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素质教育为勤工俭学论文
素质教育——勤工俭学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为目的,为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劳动、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审美”打下很好的基础。而作为创收育人的勤工俭学则为素质教育开辟了广阔的天地。尤其在我国教育尚欠发达的情况下。学校开展勤工俭学,是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并且是其它教育活动所不可替代的。我认为,我们今后勤工俭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的基本要求,就是要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更好地为素质教育服务。勤工俭学从以创收为重点的发展模式向以育人为根本目的的发展模式的转变。只有这样,才算找准了勤工俭学的位置,才算找到了校办产业今后的立身之本。
一、更新观念,走出误区,摆正勤工俭学的工作位置
1、转变观念,摆正勤工俭学的位置。
以往,学校发展勤工俭学,总是“重创收,轻育人”的陈旧观念存在,目前,学校更新了创办勤工俭学的陈旧观念,充分认识到育人是教育的根本目标,让学生通过勤工俭学,深入社会参加劳动实践,了解知识对个人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从而激发求知欲,让学生通过一定的技能培训,学会如何面对挑战,适应激烈竞争,因为勤工俭学不仅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有效地弥补了教育经费的不足,为学校的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2、走出误区,坚定发展勤工俭学的信心。
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通过普九工作,学校的硬件和软件建设投入了大量资金,学校的债务较多,特别是学校收费有限,上级财政拨款有限,教育正处在改革和发展的艰难时期。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要摆脱目前的困境,唯一的出路就是向内挖潜,大力发展勤工俭学,增强自身活力,倡导创收和育人同步,我校重新认识勤工俭学的意义,坚定了发展勤工俭学的必胜信心。
二、勤工俭学在教育学生中的作用
1、开展勤工俭学活动有利于开发学生智力。教育的主要目的 在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开展勤工俭学活动是实现上述目的的有效途径。在勤工俭学活动中学生能学到某些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
2、开展勤工俭学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的动手能力如何,不仅是评估学校教育质量高低和办学成败的客观标准,而且关系到学生毕业能否顶用、能否受欢迎、是否有出路的问题。开展勤工俭学,学生就有较多的实践机会,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
3、开展勤工俭学活动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在开展勤工俭学活动中,学生可广泛地接触社会,接触实际,丰富了思想教育的内容,培养了热爱劳动、热爱科学、爱护公物、遵守纪律、艰苦奋斗的良好品德。
4、开展勤工俭学有利于培养既有文化、又有一技之长的适应当地经济发展需要的新一代劳动者和技术人才。随着农村经济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农村经济体制和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要求教育提
供大量的多门类的中初级技术人才与之相适应。
5、开展勤工俭学活动有利于改善办学条件和师生生活,促进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开展勤工俭学为学校积累了资金,获得育人、聚财双丰收。在勤工俭学收益中,一部分资金用于扩大再生产,一部分用于维修校舍、添置教学设备、图书,改善办学条件,补充教育经费不足,一部分用于教师、学生福利待遇,改善他们的生活。
三、以素质教育为中心,进一步发展勤工俭学,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为在新形势下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提供重要的物质基础。
勤工俭学是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加快发展教育事业的重要举措。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与教育投入不足矛盾将长期存在。现实告诉我们,单独依赖政府,依靠有限的地方财政拨款,路只能越走越窄。我们教育部门的同志要识大体、顾大局,不能总是两眼向上,一味“等、靠、要”,或是两眼向下,搞点“乱收费”。要确定教育优先发展,加快发展,超前发展的战略地位,除国家和政府加大教育投入外,还要大力发展勤工俭学,增强教育自我造血功能,求得教育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目前,随着学校布局调整的步伐加快,一方面经费缺口增大,另一方面存量资源闲置,要注意在不断加大投入的同时,努力提高资产的利用效率。勤工俭学部门要加大对教育资源的整合力度,充分发挥教育资源的使用价值;同时,加强学校可经营性资产的开发和利用,不断为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动力。
总之,育人是勤工俭学的根本目的,是勤工俭学赖以生存的生命线。勤工俭学的育人功能,使勤工俭学与其他经济活动有了质的
区别,也使得勤工俭学作为我国教育的一项基本方针。同时,勤工俭学在培育经济建设人才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因此,要充分利用当地条件,采取多种形式,把勤工俭学活动开展起来,坚持下去,并将它推向新的阶段,为深化教育改革、培养和造就一代新人作出更大贡献。
第二篇:以素质教育为中心发展勤工俭学论文
以素质教育为中心发展勤工俭学
内乡县板场乡道川中心小学刘华伟
