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本真数学课堂的构建docx
“本真”数学课堂的构建——讲座
龙头完小 冯伟林
近年来,“简约课堂”、“有效课堂”、“真实课堂”、“扎实课堂”、“灵动课堂”、“高效课堂”等等的关于课堂教学的提法越来越多,这些提法不外乎是要求我们做老师的要优化教的过程和学的过程,提高教学过程的效率。然而,优化教学过程并不是搞花架子,搞形式主义,所以在这里提出了这样的一个概念——“本真数学课堂”。“本真”可以理解为“本来真实”或者是“返璞归真”,当然,我们追求的肯定不是要回到以往的“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的落后模式,而是要把我们的数学课堂推向更高的境界。首先我们应该理解一下“本真数学课堂”的涵义。
一、“本真数学课堂”是有数学味的课堂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的数学课堂要有数学味。特级教师吴正宪说过数学老师“要上具有浓浓的数学味的数学课”。数学味到底是什么味?
《中国教育》2010年第四期上有一个教学专题——数学课堂应有数学味,在卷首语上,蔡宏圣这样解释数学味——数学味就是指数学的意味、韵味。数学味是一个草根意味浓郁、内涵极其丰富、不容易界定的概念。比如施银燕采访王尚志教授当中谈到数学味不能靠简单下放,而需要深度思考。又尤其是在很多教学中,我们还常看到不少课拥有十分华丽的尾巴——把一些中学甚至大学的数学知识或方法下放。能做到这一步的老师应该是数学专业知识很丰厚的老师,不然如我这样知识浅薄的人是想不到那些方法的。然而这类人又具有导向性,让我们这些一线教师都以之为榜样,还津津乐道于这样的教法。请大家细想,这样华丽的尾巴是数学味的彰显吗?答案是否定的,这是数学味的一种缺失。我们往往崇拜高深的,欣赏简洁巧妙的,其实重要的思想方法往往是以极其朴素的形式表达出来的。再比如他们谈到鸡兔同笼的教学策略,小学老师都喜欢假设法,初中老师都喜欢用方程做。而最原始的最单纯的列举法和尝试法都我们老师摒弃了。要追溯这个问题的原因,也许是我们老师都只在培养学生的一种做题的技巧训练,因为要考试,要用分数来说话,使我们这些老师不得不把教学解题技巧放在第一位,其他的培养学生尝试的思想、函数思想都一概不管,这也是数学味的缺失。张齐华老师说具有良好数学内涵的课堂,一定是深入浅出的,它能够将教师领悟到的深刻的数学理解以一种平和的、学生可以理解并悦纳的姿态介入课堂活动,并努力在数学内涵与儿童趣味之间找到一种良好的平衡。我想,这样的一种平衡才是我们所要追寻的数学味。
二、“本真数学课堂”应该落实于课标视野中
《课程标准》告诉我们: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因此教学目标达成的本质是课程目标与学生实际的结合。任意一节数学课,违背了《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违背了教学原则,违背了学生的实际发展,必然是失败的课堂。反之,在数学课堂上,新课程理念、教学原则得到很好体现的数学课无疑不会末流的课,不会是拿不出手的课。落实于课标视野中的数学课堂,首先要确立基于标准的教学目标,把课堂标准分解为切实可行的,符合学情的学段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定目标时注重把眼光落在教材统整上;其次,设计基于标准的教学流程,这一流程的设计应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学生的智、情、能力和数学思想是否得到了发展;然后是设计基于标准的学习评价,我认为,练习要有层次性,第一层次练习为基本练习,100%的学生必须掌握,第二层次为提高练习,要达到三分之二的学生掌握,而第三层次为拓展练习,有三分之一的学生掌握就可以了。这样的练习层次达到了面向全体,全面发展的目的,使普通学生学得饱,学有余力的学生吃的好,尖子生有提高。可能有的老师会这样认为,设计难度大一些的练习不是自己给自己找麻烦么,其实,我认为,有和没有在本质上是不一样的,掌握和了解可以针对不同的学生。
三、“本真数学课堂”应该落实于“四基”目标的达成中
在新课改以前,我们数学教学一直着力于双基的落实,即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落实,新课改以后,单纯落实双基已经不能适应儿童发展的需求,所以提出了落实四基的说法:落实基础知识的教学;落实基本技能的训练;落实基本活动方法的培养;落实基本数学思想的形成。去年县教研室、教科室、电教室在论文评优时,还有不少的同志在论文中提到了“双基”的落实,这显然是一种错误,好像新课标出来时,你还提什么《教学大纲》一样。
四、“本真数学课堂”真实应是底线
在课堂教学改革如火如荼地开展了多年之后的今天,各种日新月异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思想、方法让我们眼花缭乱,我们一些教师为了追求时尚,盲目地堆积教学资源,造成教条主义、形式主义,导致了我们的课堂教学成为游离于真实之外的表演。这样的课堂教学能显然不利于对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所以说真实才是好课的底线!
