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时间:2019-05-13 00:28: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草原》课堂教学实录片断》,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草原》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第一篇:《草原》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草原》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课前教师在黑板上方挂好一幅彩色手绘的草原风光图,长可达墙壁两端。学生进入教室,马上被彩图吸引,犹如置身于辽阔美丽的草原美景之中。

师:今天我们学习第17课《草原》。(板书课题,并放录音)

师:草原这课书的作者是谁?写的是什么地方的草原?

生:作者是老舍先生。写的草原是内蒙古陈巴尔虎旗。

师:对。陈巴尔虎旗是个天然牧场,方圆几百里。土壤肥沃,牧草茂密,野花芳香,空气新鲜,湖泊晶莹,像蓝宝石镶嵌在辽阔的大草原上。蒙族同胞就生活在这风景如画的草原上。草原风光美,草原上的蒙族人民美,两相比较,谁更美呢?它们二者之间又是什么关系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这课书。

师:请同学朗读课文第一段。读后讲讲自己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体会?

生:(读课文第一段)“这次,我看到了草原”。从“这次”这个词我看出作者是第一次看到草原。他看到这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清鲜,天空明朗。天底下一碧千里并不茫茫。

师:回答得好,是认真读书了。用自己的话讲讲是怎样理解“这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与天空有关系吗?为什么?

生:我从彩图上看到草原的天空碧蓝碧蓝的,像一块蓝宝石,天空明朗纯净。这里没有林立的工厂、密集的楼群,因而少污染,空气清鲜。正因为空气清洁新鲜天空才明朗碧澄。

师:(学生边答教师边板书)

对。是草原上的青草净化了空气,泛着青草的芳香。老舍先生远离喧闹的城市,初入草原,顿觉神清气爽。请看课文中在“清鲜”和“明朗”前面老舍先生都用上了“那么”,这是为什么?

生:“那么”是表示程度的。表明“很”、“非常”的意思。说明这里空气的清鲜,天空的明朗不是一般的。

生:老师,我再补充一点,两个“那么”连用,是写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

师:对。密切相关的、性质相近的两种事物也可以用“那么……那么”连接。课文中空气和天空就是紧密相连的两种事物。在这样美丽辽阔的境界里,老舍先生的切身感受是什么?

生:犹如置身于仙境。因此想高歌一曲,表示自己的愉快。(老师板书:高歌一曲 愉快)

师;老舍先生放眼看天底下,又是什么情景?请同学有感情地朗读出来。

生:(齐读)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师板书:)

师:请同学按词素解释一下“一碧千里”。

生:“碧”是形容青草的绿。“千里”指草原的范围辽阔无边。“一”字是“全”和“都”的意思。总起来是说整个草原全是碧绿碧绿望不到边的青草。

师:那满眼无边的青草,为什么又不给人以茫茫也就是空旷的感觉呢?哪位同学到前面指着彩图来讲。

生:(用教杆指图)平地是绿的,草也是绿的。雪白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而小丘的线条又是那么柔美,像中国画那样,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轻轻流入云际。

师:书上怎样写小丘的绿色和线条的柔美?请齐读。

生:(齐读)只有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

师:这句话,不用语言讲解,谁能用国画的画法表示出来?(老师在黑板上贴一张宣纸)。

生:(边蘸绿色颜料作画边讲解)在国画中用颜色来润湿出事物的形象轮廓,用色彩的浓淡表示阴阳面,不具体勾出事物的轮廓。(老师板书:柔美、渲染)

师:回答得很正确。小丘线条柔美是因为坡度小,高低相差不大。羊群在小丘上“上上下下”,真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大花。老舍先生用了比喻句,描绘出羊群的静态美与动态美。使宁静的草原显现出了勃勃生机。你们看着彩图,向老舍先生学习,想象一下羊群在草原上的美,用比喻句来描述。

生: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像在无边的绿毯上撒上了一把把白色的珍珠。

生: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像在蔚蓝的大海上扬起了点点白帆。

生: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像在蔚蓝的天空上飘着几朵盛开的白莲花。

师:啊!你们比喻得都很恰当。是真的理解了课文。这美景怎不令人心旷神怡,此时此刻老舍先生又有什么感受?他是怎样表达的?

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老师又让齐读)

师:这一小节老舍先生用了几种方法来抒情?

生:两种修辞方法。一种是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情。作者初入草原时,对一切感到新奇,产生兴奋、喜悦之情。因而直抒其情“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另一种是借物抒情,借草原上静立不动的骏马、大牛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写出“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生:骏马和大牛望着这小草丰美的草原像是被迷住了,静立不动,忘了周围的一切。

师:说得好。这一段写草原风光的美好,老舍先生都是在借景抒情,抒发自己对草原的热爱之情。同学们读得认真,会通过语言文字去理解,并能用语言来表达、学得不错。这一节就上到这里。

雷雨实录

寓教于趣 激思导入

——人教版第四册《雷雨》教学片断实录与评析

师:(出示“雨”)认识这个字的同学请站起来。

生:(全体起立)

师:都认识,那大家一起来读。

生:yǔ

师:读得很准,请坐。谁能用“雨”组词?

生:(一个接一个组词)下雨、雨水、雨中、雨露、雷雨。

师:你能把这个词写在黑板上吗?

生:能。(生写)

师:你的字写得真漂亮。大家为他鼓掌!下面同学们闭上眼睛,听一段与雨有关的录音,看谁听的最认真,并能把听到的讲给大家听。

师:录音听完了,谁能告诉大家你听到了什么?

生:我听到了刮风和下雨的声音。

生:我听到打雷的声音。

生:我还听到了青蛙的叫声。

师:青蛙什么时候发出的叫声?

生:(想了一会)在雨停之后发出的叫声。

生:雨停之后我还听到了知了的叫声。

师:(面向全体学生)这些声音你们都听到了吗?

