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北京十一学校考察学习 王建学
前往北京十一学校考察学习的人络绎不绝,大家都在思考着同样的问题:学什么?怎么学?十一学校是当下基础教育的颠峰,是全盘复制还是科学嫁接?是望而却步还是迎难而上?答案是不言而喻的。在十一学校考察学习了一个星期,但感觉到时间太短了,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因此,也只能就如何学习借鉴的问题谈些粗浅看法。笔者认为,应从精神和专业两个层面来思考。
从精神层面来讲,我认为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借鉴:
先进的教育理念。校长李希贵讲:在传统的学校里,教育的全部意义可能就是教给学生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可是,如果我们从教育的终极目标看,却应该是通过挖掘他的潜能,培育他们的人性,不断推进孩子们的社会化,让他们走向成熟,学会自我生存。早在1993年2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制订颁发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中小学要从“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可以说,十一学校较好地实现了这一目标。十一学校制订了自己的《行动纲要》,而且每三年一次提交教代会审议,确定重大原则和基本价值观,同时,每年由校务委员会组织学校相关人员对关键成功因素的具体指标进行修订。《行动纲要》共有十五章116条,涵盖了学校的发展战略、目标要求、管理体制、工作机制等方面的内容。《纲要》中有许多先进的教育理念,比如对教师职业的定位、师生关系的阐述、家校协作的界定等,同时,对课程的设置,课堂的改革,科研的规划都有明确的要求。
之所以说十一学校是基础教育的颠峰,首先就表现在它的思想观念和办学理念的先进性,真正地做到了与时俱进。他们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帮助学生发现自己、创造自己、实现自己,给每个学生装上自我成长的发动机;发现、唤醒和帮助是教育的重要任务,发现学生的潜能比发现学生的问题更加重要;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地方,是学生的平台,并非老师展示自我的地方,减少讲听,增加说与做;诊断出问题与考出好的成绩同等重要,及时的反馈是调整教学的重要依据。凡此种种,不胜枚举,让人耳目一新。
科学的思维方式。十一学校的校园面积不大也不小,它的路牌类似动物园的路牌式样,是学校的校园示意图,只标明您现在所在的位置,至于要到下一目的地,路线由您自己选择。在我看来,校园不大,建筑物也不多,完全可以直指目的地方向,之所以路牌如此设计,其实体现了十一学校改革的理念,即由单一的模式向可选择的模式的转变。
十一学校的校门前有三个由小至大的雕塑,造型很简朴,就是斜立着的镂空的内圆外方的红色模块。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是内方外圆,而十一学校反其道而行之,并拟定了“志远意诚、思方行圆”的校训格言,这又是一个逆向思维的案例。
思想决定行为,思路决定出路。有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就有什么样的行动纲要,有什么样的行动纲要才有什么样的发展方向。十一学校的全新思维并不是华众取宠、标新立异,它没有那些华丽的词藻和空洞的口号,更多的是朴素的语言中包含着深奥的哲理,让人一看就懂,当然,付诸于实践则需要花一番功夫。多元思维,寻找中间地带,“你对我也对”,避免两极思维;当我们不错的时候,我们也不一定就是对的,当我们对的时候,别人也不一定不对;事情的成功不一定按一种思路完成,有时候按我们的想法办,事情会成功,按照别人的思路办,也照样成功。十一学校的行动纲要如此说,而他们也是如此做的。
高超的创新能力。把想法变成做法需要能力来支撑,十一学校就是具备这种能力。改革总会是有风险的,如何回避风险,就需要科学的层顶设计和周密的组织实施。在十一学校创新无处不在,无论是学校管理还是教育教学,面对中国教育共同面临的困境,他们选择了突围。
