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教学设计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七年地理)

时间:2019-05-12 22:57: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初中地理教学设计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七年地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初中地理教学设计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七年地理)》。

第一篇:初中地理教学设计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七年地理)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

作者:周桂旭 2014-10-10 《海陆的变迁》是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是在学生从静态角度认识海陆分布的基础上,使学生又从动态方面了解地球表面的海陆格局也是不断变化的,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科学兴趣和科学精神,初步形成世界海陆不断变化的科学观念。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

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学说的基本观点。

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拼图和分析示意图,培养读图能力、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运用板块运动学说,解释地球表面基本面貌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三)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魏格纳和地图的故事,感受科学家们善于思考和探索、不惧牺牲的科学精神。运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迁,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培养科学兴趣和科学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的海陆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2、大陆漂移假说的观点及证据;

3、学生掌握六大板块图;理解世界火山与地震分布;掌握火山与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

1.海陆变迁的原因。

2.板块相对移动形成的地表形态,火山、地震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教学方法:读图、分析、讨论、探究、多媒体呈现与开放式教学相结合

教学设计:

引入:同学们听说过“沧海桑田”这个成语故事吗?“沧海桑田”原意指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传说古代有个叫麻姑的仙女,自称曾经三次看到东海变成桑田,所以指海陆变迁。

引出课题:第二节:海陆的变迁 新授课:

一、沧海桑田

(1)(投影)喜马拉雅山发现海洋生物化石图片,提问:上面信息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说明很久以前这里曾经是海洋。教师:喜马拉雅山在几千万年前还是一片汪洋大海,后来受到地壳运动的作用,使这里从沧海成了桑田,继续隆起成为高山。

(2)(投影)我国东海海域的海底,发现有古地质时期的三角洲,还发现有人类活动的遗迹的图片,提问:这些信息又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说明很久以前这里曾经是陆地; 教师:说明我国东部海底大陆架在地质时期曾经为陆地,后因海平面的上升使这里从桑田变成了沧海。

(3)(投影)荷兰填海造陆的资料,提问:荷兰的国土面积在过去的百年中为什么会不断扩大?

学生回答:荷兰围海造陆,人们通过自己的力量对地面进行改造。

教师:这说明人类的活动也可以造成海陆变迁。因此,从这三个事例中,我们得出造成海陆变迁的原因有三个:1.地壳运动

2.海平面升降

3.人类活动 师生互动(活动): 解释下列现象或预测吗?由此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1、在喜马拉雅山地区发现大量古老海洋生物化石。

2、在台湾海峡海底发现森林遗迹和古河道。3、1945至1975年,日本政府造地11.8万公顷。

4、地中海的面积不断缩小,最终将消亡。

分组讨论活动:关于地球上海陆轮廓的是否固定不变的?(举证)

地球固定论:大地多么坚固、稳定,我们一生几乎看不到海陆的移动。地球活动论:南极洲覆盖着2000多米的冰雪,几乎寸草不生,但发现了由高等植物变成的煤田,为什么会这样呢?这说明南极洲过去不在寒冷地区,是由其他地方“漂过”来的。

过渡:一个躺在病床上的气象学家解决了这个问题。他是谁?他是通过什么证据证明他的观点的?请同学们阅读P41阅读材料《从地图上得到的启示》。

二、从地图上得到的启示

1、大陆漂移的观点:

(投影)魏格纳照片及他的大陆漂移假说(由学生阅读)(P39)提问:如果你是魏格纳,你会从哪些方面进行了严密的论证呢?完成P40活动题。

2、大陆漂移的证据:

(投影):拼合大陆几种古老地层的相似性和海牛、鸵鸟在非洲和南美洲的分布图

学生回答:大洲轮廓、古老地层、古老生物等

总结:(演示flash动画“大陆漂移”)地球上原先只有一块叫“泛大陆”的庞大陆地,被叫做“泛大洋”的海洋所包围。大约两亿年以前,泛大陆开始破裂,“碎块”像浮在水上的冰块一样向外越漂越远。距今大约两三百万年前,漂移的大陆形成现在海陆的基本轮廓。

