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基于新课程理念的初中化学体验式教学研究
基于新课程理念的初中化学体验式教学研究
【摘 要】本文分析了初中化学体验式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要在创设情境中体验化学知识,在实验操作探究中体验,在比较、联想中体验,运用多媒体技术,化抽象为直观等新课程理念的初中化学体验式教学相关策略。
【关键词】初中化学 体验式教学 策略
初中化学课程标准强调学生体验的重要性,让学生在知识的形成、相互联系和应用的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学习科学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体验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通过创造实际的或重复经历的情境和机会呈现或再现、还原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生成意义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初中化学体验式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学生学习化学的思维定式
有的学生,在进入初中后,课间十分钟就在写家庭作业,还要忙于应付频繁的考试,脑力消耗过多,导致学生上课注意力不够集中,记忆力下降,听课效率低下,直接影响了各科成绩。绝大多数学生产生了一种思维定式,认为学习化学的主要目的是应付中考,这些已是不争的事实。导致上述问题的深层次原因,一方面是教师将新课程应有的教学理念没有真正装在“心”里,另一方面学生,对化学知识的获取缺乏感受、体验的过程。
1.2 教师缺乏对情境的创设
教师的教案总有“引课”或“创设情境”一栏,设计目的明确。但真实的课堂,“情境”能否达到设计时的目的,教师对这一问题反思甚少。很多教师认为,这对教学任务的完成并没有太大的影响,其实不然,对比同一节课,情境创设成功的课堂,其教学效果远远高于未创设或者创设失败的课堂。诸如,在《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这一节中,有的教师以“深呼吸”作为引入,证明空气是真实存在的,看似与生活联系,但似乎过于常识化,因为这个事实每个学生都确信无疑,这样的创设就是没有必要的,起不到应有的效果。
1.3 化学课堂沉闷,师生关系不够和谐
为了中考,初中化学课堂很多时候缺乏师生之间的互动、共享、沟通、理解、感悟,学生认为教师严肃、可畏,教师高高在上,学生在心理上与教师产生了距离,难以建立起民主、平等的学友型师生关系。其实对于老师的鼓励,学生是一种苛求、渴望的心理,渴望一个眼神,渴望言语的肯定,如果哪一天实现了,足以让学生心理乐开花;学生多么希望他们的老师是可亲、可敬的。学生的要求其实一点也不高,作为教师,我们是不是太吝啬了呢? 新课程理念的初中化学体验式教学相关策略
2.1在创设情境中体验化学知识
教学活动是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发生的,教学情境是教师和学生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选择、设计构建的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相适合的物质环境、心理环境和教学氛围。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中的各种生动鲜明的化学现象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而一些新颖奇特的现象,更能给学生以强烈的感官体验,让学生过目不忘。教师应该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例如在讲解《氧气的化学性质》时给学生演示了硫在空气中和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空气中的淡蓝的火焰学生并不以为然,而在氧气中燃烧时发出的明亮的蓝紫色火焰分明吸引住了学生的眼球,因为他们不约而同地发出了惊奇的感叹。学生也就在创设的实验情境中“发现”了问题的真谛。
2.2在实验操作探究中体验
通过实验,学生能够体验到化学知识的产生以及形成过程,它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途径。对于实验探究的体验,能够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时间和空间,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给学生提供了“做科学”的亲身体验。所以教师应充分应用教科书上的实验素材,使学生通过形象直观的方式获取知识和培养实验技能,引导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积极地动脑动手,体验科学家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从而获得科学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2.3 在比较、联想中体验
首先,使杂散的知识规律化。如C0还原Fe203(或者CuO)的实验。由于学生不能亲自动手实验,导致不能深刻理解实验的操作原理,答题时往往容易把操作步骤颠倒。于是我总结出这么几句话:实验开始先通气,通气一会再加热;见红变黑(或者黑变红)先撤灯,装置渐冷再停气;先点后通要爆炸,先停后冷要氧化。既总结了实验操作的步骤,又使学生明白颠倒实验步骤的后果,学生记忆起来也容易很多。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其次,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比喻记忆法就是运用比喻,把抽象的事理具体化,把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把陌生的东西熟悉化,从而增进大脑记忆的一种方法。
2.4 运用多媒体技术,化抽象为直观
近年来,电教媒体已在课堂教学中广泛地运用,多媒体技术正是创设情境特别是真实情境的最有效工具,尤其是在学生较难理解时,可以帮助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例如,在《构成物质的微粒》教学中,物质由分子、原子、离子这些微粒构成,对刚接触化学微观世界的学生来说不好理解,无法想象,学生不感兴趣,觉得很枯燥。可以借助多媒体动画,以水电解为例,展示水分子分解成氢原子和氧原子,氢氧原子重新组合成氢分子和氧分子。再运用挂图和分子结构模型来引导学生讨论和交流;结合挂图分析分子的构成,通过演示活动模型说明新分子的形成过程,使微观现象宏观化,化抽象为具体,便于学生理解,使学生产生非常深刻的感性认识。结语
总之,教学并不是把人类传承的经验直接“告诉”学生,学生也不是单一地接受。体验式教学改变了以往的灌输式教学,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体验活动中真正的动起来,在活动中获得喜悦和满足。
【参考文献】
[1]徐洪超.放飞心灵,启迪智慧――谈初中化学自主体验式教学[J].新课程学习?中旬,2013(9):55-55.[2]边策.初中化学教师对体验式教学的认识及实施情况的调查分析――以本溪市课改实验区部分化学教师调查为例[D].沈阳师范大学,2012.[3]吴金霞.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J].学园,2014(6):142-142.
