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勤工俭学论文
在劳技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初探
一位伟人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是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复合人才,应是目前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劳动观念和技术素养,使学生成为“会动手、能设计、爱劳动”且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所以,劳动与技术课教学必须要求我们,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动手”、“设计”、“劳动”等内容结合起来,运用“问题情景”、“探究设计”、“自主实践”、“及时评价”等方法进行有效的教学,才能达到目的。
一、转变教学观念,实施劳技创新教学
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指出“教学生任何科目,绝不是对学生心灵中灌输些固定的知识,而是启发学生去获取知识和组织知识,教师不能把学生教成一个活动的书橱,而是教学生如何思维”。传统教学重在传授,以教材、教师、课堂为中心,以教代学,教给知识重结论、轻过程,缺少教与学的互动,忽视学生充分的思维过程,使教学过程难以成为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过程。传统教学还具有封闭性,只给学生“鱼”而未授予学生“渔”,缺少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的机会。教学创新所要体现的就是要变传授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变封闭性教学为开放性教学。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是学生自觉探索、不断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因此,教学必须紧密结合实际,加强教师点拨下学生主体性的实践过程性,重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兴趣,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取得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功体验。
二、创设问题情景,挖掘学生创新潜能
兴趣是人积极认识事物或关心活动的心理倾向,是学习活动的机制。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学生兴趣的培养、开发和利用。欧洲教育家德可利乐认为“兴趣是个水闸门,借助它,注意的水闸被打开,并规定了流向。”所以在教学中,创设实际的技术活动或技术成果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加大思维训练的力度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在上《水仙雕刻》这一课时,事先一个月左右,我先雕刻一些比较别致、优美的水仙造型:如一些小动物,象凤凰、孔雀、大象等。上课一开始,首先给学生三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先欣赏这些优美的造型,作
为教师,这时你可以不说任何的话,就尽情让学生欣赏。学生欣赏完毕,他们自会向老师提出诸如此类的问题:“老师,孔雀的头是怎么雕出来的。”、“老师,大象的腿怎么这么像呀,是怎样雕出来的?”„„学生敢于提出这些问题,说明他们内心有了探究学习的欲望。这时作为老师把雕刻的基本方法、要点教给他们,然后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手中的水仙球,想象设计一个造型,而不是全班固定一个模式。在学生的想象设计中,教师要注意鼓励每个学生自信,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展示个性,敢于追求成功。只有这样,才能表现出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样学生学得主动、生动,自然会品尝到学习的乐趣,成功的喜悦,自然会有信心再去追求十次百次的成功,学生创新能力也会随之得到培养和提高。又如在《插花技艺》一课中,一开始让学生观摩一定数量的插花范例,也让学生去自由提问。如有学生提到:为什么在一些作品中颜色深的花总是插在下部,而颜色浅的插在上部?三角形构图与倒T形构图不同点在哪里?„„这些问题看似简单,其实在学生的思维中已经有了探索。提出问题是学生学习的组成部分,学生认识和发现了有价值的问题就等于确立了思维活动和主动探索的目标,它是培养发现力的前提,也是挖掘学生创新潜能的有效手段。
三、引导自主学习,发展学生创新能力
