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实验初中《少先队活动课程实施开展情况总结》
少先队活动课程开展情况总结
实验初中
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少先队活动的通知》、《少先队活动课指导纲要(试行)》的相关要求,我校积极响应、统筹安排,以团区委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紧紧围绕少先队组织的根本任务,与时俱进,更新观念,创新方法,努力为素质教育服务,大力推进我校少先队活动课程建设。
现将本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推进少先队活动课程进课表工作。
在文件下发之后,我们就积极与教导处进行协调,严格按照文件要求,在课表中初一年级各班安排了每周一节少先队活动课,并要求各中队严格按照计划开展活动。学校加强对班队会的检查,注重过程管理,有力地推进了少先队活动课程的开展。
二、加强队伍建设,保障工作落实到位
1.机构健全,分工明确。
为确保少先队活动课程的开展取得切实成效,学校特成立少先队活动课程教研小组,由周校长直接领导负责组织少先队活动课程的实施;政教处主要负责少先队活动课程的落实及活动开展,下设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将少先队活动课提升到了与语文、数学等主要学科相同的重要地位。
2.重视理论学习,建设一支酷爱学习、敢于创新的的中队辅导员队伍。这是此项工作的重中之重。为此,学校切实做好大中队辅导员的选拔、聘任、培训等工作,不断提高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进一步加强和规范了主题队会的程序和仪式。课程实施之初,我们就组织各辅导员认真学习和领会2013年全国少工委颁布的《少先队活动课指导纲要(试行)》精神以及《江苏省少先队活动课程实施计划》,积极推进少先队活动课在各年级的开展,努力形成我校活动课特色。
三、以课程理念为指导,重视研讨
依据省课程实施计划,我校还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不同年级段制定了具体的少先队活动课程实施细则,要求队员了解党组织、团组织,增强队员的组织观念,提高党团队组织相衔接的认识,促进少先队集体建设。学校团委通过学习队章、礼仪感染、民主参与、岗位锻炼、学习榜样、团队关爱等常规课程的开展,培养少年儿童对党和社会主义祖国的朴素情感。为了提高课程活动的质量,提升活动课的有效性,深入对这一课程的认识。我们要求本课程同语文、数学一样,教研组制定教研计划,备课组以年级为单位制定备课组计划,并严格按照计划开展活动。同时,我校还加强了对少先队活动课的研讨,定期开展业务学习,并做好教研组活动记载、备课组活动记载。各备课组制定内容集体备课,在大家研讨的基础上由一人执笔,制定集体备课教案。再请各辅导员在集体备课后根据班级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设计,从而使活动具有针对性,更具有效性。
为规范少先队活动课,使辅导员对这一新型课程有更加深入的认识,本学期计划举行一次主题队会观摩课。每次活动,要求辅导员全员参与,并对活动作出评价,活动后进行点评,大家互相交流,互相切磋,在研讨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使各辅导员老师进一步了解和规范了少先队活动。我校加强了制度建设和活动方案的设计,注意了资料的积累,每次活动都做到了活动前有方案,活动后有反思,有评价。
作为一门新的课程,虽然是以以往的活动为依托,但和以往活动相比,仍有不少的差别。正如《纲要》中所说,少先队活动课是在辅导员帮助下,发挥少先队员的主体作用的一门独特的活动课。今后我校将在目前的基础上继续加强课程建设,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进一步注重活动的实践性,使少先队活动课能够以更加多样化、多元化的形式呈现在队员面前,让每个孩子爱上这一课程,也让更多的辅导员积极投身这一课程的研究中来。
继续加强课程研讨,提升研讨的质量,力求每一次活动都能带给各位辅导员更多新的认识。开展少先队活动课大比武,尽力打造我校的课程品牌活动。
拓宽活动领域,更多地与少先队的其他活动,与地方资源、学校资源有机整合,不一味地拘泥于课程实施计划,做到计划课程与校本课程相辅相成,使活动更加丰富多彩。
2014-12-24
第二篇:禅堂中心小学《少先队活动课程实施开展情况总结》
禅堂中心小学
少先队活动课程开展情况总结
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少先队活动的通知》、《少先队活动课指导纲要(试行)》的相关要求,我校积极响应、统筹安排,以团县委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紧紧围绕少先队组织的根本任务,与时俱进,更新观念,创新方法,努力为素质教育服务,大力推进我校少先队活动课程建设。
现将本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推进少先队活动课程进课表工作。小学一年级至六年级每周一节少先队活动课,有力的推进了少先队活动课程的开展。要求各中队制定《中队活动计划》并严格按照计划开展活动,加强对班队会的检查,注重过程管理。加大对中队辅导员的培训力度,进一步加强和规范了主题队会的程序和仪式。本学期共组织召开了二次主题大队会和一次主题中队会观摩课,使各中队辅导员老师进一步了解和规范了中队活动,使全体队员得到了队知识教育。