十一学校的突破是从选择开始的,在李希贵看来,好多问题都是因为有了选择才迎刃而解。没有了粮票布票,买东西就自由了,有了自助餐,吃东西就自由了。于是乎,他们大胆地取消了班级,也不设班主任,每个学生都有了自己选择的、独一无二的课表,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充分调动,虽然同样很苦很累,但他们是快乐的;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变化,那么教师的教学方法必须与之相适应,学校的组织结构也必须进行调整,课程的设置也就必须进行重新规划和设计,由此十一学校的一系列改革创新也就应运而生。
在改革创新过程中,如何处理好“破”与“立”的关系,也是经常会面临的一大课题。通常的做法是“不破不立,先破后立”,而十一学校则反其道而行之,往往是先立后破,这样才能保证改革的平稳过渡和顺利推进,当然,具体到某一项改革,或许也是不破不立,例如在推行专班制和导师制过程中,他们则采取的是先破后立的办法。“因事制宜,分类指导”是永恒的法则。
勤奋的敬业精神。在十一学校学习期间,我还在思考一个问题,李希贵为什么能成为教育家?十一学校为什么能成为名校?最终悟出的结论是,之所以能够成为名人,是因为他全身心地投入事业。李希贵即使是在火车上,飞机上也在思考教育改革的问题,他舍弃了教育部官员的岗位,还是回到学校担任校长,因为他觉得实践比理论更为重要。之所以能够成为名校,是因为有一批全身心地投入事业的人,在学习期间,我几乎问及所有讲课的老师们,问他们的时间是怎么安排的,他们的回答几乎也是一致的,就一天而言,早晨七点多钟到学校,晚上很晚才回家,中午几乎不休息;就一周而言,周一到周五基本上与学生在一起,周末才能做自己的事情,这里所谓自己的事情并不是指私事,而同样是自己工作上的事情。当我们问及如何克服职业倦怠的问题时,他们说根本没有这个概念。
与此同时,强烈的责任感也是他们成功的关键因素。副校长秦建云在给我们讲课时说到,如果说中国教育存在许多问题和缺陷的话,主要出在基础教育领域,而不在高等教育阶段,这个观点是否正确姑且不论,这种担当意识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在一个星期的时间内,李校长两次给我们授课与交流,在学校里天天能够看到他的身影,我们与负责培训工作的金主任商量,想请李校长适当时候来黄冈给我们讲学,但他面有难色地告诉我们只能试试看。李希贵是名人,当下的名人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社会活动比较多,出席各种会议,参加各种活动,但据介绍,李校长很少离开校园去从事这些活动,在十一学校连学生们都亲切地称其为“贵爷”,因为他们太熟悉了。假期有一些空闲时间,他倒是在北京的各处楼盘游走,目的是想了解哪里的价格更便宜一点,拣便宜一点的房子去团购,以解决教师的住房问题,有这么关心教师的校长,谁不愿跟着他去干事创业呢。
从专业的层面来讲,我认为需要学习借鉴的主要是“两改”和“两转”。
“两改”即“课堂改革”和“课程改革”。
课堂改革是教学改革的基础。十一学校的转型是从走班制开始的,取消行政班,取消班主任,是需要极大的勇气和胆量的,因为沿袭了几十年的教学模式已经根深蒂固,学生能否适应,教师能否适应,还有家长能否接受,这都是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课堂改革的本质有两点:一是让学生拥有自己选择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来选择课程,学习的积极性极大地提升,从某种意义上讲,职业规划提前到了基础教育阶段。二是让教师都承担育人的责任。传统的教学模式中班主任的权力和责任相对集中,实行走班制以后,所有的教师都要承担育人的责任。把选择权给了学生,师生关系就平等了,老师们真正地从学科教学走向了学科教育,他们每天都会遇到新的问题,学生们不断地给老师提出新挑战、新课题,老师们自然无法懈怠。