在我们提倡“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的时候,就意味着要学生能主动地参与学习,也即把学习的自由还给了学生。试想一下,如果我们把每件事情都手把手地教学生,或者要他按照教师的规定来按部就班,我们的学生怎么可能有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和发现、发展的机会,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又何从培养?当然,留给学生自由,并非放任自由,教师在努力为学生创造“自由”的同时,应正确把握教学的流向,给学生以恰当的“规范”。又如在《水仙雕刻》一课中,学生了解了雕刻、造型的基本方法以后,教师可以尽情地让学生想象。可能每个学生手中的水仙球,它的形状、大小上都有一定的出入,同学们纷纷凭着自己活跃的思维,借助于一个个水仙球,想象出了许多造型。有学生看到,在老师出示的造型中,不管主球和子球都进去行了雕刻,所以就有人问了:“老师,能不能把子球不雕刻,只雕刻主球呢?”我说:“可以呀,很好。”那个同学又对我说了他的想法:只雕刻主球,留着子球让它任意生长,长到一定时间,把叶子两边向上捆扎在一起,做篮子的提手,就成了一只美丽的花篮了。所以作为主导作用的老师,在学生的操作实践中,不能局限于老师的翻版,而翻版只能是凝固学生的思维,抑制他们的想象,也无从谈起创新精神的培养。曾经在课中,有一个同学清理完球体以后,他在球体上画上眼睛、鼻子、嘴巴什么的。我试着问他:“你准备做什么呀?”那个同学回答说:“我什么都不想雕刻,我准备做一个老寿星的头,所以回去放在水中让它长出根系当作胡须即可。”我们说同学们的这些想象、造型就是创新。如果一开始教师让学生就照老师的样子去做,那么这些新的造型就无从谈起。但是,这种学生的学习自由,要有一个前提:即不管你是怎么雕刻的,最后都要有一个优美的造型,给人以美的欣赏。
四、精编教学环节,提升学生创造素质
创造源于实践。问题的提出需要实践,问题的探索解决需要实践,良好的思维品质的形成需要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源泉、能力的土壤,技术实践活动是劳技课的生命。劳动知识与劳动方法的讲授不能脱离实践。劳动方法的掌握及技能、能力的提高,则更离不开实践。学生通过对展示的实物、观察、分析,形成观察能力,教师要在学生观察活动中做必要的启发,激发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和操作实践的渴望。教师口授几次不能掌握的方法,学生往往经实际操作训练很快就掌握了。而技能与技术情感的形成,就是在战胜了实践过程中的困难和挫折,经受了失败和考验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后才逐渐形成的。例如:在《水仙雕刻》中,学生进行蟹爪水仙、花篮水仙的制作时,增加雕刻基本功的模拟训练,让学生有一定量的实践,体验中形成有一定质量的技能,从而为大胆创新打好能力基础。同时教师在实践过程中要不断鼓励学生别出心裁,求新求异,不以教师课堂上的讲授、举例为巢臼。即使学生在这种学习过程中,走一点弯路,付出一定的代价也是有收获的。
五、开展多元评价,激发学生创造欲望
教育心理学研究证明:正确的评价,适当的表扬和鼓励,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自尊心。要培养每一个同学的创新精神,就必须以正面鼓励为主。初中学生具有很强的表现欲,同时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又有较强的自尊心,生怕在提问或作答时出现差错,被同学取笑。此时教师应具有较强的驾驱课堂的组织能力,善于寻找课堂的兴奋点,鼓励学生大胆地提问,支持学生独树一帜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学习方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我们说创造力人人都有,我们的学生个个聪明,教师要捕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一个个小小思想火花,或用亲切的言语或用会意的微笑、赞许的目光等身体
语言,及时给予肯定。即使有些是错误的想法、回答,教师也要不失时机地给予积极评价,使学生时时有一种愉快的心理体验,感受到劳动本身的乐趣。让创新的学习气氛充满整个课堂,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因此,教师的热情鼓励,无疑是一种强大有力的催化剂,可以激励学生,活跃思维,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激励评价的方式,可以用口头表扬,作业加分,发奖状,评选小能手等各种形式,对学生的参与及时给予肯定;也可以经常在课堂上展示学生的优秀作品,以及虽然有缺点但有创意的作品。如我班有个同学平时作业不怎么优秀,雕刻作品也不怎么出众,但是在一次插花的构思创意中用二枝红色的玫瑰创意了一个很好的意境,我及时表扬了他的创新精神。从此以后,他的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更高了,在几次插花竞赛中他都表现出了很新的创意,作品也很具有欣赏价值。通过这件事,我深深地明白了:教师要正确对待每一个学生,如果在学习的路上给他们扶一把,给他们以激励,保护他们的奇思妙想,那么,他们会对学习充满着渴望,也在渴望中激发了他们的创新精神,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跳一跳”摘到果子的成功和喜悦。
劳技课教学要求学生既动脑又动手,手脑并用。学生的想象是很丰富的,思维是非常独特的。教师要鼓励和引导学生增强创造意识,投身创造实践,探索创造途径,养成创造的习惯。总之,在劳技课上要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并使学生通过实践,有效地培养创新能力,以适应21世纪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需要。
第二篇:勤工俭学论文
也谈“勤工俭学”
高阳县小王果庄乡总校宋振兴
在和村里的乡亲们聊天时,他们经常提到,现在的小学生指使不动,越来越懒,消费却越来越高,简直看不过去。
我也曾经对一所小学做过一项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大致如下:
①你每月的零花钱是多少?都用在哪些方面?
