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北京十一学校创新育人模式改革追寻教育的本质
北京十一学校创新育人模式改革追寻教育的本质
www.xiexiebang.com 2014年04月01日 作者:李曜明高靓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教改先锋重大典型报道
追寻教育的本质
——北京十一学校创新育人模式改革纪实(上篇)
在学校举行的泼水节上,学生们尽情玩耍。
走班选课的学生在课间赶往各学科教室。
学科教室里,实验器材就在学生身边。
艺术类课程开发为书法、戏剧等24个模块,学生在上戏剧课。
校长李希贵说:当我们走过一片森林,只会感叹森林的壮观,却对每棵树的情况语焉不详。就如同我们过去只关注学校办得好,但对每名学生发展得好不好缺乏关注。但是,校园不比森林,我们没有权力通过竞争去实现优胜劣汰,而是要发现每棵树独特的生存需求和生存价值。
■本报记者李曜明高靓
当全国大部分中学生每天在题海中埋头苦读,为提高分数而殚精竭虑时,有一所学校的学生,自己开办广告公司、组建投资银行,甚至还可以用盈余设立奖学金。
当全国大部分中学生每天在同一间教室上课,拿着全班一样的课表时,有一所学校的学生,课间穿梭在没有班级和班主任的校园,奔向自己所选课程的教室。
当全国大部分中学生每天在学校的每一分钟都被他人安排好时,有一所学校的学生,不仅能够选择学什么,还能选择什么时候学、在哪里学、跟谁一起学、以什么方式学。
这是一所全新形态的学校。不久前,教育部在这所中学举行了一场新闻发布会,北京十一学校实施5年的“创新育人模式改革”首次公之于众,引起社会强烈反响。
为什么是十一学校?它究竟有何不同?自主选课会不会影响目前的中考和高考?取消班级会不会让师生无所适从?慕名而来的参观者急于找到答案,一拨拨前来采访的记者也希望揭开谜底。
在森林中发现那棵不一样的树
“我还想跟您谈谈数学、语文免修的事。”刚到十一学校,记者就碰上了这样一幕。高二学生郑子豪来找年级主任王春易,声称自己要拿出更多的时间学习专业知识,明年报考一所知名艺术院校的导演系。
出乎记者意料,郑子豪得到的答复是“我们支持你的选择”。
王春易告诉记者:“这不是拍脑袋的决定,我们已经讨论了半年,数学、语文教师会为他制定专门的学习方案,学校还在影视中心给他安排了专业教室和指导教师。”
这样的学生在十一学校绝非个例。可以说,这里的每名学生都有一个“私人定制”的未来。
谈起改革初衷,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说得很形象:“当我们走过一片森林,只会感叹森林的壮观,却对每棵树的情况语焉不详。就如同我们过去只关注学校办得好,但对每名学生发展得好不好缺乏关注。”
“但是,校园不比森林,我们没有权力通过竞争去实现优胜劣汰,而是要发现每棵树独特的生存需求和生存价值。”这位在中学教师、班主任、教导主任、校长、县市教育局长等多个岗位历练了大半辈子的教育人,决心让“创造适合每名学生的教育”成为现实。再加上十一学校一脉相承的以学生为本的改革文化,以及老校长李金初为学校打下的良好基础,都让他对把这个理想变为现实充满信心。
从2009年开始,十一学校开始对现有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进行整合,通过分层、分类设计,开发出近300门学科课程供学生选择。
在这里,数学、物理、化学等理科课程采取分层设计,语文、英语、历史等人文学科采取分类设计。
在这里,国家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中的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两门课程,开发出了数据库、移动互联应用、电子技术、机器人、电脑平面设计、影视技术、机械技术、汽车造型设计、服装设计与制作、厨艺等15个模块课程。
在这里,体育课变成了田径、篮球、足球、排球、网球、游泳、艺术体操、击剑、滑雪、龙舟等22个模块。
在这里,艺术类课程开发为中国画、油画、书法、动漫、声乐、戏剧等24个模块,仅戏剧课就有音乐剧《歌舞青春》、京剧《三岔口》、话剧《雷雨》等12个剧目的不同选择。
除此之外,学校还设计了综合课程和特需课程,以满足学生的个别需求。更有意思的是,所有课程,学生都可以自主选择。
当同类学校的学生每天埋头题海,为分数而无暇他顾的时候,十一学校的学生前所未有地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选择学习内容,开始关照自己的梦想和未来。
希望将来做导演的郑子豪将精力放在了影视编导与制作课上。在老师樊勃的指导下,这个过去大家眼中“意见多、主意大”的刺头学生,在光影世界中汲取成长的养分,还成了全校学生微电影大赛的主办人。
秦雨菲是517生物学科教室的“主人”,大年初二她还在教室里接生了一窝小兔子。虽然文科生只需要选修生物I,但身为文科生的秦雨菲,选择的却是最高难度的生物III课程,还打算向全国中学生生物竞赛发起挑战。
“你高考又不考,何必浪费时间?”面对家人的不解,秦雨菲回答:“因为我喜欢,谁规定文科生不能学生物了?”正是因为学校将选课的权利交给了学生,秦雨菲这个文科生才有接触生物学科前沿的可能,让她一下子被生命的奥秘所深深吸引。至于未来,“兴许会诞生一门生物与人文的交叉学科呢。”
2013届学生黄婧怡,本是一名学习成绩优异、性格偏内向的女生,正是选修了戏剧课《雷雨》,并在剧中扮演了女主角繁漪,让她对自己有了全新的认识。这名一直以为自己没有艺术细胞的学生说:“这已经不是一门选修课,或许是一场命中注定的经历……我也知道了,有那样一个灵魂,是为镁光灯而存在的。”
