、运用课程设计的基本原理分析新课程总体结构。
2、用案例说明学校本位课程设计的基本原则和策略。
第五章 课程目标 [识记]
1、课程目标设计有几个基本步骤?(目标分解、任务分析、起点确定和目标表述)
2、课程目标的三个来源是什么?(学习者的需要、当代社会生活的需要、学科的发展)
3、行为目标表述应具备哪些基本要素?(A学习者B行为C条件D程度)[理解]
1、简述课程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关系。
2、简述课程目标设计的基本原则。(系统化、具体化、层次化)
[综合应用] 举例说明在进行课程与教学目标设计时,怎样进行目标分解和目标表述。
第六章 课程分类与结构
[识记]
1、何谓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核心课程、潜在课程?
学科课程:也叫分科课程,它是由一系列不同类别的学科或学术领域以及与之相应的各种间接经验组成的课程。
活动课程:又称经验课程、儿童中心课程等,是一种主张以儿童从事活动的兴趣和动机为中心,根据学生的经验组织教育内容的一种课程形式,是被作为学科课程相对立的形式提出的。综合课程:是由若干有关学科合并起来编定的课程,旨在避免学科课程分科过细的缺点,使课程所包含的科学领域范围更广。
核心课程:是以某一主题为中心来编制的课程类型。
潜在课程:学校通过教育环境(包括物质的、文化的核社会关系结构的)有意或无意地传递给学生的非公开性教育经验(包括学术的和非学术的)。
2、简述潜在课程的历史发展。
“潜在课程”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社会学家杰克逊于1968年在其专著《班级生活》中正式提出的,杜威和克伯屈提出的与潜在课程的类似概念,实际上已经触及了潜在课程问题。我国教育理论界从20世纪80年代起,在系统的介绍和探讨国外潜在课程研究情况的基础上,对潜在课程一些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广泛的探讨。目前,潜在课程的研究除继续对潜在课程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广泛的探讨外,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就是探讨潜在课程在学校教育中的实施问题。
3、何谓课程的横向结构和纵向结构?
横向结构(学科结构):在课程发展中,结构一词指课程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心理学方面的关系。
纵向结构(课程组织):指将构成教育系统或学校课程的要素,加以安排、联系和排列的方式。
4、什么是宏观课程结构、中观课程结构、微观课程结构?
宏观课程结构:指课程设置的结构,包括国家安排课程与地方安排课程的课时比例,必修学科与选修学科的课时比例等等。
中观课程结构:是由各类课程内容之间的横向组合与纵向组合而形成的有机整体。
微观课程结构:又叫深层课程结构,存在于各科教材内部,是各科教材内部成分、各要素按照一定比例关系组成的有机整体。[理解]
1、为何目前不能以新的课程形式取代学科课程?
2、杜威关于活动课程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① 主张课程中心不是学科,而是儿童活动。②主张以儿童的直接经验作为教材的内容。③主张教材的分类和排列要符合儿童的心理结构。
3、简述潜在课程理论的观点及其发展趋势。
4、你认为综合课程实施过程中容易遇到哪些问题?
综合课程虽然爱能使学生更多地了解一些新学科或跨学科知识及各门学科之间的联系,但是由于它的涉及面较宽,内容较多,对教师的综合素养及家财的要求较,而且每一个学科都不能保持一个独立而又完整的体系,因此,这种课程在实施过程中,仍有很多问题亟需解决。
5、如何理解课程结构的优化?
课程结构的优化应以比较完善的学科课程为主,辅以新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三者有机结合,形成一个整体。具体包括: 借鉴活动课程观改造学科课程
以学科课程为主,实现学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的有机整合;
以必修学科为主,从促进个性发展的维度来实现必修学科与选修学科的有机结合; 构建新型的活动课程。
[综合运用] 请结合某一学校具体情况谈谈如何构建新型学科课程。
新型学科课程的构建不是像传统学科课程那样的单纯从知识着眼,而是从人的主动发展着眼,从注重知识的逻辑结构转向注重逻辑结构与心理学结构紧密结合的方向发展。为此,新型学科课程具有体现个性全面发展精神的课程目标,给予学生发展的主动权。例如,既规范又灵活地开设中小学的各类兴趣活动课,又按照学生心理发展的顺序组织教材内容,从而打破了传统学科课程按照知识的逻辑顺序组织教材内容,唤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吸取知识、运用知识和完善自我的积极性。
第七章 学习内容的选择和支持
[识记]
1、课程作为独立研究领域之后,不同学者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有哪些不同倾向?分别是指什么?学习内容应该包括哪些课程要素?
课程内容理解的三种倾向:课程内容就是教材、课程内容就是学习活动、课程内容就是学习经验。
课程内容就是教材——这种倾向的重点是教材所体现的学科体系上名有利于学生和教师明确自己要学习和传授的内容。
课程内容就是学习活动——这种倾向的重点主要放在学生做些什么上,而不是学科体系上。它更强调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更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
课程内容就是学习经验——这种倾向强调决定学习的质和量的是学生,而不是教材,学生是一个主动的参与者。要使学生能主动地参与,就需要教师构建适合学生兴趣和能力的各种情境,给学生提供有意义的学习经验。
学习内容包括课程要素:各门学科中的事实、观点、概念、原理和问题,以及处理它们的技能、方式方法和学生学习他们的体验和价值观。
2、在课程论发展史上,对学习内容的选择有哪些不同的取向?分别是指什么?体现时代精神的课程内容的选择的取向是什么?
学习内容的选择主要有三种取向:学科知识取向、社会生活经验取向和学习者经验取向。学科知识取向:当把学习内容的理解为“课程就是教材时”,在选择学习内容时就会注重学科知识的选择,对社会生活经验和学习者经验的选择很少给予关注。
社会生活经验取向:当把学习内容理解为“课程内容就是学习活动”时,在选择学习内容时当然会把当代社会生活的经验作为课程的主要内容面对学科知识和学习者经验的选择很少给予关注,这就是所谓的社会生活经验取向。
学习者经验取向:当把“课程内容理解为学习经验”时,在选择学习内容时就会把学习者的经验作为课程的主要内容,而对学科知识和当代社会生活经验的选择则很少关注,这就是所谓的学习者经验取向。
体现时代精神的课程内容选择取向应当是: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者经验为核心,并整合学科知识,同时整合社会生活实践。
3、学习内容的选择有哪些依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本身的性质(重要性、实用性、正确性)、社会发展的需要、学生发展的需要)
4、学习内容的选择应遵循什么样的原则?
必须以课程目标为主要依据,必须注重学习内容的基础性,必须贴近生活,必须适应学生的特点。
[理解]
1、如何理解课程发展史上学习内容选择的不同取向之间的关系?
2、怎样选择学科知识和学习者经验作为课程内容?
3、选择社会生活经验作为课程内容的根本问题是什么?
4、课程内容组织的三个准则主要指什么?(连续性、顺序性、整合性)
5、课程内容的组织有哪些原则?
横向组织和纵向组织、逻辑顺序和心理顺序、直线式和螺旋式。
[综合运用]
1、2、第八章
课程实施 [识记]
1、课程实施有哪三种取向?(忠实取向、相互调适取向和课程创生取向)
2、课程实施的基本模式有哪些?(研究、开发与传播模式;兰德课程变革动因模式、课程变革的情境模式)
3、课程实施可分为哪些层次?(8个层次:未使用、定向、准备、机械地使用、例行化、精致化、整合、更新)
[理解]
1、简述课程实施的意义。(有效指导课程实践、有利于完善课程理论;有利于课程改革方案再设计。)
2、简述课程实施的取向。(忠实取向、相互调适取向、课程创生取向)忠实取向把课程实施过程看成是忠实的执行课程方案的过程。相互调适取向强调课程方案的使用者与学校情境之间的相互适应,主张根据学校或班级实际情况在课程目标、内容、方法及组织形式诸方面对课程方案进行调整和改变。
创生取向则把课程实施过程,堪称是师生在集体情境中联合缔造新的教育经验的过程。
3、简述课程实施的范围。
① 学科内容或教学材料②组织结构③角色关系之转变④知识及理解⑤价值内化⑥概念重构
[综合运用] 请考察一所学校,结合该学校教学实际谈谈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有哪些?并分析原因和提出改进措施。
一、课程变革的特征(课程变革的需要和适应性;课程变革的目标与意义的清晰性;课程变革的复杂性;课程变革计划与质量的实用性)
二、学区的特征(学区从事课程变革的历史传统;学区对课程计划的采用过程;学区对课程变革的行政支持;课程变革人员的发展水平与对变革的参与程度;课程变革的时间表与评价体制;学区教育委员会与社区的特征)
三、学校的特征(校长的角色;教师于教师之间的关系;教师的特征与价值取向)
四、外部环境的特征(政府机构的力量;社区的支持)
第九章
教学设计 [识记]
1、什么是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指教师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传播理论等为基础,对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系统化的精确计划,以形成合理的教学系统实施方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过程。
2、布鲁姆的三大领域教学目标各包含哪些层级?
认知领域目标分类(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
情感领域目标分类(接受、反应、价值化、价值的组织、价值系统的个性化)
动作技能目标分类(知觉、准备状态、有引导的反应、机械练习、复杂的反应、创作)
3、加涅认知领域的学习结果包括哪些?(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
4、教学资源包括哪些类型?
① 按照教学资源的功能特点划分: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 ② 按照教学资源的载体划分:非生命为载体的资源和以生命为载体的资源 ③ 按照教学资源的空间划分: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
5、常用教学方法有哪些?(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自学(读书)指导法、练习法、实验法、演示法)
6、教学方案包括几种类型?(以讲授法为主的设计、一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自主学习为主的设计、以探究为主的设计、以合作为主的设计、以体验学习为主的设计)
[理解]
1、国外有哪几种主要的教学设计模式?
2、教学比较设计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一致性原则,全面型原则、针对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
3、教师进行教学资源开发的程序是什么?(掌握课程标准、深入钻研教科书、广泛搜集其他教学资源、有机整合教学资源)
4、发现教学模式包括哪些基本步骤?
