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时间:2019-05-13 01:24: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将相和》课堂教学实录片断》,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将相和》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第一篇:《将相和》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将相和》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第二、三教学过程)

第二段〔讨论〕

师:前一第课同学们已经自己提出问题揣摩表现人物品质的第二个典型事例。现在我们紧扣人们的言行特点分析讨论。

(学生打开课文和自学笔记。教师巡视。)

生:书上说“赵王和大臣们商议,去,怕有危险;不去,表示胆怯,一时决定不下。”这种情况,跟“完璧归赵”的故事一样,说明赵王的群臣无策,拿不定主意。

〔学生善于前后联系想〕

生:我有个疑问:秦王骗取和氏璧已经失败了,为什么刚过了几年,又要约赵王渑池相会

生:(争相举手)道理很清楚,秦王就是不甘心骗取和氏璧的失败,想要报复。

生:他想要抓赵王也说不定。

师:秦王想要报复,这是故事发生的起因,但课文没有明写出来。大臣商议决定不下,后来又怎样呢继续讨论。

〔教师及时点拨,既点出故事起因,又扭到原来的议题。〕

生:后来“蔺相如认为不能„„示弱,还是去的好。”“认为”、“还是”这两个词显得蔺相如很果断地提出自己的见解。

师:“认为”在文中表示蔺相如对这件的看法、判断。这个词课后要求你们练习造句。

生:课文说“蔺相如随行”,可以知道这次蔺相如同样要冒着危险去的。他真是智勇双全。

师:你认为蔺相如的“智”是指什么

生:群臣无策,而蔺相如果断决定,比群臣有谋。

〔寻根究底,不走过场〕

师:同学讨论得好,我们刚才就是运用抓人物言行特点的方法来体会人物品质的。

〔教师紧扣阅读重点训练项目指导。〕

生:秦王和赵王都是国家之君,秦王要赵王为他鼓瑟,这是要侮辱赵王的。课文又说“秦王叫人记录下来”,“记录下来”什么意思

师:“记录下来”就是作为一种历史资料记载,这件事就流传给后人知道,这不仅侮辱赵王,也是侮辱赵国的,有损国家尊严和民族的自尊心,是不能容忍的。在这种情况下,蔺相如怎样反击

〔学生不懂就主动提问,教师解释,有机渗透爱国教育。〕

生:我从蔺相如的神态、言行体会,蔺相如“生气极了”,说明他爱赵国的心强烈。秦王拒绝为赵王击缶,蔺相如再要求,直至“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迫使秦王只好为赵王击缶,并叫人记下来。蔺相如这一招比秦王更厉害,显示他勇敢,不怕强暴。

师:蔺相如不怕强暴,这股勇气从哪里来(略)

〔这一点拨,为要透过外表深究思想基础。〕

生:蔺相如为什么还对秦王多次称“您”(略)

生:这里用了两个“只好”很有意思,一个“只好”为赵王击缶,一个“只好”放赵王回去。都说明在蔺相如反击下,秦王完全失败了。

〔学生一字未忽,词词悟神。〕

生:不然,秦王失败,也有廉颇的功劳。

〔学生认真听同学发言,及时提出纠正。〕

师:怎么知道廉颇有功劳(引导学生看课文。)

生:故事说秦王“知道廉颇在边境上已经作好准备,不敢怎么样,只好„„”可以说明。我读到这里才想到前面写“大将军廉颇带着军队送到边界上,作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这一句不是无关紧要的,是作者有意先伏笔的。

师:讨论得很好,读书就要这样前后联系起来想,才能完整地认识。请同学说说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并加上小标题。(略)

第三段〔揣摩〕

师:蔺相如和廉颇和好、合作,使秦王在渑池之会失败了。我们接下来自学揣摩第三段,要求不用提问题,直接从语句中体会。举例指导:(先指名读廉颇不服气说的话)我读到廉颇这些话,就停一来想一想。廉颇说的三句话:(1)“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功劳”——廉颇的确是战无不胜的将军,但不难看出他居功骄傲;(2)“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说明廉颇很不服气;(3)“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去”——可以知道廉颇准备报复。