课程一词源于拉丁语,原意是“跑道”。十一学校课程研究院院长秦建云说,开设不同的课程,就是为了给学生开辟成长所需要的不同“跑道”。“过去,我们的学生就像一节节车厢,在升学、分数的单一跑道上被动前行;现在,学生装上了„发动机‟,变成了„动车‟,在不同的跑道上奔驰。”
十一学校采取的是一种大课程观,时时处处都有课程。学校除了有通常意义上的课程之外,还开发了“思方”、“行圆”、“志远”、“意诚”等许多“非典型”课程。打扫卫生、参加社团、看电影、听讲座、接待外宾都成为了有评价、有学分的课程。
十一学校甚至鼓励学生自主设计课程。上学期,高二学生刘毅伦创建“校服文化中心”,和一家知名服装公司合作,把学校单一的校服变为近50种款式,深受同学欢迎。前不久,刘毅伦和他的中心被评为自主实践课程“精品项目”。
十一学校提供如此丰富、可选择的课程,着眼点并不止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是在不断选择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发现兴趣、才能和需求,将学习与自己的人生方向联系在一起。只有从内到外的充分了解,才能谈得上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学生才能走出“被因材施教”的尴尬境地。课程改革,触及的是这场育人模式改革的核心。
分享到
北京十一学校创新育人模式改革追寻教育的本质
www.xiexiebang.com 2014年04月01日 作者:李曜明高靓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在校园中寻找自由呼吸的空间
学生自主选课后,同一个班里的学生课程安排千差万别,固定的班级授课制已无法容纳变化了的课程。于是,学校索性将所有教室改造成学科教室,任课教师常驻教室,学生走班上课。
走班上课后,行政班和班主任消失了,学校呈现出另一种生态。
高一学生王立婷告诉记者:“过去,我们3年待在一间教室里,只认识自己班里的40多名同学,有事就找班主任,学校里大多数同学、老师、教室跟我都没什么关系。而现在,我一个学期就和200名同学一起上过课,我的朋友里既有初中生,也有高中生,不同的事情可以向不同的老师求助。”
当了20多年班主任的历史教师李亮,在取消行政班后找一名学生谈话,用了整整一个下午时间,使出浑身解数,还是没有效果,只好约定下次再谈。“过去做班主任时,这种情况不可能发生,再难对付的学生,最多15分钟结束„战斗‟。现在看来,那时的教育是不真实的。”
而真实的教育一旦还原,教师的管理权威立刻受到了挑战。
年级主任于振丽也经历过丢面子的事情。她曾想约谈一名沉溺于网络游戏的学生,这名男生反问道:
“谈什么?”
“谈你的学习,我觉得我得关注你。”
“回头再说吧。”男生漫不经心地回绝了。
面对这样的回绝,于振丽不能强制,只能等待,因为十一学校规定,未经学生同意,教师擅自占用学生时间属于“违法”。“如果强制,学生心里积怨,更不会真正从心里服你。”
等待基于耐心,基于师生间隔膜的消失,基于彼此成为朋友。当师生成为了朋友,就无话不谈了。
曾有一男一女两名学生主动“约谈”一名教思想政治的教师。“我们互相有好感,但怕影响学习,想问问老师该怎么办”。甚至有学生直接发短信给校长,袒露自己暗恋女生的心迹。
取消班主任、实行全员育人,这些看似因走班选课而不得不改的地方,实际上是改革链条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因为,因材施教也好,个别差异也好,首先需要教育者走进学生的内心,而平等的师生关系才是一切真实教育的起点。为此,十一学校不惜刻意制造一些“看得见的平等”。
十一学校用了近两年的时间拆掉了所有教室里的讲台。“这意味着,教师只能站在学生中间,平等的对话交流成为常态。”语文教师闫存林如此解读。
每年6月的“泼水节”,学校会在操场上晒好几大箱水,师生抄起水枪、水盆、水桶一起上阵,每个人都被泼成落汤鸡,教师和学生难分彼此,玩得不亦乐乎。
每年最后一天的“狂欢节”,校长必须按学生的意愿进行装扮。他已被学生安排扮演的角色就有“加勒比海盗船长”、“邓布利多校长”和“变形金刚大黄蜂”。
居于平等状态下的学生,深知这样的氛围来之不易。一名女生对记者说:“其实,我们心里都明白,为了我们,老师牺牲了很多。”
在无拘无束中发现最好的自己
“我不是标准定义下的好学生。在学习上,我只是个成绩浮动在平均分上下的学生,甚至考过班里的倒数第二,没有任何值得偷偷自豪的资本。但在这个崇尚个性的校园里,我照样可以活得很精彩。”高二学生徐子晗说。
如果你知道他有多么丰富的社会活动,你就能明白为什么徐子晗那么自信。他的诸多“头衔”中包括星月共辉文学社创始人、校文学院院士、模拟联合国骨干成员、松林书院特别管理员以及“名家大师进校园”活动常任主持人。
去年,这个文质彬彬的男生完成了一项“壮举”——带领80多名同学的团队,历时一年,编写出版了十一学校历史上第一部学生年鉴。他也因此成为校园明星,上了校刊《瞰十一》的封面,还获得了校长奖学金。
徐子晗说,自己“成不了学霸,也不期待成为大神;我只是特立独行与非主流的代表;我和你一样,都是世界的奇葩”。
在十一学校,像徐子晗这样的“奇葩”随处可见:
2012届毕业生王栊正酷爱画画,在美国前任驻华大使骆家辉到学校访问时,亲手为骆家辉画了一张全家福。当初,因为父母让他学金融,这个孩子曾长期拒绝学习。为了满足王栊正的心愿,学校为他设立了“工作室”、举办画展,并为他举办了个人表彰会。现在,他已被世界顶尖的芝加哥艺术学院录取。
