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初中作文教学六步法研究
农村初中作文教学六步法研究
写作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说“能读会写”是语文课最核心任务的精要概括的话,那作文作为写的一块,恰是语文的“半壁江山”。然而,当前文作教学现状却不乐观:“学生作文烦,教师批改难,提高效率慢”等老大难问题一直困扰着广大教师,农村初中更是如此。初中作文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中历来是个难题。很多教师的课堂教学时间分配不合理,阅读课的教学时间占了绝大多数,作文课只有几堂。阅读教学与作文训练脱节,只在每单元的综合训练时才想到要写作文。作文缺乏必要的有效的指导,使得学生作文时无从下笔,临时东拼西凑、东抄西摘,作文内容陈旧、老套、空洞,出现千篇一律、没有个性、缺乏创意的现象。作文教学为何成了语文教学中的“老大难”问题?学生为何普遍存在畏惧作文、厌倦作文的心理现象?农村初中学生作文水平为何一直彷徨不前?如何着手予以解决呢?追溯作文教学的漫漫长河,虽有许多从事语文教学的教师、专家作了长期不懈的努力,进行了诸多成功的尝试,总结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和方法,但总体来说,这些经验和方法仍是零碎而不成体系的,许多作文理论和模式并不适合农村初中作文教学,初中作文教学中仍然存在着“少慢差费”现象,尤其是农村初中作文教学一直未走出“高耗低效”的怪圈。本课题在梳理文献的基础上,对农村初中的作文教学现状进行分析,结合农村初中的实际,借鉴专家学者及一线教师的诸多建议方法,汲取国内外作文教学改革的经验成果,试图为农村教师构建符合农村实际情况的、可具体操作的作文教学模式。
《语文课程标准》里明确指出:“习作是学生运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他们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有独立完成写作的意识,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能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把好作文教学这一关,也就是抓住了语文教学的“主干”,指导好学生作文,尤为重要。而我们农村初中学生的特点是阅读面窄,知识积累少,作文水平普遍偏低,每当作文时总表现出没有写作兴趣,甚至是烦躁,提起笔觉得没有东西可写,不知怎么去写,不求质量,为作文而作文。有感于当前农村初中作文教学存在的种种问题,我们从新课程改革和语文教学改革背景出发,从微观入手,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调查研究与文献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借鉴中外作文教学改革的一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究出农村初中作文教学改革的新思路,其目的是找出造成农村初中作文教学弊端的原因,并提出提高农村初中作文教学质量的适应性策略与作文教学新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针对农村初中学生的特点,提出并设计了适合农村初中学生认知水准和写作水平的“分散难点,降低难度,各个击破,化整为零,分层训练,阶段重点训练,逐步提高”的作文教学模式――“农村初中作文教学六步法”。
其基本策略是将作文教学中学生每次作文都要面对而且都要做好的诸如文面与标点,开头与结尾,立意与创新,主题与材料,语言与文采,逻辑与修辞等难点分散训练,各个击破,一期一主题,重点训练,渐次提高。具体而言:
①第一步,第一学期:重点训练文面与标点,对学生作文中普遍存在的书写潦草,字迹不工整,乱涂乱改,文面不整洁;错别字较多,不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等问题进行集中训练,修改,提高,使学生养成正确书写,字迹工整,文面整洁,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良好习惯与态度。
