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案例之体会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案例之体会
设计网络教学案例的最终目的就是为教学服务,对学习者的身心发展起到正面的促进作用。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要通过文字、图形、图象、音频、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形式展示案例,这样不仅可以改变传统案例纯粹阅读文本信息的枯燥乏味,可以真实、生动地再现案例的起因、高潮、结尾,而且视音频素材更能够增加案例的情境性和吸引力,使案例活了起来,更能够体现案例的知识性、趣味性和“实践性”。
因此,其选材要针对教学目标的需要.无论是在案例的搜集、编写或选择的要求方面,还是在培训过程中对所选定的案例进行分析研究方面,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都必须有“明确的”案例主题和研究主题.案例教学不单纯是去寻找正确答案的教学,而是重视得出结论的思考过程,这个思考过程正是实现教学目标———尤其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发散、灵活多元的问题性原则案例是一种特殊的教学情境,案例教学以案例中的问题为起点,以表征问题和解决问题为指向,最终达到学生建构知识意义的目标.因此,案例的“问题性”是案例冲突的体现,所设置的问题应该能够“凸显矛盾”,具有“内在的启发性”和“灵活的开放性”。通过对教学案例中问题的分析和讨论,学习者可以从自己的知识背景出发,能够对已有的假设和命题进行证明或伪证的检验,进一步理解信息并内化有关理论;而且还可以提出新问题,新假设,创生出新的个性化、多元化的问题和理论。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仅是在个体与物理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建构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性交互作用更加重要.同时案例教学是一种开放性的情景体验性活动,在案例分析和讨论中,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性”。在网络环境下,案例作为网络学习环境中数字化资源的一部分,与网络化学习环境密切结合.在案例设计中,应该注意使学生可以通过类似BBS、blog、QQ等交流工具,针对案例所引发的问题,发表个人的想法,与他人进行实时或非实时的交流.同时,网络交流工具还可以记录整个交流的过程,便于学习者过后对自己提出的观点进行系统的整理,也体现了数字化“资源的开放性”。标准、模块化的再生性原则
作为数字化的网络教育资源,网络案例要遵循教育资源建设的技术规范,案例组成的一般要素分为:事实描述(案例发生的现象描述、原因、经过)、相关背景资料(介绍案例发生的大环境的背景资料)、相关应用领域(案例可应用的场合或领域)、分析与评价(由领域专家给出的分析和评价)、教学建议(案例在教学中使用的方法、注意事项和建议)几部分.具体可包括案例标题、内容简介、学科专业、关键词、使用对象、媒体类型及长度、编著时间、编著者、分析点评、评价者等元数据。
在案例创作中还应该注意将案例资源库与Blog,BBS等技术环境密切联系,不仅方便于教学与学习,而且有益于案例在点评、分析或新问题等方面内容的扩展和再生,创建互动的、自生成的网络化案例资源库.3 网络环境下案例教学的应用试验研究
在教学过程中,基于网络环境下案例设计的原则,根据教学内容选择、设计了教学案例,在教学中开展了试验研究。主要目的有两个:检验上述案例设计原则是否有效;探索如何更好地开展基于网络的案例教学案例的设计。
如何有效地开展基于网络的案例教学?笔者在教学中分别在三个教学班进行了三次教学试验.其中教学A、B两班主要是教师指导下的课堂教学,C班是在两个班教学的基础上开展的网络自主学习.具体过程如下: 第一阶段:教师指导下的课堂教学
在两个教学班中,教师均是先让学习者阅读案例的背景,在此基础上,分别观看选手一和选手二的视频,之后,针对每位选手面临的问题以及“问题讨论”栏目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八分钟的小组讨论,小组代表整合各位小组成员发表的观点,在课堂上进行阐述.在各个小组代表发言之后,教师再播放专家关于团队沟通与交流技巧的理论讲解,使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使知识明朗化、系统化.最后是教师对整个教学案例的总结,并鼓励学生课后在BlackBoard教学平台上继续对案例进行探讨。
两个教学班的教学中,教学班A在“阅读观看案例”和“小组讨论”环节之间,增加了“学生个人思考并在BlackBoard平台上记录个人的观点”这一环节,即A班的教学流程是“阅读观看案例———学生个人思考并在BlackBoard平台上记录个人的观点———小组讨论———由小组代表发表小组观点———听专家讲解相关理论———教师总结”.而教学班B则强调课后的继续思考,其教学流程是“阅读观看案例———小组讨论———由小组代表发表小组观点———听专家讲解相关理论———教师总结———在课后继续讨论.”