②你喜欢劳动吗?今后愿意当一位农民吗?
③你是否经常自己洗鞋袜、衣服,自己叠被子、铺床、扫地呢? ④你会择菜、烧饭、洗碗吗?
⑤你在家里经常帮父母干农活吗?
通过调查统计,我发现如下几种令人担忧的趋势:学生对劳动的认识存在偏差,不愿当农民、好吃懒做的现象在一些学生身上表现得十分明显;随着年龄增大,年级升高,小学生劳动习惯养成程度并非是成同步发展,而是相反;农村小学生对各类劳动参与率低,且参加情况差异大,越是辛苦花力气的劳动,参与率越低,坚持参加自理劳动不足1/3,经常参加家务劳动只有20%-25%,能经常参加简单生产劳动的只有10%-15%。
我想,在深化教育改革的今天,有无必要搞勤工俭学,已成为一个新的课题。有人认为,过去搞勤工俭学,是因为物质条件差,不搞不行,现在物质条件好了,还让学生们搞勤工俭学没有必要。随着城乡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一部分学生、家长中劳动观念和勤工俭学观念日益淡薄,出现轻视体力劳动和蔑视体力劳动者的现象。家庭过分溺爱,滋长了学生的“娇、骄”二气,劳动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原教育部部长周济在贵州省、云南省考察时强调,“党的教育方针明确提出教育要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对学生要从小就进行劳动教育。学生通过参加一些劳动,可以学习一些知识,实际是很好的锻炼。勤工俭学不仅能解决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困难,在一定程度上补充学校公用经费的不足,而且有利于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有利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农村中小学校要坚定信心,把勤工俭学开展好。”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加强劳动观点和劳动技能的教育,是实现学校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和内容。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把劳动教育引入教学计划,逐步做到制度化、系列化。”由此看来,探索出一条新时期勤工俭学之路,通过开展各种勤工俭学活动,让学生初步学会一些基本的劳动知识和技能,逐步培养正确的劳动观念,从小养成自理、自立和动手创造的习惯,懂得劳动的价值,初步培养协作能力,以及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的情感势在必行!