第二篇:初中化学新课程理念心得体会
初中化学新课程理念心得体会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化学课标》)提出了六个方面的基本理念。这些基本理念主要体现在化学教育目标的变化,由原来过多地关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转变为在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此,我们应努力克服传统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的定势,更新教学理念,逐步走进化学新课程。
一、转变教学行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
初中化学课程一方面提供给学生未来发展所需要的基础的化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和方法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要使学生能从化学的视角去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理解化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了解化学制品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使学生在面临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的挑战时,能做出更理智、更科学的决策。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坚持“以人为本”,逐步建立起“民主、平等、对话”的新型师生关系。“对话”不仅指师生双方狭隘的语言交流,而且是指师生双方各自向对方的精神敞开和彼此接纳,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沟通。教师要将教材的情感因素、教师的教学热情,学生的学习情趣融合并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中。教学内容应当是源于学生生活的、适应未来社会生活需要和学生进一步发展需要的内容,应当摈弃那些脱离实际、枯燥无味的内容。教师应当转变教学行为,要将过多的“自我表演”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保证学生的学习时间,动手操作、思考问题、口头表达、讨论问题、发表见解都要到位。凡是学生能发现的知识,教师就不能包办代替;凡是学生能独立解决的问题,教师就不要多做暗示。
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化学学习的主人
有效的化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是《化学课标》提倡的有意义的学习方式。教学中,我们应该注意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注重知识的生活性和实践性。化学课题生活化,问题引入情景化是化学新课程的特色之一。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生产和生活实际,设置一些问题情景,让学生从情景中获取信息,用化学思考方法去建立模型,然后进行解释,应用和拓展。要使学生在探索活动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化学知识、技能和方法,让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化学活动,经历教学过程,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课堂教学中,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科学探究与合作学习。要注意培养学生倾听他人的发言,善于陈述自己的想法,勇于修正他人的观点,勇于接受他人的意见并修正自己的想法。当不同见解难以统一时,应学会各自保留自己的见解。在进行科学探究与合作学习时,要有明确的目的,要有秩序地发表意见,要控制音量,不影响他人的讨论。如果分小组活动,人员的组合要采取轮换制,使每个人接触面广泛。小组成员可以轮流代表小组发言,小组之间可以随机交流帮助。
三、改革化学学习活动评价的方法,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化学课标》中指出:“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评价方式。……在学习过程中,力求使更多的学生学会反思和自我评价。”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评价,可采取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师生互评的方法。可经常提出类似于“你是怎样想的?”“通过本节课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等问题,来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建立自信,表现自我。对学生的化学活动的评价应该包括评价“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除了最基本的知识目标外,还要对学生的化学思考方法,学生在参与化学学习活动时所表现的好奇心、求知欲、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勇于探索和创新的习惯评价。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化学意识、参与意识和创新意识。化学意识包括化学学科感、符号感、时空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等;参与意识包括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创新意识包括创新的欲望、创新的素养等。