课程改革是教学改革的核心。十一学校坦言他们的课程改革依然处在探索阶段,为实现全面育人的价值,必须构建以培养“学生素养”为核心价值追求的课程体系,这个体系包括课程的内涵、功能、结构、管理、教学和评价等内容。十一学校的课程体系分两类,即理科方面的分层教学和文科方面分类教学,这是一个庞大的体系,他们已经设置的课程高达300余门,其工作量之大难以想像,需要投入的人力、财力和精力可想而知。编制学生的课程表也是一项繁琐的工作,十一学校专门设置了课程研究院,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选择制订自己的课程表,为此有多少学生就有多少张课程表。十一学校的《行动纲要》中专门设置了课程一章,提出坚持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开发与实施,强调各个学科都要加强学科课程的顶层设计,明确学科课程建设的思路,进行系统开发。要求树立处处是课程,时时是课程的意识,确定系统的课程观,制订多元化、个性化的课程实施战略。同时,引进整合国际优质课程,积极开发与实施国际课程,在可能的领域里努力实现中外课程的融合,这也是十一学校的教学走向国际化的标志。
“两转”即“教师转型”和“组织转型”
教师转型必须建立在观念更新上,即教师必须为学生的成长服务。李希贵校长先后出了两本书,一本叫《学生第一》,一本叫《学生第二》,究竟是第一还是第二,看过以后才知道,他是从不同的角度来阐述这个道理的,其实也是教师转型的理论依据。
教师转型是个痛苦的过程,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讲学生听,指挥棒掌握在教师的手中,实行课堂改革以后,主动权交给了学生,教师就得要时刻准备应对学生们提出的问题,一个人要对付二十多人,即使教师的知识储存量再大,恐怕也是难以应付的,这就迫使教师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增加知识储备。深层次的还有“师道尊严”的问题,过去教师们的职业尊严来自于课堂上的侃侃而谈,可以自由自在地展示自己的个人魅力,如今讲台被“撤”掉,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新的权威如何树立,这也需要教师们认真应对。
教师转型还体现在课堂的设置和教学的模式上。第一次走进十一学校的课堂时感到很奇怪,一个课堂里有两个老师、一个在台上讲,部分学生在听,一个在后面角落的办公桌前与几个学生轻声交流,还有几个学生在自己看书,既不听讲,也不发问。原来十一学校的课堂也“变脸”了,由传统的教室变成学科课堂,就像司机拥有自己的专车一样,教师拥有自己的专门教室,有时可能是两个教师共同拥有一个教室,交叉授课而已,教师变成某间教室的主人了。当教师成为教室的主人后,教室的布置也就五花八门,物理化学的教室兼有实验室的功能,生物课教室最为漂亮,里面有花花草草,甚至鸟语花香。
组织转型是服从于教师转型的必然结果,其核心本质是实现从“管理”到“领导”的转变,其组织形式由金字塔型向扁平化转变。学校去行政化的提法已经说了许多年,但真正实施起来困难重重,传统的组织管理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出来,十一学校则进行了大胆的尝试。
十一学校《行动纲要》提出:学校将尽可能地压缩学校组织结构层级,减少无效劳动,让师生的需求以最快的速度得以反映;学校将通过调整组织结构,使各层级的管理跨度处于一个合理的范围。为此,他们副校级领导都要兼任一个年级或部门的主管,不是分管,分管就容易增加层级,这种模式强调的是“服务第一”、“师生导向”。
此外,十一学校还创造性地设立了评价诊断机构,并确立了诊断服务于组织的健康发展的理念。诊断区别于评价,而且让每个人都知道自己的诊断结果。诊断涵盖了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对作业、学生、教师、年级等,分门别类地进行评价诊断。
十一学校的组织建设还呈现另外一个特点,它的组织体系是完整的,党办、团委、工会等机构一应俱全,而且他们的工作任务同样十分繁重,并不是一般印象中的“一手硬、一手软”的特征。这些组织的工作紧扣中心任务,没有太多的口号和说教,以“润物细无声”的风格发挥自己的作用。他们并不强迫教师过多地搞形式上的集中学习,但教师在授课中也能引用领导人的讲话。十一学校被评为党建工作先进单位,关键是他们真正体现了党的先进性。
无容置疑,物质保障是推动改革的必要条件。无论是教学的设施设备,还是各种实验活动的开展,都离不开大量的资金投入;扎扎实实地实行小班教学,需要配置更多的师资力量;在实现与国际接轨,尤其是办好国际部的教学,还需要聘请一定数量的外教;要确保教师的精神不懈怠,职业不倦怠,除了切实解决好待遇问题外,还需要高成本地进行培训,这对政府以及教育主管部门而言,同样责任重大。
经过数年的探索与实践,十一学校取得了明显的改革成效,教育部历史性地以现场会议的形式推广他们的作法。十一学校谦虚地讲他们的改革还在路上,而我们呢?该上路了吧!