请同学仿照举例的方法,围绕体会人物精神、品质这个中心边读边揣摩,允许在小组里“交头接耳”,“七嘴八舌”,互相启发。

〔为了让学生掌握方法,教师再次举例示范。〕

讨论第三段

生:廉颇不服气,想报复,是因为蔺相如在渑池之会立了功。这是故事的起因。

师:小李同学找到故事的起因,有道理吗

生:(静默一会儿)这个说法不很完整,应该说蔺相如在渑池之会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上卿,职位比廉颇高,引起廉颇的不服。

师:大家认真想一想,廉颇不服气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引导看课文)

生:真正的原因是蔺相如封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

生:我赞同这个见解。如果说是因为蔺相如立了功引起的,前次蔺相如“完璧归赵”立功时,他怎么没有不服

生:廉颇说:“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爬到我头上去”就是职位比他高。这引起他的不服。

〔教师一丝不苟,引导潜心会文,求得理解。〕

师:认真读书分析,就不难理解。廉颇要给他个下不去,主要原因是蔺相如职位比他高。我们继续从他们的言行体会人物内心境界。

生:廉颇的话传到蔺相如的耳朵里,蔺相如对廉颇又是“避开”,又是“把车往回赶”,连他手下的人都看不下去。联系蔺相如的话可以知道,他不是怕廉颇,为的是不削弱赵国的力量,维护赵国的利益。

生:蔺相如说:“秦国之所以不敢进攻赵国,就因为我们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可见他并没有瞧不起廉颇,能正确对待廉颇的功劳。他认为如果两个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他一心想保卫赵国的利益,蔺相如的思想是好的,品质是高尚的。

生:这是因为蔺相如顾全大局,所以宁可忍让。

师:是啊!如果不以国家利益为重,沉不住气,就容易闹不和。因此,小利益服从大利益。这种品质是高尚的,值得学习的。

〔教师有机渗透思想教育〕

廉颇有错,后来他怎么样

生:蔺相如的话传给了廉颇,廉颇能“静下心想了想”还认为自己“真不应该”。可以体会廉颇还能虚心考虑别人的话的。

生:廉颇“脱下战袍,背上荆条,亲自到蔺相如门上请罪”,也说明他诚心认错的。

师:荆条是古代一种鞭打的刑具。“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引导看图)说明他内心痛悔自己过错的程度是很强烈的。

〔图文结合得合适〕

生:“于是”和“亲自”两个词也可以说明问题。用“于是”连接下句说明知错就改,不迟延;“亲自”表示真心实意,非亲自去请罪不可。

师:人都会有错误,但知错就改很重要。小吴读书很认真,对作者用心遣词能认真推敲。

生:廉颇上门请罪,蔺相如“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连忙”、“热情迎接”表现蔺相如不计较个人得失。

师:蔺相如胸怀宽广。(学生插话: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从此他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祖国。

他们从不和到又和好起来。他们最后和好,思想上有什么共同认识

〔深化认识他们共同的思想基础。〕

生:他们都能认识要以国家利益为重,不应计较个人得失。

师:对,他们都有热爱祖国的精神,都要维护国家的利益。我们学习这一课,受到什么启示和教育吗(略)总结谈话(略)

(作业和板书略)

他执着追求教学的美好境界

——《将相和》课堂教学评析

泉州市教育学院 杨元芬

朱老师的语文阅读教学追求的是教师教得得法、高效,学生学得主动、活泼。他不拘泥于已有的教学模式,创设让学生“揣摩”、“讨论”和教师“引导”、“点拨”的课堂教学结构,摒弃教师包办代替或一问到底的教法。他重视指导学习方法,然后循法走路。

《将相和》这一节课正是“揣摩、讨论、引导、点拨”八个字阅读教学课堂结构的部分体现,是他理想境界的缩影。你看,课堂上学生们学得多么主动、活泼,两段文字分别用提出问题和直接从语句中体会的两种方法揣摩自学,必要时教师示范,学生可以“七嘴八舌”,互相启发。讨论时,学生理解的就说,不理解的就问;有不同见解的就争议、交流,学生的讨论紧扣教材,一个词没有疏漏。学生能说的,教师就让学生说;学生理解不透的,教师就启发深化;学生不懂的,教师要言不烦地讲;讨论走岔了,教师点拨一下就扭过来了,基本没有偏离一个中心或一条主线。经过讨论,人物形象显明了,精神品质领会了,阅读重点训练项目得到训练了。教师虽然言语不多,但能教在点子上。他的奥妙在哪里他曾说:“在培养的过程,教师像排练戏剧,总是要指指点点,又要示范,又要矫正,不会像正式演出那样什么指点都不要。”是的,理想的境界,就是靠他日积月累的培养。他的语文教学的成功经验是值得借鉴的。

