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于永正执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赏析
以读为本平等对话真切感人
——于永正执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赏析
笔者有幸听了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执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受益匪浅。于老师以真诚的爱,真挚的情,炉火纯青的教学艺术诠释《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使笔者对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有了更直观、更深刻的感受和理解。
一、导入新课,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和广泛阅读、搜集信息的能力。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课文(板书课题,边板书边讲解“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每个字的写法,学生书空),请读课题,注意词语之间的停顿。
师:同学们知道这篇文章是谁写的吗?生:周晔。
师: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了吗?读了几遍?读书都留下了痕迹吗?(检查同学们的书本,表扬了在书上做记号的同学,并就做规范记号提出自己的意见。)
师:作者周晔是鲁迅先生的什么人?生:侄女。
师:周晔的父亲是鲁迅先生的什么人?生:弟弟。
师:鲁迅先生原名叫什么?生:周树人。
师:他的两个弟弟叫什么?生:周作人,周建人。
师:周晔是周建人的女儿。同学们真了不起!通过预习,生字能掌握吗?能读准生字,是很重要的事。
于老师一开始就出示所学课文,简练明白,并且把认真、规范地书写汉字,准确、规范地朗读等基本要求突出来,引起注意。有关作者的对话,既是对“伯父”一词的理解,又扩大了知识面,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善于搜集信息,养成良好的预习、读书的习惯。
二、初读课文,了解学情,以学定教。
师:请大家再仔仔细细地读课文,在你认为不认得的字、不懂得的词句、你认为写得精彩的句子下面做上记号。(学生齐读。)
师:请各人读各人的,放开声读。(学生自由、自主读,边读边做记号。老师巡视,收集学生划出的词句,有选择地板书在黑板上。)
追悼囫囵吞枣“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
吊唁呻吟“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爱抚饱经风霜
师:我把同学们划的选择一部分写在黑板上,只要多读书,认真思考,才能读懂。
三、精读课文,集中体现于老师的教学风格和教学艺术,体现《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
1.于老师以一颗火热的爱心,真诚地关注每一位学生,特别是给“需要帮助”的后进生更多的机会、热情的鼓励和切实的帮助,使课堂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师:现在,老师想请大家展示朗读水平。谁想朗读第一段(举手的同学不多),我请没有举手的同学来读(都举手)。(老师笑)请班长上台。(于老师让班长指名,老师与他耳语“你班上谁平时很少朗读或朗读不好的同学,就叫他”。)
班长:请xxx同学。(xxx同学不情愿地站起来,自言自语“我举手了呀!”)
师:请你朗读(xxx摇头)。不情愿还是紧张?
生:紧张。
师:别紧张。你抬起头来,看着同学们,深呼吸,就不紧张了。(这时,同学们都纷纷举手。)
师:不!他需要的是鼓励(同学们鼓掌)。
(xxx朗读出第一句,把“知道”读破了,于老师耐心辅导,一遍又一遍。)
师:读出天真劲儿来。(请其他同学读,于老师耐心辅导,指导他读。)
师:这句话应怎样读,大家练一练,感受一下“我年纪还小„„”
师:哪位同学见意来读(一生读)。多天真呀!请你再读。
(xxx接着往下读,他把“他的遗体躺在„„”读成“站在”,引得哄堂大笑。于老师耐心地帮助,不断地鼓励。经过三次努力,才把第二句话读下来。)
师:嘿,努力就能成功.同学们想想,第二句话该怎么读?(学生自由练习)
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直至结束的一刻,于老师个别辅导最多、鼓励最多的是xxx同学,xxx同学的进步也很明显。另一方面,于老师说”人文精神”是要“少些包办,多些自主;少些限制,多些引导;少些理性,多些情趣。”这“三少三多”,于老师身体力行,随处可见。2.“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种对话是平等的、相互的、自由的。
片断一:
师:哪位同学愿意朗读?(一位同学读,很有感情)
师:这是她的感受,她认为这句话应该这样读。好!还是xxx同学,你来读。
师:有进步!“追悼”什么意思?不需要解释,我读前面,同学们读后面。
师:伯父去世了,他的遗体躺在万国殡仪馆里,许多人都来追悼他„„,生:“向他致敬,有的甚至失声痛哭。”
师;后面的话就是对“追悼”的„„生:解释。
师:读书要前后文联系,(接着于老师还是动前面那位同学朗读下面的内容.该同学常常读错宇、添字漏字,读破句,于老师耐心纠正,反复鼓励。)
师:这句话很难读(投影“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哪位同学愿意来读。(生读)
师:很好!这是她的体会。
(两位同学读后,于老师再请前面那位同学读,并耐心指导,热情鼓励。)
师:“吊唁”与“追悼”的意思差不多,但“吊唁”还有一层意思,不知同学们读出来没有?
生:对亲属表示慰问。
师:“爱抚”的“抚”是个生字,这样写(板书示范)才规范。“爱抚”什么意思,读了第二个故事就懂了,谁想来读第二个故事。(一个学生朗读第二个故事,于老师认真倾听,不时进行纠正、指导。)
师:“那时候„„团聚”这个句子很长,注重停顿,请大家一起读。
师:“从此„„马马虎虎”大家一起读。(生齐读)
师:非常好,正确、流畅。读了这个故事,“爱抚”的意思懂了吗?(“爱抚”与”爱戴”作比较)请同学们说出一个词,表达“爱抚”的“爱”是什么样的“爱”?
生:爱护。
生:关爱。
生:疼爱。
师:“爱戴”的“爱”呢?
生:敬爱。
师:同一个“爱”意思却不同,请同学们好好体会。请同学们再读这个故事,看谁读得好,等会儿和老师对话。(学生练习,于老师还是指导那位同学读。)
师:哪位同学愿意上讲台和老师分角色读(一位女生上台,扮演周晔)
师:周晔,读书要动脑子啊。
周晔:“这一天在晚餐桌上„„乱说一气。”
师:(摸着胡子,笑了笑)“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
周晔:“听了伯父这句话,„„马马虎虎了。”
师:我侄女读得多好啊!声音好听,流利!“囫囵吞枣”读懂了吗?
