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永正老师教学之赏析

时间:2019-05-15 10:34: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于永正老师教学之赏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于永正老师教学之赏析》。

第一篇:于永正老师教学之赏析

于永正老师教学之赏析—语文教学导入语之漫谈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语文课堂上的导入语犹如文的起笔,常让费尽心机有经验的语文教师都非常重视每堂课的导入语,因为好的导入语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旺盛的求知欲,创造好的学习氛围,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经过反复的探索,将其分为六类。

一、“温故而知 ”式的导入语

例:(于永正老师教学古诗《草》的课堂实录。)师:年级的时候,小朋友学过三首古诗。首是《锄禾》,首是《鹅》,首是《画》。还记得吗?谁能把三首诗背给老师同学们听听?师:学 这么长时间,还背得这么流利,而且很有感情。小朋友们,我国古代出了很多诗人,他们写了许多许多诗。这些诗写得可美,今天,咱们再来学一首。

(于老师这个教学导入语设计得发好,既复习原来学习的诗词,又极其自然地 即将授教的古诗有机地联系起来,真正做到 “温故而知新”。而且于老师亲切、鼓励的口吻,大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知的积极性。)

二、“开门见山”式导入语

例:(于永正老师教学《 的伯父鲁迅先生》的课堂实录)今天,们一起学习一篇新课文——《的伯父鲁迅先生》,大家起跟着老师写课题。注意:“鲁”字当中这 横要长;“迅”字要注意笔顺,捺要写出变化,波三折。

(“开门见山”式导入语 于永正老师采用比较多的导入课文的方式,朴素、自然、富有实效的导入方式,于老师直接揭示课题后大多板书课题进行写字教学,或 进行 话教学等。)

三、“画龙点睛”式的导入

例:(于永正老师教学《壁虎》的课堂实录)同学,今天们学习29课《壁虎》。(板书:壁虎)有人说,这课的题目后面应加上“捉虫”二字,改为“壁虎捉虫”。该加还不该加呢?请大家认真读遍课文,发表 下自己的看法。这样的导入语设计得好,既抓住了文的主要内容,切中要点,又能以个问题把学生的思维活动激发起来,让学生带着问题,认真读书,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可谓是“ 石激起千层浪”。)

四、“故 ”式导入语

例:(于永正老师教学《型玻璃》的课堂实录)同学们,在个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个人影蹿进了陈列着珍贵字画的展览馆,准备划破玻璃,偷里面的字画。当的玻璃刀刚刚触及玻璃的时候,院子里便响起急促的报警声。警察立即赶来,把这小偷给抓住了。同学们 定会奇怪地问:这是什么玻璃呀?怎么接触它就发出报警声呢?同学们,这是种新型玻璃。拿出本子来,跟于老师写字: ——型——玻——璃。(略)

(这种以故事来导入课文既可以 下子抓住学生的心,诱学生的情境体验,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又可让学生对课文内容个深刻印象。这样的设计多用于故事性比较强的文。)

五、“音乐式”导入语

(于永正老师教学《光曲》的课堂实录)(上课铃声落,师生问好之后,片刻,教室里响起贝多芬的著名钢琴曲——《光曲》。声音由弱到强,由强到弱。)师:(深沉地)百多年前,德国有个伟大的音乐家叫贝多芬。他说过:“ 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 们现在听到的优美动听的曲子便是其中的首,叫《月光曲》(板书:月光曲。稍片刻,琴声渐止。)《月光曲》怎样谱成的呢?这,还有个美丽动人的传说呢!——请打开书,读读课文。读之后,看谁能把这个传说说给 家听听。

(《月光曲》声中介绍导入,能立刻使学生入情入境。同时也能帮助学生突破文的难点,如,使学生明白此文讲的就《月光曲》怎样创作出来的。不仅如此,音乐还能引起学 情感的共鸣,陶冶学 的情操。)

六、“图画”式的导入语

例:(于永正老师教学《惊弓之鸟》的课堂实录)小朋友,在黑板上画一样东西,你们看画的是什么。(于老师用彩色笔黑板上画了张弓。)生:叫弦。(师又画了支箭,师:大家知道有 弓,有了箭,才能射鸟。可古时候,有个叫更羸的只拉弓不射箭,就能把大雁射下来,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学习二十七课《惊弓之鸟》,学了这 课就明白了。