生:听到了。

师:大家听的真仔细,把录音中所有的声音都听到了,太了不起了!可是,这段录音缺少题目,你们愿意给它加题目吗?

生:愿意。

师:那加什么题目合适呢?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和同学们商量商量。

师:想好的同学可直接站起来说。

生:我认为这段录音的题目应是“下雨”。因为这段录音有下雨的声音。

生:我认为用“雷雨”。因为录音中不但有下雨声还有打雷声。

生:我也同意用“雷雨”做题目合适。因为下雨有许多种,“雷雨”只是其中的一种,录音中又打雷又下雨,所以用“雷雨”做题目好。

师:有没有不同意见?

生:没有。

师:那好,(指黑板上的“雷雨”)我们就用“雷雨”做这段录音的题目。

师:你们见过雷雨吗?

生:见过。

师:那么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色都怎样呢?请同学们再听一遍录音,听后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某一时段的景色,同桌间、小组间可以互相说一说、议一议,喜欢画画的同学还可以画一画。(教师巡视并参与讨论)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老师相信大家对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色已有所了解。你们知道吗?有位叔叔亲眼目睹了这场雷雨,并把它记录下来,写成了一篇优美的文章,大家想知道他是怎样写的吗?

生:想。

师:好,接下来我们就学习他的文章……

评析:教学中,教师努力创设愉快轻松的教学情境。利用卡片、录音、等手段,通过“组词语——听录音——加题目——说特点”等教学环节,促使学生“眼、耳、口、脑”并用。这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带入课文情境中去,而且激活了学生思维和想象力,同时又降低了教学难度,为深入学习课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实录

执教:王崧舟

师:同学们请举起你写字的手,我们一起来写《圆明园的毁灭》。这里的“圆”是圆满无缺的“圆”,“明”是光明普照的“明”,“园”是皇家园林的“园”,读“圆明园”。

生:圆明园。

师:再读。

生:圆明园。

师:再读.生:圆明园。

师:一个完美无缺、光明普照的皇家园林却被两个强盗给毁灭了。(补写:的毁灭)再读课题。

生:圆明园的毁灭。

师:再读。

生:圆明园的毁灭

师:再读。

生:圆明园的毁灭。

师:打开课文,自己读课文,边读边想: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在一旁巡视,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

师:读了课文的开头,你知道了什么?

生:读了课文的开头,我知道圆明园被毁灭了。

生:读了课文的开头,我知道了圆明园的毁灭是不可估量的。

师:这里的“量”不读liàng,而是读liáng。

生:不可估量。

师:你把文章中的这句话读一下。

生: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黑板上板书:不可估量 不可估量)

师:作者在文章的一开头就连用了两个“不可估量”,你读了后心情是怎么样的,有什么滋味?

生:我感到很悲痛。

生:我觉得很可惜。

生:很伤心,很痛恨!

师:痛恨?你痛恨谁啊?

生:我痛恨英国和法国人,是他们烧毁了圆明园。

师:能用“人”去称呼他们吗?

生:不能。

师:他们简直不是人,是禽兽,是强盗,是畜生!这样的悲痛,这样的伤心可以估量吗?

生:不可估量!

(教师在黑板上又板书:不可估量)

师:那么读了课文最后一节,你又知道了什么呢?

生:我知道了圆明园被大火被烧了,最后化为了灰烬。

师:那是什么化为了灰烬?

生:艺术瑰宝化为了灰烬。

师:具体是什么艺术化为了灰烬?

生:建筑艺术的精华。

生:园林艺术的的瑰宝。

师:还有什么化为了灰烬?

生:还有圆明园里面的各种珍宝和文物化为了灰烬。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板书:化为灰烬 化为灰烬 化为灰烬)

师:是呀,这么好的皇家园林化为了灰烬,一起读最后一节。

师:文章在“化为灰烬”四字处戛然而止,你们悲痛吗?

生:悲痛。

师:再读文章最后一句。

生: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被化为了灰烬。

师:除了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你还知道了些什么?

生:我知道了,英法两军把圆明园里的很多文物给运走了。

师:这刚才有同学提到了,你觉得很重要想再说一遍是吗?(学生点头)

生:我知道了那时候外国人对我们中国人很藐视,没把我们中国人放在眼里。

师:关于圆明园你还知道了些什么?

生:圆明园它是万园之园,里面有各种风景名胜,还有各种珍贵的文物。

师:其实所有这些,课文中已经有一句话写出来了,是哪一句?

生:圆明园在北京的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

(教师板书:举世闻名)

师:谁知道举世闻名的意思?

生:就是全世界的人都知道。

师:圆明园凭什么举世闻名呢?

生:圆明园凭珍贵的文物举世闻名。

(师板书:珍贵文物)

生:圆明园凭的各种风景举世闻名。

(师板书:宏伟建筑)

师:还凭什么举世闻名呢?

生:还凭它的宏伟建筑,它一共有圆明园,长春园,万春园组成,里面还有各种国内外的著名建筑。

师:课文中哪些地方写了圆明园的建筑宏伟,并找一找这些句子中一共用了几个“有”?找到一个圈一个,不要漏下一个啊,漏下一个就是漏掉了一处著名的景点,漏掉了一个著名的园林啊!

(学生读课文)

师:课文里有几个“有”?

生:一共有7个“有”。

师:大家好好地把这7个有读一读,等一下看谁能一口气告诉大家圆明园中的7个有。

生:圆明园中有~~~~~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圆明园中的7个有。

(生齐读课文中的7个有)

师:你们说圆明园中有几个有呢?仅仅只有7个吗?

生:有无数个。

师:大家再好好地读读课文,你又从课文的哪些地方找到了“有”?

