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本真课堂心得体会
外出学习体会
非常荣幸有机会参加了兰山区小学数学本真“新课堂”活动,虽然天气很冷,但是会场内气氛却热烈,洋溢着浓厚的学习氛围。上课的老师们娴熟的教学技巧、精致的板书、亲切的教态、良好的综合素质,同学们认真听课的态度,训练有素的自主学习与小组讨论交流,精彩的发言,都获得了听课老师阵阵热烈地掌声。
虽然很累,但是这次活动使我受益匪浅,让我领略到了名师的风采,学到了宝贵的教学经验。在这次活动中听了四位老师的课,其中韩老师和薛老师上的是常态课,郝老师和孙老师的课是即将参加比赛的,四堂课都很精彩,而后教研员进行了点评,然后还安排常态课教师介绍了自己是研究“新课堂”教学模式的经验,让人受益匪浅。通过学习为我以后的教学工作起到了点云拨雾的作用,下面就谈谈我的感受比较深的几点体会:
一、训练有素的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学习。在韩老师和薛老师的常态课上,学生们的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学习非常高效。我觉得这一方面是得益于老师们平时的指导,更重要的是每次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前,老师都会给出明确的提示,连时间和音量都会提示。而讨论交流结束时,师生之间会有约定好的结束信号:韩老师的是口号“---我自信----我成长”,薛老师的是“态度决定高度,细节决定成败”。汇报时会让学生们按序号汇报。这些细致的提示给学生们的讨论交流提供了切实可行的依据,让学生们能有条不紊的进行思考,交流,汇报。
二、扎实有效的教学。两位老师上的这两节常态课都非常扎实,重难点突出,比如韩老师的《按比例分配练习》这一课,韩老师准备了四种不同类型的题目,层层递进,每一个题目都有针对性,学生结合问题学习、探究、交流,使学生一步步建立模型,并理解应用此类题目的模型。而薛老师的《万以内加法(连续进位)》一课,在教学算理和算法时,让学生先自主探究,把探究结果写在学习单上,然后在小组内交流,再派代表在全班交流,最后练习时再巩固,学生在自学、交流、练习中一遍遍巩固算理和算法。
三、善于发现与联系的眼睛
数学知识和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作为数学老师要善于发现,善于从生活中找素材,把知识生活化,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在课上两位老师都从生活中寻找素材,而非直接教教材。例如:孙老师教学《植树问题》一课时,把三种情况(一端种,两端种,两端不种)整合到一道题目中,让学生从中发现矛盾点。在对比联系学习中解决问题,建立模型。在应用练习时,引导学生把模型与生活中的问题联系起来,如钉纽扣、钟声,锯木头,装路灯等等。既训练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也加强了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体会是可以记录的,但心灵的感受可能是无法言语的,只有自己的经历,才会有认识上的提高。
虽累但幸好有收获。
2017/11/30
第二篇:本真课堂观后感(模版)
全国小学语文名师本真课堂教学观摩学习心得
2016年9月23日,在郑州丰庆路小学我和我校田老师参加了中国教育梦-清华附小窦桂梅团队1+х课改创新成果展示,两天时间我们听了4节课,3场讲座,感受至深。
一、渊博的学识才能驾驭当今社会下的少年儿童和新课改下的课堂
每位做课专家面对的都是一群陌生的孩子,可以说,他们对孩子们的学习习惯不了解、对孩子们的学习基础不了解,对孩子们的学习程度不了解,这样,无形中就会加大上课的难度,但无论哪节课,都没让我感觉到有丝毫艰难行进的感觉。
《鲁迅主题群文》阅读课上,李怀源老师让大家针对鲁迅笔下的儿童进行讨论,孩子们那种自信,那种不甘示弱,那种广阔知识面的显现,让所有在场的专家及老师们折服,他们从几个孩子偷豆子到八国联军,到1942年闹饥荒再到日本侵华战争,言语中除了对文本的深刻理解,对祖国浓浓的爱,还展现了信息时代下儿童的了不得。
我们是教育学生的老师,虽然只是孩子们的引导者,但也肩负着对一切知识的解释权的重要使命,因此,我们不再是以前所说的“给孩子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作为教师,每个人都要努力成为一棵树,不要等着别人定时去浇灌,不求别人的庇护和依赖别人,要自己努力去生长。对于孩子,我们也要把他们看成一棵棵树,也不能只关注地面以上的部分,地上是能力是技能,地面以下是人的素养。不同的学生会生长成不同的树木,学习即成长。
二、教会学生读整本书
整本书导读课,思路清晰,导引性强。
拿到一本书--看封面--看作者--看书评--找“主角”--读细节--猜情节--看提示--读尾声--合上这本书--想故事--想主题--想自己
