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英语课堂 教学片断
海口海之南外国语实验学校
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英语课堂教学片断
本学期是教三年级的第二学期,通过第一学期与学生们的磨合,我和学生的课堂配合度较高,因此对于课堂的把控就比较轻松和自如了,在这个基础之上,在课堂中我根据所教内容设计相应的情景,更加合理地利用讲评机制,使得学生了更高的课堂参与度,在课堂表现上更加主动和自信。
在学习Module 3(I like football.& I don’t like riding my bike.)的内容时,首先根据新单词的类别进行了分类教学,其次是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了相应丰富的活动,让学生大胆开口说英语,或与对子进行问答。在第一课I like football.教授过程中,我是这样做的:
1、利用足球图片导入football.2、引申本课运动类单词:basketball, table tennis 和morning exercises。
3、老师介绍自己喜欢和不喜欢的球类运动,并先进行提问优等生What sport do you like?
4、引入课文,开始按照指南进行课文教学。(听录音,跟读等)
5、在学生都了解了课文内容后,将重点句子板书在白板上,进行反复的操练。(在练习的过程中加入肢体动作,学生们非常有兴趣)
6、老师布置任务:对子进行练习,描述自己喜欢和不喜欢的运动,并配上肢体动作,表演大方,口语流利,发音正确的对子给予加分奖励。
7、对子进行展示。(在对子练习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很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来,开口对话,对子互帮互助,对关键句的操练很到位)
在对子展示的过程中,他们都能根据老师的要求进行对话,并且能做到脱稿说,并且配上好丰富有趣的表情和动作,很享受自己的英语小展示。
李迪建
2014.3.21
第二篇:音乐课堂教学片断
认识《音的强弱》教学片断
师:小花猫晚上抓老鼠时有些什么动作? 生:表演。
师:脚步声音怎样? 生:很轻。
(启发性表演小猫捉老鼠)
师:你在生活中还听到过哪些轻的声音? 生:小偷。
(出示小偷走路的录像)师:老师邀请小朋友演一演。生:个别表演。
师:请大家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响的声音? 生:讨论。
(小结音有强有弱,帮助学生理解)
(鼓励学生观察讨论哪些乐器能发出强的音,哪些乐器能发出弱的音,并比较)
(得出:鼓的声音是强的,锣的声音是强的,铃的声音是弱的,三角铁的声音是弱的……)
第三篇:《詹天佑》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詹天佑》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教学过程:
出示程序,揭示课题。
挂出写有“学路指导”的小黑板,要求同学们按此步骤进行学习。
(目标明确,步骤清晰地开始新的一课的学习。)
一、审清题目,理解题意
师:请同学们边看老师写课题,边思考如何进行学路的第一步。
生:课题是以人物的名字命题的。詹天佑是我国著名的铁路工程专家,生于1872年死于1919年,江西婺源人。
生:他1872年被清政府派遣出国留学,1881年以出色的成绩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京张铁路是在他的主持下修筑成功的。
生:文章的体裁是写人。据写人文章的特点,学习本课应弄清三个问题:①这课写詹天佑的什么事?②作者要赞扬什么?③作者要表达什么情感?
生:结合单元重点,还应弄清记叙中的说明。
[学生按教师户时所授的方法完成学路第一步。进行思维定向。]
二、自读课文,捕捉中心
1.这课主要写什么?
2.作者要赞扬什么?表达什么?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完成学路第二步。]
三、默读课文,理清思路
按教师提示的小标题分段,(简介;任命;修路;竣工。)说出分段依据,段落划分,段落大意。
四、细读课文,品词品句
教师引导学生深究,作者是怎样具体写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事,又是怎样层层表现中心的。
1.指名读第二段,思考讨论两个问题;①清政府提出修筑京张铁路的计划时,表现帝国主义态度的词有哪些?词意是什么,你从这些词知道了什么?②清政府任命詹天佑为总工程师后,帝国主义的态度又怎样?从哪个词反映出来,从这个词你知道什么?
[引导学生用“关键词语推敲法”学习第一段。]
2.作者向我们介绍当时社会环境的目的是什么?(说明詹天佑杰出、爱国。)为什么?
3.第二段作者没有直接叙事,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说明)
[初步体会单元训练重点,了解“说明”这一写法。]
4.扫视第三段,看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过程中,主要做了哪几样工作?
