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构建本真数学课堂策略的研究
构建本真数学课堂的策略研究
保康县后坪镇小学:姜远涛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所以我们必须明白:数学本来是要做什么?提供具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利用抽象、转化和推理的方法发展思维能力。我这里所说“本”指的是一要体现数学课的本质,二要以学生为本;“真”就是说所有的学习活动是真实的,真正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真正经历数学知识建模、用模的学习过程。下面结合本人的理解和课堂教学实践谈谈对构建本真数学构建本真数学课堂的操作策略。
(一)情境创设:找准原点、促进探究
现在很多老师都知道:“生活即数学、数学即生活”,这是理念上的进步。所以在情境创设的过程中从生活中找到一些相关数据或者随便编造一个故事情境,并运用于教学之中,这种理解和做法我觉得还应该更进一步。总结我们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创设,我认为情境创设应该做到:一是真正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感觉学习数学是有用的、有趣的。二是数学情境要具有探究意义。学习的最大快乐是在学习过程中发现了自己的智慧和学习潜能,才能跟强烈地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三是要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域,我认为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域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或数学活动经验,一个是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或者说本节课知识的生长点)。笔者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瓶子里能装多少水?》时,播放了中央电视台关于中小学生日均饮水量的调查视频,引出我们日饮水量是否达到标准这一话题,学生分析: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先解决我们饮水的瓶子到底能装多少水?学生对所有同学用来喝水的瓶子进行分类,并想办法计算出这些瓶子的容积。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发现形状有一部分是圆柱体的水瓶的容积的测量和计算最值得探究。这一情境创设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后面的探究活动指明了思想方法的基调。
(二)制定目标:具体明确、易于操作
在我们的课堂上经常可以看到老师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的环节,这是好事情!但很多老师都是把课前制定的教学目标出示让学生感知,可笔者认为应该澄清的就是:一是学习目标不是教学目标;二是学习目标大多是可以让学生自己制定的。教学目标通常包括: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试想这些目标是否都要让学生明确吗?这样的目标不具体也没有办法落实和检测,因为不是学生自己制定的,对学生来说不走心,形同虚设!我在教学人教版《圆锥的体积》这一课时,当学生经历了把圆锥的体积可以转化为以前学过的立体图形的体积来计算(把圆锥装的沙或水倒入长方体、正方体或者圆柱体中测量计算得出,这种方法很麻烦且需要有一个计算公式。)的思考过程后,让学生制定学习目标:
1、推导出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
2、能运用圆锥的体积公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我们不难看出学生自己制定的目标指向明确、具体且具有操作性,后面的教学活动就紧紧围绕这两个目标来开展,学生学得扎实有效。
(三)小组交流:把握时机、体现价值
走进我们的数学课堂,小组交流讨论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讨论的方式也多种多样。如果老师真的也参与到讨论的过程中我们就会发现:一是学生的讨论参与率不高,大部分是组长或者主持人占据着讨论的话语权和主动权;二是学生讨论的深度不够,讨论的实效性不高。我觉得老师要把握的无外乎做到:一是把握讨论的时机;二是要面向全体;三是讨论交流要建立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之上。学生没有经历自主学习,交流就显得很虚化。在执教五年级下册《约分》一课时,老师的预设很值得借鉴。老师出示了一系列的分数(不是最简分数和最简分数两类)让学生分类,并口述分类的依据。学生理解最简分数后,明确把不是最简分数化成最简分数的过程叫约分。这时老师让学生讨论:
1、怎样约分?约分的依据是什么?这时组织学生围绕上述问题交流讨论,讨论时相互补充、质疑、完善,最终形成统一意见。通过展示交流得出约分的最终目的就是把分数化成最简分数,依据是分数的基本性质,最简单的方法是分子分母同时除以它们的最大公因数。老师设计的讨论问题明确、讨论的时机合适,学生真正参与了讨论的过程,达到了最初的教学设想,体现了交流讨论的价值。
(四)展示点拨:分清层次、有效突破