第三篇:初中化学新课程阐述的教学理念
初中化学学科新课程理念及及如何在教学中渗透
党和政府对基础教育十分重视,新课程改革是根据当前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而确立的,因此有很强的针对性,为教育教学的改革确立了方向和任务。为落实好新课程实施,我们要努力做好教师的培训工作、条件准备工作、实施过程中的检查和评价工作、实验课题的研究工作。
一、指导思想
邓小平的“三个面向”,江泽民的“三个代表”,教育改革纲要。
二、指导程序 课程解读、把握理念。备课指导、解剖教材。课堂教学、制定标准。典型示范、观摩研讨。课题研究、敲定方案。
三、新课程理念
一个基本点:为学生终身学习,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三个关注:关注学生的生存方式,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生活方式。
三个克服:
①克服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及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②克服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倾向,强调课堂教学与生活、社会、科技的联系。
③克服过于注重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强调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独立思考、亲自实践。
四、培训工作 培训内容:
(1)学习初中化学课程标准
(2)学习初中化学课程标准解读
(3)化学教改重点和任务
为使21世纪的公民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挑战和未来职业的需要,化学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发挥学科自身的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潜力;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革新教学观念,改变课程内容过于偏重学科知识的倾向,努力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机械训练现象,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获得化学知识和 技能的过程成为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
1).提供给学生最基础的化学知识和基本技能
义务教育阶段的特点决定了化学课程必须的基础性:从身边的常见物质入手,要求学生认识物质的组成、性质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认识物质的微观构成,了解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初步认识物质的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重视化学科学的核心概念,要求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学会简单的设计方法、操作技能。在构建课程目标和内容的过程中,针对多处来围绕应试所形成的“繁、难、多、偏”的现状,重新思考“回归基础”的问题。新课程十分重视学生的可接受性,采取“降低要求、删除难点、分散融合”等方法,对初中化学的“分化点”作了处理;化学计算更多地要求学生从量的角度去了解化学变化的涵义,避免烦琐的数学运算。“知识与技能”作为“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在课程标准中赋予了新的内涵。
2).突出化学与生活、社会和技术的密切联系
新的化学课程突出关注社会现实,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已有的实际经验提炼学习素材,从丰富、生动的现实生活中寻找学习主题,要求学生了解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从中使学生逐步认识和感受化学对日常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在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保持和增进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在学习主题中,“身边的化学物质”为丰富多彩的现代生活提供了物质基础,“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认识化学在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课程标准涉及空气污染及防治、水资源保护、无土栽培、金属冶炼和利用、废弃金属回收、化肥鉴别、酸雨来源及危害、土壤改良、石油加工、海水淡化、合成材料、微量元素等多方面的化学知识和活动要求,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强化了学生对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改善公民生活方面所起作用的认识。课程努力从化学的视角去展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用科学、技术、社会相联系的观点引导学生认识材料、能源、健康、环境与化学的关系,逐步培养学生形成综合的科学观和对有关的社会问题作出判断决策的能力。