第二阶段:基于网络的自主学习根据教学A、B两班试用中发现的问题,对多媒体案例中的背景资料、案例视频等内容作了小范围的修整.然后在教学班C开展基于网络的案例自主学习.在教学班C的教学模式,主要是依托BlackBoard平台,将教学案例上载到《学习科学与技术》的课程学习模块中.C班的学生利用课外时间,登陆BlackBoard平台对该教学案例进行学习和讨论.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由的选择学习时间、控制学习进度.具体流程是“学生阅读观看案例———小组讨论———将小组观点发表至课程网站。”
针对教学应用研究的目的,网络的案例教学比传统教学更能够激发学习者的学习主动性。所以应在教学中广泛运用。
第二篇: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探究学习教学案例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探究学习教学案例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即培养学生具备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呈现与交流的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流畅地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并解决学习与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道德与法律,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探究学习是针对学生主动性与参与性的缺失而采用的一种有效措施。学生通过亲自探索发现事物的关系和规律,能产生兴奋感、自信心,从而提高学习动力,有利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案例
《插入超链接》教学过程教案
一、准备阶段
1、准备课件(学件)
提供插入超链接的过程模拟操作展示,设置错误发生类型,引导学生找到纠正错误的方式。
2、准备学生探究的任务
以循序渐进为原则,激发学生探究兴趣,以任务的逐步完成构建该课程完整而系统的学习体系,完成学生只是积累的整体性进程。
二、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引导学习
从提出关于链接的基本问题入手,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发现思考,建立超链接相关概念:包括链接源和链接目标、链接方式、链接基本特征等。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课件,及时总结归纳,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学生探究学习——文字及图片的链接
<任务1> 利用预留的文字及图片作为链接源,链接到网站对应网页。
分层次任务:找出网页原有链接错误并且修改(地址设置错误、目标网页位置错误等)。
分层次任务:探究图片链接的其它方法(利用图片属性等)。
[教师巡视辅导,反馈评价并针对性讲解]
3、学生探究学习——书签链接
<任务2> 完成预留的指定网页中索引标题与相应文字段落的书签链接。
分层次任务:完成从网页底端返回页面某一位置或网页顶端。(灵活利用书签功能)
分层次任务:思考并试一试不同网页之间能否使用书签链接?什么时候需要使用?等等。
[教师巡视辅导,反馈评价并针对性讲解]
此为难点,请学生演示并叙述探究过程,穿插提问并总结。
[板书归纳]
关于书签(略)。
4、学生探究学习--—外部链接
<任务3> 链接到外部网站:将“友情链接”网页中的预留的网标与外部网站地址建立链接。
链接到电子邮箱:在index页面完成与你的电子信箱的链接。
[本课小结](略)。
5、扩展作业
题目为:充分展现你的创意建立一个主题不限的网站,灵活运用链接将多张网页有机组织起来。(素材可在FTP教师提供的材料中选取或自由通过所给网络资源获取)
扩展作业小结:
作业的过程实际是学生对所学知识自我总结、提高运用的过程,而作品“主题不限”为学生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创造空间。
学生所有认知探究学习都是利用计算机网络工具在“网站范例”这一真实的学习情境中完成的,效率高,印象深。在解决一系列真实的任务和预设的问题过程中对相关知识点由“不知”到“知”,在完成基本任务后继续在真实情境中去探求“新知”——分层次任务,继而完成研究性扩展练习。
我的反思:
在“学生探究”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多数得到了有效训练,对教师所给任务,能独立发现并确定探究的主题,能自主开展探究活动,提出解决问题的合理对策并获得探究的结论并适当表达演绎出来。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我们的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还处于起步阶段,激发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仍是重点。教师要考虑如下几点内容:
1、在学生完成任务、探究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现阶段,学生可能尚未适应按照任务自主探究进行学习的方式,这时教师应该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帮助学生尽快适应这种学习方式。在学生探究学习的同时给学生创设一个情景(最好是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相联系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学习兴趣以后,学习活动对他来讲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愉快的体验。如上述案例中要求学生进行网页链接的练习,便是充分给了学生个性的自主权,兴趣自然就提升了。
2、要擅于引导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探究、整合,架构知识整体。学生自主探究并不是让学生放任自流,而是在教师宏观调控下的学习,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和方法。在探究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运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在探究的过程中形成循序渐进的梯度,组成一个知识点的链条,以便学生踏着阶梯去建构知识。