对于阅读课,专家认为,不必要把语文教学和阅读教学分别开来进行,要合二为一,是啊!每个年级的语文课本大概都是安排30-35篇课,而我们的教学还停留在一学期紧紧张张才能把课赶完上,看来,我们的教学真的需要改革,北京28中学,仅用较短的时间就能把书本上的内容学完,剩下的时间都是阅读,结果较短的时间能取得较好的成绩。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也是值得我们探究的。三、三尺讲台,一片圣地,一个舞台
窦桂梅老师,记得好多年前也听过她的课,但这次,印象极为深刻,她独特的教态,快节奏的语言表达,课堂上擅长的教学手势,独特的板演形式,机具启发性的提问方式,还有时不时对个别学生的“打击”,最终,总要回归到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都充满自信,都投入到学习上来。
窦桂梅老师的课堂节奏真的好快,在她的感染下,学生的节奏也由慢到快,还特别会观察,会处事(例如:时不时出现“对不起,是我理解错了”“谁能帮帮我”“我只能这样了”的语言)
一节课,陌生的孩子们参与率几乎达到100%,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吸引着孩子们,一个手势,一个眼神,孩子们即刻领悟,对文本的理解深刻,培养了孩子们的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际能力、归纳总结能力。
大加就是大家,两个多小时,时时吸引着我的眼球,这样的老师怎会不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
一节好课,是一节生成的课,一节生长的课,这节课,孩子们思维的生长,理解的生长,情感的生长,朗读的生长,其实,还有听课教师的生长。我珍惜每一次学习机会,我会努力,会抽出更多的时间学习,给自己不断充电,提升自己。
第三篇:回归本真课堂
回归本真课堂 提升教育质量
红安县永佳河镇永河小学
李保财
【摘要】追求数学教学之本真就是追求原汁原味的数学教学。反朴归真的教学更能体现数学的本质,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发展。本文针对当今小学数学课堂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深入的剖析,用案例的方法列举了小学数学课堂中在情境创设、探究活动、教师提问三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再通过案例的方式呈现了小学数学课堂的本真,即注重数学思维的培养,加强学生对数学本质的认识。【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启发性,回归本真,提升质量
伴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也在进行着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为了体现新课改的理念,不少数学老师挖空心思,刻意追求形式,通过自主探究、实践操作、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等活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异常饱满。但是形式的背后透露出浮华,折射出令人深思的问题:数学思维少了、思考感悟少了、能力提高少了。如何提升教育质量,这就需要我们静下心来反思,如何扎扎实实的教,让数学课堂更加充满“数学味”。
一、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创设教学情境似乎成了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教学环节,成为连接数学与生活之间的纽带,在激发学生产生良好的学习体验、促进学生进行数学思考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地情境中学习数学”。确实,创设有意义的数学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但是现实课堂中,有些教师为情境而情境,画面花花绿绿,眼花潦乱,学生看半天,都没能发现主题。案例
(一):《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片断
出示十分精美的课件,向学生展示了“儿童公园”的精彩画面。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这个儿童公园太漂亮了!里面有许多的玩具。生2:我发现了这儿有过山车。生3:还有碰碰车。
(老师分别予表扬,表扬他们的金睛火眼,真会发现问题。)师(耐心地):还有什么新发现? 生3:我发现小朋友们在玩荡秋千。生4:我发现有的小朋友在做游戏。
师(着急地):除了这些,还有别的发现吗? 生5:还有摩天轮,上面的小朋友们在和我们招手呢。师(有些失望):还发现了什么? ……
(十多分钟过去了,在老师“还发现了什么?”的问题引导下,学生不断有新的发现,但始终没有发现老师所要的“数学信息”。)