那么,究竟什么原因造成了现在的小学生“好逸恶劳”和“高消费”呢?通过分析,我认为造成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因素:目前学生中大都是独生子女,且留守子女偏多。由于几代人围绕一个孩子转,他们不需要动手,大多依赖于长辈的关爱,缺乏进取精神,加之学习和社会活动任务日趋加重,体力劳动越减越少。因此,独立能力差,劳动观念淡漠,不珍惜父母的劳动成果,不懂得幸福生活要靠劳动创造。
2、家长因素: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只要搞好学习就足够了,劳动可以由他们来替代;有的认为孩子做的活不中看,浪费时间,长大后必定会做的,现在由家长来做算了;还有的家庭几个大人照管一个孩子,大人自己也没事干,还是由大人来做算了。由于过分关爱孩子,忽视孩子的劳动能力和劳动习惯的培养,包办有余,放手不足。家长的过分溺爱,使孩子懒惰、依赖、奢侈等不良品质日渐突出。
3、学校因素:学校对于劳动教育宣传、领导力度不够,往往讲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劳动课虽按计划编排,但缺少全面考虑,忽视学生劳动观点的形成、劳动意识的增强、劳动技能的掌握、劳动习惯的养成等素质的培养;教师对劳动教育的认识不一,参差不齐。有些规定的劳动时间被挤占,有些劳动技术课时被语、数、英教师“挪用”。
4、环境因素:社会上、农村中普遍存在着一种“望子成龙”、“跳农门”思潮。加之搬迁到城镇的农村小学生逐年增多,由于劳动内容、场所减少,劳动习惯养成更差,极少参加家务劳动,简单生产劳动基本不参加。
作为小学老师,我们应该做些什么?我们学校又应该做些什么呢?经过多方请教,仔细查阅,认真研究,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课堂教学重引导:
教学中我们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观念、“传授知识与培养技能并重”的观念、“培养学生劳动观念与劳动习惯”的观念、“培养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为主”的观念,将劳动观点教育、习惯养成教育与知识传授技能相结合。在传授劳动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注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养成其良好的劳动习惯。根据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我们可以把劳动教育目标具体分解到各学段,从小学一年级开始,设计了自我服务劳动----家务劳动----公益劳动----劳动技能学习----社会实践活动等层次化、序列化的劳动与社会实践教育内容,分年级分阶段逐一落实到教育教学实践中。
2、日常生活重自主: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倡导学生“自我服务”,即把劳动当成一种责任,为同学、为自己服务的责任,牢固树立“劳动是生活的必需”的观念。比如打扫清洁
卫生,以前搞清洁卫生是突击式的,现在却是经常性的;以前,教室脏了才打扫,领导检查了才突击,现在随时保持教室整洁、窗明几净。学生把打扫卫生变成了服务性、富有人情味的劳动保洁。如果我们看到这样的现象——早晨抢着早到校,一到校就开展打扫卫生活动,每天还有卫生监督员,做好记录和评比;每天上学以后,只要发现纸屑、垃圾,都主动捡起来,放进垃圾池,那么,学生的“勤俭”意识就已经在他们的脑海中生根发芽了。在学校环境管理中,学生充分发挥了主体作用。每天的环境卫生的打扫、管理都由学生自己承担。勤劳,成为一种习惯,养成教育也会收到明显成效。在进行劳动教育过程中,我们还可以根据农村小学生不同年龄特点,在日常生活中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趣味型”、“知识型”和“艰苦型”相结合的劳动竞赛。例如,举行穿衣服、系鞋带、洗手绢、洗衣服、穿针线、钉纽扣、包书皮等生活自理技能表演赛;开展剥豆、削土豆皮、削水果皮、包水饺等家务劳动比赛;进行挖坑种树、挑土负重简单生产劳动竞赛;还开展一些如“小制作”、“小发明”等科技劳动竞赛。同时,评选出一批劳动小能手,并充分发挥其示范表率作用。这样既有利于变被动劳动为自觉劳动,又有利于坚强毅力的培养,提高了小学生动脑动手能力、自理能力和服务能力,同时又促进了劳动教育发展。
3、基地实践重体验:
学校可以经常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参加基地实践劳动和社会公益劳动,使学生亲身体验劳动创造财富、创造美的快乐。为了加强基地的管理,发挥基地应有的效益,学校可以全面落实基地管理责任制,采用调、聘、培等方式组建了一支勤工俭学基地辅导教师队伍,指导学生基地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学到实用技能的同时,也培养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品质。
这样,我们学校不仅改善了育人环境,改变了小学生的劳动态度,提高了小学生的劳动意识,同时我们每一名教师在劳动实践过程中,掌握了劳动技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现在,我们可以毫不犹豫的回答,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在深化教育改革的今天,搞好勤工俭学势在必行、是不无裨益的!