3、注重评价,让学生学会总结与分享。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应通过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激励和引导学生,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全面发展。教师应注意观察学生实际的技术操作过程及活动过程,分析学生的典型作品,全面考察学生信息技术操作的熟练程度和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评价中多用鼓励性的语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也可以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不足和努力方向,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教师通过网络有选择地转发学生作品,让同学们一起来评价他们学习成果。学生做出与众不同的东西并且有人赏识,就会产生强烈的成就感,很乐于与同伴分享他的创意和成果。在这样的过程中,让学生既能独立思考,也能在互相启发中共同成长。
第三篇:浅谈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语文教学
浅谈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语文教学
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面对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以及新课程改革,本文主要谈谈现代信息技术中的小学语文学科教学。
现代信息技术介入语文学科课程,一是指信息技术广泛介入语文课程的内容与教学方式、教学组织形式,成为语文学科课程的组成部分;二是指语文课程通过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的改制、编码、转译等加工,呈现出信息教育的样态,成为具备信息教育特征的现代语文学科课程。它需要我们重新审视语文学科体制和内容,全方位解决从课程标准到教学内容,从教学方法到学习方式、从教师行为到课堂组织、从课堂设计到学绩评价的一系列新问题,它们都需在信息技术手段与信息教育理念的制约、统领下发生革命性变化,实现传统学科教育与县道信息技术教育在融合中的全面改造。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结合,使语文课程的素质能力培养目标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与学生的人际交往和社会生存、精神生活和价值确认、自我表达和实践活动、终身学习和智慧生长直接相通,息息相关。
在小学语文教学领域引入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后,不但丰富了 1 课堂教学手段,而且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小学语文全面落实课改精神,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
一、运用信息化教学设计,创设阅读情境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的一篇文章,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要求学生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充分理解课文,领悟作者基于现实合理想象的表达方法,进行写作。结合自身,领会自己在和谐美好的大家庭中的幸福之处,学会积极面对人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和价值观。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更好的运用信息技术解决活动中的问题。
针对单元目标,教师在安排学生在整个活动过程中,以卖火柴小女孩的“幸福”为研究课题,提出框架问题,教师按班级分成4个研究小组,组名由学生自定。确定要做的工作有:(1)观看卖火柴的小女孩动画片;(2)分析课文体会小女孩的悲惨,学习作者基于想象的写作手法,回答课文问题;(3)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结合社会背景,来改变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并以小组为单位制作成墙报,交流展示;(4)每组中的成员每人必须阅读1篇以上童话故事,根据童话分析故事的发展过程,并将其制作成幻灯片;(5)根据“幸福”一词所引出的单元问题进行社会调查采访,按教师提供的表格填写调查报告,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用一段话或一幅画,描述自己的感悟和体会。学生在整个过程中,扮演调查员或是记录员,小记者等。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的各 2 种能力得到了锻炼,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习作水平和想象力,学会分析童话故事中人物的关系变化,分析故事情节,调查相关内容、形成报告以及搜集整理资料。引导学生结合实践,结合自身,领会在和谐美好的大家庭中是幸福的,从而珍惜现在的生活。
