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理性回归 本真语文
理性回归
本真语文
东阿实验小学
侯淑民
从教二十几年来,共
参与了两次大的课改,其间还有领导们外出学习带回来的先进经验指导下的一次次小的课改。站在别人成功的背后,看着他人台上华丽的展示,学习了很多年,也追随了很多年。每每参与课改,接受着新思想新理念的冲击与洗礼,享受着成功与失败,也觉得在慢慢成长。
所有教过高年级的老师一定不会忘记《师恩难忘》中刘绍棠对老师的一段描述:“田老师每讲一课,都要编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我在田老师那里学习了四年,听到了上千个故事,这些故事有如春雨点点,滋润着我。谈及往事,我深深感谢老师在我那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
高巧玲——我的初中数学老师,是她让我爱上了数学,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致使升学考试荣获114的高分。
王腾飞——我校秦广军老师生病我带班时仅仅教过三个月的一个学生。他也是升入初中后回来看我时唯一拥抱我的大男孩。他的一句“侯老师没有你我考不上文轩!”仍萦绕在耳畔。
聊到这,我们不得不深思:老师的人格魅力、独特的教学方法、以及和孩子们之间某些显性或隐性的相关联的关系都会或多或少的对孩子产生长久而深远的影响,诱发他们学习的动力乃至惠及他们一生。
那么,课改走到了今天,站在这“教课文还是教语文”的美丽转身的十字路口,我校又承接了省级课题(诵读
写字
育人一体化研究),怎样以此为契机,摒弃对“教”的过渡钻营,实现由“教”到“学”的颠覆,即从儿童的发展需要,求知欲望以及情趣出发,实现真正的理性回归,让本真语文焕发活力与光彩呢?我们实验小学低年级老师在课堂上做了如下尝试,效果很好,想与大家一起分享。
先谈“读好书”
“读好书”的第一步是会认。即要认识常用的汉字。纵观十二册语文书,每篇其安排形式大同小异。无论是词串识字、还是韵文、阅读短文,其间都有一个版块,即注音汉字,也就是一类字和二类字。这是每课对学生识字量的纲性要求,应该必须掌握。为落实好这一目标我们分两步走,即前后对照圈画,留下读书的痕迹。也就是把注音汉字从前文里找出来。这一环节看似平常,但不可小视,它需要孩子们 多种感官参与其中。既要认真观察看准、记准,又要到文中去捕捉相关的信息,分析、辨别后才能准确地找出来,而且还要一字不差地找全。通过比赛看谁找得又对又快的方式激励学生乐于参与,培养时间观念,提高课堂效率。当学生的速度参差不齐时,便引导标画快的学生先试着拼读,给足一定的标画、拼读的时间后,及时表扬鼓励表现很棒的学生,让学生享受自主识字的成功感。紧接着第二步便是认读,为了激发学生兴趣,采取了很多办法,如:卡片识字、或课件演示„„最常用的是猜想法,那气氛是相当热烈。比如:“原 ”,当我刚写完“厂”,学生便争先恐后猜是什么字,有时也让学生猜老师可能会写什么字或他还记住了哪个字,学生猜的兴味盎然,神气十足。这样通过一笔一画的板书,要求孩子们仔细认真地观察,其实是给了孩子们最好的示范,无论笔顺,还是结构,孩子们在专注的观察,积极的思考中落实会认的硬性目标。二类字也应在激发兴趣,落实会认上下工夫。这一步,我们舍得花时间,给足学生练读、认读的时间,尽量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认准每个字,为读好书奠定坚实的基础,也为将来阅读、习文、沟通交流夯实了第一步。