周晔:懂了。(再读)“老实说„„乱说一气。”
师:周晔啊,我刚才是夸我记性好,并没有批评你,你怎么比挨打挨骂还难受?
周晔:虽然是说你自己记性好,但暗示我读书不认真,所以比挨打挨骂还难受。
师:我侄女真聪明。我是婉转地告诉侄女读书要认真,同学们明白了吗?
师:临走时,伯父还送我两本书,多关心、爱护我啊!想到这里,望着伯父的遗体,再也得不到伯父的爱抚,多么伤心啊!请同学们读“我呆呆地望着„„掉下来”这句话。
片断二:
师:“哪一点不像呢?„„”把这两句话再读一读。(全班同学读)如果你是老师,看到周晔同学作文的这两句话,你会怎么批?再读一读,也可以圈画。写批语,有什么看法,写一句话也成。
周晔:动作描写很生动,很形象。
生:写得真好,把伯父说话的动作写出来了。
生:她顾及人物的动作表情。
生:观察很认真仔细。
师:有没有不同意见?
生:我认为“他嘴里嚼着,嘴唇上的胡子跟着一动一动的”跟前面没多大关系,可以删掉。
师:可以删掉?将来你如果当语文老师,你学生的作文肯定很简练,一个废字都没有;如果你们(指前面几位同学)当语文老师,你学生的作文肯定很具体,都是好样的!
于老师成功地组织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学生与老师进行有目的的对话。这种对话,教师不设条条框框,不强加于人,而着力在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文章,在独立思考上下功夫,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独特体验,尊重学生,极力保护学生稚嫩的创造思维和创新意识。
3.注重积累和感悟,扎实训练,尽可能使课堂教学有情有趣。
师:那么文中的“——”表示什么„„生:省略;
生:语气延长。
师:为什么要延长呢?生:有疑问。
师:请你再读一读。
师:好!小小的标点符号都有学问,请你连起来读。(生读)。
师:棒!太棒了!这小节主要用对话的形式写的。如果你们读熟了,装在脑子里,字字入目,连标点也不放过,以后写对话就没问题。请同学们慢慢读,细细品味,最好能背下来。
师:现在我们来表演读。我演伯父。王珊演周晔,同学们演客人,来我家做客,但不能吃,认真听,最后必须哈哈大笑。(表演)
师:同学们笑得真开心,体现伯父对他的关心。
生:周晔很天真可爱,体现伯父对他的关心。
师:周晔,你知道大家笑什么吗?
周晔:我很可爱。
师:是吗?
周晔:旧社会很黑暗,鲁迅先生受迫害。
师:我为什么受迫害!当时社会太黑暗了,我就写文章揭露它,敌人要杀害我,我用了100多个假名字发表文章,苏联作家高尔基请我去苏联避难,我不去。
师:伯父说话多有意思啊,多风趣啊。想到这里,望着伯父的遗体,再也得不到伯父的爱抚,多么地悲伤啊!请同学们读“我呆呆地望着„„掉下来”这句话。
于老师融“导演、演员”于一体,他能“导”学生“演”,又能自己演。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入情入境,一些难点词、句在这种情境之中,理解、感悟起来形象具体,轻松愉快。
四、总结课文,前后呼应,首尾联系,自然点题,以读写作结,引向生活。
师:鲁迅去世后,周晔在女佣人那里听到一件事,请同学们读阿三的话。
师:听了这件事,周晔从内心发出——
生:“的确„„为别人想得多。”(读两遍)
师:“别人”指哪些人?生:劳动人民。
师:课文中指——生:车夫、女佣、“我”。
师:不仅是“我”,还有广大劳动人民、广大的少年儿童。伯父去世了,所以去吊唁的人有——
生:工人,有学生,各种各样的人都有。
师:为什么有那么多人爱戴鲁迅先生呢?
生:(朗读)“的确„„„为别人想得多。”
师:所以,读书要注意前后联系。读到这儿,黑板上的词句都懂了吗?
师:“饱经风霜”懂了吗?请同学们发挥想象,把“饱经风霜”的脸是一张什么样的脸写下来。用“这位车夫才三十来岁„„”开头。(学生练习写,最后请学生上台读。)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的规律。”于老师重视朗读、感悟和积累,更重视迁移、运用语文,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篇:于永正执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赏析
笔者有幸听了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执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受益匪浅。于老师以真诚的爱,真挚的情,炉火纯青的教学艺术诠释《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使笔者对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有了更直观、更深刻的感受和理解。
一、导入新课,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和广泛阅读、搜集信息的能力。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课文(板书课题,边板书边讲解“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每个字的写法,学生书空),请读课题,注意词语之间的停顿。
师:同学们知道这篇文章是谁写的吗?生:周晔。
师: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了吗?读了几遍?读书都留下了痕迹吗?(检查同学们的书本,表扬了在书上做记号的同学,并就做规范记号提出自己的意见。)
师:作者周晔是鲁迅先生的什么人?生:侄女。
师:周晔的父亲是鲁迅先生的什么人?生:弟弟。
师:鲁迅先生原名叫什么?生:周树人。
师:他的两个弟弟叫什么?生:周作人,周建人。
师:周晔是周建人的女儿。同学们真了不起!通过预习,生字能掌握吗?能读准生字,是很重要的事。
于老师一开始就出示所学课文,简练明白,并且把认真、规范地书写汉字,准确、规范地朗读等基本要求突出来,引起注意。有关作者的对话,既是对“伯父”一词的理解,又扩大了知识面,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善于搜集信息,养成良好的预习、读书的习惯。
二、初读课文,了解学情,以学定教。
师:请大家再仔仔细细地读课文,在你认为不认得的字、不懂得的词句、你认为写得精彩的句子下面做上记号。(学生齐读。)
师:请各人读各人的,放开声读。(学生自由、自主读,边读边做记号。老师巡视,收集学生划出的词句,有选择地板书在黑板上。)
追悼囫囵吞枣“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
吊唁呻吟“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爱抚饱经风霜
师:我把同学们划的选择一部分写在黑板上,只要多读书,认真思考,才能读懂。
三、精读课文,集中体现于老师的教学风格和教学艺术,体现《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
1.于老师以一颗火热的爱心,真诚地关注每一位学生,特别是给“需要帮助”的后进生更多的机会、热情的鼓励和切实的帮助,使课堂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师:现在,老师想请大家展示朗读水平。谁想朗读第一段(举手的同学不多),我请没有举手的同学来读(都举手)。(老师笑)请班长上台。(于老师让班长指名,老师与他耳语“你班上谁平时很少朗读或朗读不好的同学,就叫他”。)
班长:请xxx同学。(xxx同学不情愿地站起来,自言自语“我举手了呀!”)
