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海陆变迁》之教学反思

时间:2019-05-13 02:41: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海陆变迁》之教学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海陆变迁》之教学反思》。

第一篇: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海陆变迁》之教学反思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海陆变迁》之教学反思

肃南二中 贾玉亭

一、反思本堂课的教学理念

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是地理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理念。我们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的年龄特征、学校的实际条件和当地的经济生活实际选择合适的地理教学方式方法。“教无定法”,我们要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方法如实验探究、角色扮演、小组活动、读书指导、社会调查等,帮助学生掌握基本地理事实、概念和技能,增强地理学习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积极主动地学习。

二、反思本堂课的教学思路

地理学科是一门文、理科交叉的综合性学科,其中有许多理解性、抽象性的东西。探究式学习方式,即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通过独立的探索,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的方法。探究式学习方法的特点是由学生完成比较复杂抽象的课题或独立作业,它有突出的优点:通过引导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能使学生在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受到极大的锻炼和提高,逐步学会并掌握研究、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创造性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式学习方式完全适合课改新形势发展的要求,我们应该积极地提倡,特别是对于地理课程中抽象的、学习难度大的知识点,更应该提倡这种教学方式方法。

三、反思本堂课的教学过程 1.积极回应

师生共同解读企鹅、袋鼠、大熊猫、国旗上的枫叶、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埃菲尔铁塔等贺卡,找到贺卡上所表示事物所在的大洲。

2.设疑激趣

七大洲和四大洋的位置天生就是这样的吗?过去的陆地和海洋是什么样子?将来的陆地和海洋还会发生什么变化?是什么原因使海陆发生改变?

3.情景探究

说图(鸵鸟在非洲西部和南美洲东部):鸵鸟生活在陆地上,按理说他们不会游泳,更没有远涉大洋的能力,为什么在非洲西部和南美洲东部都有鸵鸟的分布?

模仿魏格纳的实验:非洲和南美洲的拼合 小组讨论:科学家在南极洲发现煤层。4.峰回路转

20世纪70年代,人们通过进一步的研究,认为大陆漂移是板块运动形成的。于是板块构造学说诞生。运用板块构造学说可以解释很多地理现象: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成因、地震与板块活动的关系。

四、反思本堂课的教学成果

1.很多时候地理学习让学生认为很难很抽象,学习的积极性也不高,加上以往的学科偏视使得学生的重视程度就更不够了。而今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新课程新理念的推广,使教师和学生都应该有新的学习和探索的方向。针对初中低年级学生活泼热情、乐于观察、乐于交往的年龄特征,我设计了本堂课,完全是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把学生看成是学习的主人,学生的积极性高涨,自然会有新突破。学生对学习也越来越感兴趣,真正体会到了做学习主人的自豪与自信。2.本堂课充分体现了“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的价值取向。注意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和观察探究的兴趣,引导学生将具体知识整合到内容体系中,强调学生参与体验、探究活动而发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变化,致力于培养学生学习方法的多样性,使学生的个性日益鲜明。反过来,如果教师一直局限于讲授的教学,知识的传递、灌输可能会更加快速,学生得到的结论更符合我们成人的观点,但是他们的创新能力、参与意识就要大打折扣、参与面也不会很广,个性也难以得到发挥,这样学生的兴奋点就难以得到点拨。

3.地理学科的教学发展不仅仅是对某一课做出特殊的设计和改进,而是要从整个教学过程入手,贯穿始终,让学生一直处于对地理的喜爱和探究当中,让地理知识的学习成为学生的兴趣爱好。本节课教师没有刻意的去让学生如何学习掌握某些地理知识,而是要学生从观察身边的地理事情和现象开始,一点一滴的积累,不仅可以拓展知识,还可让书本的知识更加具体化,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第二篇:海陆变迁教学反思

海陆变迁教学反思

反思一:海陆变迁>教学反思

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多数对《海陆变迁》的内容有所了解,但是具体内容并不一定清楚,学生的好奇心比较强烈。这节课比较抽象,以初中预备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来说,要想全部理解和接受是比较难的。而且这节课在高中也有设置,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如何设置教学重点,把握教材难度,让学生能够用发现的眼光经历和体验学习过程,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够学有所得,对我来说是需要重点把握的。