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为目的,为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劳动、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审美”打下很好的基础。而作为创收育人的勤工俭学则为素质教育开辟了广阔的天地。尤其在我国教育尚欠发达的情况下。学校开展勤工俭学,是实施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并且是其它教育活动所不可替代的。我认为,我们今后勤工俭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的基本要求,就是要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更好地为素质教育服务。勤工俭学从以创收为重点的发展模式向以育人为根本目的的发展模式的转变。只有这样,才算找准了勤工俭学的位置,才算找到了校办产业今后的立身之本。
一、更新观念,走出误区,摆正勤工俭学的工作位置
1、转变观念,摆正勤工俭学的位置。
以往,学校发展勤工俭学,总是“重创收,轻育人”的陈旧观念存在,目前,学校更新了创办勤工俭学的陈旧观念,充分认识到育人是教育的根本目标,校办产业作为教育的一部分,也应把育人作为根本,促进校办产业逐步改变自身的价值取向,由单纯的产业价值观向服务素质教育观转变,让学生通过勤工俭学,深入校办产业劳动实践,了解知识对个人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从而激发求知欲,让学生通过一定的技能培训,学会如何面对挑战,适应激烈竞争,学校始终把壮大校办产业作为一种治校方略,因为它不仅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有效地弥补了教育经费的不足,为学校的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2、走出误区,坚定发展勤工俭学的信心。
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通过普九工作,学校的硬件和软件建设投入了大量资金,学校的债务较多,特别是学校收费有限,上级财政拨款有限,教育正处在改革和发展的艰难时期。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要摆脱目前的困境,唯一的出路就是向内挖潜,大力发展勤工俭学,增强自身活力,传到创收和育人同步,我校走出三大误区,重新认识勤工俭学的意义,坚定了发展勤工俭学的必胜信心。一是走出“等、靠、要”的误区,不再等待观望,不再靠上级安排项目,主动发展校办产业;二是走出了勤工俭学就要向学生收费的误区,重树教育新形象;三是走出了搞勤工俭学学会影响教学质量的误区,明确了发展勤工俭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途径,是追求学校自身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勤工俭学在教育学生中的作用
学生参加勤工俭学活动,在培养人才方面与课堂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
1、开展勤工俭学活动有利于开发学生智力。教育的主要目的 在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开展勤工俭学活动是实现上述目的的有效途径。在勤工俭学活动中学生能学到某些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
2、开展勤工俭学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的动手能力如何,不仅是评估学校教育质量高低和办学成败的客观标准,而且关系到学生毕业能否顶用、能否受欢迎、是否有出路的问题。开展勤工俭学,学生就有较多的实践机会,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
3、开展勤工俭学活动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在开展勤工俭学活动中,学生可广泛地接触社会,接触实际,丰富了思想教育的内容,培养了热爱劳动、热爱科学、爱护公物、遵守纪律、艰苦奋斗的良好品德。
4、开展勤工俭学有利于培养既有文化、又有一技之长的适应当地经济发展需要的新一代劳动者和技术人才。随着农村经济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农村经济体制和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要求教育提供大量的多门类的中初级技术人才与之相适应。
5、开展勤工俭学活动有利于改善办学条件和师生生活,促进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开展勤工俭学为学校积累了资金,获得育人、聚财双丰收。在勤工俭学收益中,一部分资金用于扩大再生产,一部分用于维修校舍、添置教学设备、图书,改善办学条件,补充教育经费不足,一部分用于教师、学生福利待遇,改善他们的生活。
三、以素质教育为中心,进一步发展勤工俭学,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为在新形势下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提供重要的物质基础。
勤工俭学是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加快发展教育事业的重要举措。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与教育投入不足矛盾将长期存在。现实告诉我们,单独依赖政府,依靠有限的地方财政拨款,路只能越走越窄。我们教育部门的同志要识大体、顾大局,不能总是两眼向上,一味“等、靠、要”,或是两眼向下,搞点“乱收费”。要确定教育优先发展,加快发展,超前发展的战略地位,除国家和政府加大教育投入外,还要大力发展勤工俭学,增强教育自我造血功能,求得教育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目前,随着学校布局调整的步伐加快,一方面经费缺口增大,另一方面存量资源闲置,要注意在不断加大投入的同时,努力提高资产的利用效率。勤工俭学部门要加大对教育资源的整合力度,充分发挥教育资源的使用价值;同时,加强学校可经营性资产的开发和利用,不断为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动力。