“读好书”的第二步是能读。
此环节之所以要求这么低,是为了保护学生的阅读兴趣。因为每一篇课文除了必认会写的生字以外,还螺旋式地增加了一些新的不需要识记的生字,新的词汇、词组、句型等等,当学生认识了一、二类生字后便让学生试着自主读书,享受识字带来的阅读兴趣。这一环节中,更舍得花时间,不操之过急,鼓励学生多次试着进行语言实践,力争把课文或韵文读通,读顺,读的语气自然,有适当的停顿等。学生历练之后渐渐地由生到熟,逐步达到丰富语言,培养语感。
“读好书”的第三步是会读。
自读后给学生搭建展示的平台,让其享受多次朗读之后收获的快乐。这一环节遵循广撒网的原则,让多名学生参与其中,还引导学生学会倾听,会读书。读书时要求学生做到手到,眼到,口到,耳到,心到。既要发现他人之长来补己之短,还要发现他人不足及时帮助,指正。此时老师努力做好下面几件事:一是听。音准不准,停顿是否恰当,语速是否适中、贴切,语气是否合理等。二是看。看同学们表情的变化,每个学生的参与热情,投入状态。三是想。想激励性的语言。或常规引导,或方法引导。四是思。思接下来依据学生出现的学习情况怎样调整思路,以学定教。比如:哪里需要教?教哪些学生?怎样教?五是指导朗读。这是落实读好书 的最关键的一环。老师们在课前深入钻研文本,集体教研时做好各种预设,课堂上再依据学生的表现进行游刃有余地朗读指导。比如《春笋》共有2个自然段,引读时便抓住词语“冲破”“掀翻”等读出坚强的小竹笋,不怕困难、不放弃的小竹笋!其次“一节,一节,又一节。向上,向上,再向上。”要通过联系学生的成长经历,尽管努力,但成长也是一种磨砺,需要时间,因此,读时要把逗号读好,和以前的停顿俨然不一样,应放慢速度,用力,才能读出努力成长的韵味。再联系自己长大、长高的心情读好“向上,向上,再向上。”学生读到这里基本上是文通句顺,有了自己的感受。
“读好书”的第四步是善思。
作为低年级学生来说年龄尚小,因此应培养一种问题意识,所以老师可借助几个相关联的问题引导学生质疑,学会边读边思考,学会到短文中去找相关语句,即培养处理信息的能力。比如《春笋》一课,便可设计这样三个问题:①在什么时间能看到春笋?②春笋长得什么样?③它们怎样呀?这三个问题涵盖了全文内容,在引导学生读书思考从文中找相应的句子时,再指导用不同的符号做标记,再次留下读书的痕迹。这三个问题其实也意在引导学生平时要善于观察做个有心人,也是一种写作提纲的暗示,使语文更具生活性,也让阅读为习文服务。长此以往,学生留心观察,读书思考,批注便可三位一体,语文素养自然提升。
紧接着引导发散思维,即创设合作交流的学习氛围——探究。“竹笋和我们哪里像呀!”这一问题一抛出,学生们跃跃欲试,一幅迫不及待的样子,争着回答“都想长高!”“长大!”“都可爱!”“都不怕困难!”“是呀!王衍龙尽管牙疼得很厉害仍然坚持读书!”“陈妍希尽管手疼仍然把字写工整、漂亮!” “孙瑞旺生病了仍然坚持来上课!”我学滑板车时摔倒了也没哭,爬起来再练!”学生们徜徉在成长经历中,育人也在潜移默化中悄然成功!下面再来谈“写好字”。
学生在充分地读书、交流之后,汉字字形已深深烙进脑海,此时若静心写字印象会更深,更加牢固。做好这项工作我们主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①分散识字、写字
低年级每节课的识字量不宜太多,千万不要把汉字都板书出来一股脑的学完,这样学生会厌倦,会失去学习兴趣,效果也不佳。一节课安排5、6个汉字比较适 宜,读准音、记准行,并能熟练组词就相当不简单了。千万不要操之过急,心急喝不了热粥的!