在一开始引入的环节,我尽可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求知欲,通过化石的实物投影和乡土地理知识,将遥远的海陆变化拉至学生的身边,通过这样两个事例,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挑起了他们的好奇心,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了较好的心理基础。

在教学中我尽量把课程内容和日常生活相联系,引入了印度洋海啸、最新的地震资料等信息,让学生能够从中发现板块运动与火山地震活动的关系。使他们觉得地理是一门有用的学科,可以以此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达到活学活用的目的。

这个部分专有名词很多,学生在理解和运用的过程中有难度,我在设计教学思路的时候虽已想到,但还是估计不足。尤其是海底扩张学说的动画,没有收到想象中的效果。学生讨论回答板块运动和地形的关系,如果换成学习卷的形式可能会更好。对板块构造地图的利用还应该更充分,比如可以查找中国在哪个板块之内。

从这节课来看,我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希望下一次会更好!

反思二:海陆变迁教学反思

针对上一阶段片面关注课堂多媒体制作、课堂重难点把握、个人教学信息的收集、个人教学素养的提高等问题的反思,而部分忽略了学生在课堂中的反响、学生的主体学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研究和关注,因此本阶段的课堂教学改进和实施,将注意力集中到学生上来,希望通过每一节课不断的反思和改进,促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了解学生的需求、最大程度上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改进过程,有以下几点体会:

1、估计学生的学习能力,设计教学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总是对学生寄予了很大的期望,但是如果这种期望超出了学生的能力范围,就会使课堂教学适得其反。本节课的教学我就遇到了这样的问题。将资料展示给学生,希望他们通过资料自主得到问题的答案或者是进行>总结,但是由于所给的资料比较多,学生难以将大量的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以至于与我预设的教学效果之间有了一定差距。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课堂是属于学生的。老师对于教材的选择、教学方式的选用还是要取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于预备年级的学生,我在这节课里的设计对于他们来说要求是太高了,没有考虑到学生的现实情况,以至于没有取得良好的效果。

2、按照学生的思维习惯,设计教学流程

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思维特点设计教学流程,而非教师的思维方法。经常使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能够获得更佳的教学效果。在进行“大陆漂移学说”的教学时,我尝试以讲故事的形式先将魏格纳提出学说的经过讲一遍,再演示大陆漂移全过程,尽管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也很感兴趣,但是总是感觉缺少点什么。静下来仔细思考一下,发现这样的教学缺乏深度,带着“为什么”去思考问题才会使学生加深理解。当换了一种方式:先根据学生得到的世界的海陆分布原本不是今天的形状进入大陆漂移的演示,再提问人类是凭借什么蛛丝马迹得到这样的结论的,使学生们带着这样的问题聆听魏格纳的故事,能加深思考和记忆,更容易理解。

3、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教学细节

作为预备年级的学生,刚刚从小学升入初中,从心智来讲还比较幼稚,喜欢新奇有趣的东西。因此在教学中我比较注意用一些形象的比喻和生动的例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在一开始上课时就通过“喜马拉雅山上发现有海洋动物化石”、“台湾海峡发现有陆地动物化石”等一系列有趣而又耐人思考的问题吸引了学生注意力,带领学生一起深入学习;在了解板块的相背运动时,也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将大洋的生长期同人类的生长期的名称相对应,分为胚胎期、幼年期、成长期、衰退期、终了期,十分形象也容易记忆,学生乐于接受。

本节课的教学改进让我深深体会到,细微的改进在教学效果上能出现巨大的落差。虽然一个很小的改变对于老师来说没有多大差异,但是对于学生来说却是另外一种思维方式,所以通过这次的反思,使我更加清楚地看到,在教学中不容忽视的是每一个细节。在目前“细节决定成败”的经典名言前,我不得不说“细节决定成效”,特别在教学上,每一个细节都能够改变教学效果。所以在教学中,重视每一个细节的设计,全面、多方位考虑学生的需求,根据学生的特点把握好每一个细节,才能最好的利用好课堂四十分钟的时间,提高教学效果。