五、“本真数学课堂”应该符合校情、学情
每所学校的校级教研组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团队都会对本校的校情、学情有一个共识,这个共识来自于学校发展的需求,来自于学生发展的需求,来自于高年级的数学教师的需求,这样形成的共识就会对本校的数学课堂教学产生影响,从而形成一个在本校内相对稳定的数学课堂教学的文化背景。一个学校的教学模式不可能照搬到另一个学校,好比双语学校的教学模式不能死搬硬套用在桃源小学的课堂中,桃源小学需要有一个更符合校情、学情的数学教学模式。
六、“本真数学课堂” 应该是简约的课堂
一堂成功的数学课,重点、难点的突破与解决应该是焦点,试想:多教少学、多教多学、少教多学这三种模式我们做教师的会选择哪一种,答案明显,应该是少教多学,这就是我要说的简约的数学课堂。简约的数学课堂,想说爱你不容易,它对我们教师也是一个难题、一个挑战。
七、“本真数学课堂” 应该是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
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教学本来就是师生积极的双边活动,学生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满堂灌、一言堂的做法已经受到了我们长期的批判,但是由于这种做法的简易性,它在今天还有市场,应该说一不小心,它就在一堂家常课上就会向我们抛来媚眼。所以说,一个好的数学教师要经得住它的诱惑,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把数学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做数学课堂的主人。
第二篇:对构建本真数学课堂策略的研究
构建本真数学课堂的策略研究
保康县后坪镇小学:姜远涛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所以我们必须明白:数学本来是要做什么?提供具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利用抽象、转化和推理的方法发展思维能力。我这里所说“本”指的是一要体现数学课的本质,二要以学生为本;“真”就是说所有的学习活动是真实的,真正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真正经历数学知识建模、用模的学习过程。下面结合本人的理解和课堂教学实践谈谈对构建本真数学构建本真数学课堂的操作策略。
(一)情境创设:找准原点、促进探究
现在很多老师都知道:“生活即数学、数学即生活”,这是理念上的进步。所以在情境创设的过程中从生活中找到一些相关数据或者随便编造一个故事情境,并运用于教学之中,这种理解和做法我觉得还应该更进一步。总结我们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创设,我认为情境创设应该做到:一是真正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感觉学习数学是有用的、有趣的。二是数学情境要具有探究意义。学习的最大快乐是在学习过程中发现了自己的智慧和学习潜能,才能跟强烈地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三是要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域,我认为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域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或数学活动经验,一个是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或者说本节课知识的生长点)。笔者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瓶子里能装多少水?》时,播放了中央电视台关于中小学生日均饮水量的调查视频,引出我们日饮水量是否达到标准这一话题,学生分析: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先解决我们饮水的瓶子到底能装多少水?学生对所有同学用来喝水的瓶子进行分类,并想办法计算出这些瓶子的容积。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发现形状有一部分是圆柱体的水瓶的容积的测量和计算最值得探究。这一情境创设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后面的探究活动指明了思想方法的基调。
(二)制定目标:具体明确、易于操作
在我们的课堂上经常可以看到老师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的环节,这是好事情!但很多老师都是把课前制定的教学目标出示让学生感知,可笔者认为应该澄清的就是:一是学习目标不是教学目标;二是学习目标大多是可以让学生自己制定的。教学目标通常包括: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试想这些目标是否都要让学生明确吗?这样的目标不具体也没有办法落实和检测,因为不是学生自己制定的,对学生来说不走心,形同虚设!我在教学人教版《圆锥的体积》这一课时,当学生经历了把圆锥的体积可以转化为以前学过的立体图形的体积来计算(把圆锥装的沙或水倒入长方体、正方体或者圆柱体中测量计算得出,这种方法很麻烦且需要有一个计算公式。)的思考过程后,让学生制定学习目标:
1、推导出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
2、能运用圆锥的体积公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我们不难看出学生自己制定的目标指向明确、具体且具有操作性,后面的教学活动就紧紧围绕这两个目标来开展,学生学得扎实有效。
(三)小组交流:把握时机、体现价值