②第二步,第二学期:重点训练开头与结尾,针对学生作文开头难,不知如何开头,也不知如何结尾,不知怎样结尾使文章更能起到画龙点睛,深化主题的作用,不知开头与结尾如何互相呼应等问题加强重点训练,学习不同的开头与结尾的方法,根据文章的需要恰当的选择开头与结尾的方法,使学生较好的掌握作文开头与结尾的基本方法与技巧。
③第三步,第三学期:重点训练立意与创新,学生在作文中,往往缺乏立意,更不懂得创新,在作文教学中加强立意与创新能力的训练与培养,使学生懂得立意与创新对于作文的重要性,不断提高学生立意与创新的能力。
④第四步,第四学期:重点训练主题与材料,针对农村初中学生作文中主题不明确,不突出,材料与主题无关系,或者关系不紧密,材料不能为中心服务,材料不能很好地突出中心,材料的选择不够典型等问题,加强训练,教会学生懂得材料与主题的关系,懂得如何选择材料,安排材料,突出主题。
⑤第五步,第五学期:重点训练语言与文采,农村初中学生阅读量小,知识面窄,语言积累不丰富,语言表达就不够准确,不生动,不形象,更谈不上有文采。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加强语言表达训练,引导学生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增强文章的生动性,运用描写的手段使文章生动形象,富有文采。
⑥第六步,第六学期:重点训练逻辑与修辞,针对农村初中学生作文中词不达意,语言表达不合逻辑事理,不注重修辞的问题,加强逻辑思维与语言表达的训练,加强修辞运用的训练,提高学生作文语言表达的逻辑性与语言修辞的水平,使学生作文的水平达到或超过新课标的要求。
这六大难题与初中三年六个学期相对应,所以命名叫作“六步法”,并且将大作文与小作文交叉训练,增加作文训练强度。将作文的修改与评价交给学生,让学生作文学生改,学生作文学生评,作文的修改与评价贯穿“六步法”的始终,学生自改与互改相结合,自评与互评相结合,让学生懂得作文不仅仅是写出来的,更是改出来的,同时在评价中总结提高写作的理论水平。
我们期望通过初中三年六期的有计划有步骤的作文训练,逐步提高农村初中学生的作文水平,通过农村初中作文教学“六步法”的探索与研究,探寻出一种适合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的新模式,新思路。
第二篇:写字教学六步法
初 中 写 字 教 学 六 步 法
何田初中 余能宝
前些年,曾听说过“大学生的字不如高中生,高中生的字不如初中生,初中生的字不如小学生”的话,我一阵子难过,为我们的莘莘学子感到悲哀。初中阶段是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也是学书的关键期,因此,初中写字教学不容忽视。从事写字教学几年来,我逐渐摸索出初中写字教学的方法。我认为,从以下六个步骤教学,效果较好,就暂名为“初中写字教学六步法”。
孟子曰:“无规矩,不能成方圆。”学习书法,不论是写毛笔字,还是写钢笔字都要遵循一定的规矩,那就是“循序渐进”。任何技能的形成都必须遵循这一原则,特别是习武练字这种长期的技能训练,要持之以恒,刻苦磨练。农村初中生学习写字要比城里的孩子晚一些,基础差,缺乏老师指导。要想在短短的三年内初步掌握书法技能,就必须有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逐渐把字写好,写美,写快。
一、欣赏
任何人的艺术欣赏水平都比自己的实际表演水平至少要高出一个等级,人们在欣赏书法时,都能或多或少说出什么字写得好,什么字写得不好。如果让他动手写一写,却摇摇头,不敢献丑。在评论他人写字的时候,你其实也在欣赏作品,一般的人,优作劣作墙上一挂,自然能够认得。因此,在学书法之前,一定要让学生欣赏一些名家作品,激发他们的练字欲望,引起学生的练字兴趣,这无疑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在写字教学中,都离不开作品欣赏。欣赏有三类:一是他人作品欣赏,二是自我作品欣赏,三是比较欣赏。这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最好在每一次书法课开始时都有作品欣赏,学生陶冶在美感中学习写字,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读帖