作者:王建学
第二篇:向北京十一学校学习
向北京十一学校学习心得体会
昌乐外国语学校
王小健
近来,学校组织我们学习了《向北京十一学校学习》课程,通过学习,我们深刻的感受到了这所学校的魅力以及时刻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它的教育模式也十分的值得我们去借鉴、吸收、消化、应用。现在,我将自己的学习体会总结如下:
教育是培养人、造就人的崇高事业,其终极目标是为了人的自由发展,关乎学生的命运,关乎民族的未来。北京十一学校创新育人模式改革,全面诠释了该校创新育人模式的真谛,系统展示了改革给学校带来的冲击变革和活力,读后令人振奋,令人鼓舞,令人深思。我国传统的应试教育更多关注的是学生考试分数、学校升学率,衡量教师与学生仅有分数这把标尺,课堂教学只注重教师讲,学生只是被动听,这种填鸭式教育教学方式不仅压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扼杀了学生学习的创造性。特别是在当下社会心态浮躁、过分追逐功利化教育和过分强调分数的环境下,北京十一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独树一帜,抓住了教育的核心、教育的本质,具有独特的样本意义和示范作用,给予我们深刻的启示。
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十一学校提出,新时期学校的使命是: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将学生塑造成为一个值得信任的卓越的品牌,把学校建设成为一所受人尊敬的伟大的学校。学校的文化价值观是:改革创新,敢为天下先;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办人民满意的学校;与共和国一同成长,共和国的利益高于一切。从学校教育的
核心课程改革入手,给学生多样选择,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教育。以课程教学改革为核心,课程目标是一切为学生成长服务,为每一个学生选择适合生命成长的课程。4000多名学生,每人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课程表,做值日、社团、游学、职业考察随处都有课程,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和彰显。课程选择已经成为学生成长发展的路标。你要知道你现在在哪,要知道到哪里去,然后自己决定路线。这就是十一学校课程改革的思路。在这里,课程价值不再是盯分数、做题,而是重在培养学生思维和能力,注重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探索精神、好奇心等的培养。
把学生放在教育教学的第一位。李希贵校长提出,北京十一学校的办学理念是学生第一。以一切为了人的自由发展、尊重每个孩子的个性发展为己任,最大程度地保留学生的学习个性,针对每名学生的个性需求因材施教,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发现自我、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和学习潜能,给学生充分施展才能的舞台,让学生全面健康成长。这是北京十一学校教改的精髓,也是其改革的灵魂所在。一切为了学生的健康发展,以学生个性化,发现学生的需要作为育人目标,北京十一学校取消行政班、实行走班选课,拆掉讲台、实行导师制,真正实现了教育成为服务的思想转变。教育上,坚持教育的主体性,实施不被拒绝的教育,着力于培养志存高远、诚信笃志、行为规范、思维活跃的民族脊梁和社会栋梁。教学上,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创造条件努力让教室成为学生最喜欢的地方之一,让课堂教学成为学生最喜欢的活动之一,重视教学常规,尊
重教学规律,坚持多元评价,促进学生多元发展,实现学生多向成才。把培养人、造就人作为学校的第一要务。教育的首要任务是立德树人,重点在于育人,其本源意义应该是激发人的真善美。北京十一学校教改以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思想理念为指导,坚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尊重学生主体、对学生未来负责的以人为本的价值追求,注重教育本质、本源,彰显了对学生个性、人性和生命的尊重。这是该校教改的本质和核心,也是其改革呈显出一派生机的关键。
综上,我认为只要心中时刻装着学生,始终坚持以学生的长远发展为宗旨,不在乎眼前的小得小失,就能创造出适合自己学校的教育发展之路。
第三篇:北京十一学校学习心得
尊重生命成长
回归教育本真
----北京十一学校参观学习之浅感
本月中旬我有幸参加了株洲市教育局组织的“湖南省株洲市应对高考改革推进普通高中转型提质专题研修第二期”的培训活动,到北京十一学校进行了实地参观并认真聆听了北十一学校部分领导和老师们所作的精彩报告,所学所看让我真正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可谓思想震动、灵魂震撼。当我们正困惑于高中教师的职业倦怠、高中学生的厌学情绪、高分低能和绩优质低的输出状况而苦恼无奈、彷徨无助时,北十一学校的育人模式改革的探索和实践给我们展示了一副美丽的教育风景画,给了我们一副美好且令人神往的教育愿景图,也给我们树立了工作的目标、确立了努力的方向。北十一的改革既不是简单的课堂教学改革,也不是单纯的课程改革,而是定位于育人层面的改革,着力于人的成长和发展,尊重个性发展、尊重生命成长,创设适合每一个学生发展的教育,追求并回归了教育的本真。
