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习魏忠:质疑北京十一学校模式
学习魏忠:质疑北京十一学校模式
李希贵教育改革的实质就是放弃苏式教肓,回到杜威的美式课堂。这些年来如此多的教育家涌现,问题恰恰在于“现实太精彩了”。教育不需要创新,需要常识和良知,改革的包括李希贵的改革每一步都是艰难的,值得称颂的,但能否推广、是否需要推广、是否需要这样的推广。
校师生比,教育经费,教师收入,课时量同比,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十一学校的教改是否具有普遍价值。郑州一位校长说:在应试环境没有变化的情况下,一切都是作秀。
李希贵所受到的美国教育思想的影响和美式课堂的影响是巨大的。今天被媒体所宣传的:小班制、实验室进课堂、走班制、选课制、学生为主体、重视教师、师生平等等等,几乎是美国基础教育的翻版。
李希贵的教育改革措施,也许就可贵在他在中国把这件事情做成了,这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我们并不是否认李希贵的改革和他所做的事情,而是通过李希贵走向神坛的过程,看我们国民性中对于教育不利之处。
李希贵更难能可贵之处更在于,他的所有改革举措的背后,反映出来的,都是美国和全世界教育中的“普世价值”。李希贵在《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中,所体会出来的尊重、规则、制度、平等、关爱、理解、自立、独立、自由、诚实、公平、公正、宽容、回报、感恩、公民精神等,不正是我们很多无良媒体天天批评的“普世价值吗?”李希贵在北京11中所做的尝试,也都体现这些精神,可贵的是,他在中国的教育体制中,找到了体现这些全人类共识的“中国出路”。
事实上,一个总是诞生圣人的地方,就一定有民族的灾难,一个总是诞生教育家的地方,就一定有愚昧。
中国足球的问题在足协、中国科技的问题在科技部,中国教育的问题是不是不应该存在教育部呢?如果全盘西化,为什么不学美国,还要那么强大的教育部干嘛?教育部是不是中国教育的最大阻碍力量?
我确信,如果有那一天,中国的教育家将全部不存在,或者,我们都是教育家。
11学校的模式是否可以复制。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在所有国有民办学校中,十一中既可以享受国有的生源、资源、政府教育支持,又可以享受民营的自主,也算是绝无仅有的。
美国也有类似的“国有民办”学校,尤其以加州为甚。这些学校都是因为经营不下去或者生源质量太差而成为政府的包袱。为了解决这个难题,“特许学校”诞生了,其核心就是发挥民间资本和社区的力量,政府补贴教育不变的情形下,让特许学校走个性化道路,其中2012年联合国25个标杆学校中,就有美国的几所这样的学校。
十一中几乎是享受了北京最优势的教育资源:生源、经费、场所、教师的情况下,成为一个国有民办学校的,说白了就是让优质的教育资源再集中一些优势。无法比拟的还有教师素质。
所谓的走班制、小班制,美国也走了50年,没有教师、没有校舍,拿什么去建立一种改革?而全国趋之若鹜的考察,难道没有简单算一笔帐:十一学校的钱哪里来的?
世界著名的教育实践者和理论家,几乎都采用这个词汇educator(教育专家),极少使用educationist(教育家)。美国的杜威、意大利的玛丽亚·蒙台梭利、捷克的扬·阿姆斯·夸美纽斯、德国的赫尔巴特、英国的纽曼,够厉害的吧,全部采用的是educator(教育专家)。为什么同样作为学科,科学家、艺术家、社会学家都能随便称家(ist),而教育就不能随便ist呢?那是因为,在我看来科学家、社会学家、艺术家是比较容易想出新点子、做出新实践的,而教育领域,确实很难。
中国教育不怎么样,花样却翻新的不得了,其实根本没有什么实际内容。教师不需要那么多等级和那么多技巧,更不需要什么特技教师,靠的是两点:一是长期的积累和训练,二是常识和良心。各地如火如荼的教研、教育论文,又有什么真正的实质内容呢?
