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本真,小学数学课堂的呼唤
江苏宿迁市湖滨新区皂河中心小学(223800)韩万军[摘 要]课程改革使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可喜的改变,与此同时,也出现了过分注重教学形式的倾向。因此,舍弃表面繁华,追求朴素简单的本真课堂,时不我待。[关键词]本真 还原 提升 优化[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8-072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一些可喜的改变:课堂活跃了,小组合作交流的机会多了,教师更注重学生知识获取的方式了。但是,与此同时,一些负面效应也随之而来,那就是教师过分注重教学的形式主义,导致在数学课堂上学生缺乏深层次的思维,教师缺乏对课堂教学的有效调控等等。在这种教学背景下,本真的数学课堂得到越来越多教师的呼唤。所谓本真数学就是数学的原始形态,追求数学课堂之本真就是追求原汁原味的数学课堂。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
一、洗却铅华,追求朴素,还原数学魅力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化教育在课堂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多媒体教学技术在形象、直观、动态展示方面的确有其无可取代的教学优势。但是,曾几何时,公开课上如果没有运用电教媒体就登不了大雅之堂。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每节课都这样上现实吗?因此,舍弃表面繁华,追求朴素简单的课堂,时不我待。例如,在教学“三角形三边关系”时,著名教师丁杭缨没有运用多媒体,仅凭借小小的吸管就让学生理清了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首先,教师问学生:把一根吸管任意剪成三段能围成什么图形?大多数学生都认为能够围成三角形。教师再进行追问:一定能围成三角形吗?请结合自己手中的吸管试一试。在学生围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围不成,此时教师又继续追问:为什么会围不成呢?因为两条较短的边连起来还没有最长的边长。由此,教师引领学生得出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必须大于第三边。在这个课例中,对于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教师如果只是借助多媒体来展示,那么学生由于缺乏自己的实际操作体验,很难有多么深刻的感受。当然,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优势还是无法被取代的,我们追求本真是追求朴素,避免形式主义,使其能够真正提高教学效果。
二、由表及里,追求深刻,提升数学思想数学教材的编写大都遵循着两条线索,一是数学知识,一是数学思想。有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数学知识在学生头脑中呈现的时间是短暂的,过不了多久就会忘记,但是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数学精神会时刻铭记在学生头脑中,并使学生终身受益。”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要注重由表及里,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这也是数学教学追求的目标。例如,有一位教师在执教“小数的性质”一课时,让学生做题:仔细观察,分别把大小相等的数写到对应的两个圆圈里。(5.0 0.50 5.00 0.500 5.000 0.500)在学生完成以后,教师再让学生想一想和0.5与5.0相同的数还有哪些,让学生写一写。然后教师继续追问:“如果让你一直写下去,你还能写吗?”学生说:“当然可以。”为什么呢?学生很自然地就会引用小数的基本性质来说明,这样不但巩固了小数的性质,而且拓展了教材,体现了活学活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许多教师没有让学生对所学知识真正理解就忙着下结论,显然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在上例中,教师通过对教材的灵活处理,不仅挖掘出其中蕴含的思想和方法,而且也使数学极限思想得到了巧妙的渗透。
三、删繁就简,追求简洁,优化呈现方式数学教材是数学知识的体现,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只是基于知识的传授照本宣科,那么,学生的思维也会因为缺乏生动信息的支持而堵塞。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合理取舍,删繁就简,让学生主动的获取知识,这样教学可以有效避免教师讲得多,学生学得少,不仅优化了数学知识的呈现方式,而且也真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例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学“梯形的面积”一课时,就采取了比较简洁的教学方法。首先,教师就学生学习过的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进行简单复习。教师提问:如果让你来计算梯形的面积,你有什么好方法?由于有了前面的教学铺垫,就有学生提出如果能把梯形面积转化为已经学过的图形面积就会容易得多。在学生有了自己的基本思路以后,教师再让学生自己动手画一画、剪一剪、拼一拼,通过自己的实际操作探究出了梯形的面积。由此可见,追求本真的数学课堂就要敢于删繁就简,探寻出一条简洁的途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总之,真实、简约、有深度是新时代对数学本真课堂的呼唤,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就要与时俱进,追求本真,还数学课堂那份质朴与宁静,从而让数学课堂真正洗尽铅华,返璞归真!(责编 罗 艳)
第二篇:本真数学课堂的构建docx
“本真”数学课堂的构建——讲座
龙头完小 冯伟林
近年来,“简约课堂”、“有效课堂”、“真实课堂”、“扎实课堂”、“灵动课堂”、“高效课堂”等等的关于课堂教学的提法越来越多,这些提法不外乎是要求我们做老师的要优化教的过程和学的过程,提高教学过程的效率。然而,优化教学过程并不是搞花架子,搞形式主义,所以在这里提出了这样的一个概念——“本真数学课堂”。“本真”可以理解为“本来真实”或者是“返璞归真”,当然,我们追求的肯定不是要回到以往的“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的落后模式,而是要把我们的数学课堂推向更高的境界。首先我们应该理解一下“本真数学课堂”的涵义。
一、“本真数学课堂”是有数学味的课堂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的数学课堂要有数学味。特级教师吴正宪说过数学老师“要上具有浓浓的数学味的数学课”。数学味到底是什么味?