高三女生叶大家,是生物课上的“奇葩”。别人坐着讨论、看书,她像老师一样来回巡视。从没听过一节课,却次次考年级第一。她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给老师当助教。学生有任何问题必须问她,如果问了老师,她还会着急。为了给同学解答问题,背地里她要多学很多内容。当年高考,她考了十一学校的生物最高分。
在这个校园里,“奇葩”们还开了咖啡店,当上了广告公司总监、银行总裁、联合国大会主席……
在这个校园里,任何不特别的学生,处于这样的教育环境中,都可以变得很特别。学生认为,对自己影响最大的,是这所学校给予他们的“自主”。
每周一的“校长有约”是十一学校雷打不动的传统,“有想法”的学生都可以跟校长共进午餐。一次,两名学生因为就寝时间,当着校长的面争论起来。于是,李希贵让这两名学生负责调研,拿出解决方案。两人回去后在全校范围发放问卷,访谈调研,历经4个月拿出一份详细的“分层睡觉”建议书。现在,十一学校住宿生的就寝时间有了3种不同选择。
最近一次“校长有约”,高二学生袁烨提出设立“乐群奖学金”。原来,他组建的十一学校青年成就社团,因售卖“校服熊”的创意,赚了1.6万元。他希望用这笔钱设立一个奖学金,专门奖励处于成长期的小社团。
高一学生家长房纳女士说:“如果以功利世俗的眼光来看,无论是经营咖啡厅还是设立奖学金,这些事情似乎都与孩子的学习、高考毫无关系。但是,如果我们审视一下教育的目的,他们表现出来的那种积极进取、坚持不懈以及责任心,不正是我们所希望的吗?”
十一学校的教师都喜欢说这样一句话,“如果把人生比作一枚硬币,其正面是选择,背面就是责任”。
那名曾经不期待成为“学霸”的徐子晗,现在又为自己作出了新的选择——放弃所有社会工作,转向学习。“不仅仅因为摆在面前的高考,更是因为我需要在学业方面突破自己,于沉潜的平静下积蓄新的力量”。
在自由宽松的环境里,学生渐渐学会了“对自己负责、对同伴负责,对周围环境乃至社会负责。”
在十一学校,你很少见到东游西逛的闲人,每名学生都行色匆匆地奔向自己的目标。但是每天下午4点15分以后,学生又会遍布校园的各个空间,和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讨论问题、制定计划、交换信息,或者聊聊今天的校园新闻、公众人物、社会热点,学校俨然成了学生的公共社区。
在这样的环境里,学生也渐渐有了公民的样子。
有一次,著名媒体人崔永元来学校参加活动,休息时在教室外点起了香烟。两名男生发现了说:“谁在抽烟?”当他们发现是崔永元时,一点不给面子,说:“请把烟掐掉,学校里不能吸烟。”
“让孩子们觉得学校是他们的,我认为这件事太重要了。因为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这样,当孩子们在学校时认为学校是他们的,当他们走上社会时,他们才会觉得国家是他们的,才会真正做到„匹夫有责‟,否则他们永远只是旁观者。”崔永元深有感触地说。
在这座校园里,通过课程的选择性、平等的师生关系和学生的自主管理,带来了整个学校的转型,使每名学生的个性充分张扬、潜能充分挖掘、内动力充分唤起。这种育人模式的改变,折射的是教育价值的转变。让学生发现自己、唤醒自己,然后成为更好的自己,正是十一学校努力追寻的教育本质。
北京十一学校创新育人模式改革追寻教育的本质
www.xiexiebang.com 2014年04月01日 作者:李曜明高靓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让教育回归本真 本报评论员
教育是培养人、造就人的崇高事业,其终极目标是为了人的自由发展,关乎学生的命运,关乎民族的未来。今天本报推出的北京十一学校创新育人模式改革的报道,全面诠释了该校创新育人模式的真谛,系统展示了改革给学校带来的冲击变革和活力,读后令人振奋,令人鼓舞,令人深思。
我国传统的应试教育更多关注的是学生考试分数、学校升学率,衡量教师与学生仅有分数这把标尺,课堂教学只注重教师讲,学生只是被动听,这种填鸭式教育教学方式不仅压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扼杀了学生学习的创造性。特别是在当下社会心态浮躁、过分追逐功利化教育和过分强调分数的环境下,北京十一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独树一帜,抓住了教育的核心、教育的本质,具有独特的样本意义和示范作用,给予我们深刻的启示。
启示之一,把培养人、造就人作为学校的第一要务。教育的首要任务是立德树人,重点在于育人,其本源意义应该是激发人的真善美。北京十一学校教改以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思想理念为指导,坚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尊重学生主体、对学生未来负责的以人为本的价值追求,注重教育本质、本源,彰显了对学生个性、人性和生命的尊重。这是该校教改的本质和核心,也是其改革呈显出一派生机的关键。