②有侧重点
在教学汉字时不平均用力,老师要选准量、选准字。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选,即:哪些字的笔顺易颠倒,哪些字的结构不易合理安排,哪些字的笔画容易写错等,选好后再一笔一画工整地指导书写。
③用足课本资源
课本是学生学习最好的凭借,最好的例子,也最易保存。因此,丰富的词汇让孩子工整地记在课本相应的汉字旁,以便日后复习或遗忘时备用。利用课本做好描红这项艰巨的任务,这里舍得花时间。首先引导学生观察汉字的样子,各笔画所占的位置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然后描红。当然易错笔顺的字可以先按笔顺描红。描红的顺序不拘先后,依字而定。关键是引导并给足学生练字的时间,才能把字真正地写好。
④激励评价方法引导
要想写一手好字,就要下大力气苦练。“实践出真知!”没有哪一项技能是听会或者说会或者想会的。当然写字是有规律可循的,所以应讲究方法,必要时也需要有人指点迷津。这一环节应注意,千万不要大放羊后再抱怨孩子们为什么没写好字,怎么有的跟不上趟,要想办法,既要写好,又要有一定的速度,均衡发展。听记是我们一贯的做法,即要求孩子认真听,再去找,然后再看,记准后再写。老师及时提醒坐姿,笔顺、笔画所占的位置,占的空间的大小,以及相关的写字规律。如:春字写好,日字要小,注意有的笔画间的穿插,避让等等。对孩子写的字也应及时引导与评价。如“你写的字太胖啦!”“笔画抢人家的地方啦!”等等。长此以往,学生的书写受到家长们的啧啧赞叹!
总之,本真的语文课堂让学生经历了由不会到会的过程,激发了孩子们积极主动参与读书、写字的热情,真正落实了新课标的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第二篇:回归语文教学本真
回归语文教学本真
——多读书 多积累 多实践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听了吉春亚教师的讲授,下面我谈谈对语文教学“本、真、实、活”的理解。
一、多读书
课堂上,我们要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读书。在一些公开课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老师让学生读书时,生怕学生找不到自己想要的答案,经常提示这,提示那。学生无法静下心来读书思考,不足一分钟的时间就急着让学生交流。少数几个学生起来读句子,谈感受。之后又提出新的问题。有时一节课能提出十几个甚至几十个问题。教师变着花样地问,学生察言观色地答。一节课就在问答中结束了。学生根本没有时间读书,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又从何谈起?我们在引导学生抓住知识要点的同时,要引导学生关注知识背后的语言文字、表达方式;在引导学生理解语言的同时,更要关注理解“如何运用语言”,并引导学生迁移运用,练习表达。教师要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指导学生读书的方法,为学生提供交流读书心得的平台,让书陪伴学生一生。
二、多积累
重视学生的语言积累,让学生乐于积累,学会积累,应该成为当前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古诗词句式整齐,富有韵律,是祖国文化宝库中璀璨明珠。它易读易记,琅琅上口,深受人们喜爱。学生从小诵读古诗词,不仅有利于发展语言,提高智力,而且能陶冶情操,培养文学鉴赏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教学中,我努力组织和指导学生感悟语言,积累语言,主动地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形成能力。学会积累,厚积薄发,说起话来就会脱口而出,口若悬河,作起文来,就会文思泉涌,妙笔生花。
三、多实践
我们要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语文综合性学习突破了课堂中心、课本中心、教师中心的学习模式,强调在探究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学习了以保护环境为主题的单元后,我让学生针对身边的环境展开调查。到实地去看一看,看看周边的环境如何;问一问,问问人们对身边的环境是否满意,若不满意,有什么好的建议。然后,把调查结果形式文字,再到班级汇报。交流讨论后,形成合理化的建议,并鼓励学生把建议邮寄到有关部门。
我们还可以结合学校组织的活动,设计一些相关的语文实践活动。今年,我们学校举办了读书节活动。为了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了解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我们班办了一期以读书为主题的手抄报。学生为了办报,大量阅读了怎样读书的有关知识,然后再对所读知识进行选择、编辑、抄写、插图,还真办出了像模像样的报纸。学生办的报纸无论好坏我都给他们张贴展览。学生在相互观摩、互相学习比较中,又悟到很多东西。这样的活动每学期可组织多次,使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不断提高语文素养。