交流后展示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展示学习方法、展示探究过程、展示真实的认知水平、形成共识、得到知识结论;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发现问题、暴露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思维障碍,为后期教学活动的开展找到依托和突破点。而我们很多课堂的展示一上来就让学有成效的个人或者小组上台展示,他们展示能很好地反映学习能力强的学生的学习水平,很快地得出知识结论,顺畅地推进教学流程。可我们细想:还有一部分学生是否真正参与了讨论的过程?他们的学习程度、他们所遇到的困难我们是不得而知的。我们是否在这一环节可以这样操作,在他们交流讨论时老师也应参与其中,发现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想法和做法,马上就组织第一次展示。让那些有代表性的上台展示,其他同学补充、质疑、点评。如教学《约分》这一课中,在学生讨论交流时我们会发现学生有这样几种有代表性的方法:一是约分的最后结果不是最简分数的;二是结果是最简分数但约分过程分子和分母除以它们的公因数很多次的;三是分子和分母同时除以它们的最大公因数的。展示后让学生分析比较得出最简便的约分方法是分子和分母同时除以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学生在这时提出不能很快的找出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因数,再次让学生把讨论的焦点聚焦在怎样能很快的找出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因数,一次就能化成最简分数,再组织交流展示。教师在这一过程要做的是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对自己的方法和思路进行改进和优化;对自己的结论进行修正,把交流展示引向深入。这样的展示层次分明,有效地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五)拓展延伸:面向全体、着眼发展
巩固拓展,是教师诊断学生学习状况,学生知识内化、熟练运用、实践反思、总结方法、能力提升的过程。笔者认为此环节的作用一是用来检测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和熟练程度;二是反馈数学思想方法的领悟与掌握,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和学习能力的提升,满足学有余力的学生需求,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所以拓展延伸环节的设计要面向全体、有层次性、针对性具有弹性,为数学知识的探究生成、数学思想方法体验感悟提供更为宽阔的平台,从而实现教学过程的整体优化。我在教学四年级上册《三位数乘两位数》是这样设计的:
1、如果你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还不理解的可以看书、问老师和同学、回顾刚才的学习过程;
2、如果你已经掌握计算方法可以完成学习卡上老师为你准备的题目;
3、如果你已经很快完成学习卡的题目并与老师交流无错误可以完成课后思考题:先找规律,再计算:(1)110+120+130+140+150=()×(),(2)220+230+240+250=()×()。部分学生探究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1、这些数据都是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且每相邻的两个数据的差是相等的;
2、第一组数据的个数是单数,第二组数据的个数是双数;
3、可以求出这些数据的平均数,第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是最中间的那个数,第二组是最中间的两个数的平均数;
4、可以用平均数乘以数据的个数求出这些数据的和。学生的研究应该说已经到了一定的层次,可以结束了,可这时一个学生提出:我们可以列举很多这样的数据,如:1+2+3+„„+100,2+4+6+„„+100,1+3+5+7+9+11等,这样的数据都可以这样算。课后,还有一个学生写了一篇数学日记《神秘的中间数》,我把这篇文章寄给了《数学学习方法报》,并被发表。
总之:教学预设充分尊重理解教材的本原意图,教学流程针对学生真实学习起点,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的前提下开展和生成,打造广阔的发展学习的平台,离本真数学课堂就会渐行渐近,我们的课堂就会充满“数学味儿”!
第二篇:本真数学课堂的构建docx
“本真”数学课堂的构建——讲座
龙头完小 冯伟林
近年来,“简约课堂”、“有效课堂”、“真实课堂”、“扎实课堂”、“灵动课堂”、“高效课堂”等等的关于课堂教学的提法越来越多,这些提法不外乎是要求我们做老师的要优化教的过程和学的过程,提高教学过程的效率。然而,优化教学过程并不是搞花架子,搞形式主义,所以在这里提出了这样的一个概念——“本真数学课堂”。“本真”可以理解为“本来真实”或者是“返璞归真”,当然,我们追求的肯定不是要回到以往的“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的落后模式,而是要把我们的数学课堂推向更高的境界。首先我们应该理解一下“本真数学课堂”的涵义。
一、“本真数学课堂”是有数学味的课堂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的数学课堂要有数学味。特级教师吴正宪说过数学老师“要上具有浓浓的数学味的数学课”。数学味到底是什么味?