3).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化学课程力求改革以“教材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提倡在实践活动中学习知识、技能和方法,帮助学生学会运用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广泛获取信息,能从日常现象和化学学习中提出问题,作出猜想或假设,设计实验或有关的活动方案,寻求解决问题的依据,定性或定量地处理有关的信息和资料;在探究中学会表达和交流,善于与他人合作,从中体验活动的乐趣和积 2 极的情感,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在内容标准“活动与探究建议”栏目中设置了大量的探究课题,以实现“力求创设生动、真实、多样的科学探究和实践活动情境,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努力使每一个学生在现有的基础上得到良好的发展。(4)新课程的理念
1)知识定向转变为活动定向 2)内容定向转变为多元定向 3)结果定向转变为问题和过程定向
4)教师定向转变为学生定向(或师生交互作用定向 5)学习定向转变为实际问题定向 6)单一课时设计转变为单元教学设计 7)课堂教学设计转变为课内外结合的设计 8)教案完成转变为活动任务及,组织方式的设计(5)新课程的教学设计及设计行为 1)目标设计
2)内容设计 3)活动设计
4)评价设计 a学习情景的设计
b探究任务和驱动性问题设计 c学生活动和过程设计
d学习活动的内容、组织的管理形式的设计(6)新课程教学活动过程的理念及行为 1)探查学生已有的相异认识 2)了解学生想要探究的问题
3)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心的座位安排问题(管理制)4)教师活动的设计(如何与学生活动进行配合)(7)新课程教学反思的理念及行为 反思的理念: 1)时刻反思自己。2)动态发展的反思与评价。3)不求十全十美,但求有所突破。4)不怕出现问题,就怕不研究和解决问题。反思行为:
1)在教学设计方案中将教学实施的详细情况进行记录整理,特别是学生的各种活动和观点。
2)教师对上述各方面进行反思。(8)新课程教师角色的转变
教材的被动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设计者。权威、领导转变为有经验的合作伙伴。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
批评者、转变为帮助者、指导者。评价者转变诊断、指导、促进者。监督者转变为组织者与管理者。
完成任务转变为发现、欣赏、共享、发展。被评价者转变为研究者。
五、实施条件验收工作 1.教师培训验收,合格上岗。
2.采取微型实验等方法解决实验方面的困难,丰富教具,完善教学辅导。
六、实施过程中检查和评价 备课创新: 学科自身知识整合;
学科知识与其它学科知识整合; 学科知识与生活实践整合; 学科知识与信息技术整合;
情感、态度、经历、体验之间的整合;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及校本课程之间的整合。教学评价:八个统一、十项指标。八个统一:
①课堂教学应该努力实现通识培养目标与学科教学目标的统 ②人文素养的培养与情感体验的统一。③知识技能的传授与综合素质培养的统一。
④学科自身的知识体系与其他学科知识沟通的统一。
⑤传统的媒体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的统一。⑥研究性问题设计与学生民主参与的统一。
⑦学科知识与社会实践的统一。⑧个体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的统一。十项指标:
①人文性的教学理念
②综合性的教学目标 ③整体性教学内容
④自主性的学习方式
⑤整合性的教学技术
⑥民主性的教学环境 ⑦多元性的思维训练
⑧应用性的教学实践 ⑨探究性的教学设计
⑩发展性的教学评价 课后反思:
每节课授后都要进行个人反思和群体反思,在反思中谈收获、谈困惑、谈感悟、谈设想,在经验中学习,在反思中成长。新课程的教学是一个学习—实践—反思,再学习—再实践—再反思的过程。
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
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指导下,把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情感激励工具、丰富教学环境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的运用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使各学科教学资源、教学要素、教学环节,经过组合、重构、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进而促进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的根本转变,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标。
信息素养:
信息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加工、信息利用、信息意识。整合过程:
教字化硬件环境——搭建各种教学应用软件平台——建设教学软件资源——教师培训——建立示范学科——参与课题研究。
整合方式: 作为演示的工具; 作为交流的工具; 作为个别辅导的工具;
作为情境探究和发现学习的工具; 作为信息加工与知识构建的工具; 作为协作的工具。
网络教研规律和特点:
指导境域的远程性;
指导内容的广泛性; 指导环境的虚似性;
指导学习的能动性; 指导过程的交互性;
指导形式的自主性。
七、实验成果总结 1.表彰优秀化学组及教师。2.课题立项,有初步方案。
3.边组跟踪,记录过程,问卷调查,及时验收。
4.整理资料形成成果(论文、课例、设计、教具、实验、评价、反思、教参)。
但崇松 2010-6-20
第四篇:单元体验式教学研究
单元体验式教学研究
摘要:单元体验式教学研究,是在教学管理实践中总结出的一种教师教研方式。它将教育科研融入日常教学工作,助力教师解决无研究时间、无专业引领、无实践路径的突出问题,改进教师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简单易行见实效。“单元”是将重要研究方法整合为一个研究流程,教师“体验”基本科研过程,经过若干个“单元体验式”研究即可持续优化各种教学行为,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关键词:单元体验式教学研究;教学行为改进;教育科研方法
中图分类号:G40-0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8)04A-0035-04
单元体验式教学研究是在教育理论观照下,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发现、理解和感悟教育教学规律的研究,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实践活动。它是教师针对一个教学问题,经历基本科研流程,改进某种教学行为的探究过程,是行动研究法在教学工作中的具体应用,提供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紧密结合的一条途径,为一种创新的教研方式,简称“体验式研究”。其中的“单元”,包含聚焦研究问题、进行现状调查、查阅文献资料、提出研究假设、开展实践验证、总结行为变化等六个基本要素,是教师教学研究的基本单位,具有改变教师个人教学行为的特定功能。
一、价值追求
体验式研究是教师关于个人的教学研究。“体验”注重个体的深度参与、内在感受和系统思考,在丰富的实践情境中,教师关注自己的教学,发现自己的不足,研究自己的课堂,解决自己的问题,持续改变自己的教学样态。体验式研究是教师掌握研究方法的教学研究。“单元”是进行教育科研活动的载体和平台,在研究过程中突显研究的环节,将富有特点的孤立方法整合成基本流程,是教师一次教科研历练的过程。体验式研究是教师改变教学行为的教学研究。它聚焦教师在教育观念指导下指向教学内容的系列教学管理动作,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具有很强的目的性。这也是体验式研究的本意。
单元体验式教学研究具有独特的价值追求:
1.解决实践中的真实问题
研究源于工作需求,帮助教师把握教育教学的基本原理及学生成长规律,树立精益求精的科研精神,研究结果提供教育教学工作的新行为。
2.优化日常教学工作方式
合理分配工作时间,研究过程真实,研究方法适切,教师由经验性思维向探究性思维转变,教育实践由经验的水平提升到理性的高度。
3.体验教育科研基本过程
教师聚焦研究问题,增强逻辑思维能力,形成科学的工作态度,具备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基本知识和能力,促进教师更新教育观念与提高专业素养。
如果我们拓宽学校教学管理思路,支持每位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开展单元体验式教学研究,形成学校浓厚的教学研究氛围,教师在整个研究过程中亲身经历、贯穿情感、内化生成,不断修正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的有效性就会不断增加,教师专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我们就获得了大面积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一条重要途径。
体验式研究与教学工作一样,都是教师的一种工作常态,但在本质上又不同于教学工作。体验式研究是以创造性地探索未知的教学内容、手段和方法,以改变教学行为为主要任务,是在理论指导下开展工作;教学工作是依据课程标准,以学生可接受的方式,对知识进行传承的教学活动,是在经验基础上进行工作。体验式研究强调科学探究,关注逻辑线索,突显规律认识,注重行为变化,体现理论联系实际。
二、基本过程
体验式研究是教师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研究活动的集合。它关注研究的问题化、情境化和操作性要求,抓实教师研究过程,引导教师真实思考,扎实运用研究方法,促进教学行为切实改进。这个过程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做研究笔记,主要采取“三??一”的形式:教师在办公桌上放一本理论书籍、一个笔记本、一支签字笔,有时间就学习理论,有想法就实施验证,有做法就记录下来。将研究活动融合在日常工作中,这是真实研究的保证。
为了确保此项工作有序推进,我们选择六个样本学校进行试点,涵盖公办、民办学校,高中、初中、小学学段,教研组、年级组、学校层级,经过努力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现结合泗阳县双语实验学校周淑青老师的研究案例《绘本辅助习作教学――培养学生乐于表达的兴趣研究》阐释研究过程。