第三篇:勤工俭学论文
浅议新时期农村学校勤工俭学工作 工作单位:
姓名:
岗位职务:
电话号码:
在课堂改革轰轰烈烈的今天,大家的关注的焦点是课堂效益。勤工俭学作为教育传统,似乎早已淡出了人们的视野。然而勤工俭学是学校教育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是培养四有新人的重要途径。新的课程标准下,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属于相当重要的地位,目前学校教育尚未建立一套科学完备的勤工俭学体系,尤其是农村中小学,由于教育教学条件的限制,勤工俭学的开展更加需要一些探讨和研究。
一、勤工俭学在培养人才方面与课堂具有同等重要作用。
1、开展勤工俭学活动有利于开发学生智力。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开展勤工俭学活动是实现上述目的的有效途径。在勤工俭学活动中学生能学到某些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
2、开展勤工俭学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学生的实践能力如何,不仅是评估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标准,而且关系到学生毕业能否顶用、能否受欢迎、是否有出
路的问题。开展勤工俭学,学生就有较多的实践机会,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
3、开展勤工俭学活动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在开展勤工俭学活动中,学生可广泛地了解社会,接触实际,丰富了学校德育的内容,培养了热爱劳动、热爱科学、爱护公物、遵守纪律、艰苦奋斗的良好品德。
4、开展勤工俭学有利于培养既有文化、又有一技之长的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新一代劳动者和技术人才。随着农村经济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农村经济体制和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要求教育提供大量的多门类的中初级技术人才与之相适应。
二.目前勤工俭学所面临的困难和不利因素。
1.思想认识方面。由于高考制度和就业压力,学生的任务就是学习这一思想认识在人们心中已成定势。而在功课之外,参加其它一切活动,都认为是不务正业。
2.经济能力方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都有了一定的经济能力,完全可以承担学生的义务教育阶段费用,加之学生勤工俭学创收效益比较小,特别是“两免一补”等惠民政策的出台,使利用勤工俭学收入上学的观念更加淡化了。
3.教育方式方面。现在的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家庭也相对溺爱,认为孩子小、不会干,在家很少安排参加家
务劳动锻炼;学校教育中勤工俭学也不被重视,非考试课目要给统考课目让路,开展活动形式也相对单调、枯燥,没有新意,不被学生喜欢,使勤工俭学工作长期处于一种低水平发展状态。
4.安全稳定方面。由于安全无小事,所以人们都怕出事,不敢开展、不愿开展活动,给勤工俭学的发展造成了障碍。
三、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强化勤工俭学的育人功能。勤工俭学具有双重功能,即育人功能和经济功能。在过去的勤工俭学工作中,强调创收功能相对多一些,造成普遍认为勤工俭学就是挣钱。而现在实施素质教育,要求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这正和勤工俭学以实践教育为载体,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能力的育人宗旨相一致,也正是大力发展勤工俭学的良好时机。因此,学校要围绕素质教育这个中心,转变观念、提高认识、调整方向、找准位置,努力为素质教育做好服务,充分发挥其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勤工俭学不仅帮助学生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提高实践能力,顺利完成学业,而且使他们在勤工俭学的过程中,培养自身的创新意识、自我动手能力,为将来就业、创业打下良好的基础,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栋梁之才。
四、联系社会、结合生活,以育人为目的,开展形式多
样的勤工俭学活动。
勤工俭学的开展,活动内容必须丰富多彩、新鲜有趣。只有内容科学化、形式多样化,才会吸引到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产生参于的积极性,得到家长的支持和社会的肯定。首先,在平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与家长要多联系沟通,把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和优秀品质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如学校通过“劳动实践课”、“家庭劳动实践室”等活动的开设,为学生搭建充足的劳动实践平台,让他们在各项有益的实践活动中得到锻炼;在家里引导孩子主动承担必要的家务劳动,学会洗衣做饭、整理房间、打扫卫生等,家长绝不能越俎代疱。通过这些力所能及的劳动,逐步达到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自我锻炼”的目的,具有基本的生活能力。