生:我从课文的省略号中看出圆明园里还有很多这样的建筑、景观。

生:课文讲圆明园里有很多的殿堂,那里面一定还有很多的宝贝。

生:圆明园是世界各地景观的浓缩,课文只是例举了这些,应该还有很多。

生:我从“饱览了祖国的大好河山”看出圆明园例还有许多的美丽景观。

师:来,我们一起走进圆明园,一起去看看这些诗情画意的“有”,这些奇珍异宝的“有”,这些宏伟建筑的“有”。

(学生齐读这一节)

师:漫步园内,置身其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了很多的风景。

师:能不能具体点。

生:我仿佛看到了平湖秋月。

生:我仿佛看到了小桥流水。

师:想看看这一个园林吗?(看图片)

师:再一起读这句话“漫步园内,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幻境里。”

师:多好的园林啊,可是这一切已经都不存在了,这一切早被那两个强盗的一把火给少了。同学们,此时你还有什么想知道的?

生:我觉的很可惜,为什么当时没有人去阻止他们呢?我们的军队呢?

师:问的真好啊!是啊,当时我们的军队,我们的政府在哪里呢?你们还想知道什么?

生:我想知道圆明园它是用来干什么的?

生:圆明园它有多少大?

生:圆明园它的遗志具体在什么地方,长大了我想去看一看。

师:我手里有一份资料,是我从网上收集的,可能可以帮助你解决一些问题。

(发材料)

师:快速读课文,然后说说短文什么地方震撼了你?

(学生快速的默读材料)

师:来告诉大家,文中什么地方震撼了你?

生:圆明园中的生肖铜像震撼了我,那时就能做的那么好。

师:这里面的那个数据吸引了你?

生:在拍卖时的价格为9千多万元。

师:是啊,这4个铜像还只是圆明园中珍宝的九牛一毛啊。继续说。

生:圆明园的独一无二震撼了我,从园内的那些珍宝就可以知道圆明园是不可估量的。

生:我被圆明园的建筑时间震撼了。

师:是啊,圆明园历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代皇帝35年的建筑才成的呀!

师:可是这么好的万园之园却被英法联军这两个强盗的一把火给烧了。

(播放《火烧圆明园》的视频片断,最后出示:这把火烧毁了)

师:这把火烧毁了什么?请你把它写在纸上的任何一个空白地方,把它写到你的心上。

(学生写自己的感受,理解)

师:来,告诉大家,这把火烧毁了什么?

生:这把火烧毁了我国的园林艺术的精华。

生:这把火烧毁了我去游圆明园的梦想。

生:这把火烧毁了中国人的自豪和骄傲。

生:这把火烧毁了世界闻名的皇家园林。

生:这把火烧毁了中国人心中的天堂啊。

生:这把火烧毁了中国最珍贵的文物、珍品。

师:这把火可以烧毁举世闻名的圆明园,却烧不毁侵略者的滔天罪行,烧不毁中华民族的仇恨,更烧不毁中国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月光曲》教学实录

一、导入

师:关于描写月光的词语你知道几个?

生1:月光融融

生2:月光皎洁

生3:月光如水

生4:《静夜思》这首诗中也写到了月光,“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评:这是从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入手,建立了文本与语言积累的联系。可谓精妙。]

师板书课题。

师:知道的真不少,今天咱们要学的这篇文章也和月光有关。请同学们读课题生齐读课题。师:贝多芬曾经这样说:“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这篇文章写的就是他与一对穷兄妺之间的故事,描述了他创作《月光曲》的经过。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学习这篇文章,要着重思考什么问题?

生1:文章写了他与穷兄妺俩的一件什么事?

生2:是什么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

生3:贝多芬在这首曲子里要表达自己的什么感受?

生4:他的这种感受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产生的?

生5: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教师与学生共同是课程的开发者,教学更注重学生的自我建构。学生是充满好奇的,教师为了满足学生的需要,让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自己创设问题情境,符合以学定教的新理念。教师角色的改变,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必定能促进了学生的自我发展。]

二、整体感知,畅谈所得

师:同学们很善于动脑筋,下面请大家读一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用心体会,看看自己能体会到什么,有什么疑问?

生自由读。

师:读了文章之后你有什么感受,谁来谈一谈?

生1:姑娘很喜欢贝多芬的曲子,很崇拜他。

生2:盲姑娘家很穷,她买不起音乐会的入场券。

生3:贝多芬是一位很善良的人,他对穷人有同情心。

生4:贝多芬演奏的曲子太好了,兄妺俩都陶醉了。

生5:我有个问题:“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贝多芬为什么不回答姑娘的话,而却要再为她弹一曲呀?师:问得好,真会动脑筋!

生6:我也有个问题,贝多芬为什么连招呼也不打,就飞奔回客店连夜把刚才弹的曲子记录下来?

[在学生整体感知的前提下,关注学生的自我感受和体验,这体现了对学生生命的尊重。生命的价值在于自我主体的发挥以及得到他人的赏识。学生对某一问题的感受与理解是多元的,多角度的,具有个性化的,教师要在情感上给予支持,精神上给予鼓舞]

生7:老师,我知道为什么?

师:请讲。

生7:这首曲子是他现想出来的,师:这叫即兴创作。

生7:对,他即兴创作,害怕忘了,所以才飞奔回客店连夜把刚才弹的曲子记录下来。

生8:他为什么能够即兴创作?

师:也就是说是什么触发了他的创作灵感呢?问得太好了,抓住了最关键的问题。现在咱们就一起解决这个问题。

[阅读是教师、文本、学生的对话。这种生命与生命的交流、情感与情感的沟通,知识与知识的互补,凸现了现代课程的新理念--在互动合作中学习。问题是教学的生命,只有学生不断的生成问题,解决问题,反思问题,才构成了有生命的教学。]

三、分节细读,探究贝多芬创作灵感的产生

师:请同学们先读一读文章的第二小节,仔细体会一下贝多芬的心情。

生读。

师:从“幽静”一词能想像到什么?

