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课标精神 回归课堂本真

时间:2019-05-12 22:27: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践行课标精神 回归课堂本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践行课标精神 回归课堂本真》。

第一篇:践行课标精神 回归课堂本真

践行课标

提升素养

我们从这里

一、语文课程的性质解读

语文课程到底是怎样的一门课程,语文课要遵循的核心目标是什么?语文教师到底能管多大的事情?这一直都是在困惑着我们教师的一个问题,也就是我们经常叨念的那句:语文课是模模糊糊一大片,设计教学时常常是无从下手。修订后的新课标给了我们一个比较明确的目标,我们看现在的语文课程的性质是什么?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里我们要关注三个重点词:语言文字运用、综合性、实践性。这是区别于旧课标的一个鲜明的特点。原来的旧课标涉及到课程性质的词都是语文,而“语文”作为课程的名称,它所包含的内涵很多,所以语文本身就是一个模糊概念,新课标将语文课的性质定位在了“语言文字的运用”,这是建国以来首次在课标中将“语文”改为“语言文字”,这就大大缩小了目标。同时,我们还要关注语文课教学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就是切实让学生动手动脑,参与到语文实践之中。

二、什么是语文素养?

(源于这样的课程性质,我们语文课程要完成的核心目标也就明朗了。我们老师们也该知道我们语文老师管多大的事了!)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是让学生实现语言文字的运用,就是让学生通过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实现语言文字的运用过程,从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教学生语言运用就是在教母语,就是在教学生怎么使用祖国语言?(母语是人成长的精神的河床,母语是温暖的、可亲的,母语学习应该是简单的、快乐的,在母亲和教师温暖的怀抱里,儿童通过阅读接受母语的濡染和熏陶,他们的语言在生长,精神在拔节!)母语学习是一件多美的事情啊!然而长时间以来,我们的教学常常忽略着母语运用的实践。所以我们的老师也常常在感叹:学生怎么不会说话了呢?让我们看看这些好似笑话又是现实的事例。(用“难过”造句,学生写:我家门前有条水沟很难过。老师评价:我更难过哦!其中:我的其中一只左脚受伤了。老师评语: 你是蜈蚣吗?一边„„一边:他一边脱衣服,一边穿裤子。老师评语: 他到底要脱还是要穿啊!陆陆续续:下班了,爸爸陆陆续续的回来。老师评语: 你到底有几个爸爸呀?)再看:(.高中语文摸底考试,“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去还复来)填下句。答:“老鼠儿子会打洞”。.穷则独善其身——富则妻妾成群;.(只要貌似萨达姆)天下谁人不识君。.身有彩凤双飞翼 答:拔毛凤凰不如鸡 ;但愿人长久 答:一颗永流传 ;“天若有情天亦老”,下一句是? 答:人不风流枉少年!葡萄美酒夜光杯,同学写的:金钱美人一大堆。万水千山总是情,答:多给我一分行不行!可见我们的学生在接受了12年的语文教育后,呈现出来的语文素养还如此的让人汗颜!面对学生使用母语能力的下降,我们又该做些什么呢?(儿童是种子,母语是土壤,教师是阳光和水,阅读是提供优质土壤的重要的途径和方法,种子在土壤中孕育,在阳光和水的滋润下成长!)我们教师就是阳光和水,滋养着孩子们在语文阅读的土壤中增长孩子们的语文素养!什么是语文素养?学生的语文素养首先是要有较好的语文知识结构——除了专业基础知识外,要有一定的文学素养,就字而言,要尽可能掌握每个汉字的形音义;就词语而言,不但知其义,要尽可能知其用法。知识是语文修养的基础,但是仅仅有知识并不一定就具有深厚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在对语文工具的运用和实践中逐步培养起来和不断提高的。语文修养主要表现在阅读能力、表达能力和纠错能力。就阅读能力而言,不仅能知道读的文章或书说了些什么,而且能一下子抓住要义,更能有一定的鉴赏能力。我们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积淀语文底蕴,实践课堂,落实课标。回到我们的课标上来,我们老师关注更多的是新课标有哪些变化?

三、2011 年版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小学语文字词教学。

(略讲)

1、2011 版课标和旧课标区别:学段目标与内容的变化:(认字量、写字量降低,意在增强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很重要的一个改变就是写字要求被强化。)最大的变化:硬性规定了每天上课练字10分钟的时间。

(略讲)

2、如何恰当地使用十分钟写字时间?(突出学段重点,提高指导实效)

写字部分是这次课标修订中,改动最大的部分。是最能冲击课堂的一项,我们以后的课堂结构应该是30+10的形式,但很多人在担心40分钟课要拿出10分钟来写字,这样是否能完成教学任务?但是面对整个社会的书写水平的下降,当前由于电脑的普及,写字教学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许多大中学生的字“惨不忍睹”,这不仅是书写技能的问题,而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问题,让每个学生爱汉字、爱写汉字、写好汉字,这是语文教师的责任。”由此看来这项改动是很重要的和必要的,练字是语文实践性的高度体现,在 10 分钟的练字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操练起来。突出学段重点,提高指导实效。一年级上册,指导重点是: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执笔姿势和坐姿;引导学生观察每个笔画写正确,写规范; 一年级下册,二年级上册,教学要以写好偏旁为重点,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独体字成为偏旁之后的书写变化。三四年级,因为学生已经掌握了所有笔画和大多数偏旁,写字的重点要转移到部件的组合搭配,选择有代表性的字重点指导,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五六年级,学生也已经掌握了书写的基本规律,教师要有针对性地指导一些笔画多的、容易出错的字。此外,还要指导写好一篇字,如:课后的抄写句子和段落,高年级的小练笔,保证速度的基础上,做到整洁、流利,行款整齐,从而达成课标提出的“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

(详讲)