从这一案例中可以看出这是一节很热闹的课,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很注重对学生的鼓励和肯定,但不难看出这段教学活动明显偏离了教学目标。本来只需寥寥数语就能概括出的“情境”,结果由于老师的“你发现了什么?”的问题引导,学生岔开了话题。由于老师不敢轻易地去否定学生,还继续给予鼓励,任由学生发言,使数学课变味了,冲淡了教学的主旨。不能使学生的思维有的放矢,不能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事物、搜集信息并提出相关问题,不能直接切入本课的核心环节,为本课学习服务。
案例
(二):《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片断 屏幕出示情景图。
师:图上有什么动物?小猴是怎样排列的? 生:小猴是2个2个排的。
师:想知道小猴一共有多少只?怎么办? 生:2+2+2。
师:不加能看出来吗?怎么看的? 生:可以2个2个地数:2、4、6。
师:对!既然是2个2个排的,我们可以这样数1个2、2个2、3个2,学生跟着一起数一遍。(屏幕上再添加兔的情景图)
师:兔有多少只?你能用加法来表示吗? 生:3+3+3+3=12 师:怎么数呢?
生:1个3、2个3、3个3、4个3。教师再引导学生回到算式中数一数。
这位老师的处理是直接切入:“图上有什么动物?小猴是怎样排列的?”很自然地引导学生认识到这样的图画就表示3个2。这样就让学生建立清晰的几个几的表象,目标明确,表面上很简单,但内涵却是丰盈的。抛弃了一些故弄玄虚,毫无价值的东西,课堂上更多体现的是扎实、有效,让一二组,组织有效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去体悟与理解知识,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是建构主义大力倡导的理论,也是新课程改革提倡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自新课程实施以来,课堂变活了,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但在热闹的活动的背后,却透露出浮躁、盲从和形式化的倾向,学生内在的思维和情感并没有真正被激活。
下面请看另一位老师在执教《梯形的面积》时组织的探究活动。师:请同学们考虑,怎样用已学知识计算梯形面积?
生:能不能将梯形转化为我们已经学过的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或者三角形来计算?
师:现在请大家利用剪刀和梯形纸板剪一剪、拼一拼,通过实际操作探究梯形的面积。……(学生动手操作)
生1: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通过旋转、平移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推导出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 生2:把梯形的上底和下底对折,然后沿折痕剪开,将一个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高是梯形高的一半,上底、下底之和是平行四边形的底,推导出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这位老师组织的探究活动,通过剪一剪、折一折、量一量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发现规律,主动获取知识,在自主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注重问题的启发性
有位教育家说:“教学的艺术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的作答。”提问的艺术越高,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就越有利。然而,在现在的课堂教学中,提问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不能准确地把握提问时机,缺乏提问的艺术和技巧,提出的问题没有质量等等现象大大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因此,提高课堂提问的质量非常必要。案例
(一):《1亿有多大》教学片断
师: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亿”这个计量单位,你们能想象出1亿有多大吗?
生1:我猜想1亿栋楼房摞起来可以冲到月球上去。师:你的想法真奇特!但是1亿栋楼房能摞起来吗? 生2:我猜想1亿张纸摞起来大约有姚明那么高吧!师:比姚明要高多了!
生3:我猜想我的指甲里大约1亿个细菌吧? 师:是吗?那你可要讲卫生哟!