启示之二,把学生放在教育教学的第一位。李希贵校长提出,北京十一学校的办学理念是学生第一。以一切为了人的自由发展、尊重每个孩子的个性发展为己任,最大程度地保留学生的学习个性,针对每名学生的个性需求因材施教,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发现自我、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和学习潜能,给学生充分施展才能的舞台,让学生全面健康成长。这是北京十一学校教改的精髓,也是其改革的灵魂所在。一切为了学生的健康发展,以学生个性化,发现学生的需要作为育人目标,北京十一学校取消行政班、实行走班选课,拆掉讲台、实行导师制,真正实现了教育成为服务的思想转变。教育上,坚持教育的主体性,实施不被拒绝的教育,着力于培养志存高远、诚信笃志、行为规范、思维活跃的民族脊梁和社会栋梁。教学上,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创造条件努力让教室成为学生最喜欢的地方之一,让课堂教学成为学生最喜欢的活动之一,重视教学常规,尊重教学规律,坚持多元评价,促进学生多元发展,实现学生多向成才。
启示之三,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十一学校提出,新时期学校的使命是: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将学生塑造成为一个值得信任的卓越的品牌,把学校建设成为一所受人尊敬的伟大的学校。学校的文化价值观是:改革创新,敢为天下先;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办人民满意的学校;与共和国一同成长,共和国的利益高于一切。从学校教育的核心课程改革入手,给学生多样选择,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教育。以课程教学改革为核心,课程目标是一切为学生成长服务,为每一个学生选择适合生命成长的课程。4000多名学生,每人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课程表,做值日、社团、游学、职业考察随处都有课程,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和彰显。课程选择已经成为学生成长发展的路标。你要知道你现在在哪,要知道到哪里去,然后自己决定路线。这就是十一学校课程改革的思路。在这里,课程价值不再是盯分数、做题,而是重在培养学生思维和能力,注重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探索精神、好奇心等的培养。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课题,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场深刻变革。北京十一学校是我国基础教育领域教改的一面旗帜,也是全面推进实施素质教育的典范,该校以坚持不懈而丰富生动的实践探索,让教育真正回归其本质、本真、本色,让教育真正回归到其本源、规律上来。这正是其重大的典型意义所在。
北京十一学校创新育人模式改革追寻教育的本质
www.xiexiebang.com 2014年04月01日 作者:李曜明高靓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数看十一学校
1952年,北京市十一学校在周恩来、罗荣桓等老一辈革命家的亲切关怀下建立,聂荣臻元帅用新中国的诞生日为学校命名。学校占地234亩,建筑面积15.6万平方米,是一所拥有初、高中的完全、优质中学。2004年被评为北京市示范性普通高中。2011年被批准为国家级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深化基础教育学校办学体制改革试验项目学校”。
4174 学校共有学生4174人,每人一张课表,就有4174张独一无二的课程表。
1430 走班选课后,学校共有1430个教学班,每个班人数不超过24人。
265 学校通过对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共开发了265门学科课程。
400 学校共开发了分层、分类、综合、特需等不同类别的校本教材超过400本。
271 学校共改建学科教室271间,1200多类图书、1000多种实验器材进入教室,实现学习资源与学习过程的无缝对接。学校共开发了30门综合实践课程。
学校共开设有69门职业考察课程,分属30个行业,以帮助学生厘清职业目标。
545 本学期,学校共设置了60类、545个学生自主管理岗位课程,如教师助教、图书管理员、晚自习管理员等,学生根据表现可获得相应学分。
272 学校共有272个学生自组织社团,公益慈善类有30个,商业经营类13个。
学校设置了体育季、戏剧节、泼水节、狂欢节、电影节等5个节日。学校共开设有11个国家名字命名的外国文化日课程,这些国家分别为罗马尼亚、美国、英国、韩国、德国、法国、西班牙、加拿大、澳大利亚、巴西、俄罗斯。
学校共设有奖学金等31个评优项目,其中乐仁奖学金、思享奖学金、乐群奖学金由学生设立。
《中国教育报》2014年4月1日第1版
第二篇:学习北京十一中学创新育人模式改革
学习北京十一中学创新育人模式改革
纪实心得体会
王家庄街道解戈小学
2014.4 教育是培养人、造就人的崇高事业,其终极目标是为了人的自由发展,关乎学生的命运,关乎民族的未来。北京十一学校创新育人模式改革,全面诠释了该校创新育人模式的真谛,系统展示了改革给学校带来的冲击变革和活力,读后令人振奋,令人鼓舞,令人深思。
