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数除法集体备课
小数法和除法的集体备课
陈春
一、教材分析
“小数乘法和除法”在五年级上册共分两个单元,先教学小数乘整数和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再教学小数乘小数的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这两个单元精简了有关循环小数知识的教学。在第七单元里不出现除不尽的除法,在第九单元里只结合小数除法中除不尽的实例,讲述循环小数的概念。在“你知道吗?”里介绍有限小数与无限小数、循环小数的表示方法等内容,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了解、不作为必须掌握的知识。进行小数乖、除法计算的教学是以整数乖、除法的计算为知识基础,只是计算时多了小数点的处理这一“新问题”。
二、学情分析
进行小数乖整数和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这部分知识的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会进行小数加、减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小数乖、除法的计算在日常的生活中以及进一步学习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小数乖整数以及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既是小数乖、除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进一步学习和探索小数乖小数、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基础;学生有了整数乖、除法的计算方法,积、商的变化规律,以及小数乖整数、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等基础,就有利于学生完整地掌握小数乖、除法的计算方法和相关运算规律的理解,提高应用四则计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体会小数乖、除法的意义,在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中探索并理解小数乖整数以及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相关的计算,并会根据具体的数量关系列出相应的乖、除法算式,并通过主动探索、理解并掌握小数乖小数以及一个数除以小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相关的口算和笔算。(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近似值的含义,能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方法求出小数乖、除法中积或商的近似值;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习用“去尾”或“进一”的方法求近似值;初步认识循环小数。
(3)使学生探索并掌握有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的小数大小变化规律,初步理解整数乖法的运算律对小数乖法同样适用,并能应用有关的运算律进行小数和简单便计算;能主动把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推广到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中,并能正确计算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式题或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使学生在观察、探究、实践应用等活动中,体会小数乖、除法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小数乖、除法的实际应用价值,并形成继续学习小数乖、除法的积积意义。并能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增强探索数学知识的规律的能力,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应用价值,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使学生初步体会小数乖、除法的意义,探索并理解小数乖整数以及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理解并掌握小数乖小数及一个数除以小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相关的口算和笔算。
教学难点:
(1)能正确掌握小数乖整数与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相关计算,并应用计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初步学习用“去尾”或“进一”的方法求近似值;初步认识循环小数。(3)能正确计算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小数乖法和除法各例的教学设想: ①68页例1 教学例1时,可先出示情景图,让学生弄清图意,适当的提示:0.8×3就是求几个0.8相加?0.8元也可以看成是几角?先让学生独立算,并指名板演。根据板演提问:因数中的小数是几位小数?这里的积应该是几位小数?用同样的方法教2.35×3的计算方法。
②69页—70页例
2、例3 教学例2时,让学生通过用计算器计算,汇报结果,教师把这几个算式与得数有条理地板书出来,引导学生观察,小结出一个小数乖10、100、1000……只要把这个小数的小数点向右移一位、二位、三位……
教学例3时,首先要明确要把0.351千克改写成以克作单位的数,要用0.351×1000,只要把0.351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
③72页例4 教学例4时,首先要引导学生观察表格,弄清数量关系。计算后组织讨论;(1)商的小数点为什么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2)12÷5,得数余“2”后应怎么办?(3)个位不够商1,怎么办?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自主探索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④74页例