二、运用信息化教学设计,激发学生情趣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对感兴趣的事物总是愉快地去探究。因此,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尤为重要。在信息技术参与下的阅读教学,可以利用软件制作多媒体课件,产生生动有趣的画面,再配上音乐,产生良好的视听效果,使学生大开眼界,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汉乐府《江南》一课是一年级课文,作为刚刚入学学习汉字的学生很难体会江南水乡的美景以及古代江南采莲的乐趣。这就需要教师提供情景,启发学生想象力。笔者在上公开课前通过网络查找了各种江南水乡图片有夏日荷花图,鱼戏莲叶图让学生从视觉上感受,再搜索了著名音乐人唱的《汉乐府 江南》和古筝乐曲在音乐中渲染江南美景,收到了很不错的效果。在三年级《拔苗助长》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框架问题:“为什么要拔苗?能助长吗?”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进行以下学习活动:边看电脑动画片,边了解成语的意思;小组讨论;利用软件读课文,查阅字词;小组分角色读;学生做练习,这样就拓展了学生造句变式思维。这种“多维协作”的教学设计模式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单调枯燥的成语故事《拔苗助长》增添了新鲜感,学生不再是单纯的了解成语含义,而是更深层次的去挖掘生活中的 3 “拔苗助长”。
三、运用信息化教学设计,开阔学生视野。
在课改中有个崭新的理念,即“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构建开放的、适应时代发展的课程体系。”其中具体提到“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为学生营造主动、自主、生动活泼地学习语文的环境。” 多媒体计算机能储存大量教学信息,为阅读教学提供详实的阅读材料,同时它又能提供文本、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在教学中,可以按照知识点来划分教学内容并实现超链接,它所具有的生动性、形象性、直观性,非常符合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
如《人类的“老师”》,那是一篇远离学生生活的课文,光让学生体味文字毕竟是比较抽象的。教师事先搜集有关鲸,蝙蝠等动物知识的文字和图片资料,建立一个资料库,上课时让学生根据阅读需要提取相关的资料,这样的学习,既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也让他们感到学习语文是很有趣的。
这些多媒体制作的阅读资料,既配有声情并茂的朗读,又有生动有趣的动画演示,能极大地提高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开阔他们的视野。可见利用视听课件,可以借助声像为主的课件创设情境、激活表达欲望、拓展指诉对象、强化审美情感,形成有利于调动语言文字表达积极和开阔思路的语言文字教学与训练场景。而避免其客观上削弱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觉、对语文课堂的解构以及阅读量减少的弊端。
但是在实际的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的结合过程中,存在着教师整合理念滞后或敷衍了事、课堂教学与制作课件本末倒置、多 4 媒体课件制作技术亟待提高等问题。所以必须注意以下几点思考: 首先,信息技术手段只是语文教学手段的一种而不是全部,有了信息技术手段不能贬低其他教学手段。同时,要切合学校实际,符合一般的教学规律,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
第二,既要坚信教学技术具有巨大的作用,又要看到它的工具本质。一方面,我们要看到信息技术手段为语文教学带来了新气象、新机会和新方法,使教学活动方式进一步丰富和多样化;另一方面,也要看到信息技术的局限和不足的一面,多样化的感官刺激、过多的动态过程,会导致学生失去思考和想像的乐趣。
第三,以信息技术手段为核心的语文教学改革应该是整体改革,除了内容、手段和方法外,还要着重语文课堂教学结构的改革,即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展开的教学活动的结构形式,应建立在现代教学思想、理论下的课堂教学形式。
补充一点,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家欧内斯特〃L〃博耶曾说:“技术能够在瞬间把信息传遍全世界。但是,无论技术具有多么神奇的功效,它却不能传递智慧。”我们还是应当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在教学中辩证看待使用信息技术。
第四篇:浅谈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设计。
内容摘要: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教学的整合是教学改革的一个主要发展方向。本文从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教学整合的背景、模式、内容等方面探讨了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现状。并从多角度阐述了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教学整合的意义,将传统教学资源与现代信息资源有机整合,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实现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关键词:信息技术 生物学科 整合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以信息技术为先导,以系统论和教育技术理论为指导,根据学科教学规律而进行的学科教学改革。”众所周知高中生物学科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生物教学要求教学方法能体现生物学科的特点,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把纷繁的生物形象生动的展现在学生面前。信息技术教学主要以计算机为载体,利用计算机信息容量大,运算速度快等特点,使课堂冲破了时空限制,丰富了教学内容。同时利用计算机获可以获取、处理、编辑、存储、展示包括文字、图形、声音、动画等不同形态的信息,可以说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教学的整合已成为现今的发展趋势。
一、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整合的背景