师:请你朗读(xxx摇头)。不情愿还是紧张?
生:紧张。
师:别紧张。你抬起头来,看着同学们,深呼吸,就不紧张了。(这时,同学们都纷纷举手。)
师:不!他需要的是鼓励(同学们鼓掌)。
(xxx朗读出第一句,把“知道”读破了,于老师耐心辅导,一遍又一遍。)
师:读出天真劲儿来。(请其他同学读,于老师耐心辅导,指导他读。)
师:这句话应怎样读,大家练一练,感受一下“我年纪还小„„”
师:哪位同学见意来读(一生读)。多天真呀!请你再读。
(xxx接着往下读,他把“他的遗体躺在„„”读成“站在”,引得哄堂大笑。于老师耐心地帮助,不断地鼓励。经过三次努力,才把第二句话读下来。)
师:嘿,努力就能成功.同学们想想,第二句话该怎么读?(学生自由练习)
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直至结束的一刻,于老师个别辅导最多、鼓励最多的是xxx同学,xxx同学的进步也很明显。另一方面,于老师说”人文精神”是要“少些包办,多些自主;少些限制,多些引导;少些理性,多些情趣。”这“三少三多”,于老师身体力行,随处可见。
2.“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种对话是平等的、相互的、自由的。
片断一:
师:哪位同学愿意朗读?(一位同学读,很有感情)
师:这是她的感受,她认为这句话应该这样读。好!还是xxx同学,你来读。
师:有进步!“追悼”什么意思?不需要解释,我读前面,同学们读后面。
师:伯父去世了,他的遗体躺在万国殡仪馆里,许多人都来追悼他„„,生:“向他致敬,有的甚至失声痛哭。”
师;后面的话就是对“追悼”的„„生:解释。
师:读书要前后文联系,(接着于老师还是动前面那位同学朗读下面的内容.该同学常常读错宇、添字漏字,读破句,于老师耐心纠正,反复鼓励。)
师:这句话很难读(投影“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哪位同学愿意来读。(生读)
师:很好!这是她的体会。
(两位同学读后,于老师再请前面那位同学读,并耐心指导,热情鼓励。)
师:“吊唁”与“追悼”的意思差不多,但“吊唁”还有一层意思,不知同学们读出来没有?
生:对亲属表示慰问。
师:“爱抚”的“抚”是个生字,这样写(板书示范)才规范。“爱抚”什么意思,读了第二个故事就懂了,谁想来读第二个故事。(一个学生朗读第二个故事,于老师认真倾听,不时进行纠正、指导。)
师:“那时候„„团聚”这个句子很长,注重停顿,请大家一起读。
师:“从此„„马马虎虎”大家一起读。(生齐读)
师:非常好,正确、流畅。读了这个故事,“爱抚”的意思懂了吗?(“爱抚”与”爱戴”作比较)请同学们说出一个词,表达“爱抚”的“爱”是什么样的“爱”?
生:爱护。
生:关爱。
生:疼爱。
师:“爱戴”的“爱”呢?
生:敬爱。
师:同一个“爱”意思却不同,请同学们好好体会。请同学们再读这个故事,看谁读得好,等会儿和老师对话。(学生练习,于老师还是指导那位同学读。)
师:哪位同学愿意上讲台和老师分角色读(一位女生上台,扮演周晔)
师:周晔,读书要动脑子啊。
周晔:“这一天在晚餐桌上„„乱说一气。”
师:(摸着胡子,笑了笑)“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
周晔:“听了伯父这句话,„„马马虎虎了。”
师:我侄女读得多好啊!声音好听,流利!“囫囵吞枣”读懂了吗?
周晔:懂了。(再读)“老实说„„乱说一气。”
师:周晔啊,我刚才是夸我记性好,并没有批评你,你怎么比挨打挨骂还难受?
周晔:虽然是说你自己记性好,但暗示我读书不认真,所以比挨打挨骂还难受。
师:我侄女真聪明。我是婉转地告诉侄女读书要认真,同学们明白了吗?
师:临走时,伯父还送我两本书,多关心、爱护我啊!想到这里,望着伯父的遗体,再也得不到伯父的爱抚,多么伤心啊!请同学们读“我呆呆地望着„„掉下来”这句话。
片断二:
师:“哪一点不像呢?„„”把这两句话再读一读。(全班同学读)如果你是老师,看到周晔同学作文的这两句话,你会怎么批?再读一读,也可以圈画。写批语,有什么看法,写一句话也成。
周晔:动作描写很生动,很形象。
生:写得真好,把伯父说话的动作写出来了。
生:她顾及人物的动作表情。
生:观察很认真仔细。
师:有没有不同意见?
生:我认为“他嘴里嚼着,嘴唇上的胡子跟着一动一动的”跟前面没多大关系,可以删掉。
师:可以删掉?将来你如果当语文老师,你学生的作文肯定很简练,一个废字都没有;如果你们(指前面几位同学)当语文老师,你学生的作文肯定很具体,都是好样的!