5、例6 教学例
5、例6时,我采用的是教学例2例3的同样方法。⑤86页例
1、例2 教学例
1、例2时,我采用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中获取新知,明确积为什么是两位小数,积的位数不够怎办?从而使学生发现并小结出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如果积呈点小数点时,位数不够的,要在前面用0补足。
⑥90页例3(积的近似值)
教学例3时,首先要让学生明确积保留两位小数,要用“四舍五入”法得出结果。⑦90页例4 教学例4时,可以先让学生计算例题提供的三组算式,并比较每组中两道算式的大小。接着引导学生观察每组的两道算式,说说从每组的两道算式中分别能想互什么运算律。然后告诉学生“整数乖汉的运算律,对小数乖法也同样适用。”
⑧90页例5 教学例5时,启发学生把7.98元和4.2元转化成用角作单位的数,其实就是把除数从小数转化成什么样的数呢?再想一想,应用什么规律,既可以使小数转化成整数,又可以使商不变?然后让学生自主计算,小结出小数除以小数的计算方法。
⑨95页例6 教学例6时要使学生认识到,在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的过程中,如果被除数的小数位数少于除数的小数位数,要在被除数的末尾用0补足。
⑩98页—99页例
7、例8 教学例7时,让学生独立计算,在计算中发现“除不完”该怎么办时,教师及时介绍循环小数的概念。接着就提出:“如果这道题得数保留两位小数,结果是多少”这一问题。
教学例8时,要明确(1)得数要保留整数;(2)如果用“四舍五入”的方法取近似值,得到的结果不合理。从而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一步加深对高的近似值的理解
第二篇:分数除法集体备课3
第三单元分数除法集体备课
一、教材说明
本单元教材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除法的意义、分数乘法的意义,以及解简易方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内容包括分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分数除法应用题和比的初步知识。这些知识都是进一步学习的重要基础,要使学生切实学好。教材先教学分数除法的意义。由于分数除法的意义和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也是作为乘法的逆运算来定义的,教材通过学生容易理解的分数乘法的实例,引出两个分数除法的问题,从而说明分数除法的意义。由于分数乘法的意义有了扩展,分数除法作为它的逆运算,具体含义也应加以扩展。因此教学分数除法的意义时,也可以用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例子引出两道除法题来说明,但是这样的例子比较难理解一些,暂不出现,留到教学分数除法应用题时再进一步认识。在分数除法中,不论哪种情况的计算方法都可以归结为乘除数的倒数。如果开始就举一个数除分数的例子,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比较复杂,也较难理解,所以教材仍分两部分教学。先教学分数除以整数,在这基础上再教学一个数除以分数。然后,把分数除法的法则统一起来。这一节的教学重点是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本单元第二节,重点教学分数除法应用题。在教学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时已经出现一些应用题,但是题里的数量关系都是与整数除法应用题相同的,学生容易在已学的基础上确定用除法计算。这一节教学的分数除法应用题主要是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它和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以及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应用题,是一组具有同样数量关系的应用题,只是已知条件和问题有了变化。这种分数除法应用题是后面学习稍复杂的分数四则应用题的基础。因此,学好这部分内容十分重要。教学这种分数除法应用题时,仍以方程解法为主,然后在这基础上教学用除法计算,以培养学生灵活的解题能力。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用方程解这种应用题,教材适当安排了列方程解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文字题。由于这种应用题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的逆解题。教材中十分注意与分数乘法应用题的联系。而且与分数乘法应用题一样,加强分析题里的数量关系,把谁看作单位“1”,单位“1”是已知还是未知的,以判断解答方法。在教学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后,教材还安排了和已学过的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或几倍),以及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的对比练习。通过对比,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这三类应用题具有同样的数量关系,只是在不同的应用题中已知和未知有了变化。学生弄清这几种应用题的联系和区别,既有助于提高解题能力,又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教学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一步应用题以后,教材中安排了一些两步应用题。这种应用题实际上是上面的两个一步应用题的复合。解答时需要两次判断以谁作单位“l”。通过这种应用题,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种分数除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分析解答方法,发展学生的思维。
本单元最后安排了一节比的知识。这样安排的意图在总说明中已经做了说明。在这一节中教学比的意义,比的基本性质和比的应用。在比的应用方面只出按比例分配,因为这种计算问题应用了比的概念,而实际计算时是用分数计算。教学本节内容时,要注意与前面所学的除法和分数的紧密联系。数的应用题后,教材还安排了和已学过的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或几倍),以及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的对比练习。通过对比,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这三类应用题具有同样的数量关系,只是在不同的应用题中已知和未知有了变化。学生弄清这几种应用题的联系和区别,既有助于提高解题能力,又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
