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历史课《大萧条和罗斯福新政》的教学反思[最终版]
关于《大萧条和罗斯福新政》的教学反思
一、引言:
《大萧条和罗斯福新政》一课,为达到示范课的目的,本节课我做了认真准备,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较好完成了课标要求的任务。本节课课堂形式新颖,双边活动积极,课堂效果好,达到了示范课的目的。为总结经验,也为了进一步改进高中历史教学,进行如下反思。
二、教学背景
1、学生的认知水平。高三四班的学生层次比较分明,有10个比较优秀的学生,认知水平比较高,20个中等学生,他们的认知水平还停留在记忆、简单理解的基础上,缺乏整体把握历史思维的能力,还有10个学生的认知水平比较差,基础知识薄弱。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采用分层教学,提出适合各种层次学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既要重视基础知识的巩固,又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2、教学内容的功能和地位。(1)本节课是培养学生理解和分析历史问题能力的难得的一节课,内容丰富,理论性强。(2)本节课涉及较多经济理论,难度较大,学生理解有困难。(2)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影响。罗斯福新政的背景、主要内容、特点、实质和影响都是课标要求的重点内容,也是高考经常考试的内容。
3、课堂背景。本节课是示范课,为了达到示范课的目的,本节课我做了认真准备,认真分析了学情,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本节课课堂形式新颖,双边活动积极,课堂效果好,达到了示范课的目的。
三、教学反思
1、教学效果的反思。
优点:(1)课前准备充分。因为是示范课,我进行了精心备课,查阅了很多资料,下载了很多相关的图片,整个过程基本按我设计的思路运行,学生参与度较高,课标的知识点落实较好。
(2)教学方法得当,双边活动积极。本节课在教学设计方面我采用分组合作学习,同时大量引进历史材料,有电影片段,有文字图片,非常新颖,把大量史实展现在学生面前,还原历史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学生有默写、看电影片段、阅读材料、课堂辩论、小组合作探究等,让 学生的各种器官都调动起来,真正做到了课堂上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如经济危机的原因和表现,都是通过电影片段的观看,学生自己总结出来的。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实质及评价,都是小组合作学习得出的结论。还有课堂小结,都是学生分组总结然后归纳出来的。
(3)课堂效果好。从课堂学案的完成情况看,绝大多数学生完成较好,从课堂测评来看,学生对本节课内容掌握情况较好,从课后作业来看,学生完成也比较好。
不足:(1)在课堂让有个别学生课堂参与度不高,动手、动脑不够积极。
(2)从学案和课后作业看,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有所欠缺,材料题普遍存在答不到点子上或答不全面的现象
2.教学过程方法的反思。
本节示范课是按照对理想课堂“高参与,高自主,高协同,高愉悦,高效能”内涵的理解、操作的策略、实践的体会和改进的思路而设计。
优点:(1)注重能力培养、创新思维的开发。本节课引用大量史料,让学生分组合作探究学习,然后得出不同答案,再让学生辩论,开发学生思维。如对罗斯福新政的评价,引导学生得出其积极作用、存在的不足,从而得出其实质。
(2)学生感受和体验知识方面到位。课堂准备的资料丰富,学生身临其境,大胆合作探究,积极发言,让学生潜移默化的感受和体验到历史知识,既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潜能。
(3)教学过程顺利,预定教学内容全部完成。尽管本节课知识容量大,由于安排合理,较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4)多媒体运用得当,起到了较好的辅助效果。本节课剪辑了三段视频,十幅图画,六段文字材料,将课标要求的重要知识都展示给学生,充分发挥了多媒体教学的作用,效果很好。
不足:教学步骤与方法仍需调整。由于本节内容重要,知识量大,理论性强,教师在预习、自学、阅读、归纳、思维训练等方法指导上仍有不到位现象,在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及增强终身学习的愿望、创新意识等方面仍有欠缺。
3、教学环节的反思。
本节课采取分组合作探究方式学习,主要环节有:默写——电影片段导入——学生分组合作完成学案——分组展示课堂学习成果——教师点评——学生课堂总结——老师总结点评——作业。整体环节进行比较顺利,按时完成了学习任务,但是由于时间紧,内容多,各环节之间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太少,对突发事件处理不到位。
4.教学策略的反思。传统大纲体系下,教材是教学依据,掌握教材承载的历史史实是历史课堂教学的核心任务。课标课程下,历史史实是教学依托,依此达成历史意识的培养,即学科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历史课堂教学的核心任务。所以要及时进行角色转换:(1)教师角色转换:由指挥者变成引导者(2)学生角色转换:由被动机械学习向主动灵活学习转换(3)学习内容转换:由教材知识向课标知识转换(4)评价体制转换由“教师讲得怎样”向“学生学得怎样”转换。
5.关于学法的反思。现代高考对学生能力有了新的要求:(1)具有论从史出、实事求是的史学探究精神和方法;(2)具备运用历史知识解读历史情景和从情景中得出有效信息的能力;(3)形成正确认识历史问题的情感价值观,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等;(4)多角度论证和评价历史问题,尊重历史的整体性和复杂性,还原历史的多样性;(5)具有全球意识和整体观念,纵向或者横向把握历史的阶段特征,全面掌握历史概念。所以课堂学法要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教师的作用在于对课堂教学进行有效的管理。要做到:①巡查,是教师的经常行为,②引导,贯穿课堂的始终,③点拨,通过师生对话实现。而本节课,我还是感觉对学生限制太多,讨论、争论不够,需要改进。
四:教学启示:
1、整体评价:总体来看,本节示范课是一节比较成功的课,无论是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过程还是教学效果都达到了预期目标。符合理想课堂的“高参与,高自主,高协同,高愉悦,高效能”要求。也给本学科老师的课堂教学起到引导和示范作用,一定程度反映了当今历史学科改革和发展的要求。但是由于时间准备不足,课堂上也存在些不足之处,比如时间紧张,没有照顾到所有学生,探讨问题比较浅显,突发问题解决不当等。
2、改进措施:
(1)认真备课。认真钻研课标和考纲,尽量使每节课都达到充分准备,不但备知识,还要备学生。(2)改进教学方法。把最先进、最前沿的教学手段应用到自己的课堂,提高课堂效率。(3)开展好教研活动。加强集体备课,虚心学习,多听有经验的老师上课,取长补短。
(4)群策群力。发挥教研组每位老师的作用,加强集团备课,资源共享,形成富源历史学科的特色教学。
第二篇:2016罗斯福新政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课标要求是“列举罗斯福新政的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准确理解和落实课标很重要,而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围绕学生的学来作文章显得更加重要。具体来说,课标中的“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探究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而“列举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只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学习探究得出结论和认识的载体。
不管从考试或从其在历史上的影响来看,这一课都至关重要,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如何完成课标要求,让学生牢记重要的、基础的知识,理解相关内容,这取决于教师对这节课的把握程度。对于这节课,我是这么处理的: 1.以清晰条理来方便、帮助记忆。
依据课本,明确要求学生记住罗斯福新政的五大方面措施:“第一,财政金融体系方面;第二„„”主要是要学会抓住关键词。同样,新政影响:“第一减缓危机;第二„„”把重要的措施、法令、执行机构、作用等用填空的形式制作小黑板“罗斯福新政主要内容列表”,一方面通过提问检查学生课前自主学习情况;另一发面,通过这种形式将知识条理化便于学生记忆。2.以板书来巩固重要内容的记忆。如一边让学生看书说出新政内容,一边逐条快速板书。如“财政金融方面”、“工业方面”“农业方面”„„ 板书不要太杂,关键词要醒目,这样才能有助记忆;同时,板书可以让学生对本课知识结构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构建知识体系。3.精心设计合作探究题目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1)可以尽量用生动、浅显的语言来帮助学生进行分析和理解:如在课堂衔接中用“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引出罗斯福为新政施行做的充分准备。穿插“炉边谈话”打造“智囊团”“提拔改革之士”推动改革。具体列出罗斯福为新政施行做了充分的准备,还在课堂上用医生号脉,开药方,施药,靠疗效等语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精心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在教学过程中,我适当的引入文字、图片等教学素材,引导学生了解新政的每一项内容,如在讲实干家罗斯福时,为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我用心设计了思考题。“罗斯福是如何击败胡佛成功当选的?”“谈谈你认为罗斯福身上有哪些值得你学习的优秀品质?”举办救济和公共工程起到哪些作用等?以田纳西河流域水利工程为例,引导学生分析“以工代赈”比直接救济的好处,通过分析得出以工代赈不仅解了燃眉之急,而且可以福泽万民,泽及后世,是一个很有研究价值的经济政策;“蓝鹰运动”等课外知识,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探究。再比如在讲有关保护劳工权利和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两点内容时设计了两个合作探究题目:“新政中有很多措施维护了劳动人民的利益,是不是说明经过罗斯福新政后的美国就不是资本主义国家了,为什么?”“你认为新政中的哪一项措施对我们当今建立和谐社会具有借鉴意义?”通过提问把历史与现实结合,议古论今,现场运用,分析中国政府的一系列刺激经济的措施;还可以简要介绍一些史学界不同声音、不同看法,让学生看问题更全面,也有助于他们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4.利用课本上的图片和知识链接的资料提高学生分析概括能力
利用课本上的图片和知识链接的资料,引导学生学会从图片和史料中获取信息,分析总结得出结论。在教学过程中,我适当的引入文字、图片等教学素材,引导学生了解新政的每一项内容,同时教师在借助教学素材引导学生分析每一项内容的过程中把新政的特点“国家干预经济”的思想渗透其中,逐一分析在金融、工业、农业、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社会立法等五个方面,“自由放任”政策下和“国家干预经济”政策下的政府与经济发展间关系的区别和变化,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和感悟并从中得出结论,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和具体操作,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就能在老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自己分析得出。5.以小黑板展示相关资料为重要的辅助手段。
对于罗斯福新政的背景和内容,我精心制作了三面小黑板,让学生从小黑板中提取有效信息;以另一种形象的方式加强学生记忆,尽量避免课堂枯燥无味。
新课标之下,总感觉内容很多,要面面俱到,又要重点突出。因为学生底子很差,在课堂上没有大胆的放手让学生充分的活动起来;提问后给学生给思考的时间偏少,师生互动也不够深入。总之,这节课存在的问题也不少。学无涯,教也无涯。对于教师特别是新教师来说,要避免这些问题,必须不断的自我完善与提高。
今后的改进措施:
1.在上课过程中有点紧张,以后要多参加这种类似的賽教活动,积累更多的经验,克服紧张情绪。