古人把看字叫做“读帖”。读帖是写字教学的重要环节,当前写字课的主要问题仍然是如何训练学生记忆字形,把字写得规范、准确。
读帖,即是观察、欣赏范字的造型之美,训练学生要想、悟,强化记忆字形。看字形的过程是对学生最好的审美形象思维训练,更是开发学生动脑的有效方法之一。古人认为,记住一个字的字形,等于写好了这个字的一半。中小学生的模仿力、记忆力是十分强的,如果给他一个正确的字形,他的大脑会打上深刻的烙印,相反,如果给他一个错误的字形,他也会终生不忘难以改正。
习武之人在练气功时最注重“意念”,其实学书之人也要“意念”,所谓“心想事成”就是意念的体现,“记住好的字形”,也需要强加意念,把要学写的字看一看,想一想,默念几遍,记住字形,效果会更好。
感知字形时,首先要认真观察每一个字的间架结构,笔顺笔路。其实我们的教科书里的印刷体文字许多是楷体,很规范标准的。观察时训练学生要达到“凝视”,从字的整体看到局部,再由局部看到整体;看准偏旁、结构、笔顺、笔画的长短、粗细以及用笔特色;看准各部件的所占比例,每个笔画的起、运、收笔的位置和角度;再看字的整体框架风格,是较长还是偏方、偏扁;是较大还是偏小等等,这些都是在读帖中要记住的。
三、描摹
描摹就是描写与临摹。描写是将透明或半透明的纸蒙在字帖上,认真仔细地描画,力求准确。这是学书的启蒙阶段。虽是启蒙,但有一点必须注意,描画时不得复笔,每一个范字必须描写五遍以上,每描一次要与范字比较,看哪笔不够准确,不够到位。描写对于初学书法者效果较好,成效较快。
临摹是看准字帖的范字,默记在心,然后在稿纸上一气呵成写好这个字,说白了就是依样画葫芦,要想把“葫芦”画像并非易事,要把握整“字”大局,不能看一笔画一笔。一个字的“套路”要完整,做到胸有成“字”,方能入门。
四、比照
比照是在临摹的基础上进行深化,即把临摹的字与字帖上的字进行对比,找出自己的毛病,然后逐步改正,争取做到形似、神似。这一环节周期较长,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要临摹比照,再临摹再比照,持之以恒,不得急功近利。比照可以自我比照,也可以同学间相互比照。因为学无止境,所以比照不能间断。在练字的过程中常常有“反生”现象,就是写了一个阶段,越写越难看,总觉得自己没有长进。其实是有长进的,那是鉴赏水平的长进。过了“反生”阶段,才有质的飞跃。
五、背帖 背帖,顾名思义是完全脱离字帖,把字帖上的字准确地写下来。由于每个人的记忆力不一样,而且有遗忘现象,所以背帖也得反复多次,开始要每天背帖,一周后两天背帖,一月后五天背帖。坚持一年,才能牢记在心,永世不忘。在每次背帖的时候,也不要忘了比照,有比照才有提高。此时教师的精要点评至关重要,要表扬写得好、进步快的学生,同时要培养学生自评、互评能力和鉴赏能力。
六、创作
创作也就是学以致用。有两个含义:一是应用。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做作业、写作文、考试中,要把学到的书法技巧运用起来,先求好,再求快,久而久之,方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二是比赛。比赛是对自己学书的一种检测,每一个学段因该抓住机会积极参加各种级别的书法比赛。有付出必有回报,说不定会给你一个惊喜。当然,写字非一日之功,要循序渐进,贵在坚持。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书时间的增多,写字的质量会逐年提高。
有人说,练字如做人,确实不错。一个轻浮急燥的人如果能够学书三年,乃至更长时间,那么他一定能变得稳重大方,而且陶冶了自己的情操,提升了自己的文化品位。但愿教育工作者能够重视写字教学;但愿炎黄子孙能够继承华夏文明、中华国粹;但愿国人能够秉承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代代相传,发扬光大。
第三篇:古诗教学六步法模式