总之,育人是勤工俭学的根本目的,是勤工俭学赖以生存的生命线。勤工俭学的育人功能,使勤工俭学与其他经济活动有了质的区别,也使得勤工俭学作为我国教育的一项基
本方针。同时,勤工俭学在培育经济建设人才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因此,要充分利用当地条件,采取多种形式,把勤工俭学活动开展起来,坚持下去,并将它推向新的阶段,为深化教育改革、培养和造就一代新人作出更大贡献。
勤工俭学论文
以素质教育为中心发展勤工俭学
内乡县板场乡道川中心小学刘华伟
二零零九年五月
第三篇:勤工俭学与素质教育
勤工俭学与素质教育
勤工俭学是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它有助于改进学校教育观念,由单纯应试教育向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转变,有助于学生将课堂学习和社会实践教育相互渗透,同时在中小学开展勤工俭学是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加强学生德育与学生生活、社会实践的联系,对培养学生热爱劳动、艰苦奋斗、集体主义精神起到重要作用。勤工俭学是贯彻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一代新人的重要途径。
一、开展勤工俭学活动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修养.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党对农村政策的不断完善,农村从贫穷逐渐走向富裕。饱受知识贫乏的农村人期盼后代人不再是时代的落伍者,而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把一切希望寄托在子女上大学这唯一的出路上。一部分青少年学生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轻视体力劳动、轻视体力劳动者的现象。有些人不愿参加社会劳动,连自己的衣服和睡觉的被子不会洗和折叠,农村中小学校更是在升学率、优秀率上拼命做文章。忽视了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忽视心身健康教育,使得学生课业负担加重,实践与创新能力十分薄弱。让学生到社会中去,到大自然中去,到艰苦朴素的集体中去,学会求知,尝尝艰辛,触摸社会跳动的脉搏,体会人类生存条件,对他们今后的成长会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现在我们在学生中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等方面的教育,光凭在课堂上进行一些空洞的理论说教,凭给学生念几篇所谓感人有教育意义的文章,显然已起不到什么太大的作用,热爱劳动、艰苦奋斗、集体主义精神、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良好的劳动习惯,也只有通过学生在参加学校组织的系列勤工俭学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对“八荣八耻”的深刻理解和体会也只能让学生在从事勤工俭学活动去理解其真正的内涵。勤工俭学劳动教育基地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智能教育和强身健体、陶冶情操的重要场所,是将理论应用于社会、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农村经济的桥梁。让学生到工厂听听机器轰鸣,看看师傅发愤图强的拼搏精神,他们的心灵深处会留下难忘的印象;“锄禾日当午,汉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是每一个小学生横竖都能背诵的诗句,现在又有几个中学生能够正真的理解和体会,所以他们可以随便乱倒饭菜,他们根本不懂得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道理,因此让学生到学校农场参加勤工俭学活动体验一
次劳动,尝尝劳动的艰辛,听一下农作物生长过程的说明,他们才懂得成果来之不易;让他们爬山采一次药,使他们懂得不畏艰险的人才能达到顶峰;让他们种一棵树,并确保其根深叶茂的历程,使他们懂得在树下乘凉的快意和成才的欢乐;让学生参加一次夏(冬)令营活动,领略祖国秀丽山川、历史名城,感悟大自然和高新科技的奥秘,使他们懂得只有强国,才能兴家,从而树立“为国家之崛起而奋读书”的道理,也就是说让学生从小就参加学校组织的勤工俭学活动,在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行。
二、开展勤工俭学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现在在中小学生中相当一部分人动手能力和自理能力都很差,虽然他们生长在农村,但他们大多都是独生子女,爸爸妈妈的掌上明珠、爷爷奶奶的心肝宝贝,一切都是大人包办代替,在小学生中不会做家务、不会洗手绢的大有人在,初中生不会使用铁锹、锄头、的学生不低于60%,更区分不了韭菜和葱,高中生连简单的照明灯头都不会接,这些不能不说与我们学校教育有一定的关系。素质教育的实施,除了在课堂上和校园内进行一些教育教学活动以外,还有大量社会知识、生产生活知识和技能在校园内是无法完成的,勤工俭学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完成在课堂上无法掌握的东西。
学生通过勤工俭学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方式方法有多种多样,这要根据学校条件和学生年龄而定。对高中学生来说,根据所学知识除必要的实验室实践外,要与校办劳动教育基地结合起来,让他们走出教室去了解社会,培养他们融入社会的意识,让他们有新鲜感,并进行必要的操作,使他们融汇在校学习的知识,从实践中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对于初中生而言,组织学生到社会,到基地去学习劳动技术课,激发他们对某种知识的兴趣爱好,并形成一定的劳动技能,从而慢慢形成好钻研的习惯。对待小学生,要从爱做家务事教育开始,到劳动实践基地和勤工俭学菜地拔拔草,给小苗松松土,学习移栽小苗等,进而培养他们独立完成某一项劳动任务的能力。总之,要创造环境,让他们学有所获,做有所感,使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
三、开展勤工俭学活动有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长期以来,我们单一的教育结构实际上是我们的教育忽视了占绝大多数的学生。作为农村学校,培养的学生,大多数人的发展方向应该是未来的农村。