① 提出和明确使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② 引导学生头体验到问题的不确定性以激发探究的欲望 ③ 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各种假设
④ 帮助学生搜集和组织可用于结论的材料 ⑤ 组织学生审查,得出结论 ⑥ 引导学生分析验证、解决问题。
5、合作学习模式应遵循哪些步骤和要点?(形成小组、排列座位、陈述教学目标、分配角色、呈现材料、观察与指导、小组自评、汇报与总结)
6、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与结果的评价有哪些方式?(诊断性评价、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
[简单应用]
1、根据教学目标的设置要求,分析某一教案中的“教学目标“。
2、根据教学设计原理,分析某一教学实录。[综合运用]
1、运用教学目标设计原理,确定某一课题的教学目标。
2、运用教学目标设计原理,设计一个课时的教学,并形成教案。
第十章 教学过程
[识记]
1、教学过程有哪些基本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
2、关于教学过程的本质存在几种不同的观点?
特殊认识说;发展说;层次类型说;实践说;认识——实践说;交往说
[理解]
1、“认识——发展说“是如何阐释教学过程本质的?
此观点从心理学角度对教学过程本质进行探讨,认为教学过程是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包括学生认识、情感、道德等的发展,它认为教学过程不仅仅是一个认识过程,它更是培养教育和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过程。
2、你如何理解教学过程的本质?(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它是以认识过程为基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
3、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并谈谈你对其中一个规律的认识?(1)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能相统一的规律(3)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4)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
3、教学过程有哪些基本阶段?
激发学习动机;感知教材,形成表象;理解教材,形成概念;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形成技能
[应用]
1、运用某一个教学过程的规律分析自己的教学实践。
2、运用教学过程阶段理论分析自己的教学过程,并尝试进行教学改革。
第十一章
教学组织形式 [识记]
1、什么是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简称教学形式,是制定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2、古代和近代学校各有哪几种教学组织形式?
古代学校的教学组织形式(个别教学、集体教学的萌芽)近代学校的教学组织形式
(班级授课制、贝尔——兰喀斯特制(导生制)、道尔顿制(自学)、文纳特卡制(个别教学与集体活动相结合))
3、什么是课的结构?课的基本结构包括哪些部分?
课的结构是指一节课的基本组成部分以及各部分进行的先后顺序和时间分配。课的一般结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组织教学、检查复习、学习新材料、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
4、上课的基本程序步骤是什么?(备课、上课、布置与批改作业、课外辅导)
[理解]
1、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和局限性是什么?你认为应该怎样改进? 优越性:(1)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经济有效的大面积培养人才。(2)有利于发挥集体教育的作用(3)有利于严格管理教学,使教学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局限性:(1)过于强调整齐划一和集体统一,过于标准化、同步化、集体化、不能很好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宜发挥学生的全部潜力,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志趣、特长和发展他们的个性才能。(2)由于以“课”为活动单元,而“课”又有时间限制,因而往往将某些完整的教学内容认为地割裂以适应“课”的要求。(3)由于集体教学偏重系统的书本知识,容易忽视学生的实践活动;教学活动多由教师做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2、一堂好课的基本标准是什么?(目的明确、内容正确、方法恰当、结构合理、以情感人,积极性高。)
3、课外作业有哪些种类?在布置作业时要注意哪些要求?
课外作业有四种(阅读教科书和课外书籍;口头作业;书面作业;实践活动作业)
4、教学的辅助形式与特殊形式有哪些?
教学的辅助形式:现场教学、个别辅导
特殊形式——复式教学
5、当代国外教学组织形式有哪些改革?
(分组教学;小队教学;个别教学;开放教学;活动课时制)[简单应用]
1、根据班级授课制的局限性,尝试提出改进建议。
2、在自己的教学中尝试运用分组教学的形式。
第十二章
现代教学技术
[识记]
1、现代教学媒体有哪些特性?(呈现力;重视力;参与性;接触面;可控性)
2、选择教学媒体的基本依据是什么?
(教学媒体本身的特性、学习者的特点、依据教学目标、依据教学内容、教学条件)
3、选择教学媒体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目的性原则;最小化代价原则;直观与抽象相结合的原则;多媒体综合运用原则。
[理解]
1、我国的现代教学技术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
①电化教学的出现和初步发展;②电化教学向教学技术的全面发展(电化教学研究重心的转移;家家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以及远距离教学系统逐渐形成;教学技术学科建设与教学技术开阔研究的迅速发展)
2、简要阐述各种教学媒体的特点和功能。
视觉媒体、听觉媒体、视听觉媒体、交互型媒体、多媒体
3、在制作和使用多媒体教学课件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界面(生动、实用)
文字(不能过多,避免教材搬家,体现重难点)声音(清晰、效果好)颜色(提醒和区分的作用)图片(画面必须醒目、简单,不要太小)图像、链接、播放(熟练使用各种设备的使用和切换)
4、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与进程。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进程:
第一阶段:人们将计算机看作是一种独特的对象。第二阶段:人们要求计算机能辅助学校的船同教学
第三阶段:人们要求进行以计算机为基础的课程改革
第四阶段:人们要求以信息计算为基础,进行整个教学体系的全面改革。[综合运用]
1、熟练掌握现代教学媒体选择的基本依据,并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合理选择教学设备。
2、学习制作教学课件,尝试对自己的教学课件和使噢能够效果进行评价,写出评价过程和心得体会。
第十三章 教师与反思性教学 [识记]
1、什么是反思性教学?
教师在学习先进教育理论及他人经验的基础上,以独立或合作的方式。,采用多种策略和方法积极注定的对自己教育教学观念及其实践活动进行持续的、、批判的观察、解释、研究和改进,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和理性的过程。
2、反思性教学有哪些特征? 从整体内涵来看,反思性教学充分尊重了教师的主体性和首创性,鼓励教师努力追求教学实践的合理性。
从具体环节来看,反思性教学行为具有全程性、全面性和持续性的特点。从实施过程来看,反思性教学以增强教师的“道德感”和“责任感”为突破口。
3、教师通常从哪几个视角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
分析作为学习者和教师的经验(2)听取学生的意见(3)与同事的协作和交流(4)理论文献。
4、教师常用的反思策略和方法有哪些?
教学日记法(2)描述——解释法(3)教学研讨法(4)观摩——分析法(5)课堂调查法(6)行动研究 [理解]
1、反思性教学兴起的原因及时代背景是什么?
首先,认知心理学研究的深化和发展为人们揭示反思内在思维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其次,蓬勃兴起的教师争取取权利运动和专业化发展运动为反思性教学的兴起提供了强大动力。
第三,对教师教学工作伦理和道德基础的研究为教师自觉实施反思性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突破点。
第四,“质的研究”和以实践为导向的研究方法的出现为实施反思性教学提供了方法论基础。
2、反思性教学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
杜威对反思性教学的贡献(2)斯冈对反思性教学的理解和分类(3)科顿和斯巴克斯——兰格对反思性教学的发展
3、如何理解实施反思性教学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
反思性教学可以使教师超越过去,产生其专业发展的潜能。教师在反思自身教学经验、技能、活动及教学观念的同时,评估教学行为,可以及其未来专业发展的创新意识。
首先,实施反思性教学能够充分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为其专业发展提供机会和条件。其次,适时反思性教学可以促进教师发展对教学实践的判断和思考能力,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第三,反思性教学是沟通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迅速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有利因素。
4、简单阐述反思性教学的一般实施过程。
具体经验阶段(2)观察、分析阶段(3)重新概括阶段(4)积极验证阶段
5、影响教师反思的主客观因素有哪些?
(1)学校环境因素:日常教学任务的影响;学校对教师评价体制机制的影响;学校整体的环境氛围及人际关系的影响。
(2)教师自身因素:知识基础;反思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综合运用] 熟练掌握反思性教学的两种模式及一般实施过程,在此基础综合采用有效的反思策略和方法,尝试对自身的教学活动进行反思,写出反思过程及心得体会。两种模式:
埃拜模型:埃拜认为反思性教学实践是由反思性计划、反思性教学、反思性评价三个环节构成。考尔德希德模型:认为反思性教学实践是由反思动力、反思行动和反思结果三部分组成。
第十四章 课程与教学评价 [识记]
1、什么是课程与教学评价?(课程与教学评价是指评价主体依据一定目的与标准,采取各种手段和方法,对课程与教学的计划、活动以及结果等有关问题的价值或特点作出判断的过程。)
2、简述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对象。(课程与教学材料或产品、课程与教学实施过程、教师授课质量、学生学业成就以及课程与教学评价本身)
3、简述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区别和联系。
三种评价类型的区分布能仅仅依据评价实施的时间来进行,即评价是在课程与教学活动之前,过程或活动结束后;而是要根据评价的功能,即评价是否给课程与教学活动本身带来变化或改进。即使是评价功能的划分也只是相对的,诊断性评价常常借助于有关终结性评价的结果;而终结性评价在确定成果的同时也是可以为后面的课程与教学活动提供反馈信息。
[理解]
1、如何理解课程与教学评价的界定及功能?(导向功能、诊断功能、改进功能、激励功能、管理功能、研究功能)
2、课程与教学评价的模式有哪些?(目标评价模式、目标游离模式、CIPP评价模式、回应模式、解释模式、自然探究模式)
3、简述表现性评价的优点及其局限性。
表现性评价是传统纸笔测验的一种替代方式。它是让被评价这通过实际任务来表现所要测验的行为和技能,并对其作出评价。特点:多重评估标准;预定的质量标准;主观的评估。局限性:评分带有主观性、信度较低、评价费时费力等。
第十五章
教学艺术 [识记]
1、教学艺术与教学风格的含义各是什么?
教学艺术是教师娴熟地运用综合的教学技能技巧,按照美的规律而进行的独创性教学活动。教学风格是指教师在长期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富有成效的一贯的教学观点、教学技巧和教学作风的独特结合和表现,是教学艺术个性化的稳定状态之标志。
2、什么是教学语言?它可以分为哪些类型?
教学语言是教师教学的基本功和必要素养,是教学艺术中的一个基本的和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教师在教学中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手段。
根据教学语言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划分(揭示性语言、评价性语言)
根据教学语言的功能性质的划分(系统讲授语言;个别辅导语言;组织协调语言)根据教学语言的信息流向的划分(单项传输语言;双向对话语言;多向交流语言)根据语言的表达方式的划分(说明是语言;叙述式语言;描述式语言;论证式语言;抒情式语言)
3、什么是教学语言艺术?(教学语言艺术是指教师创造性地使用语言进行教学的艺术实践活动。)
4、什么是教学板书?它可以分为哪些类型? 教学板书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在教学用具(主要是黑板)上以书面语言或符号进行表情达意、教书育人的活动。
根据板书的地位和性质划分(主体板书、辅助板书)
根据板书的时间和作用划分(课前预习用板书;补充授课用板书;复习总结用板书)根据板书呈现过程划分(一次性呈现的板书;逐步呈现的板书)
根据板书的表现形式划分(结构造型式板书;表格式板书;逻辑要点式板书)
5、什么是组织教学?组织教学艺术包括哪些方面?