《中国教育》2010年第四期上有一个教学专题——数学课堂应有数学味,在卷首语上,蔡宏圣这样解释数学味——数学味就是指数学的意味、韵味。数学味是一个草根意味浓郁、内涵极其丰富、不容易界定的概念。比如施银燕采访王尚志教授当中谈到数学味不能靠简单下放,而需要深度思考。又尤其是在很多教学中,我们还常看到不少课拥有十分华丽的尾巴——把一些中学甚至大学的数学知识或方法下放。能做到这一步的老师应该是数学专业知识很丰厚的老师,不然如我这样知识浅薄的人是想不到那些方法的。然而这类人又具有导向性,让我们这些一线教师都以之为榜样,还津津乐道于这样的教法。请大家细想,这样华丽的尾巴是数学味的彰显吗?答案是否定的,这是数学味的一种缺失。我们往往崇拜高深的,欣赏简洁巧妙的,其实重要的思想方法往往是以极其朴素的形式表达出来的。再比如他们谈到鸡兔同笼的教学策略,小学老师都喜欢假设法,初中老师都喜欢用方程做。而最原始的最单纯的列举法和尝试法都我们老师摒弃了。要追溯这个问题的原因,也许是我们老师都只在培养学生的一种做题的技巧训练,因为要考试,要用分数来说话,使我们这些老师不得不把教学解题技巧放在第一位,其他的培养学生尝试的思想、函数思想都一概不管,这也是数学味的缺失。张齐华老师说具有良好数学内涵的课堂,一定是深入浅出的,它能够将教师领悟到的深刻的数学理解以一种平和的、学生可以理解并悦纳的姿态介入课堂活动,并努力在数学内涵与儿童趣味之间找到一种良好的平衡。我想,这样的一种平衡才是我们所要追寻的数学味。
二、“本真数学课堂”应该落实于课标视野中
《课程标准》告诉我们: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因此教学目标达成的本质是课程目标与学生实际的结合。任意一节数学课,违背了《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违背了教学原则,违背了学生的实际发展,必然是失败的课堂。反之,在数学课堂上,新课程理念、教学原则得到很好体现的数学课无疑不会末流的课,不会是拿不出手的课。落实于课标视野中的数学课堂,首先要确立基于标准的教学目标,把课堂标准分解为切实可行的,符合学情的学段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定目标时注重把眼光落在教材统整上;其次,设计基于标准的教学流程,这一流程的设计应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学生的智、情、能力和数学思想是否得到了发展;然后是设计基于标准的学习评价,我认为,练习要有层次性,第一层次练习为基本练习,100%的学生必须掌握,第二层次为提高练习,要达到三分之二的学生掌握,而第三层次为拓展练习,有三分之一的学生掌握就可以了。这样的练习层次达到了面向全体,全面发展的目的,使普通学生学得饱,学有余力的学生吃的好,尖子生有提高。可能有的老师会这样认为,设计难度大一些的练习不是自己给自己找麻烦么,其实,我认为,有和没有在本质上是不一样的,掌握和了解可以针对不同的学生。
三、“本真数学课堂”应该落实于“四基”目标的达成中
在新课改以前,我们数学教学一直着力于双基的落实,即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落实,新课改以后,单纯落实双基已经不能适应儿童发展的需求,所以提出了落实四基的说法:落实基础知识的教学;落实基本技能的训练;落实基本活动方法的培养;落实基本数学思想的形成。去年县教研室、教科室、电教室在论文评优时,还有不少的同志在论文中提到了“双基”的落实,这显然是一种错误,好像新课标出来时,你还提什么《教学大纲》一样。
四、“本真数学课堂”真实应是底线
在课堂教学改革如火如荼地开展了多年之后的今天,各种日新月异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思想、方法让我们眼花缭乱,我们一些教师为了追求时尚,盲目地堆积教学资源,造成教条主义、形式主义,导致了我们的课堂教学成为游离于真实之外的表演。这样的课堂教学能显然不利于对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所以说真实才是好课的底线!