《新课程背景下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子课题 《“211”中年级古诗词教学》模式初探 我们四年级组在本学期承担了211模式下古诗词教学的课题。经过六轮的打磨课,我们总结出了古诗词教学六步法。具体模式如下:
一、解诗题。古诗词题目 ,高度浓缩 ,是全诗词的“眼睛” ,有的概括了全诗的内容 ,有的抒发诗人的情感。学习古诗词的第一步应从题目入手 ,让学生理解诗题 ,这样便于从整体上把握全诗的内容及诗人的情感。如教学林杰的《乞巧》 ,让学生首先理解诗题的意思 :在农历七月初七这天 ,人间的女子向织女乞取智巧,这就能从整体上感知这首古诗的主要内容。
二、知作者。由于古诗所反映的情况距今久远 ,加之小学生社会阅历浅 ,知识面窄 ,因此古诗教学要让学生了解诗人及当时的背景 ,这样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诗意 ,更好地领会诗人的写作意图。如南宋大诗人陆游的爱国诗篇《示儿》是脍炙人口的传世杰作 ,字里行间洋溢着矢志爱国 ,至死不渝的激情 ,是少年儿童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在学生理解诗题后 ,教师便饱含深情地向学生介绍爱国诗人陆游的生平及临终前作《示儿》这首绝笔诗的情况 ,学生听了如临其境 ,了解了陆游坎坷曲折、颠沛流离、痛苦不堪的人生 ,知道了诗人临终前念念不忘的不是个人的生死 ,而是祖国山河的统一及诗人对收复中原失地的坚定信心。学生初步体验到当时诗人的心境和情感 ,这对于深(入学习古诗有很大帮助。
三、读古诗。诵读,是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强调让学生多读,指导学生朗朗出声地诵读,低唱慢吟地诵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多了,自然成诵。如学习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首先是指导学生多读,反复地读,要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通过多读,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就是学生初步接触课文,旨在扫清语音、句读障碍。这一环节具体的步骤是:录音带(或教师)范读古诗——学生自由朗读古诗——教师正音——学生再读古诗——教师纠正语调、句读——学生顺读古诗(效果检测)。
四、懂诗意。对于古诗词鉴赏,读懂诗歌是解读诗歌的第一步,是走向诗歌殿堂的前提。此环节我们采取四人小组合作探究诗意。小组合作探究之后,全班交流诗意。
五、展想象。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根据诗句所蕴含的意象展开丰富的想象,进入诗文的意境,想象作者所描绘的人物、情节、场面等等,品味深蕴其中的浓浓情怀,读出作者的神韵,做到读中入境,读中悟情。可以采用以下方法:(1)借景引情。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景入手,从字词的理解以及再现诗的画面入手,体会诗人如何描写景物,借助多媒体课件,使学生能把诗句中的语言想象成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幕幕立体的场景,让学生在联想中再现作品的形象,才能入境悟情。(2)借曲引情。优美的歌曲能创造特定的情境,能把学生带进一种特殊的艺术氛围中去,从而为学生体会古诗创造条件。在教学中,用歌曲、音乐引发学生的情感,学生听乐曲,便置身于其中,犹如身临其境,这时学生就会很快进入情境,为学生学好古诗创设了一个艺术氛围。(3)借画引情。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往往诗情画意是融为一体的,在教学中抓住这个特点把诗和画结合起来,通过作画具体而形象的再现古诗中的画意,唤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可以使教师作画、师生同画、学生自画,用简笔画的形式把诗意融于画面,把无形的语言变成直观的画面,帮助学生理解诗意,学生走进作者所创设的情境中,加之声情并茂的朗读,学生一定会有所感悟,从而培养语感,受到情感的熏陶和美的教育。
