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初中数学学科课程开发文本

时间:2019-05-13 02:59: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3年初中数学学科课程开发文本》,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3年初中数学学科课程开发文本》。

第一篇:2013年初中数学学科课程开发文本

2013年初中数学学科课程开发文本

课程一 调控课堂节奏,打造高效数学课堂

一、课程开发设计提纲

(一)课程内容简介(含培训目标):

本课程结合具体课例,向学员讲述影响课堂节奏的因素以及调控课堂节奏的几种常用的方法与技能。

通过本节课的培训,学员了解影响课堂节奏的几个因素:课堂容量,难度,强度,学生情绪,学生信息反馈等;学员学习几种常用的调控课堂节奏的方法技能:知识呈现形式多样化,回避和应变调控,提问调控,(二)根据本课程内容划分为4个或3个专题讲授(三级题目): 1.专题名称:

大容量课堂的节奏调控

(时长约 20 分钟)2.专题名称:

对突发事件的调控

(时长约 23 分钟)3.专题名称:

用“提问”破解难题

(时长约 24 分钟)4.专题名称:

优化教学设计,突出教学重点(时长约 23 分钟)

(三)各专题内容简介:

1.专题名称:大容量课堂的节奏调控

内容简介:当课堂容量较大时,如何通过多媒体演示、板书、师生交流、小组讨论、动手操作等多样化的知识呈现方式,使大容量课堂有起有伏,在变化中尽可能长时间保持对学生注意力的吸引。

2.专题名称:对突发事件的调控

内容简介:在数学课堂上,当学生的回答或提问很有可能把课堂带离主航道时,教师如何通过适当的回避和应变来进行调控。

3.专题名称:用“提问”破解难题

内容简介:当学生面临难题时,如何利用“提问”来调控课堂节奏。

4.专题名称:优化教学设计,突出教学重点

内容简介:对于重点难点要浓墨重彩,要精心策划,做到程序井然、示范规范、目的明确、指导扎实,特别是要采取训练、板演、讨论、活动等多种方法加以巩固;对于非重点就应轻描淡写、“惜墨如金”,可以采取学生自学、教师个别辅导等方式进行,既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节约了课堂时间。

二、课程说明 【内容简介】

本课程结合具体课例,向学员讲述影响数学课堂节奏的因素以及如何合理调控数学课堂节奏,以提高课堂效率。通过本课程的培训,学员能够在日常教学中关注影响数学课堂节奏的几个因素,体会这些因素是如何对课堂节奏产生影响的,并能够合理运用几种常见的方法技能对数学课堂节奏进行调控。

在日常数学教学中,影响课堂节奏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比较常见的有:课堂容量,难度,强度,学生情绪,学生信息反馈等。本课程主要解决以下几方面的核心问题:

1.大容量课堂的节奏调控:当课堂容量较大时,如何通过多样化的呈现方式,使大容量课堂有起有伏,在变化中尽可能长时间保持对学生注意力的吸引。

2.对突发事件的调控:在数学课堂上,当学生的回答或提问很有可能把课堂带离主航道时,教师如何通过适当的回避和应变来进行调控。

3.用“提问”调控节奏:当学生面临难度较大的知识或进行讨论目标不清晰时,可以通过设置有效的提问来调控节奏。

4.优化教学设计,突出教学重点:对于重点难点要浓墨重彩,要精心策划,做到程序井然、示范规范、目的明确、指导扎实,特别是要采取训练、板演、讨论、活动等多种方法加以巩固;对于非重点就应轻描淡写、“惜墨如金”,可以采取学生自学、教师个别辅导等方式进行,既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节约了课堂时间。

【学习要求】

了解影响数学课堂节奏的主要因素:课堂容量,难度,强度,学生情绪,学生信息反馈等;了解各种因素如何影响数学课堂节奏。

理解调控数学课堂节奏的重要性;理解教学设计对课堂教学主方向和教学节奏的影响。

掌握几种常用的调控课堂节奏的方法技能:知识呈现形式多样化,回避和应变调控,提问调控,突出重点。【课程特色】

本课程内容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具有较高的可操作性,课例丰富,语言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辅导指要】

指出本课程的学习重点难点、要注意的概念辨析等,并给出针对此重点难点的辅导方式的建议。不少于600字。掌握几种常用的调控课堂节奏的方法技能,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三、教师简介

主讲教师杨卓:北京市广渠门中学,中教一级数学教师。主要研究如何提高课堂效率,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小初衔接和初高衔接。

获崇文区“优秀青年教师”,东城区初中中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中荣获二等奖,在农村学校完成一年的支教工作。论文获第三届“智慧教师”教育教学研究成果二等奖,课例获北京市中学青年数学教师优秀课评选二等奖,电脑作品获第十三届电脑作品评选东城区一等奖、北京市二等奖。

课程二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学策略的选择和运用

一、课程开发设计提纲

(一)本课程是在理论学习教学策略的选择和设计的基础上,结合大量初中课堂教学案例具体讲述:在不同的教学条件下,为达到不同的教学结果,教学策略中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媒体等因素如何合理选择与运用。

通过本课程的培训,学员能够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合理的选择教学策略,提高课堂教学的时效性。

(二)根据本课程内容划分为4个或3个专题讲授:

1、专题名称:教学策略概述与实例

(时长约20分钟)

2、专题名称:教学方法的选择与 实例

(时长约25分钟)

3、专题名称: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与实例

(时长约25分钟)

4、专题名称:教学媒体的选择与实例

(时长约20分钟)

(三)各专题内容简介

1.专题名称:教学策略概述与实例

内容简介:本专题主要讲述教学策略的分类。通常根据信息加工的控制点不同,可以将教学策略分为两大类,即替代性策略和生成性策略。两种策略之间的关系不存在谁更科学、更可取,而是应注重如何在教师控制——学生控制的两极之间,选择一个恰当的控制点,即把两种策略结合起来使用,取长补短,从而用最适当的策略实现教学目标。

结合具体教学案例,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条件及环境等因素进行分析,讲述课堂教学策略的确定及策略控制点的选择。

2.专题名称:教学方法的选择与 实例

内容简介:本专题主要讲述常见的教学方法的选择。常见教学方法有:教授法、演示法、讨论法、训练和实践法、示范模仿法和发现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的组合可以是并列的,即同时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也可以是系列的,即一种方式结束后再开始另一种。正是在教学方法的组合方面,教师的创造性能够得到最充分的发挥。