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在行为主义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传授为核心的传授式教学模式。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由于忽视对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认知能力和操作能力的培养,已经不能适应信息全球化背景下对人才素质的全面要求。因此,必须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的以知识传授为核心,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创建新型的教学结构和学科教学模式,重视学生的主体独立性、自主性和能动性,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地获取信息资源,整合知识结构的能力,优化学生主体内在的知识结构。在生物教学中,要实现上述教改的目标,就决然离不开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的整合。基于这样的一种背景下,我们开始了信息技术和生物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
二、信息技术在生物学教学中应用的模式
1、计算机演播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是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中,教师借助计算机系统向学生传授知识。运用这种方法进行生物学教学,不仅可以加强讲授内容的科学性、系统性、直观性和趣味性,而且可以轻松有效地突破各种生物学教学难点。在生物学教学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1)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在教学中应用计算机能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能利用多种感官分析器进行学习。如用形象生动的图像信号吸引学生的视觉,用音响适中、悦耳精炼的语言信号吸引学生的听觉,特别是电教媒体的特技效果突破了信息传递中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学生能直观地看到宏观世界、微观世界、远方或过去的事物,使信息通道得到了无限的延伸和扩展。因此,在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能真正实现视听的完美结合,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从而提高教学效率。(2)改进信息的转换方式,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生物学知识,有的抽象性强,有的综合复杂,有的时空跨度大,难就难在这些知识信息不能直接被学生感知。而利用计算机,可以把这些信息通过转换变成光、电、磁等信号,并以一种直观的形式,使事物真实地再现于课堂,让学生耳闻目睹、身临其境。这种直观性主要表现在它可以化微观为宏观,如: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我们使用多媒体系统来进行模拟就可以实现。利用计算机教学还可以化抽象为形象,如:《光合作用》这一节,主要让学生理解光合作用,即在太阳光的照射下,植物体内的叶绿体把根吸收的水分和从气孔吸进的二氧化碳,合成植物需要的养料,同时放出氧气的过程。这一过程,对于学生而言,是很难想象和理解的。而使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帮助我们营造一个形象的光合作用过程,设计成一个动画,将这一个过程可视化、拟人化。把叶绿体描述成一个“工厂”,水和二氧化碳是这个“工厂的原料”,当这些“原料”地进入“工厂”加工后,出来的是“工厂的产品”:氧气和养料。学生通过这个贴近他们生活的动画,很快就能理解光合作用,认识光合作用对于植物的重要性。这种学习方式,易被学生接受。
2、网络查询模式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随时利用计算机网络查阅资料,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协作式学习。如:提供丰富的研究资源、创设生动的研究情境、大大地扩充协作范围,提高协作的效率、改革学习的方式等。新教材在这方面为我们提供很大的便利,每节课后都提供了多个与教学相关的网站,以利于教师和学生随时查阅。信息技术的应用扩大了学生的视野,使他们得到更新、准确的资源,大大方便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
三、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教学整合的内容
1、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教学内容的整合
生物学科的课程教学体现在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教学内容包括
生物体的微观和宏观的生理变化,生物科学发展史,经典的生物学实验等。在处理这些问题时,用传统的“讲”,语言多么生动形象,却往往是枯燥,难懂的。如果适时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所独有的虚拟现实技术,就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既可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能提高课堂效率。因此,研究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课堂教学内容的整合就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以高中生物教学中《神经兴奋的传导》一课为例,由于涉及到细胞内部微小结构的活动,而且与电化学内容相关,知识比较抽象,尤其是细胞膜电位的变化,学生在识记后容易遗忘,其重要原因是“突触”、“局部电流学说”、“兴奋的传递”、“兴奋的传导”等概念和知识属细胞或分子学水平,学生看不到、摸不着,感到很“抽象“,许多老师面对这样的教学内容时,容易简单重复概念,要求学生记忆,造成学生理解困难。而将微观过程形象化呈现正是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所在。在教学设计上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电脑动画,演示神经递质在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受体的微观生理过程,使这部分教学内容生动形象,易于让学生理解和记忆,从而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2、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教学方法的整合