过渡:大陆漂移学说很快被人们接受,于是人们又提出了新的问题:大陆为什么会漂移?是什么推动它漂移的呢?地质学家经过长期研究,又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

三、板块构造学说

1、“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投影):“板块构造学说”的三大观点:

1.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全球大致划分为六大板块; 2.各大板块处于不断的运动中的;

3.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比较活跃。“内稳边活”。(投影):六大板块示意图(让学生记住六大板块的位置和名称)。

提问:通过观察,说一说,六大板块分别包括哪些陆地和海洋?(六大板块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全是海洋,其余板块既包括海洋,又包括陆地。海洋和陆地的相对位置不断变化。)

2、学生活动:(模拟板块运动)

A、利用课前准备的美洲板块、欧亚板块和非洲板块(纸片),将它们按照正确的方位拼好平放在课桌上,然后美洲板块向西、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向东移动,从中感悟大西洋的形成过程。

(投影):卫星图片:东非大裂谷、红海 B、请用硬纸片演示板块之间的碰撞挤压,从中感悟地球上高大山脉的形成过程。

(投影):演示喜马拉雅山脉形成的flash动画

学生归纳得出:一般来说,板块的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有的张裂拉伸,有的碰撞挤压,地壳比较活跃。

→ ← 表示板块挤压,使地表隆起抬升,形成山脉、海沟、弧形群岛; ← → 表示板块张烈,使地表发生断裂,形成裂谷、海洋。

过渡:板块边缘地壳运动活跃,自然就容易发生火山和地震。我们来一起找找哪些地方最容易发生。

3、世界火山、地震带

(投影):世界火山、地震带分布图

学生回答:环太平洋地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

教师:对,这里有世界上两个著名的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火山地震都是大型自然灾害,不仅对地表形态有破坏,对人类的生活环境也有很大的破坏。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学会一些地震来临时的应急措施。

三、课堂练习:

1.根据六大板块及其运动方向示意图,请学生用板块构造学说的原理,预测或解释下列地理现象。

1.红海面积将会如何变化?

2.地中海面积将会如何变化? 3.阿尔卑斯山是如何形成的?

4.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将如何变化? 5.为什么英国地震很少?

6.为什么日本地震很频繁? 然后给予参考答案:

1、面积扩大,板块张裂;

2、面积缩小,板块碰撞;

3、板块碰撞挤压升高;

4、板块碰撞;

5、位于板块内部 ;

6、位于板块交界处。

2.能说明“沧海桑田”这种地表形态变化的地理现象是(A)

A.台湾海峡海底分布着古代森林的遗迹

B.黄土高原沟壑纵横 C.我国南方地区分布着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D.新疆沙漠广布

四、小结:引导学生小结本节课的内容:

1.海陆变迁的原因

2.大陆漂移说的基本观点及证据 3.板块学说的观点及火山、地震带

五、作业:

课本P43活动题1-2。

板书设计:

一、沧海桑田

海陆变迁的原因:

1、地壳运动

2、海平面升降

3、人类活动

二、从地图上得到的启示

1、大陆漂移的观点:

2、大陆漂移的证据:大洲轮廓、古老地层、古老生物等

三、板块构造学说

1、“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1.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全球大致划分为六大板块; 2.各大板块处于不断的运动中的;

3.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比较活跃。“内稳边活”。

2、世界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地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

第二篇:【教学设计】初中地理海陆变迁

湘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海陆变迁》第一、二模块

教 学 设 计

山东省肥城市陶阳矿学校 杨 娜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湘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40-42页。【教材简析】

教材首先指出地球表面形态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和变化之中,然后并没有阐述“海洋和陆地是如何变化的”和“海洋和陆地为什么会变”,而是重点通过两类事例说明地表形态变化,特别是海陆变迁的变化。【教学目标】

1、认识地壳是变动的,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2、了解大陆漂移假说的发现过程,感悟“假说”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作用,体会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在实践中不断深化。【教学重点】

认识地壳是变动的,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教学难点】

认识地壳是变动的,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烧杯、石子、水、水槽、地球仪、2.学生准备:剪刀、卡纸、描图纸 【教学过程】