(图、画、照片、影象等导入课文,可以激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调动学生的视觉感官,使学生对课文个具体的印象。同时配以启发性的提问,大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力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堂新课的导入语的设计是有很强的艺术性,它起到激学生的学习兴趣,复习旧的知识以及突破课文的难点等。导入方法应该多样,避免千篇律,力求新颖,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能拘囿于类的束缚。导入语要简洁,生动、形象、富感染力,而且要有明确的目的。如果们语文老师能够在备课中认真地推敲课堂开始的语言,便能够课堂教学 收到事半功倍的好效果。

第二篇:于永正老师

于永正老师《望洞庭》课堂实录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题《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4、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前不久大家游了一回九寨沟,感受颇深,并写了非常优美的文章。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有谁知道洞庭湖的?

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生:洞庭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岳阳市附近,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生: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湖中有君山,山上有诸多名胜。

生:著名诗人范仲淹来到洞庭,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经典之作。师:介绍得真不错,咱们一起去看看。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师:你看到了什么景象?

生:夜晚的洞庭湖,天空、明月、湖水…… 师:你能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 生:月明星稀、风清月朗、风月无边、皓月当空……

4、师送一组词,卡片出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5、引出课题

师: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听,他正在吟诵呢!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

二、精读会意

1、自读全诗,明要求。

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2、检查自学效果,正音:洞dòng、潭tán、螺luó、磨mó

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说一说。

(一)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生:我理解了“湖光秋月两相和”。(多媒体出示)相:相互。和:和谐、协调。湖光:湖水的光。秋月: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师:你理解得真不错。

生:我理解“两相和”:湖水和月光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生:这句诗的意思是: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生:我理解了“潭面无风镜未磨”(多媒体出示)潭面:是指洞庭湖面。未:没有。磨:磨拭。镜未磨: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师:没有磨拭过的铜镜给人怎样的感觉? 生:朦朦胧胧、模模糊糊。

生:我理解这句诗意: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师: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

生:把(潭面)比作(没有磨拭过的铜镜)。师:谁能美美地把这两句诗读好?(给生配乐)湖光/ 秋月/ 两相和,潭面/ 无风/ 镜未磨。

(二)教学“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多媒体出示)生:遥望:远望。

师:点题,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有一段距离,所以诗的题目是《望洞庭》。

生:山水色:山就是指君山,这句诗的意思是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颜色,就像“白银盘里一青螺”。

师(出示实物:白银盘和一个青螺):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白银盘里放着个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师:请你与画中的景象比一比,象吗?

生:真美,把月夜下洞庭的山水变成了一个精美绝伦的工艺品。师:这句诗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生: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请生读好这两句诗。遥望/ 洞庭/ 山水色,白银/ 盘里/ 一青螺。

师:这首诗意境很美,谁能美美地把它吟诵并背诵。

师:闭上眼睛,听配乐朗诵,你能想象出这样的景色吗?用上一两个形容词来说一说。生:秋天的一个夜晚,我和刘禹锡登山岳阳楼,遥望洞庭湖,银色的月光洒在水平如镜的湖面上,月光如水水如天,朦胧中那君山就象是白银盘里的一个青螺,十分惹人喜爱。在这个宁静和谐的夜晚,我和刘禹锡依依话别。生:月明星稀的夜晚,我漫步在洞庭湖边,那柔和的月色和湖水融合在一起,整个湖面像笼罩着一层薄纱。朦胧中,那君山就像一个放在白银盘里的青螺,我被这迷人的景色陶醉了。生:……

三、总结: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阳市边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阳楼,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

四、作业:

1、用钢笔描红。

2、想象《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评析:

一、注重迁移、积累、感悟,习惯情趣

活用了于永正的五重教学法,用儿童化的语言让孩子们从读中发现问题,产生美感,产生乐学感。

二、在操作过程中重情趣

古诗词很美,但不好教,在一幅直观的画面中,学生有针对地去匹配他已有的知识,既回忆起了以往学过的“风清月明”、“风月无边”,又把握了诗文审美韵味与内涵。在积累语言与情感的基础上,注重对生命的感悟,展示自己对古诗的个性解读,“白银盘里一青螺”一句低调处理,更显示了学生能触类旁通地创造性思维。