反思三:海陆变迁教学反思

我认为本节与以往或其他教学设计相比有如下特点。

1.以对知识的理解为基础,通过师徒式的问题引导而进行,形成相互联系的知识。学生建立了大量的基本思维模式和海陆变迁的基础知识,因而可以灵活的对问题进行表征。这节课的关键是学生找到根据自己本节课学习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知识,分析教师所给材料,才能达到真正能用板块构造学说解决世界生活中的问题的目的。学生的认识路线是先认了解板块构造基本内容,再了解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分别形成的地理事物,然后阅读材料提取自己需要的有效信息,再根据自己建立起来的表征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地理问题。“仔细读图+知识落实+提取有效信息=正确的判断”。

2.问题引导是本节地理课的特色。用问题作为导入,激发学生学习海陆变迁的学习兴趣,以问题为主线,层层深入,带领学生进入到板块构造学说的学习。导入时我提出的问题是“我们脚下的大地是否在运动呢?你们能感觉到大地的运动吗?”;在进行海陆变迁讲述时,我提出的问题是“你们能不能举出海陆变迁的例子?这些例子又分别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在进行大陆漂移说讲述时,我提出的问题是“海陆是变迁的,那么世界上的大洲和大洋是否是就是固定不变得呢?但就是这件事却在20世纪地理科学史上发生了激烈的争论。然而机会总是垂青于善于观察和思考的人。这次是一个躺在病床上的气象学家解决了这个问题。他是谁?你们知道他的故事吗?”;在进行板块构造学说的讲述时,我提出的问题是“请同学们读图,看看全球被分为几大板块?都是大洋的板块是哪个?用大洋的名字命名,但包括陆地的大陆的是哪个?看图,注意图上的箭头表示板块运动的方向,看看板块又是如何运动的?哪些地理事物是板块运动的结果呢?”;在落实板块构造学说基础知识和海陆变迁成因时,我提出讨论的问题是“(设计6个给材料分析问题)每个小组首先分析这个事例是否是海陆变迁?其次分析这个事例是否与板块运动有关,为什么?”;在讲述板块构造学说与世界火山地震带关系时,我提出的问题是“我们刚才提到了”火山国“和”地震国“,它与板块的运动有关吗?看图,对比板块分布图,和世界火山地震带分布图,有没有关系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能否总结出火山、地震带的分布特征?”。我提出的这些问题是层层深入的,有些问题有转折的意义,逐步引导学生学习海陆变迁的原因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并能用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解释现实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学生被我设计的问题,一点一点引入本节重点难点的学习,将抽象难懂的问题细化,并逐步完成每个步骤问题的讲述,最终到达落实重点难点的目的。

3.设计讨论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海陆变迁的积极性,教师给材料放手让学生间合作共同探索问题,刺激学生知识的内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学生落实课标的效果很好。

我认为本节课存在的缺点是:

在讲述板块运动时,如果有实物模型模拟,学生可能接受抽象知识会更加容易。

反思四:海陆变迁教学反思

1、本节课以成语典故作为引入,魏格纳的事迹作为过渡,整堂课讲故事的形式贯穿始终,形式新颖,紧紧牵引学生的思路,其学习兴趣也随之被 点燃。由于本节课的难点“板块构造学说”以及海洋的生成与发展牵涉到较多专业用语,而且内容也比较枯燥,本以为学生难以接受,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已经注意多 念这些专业用语,如“碰撞”、“张裂”、

第三篇:海陆变迁教学反思

《海陆变迁》教学反思

1、这节课的关键是学生找到根据自己本节课学习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知识,分析教师所给材料,才能达到真正能用板块构造学说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目的。学生的认识路线是先认了解板块构造基本内容,然后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地理问题。