1.有明确的指导思想,从提高民族素质出发,培养学生自学揣摩的独立阅读能力。他既有长远的培养计划,又有分阶段训练的措施,并坚持不懈地努力。

2.充分发挥学生的立体作用。重视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精神和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课堂上形成多向的信息交流,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正确认识教师的主导作用。课堂上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是以教师讲多讲少为准绳,而是体现在无论是思想教育,还是语言文字知识教学都教在点子上。

4.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如讨论前要自学揣摩,写自学笔记的习惯;培养“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的认真读书的习惯;养成学生主动发言、质疑、争议的习惯;训练学生能按课文内容的顺序,一个问题讨论透了,再换一个议题,不颠三倒四的讨论习惯等等。

第二篇:《詹天佑》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詹天佑》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教学过程:

出示程序,揭示课题。

挂出写有“学路指导”的小黑板,要求同学们按此步骤进行学习。

(目标明确,步骤清晰地开始新的一课的学习。)

一、审清题目,理解题意

师:请同学们边看老师写课题,边思考如何进行学路的第一步。

生:课题是以人物的名字命题的。詹天佑是我国著名的铁路工程专家,生于1872年死于1919年,江西婺源人。

生:他1872年被清政府派遣出国留学,1881年以出色的成绩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京张铁路是在他的主持下修筑成功的。

生:文章的体裁是写人。据写人文章的特点,学习本课应弄清三个问题:①这课写詹天佑的什么事?②作者要赞扬什么?③作者要表达什么情感?

生:结合单元重点,还应弄清记叙中的说明。

[学生按教师户时所授的方法完成学路第一步。进行思维定向。]

二、自读课文,捕捉中心

1.这课主要写什么?

2.作者要赞扬什么?表达什么?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完成学路第二步。]

三、默读课文,理清思路

按教师提示的小标题分段,(简介;任命;修路;竣工。)说出分段依据,段落划分,段落大意。

四、细读课文,品词品句

教师引导学生深究,作者是怎样具体写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事,又是怎样层层表现中心的。

1.指名读第二段,思考讨论两个问题;①清政府提出修筑京张铁路的计划时,表现帝国主义态度的词有哪些?词意是什么,你从这些词知道了什么?②清政府任命詹天佑为总工程师后,帝国主义的态度又怎样?从哪个词反映出来,从这个词你知道什么?

[引导学生用“关键词语推敲法”学习第一段。]

2.作者向我们介绍当时社会环境的目的是什么?(说明詹天佑杰出、爱国。)为什么?

3.第二段作者没有直接叙事,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说明)

[初步体会单元训练重点,了解“说明”这一写法。]

4.扫视第三段,看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过程中,主要做了哪几样工作?

5.理解“勘测”、“隧道”的意思,说明理解词意的方法。

师:默读“勘测线路”自然段,用“段的思路法”、“设问法”自学,同位可讨论,然后汇报。

生:我用“段的思路法”学习这一自然段,这段写詹天佑勘测线路的情况。作者分四层写,第一层写„„,第二层写„„,第三层写„„,第四层写„„。作者写这段是为了说明詹天佑工作认真负责,有严肃的科学态度。段的结构为并列式。

生:我用“设问法”学习这一自然段,请同位同学回答问题。我提的问题是:“哪里要开山,哪里要架桥,哪里要把陡坡铲平,哪里要把弯度改小„„”这一组排比句说明了什么?(同位同学回答)

生:我也用“设问法”学这段,我自问自答。问题是:“‘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

应出自工程人员之口。”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答„„。

生:我也用“设问法”学,我补充个问题,请×××回答。詹天佑在勘测线路过程中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怎么想的?(被点名者回答)„„

[运用“自学段落法”,不少同学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不同的问题,大家各抒己见。]师:谁能引读詹天佑说的、做的和想的。

生:(引读)

师:从詹天佑说的话,做的事以及他想到的各说明什么?