一、图片设疑,引入课题

展示图片喜马拉雅山山顶发现海洋生物化石,有可能是怎么回事?学生回答有可能是海洋变成陆地,引出课题《海陆变迁》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产生的疑问,抓住学生的心里引入课题,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设计活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活动一:模拟海陆变迁

请同学们设计方案,如何使露出水面的石子没入水中。如何使水中的石子露出水面

[设计意图]

假设水是海洋,石子是陆地,让学生感受海陆的变化。学生设计的方案中,比如:晃动烧杯模拟的是地壳运动,往烧杯中加石子代表的是人类的活动,往烧杯中加水或者是从烧杯中倒出水代表的是海平面的升降。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直观感受海陆变迁的过程,并从中寻找海陆变迁的原因。地壳的运动、海平面的升降、人类的活动都会使海陆发生变化。

活动二:分类整理

把自己收集的能说明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事例,在小组内交流然后进行分类,哪些属于缓慢的变化,哪些属于激烈的变化。比如:喜马拉雅山顶发现海洋生物化石是缓慢的变化,地震、火山喷发是激烈的变化。地震和火山加入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地表形态的变化。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了解这些事例的发生情况,进而记住这些事例。活动三:课本p41活动

“沧海桑田”说的是海洋变成陆地,陆地变成海洋。你能解释下列现象或预测吗?由此你得到什么启示?

在喜马拉雅山区发现大量古老的海洋生物化石 在台湾海峡海底发现森林遗迹和古河道 东非大裂谷不断扩张,将形成海洋 地中海的面积不断缩小,最终将消亡

[设计意图]想象模拟地球表面形态的变化并进行预测 活动四:观察、猜测、验证

1、通过两张撕开的纸片,探究这两张纸的关系。引出魏格纳是怎样发现问题的。

2、通过以下动手实践:把描图纸覆盖在地球仪上,用笔描出非洲大陆、南美洲大陆的轮廓。然后把描好的两幅图剪下来,试着把它们拼在一起,看一看,拼合处是否基本吻合.小组用剪好的南美洲和非洲地图,演示漂移过程并分析,学生相互点评。探寻魏格纳是怎样猜想的,3、跟随科学家的脚步寻找证据 [设计意图]

1、利用魏格纳发现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轮廓相似性引出活动。

2、模拟演示大陆漂移的过程。

3、了解魏格纳寻找证据的过程,学习魏格纳善于发现问题、大胆提出假设、积极寻找证据论证的科学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设计意图]

不仅从知识面总结,还引导学生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既让学生学得一种学习方法,又培养了学习兴趣。板书设计

海陆变迁

一、地表形态的变化 活动一方案:海陆变迁

缓慢的 激烈的 使石子没入水中 是石子露出水面 地震 火山

1、晃动:地壳运动

1、晃动:地壳运动

二、大陆漂移假说

2、加水:海平面上升

2、加石子:人类活动

3、倒出水:海平面下降 [设计意图]

使知识条理化,活动一为了让学生能更清楚整个活动的目的

第三篇:初中地理《海陆的变迁》教案(范文模版)

教学目标

①通过对海陆变迁及大陆分离的若干证据的分析,培养学生观察、感知、分析、归纳、表达等认知能力;

②通过对相连证据的找寻方向的探究,提高学生研究手段的科学性、指向性,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

③通过从现象到本质的研究,提高学生对探究事物本质的科研兴趣;通过魏格纳的故事,激发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利用大陆漂移假说解释一些现象。

难点:寻找大陆源移的证据。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海陆是变迁的导入:歌曲<东方之珠>引出“沧海桑田”这个成语。

提问:“沧海桑田”是什么意思?

生: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师:其实它的原意就是指海陆的变迁。其实古人早就觉察到海陆是变迁的,因而在我国就有了“沧海桑田”的成语。

二、海陆变迁的方式

师:海陆变迁的原因是什么呢?出示海陆变迁的动态课件。(可以出示喜马拉雅山、我国东部海底、荷兰围海造田图片。)

活动:(观察、分析、讨论)

提示:1)喜马拉雅山上的岩石中发现了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

2)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道及水井等人类活动的遗迹反映了该海域过去是状况?