2.问题引导是本节地理课的特色。用问题作为导入,激发学生学习海陆变迁的学习兴趣,带领学生进入到板块构造学说的学习。的运在进行海陆变迁讲述时,我提出的问题是“你们能不能举出海陆变迁的例子?这些例子又分别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在进行大陆漂移说讲述时,我提出的问题是“海陆是变迁的,那么世界上的大洲和大洋是否是就是固定不变得呢?这次是一个躺在病床上的气象学家解决了这个问题。他是谁?你们知道他的故事吗?”;在进行板块构造学说的讲述时,我提出的问题是“请同学们读图,看看全球被分为几大板块?都是大洋的板块是哪个?用大洋的名字命名,但包括陆地的大陆的是哪个?看图,注意图上的箭头表示板块运动的方向,看看板块又是如何运动的?”;在讲述板块构造学说与世界火山地震带关系时,我提出的问题是“我们刚才提到了“火山国”和“地震国”,它与板块的运动有关吗?看图,对比板块分布图,和世界火山地震带分布图,有没有关系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能否总结出火山、地震带的分布特征?”。我提出的这些问题是层层深入的,有些问题有转折的意义,逐步引导学生学习海陆变迁的原因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并能用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解释现实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学生被我设计的问题,一点一点引入本节重点难点的学习,将抽象难懂的问题细化,并逐步完成每个步骤问题的讲述,最终到达落实重点难点的目的。

第四篇:海陆变迁教学反思

<海陆变迁>教学反思

针对上一阶段片面关注课堂多媒体制作、课堂重难点把握、个人教学信息的收集、个人教学素养的提高等问题的反思,而部分忽略了学生在课堂中的反响、学生的主体学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研究和关注,因此本阶段的课堂教学改进和实施,将注意力集中到学生上来,希望通过每一节课不断的反思和改进,促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了解学生的需求、最大程度上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改进过程,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估计学生的学习能力,设计教学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总是对学生寄予了很大的期望,但是如果这种期望超出了学生的能力范围,就会使课堂教学适得其反。本节课的教学我就遇到了这样的问题。将资料展示给学生,希望他们通过资料自主得到问题的答案或者是进行总结,但是由于所给的资料比较多,学生难以将大量的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以至于与我预设的教学效果之间有了一定差距。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课堂是属于学生的。老师对于教材的选择、教学方式的选用还是要取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于预备年级的学生,我在这节课里的设计对于他们来说要求是太高了,没有考虑到学生的现实情况,以至于没有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按照学生的思维习惯,设计教学流程

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思维特点设计教学流程,而非教师的思维方法。经常使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能够获得更佳的教学效果。在进行“大陆漂移学说”的教学时,我尝试以讲故事的形式先将魏格纳提出学说的经过讲一遍,再演示大陆漂移全过程,尽管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也很感兴趣,但是总是感觉缺少点什么。静下来仔细思考一下,发现这样的教学缺乏深度,带着“为什么”去思考问题才会使学生加深理解。当换了一种方式:先根据学生得到的世界的海陆分布原本不是今天的形状进入大陆漂移的演示,再提问人类是凭借什么蛛丝马迹得到这样的结论的,使学生们带着这样的问题聆听魏格纳的故事,能加深思考和记忆,更容易理解。

三、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教学细节

作为预备年级的学生,刚刚从小学升入初中,从心智来讲还比较幼稚,喜欢新奇有趣的东西。因此在教学中我比较注意用一些形象的比喻和生动的例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在一开始上课时就通过“喜马拉雅山上发现有海洋动物化石”、“台湾海峡发现有陆地动物化石”等一系列有趣而又耐人思考的问题吸引了学生注意力,带领学生一起深入学习;在了解板块的相背运动时,也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将大洋的生长期同人类的生长期的名称相对应,分为胚胎期、幼年期、成长期、衰退期、终了期,十分形象也容易记忆,学生乐于接受。

本节课的教学改进让我深深体会到,细微的改进在教学效果上能出现巨大的落差。虽然一个很小的改变对于老师来说没有多大差异,但是对于学生来说却是另外一种思维方式,所以通过这次的反思,使我更加清楚地看到,在教学中不容忽视的是每一个细节。在目前“细节决定成败”的经典名言前,我不得不说“细节决定成效”,特别在教学上,每一个细节都能够改变教学效果。所以在教学中,重视每一个细节的设计,全面、多方位考虑学生的需求,根据学生的特点把握好每一个细节,才能最好的利用好课堂四十分钟的时间,提高教学效果。