教学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一步应用题以后,教材中安排了一些两步应用题。这种应用题实际上是上面的两个一步应用题的复合。解答时需要两次判断以谁作单位“l”。通过这种应用题,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种分数除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分析解答方法,发展学生的思维。本单元最后安排了一节比的知识。这样安排的意图在总说明中已经做了说明。在这一节中教学比的意义,比的基本性质和比的应用。在比的应用方面只出按比例分配,因为这种计算问题应用了比的概念,而实际计算时是用分数计算。教学本节内容时,要注意与前面所学的除法和分数的紧密联系。
二、学情分析
本单元的内容和学生前面学习的很多知识具有比较直接的联系。如分数除法,除了与分数乘法的意义、计算及其应用有联系外,还与整数除法的意义,以及解方程的技能有关。而比的初步知识,则要用到分数和除法的一些基础知识。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一方面基本上完成了分数加、减、乘、除的学习任务,比较系统地掌握了分数的四则运算;另一方面又开始了比的初步知识的系统学习,为后面学习百分数和比例提供了基础。两方面的收获,都将在进一步的学习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三、学习要求
1.使学生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会进行计算。2.使学生能够用方程或算术方法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3.使学生理解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够正确地化简比和求比值,知道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会解答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
四、学习重点
一个数除以分数的意义以及计算方法;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
五、学习难点
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法则的推导。
六、学习关键
利用直观图,推导分数除法法则时,要把计算与分数乘、除法的意义紧密联系起来。
七、学时划分:本单元19学时
1、分数除法
6学时
2、解决问题
4学时
3、比和比的应用
6学时
4、整理和复习
2学时
5、单元练习
1学时
周庄小学
第三篇: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小数除法解决问题集体备课教案
第九册《小数除法解决问题》
蚂蚁河乡中心学校
王晓姗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对不同生活情境的分析与思考,体会近似值的生活意义,并能够根据实际需要,选择“进一法”或“去尾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
在对生活实际问题的讨论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学会与人合作,与人交流。
情感与价值观
通过对不同生活情境的分析比较,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并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教学重点:
感受近似值的现实意义,结合生活实际恰当地选择“进一法”、“去尾法”解决问题。教学难点:
理解进一法和去尾法的意义。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除法4.5÷9
3.6÷4
0.72÷8
0.48÷33.5÷0.5
2.7÷0.3
5.6÷0.7
6.3÷0.3
2、笔算除法
6.3÷14
12.6÷0.28(个别板演—集体订正)
3、“四舍五入”法求商的近似数
(1)出示问题:买12个苹果花了19.4元。一个苹果大约多少钱?(2)学生独立解答学生出现4种答案:
1、=1.61666„„
2、≈1.62
3、≈1.6
4、≈2(3)同桌讨论:答案精确到哪一位?为什么?
(4)明确:解决实际问题时可以根据需要,取结果的近似值。(5)说明取商的近似数时用了什么方法。——四舍五入法。
二、探究新知
1、“进一法”求商的近似数
“将2.5千克香油分装在一些玻璃瓶里,每个玻璃瓶可以装0.4千克。需要准备几个瓶子?
(1)学生独立思考,理解题意列式解答。
(2)指名板演。学生出现3种答案:
1、6个2、7个3、6.25个
(3)针对不同答案集体讨论:你觉得哪个答案合适?(6个还是7个?)为什么?同时明确横式上答案的写法。(要求同学们充分发表意见,明确瓶子的个数取整数,按四舍五入法应舍去25,但实际6个瓶子不够用,因此瓶子的个数比计算结果多1个。)强调:用约等号连接。
(4)明确6.25中的0.25是0.25个瓶子,而不是0.25千克香油。师:那到底剩了多少千克香油呢?——0.1千克(可用验算的方法证明:6×0.4=2.4
2.5—2.4=0.1)(5)小结:像这样结合实际情况,将一个小数某一位后面的位数直接舍去并向前一位进一而求得近似数的方法叫进一法。板书:进一法
2、“去尾法”求商的近似数
用一根25米长的红丝带包装礼盒。每个礼盒要用1.5米长的丝带,这些红丝带可以包装几个礼盒?请同学读题(1)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2)老师巡视。学生出现3种答案:
1、16.666„„
2、16个3、17个
(3)小组讨论:你觉得哪个答案合适?(16个还是17个?)为什么?(要求:组织学生讨论,强调以理服人,使学生明确,礼盒数取整数,16.666„按四舍五入法本应进1,但实际包装时,红丝带不够包装17个礼盒,因此礼盒数应去尾取整数。)
(4)小结:像这样结合实际情况,将一个小数某一位后面的尾数直接舍去而求得近似数的方法叫做去尾法。板书:去尾法
三、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1、现有煤32吨,如果卡车每次只能运5吨,32吨煤要几次才能运完?
2、现在布料60尺,若做一套衣服需布料16尺,60尺布料可做几套衣服?