3、识字教学方法的探讨

如何进行汉字教学?好几代教师为之付出了辛勤的探索,诸多的识字教学方法应运而生,主流的有“随文识字”、“集中识字”“字理识字”,支流的“字族文识字”“韵语识字”“谜语识字”„„主流也好,支流也罢,都在识字教学的舞台上汇成涓涓细流,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田。无论何种识字方法,都是一线教师和研究者们辛勤探索的结果。

但是,我们需要斟酌的问题是:到底哪种方法能够更高效地教学生识字,识字的效果最好,数量最多。有一种现象:在小学低年级,老师们非常强调字形教学,强调字形教学没有问题。之所以强调字形,有两个原因,首先,汉字音形义三要素中,字形是汉字最重要的外壳,没有字形则不能谈汉字;其次,学生在记住生字时,首先要记住每一个字长得什么样?再去看读音。因此,在低年级教学中,字形教学就被重视起来,以至于重视到忽略了汉字意义的教学,甚至出现为了记字形而“不择手段”的现象。比如,学习“ 壮 ” 时,老师解释说 “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当上将军的士兵才是真正的壮士。”(《狼牙山五壮士》战士 — 壮士,观点就是错误的);学习“ 妹 ” 时,说妹妹是个女孩,她是未来的希望。(人生观有问题);学习“ 心 ” 时,编成的儿歌:一口小锅,煎了三条小鱼,两条蹦出锅外,一条留在锅里。(心是典型的象形字)诸如此类的例子在现实的课堂中很多。为了字形教学而不顾教学语言的科学性、严谨性,这样的识字教学误人很深。)因此课标提出要“ 掌握汉字基本意义的情况,以及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运用汉字的能力 ”。

要让学生知道汉字是怎么来的?本身的含义是什么?在教学中适当传播古人造字的智慧,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热情。因此,在汉字教学中,不能因形害意,而要按照汉字形成的规律教学,多关注汉字的意义,汉字的意义是汉字的生命,缺乏意义教学的识字教学会逐渐变得枯燥而没有情趣,干瘪而没有文化的厚重;而胡乱赋予意义则会导致更严重的后果,造成学生使用语言的态度不严谨,不科学。这些态度都将影响到学生的语文能力。(我们祖先留下的闪光的智慧别让它在我们的手中失传。)总之,汉字教学,教无定法,但是教必有法。首先是遵循汉字规律,其次是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然后根据具体的字情和学情来决定采用什么方法。我们的老师真的要认真的斟酌一下。

(详讲)

四、2011版新课标下的阅读教学

1、阅读教学的调整内容

(1)重视 “非连续性文本”的学习,让语文学习回到生活本体 2009 年,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2009)在包括我国上海在内的 65 个国家和地区进行测试,测试结果显示,上海学生的阅读总体水平处于领先位置。但是,经过对测试结果进一步分析后发现,上海学生比较善于阅读小说、散文等连续文本,但在阅读图表、表格、清单等非连续文本上表现相对薄弱。

第三学段课程目标与内容中提出对“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要求,提出“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教学中积极补充非连续阅读文本,增加学生这方面的阅读活动与能力训练。增强学生的生活实践的能力。

(2)新版课程标准在阅读指导方面,明确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我们的教师首先要研读文本,就像吴琳老师所说:细读文本,如同欣赏自然美景一样,只有在文本中慢慢地走,细细地品味,才能从中发现别人不曾留意的细节,才能有机会与许多美景不期而遇!)课标强调:“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不要太过于将学生本位神话。在课堂中,孩子无论说什么,老师都不敢反对,总是提出赞扬,其实有时候孩子不没有好好地读文本就发表自己的意见,有的时候他们的理解是偏颇的,因此要勇敢说“不”,要让孩子也在充分阅读文本的情况下,再发表意见,孩子的感悟有偏颇的时候,要给与以及的修正。)还要防止逐字逐句的过细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钻研文本,首先应该是教师的钻研。

案例:比如:《去年的树》一课,教师如果不能深入的阅读文本,只停留在表层意义上的读,就会失去这个童话的意义,如果你像学生一样只读出了环保的问题,那你的读就太肤浅了,其实这篇童话与环保不靠边的,文中的小鸟和大树已经不是他们自己了,他们的形象在生活中可以找到生活原型的,他们可以是一对好朋友,可以是一对恋人,可以是其他的关系„„作者只是要告诉我们坚守那份真诚与承诺,保持人与人之间的那份美好的情感。如果教师没有深入的阅读,那么就无法引领学生到一个阅读的高度,好的文本也就此荒废了!

(3)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要求‘有感情的朗读',这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朗读要自然,要摒弃矫(jiáo)情做作的腔调。”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感,同时我们教师也要注重语感的提升,语文常常是这样的一种情况,你的唠唠叨叨的讲解学生不爱听,如果你在恰当的时机,给学生一种富有感染力的“读”,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窦桂梅和吴林老师的语言就特别的有感染力,小小的一个故事,在她们的口中一出,却是那么的令人感动,令人沉醉,令人神往!