生:光线不明亮,只有淡淡的月光,周围很安静。

师:对,这样的环境就叫“幽静”。能体会到贝多芬的心情吗?

生1: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他肯定很愉快。

生2:听到有人弹他的曲子,他肯定很惊讶,很好奇,这么一个小镇上有人在弹我的曲子,他是谁呀?

生3:弹得断断续续的,肯定不熟悉,有没有人教他?

师:体会得好,所以他就——

生:走近茅屋。

师:接下去读第三小节,继续体会他的感情。

生读。

师:从兄妺俩的对话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生1:姑娘渴望能亲耳听一听贝多芬是怎么弹的。

生2:兄妺俩相互体贴。从哥哥的话中我体会到他很伤心,因为他不能满足妺妺的心愿。妺妺感觉到了,就连忙安慰他,说自己不过是随便说说罢罢了,实际上她非常渴望能听到贝多芬的演奏。

生3:盲姑娘很善良。

[引导学生正确的理解教材,挖掘教材的内涵,教师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关键是教师如何把问题呈现出来,教学的艺术就在于时机的把握,顺其学生的心理需求,“画龙点睛”式的一问,促进了学生对文本的深入探究。]

师:假如你是贝多芬,听了他们的对话你会有什么感受?你会为他们做些什么?生:很激动,我会进去为他们弹奏一曲。

[换位思考,注重人文的情怀--生命的弘扬]

师:贝多芬说“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姑娘善良的品质和她对音乐的热爱,让贝多芬为之激动,正你们所想,他推门进去要为这位盲姑娘弹奏一曲,满足她的心愿。请同学们读课文第四、五、六三个小节。

生读。

师:“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从盲姑娘的这句话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生1:盲姑娘觉得只有贝多芬才能弹得这么好。

生2:从两个叹号可以看出盲姑娘听到贝多芬演奏的音乐太激动了。

师:理解得好!贝多芬是著名的音乐家,他的演奏不只是凭技巧,而是凭感情。盲姑娘深深地感受到了他赋予乐曲的感情。在这么一个小镇上,在一所茅屋里,贝多芬遇到了一个能够凭借音乐与他进行感情交流的人,他此时的心情一定——

生:很激动师:此时对贝多芬来说,告诉对方自己是谁并不重要,他只想——

生:为姑娘再弹奏一曲。

师:是的,他想为姑娘再弹奏一曲,以表达自己激动的心情。就在他要再弹一曲的时候,发生了什么情况呢?请读课文第八小节。

生读。

[此环节,教师牵引的成分多一些,不要完全以自己的理解和体验来设计教学进程,要尊重学生的自我选择,哪怕是脱离的文本的内容与价值,教师也不必紧张。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不必要求是程序性的,他们有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学导向是先顺其发展,再策略的迂回,这样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

四、体会月光曲的内容

师:借着这清幽的月光,心情激动的贝多芬开始即兴弹奏了,他的琴声带给这对穷兄妹什么感受呢?练习读课文的第九小节。

生读。

师:请同学们再重点练习读一读皮鞋匠所联想到的,体会怎样读才能读出景物的变化。

生练读,指名读,师范读,生再读。

师:同学们读这几句话,语气由轻而重,由缓而急,你能想像到乐曲的旋律吗?

生:乐曲的旋律也应当由轻而重,由缓而急。

[以读为主,是阅读教学遵循的规律。要体会出情感,带着情感读。读要有指导,要读出问题,读出语感。]

师:能由乐曲的旋律想像到贝多芬弹奏时的表情和动作的变化吗?谁来表演表演。

生表演,开始动作优雅舒展,面带微笑,后来动作迅速而有力,整个身体都晃动起来。(众笑)

师:演得好。能由此领会到贝多芬赋予乐曲的情感吗?

生:老师,我明白了,贝多芬表达的正是自己见到盲姑娘前后的感情。

师:真聪明!结合贝多芬见到盲姑娘前后的情感变化再来读一读皮鞋匠所联想到的。

生再读。

五、巧设情境,说写训练

师:月光曲多美啊!请同学们读最后一小节。(生读)

师:联系上下文想一想“陶醉”是什么意思。

生:从“苏醒”一词我觉得“陶醉”是说兄妹俩被月光曲迷住了,忘记了周围的一切,连贝多芬走都没有发觉。

师:真会动脑筋。等他们醒来之后,兄妹俩会交谈些什么?前后的同学一起讨论讨论,一会儿给大家表演表演。

(生讨论)表演过程略

表演也是体验的一种形式。学生把抽象的文字形象化,通过情态、动作把内心的感受流淌出来,达到了心智的升华。如果这种体验是学生自发的行为就更好了。]

六:作业:

1、搜集《月光曲》,认真地欣赏欣赏。

2、练习背诵最后三个自然段。

3、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读一读《贝多芬传》

联系课文内容,延伸到课外,注重了语文教学的综合性和实践性。我们教学不仅仅让学生学到课本知识,还要学到课本以外的知识。目的是促进学生的阅读量,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力。课外的拓展要注意与课文建立密切的联系,不要任意增加阅读内容。]

板书设计:(好奇)听到琴声————走近茅屋 海上升明月——轻柔、舒展(感动)史妹对话————进屋演奏 月下海啸图——急促、剧烈

《新型玻璃》教学案例分析

常识性说明文是小学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类课文语言浅显,通俗易懂,但教师都觉得不太好教,学生也没啥兴趣学。那么,在教学这类课文时,怎样做到既要让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又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呢?我们在教学《新型玻璃》(人教版九义教材第七册第19课)一文时,进行了新的尝试,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新型玻璃》这篇课文,介绍了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与作用。以下是这课的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玻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谁想介绍一下自己对玻璃的了解?(学生纷纷介绍自己所熟悉的玻璃,诸如有机的、无机的;有色的、无色的;薄的、厚的;等等。)你们知道得还真不少。今天我们要学的内容与玻璃紧密相关(板书课题《新型玻璃》)。这篇课文所介绍的玻璃与我们已知的玻璃有什么不同?同学们想不想知道?