组织教学是课堂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一堂课的始终,是课堂教学的一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
包括:课堂导入的艺术;学生心理的导入艺术;教学内容导入的艺术;结束课的艺术;教学过程的调控艺术。
[理解]
1、教学艺术有哪些主要特点?(教学的审美性、教学的生动形象性、教学的情感性、教学的独创性、教学的高效率性)
1、教学语言艺术有哪些作用和具体表现?
作用:(1)教学语言艺术视角是最主要的教学手段(2)教学语言艺术制约着教学效果和效率(3)教学语言艺术影响到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发展
具体表现:(1)教学语言的教育性(2)教学语言的生动形象性(3)教学语言的启发性(4)教学语言的和谐性。
1.教学板书有什么作用?教学板书艺术的要求有哪些?
作用:教学板书是对教学内容的加工和提炼;教学板书是教师教学能力的综合体现;教学板书学是学生有效学习的必要途径。
教学板书艺术的要求:精心构思整体设计;合理布置,字迹大小,深浅适中;规范美观,娴熟整齐;配合讲解,适时呈现。2.组织教学有什么重要意义?
教师要想使课堂教学获得良好的效果,切实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就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组织课堂教学的艺术水平。课堂教学的组织要形成一定和合理结构,使课堂教学系统内部各构成要素形成最佳组合并实施优化运行,才能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整体功能。
3.巧妙进行课堂导入和结束课方法有哪些?
课堂导入:导入要有针对性,导课要有启发性;导课要有新颖性、趣味性。
结束课的艺术:画龙点睛,突破时空;首尾呼应,相对完整;干净利索,适可而止。
2、什么是教学机智?它有哪些具体?如何培养教育机智?
教学机智是教师创造性地运用心理学原理和教学规律,通过灵活的思维、果断的决策,处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偶发事件时所体现出来的机敏和睿智。具体表现: ① 能适时调整教学内容 ② 能适当变动教学程序 ③ 能合理调控教学节奏 ④ 能灵活改变教学方法 ⑤ 能巧妙处理教学失误 如何培养教学机智:
① 教师要掌握教育理论,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 ② 教师要学而不厌,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学识 ③ 教师要善于反思总结,丰富教学经验。
第十六章
国外主要课程论与教学论流派 [识记]
1、什么是目标模式?(将错综复杂的课程现象用目标的达成与否来作为标准。)2、20世纪60年代以来最受关注的两个课程论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哪些? ①学术主义课程论:斯滕豪斯、布鲁纳、施瓦布、菲尼克斯 ②人本主义的课程论:马斯洛、罗杰斯、梅茨。
3、何谓学科的基本结构?
学科的基本结构,指的是“该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他们之间的关联性,指的是知识的整体和事物的普遍联系,而不是孤立的事实本身和零碎的知识结论”。
4、布鲁纳如何解释“发现法”的内涵?
“发现不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确切地说,它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
5、程序教学的代表人物是谁?程序教学的主要原则和特点是什么? 程序教学的代表人物:斯金纳。
主要原则:①小步子原则②积极反应原则③及时强化原则④自定步调原则
特点:①采用“问题法”的形式呈现问题②问题呈现的程序是关键,它是三个方面结合的体系,即问题的现实过程,学生的反应过程和将反应的正误反馈给学生的过程三者结合的体系③学生按问题程序进行个别学习④以程序教材为中心,消弱师生关系。
6、班巴斯基所提出的教学过程的“最优化”的含义和标准是什么?
“最优化”主要指按照一定标准来寻求最好的方案,以达到最经济最有效的使用人力与物力,获得最好的效果。班巴斯基解释“最优化”的意思就是从一定的标准看是最好的。标准:①效果标准②时间标准
[理解]
1、简述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的主要观点及其发展趋势。
主要观点:(1)反对课程应帮助学生适应现存社会的观点,认为课程要主张学生的欧噢按精神和改造现实社会的技能,为创造一个更加平等、民主的新社会服务。
(2)以社会问题为中心来组织课程(3)致力于变革现实社会,培养建设未来的态度。(4)教师指导学生认识人类面临的社会问题和寻求解决的办法,从而加速文化的更新和社会的变革。
2、学术主义课程论流派的基本主张是什么?
(1)以学科基本结构为中心来组织课程,强调课程的学术化、专门化
(2)设计螺旋式课程,重视课程内容安排的序列化,要求学科知识结构与儿童认知结构相统一。
(3)突出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把内容与过程统一起来,因而科学的思想方法和态度也应成为课程的内容,(4)倡导教师引导下的发现学习,像科学家那样获得结构化的知识。
3、如何理解人本主义课程论的主要观点?
(1)关于课程目的(课程的目的就在于满足学生个人自由发展和自我实现的需要)。(2)关于课程的组织(人本主义课程论最受人肯定的是在课程上注重整合)
(3)关于课程的实施(人本主义者主张课程的实施应当在学生与教师之间建立起的情感关系中进行)
(4)关于课程的评价(人本主义课程论另一个特别值得称道的主张体现在关于评价的理论中,他们反对各种测量和考试,因为这些手段本身与个人自由发展的理想是冲突的)
4、赞科夫所强调的“一般发展”着眼于哪方面的发展?
这里的“一般发展”既不同于特殊发展,又不同于“全面发展”。这个概念中,发展的“内容数量”相当多。
赞科夫曾说:“在确立发展型教学的概念时,不可能超越心理学范畴”。
5、如何理解赞科夫高难度教学原则中的“高难度”? 这里的难度不是指习题或者文章的复杂性,而首先是指孩子能否对冲突与矛盾进行分析与综合的操作。
6、简述洛扎诺夫的暗示教学论的主要原则。
(1)愉快而不紧张的原则(2)有意识和无意识统一的原则(3)暗示手段相互作用的原则
7、简述范例教学提出的历史背景,并说说范例教学论的主要原则。背景:二次大战后,当时的联邦德国为了适应新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知识总量等急剧增加这种新的形势。[综合运用]
1、搜集布鲁纳运用“发现法”进行教学的案例资料,并尝试运用此方法进行教学。
2、尝试运用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的“最优化”的理论对教学进行最合理的组织。
3、你比较赞同那种课程论流派,为什么?
4、你比较赞同那种教学论流派,为什么?
第十七章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识记]
1、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总目标是什么?
通过基础教学的课程与教学改革,力求学生达到以下几方面的要求,最终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一代。
(1)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2)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3)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4)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
(5)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6)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
(7)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
2、什么是研究性学习?
从广义上来说,他泛指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一种教育理念或策略; 从狭义上讲,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身生活或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回去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
3、什么是综合课程和协作教学?
人们一般将综合课程作为与分科课程相对应的一种课程组织形式,但在其概念界定上始终未能达成共识。
协作教学:又称协同教学、合作教学或小组教学,是指一个教师小组共同担任某一内容的教学和学生指导任务,这其中包括共同进行课程开发、设计教学、准备与教学相观的媒体和资源以及课程实施和评价等。
4、什么是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又称以学校为本位的课程或学校课程,它是以学校为中心,以解决学校问题为宗旨,由学校教师自己编制、实施和评价的一种课程形态。
[理解]
1、世界各国课程与教学改革呈现出怎样的共同趋势?
课程与教学目标:在面向21世纪的课程与教学改革中,世界各国的基础教育改革都将雪深公德发展作为着眼点和目标。多比较重视价值观教育和学生精神、道德的发展。
2、我国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是什么?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地学习态度。(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
(4)改变课程实施过程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5)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3、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哪些主要内容?
课程观念方面:
(1)课程观的转变——新的课程观要求课程既关注过去,又关注现在和未来。
(2)课程内容方面的变革——课程内容呈现出了简洁明了、有条理和新颖的特征,课程内容更加具体,更富有生活气息。
(3)课程评价的重构——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建立促进课程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继续改革和完善考试制度。(4)总结本次新课程观精要——全面发展的课程价值取向;科学与人文整和的课程文化观;回归生活的课程生态观;民主化的课程政策观 在教材观方面
在学生观方面
(1)全面和谐发展的学生观(2)自主发展的学生观(3)“为了一切学生”的学生观 在教学观方面
(1)教学是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2)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3)促进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交融。
4、综合课程的价值是什么?
综合课程的设置主要是基于儿童的认知特点考虑的。
5、协作教学对于综合课程的实施有何意义?