三、“口头为语,书面为文”。写不止半壁江山,两根柱子一条龙之说,提升了习作的地位,使之更科学合理化。在课堂上强调课文对生活的热爱和练说练笔的积极性。将课后的习题设置成“岳阳楼上望洞庭”的情境练说,有的学生进入了角色,在与刘禹锡的朋友话别;有的利用了搜集的资料介绍了《题君山》的诗文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把对景色的描摩,诗意的外化活用纠个性的表达中,不正是语文素养的提高吗?而课首的成语系列也自然的水到渠成、学以致用。

第三篇:于永正老师

于永正老师

“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情趣、重习惯"的教学特色 备课观点观点一:备课不等于写教案

备课包括钻研教材、搜集信息、了解学生、考虑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写教案等。写教案只是备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把钻研教材等方面的所思所得,把教学的目的要求、重点难点、教学过程和方法以及搜集到的有关教学的信息记录下来,是“备忘录”——供课前翻阅,以便把课上好。观点二:隐性备课最重要

我把备课分为隐性和显性两部分。如果说写教案是显性的,那么,钻研教材、查阅资料、于永正

搜集信息、备学生、思考教法则是隐性的了。

第一步:钻研教材。一篇课文摆在案头,先做什么?先理解字词句在课文中的意思,边读边画出生字、新词及含义深刻的句子。随着悟性的提高,有些关键词语,写得精彩之处,以及课文的重点、难点,也会很快抓住。抓住了,便做上记号。

第二步:朗读课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四五遍。这是钻研教材、语文备课重要的环节。朗读是活的,是跃出纸外的,赋予了作品生命力。备课时,我力求把课文读“活”。如我朗读《小稻秧脱险记》,小朋友听了无不手舞足蹈。朗读好了,钻研教材就成功了一大半。老师朗读水平有多高,学生就会有多高,并超过老师。师生朗读得精彩的课堂,必然是充满生机的、充满灵性的、富有情趣的课堂。

备“朗读”,一是多读,用心揣摩课文的意境、思想感情(包括课文人物的思想感情)。二是多听别人朗读,听录音。平时,我特别喜欢听广播电台的小说朗读、诗歌朗诵,这对提高我的朗读能力大有裨益。三是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

第三步:正确领会作者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意图。教材中所选文章都是精品,语言运用得准确、生动就更不要说了。对于作者推敲、锤炼文字的匠心,一定要细心琢磨、体会。每篇课文都有不同的谋篇布局方法,也要把握好,以便引导学生去感悟、去学习、去运用。老师领悟得深,学生才能领悟得深,甚至在老师的引导下,超常发挥。否则,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包括鉴赏能力)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第四步:认真思考课后练习题的要求,有的要先做一做。例如,要求学生背诵的部分(或全文),我先背下来;要求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的课文,我先努力去做。如《水上飞机》一课,要求学生用“究竟”造句。课文中是这样写的:“小海鸥决心去问个究竟。”这里“究竟”当“结果”讲,即看个明白,看个结果。但词典里讲,“究竟”还当“追问”讲,“因有疑问,而追问”。如:“这种冰箱究竟省不省电?”我弄明白了之后,心里一亮,便有了底儿了,于是每个不同解释我都造了几个句子,这就取得了指导造句的发言权。但我造句的目的,绝不是让学生抄袭以应付考试,那样做,就把孩子教“死”了。观点三:要思考教法

在思考教法的时候,必然“备学生”、“备学法”。上边说了,课文钻研好了,教法往往也随之有了。即使教师在教学前没有找到什么好的教学方法,只要朗读好了,读出文章的妙处和味道来了,也能把课上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有人请教一位台湾的教授怎样教语文,该教授说:“跟我读。”这话真是说到根本上了。观点四:教案一定要写