《中国教育》2010年第四期上有一个教学专题——数学课堂应有数学味,在卷首语上,蔡宏圣这样解释数学味——数学味就是指数学的意味、韵味。数学味是一个草根意味浓郁、内涵极其丰富、不容易界定的概念。比如施银燕采访王尚志教授当中谈到数学味不能靠简单下放,而需要深度思考。又尤其是在很多教学中,我们还常看到不少课拥有十分华丽的尾巴——把一些中学甚至大学的数学知识或方法下放。能做到这一步的老师应该是数学专业知识很丰厚的老师,不然如我这样知识浅薄的人是想不到那些方法的。然而这类人又具有导向性,让我们这些一线教师都以之为榜样,还津津乐道于这样的教法。请大家细想,这样华丽的尾巴是数学味的彰显吗?答案是否定的,这是数学味的一种缺失。我们往往崇拜高深的,欣赏简洁巧妙的,其实重要的思想方法往往是以极其朴素的形式表达出来的。再比如他们谈到鸡兔同笼的教学策略,小学老师都喜欢假设法,初中老师都喜欢用方程做。而最原始的最单纯的列举法和尝试法都我们老师摒弃了。要追溯这个问题的原因,也许是我们老师都只在培养学生的一种做题的技巧训练,因为要考试,要用分数来说话,使我们这些老师不得不把教学解题技巧放在第一位,其他的培养学生尝试的思想、函数思想都一概不管,这也是数学味的缺失。张齐华老师说具有良好数学内涵的课堂,一定是深入浅出的,它能够将教师领悟到的深刻的数学理解以一种平和的、学生可以理解并悦纳的姿态介入课堂活动,并努力在数学内涵与儿童趣味之间找到一种良好的平衡。我想,这样的一种平衡才是我们所要追寻的数学味。
二、“本真数学课堂”应该落实于课标视野中
《课程标准》告诉我们: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因此教学目标达成的本质是课程目标与学生实际的结合。任意一节数学课,违背了《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违背了教学原则,违背了学生的实际发展,必然是失败的课堂。反之,在数学课堂上,新课程理念、教学原则得到很好体现的数学课无疑不会末流的课,不会是拿不出手的课。落实于课标视野中的数学课堂,首先要确立基于标准的教学目标,把课堂标准分解为切实可行的,符合学情的学段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定目标时注重把眼光落在教材统整上;其次,设计基于标准的教学流程,这一流程的设计应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学生的智、情、能力和数学思想是否得到了发展;然后是设计基于标准的学习评价,我认为,练习要有层次性,第一层次练习为基本练习,100%的学生必须掌握,第二层次为提高练习,要达到三分之二的学生掌握,而第三层次为拓展练习,有三分之一的学生掌握就可以了。这样的练习层次达到了面向全体,全面发展的目的,使普通学生学得饱,学有余力的学生吃的好,尖子生有提高。可能有的老师会这样认为,设计难度大一些的练习不是自己给自己找麻烦么,其实,我认为,有和没有在本质上是不一样的,掌握和了解可以针对不同的学生。
三、“本真数学课堂”应该落实于“四基”目标的达成中
在新课改以前,我们数学教学一直着力于双基的落实,即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落实,新课改以后,单纯落实双基已经不能适应儿童发展的需求,所以提出了落实四基的说法:落实基础知识的教学;落实基本技能的训练;落实基本活动方法的培养;落实基本数学思想的形成。去年县教研室、教科室、电教室在论文评优时,还有不少的同志在论文中提到了“双基”的落实,这显然是一种错误,好像新课标出来时,你还提什么《教学大纲》一样。
四、“本真数学课堂”真实应是底线
在课堂教学改革如火如荼地开展了多年之后的今天,各种日新月异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思想、方法让我们眼花缭乱,我们一些教师为了追求时尚,盲目地堆积教学资源,造成教条主义、形式主义,导致了我们的课堂教学成为游离于真实之外的表演。这样的课堂教学能显然不利于对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所以说真实才是好课的底线!