(4)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

(针对新课标的出台,对全国语文教师继续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杨再隋的专访中)他说:我也曾“呼唤本色语文”,无非是要守住语文这个根本,不能让它变味、变色、变质,让语文课成为真正的语文课,有浓浓的语文味,有扎扎实实的语文实践,返璞归真关键是“归真”,因此要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重读书、重感悟、重积累,尽量减少和杜绝机械、繁琐、粗糙的作业方式,倡导“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这种观点已经是我们的教育专家以及我们教师的共识,具体要落实到我们的实践之中,每一天都要和孩子一起读书,让我们的校园、我们的课堂、我们的身边处处都飘逸着书香!每天晨读十分钟;每天留给孩子一些读整本书的时间,每天短短的十几分钟累计六年,那么我们会看到不一样的学生。学生的语文素养从何而来?那就是阅读,大量的阅读,课内的、课外的,利用一切的机会让孩子们充分地去读。这次学习时窦桂梅老师给我们上了一节“读书课”,引领孩子共同读了一本书《我的爸爸叫焦尼》。课上,窦老师用她满怀激情的语言引领着孩子进入到这本书的细腻描写之中,感受那简单的语言表达着丰富的情感,感受那份亲情的不舍,从美术和语言的角度来告诉孩子如何去读一本书,相信在这样的读书课后,孩子们一定会因为读了这本书而爱上读书,去读更多的书!对此我们是否也能收到一些讯息,受到一点启发呢?假如窦老师没有深入的去读,没有对书的那份热情、那份执着的投入,她是上不出这感人的课的,我们是不是也要强制自己多读一些书,要不然怎么去做领飞的大雁啊!(面对我们的孩子我们要以一颗悲悯的心来面对:正如美国传奇女诗人狄金森所说:如果我能使一颗心免于哀伤,我就不虚此生;如果我能解除一个生命的痛苦,平息一种酸辛,帮助一只昏厥的知更鸟,重新回到巢中,我就不虚此生。)那么我们应该说:如果我们能让孩子多读一点书,那么我们就是在积善积德,如果我们能让孩子们在我们的引领下,对语文有了一些积淀,那么我们就不虚此生!

其实面对这个物欲横流,浮躁的世界,我们每个人都会因为一些原因,丢失着一些宝贵的品质,但无论怎样我们都要《相信未来》食指(文革期间被迫害的作家,在那个令人痛苦的年代,他依然坚强地活了下来!就是因为他始终相信未来!让我们今天一起带着敬意朗诵他的诗,看看是否能够感受到一种深沉的向上的力量!)

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霜的枯藤

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我要用手 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 掌那托起太阳的大海,摇曳着曙光那温暖漂亮的笔杆 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老师们,我们一起热爱读书吧!那样你会发现原来自己的人生可以活的这样的宁静、这样的高雅、这样的凝重!面对又一轮的新课程改革,不一定所有的人都能创新,但所有的人都能实践,这是一定的。创设本真的语文课堂文化,带领孩子们学习语言文字、享受语言文字,实践语言文字,让我们和孩子一起成长!不断提升语文素养!

第二篇:回归本真课堂

回归本真课堂 提升教育质量

红安县永佳河镇永河小学

李保财

【摘要】追求数学教学之本真就是追求原汁原味的数学教学。反朴归真的教学更能体现数学的本质,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发展。本文针对当今小学数学课堂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深入的剖析,用案例的方法列举了小学数学课堂中在情境创设、探究活动、教师提问三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再通过案例的方式呈现了小学数学课堂的本真,即注重数学思维的培养,加强学生对数学本质的认识。【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启发性,回归本真,提升质量

伴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也在进行着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为了体现新课改的理念,不少数学老师挖空心思,刻意追求形式,通过自主探究、实践操作、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等活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异常饱满。但是形式的背后透露出浮华,折射出令人深思的问题:数学思维少了、思考感悟少了、能力提高少了。如何提升教育质量,这就需要我们静下心来反思,如何扎扎实实的教,让数学课堂更加充满“数学味”。

一、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创设教学情境似乎成了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教学环节,成为连接数学与生活之间的纽带,在激发学生产生良好的学习体验、促进学生进行数学思考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地情境中学习数学”。确实,创设有意义的数学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但是现实课堂中,有些教师为情境而情境,画面花花绿绿,眼花潦乱,学生看半天,都没能发现主题。案例

(一):《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片断

出示十分精美的课件,向学生展示了“儿童公园”的精彩画面。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这个儿童公园太漂亮了!里面有许多的玩具。生2:我发现了这儿有过山车。生3:还有碰碰车。

(老师分别予表扬,表扬他们的金睛火眼,真会发现问题。)师(耐心地):还有什么新发现? 生3:我发现小朋友们在玩荡秋千。生4:我发现有的小朋友在做游戏。

师(着急地):除了这些,还有别的发现吗? 生5:还有摩天轮,上面的小朋友们在和我们招手呢。师(有些失望):还发现了什么? ……

(十多分钟过去了,在老师“还发现了什么?”的问题引导下,学生不断有新的发现,但始终没有发现老师所要的“数学信息”。)

从这一案例中可以看出这是一节很热闹的课,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很注重对学生的鼓励和肯定,但不难看出这段教学活动明显偏离了教学目标。本来只需寥寥数语就能概括出的“情境”,结果由于老师的“你发现了什么?”的问题引导,学生岔开了话题。由于老师不敢轻易地去否定学生,还继续给予鼓励,任由学生发言,使数学课变味了,冲淡了教学的主旨。不能使学生的思维有的放矢,不能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事物、搜集信息并提出相关问题,不能直接切入本课的核心环节,为本课学习服务。

案例

(二):《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片断 屏幕出示情景图。

师:图上有什么动物?小猴是怎样排列的? 生:小猴是2个2个排的。

师:想知道小猴一共有多少只?怎么办? 生:2+2+2。

师:不加能看出来吗?怎么看的? 生:可以2个2个地数:2、4、6。

师:对!既然是2个2个排的,我们可以这样数1个2、2个2、3个2,学生跟着一起数一遍。(屏幕上再添加兔的情景图)

师:兔有多少只?你能用加法来表示吗? 生:3+3+3+3=12 师:怎么数呢?