走进我们的数学课堂,小组交流讨论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讨论的方式也多种多样。如果老师真的也参与到讨论的过程中我们就会发现:一是学生的讨论参与率不高,大部分是组长或者主持人占据着讨论的话语权和主动权;二是学生讨论的深度不够,讨论的实效性不高。我觉得老师要把握的无外乎做到:一是把握讨论的时机;二是要面向全体;三是讨论交流要建立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之上。学生没有经历自主学习,交流就显得很虚化。在执教五年级下册《约分》一课时,老师的预设很值得借鉴。老师出示了一系列的分数(不是最简分数和最简分数两类)让学生分类,并口述分类的依据。学生理解最简分数后,明确把不是最简分数化成最简分数的过程叫约分。这时老师让学生讨论:
1、怎样约分?约分的依据是什么?这时组织学生围绕上述问题交流讨论,讨论时相互补充、质疑、完善,最终形成统一意见。通过展示交流得出约分的最终目的就是把分数化成最简分数,依据是分数的基本性质,最简单的方法是分子分母同时除以它们的最大公因数。老师设计的讨论问题明确、讨论的时机合适,学生真正参与了讨论的过程,达到了最初的教学设想,体现了交流讨论的价值。
(四)展示点拨:分清层次、有效突破
交流后展示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展示学习方法、展示探究过程、展示真实的认知水平、形成共识、得到知识结论;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发现问题、暴露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思维障碍,为后期教学活动的开展找到依托和突破点。而我们很多课堂的展示一上来就让学有成效的个人或者小组上台展示,他们展示能很好地反映学习能力强的学生的学习水平,很快地得出知识结论,顺畅地推进教学流程。可我们细想:还有一部分学生是否真正参与了讨论的过程?他们的学习程度、他们所遇到的困难我们是不得而知的。我们是否在这一环节可以这样操作,在他们交流讨论时老师也应参与其中,发现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想法和做法,马上就组织第一次展示。让那些有代表性的上台展示,其他同学补充、质疑、点评。如教学《约分》这一课中,在学生讨论交流时我们会发现学生有这样几种有代表性的方法:一是约分的最后结果不是最简分数的;二是结果是最简分数但约分过程分子和分母除以它们的公因数很多次的;三是分子和分母同时除以它们的最大公因数的。展示后让学生分析比较得出最简便的约分方法是分子和分母同时除以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学生在这时提出不能很快的找出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因数,再次让学生把讨论的焦点聚焦在怎样能很快的找出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因数,一次就能化成最简分数,再组织交流展示。教师在这一过程要做的是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对自己的方法和思路进行改进和优化;对自己的结论进行修正,把交流展示引向深入。这样的展示层次分明,有效地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五)拓展延伸:面向全体、着眼发展
巩固拓展,是教师诊断学生学习状况,学生知识内化、熟练运用、实践反思、总结方法、能力提升的过程。笔者认为此环节的作用一是用来检测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和熟练程度;二是反馈数学思想方法的领悟与掌握,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和学习能力的提升,满足学有余力的学生需求,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所以拓展延伸环节的设计要面向全体、有层次性、针对性具有弹性,为数学知识的探究生成、数学思想方法体验感悟提供更为宽阔的平台,从而实现教学过程的整体优化。我在教学四年级上册《三位数乘两位数》是这样设计的:
1、如果你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还不理解的可以看书、问老师和同学、回顾刚才的学习过程;
2、如果你已经掌握计算方法可以完成学习卡上老师为你准备的题目;
3、如果你已经很快完成学习卡的题目并与老师交流无错误可以完成课后思考题:先找规律,再计算:(1)110+120+130+140+150=()×(),(2)220+230+240+250=()×()。部分学生探究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1、这些数据都是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且每相邻的两个数据的差是相等的;
2、第一组数据的个数是单数,第二组数据的个数是双数;
3、可以求出这些数据的平均数,第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是最中间的那个数,第二组是最中间的两个数的平均数;
4、可以用平均数乘以数据的个数求出这些数据的和。学生的研究应该说已经到了一定的层次,可以结束了,可这时一个学生提出:我们可以列举很多这样的数据,如:1+2+3+„„+100,2+4+6+„„+100,1+3+5+7+9+11等,这样的数据都可以这样算。课后,还有一个学生写了一篇数学日记《神秘的中间数》,我把这篇文章寄给了《数学学习方法报》,并被发表。
总之:教学预设充分尊重理解教材的本原意图,教学流程针对学生真实学习起点,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的前提下开展和生成,打造广阔的发展学习的平台,离本真数学课堂就会渐行渐近,我们的课堂就会充满“数学味儿”!