五、“本真数学课堂”应该符合校情、学情
每所学校的校级教研组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团队都会对本校的校情、学情有一个共识,这个共识来自于学校发展的需求,来自于学生发展的需求,来自于高年级的数学教师的需求,这样形成的共识就会对本校的数学课堂教学产生影响,从而形成一个在本校内相对稳定的数学课堂教学的文化背景。一个学校的教学模式不可能照搬到另一个学校,好比双语学校的教学模式不能死搬硬套用在桃源小学的课堂中,桃源小学需要有一个更符合校情、学情的数学教学模式。
六、“本真数学课堂” 应该是简约的课堂
一堂成功的数学课,重点、难点的突破与解决应该是焦点,试想:多教少学、多教多学、少教多学这三种模式我们做教师的会选择哪一种,答案明显,应该是少教多学,这就是我要说的简约的数学课堂。简约的数学课堂,想说爱你不容易,它对我们教师也是一个难题、一个挑战。
七、“本真数学课堂” 应该是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
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教学本来就是师生积极的双边活动,学生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满堂灌、一言堂的做法已经受到了我们长期的批判,但是由于这种做法的简易性,它在今天还有市场,应该说一不小心,它就在一堂家常课上就会向我们抛来媚眼。所以说,一个好的数学教师要经得住它的诱惑,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把数学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做数学课堂的主人。
第三篇:坚守本真 努力构建高效课堂
坚守本真
努力构建高效课堂
——《 隔窗看雀 》说课稿
一、谈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
鄂教版第十册第17课《隔窗看雀》是一篇语言生动、平实,内涵深刻的优美散文。其中麻雀“忙碌而不羞愧,平庸而不自卑”的生活态度能引起我们长久的思考,可以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重新审视周围的人与物。
所有五年级的老师们都一致认为这篇文章选得好,但教学的难度却很大。首先是散文这种“形散而神不散”的行文方式对学生来说难以把握。更重要的是文章从小小麻雀身上所折射出一种讲不清道不明的感觉。为了达到深入浅出、化繁为简的目的,我把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定位:
1、学习生字词,有感情朗读全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通过与文本、与作者交流,理解麻雀“忙碌而不羞愧,普通而不自卑”的可贵,感受作者对麻雀这个小生命的欣赏,从而引起学生对生活的初步思考。
3、通过学习文中优美细腻的语言文字,想像画面,引导学生感悟作者语言表达的精妙。
二、谈难点的突破
1、这篇文章的内涵与学生的认识之间有一定的距离,学生理解是有一定的困难,麻雀仅仅是一个他们并不陌生的事物,但是要感受和领悟麻雀“忙碌而不羞愧,平庸而不自卑”的生活,并不容易。如何让学生理解文章要表达的意义,领略到文章深处的东西呢?我采用读悟结合的方法,抓住文章最主要的枝干,紧紧扣住文中能够让学生的心灵产生摩擦和振动的语句,引导学生围绕教学主题展开自主学习,感知、理解、回味,读出文中情感,从文章的表层读向深层,逐步领悟到作者的用意并感受到优美文字中所传达出的情趣。
2、“忙碌而不羞愧,平庸而不自卑”这句话出现在课文第六自然段的行为之中,很显然,它是文章的文眼,是麻雀生活态度的集中体现,也是作者所要表达的核心,将这句话作为这堂课的阅读切入点可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但这句话高度概括很空很泛,即使学生在课文中一眼就发现了它,也只能代表作者的个人感悟,学生没有一个消化吸收的过程,无法与作者实现精神的沟通,无法真正领悟这句话并丰富它的内涵。怎样突破这一难点呢?我在教学中没有硬性揪着不放,而是暂时把它放在一边,集中精力品味课文六至十一自然段,从作者对麻雀生活带有浓厚感情的描述中体会这小生命活出快乐与坚忍,自信与乐观,充实与幸福,学生通过读书体会、想象补白等阅读方法不断丰富麻雀在其头脑中的形象。在这之后,我水到渠成地将学生读书体会归纳到文眼之下,告诉他们用心感悟到的正是“忙碌而不羞愧,普通而不自卑”的真正内涵。
此外在第九自然段,作者把麻雀比作点缀在人类生活中的活标点,语言优美风趣、比喻排比运用巧妙,喜爱之情溢于言表。我把这段教学重点放在语言文字积累上,从“活标点”这一形象比喻出发给我们的世界带来生趣,再利用将暗喻词改成好像、犹如等,不露痕迹的提示暗喻写法,最好后激发学生背诵下来。几个环节体现语文课的本色,又避免机械训练,达到以读代讲的目的。
三、说课后反思。
1、一直以为,文字是语文课堂得以飞翔的着陆点。脱离语言文字的着陆点,其感悟难以扎根。怎样才能使学生“言语的耳朵”更加灵敏,“言语的眼睛”更加明亮?我觉得,一定要贴紧文本潜进字词里去。《隔窗看雀》中不少文字句段,赋予了诗人特别的眼光与想象,平实而奇特,生动而鲜活,可以称得上神来之笔。然而如何引导学生领悟作者神来之笔,让学生感悟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一直是我设计这堂课和执教这堂课最大的困惑。
2、《隔窗看雀》是一篇文质优美、耐人寻味的好课文,但学生理解起来确实难度很大。课文里面蕴藏着太多的知识点需要挖掘,而且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所以我感觉自己不知道怎样把握,才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往往是兼顾人文性而忽视工具性。通俗地说就是很容易顾此失彼。这节课我先后试教3次,最长一次拖堂40分钟还是不得草草收场。有专家说,课堂上要争取不问。问题是老师不问学生没有那么强的能力能自主学习。
第四篇:对开展有效课堂教学,构建高效课堂的策略研究
对开展有效课堂教学,构建高效课堂的策略研究
沈阳市第三十八中学 王倩颖