结合具体教学案例,讲述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将多种教学方法合理组合与运用。

3.专题名称: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与实例

内容简介:本专题主要讲述常见的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常见教学组织形式有:集体授课、小组合作学习和个别化教学等。在设计策略时,根据教学实际情况,把三种教学组织形式有机地组合使用,以便扬长避短,相互弥补和促进。

结合具体教学案例,讲述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将三种教学组织形式有机组合与运用。4.专题名称:教学媒体的选择与实例

内容简介:本专题主要讲述媒体选择的依据、方法和运用说明。媒体选择主要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特征及教学条件。在选择和运用媒体的大量实践中,人们总结出一些方法、程序和模型,使媒体的选择更为客观和准确。这里介绍肯普(J.E.Kemp)在《教学设计的过程》提出的较有影响的媒体选择流程图。通过填写“教学媒体运用说明一览表”,把教师在选择媒体的过程中考虑到的有关媒体与知识点、学习水平之间的关系,以及对媒体运用方式的设想表达出来,作为运用媒体时的参考。

结合具体教学案例,讲述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恰当的选择及使用媒体。

二、课程说明

【内容简介】

本课程是在理论学习教学策略的选择和运用的基础上,结合大量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案例具体讲述:在不同的教学条件下,如何合理选择与运用教学策略中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媒体等因素,以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并达到不同的教学结果。主要解决教师“如何教”和学生“如何学”的问题。

通过本课程的培训,学员明确教学策略的分类、不同知识类型的教学策略、常见的教学方法及教学媒体的选择

对教学策略的制定的影响。学员能够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条件及环境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合理的选择与运用教学策略,以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时效性的目的。

【学习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员了解教学策略的分类、初中数学知识分类、常见的教学方法和常用教学媒体;理解替代性策略和生成性策略之间的关系、不同类型知识的教学策略选择的原因,教学过程中多种不同教学方法的结合使用的原因以及教学过程中不同媒体使用的作用;掌握通过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条件及环境等因素的具体分析,根据所授知识类型的不同,制定某节课的课堂教学策略。

【课程特色】

本课程主要分为以下四个专题:

(一)教学策略概述与实例

(二)不同类型知识的教学策略选择与实例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实例

(四)教学媒体的选择与实例

这四个专题都是先理论阐述了相关知识的概念、特点及相关知识之间的关系,之后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讲解教学过程中针对知识类型的不同、教学方法的选择及媒体使用的重要性,对教学策略的选择产生的影响。

本课程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学员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能够理论学习相关知识,还能够结合具体教学案例体会理论知识对具体教学的影响。

【辅导指要】

本课程主要分为以下四个专题:

(一)教学策略概述与实例

本专题主要讲述教学策略的分类。通常根据信息加工的控制点不同,可以将教学策略分为两大类,即替代性策略和生成性策略。两种策略之间的关系不存在谁更科学、更可取,而是应注重如何在教师控制——学生控制的两极之间,选择一个恰当的控制点,即把两种策略结合起来使用,取长补短,从而用最适当的策略实现教学目标。

学员要结合具体教学案例,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条件及环境等因素进行分析,理解课堂教学策略的确定及策略控制点的选择。

(二)不同类型知识的教学策略选择与实例

本专题主要讲述初中数学中不同类型知识的教学策略。常见知识类型有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这三种类型的知识在教学策略的选择上都有各自的特点,故在教学活动之前要明确所授知识的类型,针对不同类型知识确定教学策略。

学员要结合具体教学案例,掌握在教学过程中如何针对不同类型知识选择具体的教学策略。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实例

本专题主要讲述常见的教学方法的选择。常见教学方法有:教授法、演示法、讨论法、训练和实践法、示范模仿法和发现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的组合可以是并列的,即同时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也可以是系列的,即一种方式结束后再开始另一种。正是在教学方法的组合方面,教师的创造性能够得到最充分的发挥。

学员要结合具体教学案例,掌握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将多种教学方法合理组合与运用。

(四)教学媒体的选择与实例

本专题主要讲述媒体选择的依据、方法和运用说明。媒体选择主要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特征及教学条件。在选择和运用媒体的大量实践中,人们总结出一些方法、程序和模型,使媒体的选择更为客观和准确。这里介绍肯普(J.E.Kemp)在《教学设计的过程》提出的较有影响的媒体选择流程图。通过填写“教学媒体运用说明一览表”,把教师在选择媒体的过程中考虑到的有关媒体与知识点、学习水平之间的关系,以及对媒体运用方式的设想表达出来,作为运用媒体时的参考。

学员要结合具体教学案例,掌握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恰当的选择及使用媒体。

三、教师简介

主讲教师齐雪然 北京市广渠门中学,中学一级数学教师,主要从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学策略使用及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曾获北京市初中教师德育课程说课比赛二等奖,东城区中学数学学科教学设计比赛一等奖,东城区优秀班主任。多次在东城区教研活动中做教材分析及研究课,多次参与东城区精品常态课录制。所带班级多次获得北京市先进班集体及东城区五四红旗团支部称号。

第二篇:学科课程校本化开发

学科课程校本化开发: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良方

当前,学校、教师一谈到课程开发,便认为是开发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这是对课程开发内涵的窄化。这种认识的误区导致的结果是学科课程二度开发还没有真正起步,教学方式转变以及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受到很大制约。为此,本文就如何加强学科课程(国家课程)校本化开发,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个问题进行阐述。

问题一:我们国家课程设置的基本框架是什么

在谈学科课程校本化开发这个问题之前,先将我国课程管理的基本框架做个简单梳理。为了实现育人目标,我们国家的课程框架可以归纳为三级课程管理,即: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并行,各级课程担任不同的管理职能和育人目标。国家课程目标上侧重学生发展的基本要求与共同素质;地方课程突出地方特色、反映地方文化、满足本地发展需求;校本课程则满足学生和社区发展的需要,强调多样性与差异性。不同的课程分别担任不能的培养目标,整体促进学生综合素质与人格的全面发展。虽然三类课程开发主体各不相同,但为了增强课程的适应性,在课程政策上鼓励国家课程即学科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

问题二:学科课程校本化开发情况与课堂教学现状如何

在实践层面,学科课程校本化开发情况与课堂教学现状如何?