根据《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未来几年内,我国高等教育将会有较大的发展。到2010年,我国同龄人口中高等教育入学率将从现在的9%提高到15%左右,就我们的国力来说,其发展速度应该是够快的了,但仍有85%左右的同龄青年上不了大学。而上不了大学的学生多数生活在农村,他们将成为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基本力量。2005年5月,教育部在云南召开了中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勤工俭学现场会,周济部长强调,当前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的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强农村教育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是促进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和基础。而学校开展勤工俭学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优良传统和特色之一,它不仅在我国教育发展史上功不可没,而且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教育改革和发展历程中大有作为。农村中小学开展勤工俭学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就是要服务于农村“普九”和“普九”后的巩固和提高,让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随着农村一大批寄宿制学校的出现,降低学生寄宿就学经费开支,确保学生有足够营养伙食,这不可能完全靠国家去解决,而是要通过勤工俭学基地的产品和收入改善学生生活,帮助困难学生解决生活上的困难,通过“建好一片基地,办好一个食堂,资助一批困难学生”的“三个一”工程,有效地服务于农村教育事业。同时,农村学校开展勤工俭学活动时,既培养了学生的奋斗精神和实践能力,更着重培养了学生的劳动技能和实用科技,学生在从事勤工俭学活动中他们可能学会很多做事的方法和技能技巧,做人的道理,不仅身心受到教育,良好的品行逐渐形成,而且在劳动实践活动中他们的身体素质也会受到锻炼,各种器官的协调功能得到训练,意志和毅力同时也得到了相应的磨炼,在勤工俭学活动中他们学到了在课堂上、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是对素质教育的有益补充。真正促进了学生全方位、全面的发展。
勤工俭学活动是素质教育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也是素质教育中重点。有效的开展勤工俭学活动,可以全面提学生的素质与品行。
第四篇:勤工俭学论文
实事求是 因地制宜
勤工俭学活动是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保障,历来受到上级部门和学校的重视,但是长期以来小学勤工俭学活动尚未科学、规范化,在工作中实际开展尚未不足,我们也不禁产生了迷茫,特别规模较小的学校,建立一套科学的勤工俭学制度体系显得尤为重要。最近国家三部委,关于加强农村学校劳动实践教育基地建设的意见,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为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农村小学勤工俭学工作,现就农村中小学勤工俭学的几个实施原则略作探讨。
一、育人功能为主,双重效益并重。
勤工俭学具有双重效益,即育人效益和经济效益,但是在以往的活动中,由于指导上的偏差或认识上的模糊,对于发挥勤工俭学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上出现了许多实际中的失误,要么只管盲目的搞,根据上级的要求,不切合实际,结果今天一个样,明天一个样,既无经济效益也不能发挥育人的功能,要么极力追求经济效益,怎么赚钱怎么搞,结果钱是赚了一些,但是却将育人的功能置之脑后,甚至与育人功能相悖道。比如,有的学校搞小捡拾中学生出现偷窃嫌疑,有些学校以勤工俭学为名变相收费,这样的勤工俭学得不偿失,所以我认为一定要把握好这二者之间的关系,必须以育人功能为主,失去育人功能的勤工俭学不如不搞。当然,在这一前提下,尽可能增加收益,实际上这两方面也是统一的,如果我们搞勤工俭学,无有计划,没有合适的经营,一塌糊涂,总是没有经济效益,甚至是赔本,那他的育人功能也好不到哪里去。
二、实事求是、因地制宜
这是我们走出谜团和困境的有效途径,要通过勤工俭学尽可能增加学校收入,但不仅以收入的多少衡量勤工俭学的成绩,要积极学习借鉴兄弟学校有益经验,但不能盲目照搬,要多形式、多项目开展勤工俭学,但不能搞形式,要花架子。我们的原则是要立足实际、实事求是,因地制宜,一要立足于本地实际,适宜搞什么,选择项目,一定要充分考察论证,二是要鉴于学生实际,我们的学生长处是什么,短处是什么,全面考虑,什么项目能充分发挥勤工俭学的双重效益,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品质,增强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素质。
三、努力把劳动实践基地搞好
上级对学校的勤工俭学基地建设比较重视,我们学校不拥有政府专门划拨的基地,多年来无论是育人效益还是经济效益都发挥得不够理想,其中有多方面的原因,但一个原因还是认识不到位,有人认为靠种地成不了什么气候,有人认为这里的学生都来自农村,经常参加农业劳动,所以种田对他们没有多大的用处。这些认识当然都是片面的,通过多年来基地经营管理的经验和教训,结合对“意见”精神的认识配合,我觉得搞好基地建设大有文章可做。
1、立足于把育人效益放在第一位的思想,不能光看经济效益,过去曾在基地种菜,指导教师领着学生在基地实习劳动,将在课堂学习到的知识在实践中结合起来,效果相当的不错。
2、种植多种经济作物,这样既能避免单纯种植传统作物学生感觉乏味,学生可以学到许多知识和技能,又能提高经济效益。
3、发挥“主人翁”意识,培养孩子勤劳意识,节约意识,爱护校园意识、爱惜劳动成果意识、每一次的劳动实习活动,教师要做好引导,达到一定的目标。
最后一点,还要加强管理,勤工俭学基地设施要有专人负责,精心筹划,没有这一点,一切都全部落空。
相庄小学
杨涛
2013.1
第五篇:勤工俭学论文
勤工俭学在教育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孙庄中心横岐学校龚印全