“想!”同学们异口同声,兴趣极高。

师:好,先熟读课文,然后召开产品新闻发布会,推选五名同学扮演玻璃厂的新闻发布人(组长任厂长),介绍新产品,其余同学以组为单位,分别扮演各媒体的记者,对新产品进行采访。老师也以一个记者身份参加。这么学习行吗?

学生齐声道:“行!”

师:好,现在开始准备。(教师提出读书要求:1,认真自读课文,要求读通顺,读流利,读懂;2.抓住文中描述新型玻璃的名称、特点与作用的部分,深入思考,变成自己的理解,在发布会上宣讲。)学生熟读课文并把教室布置完后,发布会开始。

生1:各位记者,女士们,先生们(生齐笑,鼓掌),我是新型玻璃厂的厂长。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产品新闻发布会。通过技术创新,我们研制并生产出了五种玻璃,它们是“夹丝网防盗玻璃……”这些产品质量优良,应用广泛,欢迎各界人士使用。

生2:我是《塞外晚报》的记者(众笑),请问“夹丝网防盗玻璃”有什么特点?

生1:它的特点就是防盗。

生3:请具体谈谈。

生1:这是一种特殊的玻璃。玻璃里面有一层极细的金属丝网。丝网与电源、自动报警器相连接。当有人划破玻璃时,就会发出警报。

生4:请解释一下“极细”的意思。

生1:“极细”就是很细、非常细的意思。极细的金属丝网就是用很细、非常细的、能够导电的金属材料做的丝网。这种丝网要比蜘蛛网更细更密。

生5:请你谈谈这种玻璃的用途。

生1:在银行以及存放文物、珠宝、重要图纸、文件的建筑中都可以采用。

发布会开得有声有色,课堂气氛热烈。等把五种玻璃介绍完后,教师站起来:“我是《热河日报》记者,请问厂长先生,你能谈谈贵厂产品开发的设想吗?”

生1:这个问题还是由我们的总工回答吧。

生6:我们想研制一种“不沾水玻璃”,雨雪天行驶的汽车,司机的视线模糊不清,容易出事故。如果有一种“不沾水玻璃”,雨雪天汽车行驶就安全多了。

生7:我们还想研制一种“吸尘玻璃”,用这种玻璃做黑板,教室里既不会粉尘飞扬,又不会影响师生的健康。

发布会结束。(师生共同为他们鼓掌。)

师:同学们,现在新型玻璃厂要聘请我们当推销员,你怎样去推销。先分组准备。

师:谁先汇报。

学生们纷纷举手,争先展示,有的编几句广告词,有的讲述某一种玻璃的特点,最有趣的是两个同学的表演。

甲:(在墙根做哭状。) 乙:小丽,谁惹你了?

甲:没人惹我,我家被盗了。小偷把我们家偷了。

乙:怎么偷的?

甲:他把玻璃划破后,进屋偷走的。

乙:不要着急,我给你介绍一种新型玻璃——夹丝网防盗玻璃。……

甲:这种玻璃真好,我赶紧告诉爸爸,快换上这种玻璃。

上述教学片断充分体现了“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整个教学过程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生动活泼地发展。群体性主体参与率高,创新性思维活跃,使学生真正获得了自主学习的成功乐趣。整个教学过程的突出特点是精心创设情境,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第二篇:《詹天佑》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詹天佑》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教学过程:

出示程序,揭示课题。

挂出写有“学路指导”的小黑板,要求同学们按此步骤进行学习。

(目标明确,步骤清晰地开始新的一课的学习。)

一、审清题目,理解题意

师:请同学们边看老师写课题,边思考如何进行学路的第一步。

生:课题是以人物的名字命题的。詹天佑是我国著名的铁路工程专家,生于1872年死于1919年,江西婺源人。

生:他1872年被清政府派遣出国留学,1881年以出色的成绩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京张铁路是在他的主持下修筑成功的。

生:文章的体裁是写人。据写人文章的特点,学习本课应弄清三个问题:①这课写詹天佑的什么事?②作者要赞扬什么?③作者要表达什么情感?

生:结合单元重点,还应弄清记叙中的说明。

[学生按教师户时所授的方法完成学路第一步。进行思维定向。]

二、自读课文,捕捉中心

1.这课主要写什么?

2.作者要赞扬什么?表达什么?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完成学路第二步。]

三、默读课文,理清思路

按教师提示的小标题分段,(简介;任命;修路;竣工。)说出分段依据,段落划分,段落大意。

四、细读课文,品词品句

教师引导学生深究,作者是怎样具体写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事,又是怎样层层表现中心的。

1.指名读第二段,思考讨论两个问题;①清政府提出修筑京张铁路的计划时,表现帝国主义态度的词有哪些?词意是什么,你从这些词知道了什么?②清政府任命詹天佑为总工程师后,帝国主义的态度又怎样?从哪个词反映出来,从这个词你知道什么?

[引导学生用“关键词语推敲法”学习第一段。]

2.作者向我们介绍当时社会环境的目的是什么?(说明詹天佑杰出、爱国。)为什么?

3.第二段作者没有直接叙事,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说明)

[初步体会单元训练重点,了解“说明”这一写法。]

4.扫视第三段,看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过程中,主要做了哪几样工作?