语文教师应该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让我们回归语文教学的本真。
第三篇:回归本真
回归本真,书写生活
摘要:中学作文教学需要“真”的声音,正是面向这个“真”字,作文课堂教学需排除虚假,摒弃教条,拒绝僵化,从而倡导一种回归本真的写作教学。所谓“本”,是以人的言语生命为本;所谓“真”,是真实、真切、真诚、率真。如何才能实现这种本真的写作教育目标?本文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探讨:让学生在写作中关怀人情,关心人文,关注当前,书写生活,旨在更好地实现中学阶段的写作教学总目标,切实提高中学生写作能力。
关键词:作文课堂人情人文时事生活
中小学阶段的写作教学总目标是:为生命的美丽而作——激发写作兴趣,养成良好写作习惯,提高书面表达能力,丰富和发展言语生命,培养健全的言语人格。①那么如何才能让作文课堂教学充溢激情,绽放出生命的光彩,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使课堂成为学生向往的乐园呢?笔者以为,作文课堂教学应关乎人文,关心人情,关注当前,调动起学生的生活储备,才能使学生写出文情并茂的作文来。这样,作文课堂教学才会独具魅力,充溢生命生机。
一、关怀人情
阅读过程是作者与读者情感交流与互动的过程,文章也“不是无情物”----是承载和传播情感的载体。情感好像肥美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块土壤上。在写作教学中教师能引导学生付出真情,使学生能够融情于文,而不是为情造文。那么写出的作文就能达到以情动人,作文教学就会抵达“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②的“育情”境地。
作文课堂上,教师要注入“人情味,引导学生与优秀的文化接触,与古今中外的高尚灵魂对话,充分挖掘教材(课文)的情愫,让学生始终涌动情感的生命源泉,培育酷爱祖国、关爱社会、眷念故乡、珍爱青春、感恩亲情和悲天悯人的情感,不只能够实现语文教学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还可以更好的教育学生懂得爱,学会爱。例如,教师能够引领学生从《背影》中感受父子深情,从《自己与地坛》中体会母子情深,从《边城》中认识祖孙、兄弟之情,从《自己愿意
是急流》中领悟无私爱情,从《雨霖铃》中体悟“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离情别绪,从《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感悟拳拳赤子之情„„的确,语文教学的确是心意绵绵,怎一个情字了得!在日常教学中,学生接受了情感的熏陶,写作过程中就能达到理性感性兼备,情理并现的效果。
二、关心人文
“人文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等通过知识传播和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的品德、气质、修养,并成为人相对稳定的内在质量”③,一位科学家曾说过:“一个国度,一个民族,假如没有优秀的人文文化,就会不打自垮。”④当前,人类的生存环境、理想信念、价值观念等都受到了史无前例的挑战,而许多学生却缺少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语文教学要充分发掘人文资源,既要注重知识的传播,更要注重人文的陶冶。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坚持用课文中饱含的真善美,丰富学生美好心灵,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并进一步让学生把所学到的人文知识,教学中潜移默化所提升的人文素养化入作文。为此,在行文中,学生要拥有“天生自己材必有用”的自信,展示“仰天大笑出门去”的豪情,树立“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的信念,取得“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的感悟,确立“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愁苦而终穷”的高尚人格„„在文章中融入“人文味”,让写作教学成为铸造学生灵魂的主要手腕,让文章成为学生展示自己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让学生关心人文,可以提升人文素养,还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作文与情感是分不开的,凡是有具有生命力的作品,无不倾注着作者的全部心血和炽热的情感。“情动于衷,而发于言。”文以情动人,书以文抒情。作者写诗作文,一定要自己先有感动,然后才能用语言表达出来。“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⑤“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咏,律和声。”⑥“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⑦以上这些句子说的都是说写诗作文,必须要有真情实感,诗文才会有感人的力量。