(1)教师进行协作教学,能够逐渐掌握和适应学生不同的认知风格以及学习特点。(2)骄傲使进行协作教学,在发挥教师个别专长的同时没能够促进教师个体的需阿岩学习以及不同学科、不同年级之间教师的讨论、研修和相互学习。
(3)由于教师之间的相互开放和合作,也改变了学校传统的自我封闭的组织形态,有利于学校建立学习型组织。
第二篇:《课程与教学论》学习总结
《课程与教学论》学习总结
课程与教学是教育的基本构成和核心构成。作为一名教育领域的未来工作者,对“课程与教学”进行深刻的了解与研究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必要的。特别是作为一名“教育技术”领域的学习者与研究者,则是尤其重要!现代教育技术学是以“教学设计”为核心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由此我们可见“教育技术学”与“课程与教学”关系之密切!总之,通过《课程与教学论》的学习,我深刻认识到这门学科对于我以后学习和研究的重要性!并且现阶段的学习仅仅是把我们引入对“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初步认识,我们也只是对这门学科有了一个概括的、相对较模糊的了解,并且大体知道了该领域的学习与研究的方法(我认为这一点对我们是最重要的!)。这就要求我们利用现已掌握的知识和方法在该领域进行更深入的、更全面的后续学习和研究!现对前一阶段学习的情况总结如下:
一、学习中的收获
在前一阶段的学习中我的主要收获有两方面的:对学科认识上的和学习方法上的。
(一)我们在学习中主要以课堂讨论的方式进行学习。通过对该领域的一些重要问题及重要人物的课下个别化学习和课上讨论式共同学习,我主要掌握和了解了本学科的以下知识:
1、了解了课程与教学的定义,知道了课程定义的演变过程,形成了对课程与教学定义的个人见解。在学习本课程以前对课程的理解相当片面,认为课程就是一门学科的知识或一本教材;现在则认为课程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的动态作用下不断生成的,是与特定的教学联系在一起的。
2、知道了课程与教学的六个转变。并且这六个转变是一个内在联系的、统一的整体。这些转变使我们的课程与教学变得更合理、更科学。由原来的“把教学看作对学生的控制过程”、“把学生看作掌握知识的工具”到现在的能够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即把学生看作教学的出发点又把他作为教学的归宿,这就是所有转变的主要内涵。
3、知道了课程开发的基本模式:目标模式和过程模式。目标模式以泰勒为代表,它以目标为课程开发的基础和核心,并围绕课程目标的确定、实现与评价进行课程开发。过程模式以斯腾豪斯为代表,是在对目标模式的批判中产生的。他认为目标模式不合理性在于把教学过程和学生看作控制对象、把知识看作满足目标的手段和工具。过程模式主张通过发现法、探究法而不是通过传授法教学。
4、教学设计的模式。认知取向的模式:基于学生的认知发展进行教学设计,主要在于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水平。行为取向的设计模式:是基于行为控制而设计教学的,根本宗旨在于完善人的行为。人格取向的设计模式:以人本主义心里学为理论基础,把“完美人格”作为教学的追求。
5、在课程与教学的目标上:首先知道了教育目的、教育目标、教学目标三个概念的区别;其次,课程与教学目标有四种不同的取向:普遍性目标取向、行为目标取向、生成性目标取向、表现性目标取向;最后还知道了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来源与确定环节。
6、在课程内容的选择方面:课程内容主要来源于学科知识、社会生活经验、学习者的经验;并且了解了课程选择的基本环节。
7、通过“选择人物”式学习,我比较深刻地认识了赞可夫的“实验教学论”;通过老师和同学的介绍,我大体了解了一些专家的观点与理论。
(二)在学习方法方面,我认为以前的接受式被动学习已经不能满足现阶段(研究生学习)的需要,我们现在需要的是发现式的、围绕问题的主动的学习。我们所面临的是“海洋”式的知识库,我们不可能掌握所有的知识,这就要求我们应该围绕我们研究的问题从这一海洋中获取知识,从而使我们真正的成为知识的主人。其次,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还应该注重与别人的交流,注重各种不同观点的存在价值,因为各种观点都有其合理性,面对不同观点我们更容易受到启发、进行深入思考。再次,在学习中养成了批判态度的自觉性,这使我得以更准确地把握各种观点的价值,不再是简单地迷信权威。最后,学习中应该多读原著,那里才能真正了解作者的本意,才更有启发性!
二、在小组讨论中个人表现、收获及评价
我们的学习小组由五名成员组成:张宇,张建,赵以涛,周栋媚和我。其中组长赵以涛担任检查角色和时间控制者角色,而另外的五种角色虽然最初也有明确分工,但在具体讨论中是我们所有组员轮流按需要担任。我在小组中最初的角色是概括者,负责对小组讨论情况概括总结并代表小组在班内发言。我在担任这一角色时能够比较全面的概括组内成员的讨论结果,发言时不但能代表本组意见发言,而且适当提出个人见解以及对整个班级讨论发言的建议。在组内讨论中,我根据需要曾经担任过所有角色。在针对问题讨论的过程中,我认真听取每位组员的发言,并积极主动地说出自己的观点,对有争议的问题向不同观点的组员提问,深刻、全面地了解每个成员的观点,争取在小组内做到求同存异。
在小组共同学习中,我掌握了协作的方法与交流的技巧,深刻意识到共同学习、讨论的重要性,增加了信息获取的渠道,并从交流中产生了对自身的再认识。这一学习方式同时也促进了我的积极性,促使我课下更主动地自主学习。另外,通过和各个组员的交流,我了解了他们的学习方法、思维方式,这对我同样有很大帮助。
三.后续学习的思考
我们现阶段对课程与教学论的学习仅仅是入门阶段,要想更深入、更全面的学习,要想真正地进入这一领域,还需要更长时间地学习与研究。现阶段我们的学习只是概括性的、了解式的,我们用的教材本身就是这个性质。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会根据需要逐个的去深刻了解每个课程论或教学论专家,争取读他们的原著,真正了解他们的思想。
另外,我认为我们关于“课程与教学”的学习与研究应该为自己的专业服务。也只有这样我们的学习与研究才更有价值!“教学设计”“课程开发”“资源设计”是我们专业的主要任务,“课程与教学论”中的课程开发的思想、教学设计的模式、课程与教学目标的确定、各个专家的思想都对我们的工作有非常大的指导作用。其次,我们可以在“教学设计”实践中进一步增强对“课程与教学”理论的认识,甚至可以丰富“课程与教学”理论!
第三篇:课程与教学论个人总结
“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结业个人总结
(2012级 姓名:卢金龙 学号:20122115002)
作为一名教育领域的未来工作者,对“课程与教学”进行深刻的了解与研究是非常重要的,值得庆幸的是,研究生的第一学期我们系统的学习了杜萍老师的《课程与教学论》这门课。杜老师用自己丰富教学经验和独特的教学方法让我们每一位同学受益匪浅。现对前一阶段学习的情况总结如下:
1、学习中的收获。
我们在学习中主要采取的是同学们讲课为主,杜老师补充、点评为辅的方式。这也是老师特有的教学模式的运用(这种教学方式让我们同学收获颇丰)。目的是让我们同学自己深入理解、贯通学科知识,以自己的方式和思路讲授课程内容,每个同学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不仅让我们获得了更丰富的知识,同时也锻炼了我们的讲课能力、教学能力。
2、我所参与的有关本课程的学习活动及其体会。
我们组共有五名成员,由我担任我们组的讲课代表。讲授课程的内容是教学论的第四章:教学模式。还参与讲课内容PPT的修改和最后定稿。给我的感受是,如果要有机会,我们同学包括自己一定要站在讲台上多锻炼,多实践。包括课前还应该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应该对自己所讲的课程内容非常清晰,这样才能在讲台上做到思路清晰,自己传达的和学生接受的才会更多。
3、对该课程教学的评价与建议。
正如总结开头所说的一样,老师的这种把时间、实践和课堂教给学生的教学方法值得我们借鉴和以后教学的运用。符合我们研究生阶段的教学要求,同时我认为也去得了很好的效果。我们的课堂气氛很活跃,同学讲授的内容有很多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老师每次的总结和点评更是画龙点睛,让我们对所讲内容的认识更加深刻。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要想成为一位好的老师,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要学的东西还很多,我们现在能做的就是要灵活运用我们所学习到的课程与教学论的知识,不断积累,不断提升。
第四篇:课程与教学论简答总结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31.简述有意义学习产生的条件。P103 32.简述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环节。P177 33.如何理解“课程内容即学习者的经验”?p190 34.简述教学过程的本质。P293 35.简述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P340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36.20世纪70年代以来课程内涵发生了重要变化,请你谈谈课程内涵的发展趋势,并结合我国当前课程实践状况,分析其意义。P54 37.剖析个别化教学组织的三个误区:“留级制度”、“降低学力水准”和“能力分组”。P265
31.赫尔巴特提出的教学的“形式阶段”包括哪几个阶段? 32.行为目标有哪些不足之处?
33.组织和引导课堂讨论需要注意哪几个方面的问题?
34.课程与教学评价有哪几种基本取向?每种取向的本质是什么? 35.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36.课程实施相互适应取向视野中的教学设计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并谈谈其对实际课堂教学的启示。
37.请结合具体例子,阐述范例教学的一般程序。
31.赫尔巴特将兴趣分成四个阶段:注意,期待,方法,行为。并根据儿童学习活动中的两种思维方式,专心和审思,提出了教学形式阶段理论。
32.缺点:只强调外部刺激而完全忽视学习者的内部心理过程,否定意识,片面强调环境和教育的作用,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它的某些思想却与人们的日常经验存在很大的差异,按照这一理论基础设计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往往忽视了人们认识过程的主观能动作用,因此仅仅依靠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框架设计的课件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可能会不好变通和调整。
33.创设课堂讨论情景,提出有吸引力的问题有价值问题,教师以平等身份与学生讨论,创在良好氛围,34、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基本取向
1、目标取向的评价
把评价视为将课程计划或教学结果和预定课程与教学目标相对照的过程。它在本质上是受“科技理性”或“工具理性”所支配的,其核心是追求被评价对象的有效控制和改进。
2、过程取向的评价
它在本质上是受“实践理性”所支配的,它强调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的交互作用、强调评价者对评价情境的理解、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
3、主体取向的评价
它在本质上是受“解放理性”所支配的,它倡导对评价情境的理解而不浊控制,它以人的自由与解放作为评价的根本目的。
35从课程设置、课程结构及课程编制三个方面来看,当今世界中小学课程改革呈现下列基本趋势。
一、课程设置的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趋势
二、趋向多样化、开放的、发展的课程结构,把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作为课程设置的目标
三、综合化趋势
36.叙述课程实施的三种取向并分析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应如何实施课程。三种取向:(1)忠实取向,认为课程实施过程是忠实地执行课程变革计划的过程
(2)相互适应取向,认为课程实施过程是课程变革计划与学校实践情境在课程目标、内容、方法、组织模式诸方面相互调整、改变与适应的过程
(3)课程创生取向,认为真正的课程是教师与学生联合创造的教育经验,课程实施本质上是在具体教育情境创生新的教育经验的过程
37,确定了范例方式教学过程的一般程序。其程序由下列阶段组成:①范例性地阐明“个”的阶段;②范例性地阐明“类”的阶段;③范例性地掌握规律性、范畴性关系的阶段;④范例性地获得关于世界(以及生活)经验的阶段。
31.简答杜威关于课程与教学整合的思想。32.简答加涅智力技能学习的条件。
33.简答布卢姆等人“教育目标分类学”中情感领域的基本内容。34.简答经验课程的优点与缺点。
35.简答三种典型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及内涵。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36.请具体阐述教学方法的基本类型及内涵。37.请论述教学过程的本质表现。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31.阐述“课程教学”理念的基本内涵。32.布鲁纳用表征系统概念表述的儿童认知发展的三个阶段是什么?每一阶段的特点是什么?
33.如何恰当处理学科知识与课程内容的关系?