第三篇:坚守本真 努力构建高效课堂
坚守本真
努力构建高效课堂
——《 隔窗看雀 》说课稿
一、谈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
鄂教版第十册第17课《隔窗看雀》是一篇语言生动、平实,内涵深刻的优美散文。其中麻雀“忙碌而不羞愧,平庸而不自卑”的生活态度能引起我们长久的思考,可以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重新审视周围的人与物。
所有五年级的老师们都一致认为这篇文章选得好,但教学的难度却很大。首先是散文这种“形散而神不散”的行文方式对学生来说难以把握。更重要的是文章从小小麻雀身上所折射出一种讲不清道不明的感觉。为了达到深入浅出、化繁为简的目的,我把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定位:
1、学习生字词,有感情朗读全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通过与文本、与作者交流,理解麻雀“忙碌而不羞愧,普通而不自卑”的可贵,感受作者对麻雀这个小生命的欣赏,从而引起学生对生活的初步思考。
3、通过学习文中优美细腻的语言文字,想像画面,引导学生感悟作者语言表达的精妙。
二、谈难点的突破
1、这篇文章的内涵与学生的认识之间有一定的距离,学生理解是有一定的困难,麻雀仅仅是一个他们并不陌生的事物,但是要感受和领悟麻雀“忙碌而不羞愧,平庸而不自卑”的生活,并不容易。如何让学生理解文章要表达的意义,领略到文章深处的东西呢?我采用读悟结合的方法,抓住文章最主要的枝干,紧紧扣住文中能够让学生的心灵产生摩擦和振动的语句,引导学生围绕教学主题展开自主学习,感知、理解、回味,读出文中情感,从文章的表层读向深层,逐步领悟到作者的用意并感受到优美文字中所传达出的情趣。
2、“忙碌而不羞愧,平庸而不自卑”这句话出现在课文第六自然段的行为之中,很显然,它是文章的文眼,是麻雀生活态度的集中体现,也是作者所要表达的核心,将这句话作为这堂课的阅读切入点可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但这句话高度概括很空很泛,即使学生在课文中一眼就发现了它,也只能代表作者的个人感悟,学生没有一个消化吸收的过程,无法与作者实现精神的沟通,无法真正领悟这句话并丰富它的内涵。怎样突破这一难点呢?我在教学中没有硬性揪着不放,而是暂时把它放在一边,集中精力品味课文六至十一自然段,从作者对麻雀生活带有浓厚感情的描述中体会这小生命活出快乐与坚忍,自信与乐观,充实与幸福,学生通过读书体会、想象补白等阅读方法不断丰富麻雀在其头脑中的形象。在这之后,我水到渠成地将学生读书体会归纳到文眼之下,告诉他们用心感悟到的正是“忙碌而不羞愧,普通而不自卑”的真正内涵。
此外在第九自然段,作者把麻雀比作点缀在人类生活中的活标点,语言优美风趣、比喻排比运用巧妙,喜爱之情溢于言表。我把这段教学重点放在语言文字积累上,从“活标点”这一形象比喻出发给我们的世界带来生趣,再利用将暗喻词改成好像、犹如等,不露痕迹的提示暗喻写法,最好后激发学生背诵下来。几个环节体现语文课的本色,又避免机械训练,达到以读代讲的目的。
三、说课后反思。
1、一直以为,文字是语文课堂得以飞翔的着陆点。脱离语言文字的着陆点,其感悟难以扎根。怎样才能使学生“言语的耳朵”更加灵敏,“言语的眼睛”更加明亮?我觉得,一定要贴紧文本潜进字词里去。《隔窗看雀》中不少文字句段,赋予了诗人特别的眼光与想象,平实而奇特,生动而鲜活,可以称得上神来之笔。然而如何引导学生领悟作者神来之笔,让学生感悟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一直是我设计这堂课和执教这堂课最大的困惑。
2、《隔窗看雀》是一篇文质优美、耐人寻味的好课文,但学生理解起来确实难度很大。课文里面蕴藏着太多的知识点需要挖掘,而且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所以我感觉自己不知道怎样把握,才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往往是兼顾人文性而忽视工具性。通俗地说就是很容易顾此失彼。这节课我先后试教3次,最长一次拖堂40分钟还是不得草草收场。有专家说,课堂上要争取不问。问题是老师不问学生没有那么强的能力能自主学习。
第四篇:构建慧学课堂,回归语文本真
构建慧学课堂,回归语文本真
我校于2014年12月顺利创建成功“丹枫慧苑”特色项目,把“慧学课堂”作为研究的主攻方向,提出“十六字”的慧学课堂目标:教的轻松、教的简约、学的轻松、学的扎实。本文主要就“减轻学生负担、打造高效课堂”探索慧学方法。
一、课堂观察:当下小语课堂的现状分析及主张诉求
现状分析
1.嘴上喊着新的教学理念,实际课堂还是“一言堂”。
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种教学模式层出不穷,但在实际的课堂中,有些教师还是老样子――“一言堂”,只是把教会学生知识作为最终目的,一味灌输。
2.对文本解读不够,还是一味的“题海