生:1个3、2个3、3个3、4个3。教师再引导学生回到算式中数一数。

这位老师的处理是直接切入:“图上有什么动物?小猴是怎样排列的?”很自然地引导学生认识到这样的图画就表示3个2。这样就让学生建立清晰的几个几的表象,目标明确,表面上很简单,但内涵却是丰盈的。抛弃了一些故弄玄虚,毫无价值的东西,课堂上更多体现的是扎实、有效,让一二组,组织有效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去体悟与理解知识,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是建构主义大力倡导的理论,也是新课程改革提倡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自新课程实施以来,课堂变活了,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但在热闹的活动的背后,却透露出浮躁、盲从和形式化的倾向,学生内在的思维和情感并没有真正被激活。

下面请看另一位老师在执教《梯形的面积》时组织的探究活动。师:请同学们考虑,怎样用已学知识计算梯形面积?

生:能不能将梯形转化为我们已经学过的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或者三角形来计算?

师:现在请大家利用剪刀和梯形纸板剪一剪、拼一拼,通过实际操作探究梯形的面积。……(学生动手操作)

生1: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通过旋转、平移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推导出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 生2:把梯形的上底和下底对折,然后沿折痕剪开,将一个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高是梯形高的一半,上底、下底之和是平行四边形的底,推导出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这位老师组织的探究活动,通过剪一剪、折一折、量一量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发现规律,主动获取知识,在自主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注重问题的启发性

有位教育家说:“教学的艺术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的作答。”提问的艺术越高,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就越有利。然而,在现在的课堂教学中,提问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不能准确地把握提问时机,缺乏提问的艺术和技巧,提出的问题没有质量等等现象大大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因此,提高课堂提问的质量非常必要。案例

(一):《1亿有多大》教学片断

师: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亿”这个计量单位,你们能想象出1亿有多大吗?

生1:我猜想1亿栋楼房摞起来可以冲到月球上去。师:你的想法真奇特!但是1亿栋楼房能摞起来吗? 生2:我猜想1亿张纸摞起来大约有姚明那么高吧!师:比姚明要高多了!

生3:我猜想我的指甲里大约1亿个细菌吧? 师:是吗?那你可要讲卫生哟!

生4:我猜想1亿张纸摞起来可以冲到天空上去吧,1亿粒米大约有一个房间那么多吧。

师:同学们,你们的猜测有很大胆,到底谁猜得比较对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1亿有多大”。

这位老师提的问题过于空泛、引导也缺乏数学含量,以至学生只能瞎猜。这样的提问没有明确的指向性,又很空洞,没有让学生得到应有的锻炼。案例

(二):《圆的周长》教学片断

(演示:屏幕上显示一个圆,圆周上的一点闪烁后,沿圆围绕一圈,然后闪烁圆周)

师:同学们,什么是圆的周长? 生:圆一周的长度,叫圆的周长。

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圆的周长展开后,会怎样? 生:一条线段。

师:那么如何测量圆的周长呢?(板书:圆的周长)

(接着启发学生动手实践,在实践中探索测量圆的周长的方法)师:你是怎样测量圆的周长的? 生:我用滚动法测量出圆的周长。

师:如果要测量的是大圆开水池,你能把水池立起来滚动吗?(学生哄笑,齐声回答不能)

师:还有什么办法测量圆的周长呢?用滚动法、绳测法可以测出圆的周长,但是有局限性。那么能不能探讨出一种求圆周长的规律呢? 师:圆周长的大小是由什么决定的?我们要找到这个规律,先做一个实验,你能发现什么?

(实验:两个球同时被甩动,形成大小不同的圆。

学生欣喜地发现:圆的周长的大小与半径有关。圆的周长的大小与直径有关)

师:圆的周长到底与它的直径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积极动手测量,得出结论:“圆的周长是这直径的3倍多一些。”)师:圆的周长到底比它的直径的3倍多多少呢?这里,我给同学们讲一个古代数学家祖冲之测量圆周率的故事……

这位老师这段课的显著特色是恰到好处的质疑问难,步步为营启发引导,造成环环相扣的认知冲突,有效地激发了学生求知欲望和创造思维。

提问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好的提问,能激发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引领学生在数学王国里遨游;好的提问,需要我们教师要做有心人,问题要设在重点处、关键处,疑难处。这样才能“问”活学生的思维,“问”出学生的激情,“问”出学生的创造。

作为新时代的数学教师,我们应时刻反思:在滚滚而来的课程改革中,我们应该坚守什么?舍弃什么?有没有打着改革的旗帜,进行着华而不实的教学?我们应该做到不管外面风向如何,潮流如何,都要有自己的思想,都要有自己的坚守,去粗取精、去虚求实、与时俱进。让我们还它那份质朴与宁静,洗尽铅华,返璞归真,提高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 《小学数学教学月刊》 2012.[2] 《新课程》 2011.[3] 《小学教学研究》 2013.些盲目的泛化现象得到回归,充满着数学的朴实美和简洁美!

第三篇:让课堂回归本真

让课堂回归本真

摘要:现在,公开课观摩课的授课越来越丰富多彩,形式也五花八门,但我们在享受听课愉悦的同时,也感受到了过多的华而不实的元素,对此,可从传统教学中吸取经验和优点,和新课标要求融合,让学生的课堂回归本真。

关键词:传统教学 新课标 本真

5月14日,湖北省“课内比教学”的最后一站,小学语文观摩赛在十堰举行,四十分钟内,华丽的课程,授课老师的风采,学生的敏锐,都尽现在听课老师的眼下,让人不得不狠狠感叹,最美好的表演也不过如此吧。

但对于一个细节很是敏感,一位授课老师在利用多媒体讲字词课时,因操作不熟练,无法放映,字词课就此罢休。由此而来的小紧张也让老师发挥不佳。多媒体教学一直以来以其信息量大、简洁灵活、动态感强、传递迅速、形象直观等特点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采用,但也应看清有时它会束缚老师的张力。何以至此?

先反观20年前的传统教学,一只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一群学生,老师传道,学生汲取,那时还不流行“以学生为主”的理念,也没有先进的多媒体技术,但结果呢,学生的素质不好吗,学生的语文水平不高吗?