生4:我猜想1亿张纸摞起来可以冲到天空上去吧,1亿粒米大约有一个房间那么多吧。
师:同学们,你们的猜测有很大胆,到底谁猜得比较对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1亿有多大”。
这位老师提的问题过于空泛、引导也缺乏数学含量,以至学生只能瞎猜。这样的提问没有明确的指向性,又很空洞,没有让学生得到应有的锻炼。案例
(二):《圆的周长》教学片断
(演示:屏幕上显示一个圆,圆周上的一点闪烁后,沿圆围绕一圈,然后闪烁圆周)
师:同学们,什么是圆的周长? 生:圆一周的长度,叫圆的周长。
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圆的周长展开后,会怎样? 生:一条线段。
师:那么如何测量圆的周长呢?(板书:圆的周长)
(接着启发学生动手实践,在实践中探索测量圆的周长的方法)师:你是怎样测量圆的周长的? 生:我用滚动法测量出圆的周长。
师:如果要测量的是大圆开水池,你能把水池立起来滚动吗?(学生哄笑,齐声回答不能)
师:还有什么办法测量圆的周长呢?用滚动法、绳测法可以测出圆的周长,但是有局限性。那么能不能探讨出一种求圆周长的规律呢? 师:圆周长的大小是由什么决定的?我们要找到这个规律,先做一个实验,你能发现什么?
(实验:两个球同时被甩动,形成大小不同的圆。
学生欣喜地发现:圆的周长的大小与半径有关。圆的周长的大小与直径有关)
师:圆的周长到底与它的直径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积极动手测量,得出结论:“圆的周长是这直径的3倍多一些。”)师:圆的周长到底比它的直径的3倍多多少呢?这里,我给同学们讲一个古代数学家祖冲之测量圆周率的故事……
这位老师这段课的显著特色是恰到好处的质疑问难,步步为营启发引导,造成环环相扣的认知冲突,有效地激发了学生求知欲望和创造思维。
提问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好的提问,能激发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引领学生在数学王国里遨游;好的提问,需要我们教师要做有心人,问题要设在重点处、关键处,疑难处。这样才能“问”活学生的思维,“问”出学生的激情,“问”出学生的创造。
作为新时代的数学教师,我们应时刻反思:在滚滚而来的课程改革中,我们应该坚守什么?舍弃什么?有没有打着改革的旗帜,进行着华而不实的教学?我们应该做到不管外面风向如何,潮流如何,都要有自己的思想,都要有自己的坚守,去粗取精、去虚求实、与时俱进。让我们还它那份质朴与宁静,洗尽铅华,返璞归真,提高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 《小学数学教学月刊》 2012.[2] 《新课程》 2011.[3] 《小学教学研究》 2013.些盲目的泛化现象得到回归,充满着数学的朴实美和简洁美!
第四篇:浅谈如何打造本真课堂
浅谈如何打造本真课堂
---观摩全国小学英语名师本真课堂-沈峰《A telephone call》有感 本真课堂是遵循学生认知规律,促使学生在真问题、真过程、真学习中获得最大发展的课堂,是体现学科特点和本质,体现知识生成的规律性、科学性和真实性的课堂,是师生全情投入、教学对话和谐共振而达成自由、融通和美境界的课堂。特别喜欢沈峰老师带来的课,让人意犹未尽,在真情境中,提出真问题,让学生在过程中学到真知识,再能运用到真实的生活中去。
“延迟,等待。”放慢你的脚步,给学生一点思考的时间,给学生一点组织语言的时间,给学生一点积攒勇气的时间。教师提出问题后,第一个举手的学生,在他举手时他已经同时准备好了上面的三个部分,他们一般都是教师眼中的尖子生,他们一般都能给出你所期待的答案,配合你完成你的教学设计。而那些站起来“en, er, the…”这些影响我们完美流程,浪费时间的回答者会在三秒钟左右被要求坐下。他们的一个很好的idea可能就被这样埋没了。由于这次表达失利,下次再举手的勇气可能就不如这一次这么高了。