其次,组织学生参加农业劳动和工业生产,开扩学生视野。我校建有实验基地,有菜地、植物园,与教本上的内容相结合,学生们亲自动手实践;带领学生到车间和生产线上参观,让学生感受工业生产的紧张和严密,明白劳动是要科学知识作为支撑的,即使将来考不上大学,当不了科学家,也要努力学好知识,当好农民和工人,做一个对社会有用人。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乐,再达到乐于学,其乐融融的和谐画面。既锻炼了学生的劳动技能,又让学生从实践中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增加了学生的劳动观念,培养了
学生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品质。
我校还开展每月一次的学生自由贸易活动,由老师引导,并组织学生把自己平时做的、买的闲置物品拿来交易,既是买家又是卖家,尝试经商,事后班会再进行交流经验。
五、勤工俭学的实施进程要因地制宜、持之以恒。
1、立足于把育人功能放在第一位的思想,不能光看经济功能,过去曾在基地育苗,种植果树,指导教师领着学生在基地实习劳动,将在课堂学习到的知识在实践中结合起来,效果相当的不错。
2、种植多种经济作物,这样既能避免单纯种植传统作物使学生感觉乏味,又能使学生学到许多知识和技能。
3、发挥“主人翁”意识,培养孩子勤劳意识、节约意识、爱护校园意识、爱惜劳动成果意识,每一次的劳动实习活动,教师要做好引导,达到一定的目标。
第四篇:勤工俭学论文
实事求是 因地制宜
——议农村小学勤工俭学 开展勤工俭学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它有助于改
进学校教育观念,由单纯应试教育向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转变,有助于
学生将课堂学习和社会实践教育相互渗透,同时在农村中小学开展勤
工俭学是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加强学生德育
与学生生活、社会实践的联系,对培养学生热爱劳动、艰苦奋斗、集
体主义精神起到重要作用。因此可以说,勤工俭学是全面贯彻教育方
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一代新
人的重要途径。
一、勤工俭学在培养人才方面与课堂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
1、开展勤工俭学活动有利于开发学生智力。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开展勤工俭学活动是实现
上述目的的有效途径。在勤工俭学活动中学生能学到某些课堂上学不
到的知识。
2、开展勤工俭学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的动手
能力如何,不仅是评估学校教育质量高低和办学成败的客观标准,而
且关系到学生毕业能否顶用、能否受欢迎、是否有出路的问题。开展
勤工俭学,学生就有较多的实践机会,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
3、开展勤工俭学活动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在开展勤工俭学活动中,学生可广泛地接触社会,接触实际,丰富了思想教育的内容,培养了热爱劳动、热爱科学、爱护公物、遵守纪律、艰苦奋斗的良好品德。
4、开展勤工俭学有利于培养既有文化、又有一技之长的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新一代劳动者和技术人才。随着农村经济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农村经济体制和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要求教育提供大量的多门类的中初级技术人才与之相适应。
二.目前勤工俭学所面临的困难和不利因素。
1.思想认识方面。由于高考制度和就业压力,学生的任务就是学习这一思想认识在人们心中已成定势。而在功课之外,参加其它一切活动,都认为是不务正业。
2.经济能力方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都有了一定的经济能力,完全可以承担学生的义务教育阶段费用,加之学生勤工俭学创收效益比较小,特别是“两免一补”等惠民政策的出台,使利用勤工俭学收入上学的观念更加淡化了。
3.教育方式方面。现在的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家庭也相对溺爱,认为孩子小、不会干,在家很少安排参加家务劳动锻炼;学校教育中勤工俭学也不被重视,非考试课目要给统考课目让路,开展活动形式也相对单调、枯燥,没有新意,不被学生喜欢,使勤工俭学工作长期处于一种低水平发展状态。
4.安全稳定方面。由于安全无小事,所以人们都怕出事,不敢
开展、不愿开展活动,给勤工俭学的发展造成了障碍。
三、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强化勤工俭学的育人功能。
勤工俭学具有双重功能,即育人功能和经济功能。在过去的勤工俭学工作中,强调创收功能相对多一些,造成普遍认为勤工俭学就是挣钱。而现在实施素质教育,要求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这正和勤工俭学以实践教育为载体,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能力的育人宗旨相一致,也正是大力发展勤工俭学的良好时机。因此,学校要围绕素质教育这个中心,转变观念、提高认识、调整方向、找准位置,努力为素质教育做好服务,充分发挥其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实施过程中,我们重点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让他们知道勤工俭学主要是为了培养能力,认识社会,增加自己的人生阅历,锻炼自己的意志,体验自立,而“钱”是次要的。