生:(答略)

师:作者抓住最能表现人物品质的三个方面进行了具体叙述,目的是什么?(进一步说明詹天佑杰出、爱国)

[让生择“自学段落法”自学,运用其才智,自身体会理解,讨论,教师仅指点不到之处,充分发挥主导、主体作用。]

对“开凿隧道、“设计‘人’线路”两部分让学生自己读懂内容,然后检查效果,突破难点。知道这些方法是詹天佑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特点设计出来的。更进一步突出了詹天佑超众的才能和强烈的爱国精神。同时让学生明白作者在第三大段中采用了叙事和说明相结合的表达方式,对詹天佑说的、做的、想的作者采用的是叙事法,对当地自然环境的介绍采用的是说明法。叙事和说明的结合使詹天佑的形象更为主体化,更为高大。

第四段的学习,着重领会“为什么说京张铁路的修筑成功,给了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一个有力的回击?”并理解前后呼应的意义。

[“关键词语推敲法”、“自学段落法”、“图示法”、“导读法”多种教法综合使用,在第四步的学习中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兴趣浓。]

五、圈点批注,总结交流

师:(指小黑板)现在进行学路第五步。

生:(按以往老师教的方法圈点批注,准备交流。)

师:请大家畅谈自己学习本课的收获。

生:我知道了“阻挠”、“要挟”这两个词的意思。“阻挠”的意思是„„

生:我知道了这课主要写什么,主要写詹天佑克服重重困难,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事。生:我知道作者写这篇文章是要赞扬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要表达自己对詹天佑的敬佩之情。

生:我知道作者是怎样写这篇文章的。从内容方面讲,作者分四段写,第一段写„„,„„,第四段写„„。写法上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全文按总分总的顺序组织材料,二是作者在文中采用了叙事、说明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生:我知道了开凿居庸关和八达岭隧道时采用的方法和采用这些方法的好处。生:我知道北上的火车是怎样沿着“人”线路爬上陡坡的。

生:我知道这课的中心思想。

[聚零为整,统一思路,消化吸收,升华理解,多层反馈,检查效果。]

师:(总结略)

程序导练,多法并举

——《詹天佑》课堂教学评析

乌鲁木齐市天山区教研室 肖 玲

梁老师的记叙文教学采用“五步导练法”。这既是“整体——部分——整体”课堂教学结构的具体程序,又是学习方法的动态展开。由于学习目标明确、方法具体、程序清晰,使老师的“导”起到画龙点晴的作用;学生的“学”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输入,兴趣盎然,自读、自学、自问,自得其法,成为学习的主人。《詹天佑》一课的教学体现了梁老师的这一

教学特色。

导练的第一步审题,第二步捕捉中心,这是第一个整体的展开。由于学生熟练这一操作程序,使这两步的自学有广度,有深度。课前参阅了人物的有关资料,掌握写人记叙文的学习方法,明嘹重点训练项目在本课要落实的任务,并迅速、准确地概览全文,了解大意,捕捉了中心。

导练的第三、四步是引导学生对部分进行深入理解。课文的第二、三段是文章的重点,集中表现文章的中心。梁老师根据不同段落的特点,学生理解的具体情况,采用多种方法引导训练。第二段对当时的社会环境进行具体的说明,既是重点,又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教师采用问题导练。两个问题引导学生抓住“阻挠、要挟、轻蔑”这三个关键词。学生联系上下文仔细推敲,深入理解。从而对詹天佑受命于危难之中的勇气、胆略,拳拳爱国之心产生了强烈的敬佩之情。第三段详写了修筑京张铁路困难最多的三件事。“勘测线路”,这一节,语言文字不难理解,教师揭示了两种自学方法,放手让学生分层,设疑、质疑,学生学得积极主动,不但分清了段中层次,而且对关键的词、句抓得准,分析得透彻。“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采用操作法检查自学课文的效果。教师出示三个象征图让学生动手画箭头,标方向,演示推拉的火车头。这简单的几个动作把抽象的事物变形象了,陌生的变熟悉了,使詹天佑高大的形象跃然于学生眼前,使学生受到极大的鼓舞,深刻的教育。