原本社会认同的教育,自从有了教育部们,经费模式发生巨大变化,变成了教育部门认同。教育部门时间长了必然形成教育官僚,教育官僚管理教育的方式,就必定采用简单的外行管理,外行管理最容易的就是数字化管理,于是高考制度诞生了、教学评估诞生了。再往后,评价教育的指标不再是必要性和效果,而是教育评估和分数,这样的制度设计,最终就会形成教育资源的高度集中,表现形式就是当代的著名教育家集中在高中校长、经费集中在重点示范性学校、状元集中在超级学校、师资集中在首都和省会,最后,就会诞生伟大的教育家和中国式的伟大教育:学生没有创新、教师怨天尤人、局长不可一世,校长功成名就。教育资源最集中的重点高中校长,几乎无一例外成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最具备权势的人物,人人都有孩子,在资源越来越稀缺的集中模式下,即使官僚也要自保三分,这才出现非常奇特的中国著名教育家都在精英学校的校长的现象。
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在教育界异化成为集中力量办坏事。农村不再有好的老师,都去了县城;县城不再有好的中学,都集中在了地市;地市不再具备特级教师,都去了省城;省城不再具备人才优势,都到了京都。高度集中的力量,使得原本教育的重心是弱势群体和公益的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教育成为了弱势群体不可突破的屏障:边缘地区、少数民族、智障残障、心理问题,这些领域本该是中国著名的教育家和世界教育主流教育学家所诞生的领域。
中国好学校所进行的生源竞赛,那些好学生,有几个是特级教师教出来的?又有几个是教育家教出来的?如果我再极端地问一下,一个智力属于前10%的好学生,你们教得了吗?基础教育教师,又有多少可以自豪的声称,自己在高中阶段,是属于这10%中的之一?
教育家们,在集中力量办坏事:加大教育不公、穷人补贴富人、按照臆想的方向毁灭创新、树立社会更加的阶级分化、一再地将人们对于教育美好的印象投入功利化的深渊。
良好的愿望如果机制不对未必能带来好的效果,我不排斥很多学校改革的成果,然而如果将这种改革成果当作样板戏而不是样板房的话,改革最后会走向绝路。“教育样板戏”是中国教育的一场灾难。
文革前后所进行的以改革和现代化为目标的样板戏思路,在中国教育界中被完好的保留下来了,教育部门成为中国计划经济最大的大本营,不仅完美保留了二战以后苏联建立在废墟经济所形成的“苏式教育”,而且发展成为“样板戏”教育管理模式。
仔细分析近些年教育部门所推崇的教育模式,与教育样板戏一样,都是基于“教育现代化”的原始动因,试图颠覆的都是传统课堂。中国教育有一个非常奇特的现象,无论出于政绩还是出于教育的良心和教育家的冲动,中国的教育往往原始的推动力量是教育主管部门、校长和局长,改革的最大阻力往往来自于普遍意义的教师,这点上与文革之前样板戏所诞生的年代情形非常类似。真理往前走一步就是谬误,江青从文艺的改革走向折腾也只有一步之遥。
近些年的“中国教改成果”,其特点体现在以下方面,并且有逐渐汇聚,向样板戏发展的趋势。
教育样板中的主要推广模式是三突出:所有的人物中突出改革人物、改革人物中突出基础教育的校长、校长中突出名校的校长。
所有改革校长中都具有高大全的钢铸铁浇的教育家形象,他们似乎成为圣人:精力充沛天天教研,又似乎不务正业到出出书演讲,然而演讲也好,报告也好,总是选取正面的实例来证明自己的“实力”,对于失误和负面影响只字不提; 所有的教育样板都是改革先行,全部的目标都是从试图体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教育成就、全部的题材都是中小学尤其是重点中学,说白了就是高考;
在这样一个神奇的国度,任何教育改革都可以在局部开花,在全国凋谢。直到失败了,一个偶像轰然倒下的时候还来不及总结,又有个偶像又轰轰烈烈地被树立起来!不断的折腾,然而几乎没有一个教育样板戏能够真正得到推广!
试问一下教育部:国家纳税人的钱建立的那么多示范中学、明星中学,教育部门投入的那么多亿的精品课程、国家资源库、数字化校园模式,有哪一个能维持和推广?
教育是复杂的,而我们总是试图用“教育是简单的”模式来解决问题!中国教育的出路在于“还原教育的复杂性”。
对于那些不断创造奇迹的教育样板戏,很多一线经过试验的教师都有以下的观点:失误和负面的效果才是真正促进教学发展与思考的重要动力,一项教育改革我们既要听他讲的正面,也希望听到他讲的负面。
教育改革的负面或者失败,恰恰是常态,而教育样板戏总是忽略这一点,而负面或者失败,并不是由于“教育理念不先进”所造成的,而是因为“教育条件不具备”所引发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改革的失败,更具有普遍意义和可推广性,失败的改革,往往透露了教育的真正秘密!