五、“本真数学课堂”应该符合校情、学情
每所学校的校级教研组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团队都会对本校的校情、学情有一个共识,这个共识来自于学校发展的需求,来自于学生发展的需求,来自于高年级的数学教师的需求,这样形成的共识就会对本校的数学课堂教学产生影响,从而形成一个在本校内相对稳定的数学课堂教学的文化背景。一个学校的教学模式不可能照搬到另一个学校,好比双语学校的教学模式不能死搬硬套用在桃源小学的课堂中,桃源小学需要有一个更符合校情、学情的数学教学模式。
六、“本真数学课堂” 应该是简约的课堂
一堂成功的数学课,重点、难点的突破与解决应该是焦点,试想:多教少学、多教多学、少教多学这三种模式我们做教师的会选择哪一种,答案明显,应该是少教多学,这就是我要说的简约的数学课堂。简约的数学课堂,想说爱你不容易,它对我们教师也是一个难题、一个挑战。
七、“本真数学课堂” 应该是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
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教学本来就是师生积极的双边活动,学生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满堂灌、一言堂的做法已经受到了我们长期的批判,但是由于这种做法的简易性,它在今天还有市场,应该说一不小心,它就在一堂家常课上就会向我们抛来媚眼。所以说,一个好的数学教师要经得住它的诱惑,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把数学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做数学课堂的主人。
第三篇:本真课堂心得体会
外出学习体会
非常荣幸有机会参加了兰山区小学数学本真“新课堂”活动,虽然天气很冷,但是会场内气氛却热烈,洋溢着浓厚的学习氛围。上课的老师们娴熟的教学技巧、精致的板书、亲切的教态、良好的综合素质,同学们认真听课的态度,训练有素的自主学习与小组讨论交流,精彩的发言,都获得了听课老师阵阵热烈地掌声。
虽然很累,但是这次活动使我受益匪浅,让我领略到了名师的风采,学到了宝贵的教学经验。在这次活动中听了四位老师的课,其中韩老师和薛老师上的是常态课,郝老师和孙老师的课是即将参加比赛的,四堂课都很精彩,而后教研员进行了点评,然后还安排常态课教师介绍了自己是研究“新课堂”教学模式的经验,让人受益匪浅。通过学习为我以后的教学工作起到了点云拨雾的作用,下面就谈谈我的感受比较深的几点体会:
一、训练有素的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学习。在韩老师和薛老师的常态课上,学生们的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学习非常高效。我觉得这一方面是得益于老师们平时的指导,更重要的是每次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前,老师都会给出明确的提示,连时间和音量都会提示。而讨论交流结束时,师生之间会有约定好的结束信号:韩老师的是口号“---我自信----我成长”,薛老师的是“态度决定高度,细节决定成败”。汇报时会让学生们按序号汇报。这些细致的提示给学生们的讨论交流提供了切实可行的依据,让学生们能有条不紊的进行思考,交流,汇报。
二、扎实有效的教学。两位老师上的这两节常态课都非常扎实,重难点突出,比如韩老师的《按比例分配练习》这一课,韩老师准备了四种不同类型的题目,层层递进,每一个题目都有针对性,学生结合问题学习、探究、交流,使学生一步步建立模型,并理解应用此类题目的模型。而薛老师的《万以内加法(连续进位)》一课,在教学算理和算法时,让学生先自主探究,把探究结果写在学习单上,然后在小组内交流,再派代表在全班交流,最后练习时再巩固,学生在自学、交流、练习中一遍遍巩固算理和算法。
三、善于发现与联系的眼睛
数学知识和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作为数学老师要善于发现,善于从生活中找素材,把知识生活化,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在课上两位老师都从生活中寻找素材,而非直接教教材。例如:孙老师教学《植树问题》一课时,把三种情况(一端种,两端种,两端不种)整合到一道题目中,让学生从中发现矛盾点。在对比联系学习中解决问题,建立模型。在应用练习时,引导学生把模型与生活中的问题联系起来,如钉纽扣、钟声,锯木头,装路灯等等。既训练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也加强了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体会是可以记录的,但心灵的感受可能是无法言语的,只有自己的经历,才会有认识上的提高。