勤工俭学不仅帮助学生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提高实践能力,顺利完成学业,而且使他们在勤工俭学的过程中,培养自身的创新意识、自我动手能力,为将来就业、创业打下良好的基础,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栋梁之才。
四、联系社会、结合生活,以育人为目的,开展形式多样的勤工俭学活动。
勤工俭学的开展,活动内容必须丰富多彩、新鲜有趣。只有内容科学化、形式多样化,才会吸引到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产生参于的积极性,得到家长的支持和社会的肯定。
在平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与家长要多联系沟通,把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和优秀品质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如学校通过“劳动实践课”、“家庭劳动实践室”等活动的开设,为学生搭建充足的劳动实践平台,让他们在各项有益的实践活动中得到锻炼;在家里引导孩子主动承担必要的家务劳动,学会洗衣做饭、整理房间、打扫卫生等,家长绝不能越俎代疱。通过这些力所能及的劳动,逐步达到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自我锻炼”的目的,具有基本的生活能力。
勤工俭学要积极学习借鉴外地外校有益经验,但不能盲目照搬,要多形式、多项目开展勤工俭学,但不能搞形式,要花架子。我们的原则是要立足实际、实事求是,因地制宜,一要立足于本地实际,适宜搞什么,选择项目,一定要充分考察论证,二是要鉴于学生实际,我们的学生长处是什么,短处是什么,全面考虑,什么项目能充分发挥勤工俭学的双重效益,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品质,增强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素质。
五、勤工俭学的实施进程要因地制宜、持之以恒。
勤工俭学是一边求学读书,一边工作劳动。它是学校实施劳动教育活动的形式之一。它与教学活动、科技活动、文体活动和公益劳动一样,都是学校教育活动的一种。勤工俭学是我国青年学生的优良革命传统。学校对勤工俭学活动应加强领导,注意思想教育及安全教育。
1、立足于把育人功能放在第一位的思想,不能光看经济功能,过去曾在基地育苗,种植果树,指导教师领着学生在基地实习劳动,将在课堂学习到的知识在实践中结合起来,效果相当的不错。
2、发挥“主人翁”意识,培养孩子勤劳意识、节约意识、爱护校园意识、爱惜劳动成果意识,每一次的劳动实习活动,教师要做好引导,达到一定的目标。
紧密与德育工作相结合,实现勤工俭学育人的最大化。单纯的劳动不可能产生良好的思想品质,只有把劳动实践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才能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制定明确的德育目标,有的放矢的活动;选择合适的形式和内容,与学生的社会感触和生活体验相对应,促进他们身体和心理健康成长;得当的总结和奖励,劳动实践结束后,教师要对劳动情况认真归纳点评,对表现突出的给予表扬和奖励,树立模范先进,对不积极或不认真的,指出不足、帮助分析原因、提出改进意见,使学生认识到劳动的意义和伟大,促进其行为和思想共同进步。
勤工俭学活动要求我们在培养人才成长的过程中,不仅要学习理论,更应该让理论与劳动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生产、生活实践,从中得到体会和收获。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人,勤工俭学的育人作用是不可缺少的。
总之,勤工俭学在培育人才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因此,我们要开扩思路、不断探索、及时总结,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充分利用当地条件,采取多种形式,把勤工俭学活动开展起来,持之以恒,并将它推向新的阶段,为深化教育改革、培养和造就一代新人作出更大贡献。学校开展勤工俭学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优良传
统。随着党的惠农政策的逐步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党的教育方针也明确指出“教育要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因此,学校开展勤工俭学是落实中央精神,贯彻教育方针的重要举措,是推进教育事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第五篇:勤工俭学论文
勤工俭学在教育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孙庄中心横岐学校龚印全
勤工俭学是社会主义教育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培养四有新人的重要途径。近几年来,学校的勤工俭学活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经济效益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机构和队伍得到充实和加强,有利地促进了社会主义一代新人的健康成长。所以,勤工俭学在深化教育改革,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一、勤工俭学在教育工作中的地位