多媒体本是活跃教学,丰富教学的工具,是为教师所用,现而却控制着教师,究其根源还是在于教师,过于注重虚幻的课堂形式,忽视了教学的本质,忽略了自身学识的培养。再看现今的教学比赛课程,授课前教师无数次的“排练”,令人眼花缭乱的多媒体课件,优良的尖子生,若配合的天衣无缝,那么将是一场成功的演出,否则,也不会差到无法示人。新课标初出时,它是否预料到了这一切,听课老师对这样的课又能维持多久的兴趣?

取中庸,或许是良好地选择。择传统语文教学之精华,择新课标改革中之荟萃,融汇交合,实施于课堂,必是另一番本真的 景象。

如何做到呢?

强文学之底蕴,通先进教学之手段。传统语文教学以传道授业解惑为本,简简单单六个字,要做到却很难,它对教师的“内力”定了高要求。虽不能上知天文,下晓地理,但至少要通透汉民族语言的魅力,古今历史,能手到擒来,名家名著,知其若干,古诗好词,能如河流般吟诵自如,课堂上,吐词抑扬顿挫,能自由畅快的传达感情,感染学生,和老师一起产生共鸣,能在黑板上挥洒一手漂亮的好字,有师如此,学生之福。中国无数的仁人志士不都是在传统教育中老师的感染下学有所为的吗?那么教师能有这样的含蕴吗?能,只是看老师愿意与否。奉行活到老,学到老,在汲取中提升,当自己在内心称自己为老师时,那么我们内力也到了一定层次了。

再一次遇到多媒体不畅的问题,用充满传统意味的粉笔字替代机器字,那何尝不是有益学生的教学呢? 稳固的文学底蕴是一个老师所必需的,同时生活在新科技包围的社会里,面对着一群群新世纪的学子,如何吸引他们的兴趣,满足他们学习的欲望,那就是科技了。顺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顺应公开课观摩课的要求,教师需要用到多媒体。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是双向互动的,既有知识的传授、反馈,也有情感的交流,而“人”与“机”则是单向交流,缺乏能动的情感交流。这就决定了人机交流不能取代师生交流。所以,媒体只是工具,在运用多媒体授课时,老师可根据课程需要适时的加以音乐,图片,视频的渲染,烘托情感,但切莫喧宾夺主,语文课堂永恒的主角是老师、学生、书本,多媒体只是配角。老师要做的是恰到好处的去运用它。而且无论以后的科技多么的发达,课堂中,老师的魅力是无可取代的。

探求教学新法,不忘朴实之真。关于《语文课程新课标》,经常提到的一个理念是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能力。所谓自主,即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使其自觉的去学习。合作,作为个体的学生基于共同问题而相互配合,集思广益,在讨论中获得知识。探究,有了自主、合作的铺垫,实时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探求新知,这也是一种能力的提升。这种先进的教育模式被认为是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确实,在课堂上,教师面对的是学生,以其为中心进行教学,那是理所当然,但不容忽视的是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学教学,教始终在学之前。所以老师完全可以大胆创新,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探索新的教学方法。首先努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不同环境下的学生生活经历不一样,老师需要大胆的尝试,琢磨出适合学生的方法,同时敢于运用。有了兴趣,老师就要大胆放手让学生去学习,让学生自行思考,碰撞出不同的观点,提出不同的问题,这种大胆的尝试需要老师巧妙的引导方法,丰富的学识,灵活的应变能力。当然,何时放手,怎样放手,这更需要教师不断的钻研。总之不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手段,不必在意他人的看法,大胆摸索,找到适合学生也适合自己的风格。

当然,创新出来的方法不可华而不实,切莫陷入虚幻的境地。有些老师为了标新,将多媒体课件制作的流光溢彩,成功取代了课本的地位;有的老师在课堂上过于表现自己,故作矫情,获得听课老师的一致不认可;有的老师以合作学习的名义,让小组讨论不需要讨论的问题,结果得不偿失。

回顾传统教学中,好老师的课堂,决不会有鲜亮的外表,朴实的外衣下透露的是真实的点点滴滴。虽然是以讲授为主,但句句以课本为根,犹如行云流水,学生在老师的讲授中自发的思考,自主的提问,碰到值得一说的问题,暂停进程,共同探讨,这是一种真实的课程,没有绚丽的科技产物,没有矫揉造作,更没有强制性的让学生去学习。从中值得借鉴的便是这种本真的教学态度,老师秉着这份朴实去教学,无论公开课,抑或常规课,不虚假,不夸张,让课堂的每一秒都充满着挑战。

引用论文:张志平《浅谈语文教学与多媒体的关系》 《新课程学习<基础学习> 》 2010年07期

第四篇:回归本真

回归本真,书写生活

摘要:中学作文教学需要“真”的声音,正是面向这个“真”字,作文课堂教学需排除虚假,摒弃教条,拒绝僵化,从而倡导一种回归本真的写作教学。所谓“本”,是以人的言语生命为本;所谓“真”,是真实、真切、真诚、率真。如何才能实现这种本真的写作教育目标?本文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探讨:让学生在写作中关怀人情,关心人文,关注当前,书写生活,旨在更好地实现中学阶段的写作教学总目标,切实提高中学生写作能力。

关键词:作文课堂人情人文时事生活

中小学阶段的写作教学总目标是:为生命的美丽而作——激发写作兴趣,养成良好写作习惯,提高书面表达能力,丰富和发展言语生命,培养健全的言语人格。①那么如何才能让作文课堂教学充溢激情,绽放出生命的光彩,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使课堂成为学生向往的乐园呢?笔者以为,作文课堂教学应关乎人文,关心人情,关注当前,调动起学生的生活储备,才能使学生写出文情并茂的作文来。这样,作文课堂教学才会独具魅力,充溢生命生机。