教育的复杂性,并非教育理论的虚无论,复杂的教育,会有一般规律可循,而一般规律总是具有天才创意的作家能够灵光一现的,但是这种从灵光一现到付诸实践并且能够把条件找出来,需要教育学家和教育学者的多年实证。
中国目前的教育家只做简单的事情:为经过严格筛选的重点中学的学生,在具有非常优厚特级教师的帮助下,完成高考指标的前提下,把学校折腾得花里胡哨;而西方的教育家们所做的往往是围绕弱智、心理有问题、少数民族、黑人、残疾人、偏远地区所做的努力。总结中外教育家的不同,很多人往往归结于伟大西方教育家所体现的人性的一面,而忘记了专业性的一面。
如果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不能解决儿童、偏执、精神疾病、贫穷、少数民族、弱势情况下的教育根本问题,谈何教育样板戏,谈何能够知道我们的玛利亚们能够按照一般规律管理好上校的7个子女?
翻转课堂、走班制、小班制、在线课程、微课、MooC、大数据,等等是新的人文环境下给教育工作者的难题,难题在于作为网络移民的成年人,如何教育引导网络原住民?新一代的行为模式依然完全不同。然而,事实上,问题非常多。有一个背景的教师告诉我,他所能够看到的微课的唯一用途是参加比赛,而一个重庆的农村教师告诉我,翻转课堂让他很受伤。事实上,上面两个老师代表的是教育改革的常态,是更值得尊敬的。
在我所领导的公司进行的客户信息化建设中,真正采用新技术、新方法进行教学的,效果实现起来难度也是很大的,这也是我前些年关注教育改革的最重要原因。
有些教育改革,事实上是不合法的、甚至是伤害到学生的,我们的教育家们和教育实践者们是没有那种权利进行改革的。十一学校的规模合法吗?经费合法吗?亦庄分校记者出身的校长资格合法吗?公办民营合法吗?教师引进方式道德吗?那个著名教育家出书合法吗、书是谁买的?公办学校的校长到处演讲收入合法吗?缴税了吗?继续下去我就不问了,是因为我比较尊重创新者。
我们的教育改革拿学生做实验,是应该严格在法律范围内和人性范围内进行。1999年,印度著名的教育学家苏迦特在边远的印度山村、后来在柬埔寨、南非、英国、意大利进行系列的实验,实验得出非常惊人的结论:人类进行到网络时代,学习不仅仅是建构的、还是自组织的。苏加特还对未来的教育三项重要技能重新定义:搜索、阅读、辨别真伪,苏迦特为此得到了2012年联合国教育大奖。然而,教育成就和教育结论都比我们中国教育家们大胆和出位得多的苏迦特,所有的实验是不能违反甚至影响到原有的教学秩序的。苏加特最早在印度边远印度语山村进行的实验:墙洞上的电脑,是不能进课堂的,也不为了那些孩子获得某种好的教育成果的,苏迦特的目的只有一个:寻找网络帮助下学习的一般规律。
寻找教育一般规律,经过长期的非成就冲动的观察,才可能找到教育的一点点心得,这就是教育家应该干的。正如美国杰斐逊中学和罗伦斯维尔中学不可能诞生教育家一样,中国的由精英生源和精英教师所组织的精英超级学校,不仅产生不了教育家,中国人应该以此为耻!
第二篇:向北京十一学校学习
向北京十一学校学习心得体会
昌乐外国语学校
王小健
近来,学校组织我们学习了《向北京十一学校学习》课程,通过学习,我们深刻的感受到了这所学校的魅力以及时刻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它的教育模式也十分的值得我们去借鉴、吸收、消化、应用。现在,我将自己的学习体会总结如下:
教育是培养人、造就人的崇高事业,其终极目标是为了人的自由发展,关乎学生的命运,关乎民族的未来。北京十一学校创新育人模式改革,全面诠释了该校创新育人模式的真谛,系统展示了改革给学校带来的冲击变革和活力,读后令人振奋,令人鼓舞,令人深思。我国传统的应试教育更多关注的是学生考试分数、学校升学率,衡量教师与学生仅有分数这把标尺,课堂教学只注重教师讲,学生只是被动听,这种填鸭式教育教学方式不仅压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扼杀了学生学习的创造性。特别是在当下社会心态浮躁、过分追逐功利化教育和过分强调分数的环境下,北京十一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独树一帜,抓住了教育的核心、教育的本质,具有独特的样本意义和示范作用,给予我们深刻的启示。
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十一学校提出,新时期学校的使命是: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将学生塑造成为一个值得信任的卓越的品牌,把学校建设成为一所受人尊敬的伟大的学校。学校的文化价值观是:改革创新,敢为天下先;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办人民满意的学校;与共和国一同成长,共和国的利益高于一切。从学校教育的
核心课程改革入手,给学生多样选择,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教育。以课程教学改革为核心,课程目标是一切为学生成长服务,为每一个学生选择适合生命成长的课程。4000多名学生,每人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课程表,做值日、社团、游学、职业考察随处都有课程,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和彰显。课程选择已经成为学生成长发展的路标。你要知道你现在在哪,要知道到哪里去,然后自己决定路线。这就是十一学校课程改革的思路。在这里,课程价值不再是盯分数、做题,而是重在培养学生思维和能力,注重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探索精神、好奇心等的培养。