三、关注当前
任何学科的教学都应抓住时代脉搏,体现时代特征,将社会与人生严密联系在一起。语文课堂上,教员恰当地导入具有时代特征的新闻类知识,能够创设新颖的教学情境,激起学生参与探究学习的激情,陶冶他们的情操,激活他们的思维。因而,作文教学中,教员更应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怀民生,鼓舞学生辩证
地看问题,培育学生认识世界的能力,让课堂这一小天地,成为学生的人生导航标。
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在校园生活中吸取大量有价值的新闻素材呢?在校园的宣传栏内,每天可以呈现一些重要的报纸,在教室里也可设置几份高品质报纸,让学生每天都可“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此外,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员可以引导学生展开“课前五分钟新闻发布会”活动,充分利用电视、网络、报刊等媒介,大量搜集新闻信息,有针对性地让学生就某个新闻事件展开讨论。这样既可以开阔学生视野,也可以锻炼他们对时事的敏感性,更重要的是,学生的表达能力得到了很好的激活和提高。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了解国内外发作的大事,让学生从各类新闻中了解众生百态、人情冷暖、世间万象,这些对整天呆在教室读书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顿丰厚的精神大餐。
四、书写生活
关怀人情、关心人文、关注当前是为了更好地书写生活,“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作文的源头活水,作文中包含浓浓的生活气息才能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古往今来,大凡能够给人以美的享受的文章总是离不开生活。雷抒雁的《麦天》,老舍的《想北平》,汪曾祺的《侯银匠》等优美的经典篇目中无不充满浓烈真纯的生活气息,只有富有生活气息的作品才能引起广大读者的强烈共鸣。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⑧的确如此,生活的确是教育的中心,教育只要依靠生活,才能充满生机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因此,学生的作文中也应有生活的内容。而要想给作文课堂引入“生活味”,教师必需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实际生活和既有阅历为基础,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应用,创设各种学生能够自主探究的学习情境,通过内引、外联、对比等办法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等资源,让学生在入手做、动脑想等理论活动中,把笼统的知识转化为详细而充溢生命的才干。
生活犹如潮水,每时每刻都激荡着我们的情感,刷新着我们的知识。教师只要能在作文课堂上及时抓住学生心中的每一次感动,引导学生重复咀嚼,认真玩味,课堂就必然会充溢激情,绽放出美丽的光彩。
只有在日常的教学中,让学生养成关怀人情、关心人文、关注当前的习惯,才能引起学生创作的兴趣,激发他们书写生活的热情。这样又会促进他们更多去关怀人情、关心人文、关注时事,从而形成良性循环。通过作文教学,让学生用心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为生活中的美好所感动,从而更好地书写生活,热爱生活,这也许是写作的最本真的初衷吧。
参考文献:
[1] 秦训刚,蒋红森主编.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武汉:华中师大出版社,2009.[2][5] 张绍康.刘勰及其《文心雕龙》研究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3] [4]方智范.语文与文学素养 [M].广州:广东出版社,2005.[6] 严斯信.尚书·尧典今译 [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0.[7] 韦志成.作文教学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8] 胡晓风等主编.陶行知教育文集[M].成都: 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