在生物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图文音响资料,创设一个自主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在教师精心设计的学习环境下,学生主动去收集并分析有关生物知识的信息和资料,对所学习的生物学问题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把当前学习内容尽量与自己已有的生物知识经验联系起来,最终达到当前所学的生物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教师备课的重要工具,从查找资料,到教学设计、到教学软件制作都可以应用信息技术;而信息技术的使用,使教师能够创设出更加生动、逼真的问题情景和课堂讨论主题,引导学生进入自主学习状态。
四、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教学整合的意义
1、应用多媒体技术能创设多样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在生物课的教学中,若恰当地利用投影、幻灯、录像或计算机等电教手段的整合,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受到感染和启示,可以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特有的动画效果、生动的解说、优美的乐曲创造出一个独特的、可亲可近的艺术世界,学生置身其中身心会倍感轻松愉快,思维也异常活跃。
2、应用多媒体技术提供直观材料,可以引导或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生物教学中,有很多肉眼看不到的显微世界,学生在理解上有一定难度。充分利用电教多媒体,可以让抽象的、不易讲清楚的概念,很容易地让学生理解和接受。
3、利用投影教学,引导学生观察,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良好的观察能力是学生学习的基本功。利用电教多媒体,在引导学生观察,培养其良好的观察能力上具有显著的优势。投影教学可以通过鲜艳明亮的图像刺激学生感官,引导学生按照由局部到整体或由整体到局部、由局部到细节的顺序进行观察,培养学生掌握认真细致地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同时,由于多媒体在很短时间里显示一个对象的不同方面。这样就可以使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和分析,从而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在互动式探讨过程中加以完善和提高。
4、应用多媒体课件,可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引导学生思考,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生物教学中,欲使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乐此不疲,乐以忘忧,教师则应广开渠道,想方设法把繁难的知识化为简易,变抽象为具体,突出教材的重点,突破教学的难点,使学生便于理解和记忆。例如在《减数分裂》一节中,学生对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这知识点难以理解,我们利用计算机课件,使学生可从大屏幕上清楚地看到,由于纺锤丝的收缩,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了,非同源染色体之间进行了自由组合,实现了用常规手段和录像无法获得的效果,从而增强了学生对难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教学的整合,不仅将信息技术广泛地应用于生物教学之中,更重要的是让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的内容、课程结构、课程资源进行有机地融合,成为一个和谐互动的整体。将传统教学资源,社会实践资源,现代信息资源有机整合,既能帮助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又能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各种生物信息,解决生物科学问题的能力。还能实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和教师教学方式转变,有利于学生学科思维能力的发展,学科知识结构的完善,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第五篇:浅谈信息技术支持下的阅读教学
浅谈多媒体技术下的语文阅读教学
张玉娟
东营市河口区实验学校 257200 摘要:
语文是修养,是熏陶,是积累,是感悟,语文能力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形成的,阅读就是语文中最好的实践活动,可谓是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阅读教学是通过一定数量的文质兼美的文章及若干本书籍的阅读,提高学生正确理解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习得语文知识,丰富语言积淀,发展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在信息技术逐渐普遍的今天,阅读教学又焕发了前所未有的光彩,那多媒体技术支持下的阅读教学,有哪些优势呢?下面我浅谈一下我的感受:
一、信息技术可以为语文教学创设情境。
创设情境,是指在教学时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提供一种具体的生活与学习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的感受,使学生乐学、学好所采取的一种教学手段。创设情境有多种方法,其中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景具有独特的优势。具体可以体现在三个方面:
1、创设情境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情景又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动力和源泉。运用多媒体技术导入新课,能通过情景画面,以情激趣,全方位、多角度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动机。情景导入的方法很多,如情景引入,悬念引入,设问引入,图画引入,音乐引入,表演引入等。如我在执教《世纪宝鼎》一文时,采用了悬念引入的方法。屏幕出现古朴宏伟的宝鼎,然后问:“你认识这个东西吗?在中国古代它是做什么用的?又怎么会安放在联合国大厦的广场上呢?你想知道吗?”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想。”这样的情景和提问引入,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他们产生想马上知道到底是怎么回事的学习动机,为学好课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创设情境教学,帮助学生感悟文本。
教材中的许多事物对学生来说,都是陌生的。这时候若光靠教师讲解,学生是不易理解的。借助多媒体课件就能为学生创设生动直观的教学情景,化难为易,并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我在执教《泊船瓜洲》一课时,为了突破诗中所提到的京口、瓜洲、钟山三地所处的具体位置这一难点,我利用动画效果制作一幅长江图,由学生的发言,边在长江两岸呈现这几处地点,学生马上就一目了然。接下来,诗人站瓜洲渡口,望着故乡的图又马上呈现出来,学生的理解又进了一步,这时再播放《春江花月夜》的古筝曲,让学生在音乐、图、诗中融情入境。在这样的意境中,让学生去吟咏课文,水到渠成地自然而然地就能读出诗的味道了。从而充分地调动他们的感知去学习古诗,体悟古诗。
又如在执教《桂林山水》一文时,大多数学生是没有见过桂林山水的,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后,学生对桂林的山水有了形象的感知,在朗读课文时感情就充沛了很多,有感染力了很多。
3、合理创设情境,陶冶学生情感。
情感对人的认识和行动起着刺激的作用,学生的情感尤其容易被调动。现在发达畅通的多媒体技术无疑为创设教学情景、陶冶学生的情感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性和最佳的视听效果。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学生的感情变化,不失时机地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激发和陶冶学生的情感,使之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以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台阶》一课是一篇记叙一位农村老父亲一生劳作,但仍然摆脱不了贫困落后的文章,表达了作者对所有生活在贫困线上农民的深切同情和对他们坚守家园,不懈劳作的敬佩之情。尤其学到父亲年事已高,本来健壮的身体已经垮掉,原本以为住进高台阶的大房子会无比的欣喜,可是骨子里固有的谦卑的思想不仅没让父亲体会到些许的欣慰,反而觉得失去了人生所有的目标,变得沉默沮丧时,课文的忧郁色彩浓重了。朗读这一自然段时,配上一段忧伤的乐曲,学生仿佛能看到本来魁梧身材的老父亲蜷缩在门槛上,把白发苍苍的头颅深深的埋在两膝之间,那种晚景的沮丧,深深的打动着学生的内心,此时此刻,让学生带着这种感情朗读课文就自然而然地入情入境了。学生在有感情地朗读中受到感染,情感的陶冶就落到了实处。
二、信息技术可以帮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育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语文教育的这一突出特点,强调了语文学习的个性化。
多媒体教室网络具备大量储存信息的优势,为学生提供了大量丰富的学习材料,并能使资料共享,有助于培养学生通过信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表达及发现问题、利用资源探究,提高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可以彻底改变教学与学生的课堂角色,为学生的个体学习创造有利条件。教师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由直接教学,转为间接教学,由“幕前”转向“幕后”,成为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才是学习过程的“主宰者”,他们可以用多媒体计算机自由地选择学习内容、策略、方法和发展目标。这种个性化的学习给学生以心灵上的自由,为他们开辟了发展个性、大胆创新的广阔天地。
如《看云识天气》一课的教学中,教师通过计算机中的图像、动画,从表现形式上唤起了学生对语言的主动感悟,体会词语运用的精妙。如:“轻盈、碧蓝、朦胧、群峰争奇”,这些词语,还有一些比喻句,拟人句,在多媒体课件的帮助下,学生主动感悟词语,积累词语,表达思想,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同时得到发展。同时,在网络环境下,学生大多乐于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在相互切磋中加深对文本的领悟。那些性格内向、平时不大在课堂上发言的学生也会大胆地与别人讨论甚至争论,在互动中互补,由此获得益处,得到成功的喜悦。
应该看到网络阅读教学是对现有课堂阅读教学的严峻挑战。它打破了“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的模式,教师由传授知识、指点迷津的权威变成了学生阅读的设计者、指导者和合作伙伴。