六、悟诗情。诗词偏重于抒情言志,情绪和情感是诗的基础。捕捉和体会作者的感情,依然要靠分析诗歌形象来完成,因为诗歌形象中跳动着诗人的感情脉搏。以《卜算子•咏梅》为例,先说前一首:全词写梅花,也是喻自己。联系诗人的生平,词中梅花的遭遇体现了诗人的遭遇,梅花的品格也是诗人品格的写照:梅花的孤寂形象概括了自己被弃置不用的命运;梅花承受风雨的侵袭表现了诗人自己遭受打击迫害的凄苦情景;梅花的铮铮硬骨和高尚情操体现了陆游的雄图大略与高尚志趣,既有别于苟且偷安卖国求荣的投降派,也有别于追逐功名富贵的利禄之辈。梅花“零落成泥碾作尘”的结局正是诗人一生不幸、终生坎坷的命运遭际的体现。“只有香如故”深刻表现了陆游至死不渝的坚贞气节。所以说,词人借梅花形象抒发自己报国无门的苦闷和炽热的爱国情感。
古诗词教学的过程应该是一个“授之以渔”的过程。新课结束后,引出 一首写法类似的课外古诗,让学生自学感悟,检查学生“得之以渔”的情况,拓展型延伸,使学生学以致用,对古诗的整体把握能力和对美的鉴赏能力得到提高。
第四篇:小学生作文批改六步法
小学生作文批改“六步法”
作者:刘任明
单位:江华县花江洞完全小学
电话:*** 当了12年的语文老师,改了11年的作文,身心疲惫,特别是要将一篇语句混乱、错字连连的作文改完 更是让人眼冒金星,但将习作本发给学生,习作写得好的同学可能会看上几眼,习作能力差的学生可能只是随便看了一眼老师的批阅就将之扔进了书桌,老师辛勤的劳动就换来了学生这样的随眼一瞟,效果可想而知,下次的作文依然是外甥打灯笼――照旧。为了让自己从这种徒劳的困境中解脱,更为了让学生在每次的习作后都有一点点的收获与长进,我尝试了不少的方法。现将到目前为止(已用了2个学期)觉得还算行之有效的一个方法与同行交流,不成熟之处还望批评与指正。
第一步:选文。学生的习作完成后学习委员收上来给我,我会把所有学生的习作快速地浏览一遍,选择有代表性的习作,约占班级学生的三分之一吧,(具体要考虑班级的学生数额,如果是大班额可以少一点,如果是小班则可以多一点,主要是要考虑2节作文课时间能完成多少而定)。
第二步:选人。现在的小学作文课一般都是两节连排,我是第一周写两节课(当然两节课以外也可以修改撰写),第二周讲评两节课。讲评课时,先告知学生今天要讲评哪些同学的习作,让学生们也有心理准备,不然学生们总是去猜来猜去,不利于讲评时学生的思想集中。被老师选中的代表性习作的作者可以选择两种讲评方式:一种是由自己念出来供大家评议;另一种是请班上的其它同学来念自己的习作供大家评议。这其中还有个细节强调一下――――班上的同学可以主动要求念某同学的习作,如果有多名学生选择同一个同学的习作,则由此文的作者去挑选择,给他们自由,让他们自己的事自己做主。经过一年多的实践我觉得这个做法很受学生欢迎,让学生们感到了自己才是主人,有主人翁的责任感,老师只是他们习作的评委之一。
第三步:读文。按照以上要求由学生读习作(班上大部分学生都会选择让别人来读自己的习作,当然也有极少的学生自己读自己的习作),读时遇到错字了,就让读的同学把它写出并改在黑板上,(错字基本上能改出一部分来)至于病句之类的,根据读时的情况师生适时的给予口头纠错,读的同学再在本上相应的地方作好记号,不用改。
第四步:评文。学生把习作读完后,由老师引导根据本次习作的要求,让班级的同学对该习作进行评价,好的方面和不足的方面都可以讲,最后给该习作进行量化评分。这其中也有一个细节要提出注意――――学生的修改能力是有限的,这其中肯定会有些比较重要的问题修改不出来,这时教师可以帮上一把,指出并修改,让文章更趋于完善。
第五步:改文。评价量化后的习作中的错别字和病句由习作的作者自己改正。习作的评语则由读的同学根据师生的评议整理后分点写在习作后面。最后再由习作的作者根据评语对自己的习作进行修改。这样一篇较满意的习作就出来了。
第六步:集文。学生将自己修改后的习作,交给老师再次批阅,教师则可以根据学生习作的情况选择一些写得好的文章,收集起来,有时间的话打印一下,没时间则复印或叫学生抄一份下来用夹子夹好,挂在班上,供班上的同学阅读,一个学期下来就可以收集整理并做好封面装订起来,这样一本班级优秀习作集就形成了。每个学期一本,到小学毕业了,拿着几本由学生自己习作凑集而成的作文选,需要的同学自己出点钱去复印出来,存下,等到若干年后再拿出来看看,你想想还有什么特别的礼物会比这样的作文选更让人值得回味与珍惜呢?