导练的最后一步是回归整体。梁老师的做法仍是放手让学生操作。从词句到段落,从内容到中心,从写法到感受等要求学生圈圈划划批批注注,然后互相交流。既达到巩固提高,升华认识的目的,又注意了读写迁移,培养认真读书的习惯,还注意在操作中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五步程序导练”遵循了阅读的心理过程和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注意了它的科学性。使之成为学生自学一篇课文可操作的程序,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以学生自学为主的训练课。梁老师善于运用模式,又不拘泥于模式。在展开整个程序的过程中注意了它的艺术性。不平均用力,因文而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竭力优化程序中的每一个要素。从而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和语言,培养了自学能力和学习习惯,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照此训练,一个“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的局面一定会早日形成。

第三篇:《白杨》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白杨》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2003年3月29日,阅读人数117人 ]

《白杨》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疑

1.《青松》这首诗通过写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红梅》、《秋菊》这两首诗歌颂了红梅和秋菊的什么精神?

〔从一组教材整体着眼,注意了新旧知识的联系。〕

二、抓课题引疑

1.从课题看,这篇课文应该写些什么?

2.(听课文录音)思考:课文的重点内容是不是单纯写白杨?表现手法与《冬夜杂咏》有哪些相似之处?你是从哪句话看出来的?

〔暗示文章借物喻人的手法。〕

三、抓过渡句引疑

1.(出示小黑板)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切入引疑激趣,接触中心。〕

2.“表白”是什么意思?

3.把这个设问句用表递进关系的关联词语换一种说法。

4.爸爸是怎样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的?(略)

〔认识白杨的特征、品格,为理解爸爸的“心”,理解象征意义作了铺垫。〕

5.爸爸的“心”是什么?孩子们知道吗?

师:爸爸介绍白杨,表达自己的心,知道比较深奥,孩子还不能理解,但他们知道什么? 生:孩子们知道爸爸、妈妈在新疆工作。

生:孩子们知道从小是跟着奶奶生活在一起的,是跟着奶奶长大的。

生:孩子们可能很少见到爸爸、妈妈,是奶奶带大的。

生:也可能是保姆带大的。

生:他们知道爸爸、妈妈这回要接自己到新疆去读书,不再跟着奶奶在内地住了。

生:他们可能知道新疆离奶奶家很远,因为在戈壁滩上坐了几天火车了。

生:孩子们坐在火车上看到火车两旁的景色与内地不一样,知道新疆离内地很远了。

〔除开课文中的三个“只知道,”学生还想到很多,也想得合乎情理,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师:同学们都推想得很好,课文里是怎样写的?

生:(读第16自然段)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师:孩子们知道的是他们看得见的爸爸的——

生(齐):行动。

〔概括中肯。没有这一概括,以下的讨论就会无度无规,不着边际。〕

师:一个人的行动是受思想支配的,是有一定目的的,而孩子们不知道的正是爸爸为什么有这样的行动,如果后面接着写:不知道„„应该怎样写?

〔引导学生填补课文中的“空白”,激疑引趣,培养思维的创造性。〕

生: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要在新疆工作?

生:孩子们不知道为什么要接他们到新疆去读书?

生:他们不知道新疆到底在哪里?到底有多远?

师:这些问题你能回答吗?

〔点拨得恰到好处,学生的思维又推进了一层。〕

生:爸爸、妈妈在新疆工作是为了建设新疆,保卫新疆。

生:爸爸、妈妈在新疆工作是为了开发新疆大油田。

生:新疆在西北,很远很远,那里有哈密瓜。

生:读二年级时学过《葡萄沟》一课,里面讲了那里出产葡萄、沙梨、杏„„很多水果。生:爸爸接他们到新疆去读书,是想孩子们长大了也建设新疆。

师:现在你们知道爸爸的“心”是什么了吗?

生(齐):知道了——是建设边疆,扎根边疆。

〔水到渠成。层层“推导”,完成了由表及里的认识过程。〕

师:同时也希望孩子们像他一样,像白杨那样,哪里需要就在哪里生根、发芽、成长。

师指导朗读第16自然段

四、抓重点词句引疑

1.找出描写爸爸神态的词语

出神微笑严肃沉思微笑

2.爸爸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的神态?

〔重点词语的理解,中心思想的领会,相互渗透,有机结合。〕

3.爸爸的殷切期望能否实现?