所以,沈老师说到,我们要延迟,等待学生的思维与回答。照顾到这些非尖子的学生。即使他的回答有语法错误也不要打断他,让他先把思想表达出来,教师再用一个准确的句子还给他“You mean…Yes?”让他明白正确的表达方法,过一会还可以再提问他和这个表达相关的问题,看他是否掌握。逐渐建立他用英文表达的勇气与思维。
重视语言的语用功能。我们在面对面时就不需要打电话了,所以创设面对面打电话的情景就会非常假。我们打电话一般都是有目的的,不会无目的的打电话说说你正在干什么,我正在干什么,教师在和学生做打电话练习时,躲到了黑板后面,这一简单的位移,让我们感觉打电话的情景就出来了,问问对方正在做什么,有没有时间,好做出一些活动或邀约的安排,也体现了本课的语用功能。
“懒”老师教出好学生。板书的设计的无序性,可能在美观上有些不足,但是在结课回顾总结时,可以让学生变无序为有序,锻炼开发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观察力。教师的板书对于单词教学尤为重要,尤其是利用自然拼读法写单词,教师在书写的过程中,可以和学生一起一边拼,一边写。这样学生就看到了这个单词拼写出来的过程,让他们在这个拼写的过程中加深对这个单词的音与型的记忆,并且逐渐把这个拼写的过程内化,形成习惯,以后自己拼写单词就会非常流畅。如果我们讲到某个单词,啪,往黑板上一贴,一个单词,几个字母的组合字块,就像一副图画一样映射到学生的大脑,对这个单词有个整体印象,在输出时,认读可能还行,但书写肯定不如和老师一起拼写过的效果好。
我们要做一名“慢性子”的老师,耐心听完学生的回答,延迟评价,这样才能了解让他们的思想,保持他们对问题答案的期待;我们要做一名善于思考的老师,把功夫用在课前,这样才能在课堂上抓住契机开发学生的思维;我们要做一名“懒”老师,这样才能让我们的学生变的勤劳独立。如此才能打造促使学生在真问题、真过程、真学习中获得最大发展的本真课堂。
吴兴芳 青云中心小学
第五篇:让课堂回归本真
让课堂回归本真
摘要:现在,公开课观摩课的授课越来越丰富多彩,形式也五花八门,但我们在享受听课愉悦的同时,也感受到了过多的华而不实的元素,对此,可从传统教学中吸取经验和优点,和新课标要求融合,让学生的课堂回归本真。
关键词:传统教学 新课标 本真
5月14日,湖北省“课内比教学”的最后一站,小学语文观摩赛在十堰举行,四十分钟内,华丽的课程,授课老师的风采,学生的敏锐,都尽现在听课老师的眼下,让人不得不狠狠感叹,最美好的表演也不过如此吧。
但对于一个细节很是敏感,一位授课老师在利用多媒体讲字词课时,因操作不熟练,无法放映,字词课就此罢休。由此而来的小紧张也让老师发挥不佳。多媒体教学一直以来以其信息量大、简洁灵活、动态感强、传递迅速、形象直观等特点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采用,但也应看清有时它会束缚老师的张力。何以至此?
先反观20年前的传统教学,一只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一群学生,老师传道,学生汲取,那时还不流行“以学生为主”的理念,也没有先进的多媒体技术,但结果呢,学生的素质不好吗,学生的语文水平不高吗?
多媒体本是活跃教学,丰富教学的工具,是为教师所用,现而却控制着教师,究其根源还是在于教师,过于注重虚幻的课堂形式,忽视了教学的本质,忽略了自身学识的培养。再看现今的教学比赛课程,授课前教师无数次的“排练”,令人眼花缭乱的多媒体课件,优良的尖子生,若配合的天衣无缝,那么将是一场成功的演出,否则,也不会差到无法示人。新课标初出时,它是否预料到了这一切,听课老师对这样的课又能维持多久的兴趣?
取中庸,或许是良好地选择。择传统语文教学之精华,择新课标改革中之荟萃,融汇交合,实施于课堂,必是另一番本真的 景象。
如何做到呢?