1.聚焦研究问题
教师经历丰富的教学情境,产生诸多教学困惑,体验式研究以此为基础,在研究过程中更新视角、深入思考,在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司空见惯中,发现问题、梳理问题、表述问题,分析自己的教学症结所在。教师可以通过各级各类的评优课、示范课、研究课展开研究活动。教师在这些课例中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容易发现存在的突出问题,通过实地调查、查阅文献、提出假设、实践验证等环节,将学术性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操作性措施,优化教师的教学行为。
例证:每周四的三年级习作指导课,孩子们就开始犯愁,习作题布置后无从下手,上交的习作内容贫乏、语言平淡、言不达意,缺乏真情实感,许多教师认为这是正常现象。参与体验式研究后,我开始关注这种现象,感觉到习作教材是以主题安排为主,缺乏内容规定性和指导有序性,很少有循序渐进的习作基本功训练,习作教学效果依赖教师个人素养。教师在习作课上往往简单地提一下基本要求,缺乏有效的指导,读读范文就草草收场,导致学生没有兴趣,加上学生缺乏生活经验,写不出真情实感也就不奇怪了。究其原因,是缺少习作教学资源和教师习作指导行为不当。
2.开展调查研究
现状调查是教学行为改进的逻辑起点,必须掌握目前教学状况的具体事实。教师本人可以对课堂教学进行录音和录像,访谈其他教师观察结果,对学生进行询问,通过听反映、看现场、查资料的方式,将学生谈话、课堂观察、教学设计、试卷分析等第一手资料进行记录,并及时整理分析调查材料。在充分占有大量事实的基础上,反思自己教学行为中存在问题的根源,根据教学经验探寻改正策略。
例证:针对这一问题,我开始积极寻找学生习作的源头活水。首先对同组的老师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同年级其他班级习作指导课的教学现状,老师们在习作教学中遇到的困惑。其次抽取五个班级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个别学生进行谈话交流,了解他们是否喜欢习作指导课、为什么害怕习作、对习作课堂有何期待。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对习作课是不喜欢的,学生缺乏生活经验,缺乏创作想象力,不乐意表达自己的想法。但有一个令人欣喜的发现,就是学生对绘本阅读很感兴趣,看完绘本都很乐意交流讲述,即使平时很少讲话的学生,也能根据绘本中的插图叙述一二。因此,我确定了一个研究主题“绘本辅助习作教学,培养学生乐于表达的兴趣”,进行绘本习作教学研究。
3.查阅文献资料
查阅文献是教师教学行为改进的基本保证,提供教学观念内化的理论支持。在确定研究问题后,就要围绕中心内容,阅读各种教育文献,广泛查寻网络信息,切实研究相关资料,捕捉解决问题的行动措施,帮助我们对研究的问题有初步的认识。体验式研究是就事论事的研究,研究实际存在的问题,但也要有理有据,对实际问题做出必要的理论分析,加强经验上的总结、理论上的提升,发现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途径。
例证:对于习作教学中的困惑,我向有经验的老师进行请教,上网查阅了一些相关的习作策略,才发现近几年已有人把绘本阅读运用到习作指导课中,而且很有成效。于是,我搜集了有关绘本阅读、绘本教学、习作教学的文献资料,学习作文教学理论和相关专业知识,及时了解绘本习作和习作教学动态。我还积极参加台湾著名作家花婆婆方素珍的“儿童绘本阅读理论与实践”专题研讨会,研读管建刚的《我的作文教学主张》以及彭毅的《图画书》,在组内积极开设绘本习作研讨课,不断提升自身绘本习作教学水平。
4.提出研究假设
提出假设是教学行为改进的中心环节,是发展教师思辨能力的重要路径。结合文献研究和实地调查结果,采用分析、综合的思维方法,揭示具体事实的内在本质联系,提供比较可靠的研究假设。正确的假设以客观性、操作性和预测性为主要特征,往往是在教学现场产生灵感,包括遵循的原则、具体的路径、采用的方法等。研究假设将丰富的经验上升到科学理性的高度,通过心智活动进行推理,将模糊的认识转化为清晰的认识,引导问题得以顺利解决。
例证:通过现状调查和研习文献资料,我真正认识到,绘本中的图画与文字相辅相成,共同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利用绘本进行习作教学深受孩子的喜爱。我经过深入思考、反复论证,提出一种假设:如果能够充分挖掘绘本中丰富的语文学习因子,利用图画的张力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链接学生生活实际,就能唤醒学生习作的愿望,激发学生乐于表达,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5.进行实践验证
实践验证是教学行为改进的修正过程,是整个体验式研究的关键步骤。教师要把研究假设放在每天的课堂中去验证,在实践中甄别结论真假,判断行为优劣,对理性认识进行修改,采取系列行动得出可靠的结论,从而改进原有的教学行为。学校领导、科研人员、学科同行通过观察课堂教学,对教师教学行为进行观测,检验是否与教学状况相适应,来评估研究假设的有效性,使教学行为趋于完善。
例证:按照自己的设想,我在每次的习作教学中都渗透绘本学习,逐渐有了自己的习作教学思路,形成了合理的习作指导行为。举一例说明,我根据台湾作家几米《童年下雪了》中的一篇故事《卤蛋》,进行《我的愿望》习作教学的过程。
上课伊始,我出示文中关于卤蛋吃饭前、过马路、睡觉前的祈祷画面及文字,学生迅速联想到自己生活中的类似经历,马上兴致盎然,积极探讨愿望是什么。经过师生共同讨论,总结出愿望就是自己心里最看重的?|西,表达愿望就是说出最真实的想法。我又引导学生想象:卤蛋考试前,他又会许下什么愿望呢?激起学生自由创作的欲望,引发了学生第一次动笔。各人写好后,我及时组织大家结合绘本内容进行交流。学生发现卤蛋的愿望真是很奇特,但不会完全实现,那么我们会有什么愿望呢?引发学生第二次动笔。本次习作指导课,经过讨论愿望、卤蛋的愿望、自己的愿望三个阶段启发引导,依托绘本画面激发学生想像,学生们很容易写出了自己的愿望,在首尾各加一段,一篇习作就轻松地完成了。