2.平常上课时多精心设计一些适合学生现实水平的思考题和活动;课后要在课堂活动后及时发现此次活动的成功之处与不足之处,从而积累设计和和引导学生课堂活动的经验。3.在课堂上要敢于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不要操之过急;篇二:罗斯福新政教学反思
罗斯福新政教学反思
反思一:罗斯福新政>教学反思
本课是我在2008年10月我上的一节许昌市优质课。既然是优质课,我就在对现行的人教版旧教材进行了一定的重新理解与整合,并在教学方法上以新课程标准进行了大胆地尝试。
首先,我备课时认真整理了教学思路。在人教版的旧教材与教参中,是以历史事件为主要的认知线索的,但在新课程改革理念下,是以模块为主的教学,更突出经济史的专题及对历史人物认识与评价。所以,我在教案设计中以罗斯福何以被称为美国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总统?导入,以分析罗斯福实行全面改革为主要内容,以从罗斯福的身上收获一种精神为目标铺开教学。
其次,我在课堂教学流程的设计中,我注重让学生能通过学习――亲近历史,即多元化历史文本阅读,学生通过课前的预习,以网络、书报、影音等媒体形式查阅了大量相关资料,较之课本,更亲近了历史;理解历史,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课堂上提出和思考的许多相当有深度的问题,事实上是学生在课前的预习和小组探究式讨论中已经提出来了的,如罗斯福是如何想到以国家干预的理念来实行新政的?我深深地感到,学生在与历史文献,与同学和老师的对话中,更深刻地理解了历史;感悟历史,也就是在活动中体验和感悟。学生的思想是非常活跃,思维是相当开阔的。我设计的大胆假设环节,让学生想像自己是新上任的罗斯福总统,将如何向人们阐释自己的改革理念,以及让学生模拟总统幕僚来谈改革措施,这样的体验和感悟收到非常理想的效果。
此外,本课中设计的活动比较多,老师引导学生讨论、辩论、各抒己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本节课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发言很积极,很踊跃,这说明开放性的问题情景的设置,充分调动了学生研究、探讨历史问题的积极性,也能够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特别的是在让学生通过一个或几个简单的英语单词来概述新政的理念时,学生的创造性实在令教者和听课者惊叹!在我课前的设计中,因为三r是能够在许多资料中查到的,我想学生答出这几个单词不成问题。可在后来的实际教学中,学生们有参照这一模式,结合学校的校园文化提出三a的,其中还有一名平时比较调皮的学生提出了rebuild这一单词,并解释这是重建、恢复的意思,也就是要通过新政来恢复人们对政府的信心,重建人们对生活的希望。当时赢得了课堂上所有听课老师和同学的掌声。这一个教案我在自己所上的三个班级中,每一次都有不同的词汇说出来,这样思想火花的迸发,便是课堂中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其潜能的结果。在教学中,我做到了充分尊重学生的见解,每一次讨论或各抒己见之后,都能先倾听学生的想法,在鼓励的前提下,引导学生从不成熟的认识中归纳出一定的结论,这样避免了形式主义,保护学生的参与热情,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进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这一堂课从学生的知识反馈及许多位听课的专家和同行的评价来看,是非常成功的。但我自己仍感觉有一些遗憾和不足。
为准备这一节课我搜集了大量相关的资料,也进行了删减和取舍,制作的课件幻灯片也由四十多张精减到最后的二十来张,但三次授课都未能真正按教案设计完整地把课上完。我认真反思后认为原因有二:一则问题过多,课堂容量太大,从未开始上就注定了这是上不完的课;二则由于课堂以学生为主体,实行开放式、探究式的教学,很难真正地把握住学生发言的时间,其中在一个班授课时有一名学生说到兴起时,干脆请求老师再给他时间多说一些。所以,如何在深度与广度之间、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间拿捏好尺度,还需要今后更进一步地探索和尝试。
另外,在教学中由于公开课对时间的限制,课堂上罗斯福新政的内涵――凯恩斯主义理论的介绍及评价过于简单,而这一概念又相对深奥,学生不易理解,难以达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今后在正常教学中无论如何还是要增加教学时间补充并讲透这一概念的。
再有一点,人格和教育的正常发展是课程的生命。我设计了通过对罗斯福新政中的表现及对其个人生平的了解,欲让学生从他身上获得一些对自己的品格形成有益的启示。这是历史情感与价值观教育的极好时机,但课堂上仍是时间因素,未能真正的拓展深入,罗斯福的身残志坚、锐意改革、勇于挑战等品质,对学生触动多大,能给他们的青少年时代多少启发,我自己也在质疑自己,所以我想,历史教育,是一定要在课堂外延伸的。
反思二:罗斯福新政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课标要求是列举罗斯福新政的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准确理解和落实课标显得很重要,而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围绕学生的学来反思章显得更加重要。具体来说,课标中的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探究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而列举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只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学习探究得出结论和认识的载体。
在教学过程中,我适当的引入文字、图片等教学素材,引导学生了解新政的每一项内容,同时教师在借助教学素材引导学生分析每一项内容的过程中把新政的特点国家干预经济的思想渗透其中,逐一分析在金融、工业、农业、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社会立法等五个方面,自由放任政策下和国家干预经济政策下的政府与经济发展间关系的区别和变化,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和感悟并从中得出结论,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和具体操作,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就能在老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自己分析得出。同样在处理罗斯福新政的作用的时候,借助适当的图表、图片,比如新政期间美国工业生产变化柱状图和失业率变化柱状图,由学生自己去读图,教师引导学生读出其中的变化,最终学生就可以顺利地得出新政对美国经济的影响是使美国经济开始恢复,逐渐摆脱危机的困境。