勤工俭学是社会主义教育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培养四有新人的重要途径。近几年来,学校的勤工俭学活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经济效益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机构和队伍得到充实和加强,有利地促进了社会主义一代新人的健康成长。所以,勤工俭学在深化教育改革,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一、勤工俭学在教育工作中的地位
勤工俭学是我们党一贯倡导的。早在六十多年前,一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寻求马克思主义真理,远涉重洋,赴欧勤工俭学。建国以后,作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一项措施,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开展了勤工俭学活动。可以说,重视勤工俭学是我国人民教育事业的一个光荣传统。历史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在深化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下,还要不要搞勤工俭学,在一部分同志的思想上产生了疑问。有的同志认为,过去搞勤工俭学,是因为物质条件差,不搞不行,现在物质条件好了,还让学生们搞勤工俭学没有必要。我们说这种认识显然是不正确的。邓小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就明确指出:为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合格人才,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在新的条件下,如何更好地贯彻教育方针。《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也明确指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城乡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提高,在一部分学生、家长中劳动观念和勤工俭学的观念日渐淡薄,轻视体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者,这种情况,必须引起社会的重视。如果我们培养的学生缺乏劳动技能,不热爱劳动,他们不但难于接好四化建设的班,甚至可能影响到我们民族的素质。勤工俭学的育人作用就是要进行劳动和劳动技术教育。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的是要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提高商品的质量是增强竞争的唯一出路,而商品质量取决于管理水平,最终取决于人的素质,特别是在世界新技术革命迅速发展的历史条件下,决不能单靠拼体力、拼资源去搞现代化,提高人的素质具有关键性的作用。我们是要搞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在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的同时,必须大力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勤工俭学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培养学生手脑并用的能力、开发学生的智能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勤
工俭学对于提高教育质量,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勤工俭学在教育学生中的作用
学生参加勤工俭学活动,在培养人才方面与课堂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
1、开展勤工俭学活动有利于开发学生智力。教育的主要目的 在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开展勤工俭学活动是实现上述目的的有效途径。在勤工俭学活动中学生能学到某些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
2、开展勤工俭学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的动手能力如何,不仅是评估学校教育质量高低和办学成败的客观标准,而且关系到学生毕业能否顶用、能否受欢迎、是否有出路的问题。开展勤工俭学,学生就有较多的实践机会,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
3、开展勤工俭学活动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在开展勤工俭学活动中,学生可广泛地接触社会,接触实际,丰富了思想教育的内容,培养了热爱劳动、热爱科学、爱护公物、遵守纪律、艰苦奋斗的良好品德。
4、开展勤工俭学有利于培养既有文化、又有一技之长的适应当地经济发展需要的新一代劳动者和技术人才。随着农村经济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农村经济体制和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要求教育提供大量的多门类的中初级技术人才与之相适应。
5、开展勤工俭学活动有利于改善办学条件和师生生活,促进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开展勤工俭学为学校积累了资金,获得育人、聚财双丰收。在勤工俭学收益中,一部分资金用于扩大再生产,一部分用于维修校舍、添置教学设备、图书,改善办学条件,补充教育经费不足,一部分用于教师、学生福利待遇,改善他们的生活。
总之,勤工俭学在培育经济建设人才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因此,要充分利用当地条件,采取多种形式,把勤工俭学活动开展起来,坚持下去,并将它推向新的阶段,为深化教育改革、培养和造就一代新人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