把学生放在教育教学的第一位。李希贵校长提出,北京十一学校的办学理念是学生第一。以一切为了人的自由发展、尊重每个孩子的个性发展为己任,最大程度地保留学生的学习个性,针对每名学生的个性需求因材施教,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发现自我、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和学习潜能,给学生充分施展才能的舞台,让学生全面健康成长。这是北京十一学校教改的精髓,也是其改革的灵魂所在。一切为了学生的健康发展,以学生个性化,发现学生的需要作为育人目标,北京十一学校取消行政班、实行走班选课,拆掉讲台、实行导师制,真正实现了教育成为服务的思想转变。教育上,坚持教育的主体性,实施不被拒绝的教育,着力于培养志存高远、诚信笃志、行为规范、思维活跃的民族脊梁和社会栋梁。教学上,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创造条件努力让教室成为学生最喜欢的地方之一,让课堂教学成为学生最喜欢的活动之一,重视教学常规,尊
重教学规律,坚持多元评价,促进学生多元发展,实现学生多向成才。把培养人、造就人作为学校的第一要务。教育的首要任务是立德树人,重点在于育人,其本源意义应该是激发人的真善美。北京十一学校教改以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思想理念为指导,坚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尊重学生主体、对学生未来负责的以人为本的价值追求,注重教育本质、本源,彰显了对学生个性、人性和生命的尊重。这是该校教改的本质和核心,也是其改革呈显出一派生机的关键。
综上,我认为只要心中时刻装着学生,始终坚持以学生的长远发展为宗旨,不在乎眼前的小得小失,就能创造出适合自己学校的教育发展之路。
第三篇:北京十一学校学习心得
尊重生命成长
回归教育本真
----北京十一学校参观学习之浅感
本月中旬我有幸参加了株洲市教育局组织的“湖南省株洲市应对高考改革推进普通高中转型提质专题研修第二期”的培训活动,到北京十一学校进行了实地参观并认真聆听了北十一学校部分领导和老师们所作的精彩报告,所学所看让我真正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可谓思想震动、灵魂震撼。当我们正困惑于高中教师的职业倦怠、高中学生的厌学情绪、高分低能和绩优质低的输出状况而苦恼无奈、彷徨无助时,北十一学校的育人模式改革的探索和实践给我们展示了一副美丽的教育风景画,给了我们一副美好且令人神往的教育愿景图,也给我们树立了工作的目标、确立了努力的方向。北十一的改革既不是简单的课堂教学改革,也不是单纯的课程改革,而是定位于育人层面的改革,着力于人的成长和发展,尊重个性发展、尊重生命成长,创设适合每一个学生发展的教育,追求并回归了教育的本真。
一、定位培育人、造就人的办学目标
目标是一切行为的指南,教育的目标是立德树人。在北十一学校行动纲要中明确了北十一学校的育人目标是着力于培养志远意诚、思方行圆,即志存高远、诚信笃志、言行规范、思想活跃的社会栋梁和民族脊梁,这是何等的胆略和气魄呀!我想,谁看到都会热血沸腾、激情迸发,必当引发男儿当自强、巾帼须奋进的豪情壮志。学校育人目标的具体内容是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职业与人生规划,确立远大目 标,启发学生立志成为某一领域的领军人物或杰出人才;诚信做人,让每一位学生成为值得信任的人;强化学生自律意识,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能力,鼓励独立思考,培养有自己想法的学生。从奋斗目标、做人之本和生存之道三个层面概述了学校培育人的方向和宗旨,阐释了教育的真实内涵和真正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对学生未来负责的以人为本的价值追求,注重教育本质、本源,彰显了对学生个性、人性和生命的尊重。
二、树立学生第一的办学理念
李希贵校长提出,北京十一学校的办学理念是学生第一,学校的教育教学始终要把学生放在第一位。以一切为了人的自由发展、尊重每个孩子的个性发展为己任,最大程度地保留学生的学习个性,针对每名学生的个性需求因材施教,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发现自我、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和学习潜能,给学生充分施展才能的舞台,让学生全面健康成长。这是北京十一学校教改的精髓,也是其改革的灵魂所在。一切为了学生的健康发展,以学生个性化和发现学生的需要作为育人目标,北京十一学校取消行政班、实行走班选课,拆掉讲台、实行导师制,真正实现了教育成为服务的思想转变。具体来说,课程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分类分层开发开设;课堂根据学生的实际进行教室分区、任务分层、课型分设;课外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开展丰富的社团活动、实践活动和自修活动让学生扬长补短;在硬件方面,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建设了“三室 2 合一”即图书室、实验室、教室融合一体的功能教室,同时普及并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移动互联终端设备,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功能,让教室成为学生最喜欢的地方之一,让课堂教学成为学生最喜欢的活动之一。
