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人教版地理上学期第二章海陆变迁教学设计(合集5篇)

时间:2019-05-12 20:22: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七年级人教版地理上学期第二章海陆变迁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七年级人教版地理上学期第二章海陆变迁教学设计》。

第一篇:七年级人教版地理上学期第二章海陆变迁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海陆变迁的事实

2.了解魏格纳和大陆漂移学说

3.通过对 魏格纳和大陆漂移学说的了解知道科学发展的过程性 【教学重点】海陆变迁

【教学难点】大陆漂移学说与板块构造学说

【教学用具】大陆漂移及那布勒斯海蚀柱课件、七大洲四大洋分布图(可以制成拼图)、有关海陆变迁的资料、地球仪 【教学方法】小组活动法、讲述法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复习提问有关大洲大洋的内容。(重点是大洲大洋的分布,首先可以让在地球仪上指出大洲大洋的分布,然后让学生利用拼图巩固,这个过程可以以小组形式完成)

(过渡)世界上的这些大洲和大洋是一直这样分布的吗?它们曾以怎样的面貌存在过呢?

教学环节一:海陆的变迁

发给每个学习小组一份关于海陆变迁的资料,(教师可参考后面扩展资料,但要把扩展资料简写成符合初一学生水平的小片段),要求学生从中找出能证明海陆曾经或正在发生变化的实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是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的;

以成语沧海桑田说明中国人对此早有认识;(视频链接:台湾海峡的变迁)

演示那布勒斯海蚀柱课件,对海陆变迁做进一步的说明并简单分析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是自然因素。

(过渡)模拟演示发生在100年前的关于大洲和大洋十分固定不变的争论,请学生选择参加并说出原因。

教学环节二:魏格纳和大陆漂移学说

请学生仔细阅读书中的七大洲四大洋分布图,观察哪些大洲的轮廓非常吻合,并思考这样的吻合说明什么问题;(可以用上述拼图辅助演示)

讲述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

用书中的证据说明魏格纳大陆漂移学说的正确;

分析魏格纳在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过程中,发扬了善于观察、勇于实践、不畏牺牲的科学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的;

演示大陆漂移课件,请学生小组讨论后根据演示内容说明大陆漂移学说的主要内容,并能用它来分析大西洋和太平洋的过去和未来。

(过渡)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了海陆的变迁及魏格纳和他的大陆漂移学说,那么你在知识和品格培养上有哪些收获呢? 教学环节三:小结

简单提示,由学生对本课进行小结。

【板书设计】

一、海陆变迁的事实证据

二、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学说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六大板块的分布

2.了解板块运动带给地表的影响

3.学会在地图上运用板块构造学说发现多火山地震的地方,或解释火山地震的发生原因

【教学重点】火山、地震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地表的板块结构 【教学方法】演示法、讲述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一枚煮鸡蛋、一枚茶鸡蛋、一个用橡皮泥在小地球仪上包成的六大板块模型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通过上节课的活动,我们了解了魏格纳和他的大陆漂移假说,为了进一步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魏格纳只身前往北极地区考察,在他50岁生日的那一天不幸遇难。魏格纳那种善于观察、勇于探索,为了科学不惜献出生命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但是作为一个假说,本身也有一时回答不了的问题。

1926年11月,在纽约召开了一次地质学家的大陆漂移假说讨论会,当时魏格纳本人也应邀参加。据记载,共有14位参加会的人对大陆漂移假说发表了意见,发表意见者中,有5人积极支持,有2人持有保留意见,有7人反对。反对者就提了这样的问题:大陆为什么会漂移?

你是否想过这个问题?你能替魏格纳回答这个问题吗?

(学生讨论)

但是限于当时的条件,尤其是地球科学的发展水平,魏格纳解答不了这些问题,当时所有的人都解答不了这些问题。

主持那次纽约讨论会的主席,在会后作了非常有理智、非常有预见性的总结性发言。他说,大陆漂移假说解答了许多古生物、地层以及古气候方面的事实,这些我们在上节课已经深有体会,但他又说没有任何物理学理论能够对漂移现象作出令人满意的解释。言下之意是还要待将来的科学发展去检验和完善。

科学上的很多重大问题,都归根结底是时代条件所限的问题,而时代的问题只能在时代的前进中得到回答。

到了20世纪60年代,随着地球科学研究的发展,大陆漂移之谜终于被揭开了。大陆为什么会漂移呢?是板块运动。一个新的学说“板块学说”应运而生。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从“大陆漂移假说”发展起来的“板块学说”。

在引入过程中①渗透给学生一种用科学的、发展的眼光看待科学上一些重大问题的意识。②了解板块学说是由大陆漂移假说发展来的。

(过渡)提到“板块学说”你的第一个反应可能是什么是“板块”?