一、完全以教材为中心的课堂,未见大的结构性突破

目前,把教材当圣经,将教材讲深讲透当成完成了教学任务的现象仍普遍存在。教学过程的设计重点是按教材的逻辑、分解、设计一系列问题或相关练习。以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为例,固定不变的流程为:读,理解词义、诗句,体会思想感情、了解阴韵平仄、朗读。这种程式化教学,导致丰富的课程资源没有挖掘,意境、背景、相关类型的诗歌、作者当时的生活现状等等都被忽略。即使有的课堂教学某方面有一点突破,也仅仅局限于以单元为整体思考的小改进,未见真正大的结构性突破,如按照一定专题或者问题组织教学内容,或者将教材内容按照一定思路进行大的整合,或者按照学生或当地的实际进行大的增删、调整等做法鲜有人试。

二、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形式的热闹掩盖不了控制的实质

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师囿于按部就班地执行自己设计的过程与思路,不擅于根据教学情境、根据学生反馈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是完成教案。在课堂观察中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境:情境一,学生答问错了,教师也没有任何反应,因为教师根本不善于倾听学生发言,更不用说根据学生回答及时调整教学设计;情境二,学生回答问题,不是教师需要的答案,可教师期望的是学生按教案设想回答,于是教师就努力引导,直到达到预定答案为止;情境三,学生提出不同看法,教师或视若不见,或匆匆打断,或微笑着告诉学生这个问题课后讨论,因为教师有预设的教学过程和内容必须完成。诸如此类课堂乱象,不胜枚举。

有的课堂,表面上增加了互动、问答、小组合作,实质上仍然是教师控制的,缺乏真正自主的、缺乏生机与活力的课堂。究其原因,一方面,学生课前准备与预习严重不够,有的应该在课前准备中完成的资料收集、疑难发现等任务,全部放到课堂中,学生没有实践体验,没有带着问题学习,课堂探究性、生成性不够;另一方面,教师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存在不足:其一,教师涉及的问题过多、过浅,导致课堂形成满堂问,满堂答;其二,设计问题太难,学生百思不得其解,加之教师不会降坡引路,导致结果是教师代替学生将答案和盘托出。这样,学生思维受到阻滞,永远无法向高层次迈进。教师在课堂上不成功的问题设计无法引起学生认识上的矛盾,真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情境之中。

三、忽略学生经验与思考,课堂教学缺乏生成性

由于教师受传统学生观的影响,强调的是学生缺乏知识、能力和经验的一面,而非把学生看作是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具有主观能动性有可能积极参与教育活动的人,因此,学生这一鲜活的课程资源被教师忽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本身蕴涵的教育资源进行发掘的意识淡薄,由于课堂上学生的知识、经验、思考、智慧、情感等不被重视,课堂许多可能的丰富性、多变性、复杂性被教师的麻木所淹灭,课堂的动态生成性被教师的迟钝扼杀。

如一位教师上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确定课,按照要求,第一步是教学准备,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运用实践活动的方式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第二步是课堂上让学生充分交流问题,并指导学生分析、整合、提炼问题,转化为研究主题。可教师不敢放手让学生自主提问,怕学生提问范围太广不便梳理、提炼,于是教师创设很多情境,收集很多资料,引导学生在教师划定的框架中来设问,由于缺乏准备阶段的真正实践经验和体会,课堂上学生思维被束缚,课堂毫无生机与活力。

四、教学目标设计以偏概全,认知成为唯一教学目标

有效教学的特征之一是有正确的目标。所谓正确的目标是指目标具有指向性和全面性。在教学目标设计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按照明确的目的,循序渐进地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技巧,形成一定道德品质,促进身心发展。而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课堂教学目标设计以认知目标代替所有目标的现象大量存在。认知性任务,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或唯一任务。有的课堂,甚至赤裸裸地打上应试的烙印。如,笔者曾到某学校听语文课《蒹葭 》教学。《蒹葭》是秦国的民歌,全诗表现的是水乡清秋的景色,既明写了主人公此时所见的客观景象,又暗喻了他此时的心情和感受,使整首诗蒙上了一片迷惘与感伤的情调。可就是这么一首意境优美的古诗,教师教学过程中,把教学目标定位为如何应付考试,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直击考点”的引导,用一大堆练习题目引领学生关注考试内容。这种以大量练习代替阅读感悟、欣赏,唯知识目标、考试目标是从的现象,在我们课堂教学中依然普遍存在。如,经常在课堂中听到教师在下课前问的一个问题是:“这节课我们学到了哪些知识?”可以说把丰富复杂、变动不居的课堂教学过程,简约化归为特殊的认识活动,把教学从整体的生命活动中抽象、隔离出来,是目前课堂教学的通病。这样导致的结果是学生左脑长期超负荷运行而右脑处于半休眠状态,循规蹈矩、思维趋同、高分低能、创新精神严重缺乏。

问题

三、如何加强学科课程校本化开发,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如何加强学科课程校本化开发,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切实转变观念,形成课程意识

关于教师课程观念的转变,我们要有国际视野,要了解世界课程观发展的趋势,在这种国际课程观的视野下转变我们的课程观念,形成我们的课程意识。20世纪下半叶,率先在欧洲大陆上兴起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了世界范围内知识观、课程观的变化。以美国路易安那州立大学教育学院教授、课程理论专家小威廉姆 E.多尔(William E.Doll, Jr.)的研究成果《后现代课程观》最引人注目。首先,该书阐述了新的知识观:(1)知识是对开放、复杂多变的现实的解释,而不是对封闭、稳定意义系统的客观反映。(2)知识是过程,而不是结果,是学习者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并非终极真理;(3)知识不是单纯社会历史的产物,而是个人经验的统合;(4)知识是作为整体对自然、社会人类的统合的解释,不能简单地划分为一个个独立的学科领域。接着,描述了在新的知识观的影响下,新的课程观也发生变化。(1)课程是发展的过程,而不是特定的知识体系的载体。课程的内容不是固定不变的,在探索新知的过程中不断地得以充实和完善,最后形成一体化的内容;(2)课程是师生共同探究知识的过程。教师不再作为知识权威的代言人全面控制课程的开展,学生的感知经验都被纳入形成中的课程体系中。学生的个体体验和探索受到重视。(3)课程发展的过程具有灵活性和开放性,课程目标不是完全预定的、不可更改的,在探究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4)课程的组织不再囿于学科界限,而向跨学科和综合化方向发展。(5)从强调积累知识走向发掘和创造知识。这些观点,对我国新课程改革产生很大影响,与我国新课程改革理念有很多契合之处。新的课程观视课程为动态发展的过程,力图建立一种新的课程体系,这种体系以开放、弹性、综合性为特征。注重学生个体体验和感知在课程发展中的作用,强调课程与现实生活联系。更重要的是,我们必须在这种观念的指引下,形成课程意识,并指导教育实践。