三、让自主成为学生成长的内动力
教育的目的不是工业产品的生产也不是统一模型的塑造,而是尊重个性发展,让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绽放各自最美的光芒。其关键是给学生以自主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自主成长、成才。自主的前提是实施师生关系的平等,将教师从“警察”、“看守”、“门岗”的角色中退出来,变管教为疏导、变说教为沟通、变强制为自主。因此,北十一学校采取了打破行政班、取消班主任,改变班级授课制状态、实行走课选班制,充分给学生以选择的机会和权利,构建真正的师生平等关系,让学生拥有独立人格和独立思想去激发潜能、激扬生命、自主成长。
学生的基础不同、喜爱和兴趣不同、将来的发展规划也不同,一样的课程根本满足不了学生的个性需要和发展,因此北十一学校基于学生的需要和实际对课程进行了系统开发,几年下来共开发了269门学科课程、34门综合课程、70个职业课程和60个管理课程,组建了268个社团,对数学、物理、化学和生物课程进行分层开设,对语文、英语、历史、地理、政治、体育和技术等课程进行分类开设,并且对艺术类学科进行整合开设了综合课程,针对特别学生开设了一对一的特 需课程,利用小学段针对部分学生实际开设了援助课程。丰富的课程就像超市货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需要和特长进行自主选择、自主规划。在这里,4000多名学生,每人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课程表,做值日、社团、游学、职业考察随处都有课程,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和彰显。在这里,课程价值不再是盯分数、做题,而是重在培养学生思维和能力,注重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探索精神、好奇心等的培养,着眼点并不止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是在不断选择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发现兴趣、才能和需求,将学习与自己的人生方向联系在一起。
学生的自主还体现在课堂学习方式的选择上,课堂学习分为自研、合作以及导学三种主要形式,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以及爱好进行自主选择。在学生管理方面学校也给予了学生充分的自主,比如期末评语,学生愿意让哪个老师写,就可以选哪个老师;小学段自习,学生可以提前在网上选择自己信任的老师,请他负责指导规划等等。
因为选择所以热爱、因为心动才会行动,自主必然培养起学生自律、自觉的习惯,自主必然能培养学生的责任和担当意识,自主能焕发学生的斗志,自主能挖掘学生的潜能,自主能让学生在青春成长的跑道上越跑越快、越跑越好,自主是学生成长的内动力。
四、让评价引导学生成长
在学生自主成长的过程中,科学的评价和激励是必要的保障。尤其是打破行政班级、取消班主任后,开放的、个别化的、多样化的课程开设更需要标准化、专业化的评价。北十一学校变过去单一化的评价为多元评价,变过去终结性为主的评价为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研究制定了评价标准和实施方案,细化了评价项目、突出过程性评价,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强化评价的过程管理和结果诊断,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功能,引导学生不断进步,为学生自主导航、为学生成长把脉。在北十一学校,学生做什么都会反映在评价上,一堂课的表现如何,教师会在课后进行过程性评价;小学段自习,学校会根据学生自主规划的落实情况进行评价;一个学期结束,学生拿到手的不再是几个枯燥的分数,而是一份包含了历次测验分数走势、所处分数段、文字分析、综合实践评价以及下一步改进建议的诊断报告。
同时,利用各种契机、寻找各种机会鼓励学生、表彰先进,树立校园正气、传播正能量。在校园的廊道、橱窗到处是先进、优秀以及进步学生的表彰图片和事迹介绍,真正做到了让每一扇墙壁说话、让每一副图文育人,为学生的自主成长营造浓郁、积极的氛围。
五、让研究成就教师的专业幸福