教学环节

(一)地球表层的板块结构

①出示地球内部结构图,了解地球内部结构。地球内部分成三部分:地壳、地幔、地核,板块指的是地壳和上地幔,也就是平常所说的岩石圈被分成一块一块的区域。

②用煮鸡蛋和茶鸡蛋对比,明确地球并不存在一张完整、坚硬的“壳”,用在地球仪上贴上用橡皮泥贴成的六大板块模型,直观的显示地表是由板块拼成的。

③出示六大板块图,让学生知道六大板块名称,为后面解释一些板块之间出现的地理现象作准备。

过渡:为什么如此划分?一个板块和另一个板块如何划分开?(讨论)科学家们研究了很多自然现象,他们发现其中火山、地震分布是有规律的。教学环节

(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的关系

①火山录像,来展示地壳活跃的剧烈场面。

②地震录像,了解地震的危害。

③出示1900年以来世界最大的10次地震分布图、1989年—1998年世界10次最大地震分布图、2001年1—8月世界7级以上地震分布图、1900年—2001年世界最大地震分布图,通过观察这些较大地震分布图,找出火山地震带的分布规律,探究与板块的关系。(讨论)结论:火山地震多分布在板块交界地带。

④出示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的分布图。了解两大火山地震带的名称: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明确中国在火山地震带中的位置。

⑤讨论如果地震发生了,我们该怎么办?由于时间关系,可以只讨论在上课期间发生地震我们该怎么办?对学生进行防震教育。

(过渡)科学家们现在虽然不能准确地预测地震发生的准确时间,但是我们已经找到了火山地震分布的规律,它们多分布在板块交界地带。火山地震作为划分板块的一个重要依据,其实在板块交界处还有很多自然现象,大家观察教材图“六大板块与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在板块交界地带不仅有火山地震现象,还有很多红色的箭头,它表示什么呢?(板块运动方向),板块运动过程中会产生什么现象呢? 教学环节

(三)板块运动产生的地表现象

①板块相对运动碰撞成山,演示板块碰撞示意图。根据板块运动方向,让学生查看世界地形图,找出世界主要山系。结合书中图像,看喜马拉雅山形成录像。

②结合书中活动,板块张裂地表会产生什么现象,演示红海形成示意图。

③结合书中的预言,根据板块运动方向,让学生预言未来的地表变化,培养学生探究、探索未知世界的精神。教学环节

(四)小结

通过简单的提示,由学生归纳出板块学说的基本观点。

总结:板块学说帮助我们解释了我们以前无法理解的自然现象例如:火山的喷发,地震、山脉、海洋的形成等,但作为一个假说,还有不完善的地方,激励学生去探索。

【板书设计】

(一)地球表层的板块结构

(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的关系

(三)板块运动产生的地表现象

第二篇:海陆变迁教学设计

§2.4海陆变迁(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课 题: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2.4海陆变迁(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认识地壳是运动的,了解地表形态的的变化是内外力一起作用的结果,并能用实例说明。

2、了解大陆漂移假说的提出及基本内容。感悟假说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性。

3、通过学习,树立自然界的发展是无止境的认识;引导学生能学习科学家们科学探究的方法与精神。

教学重难点:能用实例说明地表形态是不断变化的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合作学习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讲故事“沧海桑田”,设疑:“大家认为麻姑看到的现象在地球上到底有没有可能发生呢?”

2、下面请大家来看一组图片:喜马拉雅山上发现鱼类化石。设疑:这说明什么?

3、看图:在我国台湾海峡的海底,发现有森林遗迹和古河道等人类活动的遗迹,设疑:这又说明了什么呢?

4、师引:这就说明海陆是可以变迁的。(课件展示课题:海陆变迁)设疑:这说明地表形态是变化的还是一成不变的?