在学习完新政的内容、特点、作用之后,为了引导学生站在全球史的高度用联系的观点来认识新政,避免学生孤立、静止的看待历史问题,我引入了30年代苏联>计划经济体制下经济快速发展的相关材料和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的部分内容,一方面让学生感受世界市场形成后,各国政府在发展经济过程中会不断的借鉴和学习,让学生体会现代社会开放、包容、相互借鉴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把中美两国不同时期、不同背景下经济发展的策略横向联系起来,从中体会各国在结合国情解决本国经济发展中体现出的人类智慧之光是同样难能可贵、同样会永留史册的,从这个角度引导学生抛弃阶级和意识形态的影响,从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角度对罗斯福新政进行再认识、再体验、再反思,进而收获更多的体会和感悟。
在上述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的一个个历史情境既能激发和调动学生主动探究和分析问
题的积极性,又能培养学生阅读材料、分析和提取信息去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这样精心设计的课堂教学,教师不再是满堂灌和一言堂,而是引领和指导学生、与学生一起合作探究的主导者、合作者,学生不再是旁观者和听众,而是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成为学习和探究活动的主体。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才能慢慢培养学生勇于思考、主动探究、突破创新的意识和能力,才能真正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效果。
本节课中对于新政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这一难点的突破是最需要用心琢磨的。新政的实施并不是使美国从完全放任的一极走向了国家干预的另一极,这一改革的过程并不是非此即彼的简单转变。完全放任不是不能干预和没有干预,全面干预也不是放弃市场调节的全盘干预。要避免这种二元对立思想的出现就必须将新政出现前的美国历史发展脉络及其经济思想给学生交待清楚。
就自由主义理论而言,其宗旨是最大限度地解放个人潜力,本身并不排斥国家干预。自由主义确实是消极看待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但也并不是完全放手。亚当·斯密反对政府干预经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当时执政的贵族不懂经济,只会把经济引入歧途。
美国人自建国以来一直警惕的是政府权力被滥用,对民主制度造成威胁。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完成,他们发现威胁更多地来自于垄断资本,需要解决的是工业化带来的经济问题和社会矛盾,而能遏制这一巨怪的却只有政府,所以转向政府寻求解决矛盾的手段。20世纪初历时十几年的进步运动实际上就是美国政府干预经济的尝试和试验阶段,其中西奥多·罗斯福因为通过反托拉斯法案、拆分洛克菲勒的美孚石油公司等举措赢得了反托拉斯斗士的美称,此后的威尔逊总统在位时期也采取了许多联邦政府干预经济发展的政策。遗憾的是进步运动被第一次世界大战所打断,一战结束后,美国又迎来了20年代的繁荣,但繁荣背后却是问题的不断堆积和矛盾的不断升级。
面对大萧条,新政在经济方面的动作比较大,政府全面介入了工业、农业、商业、金融业等各行各业,但政府并不直接去接管经济,而是协调经济。罗斯福实施新政的前提是承认美国的经济体制存在问题,所以新政的目的是治病,是要使美国体制重新恢复活力,而不是将其置于死地。罗斯福改革的目的不是将现行体制推翻,而是要让它运转起来,还要运行通畅。
大半个世纪过去了,历史>证明,罗斯福本人的说法也许更符合新政的实际。他说自己是在为现实的问题寻找答案,而不是将先验的答案强加在现实之上。新政的改革是通过确立政府的经济管理权,突破自由资本主义的一些定规,将其改造成有管制的资本主义。
新政使美国经济在发挥市场调节作用的同时,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得到加强而且不可逆转。有了以上这些背景知识的依托,学生在理解新政的影响时才会更客观、更清晰。
学习新政从现实角度来看是为了能更好地推进今天中国的改革,因此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主要不是教会学生一分为二的评价新政,而是从中汲取历史的智慧和策略,因此每节课在确立了主题后,确定什么样的价值观将决定一节课最后的立意和灵魂,所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落实与否将决定一节课的厚度和高度,这也需要我们教师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不断去探究和实践。
实施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还会碰到许许多多的疑难和困惑,唯其如此,才能不断激励、启发和推动我们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的学习和探索,不断锤炼自己践行新课程理念和落实新课程标准的技术,不断提高自己实施新课程、开展素质教育的艺术。
这条路,我们刚刚开跋------反思三:罗斯福新政教学反思
今年五月,我参加双优课,讲高一历史罗斯福新政这一课,课标是列举罗斯福新政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探讨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自我调整机制形成中的作用。若按教学三维目标又可分为若干小点......不管从考试看或从其在历史的影响看,这一课都算是很重要的一课。而我班同学历史科基础普遍较差,绝大多数同学对初中阶段通史内容几乎没什么印象,现在上课几同于初中高中内容一起上,既要了解掌握最基础概念、知识,又要进行相对深入的分析,还要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等。如何从班级实际出发,在45分钟里达成课标要求,让学生记住重要的、基础的知识,理解相关内容......我做了一点尝试。