于老师成功地组织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学生与老师进行有目的的对话。这种对话,教师不设条条框框,不强加于人,而着力在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文章,在独立思考上下功夫,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独特体验,尊重学生,极力保护学生稚嫩的创造思维和创新意识。
3.注重积累和感悟,扎实训练,尽可能使课堂教学有情有趣。
师:那么文中的“——”表示什么„„生:省略;
生:语气延长。
师:为什么要延长呢?生:有疑问。
师:请你再读一读。
师:好!小小的标点符号都有学问,请你连起来读。(生读)。
师:棒!太棒了!这小节主要用对话的形式写的。如果你们读熟了,装在脑子里,字字入目,连标点也不放过,以后写对话就没问题。请同学们慢慢读,细细品味,最好能背下来。
师:现在我们来表演读。我演伯父。王珊演周晔,同学们演客人,来我家做客,但不能吃,认真听,最后必须哈哈大笑。(表演)
师:同学们笑得真开心,体现伯父对他的关心。
生:周晔很天真可爱,体现伯父对他的关心。
师:周晔,你知道大家笑什么吗?
周晔:我很可爱。
师:是吗?
周晔:旧社会很黑暗,鲁迅先生受迫害。
师:我为什么受迫害!当时社会太黑暗了,我就写文章揭露它,敌人要杀害我,我用了
100多个假名字发表文章,苏联作家高尔基请我去苏联避难,我不去。
师:伯父说话多有意思啊,多风趣啊。想到这里,望着伯父的遗体,再也得不到伯父的爱抚,多么地悲伤啊!请同学们读“我呆呆地望着„„掉下来”这句话。
于老师融“导演、演员”于一体,他能“导”学生“演”,又能自己演。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入情入境,一些难点词、句在这种情境之中,理解、感悟起来形象具体,轻松愉快。
四、总结课文,前后呼应,首尾联系,自然点题,以读写作结,引向生活。
师:鲁迅去世后,周晔在女佣人那里听到一件事,请同学们读阿三的话。
师:听了这件事,周晔从内心发出——
生:“的确„„为别人想得多。”(读两遍)
师:“别人”指哪些人?生:劳动人民。
师:课文中指——生:车夫、女佣、“我”。
师:不仅是“我”,还有广大劳动人民、广大的少年儿童。伯父去世了,所以去吊唁的人有——
生:工人,有学生,各种各样的人都有。
师:为什么有那么多人爱戴鲁迅先生呢?
生:(朗读)“的确„„„为别人想得多。”
师:所以,读书要注意前后联系。读到这儿,黑板上的词句都懂了吗?
师:“饱经风霜”懂了吗?请同学们发挥想象,把“饱经风霜”的脸是一张什么样的脸写下来。用“这位车夫才三十来岁„„”开头。(学生练习写,最后请学生上台读。)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的规律。”于老师重视朗读、感悟和积累,更重视迁移、运用语文,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第三篇:于永正教学实录《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于永正教学实录
(一)《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一、(板书课题)[学生看老师板书同时书空]“迅”要注意笔顺。读一读。(生读课题)[在于老师的教学开始,我们总能看到这样的情景。在板书的时候,老师请学生注意观察,同时对容易写错的字重点提示学生书写中的注意事项。不要小瞧了这简单的一句话,课堂上老师的书写是很少的,抓住这极少的而又是必须去做的时机及时引导学生观察,规范学生的书写,体现了课堂上无处不在的教育契机,也体现了教师对写字的指导。反思自己的教学,识字是识字,写字是写字,好象不这样做就不实在,就会识不好写不准似的,结果占用大量的时间也未必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如果注意这一点点上滴滴的零散时间,并注意在教学中随时抓住机会点拨提示,可能既节省了时间,又达到了指导识写的目的。] 师:大家对鲁迅比较熟悉。好好预习了没有?
师:读了这个课题,你们就知道了作者周烨是鲁迅先生的什么人?一读课题就知道作者周烨是鲁迅先生的什么人?
生:作者周烨是鲁迅先生的侄女。
师:对,因为她喊鲁迅先生为伯父,可见作者周烨就是鲁迅先生的侄女。我再问大家,周烨的父亲是鲁迅先生的什么人?
生:是鲁迅先生的兄弟。师:说具体点,是兄还是弟?