二、创造性使用教材,开发教材与课堂中蕴含的课程资源

我们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改变课程的功能,让课程不断走向综合化;改变学习方式,变接受学习为主动探究学习,密切课程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关注学生直接经验等重要改革目标。教师必须突破教材对学生教育的禁锢,对学科课程进行校本化开发。

1、以教材为基础,开发其中丰富的课程资源

教材中蕴含丰富的课程资源,教师要以此为基础,通过研究,将其进行拓展,开发出新的课程资源。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以某一问题、课题、情境为起点或基点而开展的,可借鉴如下策略:第一,本学科知识由课内向课外拓展,由课堂教学所遇到实际问题而引申、探寻课外学习资源,从课外学习资源中得到解决或再认。如,初中语文有篇课文《醉花阴》,这首词是李清照早期和丈夫赵明诚分别之后所写,它通过悲秋伤别来抒写词人的寂寞与相思情怀,诗句中充满离别之愁。关于这首词的教学,教师不能只关注这篇的教学,而可以这样拓展:让学生搜集李清照不同时期描写愁绪的词作。如,青年时期,《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表现的是淡淡的闺愁,刻画的是一个含蓄矜持的大家闺秀形象; 中年时期,《醉花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描写的是独处深闺的离愁,描画出一个成熟的情趣女人形象;老年时期,《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诉说的是饱尝亡国之恨,丧夫之痛,孀居之苦的哀愁,展现的则是个心念国家存亡的大女人。这样的拓展,一方面,能体会将闺愁、离愁、哀愁这些复杂的情感串联起来,从而勾勒出李清照真实的人生轨迹;另一方面,以一带多,引导学生大量收集与阅读,开展专题式探究学习,真正实现学习方式转变;第二,要以教材为载体加强与其他学科密切联系,向其它学科拓展。如一位美术教师在教学“鉴赏中国古代山水画”这一内容时,引导学生从自然的四时景象、各地的山水特点(自然);画中的题诗落款、情景交融的意境(文学);不同历史时期的山水画艺术风格的差异(历史背景);画家本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哲学)等方面入手开展探究学习。这样既加强了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又加强了与各学科之间的密切联系,使学生把各种零散的学科知识进行整合和建构,成为综合性知识。第三,以社会发生的重要事件为背景和对象,把它们纳入课程学习的视野;第四,关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将学生经验纳入课程学习的范围,挖掘学生本身所蕴涵的教学资源。

2、宏观把握教材,思考教学结构

创造性使用教材,要思考教学结构,对教材宏观把握。关于教学结构的思考可以循序渐进。首先,备课可从单元结构思考开始,首都师范大学赵亚夫教授在一次讲座时提到:如果我们的教师能把抄写教案的时间用于思考“教学结构”,其教学效果会有大的提升。根据他的观点,长沙市开福区的谭兴茂老师归纳了单元备课“教学结构”的基本要点:①课程标准的要求,②学情实际(学习基础):A、大多数

B、少数

C、优生

D、学困生;

③教学目的(单元)与目标(本课、评价教学效果的依据)

④教材使用与自主调整补充等⑤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⑥教学过程简述(附预期“板书设计”)⑦教学反馈(学生学习效果的多种方式测评)⑧教学反思。“教学结构”的表达形式多样,可以用文字简述,可以用图示等。“教学结构”强调的是理清教学思路、设计好一个单元或一节课的整体结构,强调的是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组织形式和关键性的提问等。它鼓励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把教材组织成一定结构形式,有助于同化新学知识,记忆具体细节,将新学知识迁移到其他情境中去。在单元整体设计的基础上,教师还可从确立模块教学和专题型体系入手,组织专题教学。具体而言,第一,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可以依据课程标准要求、教材特点、学生需要等因素,确定专题。如可以将教材中定论性知识按其逻辑构成关系分设为若干问题,使之形成问题“链接”;第二,增添、整合同类专题的材料,调整、取舍、提炼教材内容,使专题的头绪更集中、主题更突出。

三、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理论指导下,以简化形式表示的关于教学活动的基本程序或框架。教学模式包含着一定的教学思想以及在此教学思想指导下的课程设计、教学原则、师生活动结构、方式、手段等。

1、认清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 乔伊斯(Joyce B.)在《教学模式》一书中谈到,在后现代课程观背景下,目前教学模式发展呈现三个主要趋势:由归纳型向演绎型教学模式发展,由以“教”为主向重“学”为主,由注重知识传授到注重学法指导。为此,教学过程不单纯是掌握学科逻辑知识体系,更多地进行学习方法、研究方法的渗透和指导。如:怎样观察、怎样学习、怎样概括与总结,怎样分析问题、怎样收集处理信息等。

2、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

目前,我们大都沿用班级集中授课教学模式。然而,随着各学校教学改革、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无疑要不断进行教学方式和理念的创新。我们国家一些学校也进行了大胆尝试。下面列举两个案例:其一,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后茶馆式”教学模式。它以效能为主导,通过颠覆过去课堂教学按次序、等比计划定时间讲解的方式,而由学生自己阅读概念性、认识性的内容,教师仅对难点等原理性内容进行点拨,从而使课堂教学精致化。其教学过程简单地说就是:读读、练练、议议、讲讲、做做,核心是一个“议”字。它的本质是对话----经验与文本的对话。其二,北京十一学校,该学校2012年开始,继高中走班制后初一年级实行“走班制”尝试。即同一个年级,同一个行政班的学生,在同样的时间可能分散在不同的教室中,有的学生在上自习,有的学生在上物理课,有的学生在读地理,课堂教学完全打破班级、年级界限。在十一学校李希贵校长看来,因材施教不能仅仅停留在教学方法层面,必须要通过让学生自主选择来真正实现——提供学生空间、机会和课程,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去探索。以上案例给我们的启示:新课程改革是从内容到方式的全面变革,传统的方式势必制约课程内容的开发与创新。我们需要不断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关注课堂教学的生成性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与教材对话,与教师对话,与同伴对话的过程中,总会不断产生新的教学生长点,这些都是很好的课程资源,教师要善于把握,敏感地意识到其课程价值,并加以及时引导。

如,在一次“中巴出城,关注公交”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活动阶段交流时,学生谈到:“通过访谈,了解到居民人数超过一万的社区,可设公交车停靠站,而自己居住的社区有四万多居民,由于社区没有公交车停靠站,居民出行很不方便。”于是,教师引导学生继续开展了“未来社区的规划应该注意什么”的问题研究。