34.依据美国评价专家古巴和林肯对评价领域的划分,第四代评价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35.从教学过程的组织来看,学生的学习分为哪三种基本形式?请分别作出解释。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36.论述“行为目标”的价值取向及其优缺点。
37.论述斯腾豪斯“过程模式”的基本内容及其对我国课程开发的启示。31.阐述“课程教学”理念的基本内涵。1-70 答:这个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点:课程与教学的本质是变革。用变革的观点看教学,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在具体教育情境中对内容作出根本变革的过程——内容的创造与意义的建构过程。
第二点:教学作为课程开发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主体性充分发挥的过程即是共同创生课程的过程。
第三点:课程作为教学事件。课程是动态过程,是不断变化的课堂教学事件。32.布鲁纳用表征系统概念表述儿童认知发展的三个阶段是什么?每一阶段的特点是什么?2-96 答: 第一点:三类表征系统分别是:行为表征、图像表征和符号表征。
第二点:三类表征系统的特点分别为。1.行为表征,特点:根据对客体的直接感受来表征客体的,或用肌肉来表征客体的。2.图像表征,特点:开始能够使用心理映像作为某些客体或事件的代用品。3.符号表征,特点:符号表征同它的指称物的形式具有任意性。33.如何恰当处理学科知识与课程内容的关系?4-180
第一点:既要尊重学科知识的内在的逻辑体系的要求,又要尊重儿童的心理发展的内在要求。
第二点:实现学科逻辑与儿童心理逻辑的统一。
34、依据美国评价专家古巴和林肯对评价领域的划分,第四代评价的基本特点是什么?7-320
第一点:把评价视为评价者和被评价者“协商”进行的共同心理建构过程; 第二点:评价是受“多元主义”价值观所支配的;
第三点:评价是一种民主协商、主体参与的过程,而非评价者对被评价者的控 制过程,学生(被评价者)也是评价的参与者、评价的主体; 第四点:评价的基本方法是“质的研究”方法。
35从教学过程的组织来看,学生的学习分为哪三种基本形式?5-267
将学生的学习分为三种基本形式,即“同步学习” “分组学习”和“个别学习”。第一点:同步学习,是在教师的直接指导下整个班级的学生一起进行的学习。特点: 第二点:分组学习,是把整个班级分成许多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自主性的共同学习。特点:
第三点:个别学习,是指学生之间不交换信息,每一个人自主展开的问题解决学习。特点:
三、论述题
36.试述“行为目标”的价值取向及其优缺点。3-152 “行为目标”取向在本质上是受“科技理性”所支配的,它体现了“唯科 学主义”的教育价值观,它以对行为的有效控制为核心。优点:
1、“行为目标”具有精确性、具体性、可操作性的特点,当教师将其教学内容以“行为目标”的形式陈述的时候,他们对其教学任务会清楚明了,这就便于教师有效控制教学过程。
2、而且,“行为目标”便于教师将其教学内容准确地与教育督导、学生、家长、学生展开交流。更重要的是,“行为目标”便于准确评价,因为“行为目标”是以具体行为的形式呈现的,所以很容易判断目标是否达成。总之,“行为目标”对于基础知识和技能的熟练、对于保证一些相对简单的教育目标的达成是有益的。缺点:
1、“行为目标”取向所体现的“唯科学主义”的教育价值观是有缺陷的。
2、“行为目标”的“还原论”倾向把“完整的人”肢解,人的具有整体性的心理和行为被原子化。
3、人的许多高级心理素质(如价值观、理解、情感、态度、欣赏、审美情趣,等等)是很难用外显的、可观察的行为来预先具体化的。
37.试述斯腾豪斯“过程模式”的基本内容及其对我国课程开发的启示。2-90 1斯腾豪斯所提出的过程模式是以英国著名教育哲学家皮特斯的知识论为理论依据的。他提出,课程开发的任务就是要选择活动内容,建立关于学科的过程、概念与标准等知识形式的课程,并提供实施的“过程原则”。活动内容的选择标准是否“含有内在价值”。“过程原则”其本质含义在于鼓励教师对课程实践的反思批判和发挥创造作用。
2、在课程开发的过程模式中,教师具有充分的自主权。它给教师主动性的发挥留有余地。但同时,这也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斯腾豪斯后来又首倡了“教师作为研究者”的课程思想。
3、总之,过程模式把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发展作为教育的广泛目标,尊重并鼓励学生的个性特点,并把这一目标与课程活动、教学过程统一起来,进而又将之统一于教师的主体作用上。它突破了目标模式的工具理性藩篱,把课程开发建立在实际的教育情境基础上。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31.简述20世纪70年代以来课程内涵变化的趋势。
32.简述在按照目标模式进行的课程开发中,如何确定教育目标。33.简述教学过程的本质。
34.简述相互适应取向和课程创生取向视野中的教学设计的特征。35.简述情境教学的基本内涵和基本特征。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36.试以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中“认知领域”目标的分类为例,说明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的典型特征。
37.班级授课组织有哪些基本特征?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在教育实践中改进我国班级授课组织。
31.(1)从强调学科内容到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1分〉(2)从强调目标、计划到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以1分)(3)从强调教材的单因素到强调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的整合;(1分〉 4)从只强调显性课程到强调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并重;〈1分〉(5)从强调实际课程到强调实际课程和“虚无课程”并重;(1分〉(6)从只强调学校课程到强调学校课程与校外课程并重。(1分)32.在按照目标模式进行的课程开发中,确定教育目标要依据三个来源,经过两次筛选。〈1分)三个来源:对学习者自身的研究、对当代生活的研究、学科专家的建议。(3分〉两次筛选:哲学的筛选和心理学的筛选。〈2分〉
33.(1)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2分).(2)教学过程是教学认识过程与人类一般认识过程的统-z〈2分)〈3〉教学过程是教养和教育的统一。(2分)34.(1)相互适应取向视野中的教学设计特征:教学设计是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相互作用的实践活动;(1分)教师开始进入教学设计过程;(1分)学生开始进入教学设计过程。(1分)(2)课程创生取向视野中的教学设计特征:教学设计是一个持续创造的过程,指向于人 的解放;(1分)教师是教学设计的主体;(1分)学生是教学设计的主体。(1分〉 35.(1)基本内涵:情境教学指创设含有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情境,学生在探究实践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地理解知识、建构意义。(3分)(2)基本特征:学习者中心;情境中心;问题中心。(3分〉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36.(1)在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中,“认知领域”将人的认知教育目标依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分为如下六类: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3分〉(2)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的典型特征: a.教育目标具有层级结构;(1分)b.教育目标要以学生具体的、外显的行为来陈述(1分)c.教育目标超越了学科内容。(1分)(能够联系“认知领域”目标分类说明上述三个典型特征,酌情给1-6分)37.(1)基本特征: a.学生被分配于各自固定的班级;(1分〉 b.教学在规定的课时内进行;(1分〉 c.教学一般分学科进行;(1分〉
d.教学内容根据国家规定的课程标准加以确定。(1分〉(2)班级授课组织也存在不足: a.班级授课组织容易走向“效率驱动、控制本位”的极端(1分)b.不利于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容易走向“一刀切”、“划一主义”;(1分〉 c.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不易于充分发挥。(1分〉
班级授课组织形式不是僵硬的、一成不变的,而是富有弹性的,我国可以根据特定的需求对之作出相应的调整和变革。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31.简述布鲁姆等人教育目标分类学的典型特征。32.简述教学方法的含义及其本质。33.简述课程实施与教学的关系。34.简述班级授课组织存在的缺陷。
35.简述课程与教学目标取向评价的本质、价值与局限。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36.请分别谈谈对于课程开发的目标模式与过程模式的理解,并分析过程模式对我国课程改革的现实意义。
37.论述我国课程教材改革的发展方向。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31.简述程序教学的基本原则。32.简述课程选择的含义及其基本取向。
33.在今天的学校教育实践中综合课程的理想范例并不多,为什么? 34.简述课程与教学过程取向评价的本质、价值与局限。35.“计算机为媒体的交往”对教学领域会产生哪些影响?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36.“教学是科学,还是艺术?”谈谈你的看法。
37.从课程实施三种取向之关系分析我国当前的课程改革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31.主体教育观的内涵是什么?