生:是鲁迅先生的弟弟。[生活常识] 师:周烨喊鲁迅先生为伯父,可见周烨的父亲是鲁迅先生的弟弟。鲁迅有两个弟弟,一个叫周建人,周建人就是周烨的父亲,还有一个叫周作人。[文学常识] 师:请大家打开书,把课文仔仔细细读一遍,要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特别注意生字的读音,把它读准,把它记住,同时还要求大家,边读边把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画下来。
(学生读书的同时,老师板书以下内容:追悼
吊唁
爱抚
呻吟
囫囵吞枣
饱经风霜
“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 “ 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注意这个环节。第一次接触课文,一定要有认真读书,完整地阅读课文的过程。这个时间要给充分。另外,老师在巡视的过程中发现问题书写到黑板上,这是一种教学方法,板书的基本是教材中的重点难点。有的是学生提出的,也可以是教师提出的,这也是一种教学机智。] 师:好,读完的举手。还有没读完的,一定要读完。继续读。
师:我根据同学们画的写了一部分,还有一些没有写,这些词的意思,还有这些话的意思,只要我们好好读书,好好思考,它的意思不难理解。下面拿起书来,我们一段一段读。谁能站起来把第一段读一读?好请你读。
[一段一段地读书,这是一篇比较长的课文,我们在平时教学的过程中总是大概让学生自己读一遍就算了。学生到底读得怎么样?字音读准了没有?句子是否能读清楚?读明白?在这里,于老师非常认真地请学生从头到尾读一遍课文,随着读随着理解课文内容,把课文读准确读流利,一些重点句子在反复体会的同时读出情感。这样做也许感觉没有什么花样,很平淡,但却是符合阅读规律的。不读书,不弄懂课文内容而一味考虑热闹的做法是不正确的。] 生1:(读第一段。读到“伯父去世了,他的遗体„„”)师:读得很正确很流畅。你看第一句话,周烨那时候小,说这句话的时候很幼稚。“伯父在世的时候„„”(范读)小孩的语气,想一想,怎么表达?再来一遍。
(强调“根本”)
师:谁来读这一句话。(一生再读后前一个学生继续读完)
师:读得很好,很流畅。看“追悼”这个词,这个词下面的话,后边的话就是对它的解释,什么是“追悼”呢,大家注意看书,我读前面的话,你们读后面的话啊:“伯父去世了,„„人们都来追悼他——”(生读)追悼懂了吗?追悼就是通过刚才我们读的那些形式,送花圈呀、致敬呀、送挽联呀、痛哭呀,通过这些活动来纪念他,怀念他,这些内容就是追悼的内容。我们再来读这一句话。(生读后前一个学生继续读完这一段)
[结合课文理解词语的意思,这种做法我们一直提倡。但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却很难落到实处。于老师给我们提供了好的范例] 师:他正确流利地读完这一段,其实刚才这一段要认真去思考,思考周烨这时候是什么心情,如果你想了的话就会读得很有感情。大家想周烨这时候什么心情,然后去练习读。[指导读书]“那时候,我有点„„”(学生练习读)
师:好,谁来读这句话,想一想周烨这时候是什么心情?(指名一生读课文这一句。)
师:好,体会得不错,这一句很难读,大家再来读一读。
师:好,还是想请刚才读书的同学读这一句,看看他体会得怎么样。(请刚才读这一段的同学读这一句)
师:嗯,真正把这一句读好,还要读下面部分,读了下面内容再来读这一句话就能读得更好,感情更充沛。好,再看黑板,吊唁——和追悼的意思有相同之处,这两个词都表示对死者的怀念,但是有不同,吊唁又多了一层意思,除了表示怀念以外还有什么意思?[比较词语的不同,加深理解,积累词语。像这样的做法在于老师的课堂上是经常可以见到的。][补充一点,这两个词都是在课文中出现的,作为教师要把课文理解透彻,善于发现课文中语言的积累训练点!] 生1:除了表示怀念外,还有对死者敬仰之情。师:这个意思都有了,还有什么意思? 生2:对家属表示安慰的意思。
师:向死者的家人表示安慰,不要叫他们难过,懂了吗?我们再来读一读。[板书了问题就要一个个解决、落实] 师:好,看黑板,“追悼”和“吊唁”我们都是通过读书读懂了。所以,好多词的意思,只要多读书,联系课文的意思都能把它读懂。至于,什么叫“爱抚”,读下面的一个故事你就懂了。(生读下一部分)师:(生读到“张冠李戴地乱说一气„„”)好,读到这里。先坐下,读得好不好呀?(生:好)看,他读得这句话,就是对“囫囵吞枣”的解释,我读这句话,你们接着读,就是对这个词的解释。(生读)水浒传读懂了吗?(没读懂)读书很粗心,是不是啊?(是)这就叫——“囫囵吞枣”。
师:谁知道“囫囵吞枣”原意是什么意思? 生:(讲这个故事)
师:多有意思的故事。本意懂了吗?谢谢你给我们讲了这个故事,我们再回头把这句话读一遍。(生齐读后原生再读这一段)[对于成语既讲了课文中的引伸意,又讲了原意,知道了故事。不同的词语要不同对待,但对于学生而言,这些知识点在课堂上教师要有意识地引起学生的注意,帮助他们积累。] 师:这个故事有意思吗?(有)真有意思。下面请你们再练一遍,我马上请同学来和老师分角色读。(生练习)
师:再练一遍。(生再读)
师:读得不错,谁愿意到前面来和于老师一起来读这段课文。因为周烨是个女孩子,所以请个女同学来。我就是你的伯父了。我读的很简单,只有一句话,最难读的是你的一部分。大家注意听,你来读吧。
(生读课文)
师:我是夸我记性好,没说你半个不字,你为什么听了我的话比挨打挨骂还难受? 生:伯父表面是夸自己记性好,实际是批评我没有认真读这本书。
师:我侄女怎么样,真聪明,听了我的话把意思理解了。[在轻松的氛围中学生不知不觉就体会到了这句话的意思。方法巧妙自然。](生笑)真读懂了。看“哈哈„„”,这句话的意思懂了吧。临走的时候啊,伯父还送给周烨两本书,《小约翰》和《表》,告诉你们,这两本书是鲁迅先生亲自翻译的,这两本书都是外国的儿童文学作品,读了这个故事,看黑板,“爱抚”的意思懂了吗?什么意思?