第四篇:还原语文课堂 回归语文本真
还原语文课堂 回归语文本真
——罗湖体育馆参会感想
2012年12月,我和学校几位老师一起到罗湖体育馆参加华南六省“名师大课堂”暨全国第八届小语大赛特等奖、著名大师精品课例评析会。时间很紧,中午连吃饭的时间都像是救火似的,但是,收获很大、很多。其一是见到了许多我心目中仰慕已久的大师,如崔峦、高林生、于永正、王崧舟、盛新凤等。特别是有幸与于永正老先生共进早餐,还与他握手、请他签名,可惜没有合影。呵呵,感觉自己就是一个追星族似的。其二就是能听到这么多让人心动、让人折服的好课,确实是一种幸福。所以我重点谈谈自己的听课后的几点感受。
1、落实语文双基是语文的根本。
在这次的课堂上,我印象最深的还是语文双基的落实。无论是名家还是新秀,都十分重视对学生基本字词、朗读能力的训练和提高。在低年级的课中表现更为明显。如《数星星的孩子》《石榴》;高年级的课堂同样也十分重视,如《狼牙山五壮士》开头就是听写词语,既是考察学生熟记字词,同时也为后面课文的学习做好了准备。所以高林生老师在评课中就指出,语文课堂一定要落实好基础目标:识、写、读、背。崔峦老师也指出:“语文教学的核心是学习语言,是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2、提高自身素质是最大的技巧。
在这二十多节课里,我们看到了很多老师高超的教学技巧,高效的教学策略。但是细细想来,真正的技巧看似容易,自己照葫芦画瓢却很难,究其原因还是自身素质与他们相比有很大的欠缺。王崧舟老实说:“一堂好的语文课,存在三种境界:人在课中、课在人中这是第一重境界;人如其课、课如其人,这是第二重境界;人即是课、课即是人,这是第三重佳境。境界越高,课的痕迹越淡,终至无痕。因此,课的最高境界乃是无课。”就像是武侠小说的“人即是刀”“手中无刀、心中有刀”之类的话,这些也都是息息相通的。王老师的《普罗米修斯》一课算是第二重境界。他总是能把学生带进自己创设的那种氛围里,但不是靠现在的多媒体,而是老师入情入境的朗读和引导,也就是他在演讲中说的有一种无形的“气场”。这气场无形,不仅深深的吸引感染了孩子们,场内听课的老师也被深深的感染。王崧舟老师在《诗意让语文如此美丽》的演讲中说:“诗意语文在不朽的文字当中《我的母亲》三处‘我的母亲’;要营造气场,注意诗意的辐射和融化(长相思中的‘身’和‘心’);语文课堂要抵达心灵,滋养学生的诗意生命《江雪》中的‘钓’;语文课堂要超越风格,诗意即本色,教师要上适合自己的课,要按美的规律上课。”王崧舟老师的课堂魅力就是他自己本身,他就像一个指挥家,就像一个引路人。
3、有效的教学策略。
可以说这次的所有课堂都有老师精心设计的教学策略,表现出了高超的教学艺术。每一个策略后面都会有一个教学理念的支撑。不然,无论多么精巧也不过是花拳绣腿的无用功。我现在就呈现几个经典案例。
王崧舟《普罗米修斯》对比品读片段
“为人类造福,有什么错?我可以忍受各种痛苦,但决不会承认错误,更不会归还火种!”
对比1:“有什么错?”换成“没有错” 对比2去掉“决”和“更” 对比3:把“承认错误”和“归还火种”调换顺序。
这三处对比是让学生体会文章语言文字的准确性和普罗米修斯无私奉献、自我牺牲的精神。
于永正《给予树》写信练习
黑板上板书了“并不宽裕、如愿以偿、一百美元、五个、二十美元”
分三个小组进行写话练习。第一组写“金吉娅,你家里并不宽裕……”的句式,要求用上“一百美元、五个、二十美元”;第二组写“金吉娅,你才八岁……”的句式,要求用上“如愿以偿”,第三组写“金吉娅,你的礼物让我……”的句式,可以随便用。
这个练习,既是训练学生理解课文,也是训练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同时也在学习使用好词好句。我们的教学也可以多多采用。
许嫣娜《大海那边》
角色扮演是本课最大的特色。学生和老师都成了一只只可爱的小螃蟹,咔嚓咔嚓地做操,噗噜噗噜地吹泡泡,学生在童话世界里有滋有味地朗读,绘声绘色地表演,教室成了一个童话世界。在这个童趣盎然的课堂里,老师自身俨然就是一个儿童节目主持人,亲切的语调、夸张的表情,实在让人折服。这是我听到的最有趣的低年级的课,也是我可欣赏却无法实践的课堂,只能仰望之了。
苏兰《看戏》
让我敬佩的是苏兰老师本人的经历。讲台上精神抖擞、笑容可掬的一个人居然是身患绝症已经动过两次手术的病人。在这种情况下,她居然一口气上了70 分钟。想到这点,同时看到她的备课网页上密密麻麻的课堂资料,这需要多少时间和精力啊,我当时就不禁眼眶湿润。她的课堂和我们大陆的课堂是截然不同的两种理念。他们更加注重培养孩子们生活中的语文,而我们的孩子更多是课本上的语文。我们的孩子在接受礼物时不知道说谢谢,不知道应该双手接过去,不知道应该点头或者起立。我们的孩子不知道梅兰芳,不知道陈凯歌,不知道如何区分海报的宣传重点。苏兰老师最后说:“谁也不知道我们现在学的知识将来是否有用,但是你不去学习,将来想用也没得用,那时你就会发现现在的学习有多么重要。”“书到用时方恨少”啊!