5.理解“勘测”、“隧道”的意思,说明理解词意的方法。
师:默读“勘测线路”自然段,用“段的思路法”、“设问法”自学,同位可讨论,然后汇报。
生:我用“段的思路法”学习这一自然段,这段写詹天佑勘测线路的情况。作者分四层写,第一层写„„,第二层写„„,第三层写„„,第四层写„„。作者写这段是为了说明詹天佑工作认真负责,有严肃的科学态度。段的结构为并列式。
生:我用“设问法”学习这一自然段,请同位同学回答问题。我提的问题是:“哪里要开山,哪里要架桥,哪里要把陡坡铲平,哪里要把弯度改小„„”这一组排比句说明了什么?(同位同学回答)
生:我也用“设问法”学这段,我自问自答。问题是:“‘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
应出自工程人员之口。”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答„„。
生:我也用“设问法”学,我补充个问题,请×××回答。詹天佑在勘测线路过程中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怎么想的?(被点名者回答)„„
[运用“自学段落法”,不少同学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不同的问题,大家各抒己见。]师:谁能引读詹天佑说的、做的和想的。
生:(引读)
师:从詹天佑说的话,做的事以及他想到的各说明什么?
生:(答略)
师:作者抓住最能表现人物品质的三个方面进行了具体叙述,目的是什么?(进一步说明詹天佑杰出、爱国)
[让生择“自学段落法”自学,运用其才智,自身体会理解,讨论,教师仅指点不到之处,充分发挥主导、主体作用。]
对“开凿隧道、“设计‘人’线路”两部分让学生自己读懂内容,然后检查效果,突破难点。知道这些方法是詹天佑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特点设计出来的。更进一步突出了詹天佑超众的才能和强烈的爱国精神。同时让学生明白作者在第三大段中采用了叙事和说明相结合的表达方式,对詹天佑说的、做的、想的作者采用的是叙事法,对当地自然环境的介绍采用的是说明法。叙事和说明的结合使詹天佑的形象更为主体化,更为高大。
第四段的学习,着重领会“为什么说京张铁路的修筑成功,给了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一个有力的回击?”并理解前后呼应的意义。
[“关键词语推敲法”、“自学段落法”、“图示法”、“导读法”多种教法综合使用,在第四步的学习中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兴趣浓。]
五、圈点批注,总结交流
师:(指小黑板)现在进行学路第五步。
生:(按以往老师教的方法圈点批注,准备交流。)
师:请大家畅谈自己学习本课的收获。
生:我知道了“阻挠”、“要挟”这两个词的意思。“阻挠”的意思是„„
生:我知道了这课主要写什么,主要写詹天佑克服重重困难,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事。生:我知道作者写这篇文章是要赞扬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要表达自己对詹天佑的敬佩之情。
生:我知道作者是怎样写这篇文章的。从内容方面讲,作者分四段写,第一段写„„,„„,第四段写„„。写法上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全文按总分总的顺序组织材料,二是作者在文中采用了叙事、说明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生:我知道了开凿居庸关和八达岭隧道时采用的方法和采用这些方法的好处。生:我知道北上的火车是怎样沿着“人”线路爬上陡坡的。
生:我知道这课的中心思想。
[聚零为整,统一思路,消化吸收,升华理解,多层反馈,检查效果。]
师:(总结略)
程序导练,多法并举
——《詹天佑》课堂教学评析
乌鲁木齐市天山区教研室 肖 玲
梁老师的记叙文教学采用“五步导练法”。这既是“整体——部分——整体”课堂教学结构的具体程序,又是学习方法的动态展开。由于学习目标明确、方法具体、程序清晰,使老师的“导”起到画龙点晴的作用;学生的“学”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输入,兴趣盎然,自读、自学、自问,自得其法,成为学习的主人。《詹天佑》一课的教学体现了梁老师的这一
教学特色。
导练的第一步审题,第二步捕捉中心,这是第一个整体的展开。由于学生熟练这一操作程序,使这两步的自学有广度,有深度。课前参阅了人物的有关资料,掌握写人记叙文的学习方法,明嘹重点训练项目在本课要落实的任务,并迅速、准确地概览全文,了解大意,捕捉了中心。
导练的第三、四步是引导学生对部分进行深入理解。课文的第二、三段是文章的重点,集中表现文章的中心。梁老师根据不同段落的特点,学生理解的具体情况,采用多种方法引导训练。第二段对当时的社会环境进行具体的说明,既是重点,又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教师采用问题导练。两个问题引导学生抓住“阻挠、要挟、轻蔑”这三个关键词。学生联系上下文仔细推敲,深入理解。从而对詹天佑受命于危难之中的勇气、胆略,拳拳爱国之心产生了强烈的敬佩之情。第三段详写了修筑京张铁路困难最多的三件事。“勘测线路”,这一节,语言文字不难理解,教师揭示了两种自学方法,放手让学生分层,设疑、质疑,学生学得积极主动,不但分清了段中层次,而且对关键的词、句抓得准,分析得透彻。“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采用操作法检查自学课文的效果。教师出示三个象征图让学生动手画箭头,标方向,演示推拉的火车头。这简单的几个动作把抽象的事物变形象了,陌生的变熟悉了,使詹天佑高大的形象跃然于学生眼前,使学生受到极大的鼓舞,深刻的教育。