【内容摘要】本文剖析现行的课堂教学状况,结合自身的课堂组织教学,在教与学的过程中针对高中数学教学大纲提出的三维目标如何落实进行深入思考,并对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开展和实施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有效课堂教学、高效、教学现状、精细化
一、现行的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1)填鸭式教学。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活动都围绕着知识进行,即只有对知识的掌握、记忆等认知活动。教师几乎成为传授知识的工具,学生几乎成为由知识锻造的产品,这样知识成了统治者,而人则成了工具和产品。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知识的授受关系,缺少情感的交流、精神的沟通。
(2)计划式教学。为了准确地传授知识,教师预先认真地备课,制定好详细的“传输路线”,并且写成教案。课堂教学似乎就变成了执行教案的过程。在这样的课堂上,强调严格控制,尽量排斥一切意外的因素,排斥教学中的“断裂”、“转变”、“分叉”,确保课堂教学能按照原定的计划进行。教学过程几乎是固定的六步骤:复习旧课、导人新课、感知新知、理解新知、巩固新知、布置作业。教学呈现出程式化、封闭化倾向。
(3)重形式教学。现在的教学中这种现象比比皆是,教师为了制造出师生互动的积极场面,往往互动频率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能力等基本素养却没有向预想的那样得到发展,反而课堂交流的时效性降低了。教学重形式,轻实质,表面热闹的课堂
背后却是学生学习质量的下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受到压抑,学习的动力受到摧残。
二、有效课堂教学的涵义
第一,有效教学的评价标准是学生的有效学习,其核心是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第二,整合、协调地实现教学的“三维目标”是学生进步和发展的基本内涵。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并不只是传统教学强调的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而是指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上获得全面、整合、协调、可持续的进步和发展,是注重全面教学目标的进步和发展。
第三,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是通过合乎规律、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有魅力的教学获得的。教学是否有效,既要考察教学目标的合理有效性及其实现程度,也要看这种目标的实现是怎样取得的。
有学者认为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在定向上应着力突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间交流、互动的舞台;第二,课堂不是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场所,而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第三,课堂不是教师教学行为模式化运作的场所,而是教师教育智慧充分展现的场所。很明显,这种解读已经远远超越了过去那种把课堂仅仅看做是“课本知识传授与习得的场所”的一般层面,而深入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应当是一个促进人的生命不断获得发展的重要场所。
因此,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可以定位为人的“发展场(或者说,生命的发展场)”。在这里,人(主要是学生,当然也包含教师)的生命素质、生命质量和生命境界,理应得到持续不断的超越与升华。
三、研究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意义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课堂形式上呈现出情境创设多样化、合作交流经常化、探究活动丰富化、教学评价激励化等积极景象。可以说,课堂教学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改观,课堂教学的质量有了较为明显的提高。但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课堂教学所面临的危机和困惑:师生互动频率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能力等基本素养却没有向预想的那样得到发展,课堂交流的时效性降低了。教学重形式,轻实质,表面热闹的课堂背后却是学生学习质量的下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受到压抑,学习的动力受到摧残。教师队伍中暴露出的问题也越来越多。今天课堂教学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突破和进展,我们还没有形成课堂教学改革的有效模式,还没有形成值得推广的经验和理论。面对这样的困境,寻求改革和突破,把着眼点和落脚点放在课堂上,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创建高效课堂,是摆脱课堂教学改革发展的“高原期”,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如何实施有效、高效的课堂教学成为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四、如何构建有效课堂
1、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的理念