一、定位培育人、造就人的办学目标
目标是一切行为的指南,教育的目标是立德树人。在北十一学校行动纲要中明确了北十一学校的育人目标是着力于培养志远意诚、思方行圆,即志存高远、诚信笃志、言行规范、思想活跃的社会栋梁和民族脊梁,这是何等的胆略和气魄呀!我想,谁看到都会热血沸腾、激情迸发,必当引发男儿当自强、巾帼须奋进的豪情壮志。学校育人目标的具体内容是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职业与人生规划,确立远大目 标,启发学生立志成为某一领域的领军人物或杰出人才;诚信做人,让每一位学生成为值得信任的人;强化学生自律意识,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能力,鼓励独立思考,培养有自己想法的学生。从奋斗目标、做人之本和生存之道三个层面概述了学校培育人的方向和宗旨,阐释了教育的真实内涵和真正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对学生未来负责的以人为本的价值追求,注重教育本质、本源,彰显了对学生个性、人性和生命的尊重。
二、树立学生第一的办学理念
李希贵校长提出,北京十一学校的办学理念是学生第一,学校的教育教学始终要把学生放在第一位。以一切为了人的自由发展、尊重每个孩子的个性发展为己任,最大程度地保留学生的学习个性,针对每名学生的个性需求因材施教,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发现自我、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和学习潜能,给学生充分施展才能的舞台,让学生全面健康成长。这是北京十一学校教改的精髓,也是其改革的灵魂所在。一切为了学生的健康发展,以学生个性化和发现学生的需要作为育人目标,北京十一学校取消行政班、实行走班选课,拆掉讲台、实行导师制,真正实现了教育成为服务的思想转变。具体来说,课程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分类分层开发开设;课堂根据学生的实际进行教室分区、任务分层、课型分设;课外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开展丰富的社团活动、实践活动和自修活动让学生扬长补短;在硬件方面,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建设了“三室 2 合一”即图书室、实验室、教室融合一体的功能教室,同时普及并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移动互联终端设备,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功能,让教室成为学生最喜欢的地方之一,让课堂教学成为学生最喜欢的活动之一。
三、让自主成为学生成长的内动力
教育的目的不是工业产品的生产也不是统一模型的塑造,而是尊重个性发展,让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绽放各自最美的光芒。其关键是给学生以自主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自主成长、成才。自主的前提是实施师生关系的平等,将教师从“警察”、“看守”、“门岗”的角色中退出来,变管教为疏导、变说教为沟通、变强制为自主。因此,北十一学校采取了打破行政班、取消班主任,改变班级授课制状态、实行走课选班制,充分给学生以选择的机会和权利,构建真正的师生平等关系,让学生拥有独立人格和独立思想去激发潜能、激扬生命、自主成长。
学生的基础不同、喜爱和兴趣不同、将来的发展规划也不同,一样的课程根本满足不了学生的个性需要和发展,因此北十一学校基于学生的需要和实际对课程进行了系统开发,几年下来共开发了269门学科课程、34门综合课程、70个职业课程和60个管理课程,组建了268个社团,对数学、物理、化学和生物课程进行分层开设,对语文、英语、历史、地理、政治、体育和技术等课程进行分类开设,并且对艺术类学科进行整合开设了综合课程,针对特别学生开设了一对一的特 需课程,利用小学段针对部分学生实际开设了援助课程。丰富的课程就像超市货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需要和特长进行自主选择、自主规划。在这里,4000多名学生,每人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课程表,做值日、社团、游学、职业考察随处都有课程,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和彰显。在这里,课程价值不再是盯分数、做题,而是重在培养学生思维和能力,注重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探索精神、好奇心等的培养,着眼点并不止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是在不断选择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发现兴趣、才能和需求,将学习与自己的人生方向联系在一起。