第五篇:七年级地理上册策海陆变迁详细教学设计人教版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

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学说的基本观点。

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拼图和分析示意图,培养读图能力、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运用板块运动学说,解释地球表面基本面貌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大陆漂移—板块运动学说的发展变化,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通过魏格纳的故事,激发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

用板块运动学说解释一些现象。

2.教学难点

火山、地震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方法】:

演示、分析、讨论、推理为主的教学方法。

【教学设计】

一、沧海变桑田

引入:

师:同学们听说过“沧海桑田”这个成语故事吗?“沧海桑田”原意指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海陆变迁

师:地球上真的存在海陆变迁吗?都有哪些海陆变迁的例子?(投影1)——喜马拉雅山中的海洋化石

谁来说说为什么喜马拉雅山中会有海洋化石?

学生回答:说明很久以前这里曾经是海洋。

(投影2)——东部海域的海底发现古河流的遗迹

谁来说说为什么东部海域的海底会发现古河流的遗迹?

学生回答:说明很久以前这里曾经是陆地。

(投影3)——荷兰填海造陆

谁来说说为什么欧洲的荷兰全国三分之一的土地是通过围海造陆获得的?

学生回答:因为荷兰有四分之一的陆地低于海洋,人们通过自己的力量对地面进行改造。

从这三个事例中,我们得出造成海陆变迁的原因有三个:(投影4)——造成海陆变迁的原因

学生连线: 喜马拉雅山————地壳变动

我国东部海底———海平面升降

荷兰的围海大坝——人类活动

二、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

过渡:

人们已经知道了海陆是变迁的,那么七大洲四大洋是否是固定不变的呢?20世纪上半页在地理学史上有一场激烈的争论,那是“地球活动论”和“地球固定论”之间的较量。地球活动论者认为:七大洲四大洋在运动。地球固定论者认为:大地很坚固、稳定,海陆轮廓自古就是这样。

师:一个科学家解决了这个问题。他是谁?他又给出了怎样的结论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39页给出答案。

(投影5)——从地图上得到的启示

学生回答:他是魏格纳,他在世界地图上发现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轮廓吻合,于是他怀疑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以前是连在一起的。

师:对,这就是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说。大陆漂移说的观点是什么?(投影6)———大陆漂移说的基本观点:

两亿年前,各大洲相连,周围是一片海洋:6500年前才开始分裂为几块,并缓慢移动形成几天的七大洲和四大洋。

但是发现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轮廓吻合,能不能直接说它们原先就是连在一起的?为什么?

学生回答:不能,因为会有巧合。

师:很好,现在我们做个实验来看看是不是有巧合。

(实验一):

教师课前准备一张报纸A,撕出一个角1,再在另一张报纸上撕出一个和角1一模一样的角2,教师分别将角1和角2与原报纸A拼成完整的一张报纸。提问:角1和角2的轮廓都能与这张报纸相吻合,但哪一个才真正是这张报纸的一部分呢?为什么? 学生回答:角1,因为角1上的文字和图片与原报纸拼合后一一

对应。

师:非常好,仅有这个证据还不足够,我们看看魏格纳还找到哪些重要证据。

学生回答: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拼合的几种古老地层相似,另外,鸵鸟不会飞,海牛只生活在热带浅海,按理它们都没有远涉大洋的能力,但是他们在非洲和南美洲大陆都有分布。

(投影7)——古老地层证据和古生物证据

师:我们从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假说的故事里得到一个启示? 生:科学是需要认真观察、敢于怀疑、勇于实践的。

三、板块运动

过渡:大陆漂移说只是说明了海陆是存在变迁的,但没有说明引起变迁的原因是什么,于是:英国科学家首创了“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大陆漂移是板块运动引起的,该学说较好地解释了世界火山、地震等现象发生和分布的成因。

师:我们先来看看“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投影9)——“板块构造学说”的三大观点:

1.,地球表面可大致划分为六大板块;

2.各大板块处于不断的运动中的;

3.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比较活跃。“内稳边活”.(投影10)——六大板块的分布

师: 请同学分别指出六大板块及其分布。

(投影11)———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的分布

师:请同学们用红笔描出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和环太平洋地震带。并仔细观察总结出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规律是什么? 学生回答:世界火山、地震带大多都分布在板块的交界处。

师:对,因为在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运动比较活跃,那么板块是怎么运动的呢?