在讲罗斯福新政五大方面措施的内容时,我让学生以角色扮演的方式来理解新政内容:篇三:罗斯福新政教学反思
《罗斯福新政》教学反思
定
州
市
息
仲
中
学
王 少 华
《罗斯福新政》教学反思:
一、教师平等,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
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管理者,要促进学生主动发展,而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不容忽视的,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必须给予学生的说话的权利,参与教学活动的权利。也就是说要实现课堂民主平等,要构建一种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因此,教师的角色感觉在其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变高高在上的“领导者”为平等交流中的“首席”。这种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会带给学生如沐春风般的温暖。只有在这种暖洋洋的教育空气中,学生才会放开胆量发表言论。
二、巧妙引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没兴趣,就会缺少学习的主动性,这样即使老师讲得再多,学生也很难学到东西。我认为好的课前导入语就可以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罗斯福为什么会受到美国人民的尊敬呢?因为他实施了新政,关于新政,同学们就会有悬念,带着好奇心去学,学习的积极性高,就会取得不错的学习效果。
三、巧妙点拨让学生畅所欲言
教师的语言一定要有启发性。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启发式教育的思想:“不愤不悱,不启不发。”启发关键是调动学生学、思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学生首要自己学自己思,思到实在想不通、道不明的程度,必然产生一种欲请人启之发之的迫切愿望,这时,教师只要巧妙的点拨,学生便会豁然开朗。
第三篇:罗斯福新政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作为教师自我完善、自主发展的一种方式,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而有效的途径,关于罗斯福新政教学反思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罗斯福新政教学反思,欢迎欣赏。
罗斯福新政教学反思篇一
今年五月,我参加“双优”课,讲高一历史“罗斯福新政”这一课,课标是列举罗斯福新政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探讨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自我调整机制形成中的作用。若按教学三维目标又可分为若干小点……不管从考试看或从其在历史的影响看,这一课都算是很重要的一课。而我班同学历史科基础普遍较差,绝大多数同学对初中阶段通史内容几乎没什么印象,现在上课几同于初中高中内容一起上,既要了解掌握最基础概念、知识,又要进行相对深入的分析,还要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等。如何从班级实际出发,在45分钟里达成课标要求,让学生记住重要的、基础的知识,理解相关内容……我做了一点尝试。
在讲罗斯福新政五大方面措施的内容时,我让学生以角色扮演的方式来理解新政内容:
首先质疑思辨:罗斯福当选总统以后,用什么药方来救治病入膏肓的美国经济?
有的学者认为:“罗斯福之所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拥有一个美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智囊团’并能充分地发挥它的作用。”他的智囊团里有大学教授、社会工作者、工人活动家、律师、金融家等,正是这批智囊人物,成为罗斯福做出决策时的主要思想来源。
角色扮演:假如在座的同学们是罗斯福的“智囊团”成员,请你们为罗斯福总统出谋划策。
通过角色扮演既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语言的组织能力,我觉得这一点是最可取的。
罗斯福新政教学反思篇二
本节课的课标要求是“列举罗斯福新政的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准确理解和落实课标显得很重要,而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围绕学生的学来反思章显得更加重要。具体来说,课标中的“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探究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而“列举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只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学习探究得出结论和认识的载体。
在教学过程中,我适当的引入文字、图片等教学素材,引导学生了解新政的每一项内容,同时教师在借助教学素材引导学生分析每一项内容的过程中把新政的特点“国家干预经济”的思想渗透其中,逐一分析在金融、工业、农业、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社会立法等五个方面,“自由放任”政策下和“国家干预经济”政策下的政府与经济发展间关系的区别和变化,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和感悟并从中得出结论,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和具体操作,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就能在老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自己分析得出。同样在处理罗斯福新政的作用的时候,借助适当的图表、图片,比如新政期间美国“工业生产变化柱状图”和“失业率变化柱状图”,由学生自己去读图,教师引导学生读出其中的变化,最终学生就可以顺利地得出新政对美国经济的影响是“使美国经济开始恢复,逐渐摆脱危机的困境”。