板书:课题;

(一)地形是不断变化的

二、板书课题

2.4海陆变迁

(一)地形是不断变化的

设疑:“那么有哪些原因会导致地形发生变化呢?” 小组讨论:从生活中找出地形变化的实例与影响因素

课件展示:

1、5.12地震;

2、宁夏海原大地震;

3、火山改变地形;

4、风力、流水、人类活动改变地形(此处可结合两次地震对学生进行防震教育,并指导学生做笔记)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整理:

影响因素:地震、火山、地壳运动—来自地球内部—内力作用

风力、流水、人类活动—来自地球外部—外力作用 共同作用 师引:“地表形态是不断变化的,那么海陆之间是如何变化的呢?下面让我们通过一个活动来探究一下。

三、课堂探究活动(以四人小组活动)

提出要求:

1、从地球仪上找出非洲、南美洲大陆

2、用透明纸描出轮廓,标上洲名

3、沿线剪下来,变换位置拼一拼,你会有什么发现? 注意事项:

1、描出大致轮廓;

2、相互合作,一起参与;

3、快准; 请小组派代表演示发现,教师进行评价。

师评:大家知不知道,我们的这个发现可很了不起。因为,正是有人有了这一发现,才使人类开始关注海陆的变迁,并最终揭开了海陆变迁的神秘原因。那么,是谁最早发现了这个现象呢?

四、学生阅读学习P34页文字“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假说”

板书:

(二)大陆漂移假说

学习后学生在课件图片上指说介绍魏格纳与他的发现。

设疑:“魏格纳的发现与假说要想得到大家的认同,必须怎么办呢?” 生答:“寻找证据。” 师承:“那么我们一起来看看魏格纳找到了哪些证据。”

五、课件展示魏格纳找到的大陆漂移的证据,教师进行引导与分析,使学生了解这些证据。

大陆漂移的证据1:很多大陆轮廓可以嵌合在一起 大陆漂移的证据2:生物演化的相似性,具有亲缘关系 大陆漂移的证据3:南美洲和非洲大陆地层的相似性

师承:“在寻找到了一些证据后,魏格纳最终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他的假说主要观点有哪些呢?”

六、学生阅读课件文字,观看课件演示,了解大陆漂移假说的主要观点及大陆漂移的过程。

(大陆漂移假说认为:地球上原来只有一块陆地,叫泛大陆,周围被泛大洋所包围。大约2亿年前,泛大陆破裂,开始漂移,大约两三百万年前,大陆漂移到今天的位置,形成现在的七大洲四大洋的基本面貌。)设疑:“你认为今天的海陆格局还会发生变化吗?”

七、教师在世界地图上指图补充介绍

20世纪60年代以来,通过深海探测以及人造卫星精密测量发现:

1、大西洋以平均每年1.5厘米的速度在扩展。

2、地中海在缩小。

3、红海在扩张。

4、太平洋在缩小。

5、澳大利亚大陆与美洲大陆以平均每年1厘米的速度分离。这说明现在的 海陆格局仍然在缓慢变化着,大自然的变化也是无止境的的。

八、展示课件一起回顾魏格纳的科学发现之旅:观察发现——提出猜想——寻找证据进行验证——得出结论提出学说(魏格纳在1930年第四次去格陵兰岛考察时不幸遇难,他把自己的生命献给了全人类的科学事业。)

设问:了解了魏格纳的科学发现之旅你有什么感想?

九、布置作业

1、尝试利用魏格纳的科学探究过程来解决一个生活中的问题

2、预习板块构造学说并查找资料,下节课我们来进一步讨论大陆为什么会漂移。

十、板书设计

§2.4海陆变迁

(一)地形是不断变化的

影响因素:地震、火山、地壳运动—来自地球内部—内力作用

风力、流水、人类活动—来自地球外部—外力作用 共同作用

(二)大陆漂移假说——魏格纳

过程:观察发现—提出猜想—寻找证据进行验证—得出结论提出学说 证据:①②③

观点:泛大陆——2亿年前破裂漂移---两三百万年前漂移形成七大洲、四大洋格局

第三篇:【教学设计】初中地理海陆变迁

湘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海陆变迁》第一、二模块

教 学 设 计

山东省肥城市陶阳矿学校 杨 娜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湘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40-42页。【教材简析】