只有把教师引向研究的生命状态,教师才会走向真正的专业幸福生活。根据学校学生第一的办学理念,一切工作都服务于学生的需要和成长,由此出发必然带来了许多问题,怎样开发课程?怎样制定课程标准?开发什么样的课程才是学生的需要?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才 是学生所喜欢的?打破行政班、取消班主任后怎样管理?怎样制定科学的评价方案?„等等一系列的问题倒逼着教师和管理干部们不断进行思考和研究,这是管理者的智慧,这是消除教师职业倦怠的良药、更是教师成长的催化剂。为了创设适合每一位学生发展的教育,李希贵校长提出了“在工作状态下研究,在研究状态下工作”的观点,引导老师们个个做研究、人人爱研究,设置了备课组、工作坊、工作室、研究院等许多非行政的研究机构,为教师们构筑丰富的研究和交流平台。通过研究他们解决了改革途中一个一个的难题,通过研究他们走出了一条康庄大道,通过研究成功了学生、更成就了老师。这次聆听了多位教师的精彩报告,颇为他们的理论见解折服,他们自信饱满、汩汩而谈,他们都成为了教育行家,也正成长为教育专家。
总之,北十一学校的教育是基于人的兴趣、需要出发,通过唤醒和发现,尊重个性、挖掘潜能,创设适合每一个学生发展的教育,让学生自由发展、健康成长。这里的教育尊重生命成长、回归了教育本真,这里的教育为我们竖起了一面旗帜,值得我们积极借鉴、努力学习。
株洲县第五中学 王忠
2015.5.19
第四篇:学习北京十一中学创新育人模式改革
学习北京十一中学创新育人模式改革
纪实心得体会
王家庄街道解戈小学
2014.4 教育是培养人、造就人的崇高事业,其终极目标是为了人的自由发展,关乎学生的命运,关乎民族的未来。北京十一学校创新育人模式改革,全面诠释了该校创新育人模式的真谛,系统展示了改革给学校带来的冲击变革和活力,读后令人振奋,令人鼓舞,令人深思。
我国传统的应试教育更多关注的是学生考试分数、学校升学率,衡量教师与学生仅有分数这把标尺,课堂教学只注重教师讲,学生只是被动听,这种填鸭式教育教学方式不仅压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扼杀了学生学习的创造性。特别是在当下社会心态浮躁、过分追逐功利化教育和过分强调分数的环境下,北京十一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独树一帜,抓住了教育的核心、教育的本质,具有独特的样本意义和示范作用,给予我们深刻的启示。
启示之一,把培养人、造就人作为学校的第一要务。教育的首要任务是立德树人,重点在于育人,其本源意义应该是激发人的真善美。北京十一学校教改以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思想理念为指导,坚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尊重学生主体、对学生未来负责的以人为本的价值追求,注重教育本质、本源,彰显了对学生个性、人性和生命的尊重。这是该校教改的本质和核心,也是其改革呈显出一派生机的关键。
启示之二,把学生放在教育教学的第一位。李希贵校长提出,北京十一学校的办学理念是学生第一。以一切为了人的自由发展、尊重每个孩子的个性发展为己任,最大程度地保留学生的学习个性,针对每名学生的个性需求因材施教,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发现自我、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和学习潜能,给学生充分施展才能的舞台,让学生全面健康成长。这是北京十一学校教改的精髓,也是其改革的灵魂所在。一切为了学生的健康发展,以学生个性化,发现学生的需要作为育人目标,北京十一学校取消行政班、实行走班选课,拆掉讲台、实行导师制,真正实现了教育成为服务的思想转变。教育上,坚持教育的主体性,实施不被拒绝的教育,着力于培养志存高远、诚信笃志、行为规范、思维活跃的民族脊梁和社会栋梁。教学上,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创造条件努力让教室成为学生最喜欢的地方之一,让课堂教学成为学生最喜欢的活动之一,重视教学常规,尊重教学规律,坚持多元评价,促进学生多元发展,实现学生多向成才。
启示之三,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十一学校提出,新时期学校的使命是: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将学生塑造成为一个值得信任的卓越的品牌,把学校建设成为一所受人尊敬的伟大的学校。学校的文化价值观是:改革创新,敢为天下先;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办人民满意的学校;与共和国一同成长,共和国的利益高于一切。从学校教育的核心课程改革入手,给学生多样选择,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教育。以课程教学改革为核心,课程目标是一切为学生成长服务,为每一个学生选择适合生命成长的课程。4000多名学生,每人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课程表,做值日、社团、游学、职业考察随处都有课程,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和彰显。课程选择已经成为学生成长发展的路标。你要知道你现在在哪,要知道到哪里去,然后自己决定路线。这就是十一学校课程改革的思路。在这里,课程价值不再是盯分数、做题,而是重在培养学生思维和能力,注重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探索精神、好奇心等的培养。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课题,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场深刻变革。北京十一学校是我国基础教育领域教改的一面旗帜,也是全面推进实施素质教育的典范,该校以坚持不懈而丰富生动的实践探索,让教育真正回归其本质、本真、本色,让教育真正回归到其本源、规律上来。这正是其重大的典型意义所在。