32.试述赞科夫发展性教学理论的教学原则。33.试述学术中心课程的内涵与基本特征。34.简述隐性课程的特点。35.建构主义认识论的内涵是什么?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36.试分析布鲁纳的发现学习及其特征。
37.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各有哪些特征?两者关系如何?谈谈当前我国教育实践中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方面的现状。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31.简述卢梭发现教学论的基本内涵。32.试述非指导性教学的基本特征。
33.在对评价领域的发展历史进行四阶段划分时,古巴和林肯认为第一、二、三代评价的缺陷是什么? 34.简述学科课程的局限。35.客观主义认识论的内涵是什么?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36.试分析生成性目标的价值取向及它的优势与局限。37.论述建构主义教学观。
31.简述卢梭发现教学论的基本内涵。1-30
答:卢梭的发现教学论具有如下三个内涵:
(1)发现是人的基本冲动.卢梭认为人天性好动,在好动这一天性的基础上发展出好奇心,好奇心是人寻求知识、发现知识的动力;
(2)发现教学的基本因素是兴趣与方法。贯穿卢梭教学论的一个中心思想是:“问题不在于告诉他一个真理,而在于教他怎样去发现真理。”由这个中心思想卢梭得出了关于良好教学(或教育)的一个基本原则:“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
(3)活动教学与实物教学是发现教学的基本形式。既然活动是儿童的天性,儿童在活动中产生对世界的好奇心,在活动中发现了世界也认识了自我,所以倡导活动教学在卢梭看来就是必然的;
(4)发现教学指向于培养自主的、理性的人格。卢梭提倡发现教学,其终极目的是培养儿童自主的、理性的人格。32.试述非指导性教学的基本特征。2-142 答:非指导性教学的基本特征可概括如下:
(1)极大地依赖于个体成长、健康与适应的内驱力,坚决排除各种有碍于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障碍;
(2)强调情感因素,强调教学情境的情感方面而不是理智方面。要求教学要尽可能直接进入学生的情感世界,而不是借助理性的方法去干预或重组学生的情感;(3)强调学生“此时此刻”的情形,而不关心他过去的情感和经验;(4)强调本身就能促进学生经验生长的人际接触和人际关系。
33.在对评价领域的发展历史进行四阶段划分时,古巴和林肯认为第一、二、三代评价的缺陷是什么?7-317
答:在对评价领域的发展历史进行四阶段划分时,古巴和林肯认为第一、二、三代评价的缺陷是:
(1)“管理主义的倾向”古巴和林肯认为,在上述三代评价活动和评价理论中,教育管理者与评价者之间的传统关系很少受到挑战;(2)“忽视价值的多元性”。美国自有史以来,其价值观即建立在所谓“文化大熔炉”的基础之上,这个基础的实质事实上就是“基督教伦理”,学校强调的“文化遗产”,就是“盎格鲁一撒克逊的基督教”遗产,而所谓的“客观评价标准”“科学评价工具”,都植根于这样一种价值标准之中;
(3)“过分依赖科学范式”。对评价者来说,他们有充分的理由像其他社会科学工作者那样,积极采用和模仿自然科学中的实证探究方法。
34.简述学科课程的局限。5-219 答:
学科课程具有如下缺陷或限制:
(1)由于学科课程是以知识的逻辑体系为核心组织起来的,这容易导致轻视学生的需要、经验和生活。代表着成人的世界、体现着成人的意志的逻辑知识与儿童的世界、儿童的需要和经验并非直接同一,过于强调逻辑知识势必导致漠视儿童的现实的需要和经验,导致死记硬背。再者,儿童的生活是一个有机整体,这个整体不能人为分解为“数学部分”、“语文部分”、“化学部分”、“历史部分”,等等,因此,过于强调学科课程也有可能导致肢解学生完整的生活。
(2)每一门学科课程都有其悠久的学术传统、都有其相对独立和稳定的逻辑系统,这容易导致忽略火热的当代社会生活的现实需要。
(3)学科课程也容易导致单调的教学组织和划一的讲解式教学方法。学科课程变革起来难度较大,学科课程不是价值中立的,它体现着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当某些学科纳入课程体系之后,既得利益者就会抗拒变革。再者,由于社会政治经济需要和市场价值的差异,不同学科课程之间存在着等级差别,这也阻碍着课程变革。
35.客观主义认识论的内涵是什么?8-346 答:
客观主义认为,“客观实在”是外在于人的心灵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知识即是对“客观实在”的摹写或反映,知识的真理性是由其与“客观实在”符合的程度决定的,知识因而是客观的。教学过程即是传递客观知识的过程。由“客观主义”知识观必然派生出决定论的知识观和还原主义知识观。所谓“决定论”,是指知识是由“客观实在”所决定的,“客观实在”是第一性的、起决定作用的。作为知识传递过程的教学也具有客观性,它也是由客观规律所决定的,教学结果完全是可预期的、可重复的。因此,教学应遵循客观规律、遵循固定的程序和步骤。这是行为主义教学设计理论的基本观点。所谓“还原主义”,是指复杂的知识可以被还原为、觯释为一些简单的单项知识,而这些简单的单项知识组合起来即可获得较高层次的知识。这显然是程序教学对知识的基本看法。
36.试分析生成性目标的价值取向及它的优势与局限。3-166 答:生成性目标的价值取向:
“生成性目标”取向本质上是对“实践理性”的追求。它强调学生、教师与教育情境的交互作用,正是在这种交互作用中不断产乍出课程与教学的目标。“生成性目标”是过程取向的。生成性目标的优势:
“生成性目标”取向消解了“行为目标”取向所存在的过程与结果、手段与目的之间的二元对立。当过程与结果、手段与目的被内在地统一起来之后,课程与教学目标就是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在与教育情境的交互作用中所产生的自己的目标,而不是课程开发者和教师所强加的目标。学生有权利也能够决定什么是最值得学习的,当学生从事与自己的目标相关联的学习的时候,他们会越来越深入地探究即已有的知识。
生成性目标的局限:
(1)运用“生成性目标”就意味着教师要能够与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对话。但大多数教师并没有受过这方面的训练;
(2)即使有许多教师受过对话方面的训练,有些人也可能不运用这种互动性教学方法,因为这需要额外的计划和努力。教学,对许多教师而言,是一种工作,而不是生活的使命;
(3)即使许多教师把教学视为其生活的使命,他们也很难同时与一个班级的几十名儿童展开对话;
(4)学生有时并不知道学习什么对他们是最好的,他们需要教师告诉他们应当做什么;
(5)基于“生成性目标”的课程与教学太开放了,学生可能永远都不会费神去发现像语法、代数、物理学等必要学科的适切性。
37.论述建构主义教学观。8-351
答:建构主义教学观的基本内涵可概括为如下三个方面。(1)学习在本质上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心理表征的过程,这种心理表征既包括结构性的知识,也包括非结构性的知识和经验;
(2)教师和学生分别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世界(人、社会、自然、文化)的理解,对世界的理解因而是多元的,教学过程即是教师和学生对世界的意义进行合作性建构的过程;
(3)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由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个要素构成;建构主义的教学策略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31.简述泰勒原理的四个基本问题。32.简述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功能。33.怎样运用自主型教学方法? 34.简述课程创生取向视野中教学设计的特征。35.简述建构主义教学观的基本内涵。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36.关于课程的定义主要有“课程作为学科”、“课程作为目标或计划”、“课程作为经验或体验”三类观点,请你分别谈谈对这三类观点的理解,并进行比较。37.结合实际,谈谈应该怎样开发隐性课程?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31.“活动分析”方法的提出者是谁?并简述其基本内涵。
32.依据美国评价专家古巴和林肯对评价领域的划分,第四代评价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33.简述生成性目标的特点。
34.简述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的基本特征。35.阐述“课程教学”理念的基本内涵。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36.课程实施相互适应取向视野中的教学设计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并谈谈其对实际课堂教学的启示。
37.试比较提示型教学方法、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自主型教学方法之间的异同,并结合实际谈谈应如何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31.博比特(2分);所谓“活动分析”,即把人的活动分析为具体的、特定的行为单元的过程与方法(4分)。
32.把评价视为评价者和被评价者“协商”进行的共同心理建构过程(2分),评价是受“多元主义”价值观所支配的(1分);评价是一种民主协商、主体参与的过程,而非评价者对被评价者的控制过程,学生(被评价者)也是评价的参与者、评价的主体(2分)评价的基本方法是“质的研究”方法(1分)。
33.第一,它必须根源于受教育者的特定个人的固有活动和需要(2分);第二,它必须能转换为与受教育者的活动进行合作的方法(2分);第三,教育者必须警惕所谓一般的和终极的目的(2分)。
34.注重学习过程的探究性(2分);注重直觉思维(2分);注重内部动机(2分)。35.课程与教学过程的本质是变革(2分);教学作为课程开发过程(2分);课程作为教学事件(2分)。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36.课程实施的相互适应取向认为,课程实施过程是课程变革计划与班级或学校实践情境在课程目标、内容、方法、组织模式诸方面相互调整、改变与适应的过程(2分)。在此视野中的教学设计具有如下特征:(1)教学设计是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相互作用的实践活动(2分);(2)教师开始进入教学设计过程并得到实质性体现(2分)以3)学生开始进入教学设计过程,教学设计离不开学生的主体参与(2分)。启示:根据回答情况酌情给分,最高分为4分。
37.不同点:三种教学方法分别对应着三种不同的学习方式:接受性学习、社会性学习、自主性学习。(1分)而且三种教学方法在功能上也有差异:提示型教学方法适合于在短时间内获取大量新知识、新信息(2分);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适合于“集体思维过程”的运用,适合于社会态度的养成(2分h自主型教学方法适合于独立探究与发现,适合于自主性人格的发展(2分)。
内在联系:三种教学方法彼此之间相互渗透(1分);三种教学方法彼此之间相互作用,形成一个连续体(1分)。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31.布鲁纳提出的发现学习的含义是什么?具有哪些特征?
32.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有哪些方面的教育价值? 33.课程创生取向视野中的教学设计具有哪些特征? 34.20世纪70年代以来,课程的内涵发生了哪些重要变化? 35.学科本位综合课程有哪几种形态,并简述之。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36.课程与教学目标有哪些基本来源?在每一来源的确定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
37.论述学科课程的缺陷并提出改进建议。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31.简述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的基本特征。
32.什么是课程与教学目标?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环节是什么? 33.如何理解教学方法的本质?
34.支架式教学的含义与基本特征是什么? 35.简述程序教学的含义与教学设计的原则。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36.叙述课程实施的三种取向,并分析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应如何实施课程。37.比较课程与教学评价的三种基本取向,并谈谈对改进我国课程与教学评价有哪些启示。31.注重学习过程的探究性(2分);注重直觉思维(2分);注重内部动机(2分〉。
32.含义:它是教育目标的下位概念,是具体体现在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中的教育价值,如不同学科的目标、具体教学过程的目标(2分)。环节:①确定教育目的(1分〉。②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来源(l分)。③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取向(l分)。④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l分)。
33.教学方法体现了特定的教育价值观,指向于实现特定的课程与教学目标(2分);教学方法受特定的课程内容的制约〈2分);教学方法还受教学组织的影响(2分)。34.含义:通过提供一套恰当的概念框架而帮助学习者理解特定的知识、建构知识意义的教学模式,借助于该概念框架学习者能够独立探索并解决问题、独立建构意义(3分)。基本特征:重视社会交互作用和文化在知识理解和意义建构中的作用,认为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不仅是一个个体的过程,还是一个社会和文化的过程(3分)。
35.将预先审定的教材精心组织成有逻辑的顺序,借助教学机器,使学生以个别化的方式进行学习的教学模式(1分)。原则:积极反应(1分)、小步子(1分)、即时强化(1分)、自定步调(1分)、低错误率。(1分)。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36.三种取向:(1)忠实取向,认为课程实施过程是忠实地执行课程变革计划的过程(2分)。(2)相互适应取向,认为课程实施过程是课程变革计划与学校实践情境在课程目标、内容、方法、组织模式诸方面相互调整、改变与适应的过程(2分)。(3)课程创生取向,认为真正的课程是教师与学生联合创造的教育经验,课程实施本质上是在具体教育情境创生新的教育经验的过程(2分)。
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如何实施:根据回答情况酌情给分,满分为6分。
37.目标取向的评价在本质上是受“科技理性”或“工具理性”所支配的,其核心是追求对被评价对象的有效控制和改进。这种评价取向推进了课程与教学评价科学化的进程,它简便易行、好操作,因而一直在实践中处于支配地位。这种评价取向的缺陷在于忽略了人的行为的主体性、创造性和不可预测性,忽略了过程本身的价值,对于人的高级心理过程而言它的作用非常有限〈3分);
过程取向的评价在本质上是受“实践理性”所支配的,它强调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的交互作用、强调评价者对评价情境的理解、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这种评价取向的价值在于开始承认评价是一种价值判断的过程,把人在课程开发、实施及教学运行过程中具体表现作为评价的主要内容,对人的主体性、创造性给予一定的尊重。该取向的不足之处在于它并没有完全走出目标取向评价的藩篱,对人的主体性的肯定不够彻底(3分); 主体取向的评价在本质上是受“解放理性”所支配的,它倡导对评价情境的理解而不是控制,它以人的自由与解放作为评价的根本目的。评价者与被评价者、教师与学生在评价过程中是一种“交互主体的”关系,评价过程是一种民主参与、协商和交往的过程,所以价值多元、尊重差异就成为主体取向评价的基本性格。主体取向的评价体现了课程与教学评价的时代精神(3分)。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31.简述泰勒原理选择学习经验的一般原则。32.简述表现性目标的涵义及价值取向。33.简述教学对话的性质。34.简述经验课程的基本特征。35.简述随机访问教学的内涵与特征。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36.试分析罗杰斯非指导性教学的特征及对我国教学改革的现实意义。
37.什么是自主性教学,试分析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运用自主性教学方法?运用它有什么积极的作用?