学生的自主还体现在课堂学习方式的选择上,课堂学习分为自研、合作以及导学三种主要形式,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以及爱好进行自主选择。在学生管理方面学校也给予了学生充分的自主,比如期末评语,学生愿意让哪个老师写,就可以选哪个老师;小学段自习,学生可以提前在网上选择自己信任的老师,请他负责指导规划等等。
因为选择所以热爱、因为心动才会行动,自主必然培养起学生自律、自觉的习惯,自主必然能培养学生的责任和担当意识,自主能焕发学生的斗志,自主能挖掘学生的潜能,自主能让学生在青春成长的跑道上越跑越快、越跑越好,自主是学生成长的内动力。
四、让评价引导学生成长
在学生自主成长的过程中,科学的评价和激励是必要的保障。尤其是打破行政班级、取消班主任后,开放的、个别化的、多样化的课程开设更需要标准化、专业化的评价。北十一学校变过去单一化的评价为多元评价,变过去终结性为主的评价为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研究制定了评价标准和实施方案,细化了评价项目、突出过程性评价,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强化评价的过程管理和结果诊断,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功能,引导学生不断进步,为学生自主导航、为学生成长把脉。在北十一学校,学生做什么都会反映在评价上,一堂课的表现如何,教师会在课后进行过程性评价;小学段自习,学校会根据学生自主规划的落实情况进行评价;一个学期结束,学生拿到手的不再是几个枯燥的分数,而是一份包含了历次测验分数走势、所处分数段、文字分析、综合实践评价以及下一步改进建议的诊断报告。
同时,利用各种契机、寻找各种机会鼓励学生、表彰先进,树立校园正气、传播正能量。在校园的廊道、橱窗到处是先进、优秀以及进步学生的表彰图片和事迹介绍,真正做到了让每一扇墙壁说话、让每一副图文育人,为学生的自主成长营造浓郁、积极的氛围。
五、让研究成就教师的专业幸福
只有把教师引向研究的生命状态,教师才会走向真正的专业幸福生活。根据学校学生第一的办学理念,一切工作都服务于学生的需要和成长,由此出发必然带来了许多问题,怎样开发课程?怎样制定课程标准?开发什么样的课程才是学生的需要?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才 是学生所喜欢的?打破行政班、取消班主任后怎样管理?怎样制定科学的评价方案?„等等一系列的问题倒逼着教师和管理干部们不断进行思考和研究,这是管理者的智慧,这是消除教师职业倦怠的良药、更是教师成长的催化剂。为了创设适合每一位学生发展的教育,李希贵校长提出了“在工作状态下研究,在研究状态下工作”的观点,引导老师们个个做研究、人人爱研究,设置了备课组、工作坊、工作室、研究院等许多非行政的研究机构,为教师们构筑丰富的研究和交流平台。通过研究他们解决了改革途中一个一个的难题,通过研究他们走出了一条康庄大道,通过研究成功了学生、更成就了老师。这次聆听了多位教师的精彩报告,颇为他们的理论见解折服,他们自信饱满、汩汩而谈,他们都成为了教育行家,也正成长为教育专家。
总之,北十一学校的教育是基于人的兴趣、需要出发,通过唤醒和发现,尊重个性、挖掘潜能,创设适合每一个学生发展的教育,让学生自由发展、健康成长。这里的教育尊重生命成长、回归了教育本真,这里的教育为我们竖起了一面旗帜,值得我们积极借鉴、努力学习。
株洲县第五中学 王忠
2015.5.19
第四篇:北京十一学习学习体会
立足实际,创新思路,为学生发展而设计
——北京十一学校“2015年春季教育年会论坛”考察学习体会 2015年2月26日,我有幸参加了北京十一学校春季教育年会论坛,非常感谢市教育局提供的这次考察学习的机会。本次考察学习虽然行程紧张,但感触深,收获大。通过梳理考察过程的一点一滴,加之又通过网络、报刊等方式,进一步加深了对北京十一学校办学模式、教育理念、发展效益的认识。现将个人的一些体会与想法,向各位领导与专家汇报如下,敬请批评指正。
一.天壤之别——近距接触北京十一学校
短短一天的现场考察学习,通过参加上午的主论坛、下午的分论坛,近距离地领略了北京十一学校师生的风采。上午的主论坛上,7位教师围绕“个别化教学”的核心,分别从任务设计、学习方式、问题解决等角度进行了精彩的发言。下午分论坛,除了4位教师向与会来宾分享各自实施个别化教学经验外,还有1名学生以个人的亲身经历讲述了个性化成长与发展的故事。十一学校师生优良素质的充分展现,个别化的教学模式和个性化的成长方式,既让人感到耳目一新,更让人深感震撼。我们学校与北京十一学校比,存在实实在在的天壤之别。综合各方面的资料分析,北京十一学校的特殊背景、特定的发展历程,决定了十一学校有其特有的天时、地利、人和的发展优势,主要表现在:
第一,硬件设施一流。北京十一学校的网站资料显示:该校科学馆建筑面积9160多平方米,是北京市中学面积最大、功能最全的学 生实验楼。建有一流的天文台,4个特色实验室,3个科技创新工作室,22个物理、化学、生物等常规实验室,2个可以容纳300人的科技教育报告厅。图书馆建筑面积6700平方米,可同时容纳1200人阅读,109人上网浏览。馆藏纸质图书19万余册,纸本期刊452种,电子图书17000册,电子期刊2000多种。图书分编、流通实现计算机自动化系统管理,校园网内的任一台电脑均可实现网上书目查询的功能。可见,十一学校堪称绝对一流的硬件设施,为实施教师的学科教学和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是我们基层学校所无法比拟的。