隐形实际上并不隐形,它指的是在写教案之前的准备工作。当然其中包括无形的思考。备课中最为重要的环节是显性备课。所谓显性备课指的是写教案。教案一定要写,但不要拘泥于形式。教学目标要记,过程要记,关键词语的处理及体会要记,老师要讲的重要的话要记;要求学生回答的问题、要求学生写的片断、造的句子,我先写一写,造一造;重要的参考资料也写下来。想每课都让学生喜欢,所以更多的是“备课于心”和“备课于书”。教案往往只写个过程,更细微的东西在书上。

观点五:讨论与自读尤为重要

钻研教材时,我喜欢和同事讨论。同事间的讨?特别是上公开课),很有作用,有时会使我豁然开朗。自己久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往往会被别人一句话点破。听别人上课,也有助于对教材的把握,即使上得不成功,但至少帮助你熟悉了教材。

第四篇:作为教学 于永正老师

学会学习背景下,关于作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于永正研究 2011-03-27 10:16:05 阅读42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订阅

学会学习背景下,关于作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太仓市朱棣文小学 金虹霞

如今,大家要选内容上公开课,大家会毫无疑虑地避开作文。的确,作文教学一直以来就是我们语文老师的一个软当(包括我在内),大家只要谈到作文就会直摇头,感觉无可奈何。有人随机抽取456名四年级学生,就作文的方方面面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对作文表示不喜欢的占77.8%。其中54.6%不大喜欢作文的学生表示,对某次作文愿不愿意写,取决于要求写什么,会写、能写的尚可,反之则不喜欢。在456名学生中,喜欢自由命题的高达54.2%。问及作文存在哪些困难,无内容可写和材料无新意的共占60.1%。在作文指导方面,希望老师启发和让学生讨论的共占67.5%。

上述调查表明,不喜欢作文的小学生占多数,找不到合适的内容是不喜欢作文的主要原因。学生喜欢写自己想写的,希望采用教师启发和同学讨论交流的方式,进行作文指导。那么,是什么导致现在的作

文教学这样的局面,究其原因有几下几点:

1.学生阅读量不足,缺少词汇量,积累的好词佳句偏少。

2.老师对学生习作的要求过高,使学生丧失了成功感,成功感丧失的同时对习作的兴趣也就越来越少

了。

3.写作要求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所写的内容学生缺乏真实的体验。

这就引发了我对习作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走出误区,让学生乐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作文最好的内驱力。新课程作文教学要把培养学生写作兴趣作为实施教学的前提。说实话,课标对学生的习作要求从低年级的3个要求到中年级的7个要求最后道高年级的13个要求,从内容和能力的培养上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我们语文老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能力水平尽量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来保护好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1.老师应作“铺路人”

丰富的词汇大多来源于课外书籍,因此老师要当好铺路人,尽最大的能力让学生爱上看书。低年级的老师可以在课余的时候多抽时间来给学生读读经典童话,中年级的老师可以通过和学生共读一本书来引导学生积累好词佳句,高年级的老师则可通过开展读书交流会好书推荐等形式扩展孩子的阅读面,经常和经典、好词佳作接触,往往能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有了这样的铺垫,有了这样的文学积累,学生在接下来的写话、习作中必定可以显得比较流畅,不至于不会表达。

2.老师应作多做“鉴赏者”,少做“批判者”

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是有一个逐步提升的过程,很多时候,高年级的老师送完毕业生回到中年级开始教起步作文时,往往会不自觉地用高年级的标准或者成人的标准来衡量,这样一来,对于刚入门的孩子来说,他们得不到老师应给的表扬,有的只是老师批评和指正,虽然对于老师而言,我给你最好的句式应该是给予你最好的辅导,但是反过来对于孩子来说她得不到任何的成功感,有的只是一次次的挫败感,长此以往,他对习作就会失去原有的热情,进而产生畏惧情绪。因此,老师必须充当好鉴赏者,善于在学生的习作中找到闪光点,并且最大限度放大他。这样能激励学生加入“乐写“的队伍中。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作文教学就给予我们很好的启示,100+10分,学生虽然知道这是老师在夸大自己的优点。但又有谁不喜