我国传统的应试教育更多关注的是学生考试分数、学校升学率,衡量教师与学生仅有分数这把标尺,课堂教学只注重教师讲,学生只是被动听,这种填鸭式教育教学方式不仅压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扼杀了学生学习的创造性。特别是在当下社会心态浮躁、过分追逐功利化教育和过分强调分数的环境下,北京十一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独树一帜,抓住了教育的核心、教育的本质,具有独特的样本意义和示范作用,给予我们深刻的启示。
启示之一,把培养人、造就人作为学校的第一要务。教育的首要任务是立德树人,重点在于育人,其本源意义应该是激发人的真善美。北京十一学校教改以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思想理念为指导,坚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尊重学生主体、对学生未来负责的以人为本的价值追求,注重教育本质、本源,彰显了对学生个性、人性和生命的尊重。这是该校教改的本质和核心,也是其改革呈显出一派生机的关键。
启示之二,把学生放在教育教学的第一位。李希贵校长提出,北京十一学校的办学理念是学生第一。以一切为了人的自由发展、尊重每个孩子的个性发展为己任,最大程度地保留学生的学习个性,针对每名学生的个性需求因材施教,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发现自我、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和学习潜能,给学生充分施展才能的舞台,让学生全面健康成长。这是北京十一学校教改的精髓,也是其改革的灵魂所在。一切为了学生的健康发展,以学生个性化,发现学生的需要作为育人目标,北京十一学校取消行政班、实行走班选课,拆掉讲台、实行导师制,真正实现了教育成为服务的思想转变。教育上,坚持教育的主体性,实施不被拒绝的教育,着力于培养志存高远、诚信笃志、行为规范、思维活跃的民族脊梁和社会栋梁。教学上,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创造条件努力让教室成为学生最喜欢的地方之一,让课堂教学成为学生最喜欢的活动之一,重视教学常规,尊重教学规律,坚持多元评价,促进学生多元发展,实现学生多向成才。
启示之三,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十一学校提出,新时期学校的使命是: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将学生塑造成为一个值得信任的卓越的品牌,把学校建设成为一所受人尊敬的伟大的学校。学校的文化价值观是:改革创新,敢为天下先;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办人民满意的学校;与共和国一同成长,共和国的利益高于一切。从学校教育的核心课程改革入手,给学生多样选择,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教育。以课程教学改革为核心,课程目标是一切为学生成长服务,为每一个学生选择适合生命成长的课程。4000多名学生,每人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课程表,做值日、社团、游学、职业考察随处都有课程,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和彰显。课程选择已经成为学生成长发展的路标。你要知道你现在在哪,要知道到哪里去,然后自己决定路线。这就是十一学校课程改革的思路。在这里,课程价值不再是盯分数、做题,而是重在培养学生思维和能力,注重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探索精神、好奇心等的培养。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课题,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场深刻变革。北京十一学校是我国基础教育领域教改的一面旗帜,也是全面推进实施素质教育的典范,该校以坚持不懈而丰富生动的实践探索,让教育真正回归其本质、本真、本色,让教育真正回归到其本源、规律上来。这正是其重大的典型意义所在。
第三篇:《学校转型——北京十一学校创新育人模式的探索》读书摘记
1.学生自主发展
改革课程,对国家课程进行校本化设计,构建分层、分类、综合、特需的课程体系;设置职业考察课程,让学生思考未来人生;开设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课程,让学生的兴趣爱好得到滋养;…… 2.校园机会榜
将学校日常管理中一部分学生可以承担的工作,在校园内发布,公开向学生提供工作机会;学生自主申报,遇到有较多学生选择同一项工作时,则采取公开竞标的方式决定人选。3.学生提案
每个月从学生中征集提案,校委会每个月有一次会议研讨学生的提案,并且请学生到校委会亲自阐述自己的主张。从好的提案中评选“金思维”奖,奖励能够提出独特想法和创新思路的学生。4.校长奖学金
表彰那些有想法、有创意,愿意通过自己的努力为他人、学校和社会做出有益行动的学生。
5.学生自我负责教育机制