三、课程安排遵照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科学编排课程顺序

目前,一些学校对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进行了更加大胆的尝试。如笔者去年考察了上海静安区教师进修学院附属学校,该校根据人的成长规律,将国家课程在一定的学段中重新安排和调整,在不同的阶段学习不同的课程。一年级,语言发展期,少写字,多认字,加强阅读,增加英语课程;逻辑思维弱,不开数学课,而小学学段的数学内容集中在2——5年级学习(上海小学5年制),加开科学探究课、实践活动课。这种大胆的尝试,体现学校遵照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在新课程背景下,打破封闭的教学格局,形成开放的态势。此外,上海很多学校开始研究跨学科领域通融、整合,无疑是我们学科课程教学努力的新方向。课程改革与创新需要我们颠覆传统,希望我们从学科课程的校本化开发这个起点做起,创新新的教学模式,探讨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科教学与学习方式的真正转变,使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得以实现。(作者单位:长沙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第三篇:《初中数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

《初中数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

中期评估报告

常州市北环中学邹浩芳

教育的本质是使人得到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根本目标是使学生得到全面、和谐、可持续的发展。通过教育教学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越来越多的科学文化知识,形成并熟练地掌握一些基本的技能;可以使学生在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发展能力(特别是思维能力);可以使学生在“情感与态度”(包括行为习惯、心理品质等)方面得到发展。简单地说,教育可以使人在知识和技能、能力、人格(情感、态度、价值观)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我们教数学的不仅要让学生学会一些数学知识、掌握一些数学技能,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掌握一些方法,养成一定习惯,形成一定观点。要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的头脑分析问题,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用数学的精神追求理想。

一、背景介绍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强调,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应体现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笔者本着对数学教育事业无比热爱的态度,本着对当今数学教育现状的无限担忧,通过几年的思考,于2005年在《成才导报·江苏教育周刊》发表了一篇名为《刍议数学教育的课程设置》的文章,该文主要阐述了当今数学教育以及正在实施的课程改革主要还是停留教学层面上,还未正真上升到数学教育的高度;主要还是停留在数学课堂教学方面的研究,还未正真着眼于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上。该文将数学教育课程分为科学数学、艺术数学和计算机数学三大类,并且简要的阐述了每一类中应该包含那些数学内容以及需要通过那些途径来实现这些目标。

正是由于新课程教材的编写、课程的设置、课程的评价标准还没有发生革命性的改变,因此需要我们这些从事数学教育、教学一线教师不断的“上下求索”,对于我们来说,及时的开发出一套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数学文化)、完善学生的数学人格(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的头脑分析问题,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用数学的精神追求理想)的校本课程是当务之急,也是实现从数学教学向数学教育转变的一条必经之路。

校本课程是由学校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自主开发和实施的课程。校本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课程的重要补充,初中数学校本课程的建设肩负着真正实现数学素质教育的责任和义务,是真正实现数学教学向数学教育转变的重要途径之一,它着眼于发展学生的兴趣、需要和特长,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充分体现师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具有鲜明的学校特色。

我们在开发校本课程的时候要充分考虑以上几个要求,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从教师、学生的实际出发,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可持续发展考虑。因此我们为《初中数学校本课程的开发》进行了基本的定位:以通俗易懂、激发兴趣、拓展视野和教材补充进行研究为我们的基本要求,以挖掘数学文化中的教育功能为我们的研究方向,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完善学生的数学人格为我们的核心宗旨。

二、构建框架

在确定了课程开发的基本要求、研究方向和核心宗旨以后,就要进行本课程基本框架的构建工作了。陶行知先生早就说过:“在现状下,把学习的基本自由还给学生。”,经过我们反复的思考和研究,同时邀请专家亲临指点,最终我们确定本课程的基本框架,本课程的设计理念就是要“把学习的基本自由还给学生”,所有的过程基本上都是以学生的活动展开的,真正实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变革,本课程共分为六个章节,分别是:《古老的数学》,《好玩的数学》,《有用的数学》,《智慧的数学》,《先进的数学》和《美丽的数学》。

在《古老的数学》一章中,并不是把数学史作为一门研究数学的起源、发展过程和规律的学科,而是根据现代心理学发现的一个体现数学史的认知功能的“遗传法则”。从数学一次又一次的飞跃中寻找数学发现的故事,用故事的形式让学生了解这些数学知识产生的背景、体会数学家们为寻找这些知识的付出的艰辛。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从本质上更好的理解自己所学的知识;另一方面也可以以此作为人生观与价值观教育的教材,让学生体会“只有付出努力才会获得成功的人生道理”,“为实现理想而不懈追求的数学精神”。

在《好玩的数学》一章中,利用心理学中“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的规律,以一系列数学游戏为载体,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并不是“枯燥”的代名词,真正的数学其实可以是乐趣无穷的,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以这种兴趣作为他以后学习数学的动力和源泉。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主动意识到自己爱玩的游戏原来与数学紧密相连,从而为学生学好数学培养内在驱动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在学生玩游戏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巩固看似乏味的知识,让学生的学科知识在游戏中得到锻炼和提升。

在《有用的数学》一章中,根据《数学课程标准》: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求“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设计了很多贴近学生、符合实际、利用学生现有知识能够解决的生活实例。这样做可以使学生深刻的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存在着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这些在生活中经常碰到的数学问题需要我们去探究,学生通过对这些数学问题的解决,能够更具体更深刻的理解什么是数学,知道学习和学好数学是很有用的,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内在驱动力。

在《智慧的数学》一章中,通过穿插一些有趣的数学小故事,以改变人们认为科学研究枯燥无味的看法。本章内容主要包括有趣的数学问题、经典的数学问题、奇怪的数学问题。通过对“有趣的数学问题”的研究,使学生对数学中的存在的智慧产生强烈的好奇与追求,从而激发学生天生的求知欲;通过对“经典的数学问题”的研究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数学方法,学会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通过对“奇怪的数学问题”的研究,帮助学生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先进的数学》一章中,主要学习和研究数学软件“几何画板”的使用方法。通过对几何画板软件的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改变学生“数学枯燥论”和“数学无用论”的观点;可以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实现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目的;另外,通过对几何画板软件的学习,可为学生学习其他计算机软件打下了一个结实的基础,从而提高学生的电脑素养,为学生终身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做出数学教育上的贡献。