欢呢? 3.老师要做有心人

对于学生而能言往往自己经历过的事比其他的要好些。因此,老师在学生习作训练时要注重题材的选择,除了书中要求的写作材料外,要选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最好是学生有所体验的,这样才能确保学生有话可写。同时我们还真要注意一点,让学生写体验过的内容当然很好,但是绝对要避免举行一次活动写一次作文,比如听了讲座要求写听后感,参观了一个地方要求写一篇游记,这种习作要求非但不能很好的记录下学生的真情实感,反而会使学生对习作产生厌倦感,因为原本的一次快乐的旅程带上了着沉重的负担,很多次自己这样去做,导致学生经常会问,老师今天去玩要写游记吗?如果说些,你会听到一片哀叹

声,如果不说不,他们会欢呼。

二、授之以渔,让学生会写

1.审题的指导

自己从事高年级语文教学多年,发现很多学生的习作之所以得不到高分,很大的原因在于没有能很好的审题。在审题过程中出现了偏差,如有的让你写自己经历过的事,他写成了自己看到或听别人说的事,文章要求写一件事,他写成了几件事,诸如此类的问题屡禁不绝。

因此,老师必须让学生了解审题的重要性,同时教给学生一些审题的秘诀,如拿到作文题目要完整的读一遍,然后用笔圈画出习作要求的要点,如是写事还是写人的,是状物的还是抒情的一定要弄清楚,还有字数,主题等都可在作文的要求中去提取出来,一边确保作文不偏题。

2.选材的指导

(1)选写身边之事——作文难,难在哪里呢?难在无话可说,无话可写,无情可抒。《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教学应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由此可见,生活体验在作文教学中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老师要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引导学生写身边之事。有了体验,学生写真事,书真情。

(2)选写有话之事——在我的作文教学中发现,有些学生只要一谈到有趣的事,他们写一些电脑游戏,殊不知这样的选材内容是无法生动的,就拿我刚上过的调查报告,要求对一种感兴趣的现象做调查并进行评论。有的男生选择了“动漫人物的喜爱之最”,题材的确是他们感兴趣的,但是有什么内容可写呢?他们往往就是介绍这几个人物的特点,而不是对这个调查背后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因此,选材必须是自

己有东西可写,不是只要有趣就行。

3.方法的指导

对于学生的习作水平而言,一方面可以通过多阅读、多积累来实现。但作为老师我们该怎样有效地在课内给予方法的指导呢?我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着手:

(1)充分利用范文

范文包括课本上的范文、老师的下水文。现在我们很多时候会忽视范文的一些作用,只是作为一个内容选择的范围,如范文写了什么?从中你知道了什么?对于范文中出现的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写作方法指导的偏少。这样减缩了范文的原有功效。(出示例子)

(2)适当地进行句式的比对 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有时我们老师还要适时地有意识地多为学生提供句式对比品读的机会。(例

子)

(3)归类写作技巧训练

对于文章的写作而言它包含了很多方面:文章的结构,文章的开头语结尾,文章的细节描写等等。这些我们老师可以在不同的时间段结合不同的习作要求给予他们一些指导。可以进行片段式的训练、可以让孩子领略文章开头的不同形式、可以分享美文的独特构思等等,通过这样专题式的讲解,让孩子掌握写

作技巧。

三、选好习作时机,让学生进行有效练笔

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每个学期规定的习作有7至8篇,如果仅仅完成这些练笔的话吗,学生的训练还是不够扎实的。因此,作为老师,我们必须把习作教学和平时的教学联系起来,选好学生习作的时机,让学生进行有效的练笔。

(一)有效开展“随文练笔”

所谓“随文练笔”,即在阅读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写作因素,把写的训练有机有度适时地融合于阅读教

学之中,做到读写结合,使读写相得益彰。

1.找准“练笔”的“点”

于永正老师说:“阅读教学中写的训练,不应游离于课文之外,要使它成为阅读教学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换言之,课文的理解是随文练笔的基础,同时随文练笔能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然而,有效的“随文练笔”必须在选择“点”的问题上多花功夫。如很多文章中作者采用的写作方法对于学生今后的写作有帮助。那么,我们就应该适时的采用“随文练笔”的形式,课文《早》中有一段对三味书屋的陈设的介绍。介绍中作者很好地利用方位词把屋内的陈设清楚地展现在大家的眼。课后不妨要求学生仿照作者的写法试着写写《我的房间》。这样,学生就能很好地及时的掌握到这样利用方为顺序介绍一处景物的写作手法。这种及时的随文练笔,往往比单纯的一种状物教学来的更实在,更有效。