强文学之底蕴,通先进教学之手段。传统语文教学以传道授业解惑为本,简简单单六个字,要做到却很难,它对教师的“内力”定了高要求。虽不能上知天文,下晓地理,但至少要通透汉民族语言的魅力,古今历史,能手到擒来,名家名著,知其若干,古诗好词,能如河流般吟诵自如,课堂上,吐词抑扬顿挫,能自由畅快的传达感情,感染学生,和老师一起产生共鸣,能在黑板上挥洒一手漂亮的好字,有师如此,学生之福。中国无数的仁人志士不都是在传统教育中老师的感染下学有所为的吗?那么教师能有这样的含蕴吗?能,只是看老师愿意与否。奉行活到老,学到老,在汲取中提升,当自己在内心称自己为老师时,那么我们内力也到了一定层次了。
再一次遇到多媒体不畅的问题,用充满传统意味的粉笔字替代机器字,那何尝不是有益学生的教学呢? 稳固的文学底蕴是一个老师所必需的,同时生活在新科技包围的社会里,面对着一群群新世纪的学子,如何吸引他们的兴趣,满足他们学习的欲望,那就是科技了。顺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顺应公开课观摩课的要求,教师需要用到多媒体。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是双向互动的,既有知识的传授、反馈,也有情感的交流,而“人”与“机”则是单向交流,缺乏能动的情感交流。这就决定了人机交流不能取代师生交流。所以,媒体只是工具,在运用多媒体授课时,老师可根据课程需要适时的加以音乐,图片,视频的渲染,烘托情感,但切莫喧宾夺主,语文课堂永恒的主角是老师、学生、书本,多媒体只是配角。老师要做的是恰到好处的去运用它。而且无论以后的科技多么的发达,课堂中,老师的魅力是无可取代的。
探求教学新法,不忘朴实之真。关于《语文课程新课标》,经常提到的一个理念是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能力。所谓自主,即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使其自觉的去学习。合作,作为个体的学生基于共同问题而相互配合,集思广益,在讨论中获得知识。探究,有了自主、合作的铺垫,实时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探求新知,这也是一种能力的提升。这种先进的教育模式被认为是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确实,在课堂上,教师面对的是学生,以其为中心进行教学,那是理所当然,但不容忽视的是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学教学,教始终在学之前。所以老师完全可以大胆创新,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探索新的教学方法。首先努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不同环境下的学生生活经历不一样,老师需要大胆的尝试,琢磨出适合学生的方法,同时敢于运用。有了兴趣,老师就要大胆放手让学生去学习,让学生自行思考,碰撞出不同的观点,提出不同的问题,这种大胆的尝试需要老师巧妙的引导方法,丰富的学识,灵活的应变能力。当然,何时放手,怎样放手,这更需要教师不断的钻研。总之不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手段,不必在意他人的看法,大胆摸索,找到适合学生也适合自己的风格。
当然,创新出来的方法不可华而不实,切莫陷入虚幻的境地。有些老师为了标新,将多媒体课件制作的流光溢彩,成功取代了课本的地位;有的老师在课堂上过于表现自己,故作矫情,获得听课老师的一致不认可;有的老师以合作学习的名义,让小组讨论不需要讨论的问题,结果得不偿失。
回顾传统教学中,好老师的课堂,决不会有鲜亮的外表,朴实的外衣下透露的是真实的点点滴滴。虽然是以讲授为主,但句句以课本为根,犹如行云流水,学生在老师的讲授中自发的思考,自主的提问,碰到值得一说的问题,暂停进程,共同探讨,这是一种真实的课程,没有绚丽的科技产物,没有矫揉造作,更没有强制性的让学生去学习。从中值得借鉴的便是这种本真的教学态度,老师秉着这份朴实去教学,无论公开课,抑或常规课,不虚假,不夸张,让课堂的每一秒都充满着挑战。
引用论文:张志平《浅谈语文教学与多媒体的关系》 《新课程学习<基础学习> 》 2010年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