我校加强了制度建设和活动方案的设计,注意了资料的积累,每次活动前都做到了活动前有方案,活动后有反思,并及时写出总结性材料。
(二)落实少先队活动课程工作的内容。
我校少先队课程在活动内容、形式和载体上,主动贴近少先队员特点,体现时代感、互动性,把有意义的少先队活动做得有声有色。要求各中队辅导员积极引导学生开展以少先队员为主体的活动,体现出小队、中队的作用。在各中队开展了一系列主题活动,灌输培养少年儿童对 党和社会主义祖国的朴素感情,以及培养少年儿童树立自己的“中国梦”,并鼓励他们为了自己的梦想努力学习。
1、坚持“红领巾值日岗”监督制
“红领巾值日岗”担负着我校一日常规考核工作。红领巾值日岗的成员负责检查全校各班的卫生、纪律等方面的表现,各项检查分工明确,各尽其能,且天天有记录有反馈。学生和老师可以很方便、快捷地获悉自己班级的成绩。
同时,各组监督员也以身作则,认真负责,及时记录和反馈,从而在全校形成激励、竞争机制。学期末据此对各班主任进行考核,并作为绩效考核的一个部分。
2、坚持规范的升旗仪式
“升旗仪式”也是德育建设的主阵地。我校的升旗风雨无阻,每周一定时举行。每周一师生肃立在鲜艳的国旗下,唱响庄严的国歌,聆听国旗下讲话,接受一次又一次深刻的教育。国旗下讲话内容也丰富多彩。
3、加强了少先队的阵地建设。开学初,我校提出队室整改方案,带领队员对队室进行重新布置,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充实教育内容,逐步实现了少先队室的规范化,使队室真正成了少先队员当家作主的主阵地。利用队室进行了队的基本知识教育,队员学习了有关队名、队礼、队旗、呼号、红领巾等方面的知识,并对队员进行行队礼、系红领巾、唱队歌的学习和训练。
4、积极帮助少年儿童在少先队组织生活中从小培养和树立民主意识和社会参与意识。本学期坚持大队委干部例会制,定期对各部工作进行布置、总结、评比,使少先队工作分工明确,责任落实。
5、加强少先队理论研究和信息交流,努力提高辅导员的业务水平。我校少先队把理论研究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重视提高辅导员的理论水平,开展论文和方案的评选活动,认真组织大、中队辅导员学习、领会团县委精神,使少先队辅导员业务水平得到了提高。
6、红领巾广播电视站播出
作为学校德育的主要阵地,红领巾广播站更具有趣味性和生动性,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我校充分发挥校园广播站的教育功能,拓宽德育渠道,增强德育实效。
通过广播、电视、班班通,可以反映同学们身边的好人好事,揭露一些不良现象,真正发挥红领巾阵地的宣传、教育作用。
(三)狠抓少先队课程工作的特色建设。我校进一步推动少先队品牌活动形成教育功能,用好每一周的少先队活动课,充分运用艺术、时尚、情感元素,开展好国家规定的少先队活动课程等活动。
1、广泛开展一班一主题中队会活动,推进少先队建设,加强少先队活动建设的宣传。
2、开展了以“学校是我家,美化靠大家”系列活动。要求大家共同保护校园环境,不丢垃圾,不损坏花草树木,不破坏学校公物,教室保持窗明几净,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组织“扬长征精神,做红军传人”少先队大队会
本着少先队队员全员参与的精神,结合“我是一名优秀的少先队员”进行一系列的队知识教育,演唱积极向上的长征歌曲、朗诵革命题材的诗歌,激发学生斗志,牢记历史,自强不息,对学生进行深刻的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
(四)彻查少先队课程工作的不足之处。
我校的少先队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也存在着很多不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对中队辅导员的培训工作欠缺。新时期,少先队工作出现了新的情况,新的问题,也对少先队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大队部没有对中队辅导员进行及时培训,组织他们学习少先队工作的新理论和交流工作经验。
2、对少先队干部的培训及管理工作比较薄弱,没有充分调动队干部的积极性,发挥队干部的作用;
3、校外教育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影响了学校少先队的整体工作。
(五)指明少先队课程工作的努力发现。
1、认真开展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近年来,虽然我们做了不少工作,但我校学生的行为习惯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养成教育也亟待加强。
2、进一步加强文化建设,要进一步办好红领巾广播站和校园小报。下学期打算让红领巾广播电视站对各班开放,让队员尽可能地得到锻炼,更好地体现队员的主人翁意识,为学校今后更好地开展工作选拔出优秀人才。
3、认真做好基础工作,加强中队辅导员、队干部的培训,聘请校外辅导员的志愿者辅导员,认真开展少先队传统教育。
以上就是对我校本学期少先队工作的简单总结及今后的工作方向。我们将不断开拓、积极创新,在中心校及县团委的正确领导下努力工作,开创我校少先队工作的新局面。
第三篇:少先队活动课程总结