四、联系生活,举例巩固
五、课堂总结:一般生活中都是用四舍五入的方法取近似值,但有时候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用四舍五入法、进一法或去尾法来取近似值。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考虑近似值的取法。
六、课堂作业:
第四篇: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小数除法解决问题集体备课教案
第九册小数除法解决问题
(二)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袁春
教学内容:解决问题P33,例1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对不同生活情境的分析与思考,体会近似值的生活意义,并能够根据实际需要,选择“进一法”或“去尾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
在对生活实际问题的讨论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学会与人合作,与人交流。
情感与价值观
通过对不同生活情境的分析比较,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并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教学重点:
感受近似值的现实意义,结合生活实际恰当地选择“进一法”、“去尾法”解决问题。教学难点:
理解进一法和去尾法的意义。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除法4.5÷9
3.6÷4
0.72÷8
0.48÷33.5÷0.5
2.7÷0.3
5.6÷0.7
6.3÷0.3
2、笔算除法
6.3÷14
12.6÷0.28(个别板演—集体订正)
3、“四舍五入”法求商的近似数
(1)出示问题:买12个苹果花了19.4元。一个苹果大约多少钱?(2)学生独立解答学生出现4种答案:
1、=1.61666„„
2、≈1.62
3、≈1.6
4、≈2(3)同桌讨论:答案精确到哪一位?为什么?
(4)明确:解决实际问题时可以根据需要,取结果的近似值。(5)说明取商的近似数时用了什么方法。——四舍五入法。
二、探究新知
1、“进一法”求商的近似数
“将2.5千克香油分装在一些玻璃瓶里,每个玻璃瓶可以装0.4千克。需要准备几个瓶子?
(1)学生独立思考,理解题意列式解答。
(2)指名板演。学生出现3种答案:
1、6个2、7个3、6.25个
(3)针对不同答案集体讨论:你觉得哪个答案合适?(6个还是7个?)为什么?同时明确横式上答案的写法。(要求同学们充分发表意见,明确瓶子的个数取整数,按四舍五入法应舍去25,但实际6个瓶子不够用,因此瓶子的个数比计算结果多1个。)强调:用约等号连接。
(4)明确6.25中的0.25是0.25个瓶子,而不是0.25千克香油。师:那到底剩了多少千克香油呢?——0.1千克(可用验算的方法证明:6×0.4=2.4
2.5—2.4=0.1)
(5)小结:像这样结合实际情况,将一个小数某一位后面的位数直接舍去并向前一位进一而求得近似数的方法叫进一法。板书:进一法
2、“去尾法”求商的近似数
用一根25米长的红丝带包装礼盒。每个礼盒要用1.5米长的丝带,这些红丝带可以包装几个礼盒?请同学读题(1)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2)老师巡视。学生出现3种答案:
1、16.666„„
2、16个3、17个
(3)小组讨论:你觉得哪个答案合适?(16个还是17个?)为什么?(要求:组织学生讨论,强调以理服人,使学生明确,礼盒数取整数,16.666„按四舍五入法本应进1,但实际包装时,红丝带不够包装17个礼盒,因此礼盒数应去尾取整数。)
(4)小结:像这样结合实际情况,将一个小数某一位后面的尾数直接舍去而求得近似数的方法叫做去尾法。板书:去尾法
三、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1、现有煤32吨,如果卡车每次只能运5吨,32吨煤要几次才能运完?
2、现在布料60尺,若做一套衣服需布料16尺,60尺布料可做几套衣服?