课堂教学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综合体,构建有效课堂,一是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主角,课堂教学的一切活动都要围绕学生这一中心来组织;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主宰者、评判者,而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二是要有效组织。根据学情确定“三维”教学目标,使之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营造民主课堂,创设真实、有效的教学情境,要善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根据课堂实际,不断调整、创设学生参与探究的环境,让学生动起来,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三是要提升评价效度。着眼于学生全面、多元、有差异的发展,更多地采用即时的、多元的、极富个性和针对性的评价。教师要研究把握考试评价改革方向,学会编制个性作业和试题,采取多样化训练方式和分层训练设计,优化交流、反馈和评价方式及策略。从学生层面上看,有效教学应该让他们乐起来、动起来、活起来,让学生动态的成长过程在教学中实现。
2、有效的课堂教学的特点(1)有效课堂的发展性
“教学与发展”是教学理论与实践的一个永恒的主题。有效课堂的核心理念,是为了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状态。
因此,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有“对象”意识。即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其次,要求教师有“全面发展”的理念,学生的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而不是某一方面或某一学科的发展。有效课堂不是不需要传授知识,而是要使知识及其理解和掌握从属服务于发展。发展是什么?发展不是外界强加的,发展是一个主动的、建构的过程。由此,发展
性教学以人为本位,旨在促进人的发展。(2)有效课堂的生活性
生活不直接等同于教育,但教育若是离开了生活,那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长期以来,人们往往习惯于将课堂教学仅仅作为一个知识授受的简单过程,以致课堂教学渐渐远离了学生的现实生活,远离了学生的道德生活,远离了学生的情感世界和审美生活,从而也就失去了不断促进学生创新与发展的生命活力。换言之,教育对象在此时此地的教育中便没有被当人看待。
对于有效课堂的生活性,德国一位学者有过这样一句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当将l5克盐放人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在享用佳肴时,已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生活之于教育,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人汤中,才能被吸收;教育需溶人生活中,才能具有生命活力。回归生活,体现生活性是有效课堂教学的基本特性。(3)有效课堂的生命性
教育是基于生命的事业。教育除了有鲜明的社会性之外,还有鲜明的生命性。在一定的意义上,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提高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而进行的社会活动。
把教学提升到生命层次,使教学过程成为生命被激活、被发现、被欣赏、被丰富、被尊重的过
程,成为生命的自我发展、自我生成、自我超越、自我升华的过程,这是有效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4)有效课堂的反思性
“教”是为了“学”,有效的“教”能促进积极的“学”。有效的课堂教学应该是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是动态生
成师生教与学的智慧的教学,是关注师生双方生命健康发展的教学。对有效课堂的反思就会“逼”着教师们提高自身素质,尽快让教师成长为科研型、专家型教师。强化自己的有效意识,使其内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一个善于反思的教师绝不能凭感觉、凭经验、凭苦干去教学,不能让学生只停留在机械性记忆、浅层次理解和简单运用上,而是要持续不断地追问自己:怎样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什么样的教学才算是有效的?我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我的教学更有效的教学?„„
3、有效课堂教学的实施
课堂教学是否有效,关键要看学生的学习成效,它将是我们探讨有效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具体到某一节4O分钟的课堂,要让它变成有效课堂,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人手:(1)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在“学生中心说”和“生成性课堂”观念的影响下,预设教学目标的做法受到了质疑。有效教学的研究成果肯定了教学目标设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为教学目标的合理设定是有效教学的要素之一。因此,不是要不要设立课堂教学目标的问题,而是怎样设立合理有效的课堂教学目标的问题。(2)适当的教学策略
课堂教学策略是一堂课中所有教学方法的有机整合。课堂教学方法种类很多,每一种方法都具有其适用的有效范围。它的选择受制于教育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的具体特征以及教学环境等,对于同样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选择不同的教学策略,但是一定不能违背切适性的原则。(3)最佳的投入状态