教材首先指出地球表面形态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和变化之中,然后并没有阐述“海洋和陆地是如何变化的”和“海洋和陆地为什么会变”,而是重点通过两类事例说明地表形态变化,特别是海陆变迁的变化。【教学目标】

1、认识地壳是变动的,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2、了解大陆漂移假说的发现过程,感悟“假说”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作用,体会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在实践中不断深化。【教学重点】

认识地壳是变动的,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教学难点】

认识地壳是变动的,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烧杯、石子、水、水槽、地球仪、2.学生准备:剪刀、卡纸、描图纸 【教学过程】

一、图片设疑,引入课题

展示图片喜马拉雅山山顶发现海洋生物化石,有可能是怎么回事?学生回答有可能是海洋变成陆地,引出课题《海陆变迁》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产生的疑问,抓住学生的心里引入课题,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设计活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活动一:模拟海陆变迁

请同学们设计方案,如何使露出水面的石子没入水中。如何使水中的石子露出水面

[设计意图]

假设水是海洋,石子是陆地,让学生感受海陆的变化。学生设计的方案中,比如:晃动烧杯模拟的是地壳运动,往烧杯中加石子代表的是人类的活动,往烧杯中加水或者是从烧杯中倒出水代表的是海平面的升降。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直观感受海陆变迁的过程,并从中寻找海陆变迁的原因。地壳的运动、海平面的升降、人类的活动都会使海陆发生变化。

活动二:分类整理

把自己收集的能说明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事例,在小组内交流然后进行分类,哪些属于缓慢的变化,哪些属于激烈的变化。比如:喜马拉雅山顶发现海洋生物化石是缓慢的变化,地震、火山喷发是激烈的变化。地震和火山加入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地表形态的变化。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了解这些事例的发生情况,进而记住这些事例。活动三:课本p41活动

“沧海桑田”说的是海洋变成陆地,陆地变成海洋。你能解释下列现象或预测吗?由此你得到什么启示?

在喜马拉雅山区发现大量古老的海洋生物化石 在台湾海峡海底发现森林遗迹和古河道 东非大裂谷不断扩张,将形成海洋 地中海的面积不断缩小,最终将消亡

[设计意图]想象模拟地球表面形态的变化并进行预测 活动四:观察、猜测、验证

1、通过两张撕开的纸片,探究这两张纸的关系。引出魏格纳是怎样发现问题的。

2、通过以下动手实践:把描图纸覆盖在地球仪上,用笔描出非洲大陆、南美洲大陆的轮廓。然后把描好的两幅图剪下来,试着把它们拼在一起,看一看,拼合处是否基本吻合.小组用剪好的南美洲和非洲地图,演示漂移过程并分析,学生相互点评。探寻魏格纳是怎样猜想的,3、跟随科学家的脚步寻找证据 [设计意图]

1、利用魏格纳发现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轮廓相似性引出活动。

2、模拟演示大陆漂移的过程。

3、了解魏格纳寻找证据的过程,学习魏格纳善于发现问题、大胆提出假设、积极寻找证据论证的科学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设计意图]

不仅从知识面总结,还引导学生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既让学生学得一种学习方法,又培养了学习兴趣。板书设计

海陆变迁

一、地表形态的变化 活动一方案:海陆变迁

缓慢的 激烈的 使石子没入水中 是石子露出水面 地震 火山

1、晃动:地壳运动

1、晃动:地壳运动

二、大陆漂移假说

2、加水:海平面上升

2、加石子:人类活动

3、倒出水:海平面下降 [设计意图]

使知识条理化,活动一为了让学生能更清楚整个活动的目的

第四篇:七年级地理上册策海陆变迁详细教学设计人教版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

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学说的基本观点。

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拼图和分析示意图,培养读图能力、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运用板块运动学说,解释地球表面基本面貌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大陆漂移—板块运动学说的发展变化,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通过魏格纳的故事,激发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

用板块运动学说解释一些现象。

2.教学难点

火山、地震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方法】:

演示、分析、讨论、推理为主的教学方法。

【教学设计】

一、沧海变桑田

引入:

师:同学们听说过“沧海桑田”这个成语故事吗?“沧海桑田”原意指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海陆变迁

师:地球上真的存在海陆变迁吗?都有哪些海陆变迁的例子?(投影1)——喜马拉雅山中的海洋化石

谁来说说为什么喜马拉雅山中会有海洋化石?