第二,师资力量雄厚。同样,网站资料显示,北京十一学校现有特级教师28人,高级教师175人,来自北大、清华、中科院、耶鲁等名校的中方博士60人,市区级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104人,拥有来自牛津、剑桥、耶鲁、哥伦比亚等世界名校的69名外籍教师,学校建立了由中科院、北大、清华、北师大等科研院所的专家组成的教师成长指导团队。同时,北京十一学校还拥有其他学校不可能拥有的优质社会教育资源,比如,自2008年1月学校启动“名家大师进校园活动”以来,已有百余位科技界、文艺界、商界、文化界、政界、军界等各个领域的名家大师走进了十一学校,实现了与学校师生的面对面交流,其对学校师生的影响尤其对学生人生规划的影响应该是深远的、巨大的。此外,北京十一学校还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从全国范围内发现并引进教育改革领军人物,为教育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目前,十一学校所拥有的高端人才数量和质量,所能利用的 多元化的优质社会教育资源,都是我们基层学校不敢想象更难以学习的。
第三,发展理念先进。无论是学校发展模式,还是管理机制创新;无论是个别化学科教学,还是“私人化”教学定制,十一学校处处体现了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在其中。究其原因,既有对中国传统的分类施教教育思想的时代化诠释,也有对西方杜威教育思想的借鉴吸收,更有北京十一学校的领导对教育发展的深度透析和对社会人才需求趋势的理性把握,始终贯穿着教育改革的信心和勇气,可选择的课程体系、多元化的评价机制、个性化的导师辅导等均体现出了浓浓的创新含义。
第四,办学机制灵活。北京十一学校于1992年提出并实行“国有民办”办学体制改革,既能享有“国有”学校优质教育资源,又能享受“民办”学校的优惠政策。2010年被批准为北京市综合改革实验学校,2011年被批准为国家级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深化基础教育学校办学体制改革试验项目学校。”这些均为学校的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空间和回旋余地,使其灵活的办学机制具有了实现的可能性。
二.由表及里——名校发展实质初步探析 北京十一学校上述特有的发展优势决定了,作为我们基层普通高中学校来讲,对十一学校的考察学习,更应该从普遍和一般意义上对该校的发展予以更多的关注与思考,进而寻找其对我们具有真正启发意义的共性的东西来。我认为,北京十一学校的发展模式及发展效益 所蕴含的普遍性的教育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课程开设真正齐全。北京十一学校通过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校本化,构建了一套分层、分类、综合、特需的课程体系。包括265门学科课程、30门综合实践课程、75个职业考察课程、272个社团、60个学生管理岗位,使多样化的课程、社团、岗位与每一位学生联系起来,构建起每一位学生自己的学习系统,搭建起每一位学生自我的成长平台。这是学生自由选择、特长展现和个性发展必须具备的前提条件。
第二,分类施教落到实处。“为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而设计”是本次教育年会论坛的主题,该主题是对分类施教、分层教学教育思想的正确诠释和具体实践,与当下的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相吻合,把新课程改革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学生学习自主性的要求真正落到了实处,让学生真正成为了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的主人。
第三,教师优势得以展现。通过打造可选择的课程体系和个性化的学科教室,既尊重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选课走班;又赋予了普通教师更多的教育功能,为教师专业优势的充分展现构筑起了应有的平台,让教师的人生价值得以不断的最大化。
第四,学生实现个体发展。十一学校可选择的课程体系,让学生实现了“术业有专攻”,学科优势得以“纵深”发展。特色性的学生社团,让学生才艺有展示,特长优势得以充分挖掘。多样化的管理岗位,能够让学生体验多重角色,对未来社会的适应性明显前置。高频度的大师接触,使学生有了发展导师,人生规划得以及时纠偏摆正。总之,十一学校的教育模式使其学生在实现个体发展的基础上走的更高、走的更远。
第五,现代技术运用到位。通过与十一学校的教师交流得知,为准备本次教育年会论坛,学校在确立了年会主题和实施方式并告知全体教师后,老师们整整准备了一个寒假。学校组织老师们在一个被称为“大转盘”的线上空间里进行活动,讨论由老师们提出的问题,又由老师们自己解决问题,形成了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据统计,参与其中的老师累计在线时间长达10000小时,累计交流文字达70余万字。参与论坛主题发言的10余位教师和学生,对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的运用相当娴熟。十一学校的宣传视频显示,在学科教室里,师生对笔记本电脑等的使用得心应手,教学与学习效率的提升成为必然。
三.知行合一——自身工作的思考与打算