通过选课走班、职业考察课程、校外实践体验等,让每一个学生逐渐明晰自己外来的发展方向;取消行政班,实施以咨询、服务、指导为职责,以一对一的对话为主要方式的咨询师制;实施“学生基本行为规范+评价体系”的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建设每一个学生的综合信息平台和个性化的学业成绩诊断分析平台;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学科教室,编写各学科课程指南、读本和课程标准细目等学习资源,为每个学生建立学习支持系统…… 6.育人目标
育人目标的确立,要经历“我们想做什么”、“我们能做什么”的理性思考和全体教职工的参与,是在学校深厚文化传统的根基上长出来的。它需要学校整个课程体系的支撑,它要跟学校的各项工作发生密切关系,尤其是落实到每一位教师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之中。
7.分层、分类、综合、特需的课程体系
(1)分层设计 对数学、科学领域的学科根据难易程度进行分层设计。由于其自身有着严密的逻辑体系和学科思想,决定学生在这些学科的学习上通常表现为难易程度的不同。
(2)分类设计
对语言与文学领域课程根据学生需要进行分类设计。语文和外语学科按照“基础必修课程+补弱类自选课程+提升类自选课程”设置。
对人文与社会领域课程根据学生是否参加高考进行分类设计。对不参加高考的理工方向学生,以“话题”或专题式资料查阅、整理、讨论、辩论等为主要实施方式,锻炼学生思维能力,让学生学会历史地分析问题,从多角度看问题。
对技术、体育课程根据学生兴趣、特长进行分类设计。(3)综合设计
主要是音乐与美术两个学科,通过综合艺术课程,学生不仅可以获得特定的艺术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得到一定的审美能力训练,加深对艺术的理解。
(4)特需设计
给有特殊需求的学生提供独特的课程设置,如实行“一生一案”的书院课程、实施一对一辅导的援助课程等。梳理全面加个性的综合实践课程体系,落实“志远意诚、思方行圆”的育人目标,形成以学生个性实施为特征的全面、可选择的综合课程体系——30类课程(分“志远”“意诚”“思方”“行圆”四个领域)。8.学科教室
按照学科、课程特点和要求布置,彰显出各个学科的学科文化,具有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学科教室既是学生上课、自习的地方,也是教师备课、办公和答疑的地方。
9.课程标准细目
对课程标准表述具体,可操作、可量化,按照学生能够达到的不同程度分级设计。
10.学习资源系统建设
学习资源是一套系统,包括各科课程指南、学习读本、课程标准细目、自学检测练习和阶段诊断试题库。11.教师发展课程
从目标推动、经验分享、问题解决、教研活动和亮点推介几个方面对传统的校本教研和培训活动进行了系统梳理,同时,依据学校正在进行的课程改革需求,增加了课程建设方面的教师发展课程,逐步形成了6大类、16个领域、40门教师专业发展课程。12.教师CEO 在学校里设置图书馆馆长、科技馆馆长、艺术馆馆长、教育家书院院长等职务,让优秀教师承担一定的管理任务。学科教室和职业考察课程有教师负责,给教师一个施展才能的平台。13.评优机制
改革“三好学生”单一标准的评选机制,出台了“卓越学生”、“优秀学生”和“专项优异学生”的评选办法,评选标准从学业课程、综合实践课程和技能课程三个方面综合评定,每个项目不受名额的限制。评选流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分获得情况自主申报,再由学校认定颁奖。14.教师激励机制
把检查与评价分开,淡化和慎用评价,把检查引导为诊断。创造各种机会,运用多种方式,发现并展示每个人的闪光点,促使其自觉、持久而稳定地提高工作绩效。设置多种展示平台,每月举办一次“月度人物”推荐,设置青年才俊展示窗口。让每位教职工在合适的岗位上发挥和展示特长。设置各项奖励办法,让教师的才能和工作得到充分认可。通过媒体和社会活动,将优秀教师推向社会和大众,突出自我实现价值。15.标准化工作
标准化主要包括岗位职责、工作流程和质量标准三个方面。
第四篇:北京十一学校改革记心得
学习北京十一学校改革记心得体会
赵戈小学 张祥焱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我始终震撼、学习、收获、思考着。
首先,北京十一所开放、大气的学校。它好像没有“锁”的概念。校史馆是不上锁的,外来学习人员和在校学生可以随意参观,没有人陪同,没有人讲解,但它巧妙的设计,科学的摆放,可以使人很快了解十一的历史,剖析十一的特点。
会议室是开放的,在学校食堂吃过午饭,参观之余,我们溜到了会议室,迷糊了十几分钟,并在开着的电脑上下载了几个课件和几段视频,人人像是捡到了很大很大的便宜。
十一的教室是开放的。在十一的十几天中,我们可以随便去教室观摩、听课、拍照,老师和学生旁若无人,该传授传授,该学习学习,看来并没受到任何影响。
十一的资源是开放的。十一的校长、老师们,把已经掌握的有关走班选课的方法、流程、技巧无私的传授给我们。让我们增长了见识,拓宽了视野。正如李希贵校长所说:要把十一的经验传授给乐于接受的学校,好在课改的路上有个伴。
十一的老师是敬业的,学校拥有一支师德高品位、专业高学识、能力多方位、科研高水平的优秀教师队伍。他们孜孜不倦、深入研究、爱岗敬业,每一个老师都是值得研究的课题。在这里,我们认识了知识渊博的国际部校长吴凤琴,认识了幽默豁达的“魅力秦爷”,认识了举重若轻,娓娓道来的侯敏华,认识了“四两拨千斤”的王春易,这样的老师太多太多,我们时时刻刻在被他们感染、震撼着!