3)荷兰的国土面积在过去的百年中为什么在不断扩大?

总结)生:变迁方式有三种:1.地壳变动;2.海平面升降;3.人类活动。

师:海陆是变迁的,七大洲四大洋是否就是固定不变的呢?20世纪地理科学史上发生了激烈的争论。机会总是垂青善于观察、思考的人。正像牛顿坐在树下看到苹果落下建立了自由落体运动定律一样,这一次是一个躺在病床上的气象学家解决了这个问题。

下面我们来阅读一下《偶然的发现,伟大的假说》。

生:阅读。(最好出示资料片)

三、魏格纳创立大陆漂移假说过程

师:魏格纳发现非洲大陆、美洲大陆轮廓吻合后能不能直接提出它们原先是连在一起的?为什么?同学们都学过剪纸能否用这种剪纸的办法证明一下你的观点。

生:讨论,用剪刀、白纸活动。

师:巡视,指导。

师:谁能把你们讨论的方法演示一下呢?

生:上前演示。

师:结合学生演示评价。事实表明不能看到轮廓吻合就主观认为二者是连接在一起的。咱们同学做事也是一样,要注意认真求证,不能想当然。谁来介绍一个魏格纳寻找证据的过程?

生:(简单介绍)魏格纳最终为科学而献身。

师:从魏格纳发现并创立大陆漂移假说的过程,你能得到什么启发呢?

生:认真观察,大胆质疑,敢于创新,勇于实践。

四、大陆漂移假说观点

师:魏格纳用生命的代价换来了大陆漂移假说的建立,现在我们就来看一看大陆漂移假说。(出示大陆漂移课件)它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生:两亿年前,各大洲是连在一起的,它的周围是一片汪洋。后来才分裂为几块,(南北美洲向西漂移,非洲向北漂移,大洋洲向东北漂移,南极洲向南漂移。)缓慢漂移逐渐形成今天的布局。

师:对照现在的世界地图看一看大西洋是怎样形成的?太平洋有什么变化?

活动:分组讨论。

总结:

生:以前没有大西洋,后来非洲、欧洲与南北美洲慢慢漂移开才形成大西洋。

生:太平洋在逐渐缩小。

师:太平洋将来命运会怎样呢?

生:会消失。

师:大家把书翻到教材第35页,谁能解释一下图2.16?

生:以前南美洲和非洲是连在一起的,所以会出现古老地层吻合。

师:看图2.I7解释一下。

生:因为它们原来是该接在一起的。所以有相们的物种分布在不同的两个大洲。

师:据科学家考证,在白雪皑皑的南极洲地下埋藏着大量的煤矿,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学生活动:讨论。

总结 :

生:煤是树在高温高压下经过很长时间形成的,树是生活在温暖潮湿的地方。说明南极大陆以前不在这里,而是在一个温暖多雨的地方,后来才漂移到这里的。

师:

所有刚才我们讨论的问题都可以证明大陆漂移假说的成立,魏格纳用生命代价收集证据,验证了大陆漂移假说的正确。这给我们以很大启示,同学们前面讲得都很好。我们对大陆漂移假说探讨这么多还有什么怀疑么?

生:大陆为什么会漂移?是什么推动它漂移的呢?

师:提得很好。大家回去后收集材料,下节课我们一起讨论,好吗?

练习:

1、海陆变迁的原因是什么?主要有哪几种?

2、大陆学说是在什么时候、谁提出来的?

3、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依据是什么?

第四篇:地理教学论海陆变迁作业

学科:地理科 ? 教师姓名:宋秀玲 ? 学校名称:南海实验中学

章节名称

湖南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四节

计划课时

1课时

课 题

海 ? ?陆 ? 变 ? 迁

教 学

目 标、知识传授:

2、实例举证海陆变迁,使学生从实例中明白地球的表面形态是在不断变化的;

3、教会学生在地图上获取资料,理解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

4、通过练习,指导学生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一些海陆变迁的现象;

5、在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础上,进一步正确地认识火山和地震,并熟知地球的两大火山地震带;、能力培养:

1、通过学习地形的变化,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2、通过分析火山既给人类带来灾难也给人类带来无数好,处初步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

3、通过指导读图、用图从图中获取知识解决问题;观看影片、思考影片内容从影片中获得答案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4、通过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各种地形变化的练习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5、通过联系实际生活的讲解和活动使学生具备在地震中逃生的能力;

三、? 德育渗透:

? ? ?