殷巷镇中心小学少先队活动课程开展情况总结
殷巷镇中心小学少先队大队部
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少先队活动的通知》、《少先队活动课指导纲要(试行)》的相关要求,我校积极响应、统筹安排,以“勤奋学习、快乐成长、全面发展”的寄语要求和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紧紧围绕少先队组织的根本任务,与时俱进,更新观念,创新方法,努力为素质教育服务,大力推进我校少先队活动课程建设。
现将本学期的少先队活动课程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推进少先队活动课程进课表工作。小学一年级至六年级每周一节少先队活动课,有力的推进了少先队活动课程的开展。要求各中队制定《中队活动计划》并严格按照计划开展活动,加强对班队会的检查,注重过程管理。加大对中队辅导员的培训力度,进一步加强和规范了主题队会的程序和仪式。本学期共组织召开了二次主题大队会和一次主题中队会观摩课,使各中队辅导员老师进一步了解和规范了中队活动,使全体队员得到了队知识教育。我校加强了制度建设和活动方案的设计,注意了资料的积累,每次活动前都做到了活动前有方案,活动后有反思,并及时写出总结性材料。
二、落实少先队活动课程工作的内容。我校少先队课程在活动内容、形式和载体上,主动贴近少先队员特点,体现时代感、互动性,把有意义的少先队活动做得有意思。要求各中队辅导员积极引导学生开展以少先队员为主体的活动,体现出小队、中队的作用。在各中队开展了一系列主题活动,灌输培养少年儿童对 党和社会主义祖国的
朴素感情,以及培养少年儿童树立自己的“中国梦”,并鼓励他们为了自己的梦想努力学习。
1、坚持“红领巾值日岗”监督制
“红领巾值日岗”担负着我校一日常规考核工作。红领巾值日岗的成员负责检查全校各班的出勤、卫生、纪律等方面的表现,各项检查分工明确,各尽其能,且天天有记录有反馈。学生和老师可以很方便、快捷地获悉自己班级的成绩。同时,各组监督员也以身作则,认真负责,及时记录和反馈,从而在全校形成激励、竞争机制。本学期以班级为单位,对红领巾值日岗同学进行评比,将评出红领巾值日岗优胜班若干名。
2、坚持规范的升旗仪式 “升旗仪式”也是德育建设的主阵地。我校的升旗手实行轮流制,每周一师生肃立在鲜艳的国旗下,唱响庄严的国歌,聆听国旗下讲话,接受一次又一次深刻的教育。国旗下讲话内容也丰富多彩。
3、加强了少先队的阵地建设。开学初,我校提出队室整改方案,带领队员对队室进行重新布置,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充实教育内容,逐步实现了少先队室的规范化,使队室真正成了少先队员当家作主的主阵地。利用队室进行了队的基本知识教育,队员学习了有关队名、队礼、队旗、呼号、红领巾等方面的知识,并对队员进行行队礼、系红领巾、唱队歌的学习和训练。
4、坚持少先队小干部民主选举和小干部轮换制,积极帮助少年儿童在少先队组织生活中从小培养和树立民主意识和社会参与意识。本学期坚持大队委干部例会制,定期对各部工作进行布置、总结、评
比,使少先队工作分工明确,责任落实。
5、加强少先队理论研究和信息交流,努力提高辅导员的业务水平。我校少先队把理论研究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重视提高辅导员的理论水平,开展论文和方案的评选活动,认真组织大、中队辅导员学习、领会团县委精神,使少先队辅导员业务水平得到了提高。
6、红领巾广播电视站播出
作为学校德育的主要阵地,红领巾广播站更具有趣味性和生动性,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我校充分发挥校园广播站的教育功能,拓宽德育渠道,增强德育实效。
三、狠抓少先队课程工作的特色建设。我校进一步推动少先队品牌活动形成教育功能,用好每一周的少先队活动课,充分运用艺术、时尚、情感元素,开展好 “硬笔书画比赛”、“红领巾心向党”、“红领巾相约中国梦”“星级标兵评选”等活动。
1、广泛运用QQ群建立兄弟学校之间日常沟通的桥梁,推进少先队建设,加强少先队活动建设的宣传。
2、开展了以“浓浓尊师意、款款爱生情”系列活动。要求三至六年级各班组织每一位队员选择典型的事例,突出中心,写写“心中最难忘的好老师”,思考教师的爱心与责任。
3、组织“扬长征精神,做红军传人”少先队大队会
本着少先队队员全员参与的精神,结合“我是一名优秀的少先队员”进行一系列的队知识教育,演唱积极向上的长征歌曲、朗诵革命题材的诗歌,激发学生斗志,牢记历史,自强不息,对学生进行深刻的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
四、指明少先队课程工作的努力发现。
1、认真开展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近年来,虽然我们做了不少工作,但我校学生的行为
习惯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养成教育也亟待加强。
2、进一步加强文化建设,要进一步办好红领巾广播站和校园小报。下学期打算让红领巾广播电视站对各班开放,让队员尽可能地得到锻炼,更好地体现队员的主人翁意识,为学校今后更好地开展工作选拔出优秀人才。
3、认真做好基础工作,加强中队辅导员、队干部的培训,聘请校外辅导员的志愿者辅导员,认真开展少先队传统教育。
以上就是对我校本学期少先队活动课程开展情况的简单总结及今后的工作方向。我们将不断开拓、积极创新,在校党支部的正确领导下努力工作,开创我校少先队工作的新局面。