学生回答:说明很久以前这里曾经是海洋。

(投影2)——东部海域的海底发现古河流的遗迹

谁来说说为什么东部海域的海底会发现古河流的遗迹?

学生回答:说明很久以前这里曾经是陆地。

(投影3)——荷兰填海造陆

谁来说说为什么欧洲的荷兰全国三分之一的土地是通过围海造陆获得的?

学生回答:因为荷兰有四分之一的陆地低于海洋,人们通过自己的力量对地面进行改造。

从这三个事例中,我们得出造成海陆变迁的原因有三个:(投影4)——造成海陆变迁的原因

学生连线: 喜马拉雅山————地壳变动

我国东部海底———海平面升降

荷兰的围海大坝——人类活动

二、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

过渡:

人们已经知道了海陆是变迁的,那么七大洲四大洋是否是固定不变的呢?20世纪上半页在地理学史上有一场激烈的争论,那是“地球活动论”和“地球固定论”之间的较量。地球活动论者认为:七大洲四大洋在运动。地球固定论者认为:大地很坚固、稳定,海陆轮廓自古就是这样。

师:一个科学家解决了这个问题。他是谁?他又给出了怎样的结论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39页给出答案。

(投影5)——从地图上得到的启示

学生回答:他是魏格纳,他在世界地图上发现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轮廓吻合,于是他怀疑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以前是连在一起的。

师:对,这就是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说。大陆漂移说的观点是什么?(投影6)———大陆漂移说的基本观点:

两亿年前,各大洲相连,周围是一片海洋:6500年前才开始分裂为几块,并缓慢移动形成几天的七大洲和四大洋。

但是发现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轮廓吻合,能不能直接说它们原先就是连在一起的?为什么?

学生回答:不能,因为会有巧合。

师:很好,现在我们做个实验来看看是不是有巧合。

(实验一):

教师课前准备一张报纸A,撕出一个角1,再在另一张报纸上撕出一个和角1一模一样的角2,教师分别将角1和角2与原报纸A拼成完整的一张报纸。提问:角1和角2的轮廓都能与这张报纸相吻合,但哪一个才真正是这张报纸的一部分呢?为什么? 学生回答:角1,因为角1上的文字和图片与原报纸拼合后一一

对应。

师:非常好,仅有这个证据还不足够,我们看看魏格纳还找到哪些重要证据。

学生回答: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拼合的几种古老地层相似,另外,鸵鸟不会飞,海牛只生活在热带浅海,按理它们都没有远涉大洋的能力,但是他们在非洲和南美洲大陆都有分布。

(投影7)——古老地层证据和古生物证据

师:我们从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假说的故事里得到一个启示? 生:科学是需要认真观察、敢于怀疑、勇于实践的。

三、板块运动

过渡:大陆漂移说只是说明了海陆是存在变迁的,但没有说明引起变迁的原因是什么,于是:英国科学家首创了“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大陆漂移是板块运动引起的,该学说较好地解释了世界火山、地震等现象发生和分布的成因。

师:我们先来看看“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投影9)——“板块构造学说”的三大观点:

1.,地球表面可大致划分为六大板块;

2.各大板块处于不断的运动中的;

3.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比较活跃。“内稳边活”.(投影10)——六大板块的分布

师: 请同学分别指出六大板块及其分布。

(投影11)———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的分布

师:请同学们用红笔描出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和环太平洋地震带。并仔细观察总结出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规律是什么? 学生回答:世界火山、地震带大多都分布在板块的交界处。

师:对,因为在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运动比较活跃,那么板块是怎么运动的呢?

(投影12)——板块的挤压和张裂运动。

师:请同学们分成两组讨论两种运动分别会产生什么现象,并举例说明。

(实验二)

师:请同学们先将书托到半空中,再用两手从书的两侧向内挤压,会发生什么现象?

学生回答:会发生隆起或凹陷。

师:对,书有这种现象,地面也有。

在两个板块相碰地区,常形成山脉,如阿尔卑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

(投影13)——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师:请同学们再想象一下,如果给一张报纸一个相离的力,结果会是怎样?