这看似简单的六步,要想做好,有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要提一下:一是班级学生如果太多,可能由于时间关系有些学生的习作没能得到当堂评价,那么教师一定要安排到课外按照上面第二步的要求落实好,由班级学生做完点评。只是少了课堂当众朗读这个环节而已,其它的每个步骤还要照样落实好,不然就会导致部分学生的习作落空,进而影响学生今后的习作积极性。二是教师每次挑选的课堂评价习作既要考虑有习作优秀劣的代表性,也要到照顾到班级的每一个学生的,尽量让班上的每一个学生的习作都能得到在课堂当众朗读点评的机会,切不可每次
习作都是那些写得好的同学的习作,这种做法,必然是使班上的写不出习作的同学更加丧失习作的兴趣。三是有一部分学生的习作可能点评完成以后,就会置之不理了,没有去修改,这样必然就没有了进步,使得前面的工作有些虎头蛇尾,所以教师一定跟紧督促好学生点评后的二次修改。
简简单单的“六步评改法”,仔细想想它蕴含着几个可贵的思想:首先是对学生劳动成果的尊重,不管学生的习作优劣与否,都能得到教师和学生的当堂评价,这对于学生们来讲无形中起到了一个激励作用。对于当前我们的大部分学生的“厌作”情绪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其次是习作的讲评过程中能让所有的学生参与进来,让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的予以发挥,这对于激发学生的课堂兴趣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再次,这一做法定会使学生的朗读、口语表达、定错纠错、概括总结、习作方法与技能等诸多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我想只要持之以恒,那么学生的习作能力就一定会产生飞跃,让学生终生受益。最后,有一点必须提一下,此法也不失为一种让我们当下的教师们从繁重的教学工作解脱的一种办法吧。
当然,以上的做法,很多的地方还有待于慢慢地总结和改进,在此仅是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我想的是只要让我们这些小学语文老师们站在学生的角度,给学生们一个自主习作、民主评价的宽松空间,那么学生的习作之路才会越走越宽,越走越远。
第五篇:初中古诗词教学“三步法”
初中古诗词教学“三步法”
【摘要】古诗词学习是初中语文教学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教师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可采用“三步法”,引导学生吟诵、解读和感悟古诗词,使学生体会到古诗词的音乐美、语言美和意境美,最终实现学生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提高。
【关键字】教师 古诗词 美
初中语文教材中选取的古诗词都是一些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代表了极高的文学品位。怎样让学生体会这些作品的魅力,受到艺术熏陶,成为古诗词教学中一个亟待解决的大难题。新课程标准强调“以人为本,以体验为过程,以合作、探究为方式,以终身发展为目标”。因此,古诗词教学应该积极引导学生感受诗词的独特魅力,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和身心的全面发展。从这点出发,我认为古诗词教学可以从以下三步入手,引导学生由低到高,由浅到深,循序渐进地鉴赏诗词。
第一步:吟诵――体会古诗词的音乐美
古诗词是一种与音乐关系非常密切的特殊文体,讲究音韵格律,节奏感强。诗词对格律和音韵的要求非常严格,每一首诗词的轻重缓急和节奏关系,必须与作者所要表达的起伏变化的感情相适应。如范仲淹的《渔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一杯浊酒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渔家傲》仄韵短调的句式安排对表达作者情感具有重要作用。这首《渔家傲》前后阕除了一个三言外,约略相当于一首七言仄韵绝句。句中的平仄安排是和谐的,但从整体的落脚字来看,音节是拗怒的,加之句句押韵,显示着情绪的紧张迫促,适宜于表达词人兀傲凄壮的爽朗襟怀。如果引导学生在吟诵这首词时,吟诵出这种急促而劲拗的节奏,就能更进一步领会到词人在这首词中所贯注的情感。
与诗词的音乐性相适应,在进行诗词吟诵时,恰当地利用多媒体渲染气氛,能帮助学生更迅速地融情入境。如在吟诵李白的《月下独酌》时,可以播放古乐《高山流水》,幽雅孤寂的琴声,能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李白那种孤傲的心情;吟诵杜甫的《登高》时,可以把阿炳的《二泉映月》作为背景,让二胡那如泣如诉的乐声引导学生去体会杜甫那种郁积难抒的爱国情思和排遣不开的羁旅愁思。
古人学诗贵在诵读,“三分诗,七分读”,(苏轼语)“熟读百遍,其义自现”。诗词的语言凝练,节奏和谐,韵味悠长,通过吟诵能体会到诗词独特的音乐美,能更好地体会诗人的情思。同时,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形成语感,可以举一反三,读懂其他未曾教过的作品。学生朗读能力得到了提高,相应的口头表达能力也会进一步提高。