战术”。
对文本正确、深入的解读是普遍关注的话题。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必须从文本理解入手,从学生的学情入手。但有些教师不花时间在钻研文本、磨课上,而是布置大量的作业,学生苦不堪言。
3.重课堂形式,轻学科本质,看似热闹,教学效果差。
常常看到公开课中,教师煽情,学生又唱又跳,好不热闹,透露出教师的浮躁、盲目和形式化倾向,丧失了语文的本质内涵。
主张诉求
1.语文课堂是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的完美结合,是教师了解学情,正确、深入解读文本的情况下,教师和学生之间互动生成的场所。教师要教的轻松,学生要学的有趣。
2.语文学习是一种不断探寻的过程,不是老师的“善意”的告知。学生只有直接参与探索新知识的全过程才能领悟知识的奥秘,感受学习的乐趣,有时探索虽有弯路,但学生学得更加踏实。
3.语文学习应该减轻学生过重的负担,提高学习效率。过于“花哨”的教师和学生表演,只能让学生学会看老师眼色行事,只是课堂的一颗棋子,符合“剧情”就让你表演一番,语文的听说读写没有真正落到实处。
二、内涵厘清:语文慧学课堂的特质呈现及特征归纳
慧学,让学生学会学习。语文的课堂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与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回归语文课堂的本真,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和谐发展。
(一)课程整合
1.学科内整合:学科内的不同版本教材知识串联、整合,前后知识点的整合。
2.跨学科整合:以统一的主题、问题、概念、基本学习内容链接不同学科,目的是使学生在此过程中建立系统的思维方式,体验知识之间的联系。
3.课内外整合:学科知识和社会生活紧密相连,学生的课内学习和课外活动紧密相连,培养学生理解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融入游戏元素
游戏元素和学科元素的有机融合,让学生有了形式多样的创意课堂――语文体验式作文、语文游戏导悟、语文游戏辅练、语文音乐律动结合。
(三)预习导航
教师通过预习导航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交流、自主展示。展示分为三个层次:预习导航汇报、课中任务单、课后效果监测。
(四)小组合作探究
教师安排五、六人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自学、讨论、汇报,走上讲台,大胆表达。
(五)分层反馈评价
教师参与学生合作学习、探究汇报,针对不同学习层次学生分层布置作业、设计反馈卷,允许学困生二次答卷。
三、原野实践:小语慧学课堂的实施路径及本真回归展望
(一)小语慧学课堂的实施路径
1.营造和谐融洽氛围
慧学课堂是学生的课堂,是唤醒学生学习欲望的场所。教师要尊重学生,欣赏学生的独特感受和多元见解,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节外生枝”,提倡自主、探究、敢于质疑。教师要面带微笑,走近学生,弯腰倾听。哪个学生汇报,那个孩子就是课堂的中心。这样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吸引着每一个学生进行知识点的碰撞、情感的融合,学生的思绪得以飞扬,灵感得以激发,智慧得以生长。
2.开展高效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学生在讨论碰撞中学习新知识。要想开展高效的小组合作学习,第一步要合理分配小组组员;第二步要明确小组成员责任;第三步要做好小组合作学习的培训;第四步要提供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机。第五步,展示交流时要激发学生倾听、评价的热情。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标,以高涨学习热情投入于合作学习中。在合作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巧妙引导。如果出现困难、意外混乱局面,要深入小组,掌握情况及时调控,保证小组学习合作有序有效地开展。教师要及时诊断与处理问题,注意激活冷场现象,控制过热场面,使全体小组成员真正动起来。教师还要下组参与学习讨论,及时把握各组学习情况,灵活运用教学机智,调整学习时间,同时还要教给学生一些探索发现的方法,不断引发学生思维的碰撞,把学生的探索引向深入。
3.精心设计课堂提问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答一个问题更重要。”科学家的发明创造都是从问题开始。自主学习的课堂强调老师精心设计课堂提问,让学生在问题中找答案,答案中找问题。学生通过老师的提问学会学习,通过问题将问题呈现出来,这样才能在质疑中不断挖掘、探索。