5.理解“勘测”、“隧道”的意思,说明理解词意的方法。

师:默读“勘测线路”自然段,用“段的思路法”、“设问法”自学,同位可讨论,然后汇报。

生:我用“段的思路法”学习这一自然段,这段写詹天佑勘测线路的情况。作者分四层写,第一层写„„,第二层写„„,第三层写„„,第四层写„„。作者写这段是为了说明詹天佑工作认真负责,有严肃的科学态度。段的结构为并列式。

生:我用“设问法”学习这一自然段,请同位同学回答问题。我提的问题是:“哪里要开山,哪里要架桥,哪里要把陡坡铲平,哪里要把弯度改小„„”这一组排比句说明了什么?(同位同学回答)

生:我也用“设问法”学这段,我自问自答。问题是:“‘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

应出自工程人员之口。”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答„„。

生:我也用“设问法”学,我补充个问题,请×××回答。詹天佑在勘测线路过程中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怎么想的?(被点名者回答)„„

[运用“自学段落法”,不少同学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不同的问题,大家各抒己见。]师:谁能引读詹天佑说的、做的和想的。

生:(引读)

师:从詹天佑说的话,做的事以及他想到的各说明什么?

生:(答略)

师:作者抓住最能表现人物品质的三个方面进行了具体叙述,目的是什么?(进一步说明詹天佑杰出、爱国)

[让生择“自学段落法”自学,运用其才智,自身体会理解,讨论,教师仅指点不到之处,充分发挥主导、主体作用。]

对“开凿隧道、“设计‘人’线路”两部分让学生自己读懂内容,然后检查效果,突破难点。知道这些方法是詹天佑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特点设计出来的。更进一步突出了詹天佑超众的才能和强烈的爱国精神。同时让学生明白作者在第三大段中采用了叙事和说明相结合的表达方式,对詹天佑说的、做的、想的作者采用的是叙事法,对当地自然环境的介绍采用的是说明法。叙事和说明的结合使詹天佑的形象更为主体化,更为高大。

第四段的学习,着重领会“为什么说京张铁路的修筑成功,给了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一个有力的回击?”并理解前后呼应的意义。

[“关键词语推敲法”、“自学段落法”、“图示法”、“导读法”多种教法综合使用,在第四步的学习中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兴趣浓。]

五、圈点批注,总结交流

师:(指小黑板)现在进行学路第五步。

生:(按以往老师教的方法圈点批注,准备交流。)

师:请大家畅谈自己学习本课的收获。

生:我知道了“阻挠”、“要挟”这两个词的意思。“阻挠”的意思是„„

生:我知道了这课主要写什么,主要写詹天佑克服重重困难,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事。生:我知道作者写这篇文章是要赞扬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要表达自己对詹天佑的敬佩之情。

生:我知道作者是怎样写这篇文章的。从内容方面讲,作者分四段写,第一段写„„,„„,第四段写„„。写法上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全文按总分总的顺序组织材料,二是作者在文中采用了叙事、说明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生:我知道了开凿居庸关和八达岭隧道时采用的方法和采用这些方法的好处。生:我知道北上的火车是怎样沿着“人”线路爬上陡坡的。

生:我知道这课的中心思想。

[聚零为整,统一思路,消化吸收,升华理解,多层反馈,检查效果。]

师:(总结略)

程序导练,多法并举

——《詹天佑》课堂教学评析

乌鲁木齐市天山区教研室 肖 玲

梁老师的记叙文教学采用“五步导练法”。这既是“整体——部分——整体”课堂教学结构的具体程序,又是学习方法的动态展开。由于学习目标明确、方法具体、程序清晰,使老师的“导”起到画龙点晴的作用;学生的“学”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输入,兴趣盎然,自读、自学、自问,自得其法,成为学习的主人。《詹天佑》一课的教学体现了梁老师的这一

教学特色。

导练的第一步审题,第二步捕捉中心,这是第一个整体的展开。由于学生熟练这一操作程序,使这两步的自学有广度,有深度。课前参阅了人物的有关资料,掌握写人记叙文的学习方法,明嘹重点训练项目在本课要落实的任务,并迅速、准确地概览全文,了解大意,捕捉了中心。

导练的第三、四步是引导学生对部分进行深入理解。课文的第二、三段是文章的重点,集中表现文章的中心。梁老师根据不同段落的特点,学生理解的具体情况,采用多种方法引导训练。第二段对当时的社会环境进行具体的说明,既是重点,又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教师采用问题导练。两个问题引导学生抓住“阻挠、要挟、轻蔑”这三个关键词。学生联系上下文仔细推敲,深入理解。从而对詹天佑受命于危难之中的勇气、胆略,拳拳爱国之心产生了强烈的敬佩之情。第三段详写了修筑京张铁路困难最多的三件事。“勘测线路”,这一节,语言文字不难理解,教师揭示了两种自学方法,放手让学生分层,设疑、质疑,学生学得积极主动,不但分清了段中层次,而且对关键的词、句抓得准,分析得透彻。“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采用操作法检查自学课文的效果。教师出示三个象征图让学生动手画箭头,标方向,演示推拉的火车头。这简单的几个动作把抽象的事物变形象了,陌生的变熟悉了,使詹天佑高大的形象跃然于学生眼前,使学生受到极大的鼓舞,深刻的教育。

导练的最后一步是回归整体。梁老师的做法仍是放手让学生操作。从词句到段落,从内容到中心,从写法到感受等要求学生圈圈划划批批注注,然后互相交流。既达到巩固提高,升华认识的目的,又注意了读写迁移,培养认真读书的习惯,还注意在操作中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五步程序导练”遵循了阅读的心理过程和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注意了它的科学性。使之成为学生自学一篇课文可操作的程序,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以学生自学为主的训练课。梁老师善于运用模式,又不拘泥于模式。在展开整个程序的过程中注意了它的艺术性。不平均用力,因文而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竭力优化程序中的每一个要素。从而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和语言,培养了自学能力和学习习惯,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照此训练,一个“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的局面一定会早日形成。

第三篇:《白杨》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白杨》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2003年3月29日,阅读人数117人 ]

《白杨》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疑

1.《青松》这首诗通过写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红梅》、《秋菊》这两首诗歌颂了红梅和秋菊的什么精神?