2.搭建“练笔”的“桥”

课堂教学中的“随文练笔”面对的是全体的学生。而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写作水平都存在差异。因此,在实行随文练笔时,我们老师必须要根据学生的水平适当提供相关的素材,避免闭门造车。如在教《莫高窟》一课时,教者在让学生仿写之前出事了一段“飞天”的录像,这无形中为那些从未到过莫高窟,从未与“飞天”有过“亲密接触”的学生提供了一个“写”的可能。否则,他们的“写”就将是“闭门造车”,老师也将面临“天马行

空”的想像,无法收场。

很多时候,学生在接到“练笔任务”后,一时间不知从何下笔,因此老师可以在出示写话要求时,有意

无意地做一些“铺”“点”。

如:在《清平乐 村居》课堂教学中,教授到“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时,为了让学生 更好的领悟诗中意境,故很多老师会设计了随文练笔:想像老夫妻会聊些什么?随文练笔中,我们应该给予了学生“铺”,给学生设定一个开头:“在一个绿水如茵的山村里,有一户人家正过着和睦的生活,你瞧!茅檐下

()……”

也给予了学生适当的“点”:同学们,看看周围的景色,看看眼前的三个儿子,他们会聊些什么呢?看似不经意的“铺”、“点”,往往为学生打开想像的大门,让他们有话可写,有情可抒。

(二)有效开展“体验式习作”训练 前面反复强调了很多时候学生由于缺乏生活体验,所以写不出、写不好作文。老师就要结合平时的活动指导学生来尝试写一写体验性习作。德国教育家第惠多斯所说的“教学的艺术不在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通过有效的手段,使学生把作文当成自己的需要,从而达到《课程标准》所说的“易于动笔”,“乐于书面表达”,对作文“有兴趣”的目的。古人所谓“情动而辞发”就是这个道理。传统作文的常用思维形式——目标性思维——告诉学生,要写作文,然后向着预定的目标出发,直到达到目标。其实这种“目的明确”的教学方式恰恰是作文目标实现不了的原因。而通过活动,如游戏、实验、调查、访问,使学生在有趣的活动过程中产生丰富的情感体验,生活体验,会产生与人分享的需要,进而引发写作动机。由写作动机到写作目的,遵循心理学规律,这就是新课程追求的“写作动机”思维方式。例如教学苏教版国标本六(下)《记一次实验》:教师把一次作文改为和同学一起共同完成一次有趣的实验,让实验的无穷魅力牢牢吸引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实验中体验成功与失败的乐趣,总结实验成功的经验,分享实验背后的科学

奥秘。

除了课内的作文题材,针对学生习作难的这种状况,我们应该适时开展一些活动,如包饺子活动、拔河比赛、扳手腕比赛等,通过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其中的乐趣。在此基础上,再指导学生把自己的感受记录下来。以下出示的片段是我班开展包馄饨活动后学生写的。

片段1 香喷喷的馄饨馅是用鲜肉和荠菜剁碎搅拌而成的,红中带绿,颜色特别好看。我们大显身手的时候到了,首先,我用勺子盛了一小块馅,把它放在皮子中央,接着将皮子对叠,再对叠,然后将两只皮子的角粘在一起,这样一只馄饨就包好了。它的形状还挺好看的,弯弯的像个耳朵似的。

片段2 看着我们狼吞虎咽抢着吃的样子,老师笑了,同学也笑了,我们沉浸在欢乐的气氛中。这也为包馄

饨活动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可见,学生的生活体验丰富了,他们的习作也会慢慢丰满起来。多几次这样的习作指导,慢慢的学

生就善于把自己的生活实例写生动,写具体了。

(三)有效开展周记品评活动

现在很多老师都会布置周记作业。往往周记写出来的事例比较鲜活。那么,我们就可以适时地把这些例子让学生进行品评。如我经常会在学生周记的批改过程中跟学生进行交流,如你这句写得真不错!你的习作被评为优秀周记等等。同时,我也会利用阅写课,让学生把自己的文章大声地读出来。然后让其他学生来讨论这篇文章之所以好,好在哪里?通过这样就地取材,品读评析的方式,学生能受到一些好作文的熏陶,以求达到提高他们习作水平的目的。

习作教学的探索是我们每一位老师所要攻克的的难题。而学会学习,关键在于教会学生的学习的方法,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应该给孩子创设写作的背景,充分利用现有的学习资料,让孩子掌握习作方法,走

好习作之路!