学生回答:报纸会被撕裂。

师:在板块张裂地区,常形成裂谷和海洋,如红海、东非大裂谷。(投影14)——图片:东非大裂谷、红海

东非大裂谷的成因:东非大裂谷是世界大陆上最大的断裂带,从卫星照片上看去犹如一道巨大的伤疤,位于非洲东部。在1000多万年前,地壳的断裂作用形成了这一巨大的陷落带。地壳的张裂至今一直进行着,裂谷带仍在不断地向两侧扩展。

红海的形成:红海地处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边界上,由于地壳张裂作用而形成的,而且一直在扩大,预测以后会成为全球第五个大洋。

当然,板块构造学说帮助我们解释了以前没有办法理解的一些自然现象,但作为一个假说还有不完善的地方,需要我们继续发扬勇于探索,永不放弃的精神来不断的完善它。

最后让我们来对本节课的内容做个总结。

(投影15)——课堂小结

1、沧海桑田—海陆变迁的原因

2、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观点和证据

3、板块运动—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和对应的现象、记住6大板块的名称和相对位置

课后作业:

下面同学们也可以做一个小小科学家,展望未来,预测下列地理事物在未来的发展趋势。

 1.地中海的面积将会……

 2.红海的面积将会……

 3.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将会……·

 4.东非大裂谷将会……

 5.在南极地区发现了煤炭资源,这说明了……(投影17—

—南极煤炭)

 6.在台湾海峡海底发现森林的遗迹,这说明了……

第五篇:地理教学论海陆变迁作业

学科:地理科 ? 教师姓名:宋秀玲 ? 学校名称:南海实验中学

章节名称

湖南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四节

计划课时

1课时

课 题

海 ? ?陆 ? 变 ? 迁

教 学

目 标、知识传授:

2、实例举证海陆变迁,使学生从实例中明白地球的表面形态是在不断变化的;

3、教会学生在地图上获取资料,理解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

4、通过练习,指导学生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一些海陆变迁的现象;

5、在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础上,进一步正确地认识火山和地震,并熟知地球的两大火山地震带;、能力培养:

1、通过学习地形的变化,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2、通过分析火山既给人类带来灾难也给人类带来无数好,处初步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

3、通过指导读图、用图从图中获取知识解决问题;观看影片、思考影片内容从影片中获得答案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4、通过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各种地形变化的练习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5、通过联系实际生活的讲解和活动使学生具备在地震中逃生的能力;

三、? 德育渗透:

? ? ?

1、通过“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激发学生要善于观察,并能为自己的设想付诸实际行动,不畏困难,勇于探索;

? ? ?

2、通过分组在地震中逃生的活动让学生明白团结就是力量; 教学方法

读图启发式、讲练结合、分析归纳法、引导等方法。

教学重点

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和运用;两大火山地震带的分布

教学难点

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海陆变迁的各种现象

教学准备

多媒体地理课件、世界地形图

下载七年级人教版地理上学期第二章海陆变迁教学设计(合集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七年级人教版地理上学期第二章海陆变迁教学设计(合集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海陆变迁》之教学反思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海陆变迁》之教学反思 肃南二中 贾玉亭 一、反思本堂课的教学理念 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是地理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理念。我们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要根据教学......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一) 教材的地位作用 "海陆的变迁"一节是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讲述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原因,是承接第......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 2.了解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3.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

    海陆变迁复习教学设计

    科目:地理 年级:八年级 教学设计:王红霞 审核:田开启 时间:2016.3.1 编号:07 2.4 海陆变迁 复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运用......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

    课题:第二节海陆的变迁 教学目标:1、知道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知道大陆漂移假说的观点及其依据。 2、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进行实际操作,大胆提出假设再证明。 3、学习魏格纳的科学......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

    《海陆变迁》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 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 用板块运动学说解释一些现象。 【教学难点】 火山、地震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方法】: 演示、分析、讨论......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第二章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 【教学目标】 1、找寻海陆变迁的证据,知道“大陆漂移说”及“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意义所在。 2、能运用两大学说解释一些地理现象如火山、地震等......

    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2.2《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

    《海陆的变迁》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 2.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3.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