课堂中学生的投人状态指学生自觉学习的程度。一般说来,主动投入学习的效果优于被动投入;实际参与学习的程度指学生参与学习的水平与实际掌握的程度;深层参与学习的效果优于表层参与。
目前,研究者普遍将是否引发了学生主动的学习行为以及学生学习的实效作为评价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指标。有实验研究表明:学生主动参与的课堂教学其效果优于学生被动参与的课堂。要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师需做到:(1)引发学习者情感体验,激发合理适度的学习动机;(2)让学习者明确学习的目标;(3)提出富有挑战的任务,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与积极行为;(4)给予学生适当的鼓励。有效的课堂教学应当激发并保护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使之在课堂教学结束后仍保持学生继续学习和探究的愿望。(4)良好的课堂管理
良好的课堂管理指教师能紧凑而富有节奏的安排学生学习活动,促进学生参与课堂,同时采取有效措施排除不必要的课堂干扰,维持课堂秩序,保证课堂进程的时效性。(5)精细的教学环节
“关注细节”才能真正实现“有效教学”。在育人目标的大前提和课程标准的规范下,40分钟课堂的每一环节的目标、内容、活动等的精心设计与准备,才能真正创建“有效的课堂”。就班级授课制而言,复习旧知、引人新知、讲授新知、课堂小结、布置作业等教学环节仍是有效教学需遵循的最基本的教学环节。(6)有效课堂教学应满足的基本条件
叶澜教授认为“扎实、充实、丰实、平实、真实”的课就可以算是好课了。“扎实”的课是有意义的课;“充实”的课是有
效率的课;“丰实”的课是有生成性的课;“平实”的课是常态下的课。课堂里要有相互的讨论、思维的碰撞,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相互动态生成许多新的东西。“真实”的课是有待完善的课。这种课是真实的、不粉饰的,是值得反思的,需要去建构的。
因此,有效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正确而恰当的教学目标是有效课堂的前提;生动而有趣的学习情境是有效课堂的关键;丰富而开放的课堂活动是有效课堂的主线;灵活而多样的作业实践是有效课堂的保证;课后的有效反思是有效课堂的助推剂。
第五篇: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构建策略研究(推荐)
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构建策略研究
摘 要:本文分析了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从深研教材,加强合作学习,创新教学方式,加强教学反思四个方面给出了意见,对于促进小学的语文教学的发展,促进学生全面语文素养的提升具有积极地意义。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构建;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8-174-01
构建高效课堂,是每个语文教师追求的目标。新课改精神的落实,为高效课堂的构建提供了支持,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立足新课改精神,立足学生需要,进行课堂教学创新改革,在提升语文教学效果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能力,促进语文教学的深化发展。
一、深研教材,设置最优的教学方案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很多人都有这样的认识,小学语文知识简单,不需要研究教材,不需要备课就可以组织课堂教学,解决学生的问题。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对于教师而言,小学语文课本知识确实简单地,但简单的教学内容要通过怎样的方式展现,通过怎样的方式才能保障教学的效果,才能够保障优秀的学生能够不断经历学习的挑战,走向更高更强,而普通学生的通过学习可以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学有所获,培养起语文学习的自信。这是每个教师都需要考虑的额问题,要成功实现这种突破必须要通过深研教材才能实现。因此,每个教师都需要重视对教材的研究。
作为语文驾驶一定要认真研究教材,认真备课,通过备课熟悉课文知识,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通过深研教材,积极发现问题,设置合适的疑问,为学生布置有效的学习探究任务,通过深研教材,找到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案,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课堂的教学效果。
二、加强合作学习,解决教学难点问题
在新课改的过程中,合作学习受到很多教师的关注,合作学习方法应用于小学语文课堂上,也可以有效打破传统语文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参与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促进教学问题的有效解决。因此,合作学习方式是高效课堂构建的重要方式。