第五篇:怀念于永正老师

像您一样做一味性温、味甘的“甘草”

----沉痛缅怀于永正老师

周五在开车回家的路上,惊闻于永正老师病逝了,握方向盘的手竟然不由自主的抖了起来,内心一时波澜起伏不能自己,就像被豁开了一个大口子,嚯嚯的淌血揪揪的疼。仿佛如自己最亲近的亲人,最熟悉的朋友离开自己一样,我是个眼窝子浅的人,眼睛顿时挤满了冰凉凉的东西。

我是在和守莉姐聊天的时候才获知于永正老师生病的,当时心中就暗暗的为于老祈祷,希望时光在这位老人身上放慢步伐,温柔的保佑呵护这位谦虚和善,和蔼可亲、温文尔雅的老人,感觉就是不能亲身聆听这位老人的教诲,只要他站在语文教学的背后,我们前行的路上就不会迷失方向,我不是他的嫡传弟子,他的课我也仅仅听过四次,但是这宝贵的四次聆听,足以让我一生如饮琼浆玉液,回味无穷。因为在他的课堂我看到了语文科最为真实的面容。

在他身上我学习到了语文就要简简单单、干干净净上课,老老实实上课,不要花里胡哨、突出自己,不要往自己身上抹金涂银,而是要突出学生,让学生有所得。

2011年我第一次聆听了于老的课堂展示课,对于我的教学冲击可谓是暴风骤雨般猛烈。当时我语文教学正处于瓶颈期,对于如何进行语文教学一筹莫展,感觉自己的教学老是在语文教学的外围打转转,兜圈圈,深入不下去,找不到突破口。语文课堂教学抓不住要领,眉毛胡子一把抓,教学用力不均,教学方法陈旧、呆板、效率低下满堂灌。学生语感训练不到位。有时课文上完了,学生还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有时上课硬是把好好的文章肢解得支离破碎,讲解味同嚼蜡;感觉在讲台自己就是一副面目可憎的样子。讲的吐沫横飞,牵引学生去学去探究,学生的收获却如竹篮打水。学生成绩考的不理想,我就吹胡子瞪眼,拍桌子扔板凳,脸红脖子粗,把考的差的学生叫到办公室或嗷嗷大训一顿,或苦口婆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好言相劝。好像他们考不好有多么的十恶不赦,现在想来是自己眼睛只盯住那个让自己一时欢愉和所谓维护面子的成绩上,把学生冷冰冰只当作一个盛装知识的器物来看待,唉,现在想来极其后悔。

幸好在最为迷茫的时候碰到了于老,于老的语文课堂十分扎实,十分朴实,紧紧围绕课程标准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他语言和蔼,春风化雨,将自己的身子蹲下去,走入到学生的内心中。他对文本的解读、对教学的设计,始终把儿童放在中心的教学观念深深嵌入我的内心。于老的“以学生为本,以读书为本、以创新为本”、“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的教学特色,抓住了语文教学的关键,是语文教育的一次回归。我于是做了于老教学的追随者,潜下心来读《给教师的建议》、、《我怎样教语文》、《做最好的班主任》、《致教师》、,《爱的教育》、《窗边的小豆豆》、《山东教育》、《小学语文教育》-----,认真研读课标,明白自己到底该怎样教育孩子,探究语文到底该教给孩子什么,找准教育语文的方向。我也走到孩子中间去,和他们一起玩耍和学习共成长,发现孩子有时候要求很简单,简单到只需要你给他一个鼓励的微笑。于老说要注重经典诵读,为此我和学生展开经典诵读比赛,和一级一级的学生一起背诵经典诵读,背完小学的古诗,背初中古诗词,有的孩子甚至流利完整的背诵《春江花月夜》,学生的语文素养在不知不觉中提升。在和孩子们交流的过程中,我愈觉得自己年轻充满活力,正向于老说的那样,教了一辈子语文,终于把自己教成了孩子,我也希望这样,等到自己退休时也保持一种老顽童般的孩气。在引导在备课中,我也真真正正的先读熟读透甚至背诵课文,我深知熟悉教材开展语文教学的第一步。结合生情,深入文本思考教学方法,设身处地考虑孩子的接受水平和学习能力,对教学环节进行一而再再而三的修改,语言不需要华丽,能让学生产生共鸣的语言就是最美的教学语言。对于三维目标有了更为深刻的思考,教学设计也注重了教学设计层层递进。在作文教学中,我注重对于学生兴趣的培养,和学生一起去实践,去观察,去体验寻找最为新鲜的写作素材,写作课上和孩子一起写作,泛读我写的文章,虽水平一般,但孩子从中感受到了习作的示范引领--------。时间是最好的证明,我慢慢的悟道了语文该怎么教,语文教师身上的人文性是引领学生最好的教材。语文课堂一方面要关注人的教育。一方面要紧盯语文的双基功能,这才是最好的语文教学。