1、通过“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激发学生要善于观察,并能为自己的设想付诸实际行动,不畏困难,勇于探索;

? ? ?

2、通过分组在地震中逃生的活动让学生明白团结就是力量; 教学方法

读图启发式、讲练结合、分析归纳法、引导等方法。

教学重点

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和运用;两大火山地震带的分布

教学难点

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海陆变迁的各种现象

教学准备

多媒体地理课件、世界地形图

第五篇:地理 海陆变迁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海陆变迁及大陆分离的若干证据和分析,培养学生观察、感知、分析、归纳、表达等认识能力。

2、通过对相连证据的找寻方向的探究,提高学生研究手段的科学性,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

3、知道板块构造学说,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4、通过板块运动及产生的一系列后果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的方法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初步形成探究,求真求实的精神,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

1、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

2、用板块运动学说解释一些现象

【教学难点】

1、火山、地震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设计】

一、案例导入:

案例一:喜马拉雅山中发现海洋生物化石,投影出示喜马拉雅海洋生物化石图片

案例二:台湾海峡发现古代森林的遗迹

二、海陆变迁的原因

喜马拉雅山————地壳变动

台湾海峡———海平面升降

澳门填海造陆——人类活动

三、大陆漂移学说

1、魏格纳最初的发现

2、大陆漂移学说的内容

3、找寻证据(培养学生)

4、魏格纳带给我们的启示(德育渗透)

学生回答:他认为地球上各大洲曾经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后来才慢慢漂移成现在这个样子。

魏格纳偶然发现了什么,让他有了大陆漂移的猜想?

学生回答:大西洋两岸的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轮廓吻合,假想它们以前可能是连在一起的。

发现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轮廓吻合,能不能直接它们原先就是连在一起的?为什么?

学生回答:不能,因为会有巧合。

很好,现在我们做个实验来证明大家的观点。

(实验一:教师课前准备一张报纸A,撕出一个角1,再在另一张报纸上撕出一个和角1一模一样的角2),教师分别将角1和角2与原报纸A拼成完整的一张报纸,然后提问:

角1和角2的轮廓都能与这张报纸相吻合,但哪一个才真正是这张报纸的一部分呢?为什么?

学生回答:角1,因为角1上的文字和图片与原报纸拼合后一一对应。

同学们观察十分仔细,那么魏格纳又寻找了哪此证据呢?

学生回答: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拼合的几种古老地层相似,另外,鸵鸟不会飞,海牛生活在热带的浅海,按理它们都没有远涉大洋的能力,他们在非洲和南美洲大陆都有分布。

(教师展示图片:)就像撕破了的报纸拼合后文字和图片一一对应一样,魏格纳用这两个证据证明了他的大陆漂移假说。

魏格纳一生都在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在他50岁生日那一开,他牺牲在他寻找证据的途中,他用生命的代价换来了大陆漂移学说的建立。现在我们就来看一看大陆漂移学说,它的基本观点是什么?(演示flash动画“大陆漂移”)

两亿年前,各大洲是连在一起,它的周围是一片汪洋。后来才分裂为几块,缓慢漂移逐渐形成今天的布局。

(教师出示世界地图)对照现在的世界地图,从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假说来推断,大西洋是怎样形成的,太平洋又有什么变化?

学生回答:以前没有大西洋,后来非洲、欧洲与南北美洲慢慢漂移开才形成大西洋。太平洋在逐渐缩小。

我们从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假说的故事里得到一个启示:科学是需要认真观察、敢于怀疑、勇于实践的。

大陆漂移学说很快被人们接受,于是人们又提出了新的问题:大陆为什么会漂移?是什么推动它漂移的呢?在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学说后,美国的迪茨和赫茨提出了“海底扩张学说”。在此基础上,英国科学家首创了“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大陆漂移是板块运动引起的,现在板块构造学说已成为最流行的地理科学新理论,该学说较好地解释了世界火山、地震等现象发生和分布的成因。

看投影分析全球被分为几大板块?注意图上的红色箭头表示板块运动的方向,看看板块又是如何运动的?