(投影12)——板块的挤压和张裂运动。

师:请同学们分成两组讨论两种运动分别会产生什么现象,并举例说明。

(实验二)

师:请同学们先将书托到半空中,再用两手从书的两侧向内挤压,会发生什么现象?

学生回答:会发生隆起或凹陷。

师:对,书有这种现象,地面也有。

在两个板块相碰地区,常形成山脉,如阿尔卑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

(投影13)——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师:请同学们再想象一下,如果给一张报纸一个相离的力,结果会是怎样?

学生回答:报纸会被撕裂。

师:在板块张裂地区,常形成裂谷和海洋,如红海、东非大裂谷。(投影14)——图片:东非大裂谷、红海

东非大裂谷的成因:东非大裂谷是世界大陆上最大的断裂带,从卫星照片上看去犹如一道巨大的伤疤,位于非洲东部。在1000多万年前,地壳的断裂作用形成了这一巨大的陷落带。地壳的张裂至今一直进行着,裂谷带仍在不断地向两侧扩展。

红海的形成:红海地处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边界上,由于地壳张裂作用而形成的,而且一直在扩大,预测以后会成为全球第五个大洋。

当然,板块构造学说帮助我们解释了以前没有办法理解的一些自然现象,但作为一个假说还有不完善的地方,需要我们继续发扬勇于探索,永不放弃的精神来不断的完善它。

最后让我们来对本节课的内容做个总结。

(投影15)——课堂小结

1、沧海桑田—海陆变迁的原因

2、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观点和证据

3、板块运动—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和对应的现象、记住6大板块的名称和相对位置

课后作业:

下面同学们也可以做一个小小科学家,展望未来,预测下列地理事物在未来的发展趋势。

 1.地中海的面积将会……

 2.红海的面积将会……

 3.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将会……·

 4.东非大裂谷将会……

 5.在南极地区发现了煤炭资源,这说明了……(投影17—

—南极煤炭)

 6.在台湾海峡海底发现森林的遗迹,这说明了……

下载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海陆变迁》之教学反思word格式文档
下载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海陆变迁》之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地理教学论海陆变迁作业

    学科:地理科 ? 教师姓名:宋秀玲 ? 学校名称:南海实验中学 章节名称 湖南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四节 计划课时 1课时 课 题 海 ? ?陆 ? 变 ? 迁 教 学 目 标 、 知识传授: 2、......

    《海陆变迁》教学反思[推荐5篇]

    《海陆变迁》教学反思14篇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海陆变迁》......

    海陆的变迁教学反思(定稿)

    《海陆的变迁》教学反思 《海陆的变迁》是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是在学生从静态角度认识海陆分布的基础上,使学生又从动态方面了解地球表面的海陆格局也是不断变......

    海陆变迁的教学反思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海陆变迁》之教学反思 2012-07-16 12:56:46| 分类: 教学反思|字号 订阅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海陆变迁》之教学反思 一、反思本堂课的教学理念 改变......

    海陆变迁的教学反思

    《海陆变迁》教学反思 大明中学 付百泉 一、 教材分析: 本节课包括“沧海桑田”、“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板块运动”三个大标题。首先通过一些例证让学生知道海陆处......

    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2.2《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

    《海陆的变迁》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 2.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3.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

    七年级地理上册 2.2 海陆的变迁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 教学目标: 1、知道大陆漂移说和板块运动说的内容。能举出实例证明海陆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和探究能力。 2、通过魏格纳与大陆......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第二章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 【教学目标】 1、找寻海陆变迁的证据,知道“大陆漂移说”及“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意义所在。 2、能运用两大学说解释一些地理现象如火山、地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