在学习完新政的内容、特点、作用之后,为了引导学生站在全球史的高度用联系的观点来认识新政,避免学生孤立、静止的看待历史问题,我引入了30年代苏联计划经济体制下经济快速发展的相关材料,一方面让学生感受世界市场形成后,各国政府在发展经济过程中会不断的借鉴和学习,让学生体会现代社会开放、包容、相互借鉴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把中美两国不同时期、不同背景下经济发展的策略横向联系起来,从中体会各国在结合国情解决本国经济发展中体现出的人类智慧之光是同样难能可贵、同样会永留史册的,从这个角度引导学生抛弃阶级和意识形态的影响,从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角度对罗斯福新政进行再认识、再体验、再反思,进而收获更多的体会和感悟。
在上述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的一个个历史情境既能激发和调动学生主动探究和分析问题的积极性,又能培养学生阅读材料、分析和提取信息去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这样精心设计的课堂教学,教师不再是“满堂灌”和“一言堂”,而是引领和指导学生、与学生一起合作探究的主导者、合作者,学生不再是旁观者和听众,而是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成为学习和探究活动的主体。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才能慢慢培养学生勇于思考、主动探究、突破创新的意识和能力,才能真正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效果。
本节课中对于“新政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这一难点的突破是最需要用心琢磨的。新政的实施并不是使美国从“完全放任”的一极走向了“国家干预”的另一极,这一改革的过程并不是非此即彼的简单转变。“完全放任”不是不能干预和没有干预,“全面干预”也不是放弃市场调节的全盘干预。要避免这种二元对立思想的出现就必须将新政出现前的美国历史发展脉络及其经济思想给学生交待清楚。
就自由主义理论而言,其宗旨是最大限度地解放个人潜力,本身并不排斥国家干预。自由主义确实是消极看待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但也并不是完全放手。亚当·斯密反对政府干预经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当时执政的贵族不懂经济,只会把经济引入歧途。
美国人自建国以来一直警惕的是政府权力被滥用,对民主制度造成威胁。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完成,他们发现威胁更多地来自于垄断资本,需要解决的是工业化带来的经济问题和社会矛盾,而能遏制这一巨怪的却只有政府,所以转向政府寻求解决矛盾的手段。20世纪初历时十几年的进步运动实际上就是美国政府干预经济的尝试和试验阶段,其中西奥多·罗斯福因为通过反托拉斯法案、拆分洛克菲勒的美孚石油公司等举措赢得了反托拉斯斗士的美称,此后的威尔逊总统在位时期也采取了许多联邦政府干预经济发展的政策。遗憾的是进步运动被第一次世界大战所打断,一战结束后,美国又迎来了20年代的繁荣,但繁荣背后却是问题的不断堆积和矛盾的不断升级。
面对大萧条,新政在经济方面的动作比较大,政府全面介入了工业、农业、商业、金融业等各行各业,但政府并不直接去接管经济,而是协调经济。罗斯福实施新政的前提是承认美国的经济体制存在问题,所以新政的目的是治病,是要使美国体制重新恢复活力,而不是将其置于死地。罗斯福改革的目的不是将现行体制推翻,而是要让它运转起来,还要运行通畅。
大半个世纪过去了,历史证明,罗斯福本人的说法也许更符合新政的实际。他说自己是在为现实的问题寻找答案,而不是将先验的答案强加在现实之上。新政的改革是通过确立政府的经济管理权,突破自由资本主义的一些定规,将其改造成有管制的资本主义。新政使美国经济在发挥市场调节作用的同时,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得到加强而且不可逆转。有了以上这些背景知识的依托,学生在理解新政的影响时才会更客观、更清晰。
学习新政从现实角度来看是为了能更好地推进今天中国的改革,因此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主要不是教会学生一分为二的评价新政,而是从中汲取历史的智慧和策略,因此每节课在确立了主题后,确定什么样的价值观将决定一节课最后的立意和灵魂,所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落实与否将决定一节课的厚度和高度,这也需要我们教师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不断去探究和实践。
实施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还会碰到许许多多的疑难和困惑,唯其如此,才能不断激励、启发和推动我们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的学习和探索,不断锤炼自己践行新课程理念和落实新课程标准的技术,不断提高自己实施新课程、开展素质教育的艺术。
这条路,我们刚刚开跋------
罗斯福新政教学反思篇三
本课是我在2______年10月我上的一节许昌市优质课。既然是优质课,我就在对现行的人教版旧教材进行了一定的重新理解与整合,并在教学方法上以新课程标准进行了大胆地尝试。
首先,我备课时认真整理了教学思路。在人教版的旧教材与教参中,是以历史事件为主要的认知线索的,但在新课程改革理念下,是以模块为主的教学,更突出经济史的专题及对历史人物认识与评价。所以,我在教案设计中以“罗斯福何以被称为美国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总统?”导入,以分析罗斯福实行全面改革为主要内容,以从罗斯福的身上收获一种精神为目标铺开教学。
其次,我在课堂教学流程的设计中,我注重让学生能通过学习――亲近历史,即多元化历史文本阅读,学生通过课前的预习,以网络、书报、影音等媒体形式查阅了大量相关资料,较之课本,更亲近了历史;理解历史,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课堂上提出和思考的许多相当有深度的问题,事实上是学生在课前的预习和小组探究式讨论中已经提出来了的,如“罗斯福是如何想到以国家干预的理念来实行新政的?”我深深地感到,学生在与历史文献,与同学和老师的对话中,更深刻地理解了历史;感悟历史,也就是在活动中体验和感悟。学生的思想是非常活跃,思维是相当开阔的。我设计的“大胆假设”环节,让学生想像自己是新上任的罗斯福总统,将如何向人们阐释自己的改革理念,以及让学生模拟总统幕僚来谈改革措施,这样的体验和感悟收到非常理想的效果。