导练的最后一步是回归整体。梁老师的做法仍是放手让学生操作。从词句到段落,从内容到中心,从写法到感受等要求学生圈圈划划批批注注,然后互相交流。既达到巩固提高,升华认识的目的,又注意了读写迁移,培养认真读书的习惯,还注意在操作中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五步程序导练”遵循了阅读的心理过程和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注意了它的科学性。使之成为学生自学一篇课文可操作的程序,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以学生自学为主的训练课。梁老师善于运用模式,又不拘泥于模式。在展开整个程序的过程中注意了它的艺术性。不平均用力,因文而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竭力优化程序中的每一个要素。从而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和语言,培养了自学能力和学习习惯,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照此训练,一个“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的局面一定会早日形成。
第四篇:《白杨》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白杨》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2003年3月29日,阅读人数117人 ]
《白杨》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疑
1.《青松》这首诗通过写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红梅》、《秋菊》这两首诗歌颂了红梅和秋菊的什么精神?
〔从一组教材整体着眼,注意了新旧知识的联系。〕
二、抓课题引疑
1.从课题看,这篇课文应该写些什么?
2.(听课文录音)思考:课文的重点内容是不是单纯写白杨?表现手法与《冬夜杂咏》有哪些相似之处?你是从哪句话看出来的?
〔暗示文章借物喻人的手法。〕
三、抓过渡句引疑
1.(出示小黑板)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切入引疑激趣,接触中心。〕
2.“表白”是什么意思?
3.把这个设问句用表递进关系的关联词语换一种说法。
4.爸爸是怎样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的?(略)
〔认识白杨的特征、品格,为理解爸爸的“心”,理解象征意义作了铺垫。〕
5.爸爸的“心”是什么?孩子们知道吗?
师:爸爸介绍白杨,表达自己的心,知道比较深奥,孩子还不能理解,但他们知道什么? 生:孩子们知道爸爸、妈妈在新疆工作。
生:孩子们知道从小是跟着奶奶生活在一起的,是跟着奶奶长大的。
生:孩子们可能很少见到爸爸、妈妈,是奶奶带大的。
生:也可能是保姆带大的。
生:他们知道爸爸、妈妈这回要接自己到新疆去读书,不再跟着奶奶在内地住了。
生:他们可能知道新疆离奶奶家很远,因为在戈壁滩上坐了几天火车了。
生:孩子们坐在火车上看到火车两旁的景色与内地不一样,知道新疆离内地很远了。
〔除开课文中的三个“只知道,”学生还想到很多,也想得合乎情理,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师:同学们都推想得很好,课文里是怎样写的?
生:(读第16自然段)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师:孩子们知道的是他们看得见的爸爸的——
生(齐):行动。
〔概括中肯。没有这一概括,以下的讨论就会无度无规,不着边际。〕
师:一个人的行动是受思想支配的,是有一定目的的,而孩子们不知道的正是爸爸为什么有这样的行动,如果后面接着写:不知道„„应该怎样写?
〔引导学生填补课文中的“空白”,激疑引趣,培养思维的创造性。〕
生: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要在新疆工作?
生:孩子们不知道为什么要接他们到新疆去读书?
生:他们不知道新疆到底在哪里?到底有多远?
师:这些问题你能回答吗?
〔点拨得恰到好处,学生的思维又推进了一层。〕
生:爸爸、妈妈在新疆工作是为了建设新疆,保卫新疆。
生:爸爸、妈妈在新疆工作是为了开发新疆大油田。
生:新疆在西北,很远很远,那里有哈密瓜。
生:读二年级时学过《葡萄沟》一课,里面讲了那里出产葡萄、沙梨、杏„„很多水果。生:爸爸接他们到新疆去读书,是想孩子们长大了也建设新疆。
师:现在你们知道爸爸的“心”是什么了吗?