第五篇:北京十一学习学习体会
立足实际,创新思路,为学生发展而设计
——北京十一学校“2015年春季教育年会论坛”考察学习体会 2015年2月26日,我有幸参加了北京十一学校春季教育年会论坛,非常感谢市教育局提供的这次考察学习的机会。本次考察学习虽然行程紧张,但感触深,收获大。通过梳理考察过程的一点一滴,加之又通过网络、报刊等方式,进一步加深了对北京十一学校办学模式、教育理念、发展效益的认识。现将个人的一些体会与想法,向各位领导与专家汇报如下,敬请批评指正。
一.天壤之别——近距接触北京十一学校
短短一天的现场考察学习,通过参加上午的主论坛、下午的分论坛,近距离地领略了北京十一学校师生的风采。上午的主论坛上,7位教师围绕“个别化教学”的核心,分别从任务设计、学习方式、问题解决等角度进行了精彩的发言。下午分论坛,除了4位教师向与会来宾分享各自实施个别化教学经验外,还有1名学生以个人的亲身经历讲述了个性化成长与发展的故事。十一学校师生优良素质的充分展现,个别化的教学模式和个性化的成长方式,既让人感到耳目一新,更让人深感震撼。我们学校与北京十一学校比,存在实实在在的天壤之别。综合各方面的资料分析,北京十一学校的特殊背景、特定的发展历程,决定了十一学校有其特有的天时、地利、人和的发展优势,主要表现在:
第一,硬件设施一流。北京十一学校的网站资料显示:该校科学馆建筑面积9160多平方米,是北京市中学面积最大、功能最全的学 生实验楼。建有一流的天文台,4个特色实验室,3个科技创新工作室,22个物理、化学、生物等常规实验室,2个可以容纳300人的科技教育报告厅。图书馆建筑面积6700平方米,可同时容纳1200人阅读,109人上网浏览。馆藏纸质图书19万余册,纸本期刊452种,电子图书17000册,电子期刊2000多种。图书分编、流通实现计算机自动化系统管理,校园网内的任一台电脑均可实现网上书目查询的功能。可见,十一学校堪称绝对一流的硬件设施,为实施教师的学科教学和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是我们基层学校所无法比拟的。
第二,师资力量雄厚。同样,网站资料显示,北京十一学校现有特级教师28人,高级教师175人,来自北大、清华、中科院、耶鲁等名校的中方博士60人,市区级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104人,拥有来自牛津、剑桥、耶鲁、哥伦比亚等世界名校的69名外籍教师,学校建立了由中科院、北大、清华、北师大等科研院所的专家组成的教师成长指导团队。同时,北京十一学校还拥有其他学校不可能拥有的优质社会教育资源,比如,自2008年1月学校启动“名家大师进校园活动”以来,已有百余位科技界、文艺界、商界、文化界、政界、军界等各个领域的名家大师走进了十一学校,实现了与学校师生的面对面交流,其对学校师生的影响尤其对学生人生规划的影响应该是深远的、巨大的。此外,北京十一学校还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从全国范围内发现并引进教育改革领军人物,为教育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目前,十一学校所拥有的高端人才数量和质量,所能利用的 多元化的优质社会教育资源,都是我们基层学校不敢想象更难以学习的。
第三,发展理念先进。无论是学校发展模式,还是管理机制创新;无论是个别化学科教学,还是“私人化”教学定制,十一学校处处体现了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在其中。究其原因,既有对中国传统的分类施教教育思想的时代化诠释,也有对西方杜威教育思想的借鉴吸收,更有北京十一学校的领导对教育发展的深度透析和对社会人才需求趋势的理性把握,始终贯穿着教育改革的信心和勇气,可选择的课程体系、多元化的评价机制、个性化的导师辅导等均体现出了浓浓的创新含义。
第四,办学机制灵活。北京十一学校于1992年提出并实行“国有民办”办学体制改革,既能享有“国有”学校优质教育资源,又能享受“民办”学校的优惠政策。2010年被批准为北京市综合改革实验学校,2011年被批准为国家级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深化基础教育学校办学体制改革试验项目学校。”这些均为学校的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空间和回旋余地,使其灵活的办学机制具有了实现的可能性。
二.由表及里——名校发展实质初步探析 北京十一学校上述特有的发展优势决定了,作为我们基层普通高中学校来讲,对十一学校的考察学习,更应该从普遍和一般意义上对该校的发展予以更多的关注与思考,进而寻找其对我们具有真正启发意义的共性的东西来。我认为,北京十一学校的发展模式及发展效益 所蕴含的普遍性的教育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课程开设真正齐全。北京十一学校通过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校本化,构建了一套分层、分类、综合、特需的课程体系。包括265门学科课程、30门综合实践课程、75个职业考察课程、272个社团、60个学生管理岗位,使多样化的课程、社团、岗位与每一位学生联系起来,构建起每一位学生自己的学习系统,搭建起每一位学生自我的成长平台。这是学生自由选择、特长展现和个性发展必须具备的前提条件。