十一的学生是自由而有序的。他们才是学校真正的主人
在十一学校,如果简单地用“学生”这一概念来称呼这群孩子,那是简单而片面的。走在校园里,你碰到的三三两两的学生,有的可能是校长助理,有的可能是学生会主席,有的可能是小记者,有的可能是出过两三本诗集的小诗人。十一学校的学生,大多都有自己的定位,大多顶着一个不大不小的光环。这源于李希贵校长提出的“用有想法的教育培养有想法的学生”这一理念。在这一理念指导之下,于是乎“学生管理学院”横空出世,学校团委把学生自我管理当做一门课程去研究、去开发。目前,十一学校管理学院设置的课程简直是五花八门:每周的升旗司仪、奥运志愿者、北京市田径比赛裁判员、晚自习管理员、学校绿地监督员等等,学校公布岗位招聘,学生自主选择。这些岗位,给学生提供了锻炼自己,发挥潜能的舞台。于是便出现了学校城市运动会的开闭幕式上,主席台上除了李校长其他全是学生的一幕。即使是外国大使来访,致辞、接待、采访的也全部是学生。校园里,到处是海报,到处活跃着学生自我管理的身影。
从初中到高中,十一学校实行了真正的选课走班。选课走班制是学生形成最适合自己的课程菜单,按照菜单到规定的课程“餐厅”即教室走班上课。
这种班级管理方式的好处在于使学生有了选择的机会,学生必须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做抉择,统筹安排自己的课程、学段,必须依靠自我控制走班上课,必须随时接触并适应非固定的教师、教室、同学,同时,有利于教师进行分层教学,使教育真正落到个体上。
这些学校的选修课的课程设置,他们的课程设置是:兴趣第一、责任第二、意志第三,所有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都要兼顾学生的兴趣爱好;这让我们体会到了,在这样的学校里学习的学生是多么的幸福!
震撼惊奇之余,通过观察,也产生了几个方面的思考:
虽然十一学校规定了各个学习场所的管理细则,但很多学生个性化课表中都存在自习课,另外,每学期还有两个周的小学段——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自修课。所以管理松散是难免得,校园安全堪忧,学习环节难以掌控。
我就这个难题曾经问过秦院长,他说的一句心里话让我茅塞顿开:“十一学校生源条件较好,是培养精英人才、卓越人才的地方”,由此可见,由于我们各自学校的实际情况不同,选课走班不能一哄而上,而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可以先试点,在实施,须知:欲速则不达!
十一学校4600名学生,学生社团数量就有160多个,百分之百的学生参加了一个或几个社团。十一学校每学期都会调查学生“最喜欢的十大校园活动”,学生社团每次都位居前三甲。
如今我们应该越来越认识到社团活动在学校校园文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学校领导更要关注社团,大力扶持社团的发展,同时要对社团寄予了殷切的希望,要为各社团招聘了专业辅导老师,借以推进各社团的发展。社团类型应多元化、个性化,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使之成为了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极大地繁荣校园文化和学生的课余生活。
深深被十一学校的精英教育所感染。在没有相关资源的情况下,他们竟然开出了不少课程:马术、滑雪、高尔夫,应有尽有,只要有学生学,他们就能开出课程。而我们呢?其实想一想,我们也能,那就是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青岛的海之魂艺术学校办的不错,每年都有几百名学生通过它梦想成真。那么试想一下,我们是否可以与它联合,利用它的师资,让爱好编导的学生去学习编导,爱好摄影的学生去学习摄影,爱好舞蹈的学生去学习舞蹈,爱好播音的学生去学习播音,这样一来,学生快乐了,校园灵动了,梦想成真了,我们何乐而不为?
汽车,对于中国人来说,不再是一种奢侈品,学生高考完以后,不管成绩理想与否,多数人想干的第一件事便是学驾驶,那么,这样的事情,为什么不能在高中完成?特别是对于那些对学习不感兴趣的学生。有人可能说,学校没车供他们学,我说,不是有驾校吗?反正学驾驶是早晚的事情。把驾校引进来不就成了。当然,这要在不违背大原则和征得家长同意的前提下进行。实际上,不只是学驾驶,修车难道不可以吗?运用同样的模式,只要操作得当,我看没什么做不到的。
条条道路通罗马,只要我们肯动脑筋,大胆开拓,因势而导,十一的奇迹也会在我们的学校产生!