同时,本课中以CCTV热播的大型系列片《大国崛起――危局新政》贯穿始终,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把本课知识有机地融为一体;而且本课在讲课的过程中采用的大量真实照片,给学生创建了非常逼真的历史情景,大大增强了课程观点的说服力,让学生感受并体验当时的历史环境,达到内化知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在备课过程中,我还学会了使用一个用电脑做影片剪辑的软件,可以将自己的需要的电影素材精确地剪到千分之一秒,事实上,在本课的多媒体课件中,我一共用了四段影片,有限的课堂时间决定了我只能剪成一两分钟的片断,所以尽管在电影剪辑软件的使用方面我是新手上路,但无疑这次的尝试已是一个可喜的意外收获。
此外,本课中设计的活动比较多,老师引导学生讨论、辩论、各抒己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本节课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发言很积极,很踊跃,这说明开放性的问题情景的设置,充分调动了学生研究、探讨历史问题的积极性,也能够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特别的是在让学生通过一个或几个简单的英语单词来概述新政的理念时,学生的创造性实在令教者和听课者惊叹!在我课前的设计中,因为“三R”是能够在许多资料中查到的,我想学生答出这几个单词不成问题。可在后来的实际教学中,学生们有参照这一模式,结合学校的校园文化提出“三A”的,其中还有一名平时比较调皮的学生提出了“Rebuild”这一单词,并解释这是重建、恢复的意思,也就是要通过新政来恢复人们对政府的信心,重建人们对生活的希望。当时赢得了课堂上所有听课老师和同学的掌声。这一个教案我在自己所上的三个班级中,每一次都有不同的词汇说出来,这样思想火花的迸发,便是课堂中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其潜能的结果。在教学中,我做到了充分尊重学生的见解,每一次讨论或各抒己见之后,都能先倾听学生的想法,在鼓励的前提下,引导学生从不成熟的认识中归纳出一定的结论,这样避免了形式主义,保护学生的参与热情,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进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这一堂课从学生的知识反馈及许多位听课的专家和同行的评价来看,是非常成功的。但我自己仍感觉有一些遗憾和不足。
为准备这一节课我搜集了大量相关的资料,也进行了删减和取舍,制作的课件幻灯片也由四十多张精减到最后的二十来张,但三次授课都未能真正按教案设计完整地把课上完。我认真反思后认为原因有二:一则问题过多,课堂容量太大,从未开始上就注定了这是上不完的课;二则由于课堂以学生为主体,实行开放式、探究式的教学,很难真正地把握住学生发言的时间,其中在一个班授课时有一名学生说到兴起时,干脆请求老师再给他时间多说一些。所以,如何在深度与广度之间、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间拿捏好尺度,还需要今后更进一步地探索和尝试。
另外,在教学中由于公开课对时间的限制,课堂上罗斯福新政的内涵――凯恩斯主义理论的介绍及评价过于简单,而这一概念又相对深奥,学生不易理解,难以达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今后在正常教学中无论如何还是要增加教学时间补充并讲透这一概念的。
再有一点,人格和教育的正常发展是课程的生命。我设计了通过对罗斯福新政中的表现及对其个人生平的了解,欲让学生从他身上获得一些对自己的品格形成有益的启示。这是历史情感与价值观教育的极好时机,但课堂上仍是时间因素,未能真正的拓展深入,罗斯福的身残志坚、锐意改革、勇于挑战等品质,对学生触动多大,能给他们的青少年时代多少启发,我自己也在质疑自己,所以我想,历史教育,是一定要在课堂外延伸的。
第四篇:罗斯福新政教学反思
俗话说:“没有反思就没有进步”。在备课过程中发现一些列难题,现予以总结反思如下:
一、主题定位问题:本课的主题应是突出罗斯福新政的内容而淡化经济危机的原因及其特点,这样才能够节省时间,提升授课效率。
二、罗斯福新政突出特征的提炼问题。通过制定《紧急银行法案》、《农业调整法》、《全国工业复兴法》、《联邦紧急救济法》、《社会保险法》、《全国劳工关系法》、《公平劳动标准法》等一系列的法案,得出罗斯福新政的突出特征——运用国家的行政手段对经济进行干预,这是资本主义世界一次划时代的转变,经济政策有自由主义过渡到了国家干预主义。
三、本课标题再加工,突出主题。教材标题为“罗斯福新政”,初中教科书是这样的标题,高中教材依然如此,过于平淡,很难对学生构成冲击,引起学生的兴趣,因此需要再加工。在标题设计上采用“罗斯福新政——坐在轮椅上转动世界”。这样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兴趣。
四、讲与不讲的处理。经济危机的根源按照教材的说法是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同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但过于学术性的话语学生难以听懂,这对学生来说很难理解。可以结合当今现实——产能严重过剩,通俗地讲可以说是生产的无计划性同社会需求想稳定性之间的矛盾,供大于求。这个问题需要通俗的讲,并且安排到经济危机的爆发,这样既能为讲解《罗斯福新政》提供背景、也能够突显本节课的主题,节省时间。
第五篇: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教学反思
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教学反思
通过《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的授课,得出一些认识: 其中优点有:
1、教学内容处理恰当。课文包括四目:“黑色星期四”、“经济危机横扫资本主义世界”、“罗斯福新政”、“凯恩斯主义”。在这四目中,“黑色星期四”和“经济危机横扫资本主义世界”讲的是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原因、表现和影响;“凯恩斯主义”虽然是“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重要经济理论,对战后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有很大影响,但“课程标准”并未列入要求。因此我将课文内容分成了两大部分:一为“大萧条”,一为“罗斯福新政”。用“大萧条”揽括第一和第二标题,以“罗斯福新政”揽括第三和第四标题(“凯恩斯主义”只穿插讲述)。这样处理有两个好处。第一,优化了课堂知识结构,使教学内容一目了然,条理分明。第二,在教学中以“课程标准”为基准,但又不完全脱离书本实际;用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以教材为首要教学内容,又恰当地补充了某些书本没有而相对重要的知识。