张祖庆《狼牙山五壮士》对比教学法
开头就听写了两组词语,分别是描写壮士和敌人的词语,然后分成两列,让学生认识了褒义词和贬义词。接着对比度了英雄和敌人的句子,进行探讨,能不能把写敌人的句子去掉,能不能把写英雄的句子去掉。这是写作方法和写作目的的训练,很有成效也很必要。最后对教材该不该把幸存的两位壮士交代一下,把日本军官向壮士跳崖处敬礼也写进教材进行探讨。这不仅涉及到了作者的写作目的,也涉及到了编者的意图,很具有挑战性,前瞻性。
张龙《最后一头战象》
训练学生抓住主要情节来列标题,概括主要内容很扎实,值得学习。刚开始学生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不是不够精炼就是不够完整,因此,老师让学生有意识的去抓主要情节,最后学会了归纳主要内容,老师有意识地提醒学生注意学习这种方法。只是做课痕迹太重。
第五篇:让语文教学回归本真
让语文教学回归本真
今天有幸聆听了卢雷老师的一节课《花脸》,激发了我若干思绪。卢老师的这节课就像这篇课文的叙述一样条理清晰,眉目清楚,可谓“洗净铅华呈素姿”: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简简单单”教语文,引领着学生实实在在学语文,让我感受到了最质朴亦最本真的语文教学。
1.以学定教,教学目的清晰明确
叶圣陶曾经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引导。”卢老师的这节课真正做到的了以学生为主体,把学生的学习需求作为实施教学的依据,把学生的发展目标作为教的方向,一切从学生出发,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教学起点,以学定教,目的明确。
2.不吝板书,形象诠释阅读策略
语言教学的核心是培养语感,培养语感的基本途径是阅读。语文课程的基本任务就是使学生学会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卢老师在这节课中,扎扎实实引领着学生学习文章怎样由“概括”到“具体”,阅读时怎样“撮词带面”。卢老师不厌其烦,在黑板上板书下一个又一个关键词,形象地向学生展示文章的结构,诠释文章的写法,彰显阅读的策略。老师的板书,其实就是一根拐杖,它能让学生更清晰地把握一节课的目标。语文课学什么?这节课学什么?学生一目了然。
3.以读促悟,紧扣文本启发诱导
新课标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卢老师的这节课,没有标新立异的花样,但处处紧扣课程标准,立足文本,以编者意图为主线,设计教学策略,步步为营,循序渐进,诱导着学生渐入佳境,逐步实现教者预设的目标。
卢老师的这节课,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精美的课件,他关注的是学生会读会说、敢想敢说的语文学习品质。他用自己的大气、睿智熏陶着学生,用自己饱满的激情感染着学生,让学生脑子转起来,小手动起来,嘴巴说起来,神采飞扬起来。
学语文,用语文,卢老师用一颗炽热的真心不露痕迹地滋润着、提升着学生的语文素养。然,反观时下的语文课堂,愈来愈凌空蹈虚,华而不实,云里雾
里,让人不禁迷惑:语文教学究竟是干啥的?语文课堂是最大化地展示教师自我,还是最大化地让学生习得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这就给了我们一个明确的判断:语文,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它的基础性、工具性的地位应该是毋庸置疑的。
据此,我们再回顾雷老师的这节课,是多么质朴自然,又是多么扎实有效。这才是最本真的语文课堂。让我们把某些已被丢弃的语文课堂的常识捡回来,重新审视一下当下愈走愈远的语文教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