比如教学辛弃疾《清平乐?村居》。老师先从词与诗的不同入手,让学生明确词形式上的特点。学生们一遍一遍地读,读出了词的味道。老师从“给你印象最深的句子有哪些”入手,带领学生咬文嚼字,抓住“醉”和“相媚好”体会文意,联系课文插图想象,走进“词”的境界,读出一幅幅生动的“村居”图。在学生“得词意”的基础上,加入作者生平的介绍,提升学生理解的层次,读出作者辛弃疾对村居生活的向往。
4.重视课堂动态生成
慧学课堂重视动态生成,学生通过思考,对教材形成自己独到见解。“动态生成”是新课标提倡的一个重要理念。教学不应只是忠实地传递和接受知识的过程,更是课堂创生与开发的过程,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再好的预设,也不能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智慧课堂不但要求教师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更要求教师在随机应变中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根据教学进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及时调整课前的预设,给学生腾出空间,为生成提供条件,鼓励生成。
我在教学《草船借箭》时,有学生提出:“草船借箭”的“借”字用得不恰当,应该加上引号,说明不是真正的“借”,而是巧妙地“骗”。我灵机一动,这个“借”字可以大做文章,就组织各个小组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辩论,最后达成共识:用“借”字是最好的,更突出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这样的生成,让学生学会领悟中国汉字用法的巧妙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二)小语慧学课堂本真回归展望
1.回归民主。慧学课堂实行民主教学,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只是引导者和参与者。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敢于质疑,敢于发表意见,构筑师生、生生和谐的讨论群体,教师适当的鼓励、适当的引导,让学生真正地参与课堂的学习。
2.回归简约。慧学课堂是简约的,但不简单。慧学课堂重视学情研究,研究深入文本,做好课期学生自我学习的功课。课堂上省去不必要的“花架子”,删繁就简,让学生听得懂,学得有趣,就采取相应的学习方法。
3.回归生成。慧学课堂特别重视学生的自然生成,教师不是一味和学生探讨问题的“捷径”,而是让学生不断尝试,找出适当的方法,不怕弯路,不怕失败,让学生的思维真正地激发,体会探索的乐趣。
慧学课堂,就是要回归充满活力的本真课堂,保持持久的生命活力,要求学生发挥主动性、能动性,从生活的各个方面获取必要的营养,使得生命之泉生生不息、活力永存。教师要力争做到关注“每一个”,发展“每一个”,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传播智慧的种子,并让这种子在学生的心田里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作者单位:南京市栖霞中心小学)
第五篇:本真,小学数学课堂的呼唤
江苏宿迁市湖滨新区皂河中心小学(223800)韩万军[摘 要]课程改革使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可喜的改变,与此同时,也出现了过分注重教学形式的倾向。因此,舍弃表面繁华,追求朴素简单的本真课堂,时不我待。[关键词]本真 还原 提升 优化[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8-072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一些可喜的改变:课堂活跃了,小组合作交流的机会多了,教师更注重学生知识获取的方式了。但是,与此同时,一些负面效应也随之而来,那就是教师过分注重教学的形式主义,导致在数学课堂上学生缺乏深层次的思维,教师缺乏对课堂教学的有效调控等等。在这种教学背景下,本真的数学课堂得到越来越多教师的呼唤。所谓本真数学就是数学的原始形态,追求数学课堂之本真就是追求原汁原味的数学课堂。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