2、教学理念把握适中。“新课标”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主张课堂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会学生学习,教师应把课堂话语权还给学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主导性作用。在这堂课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得十分明显。从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表现、爆发原因、特点和影响,到罗斯福新政的背景、内容和评价,再到罗斯福成功原因的探讨,都是由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中或独立或互助完成的。而我在这堂课中,扮演的似乎只是冰糖葫芦上的那根小木棍,将某些重点、难点进行解析和概括,引导学生学习,循循善诱,将学生引入学海佳境。课堂上的颗颗“冰糖”,粒粒珍珠,都是学生探索的结果,思维的结晶。事实证明,学生完全可以主宰课堂;他们,做得比老师想象的还要好,还要出色。
3、教学环节紧凑,张弛有度。在教学过程中,我以“难点解析”、“重点概括”、“七嘴八舌”、“重点归纳”、“论从史出”、“我看历史”等教学环节为中心,辅以“图说历史”、“双语课堂”、“漫画历史”、“人文历史”等趣味题材,将教学任务顺畅地完成了。在这些教学环节中,既有轻松愉快的“图说历史”、“漫画历史”,又有严谨深刻的“重点概括”、“难点解析”;既有“七嘴八舌”的发散式教学,又有“重点归纳”的收网式探讨;既有“我看历史”的辨证史观教育,又有“人文历史”的人文精神培养。教学方式多样又不失于“花耍”,体现了历史学科的严谨性和趣味性,展现了历史教师应有的风貌。
4、教学设计巧妙,自有独到之处。
此有三:1在我的常规教学中,比较注意双语教学,尽管在此问题上,我还在尝试和学习阶段,收获无多。在这堂课中,我教会了学生“大萧条”和“新政”等专有名词;在课堂上还有小段英文段落的朗读;在“人文历史”环节中,我展示了罗斯福影响深远的一句名言“There is nothing to fear, but fear itself ”,并和学生一起翻译成中文。尽管这只是课堂教学中的微不足道的花絮,但正因其微不足道,更应给予适当的肯定。我想,这对培养学生不同学科知识的迁移、整合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2、对罗斯福新政内容的处理比较好。罗斯福新政的内容课本上剖析得极为详尽,如果在课堂上由老师或者学生念出来会比较枯燥,而且学生未必能深刻理解。因此我设计了一道发散思考题:如果你是罗斯福,你会采取什么方法来解决经济危机?在学生讨论时,我要求他们结合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来思考。不出所料,学生果然能结合危机爆发的原因提出各种看法,与罗斯福“不谋而合”。尽管学生预习过,有“先入为主”的影响,但这次学生讨论的侧重点是“怎样解决危机”,而不仅仅是看罗斯福怎么做。因此他们不仅再次学习了新政的内容,更重要的是理解了罗斯福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有什么好处;既复习了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又为后面的评价罗斯福新政埋下了伏笔。更可喜的是,少数聪敏的学生能从经济危机爆发原因之一“社会化大生产与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得出“要搞社会主义”的论断,在课堂上引来一片笑声。我趁机引导学生,在当时美国确实有很多人主张搞社会主义,但罗斯福并没有做出这样的选择。这说明什么?学生竟能异口同声地回答,要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为古人三大乐事之一,而我竟能教得如此聪慧的学生,实乃快事!实乃称心事!
3、“人文历史”彰显出了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历史学,不仅仅是要让学生知道过去的人和事,更重要的是要从历史中得到经验和教训,“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历史学,更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以榜样的力量,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罗斯福勇敢、坚强、不屈不饶的精神和大无畏的气概无疑能起到榜样的力量;他对资本主义传统经济理论进行批判并大胆摈弃,需要广博的学识和敏锐的洞察力,而这些都必须建立在扎实的学习基础之上的。通过“人文历史”这一环节,我不敢肯定学生都会以罗斯福为榜样,在学习、生活中时刻仿效之,但我能肯定,他们一定能学到罗斯福身上的某些优秀品格。诚如斯,足矣!
二、有待完善之处
由于这是一堂教学公开课,在上课之前,佛山一中历史科组的老师们就已经听过“试教课”并提出了很多宝贵的修改意见,因而在公开课堂上似乎缺漏较少。诚实地说,这堂公开课比我的常规教学要“完美”得多。公开课结束后,夜静之时,犹思之后怕。在以下几个问题上,如果能作进一步改进,或许将会更好。第一,讲述经济危机的表现时,对它给生产力带来的破坏上未能重点剖析,未能点出经济危机的实质;而对罗斯福新政进行评价时,未能指出新政之所以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的原因是罗斯福不愿也不能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第二,由于时间关系,“拓展延伸”未能展示给学生看,只得于下次课再给学生“补课”。第三,对“新课标”理解尚浅,教学语言不够精练,教学基本功有待提高。
教学是一门艺术,而我刚刚出现在这座雄伟殿堂的门口。乐教之情不已,而向学之心未止。我深知,要真正上好一堂课,激扬杏坛,终非一朝一夕所能实现,也非一篇教学反思所能统揽。套用句老掉牙的古人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以之作一回结束语,不也算绝佳之自勉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