(教师展示“世界六大板块分布”图)

请同学分别指出六大板块及其分布。

板块之间有两种运动形式。一种是相对运动,一种是相离运动。

(实验二)请同学们将书托在手上,用两手做相对运动挤压学习卷,会发生什么现象?

学生回答:会发生隆起和凹陷。

在板块相碰地区,常形成山脉,如阿尔卑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

请同学们再想象一下,如果给一张报纸一个相离的力,结果会是怎样?

学生回答:报纸会被撕裂。

在板块张裂地区,常形成裂谷和海洋,如红海、大西洋、东非大裂谷。

(展示卫星图片:东非大裂谷、红海)

(展示世界六大板块分布图)

根据图中箭头表示,试着用板块运动分析阿尔卑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科迪勒拉山系、红海的形成原因。

学生回答:①阿尔卑斯山脉是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相对运动,相互挤压形成的。

②喜马拉雅山脉是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相对运动,相互挤压形成的。

③科迪勒拉山系是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相互挤压形成的。

④红海是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相离运动形成的。

正是地壳板块的张裂运动和碰撞挤压运动,才使地球表面形成千奇百怪的不同形态。

下面我们的同学也可以做一个小小科学家,展望未来,预测下列地理事物在未来的发展趋势。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分析后派代表回答。

地中海面积将不断缩小,甚至消失。因为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是在相对运动。

红海的面积将会不断扩大,甚至可能成为新的大洋,因为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还在不断做相离运动。

大西洋面积也会不断扩大,因为美洲板块和亚欧板块、美洲板块和非洲板块在做相离运动。

(实验三)请同学举起双手,让双手用力碰撞,然后告诉老师你有什么感觉?

学生回答:会很痛

是手掌心痛还是碰撞的边缘痛?

学生回答:碰撞边缘痛

那么同学们想一想,两个如此巨大的板块相碰撞,是板块边缘地壳运动活跃还是板块内部地壳运动活跃。

学生回答:板块边缘地壳运动活跃

很好,在板块内部,地壳运动稳定;在板块边缘,地壳运动活跃,容易发生火山和地震。

看火山和地震的录像,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世界六大板块分布”图的哪部分相似?

学生回答: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

(教师指图)这里有世界上两个著名的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海陆的变迁会永远的进行下去,而伴随海陆变迁的将是人类探索的脚步,老师真心的希望同学们在不久的将来能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把我们的地球变得更加美好!

下载初中地理教学设计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七年地理)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初中地理教学设计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七年地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地理说课稿:《海陆的变迁》说课稿

    教师的成员,今天我说的六年级地理内容第二章海陆第二章变化,下面我从教科书分析,学生情况,教学方法,教学指导,教学过程和课后反思六,本课教学设计解释。一,教材分析状态角色 海陆......

    2013《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最终定稿]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2.了解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3.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

    初中地理优秀教案《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与反思

    初中地理优秀教案《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对海陆变迁及大陆分离的若干证据的分析,培养学生观察、感知、分析、归纳、表达等认知能力。 2. 能力......

    七年级地理第二章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 教案3人教版

    亿库教育网http://www.xiexiebang.com 第二章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第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 2.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海陆变迁教学设计

    §2.4海陆变迁(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课 题: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2.4海陆变迁(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地壳是运动的 ,了解地表形态的的变化是内外力一起作用的结果,并能用实例说明......

    七年级地理上册策海陆变迁详细教学设计人教版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 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学说的基本观点。 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海陆变迁》之教学反思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海陆变迁》之教学反思 肃南二中 贾玉亭 一、反思本堂课的教学理念 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是地理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理念。我们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要根据教学......

    七年级人教版地理上学期第二章海陆变迁教学设计(合集5篇)

    教学设计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 了解海陆变迁的事实 2. 了解魏格纳和大陆漂移学说 3. 通过对 魏格纳和大陆漂移学说的了解知道科学发展的过程性 【教学重点】海陆变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