第四篇:少先队活动的开展与实施
《新时期少先队活动的开展与实施》课题
一、课题的提出
中国少年先锋队(简称“少先队”)是中国少年儿童的群众组织,是少年儿童学习共产主义的地方,是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预备队。
第五次全国少代会提出的“全队抓基层,全队抓落实”的工作思路要求我们把少年儿童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任务转化为可操作的具体要求,引导少年儿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我们认为,其实质就是要我们在少先队教育中要关注细节,把抽象变具体,力求鲜活通俗,生动形象,便于少年儿童理解和操作。
《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生德育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中小学教育阶段是青少年儿童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是对他们进行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同时还指出:“德育对中小学生特别是小学生,更多的是养成教育。”而我校实施的细节教育既是贯彻落实第五次少代会精神的需要,也是贯彻中央八号文件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促进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需要,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和针对性。目前广大队员和辅导员对于细节教育的重要性、紧迫性初步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在行为习惯的养成方面还存在一些忽视细节的问题,因此我们决定开展“少先队活动组织与开展研究”课题研究。旨在通过研究引导少年儿童从增强爱国情感做起,进一步从活动中入手,规范自己的行为习惯,努力提高基本素质。
二、课题的界定
1、少先队活动:少先队活动是少先队教育的基本途径,是全面育人的课堂,其丰富的内容、广阔的领域,不仅能密切联系少先队员生活实际,适合队员的心理需要,促进队员的个性发展,而且有利于队员从点滴小事做起,培养队员的综合能力,促进队员的全面发展。“少先队活动组织与开展研究”的研究是指让队员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从小处入手,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包括: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劳动习惯、交往习惯等。)
2、少先队活动阵地:是少先队教育活动的依托,是少先队教育经常化的杠杆,是少先队教育社会化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全面培养人才的课堂。为适应素质教育新形势下少先队发展的需要,学校重视校内外阵地的开发,并注意加强对校外阵地领域的拓宽。
3、新时期少先队工作:形成了学校、家庭、社会多层次、多结构的教育网络,作为少先队工作的载体----学校,开展了极其广泛的实践。可以这样说,今天的少先队工作内容之丰富,形式之多样是前所未有的。这是十分可喜的现象。它反映了我们广大少先队工作者以主动积极的主人翁精神,在寻找探索少先队工作的方法路子,并且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然而,在这样一个大潮下,难免会优劣并存,精粗相杂。因此,新时期的少先队工作,的确有许多问题值得思考,尤其是如何做到科学、高度地开展工作,必须要有深层的思考。
三、理论依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要求少先队要充分利用特有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活动优势以及资源整合的优势,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做出贡献。要全面落实党中央提出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任务,就要充分发挥少年儿童的主体作用,尊重少年儿童的独立人格和年龄特点,尊重少年儿童的认知方式和表达方式,尊重少年儿童的差异和个性,引导少年儿童在少先队组织中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自主开展活动,激发少年儿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他们努力培养自己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新课改的理念是尊重儿童,让儿童学会学习,由“关注学习结果”转向“关注学生活动”。课程设计倡导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合作讨论,鼓励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探索、猜测、发现,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让个性品质得到发展,激发兴趣。同时使学生在意志力、自信心、情感与态度等方面得到良好发展。这些重要的理念与少先队的体验教育,尊重队员主体,注重实践等教育理念是完全一致的,与本课题研究所倡导的理念也是异曲同工的。