一、关怀人情

阅读过程是作者与读者情感交流与互动的过程,文章也“不是无情物”----是承载和传播情感的载体。情感好像肥美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块土壤上。在写作教学中教师能引导学生付出真情,使学生能够融情于文,而不是为情造文。那么写出的作文就能达到以情动人,作文教学就会抵达“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②的“育情”境地。

作文课堂上,教师要注入“人情味,引导学生与优秀的文化接触,与古今中外的高尚灵魂对话,充分挖掘教材(课文)的情愫,让学生始终涌动情感的生命源泉,培育酷爱祖国、关爱社会、眷念故乡、珍爱青春、感恩亲情和悲天悯人的情感,不只能够实现语文教学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还可以更好的教育学生懂得爱,学会爱。例如,教师能够引领学生从《背影》中感受父子深情,从《自己与地坛》中体会母子情深,从《边城》中认识祖孙、兄弟之情,从《自己愿意

是急流》中领悟无私爱情,从《雨霖铃》中体悟“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离情别绪,从《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感悟拳拳赤子之情„„的确,语文教学的确是心意绵绵,怎一个情字了得!在日常教学中,学生接受了情感的熏陶,写作过程中就能达到理性感性兼备,情理并现的效果。

二、关心人文

“人文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等通过知识传播和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的品德、气质、修养,并成为人相对稳定的内在质量”③,一位科学家曾说过:“一个国度,一个民族,假如没有优秀的人文文化,就会不打自垮。”④当前,人类的生存环境、理想信念、价值观念等都受到了史无前例的挑战,而许多学生却缺少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语文教学要充分发掘人文资源,既要注重知识的传播,更要注重人文的陶冶。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坚持用课文中饱含的真善美,丰富学生美好心灵,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并进一步让学生把所学到的人文知识,教学中潜移默化所提升的人文素养化入作文。为此,在行文中,学生要拥有“天生自己材必有用”的自信,展示“仰天大笑出门去”的豪情,树立“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的信念,取得“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的感悟,确立“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愁苦而终穷”的高尚人格„„在文章中融入“人文味”,让写作教学成为铸造学生灵魂的主要手腕,让文章成为学生展示自己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让学生关心人文,可以提升人文素养,还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作文与情感是分不开的,凡是有具有生命力的作品,无不倾注着作者的全部心血和炽热的情感。“情动于衷,而发于言。”文以情动人,书以文抒情。作者写诗作文,一定要自己先有感动,然后才能用语言表达出来。“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⑤“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咏,律和声。”⑥“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⑦以上这些句子说的都是说写诗作文,必须要有真情实感,诗文才会有感人的力量。

三、关注当前

任何学科的教学都应抓住时代脉搏,体现时代特征,将社会与人生严密联系在一起。语文课堂上,教员恰当地导入具有时代特征的新闻类知识,能够创设新颖的教学情境,激起学生参与探究学习的激情,陶冶他们的情操,激活他们的思维。因而,作文教学中,教员更应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怀民生,鼓舞学生辩证

地看问题,培育学生认识世界的能力,让课堂这一小天地,成为学生的人生导航标。

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在校园生活中吸取大量有价值的新闻素材呢?在校园的宣传栏内,每天可以呈现一些重要的报纸,在教室里也可设置几份高品质报纸,让学生每天都可“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此外,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员可以引导学生展开“课前五分钟新闻发布会”活动,充分利用电视、网络、报刊等媒介,大量搜集新闻信息,有针对性地让学生就某个新闻事件展开讨论。这样既可以开阔学生视野,也可以锻炼他们对时事的敏感性,更重要的是,学生的表达能力得到了很好的激活和提高。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了解国内外发作的大事,让学生从各类新闻中了解众生百态、人情冷暖、世间万象,这些对整天呆在教室读书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顿丰厚的精神大餐。

四、书写生活

关怀人情、关心人文、关注当前是为了更好地书写生活,“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作文的源头活水,作文中包含浓浓的生活气息才能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古往今来,大凡能够给人以美的享受的文章总是离不开生活。雷抒雁的《麦天》,老舍的《想北平》,汪曾祺的《侯银匠》等优美的经典篇目中无不充满浓烈真纯的生活气息,只有富有生活气息的作品才能引起广大读者的强烈共鸣。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⑧的确如此,生活的确是教育的中心,教育只要依靠生活,才能充满生机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因此,学生的作文中也应有生活的内容。而要想给作文课堂引入“生活味”,教师必需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实际生活和既有阅历为基础,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应用,创设各种学生能够自主探究的学习情境,通过内引、外联、对比等办法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等资源,让学生在入手做、动脑想等理论活动中,把笼统的知识转化为详细而充溢生命的才干。

生活犹如潮水,每时每刻都激荡着我们的情感,刷新着我们的知识。教师只要能在作文课堂上及时抓住学生心中的每一次感动,引导学生重复咀嚼,认真玩味,课堂就必然会充溢激情,绽放出美丽的光彩。

只有在日常的教学中,让学生养成关怀人情、关心人文、关注当前的习惯,才能引起学生创作的兴趣,激发他们书写生活的热情。这样又会促进他们更多去关怀人情、关心人文、关注时事,从而形成良性循环。通过作文教学,让学生用心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为生活中的美好所感动,从而更好地书写生活,热爱生活,这也许是写作的最本真的初衷吧。

参考文献:

[1] 秦训刚,蒋红森主编.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武汉:华中师大出版社,2009.[2][5] 张绍康.刘勰及其《文心雕龙》研究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3] [4]方智范.语文与文学素养 [M].广州:广东出版社,2005.[6] 严斯信.尚书·尧典今译 [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0.[7] 韦志成.作文教学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8] 胡晓风等主编.陶行知教育文集[M].成都: 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