勤工俭学是我们党一贯倡导的。早在六十多年前,一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寻求马克思主义真理,远涉重洋,赴欧勤工俭学。建国以后,作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一项措施,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开展了勤工俭学活动。可以说,重视勤工俭学是我国人民教育事业的一个光荣传统。历史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在深化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下,还要不要搞勤工俭学,在一部分同志的思想上产生了疑问。有的同志认为,过去搞勤工俭学,是因为物质条件差,不搞不行,现在物质条件好了,还让学生们搞勤工俭学没有必要。我们说这种认识显然是不正确的。邓小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就明确指出:为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合格人才,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在新的条件下,如何更好地贯彻教育方针。《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也明确指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城乡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提高,在一部分学生、家长中劳动观念和勤工俭学的观念日渐淡薄,轻视体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者,这种情况,必须引起社会的重视。如果我们培养的学生缺乏劳动技能,不热爱劳动,他们不但难于接好四化建设的班,甚至可能影响到我们民族的素质。勤工俭学的育人作用就是要进行劳动和劳动技术教育。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的是要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提高商品的质量是增强竞争的唯一出路,而商品质量取决于管理水平,最终取决于人的素质,特别是在世界新技术革命迅速发展的历史条件下,决不能单靠拼体力、拼资源去搞现代化,提高人的素质具有关键性的作用。我们是要搞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在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的同时,必须大力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勤工俭学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培养学生手脑并用的能力、开发学生的智能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勤
工俭学对于提高教育质量,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勤工俭学在教育学生中的作用
学生参加勤工俭学活动,在培养人才方面与课堂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
1、开展勤工俭学活动有利于开发学生智力。教育的主要目的 在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开展勤工俭学活动是实现上述目的的有效途径。在勤工俭学活动中学生能学到某些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
2、开展勤工俭学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的动手能力如何,不仅是评估学校教育质量高低和办学成败的客观标准,而且关系到学生毕业能否顶用、能否受欢迎、是否有出路的问题。开展勤工俭学,学生就有较多的实践机会,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
3、开展勤工俭学活动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在开展勤工俭学活动中,学生可广泛地接触社会,接触实际,丰富了思想教育的内容,培养了热爱劳动、热爱科学、爱护公物、遵守纪律、艰苦奋斗的良好品德。
4、开展勤工俭学有利于培养既有文化、又有一技之长的适应当地经济发展需要的新一代劳动者和技术人才。随着农村经济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农村经济体制和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要求教育提供大量的多门类的中初级技术人才与之相适应。
5、开展勤工俭学活动有利于改善办学条件和师生生活,促进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开展勤工俭学为学校积累了资金,获得育人、聚财双丰收。在勤工俭学收益中,一部分资金用于扩大再生产,一部分用于维修校舍、添置教学设备、图书,改善办学条件,补充教育经费不足,一部分用于教师、学生福利待遇,改善他们的生活。
总之,勤工俭学在培育经济建设人才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因此,要充分利用当地条件,采取多种形式,把勤工俭学活动开展起来,坚持下去,并将它推向新的阶段,为深化教育改革、培养和造就一代新人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