五、引疑总结深化(略)

第四篇:《画风》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画风》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语文课题组

胡明兰

师:爱动脑筋的孩子们,你们可真了不起!这么快就学会了新知识。可见,任何事情,只要你爱动脑筋,想办法,善于观察和思考,联系生活中的实际,都是可以迎刃而解的。愿我们班的小朋友都做善观察、勤思考的好孩子!

生:老师,我知道数星星的孩子——张衡是个善观察、勤思考的好孩子他长大以后成了伟大的科学家、文学家,创造了世界上最早的浑天仪、候风仪、地动仪,我要向他学习!

师:这些知识你是从哪儿获得的? 生:我是预习后面第29课时知道的。

师:你可真棒!能联系前后知识来回答问题。你真是个爱学习的好孩子!生:我知道列宁也是个仔细观察、善于思考的人。他把不会说话的蜜蜂当作向导,在陌生的地方找到了自己要找的人。

生:我知道鲁班也是这样的人,他最先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明了雨伞、锯子!生:我还知道牛顿正是因为善观察、勤思考才发明了地球的万有引力,瓦特发明了蒸汽机„„

师:老师真高兴!你怎么会知道外国人的故事? 生:我是从课外书上看到的。

师:同学们,你们可真让老师佩服!既能很快学会了文章的内容,还知道这么多课外知识。

师:同学们,下面我们来换换小脑筋,也让自己过过名人的瘾!请你们闭上眼睛,随着音乐,想想还能用哪些景物来表现风?想好了后先说一说,同桌交流一下,然后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画纸,把自己的奇思异想用五彩笔描绘出来。完成后把你的杰作向大家介绍一下。

„„

生:我画的是姐姐飞扬的长发,黑头发飘起来了,说明有风。师:你观察得真仔细!

生:我画的是几个小朋友在草坪上放风筝,风筝在空中飞舞,说明有风。师:你的画让大家觉得真快乐!

生:我画了蔚蓝的海面上后浪推前浪,波浪汹涌澎湃,风可真大啊!师:你的想象可真丰富!

生:我画的是金色秋天的树林里,一群“黄蝴蝶”飞起来了。

生:我画的是放学回家的路上,小明胸前的红领巾飘动着,而他的帽子却被风刮到了身后的草地上。

生:我画的是一幅春光图,在一块池塘边,长长的柳枝条在微风中梳理着,好像跳起了婀娜多姿的舞蹈。

师:你们画的画儿不仅漂亮,而且说得也非常完整,真不愧是老师心目中的小天使!

生:(急切地)我还会画摆动树叶,飞扬的灰尘,袅袅的炊烟,点头的禾苗„„ 师:同学们开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的风,真令老师感到惊喜!其实,大自然里还有许许多的事情,希望你们以后仔细观察、多多思考!

教后反思:

1、课前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界中风动的现象,引起了学生对周围景物留心观察的兴趣。课中画风一环节,唤起了已有经验,学生对生活的再现比较丰富,使教学有了很高的升华。

2、用谜语激趣,提供给学生对风的感性表象。课后作业的设计,激发了学生对学习的浓厚兴趣,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在本课的教学中以学生的充分自学为主,发挥师生、生生的多向交流功能,在老师的组织引导下,通过看、读、听、想、议、画等方式,逐步深入地学习了课文。

4、课堂上,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根据学习所获和主观认识,畅所欲言,阐发议论。培养了学生对事物的独立见解,从而达到了学用结合、课内外结合。

5、在板块四“总结全文”环节,孩子们精彩的回答令人欣慰;而在板块五“扩展画画”环节,小画家们的作品和讲解更是碰撞出了智慧的火花。这是在弹性预设的前提下,在生动愉悦的情境中,知识得以自然建构,课堂价值不断得以 2 提升,师生平等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课堂生成活动过程。

总之,教师用自己的教学预期款待了学生,并得以实现;学生收获良多,而教师从中收获更多。这是一个教师和学生都能够按照自己的预期或超出预期而得到收获的课堂,是具有灵动生命力的课堂,具有张扬个性的课堂。