推行合作学习,需要对学生进行分组,教师要综合考虑学生的能力高低,成绩好坏,兴趣特点等因素,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在课堂上,教师要针对小组的实际情况为学生合理设置合作学习的任务,以提升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比如,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围绕“感恩”这个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如果让学生个体进行文章创造,就会出现问题,一些学生不明白“感恩”的内涵的,这样行文就很困难的,甚至写出的作文会文不对题。而如果教师能够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就“感恩”进行讨论,让后再让学生行文,写作的效果就能大大提升。教师可以先学生就“感恩”进行讨论和交流,使学生明白什么是感恩,如何感恩?然后引导学生思考父母对自己的日常生活的照顾是不是一种恩情,教师给自己授课是不是一种恩情,等等,使学生对生活中的事物进行思考,多方面的体会人间的真爱。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行作文创造,学生行文就会顺利的多,很多学生都可以写出佳作。
其实,只要合作学习这种方式用的好,不仅可以解决很多教学难点问问题,同时也可以使学生掌握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方式。学生学会合作,在以后的学习生涯中,就可以有效地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学会合作,体验到合作的快乐,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都可以得到培养和锻炼。
三、灵活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每一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特点,每一个年龄段的学生的基础知识和领悟能力各不相同,学生的情感发展也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在生本理念下语文教学一定要结合不同层次的学生不同年龄段采取多种样的教学形式,引导学生以不同的方式参与到学习中来,让学生更好地感知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较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比如,要对学生进行作文教学,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就可以采取口头作文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小组间的相互交流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增强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并且能够在相互沟通过程中体验表达的快乐,从而让学生养成更好的习惯,注重情感的抒发,引导学生相互理解。结合同样的话题,让不同的学生进行自由表达,可以丰富学生的思维形式,让学生获得语言能力的综合发展。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就可以采取书信体的方式让学生进行作文表达,学生可以组织学生联系兄弟院校和联谊学校的小朋友,开展各种各样的暑期活动,让学生真正地从生活实际出发进行,通过写信沟通交流,这样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增进友谊,让学生在书信往来中增进学生的相互理解,提供较好的表达机会,并且能够学生的学习活动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
四、重视课后反思,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每一位成功的教师,都是在课堂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发现问题,反思解决问题,最后才能使自己的课堂趋于完美,创建高效课堂。教学反思,是教学的一部分内容,是完善教学环节不必可少的部分。每个教师都要养成教学反思的习惯。在每一节课后,在每一次考试成绩出来之后,在每一学年结束之后,教师都要进行教学反思,找出问题,解决问题,积累教学的经验和教训。
在每一节课后,教师都要认真反思,这课的知识点课堂都涉及到了没有,学生都掌握了没有,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何,活动的积极性如何,是否存在一些问题,教学方法是否需要改善,教学过程安排是否合理等等,教师都要做好反思。在每一次考试之后,教师都需要对考试结果进行分析,与同期学生成绩相比较,找出差距,找出问题,在每一学年之后,教师要认真做好学期总结,总结经验和教训,为下一学期的工作开展,提供方向。只有教师养成了教学反思的习惯,才能不断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才能有效引导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获得更多的收获,取得更大的成功,这样,才能真正构建高效课堂。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每个教师都要致力于高效课堂的构建,能够立足新课改精神,抓住机遇,不断创新教学策略,总结教学经验和教训。教师要能够致力于学生的发展,从学生需要出发,进行认真备课,认真上课,认真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活动,要能够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环节,不断完善教学过程,为高效课堂的成功构建创造条件。构建高效课堂 是学生成功成才的重要保障,是每个优秀的教师都需要终其一生不断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 叶 莹.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构建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4(31)
[2] 武银堂.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J].学周刊.201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