第五篇:参加北京十一学校的教育年会有感
【领航日记1】北京十一学校的教育年会
培元中学 廖榕新
2017年8月26日,今天是到北京的第一天,我们有幸参加了北京十一学校的教育年会。北京十一学校,原名军委子弟学校,在海淀区八十多所中学中能排到前五名以内。是北京最早进行体制改革的学校之一。本次年会的主题是“未来.已来”。年会采用自助式菜单,年会有海报展示、圆桌论坛、新手发布、成果教育四个主题,让每位参加的老师自选参加课程。每位老师结合自己的专业、兴趣、爱好形成自己的个性化的日程表。
其实在前一天我就通过微信公众号,挑选了几个课程。但当我步入会场后,发现很多的海报展示,很多的圆桌论坛都很吸引我,恨不得所有的圆桌论坛都去听,所有的海报都去看,因为本次教育年会从课程建设到行政管理、学生社团组织、教师文化建设、校园安全、学校资产管理等方方面面都有,但很多圆桌论坛都是同时开始的。
我参加的第一个圆桌主题是“学校自我诊断,引领学校改革”。北京十一学校针对老师设臵了一个教育教学诊断,用于老师发现自己的不足,促进老师自主发展。纪天容老师讲了“一个高冷教师的转变史”。当她的教育教学诊断各项分数都高于年级平均分的时候,突然发现在“风趣幽默”一项只有84分,低于年级平均分,引发了纪老师对自身教学风格的思考,通过采访学生,发现她给学生的第一印象居然是“高冷”!后来通过听课学习活跃课堂气氛的方法,与学生多接触,培养感情;课堂上注重活跃氛围等,终于在下学期“风趣幽默”的诊断达到了98分。在这个案例里,我吃惊的地方在于学校的教育教学诊断为什么这么重视课堂教学的“幽默风趣”?他们的答案是幽默风趣可以让学生对课堂教学更加专注,通过讲一些小笑话,拉回学生的发呆、走神,也可以加强师生关系,从而更容易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第二位老师讲了教育教学诊断的第二个关键词“高效课堂”。颜老师是“高效”这个选项里得分最高的。他首先抛出的第一个问题是:在学生眼中,怎么样的课堂才是高效课堂?教师眼中的高效课堂和学生心里的高效课堂是否一致?他讲了三个关键词“低姿态”、“低起点”、“高自主”。据说能到北京十一学校教书的老师基本都是北大、清华的博士及以上。“低姿态”是不要让学生觉得,老师你虽然很厉害,但你的厉害和我没啥关系。一旦出现这个问题,说明这位老师的课堂教学出问题了!不要让课堂中最厉害的总是老师。他的解决方案是通过设计问题链,来服务所有的学生,学得轻松的学生提前出来,学得比较困难的学生也会在最后一环出来。“低起点”是指学生刚进入这个学科不久,和这群博士毕业的老师不一样。要正确看待学生的高度,真正换位思考,在我们的课堂留下些许模糊与空白。“高自主”最重要,也最难做到。基于学生的基础,把学生不会的知识整理成问题链。学生会的坚决不讲,学生通过自己看书会的也坚决不讲,学生通过问其他同学会的,也不讲。这就是“三不讲”。不自学在课堂上就是零收获。他认为所谓的课堂效率也是包含在师生关系中的一环,深刻理解“亲其师而信其道”。因为师生关系才是我们永远的课题。也是教育教学诊断给我们传递的最重要内容。
第三位老师讲了“十一学校消费行为统计分析”。通过校园一卡通来体现学生的消费痕迹。通过他们在食堂的消费,健身房的消费等来得出学生的健康情况。分析了男性和女性的消费差异;不在学校食堂消费人群的统计;甚至于每顿饭消费少于6元的学生;经常吃泡面的学生;是否给这些每顿饭少于6元的学生进行困难补助以实现精准扶贫?是否这些学生把钱拿去做其他用途而舍不得吃?是否做个食堂拥挤指数,建议学生什么时间段用餐不挤等等。这几个案例也都充分体现了北京十一学校充分的以学生为本的个性化教育。据了解,北京十一学校的这份诊断是委托北京师范大学的研究团队进行设计开发的,包含了全人教育和作业诊断。全人教育有5个维度10几个项目;作业诊断有5个项目。这个教育教学诊断每年通过对老师、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在不断的调整和修改。通过诊断,让不同年级、不同学部、不同学科的老师在参照系里找到自己的定位,分析自己单项的优势和劣势。通过分析原因,反思自己,根据个人情况,制定固本药方和调理药方。根据我的现场感受,这份诊断虽然一直强调不和老师的利益挂钩,但作为领导的评价手段,每位老师还是很在意的。我想,老师们在意了,诊断也就达到目的了!
下午我重点听了马文华、邓芸老师的课堂教学研讨会。点评的专家是一位重量级的人物。李希贵校长邀请了国家8次课程改革的领导者和主持者,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原副司长朱慕菊老师。
马文华老师讲了《构建教学与诊断的新关系》。马老师作为一名高中地理教师,基于国家课程标准,围绕地理的四大核心素养,对传统的地理试题进行改造,把地理诊断分为口试和笔试。通过具体的案例比较传统试卷和诊断试卷的差别,分析了如何利用口试试题来实现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和课程标准的实现。在课堂中实现了教、学、诊断的统一,对学生实现过程性诊断的个性化。学生在诊断考试中感觉像上了一堂地理课。
邓芸老师强调从课堂开始变革,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舞台。对试卷讲评课设计教学流程图,征集学生意见,喜欢的理由有什么,不喜欢的理由有什么。给学生提供思维碰撞的时间和空间,帮助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行为,对学生进行个别化的指导。
朱慕菊专家在点评时指出,教师的课堂教学要从以学科内容为知识体系转变为以学生如何学习为主。教师的角色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以学生为主的教学体系,让老师由教书匠变成导师,变成引领者、支持者、设计者。她希望大家思考,目前在大数据的信息流下,如何利用这些信息流?今后,线上、线下的混合教学将会引起教育的革命。在大数据的平台下,记录学生在学习中发生的一切,分析数据将得到更多的诊断信息。在更大的数据平台下,实现诊断分析的标准化和智能化。
当然,除了这些我还听了“用数据引导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行为的改变”、政治学科“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培养研究、与郭学军老师讨论了“高中课程改革:挑战与应对”。购买了年会的几个产品,包括:关于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课程设计的项目研究、理解为先的分层教学、选课走班如何进行课程管理、地理课堂—走出去等等。来京的第一天,我还沉浸在年会的氛围里,总觉得还可以多听一点,多看一点,多学一点……