31.(1)为达到既定教育目标,给学生提供的学习经验必须既能使学生有机会实践该目标所隐含的行为,又能使学生有机会处理该目标所隐含的内容。(2)学习经验必须使学生在从事教育目标所隐含的行为的过程中获得满足。(3)学习经验所期望的反应是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4)有许多特定的经验能够用来达到同样的教育目标。(5)同样的学习经验通常产生几种结果。
32.涵义:表现性目标是指每一个学生个体在与具体教育情境的种种“际遇”中所产生的个性化创造性表现。是由美国课程论学者艾斯纳提出的。
价值取向:表现性目标本质上是对“解放理性”的追求。它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性表现,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与主体性,指导向于人的自由与解放。
33.教学对话是以教师指导为特征的。教学对话旨在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对话以学生的自由思考、自由表达为特征。
34.(1)以学习者当下的活生生的直接经验为课程开发的核心;(2)学习者是能动的创造性的存在;(3)学习者是整体的存在;(4)重视学习者的个性差异。35.内涵:对同一教学内容要在不同时间、不同情境、基于不同目的、着眼于不同方面、用不同方式多次加以呈现,以使学习者对同一内容或问题进行多方面理解、获得多种意义的建构。
特征:在不同情境、从不同角度建构知识的意义和理解,由此获得可广泛而灵活迁移的、高级的、非结构性的知识。
三、论述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36.基本特征:(1)极大地依赖于个体成长、健康与适应的内驱力,坚决排除各种有碍于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障碍。(2)强调情感因素,强调教学情境的情感方面而不是理智方面。(3)强调学生“此时此刻”的情形,而不关心他过去的情感和经验。(4)强调本身就能促进学生经验成长的人际接触和人际关系。对我国教学改革的现实意义:
(1)他的教学理论一反传统教学的基本思路,把教学的目标看作是学生人格、自我的健全发展。(2)把教学的重心由教师的教转移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上。(3)把教学过程的本质规定为学生内在经验的形成及生长。(4)突出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37.定义:自主性教学方法是学生独立地解决由他本人或教师所提出的课题,教师在学生需要的时候提供适当帮助,由此而获得知识技能、发展能力与人格的教学方法。如何运用:(1)确定适合于自主性学习的课题。(2)准备有助于自主性学习的学习手段。(3)分配适合于自主性学习的课题。(4)估计学生在自主性学习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5)正确评价自主性学习的过程与结果。
积极作用:(1)可以提高掌握知识技能的效果。(2)可以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与习惯。(3)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4)有助于消除学生学习成绩的两极分化。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31.简述“课程审议”的基本内涵。32.简述科学、艺术、道德整合的基本内涵。
33.列出三种典型的课程与教学评价模式及其代表人物。34.简述学术中心课程的基本特征。
35.简述奥苏伯尔关于教学设计的两大原则的基本内涵。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36.班级授课组织有什么样的优势和不足? 37.结合实际论述随机访问教学的基本构成要素。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31.简述“三大新教学论流派”。P49 32.加涅认为学习结果可以分为哪五类?这五类学习结果之间又是怎样的关系?P114 33.简述教学研究的一般趋势。P345 34.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有哪些?应该如何认识这些因素?P289 35.“教育性教学”的提出者是谁?其基本内涵是什么?P40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36.什么是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回应模式?为什么说它是迄今为止所有评价模式中最全面、最有效的模式?P329 答:回应模式是斯太克首先于1974年提出,后被古巴和林肯等人进一步发展而成。(2分)斯太克认为,评价应该向听取评价结果的人提供他们所关心的信息,评价者应该充分了解那些人多关心的问题。(2分)古巴和林肯进一步指出,所谓回应模式,就是以所有与方案有厉害关系或切身利益的人所关心的问题为中心的一种评价。(2分)一些评价专家认为,回应模式是迄今为止所有评价模式中最全面、最有效的模式,其理由有二:首先,„„见书p329(2分),其次,„„见书p329(2分)它更适合于一个多元的,复杂的客观世界的现实和处于不同地位、持不同观点的评价听众的需要,它的结果具有相当的弹性和应变性。(2分)
37.综合课程在实际的开发过程中存在什么样的困难?开发综合课程的有效策略有哪些?P239-241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31.简述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的基本特征。32.简述苏格拉底“精神助产术”的基本内涵。33.简述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产生的条件。34.为什么说“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 35.简述情境教学的基本特征。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36.论述在评价领域中古巴和林肯的历史分期思想。
37.基于你对教学过程本质的认识,阐述并分析“教师中心论”、“学生特殊客体论”与“主导主体论”的观点。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31.简述学科结构的基本涵义。
32.将当代社会生活的要求确定为课程与教学目标时必须要遵循哪三条原则? 33.如何认识教学过程的本质?
34.简述杜威的“问题解决教学”的基本步骤。
35.上位学习、下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有什么样的区别?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36.义务教育制度确立以后中国课程教材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以后应朝怎样的方向努力?
37.论述课程选择的基本取向,并结合实际谈谈应该如何处理这三者的关系?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31.简述实践性课程的基本内涵。32.简述倡导综合课程的基本依据是什么?
33.泰勒认为,选择学习经验必须遵循五条原则,这五条原则分别是什么? 34.简述20世纪世界课程改革的三种张力及其相对应的三种基本价值取向。35.简述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认知领域的主要内容。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36.自主型教学方法的作用是什么?在课堂教学中应如何运用自主型教学方法? 37.课程实施的课程创生取向视野中的教学设计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并谈谈其对实际课堂教学的启示。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31.简述赫尔巴特的“教育性教学”思想。32.简述20世纪世界课程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33.简述行为目标的主要缺陷。
34.简述先行组织者对知识的学习和保持的作用。35.简述隐性课程的特点。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36.阐述目标取向评价、过程取向评价、主体取向评价的本质,并谈谈应该如何改进我国的课程与教学评价。
37.结合实例论述教师应该如何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课堂讨论。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1.20世纪70年代以来,课程的内涵发生了重要变化,这些变化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32.提示型教学方法具有哪些教育价值? 33.如何看待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关系? 34.如何理解教学对话的性质?
35.什么是课程与教学目标?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环节是什么?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36.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开发隐性课程。
37.试比较课程开发的目标模式与过程模式的不同,并谈谈过程模式对我国课程改革的现实意义。
第五篇:课程与教学论知识点总结
1、课程目标:是根据教育宗旨和教育规律提出的课程的具体价值和任务目标
2、课程内容:是指哥们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以及处理问题的方式,是一定的知识、技能、技巧、思想、观点、信念、言语、行为、习惯的总和。
3、课程标准:课程标准就是指学科课程的标准,它具体规定某门课程的性质与地位,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课程实施建议等。
4、课程开发:主要是指课程的功能不断适应社会、文化、科学等方面的要求,进而持续不断开发课程的活动与过程。
5、课程计划:是指学校关于课程的宏观规划,一般规定学校课程的门类、各类课程学习的时数以及在各年级的学习顺序、教学时间的整体规划等。
6、教学目标:是对教学活动预期效果的标准和要求的规定或设想。
7、生成性目标:又称“形成性目标”“生长性目标”“展开性目标”,它是在教育情境中伴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形成的课程目标。
8、表现性目标:是指每个学生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的个性化表现,它追求的学生反应的多元性,而不是反应的同质性
9、普遍性目标:根据一定的哲学或伦理观、意识形态、社会政治需要,而对课程进行总括性和原则性的规范与指导的目标。一般表现为对课程有较大影响的教育目标和教育宗旨
10、行为性目标:是以设计课程行为结果的方式,对课程进行规范性与指导的目标,它指明了课程结束后学生所发生的行为变化。
11、广义的校本课程开发:是指以学校为本的,基于学校的实际情况,为了学校的整体发展,学校自主开展的课程开发活动,它是对学校课程的整体改造,能够体现学校的价值追求和教育理想。
12、校本课程:是指以学校为本,基于学校的实际情况,为了学校的发展,由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
13、课程开发机制:是课程开发得以正常运行的基本原理和动力体系,它包括学校课程的设置程序和运行方式,特别是课程规划主题的认定以及课程的编制、实施、管理与监督之类的问题。
14、优化教学:所谓优化教学,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相对于一定的标准而言的一种完美、完满的教学状态。它是改革探索、革故鼎新的产物。
15、教学模式:实在一定的教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相关教学理论的演绎或对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和所形成的一种指向特定教学目标的比较稳定的基本教学范型。
16、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选择一定的课题,以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主动探索事物一种教学方式。
17、教学方法:所谓教学方法是指叫教师和学生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方式的总和。
18、讲授法:是指教师使化的方向发生变革的过程。
21、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了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的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教学的结构。
22、班级授课制:通常是指课堂教学,是把学生按年龄和程度编成有固定人数的教学班,由教师根据教学计划中统一规定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时数,按照学校的课程表进行分科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23、复式教学: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年纪的学生编在一个班里,由一位教师分别用不同程度的教材,在同一节课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采取直接教学和自动作业的方法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24、谈话法:它是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任务和内容,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在问答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获得新知识或巩固所学知识的方法。
25、特普朗制: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吧大班上课、小班讨论、个人自学结合在一起,以灵活的时间单位代替固定统一的上课时间。
26、隐性课程:又叫潜在课程,最早出现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主要是指正式课程以外的任何一种或全部的教育活动,比如师生关系、校风、学风、班级活动等。