2、儿童心理学
儿童心理学是研究儿童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及其规律的发展心理学分支。儿童心理学一般以个体从出生到青年初期(14~15岁)心理的发生和发展为研究对象。
3、1983年10月,邓小平同志在景山学校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理论,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指出了明确的方向。教育“三个面向”理论说到底是培养什么人的问题。“三个人面向”的基础是面向现代化,因此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人才就成了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现代化的人必须具备:开放的世界观念;强烈的文化意识和较高的文化科学水平;学会唯物辩证的思维方式;应具备个人特长;应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的人。这五个基本特征,其中“应具备某些个人特长”就是一项重要特征。因此现代化的社会是丰富彩的世界,社会的生产将由标准化、同步化向多校化发展,要求社会成员具有多种多样的个性特点,在广博的知识结构中表现出个人的特长。这一理论要求我们小学教育在打好文化基础的同时,要为学生的特长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使学生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发展,为造就适应未来的现代人打好坚实的基础。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目标
(一)内容:
1、“少先队活动开展与实施研究”的内涵和价值的研究。
2、目前少先队员行为习惯的现状及对策。
3、“少先队活动组织与开展研究”的评价和激励手段。
4、针对各年段少年儿童的特点,实施分阶段的教育。
(二)目标:
1、通过研究基本概括揭示出“少先队活动开展与实施研究”的内涵和价值。
2、初步形成一套实施活动与德育教育培养文明习惯的评价和激励措施。
3、进一步提升我校少先队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充分发挥辅导员在细节教育中的榜样示范作用。
4、全面贯彻落实第六次少代会提出的各项任务,进一步加强少年儿童思想道德教育,针对各年段队员的不同特点,制定出实施分阶段活动教育主要内容和活动指南,使全校少先队员的行为习惯的养成达到一个新的境界和水平。
五、课题研究的原则和方法
(一)原则:
1、主体性原则:研究以少先队员为主体,选择问题、资料收集、方案设计、问题解决、结果评价等活动过程都要放手让队员自主完成。
2、实践性原则:研究性学习特别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和生活实际的联系。要引导队员关注现实生活,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使队员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直接经验和情感体验。
3、创造性原则:强调少先队员创新的方法,培养学生创新的思想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方法:文献资料法、观察法、经验总结法
六、课题实施的途径
1、全面实施《少先队辅导员工作纲要(试行)》,提高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
(1)通过培训使全体大、中队辅导员对《纲要》的内涵、意义、要求和实施方法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理解。
(2)重点围绕《纲要》规定的各年级活动内容需要关注的问题及工作建议对全体辅导员提出明确要求,并制定相应的班队工作和活动计划,做好班队活动记录。
(3)举办“辅导员论坛”,组织辅导员就少先队工作理念、工作任务、工作目标、工作要求等开展“征文”、“教育随笔”等的比赛。
2、围绕少先队活动,广泛开展主题系列活动、阵地活动、队务活动,引导队员通过活动并发现细节,学会从细小的事情做起,学会接纳、宽容他人,与他人友爱相处、友好交往,培养自己的文明行为习惯,为构建和谐社会作贡献。如:活动内容的选择,活动主题的确定,活动前的准备工作及分工,活动过程的缜密节奏,活动后的感悟体验和活动形式要突出一个“新”字。
3、深入进行《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开展“我和守则交朋友”、“行为规范教我这样做 ”、“我们和文明手拉手”等主题队会,举行“守则讲坛”、“我看行为规范”征文,评选“好习惯小标兵”、“优秀中、小队”等。