我特别邀请教研组内老师参加此次活动,围绕绘本习作教学进行研讨。他们一致认为本课习作教学很成功,同时也提了许多建设性意见,完善了我的绘本习作教学思路。我的探寻还带动了组内全体老师积极参与研究,形成了深厚的绘本习作教学研究氛围。在此基础上,我又将绘本习作教学经验进行总结,以《小绘本 大课程――我谈绘本习作》为题开设讲座,与全校老师进行分享,并且送教下乡帮扶薄弱学校,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6.总结行为变化
体验式研究不需产生关于教学的普遍规律,需要研究结果适合于任教对象的教学情况,关注是否形成新的教学行为,要求教学行为变得更加有效,教学质量有明显提高。
例证:通过一学期的体验式研究,我不再是按部就班走传统的习作教学程序,而是在教学过程中不断优化习作指导策略,注重学生表达兴趣的培养,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我惊喜地发现学生习作态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部分学生对习作显示了浓厚兴趣,能依据绘本提供想象的空间进行有效的创造,进行扩写、仿写和续写,学生表达欲望强烈,有话想说、有话可说,找到了写作的乐趣,习作水平稳步提高。所有这一切,都源于自己习作教学指导行为的改进。
上述六个环节组成的“单元”是一个整体,各环节也可根据实际情况多次运用,先后顺序也可做适当调整。在研究过程中,要记好研究笔记,积累原始资料,随着研究工作的推进,不断将资料进行加工和提炼,变成具有概括性的研究结论,增强自己的教学理解能力,感悟到自己的教学思路。这样的研究促成教师对教学现状的认识和对教学实践的改进。
三、效果体现
根??六所试点学校反馈,教师响应迅速、参与率高,不少教师痴迷于这种教研方式,在日常教学中密切关注自己的研究问题,教学成绩高于平行班级。大家一致认为,这种教研方式好理解、切入快、易操作、有实效,容易形成学校的研究氛围,具有较大的推广价值。体验式研究经历完整的教学研究流程,重方法、重体验、重过程,积累丰富的探究经验;体验式研究基于教师自己的实践,体现从实际问题出发,到探究教学规律,再到转变教学行为的真实过程;体验式研究侧重于教学细节研究,解决了教师自己的教学问题,得出了自己的研究结论,优化了自己的教学行为,取得了自己的教学成绩。
教师亲身体验教育科研过程,通过查阅理论文献、深度思考和课堂实践,不断改进教学行为,对研究主题的领悟就会达到一定水平,研究问题由现象的认识上升到本质的认识,研究结论由个别的实践转化为普遍的运用,特别希望自己的研究经验与他人共享,产生强烈的公布研究成果的欲望,这时撰写论文已是顺理成章。每位研究教师都可以把自己在体验式研究中积累的一些个别性、碎片化、浅层次的研究素材,凭借自己的深入思考和精细表达能力,形成一篇优秀的论文,做一次精彩的报告,这在本地试点工作中已得到验证。教师在撰写研究论文的过程中,还要细心地做好研究笔记的整理、分析和归纳工作,力求把握新时代教学改革的走向,随时观察现象、总结经验和充实资料,经常与同行交流研究信息,这样不仅可以丰富论文的具体内容,还能提升论文的学术水平,充分体现成果的社会价值。完成一个体验式研究的周期一般是一个学期,每次解决一个小问题,得出一个小结论,经过若干个“单元”研究即可形成自己的系列论文,构建自己的成果体系。
通过单元体验式教学研究,教师将在新的高度、深度和精度上,从新视角反思自己的教学工作,有新动力强化自己的理论学习,用新观念组织自己的教学活动。教师体验式研究的时间可能有长短不同,研究的水平可能有高低不同,研究的成果可能有多少不同。但是,教师以“单元”为载体实施“体验”的教学研究过程,改进了自己的教学行为,解决了教学中的实际问题,适应当前教学变革的要求,也发展自己的探索能力,更好地实现一名教师从“经验型”向“学术型”的转变。正是在这样的行为改进过程中,教师实现了教学水平的突破,同时也促进了学校教学管理向纵深方向发展。
责任编辑:丁伟红
Unit Experiencing Research and Teachers’ Teaching Improvement
WANG Tong & WANG Wen-hui
(Siyang Bureau of Education,Siyang 223700,China)
Abstract: Unit experiencing research is a kind of teachers’ research summarized in teaching administration.It integrates educational research into daily teaching,which helps teachers solve the problems of lack of research time,professional guidance,and practical path so that teachers can improve their teaching behaviors and heighten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effectively.“Unit” means that the important research methods are integrated into a procedure of research,and that teachers experience the basic process of scientific research.As a result,a number of “unit experiencing” research can continuously optimize various teaching behaviors and teachers can gradually construct their own teaching styles.Key words: unit experiencing research; teaching behavior improvement; research method