27、研究法: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获得结论的方法。一些原则
1、制定课程计划要遵循的基本原则:整体性、基础性、开放性
2、小学课程内容选择要遵循的基本原则:基础性原则、时代性原则、实用性原则、综合性原则
3、对课程内容进行选择的原则:注重基础性、贴近社会生活、尊重学生经验
4、泰勒的三个来源:对学习者本身的研究、对校外当代生活研究、学科专家对目标的建议
5、课程内容的不同取向:课程内容即教材或学科知识、课程内容即当代社会生活经验、课程内容即学习者的经验。
6、简述课程内容组织原则(1)正确把握课程被容组织的不同取向(2)处理好垂直组织和水平组织的关系(3)处理好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的关系(4)处理好直线式与螺旋式的关系
7、在处理学习经验的组织关系时,应注意连续性、顺序性、整合性
8、泰勒提出的选择和建立学习经验的原则(1)为了达到某一目标,学生必须具有使他又机会实践这个目标所隐含的那种行为的经验。(2)学习经验必须是学生由于实践目标所隐含的那种行为而获得满足感。(3)学习经验所期望的反应是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4)有许多特定的经验可用来达到相同的教育目标(5)同样的学习经验往往会产生几种结果。
9、教学目标设计的基本原则包括整体性原则、科学性原则、灵活性原则
10、教学手段选择的原则:发展性原则、综合性原则、经济性原则、教学最优化原则、健康和安全的原则 特征特点
教学论学科形成阶段的基本阶段有哪些
1、强调教学论的哲学和心理学阶段,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赫尔巴特和乌申斯基,具有代表性的实力是教育心理学运动
2、强调提高学科的独立性和科学性
3、形成了教学论的基本范畴
4、形成了一些基本的教学思想
5、注意理论和实践的互动,出现了专门的教学实验
6、出现了一大批教学论有深入研究的教育家 现代课程区别于古代课程的主要特征
1、从内容上看,自然科学今日了现代课程并取得了合法地位
2、在内容进程的安排上,纵向上增强了小学、中学到大学的连贯性,横向上加强了许多学科之间的协调性
3、从课程性质,民主化、民族化、科学化是现代课程的显著特征
4、课程实施,形式越来越多样化,课堂的活动丰富了,还重视课外拓展的活动,教科书的标准编写越来越科学合理 教学认识的主要特征
1、教学认识是学生个体的认识活动
2、有教师教是教学认识的重要特征
3、教学认识具有间接性
3、教学认识具有发展性 现代教学的基本特征
1、现代教学是有理论指导的教学
2、现代教学是促进个人全面发展的教学
3、现代教学具有丰富多样的教学模式 古代教学的基本特征
1、培养统治人才是教学的基本宗旨
2、教学内容以人文学科为主
3、面向少数学生,教学具有等级性
4、以个别教学为主,教学质量和效益较低 教学目标的特征
1、教学目标是教师和学生合作实现的共同目标,既是教授目标又是学习目标。最终表现为教学活动所引起的学生身心的预期变化
2、教学目标是人们对教学活动结果主观上的一种期望,说明教学是一种受自觉目的支配的活动
3、教学目标是可以测度的。教学模式的特点
整体性、中介性、相对性、可操作性、效益性 夸美纽斯的教学模式特点
1、教学目标上,主张泛智教育,强调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
2、教学程序上,感知、记忆、理解、判断
3、教学策略上,直观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启发儿童的学习愿望与主动性原则,巩固性原则
杜威的教学模式特点
1、教学目标上,强调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儿童的德行,培养有道德的人
2、教学程序上,教学的形式阶段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3、教学策略上,强调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要使学生具有主动性和要使教学具有教育性等原则,首次提出并论证了教学的教育性规律。赫尔巴特的教学模式特点
1、教学目标上,强调教学的首要任务在于培养灵敏,缜密而透彻的思维习惯,使学生养成创新的智慧即是人具有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2、教学程序上,设置疑难情境,解决的问题,提出假设,推理,验证。
3、教学策略上。提倡从做中学,注重儿童的兴趣,采用发现式教学 班级授课制的基本特征
1、以班为单位集体授课,学生人数固定。
2、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的统一
3、教学进度与学习年限的统一
4、分科教学 复式教学的特征
三多两少:三多包括:在统一课堂内年纪多,教学内容多,自动作业时间多。两少:教学时间少,同一年级学生人数少 原因或因素分析
1、现代课程在17-18C形成的原因
(1)社会制度,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发展,民族主义、民主主义和工业革命促进课程现代化。学校教育的等级性和阶段性受到挑战。
(2)时代状况,科学知识的大发展时期
(3)现代学制的建立
(4)现代教学制度的确立,为现代课程的组织与实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影响课程发展的因素
内部因素:学制、课程传统、课程理论、课程自身发展的辩证否定规律 外部因素:
社会对课程发展的影响:
(1)社会对课程发展的影响是最持久和最深刻(2)社会的要求和条件决定着课程的方方面面:课程制度、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编制、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3)社会的性质决定着课程的性质
(4)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直接影响着课程,决定着课程的基本方面 儿童对课程发展的影响
(1)儿童观直接影响着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
(2)人们对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认识直接决定着课程组织的逻辑 知识对课程的影响
(1)知识对课程的影响救援、直接而深刻。课程内容的质和量都直接取决于人类文化知识的发展状况。
(2)科学文化知识的急剧增长是当代课程改革重要的推动力(3)在各种各样的知识观的指导下,诞生了各种各样的课程观。(4)人类对知识的探索方式影响着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
3、制约教学模式选择和运用的因素
教学目标和任务、具体学科的性质、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学生学习的特点和风格、教师自身的优势、现有的教学设备和条件
4、选择和运用教学手段的制约因素
教学任务和目标、学习者因素、教师因素、经济因素、时间、资源和环境因素
5、制约教学组织形式的因素
客观因素:社会的变迁、学校的教学设施、教学的内容和课程的性质、师生的特点
主观因素:人们对教学过程的理论认识、人们对学校教育的价值取向、教育者的已有的经验和教育视野
6、研究法应该注意的问题
(1)选择好研究课题(2)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生自主研究活动(3)加强教师对学生探索过程的指导。意义和影响
1、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意义与方法
课程与教学论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工作、课程与教学论需要系统的学习方法: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联系实际,学思结合、注意扩展学习
2、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理论意义:
(1)发展了学校能进行课程决策的信念
(2)从理论上确定了国家、地方、学校在课程开发方面的职责和权限,开拓课程管理民主化的有效途径,为解决课程的统一要求与多样性之间的矛盾提供了一条路。(3)丰富了课程观,发展了课程开发的模式
(4)丰富了教师教育理论,解决了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问题(5)是广大中小学成为了各种教育理念和课程观的“实验田” 现实意义
(1)赋予了学校和教师开发课程的权力和职责,使得课程开发民主化
(2)给学校和教师提供了自由发展的机会和空间,有利于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师的教育素养
(3)对学生而言,个人的兴趣需要和个性特点在课程上得到了照顾,在学校教育体制内实现自由全面发展的机会
(4)打破了政府对课程开发的垄断,是的课程开发走进民间,人人都有机会掌握课程开发的技术,促进了课程理论知识和开发技术的普及。
3、教学手段现代化对教学的影响
扩大教学规模、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率
4、优化教学的基本策略
(1)遵循教学规律:掌握和运用教学规律能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2)开展教学实验和教学改革:是促进教学系统化的内在机制(3)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优化教学的重要标志,更是力量的来源 基本环节或可能遇到的问题
1、简述确定课程目标的基本环节
(1)明确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2)分析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3)选择课程目标的形式取向(4)运用“需要评估模式”
2、如何确定基本目标
(1)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学习者的需要、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学科的发展
(2)确定课程目标的基本环节:明确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分析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选择课程目标的形式取向、运用“需要评估模式” 学习者的需要:课程的真正价值在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因此学习者的需要是确定课程的基本依据
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学校的课程要反映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要求
学科的发展:学科是知识的最基本载体,正是通过学科的发展,人类知识得到了最有系统、最有规律的组织。学科知识及其发展是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之一。
明确教育目标和培养目标:教育目的或教育宗旨是课程的终极目的。是特定价值观的体现,它制约着课程目标的提出 分析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是特定价值观的基本化,是确定课程目标的关键
选择课程目标的形式取向:这一个环节需要在普通性目标、行为性目标、生成性目标、表现性目标做出选择
运用“需要评估模式”:通过学校行政人员、教师、学生、家长及其课程工作者。对学生的教育需求进行调查评估,以了解学生的教育需求,确定个需求之间的先后顺序。
3、内容点教学目标的设计步骤
(1)确定教学目标层次(2)讲课时内容分解成内容点并确定内容点教学目标(3)选定教学目标的表达形式(3)绘出“内容点教学目标表”
4、内容点教学目标的编写
首先要搞清楚内容点教学目标模型,其次要对内容点进行分解(1)内容点教学目标模型:内容点教学目标有3部分组相互对质和冲突时期、教学模式类型朝多样化发展时期(2)有归纳到演绎再到归纳演绎并举(教学模式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3)由单维构建到整体构建(4)由刻板到灵活(5)由被动性到主动性(6)由传统方法到现代技术手段
如何认识“教学本质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说”
教学的认识活动具有特殊性,它是教师和学生主要学习现成认识世界和发展自身活动
(1)教学认识是学生个体的认识活动:个体认识来自于间接经验,学生认识形式丰富,具有综合性
(2)有教师教是教学认识的重要特征:教学认识有教师的介入,形成了独特的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三体结构。具有间接性,高效性和系统性
(3)教学认识具有间接性: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发现和探索有间接性。教师传授也有间接性
(4)教学认识具有发展性: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宗旨并促进个体发展的突出功能。这是教学认识区别于其他认识活动的重要特点。
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优点:(1)有利于经济有效的大面积的培养人才(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3)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4)有利于进行教学管理和教学检查
缺点: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要(2)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
个别辅导和现场教学
(1)不需要通过课堂的形式而往往在课外进行(2)每次活动的时间不固定,视需要可长可短(3)对学生的要求因因人而异,因材施教(4)不一定面向全班,可分小组活动或个人作业的形式进行。班级授课制的发展
完善和发展:巴塔维亚制、曼海姆制和冈布里治制、圣巴巴拉制、生活学校、否定与抛弃:文纳特卡制、设计学校、开放教学、组合化的教学组织形式:特朗普制、协同教学(教师结构优化组合,可充分发挥教师集体力量和个人特长、采用大班、小班、个别学习相结合的制度。有利于因材施教和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全面提高教学适量。、强调合作,但不排斥竞争的个体化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合作观和竞争观。
复式教学的优点
便于儿童就进入学,可以最大限度的节约师资、教室和教学设备等 充分利用教育资源
复式教学适用于教育条件和经济条件都比较落后的山区或边远地区,有利于教育的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