4、大力开展少先队“体验教育”、“手拉手互助活动”、“雏鹰奖章”等品牌活动。组织一年级学生参观队室,帮助他们了解学校的光荣传统。明确少先队员哪些是对的应该做的,哪些是错的不能做的。组织二三年级队员,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行为习惯的反复训练。
组织四五年级队员,重点训练学会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养成自觉遵守校纪校规的毅力和恒心。最终达到发展自我教育能力和养成教育的目标。
5、运用少先队特有的组织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节假日活动,为各年级开展细节教育提供实践的机会。创设良好的细节教育氛围。
(1)认真搞好“国庆”、“中秋”、“端午”、“五一”、“五四”、“六一”、“三八”、教师节、建军节、“七一”等各种节日,纪念日活动,引导队员懂得“争取一点进步”、“改正一个缺点””帮助一位伙伴”等都是“细节”,都是献给节日、纪念日最好的礼物。
(2)以时代先锋为榜样,深入开展“学时代先锋、做新一代逸夫人”教育活动,命名一批英雄中队,发动队员关注家乡发展的细节,立志为建设家乡作贡献。以竞赛的形式,引导学生学习英雄们优秀品质。在活动中,充分发挥班队干部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他们的主人翁精神和依照学校纪律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同时对英雄中队提出目标管理,对达标的中队授予锦旗。对特别突出的中队则向上一级团委推荐。这样一来,主题活动不仅在高年级中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也带动和影响了低年级。
(3)坚持开展好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细节教育氛围,充分发挥红领巾电视台,红领巾广播站、板报、队室、等阵地的作用,引导队员通过建阵地、开展阵地活动等管理阵地等养成关注细节的好品质。
七、预期的成果形式
1、一本成果荟萃集(包括课题方案、阶段报告、结题报告、辅导员论文等。)
2、与课题相关的校本教材。
3、辅导员开展活动的影像资料,校园环境建设的资料展示。
4、队员创新成果的展示。
八、课题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4.3)
1、制定研究方案。
2、成立课题研究小组。
3、课题申报、立项、批复。
4、开题。
5、开展相关调查分析,形成调查报告。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4.6——2015.6)
完成以下的任务:
1、“少先队活动组织与开展研究”内涵和价值的研究。
2、少先队员行为习惯的现状及对策的研究。
3、“少先队活动组织与开展研究”分层次教育内容与方法的研究。
4、“在少先队活动中,实施细节教育培养文明习惯”评价和激励手段的研究。
5、举行课题的中期汇报。
第三阶段:结题验收阶段(2015.11)
1、整理课题研究资料。
2、进行课题总结,形成研究报告。
3、举行结题仪式。
九、课题组成员:
第五篇:开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情况总结
汊河初中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情况总结
为了加快课程改革,优化教学过程,全面推进我校素质教育,根据教育部《关于基础教育课程纲要(试行)》和我县局有关文件精神和提出的各项任务和要求,结合我校现有基础和学校特色,我校积极开展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践。
一、成立课程改革领导小组
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纳入课程计划,成立由校长室、教务处、年级组、教研组、备课组等有关人员组成的领导小组(校长为组长),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工作,负责课程的设计、开设、实施和管理。
二、明确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我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努力推动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为出发点,着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精神、人文素养、环境意识和法律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本技能,具有健壮体魄和良好心理素质、健康审美情趣的生活方式,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注重转变课程功能,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课程结构要体现出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调整课程结构,淡化学科界限,强调学科间的联系与综合,保证学生全面、均衡、富有个性地发展。