三、信息技术可以帮助学生拓展学习,开阔领域、发散思维。
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那么教材这个“例子”的作用就是学一篇带多篇,举一反三,让学生通过学习“例子”掌握方法,运用习得的方法去阅读体裁、结构相似的相关文章或与之相联系的素材、信息去解决实际问题。在当今计算机普及的条件下,通过网络解决这一问题毫无疑问是最快捷的教育方式,特别是各种语文教育网站更是为学生提供了相应的专页。如教《只有一个地球》之后,我要学生到网上采集大量有关地球被污染毁坏的图片资料以文字资料,经加工后写成调查报告或制作成网页在班里交流或网上传送。同学们热情很高,制作的调查报告和电子文稿,内容新颖而全面,使老师也大开眼界,师生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伙伴”!这种整合方式既改变了过去课后作业的单一化,又使学生深入理解了课文,发散了思维,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学生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将来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但是,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刚刚起步,还存在不少认识上的误区和操作上的缺憾。我们在实际教学中,也要慎重使用多媒体,不能为了用而用,为了直观而直观,零乱无序的使用多媒体,不仅无益于教学,还会扼杀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失去对语文的兴趣。这样的误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间接经验代替鲜活的生活经验。
一位老师在讲关于秋天的内容时,用图片展示了秋天的景色,且不说窗外就是累累金秋,生活在农村的孩子几乎天天长养在自然中,对秋天并不陌生,完全可以让学生说说对秋天的感受,这时候用多媒体,显然是以间接经验代替了鲜活的生活经验,忽视了生活经验的可贵。因此,在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时,要考虑学生的需要,切不可舍近求远,以可望不可及的图片代替学生鲜活的生活和真实的感受。
二、以直观形象代替丰富想象。
文字的魅力是无可比拟的,我们语文老师有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体会汉语言文字的美妙,从而让学生爱上母语,亲近母语,乐于学习母语,可是,在使用多媒体时,我们常常忽视了学生对母语的亲近过程,而直接用直观形象去代替学生想象,使学生一次又一次失去了想象的机会,比如我有一年执教《智取生辰纲》一文时,为了让学生快速概括全文,费了很大工夫,在网上找到了关于这个章节的图片,用图片去引导学生概括,自以为很成功,结果课后遭到了教研员老师的当头棒喝,从此痛改前非,至今都感激教研员老师,如果不是老师的及时惊醒,我还不知道要在错误的道路上走多远。像我当年这样的教学只能让学生失去对语文的兴趣,本来课文中就有许多值得学生耽于想象的美妙场景,如果图片一投,就像在学生头脑中扎下一颗钉子,牢牢的牵制住了学生的想象力,这是不可取的。
那多媒体应该怎么用呢? 我有以下几点认识:
一、要在合适的时机运用。
语文课堂的好坏有一个很重要的标准就是是否发挥了学生想象力,如果遇到抽象问题就用多媒体使其直观化,就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如在教学《庐山的云雾》一课时,让学生仅仅是欣赏庐山云雾的图片,并不能让学生深入文字,体会中国语言文字的魅力,而且图片也不能完全展现出云雾瞬息万变的动态特点,把学生通过文字想像的能力扼杀了。教学《望庐山瀑布》一课时,是先出示图或录像还是先出示诗句,效果完全不同。语文阅读学习的方法应该是从语言文字入手,重现文字中说蕴含的景象,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引发思考,形成自己的语言文字,而图片或影像不能代替学生的思考和领悟。所以多媒体要适时而用,还是要尊重学生想象力,以启发教育为主。
二、仍要保持教师的引导作用。
很多人在使用多媒体后就淡化了教师的引导作用,仿佛一个鼠标就可以操纵整个课堂,步步有图画,处处有声音,甚至板书内容都用多媒体呈现,那么课堂就成板板的一块,学生丧失了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教师的指导作用也发挥不了,这样的情况下,主宰课堂的不是老师不是学生,而是多媒体,这样的课堂就本末倒置,喧宾夺主了。所以在使用时应该明确认识课堂的各个角色: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引导者,多媒体是辅助者。
三、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同样重要
“教学”,即“教学生学”。没有学生的“教”是毫无价值的;没有学生参与的“教”也是没有意义的。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往往使我们忽视了学生的存在和参与,而注重课件的声、文、图的效应。但这无法取代学生在所创设情景中的实际操练,只能限制学生的思维。所以我们要时刻注重以学生为主体,注重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挥学生个人潜力。布鲁纳曾说;“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因此我们应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时间,让更多的问题发自他们自己的思维,给他们探讨的时间,让更多的问题消灭在他们自己的手下。
语文阅读教学和信息技术的整合使语文文化的内蕴融入于现代多媒体技术之中,将传统的学习环境重新构建为一种新的学习环境,学习方式更先进,学习内容更丰富,这样的教学是培养21世纪综合型人才的摇篮,它使语文阅读教学更焕发出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唐晓勇《基于网络资源的学科课程主题探究活动》 梁秋成《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探究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