生:爱抚就是关爱的意思。
师:关爱,长辈对晚辈的关爱。在这本书的第一段还有一个词,“爱戴”。“爱抚”的“爱”和“爱戴”的“爱”一样吗?[抓住时机,通过对比体会词意,既是积累词语,更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情感。] 生:爱抚的爱是长辈对晚辈的疼爱。师:对,那这个“爱”(爱戴)是指——(生)敬爱。你看,同一个字,所在的句子不一样,词不一样,它的意思就有所不同。好的,同学们,这么好的伯父,对周烨这么关心爱护,他不直接批评,而是很委婉的批评。这么好的伯父,逝世了,从此以后,她再也得不到伯父的爱抚(指这个词),望着伯父的遗体,她怎么能不难过呢?读了这个故事,回过头来再请你们读这一段话,你们的体会和刚才会不一样。(生再读第一段最后一句,感情又有了发展)[对文章情感地体会是在理解的过程中一层一层深入的、循序渐进的;或者是有两三个来回才行。] 师:还有一件事也是发生在鲁迅家里的,这个故事完全是对话,对话完了,故事就结束了,先把这个故事自己读一读,认真体会读对话应该用什么语气,认真体会,自己读自己的。(生练习读)师:第三段讲了一件事也是发生在鲁迅先生家里,这件事作者写的全部是对话,对话完了,故事也结束了,不过这段对话是很难读的,要体会对话人的语气,尤其是这句话是比较难读的,要一边读一边思考,只要你一边读一边想了,它的意思是不难理解的。再来读一读。(生再读)[对于难读的段落要反复读,不能怕耽误时间,要把握住读的火候。] 师:谁来读这个故事?(生读)
师:先坐下,读了第二小结如果你是作文老师,你打算在第二小结加个什么样的眉批?[读写结合][这样的提问方法还是第一次听到。给课文加批!多富有想象力的做法!这正是引导学生在揣摩作者的写作方法,而同时加批注又是批判地认识。好!] 生:人物表情丰富,描写人的形象很细腻。
生2:动作描写很细致。[从学生的语言可以看出平日是有训练的。] 师:这一小结描写很细致。
生3:提示语用得好。生4:描写外形很生动。
师:形?换个字。[随时纠正语言错误] 生:外貌。
生5:动作表情很生动。生6:动作很详细。
生7:外貌动作写得很细,提示语用得很形象。
师:同学们,这一小结读好了,今后你准会写提示语。再读。(生再读这一小结,生接着读。)[第四遍] 师:停下来,“那怎么”后面什么号请告诉我? 生:破折号。
师:(板书破折号)在这里表示什么? 生:表示疑问。
师:首先是表示声音的延长,为什么延长呢?表示的是疑问。再读这句话。[知识和理解内容和体会情感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而读则是理解与体会的过程与手段,在理解与体会的同时也达到读流利读出感情的目标。] 师:这回怎么样?好了,懂了就会读得更好。接着读。
师:下面我想一位同学到前面来,我们来表演一下这段对话,这次要求不看书,我说鲁迅先生的话,请到前面的同学读周烨的话,这样你们必须把这段话读得熟熟的,基本上记下来,给大家2分钟时间。(生练习读)[读全段已经是第五遍] 师:谁能大体上把周烨的话记住?
师:看我们两个对话,你们都不是外人,都是我今天邀请来的客人,有一个任务,什么呀?(笑)哈哈大笑。周烨要自然大方。
(师生表演)
师:刚才呀,我发现一个同学笑得最开心,请你站起来,为什么笑,笑什么?[新闻记者] 生:周烨非常天真。师:还有别的原因? 生:我笑,周烨只懂表面的意思,没懂深里面的意思。师:那你怎么理解的呢?
生:因为当时是在旧社会,到处都黑洞洞的意思是当时非常黑暗。由军阀统治。鲁迅先生宣传自由,而军阀是不允许人民自由的,所以军阀就把„„
师:鲁迅先生和反动派做斗争,受迫害的很厉害。我只告诉大家一件事,鲁迅先生用文章和敌人战斗的,为了防止敌人识破他,他曾经用了一百多个笔名,就从这点看出,在旧社会和敌人做斗争容不容易?(不容易)处处遭到敌人的迫害。很危险。这就是他说的“四周围黑洞洞的”,和“碰壁”,懂了吗?[此处联系时代背景有的老师是采取了让学生查资料汇报的方式,也可以。但不如这样可信。] 师:(指表演的学生)刚才说恍然大悟,悟了吗?(生摇头)现在才叫恍然大悟。师:把书拿起来,这个故事写得非常生动,都是对话,我们写作文的时候,好多时候会用对话,上课就是对话,所以写记叙文的时候好多都会用到对话,掌握好写对话的本事,要会写对话,什么叫会了,多读就会了,请你把这个故事认真地小声地读,一边读一边记,看人家是怎么写对话的,写提示语的,读熟了就会了。(生读)[老师用语言点出读与写的关系。看似简单、不着痕迹,实则如此这样长期下来,学生自然对文章的领悟就会更深一层,会从骨子里把读与写真正结合起来。][第六遍!] 师:同学们,看,鲁迅先生说话多么幽默,多么风趣,可是,鲁迅先生逝世了,从此以后周烨再也听不到他的声音,想到这儿,望着伯父的遗体,周烨怎么能不难过呢?再读这句话,你们的体会又不同。(生再读第一段的最后一句,学生的感情更深沉了)[第二次反复] 师:还有一件事,这件事发生在一个寒冷的黄昏。谁再来读? 师:有一个字音,怒号的“号”,再读。(生接着读)师:请暂时停一下。“呻吟”懂了吗?有不懂的,再读这一段。什么意思? 生:很难过的样子。
师:因为受伤,很疼,发出很难受的声音。读这个词。(生齐读后学生接着这段文章)师:这句话比较长,不好读,不要紧,练一练再读,大家都练。(生练习读这句长句子)
师:好,第二遍读得多好。接着读。
师:这一小结读到这,老师要在黑板上板书一些词语,你们认为应该板书哪些词语,现在请你们读书画一画。再看他们认为该画的词语和你们一不一样。说说原因。[同上面请学生批注课文有异曲同工之妙!] 生:因为这些是表示动作的词。
师:通过这些词能够看出爸爸和伯父怎么样? 生:有一种助人为乐的精神。生2:有一种爱心,同情心。
师:是的,通过这些词可以看出鲁迅先生和他的弟弟富有同情心。一起把这一小结再读一遍。
师:读了这一小结,你们就知道什么叫具体。怎样写具体。今后写作文,你就不愁怎么写具体。再读。师:最难懂的是下面两小结,谁来读?(生读课文)师:读得多好啊。(重复读,深情地再读这两小结)同学们,还能让他说什么呢,鲁迅先生还能说什么呢!一切都在他的表情里,在他的动作里,在他的深深的叹息之中。咱们一起再把最后一节读一读。(生读课文)[难句子未必非讲不可] 师:就是这么一位对旧社会非常憎恨,对劳动人民非常同情的伯父去世了,他过早的离开了我们,他逝世的时候才56岁,从此以后,周烨再也见不到伯父的面了,想到这里她的心情怎么能不万分悲痛呢?读了这个故事,我们的心情一定会和周烨一样悲痛,再来读这句话。(生非常悲痛地读第一段这句话)[第三次反复] 师:伯父逝世后见了女佣阿三,她又给周烨讲了一个事。听了这段话后,周烨很动情地说了这样一段话,读。(生齐读最后一段)[关心女佣这件事只一带而过,教学的详略于此时可见一斑] 师:看黑板,别人,从课文来看,指的是什么人? 生:周烨,女佣,马车夫。