第五篇:课堂需要回归本真

洗尽铅华 返璞归真

----------回归语文课堂的本真

城厢小学 关明儒

今天,我参加了宽甸县学校领导培训会,听了进修学院江锡琴主任的《回归语文课堂本真》报告,我受益非浅,这些年存在心理的一些疑惑,一些想法与江主任的想法产生了碰撞,下面就我的一些体会与大家谈谈。

目前,随着《语文课程标准》的贯彻实施,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正在各实验区如火如荼地进行,广大语文教师自觉或不自觉的都投入到了改革之中,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改革自己的教学行为,力图将新课改的理念贯穿于每一节课之中。从他们身上看到了课改的步伐,不但在教学过程中转变了教师的观念,而且能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整节课堂上气氛浓,表扬声、鼓励声接连不断,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愉快,教学效果也有了明显的改善,但不难看到,大部分教师在教学中注重了形式化,忽略了重点化,有时一节课的教学任务无法完成。因而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出现了一些值得研究和思考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随风而去

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的血肉骨干,在四十分钟里,教师准备好的课堂教学应邀经受学生八面来风的考验,课堂内容是一面旗帜,要随风而动,亲切自如,又始终保持鲜艳明亮,让人容易接受。如教学《荔枝》一课,在考虑学生多方面发展的同时,课堂底线是:围绕母亲的四件事体会母亲对儿子的爱。教师为了显示课堂的开放,个性的张扬,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对母爱是怎样理解的,以及怎样孝敬母亲,顿时,整个课堂像炸开了锅,学生神采飞扬,老师应接不暇,手忙脚乱,课堂热闹非凡。说母爱是遮雨的伞,是清凉的风。而忽略了作者是怎样通过具体事例写出母亲喜爱荔枝,而舍不得吃,以及做儿子的遗憾和对母亲的怀念。把语言文字训练课上成了政治课,一节课下来,学生既没有好好读课文,也没有真切体会到母爱。因此,如果不对诸多内容进行突破,重组、整合,只蜻蜓点水般顾及所有细节,一味的围着学生转,表面上看似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步骤井然,实际上是重点不突出,主次不分明,这样做不但丢失了课文内容还丢失了扎扎实实的语言训练。这是否与没有正确认识语文教学的目的和任务有关呢?语文教学的目的和任务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而读与写的能力是语文的基本能力。语文课改应该有利于加强与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然而当前的语文教学,重视了“全面”,而对“核心”问题 却有所忽视。再者,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科的性质,在把人文精神的熏陶与语文工具的掌握有机地统一起来时,是否厚此薄彼有失偏颇了呢?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耗费在感悟体验的生成性言说上,消耗在人文熏陶上,语言文字的训练淡化了,语文工具的掌握有所忽视了。防止语文课的缺失,我认为有必要强调“加强语文意识,重视基础训练”的话题,对语文教学的重心做一些必要的调整。不要把阅读教学课上成阅读理解课。在小学阶段,严格的字词句段篇基本功训练,是要天天讲月月讲年年讲的,是学习语文永恒的主题,是有识之士反复强调的,切不可有所忽视。不要淡化教学过程中的语文意识,笔者所说的语文意识是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始终有清醒而明晰的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意念,始终不忘记一名语文教师的职责。

二、刻意追求新意热闹

课程标准强调开展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强调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于是就有了部分教师的可以标新立异。如有位教师在上《狐狸和乌鸦》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把狐狸3次对话找出来细读、品读、品味,结合狐狸与乌鸦的表现谈想法。当学生畅所欲言说狐狸“聪明”,很有意志力。(理由是狐狸善于察言观色,不断改变说法内容,知道乌鸦开口)教师认为该学生这种见解很有创意,赞不绝口,大加鼓励。这种教法尊重了学生独特体验,但忽视了正确引导,没有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取向。

如果在学生畅所欲言的基础上,对上述两种观点开展讨论,狐狸究竟是“狡猾”还是“聪明”?通过讨论,统一认识:狐狸是“狡猾”,因此它用欺骗的手段获取不正当的利益,是不道德的。这是本文的价值取向。这种教法既珍视了学生的独特体验,又注意了文本的价值取向,符合语文课程标准中“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的新理念。

再者,有些教师在实行新课改中特别注意营造热闹的课堂气氛,可以制造所谓“看点”他们的语文课笑声、掌声不断,可谓热闹非凡,但是不少课只顾追求表面的繁华,看似热热闹闹、气氛活跃、实则浮华空洞、流于形式。如一位教师上《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课时,教师反复让学生上台表演董存瑞炸暗堡昂首挺胸的动作,并配上语言:“同志们,为了新中国,冲啊!”不少学生由于是第一次上台表演,故此动作语言难免僵硬,以致引来笑声一片,可教师依然乐此不疲地指导表演„„学生在前俯后仰的笑声中感受到的只是滑稽有趣,全然忘却体会感悟英雄视死如归的大无畏革命精神。这岂不是对文本和英雄亵渎?

三、一味地使用多媒体

新的教学理念不但带来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同时也带来了教学手段的优化和多样,最直接的表现便是对多媒体资源的广泛应用。我们都知道,多媒体教学资源尤其是多媒体课件的应用时现代教育的需要,它所带来的便利和优势也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在多媒体课件的开发和使用中也反映出了一些问题:是对多媒体课件的期望太高、太重,而过分依赖课件。部分教师认为没有课件就上不出好课,于是将课件作为提升授课水平和效果的亮点为自己增色出彩。为了增加课件的技术含量,单纯地追求课件的高、新、奇,课前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去制作课件。一节课从开始到结课始终都在使用课件,整堂课成了课件的演示课,整节课看到的只是声像音画的不断变换和展示,而看不到教师的引导,看不到学生的思维,本应是教师和学生的活动也由课件包办代替了。多媒体只是一种教学的辅助手段,并不是所有的课都必须使用多媒体,把需要学生抽象思维的东西过多地变为形象思维,会阻碍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因为学生以看代替了自己的读与思。因此,形象直观的教学工具不是不用,而是要用得恰如其分,精妙得当,切忌摆花架子或画蛇添足。