紧张的考察学习让人对名校产生莫名的仰慕,更令人产生深刻的思索。北京十一学校特有的发展优势我们不可能具备,更多的应该是知行合一、借鉴前行。我们目前或许做不到“为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而设计”,但可以做到“为每一类学生的发展而设计”。在冷静思考后,十一学校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转化的地方,我校拟从以下几个方面抓好本次考察活动的学习落实。
第一,构建相对完善的课程体系。多方搜集北京十一学校等全国名校的发展资料,全面分析名校在课程开设方面的成功经验,寻找诸多名校在课程开设工作上的共性特征,进而构建起符合县域经济发展现状、符合学校和学生实际、可操作性较强的课程体系,重点在校本 课程上下功夫、做文章,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发展提供必要的课程资源。
第二,规范学生社团的组织运行。立足学校实际,对学生社团的开设与运行进行重新定位、深度规范,健全学生社团导师队伍建设,把全员育人导师制和学生社团建设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正确认识并恰当处理好常规教学工作与学生社团的关系,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对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重要载体作用,对学科教学的刺激助推作用。
第三,创新教师发展的培养模式。首先,强化教师的学习观念,扎实组织好教师的政策理论学习和专业知识学习,确保教师能够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引导。其次,提升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掌握能力,实现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学质量提升的助力功能。再次,优化教师组合,完善评价机制,充分挖掘教师的专业优势,做到人尽其才,努力打造品牌学科、品牌教师。
第四,强化名校名师的沟通联络。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加大与市内外、省内外名校、名师的沟通联络密度,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高度共享,发挥“他山之玉”应有的教育效应。
第五,努力改善学校的发展条件。坚持内部挖潜、外部求援的原则,不断改进和完善学校的办学条件,尤其是学校的硬件设施要达到标准化学校的建设标准要求,为学校教育改革的深入奠定必要基础。
第五篇:王建涛同志考察材料
王建涛同志考察材料
王建涛,男,河南省新郑市城关乡人,汉族,1978年7月出生,2008年8月河南省委党校法律专业学习,2010年12月毕业,本科学历。1998年8月参加工作,2003年10月入党,现任观音寺镇人民政府工会干事。1995年8月――1998年6月在河南省商丘市商业学校求学,饭店服务于管理专业,中专学历。1998年7月到观音寺镇政府参加工作至今,工作期间,于2002年5月参加成人高考考试,2002年7月――2005年7月在郑州大学函授学习,计算机与企业管理专业,大专学历,于2008年8月――2010年12月省委党校函授学习,法律专业,本科学历。该同志主要表现是:
一、能自觉坚持学习,努力提高政治理论和业务水平。该同志能自觉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能认真学习领会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学习与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并能理论联系实际,在工作中加以应用。该同志在多个部门工作任职过,每到一个新的工作岗位,都能以极大的热情和钻劲,学习专业的知识,适应新的工作。由于他热爱学习,勤于思考,政治理论素质和业务水平得到了不断提高。
二、政治立场坚定,能与党组织保持一致。该同志讲政治、讲正气、讲党性,在历次重大的政治事件中都能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地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
三、有较强的工作能力和协调能力。该同志在实际工作中能较好地贯彻执行党的方针、路线和政策,独挡一面地开展工作,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在观音寺镇计生办任副主任期间,根据上级领导交办的工作,提出工作思路,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积极探索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途径和办法。
四、工作认真,事业心强,业绩突出。该同志无论在镇团委工作,还是在镇计生办工作期间,都能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工作,出色地完成组织交给各项任务,于2009年、2010年先后被授予新郑市计划生育先进工作者。
五、作风严谨,遵纪守法,清正廉洁。该同志不论是在上班工作时间,还是八小时以外,均能够严格要求自己,自觉遵守法律法规,遵守的各项规章制度。不该讲的话不讲,为人诚实,团结同志。
存在的缺点及不足:
一、学习力度不够,没能全身心地钻研业务。
二、开展工作不够大胆,有待于进一步锻炼。
观音寺镇人民政府
2010年12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