师:想一想,这只是许多人的代表而已。鲁迅先生想的是劳动人民,是全国的少年儿童。读到这里,周烨提的问题,答案找到没有?什么原因?因为他——(生齐读最后一句话)
师:为别人着想的人永远会为人民所记住。
师:今天我们通过读书把这篇课文读懂,不仅内容懂了,而且学会了描写人物对话、动作时的一些语言。是不是还有一个词没懂啊,“饱经风霜”,懂了的举手。我想考查一下,请同学们写一段话,这个三轮车夫是饱经风霜的脸是什么样的脸?从头发到眼睛到皮肤到嘴唇,甚至包括他穿的衣服,我给大家开个头,“这个车夫才三十多岁„„”请用这句话开头展开想象,你认为这是一张什么样的脸,请你写一写,但不许有“饱经风霜”这个词。
(生试写后读)[课堂上要有写的训练。坚持如此,写就不是难事。] 师:回去把这段话整理后抄写到日记本上或者小作文上,下课。
反思:
反复听了数次。反复读了数次。反复品味了数次。这才很冒昧地写下自己的一点体会。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再一次深刻地体会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是贯穿于语文教学始终的目标,是基本目标。虽然现在强调人文,讲人性化的语文、讲生活的语文,但一切语文的东西脱离了文本便不再是语文了!
于老师在这节语文课中把“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作为主题,把“听、说、读、写”的训练贯穿始终,以高尚的师德修养熏陶感染着每一个学生,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沐春风、如浴甘霖,这就是“人文”。这也就是“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语文学科的特点:工具性和人文性地统一。
第四篇:于永正《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课堂实录
于永正《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课堂实录 第一节
1、开门见山导入课题,跟老师一起写课题;注意“鲁迅”二字的 写法。
2、检查课前自学情况:
(1)课文读了几遍?周晔是鲁迅的什么人?周晔的父亲是鲁迅的什么人?介绍鲁迅三兄弟名字。
(2)课前了解了部分同学还有不懂的词语、句子 出示小黑板:
追悼、吊唁、爱抚、囫囵吞枣、张冠李戴、饱经风霜,“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只要我们认真读书,一边读一边思考,这些词语句子都可以弄懂。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3、指名读,在读书中解决字、词、句以及读好的问题 读第一个故事
(1)在读的中间,打断学生读书,教给他们读书的方法:读到句号一定要停一下,想想这句写的什么,再读下一句;当读得不通顺的时候,可以多读几遍,再往下读;
(2)在读的过程中,指导个别字的书写。如:“追悼”的“悼”字,“爱抚”的“抚”字。学生描红。
(3)在读的过程中,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分别解决掉小黑板上同学们提出的不懂的词语句子。追悼这个词语划下来了吗?什么意思?下面就是写追悼的具体内容,请一个同学来读;这就是追悼的意思。请大家齐读,体会体会。吊唁„„
第一段最后一句比较难读,请同学们再认真读一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前有同学问“爱抚”什么意思,我们读了第二个故事就会明白的。读第二个故事
1、在指名读书中,联系上下文解决囫囵吞枣、张冠李戴等词语意思。(学生读到囫囵吞枣时,老师让停下来,指着小黑板让大家读这个词,什么意思?读了下面的句子就懂了)写“逝”。
2、指导读好人物对话;师:“伯父摸着胡子„„”这几句很难读,请大家练一练(学生读课文);不但难读,意思也难懂,请大家再读再体会(学生再读,指名读)师:读得不错,但伯父的话没读好。我读伯父的话,你读周晔的话,师生分角色读;指导:伯父没有批评我,为什么我又难过又羞愧呢?„„同学们再读一读,体会一下;
3、解决“爱抚”的意思。鲁迅批评侄女 的非常委婉的。临走还送她两本书。读完这个故事,什么“爱抚”,你明白了吗?(疼爱、关心的意思)与前面的“爱戴”有什么不同?(一个是疼爱,一个是敬爱)
4、回头解决第一个故事最后一句读得不好的问题。师:可是,伯父不幸逝世了,从此,周晔再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我们再来回头读这一句,我想大家现在的理解比刚才会有更深刻了。投影:我呆呆的望着„„一滴一滴地掉下来。齐读。自己练习读第三个故事
[评论:
1、于老师很注重字、词、句的教学,而且全融入阅读教学之中; 2指导学生的朗读上,于老师善于在激发学生的情感上下功夫。他善于以情促读,多次加温,结果让学生一次比一次读得好,一次比一次有感情。]
第二节
读第三个故事
1、读中指导读法:“那怎么——”破折号的作用?学生读完第二个故事
2、以演促读,创设情景,理解难理解的句子“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1)、大家练习对话,体会人物的感情和语气。读完老师请同学一起分角色朗读;读;(2)、要求上来的同学不能看书,和我一起表演对话。没把握?那再练习一下; 师生合演,其他学生当在鲁迅家吃饭的客人。(3)、让其他听的学生,哈哈大笑的学生来理解“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句话。(找笑的最响亮的学生:你笑什么?引导学生理解那句话含义。然后对周晔说这句话的意思。(4)、默读这段话:这个故事很精彩,全是人物对话。请你再默读一下,注意提示语,注意标点的用法。读好了,记住了,今后写对话就容易了。学生默读课文。(5)、再回头读第一段最后一句。师:鲁迅先生经常受到敌人的迫害,他敢于跟敌人做斗争。他多么富有斗争精神!他的语言多么幽默、风趣!可是,伯父逝世了,周晔再也听不到他的声音了。投影:我呆呆的望着„„一滴一滴地掉下来。我们再来读这句话,相信你们比刚才体会得更深刻。[二次趁热打铁,以情促读] 读第四个故事 指名读。