虽累但幸好有收获。
2017/11/30
第四篇:本真课堂观后感(模版)
全国小学语文名师本真课堂教学观摩学习心得
2016年9月23日,在郑州丰庆路小学我和我校田老师参加了中国教育梦-清华附小窦桂梅团队1+х课改创新成果展示,两天时间我们听了4节课,3场讲座,感受至深。
一、渊博的学识才能驾驭当今社会下的少年儿童和新课改下的课堂
每位做课专家面对的都是一群陌生的孩子,可以说,他们对孩子们的学习习惯不了解、对孩子们的学习基础不了解,对孩子们的学习程度不了解,这样,无形中就会加大上课的难度,但无论哪节课,都没让我感觉到有丝毫艰难行进的感觉。
《鲁迅主题群文》阅读课上,李怀源老师让大家针对鲁迅笔下的儿童进行讨论,孩子们那种自信,那种不甘示弱,那种广阔知识面的显现,让所有在场的专家及老师们折服,他们从几个孩子偷豆子到八国联军,到1942年闹饥荒再到日本侵华战争,言语中除了对文本的深刻理解,对祖国浓浓的爱,还展现了信息时代下儿童的了不得。
我们是教育学生的老师,虽然只是孩子们的引导者,但也肩负着对一切知识的解释权的重要使命,因此,我们不再是以前所说的“给孩子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作为教师,每个人都要努力成为一棵树,不要等着别人定时去浇灌,不求别人的庇护和依赖别人,要自己努力去生长。对于孩子,我们也要把他们看成一棵棵树,也不能只关注地面以上的部分,地上是能力是技能,地面以下是人的素养。不同的学生会生长成不同的树木,学习即成长。
二、教会学生读整本书
整本书导读课,思路清晰,导引性强。
拿到一本书--看封面--看作者--看书评--找“主角”--读细节--猜情节--看提示--读尾声--合上这本书--想故事--想主题--想自己
对于阅读课,专家认为,不必要把语文教学和阅读教学分别开来进行,要合二为一,是啊!每个年级的语文课本大概都是安排30-35篇课,而我们的教学还停留在一学期紧紧张张才能把课赶完上,看来,我们的教学真的需要改革,北京28中学,仅用较短的时间就能把书本上的内容学完,剩下的时间都是阅读,结果较短的时间能取得较好的成绩。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也是值得我们探究的。三、三尺讲台,一片圣地,一个舞台
窦桂梅老师,记得好多年前也听过她的课,但这次,印象极为深刻,她独特的教态,快节奏的语言表达,课堂上擅长的教学手势,独特的板演形式,机具启发性的提问方式,还有时不时对个别学生的“打击”,最终,总要回归到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都充满自信,都投入到学习上来。
窦桂梅老师的课堂节奏真的好快,在她的感染下,学生的节奏也由慢到快,还特别会观察,会处事(例如:时不时出现“对不起,是我理解错了”“谁能帮帮我”“我只能这样了”的语言)
一节课,陌生的孩子们参与率几乎达到100%,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吸引着孩子们,一个手势,一个眼神,孩子们即刻领悟,对文本的理解深刻,培养了孩子们的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际能力、归纳总结能力。
大加就是大家,两个多小时,时时吸引着我的眼球,这样的老师怎会不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
一节好课,是一节生成的课,一节生长的课,这节课,孩子们思维的生长,理解的生长,情感的生长,朗读的生长,其实,还有听课教师的生长。我珍惜每一次学习机会,我会努力,会抽出更多的时间学习,给自己不断充电,提升自己。
第五篇:呼唤我们内心的本真诗歌
都市的公园中徜徉,脚下的泥土引你呆呆的遥想…
四季农忙何时被遗忘,花生,禾苗,高粱…
广阔的土地横亘四方,湛蓝的天穹邈远苍茫。
粗糙的大手勾勒着粮仓,传承的身影点缀着愿望。
风儿吹在折皱的额头,宽实的背,想把豆大的汗珠吹干。
吹落了汗珠,滴湿了土块,滋润着种子,鸟儿为欢喜的心田歌唱。
水儿急切的流淌,慷慨的浇灌,欣慰地闪光。
绿浪紧依你的身旁,为勤劳歌舞鼓掌。
一绺云线总是等你直起身来品尝。
土地是孩子的摇篮,土地是纯洁的孩提印象。
挽起的,粘着零星泥的裤脚伸出稚嫩的脚掌,踩碎松散的土块,在温软的泥土上尽情奔放。
土地一样宽阔的胸膛,厚实的肩膀。
土地一样无私的奉献,朴实的善良。
土地一样挂着笑脸的黝黑脸庞。
土一样韵味,土里酿出的少年郎。
云卷云舒,绝尘而去的马儿撕掉了眼罩。
土里长出的孩子怀念原野上土的味道。
想仰面躺在母亲的怀抱,一起看蓝天的飞鸟,一起感受彼此的心跳…
土地,土地,你构筑了孩子的窝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