第二,分类施教落到实处。“为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而设计”是本次教育年会论坛的主题,该主题是对分类施教、分层教学教育思想的正确诠释和具体实践,与当下的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相吻合,把新课程改革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学生学习自主性的要求真正落到了实处,让学生真正成为了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的主人。
第三,教师优势得以展现。通过打造可选择的课程体系和个性化的学科教室,既尊重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选课走班;又赋予了普通教师更多的教育功能,为教师专业优势的充分展现构筑起了应有的平台,让教师的人生价值得以不断的最大化。
第四,学生实现个体发展。十一学校可选择的课程体系,让学生实现了“术业有专攻”,学科优势得以“纵深”发展。特色性的学生社团,让学生才艺有展示,特长优势得以充分挖掘。多样化的管理岗位,能够让学生体验多重角色,对未来社会的适应性明显前置。高频度的大师接触,使学生有了发展导师,人生规划得以及时纠偏摆正。总之,十一学校的教育模式使其学生在实现个体发展的基础上走的更高、走的更远。
第五,现代技术运用到位。通过与十一学校的教师交流得知,为准备本次教育年会论坛,学校在确立了年会主题和实施方式并告知全体教师后,老师们整整准备了一个寒假。学校组织老师们在一个被称为“大转盘”的线上空间里进行活动,讨论由老师们提出的问题,又由老师们自己解决问题,形成了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据统计,参与其中的老师累计在线时间长达10000小时,累计交流文字达70余万字。参与论坛主题发言的10余位教师和学生,对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的运用相当娴熟。十一学校的宣传视频显示,在学科教室里,师生对笔记本电脑等的使用得心应手,教学与学习效率的提升成为必然。
三.知行合一——自身工作的思考与打算
紧张的考察学习让人对名校产生莫名的仰慕,更令人产生深刻的思索。北京十一学校特有的发展优势我们不可能具备,更多的应该是知行合一、借鉴前行。我们目前或许做不到“为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而设计”,但可以做到“为每一类学生的发展而设计”。在冷静思考后,十一学校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转化的地方,我校拟从以下几个方面抓好本次考察活动的学习落实。
第一,构建相对完善的课程体系。多方搜集北京十一学校等全国名校的发展资料,全面分析名校在课程开设方面的成功经验,寻找诸多名校在课程开设工作上的共性特征,进而构建起符合县域经济发展现状、符合学校和学生实际、可操作性较强的课程体系,重点在校本 课程上下功夫、做文章,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发展提供必要的课程资源。
第二,规范学生社团的组织运行。立足学校实际,对学生社团的开设与运行进行重新定位、深度规范,健全学生社团导师队伍建设,把全员育人导师制和学生社团建设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正确认识并恰当处理好常规教学工作与学生社团的关系,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对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重要载体作用,对学科教学的刺激助推作用。
第三,创新教师发展的培养模式。首先,强化教师的学习观念,扎实组织好教师的政策理论学习和专业知识学习,确保教师能够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引导。其次,提升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掌握能力,实现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学质量提升的助力功能。再次,优化教师组合,完善评价机制,充分挖掘教师的专业优势,做到人尽其才,努力打造品牌学科、品牌教师。
第四,强化名校名师的沟通联络。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加大与市内外、省内外名校、名师的沟通联络密度,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高度共享,发挥“他山之玉”应有的教育效应。
第五,努力改善学校的发展条件。坚持内部挖潜、外部求援的原则,不断改进和完善学校的办学条件,尤其是学校的硬件设施要达到标准化学校的建设标准要求,为学校教育改革的深入奠定必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