在《美丽的数学》一章中,展示给大家的是数学的美丽无所不在,数学的符号、公式、算法、图形、表格、方程、解题思路、解题方法„„都是很美丽的。这些“数学之美”都需要我们能够和我们的学生一起去寻找、去发现、去挖掘、去欣赏,使美丽的数学成为学生快乐学习的源泉。数学的美丽使我们深刻感受到数学的教育不应该仅仅是作为对数学学科的教学,更应该把它作为一种审美教育的载体,用它来感染和启迪学生的心灵,让学生的人格更健全,心灵更美好。

三、选择内容

在完成了框架构建的工作以后,就要根据框架的基本目标和意义进行充实内容的工作了,通过对已经完成的目录框架草稿的反复斟酌和研究,确定了本教材的最终的目录篇章。

目录

第一章 古老的数学

第一节 中国古代数学发展简述············································································· 第二节 外国古代数学发展简述············································································· 第三节 数学家的小故事························································································· 第二章 好玩的数学

第一节 图形变换类的数学游戏············································································· a)俄罗斯方块········································································································ b)七巧板················································································································ 第二节 数字计算类的数学游戏············································································· a)24点··················································································································· b)幻方···················································································································· 第三节 逻辑推理类的数学游戏············································································· a)扫雷···················································································································· b)人鬼过河············································································································ 第四节 数学递推类的数学游戏············································································· a)汉诺塔················································································································ b)魔术师的困惑···································································································· 第三章 有用的数学

第一节 校园中的数学····························································································· 第二节 生活中的数学····························································································· 第三节 数学趣谈····································································································· 第四章 智慧的数学

第一节 有趣的数学问题························································································· 第二节 经典的数学问题························································································· 第三节 奇怪的数学问题························································································· 第五章 先进的数学

第一节 数学是先进的学科····················································································· 第二节 几何画板基础教程····················································································· 第三节 几何画板案例分析····················································································· 第四节 几何画板专题训练····················································································· 第五节 学习几何画板的作用················································································· 第六节 怎样学习几何画板····················································································· 第六章 美丽的数学

第一节 数学经典赏析····························································································· 第二节 数学美文欣赏析························································································· 第三节 师生作品赏析····························································································· 第四节 教师优秀论文导读·····················································································

四、实施过程

第一阶段:酝酿筹备阶段

1.在发表《刍议数学教育的课程设置》的文章之后,笔者从此以此为纲要,平时注意多方

面资料的搜集、整理以及自身的专业发展,先后参加和开发了综合实践活动《生活中的数学》,《有趣的数学》,并且参加了江苏省立项课题《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整合的研究》的研究,于2006年在《数学教学》上发表了一篇名为《变化的三角板》的国家级论文,2007年在《中小学数学》发表了一篇名为《以“黄金分割”为载体进行黄金分割的教学》的国家级论文,并且在2007年《江苏省中小学教育信息资源征集评选活动》中所制作的作品《从三个方向看》获得江苏省一等奖,为本次校本课程的开发进行了理念的形成、素材的积累和能力的准备。

2.2007年7月至9月,作者首先对数学教学的现状再次进行了分析,觉得很有必要开发

出一套符合时代特征,符合教育要求,符合学校特色,符合学生兴趣的校本课程,然后经过深思熟虑,制定了本课程的纲要草稿,构建了本课程的框架草稿,撰写了本课程的教材目录草稿(全书共分为七章:《初识数学》,《数学小游戏》,《生活中的数学》,《数学的智慧》,《几何画板与数学》,《数学经典赏析》,《优秀论文导读》,章节与章节之间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编排:趣味性、难易度、课时安排等等)。

3.根据拟定的教材目录搜集材料、充实内容,在这个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困惑与困难,比如

说,在《初识数学》这一章节中,如果按照传统的数学史的介绍,学生难免会觉得枯燥乏味,如果按照数学发展中的故事的形式又担心缺乏科学性与系统性;在《数学小游戏》中如何从几百上千个游戏中选择出比较合适的游戏呢?根据作者多年来对数学教材和课程标准的理解,根据学生的知识、兴趣与能力的特点,最后确定了:几何变换类游戏(俄罗斯方块、七巧板游戏),数字计算类游戏(24点、九宫格游戏),逻辑推理类游戏(扫雷、人鬼过河游戏),数学递归类游戏(汉诺塔游戏和茶杯游戏)四个内容。„„ 4.接下来作者把对校本课程的设想以及开发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困惑向校领导进行了汇

报,校领导非常重视这个项目,并且立即从多方面给予大力支持:立即给我增派人手并且成立了校本课程开发小组,请专家给我们进行现场指导,并且召开了一个专门会议,给我们明确了研究的方向和奋斗目标。

第二阶段:具体操作阶段

1.2007年10月8日议程:

专家指引(承锡生、陈小平、蔡军)会议,在这次会议上,开发小组明确了本课程开发的基本要求、研究方向、核心宗旨,并且确立了本课程中本教材的框架结构。2.2007-10-10议程:

a)先向组员传达本课程的开发目的:以通俗易懂、激发兴趣、拓展视野和教材补充进

行研究为我们的基本要求,以挖掘数学文化中的教育功能为我们的研究方向,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完善学生的数学人格(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的头脑分析问题,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用数学的精神追求理想)为我们的核心宗旨。b)明确本课程的教材目录:《初识数学》改为《古老的数学》,《数学小游戏》改为《好

玩的数学》,《生活中的数学》改为《有用的数学》,《数学的智慧》改为《智慧的数学》,《几何画板与数学》改为《先进的数学》,《数学经典赏析》与《优秀论文导读》合并为《美丽的数学》。

c)布置当前任务:从基本要求、研究方向、核心宗旨三个方面进行构思每一章节的目

标和意义。小组成员每人选一章节根据组长提供的样本撰写本章节的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250字左右,三天内完成初稿,然后由组长审阅,提出修改意见,按照统一的格式,五天内完成定稿,做到课程的章节内容前后贯穿、融为一体。

3.2007-10-13议程:

a)讨论各组员对各自完成章节的目标和意义的认识,提出修改意见。b)各组员成员根据小组意见和建议撰写一份各章节的目标和意义修改稿。c)各组员成员确定本学年开设的校本课程。4.2007-10-23至今:

主要针对各自的研究项目进行校本课程的实践过程。a)各小组成员开设了校本课程。

b)每个成员坚持每个月向课题组开设一节研究课。c)对各自开设的校本课程进行教案的搜集整理。d)进行部分课程教材的编写。

e)对各自研究的校本课程撰写研究论文。

f)对已经完成的教材进行整理、编辑,累计达5万余字。

第三阶段:实践、修改,再实践、再修改,最后完成教材定稿的过程

五、结束语

开发校本课程要有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强烈的事业心,决不能仅仅凭着自己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要把它作为自己的事业来做,要付出艰辛的努力、经历痛苦的历程,只有付出艰辛的努力、经历痛苦的历程才能在这个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与幸福。

开发校本课程,首先要有一个追求(对我们国家的教育事业无比热爱,功利心不能太强,不要一说到数学研究就问这件事情对我职称评审有没有用,对我评骨干教师有没有用„„),要确定一个核心思想(即开发的核心宗旨、研究方向、基本要求),要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类资源,要不断地进行课程资源的积累和课程特色的培育;校本课程的规划要根据学生的课程需要来制订;要选择贴近时代特点、社会发展与学生实际的课程内容,要变革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在身心愉悦的环境中实践和研究。

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建设是一个漫长的道路,需要我们时时刻刻做一个有心人,心中时时刻刻装着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考虑,装着为我们数学教学向数学教育转变服务的理想和追求。

第四篇:初中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一、指导思想

校本课程开发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校本课程的开发,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学习过程中的方法选择和内容选择,体现教育内容的多元性和选择性。我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坚持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指导,结合我校整体建设与发展的目标,反思自身实践,外部经验,坚持在改革中不断探索新的思路,追求新的发展,以校本课程《英语口语交际》的开发为突破口,逐步把本校建成办学上的高标准、教学上的高效益、管理上的高效率、特长上的高质量、社会上的高信誉为标志的特色学校,使教师参加课程的开发,赢得继续教育的良机,提高教师的专业化素质,更大程度地满足社会家长和学生的需要,尽可能地培养出有个性、有特色、学业有所长的未来人才。

二、课程目标

1、力争用一年的时间使校本课程开发工作初具雏形。

2、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培养一批一专多能的复合型、科研型的教师群体。

3、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创造性地发展,提高自主学习、自我完善的能力。

三、课程要求

1、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需要,分别开发三个层次的课程内容。即七年级为低年级层次;八年级为中年级层次;九年级为高年级层次。

2、课程的组织形式以活动形态为主,课堂交流为辅。

3、同年级学生可打破班级界限,按照自愿组合原则选题学习、开展活动。

4、实施课程的教师由教导处统一安排。

四、课程内容

《英语口语交际》共分三大块:

第一块为〈口语交流与对话〉(适用于七年级);具体内容包括:简单对话练习、小组合作交流、日常用语等。

第二块为〈口语广角〉(适用于八年级);具体内容包括:口语交际与对话、完全式英语交流、合作性问题探究等。

第三块为〈开放式口语教与学〉(适用于高年级组)。具体内容包括:校园口语交际、家庭社会口语交际、特定场合口语交际等。

五、实施原则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注重知识性学习,更注重实践活动与操作技能的训练。

2、分层递进原则: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实施不同层次的课程内容,并按教育逻辑进行序列化。

3、自主性原则:同一层次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选择不同的课题或活动方案进行学习。

4、充分利用资源原则:尽可能地利用学校和社区的教育资源,并充分开发为本课程服务,做到人尽其能,物尽其用。

5、创新性原则:勇于实践、大胆探索、敢于创新,不断提高教师课程技术和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六、课程管理

成立课程开发研究领导小组(负责课程的初步审议)

组长:***

副组长:*********

组员:*** *** *** 相关教研组组长

七、具体操作

(一)、需求论证

1、利用现有资源,征集教师意见,确定课程的具体内容。

2、将本课程开发的目的、意义、项目上报县进修学校审议,经同意后定稿。

3、将开发的课程拿到学生、家长中征求意见,看所开课程学生、家长是否喜欢,是否需要,确定本课程开发的内容、规模。

(二)、培训师资

对实施本课程的教师进行上岗培训,做到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

(三)、组织实施

由教导处统一安排课表、课时,相关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本课程的各层次课程的实施。

(四)、实施步骤

分三步走:

第一步:酝酿准备阶段(2007.9.1——2008.12.31)。资源分析、需求调查、课程开发定位,并写出方案。

第二步:开发实施尝试阶段(2008.3.1——2008.8.31)。分步开发课程内容,并付诸实施。

第三步:初步定型,阶段总结(2008.9.1——2008.12.31)。认真分析,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不断改善和提高课程质量。

八、课程保障

1、由课程开发领导小组负责审议和监督实施。

2、建立课程实施阶段汇报制度,及时观察课程的实施动态,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不断改进。

3、保证课程开发、实施经费。

4、力争上级领导、家长、社会各界人士的支持。

九、课程评价

构建合理的课程评价方式,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承认差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要,评价内容上,注重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活动和体验、经历;在评价形式上,注重多样性,即可以是表演式、竞赛式、汇报式等;在评价主体上,注重多元性,即可采取自评、互评、师评、家长评等形式;在评价方法上,以鼓励为主,注重学生的发展发现;评价的结果多样,可定量,也可定性。

***学校

2012年8月24日

第五篇:初中数学学科部分

初中数学学科部分

1、简述为什么数学学业考试考查内容要依据《标准》,体现基础性?数学科目学业考试要突出对学生基本数学素养的评价,关注《课程标准》中最基础、最核心的内容,即所有学生在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解决问题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核心观念、思想方法和基本技能。

2、你对“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机会和空间”有何认识?

(1)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是否让学生经历了一个真实的学习过程, 也就是说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索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真实”体现在学生从不懂到懂、不会到会、模糊到清晰、错误到正确、失败到成功的过程之中;体现在教师的循循善诱、真诚帮助、严格要求和规范训练的方法之中;体现在学生不同方法不同过程的交流、不同思想不同观点的碰撞和怀疑、争论、发散、统一以及自圆其说之中;体现在教师真情实感的批评和表扬之中;体现在学生充分的时间独立思考、有个性的语言表达和有胆魄的对一切权威的否定之中;体现在教师机敏地捕捉动态生成的教育教学资源,对预设教案的必要调整和舍弃之中.(2)学习行为又是一种社会化行为,唯有同他人沟通、互动,才能取得较大的效果。合作学习避免了班级集体教学中,往往出现的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得不到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不得不处于“旁观”“旁听”地位的被动学习状况,赋予全体学生远比传统课堂教学中多得多的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和权利。当然,合作交流的使用,也要注意方式、方法。)

3、你对“满足多样化的学习要求”有何认识?