第二步:解读――体会古诗词的语言美
古诗词一直以精练含蓄、韵味隽永的语言美吸引着阅读者。体会古诗词的语言美是古诗词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古诗词语言的解读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第一是名物。诗人的感情由外物的触发而产生诗歌。如唐代白居易所说,诗是“事务牵于外,情理动于内,随感悟而行于咏叹者”。诗人在表达感情、创造意境时,常常利用外物作为媒介,达到物我交融。因此,如果对诗中所写的名物一无所知,就很难进入到诗的意境中去,很难理解诗人借这种物所抒发的思想感情。中国古典诗歌中经常出现的梅、菊、兰、竹以及杜鹃、鸿雁等物象,虽然在不同诗人笔下时有不同的内涵,但都是从这些事物的基本特征出发而赋予的。例如,同样写菊花,陶渊明笔下的菊同李清照笔下的菊是不一样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在陶渊明笔下,菊花象征了诗人高洁孤傲、不随俗流、洁身自好的高贵品质,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对隐居生活和大自然的喜爱。这些内涵就与菊花傲霜和高洁的特性相关联。而在李清照的笔下,“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词人就借菊花的孱弱和细小的外在形象,表现出自己因相思而憔悴瘦弱的形态,将相思之深和相思之苦表现得淋漓尽致。因此,引导学生了解事物的特性,对正确理解诗歌有很重要的作用。
第二是典实。典实既包括诗词中写到的历史事实,也包括古典诗词中常常使用到的典故。在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中,典故的运用比比皆是,如果不了解这些典故,一些古诗词就会完全读不懂。如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闻笛赋”典故表达了诗人对受害战友的悼念,“烂柯人”典故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慨。只有了解“闻笛赋”、“烂柯人”这两个典故的来源、出处和内涵,才能完全把握诗人遭贬谪的凄苦心境。古诗词中包含的史实和典故跨越的年代较久远,且有相对固定的内涵,理解起来难度较大,可以引导学生靠查工具书、看注释和参考资料来解决。
古诗词的语言美体现在能以较少的语言表达出丰富的含义,在艺术上有一种以简化繁、举重若轻的效果。因此,体味古诗词的语言美能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第三步:感悟――体会古诗词的意境美
意境是情和景经过艺术加工后的巧妙结合,古诗词中的佳作无一不具有意境美。教师只有引导学生感悟诗词中所创造的意境美,才算完成了古诗词的教学任务。在引导学生体会意境美时,首先要让学生知道,情和景是构成诗词意境的两个主要因素。“一切景语皆情语”,诗词中景物都打上了诗人主观感情的烙印。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感悟诗中所表达的情思,体会到诗词的意境美。如马致远的散曲《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一看到这首元曲,学生都知道曲中罗列了十种景物,构成一副荒凉寂寞的风景画。那么,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思呢?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外在景物是诗人主观情思的投射这一点出发,使学生明白这首元曲表达了诗人漂泊流落之感、思念家乡之情和孤独寂寞之心。曲中所有的自然景物都是为“断肠人”的心情而设,所有的景物都是“断肠人”的主观感情的外射。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构成了具有艺术感染力的意境。
总之,古诗词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深厚的人文内涵对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素质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教师应尽量采用这“三步法”,让学生真正领会到古诗歌的独特魅力,感受到古诗词的音乐美、语言美和意境美。
参考文献:
1、《古诗文的艺术世界》 周先慎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诗论》 朱光潜著――北京:北京出版社;
3《诗词审美》 文勋著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4《词学十讲》龙榆生著――北京:北京出版社;
(作者单位:414600湖南省湘阴县长康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