1、中指导个别长句子再读,自由读;
2、思想教育。
读到爸爸和伯父为车夫包扎伤口的这段结束时,师:读到这里,你有什么看法,有什么想法?如果请你在这段旁边加个眉批,你准备写什么?请再默读,想一想,想好再回答。(写得具体生动„„好心、善良、)
3、语文积累:师:是啊,鲁迅很善良!这些都是通过具体的动作描写告诉我们的。有些同学不是愁作文写不具体吗?这就是样子!请把这一段多读几遍,背下来。
4、第8、9两个自然段的朗读。
(1)对难讲解句子的处理,以读代讲,以声传情:这两段最难读、难懂。大家读一读,体会一下文章的意思。指名读,范读,全班再读,指名读。师:(非常动情地)还能让他说什么呢?一切都在他的表情里,在他的动作里,在他深深的叹息里。像这位同学读得这么感人,也就够了,不要讲了,一切意思都在朗读里。
[由于时代的隔膜和阅历的差异,小学生对这一段的描写是很难理解的,于老师一没有正面讲,而是以声传情,引起共鸣](2)对第一段最后一句的朗读一唱三叹:
师:就是这样一位„„教师投影:我呆呆的望着„„一滴一滴地掉下来。范读。齐读。第10节:
鲁迅逝世以后,周晔听女佣阿三讲了一件事,指名读。第11段:齐读。
教师板书“别人”,单指阿三吗?讲解鲁迅为中国儿童翻译《表》和《小约翰》。再想想鲁迅关心的仅是周晔吗? 读写结合,理解“饱经风霜”:师:我突然发现“饱经风霜”没讲。请大家想想:那位拉车的饱经风霜的脸是一张什么样的脸。想好了,请用几句话写出来。我给个开头:那车夫才三十多岁—— 生写
写得多好啊,“饱经风霜”的意思就在其中了。
第五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片段赏析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片段赏析
一、分步揭题,创设感情基调。
1、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负盛名的文学巨匠,有着硬骨头精神的人是--(板书:鲁迅)
2、出示有关鲁迅形象的投影。指名读图片下的文字说明。鲁迅先生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的一生都在追求真理,追求光明,坚持不懈地战斗。
在鲁迅逝世九周年即1945年时,他的侄女周晔写了一篇回忆文章,记录了鲁迅先生晚年的几件事。
3、相机板书:(我的伯父)周晔写文章回忆他的伯父鲁迅先生。鲁迅又是我们广大人民群众所景仰的人,称作先生。板书:先生。
4、学生崇敬地读课题: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二、解词析义,把握感情脉络。
1、默读课文,了解一下鲁迅先生在他的侄女儿心中的形象是怎样的?(阅读后学生谈了自己的初步认识。)
2、随机学习生字新词。你觉得哪个词自己读得最棒,请你清楚、自信地读一读。(学生跃跃欲试地。)
3、遇到不理解的词语怎么办呢?
(学生讲可以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法来理解。)(1)学生动手查字典,弄懂了囫囵恍然悟等字词的意思。
(2)运用丰富的体态语,引导学生理解恍然大悟的意思。(学生饶有兴趣)(3)联系语境弄懂追悼等词的意思。有效地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在脑海中呈现人们追悼鲁迅先生的场面:有的向他致敬,有的甚至失声痛哭。数不清的晚联挂满了墙壁,大大小小的堆满了整间屋子……(引导学生边读边想)(4)用找近义词的办法理解爱抚一词的意思: 爱抚(疼爱、关心)
(由爱抚一词,教者饱含激情地巧设过渡语:鲁迅先生不幸逝世了,周晔再也得不到伯父的疼爱了,因而--)
三、内外沟通,渲染升华感情。
1、过渡语引出第一部分的关键语句:
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就要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
2、者设问:同学们读这一段时,心情怎样?(生:沉重、悲痛)
3、者肯定地:大家的心与作者是相通的。当时作者还小,不知道伯父是谁,对'伯父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感到惊异,你们通过课外阅读,对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知道些什么呢?
(学生纷纷拿出自制的投影片,把所摘录的内容展示在大家的面前:鲁迅先生的事迹感人至深,他用笔作武器,与敌人作毫不妥协的斗争;他的文章像匕首像投枪,敌人恨得要死、怕得要命;他在病中坚持写作、与敌人斗争到底;他爱憎分明。甘做人民的孺子牛……学生通过广泛的课外阅读,列举一个个生动感人的事例。)
4、者进一步激情:鲁迅先生真是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然而他过早地离开了我们,这怎不令人悲痛万分!
(再次引出第一部分的关键语句。指名读、突出关键词语读、集体读。学生用心评读着,沉痛追悼这位文学泰斗、这位充满斗志的大写的人)
5、者设问:为什么我们才学了课文的一部分,心弦就被打动了呢?(学生能从写作特色等方面进行总结。)
6、生小结:学了这一课,我们最深的映象是:人民爱戴鲁迅(板书)作者运用了由果索因的写法。课文具体写了有关鲁迅先生的哪几件事呢?我们下节课再学习。
这一教学片段的评议:
由以上教学过程可以看出这是一节充盈着真情的课,学生在阅读中受到思想、情感的熏陶。教者首先分步揭题,创设一定的感情基调;然后运用多种方法有创意地解词析义,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感情脉络;在此基础上把课内外知识相沟通,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形成了教学的高潮。教学中教者用层层推进的方法,引导学生入境、入情,与课文的作者周晔同爱同悲,充分感受着鲁迅先生的人格魅力,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实现了语文能力、思想和情感的同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