第五篇: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研究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研究
著名化学家戴安邦先生说:“化学实验教学是全面实施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形式。”
化学实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的习惯,可以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又是增强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催化剂。因此,加强化学实验教学和实验研究,培养学生科学的实验方法,对于启迪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并形成一定的创新能力至关重要。
教材中的实验多为验证性实验,如果我们只是循规蹈矩地做做这些实验,就会扼杀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扼杀他们创新的热情。在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与学生一道共同探讨,变“验证”为“探究”,经常进行实验设计,以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此,在平时教学中,我常对一些实验进行探讨,获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实验的改进与探讨
例如,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活动与探究的实验“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
实验弊端:1.该实验在敞口的烧杯内进行,不利于向学生说明反应过程中及反应后没有与外界发生物质交换,不利于解释“质量守恒”。2.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的,生成的硫酸亚铁溶液是浅绿色的,溶液颜色变化不是非常明显,且反应时间较长。在课堂演示实验时,不利于后排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
实验改进:仪器装置图如下图。药品为酚酞溶液、氢氧化钡溶液、稀硫酸、蒸馏水。
操作:在锥形瓶中加少量蒸馏水,滴加几滴酚酞溶液。在2支滴管内分别吸入氢氧化钡溶液和稀硫酸,插进双孔塞后把塞子塞上锥形瓶,整个装置放在天平上用砝码平衡。取下锥形瓶把氢氧化钡溶液滴入瓶中,明显看到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接着将整个装置重新放到天平上,观察天平仍然平衡。取下锥形瓶再把稀硫酸滴入锥形瓶中,看到红色消失的同时又出现白色浑浊现象。然后将整个装置再重新放到天平上,观察天平仍然平衡。
二、灭火原理实验的探讨
在讨论灭火原理时,学生对隔绝空气可以灭火通过人教版教材实验7―2很容易理解,但对使温度降低至可燃物着火点以下同样可以灭火,总是持怀疑态度。为了使学生真正理解灭火原理,我增加了一个降低温度可以灭火的实验。
实验过程:向一个250mL的烧杯中加入150mL左右的水,然后再在水中加入适量的NH4NO3,并不断搅拌使之溶解,此时溶液的温度急剧降低;接着将少量汽油倒入一个小铁盒中,并点燃;再用坩埚钳把小铁盒放在烧杯中冰冷的水面上,此时学生可以看到,由于温度的降低而使火焰熄灭。为了使观察的现象更全面,我又把小铁盒取出来,重新点燃,残留在铁盒中的汽油在空气中则再次燃烧起来。这样前后两次对比,学生对降低温度可以灭火深信不疑,同时也加深了对灭火原理的理解。
三、分子运动――氨分子扩散的探讨
在人教版教材第50页活动与探究实验中,用大烧杯罩住两只分别盛有酚酞溶液和浓氨水的小烧杯。学生在实验室中进行实验时,我发现最大的问题在于:氨水挥发出来的刺激性气味太大,而且氨水的用量也太多。对于这个实验我作了如下改进:用小烧杯代替大烧杯、用小贝壳代替小烧杯,分别在贝壳内滴入酚酞溶液和浓氨水,把实验微型化。这样,既现象明显,又节省了药品,而且还不会有很大的刺激性气味。其中小贝壳也可以用干奶片的空塑料面板代替。
四、开发家庭小实验的探讨
新教材配合教学内容,设置了一些家庭小实验。教学实践表明,家庭小实验的引入使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外,对激发学习兴趣、巩固知识技能、培养能力、开发智力起到一定作用。当我第一次向学生布置家庭小实验――观察蜡烛色态、构造及点燃时的现象,学生感到很新奇。而第二次布置家庭小实验――用玻璃杯、饭碗和小蜡烛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学生开始产生兴趣,大多数学生在家里动手做了这个实验,有的成功,也有的不成功。第二天到课堂上七嘴八舌询问我,经过简要解释和指导后,有的同学回家又重复做了这个实验,一旦做成功了,其兴奋之情自不必说,学习化学的兴趣也随之激发出来。后来,每逢做演示实验时,学生往往会问我:“我自己在家里能不能做?”这些家庭小实验的开发,不仅丰富了学生课余生活,使学生扩大了视野,培养了动手实验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而且由于它们与课堂教学内容同步,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起到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