四、追求朗读形式

比如,曾经在我们的课堂上流行过齐读,现在我们的课堂自由朗读最为时髦。一节课常常会听到这样的话:“用你喜欢的方式美美地把课文读一读”。初闻此言,感觉很新鲜,仔细思量,又发觉有些不妥。既然是美美地读一读,那就要能够表现出文章的思想内涵,表达出作者的喜怒哀乐,可又用的是“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试问:默读能美美地读出黄河壶口瀑布气势磅礴的撼人力量吗?大声地诵读能表现出《纸船和风筝》中小熊和松鼠之间动人的情谊吗?所以,这种看似十分符合新课改精神的说法,实际上是违背语文教学实际的一种做法。

下面是一组常见的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接下来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你想怎么读就怎么读。生:(全班同学双手持书将书垂直立于桌面,不约而同地齐读起来。)

师:(一边使劲地拍手,一边大声地喊着)停下来停下来,不要齐读,自己读自己的,你想怎么读就怎么读。

生:(叽里呱啦地开始读课文,开始的时候,学生速度慢的慢,快的快;声音响的响,轻的轻。可是过不了多久,大部分学生又情不自禁地齐读起来。有个别先读完课文的同学,放下书本,端正坐姿,目不斜视。教室里的读书声越来越轻,结果还是有不少同学没把课文读完,看到这静悄悄的课堂,自己也觉得不好意思读下去了,只好坐等老师发话。)

新课标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学习个性。自由朗读相对于齐读来说,最大的优势就是发挥学生的学习个性。然而,上述案例中的“自由朗读”却并没有发挥学生的学习个性,这种争先恐后的朗读,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由朗读,甚至可以说是在老师强调下的非自由朗读。快快慢慢是自由朗读的假象。学生完成自由朗读的任务后,就像机器人一样等待老师发布新的任务,这样的朗读仅仅是为读而读。其实,真正的自由朗读是断断续续的,是反反复复的,是写写画画的,是用心琢磨的,是既不影响别人读书,也不被别人所影响的,全身心投入的朗读。但是,我们的教学所面对的是儿童,是未成年的小学生,要引导他们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自由朗读境界,并不是简单一句“你想怎样读就怎样读”能够完事的。

五、教学板书杂乱无章

“字是文章皮”教师的书写是一种很重要的基本功。不说写得如何好,但起码要规范、整洁,切忌杂乱、零碎。一位教育家也说过:“设计板书,我们要提倡简而明,反对多而乱,堵塞学生思维。”所以对于板书的设计,教师要了然于心,用意明确,字眼精炼,可用线条组合,增加美感,学生一看就产生感悟,焕发体验,达意传情,这样才能省时省力,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总之,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以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根本,教师要为此搭建平台,做好铺垫,树立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辩证观点,精心设计教案,摆正讲与练的关系,注重学生优秀思维品质的培养,变被动为主动,变学会为会学,课堂教学中要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通过让学生更多地思考,更多地探索,更多地说和做,使教学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个体差异,实现课堂教学的高质量和高效率,实现新课程改革的“三维目标”,那么我们的学生将学得更自信,生活的更精彩。只有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潜能的开发、智慧的生成、人格的完善,同时又有利于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与发展,让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体验到教育的幸福、实现自身的价值,这才是真正有效的教学。

返璞归真

----------回归语文课堂的本真城厢小学 关明儒 2016-12-2 洗尽铅华

..

下载践行课标精神  回归课堂本真word格式文档
下载践行课标精神 回归课堂本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凸显自主学习-回归本真课堂

    构建自主课堂模式 促进课堂教学高效 太保小学 林美霞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自主学习已成为当代教学发展的趋势。英语作为一门工具性的学科,学英语的最终目的是能用......

    构建慧学课堂,回归语文本真5则范文

    构建慧学课堂,回归语文本真 我校于2014年12月顺利创建成功“丹枫慧苑”特色项目,把“慧学课堂”作为研究的主攻方向,提出“十六字”的慧学课堂目标:教的轻松、教的简约、学的轻......

    注重数感培养 回归课堂本真

    注重数感培养 回归课堂本真 宜兴市实验小学 蒋晓华 数感是学生对数学的敏感、精确、丰富的感悟。《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感主要表示形式为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表示数......

    回归课堂本真小学语文教学思考

    回归课堂本真小学语文教学思考 摘 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10余年,教学课堂呈现百花争妍的景象,促进基础教育课堂效率不断提高。人们在今天做出冷静的思考,百花争妍的课堂是否有些......

    践行课标理念追求有效课堂

    践行课标理念追求有效课堂 ——临猗县小学数学第六届课堂教学观摩研讨活动引言 各位领导、校长、老师们: 大家上午好! 首先感谢示范小学王文娟、嵋阳小学的翟晓洁、临晋小学的......

    人在课中央 让课堂教学回归本真

    人在课中央 让课堂教学回归本真 ---2017年山丹县第二批教师赴南京培训系列报道(二十二) 李永全 10月18日由江苏省教育报刊总社和江苏省中小学教师研究室共同主办的,第十二届......

    让阅读教学回归本真

    让阅读教学回归本真 江苏省滨海县滨淮镇中心小学 郑海军 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在阅读教学中起到落实语言文字训练,强化语言文字运用的的一种有益并且非常有效的形式,是一种具体......

    让语文课回归本真

    让语文课回归本真 ——听赵丽月师的《画家和牧童》有感 连江二附小 邱洁琛 春暖花开的三月,一切都那么欣欣向荣。在这阳春三月里,连江县名优教师给我们带来了精彩的展示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