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加快评价制度改革,发挥评价的教育和促进发展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1
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学校建立多媒体教室和网络教室;学校具有业务素质高,教学观念新,勇于开拓、勇于创新的教师队伍。
三、主要做法
1、师资培训积极扶持
教学改革的关键首先是改革旧的教育观念,因为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育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帅的作用,一切先进的教学改革都是从新的教育观念中产生出来的。其次是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教育观念、教学方式的转变最终都要落实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会导致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甚至生存方式的转变。所以,我们认为本次教学改革成功的关键是师资,是教师的教育观念,我校本着“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切实抓好培训工作。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在科技教育方面锻炼了一大批教师,培养了学生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教育方面全面改变了教师陈旧的教学观念,教会了学生掌握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通过教学改革,教师与学生一起成长,造就一大批业务能力强、教学观念新、勇于创新、勇于开拓的教师队伍。
2、教研制度 重在落实
我们坚持每周教研组集体教研一次,做到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主讲教师。我们进行了“师生的沟通与合作、如何开展以校为本的教研、关于新课程的备课、如何在课堂中落实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新课程的师生关系、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辅优补差”等主题的教研活动,许多老师在活动中收益非浅。
3、学会总结 做好反思
我们坚持每周备课组集体备课,同时又把备课组以年级分为若干个学科小组(语、数品、社会、地、体、美、音、劳等),交流教后记、教学手记、典型个案、教学问题、研讨课情况等。
4、校本课程 课题引路
校本研究,即密切结合学校工作实际,以教师为研究主体的一种教育研究活动。在校本研究中,校长、教师都是研究者,都是研究的主体。我校主张开展行动研究,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深切体会到校长是“以校为本”教研制度的第一责任人,是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的身体力行者。我校树立正确的办学理念,建立正确的导向机制,充分调动教研室、教务处、教研组、备课组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创造性地开展“以校为本”的工作,把各项工作做细,做出成效。
四、课改体会
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而百家到共同发展。教学的过程是一个达到教学目的或获得所需结论而必须经历的活动程序,而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学会学习,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念。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关注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念,用“心”施教;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
“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要掌握学生身心发展的规模和特点去开展教学活
动;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要认识到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差异。因时施教,因材施教。要在实施中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加强课程改革还要注重开展宣传工作,动员全校教师参与课程改革,形成浓郁的课程改革氛围。争取社会、家长的积极配合,探索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课程改革的新机制,形成有利于课程改革试验与推进的舆论氛围、教育资源和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