新课程设置和教学改革突出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转变学习方式是课程改革的显著特点,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过去那种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索与合作式的学习。课程改革面对执教者来说是教育观念的转变,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转变,数学课应以较开放的形式组织教学,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共同操作与探索,共同探究、解决问题.在教学中能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坚持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先,立足于让学生先看、先想、先说、先练,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通过实验、思考、合作、交流学好知识.在教学中,教师关注更多的是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是否积极,学生想了没有,参与了没有,能否从数学的角度思考问题.

4、完成一个试题的活性化分析。

试题:如图经过平移△ABC的边AB移到了EF,作出平移后的三角形,你能给出几种作法?

对试题的总体分析

试题目的√1.概念型2 计算型3 思维型

难度等级*简单√**较易***中等****较难*****难 预计解答时间(分钟)8分钟

解答分析

提示与概要根据两个三角形全等的识别方法

技巧与方法利用平移的特征问题形态规律三角形全等的识别 第一步解答

方法一:1,过点E作AC的平行线。2,过点F作BC的平行线。3,两条线交于点G。4,△EFG即是平移后的三角形。

方法二:1,过点E作AC的平行线。2,在此平行线上量取边AC的长EG。3,连接FG。4,△EFG即是平移后的三角形。

方法三:1,过顶点E作∠FEG=∠BAC。2,量取∠FEG的另一边EG等于AC的长。3,连接FG。4,△EFG即是平移后的三角形。

变形与挑战

(思考题)△ABC先向左平移2CM再向下平移3CM两个单位,作出平移后的三角形。

变形与挑战解答步骤一:△ABC先向左平移一个单位得到△A’B’C’。步骤二:△A’B’C’再向下平移两个单位得到△A”B”C”。

步骤三:写出结论。

对解答的总结

小结与反思

(对解题的必要总结及对容易发生的错误分析)

1,解题的关键是对平移知识的熟悉,掌握平移的基本作图技巧。2,题目考查了学生对作图操作的熟练程度。

3,通过不同的方法解题,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

4,作图时要求精确,比如量取线段长度这一步;量取角度大小这一步。5,作图题别忘了保留作图痕迹,写出结论。

(以上仅供参考)

5、完成一个试题的活性化分析

试题:已知,如图,在梯形ABCD中,AD∥BC,AB=DC,求证:∠B=∠C.对试题的总体分析

试题目的1.概念型2 计算型√3 思维型

难度等级*简单√**较易***中等****较难*****难 预计解答时间(分钟)5分钟

解答分析

提示与概要平移一腰,将等腰梯形分成等腰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 技巧与方法平移腰问题形态规律

第一步解答

证明:过点D作DE∥AB交BC于点E.∵DE∥AB

∴∠B=∠DEC

∵AD∥BC

∴四边形ABED是平行四边形

∴AB=DE

∵AB=DC

∴DC=DE

∴∠C=∠DEC

∴∠B=∠C

变形与挑战

(思考题)已知梯形ABCD中,AD∥BC,AB=DC,∠B=60°,AD=15,AB=45,求BC的长.变形与挑战解答证明:过点D作DE∥AB交BC于点E.∵AD∥BC, DE∥AB

∴四边形ABED是平行四边形

∴BE=AD=15,DE=AB=45

∵∠B=∠DEC, ∠B=∠C

∴∠DEC=∠C=60°

∴∠EDC=60°,△DEC是正三角形

∴EC=DE=45

∴BC=BE+ED=60

对解答的总结

小结与反思

(对解题的必要总结及对容易发生的错误分析)该题主要思路是平移腰将等腰梯形分割成平行四边形和等腰三角形,结合平行四边形及正三角形的边长特征来解决问题。

在解题过程中,学生在添加辅助线后对平行四边形和正三角形的说明往往容易忽略,是值得关注的地方。

(以上仅供参考)

6、完成一个试题的活性化分析

已知六边形ABCDEF中,AB ∥ED,BC∥EF,CD∥FA,AB=ED,求证:BC=EF,CD=FA。

对试题的总体分析

试题目的1.概念型2 计算型√3 思维型

难度等级*简单**较易***中等****较难*****

难√

预计解答时间(分钟)15分钟

解答分析

提示与概要构造全等三角形证明两线段相等

技巧与方法构造全等三角形的方法问题形态规律通过证三角形全等来证明两线段相等

第一步解答

变形与挑战

(思考题)略

变形与挑战解答略

对解答的总结

小结与反思

(对解题的必要总结及对容易发生的错误分析)

(以上仅供参考)

下载2013年初中数学学科课程开发文本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3年初中数学学科课程开发文本.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初中数学学科教学计划

    初中数学学科教学计划 初中数学学科教学计划1 一、指导思想坚持党的教育方针,结合《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探索、实施有效课堂教学,推进基......

    初中数学学科目录

    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一章 有理数1.1 正数和负数1.2 有理数1.3 有理数的加减法1.4 有理数的乘除法1.5 有理数的乘方章末总结章末测试第二章 整式的加减2.1整式2.2 整式的加减章末总结章......

    初中数学学科特点

    针对初二家长: 1. 证明三角形全等的问题是学生现阶段的难点,也是本册书的难点,学生存在的普遍问题是逻辑比较混 乱,不了解写证明题的步骤或者有些同学对证明题有些思路,但是过程......

    初中数学学科特点

    初中数学学科特点 数学是一门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具有严密的符号体系,独特的公式结构,形象的图像语言。相比小学数学而言,初中数学教材结构的逻辑性、系统性更强。首......

    初中数学_学科论文

    浅谈数学方法论在数学教学中的实践 李艳桃 摘要:数学思想方法是对数学本质的认识,是数学知识的精髓。新课程下注重、加强数学思想方法教学是培养学生数学素养,形成良好思维品......

    初中数学学科经验交流

    初中学生数学学科经验交流材料林素芳 对学生的学习有重要影响的因素之一是学生的学习方法。心理学研究表明,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学习......

    初中地理学科课程简报

    初中地理学科课程简报 答疑教师:燕晖 助教:张萍 2010-11-29 卷首语 现代教学已不再是简单零碎的教给学生知识,而是帮助其建立学科系统设计观念,使之学会自主学习。地理课程标准......

    初中数学学科教学常规

    初中数学学科教学常规 一、备课 包括制订学期教学计划和课时教学计划两项内容。 (一)制订教学计划 通读《初中数学课程标准》,特别是要领会课程标准中对本册教学内容的目标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