一、洗却铅华,追求朴素,还原数学魅力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化教育在课堂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多媒体教学技术在形象、直观、动态展示方面的确有其无可取代的教学优势。但是,曾几何时,公开课上如果没有运用电教媒体就登不了大雅之堂。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每节课都这样上现实吗?因此,舍弃表面繁华,追求朴素简单的课堂,时不我待。例如,在教学“三角形三边关系”时,著名教师丁杭缨没有运用多媒体,仅凭借小小的吸管就让学生理清了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首先,教师问学生:把一根吸管任意剪成三段能围成什么图形?大多数学生都认为能够围成三角形。教师再进行追问:一定能围成三角形吗?请结合自己手中的吸管试一试。在学生围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围不成,此时教师又继续追问:为什么会围不成呢?因为两条较短的边连起来还没有最长的边长。由此,教师引领学生得出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必须大于第三边。在这个课例中,对于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教师如果只是借助多媒体来展示,那么学生由于缺乏自己的实际操作体验,很难有多么深刻的感受。当然,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优势还是无法被取代的,我们追求本真是追求朴素,避免形式主义,使其能够真正提高教学效果。
二、由表及里,追求深刻,提升数学思想数学教材的编写大都遵循着两条线索,一是数学知识,一是数学思想。有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数学知识在学生头脑中呈现的时间是短暂的,过不了多久就会忘记,但是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数学精神会时刻铭记在学生头脑中,并使学生终身受益。”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要注重由表及里,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这也是数学教学追求的目标。例如,有一位教师在执教“小数的性质”一课时,让学生做题:仔细观察,分别把大小相等的数写到对应的两个圆圈里。(5.0 0.50 5.00 0.500 5.000 0.500)在学生完成以后,教师再让学生想一想和0.5与5.0相同的数还有哪些,让学生写一写。然后教师继续追问:“如果让你一直写下去,你还能写吗?”学生说:“当然可以。”为什么呢?学生很自然地就会引用小数的基本性质来说明,这样不但巩固了小数的性质,而且拓展了教材,体现了活学活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许多教师没有让学生对所学知识真正理解就忙着下结论,显然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在上例中,教师通过对教材的灵活处理,不仅挖掘出其中蕴含的思想和方法,而且也使数学极限思想得到了巧妙的渗透。
三、删繁就简,追求简洁,优化呈现方式数学教材是数学知识的体现,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只是基于知识的传授照本宣科,那么,学生的思维也会因为缺乏生动信息的支持而堵塞。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合理取舍,删繁就简,让学生主动的获取知识,这样教学可以有效避免教师讲得多,学生学得少,不仅优化了数学知识的呈现方式,而且也真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例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学“梯形的面积”一课时,就采取了比较简洁的教学方法。首先,教师就学生学习过的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进行简单复习。教师提问:如果让你来计算梯形的面积,你有什么好方法?由于有了前面的教学铺垫,就有学生提出如果能把梯形面积转化为已经学过的图形面积就会容易得多。在学生有了自己的基本思路以后,教师再让学生自己动手画一画、剪一剪、拼一拼,通过自己的实际操作探究出了梯形的面积。由此可见,追求本真的数学课堂就要敢于删繁就简,探寻出一条简洁的途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总之,真实、简约、有深度是新时代对数学本真课堂的呼唤,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就要与时俱进,追求本真,还数学课堂那份质朴与宁静,从而让数学课堂真正洗尽铅华,返璞归真!(责编 罗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