〔从一组教材整体着眼,注意了新旧知识的联系。〕

二、抓课题引疑

1.从课题看,这篇课文应该写些什么?

2.(听课文录音)思考:课文的重点内容是不是单纯写白杨?表现手法与《冬夜杂咏》有哪些相似之处?你是从哪句话看出来的?

〔暗示文章借物喻人的手法。〕

三、抓过渡句引疑

1.(出示小黑板)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切入引疑激趣,接触中心。〕

2.“表白”是什么意思?

3.把这个设问句用表递进关系的关联词语换一种说法。

4.爸爸是怎样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的?(略)

〔认识白杨的特征、品格,为理解爸爸的“心”,理解象征意义作了铺垫。〕

5.爸爸的“心”是什么?孩子们知道吗?

师:爸爸介绍白杨,表达自己的心,知道比较深奥,孩子还不能理解,但他们知道什么? 生:孩子们知道爸爸、妈妈在新疆工作。

生:孩子们知道从小是跟着奶奶生活在一起的,是跟着奶奶长大的。

生:孩子们可能很少见到爸爸、妈妈,是奶奶带大的。

生:也可能是保姆带大的。

生:他们知道爸爸、妈妈这回要接自己到新疆去读书,不再跟着奶奶在内地住了。

生:他们可能知道新疆离奶奶家很远,因为在戈壁滩上坐了几天火车了。

生:孩子们坐在火车上看到火车两旁的景色与内地不一样,知道新疆离内地很远了。

〔除开课文中的三个“只知道,”学生还想到很多,也想得合乎情理,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师:同学们都推想得很好,课文里是怎样写的?

生:(读第16自然段)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师:孩子们知道的是他们看得见的爸爸的——

生(齐):行动。

〔概括中肯。没有这一概括,以下的讨论就会无度无规,不着边际。〕

师:一个人的行动是受思想支配的,是有一定目的的,而孩子们不知道的正是爸爸为什么有这样的行动,如果后面接着写:不知道„„应该怎样写?

〔引导学生填补课文中的“空白”,激疑引趣,培养思维的创造性。〕

生: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要在新疆工作?

生:孩子们不知道为什么要接他们到新疆去读书?

生:他们不知道新疆到底在哪里?到底有多远?

师:这些问题你能回答吗?

〔点拨得恰到好处,学生的思维又推进了一层。〕

生:爸爸、妈妈在新疆工作是为了建设新疆,保卫新疆。

生:爸爸、妈妈在新疆工作是为了开发新疆大油田。

生:新疆在西北,很远很远,那里有哈密瓜。

生:读二年级时学过《葡萄沟》一课,里面讲了那里出产葡萄、沙梨、杏„„很多水果。生:爸爸接他们到新疆去读书,是想孩子们长大了也建设新疆。

师:现在你们知道爸爸的“心”是什么了吗?

生(齐):知道了——是建设边疆,扎根边疆。

〔水到渠成。层层“推导”,完成了由表及里的认识过程。〕

师:同时也希望孩子们像他一样,像白杨那样,哪里需要就在哪里生根、发芽、成长。

师指导朗读第16自然段

四、抓重点词句引疑

1.找出描写爸爸神态的词语

出神微笑严肃沉思微笑

2.爸爸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的神态?

〔重点词语的理解,中心思想的领会,相互渗透,有机结合。〕

3.爸爸的殷切期望能否实现?

五、引疑总结深化(略)

第四篇:《画风》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画风》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语文课题组

胡明兰

师:爱动脑筋的孩子们,你们可真了不起!这么快就学会了新知识。可见,任何事情,只要你爱动脑筋,想办法,善于观察和思考,联系生活中的实际,都是可以迎刃而解的。愿我们班的小朋友都做善观察、勤思考的好孩子!

生:老师,我知道数星星的孩子——张衡是个善观察、勤思考的好孩子他长大以后成了伟大的科学家、文学家,创造了世界上最早的浑天仪、候风仪、地动仪,我要向他学习!

师:这些知识你是从哪儿获得的? 生:我是预习后面第29课时知道的。

师:你可真棒!能联系前后知识来回答问题。你真是个爱学习的好孩子!生:我知道列宁也是个仔细观察、善于思考的人。他把不会说话的蜜蜂当作向导,在陌生的地方找到了自己要找的人。

生:我知道鲁班也是这样的人,他最先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明了雨伞、锯子!生:我还知道牛顿正是因为善观察、勤思考才发明了地球的万有引力,瓦特发明了蒸汽机„„

师:老师真高兴!你怎么会知道外国人的故事? 生:我是从课外书上看到的。

师:同学们,你们可真让老师佩服!既能很快学会了文章的内容,还知道这么多课外知识。

师:同学们,下面我们来换换小脑筋,也让自己过过名人的瘾!请你们闭上眼睛,随着音乐,想想还能用哪些景物来表现风?想好了后先说一说,同桌交流一下,然后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画纸,把自己的奇思异想用五彩笔描绘出来。完成后把你的杰作向大家介绍一下。

„„

生:我画的是姐姐飞扬的长发,黑头发飘起来了,说明有风。师:你观察得真仔细!

生:我画的是几个小朋友在草坪上放风筝,风筝在空中飞舞,说明有风。师:你的画让大家觉得真快乐!

生:我画了蔚蓝的海面上后浪推前浪,波浪汹涌澎湃,风可真大啊!师:你的想象可真丰富!

生:我画的是金色秋天的树林里,一群“黄蝴蝶”飞起来了。

生:我画的是放学回家的路上,小明胸前的红领巾飘动着,而他的帽子却被风刮到了身后的草地上。

生:我画的是一幅春光图,在一块池塘边,长长的柳枝条在微风中梳理着,好像跳起了婀娜多姿的舞蹈。

师:你们画的画儿不仅漂亮,而且说得也非常完整,真不愧是老师心目中的小天使!