生(齐):知道了——是建设边疆,扎根边疆。
〔水到渠成。层层“推导”,完成了由表及里的认识过程。〕
师:同时也希望孩子们像他一样,像白杨那样,哪里需要就在哪里生根、发芽、成长。
师指导朗读第16自然段
四、抓重点词句引疑
1.找出描写爸爸神态的词语
出神微笑严肃沉思微笑
2.爸爸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的神态?
〔重点词语的理解,中心思想的领会,相互渗透,有机结合。〕
3.爸爸的殷切期望能否实现?
五、引疑总结深化(略)
第五篇:《画风》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画风》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语文课题组
胡明兰
师:爱动脑筋的孩子们,你们可真了不起!这么快就学会了新知识。可见,任何事情,只要你爱动脑筋,想办法,善于观察和思考,联系生活中的实际,都是可以迎刃而解的。愿我们班的小朋友都做善观察、勤思考的好孩子!
生:老师,我知道数星星的孩子——张衡是个善观察、勤思考的好孩子他长大以后成了伟大的科学家、文学家,创造了世界上最早的浑天仪、候风仪、地动仪,我要向他学习!
师:这些知识你是从哪儿获得的? 生:我是预习后面第29课时知道的。
师:你可真棒!能联系前后知识来回答问题。你真是个爱学习的好孩子!生:我知道列宁也是个仔细观察、善于思考的人。他把不会说话的蜜蜂当作向导,在陌生的地方找到了自己要找的人。
生:我知道鲁班也是这样的人,他最先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明了雨伞、锯子!生:我还知道牛顿正是因为善观察、勤思考才发明了地球的万有引力,瓦特发明了蒸汽机„„
师:老师真高兴!你怎么会知道外国人的故事? 生:我是从课外书上看到的。
师:同学们,你们可真让老师佩服!既能很快学会了文章的内容,还知道这么多课外知识。
师:同学们,下面我们来换换小脑筋,也让自己过过名人的瘾!请你们闭上眼睛,随着音乐,想想还能用哪些景物来表现风?想好了后先说一说,同桌交流一下,然后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画纸,把自己的奇思异想用五彩笔描绘出来。完成后把你的杰作向大家介绍一下。
„„
生:我画的是姐姐飞扬的长发,黑头发飘起来了,说明有风。师:你观察得真仔细!
生:我画的是几个小朋友在草坪上放风筝,风筝在空中飞舞,说明有风。师:你的画让大家觉得真快乐!
生:我画了蔚蓝的海面上后浪推前浪,波浪汹涌澎湃,风可真大啊!师:你的想象可真丰富!
生:我画的是金色秋天的树林里,一群“黄蝴蝶”飞起来了。
生:我画的是放学回家的路上,小明胸前的红领巾飘动着,而他的帽子却被风刮到了身后的草地上。
生:我画的是一幅春光图,在一块池塘边,长长的柳枝条在微风中梳理着,好像跳起了婀娜多姿的舞蹈。
师:你们画的画儿不仅漂亮,而且说得也非常完整,真不愧是老师心目中的小天使!
生:(急切地)我还会画摆动树叶,飞扬的灰尘,袅袅的炊烟,点头的禾苗„„ 师:同学们开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的风,真令老师感到惊喜!其实,大自然里还有许许多的事情,希望你们以后仔细观察、多多思考!
教后反思:
1、课前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界中风动的现象,引起了学生对周围景物留心观察的兴趣。课中画风一环节,唤起了已有经验,学生对生活的再现比较丰富,使教学有了很高的升华。
2、用谜语激趣,提供给学生对风的感性表象。课后作业的设计,激发了学生对学习的浓厚兴趣,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在本课的教学中以学生的充分自学为主,发挥师生、生生的多向交流功能,在老师的组织引导下,通过看、读、听、想、议、画等方式,逐步深入地学习了课文。
4、课堂上,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根据学习所获和主观认识,畅所欲言,阐发议论。培养了学生对事物的独立见解,从而达到了学用结合、课内外结合。
5、在板块四“总结全文”环节,孩子们精彩的回答令人欣慰;而在板块五“扩展画画”环节,小画家们的作品和讲解更是碰撞出了智慧的火花。这是在弹性预设的前提下,在生动愉悦的情境中,知识得以自然建构,课堂价值不断得以 2 提升,师生平等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课堂生成活动过程。
总之,教师用自己的教学预期款待了学生,并得以实现;学生收获良多,而教师从中收获更多。这是一个教师和学生都能够按照自己的预期或超出预期而得到收获的课堂,是具有灵动生命力的课堂,具有张扬个性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