第五篇:《白杨》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出示配有第一段朗读录音的幻灯片。)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看看课文中是怎样写大戈壁的?怎样描写铁路沿线的白杨树的?边读边画出主要词句,然后,我们通过解词析句来理解、体会。(学生认真默读后纷纷举手交流学习体会。)生:课文中写大戈壁用了“茫茫”这个词。“茫茫”就是没有边际,模模糊糊看不清。这里是说大戈壁广阔。

生:我画了这句话棥懊挥猩剑挥兴裁挥腥搜獭!闭饫镄创蟾瓯诤芑牧埂?/p> 生:这里写大戈壁用了“清晰”这个词。“清晰”是说清楚,不模糊。生:大戈壁模糊、不清晰。

师:所以,你只画“清晰”是不对的,应该画“并不那么清晰”。(生点头)生:我还画了“浑黄一体”这个词,这里是说大戈壁一片风沙,天和地的界线不清晰,看上去都是黄色。

师:课文中写大戈壁用了一段话,谁能用一个恰当的词概括大戈壁什么样? 生:荒无人烟。生:一望无垠。生:空旷单调。生:风沙漫天。„„

生:这就告诉我们白杨树所生长的环境很恶劣。生:这里用恶劣的环境烘托白杨树的高大形象。师:我们平时描写参天树木,常用哪些词语? 生:高大挺立。生:高大挺直。生:高大挺拔。生:高大挺秀。

师:谁能说说“秀”是什么意思? 生:“秀”就是不俗气,很高雅的意思。生:“秀”就是美,清秀,秀丽的意思。生:“秀”就是很秀气,很漂亮的意思。(板书:高大挺秀、扎根边疆)师:(小结)普普通通的白杨树到处可见,在庭院,在公园,在城市的道路旁,在乡间的路边。对此,人们不以为奇。然而,在满目荒凉而单调的大戈壁能看到这高大挺秀的白杨树,却令人惊叹不已。那碧绿向上的叶子,银白泛青的树干,给茫茫的大戈壁带来了生机和希望,也给过往的旅客增添了快慰和喜悦。这怎能不使人油然而生敬意呢?于是,白杨便成了旅客们议论的话题。课文写了谁在议论呢?他们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各自轻声读第二段。

下载《将相和》课堂教学实录片断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将相和》课堂教学实录片断.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草原》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草原》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课前教师在黑板上方挂好一幅彩色手绘的草原风光图,长可达墙壁两端。学生进入教室,马上被彩图吸引,犹如置身于辽阔美丽的草原美景之中。 师:今天我们......

    《群鸟学艺》课堂教学实录片断[范文模版]

    《群鸟学艺》课堂教学实录片断一、整体感知,了解内容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群鸟学艺》(板书课题)。哪位小朋友说说“群鸟”是什么意思?“学艺”又怎样理解?生:“群鸟”是说很......

    《金色的鱼钩》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教学过程: 一、围绕课题,质疑问难 师:看课题文章重点应该写什么? 生:经过预习我知道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主角是老班长,可为什么用《金色的鱼钩》做课题? 生:“鱼钩”前面为什么加上......

    将相和优秀教学片断

    《将相和》优质课教学片段及评析 【教学片段一】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看看《将相和》这篇课文是由哪几个小故事构成的?生:由三个故事构成,第一是蔺相如完璧归赵,第二是蔺相如......

    将相和教学实录

    将相和教学实录1 一、谈话导入 介绍背景 师:同学们,在距今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是一个处于纷乱的年代。当时有齐、楚、秦、燕、赵、魏、韩七个国家并存,称为“战国七雄”。秦......

    《春雨》课堂教学实录片断案例反思(合集五篇)

    作者:匿名复制自:摘要:5 春雨教学案反思一个案例老师:这句话写的太多了,它让我们看到一个美丽的春天的景色,我也有一个好的句子,请跟着它,开始想象春天雨到柳树,小麦幼苗,青蛙皮带到......

    音乐课堂教学片断

    认识《音的强弱》教学片断 师:小花猫晚上抓老鼠时有些什么动作? 生:表演。 师:脚步声音怎样? 生:很轻。 (启发性表演小猫捉老鼠) 师:你在生活中还听到过哪些轻的声音? 生:小偷。 (出示小......

    将相和 教学设计及实录

    《将相和》教学设计(A、B案)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大局和大将军廉颇顾全大局、知错认错等优秀品质。 2.在理解课文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