生:(急切地)我还会画摆动树叶,飞扬的灰尘,袅袅的炊烟,点头的禾苗„„ 师:同学们开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的风,真令老师感到惊喜!其实,大自然里还有许许多的事情,希望你们以后仔细观察、多多思考!

教后反思:

1、课前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界中风动的现象,引起了学生对周围景物留心观察的兴趣。课中画风一环节,唤起了已有经验,学生对生活的再现比较丰富,使教学有了很高的升华。

2、用谜语激趣,提供给学生对风的感性表象。课后作业的设计,激发了学生对学习的浓厚兴趣,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在本课的教学中以学生的充分自学为主,发挥师生、生生的多向交流功能,在老师的组织引导下,通过看、读、听、想、议、画等方式,逐步深入地学习了课文。

4、课堂上,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根据学习所获和主观认识,畅所欲言,阐发议论。培养了学生对事物的独立见解,从而达到了学用结合、课内外结合。

5、在板块四“总结全文”环节,孩子们精彩的回答令人欣慰;而在板块五“扩展画画”环节,小画家们的作品和讲解更是碰撞出了智慧的火花。这是在弹性预设的前提下,在生动愉悦的情境中,知识得以自然建构,课堂价值不断得以 2 提升,师生平等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课堂生成活动过程。

总之,教师用自己的教学预期款待了学生,并得以实现;学生收获良多,而教师从中收获更多。这是一个教师和学生都能够按照自己的预期或超出预期而得到收获的课堂,是具有灵动生命力的课堂,具有张扬个性的课堂。

第五篇:《白杨》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出示配有第一段朗读录音的幻灯片。)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看看课文中是怎样写大戈壁的?怎样描写铁路沿线的白杨树的?边读边画出主要词句,然后,我们通过解词析句来理解、体会。(学生认真默读后纷纷举手交流学习体会。)生:课文中写大戈壁用了“茫茫”这个词。“茫茫”就是没有边际,模模糊糊看不清。这里是说大戈壁广阔。

生:我画了这句话棥懊挥猩剑挥兴裁挥腥搜獭!闭饫镄创蟾瓯诤芑牧埂?/p> 生:这里写大戈壁用了“清晰”这个词。“清晰”是说清楚,不模糊。生:大戈壁模糊、不清晰。

师:所以,你只画“清晰”是不对的,应该画“并不那么清晰”。(生点头)生:我还画了“浑黄一体”这个词,这里是说大戈壁一片风沙,天和地的界线不清晰,看上去都是黄色。

师:课文中写大戈壁用了一段话,谁能用一个恰当的词概括大戈壁什么样? 生:荒无人烟。生:一望无垠。生:空旷单调。生:风沙漫天。„„

生:这就告诉我们白杨树所生长的环境很恶劣。生:这里用恶劣的环境烘托白杨树的高大形象。师:我们平时描写参天树木,常用哪些词语? 生:高大挺立。生:高大挺直。生:高大挺拔。生:高大挺秀。

师:谁能说说“秀”是什么意思? 生:“秀”就是不俗气,很高雅的意思。生:“秀”就是美,清秀,秀丽的意思。生:“秀”就是很秀气,很漂亮的意思。(板书:高大挺秀、扎根边疆)师:(小结)普普通通的白杨树到处可见,在庭院,在公园,在城市的道路旁,在乡间的路边。对此,人们不以为奇。然而,在满目荒凉而单调的大戈壁能看到这高大挺秀的白杨树,却令人惊叹不已。那碧绿向上的叶子,银白泛青的树干,给茫茫的大戈壁带来了生机和希望,也给过往的旅客增添了快慰和喜悦。这怎能不使人油然而生敬意呢?于是,白杨便成了旅客们议论的话题。课文写了谁在议论呢?他们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各自轻声读第二段。

下载《草原》课堂教学实录片断word格式文档
下载《草原》课堂教学实录片断.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将相和》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将相和》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第二、三教学过程) 第二段〔讨论〕师:前一第课同学们已经自己提出问题揣摩表现人物品质的第二个典型事例。现在我们紧扣人们的言行特点分析讨论......

    《藏北草原》课堂教学实录

    《藏北草原》课堂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会认写10个生字,正确读写重点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体会文章的表达方式,引导学生感受藏北草原的......

    《群鸟学艺》课堂教学实录片断[范文模版]

    《群鸟学艺》课堂教学实录片断一、整体感知,了解内容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群鸟学艺》(板书课题)。哪位小朋友说说“群鸟”是什么意思?“学艺”又怎样理解?生:“群鸟”是说很......

    《金色的鱼钩》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教学过程: 一、围绕课题,质疑问难 师:看课题文章重点应该写什么? 生:经过预习我知道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主角是老班长,可为什么用《金色的鱼钩》做课题? 生:“鱼钩”前面为什么加上......

    《春雨》课堂教学实录片断案例反思(合集五篇)

    作者:匿名复制自:摘要:5 春雨教学案反思一个案例老师:这句话写的太多了,它让我们看到一个美丽的春天的景色,我也有一个好的句子,请跟着它,开始想象春天雨到柳树,小麦幼苗,青蛙皮带到......

    音乐课堂教学片断

    认识《音的强弱》教学片断 师:小花猫晚上抓老鼠时有些什么动作? 生:表演。 师:脚步声音怎样? 生:很轻。 (启发性表演小猫捉老鼠) 师:你在生活中还听到过哪些轻的声音? 生:小偷。 (出示小......

    《落花生》教学片断实录

    《落花生》教学片断实录 课文段落: 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草原名师实录及评析

    《草原》课堂实录及评析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师:今年暑假,老师到过一个美丽的地方,还带回了几张照片,你们看!(课件出示老师在草原照的照片)一起说,这是哪里呀? 生:(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