四、联系生活,举例巩固
五、课堂总结:一般生活中都是用四舍五入的方法取近似值,但有时候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用四舍五入法、进一法或去尾法来取近似值。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考虑近似值的取法。
六、课堂作业:练习六:5、6、7题
第五篇:简单的小数加减法(集体备课小结)
小学三年级数学集体备课资料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讲稿
海口市滨海小学 胡卫华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小数的初步认识”中的内容(P95、96)。
一. 教材分析补充:
在初步了解小数的含义,会认、读、写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的小数,能结合具体内容(情境)比较一位、两位小数的大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与之衔接的有: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第六单元“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在没有学习小数的数位顺序表、小数的性质就开始学习“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是有一定的困难的。
这决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只能限定在学会“简单的”小数加、减....法运算,也就是一位小数的加、减计算,即两个加数、被减数和减数都是一位小数(小数位数相同)加、减计算。教材呈现的范例也只能仅限于源于生活的问题情境(文具商店一角)。
为什么在没有学习小数的数位顺序表、小数的性质就开始学习“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我认为只能这么解释:让学生亦步亦趋地经历数学知识从现实问题中抽象出来的过程,其实,我本人认为在三年级段安排这部分的学习没有必要,也过于“谨慎”了,可以整合后,安排在四年级下册中学习,这样不会使人产生教材在编写上有零乱的感觉。
二. 教法补充
1.特别注重调动学生的生活经历和已有的知识开展教学,促进知识经验的迁移。
很多学生都有自己购物付钱的经历,也掌握了整数及其加、减法 的有关知识,这些都是我们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的资源,并促进学生在学习中发挥积极的迁移作用。我们要充分激活这些资源,促进学生学习的正迁移。在教学中可采用创设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逐步形成从现实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通过的情境图,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去发现隐含在信息中的数学问题。并通过讨论、判断、分析等方法进行列竖式、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等学习活动。
2、大胆放手让学生探究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这是一节比较适合学生自行探究的学习内容。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自主探究实现迁移教学法。尽可能放手让学生提出问题,尝试计算、验证答案,并引导他们总结计算要点,寻找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在计算时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的高度认识“小数点对齐”,把已有的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推广到小数加、减法实现迁移,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三.教学过程补充
1.导入部分(重在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
充分创设情境,导入新知。利用购物情境图,调动学生简单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寻找其中隐含的数学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因为这些问题是学生提出的,所以学生想方设法解决问题的动力也就更大。培养学生逐步形成从现实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和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数学素养。
(1.出示例1的情境图。
谈话:这是同学们在文具店购物的画面。你能从中了解到哪些信息?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下面的问题及相应的算式: 2.揭示课题。
提问:很好,同学们不但提出了许多问题,还列出了算式。那么你发现了吗?这些加减法算式,都有什么特点呢?
谈话: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和探索小数加法和减法。)
2.新授补充(重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在课前由于学生已经有整数加减法的经验和知识,加上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和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法的实质是相同的,因此学生在学习本课内容时的认知障碍基本没有,所以我认为新授部分尽可能用时少。明白算理,总结算法,明确注意点,就可以让学生进行练习。而理解小数加减法计算关键就是,相同数位对齐,即小数点对齐后数位也就对齐。值得注意的就是对于计算的结果,小数末尾有0时要化简。
基于此,我认为新授过程可以简单地分为“尝试——讨论——总结——练习——拓展”几个步骤。
(1)尝试部分
从学生提出的众多问题中,选出与本课题相关的典型问题,让学生尝试解决。允许学生用自己的方法算出答案,重视算法的多样化。在列竖式时,学生可以化为以角为单位的整数计算,也可以化为以元为单位的小数计算,甚至是整数、小数相结合的计算方法(整数加整数,小数加小数,再把整数和小数合并得出结果)。这样不但拓宽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同时也为在计算小数加、减法时要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作了铺垫。从而也建立起了整数加法和小数加法的联系与区别。让学生感悟到小数加减的意义和整数加减法的意义相同,以至合理地对知识进行迁移。在这方面能显出它的优势就更好了
(2)讨论部分
学生计算后,并在小组内交流。指名板演,肯定学生用整数计算,以及整数和小数相结合的计算方法是可取的,重点讨论小数的竖式计算的算理和算法。
讨论时应注意:
A、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可以在竖式的上面的相应位置写上“元、角、分”的单位。
B、在讨论0.8+0.6的算理时,一方面,可以看成8个0.1加6个0.1得14个0.1也就是1.4。(没有学过小数数位顺序表,不可能讲个位、十分位。)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联系人民币的单位进行讲解。
C、在讨论计算方法时,重点引导学生思考:整数加、减法与小 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要使数位对齐,只要什么对齐就行了。
(3)总结部分
重点引导学生比较整数加、减法与小数加减法的异同,归纳小数加、减法要注意小数点对齐的特点。
(4)练习部分
要在练习中不断强化小数加、减法计算要注意小数点对齐的特征。可以补充“买一枝水笔和一个卷笔刀多少钱?即1.2+0.8”,“用10元钱买一个文具盒,应找回多少钱?即10-6.8”。强调计算结果要化简,当小数末尾有0时,要去掉末尾的0。被减数10元可以看成10元0角,即10.0元。
练习二十二第2题的第(2)小题,学生可以估算或口算,也可以列竖式。
(5)拓展部分
可以进行开放式习题的练习。如:A、“做一做”第(2)题,小东有2元钱,能买什么东西? B、“做一做”第(3)题,除了可以提出一步计算的问题外,还可以提出两步、三步计算的问题,教师可以不作限制。C、猜一猜,小红给售货员多少钱,买了什么商品,找回6角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