李镇西老师说过一句话,学习于永正,不做于永正,仅就渺小如蚁我要说学习于永正,我要做于永正。他的教学精髓我还远远没有学到,还要努力的学下去,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这是我教学的追求。

患病期间,于老对待癌症的态度是“不怕死,争取活,好好活”。他面对生死大限的考验所表现出来的淡定和豁达,给了我极大的震撼!人生豁达、对待疾病平淡如水实让人佩服。

记得阿累在怀念鲁迅先生的《一面》中的一句话:““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我也在内心深处对自己说于永正老师是同我们永远在一起的。现在于老走了!作为一名语文人,我想只有我们继续立足课堂,探求课改,以生为本,打造我们心中的理想课堂。这才是最好的纪念。

由于个人写作能力有限,词拙语穷,写不尽对于老逝世的怀念和悲伤之情,谨以此文献给在天堂的于老,也想写给想好好做好语文的自己和同仁!

下载于永正老师教学之赏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于永正老师教学之赏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于永正老师作文教学

    浅谈于永正老师作文教学 以《一个___的早晨》作文指导课为例 于老师究竟使用了什么“魔法”将学生思维一次次激活,使学生一吐为快,笔者认为以下几点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一、......

    于永正老师教学经典语录(精华)

    少些包办,多些自主;少些限制,多些引导;少些理性,多些情趣。让先进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 备课 备课时,只有老师备出味儿来,才能教出味儿来。 备课时,首先要备朗读,把课文认真朗......

    于永正老师的教学理念

    于永正老师的教学理念 今年暑假,我有幸走进于永正老师,看了他的课堂实录,学习了他先进的教学理念。我概括总结了于老师的“以学生为本,以读书为本、以创新为本”、“重情趣、重......

    于永正老师的教学经验

    于永正老师的“五重教学法” 重情趣 重感悟 重积累 重迁移 重习惯 ——1999年12月14日在教育部举办的“于永正教学方法研讨会”上的发言教了近四十年的小学语文,积淀了五句话......

    于永正老师习作教学讲座

    于永正老师习作教学讲座——《目标意识,过关意识》 一、纪律的保证。 (于老师对纪律的要求重新提出,令人深思,说明纪律问题已成为困扰当代课堂教学的一大难题。有许多人已经不......

    于永正老师听课心得

    听一节好课的感觉“爽” 为期半天的潍坊学习使我感受颇多,真正领悟到了好课的标准: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不累,则就不失为一节好课。如果一节课下来,老师艰涩,学生感觉乏味,,则无疑......

    读于永正老师的

    读于永正老师的《教海漫记》 暑期,我有幸听了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几节作文课。于老师满头银发,精神矍铄,虽然60多岁了,依然童心未泯,语言幽默风趣平实自然,逗孩子在乐中学,在......

    于永正老师简单语文

    于永正老师"简单语文" 1、下面先来说说我对简单语文的理解,它的实质是什么? 简单语文最早我是从崔峦先生那儿读到的,他说:“我们欣赏并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求发展,扎扎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